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育思路与实践浅析

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育思路与实践浅析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一线职业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培养具备过硬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新时代着力培育学生道德素质,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应然需要,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尤其是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存在欠缺。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并从思想引领工程、暖心助力工程、责任养成工程等方面探讨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实践模式,以期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质;培育思路;实践模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而重要的因素,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生产的全过程。当今世界各国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发展民族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就需要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具备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是事关社会的一件大事,目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企业运行和社会发展,不能适应职业发展需求,就业困难,从而影响社会安定和稳定。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道德人,提升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品质,促进社会发展。

一、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倾向: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重视技能而忽视品信,对个人职业道德素养不重视。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诚实品质尚未形成,热情服务意识不强,爱岗敬业精神不高,奉献社会的理念不足。第一,诚实品质尚未形成。诚实守信是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职业人在职业劳动中信守诺言,讲求服务的信誉。而有些学生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言行不符,浮夸不实,缺乏工匠精神和个人信用,甚至出现欺骗伪造等现象。学习应付了事,考试舞弊和作业抄袭;劳动不吃苦,工作随意糊弄,作品以次充好。第二,热情服务意识不强。热情服务要求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和职业,能力如何,要通过自己职业行为提供周到服务。当下有些00后高职学生,日常沉迷网络,缺乏与人沟通意识和能力。工作缺乏服务意识,态度不端、敷衍了事。第三,爱岗敬业精神不高。爱岗敬业要求职业人在岗位上尽心尽责,体现对所从事工作的道德操守和恪尽职守的行为表现。有一部分00后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缺乏劳动意识和能力,甚至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工作后不断跳槽,挑三拣四,没有勤恳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第四,奉献社会理念不足。奉献社会要求职业人兢兢业业,为社会做贡献,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还尚未树立奉献社会的意识。目前有一部分00后高职学生,养成过度依赖父母的毛病。在宿舍不参与公共卫生扫除,没有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总而言之,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所存在欠缺与不足,在于没有理顺个人、集体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自我责任意识不足,岗位观念淡薄,轻视服务奉献,无法胜任企业和社会需要。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需要职业人具备诚实、正直、公正等多方面的道德素质。企业和社会要实行法治管理和道德约束,要求职业人具备相应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为职业道德人。以培养职业道德人为目标,要制定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培养的素质规范要求[2],夯实职业道德观念和意识,逐步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道德观念[3],培养具备优良职业道德素质,严明的职业道德习惯,过硬的职业技能,民族复兴的使命感,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合格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道德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职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道德教育机制和规律的学习和运用,增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第一,思想引导体系。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什么人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发展方向,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认识到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每一个职业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通过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而人只有服务社会,把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和人民利益,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第二,教化培育体系。道德的教育和内化是实现道德教育综合体系核心的部分。要使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内化为高职学生内在自觉自律的行为意识和规范要求,就需要遵循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遵循不同年龄层次青少年身心特点,不断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道德教育体系。并且,要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反思,确立自觉的道德理性观念。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并把职业道德的要求融入高职院校教育全过程,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党员培养、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个途径,分层次全方位地进行。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道德认知水平与需求,采用合适的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建立道德认知、确立道德情感、产生道德意志,激发道德行为。第三,学生道德评价体系。建立道德建设管理组织工作体系,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养成量化指标管理体系和职业道德培育的评价体系实施,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涵盖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全方面,细化学生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的管理和评价,把职业道德素质和养成表现,包括在校劳动态度、劳动成效、团队参与、实习实践、社会服务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作为各类评优评先评价依据。同时,建立诚信档案,把考试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等作为学生道德诚信的评价内容,每个学期通过民主考评,给予科学记录,加强职业道德实效。每学年评选助人为乐、孝敬父母、自强不息、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最美学生”。

