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经济知识范文

农业经济知识全文(5篇)

农业经济知识

第1篇:农业经济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农业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快我国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进步,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培养农业经济方面的专业化人才。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中的农业经济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培育专项技能、强化教师团队建设、合作办学等,由高职学校和有关企业进行紧密合作,从而形成了高职农业经济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

1明确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是全面调整农业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当以深入调研为前提,依据农业经济类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形成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体系,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列入到农业经济行业的技能标准之中,从而让以专业技能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教学体系和本行业的岗位体系能够吻合,从而让教学能够有准确的依据。要以学习者适应农业经济岗位为主要目标,强调农业经济岗位就业所具有的导向性。要强调农业经济类专业实践环节教育,持续提升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课时之中的占比,从而找出高职教育和农业经济行业加以联系的接口。就实用型高职人才培养而言,对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实施改革的重点任务则是对所设计的课程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调整高职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措施,强调实用性课程的安排。在本专业的必修课教学中应当设计出更具实用性的课程,而在本专业的选修课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丰富可以选择的课程,这对于拓展与丰富高职生们的农业经济知识结构等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这就需要讲求技能与方法,从而让师生们进行共同的探索。同时,在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上还需加以取舍,并且加入对课题内容的探讨。二是强调实施通识教育。实施范围更加广泛的通识教育,这是今后我国农业经济人才适应实际岗位需求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要让高职学生们通过为期三年的精心学习,更好地掌握农业经济行业最新知识以及技能,从而得以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能够尽可能地适应于岗位方面的需求,真正成为实用型和通用型人才。三是巩固专业教育。在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当不断提升专业性课程之比例,从而让专业性具备了牵涉面更广与实用性更强之特征。对于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研究,其方法应当展现出多元化以及极大的机动性。在教学体系中,不仅要设置专题讲座,而且还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实施专题性讨论,且应当比较多地实施合作探究法,也就是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教学实践,从而做到在具体实践之中发现相应的问题,并且在小组讨论中开展集中研究,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高职生们独立思考相关问题之能力,并且进一步提升其解决具体问题之能力。四是落实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实用性人才,所以,实践教学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要运用灵活而多变的实践性教学手段,促进高职生们实际动手能力之提高。因为条件上的种种限制,而且农业经济类专业还具备了特殊性,导致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具体实施尚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所以,必须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实践教学之投入,从而体现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五是改进教学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得以更好地运作,从而提升教学工作的成效,这样一来就能够有良好的教学成效,进而确保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具备良好的质量。

2凸显农业经济特色培育高职生的专项技能

因为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别非常大,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够均衡,而且农业经济牵涉的面十分广,因此,在高职教育农业经济类专业应当突出自身的鲜明特点,突出培育高职生的专项技能。鉴于高职教育具备了十分显著的就业导向性,它一定要适应于当前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安排应当做到和职业岗位相互对接,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职生们得到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其技能。因为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致力于培育的学习者技能和普通理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所以也就不应当依据理工科教学中的系统化理念来指引教学工作。笔者觉得,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在标准化、特色化等方面的表现并不算出色。同时,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中还要面对别的兄弟高职学校和本校依据社会需求设置新专业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以至于大量富有就业前景的行业和岗位为新设置的专业所分流,导致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建设在展现特色上变得难度愈来愈大。对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的学习者们而言,其所牵涉到的专业过广,而高职教育又绝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为了强调办学的特色,就应当致力于强化对学习者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们核心能力之培养,而且还应当依据实际岗位之所需,结合学生们的自身特点,对其实施和其今后工作岗位具有关联的能力培养,这样一来,农业经济类专业的高职生们才能够符合当前市场的期望,拥有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3依据企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

一是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类专业高职教育的实施,一定要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走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新路。产学研合作可以说是高职院校长时间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还是强化专业建设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与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可靠方式。实施校企合作与落实产学研之间的结合,这正是我国开展高职教育所必须要走的路。高职学校一定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立足于更加坚实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从而逐渐和企业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真正把企业的用人需求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加以联结,以求实现双方的双赢。二是积极吸收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要更加广泛地吸引与鼓励合作企业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具备其他特殊技能的人才到高职院校中任专职或者兼职教师。不仅要让高职院校能够及时地了解到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具体信息,而且还应当让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者能够学习到合作企业的最新技术与研究成果。同时,还要努力让学习者们能够学到各类新知识以及新技能,而且还能学习合作企业最为先进的管理观念。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与技术研发。高职院校应当有计划地指派教师到合作企业中开展与农业经济类专业有关的生产实践以及现场考察等工作。高职院校应当在岗位津贴与科研等各个方面往双师型教师加以倾斜,从而积极鼓励与支持广大教师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实践之中,尽可能地提升高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四是鼓励高职生参与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训。要依据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所需,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高职生们到合作企业中进行短期实训或者长时间的顶岗实训,从而更好地培养其素质能力,尤其是要强化其实操能力。

