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经营范文

文化经营全文(5篇)

文化经营

第1篇:文化经营范文

关键词:陕西省;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经营策略

在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传统体育产业化作为尤为关键的一部分。不管是在体育休闲以及用品,还是在体育旅游产业以及服务业中,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特征以及规律。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下,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快速稳定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趋势越发显著,必然会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新力量。

一、陕西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具有的几点优势

1.丰富的类型。陕西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如游泳、踏青、斗鸡以及放风筝等项目,都是陕南、关中以及陕北地区独有的民主传统项目。而关中打砖牌以及赶丑,陕南狼吃娃、陕北腰鼓又具有一定特殊,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鲜明的发展特色。从陕西发展历史上来讲,陕西地区有过几次较大的外省人迁移,这些人带来了各地区文化特色,为陕西形成了多元化民族文化特征。陕北不但是多个民族融合的地区,而且也是畜牧业以及农耕业的分界线,这些因素决定着陕北文化在河套文化以及三晋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开发性、多样化的民族体育文化特征。同时因为地域节令、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各大地区的体育文化特征也是不同的。观众游侠“好勇争斗以及强悍的民性”风俗流传到今天,所以武术以及摔跤这种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在关中十分普遍地开展。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体现了关中地区“崇尚武力以及民风刚劲”的文化特点。3.影响巨大。其实,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互相作用的结果。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项体育活动,能够大大满足个体与社会发展需求,并且在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其影响已经日渐朝着多样化发展趋势扩展。陕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近年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慢慢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里,其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陕西省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经营策略

1.传统体育产品与服务策略。民族传统体育产品以及服务策略指的是结合顾客需求来提供出可以达到其要求的民族传统体育产品,如销售计划、产品包装、开发新产品、维持现有产品等等。同时,因为很多的民族传统体育产品是以一种服务呈现到人们眼前,所以体育产品的人员、形象以及服务价值得到广泛关注,以达到提高消费者所购买的总体价值。2.价格策略。民族传统体育消费者想要获取体育产品与服务所需要支付的货币称之为价格,也可以说是价值,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产品都是以一种无形服务形态诞生的。如在民族传统体育比赛以及活动观看过程中,人们会凭自身主观感觉以及生活经验来考虑产品价值,所以价值会由于消费者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甚至会出现经营者收不回成本的现象。所以,价格策测量包括了价格目标设定、定价技巧选择、调整价格等方面。3.分销策略。所谓的分销策略,也可以称之为地点策略,指的是怎样有效地将体育产品销售到公众手中。如,在什么场所建立运动场,是与大型超市开展合作,还是成立体育用品专营店;是选择媒体,还是在网络上转播比赛等。其实,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市场的分销包括直销与中介销售两种方法。中介销售,在不断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商品市场体系下,更多的销售任务由专业营销机构负责,可以称之为分销中介,有与买卖中间商。4.促销策略。促销顾名思义,即促进产品销售,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营销工作者使用多种方式,交流生产者与消费者二者的信息,激发消费者想要购买体育产品的欲望,从而实现其购买行为。促销策略包括公共关系、个人销售、广告等等。促销是将当前已经有的产品直接卖给社会公众,以销售民族传统体育产品为主,寻求市场份额。而营销是为了达到消费者需求,以市场需求作为生产产品主要动力,在市场营销中运用促销手段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不同目标市场消费群体需求有着差异,并且各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其特征也是不同的。所以,其市场营销策略也自然会有所差异。5.包装策略。在市场营销中,包装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产品是提高销售利润的基础,所以企业在包装设计中应设计好包装策略。包装策略包括等级包装、类似包装、附赠包装等等。在包装策略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包装产品的具体原则。一是结合产品保护原则;二是遵循实用原则;三是根据便于保管以及运输的原则;四是外观高大上的原则。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包装中,唯有遵循这四大原则,才能保证产品外包装可以瞬间吸引消费者眼球,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性行为。6.广告策略。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中的广告策略在市场策略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企业促销组合决策中,广告策略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首先要结合目标市场特征来明确广告目标,之后决定具体的广告预算,然后结合预算针对性制定广告策略。广告策略包括信息广告以及媒体广告两方面决策,若是说创作广告信息为了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那么运用广告媒体就是为了传递销售信息,这样就能够归纳得出,广告信息的创作水平高低关系着广告活动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而广告媒体的影响则是有效传递广告信息的前提,最后再针对性评价广告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细致分析营销环节,并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问题进行明确,并了解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在实际发展中,破除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完善可行的营销策略,进而确保民族传统体育产品得以顺利销售。

参考文献:

[1]刘小华,蔡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神话阐释[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4).

