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汽车工业研究范文

汽车工业研究全文(5篇)

汽车工业研究

第1篇:汽车工业研究范文

1.1确保高校教育的全面与系统

在开设了汽车工业相关专业的高校当中选取出师资、硬件与软件设备都比较完善的高校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培养本科工程技术人员的同时,重视起对博士生、研究生技术人员的培养,根据汽车工业研究开发的需要来合理扩大汽车电子专业、材料学专业、工业造型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针对复合材料、空气动力学、代用燃料等领域的汽车制造业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培育出一些博士研究人才。在学科当中合理地设置相应的外语、现代制造技术等专业并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培训成功经验,从而为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更加优秀的技术人才以及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1.2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再教育

首先,需重视对人员的培养。企业应当保证职工再教育与再培训的规范化、长期化和制度化,同时将其作为纳入到考核指标当中。通过和高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设置相关的科技基金等方式来实现对人才的更好培养;其次,要合理地使用人才。企业在配置人才资源时应当坚持充分运用生产要素并同其他要素结合成合理的匹配关系的原则,并对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进行健全与完善。通过合理科学的上岗制度的实行来实现人才的最优配置;最后,要建立起有效的人才激励体制,推行学历工资制、科研项目负责人制以及优秀人才津贴制,在充分考虑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富余人员的裁减。

1.3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全球化,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的汽车技术融合也日益增强。很多国外先进工业国家的汽车集团为了实现市场的拓展竞相设立了海外R&D结构,其功能由单一的情报收集转向集研究、设计、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型科研机构,这给我国的汽车工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的汽车工业应当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案,通过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级汽车工程人才、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交流等措施来增强我国汽车工业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合作过程中积极吸取他国的先进设计与技术。

2总结

第2篇:汽车工业研究范文

1.1LPG、CNG双燃车

LPG通常就是指车用石油液化气,CNG就是指压缩天然气,在应用的过程中,这两种材料都是可以单独使用,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的。在当前的轿车领域当中,这两种燃料通常就是以双燃料的形式存在,在应用的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含苯、铅、硫等污染性比较严重的元素,同时燃烧相对更为充分,所以在汽车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降低油耗,减少这一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某公司曾经以汽车作为基准的燃料对LPG的排放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比较结果显示:一氧化碳和碳氢物质以及氮氧化物下降了30%到50%不等,二氧化碳也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一试验中,我们的前提条件是假设LPG的期初额和原车的改装性能处于良好状态。要保证LPG和原车的改装具有良好的融合性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就是发动机要有良好的可靠型和适配性,加装了燃气系统之后,一定要保证其对原车的各项性能都不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其次是车辆喉部如果收到了撞击的时候,不会因为加装了气罐就影响了整个车辆的安全性。再次是燃气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电器设备一定要能够和汽油计算机与外部的电磁干扰相互融合。最后是线束和插件连接必须要保证连接正确,同时因也要做好防水防潮的工作,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电气故障的产生。双燃料车对润滑油有很高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对气体燃烧的特点进行分析,气体燃料的燃烧温度的增加使得整个车辆的热负荷大大的提升,所以也应该使用清洁性和抗氧化性都非常好的润滑油,如果经过了高温燃烧,就很容易导致重金属和氧化物的堆积,所以也会出现喷嘴堵塞的情况,所以可以采用性能较好的气体润滑油,轿车生产的过程中当前使用的发动机机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汽油燃料使用中,选择的类型质量比较差。

1.2乙醇汽油车

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能够有效的将多余的农作物消耗掉,这样就可以缓解我国的石油紧张状况,减少石油能源的进口量,实际上就是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含氧量比较高的物质,同时它还能很好的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现象,所以乙醇汽油也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体现出节能性和环保性。某公司相应政府的号召,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政府的工作要求对车辆的燃料系统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改良,研制出了一种可以安全使用的乙醇汽油车。乙醇汽油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燃油管路密封件的溶胀现象,所以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也应该有其注意耐溶胀性非常强的橡胶镀层,醇类物质对金属有非常强的腐蚀性,所以对耐受性比较差的金属也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2节能环保型的润滑油发展趋势