4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强化高职师资队伍的内涵以确保专业人才素质的新提升。教师可以说是高职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首要资源,而农业经济类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本院该专业的市场竞争力高低。所以,高职院校应当以提升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改进专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切实有效地强化高职院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内涵,以求更好地提升农业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并且为本校与本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大更好的保障。具体来说,首先是要以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为主体,更好地推动本专业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从而为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其次是以农业经济专业的骨干教学人才的培育为主,加快教师人才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最后是落实双师型素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类专业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进而为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持。二是积极改进高职院校师资团队管理机制,以农业经济类专业为创建客体重构型教师人才队伍。要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类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切实引领该专业教师人才队伍以及相关课程的建设。要对目前以教研室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组织体制实施变革与构建,并且以专业为主体来创新新型教育团队。要运用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的推动,切实形成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主体,切实提升本专业教学师资人才队伍的自我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本团队的综合研究能力。三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激励体制建设。要按照人本管理的原则,积极创建和健全适合于农业经济类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的体制环境,赋予其以所需的政策性、技术性以及物质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要对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更加科学的规划,选拔出富有教育教学经验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并且制定实施能够促进本教学队伍得到不断发展的激励性政策。对于具有出色业绩的教师人才,则应当在物质待遇和职称聘任等各个方面予以适当的倾斜,以求为本专业教师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出更富有竞争性的新环境。另一方面是要实施专项经费方面的保障。要将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目前的特色化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依据本专业教师队伍的自身特色以及人才成长规律,以教师的教学业绩为中心,以学生、同行以及社会认可度高低为考核评价的标准,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绩效体系。也就是说,要通过对本专业教师人才实施富有成效的激励措施,以确保其能够实现高效化、规范化运行。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来的高等职业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建设,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其办学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通过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显现出扎扎实实的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才能让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活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要始终坚持以高职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好地激发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习者的农业经济类专业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娆.农业经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童乃诚.深化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3]陈凤霞.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问题初探[J].北方经贸,2009(06).

[4]李国政,王纪忠,聂洪臣.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6).

[5]李国政,聂洪臣,栾申洲.关于我校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第2篇:农业经济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态养殖场;环境;影响;治理措施

农业生态养殖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采用生态技术措施,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投放无公害饲料,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一种养殖模式。农业生态养殖生产的无公害食品颇受好评,但其对周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生态养殖如何不污染环境对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课题以盘锦市西安生态养殖场有机种猪场为例,详细分析生态养殖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盘锦西安生态养殖场有机种猪场概况

盘锦西安生态养殖场有机种猪场是一家大型的农业生态养殖公司,被誉为“花园猪场”,占地339864m2,总建筑面积38581m2,主要建筑物包括公猪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隔离舍、后备母猪舍、兽医室、看护房、食物加工贮存房等。猪场常年存栏量2120头,年产父母代种猪300头,出栏生长育肥猪2000头,商品仔猪3300头。

2生态养殖场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1废气产生及治理措施

场区废气主要包括猪舍废气、粪便产生的废气、猪粪暂存池臭气以及职工生活产生的废气。项目养猪过程中产生的臭气为无组织排放的猪舍废气,臭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猪舍猪粪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在厌氧条件可产生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甲烷、有机酸、乙烯醇、硫醇二甲硫醚等有臭味的有害气体。粪便清理和处理不当,会导致空气中氧含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产生有害气体,轻则降低空气质量、产生异味妨碍人畜健康,重则使人瞬间昏迷、存在生命危险。为了治理生态养殖场产生的恶臭废气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防止废气危害员工的健康,采取如下措施:1)粪便及时清理、清运。将产生的猪粪及时清理并清运到堆粪场,缩短暂存池的猪粪放置时间,防止猪粪散发无组织废气(氨气、硫化氢)。依据环评分析,现场勘察,将堆粪场及安全填埋井均设置在厂区北侧,确定卫生防护距离为300m,在其四周300m范围内保证均无环境敏感目标,达到环评要求的卫生防护距离。2)配制适合猪食用的氨基酸平衡日粮。科学配比猪饲料,使其氨基酸含量与动物需要匹配,再加入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制剂,抑制猪肠道中有害细菌的生长,降低猪体内臭气和有害气体的排出量,同时提高饲料利用率。

