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

专科物流管理全文(5篇)

专科物流管理

第1篇:专科物流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SWOT分析;发展路径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标志着郑州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从粮食核心区到中原经济区,再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密集出台的三大国家战略虽各有侧重,但其发展均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力军。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同意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函》(教发函[2013]39号),标志着两校升本成功,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学校首批升本专业之一。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区更名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英才校区),学校2001年全省首建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已发展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但是物流管理本科和专科专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借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东风,通过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探寻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打造特色本科专业,理清健康发展思路,对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提升专业水平

依托河南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环境,以及交通发达的重要区位优势,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发展良好。但是,2013年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成立,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专科专业存在明显不同,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学校首批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找准定位,办出特色,突出专业优势。通过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进行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提升专业水平,努力将其打造为学校“拳头”本科专业。

1.2有利于加快学校转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学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同时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加强重点本科专业建设,优先发展特色本科专业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必经之路,也是“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特色名牌,带动和促进畜牧兽医、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发展,并相互结合形成交叉学科,优化学院专业结构,推进学院的转型发展。

1.3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

2011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指出: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建设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物流园区为载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要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将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定位[1]。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提出要大力发展航空物流[2]。三个重要文件中,均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十二五”期间及其中、长期全省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大战略和主基调。通过加强学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培养更多优秀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

2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SWOT分析

2.1S(优势)

(1)科研学术水平较高

近几年来,工商管理系采取了各种措施,鼓励教师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科技》、《郑州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公开近550篇;承担部级、省部级、地厅级、校级科研课题180余项;获省级和厅级成果奖60余项,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经营等领域。先后参加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专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编教材编写,公开出版专著、教材30多部。

(2)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一方面,校内现有物流管理ERP实验室、运输实训中心、自动化仓储实训中心、物流设备实训中心、物流软件实训室、叉车技能训练基地、ERP沙盘演练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满足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配送管理、物流设施设备、供应链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需要,以及多门基础课的实验要求,实验开出率达100%,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各门课程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另一方面,校外还建立了大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商业储运公司、郑州好易家商贸有限公司、河南长通物流有限公司、河南豫鑫物流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的实习场所,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2.2W(劣势)

(1)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学校开办本科教育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尽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师都是从教多年,至少具备副教授职称的老教师,但是他们以前主要从事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办学层次,需要经过再教育和再培训,不断研究开发适合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后备力量不足。本科教师要求更高,根据目前全国本科院校的招聘情况,绝大多数专业都是招聘博士,而由于学校刚刚升本,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凤毛麟角,即使从2014年本科专业开始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仍需要几年的积累期,才能成为优秀的应用型教师。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学校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熟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经济规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方法与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定位主要局限在宏观概述性质,与河南工业大学依托粮食物流相比,在行业特色、依托领域等方面欠缺优势,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具体目标不明确,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突出行业优势,商贸特色不明显。

2.3O(机会)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目前,虽然河南省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有所增多,但是从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河南省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物流人才缺乏,学校应该遵循“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而又留得住的物流人才。

2.4T(威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属于二本高校,和一本高校注重培养“研究型”的毕业生的目标不同,主要的威胁来自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老牌”的二本院校自身的学科建设相对完善、科研能力较强,企业乐于与其合作,利于开展特色专业建设,且校企合作的层次更高。学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在学科实力上也无法与老牌重点院校媲美。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跟企业的需求契合度更高,且面向生产一线,学生实践能力更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因此,学校在面对学生实践能力针对性不如高职院校,学科知识背景丰富性和专业科研性不如老牌二本院校的情况下,如何突围搞好自身的专业建设是其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3]。

3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3.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本科物流专业布点数据,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93个,因此学校应始终着力突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扬长避短、走自己路子”的特色定位,抓住“新建”、“地方性”、“应用型”三个关键词,立足“新建、地方、应用型”思考问题,围绕“新建、地方、应用型”制定规划、实施办学。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成长互动,院系与企业互动”三个互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走“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举“地方旗”、打“地方牌”,依托学院多年发展商科教育的优势,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加快“牧工商一体化”发展。

