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内部控制落实情况展开评价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内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落实,能够充分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水平。为了保障内部控制评价结构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时应当遵循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发挥服务职能,实现稳定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基本要素及原则进行探究,深入剖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执行行之有效的优化改进策略,旨在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保障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探究

当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落实效果纳入监督管理体系之中,但受发展条件局限影响,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充分落实内部控制。国家分别于2015年、2016年间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从制度层面强化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基于此,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意义重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基本要素及原则

1.基本要素(1)评价目标科学合理的目标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制定过程应当充分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1)保障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合法性;(2)资产利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3)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4)规避违法行为的产生;(5)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服务工作效率及质量。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基于内部控制工作落实情况而言,因此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既定目标与既定内部控制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趋同性。(2)评价主体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及外部评价两种主体。内部评价主体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识别经营管理进程中的风险,以及各项监督管控活动。外部评价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外部具有监督管控职能的单位或机构。就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落实现状而言,推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不仅需要员工之间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还需加强外部评价主体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识别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同内部评价主体之间共同作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实现稳定健康的发展。2.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原则(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当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及业务开展的各个环境,不仅应当全面涵盖业务活动,同时也应当将员工综合素质评估纳入其中。在各层次指标相互独立的前提之下,实现逻辑关系明确,更好地体现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全面性。(2)科学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涉及众多综合性指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严格遵循国家政策法规指引,避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主观因素影响评价指标合理性的状况。(3)重要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需根据业务重要程度,进行评价指标区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选取具备代表性的指标,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落实过程中的关键要素。(4)可操作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应当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经营管理特点,且具备一定程度的通用性,能够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在不同时期、类型、规模之间进行对比,切实提升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并且,评价数据应当便于理解与活动,便于后续工作中信息数据资源的汇总、整理与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主体评价态度较为消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充分落实与行政事业单位评价主体效用能否充分发挥密切相关,倘若评价主体存在内部控制评价落实工作需求,工作推进顺畅度能够实现有效提升,反之则会产生阻力。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落实重视程度不足,评价工作内容了解充分程度不足,在实际的工作推进过程中无法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缺乏积极性。相关岗位设置并未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原则,难以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合理性。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落实重视程度不足,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评价开展的关键环节,因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审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及严谨性,难以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价值。2.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利用程度不足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主要有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及外部监督三方面内容。在实际的工作落实过程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针对年度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评估时,并未将本单位业务开展情况充分结合评价工作做进一步的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于本单位经营管理进程中不确定因素识别不够全面,关键业务环节及业务流程实操性不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仅以报告的形式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上报相关部门。近几年,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相应的宣传及引导工作落实还不够深入,加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认知不足,导致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并未充分发挥实际的价值。存在一定程度制度雷同、应对措施雷同的问题,使得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流于表面,形同虚设,缺乏应有的价值与效用。3.内部控制评价公开程度偏低,信息化建设程度不足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公开,能够有效提升相关信息的透明度,接受来自各界的监督,提升政府公信力。其次,能够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思维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实现经营管理由管控型转向服务型,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维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程度来看,针对内部评价结果公开程度较低,无法借助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及财务报告之上,并未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真实价值,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源共享,推动内部控制工作更好落实。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员工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要求,阻碍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落实。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1.选取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当前,我国常用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即以行政事业单位战略规划目标为基本标准,主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管控即利益相关体的评价进行。2.要素导向评价模式,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标准,主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以及监督管控工作为主进行。3.整合评价模式指以上两种模式的优势及针对范畴的集合。就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模式而言,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应当选择整合评估模式,实现全面且系统的评估,切实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2.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及指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的实质是针对内部控制落实效果的评估,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保障内部控制有效性为关键点推进。在注重内部控制方案设计合理性的同时,强化落实过程中的刚性,确保内部控制机制落实到位。同时充分考量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现状,构建科学合理且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量组织及业务层面。关于组织层面评价指标设计主要从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架构,权责及归口管理实际综合性的考量当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及目标。首先,以内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体系,岗位设置,风险评估体系,信息化建设程度为一级评价指标。其次,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落实效果为关键点为二级评价指标,在此指标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关于业务层面评价指标设计时,应当明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经济活动内容,以各项活动的潜在风险为核心展开工作。首先,设计以业务活动主的评价指标,其次,以各项业务活动特点设计二级评价指标,确保各项指标能够切实分析业务活动进程中的各项风险,从业务活动方面切实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3.实现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提升信息化建设程度行政事业单位在落实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之后,应当实现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及公信力。进一步强化内部信息化建设程度,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要求,对相关功能及模块进行优化。建立具备行政事业单位特点的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及工作质量。同时定期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切实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培养满足信息化时代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要求的员工。建立建全员工激励政策,切实提升员工工作质量及效率,推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在事业单位内部的顺利推进。内部控制作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而言意义重大,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推进,能够切实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实际的工作落实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特点,设计符合各层面需求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推动内部控制更好地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姚桂霞,王梦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矿业,2018,27(12):195-197.

[2]吴建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评价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19):15-16.

[3]南俊红.浅谈如何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J].山西财税,2018(12):53-54.

[4]赵崇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8(33):119-120.

作者:米雪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