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智能化城市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智能化城市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智能化城市管理

第1篇: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管理;社会治理

在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指出,“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为城市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运用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支撑,[1]将大数据的理论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创新城市管理体系,运用新思维和新方式解决“城市病”等顽症,是目前中国城市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也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管理新路指明了方向。

一、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

长期以来,传统政府决策下由于受信息不对称、无法模拟、难以预测等局限,决策科学化水平难以保证。随着城市公共事务日益复杂以及信息社会初具雏形,仅凭人为判断已经很难全面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给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政府部门要想提高城市决策的科学性,就需要把大数据思维与技术运用到政府治理与决策中,依靠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来直观呈现城市各行业运行情况,通过相应的数据挖掘辅助城市部门进行科学决策,用“数据说话”。同时,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大量客观数据能够快速反馈给城市决策者,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全面掌握决策的实施效果和下一步的改进方向,真正做到跟踪决策实施,优化决策过程。

1.大数据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更高的开放性的管理决策环境,促进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传统的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决策环境中,城市各级单位间存在着体制壁垒,数据无法充分及时地得到共享,从而导致城市管理者掌握的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因此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城市管理中不断地嵌入与融合,体制、数据和人员之间的壁垒被打通,孤岛被链接,依托各级城市部门共建共享统一大数据平台,城市管理者开始用数据说话,从而促进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城管大数据平台的交通趋势分析吸纳城市教育部门推送的开学或考试等内部数据后,比交通部门常规预测依靠经验的科学性要高得多。

2.大数据构建全新的管理分析模式,促使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传统的城市管理基于因果分析,利用通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及相互关联的影响,进行城市判断和预测。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广泛渗透,城市数据呈现出规模巨大、类型多元、速率升级等新特征,而这些特征是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难以应对的,这必然导致城市管理效能的大打折扣,科学化程度不高。城市管理中的大数据应用最大的价值在于能从海量低相关或非显性相关的城市数据中,挖掘和提炼出对城市决策、预测和指挥等管理工作有价值的新数据,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AI、并行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发现新信息,从而服务于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管理。例如城市的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近期搜索引擎中数亿条的检索记录的舆情分布、线上药品搜索与订单趋势走向甚至数字图书馆中的特定书目的查询和借阅统计来对某种特异流行病的趋势预测,而这种预测较城市医院的样本抽样分析与上报相比,不但行政效能获得突破性的提升,同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作为城市管理者,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2](P17)。

3.大数据引入虚拟化、可视化的数据呈现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

传统的城市管理者利用地图沙盘、视频会议、情景案例等桌面推演的方式来锻炼检测预警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但是一方面,由于推演的过程中数据只是以单板的二维表格样式呈现,不利于城市管理者形成直观判断结果;另一方面,推演的过程只是基于过去的个别经验和有限的信息,人为主观因素影响作用较大,其结果具有较大的滞后性、不稳定性、单一性,这必然导致城市管理,尤其是公共安全领域,存在风险评估不足、监测研判不及时、备案配置不足等问题。大数据拥有城市虚拟化和数据可视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为城市建立虚拟模型,导入仿真实时数据,再通过可视化技术将不同控制参数下的云计算结果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例如,城市管理部门基于市民手机的GPS或基站定位数据,根据不同城区的位置分布,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块填充,就可以实时渲染出城市的等值线地图(也称热力图)。这样,城市内各个区域的人员密度分布就可视化地呈现给管理者,从而为交通治理、公共安全等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二、提高城市管理社会精细化水平