3.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术与实践兼顾和专兼结合”的原则,可采取三大战略举措:

(1)“引进来”战略:拓宽渠道,加大引进力度。一是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资历的博士和学科带头人;二是从企业中引进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能工巧匠”,聘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进行讲座,对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行“师徒制”式指导,缝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间的差距;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或客座教授定期地来学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

(2)“走出去”战略:转型学习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与企业合作,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选派教师到其他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到名校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等。

(3)“双师型”战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比如物流企业的调研、分类、评估和规划等,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在增加师资队伍数量和提高质量的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提高教师的忧患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培训与指导。

3.3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通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一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合理规划物流管理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充分发挥课程建设的带动作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二要加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建成5~8门省级精品课;要在资金上给予保证,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应充分体现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先进性,反映物流领域最新成果,积极鼓励博士、教授参与建设。三要加强教材建设。学校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并鼓励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组织编写特色化教材与参考书[4]。

3.4加强实习实训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了“知识”与“能力”能否成功转化。一方面学校应增加对校内实训室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增加专业实验实训人员,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制度创新,保证学生实际操作时间,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与原有校外实习基地深入沟通力度,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开发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拓宽校企合作渠道,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打破传统上最后一年集中毕业实习的单一实习组织形式,可借鉴英国“三明治”式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不断交替于企业实际生产和学校理论学习之间[5]。

3.5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应始终着力突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形成“一二三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为导向,依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平台,构建“学科基础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和通识课程体系”三个体系,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四个结合[6]。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Z].2012.

[2]国务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Z].2013.

[3]余利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SWOT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2):119-120.

[4]李开.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3):148-149.

[5]易正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研究[J].物流科技,2011(7):127-128.

第2篇:专科物流管理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

1核心概念界定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应用型本科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应用型本科建设有较多的研究:林燕认为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针对当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从学校科学定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2013);潘瑜等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工作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设施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分析了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2010);朱利荣认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高等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根本,并以应用型本科财务会计专业为例,从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方案(2012);黄家兵对示范性应用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2011);郭秀颖认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必然要求尽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升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学科专业建设。并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学科专业的发展策略(2008);朱中华认为品牌、特色体现质量、水平和竞争优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院初期必须抓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此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并就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2005),但应用型本科专业品牌建设研究不多。当前,国务院、教育部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为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路,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能的要求,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认识和总结,是高校安身立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需要。

3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过去的积累和精心打造,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在本区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相对较晚,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尚处于转型试点建设之中,其物流品牌专业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3.1整体思路不清晰

应用型本科院建设正处于试点建设过程中,很多课题需要探索。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是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问题还没有理顺,整体建设思路不清晰,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在我国物流业高速发展和高校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整体思路明晰,措施切实可行,方案科学合理,效果目标实现等对管理者、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专业定位不准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物流业创新、融合和跨界发展,“互联网+物流”风起云涌,智慧物流深入发展,传统物流寻求突破,快递电商异军突起,物流业态的不断创新和物流业大变革时代的来临等,打破了物流业过去的格局,推动了物流业的创新,催生了新业态的出现,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应用型本科要接“地气”,对接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必须紧跟物流业的发展变革,在转型试点建设中部分高校一时难以应对,认为机会很多,盲目跟风,忽视了自身实际,已忘初心,追求新颖,专业定位不准确。

3.3专业特色不明显

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专业水平和专业特色是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缺乏生命力、专业基础不强、内部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等薄弱之处,特别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快、变化大,部分学校定位思路不清、定位不准、同质发展、服务对象不明、专业积累不够、影响不大、对接地方产业不理想等,导致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特色不明显,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3.4配套体系不完善

品牌专业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传统模式的束缚,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配套体系,如体制、机制、观念、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品牌教材、师资队伍、实训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和就业等不完善以及配套协调不够等,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发展。

3.5师资结构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对师资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一部分高学历、高职称和科研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专职教师队伍,又要有一部分实践能力强、操作经验足、管理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教育背景、理论与实战等方面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很难做到这一点,很多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行业的工作经历,即便是到企业挂过职,也是浅尝辄止,达不到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同时企业的师资由于机制、时间、课时的安排等,实际运作中很难保证。

