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智能化城市管理全文(5篇)

智能化城市管理

第1篇: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智能润滑系统功能多 

在现代工业领域,液压传动技术快速发展,此技术由于传输力矩大,可实现无级变速,并具有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优势,但是液压系统也有加工精度高、制造成本高的劣势,特别是出现故障不易排除。液压系统有3个基本的“致病原因”:污染、过热和进入空气。由于液压系统中涵盖的集成元件极为精密,油液污染危害更为突出,所以油液污染在线监测和控制在线液压系统的应用就显得极为重要。液压油污染的主要原因有机械内部的摩擦产生磨损颗粒,油液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其功能下降而产生的胶结、油泥,工作环境的杂质入侵等。有关资料表明,油液污染是润滑、液压系统发生故障及液压元件早期磨损或损坏的主要原因,由此引起的损失约占液压系统故障损失的70%~80%,油液污染已成为液压系统最主要的故障源。有实验资料证明,油品清洁度越高,相应润滑部件的寿命会越长,维护费用会也随之降低,从理论上看,清洁度的提高可以延长设备部件的寿命。下表显示,油品清洁度从21/19/16提高到16/14/11,对于液压系统和发动机,部件寿命提高4倍、滚动轴承部件提高2.5倍、滑动轴承提高3倍、齿轮提高2倍。对于设备而言,油品的清洁度对于设备油品寿命的延长和设备维修率的降低,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对油液的污染检测与净化手段主要采用定期抽样送检和检修安排过滤方式,尚未实现油液油质在线监控与自动净化。智能润滑系统的润滑油路、操作油液在线监测与操作自动净化系统,将实现油品在线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及时预警并能实现自动净化操作,实时掌握油质劣化趋势并进行油质劣化控制,降低润滑、液压系统因油质劣化导致的故障发生率,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设备云智能润滑优势显见

第2篇: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1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智能化工程是现代化工程与高新信息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集成。我国的建筑智能化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截至今日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我国在建筑智能化工程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且智能化工程的项目管理更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广大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人员在工程实施中或多或少遇到过困难。智能化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1.1项目技术管理问题

(1)目前,很多建筑智能化项目自规划开始时就只注重“概念”操作,把“智能化”当成建筑项目的卖点,把原本有限资金和精力放在某一个或几个系统上,不扎扎实实地做好项目智能化需求的整体规划工作,使得建筑智能化的投资方、使用者、运营管理方大失所望,发现“智能化”不过如此,根本没有达到智能化项目立项初期预想的结果。(2)目前,我国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定位是不清晰的。在整个智能化项目设计过程中,往往滞后于建筑总体设计,绝大多数的系统集成商还停留在传统弱电系统的运用上,呈现出电子、自动化、通信技术产品及其功能的简单集合与堆砌的设计倾向,在设计建筑智能化时没有一种整体思维,根本就谈不上全面智能系统的规划和设计。(3)建筑智能化系统产品选型时贪新求全,被产品供应商所称的“最新技术、最新科技”、始终不落后,不可替代等等推销手段所蒙蔽,导致建设方投入大量资金、精力,最终却无法获得所期盼的综合智能系统的结果。造成这样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工程总是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且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应的。

1.2项目工程管理问题

(1)智能化项目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我国的智能化工程建设管理人员有不少直接是从建筑工程机电专业管理转入建筑智能化项目的管理中来的,甚至有从强电施工人员中抽调进来的,因此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如最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等,尤其在新时代下“云计算”、LOT物联网、“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引入智能化项目后,管理负责人、团队成员的整体技术能力更加捉襟见肘。(2)从事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管理的专业人员,对最新的建筑智能化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专业技术等必修内容不了解、不熟悉。在项目实施管理上没有形成对工程技术与质量方面把握和控制的方法与程序,尤其对专业设备和产品的质量、性能与真伪缺乏辨别能力和检测手段,对安装和调试、检测、验收过程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目标控制。(3)项目管理团队在具体的智能化项目管理中,依然沿用老旧的管理流程框架体系,较为落后的项目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法粗犷且单一,缺乏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项目管理中各类电子邮件、纸面管理文件满天飞,却很难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落实管理质量,实现管理目标的效果。