2.2废水排放及治理措施

场区废水主要包括生态养殖场产生的尿液、圈舍冲洗废水和生活污水。废水中主要的污染物是COD,NH3-N,SS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治理废水的措施是在南区及北区种猪场内设有排尿沟和雨水沟,均采用矩形、浆砌砖结构、内底面抹光、加钢筋砼活动盖板的构造形式。所有废水均由地埋管道送至公司北区露天生物净化池,对废水循环利用,保证不外排;雨水汇集排入储水区储存备用,用于圈舍冲洗。项目污水在一级净化后,经水葫芦吸收进入二级净化区,经细绿萍吸收后进入三级净化区,三级净化池是鱼塘,鱼可以吞食污水中大量浮游生物、有机质等,经三级净化后的污水进入四级净化池(稻田),经水稻吸收还原成清洁的水排入储水区储存,用于冲刷猪舍。冬季猪舍冲洗水排入储水区储存,第二年重新处理后再循环利用。该污水处理模式通过部级鉴定,获国家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政府星火科技二等奖,同时被国家科委认定为重点推广项目。

2.3固废产生及治理措施

场区固废主要包括猪粪、病死猪和生活垃圾。场区产生的猪粪日产日清,暂存于场区北侧堆粪棚内,定期外售给有机肥厂用于制作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增加场区收入。场区死猪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采用深埋井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共设安全填埋井两个,内为混凝土结构,与周围土壤物理隔离。井填完成后,用粘土覆盖并压实封口,保证掩埋后安全干净,且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生活垃圾可按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定点存放,定期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2.4噪声污染分析及治理

场区噪声源主要包括猪叫噪声及锅炉机泵、食堂风机等设备噪声。设备的声源强度为75~85dB(A),属于中度噪声,容易影响工人的身心健康。生产设备均在室内工作,应定期对产噪设备进行保养、润滑,及时更换老旧组件,通过安装减震垫来改变机器的共振频率。噪声经过建筑物的吸声、隔声作用及距离衰减后,到达场外噪声强度变小,可控制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Ⅰ类标准限值内,即昼间55dB(A)、夜间55dB(A)以下。

3结语

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该养猪场实现了生态养殖化。对猪场产生恶臭的气体源及时集中处理,使其散发的味道大大衰减,猪舍及堆粪场30m外基本无臭味影响;运营产生的废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系统中,不直接外排,一部分用于青绿饲料种植区的灌溉,一部分用于圈舍冲洗,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生产;猪场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综合利用或安全处置,处置率高达100%,严格分类收集,及时处理,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的流失,有效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及时对锅炉机泵、食堂风机等设备进行保养维护,使工作噪声降到了可接受范围,经过建筑物的吸声、隔声作用及距离衰减后,厂界噪声在标准范围内。生态养殖场项目建设能够促进当地经济更好地发展,加快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同时还能够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合理解决生态养殖场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胡礼通,韦宇,张仁球,等.浦北县推行畜禽现代生态养殖现状浅析[J].广西畜牧兽医,2020,36(3):142-144.

[2]李翠香.浅谈养殖业污染危害与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4):31.

[3]朱林,李岚,苏家联,等.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J].畜牧业环境,2019(8):32-35.

[4]王仁辉.浅谈畜禽生态养殖及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7):17.

第3篇:农业经济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农业经济;信息机制

大数据时代伴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应运而生,通过大数据时代加持下的农业经济信息,更具市场预期性,科学体现数据价值,使我国农业经济信息,更加贴合时代脉动,符合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为农业经济市场化奠定信息基础,使其在科学高效且富有价值的信息引导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市场经济有效干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良性发展与科学转型。基于此,为了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研究农业经济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机制的完善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农业经济信息现况

