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专项审计论文精选(九篇)

专项审计论文

第1篇: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对于以上内容,应如何安排调查报告的结构和文字的表述方法,是撰写专项审计报告的写作技巧问题。所谓结构,就是报告的内容如何分段而构成一个整体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罗列调查出的问题,审计的评价、原因分析、意见和建议如何体现等。结构安排得当,能使审计调查报告条理清楚。否则,就达不到预定的目的。结合实践经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一般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审计调查的概况。在写明审计调查报告的标题、日期、受文机关后,就要阐明审计调查概况。写明根据什么可简单的交代调查的缘由、内容、目的等。

第二部分:主要写审计调查过程和结果。它是审计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写好这部分,是审计调查报告是否有说服力的关键所在。

基本情况主要说明与调查目标有关的被调查事项背景信息,总体评价主要是针对调查结果发表评价意见。评价要针对被调查单位财经工作和存在的问题,依据调查结论,进行评价,做到把握总体、客观适当,充分体现整体性和宏观性。为防止审计风险,尽量不要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

第2篇: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免疫系统论、专项审计调查、研究

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在总结过去我国审计25年实践经验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念,积极探索该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以及对于加强廉政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免疫系统论”与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在联系思考

1、“免疫系统论”思想重在预防

“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其工作的重点是切断产生问题的“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审计“免疫系统”主要是重在预防,把事后监督推移到事前控制,把重点问题的解决转向问题的预防。这实际上就是要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并在此基础之上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让国家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都处于这样一个免疫系统之中,积极防止火源的产生、有力控制火源的扩大蔓延。

2、专项审计调查针对性强

目前,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事项有目的有重点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指是指审计机关主要通过审计的程序,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近年来,国家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一般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专项调查客观上目的更明确、内容更具体、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

3、“免疫系统论”与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在联系

“免疫系统论”思想重在预防重在预防,事前切断火源。专项审计调查是有重点的带着问题的审计调查。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重在问题的预防,是经济事项发生前的事前防御,后者则是经济事项发生后的检查、考核。二者有所不同,但也是有内在联系的,把“免疫系统论”运用于专项审计调查中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更要在“免疫系统论”的思想指导下注重同类问题的防范,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

二、“免疫系统论”理论下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要转变思想

“免疫系统论”理论下的专项审计调查要转变过思想,首先就是要转变对专项审计调查意义的认识,转变调查目标,把目标转向到同类问题的预防上来。

1、重新认识专项审计调查的意义

“免疫系统论”理论下实施专项审计调查,首先就是要重新认识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重要意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要找出预防同类问题发生的措施,要把专项审计调查的意义与目的上升到同类问题的“免疫”上来。同类问题的“免疫”一是指事前有效地预防问题的发生,不产生问题;二是指产生问题,但能在问题产生的苗头阶段及时发现,并通过免疫自稳的作用控制事态把事件处理在其初级阶段,最小化降低经济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在实际的专项审计调查中转变思维方式,从带着疑问寻找问题的方式转变为凭借丰富的经验的高度的执业敏锐感洞悉问题可能产生的苗头,并要落实到一些列的免疫措施和上去,不能等到问题不可收拾时才有所反映。

2、转变思想要注重落实到行动中

认识到 “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的重要意义是第一步,第二步就要把免疫思想落实到专项审计调查的行动之中。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系统总结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有益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并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探讨与合作,深入剖析问题,深究根源,把握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在把握问题本质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问题预防措施,提交有关部门参照实施。认识在专项审计调查发挥作用的落脚点就是在质量上,为了保证专项调查的质量,还可以积极探索有效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围绕“免疫系统论”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项审计调查,分析和把握其特点,设计不同的专项审计调查方式,对各方式的“免疫”性进行比较,选择采用。

三、 把握“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各环节的重点

要把“免疫系统论”运用到专项审计调查之中,指导专项审计调查的实践,必须把从专项审计调查的环节入手,把握每个环节的重点。

1、事前准备阶段如何体现“免疫”思想

专项审计调查的准备阶段中“免疫系统论”的思想主要是表现在调查方案的编制上。审计调查项目的计划方案是整个专项审计的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指南,所以一个充满“免疫”思想的专项审计计划方案,必是“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顺利实施的保证。在编制转向审计方案时一定要考虑调查的目标,其目标不仅仅包括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体现如何对同类问题的预防。既然要体现出“免疫”的思想,那么更要注意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根据现有的情况推测事态的发展趋势,由已经暴露的问题联想到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等,这一点在计划方案中也要有所涉及。

2、事中实施阶段“免疫”思想的实现

“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讲的就是要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及时控制问题,所以在专项审计调查的实施阶段,收集的证据质量就十分关键,关系到对事态的把握和问题本质的认识,从而影响到对问题的及时控制和预防。专项审计调查在收集证据时,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方案收集证据,还要在收集中注意分析不同证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问题组成的各个方面,关注并问题的发展趋势,该趋势的发展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如果是不利的要怎样加以控制。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处于苗头阶段的问题,结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采取一些列措施将问题处理在初级阶段,最大限度的减小损失。