[2]赵建强.体育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8).

第2篇:文化经营范文

一、当下文化产业规模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环节的模糊。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在国内的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都体现出非显著性的问题。意味着这些环节还没有形成规模,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各类文化产品取得的收益会被拉低。只有扩大规模才能降低文化产业中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才可以把非显著性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变成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的显著性规模化经济。

2.影响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因素。

文化企业自身条件存在缺陷,它本身的成本构成是不可控的,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一大构成部分,然而它的购买成本和销售成本、乃至储藏的成本和运输的成本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产品在销售方面的水平也良莠不齐。外在方面再加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会受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欣赏水平的影响,还有同行之间不同性质的竞争,将文化企业的未来变得不可确定。特别是对于国内现在还不成熟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来说,其本身复杂的构成会让文化产业对规模经济的不可把控性大大增加。

二、文化产业规模运营的模式分析

1.企业的集团化。

将一个控股的大企业当成领导核心,对旗下的子公司建立资产上的控制,带动子公司及分公司的发展,化零为整,把大企业的优势渗透到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各个方面,整合比较优秀的资源,形成对外的集团优势,还可以发展集团的各项业务,不断扩大集团的规模,尽快实现集团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增强产量获取的规模效益,可以降低一定的企业生产成本。

2.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独立经营企业的优势和资源汇聚到一起建立相互合作的战略联盟,可以分散市场风险和共享优秀文化资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减少培育新产品的人力物力,还能把握住优秀产品在市场上形成影响的先机和提高优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企业合作形成产业链。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锁产业的发展壮大渐渐形成了新的市场力量。在国内连锁店声势浩大的市场环境下,文化产业可以吸收借鉴连锁店总部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经营方式,将集团的本部优势通过数量的扩张分散到各个不同区域的连锁店里,开源节流的减轻了总部的财政负担和降低了连锁店的经营成本,文化产业规模规模才能具备雏形。

4.企业资产和产权的并购。

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增长等经营目标的行为。文化产业的并购可以横向并购,也可以纵向并购。相同的行业或者生产产品较接近的企业并购是横向并购,而行业不同但是有些生产环节可以与本企业产生联系的并购是纵向并购。企业并购主要还是为了通过对其他企业的优势的吸收来缩短企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时间和营销费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经营效率。

三、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模式创新方式

1.多种模式提高文化产业市场集中率。

运用企业的集团化、优势互补、构建产业链和企业并购等方式,来发展生产有形文化产品,例如文化用品、高端设备和印刷出版等的产业,以及提供影视传播、休闲娱乐和旅游经销等服务产品。不同的文化产业需要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来运作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效益,只有结合实际来选择经营方式才能提高企业在文化产业市场方面的占有率。

2.各类媒体综合经营发展。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要做大做强不仅依靠本行业的发展,还依靠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型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实现各行业的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循环的集约型企业综合集团。不仅要做好主行业即本集团的生产型文化产业,也要不断发展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型文化产业,将相关行业例如会展、餐饮、服装、地产等行业一网打尽,互相促进达到子公司和谐共赢的局面。

3.实现异地标准消费。

用集资、招标和托管经营等种种方式,拓宽文化产业的品牌连锁的辐射面,让文化产业从当地走出去面向国内各地区的市场,把文化产品对于文化消费受众的精神需求作为市场的导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贴近生活的文化服务。通过对人员的统一培训和对服务管理的流水线生产,产生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品牌效益。

4.企业和集团互为补充。

市场风险越来越大是市场经济的整体趋势,将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变成规模化和多元化的经营,增加区域竞争能力和加强产业的指向作用,就可以把经营的风险结构变成企业互补的循环圈。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取得经济收益。