2.1加氢技术生产润滑油基础油

目前,世界润滑油基础油正由API类向API/类转变,基础油生产正向加氢技术发展。加氢技术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硫、氮及芳烃含量低,黏度指数高,热氧化安定性好,挥发性低,换油期长。我国润滑油加氢处理技术的应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目前建成投产的装置有: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生产很高黏度指数(VHVI)基础油的加氢处理装置;大庆炼化公司炼油厂生产高黏度指数基础油的加氢异构脱蜡装置;克拉玛依炼油厂全氢型高压加氢生产低芳烃环烷基润滑油工业装置,荆门石化总厂润滑油加氢改质装置。这些新建装置生产的润滑油,满足了润滑油市场对新一代高质量润滑油的需求。

2.2生物技术在润滑油(脂)中的应用

生物柴油是保护环境防止大气污染的超清洁柴油,还具有降低CO2排放减少温室效应的特点;发展生物柴油可以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为农业发展开辟一条新路。目前和今后我国仍需大量进口石油,而用植物油生产柴油,也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多开辟一条途径。生物技术在润滑油(脂)中的应用生物技术用于研究开发可降解润滑油(脂)始于20世纪70年代。绿色化学将使生物可降解润滑油(脂)的发展在21世纪更为迅速。目前,生物降解润滑油(脂)研究领域有:生物降解液压油、通用生物降解润滑脂、生物降解润滑油。用于生物降解润滑油(脂)的主要有植物油与合成脂类。目前植物油用得较多的是菜籽油、葵花籽油等;合成脂有醇与脂肪酸合成的多元醇酯、复合脂等。可降解润滑油(脂)无毒,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和黏温性能,黏度指数高,容易降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欧洲、美国和日本已开展了生物降解润滑油(脂)的研究,一些著名厂家已陆续开发出了生物降解润滑油(脂),且有生物降解性能的评定方法。在欧洲,生物降解润滑剂已占7%左右,北欧一些国家还制定了法规,限制部分矿物润滑油的使用,以推广使用生物降解润滑油(脂)。国内许多单位也相继进行了生物降解润滑油(脂)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以开发生物降解润滑油剂为目的,对绿色润滑剂的基础油进行了改性和氧化机理的研究,筛选得到了一些效果较好的抗氧添加剂,合成了几个系列的极压抗磨添加剂,并考察了它们的摩擦学性能,取得良好效果。生物技术在润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润滑油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纳米材料得到飞速发展,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润滑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摩擦学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先后进行了将纳米材料用于润滑油(脂),以提高其抗磨损和抗极压性能的研究。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脂)添加剂具有一定的修复功能,而降低有机物修饰纳米颗粒的成本,实现其规模化生产,是纳米材料在润滑油(脂)中成功应用的基础。

3结束语

第3篇:汽车工业研究范文

1.1冷却水系统介绍

几乎各类工业生产都需要使用冷却水系统,汽车工业也不例外。冷却水的功能是从热源中去除过多的热量,依靠周围空气冷却从冷却塔中下降的水,引起热水蒸发,散发热量,起到冷却作用,冷却后的水循环回流至需要冷却的设备中[3]。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结垢、腐蚀和微生物繁殖等水质问题,需进行适当的化学处理,同时,排放掉一部分冷却水以保持水中含盐量浓度的稳定。为平衡水量,弥补蒸发与排放的水量损失,需不断向系统补充新鲜水。

1.2节水途径

汽车工业生产用水,主要有原料用水、产品处理用水、冷却用水和洗涤用水等,节约冷却水是工业节水的主要途径。某大型汽车厂使用冷却水系统冷却用于给空调及工艺系统供冷的冷冻机组,运行时平均用水量917m3/d,高峰时用水量达到1780m3/d,节水需求与潜力十分巨大。工业冷却水对水质要求较低,水量需求较大,主要用于补充冷却水蒸发与排污的水量消耗,是回用的理想对象[6]。汽车厂通过中水回用技术对达标排放的汽车生产废水进行再生并应用于冷却水系统,既减少污水排放量,又节约了水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环保与节水效益。

2废水再生回用

2.1废水处理状况

汽车涂装废水主要包括前处理废水、电泳废水和喷漆废水,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成份复杂、水量较大。本项目采用物化处理与生化处理结合的处理工艺。首先在保证水质均衡与高浓度废水预处理的前提下,通过混凝、沉淀、pH调节等物化措施去除废水中悬浮物、胶体、重金属、磷酸盐等污染物;物化出水再与生活污水混合,提高生化处理效率后,通过接触氧化法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废水经过处理后,排放水质可达到:COD<100mg/L,SS<15mg/L,Oil<4mg/L,pH:6.5~8。正常生产时,平均排放量达2440m3/d,部分排放废水进行再生处理后作为中水回用,其余达标排放。