2智能化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之解决建议

2.1项目技术管理建议

(1)首先,建筑智能化建设应从规划设计出发,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流程开展智能化项目立项,坚持以专业有资质的智能化设计公司为主导;结合建设项目实际情况,以业主方、使用方、管理方的需求为依据;落实智能化建设范围,以各项规范标准为准绳,进行相应的总体智能化框架定位。定位方案必须经相关专家论证和评审通过后方能得以真正确立。方案的论证与评审应从可行性、成熟性、可靠性、标准性、稳定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多方面进行,从而做到“综合考虑、深入优化”,以满足建筑各智能化子系统的功能。(2)智能化项目有了准确的功能、需求定位后,接下来就应由专业设计单位负责详细的设计扩初和审核,并由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工程总设计单位牵头,协调沟通土建、机电、装饰等相关单位,加大智能化设计的投入力度,确立和完善各系统的项目施工设计及最终竣工验收目标。在这过程中,智能产品供应商应积极主动参与详细设计,确保系统构架符合各项要求。(3)智能系统产品设备的选用应充分考虑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能可靠,并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坚持按品质一流、功能全面、结构清晰、配置简洁、操作性强的指导思想,以规范实用与功能灵活相结合的智能产品为优选,推荐给最终用户,从而打造一个理想方便的建筑智能环境。

2.2项目工程管理建议

(1)确保项目负责人综合水平智能化工程项目负责人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精通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的同时,也要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实操经验。只有老老实实做好项目的沟通管理、成本控制、项目团队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采购管理等有效整合,才能达到建筑智能化项目的整体管理目标。作为智能化项目的管理负责人,应当沉下心积极进行学习和深造。只有充分了解智能建筑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才能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规划。(2)提高从事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团队人员素质第一,团队人员选用上必须经过相应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将最新最全的建筑智能化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专业技术等作为选用人员管理上岗的必修内容,不断提升建筑智能化管理团队人员技术管理水平。第二,加强在岗智能化项目管理团队人员的再培养,建立全面的再培训体系。不断更新培训资料和相关知识。只有经过长期稳定的培训,才能不断提升团队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智能化项目管理过程中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控制。第三,鼓励智能化管理团队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各智能产品供应厂家的系统方案推荐、技术交底、产品选型、安装调试、运行测试等各流程工作,以此来提高智能化项目建设各环节的把控。同时为相关管理团队及技术人员配备智能化项目建设管理所需的办公及专业工具设备,始终倡导合格的管理人员是干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是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只有肯学实干、勤学巧干、活学苦干,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智能项目管理者。(3)全面落实项目管理信息化,提倡智能化项目创新管理随着新科技的涌现,新基建的开展,建筑智能化工程已经占据建筑行业的主导地位。建筑智能化项目的管理更需要与时俱进。项目管理体系的流程应做到更加规范、更优化、更实用。全面落实智能项目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采用具有自身企业要求的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定制软件或云服务,建立以具体项目管理信息流、数据流为驱动的数字智能化工地,以此来提高我们项目管理的效率。同时,解决各环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该系统应以合同管理为主线,物资管理为重点,通过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物资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竣工管理、资金管理等模块应用,实现对智能化专业承包项目的进度、设备、成本费用、收入、分包/采购合同、资金收支和质量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建设贯穿项目管理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平台。BIM技术的兴起给建筑行业管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我们智能化项目的管理同样具有重大意义。BIM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数学模型技术,这种技术是可视化的,通过应用BIM技术对项目施工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建设效率和工作水平都会有所提升。进度管理:BIM模型可视化技术对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建模,通过BIM技术的使用,分析项目的进度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了解实际施工与进度计划的偏差,合理纠偏并调整进度计划。在进度的计算以及支付方式上都有了全新的方式。成本管理:BIM模型在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方面有效提高了工程量计算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BIM技术结合施工进度可以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减少物资材料的浪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对某时间段的工程量进行适当汇总和统计,在形成造价文件的基础上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工程进度和支付工程款的计算。质量管理:BIM具有信息集成整合,可视化和参数化设计的能力。这样施工、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参数比对来判断施工质量情况,让质量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可靠,第一时间解决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安全管理:应用BIM技术对施工现场布局和安全规划进行可视化模拟,可以有效地规避运动中的机器设备与人员的工作空间冲突。应用BIM技术还可以对施工过程自动安全检查,评估各施工区域坠落的风险。材料管理:基于BIM技术实现对不同的设备件、流水段、时间节点等目标的确定,对采购计划、进场计划、消耗控制等进行优化处理,实现对项目的精确性、完整性控制。这也对材料进行选择性购买、出入库等有效管控提供了一定的方向。运维管理:BIM技术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可以有效地进行运营维护管理。BIM的应用推广的趋势已不可阻挡,这也势必会创造出新的智能管理模式和新的工作岗位。总之,希望大家可以有效利用先进智能软件工具进一步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目标。