3.6服务社会不到位

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学校对外宣传、展示专业、接触社会、校企深度合作、锻炼老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其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平台、重视程度、社会影响、实践经验、教学任务繁重、时间保证和社会服务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服务社会方面还很不到位,接触社会、企业实际工作的机会偏少,认识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应对物流业的变化受到限制,对物流业发展的前瞻不够,社会影响有限等,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4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建议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优势,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和在科技方面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并确立起学校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拓宽学校生存空间。

4.1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理念,准确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

树立科学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理念对于建立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至关重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院长、专业负责人、教授和团队成员应重点研究的问题,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认真研究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达到的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方面,理清思路,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理念,创建专业品牌、引领专业发展。准确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设计、塑造与发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关键。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应遵循企业需求导向原则、差异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通过细分人才需求市场、目标市场选择和具体定位,创造与渲染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个性化特色。

4.2完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配套体系,塑造物流管理专业的品牌形象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建立支持的配套体系,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应加强调研论证,挖掘特色专业;应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之路;夯实基础建设,积淀专业特色,从体制、机制、观念、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和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完善配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特色塑造品牌形象,以成果塑造品牌形象,完善专业建设条件,改革专业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建设成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做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

4.3形成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比较优势,制定品牌专业核心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应根据行业竞争环境,结合自己学校的历史、办学积淀,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确立自己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意识与老本科、重点本科院校实行“差异化”发展,在内涵、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二是与同类本科院校之间实行“错位发展”,在专业发展方向上遴选体现所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域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三是依靠学校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优势和特色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四是结合物流业新的发展趋势率先引领物流专业发展形成相对先行先试的比较优势。

4.4完善物流管理师资队伍结构,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办好物流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需要一批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高校专家学者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的培养途径是让拥有较高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挂职,以掌握专业技能,完善专业经验,通过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聘请重点本科院校的专家学者兼任“彩虹学者”、客座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兼职,打造本校“双师型”专职教师、重点院校专家学者牵头引领、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兼职“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4.5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品牌专业建设提供长期保证

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竞争的法宝,为物流企业培养优秀合格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第一要求,也是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能长盛不衰的源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利益的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学校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发挥自身的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的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利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为教师尤其是中青年进一步锻炼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全员努力、多方支持、共同发展、开拓创新和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昕.中国发展高峰论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J].2014.

[2]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J].

[3]黄荔.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2).

[4]熊文杰.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大学报,2008(1).

[5]李晓东,李道胜.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临沂大学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6(1).

[6]张敏,吴映萍,罗婧.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惠州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12(12):57-60.

[7]王鹏飞.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路径探析———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16(9).

第3篇:专科物流管理范文

关键词:OBE;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为中心;ERP

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明确指示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使高校的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实现全程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为了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全面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等院校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实现专业协同育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改革进程中一直存在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目标不清晰、思政预期学习效果不明确、课程思政内容实施在课程中找不到合适切入点、思政效果无法评价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学生为中心,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预期效果,进而有针对性的明确课程内容与思政的结合点,从而进行课程思政内容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最终通过多元化考核方式评估思政育人效果,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例进行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