2.2废水再生工艺

废水再生处理选择了砂炭滤+超滤的处理工艺,利用过滤截留机理,去除废水中残留的胶体、悬浮物颗粒、细菌、磷酸盐等残留污染物,使中水水质满足再生水回用冷却水的水质标准,作为冷却塔补水回用。2.3中水回用中水通过供水泵输送至冷却塔,供水泵采用变频控制,供水管路末端安装浮球阀,冷却水液位下降时,阀门打开,补充中水。

(1)中水水质满足《再生水用作冷却用水的水质控制标准》(GB/T19923-2005)的要求,具备回用于冷却水的条件。

(2)中水的硬度、电导率指标高于自来水相应指标,对于结垢风险的控制方面劣于新鲜水。

(3)中水水质环境易滋生细菌,即使经过超滤工艺与产水末端的杀菌剂投加,仍然检测出少量细菌残留。

3中水水质控制

3.1水质监控

针对中水的水质监测并不仅仅停留在常规项目上,而是制订了细致、有效的水质监测方案,全面考虑可能影响回用效果及与循环冷却水处理密切相关的水质指标,如总硬度、氯离子、总铁、总磷等。全面掌握中水水质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处理效果。

3.2水质波动

工业废水水质受产量、生产工艺的变化影响很大,废水出水浓度变化幅度较大,由此也对中水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波动,甚至出现水质恶化的情况。一般可以通过减少回用水量,与自来水按一定比例一同补入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方法,如1∶1甚至1∶2的比例,降低水质恶化对冷却水系统带来的冲击。若情况严重,应立即停止中水回用,保证冷却水系统水质稳定。

3.3细菌控制

回用水池内的中水,缺乏连续的流动与置换,易滋生细菌。回用水池定期投加含氯杀菌剂,保持回用水池内一定的余氯(通常0.1mg/L左右),防止滋生细菌。对于后续冷却水的回用,余氯的存在也可以担当杀菌剂的作用,有助于防止冷却水系统的生物污染。

4运行措施

4.1浓缩倍数选择

中水离子浓度较新鲜自来水更高,作为补水进入工业冷却水系统后,随着不断的蒸发浓缩,结垢倾向也更为突出。因此,应慎重选择运行的浓缩倍数,控制结垢趋势。根据水质计算,浓缩倍数控制在2时,对于水中离子浓度的控制较为合理,此时理论R.S.I指数为6.85,该水质倾向于腐蚀。

4.2杀菌措施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温与溶解氧非常适宜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采用中水作为冷却水系统的补水将面临较为严重的微生物风险,水中微生物的抑制是中水回用循环冷却水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除了对中水进行抑菌控制外,也要加强循环冷却水的杀菌措施。一是选用不同种类的杀菌剂产品,氧化性与非氧化性杀菌剂的交替投加克服水中微生物的抗药性。二是综合考虑中水水质对杀菌剂投加量与作用时间的影响,适当增加杀菌剂的投加量与投加频次,保持冷却水中杀菌剂浓度为正常的1.5~2倍,维持杀生作用。三是针对中水回用循环冷却水的特点,定期采用具有剥离作用的季铵盐类杀菌剂,起到粘泥剥离净化水质的作用。

4.3腐蚀控制

中水较新鲜水具有更高的含盐量,包括Cl-、SO2-4等加速金属腐蚀的阴离子,对金属材质的侵蚀性较强。考虑到系统在低浓缩倍数情况下运行,选用的锌盐-磷酸盐复合阻垢缓蚀剂更侧重于缓蚀性能,能有效控制热交换器与管道腐蚀。

5效果评价

5.1水质情况

使用中水作为冷却水补水前后主要水质比较见,中水回用前水质数据为2013年的平均值,中水回用后为半年的平均值。从表2可以看出,使用中水作为补充水后,冷却水系统的部分水质指标,如COD、浊度、氯离子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仍然满足《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中对于间冷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指标要求。

5.2腐蚀速率监控

中水回用后,对冷却水系统进行碳钢挂片监测,结果见。监测结束后,挂片表面光洁,腐蚀速率低于《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中对碳钢设备的腐蚀速率要求(0.075mm/a)。冷却水水质与腐蚀速率情况反映了汽车工业废水排放后经过深度处理后作为中水回用于冷却水系统能够满足冷却水的使用要求。