(三)建立校园道德文化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并形成自己的文化理念和道德观念。道德资源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把道德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道德精神所提炼的概括性理念、精神、口号真正贯穿于教育培养过程,成为所有高职学生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接纳认同并内化影响。第一,榜样示范作用引领校园文化。在道德培育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和各专业的课程,结合我国各领域职业道德典范,如“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张桂梅、黄文秀等事迹学习,开展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在生动具体的事例中,让青年学生切身体会感受人物真实的魅力,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在精神上感受榜样的力量,深入人心,方有实效。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从情感到思想,逐步树立正确而崇高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每个学期开设“优秀校友讲堂”,邀请优秀校友回校,通过亲身故事和事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生动而贴近的身边人物精神的影响,从而树立职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第二,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高职院校通过吸收融合优秀企业的文化,把职业人的道德准则进行凝练宣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企业优秀管理者进入校园,在低年级开展职业和企业文化教育,中高年级组织企业模拟面试;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社会和企业,低中年级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训,高年级组织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零距离学习优秀企业文化。同时把企业的优秀文化纳入校园道德资源,在学校宣传栏、微信、微博等平台,定期介绍优秀企业文化和优秀校友事迹,发挥其教化功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提升综合素质。第三,全方位多媒体载体传播校园文化。通过校园宣传栏、宿舍文化墙、学院网站、抖音、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等载体,传播正能量,旗帜鲜明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红色基因,做好四史宣传教育,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用真情实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了解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内在标准,增进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与理解,学习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崇德向善。

三、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实践模式

(一)思想引领工程

上好大思政课,为学生准备好精美的“思想套餐”,采用“2+1”模式,即“课上理论教授+课堂互动”与“课后党团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了解中国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明确只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信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提升对道德的理论认知,树立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自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激发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自愿的践行能力,成为合格人才。其次,要正确认识劳动光荣,学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确立职业生活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的职业规范意识,形成科学的职业道德认知和职业观念。并且,通过课程实践,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实习实训等环节,形成职业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再次,学习和实践能够增进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提高道德判断力,调动其主体作用;辅导员组织开展各项校园活动,学习讨论各行业职业道德模范事迹和身边优秀校友事迹,增强学生对职业工作及专业领域的认同感,激发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

(二)暖心助力工程

开展人文关怀,打造有温度的育人空间,开展“1+1”关怀帮扶活动。“关怀”指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面向学生的特殊阶段开展思想关怀和心理关爱。如新生阶段的适应关怀,打消面向职业的困惑,增进职业发展信心;毕业生阶段的就业指导,帮助择业和创业,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念。“帮扶”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对思想困顿、心理困扰、家庭困难的学生帮扶教育,走访特殊学生家庭,关心学生身心成长,通过学校和社会支持,给学生提供校内外岗位实习和假期实践项目,给予创业指导和补助支持,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困惑和需求,可以得到精准关怀和帮扶,使其跨越障碍,夯实职业技能,确立职业理想,顺利开展择业和创业实践,得以成才。

(三)责任养成工程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一起参与设计、评价贯通三年的职业道德素质培育。把握不同阶段大学生道德教育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1+2”育人,即课堂加上实践的方式。在课堂上,通过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进行教育引导,在校内外的实践中,注重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校园卫生区和试验田劳动实践,创建文明寝室和文明班级,开展社区、学校等志愿服务和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和革命教育基地等实践教育,促进技术技能、劳动意识、责任意识等提升。同时通过专业教育,参加实践和实训,体验职业岗位角色,感受职业要求,激发道德自觉,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和育人成效。

(四)建设协同育人“道德涵养工作室”

高职院校要建立协同育人领导队伍,统一协同育人理念,建立配套制度,细化标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协同育人分工和协作,确保协同育人有章可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守好责任田,担好时代责,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可亲性,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继续教育,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建立学习和交流科研机制,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各学科和各环节,凝聚协同育人力量,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四、结语

高职院校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努力,发挥“大思政”的协同育人,积极扩展思路,开拓有效的途径;加强实践教育,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使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等职业道德素质,立足新时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艳.依托课程培育少数民族预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6):75-78+81.

[2]刘孝民.重构会计教育体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经济师,2004(6):76.

[3]景凤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注意把握的几个关系[J].理论前沿,2002(11):10-12.

[4]姜超凡,李小芳.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厚植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J].现代职业教育,2021(28):1-3.

作者:陈宏华 单位: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