1OBE教育理念介绍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理念(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OBE理念强调四个问题: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是什么?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效果的原因?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效果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学习效果?基于此,OBE教学改革依据四个步骤完成,分别是明确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学习产出、对学生学习产出进行评价。依据OBE理念,本文对物流管理专业思政融入课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明确课程总体目标;根据课程目标,明确课程所能达成的能力,然后确定课程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所应达成的目标,即确定课程德育目标。为了达成课程的思政目标,找到课程内容和思政的切入点,挖掘思政元素,从而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实施路径,最终按照评价体系进行评价,从而达到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的骨干课程—企业资源计划(ERP)课程为案例进行研究,企业资源计划(ERP),是通过信息技术,对企业供应链全面进行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将思政教育融入ERP课程,培养产业需要的物流方面的ERP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重要的课程教学改革。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德育目标的确定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明确课程总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明确培养的物流工程师具有的能力,然后确定课程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所应达成的目标,即确定课程德育目标。物流管理专业ERP课程总目标为了解物流管理、会计等基本知识;理解ERP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ERP项目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实施方法,运用物流和财务知识在ERP平台上完成企业采购、销售、库存、人力、生产等管理业务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ERP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知识更新完善能力。根据物流管理的毕业要求,结合ERP课程目标,明确学生学习ERP课程后,应该具备的五个能力,从而明确了ERP课程的思政预期效果,如表1所示。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设计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据明确的课程思政预期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并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的培养途径。学生们通过ERP发展主题研讨,了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动态,增强民族自信心,传递家国情怀;同时邀请担任物流领域ERP顾问的毕业生进行职业介绍,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增加职业使命感;另外收集专业从事ERP岗位的优秀毕业生案例,创建榜样库,让学生汲取榜样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学生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配合完成企业管理业务在ERP平台上的全流程实践,通过项目实践,了解ERP岗位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培养学生ERP工程师的工匠精神。物流管理专业ERP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法与培养途径如表2所示。

4评估学生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

ERP课程采用多元考核方式,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课程考核形式主要是平时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在评价思政的教学效果时,很难以终结性考核的试卷形式完全体现,更多的是通过形成性进行过程考核。课程组精心设计了课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思政教学的调查问卷,通过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调查,了解课程思政学习效果;学生在课程各种主题研讨中形成了各种与思政有关成果,如各种音频、视频、PPT等思政学习成果,通过这些成果,评价思政教学效果;学生在课程中,以小组形式完成物流ERP项目的实践,通过他们在实践的表现和形成的有关思政方面的成果,评价学生思政学习效果;另外课程组在学习资源网站,提供多种思政教学资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时长,评价学生思政学习效果;通过与学生有针对性的有效交流,了解学生在思政方面的动向。通过以上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

5结束语

通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物流管理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方位育人,使课程更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培养高质量符合产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将根据课程的预期学习效果,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切入点,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培养路径的实施,课程思相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需逐步加强,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与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是今后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2]王晓煜,王倩,吴迪.基于产教融合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4):172

[3]王晓煜,吴迪,等.企业资源规划(ERP)[M].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2017.

第4篇:专科物流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客户关系;课程教学探讨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主要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客户关系等为教学内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客户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也进行改革。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重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全面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应用能力。重视客户关系管理的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综合性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活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是帮助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进行行业客户关系的升级和优化,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复杂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性质主要包括学科交叉性、实践性、复杂性和实用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课程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技能和相关程度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师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引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技巧,学会利用多种软件等制作简单实用的微型软件。灵活应用多种所学知识技能加强客户沟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教师围绕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展开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系统开发知识和商业模式等相关知识。

(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与物流专业结合的教学计划不足

许多开设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的高职院校会将此课程作为多种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多个方面的影响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的结合程度并不理想,这就导致部分院校中的相关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对于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并不重视。在教学中主要讲解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对于同属基础课程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没有深入讲解,利用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辅导[1]。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其次由于对相关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的结合课程研究较少,使得学校的相关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研究多与其他专业相关。因此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利用适合信息管理专业或其他结合度更高的专业课件来给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课程结合教学的漏洞在于课程专业的不适配度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将与实践活动相脱离。

(三)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僵化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素材单一化和教学资料的缺乏,导致教师的教学可利用资源较少,而且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僵化使得教师在利用案例举例说明客户关系的类型和维护等系列措施时,只顾着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不是进行高效的互动教学,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环节。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无法进行独立思考获取有效知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以有效的学习形式将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吸收并转换成个人的知识能力。这种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更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课程。

二、物流管理专业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优化措施

(一)优化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客户关系管理的含义、原则、技巧和实践应用是基础的教学模块。在面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调整,从学生理解的角度进行,使学生可以清晰了解到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学习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如何灵活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知识去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2]。在调整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去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体现出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教学价值,利用教材中的可使用素材结合课外丰富的实践案例进行有质量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以教材的内容为主要线索,进行有针对性的结合教学。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按照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中对于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将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等有效结合形成高效的教学课堂和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和教学质量。