3结语

总结这些年参与过的大小智能化项目,实施中不乏有完美成功的项目,但也有缺陷收场的项目。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管理总结,成功的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技术管理是龙头,是智能建筑功能与水平的体现;工程管理是智能建筑成败的关键;通过系统集成商的选择,开展严格的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的施工流程控制和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成败的三要素;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成果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周平.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3).

[2]方勇.楼宇智能化工程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7).

[3]袁幸溶.建筑智能化工程的项目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8(39).

[4]刘碧珍.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现状及策略分析[J].建筑发展,2019,3(6).

[5]俞秀萍.BIM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发展,2020,4(3).

第3篇: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实现路径

在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工作中,应秉持多方监督机制,整合具体管理体系,确保可突破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瓶颈,从数据管理模式、配套管控系统连接的方式入手,践行更加完整的数据化全过程管理体系,促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

1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设计的原则

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体系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融合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更协调完整的控制机制,并充分提升智能化平台的可行性,为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优化提供支持。第一,完整性原则。在智能化框架体系设计过程中,应保证设计方案涉及的因素、业务内容较为完整,确保可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效率,打造更加有效的运行流程。第二,准确性原则。应进行深度的数据整合和编制,确保采取统一的数据标准,维持数据应用处理的准确效果。第三,统一性原则。应保证设计工作更加细化,维持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高度统一,以此优化具体工作水平。第四,可拓展性原则。由于工程项目复杂多变,因此,应保证顶层设计方案和系统的可拓展性,从实际需求入手,提升动态化管理的综合效果[1]。

2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设计的基本框架

建立一平台、多系统的处理模式,核心架构体系如表1所示。

2.1业务框架

在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工作中,涉及的要素较多,因此,为了保证其综合水平,应从业务细节出发,建立健全完整的管控体系,且保证业务框架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在完善不同交互关系的基础上,依据智能化管理节点建构体系完整的框架模式,业务框架如表2所示。第一,确立服务对象[2],分别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第二,建立质量管理服务、安全管理服务和对外服务等模块,确保对应工程项目均可落实动态化管控要求,真正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水平。例如,在安全管理服务中主要针对特种设备,如塔吊、架桥机、施工升降机等,均应依据智能化管控设计模式落实安全管理条例。第三,业务支撑模式中,应建立用户管理、数据管理、文件管理及审批管理等具体模块,确保事务管控工作有序开展。

2.2应用框架

在整体业务框架基础上,应整合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模式,有效建构完整的应用框架,从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等方面,提升具体应用效果,确保在完善基础信息汇总处理的同时,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水平。第一,数据层。主要建立数据交换平台,针对工程项目的桥梁主体工程、路基工程及特种设备等进行基础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利用外部系统接入的方式建立基础数据体系。第二,服务支撑层。主要是建立业务服务和基础服务两个模块,前者主要从质量管理及安全管理方面入手,后者负责用户、数据、审批等项目的管理,借助行业内已经成型的系统完成标准接口的接入[3]。第三,应用层。主要是对各项基础工程单元进行独立的监督检测、预警分析及数据审核,确保各个环节运行的完整性。

2.3技术框架

技术框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确保从技术层面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传递分析,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效果,维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综合水平。第一,Web层。对基础业务数据予以汇总,且集中呈现,确保对用户的不良操作可及时予以纠正和预警,控制运行体系的正确效果[4]。第二,服务层。主要是编写对应的业务逻辑项,且保证可建立调用DAO操作的环节。第三,DAO层。主要是结合数据模块的具体内容完成持久化操作工序处理工作,且实现DAO的编写,有效判定对应方法的合理性[5]。第四,实体层。主要是分析模板内涉及的对应列表,并明确各个表之间的关系,有效维持持久化实体运行质量。