从粗放型到精细型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必然趋势。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成为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而大数据技术恰恰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最佳手段之一。大数据引领下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覆盖、全天候、全对象、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状态,是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一,大数据在城市既有信息基础设施基础上进行整合,引入无人机视频摄录、车载移动图像抓拍、工业机器人等数据采集技术,克服了城市管理中区域范围大、受干扰因素多、人工维护死角等问题,将城市更细微更详尽的数据采集并传输回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绘制了一张覆盖整个城市的数据地图,从而便于城市治理部门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第二,传统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依赖于更多人力资源的投入和人机对话,夜间的管理工作必然导致管理成本上升,效能下降。大数据引入智能视频、红外传感、RFID等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城市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甚至分析都是“物物对话”,全天候式的大数据介入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效率。第三,仰仗大数据城市管理可以实现精准信息的推送,实现城市全对象服务。传统的城市中,政府与企业和市民为信息链路的两端,形成二元结构,政府向企业和市民进行单向的广播式信息传递,这种粗放的数据管理模式不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更无法进行精细化管理。大数据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二元结构,一方面将三者施于平等地位,同时采集三者之间的数据,不但增加了数据源,也增加了传输链路。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痕迹,将城市管理者的信息通过微信、微博、APP“两微一端”精确地传给企业和市民,同时将企业和市民的信息上报给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供决策部门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第四,大数据将城市全过程数据化,无论是一辆都市公交车实际运行轨迹,还是一件政务中心的公文流转程序,都会被存储在大数据服务器中。过程留痕,可供回溯,既是大数据城市精细化服务的基础,也是有别于粗放型管理的特点。例如,城市政府部门以往面对恶劣天气时,只能向所有城区统一的预警公告,对于城市常态的恢复时间也是模糊的,只有天气的宏观数据在各级管理部门内部之间流动,而社会外界只能单纯的接收决策信息。大数据支撑下的天气预警机制则完全打破了这种被动、粗放的管理模式。大数据会根据密布在各城区的感应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差分分析,向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警报信息和支持方案,而且各城区天气的动态数据更新间隔是精确到时、分甚至秒的。大数据城市管理平台也是开放地接收来自企业和市民的实时天气反映,并动态跟踪网络舆情。这样就将恶劣天气对城市的影响分级化和个性化,更重要的是全过程的各项数据都采集、传输、分析给大数据云中心,作为城市应急管理的案例进入城市管理数据库,为今后类似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需求提供帮助。

三、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倒逼政府部门自我改革,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尤为突出的是“一站式”“一张网”等电子政务网站提供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增强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传统的公共服务将政府视作信息主体,企业和市民为信息客体,在公共服务业务流开始前,客体没有唯一标识,自然信息更无从提取,业务时效性较差,重复递交材料的现象时有出现,甚至有个别的“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规章乱象。例如,人口数据是城市中许多公共服务部门都涉及的信息,公安部门存储有户籍人口数据,社会保障部门存储有参保人口数据,教育部门存储有在读人口数据,税务部门存储有纳税人口数据等等。不同的公共服务部门往往高度重视系统内部的业务数据,但对于外部的数据以及其与内部数据的整合却没有积极意识,从而导致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不高,信息孤岛和数据闲置现象大量存在。为了克服缺乏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和数据库顶层设计的困局,大数据重新构架公共服务中政府、企业和市民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公共服务理念。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数据共享与挖掘机制等措施,当发生数据交互时,通过唯一标识码快速自动检索服务对象既往公共服务记录以支撑在办事宜,同时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推送个性化潜在服务项。不但让公共服务系统真正“看到”用户的过去业务数据,也让其拥有了为用户未来利益考虑的“大脑”。另一方面,大数据通过网络新媒体载体将公共服务前置,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人性化智能化水平。大数据汇集城市中客体的各类数据,包括社会保障类信息、市政地理空间信息、民政图像视频信息、城区政务公开信息等等。通过大数据复用机制打通信息的物理隔离,降低了数据冗余率,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改变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真正让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起来。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服务部门的“两微一端”功能定位正在从“图文”升级为“在线服务”,从“单一信息查询”升级为“一条龙式办事”,从各级部门的“单打独斗”走向“抱团聚合”。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智能终端,订阅微信公众号,访问官方微博,打开服务APP,就可以与城市管理者统一的业务受理窗口对接,无须提交繁琐的申请、证明等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用户体验质量,提升了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四、优化大数据,创新城市管理发展路径

1.提高和培养大数据意识思维

我国城市政府部门利用大数据进行城市管理的水平相比于欧美西方城市相对较低。不得不承认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的数据文化匮乏,城市数据的公信力弱,质量低,一致性差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主要是城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认识不均衡,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氛围不浓,用数据思考说话办事的意识不足,消极对待甚至无动于衷的城市管理乱象也广泛存在。培养数据意识和建设数据文化,迫在眉睫。为此,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数据管理城市的舆论宣传,力争在全社会形成“用数据思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城市大众文化氛围。同时,要培养大数据观念,善于借助技术手段拓展城市管理思维,摒弃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的城市管理陋习。此外,培训管理者大数据学习意识,将数据的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体系,将大数据作为管理文化建设的一环。

