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

第1篇: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湖羊具备工厂化养殖的特点

湖羊,原为大白羊。据资料记载,公元10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人南迁时,将原产于冀、鲁、豫地区的大白羊(小尾寒羊)携至江南,主要饲养在江浙两省交界的太湖流域,尤以“杭、嘉、湖”地区较集中,故而得名湖羊。

由于人多地少,既无空地更无草场可言,故采取了终年舍饲的饲养方式,形成全舍饲的品种特点。产区气候湿热,经过多年的选育、淘汰,使现存湖羊对湿热的耐受能力极强,很少生病,是在南方地区可以正常生产的唯一绵羊品种。一般在6月龄即可配种,部分羊可实现当年产羔。种羊培育成本较低,世代间隔短,利于扩繁种群。

由于农区拥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如豆秸、甘薯藤、树叶、杂草等,能够满足湖羊常年配种产羔的营养需求。经过多年选育,湖羊可以四季配种,为湖羊两年三产或一年两产提供了生理基础。

由于在湖羊的自然培育过程中,常出现公羊与其母亲,全同胞、半同胞配种,使群体中存在有害基因充分暴露并被剔除。因此,湖羊近交衰退不太明显。

当地人长期选育无角的公母羊,加之长期饲养于不见人的地方,使湖羊不爱打架,不爱跳圈,基建投资少,利于管理。湖羊6月龄体重可达成年体重的80% 以上,早期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占栏时间短,基建投资较低。

工厂化养湖羊技术已完全成熟

在饲料加工方面采取全混日粮(TMR)饲料的喂食方法。根据羊的不同生长期,将含量不同的精饲料、纤维、营养成分科学配制。在饲喂过程中,依据不同类别羊的食用数量,分次按时饲喂,可减少饲养人员劳动强度和清理食槽等工作,减少劳务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原来一家一户养殖不好利用的各种农作物秸秆及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副料也可综合利用。此外,该饲料营养含量具有针对性,要根据羊的不同类型和季节需求调配配方,以达到营养均衡,增重均速,食量均等,实现“双节双增”,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增加动物营养,既节约养殖成本,又增加投资者效益。

在配种方面,采取同期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同期配种,品种相同,同时生产,同等量饲喂,个体生长快慢一个样,整齐度高,胴体重量基本相同,质量有保障,能生产出像工厂生产的同原料、同规格产品一样的肉产品。

对传染病免疫预防及抗体检测、对羊荷虫情况的检测,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临床技术操作规程、卫生防疫制度、免疫程序、驱虫程序、消毒制度等各项羊病防控技术也已完善、成熟。

养羊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工程工艺、建筑设施的设计与建造、养羊环境控制、粪污处理技术、羊产品加工技术等,养羊工程工艺是连接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纽带。

养羊工程技术,始终贯穿养羊业发展史,特别是在今天,进行规模化、工厂化养羊很大程度上依靠工程技术得以实现。但在过去,我国技术人员对养羊工程专业技术研究较少,到目前为止,养羊工程技术尚未集成配套,极大地影响了工厂化养羊的开展。

随着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成立,集成配套确保湖羊工厂化全舍饲成功的养羊工程技术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河南畜牧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出全国第一家年出栏1万只羊的工厂化养羊全套图纸;用该院设计的漏粪羊床饲养湖羊,冬暖夏凉、干燥卫生、粪羊隔离,不用每天清粪,既可节约用工,又可减少疾病传播;该院设计的地窗,利于通风换气,防暑排湿;羊舍采用隔热保温材料建造,通风良好……

工厂化养湖羊,所需秸秆80%为青贮玉米秆和干花生秧,河南省常用耕地面积10801.77万亩,主要作物有小麦、 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如花生秧、豆秸、玉米秸,而这些秸秆都是湖羊爱吃的饲料,保证了湖羊养殖饲料来源。

养羊市场前景看好

羊的生产速度已经跟不上人们对羊肉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度肥胖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低胆固醇食品倍受青睐,羊肉含胆固醇较低,且具有温肾暖胃的功效,人们已普遍认为羊以草为主要饲料,属绿色食品,使得消费羊肉的人群持续增加。但是羊的扩繁速度慢,按一只母羊计算,每年1.5胎,每胎2只羔,公母比例按1∶1,把所有母羔全部留种,三年内存栏母羊约14只。而1头母猪,每年2.5胎,每胎8只,公母比例按1∶1,三年内母猪存栏可达448只,相差32倍,更不用与兔、鸡相比了。目前,羊肉供应已出现了明显的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羊肉价格持续攀升,每斤生肉已达40元左右。