2.4安全框架

为了保证数据安全和运行完整性,应建立合理性的数据安全监督机制,促进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工作向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首先,维持数据安全。应保证数据库可实现流程完整的安全审计工作,借助快照备份、片花存储、异地容灾等方式提升数据管理的综合效果,打造安全合理的数据监督约束平台。其次,维持应用安全。应利用防火墙和网页防篡改检测等方式进行应用安全监督,提升工程质量智能化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最后,应重视系统安全。利用主机入侵防御系统、系统安全加固、端口安全检测、安全组策略等完善多元化管理工作,并全面关注云平台的应用价值,保证多元化安全监督工作的合理性[6]。

3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设计的实现路径

在全面分析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职能设计要点的基础上,从细节出发,保证可实现相应的规划工作,提升质量管理智能化水平,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全面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3.1数据支持

对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设计工作而言,为了保证整体工作的有效性,应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和建设安全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打造完整的标准机制,促进相应工作的全面进步。本文以桥梁主体工程单元为例,为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第一,分析具体内容。桥梁主体工程项目主要涉及工程中桥梁基础施工单元、梁段施工单元及墩台施工单元等,均为混凝土施工工程项目单元。第二,判定数据标准。在分析工程项目施工内容时,应结合工程单元和工程环节落实相应的模块化管理机制。以桥梁工程项目为例,数据标准涉及的内容主要为混凝土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混凝土原材料配比参数、生产过程、运输过程、浇筑过程及后期养护过程等,均应依据数据标准进行逐项的核查和校对[7]。第三,建立标准平台。应建立自动采集和实时性上传的数据标准平台,确保相应的数据标准规范性和统一性。在判定基础流程后,应对工程项目桥梁主体施工产生影响的关键性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数据配合技术目标制定对应的施工原则,并要求数据标准可在实际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实际作用。例如,在混凝土配制过程中,应对拌和站基础数据、拌和站生产数据及预应力张拉数据等予以汇总,统筹分析数据的稳定性和关联度,为保证实时性监督施工质量提供支持。

3.2管理支持

除了完善数据分析流程外,应配合智能化数据分析结果落实完整的管理体系,利用行政手段颁布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作为进一步推广数据平台监督的重要路径。第一,为了发挥智能化质量管理平台的价值,应明确主客体,确保项目监督部门、建设部门及监理部门等可各司其职,明确自身工作权限,构建完整的管理方案。第二,相关部门应关注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动态,及时进行实时性监测数据的调取,并结合数据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监督监管,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

3.3平台支持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设计工作最关键是建立完整的信息监督和控制平台,应保证监控预警系统运行的完整性,在符合相应需求的基础上,维持智能化标准管理要求,发挥平台的实时性监管优势。第一,应对权责予以系统分析,保证相应主体能够落实自身职责,共同打造完整且科学的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整合质量监督单元,维持整体性[8]。第二,应明确智能化平台运行的具体规程,按照标准化操作有序开展具体作业,维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首先应进行项目信息的录入,确保平台中基础信息保持完整。施工单位应依据具体的管理要求进行预警系统和接口连接,确保数据共享和传输的便捷性。监理单位应对具体数据进行集中审核,若出现异常需责令施工单位开展具体的整改作业。

4结语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工程建设项目应紧跟发展脚步,积融合智能化技术,建设更完整、合理的工程质量管理智能化平台,促进工程建设项目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慧娟.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框架及实现路径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6):202-203.

[2]黄发林,银乐利,肖鑫.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框架及实现路径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9,63(9):39-45.

[3]姚猛,李贻浩,周雅哲.基于BIM技术4D进度计划控制在国际油气储运工程项目中应用启示[J].石油天然气学报,2020,42(2):157-161.

[4]王国法,任怀伟,庞义辉,等.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技术体系研究与工程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20,48(7):1-27.

[5]孙振川,钱彤途,任颖莹,等.隧道掘进机工程大数据管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0,40(6):783-792.

[6]李继伟.机械与智能化施工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建筑机械,2020(3):30-33.

[7]范瑜,饶永才.实现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的举措[J].环境科技,2019,32(5):76-78.