2.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

大数据城市管理工作,应由信息化部门牵头,建立跨部门、跨城区、跨行业的大数据城市管理协同推进机制,加大重大建设部门协调力度,统筹全城区大数据应用和数据融合。成立大数据城市管理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并下设办公室在信息化部门进行日常业务工作,负责统筹领导和协调数据融合应用推广。整合城市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撑力量,设立大数据城市管理创新专家委员会,加强发展战略研究,为大数据城市管理的相关项目、工程和任务提供决策支持,夯实大数据城市管理工作业务基础。面向大数据城市管理,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研究城市数据开放与保护制度。制定城市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的管理规范。建立城市管理数据库的顶层设计体制和共享利用机制。推动城市个人信息采集、应用、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大数据城市管理相关优惠帮扶政策,在用地供给、电力供给等方面加大力度。鼓励城市中政府部门购买信息服务、以租代建,进行大数据产品应用和融合。

3.加强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政府进行大数据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一系列资金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各部门、各企业能够了解城市大数据应用目标,明确各自职责,实现资金充分利用。城市财务资金建立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专项资金投入的设立,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城市大数据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PPP基金共同构建多层次投资体系,满足城市大数据各级企业在其不同阶段,不同城市应用领域的发展需求。引导和鼓励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支持城市大数据金融体系建设和投资。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城市应用的大数据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围绕城市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创新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城市重点大数据项目提供支撑。鼓励各类政策性担保机构主动扩大业务规模,对大数据企业在担保风险上分担比例,担保费率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支持大数据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进行资本市场融资,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4.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大数据的关键,尤其是数据科学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是连接城市管理业务和数据应用技术的桥梁。但当前大数据人才培养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行业规范不统一等问题,既掌握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又谙熟城市管理经验的人才更是存在巨大的缺口。因此,培训和培养大量面向城市管理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城市管理能力,还需要拥有较高的数据收集整合的能力、数据鉴别挖掘的能力、数据分析利用的能力以及将大数据与城市管理各行业融合的能力。

5.鼓励面向城市应用的技术创新

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大数据分析服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数据设备制造商在城市落户,集聚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数据示范工程等创新资源,加强面向城市应用的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城市大数据创新重大专项,积蓄创新发展动能。另一方面,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发展城市数据应用为牵引的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融合技术,共同推进大数据相关理念和技术的应用推广,形成具有城市个性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和应用生态体系。

6.防范数据风险

从近几年来爆发的数据安全事件看,城市的大数据安全仍然受到严峻的挑战。首先,基础设施是城市大数据的坚固支撑,但数据机房的等级保护、运维人员的安全操作、数据行为的合规审计都是不容忽视的安全漏洞来源。其次,大数据倡导城市中多系统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泛在化的网络广泛应用,使得通讯信息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信息完整性损害风险陡增,[3]这就对大数据加密、传输和解密的过程提出了挑战。最后,隐私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用户隐私数据被非法买卖、移动互联网陷阱随处可见、市民检索记录被用于精准广告推销,这些隐私保护问题可能随时导致一个城市的数据瓦解乃至崩溃。为此,首先要构建城市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大数据环境下城市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会同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做好安全顶层设计,有效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环节的可控性、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围绕城市应用系统安全、数据基础设施安全、云计算平台安全、数据通信安全、数据灾备安全、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探索建立城市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海玄.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学走向计量化的机遇与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16,(2).

