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

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关注焦点。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吸引了从国家到社会乃至每一个人的关注。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占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如何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大繁荣,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作,以往大多由民间艺人进行一对一或点对点进行传授,因此往往出现一些手工艺术面临失去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单独依靠政府或者个人是难以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解决传承人问题,还能从文创领域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品牌打造等一系列难点,这样不仅能够科学保存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艺术创作产生经济价值,以满足时下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难以为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技艺传承人培养,以往大多依靠老一辈手工艺人进行小范围的学徒式当面传授,这种传授基本上属于师傅带徒弟,一些传统的“非遗”技艺自身有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技艺传人身亡而艺亡,随即出现许多“非遗”技艺失传的悲剧并不断重演。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授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术面临着无人可授的困难局面。产生这种局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是经济价值难以匹配其手工艺术价值,这里面所指的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失去平衡,即是传统的“非遗”技艺传人培养往往是在一定区域内极个别的人群以“非遗”技艺为谋生之道,因此,难以适应快速发展中的社会群体对精神层次审美需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附加值较低。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即是将相关产品推入市场,从而形成产业化,造成较好的经济收益,这样不仅能够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开发所需要的资金,还能从市场的需求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对市场的需求作针对性的产品创新或技艺创新。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在以往的开发过程中,往往难以抓住社会需求的焦点,因为社会发展日益更新,信息化高度发达,人们对时尚的兴趣焦点也在发生高频率的改变,这就造成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或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就忽略了时尚元素,或者因为技艺没有及时进行创新,从而造成产品在质量上、创新性等方面的滞后。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销路不畅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开发后,需要快速融入市场,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在传统模式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销售市场往往集中发源地周围,一般都是依托在当地旅游胜地来进行定点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这些产品往往更新的速度很慢,经常是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形成相关产品的固态化。因此,在一些游客较为稀少的旅游区域,这些“非遗”产品往往依靠这些特定的人群进行销售,这是其最主要的渠道。旅游产业也有淡季和旺季,一旦进入淡季,销路问题就十分突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相关产品积压,无法获得相对应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传统的“非遗”技艺传人单独口传心授,造成其传承人匮乏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创新性较低。每一种产品都带有共性和个性,而最能吸引消费者的往往是这种产品本身所带有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文化元素、历史故事等抽象性的能够反映出区域文化特色的符号。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创新也必须要符合大众审美需求这一基本前提。在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产品开发时,往往只是将与此相关的文化元素进行简单的叠加到产品中并通过视觉进行展示给消费者,这样就难以在产品和消费者兴趣爱好之间形成交叉点。创新性的不足,就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从而导致产品销路不畅通,也就无法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更无法形成产业化。事实上,创新思维的创新或者创新技艺的出现,基础要素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即是对外交流,吸收相关经验,不断进行融合,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即是人们常说的集思广益。而“非遗“技艺的创新或者相关产品的创新,在当前信息时代,更需要融合时下时尚焦点与大众兴趣爱好,依靠更为先进或更为丰富的工艺,才能推陈出新。

二、高职院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优势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化人才,其本身的办学定位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在这样一个开放的集合众多人群的高校校园内,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习氛围等,都是传统“非遗”技艺传承或“非遗”技艺创新等方面工作,相对于传统的模式而言,其优势往往也是非常明显且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化、专业化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远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及其技艺融入到相关学科或专业中来。例如,工艺类的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可以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融入到相关专业中,并围绕这种技艺开设专门的专业方向。而在理论课程中,则可以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代表的区域文化特征,进行有机融入,这样就可以形成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是具有十分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因为,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形成一种校园文化知识传授体系。从这个层面来讲,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到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来,形成专门的学科化、专业化,这是“非遗”保护工作最为科学的道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保存并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问题。高职院校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到基本教育体系中后,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人匮乏问题。这是因为,在高职院校,非遗技艺可以有效融入到学科、专业建设中,这样就能够针对性地开展非遗技艺班级。而这些特色班级,无论是在师资上、还是在教学上都能满足批次培养。这样,将非遗技艺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来,就解决传统的非遗技艺极小范围传承人培养难题,在特色的非遗班,不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学习,而是有批次地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特定人群培养。从而避免了传统的授艺模式中传承人匮乏局面,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天然优势。“非遗”技艺传人的培养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某一区域的特定人群,而是将兴趣作为广大学子选择的基础,这些来自各个地区的学子在掌握“非遗”技艺后,又将其带入到更为广阔的其他区域中,形成一条丰富的循环的人才输送渠道。

(三)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创新性不足问题。在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非遗技艺往往只是局限于当地一小部分人,而将其纳入到高职院校后,不仅可以在不同专业间进行交流带动思想碰撞形成借鉴启发,更为重要的是,在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拥有大量的软件、硬件设施设备,非遗技艺培训可以依靠更先进、更流行的技术进行技艺融合、创新。高职院校可以利用高校内部的师资对学生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培训,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这样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打消其就业顾虑,从而鼓励其积极投入到专业中。可以看到,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后,学生将以此为专业进行研修,他们本身就生活在高速发达的信息社会,对信息平台的利用具有高度的熟练性,这样就能吸收外部时尚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开发进行深度融合。

(四)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更高的附加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将其相关产品投入到市场中获取相对应的经济价值。当高职院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纳入到教育体系后,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即创造力,依据社会当下的时尚热点,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进行融合创新,这样就能在市场上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当然,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优势,是以教育的形式赋予其更为广阔的生命力。无论社会发展进步下人们对时尚或审美需求的变化有多快,学生们身处其中,他们是最能体会到审美形势的趋向,这即是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极其独特的、主动性的优势所在。

(五)打破“非遗”人才就业问题。“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艰巨的任务,“非遗”人才在掌握了其技艺后,第一个考虑的因素即就业问题,这也是“非遗”保护在高校能否长期发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高校来说,在就业方面有许多优势,如依靠校友在社会上的资源,或者通过校园招聘、邀请企业来校宣讲、鼓励并支持其创业等,都是保障“非遗”人才就业的良好途径,这就避免了以往这方面人才需要自谋出路的困难局面。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样也有利于保障他们能够全心全力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障“非遗”工作长远发展。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全属政府的行为,需要社会的广泛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在此过程中,拥有先天性的独特优势,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非遗技艺传承匮乏、非遗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附加价值低等现实突出问题,还能从根本上起到以教育唤醒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作者:张松志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