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职业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全民文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国民教育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尝试转型。在党的会议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指示。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推进不仅解决了人才继续教育的难题,更有效促进了城镇化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创建积极的转型环境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职业教育对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出优化城镇化发展的有效策略,促进人才与市场供需关系协调发展,为实现新时代伟大梦想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镇化发展;影响;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传统农业活动逐渐被现代化机械操作替代,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一大难题。现阶段,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让农村劳动力学习技术、提升综合素质成为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涌入城市后,多从事低收入的苦力活,导致城镇化质量不高。职业教育作为人才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人才整体素质要求较低,通过职业教育能够提升劳动力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使其充分适应发展需求,为社会做更多贡献。因此,只有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才能够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1城镇化趋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城镇化依赖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农业转移人口逐渐市民化,需要从三个角度来判断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一是经济角度,主要是关注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分层变化以及对社会政策的影响。二是政治角度,主要关注制度排斥情况和受教育、社会福利保障情况等。三是社会角度,主要关注转移人口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以及市民身份的认同情况。实践发现,从经济角度评价城镇化水平较为多见,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与城镇化的关系这方面,不少学者对职业教育在提高转移人口就业能力、职业流动情况、创新创业情况等方面的作用展开调查并提出建议。城镇化主要指第二、三产业以及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涌入的现象。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也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的进步。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非农产业逐渐涌入城市,农业人口也随之进入城镇,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形势而言,城镇化发展受现阶段国情影响,是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国务院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重点提出:“要把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城镇化推动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低碳化的发展[1]。职业教育是教授有关职业和劳动生产知识技能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各行各业,也可进行工作后的职业培训等。职业教育强调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涵盖了非正规校外培训和校外职业指导内容。从现阶段形势来看,职业教育来源不足,多样化创新模式和组织模式仍取决于行业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层次模糊,应顺应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并优化产业链结构。

2职业教育推动城镇化稳定发展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2.1职业教育的资源不协调。从沿海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人口集中地带聚集着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而农村地区经济实力薄弱,缺乏职业教育资源。这种现象导致了职业教育资源与城镇化人口的失衡。城市地区空置办学资源,而农村地区缺乏职业培训机会。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受人才流动和就业水平的阻碍,与职业教育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2.2职业教育的课程不合理。如果培养的人才和改变后的产业结构脱节,就难以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导致失业。失业情况一旦普遍发生,会直接影响城镇化的发展。此外,职业教育资源的缺乏与职业教育中课程资源搭配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只有充分了解职业技能知识和产业发展要求,并以此为基础设置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才能够保证职业教育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2.3职教与城镇化进程不一致。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有许多还未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就变成市民的农民。这些变成市民的农民仍保留着原来的身份地位和生活习惯,并且其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仍停留在农村,不了解也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2]。2.4双创理念的结合不够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成为研究创新型国家打下基础。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实践与技能结合的教育,在双创理念影响下,职业教育对学生创业观念的塑造产生了关键影响,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更加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2.5与结构改革的结合不紧密。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中央提出的有关经济工作的主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只有将供应层次多样化,实现高品质的教育服务,才能让不同阶段的人都能享受满意的教育。2.6缺乏对职业教育构建的激励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推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部分措施与实际情况不符,职业教育的结构缺乏相关激励机制,导致实际发展脱离了形势需要[3]。。

3职业教育推进城镇化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对策

3.1强化职业教育,全面布局。现阶段,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为新型产业和城镇职业教育计划的实行奠定了基础。针对计划和实际不一致的情况,结合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作用定位的不同,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应注重合理性。将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建立农村和城镇之间的联合体制,消除阻碍地区和区域交流的因素,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3.2强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借助体制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落实集团化办学理念,鼓励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加入学分制、弹性学制、分层定级评价制等制度。在教学模式上选择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突出学校和企业的主体地位,确保职业教育终身化和全面化。通过职业教育体制结构的完善,持续改善专业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培训、就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推动优质人才成长,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3.3确保职教理论和实践一致。职业教育机构多由教育专家在政府主持指导下创办,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安排提供了一定帮助。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主旨,所以,应给予职业院校更多的自主办学的权利,针对人才就业需求自主创办专业,将企业用人需求和职业教育培养要求相协调,使理论与实践保持一致。3.4职业教育结合双创形势。双创形势下的政策优势为职业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量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责任,为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所以,职业教育机构应借助双创政策,与政府、企业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重点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为职业教育人才提供创业和就业指导,鼓励创新创业,使其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3.5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职业学校应转变学生思想观念,提升学生对劳动模范和工匠精神的认知,理解成才的重要意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就业态度,培养新一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引导学生走进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文化,提升其职业责任感。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校企合作企业得到广泛认可,或被评为劳模,也可为职业院校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校园文化增添工匠内涵。工匠精神是培养城镇化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信念[4]。

4结语

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的进步能够推动产业调整,转移劳动力。对于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仍需要进行实践研究,结合国情和实际,使两者相互融合,最终实现发展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城镇化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力,从而持续推动城镇化的稳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鑫芳.基于“获得感”的职业教育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分析[J].成人教育,2019,39(4):51-55.

[2]黄崴,薛洪波.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1):83-92.

[3]管小青.农民工城镇化视角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2):61-66.

[4]卢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及其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52-58.

作者:韩琦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