湖羊成品肉质细嫩,脂肪少,皮嫩多膏,尤以乌镇红烧羊肉远近闻名。湖羊白切肉风味独特,深受欢迎。湖羊产品的这些优点,其他品种羊无可企及。

工厂化养湖羊与其他行业对比利润率优势突出。数据显示:通用设备制造行业利润率5.5%~6.5%,电器机械制及器材制造利润率4%~5.5%,专用设备制造利润率6%~8%,农副食品加工利润率3.5%~5%,食品制造利润率6%~8%,饮料制造利润率8%~10%,医药制造利润率9%~11%,房地产开发及燃气开采利润率30%以上。综合看来,一般加工行业利润率均在10%以下,而工厂化饲养湖羊,其利润率在15%以上。

工厂化养殖湖羊可以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种植传统农作物,每年每亩地正常纯收入在500~800元,一般的经济性作物,每年每亩纯收入在1500~3000元。农村一些荒地、贫地完全可以进行养殖场建设,以一个年出栏1万只商品肉羊的工厂化养殖场为例,占地40亩,按保守估计,每只羊每年纯利润180元,可获得180万元收入,每亩地每年带来的经济收入4.5万元,收益远高于种植一般经济作物。

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花生秧、红薯秧,养羊场和农民可实现双赢。工厂化养羊可以消化大量的玉米秸秆,养羊场按照一定的收购价格进行收购,既保证了养羊场饲料来源,又使农民通过出售秸秆获得了收入,养羊场和农民实现了双赢。

第2篇: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伊通有确权耕地188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达173万亩,可以说,推动我县玉米产业向更高层级挺进,将为加快三产融合、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会后,我们将按照市委部署要求,迅速行动,成立专人专班,严格对照任务目标和责任分工,全力以赴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真正做强做优伊通玉米产业。

具体来说,就是着力实现“五个方面转变”:一是品种向多样化转变。把准行业发展态势,适度增加爆玉米、甜玉米、水果玉米等特用玉米播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我县黄岭子镇、莫里乡等2020年种植甜玉米、粘玉米等约3500亩,正常年景下,每公顷收益比普通籽粒玉米多5000元)。二是产销向精深加工转变。依托正在打造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产业园,努力引进大型加工企业,打造延伸全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我县河源镇保南村进行玉米碴条加工,但是规模比较小)。三是品质向绿色转变。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统防统治、生物防控技术等模式,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促进提质增效(近年来,我县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降低,2020年化肥实物用量108643吨,同2017年化肥用量113168吨比减少4.0%,同2019年化肥用量109766吨比减少了1.02%。2020年农药实物用量965吨,同2017年农药用量1100吨比减少12.27%,同2019年农药用量1023吨比减少了5.67%。)。四是产品向品牌化转变。精心包装、培育特色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竞争力(暂时我县没有玉米品牌)。五是原粮向产地初加工转变。积极向上争取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和资金,持续完善配套实施,不断增强参与市场的能力(近年来,通过国家和省级政策扶持,建设了一部分农产品保鲜库,总存储量可达到0.36万吨,但是还远远不够)。

1.伊通温氏饲料厂属于伊通温氏农牧有限公司下属单位,位于九开公路北侧。计划投资1.2亿元,截止目前累计投资9600万元,伊通饲料厂2020年1月正式投入生产,生产猪用配合饲料。主要负责周边内部用料单位饲料供应。采用散装料生产、贮存、装车、运输。生产及存储设备情况:伊通饲料厂生产设备主要采用布勒(常州)机械有限公司的成套设备,设计满负荷产能年产20万吨饲料,一条配料生产线,配备先进制粒系统,时产30吨。可满足25万存栏猪饲喂,年需求玉米12万吨,豆粕3万吨。采用通道式液压升降卸料平台卸载散装原料,利用6座1200吨筒仓存储散装原料,2800㎡包装原料仓库可存储1800吨包装原料,满足生产需求。

