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经济增长及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

中国经济增长及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

[摘要]当前对经济增长与地区收入分配差异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众所周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若避开经济增长讨论收入分配,就会使得研究结果有所偏颇。因此,文章基于相关理论,重点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差异;空间统计

1引言

要想准确判断某一地区的收入分配差异,研究人员就必须基于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标准进行评估。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研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或均衡关系已成为探究经济增长与地区收入分配差异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本课题对两者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对于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相关理论界定

2.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向来是经济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就是其中的代表理论之一。基于资本边缘报酬理论,当资本总量上涨时,经济增长速度将变缓,直至增长停止,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因素总是倾向于效益较高的区域,以此来实现效益的均衡化[1]。因此,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高于发达国家,最终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将不断变小,简单来说就是,从长远来看,地区收入差距将变小,且经济增长趋向一致。

2.2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Romer等研究者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了要素收益递增准则,主要强调了人力和知识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不断提升,而技术因素又离不开人的智慧,从而打破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落后观念。

2.3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Krugman等研究者基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种种假设,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该理论重点强调了企业以及其所处地区的特殊经济行为,科学揭示了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和集中情况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可帮助笔者进一步理解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影响作用以及演化过程。

3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研究

3.1研究框架

第一,截面空间理论研究框架。结合我国实际的空间尺度情况,笔者基于地理空间效应建构了一个理论框架。传统的观点认为,利用某个国家的地区数据,可有效规避海量非经济要素的影响,但是,从地理空间效应角度来看,各个国家以及地区之间都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空间关联。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若在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关系的研究中不加入空间因素,极有可能会导致模型构建的不合理,因此,笔者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结合地理空间效应,建构了一个截面空间理论研究框架,以此来对经济增长与地区收入分配的差异成因和地理溢出效应进行深入分析[2]。第二,空间数据理论分析框架。由于我国数据统计工作的不断完善,因此,本课题引入了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相关原理知识,应用空间过滤法,建构了一个空间数据理论分析框架,以此来对时间和空间相关性以及经济增长与地区分配差异关系和成因进行系统分析。

3.2方法模型

第一,传统统计方法,主要包括了锡尔系数、变异系数、熵系数以及基尼系数等,上述方法的具体功能在于测评和描绘地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趋势,为后续的以时间序列为的统计方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前沿经济学方法,主要囊括了格兰杰因果分析模型、协整模型以及合成数据计量模型,上述方法的具体功能在于对经济增长与地区收入分配差异之间的关系、地区经济增长趋同趋势以及差异机制进行全面分析。第三,空间统计经济学模型,主要包含了空间滞后模型、相性Moran系数、空间自回归模型以及Getis系数等,具体功能在于验证与分析省、县地理区域内横截面经济增长与地区收入分配差异的趋同性与成因。第四,空间过滤合成数据模型,其有机结合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合成数据模型,具体功能为检验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以及对其进行趋同性和成因探析。

3.3样本选择

本文建构了一个动态数据库,其既囊括了空间尺度数据,又包含了时间尺度数据,因而其有效地反映了地区经济增长与地区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格局。

3.3.1样本尺度

第一,空间尺度。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可获取性和完整性,笔者将本课题的空间尺度定为省、县两大空间地域,即其一,省域,囊括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其二,县域,囊括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之下的各个县。笔者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划分原则,将我国划分为西部、中部以及东部三大经济区,其中,西部经济区包括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重庆、青海、四川、甘肃、贵州、陕西、云南以及西藏12个省域,中部经济区囊括了山西、湖南、吉林、湖北、黑龙江、河南、安徽以及江西8个省域,东部经济区包含北京、海南、天津、广东、河北、山东、辽宁、福建、上海、浙江以及江苏11个省域。基于这一空间尺度所获取的结果,可为经济增长与地区收入分配差异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第二,时间尺度。本课题主要采用了以时间为衡量尺度的1952—2016年的省域人均GDP数据,其时间尺度跨越了64年。为了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全面性以及准确性,笔者对时间尺度进行了再次选择,最终选定的时间尺度为1991—2016年。由于县域的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所属省域的影响,因此对于县域时间尺度的选择结果为1998年、2010年、2012年、2016年四个年度。

3.3.2变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揭示我国省域和县域地理空间中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之间的关系和成因,笔者基于上述分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指标变量,具体内容如下所示:第一,省域、城乡经济增长指标,主要包括了区域土地面积、三大产业GDP、人均GDP、总人口、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财政收入与支出、人均工资以及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等50项指标;第二,县域经济增长指标,主要囊括了区域土地面积、农村人口、从业人员、第一和第二产业增长值、财政收入与支出以及在校学生人数等28项指标[3]。

3.4数据库构建

由于本课题涉及了大量数据,因而建立数据库就显得极为必要。因此,笔者构建了截面数据与时间和空间数据合成数据库,通过将地理空间数据和经济属性数据统一至相同的地理坐标系中,与此同时,将各个空间数据分散到各大行政单元之上,以此来对地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

4结论

总而言之,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地理空间效应和多维度因素为基础,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以及新经济增长理论为核心,建构了一个系统的截面空间理论研究框架和空间数据理论分析框架,以此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杜鹏.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张晓雯.基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视角的中国税负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马万里.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作者:张晓雷 单位: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