3、事后总结阶段如何突出“免疫”思想

“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的事后总结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全面的认识。二是对已经存在问题和潜在问题都要有详细的披露。三是一定要有同类问题的预防措施,措施要有针对性、具体可行。简 单的讲,总结阶段不仅要“救火”,还要体现切断“火源”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体现要落到实处,必须出具具体可行的同类问题防范措施,提高有关部门论证、参照实施。同时对于本次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发现潜在问题并实施预防的事例也要认真总结,详细记录,推广这种思维模式。事后的总结还要进行事态的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事态的发展趋势,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并就潜在问题的处理形成初步意见,这也是“免疫系统论”的要求。

四、“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要注重考核与评价

1、考核与评价要有体现“免疫”思想

“免疫系统论”下的专项审计调查也不例外,要对其进行考核评价,必须有一个标准,标准有在三个方面。一是是否按照调查方案有序的推进各项审计工作,各项计划的内容是否顺利完成。二是调查结果是否真实全面的反映了经济事项的各个方面,包括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准确、对问题的记录是否完整,等等。三是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免疫”思想的体现,是否体现了“免疫”思想,是否采取了符合“免疫”思想的实际行动,“免疫”措施是否适时开展,其效果如何等。这三个思想在考核评价中“免疫”思想考核的比重可以略大。

2、考核评价要注意对经验的总结与提高

以“免疫系统论”的思想来推进专项审计调查总会经历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推行之初,应多注意对经验的总结与提高。从专项审计调查整个活动中寻找实施“免疫”思想的成功事例,总结分析,给与肯定的评价。典型的事例还可以拿出来用于交流学习,相互借鉴推广。对于审计调查过程中“免疫”思想实施不成功的案例也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同时可以督促相关责任人员对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问题的苗头阶段没有发现,为什么当时没有能预测到将要发生的问题。模拟当时情景,就现在来看如果当时预测到将要发生的问题,那么该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讲问题扼杀在苗头阶段,将损失降到最低,今后如何有效的预防类似的问题发生。

3、要注重考核评价结果的落实

这里讲考核评价结果的落实主要是指对于考核评价中有“免疫”功能的措施,要得到实施,要保障其能够实施。在考核评价中予以肯定的应该推广的可以预防某类问题的发生的措施,或是可以主动发现潜在问题、苗头阶段问题的方法,也或者是可以将问题处理在苗头阶段,将损失降到最小的措施。这些措施和方法要得到落实,可以由政府主要责任部门出台一个办法。在办法中对落实的责任主体、落实的实施条件、落实的预期效果、落实的监督主体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路,具体的办法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姚敏.郭道扬评述”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访著名会计学家国道杨教授[M].《中国审计》,2008年16期;

第3篇: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第4篇: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消防 审计调查

近年来,公安消防部队开展的各项审计专项调查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提高审计地位、了解基层财经状况、提出针对性的审计建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施操作中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特别是对专项审计调查概念缺少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专项审计调查活动开展中做得不规范、不深入、不全面,依据不充分,调查结果不准确,调查报告上报不及时,调查结果的价值不高,影响力和作用力不强。为了防范审计风险,规范审计行为,在开展审计专项调查中应重点把握关键环节,提高工作质量。

一、列入当年审计计划,实行计划管理

专项审计调查的事项主要包括关乎部队战斗力的重大决策财经政策法规制度等贯彻执行、经济和军事效益、重大资金项目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等。这些事项可单独确定或与其他项目同步进行。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纳入审计计划,实行计划管理。这既是审计调查工作的指导纲领,也是组织协调的前提,实施的准则和控制的依据。消防部队专项审计调查计划应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审计资源和审计风险,报本单位首长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成立专项审计调查组,制定好审计调查方案

按照审计计划,根据专项审计调查事项的重要程度和审计风险评估结果,依据轻重缓急,指派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员,组成调查组。调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拟定专项审计调查方案并报请领导批准。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审计调查业务,部队自身审计力量不够的,可将管辖范围内的审计调查项目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实施。在调查实施过程中,实际情况与预计方案差异较大的,应及时调整方案,调整时注意要补办报批程序,防止个人随意更改。专项审计调查方案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的目标、范围、内容、程序、时间和人员分工等,要有的放矢,尤其要注重方案的指导性和可造作性。

三、编制送达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并索取《审计文书送达回证》

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应包括被调查单位名称;调查的依据、范围、内容和时间;需要被调查单位配合工作的具体要求;调查组组长及成员名单等内容。如果专项审计调查是结合项目审计开展的,可以在项目审计通知书中明确专项审计调查事宜。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一般3日前送达专项审计调查单位,同时索取《审计文书送达回证》。

四、规范专项审计调查方法

实施专项审计调查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审计的方法取得被调查单位的有关材料,与项目审计一样,取得的证明材料应当客观、相关、充分和合法,足以证明被调查事项。取得的有关重要事项的证明材料,应当由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予以核实和确认。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调查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审计调查人员向被调查单位之外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时,应当履行出示审计人员的工作证件和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副本的手续和程序。 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调查的目的内容,采取灵活的审计调查方法,如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准确收集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对调查结果分析汇总,用宏观的理论加以提炼,找出政策法规、管控监督、日常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五、及时提交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调查的范围、内容、起止时间、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调查结论和改进建议等。若专项审计调查是与项目审计结合进行,还应当将审计报告中反映的有关情况与调查结果一并汇总,形成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审计报告必须联系实际,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体现消防部队后勤保障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入分析,集中反映问题原因和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到有材料、有数据、有观点、有措施,防止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和词不达意。