[2]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第2篇: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监控技术;城市管理;武汉火车站

武汉作为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应的城市管理问题也日渐突出,这就要求城市管理人员要将传统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以武汉火车站为例,其建立于2009年12月,站区有十余条市区公交,周边有杨春湖长途汽车站,附近有众多宾馆、门店和停车场,2014年12月开通了地铁4号线。

1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及作用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量巨大,以往的人工管理已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局面,因此需要借助大量先进的城市监控系统进行管理,以智能化、结构化为基础,分别采用了3D建模、数据结构化、动态人脸识别、泛卡口、物联网、云存储等多项国内先进技术。城市管理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九大子系统,即动态可视化指挥系统、立体化反恐应急系统、违停及涉恐车辆预警系统、动态人脸识别系统、视频数据智能云检索系统、大数据作战平台、联动应急决策系统、反恐应急指挥中心、广场播音子系统。一个完整的城市远程监控系统需要将以上种种技术进行组合,使其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以实现相互合作的目的。对城市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是当前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同时也是新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而武汉站又是武汉市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加强对武汉站城市管理监控系统的建设能有效保障武汉站交通运输的长期稳定运行。

2武汉站之前的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取证困难

武汉站人流密集,相对于城市管理来说,该区域存在着大量安全隐患,因此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执法人员可能面临各种突发情况,但由于此前武汉站并未大规模部署监控装置,因此当执法人员与民众发生冲突时,往往存在取证困难、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同时还会使各种冲突事件成为社会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执法机关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2.2管理手段粗放

原先武汉站城市管理工作共有227名各类执法人员,采用网格划分的方式将区域细化为11个片区和43个值守点。但由于此前并未大量设置监控,仍采用人工巡逻的方式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许多安全死角和盲点,并不能真正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其预防作用也收效甚微。

3电子信息技术在武汉站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2016年,武汉站正式成立了反恐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主要工作是对车站区域内的安全隐患和盲点进行清除,并在许多盲点处设置监控装置,同时不断提升执法效率,改变执法态度。

3.1视频监控技术

武汉站已经开始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日常工作当中,主要目的是对区域内的城市安全隐患进行监测,以便迅速制定应对方案。其中,视频监控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固定视频监控技术和移动视频监控技术。目前,武汉站主要安装的是固定视频监控类型设备。此类型设备中包含了全数字化与数字模拟技术,能充分适应武汉站的管理工作环境,能对站区进行全方位覆盖,消灭监控盲点,而且摄像机全部采用星光级设备,即使在夜晚也能清晰辨别人和车牌。

3.2网格片区精细化

武汉市洪山区指挥中心灵活运用人防、技防等多种方式对站区范围内门店经营秩序、交通营运秩序、立面整治、市政设施、环境卫生、施工渣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督察、督办和指挥调度。督察人员分为监控巡察和现场巡察两部分,内外结合,互相补充。步巡人员每天深入站区新划分的28个网格片区对整个站区进行巡查督办,监控督察人员通过监控对整个站区进行撒网式不间断巡查,扩大了空间巡查范围,提高了督察效率。

3.3电子警报技术

在危险情况下可以发出警报信号的技术被称为电子警报技术。武汉站的电子警报技术主要有两类,即固定目标报警技术与移动目标报警技术,其主要取决于预防目标的状况,工作原理是静态警报技术,目的是将电探测信号从检测器传送到值班室警报控制中心。根据提供的信息,执法人员会及时采取紧急措施。移动目标警报技术主要用于保护有价值的移动物体,移动目标警报技术结合了诸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预警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4未来城市管理远程监控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4.1城市管理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

城市管理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在目前阶段,对技术要求并不高,但建筑成本和应用的影响不太令人满意。第二,数模结合阶段,将数字系统及其对应机构结合起来,但数字技术的应用尚未完全开始,还无法全面使用城市远程监控功能。第三,城市远程监控工作已步入信息化发展阶段,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远程监控当中能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和便捷程度。第四,城市远程监控工作已步入智能化发展阶段。

4.2城市管理远程监控应用领域的发展

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远程监控工作的进步。就目前趋势而言,未来的城市远程管理监控工作必然是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将在城市安全、社会保障、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恐怖犯罪预防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4.3城市管理治安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发展

在城市安全领域,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协助公安部门开展良好的治安工作,所以,公安部门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科技产品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去,积极构建警防、民防、技防的三网联防系统。同时,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打造全方位的安全预防措施和应急机制。使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搜集到的信息与资料进行智能化分析和筛选,将无效的信息过滤掉,提高整个信息搜集的精准度,实现城市管理和治安预警机制的功能多样化与反应快速化。安全技术防范是城市安全监控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警力、作战效力进行充分结合,以确保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林铿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9,(06):273-274.

[2]殷坤.浅析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以北京市为例[J].智富时代,2018,(04):71-72.

