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校知识管理的实践误区与提升对策研究

学校知识管理的实践误区与提升对策研究

由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推动了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日渐成为提升组织竞争力的催化剂。20世纪7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开始应用于企业界,企业通过对知识资源的管理,获取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其成效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20世纪90年代后期,“知识管理”开始成为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2000年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其公布的《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intheLearningSociety)报告中指出:知识传播与应用程度在教育部门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知识管理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知识分为被物化了的显性知识以及隐含于个体经验中未被编码或表述的隐性知识两类,因此就其管理而言,分为显性知识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为使组织知识发挥最大效用,达至组织财富的增加,组织知识管理即指对组织的知识资产、知识设施、拥有知识的人员及知识创新过程等进行有效管理,强调知识的获得、积累、分享与创新。虽然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引于企业管理的理念,但学校作为知识传承、创新与传播的知识型组织,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同样面临着适者生存的优胜劣汰机制。因此,有效的学校知识管理就成为学校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那么,何谓知识管理呢?这里认为通过对学校组织知识的积累、组织知识个体化以及个体知识创新和个体知识共享过程的有效管理,使学校隐性知识不断显性化,知识积累持续增加和更新,以增强学校实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即为学校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校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以及对学校人员的知识管理。学校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重在积累、更新及共享,使其内化为学校成员的隐性知识。然对学校人员的知识管理则侧重于个体的学习、反思、创新与分享,旨在将个体的隐性知识外显化。学校知识管理在推动学校及学校成员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首先,学校知识管理可以加速知识在学校、学校成员,特别是教师之间的流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可以增加并更新学校知识,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双赢;其次,通过个体知识的外显化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激发教师教育教学及为学校奉献的热情,有效防止教师职业倦怠;同时,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融合集体智慧,发扬团队精神,提高学校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能有效防止由于员工离职而造成的知识流失,进而保持并提升学校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

二、学校知识管理现状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被引入学校管理的时间并不长,尚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与尝试阶段,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在学校管理系统中知识管理模块多局限于图书资料购买、校园网络建设等可视化领域,在知识管理的实施推广过程中仍存在多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知识管理定位不清晰

由于学校知识管理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可供借鉴使用的理论体系或公开流传的经验表述,致使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模糊。学校知识管理主要集中于已经编码化了的文化知识的管理,而没有意识到个体的经验、品格等内隐知识也是知识管理的范畴,对学校知识管理缺乏系统化认识,定位不准确。同时,由于管理者自身认知的有限性,使得学校知识管理在管理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推动学校知识管理的制度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学校知识管理仅停留在喊口号、摆样子的表面形式,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知识组织丧失独特性

学校自身作为知识生产、传播与创新的知识型组织,推动知识共享与交流,实现知识增值本应是其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及行政后勤管理的杀手锏,是区别于企业的独特性所在。但在目前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所有职能部门均将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教育教学目标奉为宗旨,以应试为导向,以升学人数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绩效的主要考评目标。以迎接上级监督检查及办学模式达标为治学动力,学校自身的教育理想逐渐地湮没于这种长传下达的政令教育体制中。(三)学校成员认识不到位学校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对学校成员的管理。学校成员认识不到位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及教师对学校知识管理里的认识有失偏颇。学校领导以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任务为己任,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求稳,缺少改革、冒险与创新的精神,忽略了有效知识管理对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性。教师虽是知识的主要拥有者,但对教师个体而言,其主要以完成学校升学任务为教育教学目标,将备好课、上好课,保证学生考出成绩作为其为师的职责,缺少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认知集体备课、教研观摩活动等的意识。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的价值已沦为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而非人类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主体。

(四)学校知识共享有障碍

知识管理的核心目的是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创新的前提。学校作为典型的学习共同体,其一切服务于学校发展的知识都应纳入知识的流动体系之内,成为知识创新的前提。然,学校知识共享机制的创建仍受制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有:一是教师出于个体利益的考量,为保持个人的竞争优势,保留和独享个体的创造成果,不愿进行知识共享;二是由于教师谦虚的个性,使其低估了自己创造成果的价值,从而错失了知识共享的乐趣;三是传统文人相轻的观念,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少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省和向他人学习的自主意识,忽略了知识的积累、共享与创新。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校领导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不充分,没有创设知识交流共享的良好环境,同时针对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激励措施不健全,且未落到实处;其次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及相互信任的良性人际关系尚未形成,使得知识产权的认证与保护问题成为阻碍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提高学校知识管理水平的对策