六、认真审定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按时上报

审计调查组提交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之前,应就报告中所列的问题和情况征求被调查单位的意见,作进一步核实。特别是一些政策性、法规性数据必须与被调查单位一致。审计部门对提交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要进行认真审议,尤其注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各个关键节点,要综合运用事实、材料、数据、典型案例说明解释,观点客观、表述准确,审定后才能上报。

七、对发现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行为依法作出处理

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被调查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行为。对此,审计调查组应及时报告,并应依法作出相应的处理处罚。如果属于本部门法定职权范围的,处理处罚可直接进行,但处理处罚应履行审计程序,程序必须合规合法,证明材料必须完整、准确,有提供人签字盖章,没有签字盖章的。必须注明原因。对不属本部门法定职权范围的,应履行移送程序,并取得移送的证明文书。

八、建立健全专项审计调查档案

专项审计调查结束后,要将全部相关材料建立档案,并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同时,完善档案归档、调阅、移交等基本规章制度。目前,消防部队项目审计的档案管理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专项审计调查事项的档案管理可参照执行。

参考文献:

[1]赵劲松.对我国政府审计1990至2003年开展审计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与思考[J].审计研究,2004;6

第5篇: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专业判断思考

2004年6月,李金华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掀起了媒体所谓的“审计风暴”以及李金华审计长被评为“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审计工作顿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审计地位得到了提高,审计人员在感到荣誉的同时,工作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也更大了,而社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日渐显著,对审计专业判断的探讨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无论是对于提高审计质量还是丰富审计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适应新形势下作出良好的审计专业判断,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前的新任务。

一、审计专业判断

所谓审计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依据一定的职业规则和自身的经验,对某一事项所作出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审计专业判断是确定被审计事项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简单说是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经验,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做出取舍的决策。由此看出审计专业判断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具有重要性和普遍性。

二、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准则中具有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近40多年来的职业审计及学术审计的研究文献中,有很多资料都强调了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指出:“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专业判断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Mautz指出:“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近年来,solomon在一次研究中,在对近期的法庭意见及美国审计准则的全面回顾的基础上得出了结论,认为在当代财务报表审计的每一个领域中,审计专业判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还是国家审计规范都强调了审计专业判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如我国制定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以及多项审计具体准则都规定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判断。

三、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1.审计专业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主观上,判断作为思维的一种方式,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相同的事物,由于判断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的判断可能会大相径庭。反映在审计活动中,专业判断受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能力、责任心、智力的影响。不同的审计人员即使是对同一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指标或水平的判断结果也可能会有差别,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因此,审计专业判断对判断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审计、法律等相关专门知识,并且能做到融汇贯通,与时俱进,创造出新知识。同时,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例如,一般审计项目都比较复杂,不是一眼就能看穿,一位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查阅会计记录并能很快地发现存在异常的事项,且能准确地指出问题所在,这些都是综合运用了平时积累的会计知识和经验来评价信息的正常与否,审计人员更多功夫是在平时的积累。所以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主观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

2.对审计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受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审计内容的广泛性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性影响,对审计专业判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对某一单位进行查证票据的真实性时,财务收支审计对“虚拟主体”的确定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

3.审计环境上,受审计组人员组成、工作条件、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配合情况、外界干预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的,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判断的产生,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日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审计专业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事项结论、审计意见及审计决定的正确与否,是保证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核心手段。因此,研究环境因素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审计署把2005年作为“严谨细致、提高质量年”,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增强审计人员职业敏感性和专业判断力,不随意放弃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的线索,特别是不遗漏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案件的线索,并注意依据对查出问题的性质和特点的判断,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如在审计实施阶段,选用何种审计方法,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何时进行实质性测试,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的确定等问题,都需要审计人员准确细致的观察力,作出审计专业判断。因此,审计人员要有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坚韧不拔的工作毅力、清明廉洁的工作作风,需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有与时俱进、创新的意识,成为既懂得现代技术又精通各种业务的综合型人才,才能面对复杂审计事项和不确定审计环境作出良好的审计专业判断,保证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彤。审计专业判断基本理论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5)

2.刘素珍。论审计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5)

3.李若山。审计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7)

第6篇: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一)审计队伍素质不强

基础薄弱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审计内容和范围的不断增加,审计职能对所从事的人员应该具备的业务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熟练掌握财会知识,还要了解基本建设、物资采购、法律法规、商品价格等等各种知识。而现在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所学的专业都比较单一,要么是专门的财会人员,要么是专业的工民建专业,或者是法律专业,没有形成一支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这就导致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准确识别良莠,对各类被审人员利用自身熟练的业务水平从中作弊的情况看不出或拿不准,现翻资料,现学现问,使问题迟迟不能披露,这必然推延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二)选用审计方法不当