5.产业规模经营效果预测。

将联系密切的大量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企业关联机构的支持和推动作为基本经营体系,从文化产品的特色和高质量上抓起,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信息含量和水平,有了各单位和各企业的资金基础和人力资源,就能在空间上将文化产业变成既有竞争也可以互补的优秀产业集群,当这样的大规模集群取得更大规模的经营优势时,就可以在受众群体中间产生集聚效应,同步提高体制内各公司的竞争优势。

6.企业连锁加盟。

连锁经营日益成为零售业、服务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而连锁加盟更是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功运营模式与加盟者的资本相结合,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和风险,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通过在不同地域开设连锁店,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熟经营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域的连锁分店。通过连锁店数量的扩张可以极大地分摊整个连锁店的固定经营费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四、结语

第3篇:文化经营范文

网络传媒相较于传统的传媒有着自身的特有优势,其信息量之大、传递速度之快是传统传媒不可企及的。依靠着自身技术上的充足优势,近些年网络传媒不断的发展,普及速度也越来越快。从传播的形式上来看,网络传媒可以传递包括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等一系列的信息资料,传播的方式极为简便,传播速度也非常的迅速。还有从传播的范围上来看,通过网络可以很快的接触到全球各地的信息,极大的拓展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

一、网络传媒的概念和类型

1.网络传媒的概念

网络传媒实际上就是网络的媒介,是信息在现代化网络技术之中的传播,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流通是通过具体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互联网系统作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从商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网络传媒可以说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一种商业经营的表现形式,其中传播的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为相关的商家获取营利。而且近年来我国国内的商业网站经营的十分活跃,很多的网站已经逐步的走向了规范市场化经营,网络传媒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已经开始逐步的发展起来[1]。

2.网络传媒的三种基本类型

网络传媒在经营过程中还是主要以提供信息为主,有的是信息之间的相互流通,所以网络传媒大致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信息内容提供型;信息交流平台型;混合型。网络传媒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的很多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查询功能还有就是一些娱乐功能,这些功能分为商务性的和非商务性的。对于网络传媒而言在商务性功能开发过程中一般分为两个具体的方面。第一是将网络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与服务,第二个是将信息与服务真正的推向市场,增加其服务的商业价值。在网络传媒交易盈利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获取最大化利润,会利用网络传媒自身的特性进行商业化的转变来提供更为有价值的信息与服务。在市场化的竞争中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与服务是否更加的及时与有价值,这个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大小,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传媒文化产业经营的意义

1.“第四传媒”的受众在我国增长迅速

互联网自从开始进行商业化运作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现在还在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网络传媒以此自身的绝对优势,逐渐的占据着传媒行业的大批市场,随着互联网用户不断的增长网络传媒作为文化产业也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网络文化产业正在蓬勃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在全球范围内信息的传递越来越简便,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形态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所以在现如今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大力的发展我国的相关文化产业,促进我国的传媒市场的不断拓展。经过一些调查得出现如今在我国新型的网络传媒在不经意间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传媒行业,成为了传媒市场之中的黑马。网络传媒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自身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也逐渐的有了自己的经营模式。而网络传媒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必定在之后的市场化发展中发挥出无限的潜力。现如今网络传媒已经不仅仅是应用在信息传播上了,还在教育、医用等等很多方面都有涉及。网络传媒利用自身的数字化技术开启了一个大的数字化终端,将这些产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数字信息流通系统,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服务产业链条,不断的拓展着自身的发展领域[2]。

3.网络传媒已经跻身于主流媒体之列

在网络传媒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的主流媒体对于网络传媒都是相当排斥的,认为其有悖于主流媒体的整体发展形态。但是随着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逐渐的适应了网络传媒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如今如果你在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网查查看吧”。这种信息的流通与传递的形式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之中不可分割,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的特有属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示出了自己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现如今网络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政治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网络传媒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于传媒行业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加是对于社会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之后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的在世界范围内立足就要借助于网络传媒的发展。网络传媒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媒体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传媒逐渐的变成了主流的媒体,成为了现实生活中信息传递的不可取代的角色。在发展之中网络传媒不仅仅成为了主流的信息传递载体,还有就是推动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络广告等等一系列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之后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的显示会越来越明显,市场地位也会不断的提升。