第3篇: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二、发展养殖推广良种猪的背景和意义。xx村是典型的农业村,长期以来,该村按照传统饲养老品种猪,分点农户饲养猪达100%。全村尚无一家饲养新品种猪苗。现在饲养老品种猪存在吃得多,长得慢,抗病能力差,出栏率低,效益差等缺点。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养殖调整步伐,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特成立本基地,将着力整合本地现有生猪养猪规模,淘汰老品种,引进推广新品种。该基地的成立将能带动本村以及周边地区养殖户种猪及肥猪养殖品种的改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规划与措施1、成立良种猪养殖推广基地目前,xx村共有养猪户400余户,其中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就有15家,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对现有的养殖户进行整合,成立良种猪养殖推广基地,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实现生猪产销一体化。各地要抓住当前生猪生产的好形势,引导农民在扩大生猪生产时场圈要适当集中,尽可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销售,尽快形成养殖小区,建立养殖基地,充分发挥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对全村及周边地区养殖户的生猪品种作改良换代、进行良种猪养殖技术培训指导、联系组织销售等。结合区、镇的党员致富工程,申请有关项目资金,由村老党员xx等人来组织实施改良推广工作。2、品种的改良运用新技术引进、推广新品种,改良换代,淘汰过去传统饲养的内一元、内二元、内三元等土杂猪品种。积极选育二元杂交母猪。从我们对养猪业生产形势分析预测可以看出,明年下半年养猪业内部竞争将达到白热化,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只有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因此,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积极引导农民选育二元杂交母猪,争取明年上半年转向生产三元杂交猪。3、适当扩大养殖规模。适当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科学饲养技术含量,降低饲养成本。

四、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该村养殖户现有老品种猪,吃得多,长得慢,抗病能力差,出栏率低,效益差。现在推广的新品种猪,吃的少,长得快,抗病能力强,瘦肉多,抗病能力强,出栏率高,效益好。计划发展种猪两千头,以每头母猪平均年三窝,每窝平均产仔10头(以最低出生率计算),50%比率为种猪,可年产种猪苗30000头,按每头获利300元计算,可获利900万元;另外,2000头种猪每年产可肉猪30000头,以每头猪赢利100元计算,可获年收入300万元。预计每年总收入在1200万元左右。2、社会效益本事业能带动千家万户品种改良,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空闲时间和剩余劳力,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可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加开了农副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3、生态效益在农业生产中,牲畜粪便是最好的农业肥料,因此是在发展养猪事业的同时,也将对猪粪进行充分利用,既大大解决百姓种地缺钱买肥料的困难,又能改良土地的养分;于此同时,可以利用猪粪发酵发展沼气应用,用于农家点灯、做饭、取暖,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减少家庭开支;另外猪粪也可作为养鱼原料。

五、风险分析1、现在大力发展养猪事业,改良换代是目前养殖业的需要,也是广大养殖户迫切需要的事情。2、根据目前市场销售来看,良种猪的销售行情好,利润可观,只要防疫跟上技术管理跟上,可以说基本上无风险可言。

六、技术和管理1、对饲养新品种猪苗,要做到技术管理跟上,分散规模规饲养。聘请请技术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定期来村上课,进行集体培训。2、基地对养殖户进行统一管理,全程指导,负责日常良种培育、种源提供、联系防疫、组织销售及其它跟踪服务等。

七、前景预想一期建成由30家大户、500家小户组成的联合经营体,饲养良种种猪2000头,年产种猪苗和出栏肥猪共6万头的规模,争取当年投资,当年收回成本并获利。并以此为基础,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带动,最终建成苏北最大的良种猪养殖推广示范基地。

第4篇: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山东等一些地区率先采用了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形成“风险共当,利益共享”的经营方式以来,农业产业一体化逐渐在全国各地被采用、推广和普及。同时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和应用研究也引起了众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各方面人士的热心关注。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成果尤如雨后春笋。这些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

究和案例研究两类,后者主要关心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实例,而对于前者则众说纷纭,即使农业产业一体化内涵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1) (2)

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三种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生产的现状,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是以农业部门(包括食品加工、流通、机械等相关部门)内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方向是把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宏观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3)