1.我国农业经济信息体系较为健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我国互联网建设体系的高效完善,在许多村镇都有互联网体系,而固定电话、移动通信设备,已成为当今人们日常信息交互重要工具,为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农业信息平台,通过广播、板报、基地、服务机构、信息点等形式得以充分体现,为农业信息全覆盖奠定基础。同时,健全高效的农业信息网络,为大数据时代下农业经济信息机制的深化发展提供条件。2.我国农业经济信息服务平台越来越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重视农业经济的系统发展,其中农业经济信息机制,作为农业经济体系重要环节,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重视,陆续开展“三电合一工程”、“金农工程”等信息平台的建设,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信息机制稳健发展。同时,农业经济信息为满足不同地区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建设,例如吉利所建设的“12316新农村热线”,内蒙古地区针对该地农业发展设立的“农信通”等信息平台,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丰富性,对信息针对性与高效性的需求。3.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内容较为全面在健全且高效的农业经济信息体系加持下,我国农业经济信息更具广度与深度,从实际出发,与实政结合,体现农户需求,满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囊括农业经济进出口信息,畜产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信息,兼具农业产量、生产进度、国家惠农政策等各类信息,为我国农业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农业经济信息机制的与有效健全奠定基础[1]。

二、研究大数据时代农业经济信息机制完善方略

1.做好农业经济信息机制框架设计大数据时代要求信息更具条理,进而提升数据分析下所产生的信息分析与利用价值,为农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基于此,我国应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导向,以不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当下农业信息为基础,做好农业经济信息机制框架设计,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所需信息,均可在大数据分析处理体系内,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应用价值。信息机制框架除了应具有极强覆盖性外,还应具有动态性,设计信息机制变更框架,依据年、月、日、周、季等形式,进行农业经济信息更新,农业经济信息最新动态,同时提供链接,方便农户深入了解,体现信息机制服务性。为了使农业经济信息机制框架设计更具服务性,应扩展信息多维度沟通设计,在原有杂志、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沟通媒介基础上,研究微信公众号、农业经济微博、地方农业服务网站等沟通设计路径,丰富农户与农业信息沟通维度,提升沟通效率,实现大数据时代下农业经济信息机制的有效完善[2]。2.做好农业经济信息机制创新为农业经济信息机制建立协调机制,为农业经济与社会其他部门的有机联系提供路径,使农业经济信息更具融合性,赋予农业经济信息应用价值,基于此我国农业经济信息机制可借鉴美国机制进行创新,建设大数据信息协调沟通机制,实现农业经济信息机制可行性,提高信息掌握准确度,扩展农业信息途径,实现信息机制科学性。同时,在原有农业经济信息机制基础上,添加“解读机制”,国家农业服务机构及农业专家,对现象农业经济信息的分析态度,深入探析农业经济信息内在价值,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3.健全我国农业经济信息机制支撑体系。农业经济信息过程复杂,需通过服务、大数据整合、分析、输送等多重技术体系进行支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尚处于研究探析阶段,大数据技术也属于初步应用阶段,为此我国农业经济信息机制支撑体系,应结合实际需求,不停止研究与健全脚步,从农业库存、进出口、消费、生产、价格、成本、技术等关乎农业经济发展各个层面着手,健全信息机制支撑体系,提升农业经济信息科学性、全面性、丰富性、系统性,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稳健发展奠定基础[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稳健发展,需要迎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做好农业经济信息机制深入研究,不断完善信息机制,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依据,达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光华.大数据革命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15):5-6.

[2]戴小文,漆雁斌,陈文宽等.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0-77.

第4篇:农业经济知识范文

[关键词]经济绩效;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1引言

公共事业涉及一个国家在生产生活中的多个方面,良好的公共事业管理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绩效主要指的是对资源、经济分配及利用效率评价,立足于经济绩效角度,可以对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评价。

2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绩效分析

2.1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始终为集体管理模式,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供不应求,农民又缺少表现公共产品诉求的空间与渠道,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较为低下。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这些情况最终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缺少应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支撑,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农业经济的增速极为缓慢。有数据显示,1962—1978年我国的农业产品生产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5%,人均农业产品生产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6%;粮食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4.4%,人均粮食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2%。1957—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为2.5%,平均农业劳动力粮食生产量增幅为6.1%,平均每年递增率为0.9%。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壁纸从1∶8.3增长到1∶17.5,可见农业经济增长的缓慢。