[3]童庆,杨丹,赵晓静.大数据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C]//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17年第二十一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2017.

[4]陈磊.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19,(16):140.

[5]李娜.城市洪涝模拟技术在城市洪水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防汛抗旱,2019,29(02):5-6.

第3篇: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与管理;应用

1引言

在城市化发展建设中,地理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也融入到城市的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最大的优势便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迅速进行分析处理,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其在系统功能以及城市规划数据库的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2地理信息系统及城市规划与管理

2.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的支撑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上甚至是地球以外,包括大气层等空间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和显示等一系列操作的技术系统。在当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对于技术以及信息数据等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因而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城市规划与管理中,能够解决技术以及数据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也能够有助于城市规划的决策,促使城市规划与管理更加合理化[2]。另外,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技术愈发庞大,不仅包括数字化技术、储存技术,还包括空间分析技术、环境预测与模拟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等,这些必然会使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GIS软件系统中包括多重功能,具体如图1所示。

2.2城市规划与管理

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十分艰巨的任务,城市规划则是在城市建设初期提出规划方案,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是保证城市土地以及空间等资源得到较为合理应用的基础,也是进行各项城市建设的根据以及重要导向。城市规划主要依据城市的具体结构特征、发展前景以及发展模式等综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一套可行的城市发展建设方案,也是城市管理的关键依据。城市管理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以城市为基本对象,针对城市中的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在城市管理中涉及的内容会更加庞大,一般会综合采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种手段,通过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对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决策进行引导,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予以规范,解决城市中的一切发展建设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都需要数据信息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对此,在其中融入地理信息系统便能更加快速地获取信息,在海量信息中完成筛选分析,促进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效率[3]。综上,GIS系统的融入能为城市规划带来良好的应用优势(见表1),GIS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关系如图2所示。

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3.1交通管理

城市的发展以及规划离不开交通的支持,如果不能实时获取城市的交通信息,城市的规划就会存在滞后性。实时的交通管理不仅有助于交通问题的及时解决,为城市规划提供策略,同时也能便于人们的日常出行。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城市规划的交通管理中,能够有效解决交通问题。如,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城市的地理信息进行收集,及时发现交通事故频发地点,相关部门能够据此及时准确地对交通问题予以解决[4]。城市规划过程中,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设计更多的实时交通软件,让人们能够实时了解到交通的情况以及公交的运行情况等,这些都会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3.2城市道路网络分析

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有助于城市以及人民更好地发展以及生活,直接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生活的质量。对此,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城市道路网络分析中,能够有助于城市道路网络的规划建设。在城市道路网络分析规划的过程中,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交通格局都会对城市道路网络分析有重要影响。在其中融入地理信息系统便能降低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程度,节省规划建设的具体时间,更为高效地完成城市建设的任务。如,在城市道路网络建设选址时,需要对具体的位置信息以及地理要素进行测量,此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便能直接完成数据的调取,还能给予对应的分析数值,这样节省了诸多的前期工作,而且数据信息会更加准确,选址的判断也会更加有效。

3.3城市防灾系统

在对城市防灾系统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应将地理信息系统融入其中。城市防灾包括对灾情的检测、预报、抵抗、救援以及重建等,每个步骤都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管理,最后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火灾等的高发地点,从而确定消防基站的位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较为迅速地分析出火灾高发地点的位置信息,并对周围的道路情况予以细致分析,显示的数据能够为消防基站的建设提供有效依据。通常,消防基站应当建设在火灾高发点以及一些化学品制造工厂的附近,方便及时到达现场,降低灾难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应避免一些车辆难以通过的狭窄道路和弯路较多的道路。另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通过现有的数据分析出城市火灾风险等级图,对风险等级予以分析,从而为消防以及城市规划部门提供重要依据[5]。

3.4城市三维可视化

目前,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除了对城市交通、道路网络以及防灾系统的规划建设以外,城市整体的建筑以及各方面也都需要一一进行规划。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往往依据图纸进行建设,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建设完成以后可能也会不断对建筑位置以及环境设施等进行完善,这样的规划建设其实会给后期增加工作量,也会增加城市建设的风险。对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的实时监控,根据现实需要以及情况,形成三维可视化的城市规划图,根据立体图便更容易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在建设之前便能对其进行及时修改与完善。