三、结束语

第4篇:文化经营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茶文化旅游;经营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使得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容易产生焦躁、抑郁、郁闷等不良情绪,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外出旅游成了人们释放压力、调整状态的最佳选择。伴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游览观光、旅游购物等旅游项目。于是文化旅游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旅游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了游客的广泛欢迎。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十分理想,我国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先天优势。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新媒体时代,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扩大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影响力,促进茶文化旅游的经营发展,是相关人士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1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包括对茶叶的栽培、采制、欣赏研究,也包括对茶道精神、茶文化价值的研究。可以说,茶文化源于茶,也高于茶,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茶文化旅游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促使人们达到休闲娱乐、获得知识、丰富体验等目的而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旅游活动。它是茶产业的重要产物,也是旅游业的新兴文化旅游产品,可以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使他们获得自然、淡泊、宁静的人生体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有关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的著作和文章大量涌现,各种茶文化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加强了茶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各种茶文化研讨会和茶文化旅游节相继举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功举办多届茶文化研讨会;我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福建、杭州、安徽等地都打造了很多精品的茶文化旅游地。这些现象说明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业已经逐渐进入繁荣期。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不足,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游客与旅行社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严重匮乏。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游客难以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全面认识。一旦营销活动收效甚微,就难以抓住潜在客源市场,收不到更大的经济效益,甚至会流失当前的客源。

1.2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开发茶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比较落后,缺乏特色旅游路线。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基本限于游园采茶、品茶观艺、购买茶品等,这说明我国茶文化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亟待进一步提高。

1.3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茶文化旅游过程中经常出现曲解茶文化原有韵味的事件。比如前段时间发生的上海一酒楼出售的“三清茶”涉嫌造假,与原宋园茶艺馆所创制的“三清茶”相去甚远,这直接影响了宋园三清茶的良好形象,也伤害了游客的感情,导致他们无心继续体会茶文化旅游的价值。以上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2新媒体对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影响

新媒体是一种相对性概念,它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新技术支撑下应运而生的新兴媒体形态,业内人士将其形象地称之为“第五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内容、功能、技术以及与受众的互动都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就当前形势而言,新媒体更多的是指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卫星网络、宽带有线、无线网络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迅速传播文字、声音、视频、音频等信息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我国学者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具有发展性,永远不可能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中。微博、微信、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都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旅游与新媒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媒体的参与和支持。而媒体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会带动旅游业的深入改革。毫无疑问,新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新的机遇。茶文化旅游是旅游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庞大的新媒体市场,我国茶文化旅游必须与时俱进,合理使用新媒体手段,否则会失去宝贵的客源市场。一般而言,新媒体对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在传统模式下,游客购买旅游产品是直接去实体店购买,但是在新媒体条件下,游客可以先通过网络查询相关旅游产品的价格、评价、功能等,在此基础上做出购买决策,减少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体力支出,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这就要求茶文化旅游产品要不断提高质量,实现物美价廉,吸引更多的游客购买。

2.2在新媒体视域下,接受茶文化旅游的游客成为传播信息的主体,他们注重体验的过程。关注———体验———共享———更多关注,这是一个循环系统,茶文化旅游必须提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好评度,树立良好口碑,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

2.3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微博、微信、BBS等新媒体具备强大的群众基础,茶文化旅游地可以利用这些载体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在新时期背景下,茶文化旅游使用新媒体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既可以扩大影响力,又可以塑造良好品牌形象,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新媒体视域下发展茶文化旅游的策略