(二)优化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在于有效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的适配度和实际运用教学效果。在客户关系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优化,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和鼓励。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享和分析充分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构建高效课堂[3]。其次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还可以使用互动教学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团队活动,划分不同的教学角色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学生团队和团队之间的互动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可以真切的了解到客户关系管理的有效意义和相关的问题举措。通过团队互动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客户思想,树立正确的客户观念。

(三)优化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优化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和学习的有效性。传统的评价机制较为滞后,常常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展现,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巩固,帮助考查学生的学习进度。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创新优化评价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反馈,在课上完成教学活动,在课下辅助学生利用平台进行教学反馈和评价。教师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价进行及时的教学调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课下的巩固和思考,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灵活运用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技能,并结合物流管理工作进行思想提升和措施优化,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优化,积极掌握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充分有效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探究,完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这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运用教学方式,利用丰富的课外学科知识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有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意识到客户关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娟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6(41):156.

第5篇:专科物流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一、引言

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最近几年,通过对多个企业方对所聘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研问卷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统计的信息来看,17%左右的毕业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岗位工作,其余的83%左右的毕业生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仍需经过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做到独立工作[1],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已经成为物流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这也反映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作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施载体———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不对应等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不够系统科学自从教育部批准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先后已有较多所高校先后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2]。然而,大部分高校仅仅在原来相关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或调换了物流相关课程,或者把同类兄弟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拷贝过来作为自己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没有在课程设置上作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论证,更没有将培养方案中毕业生的培养定位及自己院校的专业特点考虑进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国内有些高校在建设物流实验室的过程中仅仅片面追求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未将院校以及专业特点考虑进去,从而导致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相关实验课程。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中缺乏岗位能力调研,存在企业岗位设置缺位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缺少企业实践运作环节,从而导致实验课程的实战性不强,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实验室的利用率也较低,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不高。

(三)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物流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其在物流管理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实践环节课时数偏少,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较简单、单薄,并且与物流管理理论相关性较差等现象。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对建立校内、外综合性物流实习基地不重视,因此造成学生的物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衔接不好。因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展开研究,以构建科学、系统、强化实践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需以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并且参考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制定相关培养方案[3],以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创新实践性教学条件为建设主线,关注整体效益,注重系统优化,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不断调整提高。在新时代电商物流背景下,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跨学科专业融合的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并且以对接产业链为前提,积极推进产学研相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根据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认识实践、课程实践、综合性课程设计、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四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4]。第一阶段—认识实践,即通过去企业认识实习,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内容;第二阶段—课程实践,即通过软件操作、研究报告等方式组织物流相关课程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物流专业课程知识;第三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即运用管理学、运筹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阶段—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利用实验室硬件设备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环境,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完成模拟企业运行,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与相关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以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前沿性和有效性,可主要开展以下几种活动:(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主要包括拓展性阅读、专业性讲座、去企业实地参观等,通过拓展性阅读及专业性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目前物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趋势等前沿知识。通过去企业实地参观,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运作的感性认识,为之后学习的课程及以后工作打下基础。认识实习一般可以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2)专业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在大二之后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选择知名物流公司作为在校生实习基地,要求学生采用顶岗方式在企业开展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达到如下目标:一是巩固之前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及实践知识;二是通过岗位实践,可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具体岗位职责;三是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保证学习有针对性。(3)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为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发挥高校为行业、社会提供人才的功能,使高校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更大空间,需加强同业界知名物流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校企双方需建立长期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完成全部课程之后到企业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所学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得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能力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在大四阶段完成,是培养合格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校方可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相关物流单位的友好合作,逐步建立足够数量的校外教学实践培训基地,以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得到较好的岗位实践训练。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性的思考,新时代物流管理本科课程建设要从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破旧立新,开拓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特色,重点改革实践课程教学环节,真正地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从而把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办好。

参考文献:

[1]白璐璐,崔文.互联网时代下应用型物流人才需求分析[J].现代营销,2018,(3):178-179.

[2]张小雪.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物流人才能力需求分析[J].中国市场,2018,(7):177-178,180.

[3]严若红.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对策[J].中国商论,2018,(4):19-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