    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方向。其实,在市场经济中,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与否,是企业自身选择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的问题,优先考虑企业本身能否从中获得利益,即经营理论中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因此把农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同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4)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至今还未出现代表性学派和理论学说。

    本文拟从经营理论出发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并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

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一体化作为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战略手段具有名词的和动词的两种含义,名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用的经营组织形式,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同时从事连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动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取的经营手段,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利用兼并或者增添新的设备介入其他阶段生产或流通活动。如果龙头企业介入生产投入要素,原材料的生产、流通阶段,称为“前向型”(For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反之,参与产品后道加工或流通阶段,称为“后向型”(Back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动词性农业产一体业化属于龙头企业的合并或兼并活动,在英语中称为“Integration”,日语中被称为“统合”。这种活动是同社会分工相对立。社会分工是指在生产的连续阶段上,企业仅仅担任单一生产或流通机能;而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把作为分工的结果,由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调整的,属于企业外部活动的生产、流通内部化,由企业的计划生产、分配来取代。可以说农业产一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然而,不可忽视的前提是市场行为规范确立和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提高。采用农业产一体业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节约产品在生产和流通阶段中的交易费用(The cost of transaction)来降低成本,增加一体化内部各方利益。(5)以下我们拟从市场构造的角度说明农业产一体业化通过什么方式降低产品交易费用的。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和(3)不完全竞争市场。一般来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购买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费用比完全竞争市场要高,而出售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利润又比完全竞争市场要低,原因是:

(1)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厂商)不能够获得交易商品的市场价格,品质和特性有关的全部信息。因此必须经过市场调查,质量测试以后才能获得这些信息,由此增加费用。

(2)市场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有可能买不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或卖不出自己的产品。如果企业不能购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就会造成开工不足,使设备搁置和人工费浪费。反之,企业为了确保生产不会受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囤积生产资料,又必须增加库房费用和银行利息。

(3)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原材料的质量同产品的品质、企业声誉和利润有密切的联系。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在各家企业(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同质的不多,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产品也有质量差异。生产企业往往会由于换用另一家厂商的原材料,而影响产品质量,减少经济效益。

(4)技术开发困难。生产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有时需要采用新型的原材料,因此必须要求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也同时从事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和增添新的生产设备。可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在确定新产品有稳定销路之前,有可能拒绝合作。

(5)欺骗性,由于市场道德没有完全确立、法制还没有健全,有些企业或个人从短期目标出发,以次充优,缺斤少量。甚至有些企业内部的经办人员为了贪图私利而在对外交易中损害企业的利益。(6)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取得原材料的交易费用,同样,在企业出售产品的时候也由于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和交易费用,减少收益。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前向性和后向性产业一体化来生产自家使用的原材料,或者对自家的产品进一步深加工,销售(包括契约生产和销售),从而避免由于市场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龙头企业从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和采用产业一体化的主要原因。(7)

三、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类型

    从经营的角度来考察农业产业一体化类型就是研究它内部的组织结构,即研究龙头企业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之间人事、物资、资金和信息联系方式(质)和紧密程度(量)。具体的是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人事支配力量、生产控制力量、资金占有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们把农业产业一体化分为“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的三种类型。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全所有制形式,即龙头企业通过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或50%以上参股的方式来参与原材料部门(前方)和产品加工部门(后方)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在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拥有全部或大部分的资本,掌握了企业的管理权、技术指导权和内部信息。特征是龙头企业拥有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整个系统。有些内部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掌握了复数农产品的产供销活动。这种经营组织形式的优点是龙头企业采用多角型经营战略,各部门利润的平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但也面临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递减的问题。

“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部分所有制形式。龙头企业虽然没有直接地从事其它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但是它也掌握被产业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一部分资金,也在拥有一部分人事权,共享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共同参加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活动。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通过掌握被一体化企业的少量的股份,参与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半内部化性质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可以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包括农户)之间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协作,使得企业或农户能够安心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

“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通过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来确保生产资料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的经营方式。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契约的约束来建立一种半计划性的,有一定控制权力的原材料和产品供求的内部市场。同从外部市场购买和销售原材料和产品相比,龙头企业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商品质量不确定以及欺骗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被一体化企业和农户在卖方市场中可以确保产品的相对稳定的需求。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参加双方共担风险的机制薄弱。