2.2改革开放到农村税费改革

(2000年)前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进行税费改革的试点。税费改革前后,我国农业经济绩效的变动较为显著,因此可以将2000年作为重要时间点进行前后阶段的划分。改革开放到农村初步税费改革这一时期,由于改革开放效果逐步体现,其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下的经济绩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呈现出快速→减缓→加快→下降的形式。相关数据显示,1978—1984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为52.5%,年增速为7.5%,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1985—1987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为8.2%,年增速为2.7%,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大大下降;1989—1995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为33%,年增速为4.7%,这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增长缓慢而平稳地上升,相较于上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增速有所提升,但依旧无法与第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相比;1996—2002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速度为24.8%,年增长率为3.5%,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2.3税费改革至今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下的经济绩效

税费改革至今,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取消农业税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促使农村公共是因为管理制度调整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也存在农村组织机构冗员众多、义务教育水平落后、农村财政债务负担大等问题需要解决,但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更加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增长绩效也愈加可观。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2002年发行6600亿元左右的长期建设国债,但主要投入到工业产业的发展当中,农村投入的比重仅仅占据经济建设投资的28.7%。2003年推动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带来了农业经济增长的拐点,2003年到2005年间,农村经济增长由原本的2.5%上升到5.6%,随后直到2009年,连续六年,我国的农村粮食生产都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10616亿斤,相较于1998年的10246亿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17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12358.2亿斤,相较于2016年,增长了0.3%。尽管粮食生产增速放缓,但总量有了极大的提升。另外,相关机构统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增长率为8.0%左右,到2017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2元,增长8.5%。

3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变迁带来的启示

3.1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发展应当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在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制度发展方面,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如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发展进程。公共事业的管理需要以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趋势作为支撑,将效率作为发展基础。公共事业的管理一旦离开效率,将无法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质,是一项无法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例如,在社会发展初期的阶段,当时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相对公平状态就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不相协调,导致那个时期的公共事业管理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公平状态。因此,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需要与生产力水平进行适应,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统一化。

3.2“公共服务平台”低效搭建是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针对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来说,搭建一个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效率可以在根本上影响农村的经济绩效。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过程中,应该时刻考虑平台的科学性、先导性以及前瞻性,一个具有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对农村的经济效益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动力支持和智力方面的支持,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公平环境。相对应地,一个低效率平台的搭建则不能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中各方资源保持公平有序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对于公共平台的搭建的效率和层次要求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高,从最初期的“解决公共产品的规模制约”到后期的“解决公共产品的结构制约”中就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公共服务平台的效率逐渐提升,将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进而表现出越来越好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

3.3应当设立能够满足农村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公共保障财务制度

就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而言,如果没有一份健全的政府财政性支出相关保障机制,就有可能让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低下。对此,在制度创新过程中,需要明确公共产品供给可以对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给予保障这一主要目标,让农村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所需经费得到充分满足。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予以构建,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得到加快,农村公共事业是农村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精神的指导下构建公共保障财务制度,在公共事业方面做到城乡融合,努力做到“城乡等值”。除此之外,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融资渠道进行积极拓宽,引导相关企业投资农村公共事业,可以制定减免企业税收、给予企业信贷优惠等福利政策,以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做到进一步完善。

3.4设立绩效导向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在过去,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均有着投入型特征,投入效率、产出效率均相对较低,而投入决定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得到的绩效。在此条件下,如果想要得到较高的产出,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投入。在不同区域内,绩效差距之所以会出现,其主要原因是投入存在差距,对此,相关地方政府要构建起绩效导向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关细则,利用制度的引导力和约束力促进我国农村公共事业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4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绩效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相关启示,在未来发展中,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发展应当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搭建高效“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能够满足农村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公共保障财务制度和绩效导向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寻舸.从经济绩效看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变迁[J].贵州社会科学,2010(6):114-119.

[2]班玛多杰.浅析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67.

第5篇:农业经济知识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

如今计算机业已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了普及,随着计算机资源日益增多,情景感知技术也应运而生。情景感知技术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技术,拥有丰富的信息是物联网的最显著特征,情景感知技术利用这种特征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各地的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与农业产业化综合体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物联网与情境感知技术会被更多地运用到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中,为农业增效增产、农民增收建设高水平、科技化、智能化的良好平台。

1农业物联网中情景感知技术的运用需求分析

近10年来,国内农业领域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服务、营销、物流、生产等诸多等产业链与环节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有效提升了国内农业服务的质量与生产效果。设施农业物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升级,对国内整合与利用农业物联网的庞大信息量,完善服务模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该积极地响应设施农业的此类需求,打造以设施农业物联网为基础的情景感知技术体系,为增强农业物联网领域的综合效能找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联系情境感知技术与农业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农业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面向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物流、智能管理与农业精准生产等,货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目标的相关情景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定制相关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体系与综合计算模式。