4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4.1智能化管理

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城市管理中也在逐渐融入地理信息系统,其中一个重要体现便是城市管理愈发智能化。不过,在当下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智能化程度还不够,大多还是体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智能化,对于后续的城市建设维护过程中的智能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建筑、交通、道路以及其他地理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也可以对相关设备以及城市管理数据等予以智能化管理,大幅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使城市管理更加快捷、高效。

4.2信息化管理

目前,在城市管理中,除了要加强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以外,城市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也极其重要,有充足的信息资源支撑,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管理,促进城市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便是收集各种有关的数据信息,建立稳定的数据信息平台,便于城市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也能对城市的建设发展进程实施全程实时监督,保障城市建设发展能够按照规划进行。

4.3数字化管理

城市管理的效率从根本上讲与数据传输效率有直接关系,传统的数据传输,一般都是由相应部门整理,然后由不同的人员进行递交,这样会导致管理的效率低下,数据传输手续繁杂,传输也十分缓慢,无法实现信息的实时性。对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勘测系统,能够对地理信息的数据实现实时监控以及上传(见图3),从而更快更准地做出决策。

5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包括交通管理、城市道路网络分析,还包括城市防灾系统以及城市三维可视化,但相关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以及数字化管理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小丽.城市规划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22):53-54.

[2]郭荣芳.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有哪些应用[J].中国航班,2021(10):21-23.

[3]赵民炜.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3):95-96.

[4]赵林林.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居舍,2020(10):95.

第4篇: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一、江北区智慧城管建设的支撑与保障

智慧城管建设的谋篇布局: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顶层取得突破。在全国尚没有统一的智慧城管建设标准情况下,智慧城管如何建?如何重构工作流?建设内容如何确定?没有现存的成功案例和完整的解决方案。为此,江北区明确设计先行,注重顶层设计。(一)明确“一张图两张网三大指数+全业务”的建设内容。通过GIS地图和三维影像一张图,实现全区城市综合管理全业务“一网打尽”。通过物联网搭建城市部件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远程监控;通过共享公安平联网和移动车载以及单兵系统构建起固定与移动视频相结合的城市管理“天眼”。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建立全区城市综合管理“建设、运行、健康”三大指数,用数据分析决策城市的整体运行管理效果。通过搭建全业务融合平台,实现各业务数据、流程、服务、学习的全部融合,实现工作流程的再次重构,并为其它行业系统接入奠定基础。(二)明确了“1322”架构体系,形成了全市智慧城管建设模式。即一个大数据中心,综合监督管理、业务管理、惠民服务与市民参与三大平台,大数据分析和全业务融合两大支撑平台,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和部件物联网两大辅助平台。该体系在江北区落地后,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全市智慧城管建设的统一架构模式。(三)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并上升为全国首个省级技术规范。在整体设计中,明确了智慧城管建设规范、通信协议接口、大数据管理标准等7个标准体系建设,并以此作为全市智慧城管建设的技术规范。2018年8月22日,基于江北智慧城管系统建设运行6年多的经验,经历3年多编制修订完成的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通过专家评审并印发,该标准从全市智慧城市管理是什么、建什么、怎么建、用什么标准建和怎么用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2018年参编数字城管国标8和智能井盖基础信息系统两项国家标准,为智慧城市管理建设提供了江北解决方案,贡献了江北智慧,引领了重庆乃至全国智慧城管建设。(四)明确开放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强调了信息系统建设中,无条件提供源代码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开放API协议接口,创新性地提出了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直接购买三种建设方式,为鼓励创新驱动,保护知识产权,实现财政资金回笼和系统的有效融合提供政策支持。(五)明确了组织、资金与人才支撑保障。区政府印发《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建设工作方案》,确定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江北智慧城管建设领导小组以及智慧城管工作建设办公室,由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牵头负责智慧城管建设工作,落实了资金与建设目标;印发《重庆市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正式提出“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智慧城管建设保障计划,筑牢了智慧城管建设的“根基”。