6结论

(1)汽车厂排放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满足水质合格、水量足够、经济合算的中水回用条件,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虽然对循环水的运行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样能满足循环冷却水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是完全可行的。

(2)中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既减少了废水排放量,又减少了新鲜水的消耗,具有减轻环境污染和节约水资源的双重功效,对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中水回用后,每年可节约新鲜自来水约140000m3,按工业用水费3元/t计算,每年直接经济效益约42万元。

7结语

第4篇:汽车工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内涵;汽车工业;应用

一、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综合集成了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技术,实现了面向任务的机电一体化功能,它可以有效地协助技术设计人员对某项生产管理项目进行特定的技术开发和设计。机电一体化的方法论包括信息控制理论和工程系统理论,而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思想。

二、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1.安全性高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提供包括警报、监控、诊断、保护在内的一体化自动服务,在工作过程中当发生相关故障时可以自动采取保护办法,诸如当工作电压过高或过低时,会自动停止工作或发出警报提醒操作人员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保障相关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财产设备等不受损害。

2.生产能力强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控制一般都是自动化的,具有较高灵敏的检测控制能力,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可以更为精确地确保机械设备装置完成所设计的动作,从而更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自动化的控制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

3.适用范围广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强大的技术综合能力使之已经超越了单一产品功能的范畴,再加上其自身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可以满足客户更为复杂的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机电一体化产品较高的智能化、自我保护性、自动监控性、可扩展性使之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环境和场合。

三、汽车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1.自动变速器系统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功率损耗,提升汽车动力系统的有效功率,通过增加变速档数实现汽车的舒适安全行驶。汽车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实时运行状态需要借助传感系统进行测量,测量的数据信息通过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处理,并且具有换挡信息程序、开关程序以及开关关闭程序,根据汽车最优行驶的条件要求来选择相应的电子监控装置。如汽车发动机启动后,相关的警示灯关闭,说明系统功能正常;如果警示灯未关闭,那么这时的自动变速器就处于非电控状态,但其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只是相关的优化性能不再生效。

2.制动系统

起初的汽车一般在后轮安装制动设备,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提升,单纯在后轮安装制动设备已经无法有效提供充足的制动动力,促使了汽车前轮也需要安装相应的制动设备。当汽车制动设备工作时,汽车的动态轴负荷就会转移、前轮的载重量就会增加、后轮载重量降低,但后轮发生抱死时更容易使汽车失去方向控制能力,于是汽车防抱死制动设备就产生了。汽车防抱死制动设备的主要功能就是可以感知制动发生时每个车轮的瞬间运动方向,并且根据相关情况调节制动设备的动力钜大小,防止抱死现象的发生。ABS防抱死系统就是比较著名的电子监控技术,提升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3.计算机控制发电机系统

计算机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用以控制发电机单元,利用传感器负责接收电压信号,并获得发动机的脉冲数据,传送到发动机电控单元中。信号模拟器通过数字模型输出数字信号,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发电机控制单元对点火时间、燃料空气比例、循环排气效率进行优化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控制点火设备和燃料阀开关大小的参数,从而控制燃料与空气的适当比例。在燃料空气比增加时,会使得点火困难;当燃料空气比降低时由于氧气缺乏,造成燃料燃烧不充分,排放的气体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

4.激光测距雷达系统

在汽车前面部位安装测距激光雷达,当激光光束遇到障碍物后就会散射,当散射信号被捕捉到,测出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使用计算机系统对障碍物方位信息进行持续的动态测量和跟踪,就能够准确判断障碍物是否在运动,并计算出其运动速度和车间距离,根据运行轨迹判断其是否能够与车辆发生碰撞,从而提醒车辆驾驶员调整车辆运行速度、方向。当出现危险情况时,系统会发出警报信息。

四、总结

机电一体化融合了众多技术、跨越了多个领域,它是一种集成产品,特别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为机电一体化的实现带来了真正的飞跃和突破,成为工业生成自动化控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有效地提升了汽车产品的质量和驾乘舒适度,随着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化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两者的融合深度将会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第5篇:汽车工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生态视角;生态因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提到“要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在承担为国家培养数以万计的英语人才的职责的同时,社会各界对于大学英语教学都给予了广泛关注[1]。