浪费资源审计方法是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衔接各项具体工作的纽带,审计人员采用正确方法,就可以及时查清问题,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而实际操作中,如果对审计项目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将各种方法结合运用,一味追求齐、全、深,逐页看凭证,泛泛抄写数字、资料,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抓不住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浪费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效益,从而制约审计效率提高。

(三)法律法规不熟悉

定性不准审计依据就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判断经济活动合规性、合法性、正确性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的种类很多,包括法律、法规、计划、合同、业务规范、会计制度等等,审计人员因自身所学限制不可能掌握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所有政策,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么是不知道依据,到处收集、寻问,认定不准,难以一锤子定音;要么是不能全面、历史、辩证地使用审计依据,造成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无所适从,欲用不得,欲弃不舍。延误时间,错误判断,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四)论据不能说明问题

取证乏力收集、鉴定、综合评定审计证据,并据以做出审计结论和意见的过程,不仅是审计实施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认识不断深入,并逐步对其评价的过程。审计按要求取证,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前提。在审计中由于取证不慎重,因而有时取得的证据不真实或者只凭被询问人的口证取得旁证,证明质量不高。为避免审计风险对证据要进行复查,这必然费时、费力,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五)审计手段较落后

不能适应监督的需要目前,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大部分还是手工操作,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联网审计,审计手段相对落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各行各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都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审计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监督手段,为了开拓工作领域,提高工作质量,更好地行使“免疫系统”的职能,必须与时俱进,紧跟被审计行业的发展。当前,审计工作一是缺乏相应的审计软件,无法实现审计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审计队伍中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难以对信息系统工程的成本和造价进行核实;三是信息化建设属于新兴产业,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相应的造价信息,造成信息化审计无据可查,无本可依。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不能实现“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工作信息化”的工作目标。

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几点对策

(一)努力建设审计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秀的审计人才是做好各项审计工作的基础,只有懂本行,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凭自己的实力、技艺、智慧、毅力去拼搏,才能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经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规范他们的管理行为,使被审计单位口服心服。因此建设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选好用好人。二是要培育审计人员高尚的职业操守。三是要加强业务能力。要采取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和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查找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强素质”?笔者认为学习是关键,应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定期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三是应用法规文件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审计人员素质提高了,审计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审计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正确运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益

审计方法分为两大类,即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不同的审计方法,在审计投入与产出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抽查法适用于业务量大,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的项目,详查法适应于业务量少,需要做出准确审计结论的项目,分析法适用于侧重经济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审计项目。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运用科学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决定应该使用的审计办法,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

(三)及时掌握审计依据

保证定性准确法律、法规、制度等是审计工作报告最后定性的重要依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审计的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忠诚、依法、公正、廉洁”的要求,因此,作为经济运行的监督者,审计人员更要知法,守法,对待每一个审计项目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严格执法,时刻把神圣的职责放在心中。日常工作中一要重视各类法规制度的收集和整理,发挥专职与兼职法规机构的作用,指定专人收集文件,收藏、借阅进行登记并有手续,保证文件、法规的存在性;二要正确地运用审计评价依据,要做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要用历史的眼光评审已经过去的审计事项。三要以书面文件为准。引用依据时,必须查对原文,不能单凭记忆,防止歪曲文件精神。只有选择最恰当的审计评价依据,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意见,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才能提高审计效率。

(四)密切联络双方关系

创造和谐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和支持是按时完成审计任务的外部条件,审计小组成员在审计期间,应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办事,遵守职业道德,严肃审计纪律;要主动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办理审计事项时,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以良好的自身素质取得被审计单位的信任。只有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配合默契,审计业务核对及交换意见等工作才能顺利完成,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五)加强理论研究

第7篇: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对审计实施过程的审理包括: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和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1.审计实施方案执行情况的审理。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关键在于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组的现场实施过程是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重点关注:(1)审计现场实施是否根据审计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审计事项、审计分工、审计方法和步骤逐项落实;(2)每个事项的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是否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完整记录;(3)对被审计单位违规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等是否严格按新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分别编制审计工作底稿;(4)对于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的审计查实问题是否客观真实写入审计组审计报告,是否存在隐瞒、遗漏现象(杨金花,2012),特别需要重点关注写入审计报告的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审计证据,以及审计汇报中存在争议的事项、审计对象提出异议的事项、出具决定和移送处理书的事项、界定领导干部责任的事项等的审计证据,具体审查证据是否按合法的程序取得并以合法的形式固定;(5)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是否符合内在逻辑关系,审计证据是否存在冗余现象。2.审计程序合规性的审理。审理人员对审计程序合规性的审理必须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为依据,对审计实施各阶段程序进行审理。主要是审查是否按规定送达审计通知书、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书面承诺、是否按规定征求了被审计单位(包括相关责任人员)的意见并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采纳情况进行说明、符合听证条件的是否按规定履行了告知义务。从依法审计的角度讲,对审计程序合规性的审理,也是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虽然,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审计实施方案本身的恰当性不是审理的内容,但是审理工作应当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因此,审理机构可以从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合规性、要素的齐全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建议供审计组参考,并关注审计实施方案是否按规定审批,遇到应调整的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获得批准;审计目标是否可行、审计内容是否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了细化、审计重点是否突出、审计分工是否明确;在遇到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审计项目,有审计工作方案的情况下,关注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等方面是否与审计工作方案保持一致。