3.1构建网络社区营销模式

据有关数据显示,超过60%的网民通常会在做出是否购买产品的决定之前,通过网络看看其它购买者对产品的相关评价。茶文化旅游产品属于体验性产品,游客在购买这一产品时会面临一定的购买风险,因为他们很难找到有效的标准来评估,所以他们一般会通过新媒体搜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综合权衡别人的意见,再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从这个方面而言,茶文化旅游企业就要加强相关产品在网络上的正面形象。比如可以在知名旅游网站上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信息,引导游客的购买欲望。企业可以借助“意见领袖”进行宣传和引导,这些“意见领袖”具有可观的信任度,他们经常在微博、论坛上发表个人观点。吸引“意见领袖”对茶文化旅游的关注,提高他们的满足度,可以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茶文化旅游。有鉴于此,茶文化旅游企业可以邀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亲身体验茶文化旅游产品,支持他们用详细的文字描绘自己的旅游感受,达到宣传形象的目的。

3.2成立专门的茶文化旅游网站

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成立专门的茶文化旅游网站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这样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信息,与国内外其他茶文化旅行社团加强联系与合作,进行联合促销。当然,网站上的相关信息不能过于简单,关键要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激发游客的求知欲望,愿意来茶文化旅游地一探究竟。另外,网站还要设置游客留言板块。事实证明,社会大众群体中有着无穷的智慧,很多茶文化传说、故事、民俗等散落于民间,仿佛是被蒙尘的珍珠。设置留言板块,引导游客将自己知道的茶文化故事写下来,由网站管理人员加以整理、提炼,从而丰富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3.3实施网络视频营销策略

在新媒体视野下,网络视频是加强信息传播的良好路径,其具有生动性和具体化的基本特征。茶文化旅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经营茶文化旅游产品,比如将一些茶文化旅游信息植入到网络视频中,扩大影响力。也可以与视频制作网站进行合作,征集主题广告,以此宣传茶文化旅游产品。事实证明,通过举办茶文化旅游景点介绍的视频竞赛,可以有效吸引网民关注,既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也能降低宣传成本。茶文化旅游企业也可以在网上征集网民意见,查看哪些旅游路线最受网民青睐,哪些路线最具特色,以此设计茶文化旅游黄金路线,尽可能加强游客的文化体验,让他们体验茶文化旅游的真正内涵。

4结束语

在新形势背景下,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合理使用新媒体,可以帮助茶文化旅游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度,使更多的人认识茶文化旅游,愿意购买茶文化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企业要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做到以人为本,围绕市场需求提升服务质量,这样必然会提升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满意度,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清.新媒体在品牌营销中的运用[J].新闻世界,2011(3)

[2]梁晔.企业新媒体营销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1(Z1)

[3]王乐鹏,姚明广,王奕俊.试论旅游企业的新媒体营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5)

[4]柴海燕.旅游地网络口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营销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王凤仙.新媒体的传播革命[J].电影评介,2009(10)

第5篇:文化经营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策略

我国经济发展已然进入新常态,表现出新动力、优化结构等特征。推动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融合。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文化产业要想实现优化发展,必须深化、优化经营策略。

一、国有文化企业面临的新时展背景分析

《文化产业促进法》是我国首部文化法,强调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在长期发展中,受到新政策、经济常态的影响,文化产业逐步推行产业升级。《“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加,对精神文化产品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产业成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但当下,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质量效益仍待提升,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同质化发展问题突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不够深入,整体实力相对其他产业偏弱,创新创意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文化产业政策有待完善与落实。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中。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企业优化经营策略是必然选择。

二、新时代下国有文化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第一,政治环境。从国家需要来看,文化产业仍将担负引领风尚的责任,将更加深入国民经济体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2016年)中也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出更多要求,需要国有企业积极深化改革实践,实施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同时,在《文化产业促进法》出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国有文化企业抓住机遇落实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第二,经济环境。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表现出新动力、优化结构等特征。整体经济做好国际国内双循环,进一步提升国内消费。总体来说,当前经济环境为国有文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第三,社会环境。当下,一方面是文化产业百态齐放;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体验者越来越需要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和服务,除了娱乐性文化产品之外,知识性、成长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也随着人们素养的提升,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文化产业弘扬、引导正向价值观的天然取向,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支持与群众的认可。坚持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产业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我国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第四,科技环境。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歼20国产发动机列装,C919获德、法采购,均标志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新水平。国产技术在文化产业形成应用,需要突破的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降维后的场景应用问题和经济、文化、媒介问题。

