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可视化浅析

职业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可视化浅析

摘要:为全面展示我国职业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热点和发展状况,采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上的1038篇文献,借助文献分析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研究热点等进行了全景式描绘。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主要包括基于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背景下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制造业人才培养教学与课程改革等。

关键词: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产教融合可视化分析

《中国制造2025》文件强调我国要健全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1]。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相对缓慢,人才培养速度远低于人才需求速度,大多数制造企业面临高薪求才的困难,专业性人才供不应求[2]。鉴于此,本文对以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归纳及分析,理出研究热点与前沿,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期为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中的高级检索方式。以检索条件:(主题=制造)并且(主题=职业教育)并且(主题=人才培养)采用模糊匹配方式进行检索,将文献发表时间设置为不限,那么按照此搜索策略则会得出符合条件的文献1038篇,导出文献,输出方式选择“Refworks”,保存格式选择“txt”。本研究主要以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利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对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图谱进行绘制。

二、结果与分析

为了探索出国内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方法为: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主题词类型选择“NounPhrases”,阈值设置为Top50,接下来选择Pathfinder,经过Citespace软件的分析可以得出图1,制造业人才培养领域文献的关键词以及主题词短语构成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字体节点大小代表着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而十字架节点则代表主题词中介中心性指标,关键词与主题词的出现频次越高,越能代表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知识图谱直观地表现了各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与中心度,中心度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影响度越高。为了更清晰的把握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将排名前20位热点词汇列成表,如表1所示。中介中心性直观反应了节点在图谱中重要程度,其值越高则表明该词汇在学术界越重要。观察表1中的中介中心性值,不难发现校企合作的值最高,为0.71,这说明学术界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在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领域最为重要。此外,按照热点词汇出现频次的高低依次是: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智能制造、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制造业人才培养等。通过对表1的综合分析发现,高频热点词汇基本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这三方面基本可以反映出制造业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研究

其涉及的关键词有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等。当前,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大国工匠”的重要培育基地和输送渠道,主动承担培养“工匠精神”的重任是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党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报告中所提的“工匠精神”在笔者看来,是具一定时代价值意蕴与内涵。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工匠精神背景下技能人才的培养,其中就包括制造业人才的专业培养和发展问题。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其涉及的关键词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近年来,校企合作逐渐成为各学校吸引学生就读的一大亮点,毕业之后有关系友好的企业愿意给予实习或者就业机会,这令不少学生心生向往。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分析中发现,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一头冷、一头热”的深水区,有些职业院校盲目的开展校企合作;有些职业院校虽与企业有合作的意向,但由于存在理念差别,缺乏深入的沟通融合,往往也是“单相思”一场。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如何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以及产教深度融合等现实问题,校企合作作为将职业院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对接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有效促进科技资源整合的同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互利共赢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4]。

(三)制造业人才培养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

其涉及的关键词有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等。2017年,相关部门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已全面转入实施阶段。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要想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快速占领未来世界制造业的高地,其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制造业人才队伍。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人才培养规模居于前列、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但同时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也面临不少挑战,例如: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不匹配、人才结构性过剩或短缺、企业未发挥主体作用、生产一线职工尤其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晋升通道不畅等[5]。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科学定位教育目标,做好衔接工作

为解决制造业人才短缺不足的问题,教育部继提出“工匠精神”后,不断调整各方政策,包括制度调整、课程活化和就业促进三大方向。出台政策统整、系科调整、实务选才、课程弹性、设备更新、实务增能、就业接轨、创新创业及证能合一等策略,要达成高职、专科或技术院校毕业生具有立即就业的能力。制度调整重在系科调整,衔接产业需求,优先补助重点产业及基层技术人力缺乏领域;课程活化重在延揽业界专家进入技职体系授课或担任顾问,共同规划课程,形成双导师制,并扩大推动学生校外实习,建立学生正确工作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受雇能力以促进就业。因此,定位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衔接于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就业需要的技术、实务、知识和情意等能力,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6]。

(二)持续落实产教融合,打造精品示范项目

产教融合教育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媒介,由产业界人才加入职业院校的教育,合作教授专业课程和实习课程,实习宜包含参观、见习、单项工作实习、完整工作实习。除职业院校可用的图仪设备和场地外,也运用业界资源和情境。同时,职训机构的配合也很重要,职业院校亦可建立学、训或产、学、训结合的教育模式。此外,职业院校人才培育需要昂贵的资源配合,办学宜缩小规模,勿以大取胜,而应求精求实,招生以学校有能力教导及学生毕业找得到工作的数量为准。选才方法应有别于目前的考试方式,选才标准以技术实务能力为本位,务必招收适合就读的适量学生入学,把他们栽培成业界欢迎的人才,适才适所[7]。

四、结语

当前,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稳步推进,我国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不断清晰,一些院校先后开设智能制造专业,但总的来说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的高端教学人才储备不足、缺乏专业带头人、专业顶层设计思路紊乱、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缺乏实用性、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等。今后应继续围绕教学资源、师资建设、产学结合、实训体系等维度不断提升,进而培育更优质的制造业人才[8]。

作者:米媛婷 范哲超 丰洪微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