第4篇: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管理;社会治理

在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指出,“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为城市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运用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支撑,[1]将大数据的理论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创新城市管理体系,运用新思维和新方式解决“城市病”等顽症,是目前中国城市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也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管理新路指明了方向。

一、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

长期以来,传统政府决策下由于受信息不对称、无法模拟、难以预测等局限,决策科学化水平难以保证。随着城市公共事务日益复杂以及信息社会初具雏形,仅凭人为判断已经很难全面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给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政府部门要想提高城市决策的科学性,就需要把大数据思维与技术运用到政府治理与决策中,依靠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来直观呈现城市各行业运行情况,通过相应的数据挖掘辅助城市部门进行科学决策,用“数据说话”。同时,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大量客观数据能够快速反馈给城市决策者,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全面掌握决策的实施效果和下一步的改进方向,真正做到跟踪决策实施,优化决策过程。

1.大数据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更高的开放性的管理决策环境,促进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传统的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决策环境中,城市各级单位间存在着体制壁垒,数据无法充分及时地得到共享,从而导致城市管理者掌握的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因此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城市管理中不断地嵌入与融合,体制、数据和人员之间的壁垒被打通,孤岛被链接,依托各级城市部门共建共享统一大数据平台,城市管理者开始用数据说话,从而促进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城管大数据平台的交通趋势分析吸纳城市教育部门推送的开学或考试等内部数据后,比交通部门常规预测依靠经验的科学性要高得多。

2.大数据构建全新的管理分析模式,促使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传统的城市管理基于因果分析,利用通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及相互关联的影响,进行城市判断和预测。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广泛渗透,城市数据呈现出规模巨大、类型多元、速率升级等新特征,而这些特征是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难以应对的,这必然导致城市管理效能的大打折扣,科学化程度不高。城市管理中的大数据应用最大的价值在于能从海量低相关或非显性相关的城市数据中,挖掘和提炼出对城市决策、预测和指挥等管理工作有价值的新数据,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AI、并行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发现新信息,从而服务于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管理。例如城市的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近期搜索引擎中数亿条的检索记录的舆情分布、线上药品搜索与订单趋势走向甚至数字图书馆中的特定书目的查询和借阅统计来对某种特异流行病的趋势预测,而这种预测较城市医院的样本抽样分析与上报相比,不但行政效能获得突破性的提升,同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作为城市管理者,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2](P17)。

3.大数据引入虚拟化、可视化的数据呈现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

传统的城市管理者利用地图沙盘、视频会议、情景案例等桌面推演的方式来锻炼检测预警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但是一方面,由于推演的过程中数据只是以单板的二维表格样式呈现,不利于城市管理者形成直观判断结果;另一方面,推演的过程只是基于过去的个别经验和有限的信息,人为主观因素影响作用较大,其结果具有较大的滞后性、不稳定性、单一性,这必然导致城市管理,尤其是公共安全领域,存在风险评估不足、监测研判不及时、备案配置不足等问题。大数据拥有城市虚拟化和数据可视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为城市建立虚拟模型,导入仿真实时数据,再通过可视化技术将不同控制参数下的云计算结果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例如,城市管理部门基于市民手机的GPS或基站定位数据,根据不同城区的位置分布,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块填充,就可以实时渲染出城市的等值线地图(也称热力图)。这样,城市内各个区域的人员密度分布就可视化地呈现给管理者,从而为交通治理、公共安全等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二、提高城市管理社会精细化水平