二、审计结论类文书的审理

审计结论类文书主要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结论类文书审理的重点是:(1)应关注审计查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2)审计查出问题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正确;(3)审计评价、审计查出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处罚、审计移送处理是否恰当等。与审计复核的不同之处在于,审理人员可以直接对审计结果类文书进行修改。当前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关注:(1)审计机关对性质相同的不同项目,在问题定性、法律法规运用、审计意见与审计处理是否一致;(2)同类审计文书中同类事项的语言表述、格式套用是否一致;(3)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承诺、上次审计整改情况、本次整改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告知等章节有否遗漏,以确保对外审计报告格式的一致,确保审计机关对不同的被审计对象提出审计结论的公正性。

三、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式方法

1.审理工作的程序。审理工作在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以及审计业务部门完成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类文书代拟稿的起草、审核和复核等规定程序后进行。审理机构可以要求:(1)审计组补充重要审计证据;(2)需要对审计结果类文书作重大修改时,应将全部审理材料退还业务部门,要求其进一步核实、修改。业务部门收到退回材料和审理意见书后,应予以认真研究,并及时修改审计结果类文书,逐一说明审理意见的采纳情况。审理过程中,审理机构与业务部门有争议或涉及重大事项应进一步了解、沟通,对仍存在争议的向业务部门分管局长报告。审理完毕,审理机构将审理后的审计结果类文书连同审理意见书报机关领导审定。需要指出的是,审计实施方案是审理人员开展审理工作的基础,为了便于审理机构完成对审计实施过程的审理,原则上审计组应当在分管领导审定审计实施方案后的3日内,将审计实施方案统一上报给审计机关审理机构,便于其提前掌握方案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开展每个项目的审理工作。2.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为更大程度促进审理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审理人员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审理工作:(1)深入审计现场。对于一些重点项目开展跟踪审理,审理人员可以报经分管领导同意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入审计现场,通过了解现场审计推进中的具体情况,先行开展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审理。在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若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认为有必要到被审计单位实地了解核实有关情况的,经分管领导同意也可以深入了解项目实施具体情况。(2)网上实时跟踪了解情况。审理人员还可利用AO与OA的交互功能,查看审计组上传的现场数据包,及时了解情况,关注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情况,发现疑问及时与审计组进行沟通,帮助审计组及时调整思路,切实执行审计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各项审计事项。(3)参加项目汇报会议。为了更加全面掌握项目整体情况,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审理机构可参加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汇报讨论会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汇报会议、项目审计报告的汇报会议,以掌握更多的情况,为后阶段的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询问相关审计人员。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应就相关问题及时与审计人员及业务部门沟通,充分交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审理机构在审理过程中遇有重大争议或涉及重大事项时,应当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或提请召开审议会议,进行集体研究,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5)参加交换意见会。审理机构在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可根据需要安排审理人员参加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交换意见会,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便于掌握审计过程中审计组与被审计对象持不同意见的情况,从而在审理时抓住重点、提高效率。(6)审阅材料。业务部门完成审计结果文书代拟稿后,审理人员应对以下材料进行查阅审理: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调查了解记录、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业务部门出具的书面复核意见;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他相关资料。(7)根据需要召开审理会议。审理人员应当对审计项目审理的过程和结果予以记录,并针对审计查实的主要问题、与审计业务部门存在意见分歧的情况、补充、修改、完善审计查实问题的措施方法等提出具体意见。审理机构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召集审计业务骨干、有关专家等召开项目审理会议,在提出审理意见的基础上,开展集体研究讨论,最后出具审理意见书。

四、推进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第8篇: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才战略;质量管理

开展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内部审计工作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要确保审计的高质量与低风险,人是根本因素。通过对审计的人力资源实施人才战略管理,系统全面地开展人才规划和审计团队建设,对于切实保障和提升内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审计人才战略管理的背景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将内部审计全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运营”的提出,为内部审计在当前形势下的全面转型和生存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使得内部审计这一职业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挑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内部审计已逐步从对会计查错纠弊、作为管理控制工具的传统定位,站到了关注和评价组织整体、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参与公司治理职责的全新高度。内部审计的质量及质量管控在此环境下更是备受关注。基于此,内部审计的制度体系、审计机制、手段方法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新内审概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策略亟需同步转变与提升。“打铁必须自身硬”,有效开展内部审计的发展和转型、开展内审全面质量控制,必须要有一支与之匹配的专业精、素质高的审计人才队伍,并且能够“诚信、客观、保密、胜任”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但目前从总体来看,审计队伍质量与这一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甚至成为制约审计快速发展和审计质量提高的瓶颈。经过过去一段时期对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及推动,内审的体系构建、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审计范围和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人员配备上,审计队伍已在逐步走向年轻化和专业化。但由于审计任务质和量的要求在逐年提高,仍普遍存在审计人员个别专业扎堆、专项审计工作资源投入不足、职业判断力欠缺、看待问题高度不足、提出意见缺乏建设性等问题,特别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薄、优秀人才频频流出、相关岗位优秀人才不愿进入等,已成为困扰内审质量管理乃至审计事业发展的严峻问题。因此,在此背景下战略地开展审计人才管理工作,探索内审工作新定位下人才队伍建设之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审计人才战略的内涵及特征