二、深耕细植运行管理体系,把握城市管理脉搏

(一)在全市率先架构了新型扁平化城市管理运行机制。落实了区级平台管总、街镇平台属地落实、业务主管部门协同办理的“党建引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新型智慧城市管理运行体系,划分单元网格6551个,区街两级责任网格461个,将全区9街3镇1商圈、24个区级部门、13个社会公共服务单位、2个重要园区以及包含社区、物业公司在内的共770个责任主体纳入智慧城市管理综合监督平台,实现了城市管理责任主体全监管。(二)明晰城市管理权力和责任清单及处置流程。通过10年先后四期综合普查确权,摸清全区83.4平方公里的93万多个部件的管理权属单位并实现“身份”数字化,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三定职责,编制了《江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立案及处置精细化标准》,创新性地明确了城市管理部事件的管理、处置、执法和监督四大主体,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的全监管。(三)建立了自动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对各责任主体是否履职和快速处置城市问题,实现了全过程的痕迹管理和自动评价。将街镇、部门、区属国有重点企业纳入年度处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通过建立主动、被动监督双独立评价考核体系,督促各城市管理单位主动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四)探索“产学研用”四位一体,高效创新助推城市管理。一是与高校合作。利用智慧城管建设理念和项目,与重庆大学联合组建“研究生联合实践培训基地”,既增强高校人才现场实操能力接地气,又带动培养江北城管现有技术团队提技能,促使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二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2018年8月,在中国首届智博会上重庆市城管局、江北区人民政府、阿里云三方签订《重庆市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建设与应用合作框架协议》,通过阿里巴巴龙头企业牵头,引进全国知名企业、院校和本土企业合作,结合重庆市江北区智慧城管示范项目的场景应用,通过树标准、编规划、建体系、立模式,推动形成可复制的模块化、云端化、产品化的智慧城管云平台,实现降成本、增效能,共享开放创新改革智力成果,引领和助推全市和全国智慧城管工作。

三、以大数据带来大智慧,提升城市高效运行

第5篇: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网格化

党的以后,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化建设,并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生活办公等领域。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社会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提升了政府服务的质量,同时还有效变革、优化了政府的管理流程,促进政府高效、优质、公平的为居民提供服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管理水平跟不上,不能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需求。社会数字化管理模式将从“信息化、高效化、精细化、科学化”发挥效应,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政务办公、数字城管、数字环保、数字交通等信息化项目运用,提高办公效率、自动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采用社会数字化管理的网格系统从单纯依靠人员管理的方式转变为充分运用数字化管理的手段,实现对内和对外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的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社会数字化管理建设必要性

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且引发了社会上各方面的变革。数字社会概念及其技术、智慧城市概念及其技术相继出现,为社会治理创新奠定了信息化基础。当前,社会数字化管理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新型信息化管理模式,社会日常办公、信息收集、公共事业行政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在走向社会数字化管理,诞生出了手机办公、视频会议、数字化城管、警务通、网格通等数字化管理办公方式。实施社会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例如,手机办公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办公,政府相关部门把各种常用的信息、资料、文件等储存在服务器中,工作人员手机上可以随时查询办理,在外地出差或者在家,遇到紧急事情都可以办结。常见的审批功能有待办、已办、转批,待办事件有提醒,已办事件会及时发送给事件发起人,转批事件是签批后转给领导或同事签批,能够在手机上完成复杂的文件、事件签批事项,提高了办公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二、社会数字化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以及城市管理与服务对象和内容的转变,已经使传统的城市管理在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然而城市管理模式创新滞后,还停留在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上。第一,对社会数字化信息管理建设支持不足,缺少顶层设计,相关建设部门责任人职责不清晰、评价考核不明确。社会数字化投入资金不足,数字技术人才匮乏,成为制约社会数字化信息管理发展的瓶颈。各种行政事务分门别类,大小机构层叠交叉,缺少统一规划,考核不明确,形成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情况,部门间协调合作困难,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第二,政事不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管理缺少统筹规划,信息管理缺少资源共享,大量的“信息孤岛”现象存在。在长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不同管理部门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但由于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有效的信息开放、共享和利用机制,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第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型科技手段运用不足。数字信息化新型技术发展迅速,正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改变了各行各业的面貌。运用传统工作模式,不仅工作效率低,难以满足工作需求,降低群众满意度,而且费用高,增加了管理成本,积极开展社会数字化工作模式是现实需要。