2情景感知技术在设施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

2.1设施农业科学计算与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如今,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过程中,科学研究日益凸显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特征,设施农业的相关科研部门业已建立了设施农业科学研究的总体发展环境。如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设施农业物联网为设施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和数据,基于数据中心地位的设施农业科研模式机制初步完善和发展,在数字化设施农业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设施农业科学计算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应该将其当作计算科学的关键性趋势。因此,设施农业计算科研与三维技术可视化,会变成我国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物联网感知计算与情感的具体形式。作物与环境是三维数据场与科学计算的两大重点。首先,在采集设施农业物联网的相关信息过程中,应该采集气候、光照、土壤等诸多信息,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的具体设置形式非常独特。因此应该它的具体设置状况,密切结合相应的模型发展体系,以达成可视化的二维数据场。其次,就农作物的实际发展而言,不少技术措施为获取诸多微观组织与支持各种农作的具体物性状信息,为完善和丰富农作物领域的三维数据发展辅以必要信息保障。

2.2感知认知一体化

随着硬件、软件环境发展越来越快,设施农业物联网领域的情境感知技术也快速进步,以往的信息处理方法无法有效地满足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处理模式与采集信息面向感知环节而实施,在采集与处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重点涵盖了遥感影像、气候环境、视频图像等诸多类型的信息感知。然而在确认与解析相关感知信息时,依旧处于一定范围中,设施农业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情境感知技术的运用。从这个环节来看,情境感知技术的发展,重点涵盖了下列方面,如知识转型、数据分析、信息融合、理解语义、科学计算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数据与信息间的有效转换。在传输与采集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信息的过程中,应该让认知体系与感知体系密切结合起来;在设施农业的管理和生产环节中,构建起具有较高的数据准确性、信息反馈能力较强的机制。因此,必须立足于相关感知数据,紧紧依托数字化、可视化三维境模型,统一协调认知与感知的计算模式。

2.3网络三维交互式服务

就当代设施农业的实际发展而言,应该将其功能定位于设施农业会展、生产加工、设施农业园区、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与农产品电商等领域。特别是部分地区的些经济水平比较高,对这个层面出现了更大需求。网络访问量为有效运用设施农业的技术与产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体系。兴盛于网络的人际交互应用程序与界面,获得了迅猛发展。按照网络三维交互的整体性服务模式,仿佛变成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情境的相关计算发展模式,事实上是统一运用前文论述的三维数据模型的有效融合,以植物数字为核心内容的综合计算。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网络三维交互,提供仿真应用的管理与服务界面。这套系统立足于设施农业的相关物联网情境,将电脑技术当作切入点,将作物的实际环境的变化当作感知信息,进行网络三维的展示与互动。按照三维网络实景交互的实际情况,为消费者构建了不同程度的在线虚拟环境。它重点涵盖了农事体验、虚拟漫游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如此以来它可以强化设施农业的总体服务效能,增加了设施农业的经济价值,促使我国设施农业的不断升级与转型。

3设施农业物联网中运用情景感知技术的研究

此处将监测玉米的实际生长过程当作案例,重点采取情景感知计算,它涵盖了3个部分,依次是提供服务、数据处理与数据获取。一是数据获取,在该环节中,在田间安装各类光照、温度、湿度的视频监控设备与传感器。而且通过网络传输实施传输监测到的相关数据;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首先是识别与分析前面收集的各种信息,而且要提取有用信息,联系玉米生长的相关模型,分析这些信息实施适应性。通过此类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大部分属于图像信息与视频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图像处理方法,把各种图像信息与视频,转变成语义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玉米的实际生长态势,涵盖整齐度、株高、株行距等多种参数。最终是对上述信息构建整体性计算模式,以有效分析相关信息,获得有关结论,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循序渐进的推动下,情景感知技术的发展也非常稳健。设施农业物联网中会运用越来越多的情境感知技术,促使未来农业日益综合化、现代化,融服务、生产、流通、销售于一体,从而更好地推动当代农业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宝祝,刘研,吴华瑞,等.基于情境感知的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模型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11)

[2]童恩栋,沈强,雷君,等.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