将知识管理模型引入教育领域是一个开创性的实践,且仍处于探索阶段。就如何提升学校知识管理水平,将知识管理切实贯彻到学校管理实践中,发挥学校知识管理的效用,以平衡学校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最终促进学校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可供借鉴。

(一)建构学校知识管理系统

学校作为知识集合的阵营,其内隐和外显的知识多散布于学校各个方位及每一位成员身上。建构学校知识管理系统就是要将这些分散了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以编码化的外显知识进行呈现,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构建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建立学校知识管理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学校知识管理事务,对学校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并做系统归类,使其尽可能的方便组织成员的查阅与使用。同时,对已归类的知识进行定期整理,淘汰那些与学校发展不适应,丧失使用价值的知识,以实现知识的持续更新。而且要建立并贯彻执行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激发学校成员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意愿,特别是在学校知识管理运行前期,这一激励制度的贯彻执行尤为重要,将会逐步促使学校成员形成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惯性及自主意识;其次,建立学校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持系统,这里主要是指建立为学校成员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网络平台,对师生知识需要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作为后续知识搜集、图书采购的信息依据;最后,应将知识地图技术引入学校知识管理工作中,既能方便成员了解学校知识拥有情况及存储位置,又可为知识使用提供快捷通道。。

(二)建构学校知识共享文化

学校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四部分组成。然这四部分投射到知识管理范畴之内时,对学校显性知识的管理则对应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管理,而管理学校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则对应学校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管理,因此,学校知识管理亦即学校文化的管理,故而实施学校知识管理的重要实践之一就是学校文化的构建。首先,要创设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传递共享、创新与协同发展的学校精神,创设学校成员进行知识合作、交流与创新的融洽的人际氛围,以增加人际交流机会;其次,建立学习型学校,创建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树立组织成员共同愿景的前提下,给成员留有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团队合作与个人自由的相协调,为学校成员提供个体知识的施展空间,以为个体创新提供可能性;最后,应立足于本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同时向外延伸与兄弟院校建立知识联盟,开展院校之间的知识合作,与家庭和社区沟通联系,搭建知识实践社区,扩大知识共享与交流的范围。

(三)加强学校成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

学校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教职员工。因此,学校知识管理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管理,在此将从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就学校领导者而言,其作为学校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的构造者,在引领学校成员的发展及共同愿景的建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应对其进行知识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加深其对学校知识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参与和负责知识交流、共享及创新活动。就学校教职员工而言,其作为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拥有者,是提高学校知识管理效用的助推器。应将教师知识共享活动,如集体教研、听课、评课、学术沙龙等做到程序化、规范化和日常化,以奖励政策等鼓励教师对日常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写教学手札,且定期总结与共享,使教师个体知识不断得到积累、升华,以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不断外显为旨归。且需要建立教师淘汰机制,通过学生评课、反馈等途径,使教师产生危机感,促使其不断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同时,应鼓励教师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前沿知识等途径,将外显知识不断内化为个体隐性知识,形成个体独特的教学风格,争做教学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两位一体的研究型教师,增强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对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占据有效知识无异于掌握一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方法和信息,有效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权力资源。所以,学校独有的有效知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共享的前提,故应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一是国家层面应加强法制建设,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切实贯彻执行知识产权法案,对仍处于收益范围内的新知识进行备案管理。二是学校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处理好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对于学校独有的创新知识应做好产权归属和保护工作,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知识产权备案,争得国家法制保护。同时,还应加强学校内部局域网的安全系统建设,对外进行有条件的开放,并注意新知识对外开放的时间和方式,使新知识在学校内部进行共享的同时对外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收益。

(五)建立学校知识管理评价体系

将在企业管理中已取得显著成效的知识管理模式引入学校管理实践,并不意味着学校知识管理可以照搬企业知识管理经验。学校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其知识管理应是在对知识搜集、积累、共享与创新的基础上,将有效知识传递给有需要的人,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获取办学效益。首先,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评价与反馈体系,以学校教育目标任务为导向,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岗位分别设置合理的评估指标,由专人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其次,学校应对自身承接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按期间进行统计整理,确保对已编码化了的创新知识进行客观公正的量化评估,而对于隐性知识等不能具体化的知识,应依据考评者的经验对其做出尽可能公正的主观量化评估。最后,在进行学校知识管理评估的过程中应注意与校内、校外已有的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不断完善学校知识管理评价体系,以尽可能有效的测量学校知识管理的有效性。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获得、积累、共享与创新,在快速变迁的知识经济社会,学校也处于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之内,因此,加强学校知识管理,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应对伴随知识经济而来的挑战,提升学校效能的强有力的途径之一。

作者:任延延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