审计人才战略,是指以提高内审质量为指针,将审计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通过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明确人才建设方向、综合提高人才素质,对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系统化和长远化管理,以实现“人才强审”的战略目标。区别于传统的“审计人员配备要求”,审计人才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一)更加具有系统性和长远性

传统的审计人员配备主要关注专业素质,例如学历水平、专业技术职称、执业资格等。审计人才战略着眼审计人才梯队建设,综合考虑专业、综合素质和潜质、工作经历、年龄层次、职业诉求等方面因素,培育“核心员工”,实施“人才备份”。

(二)更为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

审计人才战略中的管理机制包括人才的引进机制、人才的培育机制、市县审计人才一体化机制、审计专家网络机制、导师制、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职业发展机制等。“审计人才战略”追求的是力求通过日趋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实现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统筹人才、激励人才和人才的职业发展,形成“引进来、送出去”的良性人才流动模式。

(三)更高层面的文化建设

审计人才战略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管理,更加注重发挥审计实践对审计文化、组织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即通过契合管理层需求,开展多样化审计项目,找出组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所在,结合审计的宣传手段和审计人员的作用,在组织内传播审计的持续改进、风险管控、关注战略、增进价值等文化,从而提高内审形象、优化审计工作环境,并能够从文化层面提高内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三、审计人才战略的应用及实效

近年来,某市级供电企业围绕增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实施审计人才战略,以构建人才管理“五大体系”为抓手,努力培养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具有严格按章办事精神、高效稳定的审计队伍,较好地实现了质量提升和人才发展的相互促进,为从根本上提升内审质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积极构建审计人才引进培育体系

一是在充实审计人员的同时向重层次、重质量转变。企业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成了报告关系明确、组织架构合理、人员定编定岗的内部审计机构。目前市级公司和各县级公司均按照编制配齐了专职审计人员,所有人员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过半数的审计人员还具有会计、审计、工程等专业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社会执业资格。同时,审计队伍专业技能逐步趋向复合化,组成了一支包括财务、审计、营销、电力生产、工程建设等专业背景的专职审计人员队伍,其中不乏具有丰富专业工作经验的专家型人才。二是注重人才的“保鲜”和“进阶”,积极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强调实效重于形式。比较突出的做法是在培训中提倡分层、分类指导,例如,提出“分类培训法”,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掌握培训需求,针对入职时间和专业背景不同的审计人员、审计网络成员开展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活动;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性地开展面对面培训、网络在线培训、研讨会议、以审代培、课题式培训等;提出“审计项目督导制”,针对县公司的管理类审计项目及新任项目主审承担的项目开展项目督导和质量评估工作。三是在加强引进培育的同时努力推动人才脱颖而出。注重拓展培训范围,对审计人员的沟通技能、工作方式、风险意识和识别等方面开展培训,如采用小组进展汇报、审计文书训练、审计情景模拟、风险文化宣传布展等;突破传统培训方式,为审计人员提供参加企业预算会议、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企业线损分析会议、生产运行分析会议等多种企业重要会议的机会,掌握企业生产经济运行信息,为成为复合型人才不断积累;鼓励审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课题调研,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锻炼以培养审计人员的创新思维、提高提炼总结能力,实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向提高。

(二)积极构建审计人才的科学合理使用体系

一是积极借助企业信息化建设,科学合理地分配审计人才资源。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由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协同办公系统、SG186营销管理系统、ERP业务审计系统、PMS生产系统等十余项不同功能的信息系统组成的企业信息化体系。该体系的应用,促进了审计计划管理、审计信息管理、审计数据处理分析等各项工作的程序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提高了审计工作效能、改进了审计技术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视野、降低了审计工作风险。对加强审计工作质量、有效实施审计质量控制、辅助实现审计创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把审计人才从重复性的、繁琐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发挥审计人才的优秀资源效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结构性外包部分审计任务,科学合理地使用审计人力资源。合理地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完成审计部门日常大量的工程签证审计、工程决算审计、重点项目跟踪审计等工作,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有精力去关注和思考公司治理现状、观察和判断公司风险因素,切实开展好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公司管理层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的专项审计,从而真正逐步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积极构建审计人才绩效考评体系

一是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审计人才绩效考评体系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审计人才的评估与自我评估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了审计人员“有作为才有地位”的观念。如审计项目结束后开展的评估与自我评估活动包括,审计人员对个人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自我评估;项目主审对审计组成员作出审计质量评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组进行审计质量评价等;如竞争机制,表现为项目主审竞争上岗制等。二是以公平与公正为原则,根据企业的《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岗位说明书》等制度依据,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通过月度绩效考核、专项奖励、推荐评优等激励措施兑现考评结果。三是对审计专家网络成员、对县级公司专职审计人员的绩效进行考评。包括两个维度,即对所属单位或部门的月度绩效评价表打分;在审计专家库中对个人绩效予以记录,并作为审计外聘专家的动态考核依据。