一、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生态学视角将语言学习放置于种种自然环境中,把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等紧密集合在一起,倡导良好和和谐的语言环境、健康的心理状况及丰富的资源环境。生态化教学具有“系统化、联系化、整体化、和谐化、均衡化、持续化”的特点[2]。生态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基于动态发展的视角,充分利用便利的生态环境资源,创设积极互动的、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开发与深入应用,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便捷的条件[3]。例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外国语学院在学校各级部门对大学英语的在大力支持下,结合自身实际,拥有了自主学习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并不断探索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课堂教学与语言实训中心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等模式,课程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生层次制定对应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提供了条件。

二、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因子调查研究

我校信息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各个生态因子均发生了变化。

(一)教学目标的变化

教学目标,即是为了实现相应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而作出的对应设想。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轴。因此,根据我校现阶段生源优势欠缺、地方性区域办学定位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针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需求确定。我校学生在完成了三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之后,应达到以下总体教学要求:第一,词汇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掌握的词汇为2000个单词,在此基础上增加2000个主动词汇,其中400个单词为认知词汇,能够基本正确地运用语言知识。第二,交际要求。能够对熟悉的主题进行加工,完成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第三,理解要求。理解主旨思想和重要细节,表达基本大意。第四,跨文化交际要求。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并意识到彼此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并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实现交际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词汇、阅读能力的同时,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涵盖了文化素养与国际意识。这体现了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生态因子的平衡性。

(二)教学要求的变化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教学,学校在新生入学后统一组织一次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组织教学,我校由于地理位置、办学条件、教学传统、师资力量及生源特点等原因,分级教学中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赋予大学英语生态系统中生态主体的发展空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模式的变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网络教学系统包括学生在线学习记录,教师线上线下授课辅导与反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辅导的监控与管理,体现交互性和多媒体的相统一。我校外国语学院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改革,例如,为丰富教学资源,建立语言实训中心,引入与教材配套的外研社新视野教学系统;读、写、译课程时间固定,在大学英语课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教师将听、说、读、写、译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五位一体的英语教学;全线教学辅导,购买与教材匹配的网络练习,每学期都有教师在机房全程辅导学生上机;不断开辟语言学习第二课堂,大学英语电台每天播放听力课程及有关材料,保证语言学习不断线[4]。由此可见,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因素,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新的生态因子,必定会与传统的生态因子发生作用,从而引起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的变化。

(四)教学评估的变化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贯穿整个现代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校学生可以通过外研社Unipus教学软件自身的自检自测系统进行自我评估;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网上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估,通过期末课程考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估[5]。同时,每一级按相应的级别分别出题对学生进行测试,通过考试者才能进入更高级别课程班的学习,未通过考试者需要重修原级别课程。终结性评估的考核方式主要为笔试考试。期末考试内容要与所学课程相关,期末考试成绩占学生总评成绩的60%,形成性评估(作业、任务、自主学习等)占40%,我校非常注重平时成绩的评定,有如下详细的规定。①作业/任务分数按单次累加;根据不同课程可以包括写作、单词听写、篇章听写、综合训练、快速阅读等内容。②自主学习分数由学习系统生成;③学业表现分数属于自愿加分项目,但分数值有封顶。学生可进行课文、作文背诵,也可以以单词默写等形式来弥补自己失去的分数。④考勤记录作为扣分依据,在平时成绩中不占比例,即出勤不得分,不出勤扣分。目前,我校大学英语评估内容、方式等的变化体现了尊重生态主体,为生态主体而服务的特点,该评估方式不仅对学生这一生态主体的知识技能的储备与掌握进行了摸排,也促进了生态主体的语言学习态度、英语学习动力、交际能力、身心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拓展。这也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的生态学特点[6]。

三、结语

而我校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学生这一生态主题为中心,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以“网络+课堂”的混合学习为基本方式,坚持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齐头并进的模式,真正为生态主体创设系统、平衡、持续的课内外学习环境[7]。为满足地方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英语的自主性,指导与管理加强学生英语课外学习,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改革;充分利用外国语学院及学校所有的教学资源,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须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兼容、互动、平衡大学英语学习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系统、持续、良好、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27-32.

[3]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邓丽君.生态型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7-8.

[6]牛跃辉,赵婷.课堂生态观:一种新型的外语课堂观念[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2):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