从粗放型到精细型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必然趋势。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成为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而大数据技术恰恰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最佳手段之一。大数据引领下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覆盖、全天候、全对象、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状态,是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一,大数据在城市既有信息基础设施基础上进行整合,引入无人机视频摄录、车载移动图像抓拍、工业机器人等数据采集技术,克服了城市管理中区域范围大、受干扰因素多、人工维护死角等问题,将城市更细微更详尽的数据采集并传输回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绘制了一张覆盖整个城市的数据地图,从而便于城市治理部门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第二,传统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依赖于更多人力资源的投入和人机对话,夜间的管理工作必然导致管理成本上升,效能下降。大数据引入智能视频、红外传感、RFID等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城市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甚至分析都是“物物对话”,全天候式的大数据介入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效率。第三,仰仗大数据城市管理可以实现精准信息的推送,实现城市全对象服务。传统的城市中,政府与企业和市民为信息链路的两端,形成二元结构,政府向企业和市民进行单向的广播式信息传递,这种粗放的数据管理模式不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更无法进行精细化管理。大数据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二元结构,一方面将三者施于平等地位,同时采集三者之间的数据,不但增加了数据源,也增加了传输链路。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痕迹,将城市管理者的信息通过微信、微博、APP“两微一端”精确地传给企业和市民,同时将企业和市民的信息上报给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供决策部门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第四,大数据将城市全过程数据化,无论是一辆都市公交车实际运行轨迹,还是一件政务中心的公文流转程序,都会被存储在大数据服务器中。过程留痕,可供回溯,既是大数据城市精细化服务的基础,也是有别于粗放型管理的特点。例如,城市政府部门以往面对恶劣天气时,只能向所有城区统一的预警公告,对于城市常态的恢复时间也是模糊的,只有天气的宏观数据在各级管理部门内部之间流动,而社会外界只能单纯的接收决策信息。大数据支撑下的天气预警机制则完全打破了这种被动、粗放的管理模式。大数据会根据密布在各城区的感应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差分分析,向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警报信息和支持方案,而且各城区天气的动态数据更新间隔是精确到时、分甚至秒的。大数据城市管理平台也是开放地接收来自企业和市民的实时天气反映,并动态跟踪网络舆情。这样就将恶劣天气对城市的影响分级化和个性化,更重要的是全过程的各项数据都采集、传输、分析给大数据云中心,作为城市应急管理的案例进入城市管理数据库,为今后类似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需求提供帮助。

三、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倒逼政府部门自我改革,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尤为突出的是“一站式”“一张网”等电子政务网站提供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增强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传统的公共服务将政府视作信息主体,企业和市民为信息客体,在公共服务业务流开始前,客体没有唯一标识,自然信息更无从提取,业务时效性较差,重复递交材料的现象时有出现,甚至有个别的“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规章乱象。例如,人口数据是城市中许多公共服务部门都涉及的信息,公安部门存储有户籍人口数据,社会保障部门存储有参保人口数据,教育部门存储有在读人口数据,税务部门存储有纳税人口数据等等。不同的公共服务部门往往高度重视系统内部的业务数据,但对于外部的数据以及其与内部数据的整合却没有积极意识,从而导致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不高,信息孤岛和数据闲置现象大量存在。为了克服缺乏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和数据库顶层设计的困局,大数据重新构架公共服务中政府、企业和市民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公共服务理念。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数据共享与挖掘机制等措施,当发生数据交互时,通过唯一标识码快速自动检索服务对象既往公共服务记录以支撑在办事宜,同时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推送个性化潜在服务项。不但让公共服务系统真正“看到”用户的过去业务数据,也让其拥有了为用户未来利益考虑的“大脑”。另一方面,大数据通过网络新媒体载体将公共服务前置,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人性化智能化水平。大数据汇集城市中客体的各类数据,包括社会保障类信息、市政地理空间信息、民政图像视频信息、城区政务公开信息等等。通过大数据复用机制打通信息的物理隔离,降低了数据冗余率,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改变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真正让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起来。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服务部门的“两微一端”功能定位正在从“图文”升级为“在线服务”,从“单一信息查询”升级为“一条龙式办事”,从各级部门的“单打独斗”走向“抱团聚合”。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智能终端,订阅微信公众号,访问官方微博,打开服务APP,就可以与城市管理者统一的业务受理窗口对接,无须提交繁琐的申请、证明等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用户体验质量,提升了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四、优化大数据,创新城市管理发展路径

1.提高和培养大数据意识思维

我国城市政府部门利用大数据进行城市管理的水平相比于欧美西方城市相对较低。不得不承认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的数据文化匮乏,城市数据的公信力弱,质量低,一致性差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主要是城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认识不均衡,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氛围不浓,用数据思考说话办事的意识不足,消极对待甚至无动于衷的城市管理乱象也广泛存在。培养数据意识和建设数据文化,迫在眉睫。为此,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数据管理城市的舆论宣传,力争在全社会形成“用数据思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城市大众文化氛围。同时,要培养大数据观念,善于借助技术手段拓展城市管理思维,摒弃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的城市管理陋习。此外,培训管理者大数据学习意识,将数据的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体系,将大数据作为管理文化建设的一环。