(二)行业环境趋势分析

第一,科技融合趋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深入性融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两者融合,能够进一步丰富文化业态,掌控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同时,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科技创新提供多方面支持保障,促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成为现实。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将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数字新基建就是当下明确的产业发展赛道,同时,文化产业本身也更需要科技逆向再造产业链条。第二,文旅融合趋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表明,文旅融合是当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主流发展趋势。该规划强调对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提供更多的支持,加速文化与旅游产业在多方面的融合发展,加大在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着力盘活区域内的所有文化遗产资源。

(三)综合结论说明

本文从以上方面入手,对国有文化企业面对的经营发展宏观环境作出分析,结合对“文化+”的可能趋势、行业环境情况,明晰新时代下国有文化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当前,国有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开展融合升级、优化经营发展是必然选择,使文化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三、新时代背景下国有文化企业经营发展的优化路径探究

(一)重视对文化产业链供给端整合与布局

文化产业尽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仍然具有相对清晰的产业结构,包含文化事业支撑、文化产业要素交易、定价及服务、内容创造、产品形成、宣传推广、技术支持、C端(消费终端)体验等多个环节。国有文化企业往往更需关注整体产业链供给端,而非仅限于C端。在文化产业链供给端整合的具体措施上,首先,文化企业可积极参与行业内企业要素的并购、合作、联营等;其次,积极介入如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再次,做好产业信息供给平台、产品交易平台、供应链融资平台、NFT(在文化产业可应用为数字化版权的一种保护方式)等多方面的探索建设;最后,做好专项版权库或文化物质资源的权益池建设。文化企业应高度关注政府在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协同政府部门,共同做好产业链供给端建设,如参与文化事业、产业领域的采购、要素整合等,积极承担产业职能。

(二)发挥所有权优势,争取各级政策、资金、政府采购订单

国有文化企业有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天然诉求,在坚持正向价值运作的同时,可积极争取政策空间,匹配企业发展诉求。国有文化企业既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文化导向引领的主体,是连接政府、市场、客群的优质桥梁。因此,文化企业应充分利用国有背景,做好政府实现社会管理、发展的有力搭档;充分利用信任成本低的优势,深刻理解政府治理意图,为政府提供切实的产业发展方案、行动计划。文化企业要积极争取国家的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并在产业、区域发展中有效落实。国有文化企业充分利用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政府TOG(政府)端订单,实现与政府、社会多方共赢的目的,做好“CSR+ESG”的排头兵。

(三)聚焦主业,发挥相对优势

国有文化企业应当聚焦主业,而针对一些非主营业务,可以引入外包、联营等经营方式。对于一些非专业且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资源的业务,可以外包给其他专业性更强的企业,降低国有文化企业总体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通常情况下,国有文化企业的优势业务集中在文化要素、政策的整合与把控,核心资源管控,风险防范等方面。

(四)重视企业品牌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新时代背景下,万物互联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认为,万物为媒也必是时代潮流。因此,国有文化企业应高度重视并提升品牌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品牌力而言,一是提升国有文化主体的自身品牌影响力。这对提升与银团授信、政府端、产业链等各方面的议价能力,有增信作用。二是主体推出的单一或多元化品牌、虚拟形象(IP),要注意效果投入而不仅是展示性投入。在提升品牌与影响力的过程中,也需要高度重视做好国家形象传播,使国有文化企业在成为国家发展的切实助手中成长,逐步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力与影响力。目前,由于传播边际成本总体不断降低,全球化意识越来越强,我国优质文化输出供需诉求一致增加,存在较大市场空间,但如何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点,仍是值得探究的。本文列出以下几条参考路径:1.积极引领或参与国际领域重点项目、重大作品的创作或国际节事举办;2.借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如游戏出海、李子柒等影视作品;3.渗透专业联合领域,实现搭便车,如加入国际博物馆联盟,联合创新运作。