(四)积极构建审计人才统筹整合体系

一是实行市县公司审计人员一体化管理。针对市公司审计人员不足、县公司审计人员调配程序复杂的突出问题,市公司打破条块管理传统,提出“市县审计人才一体化”思路,在开展审计项目时实行审计人员的统一调配。对于县级公司专职审计人员来说,参加市公司审计项目成为其本职工作,而非业务协助。既简化了人员调度程序,也提高了县公司审计专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实行市县公司审计项目一体化管理。针对县公司审计项目开展深度不够、整改成效不佳等问题,市公司根据近年审计经验、年初风险评估和问卷调查结论,在安排审计项目时,选择性地将县公司管理中的风险点及薄弱环节纳入市公司审计范畴。该类项目实施,由市公司审计部牵头组织、其他县公司审计人员交叉参与,既增进了县公司审计人员的业务交流,也解决了县公司审计深度和整改力度的问题。三是持续推进审计专家网络建设。针对审计工作结构性缺员的老大难问题,建成了“审计专家网络”。将市县公司营销、生产、工程、物资、财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纳入审计专家库,为审计工作提供“外脑”,并作为项目组成员直接参与现场审计工作。为了实现审计语言与专业技术语言的顺利对接,公司审计部每年均组织审计网络成员培训,采用集中培训、电子邮件和审前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审计质量控制程序和技术、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技巧、相关专业经营风险评估、审计语言运用等方面开展培训。通过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地“壮大”了审计人才队伍,而且在切磋交流中,拓展了专职审计人员的业务面,推动了专业部门与兄弟单位的学习交流,也增进了相关专业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五)积极构建审计人才职业提升体系

实施审计人才的职业提升规划,是实施审计人才战略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审计人才“引进来、送出去”的制度保障,也是审计人才积极主动开展审计质量控制、持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努力提供审计增值服务的一项动力源泉。实施审计人才的职业提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人才职业发展的“三阶段提升”管理。即为审计人员在入职、进阶、发展等关键环节提供有益引导,并努力为个人成长提供向上的通道。在入职阶段,严把审计人员“入口关”,根据新进人员的工作经历和学习能力,实施导师制,选配资深员工进行传帮带,使新员工尽快融入审计环境,进入工作状态。开展人才梯队建设,针对审计队伍组成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做好审计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人才、急需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五类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审计人员不断进步明确努力的方向。创造发展机遇,鼓励审计人才通过参加培训、交叉审计、高校深造、课题研究、挂职锻炼,深化对审计及相关工作的认识和领悟,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迈上人生新台阶,开创事业新局面做好准备。二是充分发挥审计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审计人才的成长提供文化的滋养和驱动。审计文化按照价值观、行为、规章制度、外在形象的路径发挥指引作用,在审计队伍中形成有助于组织发展的氛围,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按照审计文化的要求,遵循规章制度、自觉提高素养、维护内审形象,实现审计工作目标和持续发展,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推动了企业文化、形成了审计人才值得信任的声誉和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四、关于实施审计人才战略管理的思考

某市级供电公司通过实施审计人才的战略管理,实现了审计人力资源的质量从“人力”到“人才”的飞跃。较高的审计质量,在审计项目、审计论文、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同业对标、先进内部审计单位等评比评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是在公司管理层的重视、公司职能部门的认可中被充分地证明。然而,我们也看到,内部审计的人才战略管理工作仍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路要走,一是应进一步完善人才战略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增加人才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尽量增加定量指标、控制定性指标,开展绩效考核反馈,以提高评价结论的公平公正性。二是应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训标准化工作。力求借助信息系统形成一套培训规划,对每部分的培训目标、流程、教案、考核等形成“规定动作”。使得培训不同的人和业务均能按图索骥,并做好规范的培训记录。三是应进一步拓展审计人员的视野,向外关注法制与市场,对内融入企业环境和文化,把企业行为和发展战略放在内外部环境与文化的差异中去分析和理解,从而增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可操作性与建设性。

总的来说,实施审计人才战略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及目标,一是通过审计团队的整体职业能力提升,实现内部审计健康持续发展的人才需要。二是以增加企业价值、服务公司治理为目标导向,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层次。三是通过内部审计人员自我满意度的提升来实现提升管理层满意度,实现审计人员职业生涯与内部审计事业的同频共振。

财参考文献: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6.[2]索耶等著,邰先宇等译.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

[3]伍顿•安德森、安德鲁•戴乐著,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译.实施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第三版)[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6.

[4]刘力云.内部审计要在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2(2).