2.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

大数据城市管理工作,应由信息化部门牵头,建立跨部门、跨城区、跨行业的大数据城市管理协同推进机制,加大重大建设部门协调力度,统筹全城区大数据应用和数据融合。成立大数据城市管理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并下设办公室在信息化部门进行日常业务工作,负责统筹领导和协调数据融合应用推广。整合城市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撑力量,设立大数据城市管理创新专家委员会,加强发展战略研究,为大数据城市管理的相关项目、工程和任务提供决策支持,夯实大数据城市管理工作业务基础。面向大数据城市管理,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研究城市数据开放与保护制度。制定城市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的管理规范。建立城市管理数据库的顶层设计体制和共享利用机制。推动城市个人信息采集、应用、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大数据城市管理相关优惠帮扶政策,在用地供给、电力供给等方面加大力度。鼓励城市中政府部门购买信息服务、以租代建,进行大数据产品应用和融合。

3.加强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政府进行大数据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一系列资金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各部门、各企业能够了解城市大数据应用目标,明确各自职责,实现资金充分利用。城市财务资金建立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专项资金投入的设立,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城市大数据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PPP基金共同构建多层次投资体系,满足城市大数据各级企业在其不同阶段,不同城市应用领域的发展需求。引导和鼓励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支持城市大数据金融体系建设和投资。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城市应用的大数据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围绕城市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创新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城市重点大数据项目提供支撑。鼓励各类政策性担保机构主动扩大业务规模,对大数据企业在担保风险上分担比例,担保费率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支持大数据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进行资本市场融资,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4.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大数据的关键,尤其是数据科学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是连接城市管理业务和数据应用技术的桥梁。但当前大数据人才培养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行业规范不统一等问题,既掌握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又谙熟城市管理经验的人才更是存在巨大的缺口。因此,培训和培养大量面向城市管理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城市管理能力,还需要拥有较高的数据收集整合的能力、数据鉴别挖掘的能力、数据分析利用的能力以及将大数据与城市管理各行业融合的能力。

5.鼓励面向城市应用的技术创新

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大数据分析服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数据设备制造商在城市落户,集聚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数据示范工程等创新资源,加强面向城市应用的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城市大数据创新重大专项,积蓄创新发展动能。另一方面,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发展城市数据应用为牵引的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融合技术,共同推进大数据相关理念和技术的应用推广,形成具有城市个性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和应用生态体系。

6.防范数据风险

从近几年来爆发的数据安全事件看,城市的大数据安全仍然受到严峻的挑战。首先,基础设施是城市大数据的坚固支撑,但数据机房的等级保护、运维人员的安全操作、数据行为的合规审计都是不容忽视的安全漏洞来源。其次,大数据倡导城市中多系统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泛在化的网络广泛应用,使得通讯信息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信息完整性损害风险陡增,[3]这就对大数据加密、传输和解密的过程提出了挑战。最后,隐私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用户隐私数据被非法买卖、移动互联网陷阱随处可见、市民检索记录被用于精准广告推销,这些隐私保护问题可能随时导致一个城市的数据瓦解乃至崩溃。为此,首先要构建城市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大数据环境下城市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会同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做好安全顶层设计,有效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环节的可控性、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围绕城市应用系统安全、数据基础设施安全、云计算平台安全、数据通信安全、数据灾备安全、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探索建立城市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海玄.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学走向计量化的机遇与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16,(2).

[2]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第5篇: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与管理;应用

1引言

在城市化发展建设中,地理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也融入到城市的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最大的优势便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迅速进行分析处理,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其在系统功能以及城市规划数据库的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2地理信息系统及城市规划与管理

2.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的支撑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上甚至是地球以外,包括大气层等空间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和显示等一系列操作的技术系统。在当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对于技术以及信息数据等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因而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城市规划与管理中,能够解决技术以及数据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也能够有助于城市规划的决策,促使城市规划与管理更加合理化[2]。另外,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技术愈发庞大,不仅包括数字化技术、储存技术,还包括空间分析技术、环境预测与模拟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等,这些必然会使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GIS软件系统中包括多重功能,具体如图1所示。

2.2城市规划与管理

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十分艰巨的任务,城市规划则是在城市建设初期提出规划方案,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是保证城市土地以及空间等资源得到较为合理应用的基础,也是进行各项城市建设的根据以及重要导向。城市规划主要依据城市的具体结构特征、发展前景以及发展模式等综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一套可行的城市发展建设方案,也是城市管理的关键依据。城市管理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以城市为基本对象,针对城市中的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在城市管理中涉及的内容会更加庞大,一般会综合采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种手段,通过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对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决策进行引导,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予以规范,解决城市中的一切发展建设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都需要数据信息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对此,在其中融入地理信息系统便能更加快速地获取信息,在海量信息中完成筛选分析,促进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效率[3]。综上,GIS系统的融入能为城市规划带来良好的应用优势(见表1),GIS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关系如图2所示。