(五)搭建企业级复合要素平台

新时展背景下,市场更加强调要素的高质量整合、协同能力。文化产业由于本身既有相对闭环,也有对外部科技、文化领域的开环特征,所以,构建复合要素平台对于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在措施上,文化企业构建企业内化要素平台,内部交易、信息成本相对更低,更有利于形成融合创新的空间。要素平台主要分两个领域,一是资源与内容要素,二是人才要素。资源与内容要素由文化产业产品与服务构成,如设计能力、宣推能力、文化物权产权、文化版权等。人才要素包括运营人才、内容创作人才、产业资本管理人才、品牌推广人才、政策研究人才等。人才利用产业轮岗、专业专家精细化培养等方式,形成统一的中后台业务中心、前台业务中心,发挥知识平台的作用。从产业发展全景看,文化产业要素流通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外溢性。国有文化企业应与科技企业、消费企业等,积极互动:一是以自身为核心,构建产业联盟,在原生资产、信息、研发创作、推广产品等方面形成合力,通过协议研发、渠道共享、联盟研讨等各种形式开展合作。主体间的要素流通需相应地做好产品定价,各类要素通过平台流转,主要服务对象包含文化资源、文旅资产、产业应用人才等。各类要素与资产需要提前在平台上挂牌,并在平台内实现沉浸式产业内容及IP的确权、确价、挂牌交易。二是与高能级企业强强联合,形成双子星合作模式,深度开展联合创作研发、运作、宣推、资本运作。内外部复合要素平台的构建,将为文化企业发展积蓄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综合要素能力及平台级保障,实现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升级。

(六)融入并促进区域工业、消费等产业发展

区域性国有文化企业要进一步扎根地方,服务地方。文化企业更深地融入本区域的发展,有利于强根筑基,深入了解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交集点,与区域工业产业、消费产业协同发展,如新设公司,合建NGO,联合参建区域工业设计中心、区域美学中心、城市基础创新中心等。文化创意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需探索更多变现模式。因此,赋能优化高质量产业链,促使关键发展要素的质量及区域整体产业能级提升,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实践中,国有文化企业还可从“产品化、美学化、设计化、品牌化、融合化”等多方面切入,弥补融合产业的短板。举例来说,国有文化企业可以联合展开工业技术、工业创新产品生产培训,加大品牌整合力度,联合搭建宣传推广平台,打造区域地理标志产品及国内外知名品牌。

(七)坚定拥抱“科技+”产业融合

“文化+科技”产业融合是当前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中,国有文化企业应当主动寻求与科技产业间的战略合作,在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影视音像、动画动漫、广告会展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探索。国有文化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创作、品牌、资源、政策、平台(牌照)优势,不断加快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进程。“文化+科技”融合是感性与理性、科学与艺术、管理与创新、历史与现代的多维碰撞,以战略合作为契机共谋发展,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实践中,双方首先应注重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可应用技术,利用科技手段,梳理挖掘文化产业的潜在价值,提升产业链效能,实现多方共赢,联手打造具备产业高水准的文化供应链和文化产品。国有文化企业还应将目光聚焦于高端产业、高端环节,加大对文化产业与新型科技产业融合方面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联合构建高端产业体系。该体系内主要涵盖着休闲娱乐、文化贸易、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及文化传媒等。另外,文化企业要紧紧围绕“互联网+”思维,推行“文化+”的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文化融合新业态,促进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升级。

(八)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助推发展

国有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特殊管理股的应用;二是内容的管控引导;三是管产业还是管资本的权衡;四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国有文化企业应在坚持属性底线的基础上,平衡好资本与特性的关系,利用好资本资产、文化内容、现金流、政策红利,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从欧美发达证券市场的经验看,还是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看,国有文化企业需用好资本市场,在二级市场开展包括并购重组、IPO、定增、可转债、转板等业务。以并购为例,从特性方面看,文化产业部分领域具有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特性,拥有利用并购创造价值的天然基础,以资本做黏合剂,有利于形成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主体。我国文化产业在其他领域,有着行业集中度总体仍然较低的特性。因此,并购整合的意义更为突出。通过并购整合,国有文化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细分领域也更有产业议价能力。以资本助推国有文化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为国有文化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具体策略看,国有文化企业参控上市公司,购买资产,新设产业基金,参设二手基金等,都是可行的路径。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企业需从资金来源成本、决策机制、运作团队等方面,予以机制保障。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