第9篇:专项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研经费;绩效;审计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2年我国高校共取得科研经费1030.22亿元,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经费的绩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第五十八条规定应当“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2011年6月29日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第四条第二款指出:“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另一方面,科研经费浪费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山东省2012年的审计报告显示,青岛某大学有10个课题预算为322万元,实际支出168.1万元,决算支出为319.75万元,虚报151.65万元,占预算的47.1%;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因此,通过监督和评价科研经费绩效,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仅有助于端正学术风气,保证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科研水平,而且也影响到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影响到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正是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进行独立的检查、评价和监督活动。

一、科研经费绩效的表现形式

“绩效”(Performance)最早来源于管理学,是指一定时期投入与产出的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或个人的情感、情绪等精神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产出有其自身特点,不同性质的科研经费,其产出也各有侧重,常见的科研经费产出的具体形式有:

1.论文及专著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类型:Science、Nature期刊,SCI/SSCI期刊;A&HCI、SCIE期刊,各类中文核心期,SCI会议论文;EI期刊;SCIE会议论文,EI、ISTP会议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一般期刊,论文集等。著作包括学术专著、编著、译著等。

2.科技成果专利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根据我国《专利法》的分类,科技成果专利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

3.成果奖项

成果奖励能反映出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是科研业绩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在我国,科技成果奖主要有:部级、省部级、厅局级、以及一些行业性奖项;或者技术水平被鉴定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不同级别的奖项,含金量也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部级、省部级等重大奖励,往往凝聚了科研人员的毕生精力。

4.人才培养

高校科研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功能,而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点。科研工作能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科学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5.直接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高校通过开展科研活动,给高校带来经济利益,如技术服务收入、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入等。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宁波市高校纵横向科研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43亿元,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6.其他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科学研究成果对社会的科技、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如高校通过科学研究形成技术成果,促进国家和社会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社会服务等方面技术水平或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难点

由于科学研究固有特点、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等原因,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面临较大困难。

1.科研成果存在滞后性,相关效益未能及时体现

科学研究从投入到效益体现往往周期较长,如软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慢热性、非显性的特点,往往要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发挥出来;应用性科学研究要产生经济效益也可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Lev等以大量来源于不同行业的高研发密度的企业为样本,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每年R&D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研究发现:R&D费用的效益具有明显滞后性。由于存在滞后性,审计时无法对科研经费绩效做出完整的评价。

2.研究成果难以获取和衡量

现有研究中关于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论文、科技著作、科技专利、成果鉴定、项目奖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等方面,这类指标相对容易获取,在社会效益、学科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期效益难以衡量,而这类效益往往影响更为深远。

3.科研绩效评价标准有待细化和完善

绩效审计要形成审计结论、做出审计评价,需要有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尽量采用公认的、约定俗成的标准。由于高校的类型和层次存在差异,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缺乏科学统一、达成共识的评价标准,更多的采用了项目协议中确定的标准,或者根据某一高校(或地区)连续多年的经费绩效趋势作出评价。另外,将不同科研项目绩效进行横向比较,也有利于对科研项目绩效作出客观的评价。但不同项目的成果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将影响到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例如,某两个科研项目都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或申请了专利成果,但两者在质量、创新程度及后期是否能转化为应用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很多高校往往在取得专利成果后便束之高阁便是例证。另外,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会因为难以获得其他高校相关数据而无法实现,科研经费绩效的横向比较较难进行。

4.评价指标体系有待科学化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通过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通过定量或定性的对比分析,最终作出审计结论。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核心,也是难点之一。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描述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科学性、有效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对不同科研项目绩效的量化过程不仅需要考虑论文、专利、获奖等数量,还应结合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赋予不同分值。但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明显晚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科研业绩量化标准、量化方法以供参考,更多的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三、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建议

1.构建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云平台

云平台也称为云计算平台,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计算方式,集合了并行处理、网络计算、虚拟化、分布式处理和网络存储等。云计算为资源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使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意义、特征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云平台包括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由相关政府部门或具有一定管理职责的协会负责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政府部门、协会、高校等相关使用者参与,不同的参与者设置有相应的权限。通过将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的存储、加工、处理,实现在一定区域内,需要共享资源的机构之间设备共用、资源共享,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优化信息管理,为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提供信息,解决目前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和缺乏协作等难题,同时又能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办学层次的不同,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技术型大学等四类,不同类型的大学,其办学定位及学术研究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很难适用于所有的高校,应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评价应有区别;科研经费性质、级别不同,评价指标也应当有所侧重,如横向项目对经济效益指标可设置较高权重,而纵向项目应更注重后续项目申请、技术创新及社会效益等方面。

3.加强并细化科研活动的过程评价,关注后续绩效

科研活动从申请到结题,研究过程占据了主要部分,实施过程也直接影响到科研经费的最终绩效。因此,绩效评价除关注经费投入与项目产出外,还应当加强对科研过程及财务管理综合状况的考核与评价,如: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管理岗位及人员配备、科研经费购置资产及使用、科研信息公开程度、经费内外部监督管理情况等,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对重大科技项目应当实施绩效跟踪再评价,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其社会效益、学科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期效益。

4.选择恰当的审计项目开展试点

国内外绩效审计更多的是围绕政府开支进行的,在科研经费进行绩效审计方面,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实务经验,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选择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项目时,不仅要关注项目性质、资金大小、公众关注程度等,还要考虑经验积累情况、实施审计的可行性等。从某一类项目开始,逐步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积累经验,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避免审计风险。

作者:毛中健 单位:常州工学院

参考文献:

[1]LevB,SougiannisT.TheCapitalization,AmortizationandValueRelevanceofR&D[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6,21(1):107-138.

[2]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上: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