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3.1交通管理

城市的发展以及规划离不开交通的支持,如果不能实时获取城市的交通信息,城市的规划就会存在滞后性。实时的交通管理不仅有助于交通问题的及时解决,为城市规划提供策略,同时也能便于人们的日常出行。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城市规划的交通管理中,能够有效解决交通问题。如,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城市的地理信息进行收集,及时发现交通事故频发地点,相关部门能够据此及时准确地对交通问题予以解决[4]。城市规划过程中,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设计更多的实时交通软件,让人们能够实时了解到交通的情况以及公交的运行情况等,这些都会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3.2城市道路网络分析

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有助于城市以及人民更好地发展以及生活,直接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生活的质量。对此,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城市道路网络分析中,能够有助于城市道路网络的规划建设。在城市道路网络分析规划的过程中,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交通格局都会对城市道路网络分析有重要影响。在其中融入地理信息系统便能降低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程度,节省规划建设的具体时间,更为高效地完成城市建设的任务。如,在城市道路网络建设选址时,需要对具体的位置信息以及地理要素进行测量,此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便能直接完成数据的调取,还能给予对应的分析数值,这样节省了诸多的前期工作,而且数据信息会更加准确,选址的判断也会更加有效。

3.3城市防灾系统

在对城市防灾系统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应将地理信息系统融入其中。城市防灾包括对灾情的检测、预报、抵抗、救援以及重建等,每个步骤都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管理,最后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火灾等的高发地点,从而确定消防基站的位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较为迅速地分析出火灾高发地点的位置信息,并对周围的道路情况予以细致分析,显示的数据能够为消防基站的建设提供有效依据。通常,消防基站应当建设在火灾高发点以及一些化学品制造工厂的附近,方便及时到达现场,降低灾难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应避免一些车辆难以通过的狭窄道路和弯路较多的道路。另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通过现有的数据分析出城市火灾风险等级图,对风险等级予以分析,从而为消防以及城市规划部门提供重要依据[5]。

3.4城市三维可视化

目前,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除了对城市交通、道路网络以及防灾系统的规划建设以外,城市整体的建筑以及各方面也都需要一一进行规划。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往往依据图纸进行建设,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建设完成以后可能也会不断对建筑位置以及环境设施等进行完善,这样的规划建设其实会给后期增加工作量,也会增加城市建设的风险。对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的实时监控,根据现实需要以及情况,形成三维可视化的城市规划图,根据立体图便更容易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在建设之前便能对其进行及时修改与完善。

4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4.1智能化管理

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城市管理中也在逐渐融入地理信息系统,其中一个重要体现便是城市管理愈发智能化。不过,在当下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智能化程度还不够,大多还是体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智能化,对于后续的城市建设维护过程中的智能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建筑、交通、道路以及其他地理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也可以对相关设备以及城市管理数据等予以智能化管理,大幅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使城市管理更加快捷、高效。

4.2信息化管理

目前,在城市管理中,除了要加强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以外,城市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也极其重要,有充足的信息资源支撑,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管理,促进城市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便是收集各种有关的数据信息,建立稳定的数据信息平台,便于城市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也能对城市的建设发展进程实施全程实时监督,保障城市建设发展能够按照规划进行。

4.3数字化管理

城市管理的效率从根本上讲与数据传输效率有直接关系,传统的数据传输,一般都是由相应部门整理,然后由不同的人员进行递交,这样会导致管理的效率低下,数据传输手续繁杂,传输也十分缓慢,无法实现信息的实时性。对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勘测系统,能够对地理信息的数据实现实时监控以及上传(见图3),从而更快更准地做出决策。

5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包括交通管理、城市道路网络分析,还包括城市防灾系统以及城市三维可视化,但相关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以及数字化管理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小丽.城市规划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22):53-54.

[2]郭荣芳.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有哪些应用[J].中国航班,2021(10):21-23.

[3]赵民炜.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3):95-96.

[4]赵林林.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居舍,2020(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