三、提升社会数字化管理水平对策

(一)提升社会数字化管理水平的理论路径出台社会数字化相应法规制度,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培养数字化人才队伍,推动“政+企+研”的广泛合作,建章立制,构建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对培育人才职责要清晰、评价考核要明确,开展人才交流,组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专家授课或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信息化水平,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智慧示范项目,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普及新型技术。

(二)提升社会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技术路径信息资源整合是数字化管理体系建立和信息管理资源共享的关键。通过信息整合,可以使城市的通信、商业、运输等核心要素系统整合起来,形成一张城市网络。在城市网中,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化移动办公、远程监控、无人机、传感器等,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自然灾害;大数据技术对生产规划进行指导,推动现代化生产与产品高效流通、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助推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构建社会数字化管理的网格系统以社会数字化管理建设工作为抓手,以责任制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社会各类人的管理为重点,综合考虑“地、物、事、组织”等因素,依托村(社区)合理划分基本网格单元,统筹网格内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应急管理、综合治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网格系统分为系统管理、网格管理、人员管理、事件待办查询等功能,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手段,网格员运用电脑手机办公,一方面,通过网格化系统移动终端,实时检查更新台账,实时监控社会生活、生产的安全保障,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利用APP、微信、微博等领先技术,全面提升网格管理的智能化,即时掌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类动态信息,提供智能分析预警机制,协助快速决策处置,形成联通共享、全面覆盖、动态跟踪、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新格局。采用网络化管理系统完全改变传统的纸质登记,资料统计录入,信息严重滞后的局面,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管理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模式,实现无纸化档案管理,大幅提高巡查、监管效率,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工作模式。

四、社会数字化管理应用案例

当今已经进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是可以把所有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一种网络,它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进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常见有智能无线抄表、智能税务、智能城市环境监控。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引入了智能路灯、智能停车、智能垃圾桶管理、公共消防安全、建筑工地、城市水位检测、智能门禁、烟感/火警检测智能系统,物联网结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将城市部件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执法效果如何,群众是否满意,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文明程度、政府公信力和管理水平。数字城管系统的引入,方便了城市管理,节约了执法者的时间和精力。数字城管系统工作有五个阶段,分别是信息收集、审核立案、任务派遣、处理反馈和核查结案,实行闭环管理,确保每个问题的处理都有始有终,操作简单便捷。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引入5G通信技术,采用移动执法应用系统,融合了5G、智能移动终端、VPN等多种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主要依靠专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将多种功能集合起来,包括执法现场信息采集、多媒体信息上报、现场执法、信息查询、执法单打印、GPS定位功能,和业务处理系统等,有效地减轻了现场人员工作量,并极大地提高了现场执法的处理能力,以及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应变能力,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警务通是为公安民警进行移动执法时所需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起来很方便。在民警手机里安装公安内部专用软件,软件里有内部各种各样的大数据,之前工作查找信息必须要在公安内网中进行查找,还不一定能找到,很不方便,现在利用警务通,民警一个一账号,进行登录,可以把日常工作收集到的信息可以拍照、记录上传,需要查询时,随时查询,查询时遵循相似优先,相似度越高越靠前,为紧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了信息依据,可避免重特大案件的发生,为突发案件的迅速侦破创造信息条件。警务通适用于民警、交警、巡警、刑警、治安警等各类警务人员,不但可以大大减少警力不足的压力,还能促进警务工作的现代化、科技化、规范化管理。警务通的运用可以说是科技强警的重要手段之一,让公安民警办案更加高效便捷,能切实有效提高警务效能,保障社会和谐平安稳定,人民幸福。

五、结语

信息化时代,社会数字化管理模式已经完成了快速的发展。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在社会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创新,要从多方面分析社会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探索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技术与数字化建设深度融合,运用全方位、动态化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起及时响应的问题发现机制、快速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公开公正的效能评价机制,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闫立沙.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城市管理智慧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12):256.

[2]刘兵.以网格化为基础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04):17-19.

[3]吴署青.办公软件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02):179.

[4]郝力.数字城管迈向智慧城管(一)[J].自动化博览,2020,37(02):72-75.

[5]张昭,陈胜刚.基于数字化时代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4):190-191.

[6]大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打造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9,(17):26-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