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区别在于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生产、流通的控制程度不同。应该看到,企业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只有在同外部市场构造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取得经济成效。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用高度成熟市场,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中等发达市场,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对称的性质,这三种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并存。(8)

   四、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局限性

农业产业一体化除了上述的积极作用以外,还具有各种局限性。首先必须注意到“企业规模效率递减”问题。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结果是龙头企业的管理范围扩大。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内部同外部的信息传递、处理能力,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相反还有可能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以下试图用模型来说明企业规模和管理效益二者间的关系。设:

      s = 管理人员的管辖范围,即管理人数

      a = 企业内部效益,即部下对上司命令的执行程度,( 0 < a < 1)

      Ni = 第i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数 = 

      n = 管理阶层数

      P = 产品价格

      w0 = 从事直接劳动者工资

      wi = 第i阶层工作人员工资 = 

      r = 除工资外的单位产品成本

       产量  

      θ=投入量同产出量的转换系数

      R = 企业总收益= PQ

      C = 除工资外的产品总成本 = 

      企业的纯利润是,

                                 

         

由于,   t =   

因此,   

   对n微分,并令其为0,从而可以得出n最佳值,

                                                            

         (2)

   式(2)成立的条件是,α和  值在0和1之间,β <s,

  。

 从式(2)中可以发现:(a)如果企业内部效益,即部下对上司命令的执行程度a增加了,最适合的管理阶层数n就可以增加,从而扩大企业的规模是有利的,

(b)基本工资同产品价格减除工资外的单位产品成本的比,即  同最适合的管理阶层数n成反比例,(c)管理人员的管辖范围,即管理人数s同n成正比例,即是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增加后可以扩大有效的企业规模,(d)各阶层间的工资比例β同n成反比例。

本模型也可以通过生产平均费用提高这一点来说明企业存在规模的不经济性一般倾向。我们把投入量同产出量的转换系数θ作为n的函数。在  时,企业存在规模的经济性,然而当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没有相应增加,从而使  ,这时平均费用可以表示为

                        (3)

平均费用  在  时在逐渐减少,而当  时,劳动投入量同收益的比例不变,然而,由于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导致  减小(逐渐趋向于零)时,就开始出现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同企业的规模不匹配的收益递减的副效应。

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必须同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如果不按照规律办事,无限制的扩大企业的规模将有可能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采用内部组织,中间组织还是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时,有必要充分论证龙头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否能够同计划中的管理规模相匹配。

五、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同农户的关系

    在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为了确保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通常的做法是同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龙头企业采用契约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其中包括管理费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由于某些农产品,特别是养殖业需要没有间断地得到精心管理,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同雇佣三班工人在24小时轮流值班相比,生产承包给农户除了可以节省管理费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费用以外,农户出之于自身利益考虑,在管理上更加细心,减少失败的风险率。然而对于农户来说,采用契约生产方式不仅可以避免由市场需求变化所造成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借贷到流动资本或生产资料,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生产条件。龙头企业发展、扩大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生产机会,而农户可以通过契约得到社会平均或以上的收益。在这些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即通过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劳动力支出费用和扩大设备的利用效率来达到目标,因此龙头企业必然会尽可能减少对农户的支付。同样农户加入农业产业一体化也是为了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二者的利益是对立的。农户在一体化中获利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同龙头企业的交涉力量,即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后者受到农户同龙头企业结合方式制约。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农户和龙头企业结合的方式可以分为五种。(1)契约生产形式。龙头企业同农户签订合同,农户只能购买龙头企业独家提供的原料,然后按照契约规定的质量、数量以及价格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2)资本融资形式。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农户,由龙头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或者龙头企业直接借款给农户,然后农户通过向龙头企业出售产品的方式偿还贷款。(3)流动资本所有形式。龙头企业和农户共同出资生产,龙头企业提供流动资本,农户提供固定资产和管理劳动。(4)部分所有形式。农户除了提供土地以外,其它的生产资料全部由龙头企业负责。(5)完全所有形式。土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本全部属于龙头企业所有,农户仅仅只提供管理劳动。随着农户和龙头企业结合的方式从(1)向(5)推移,农户在生产中的管理意志决定权力逐渐削弱,同龙头企业交涉的力量也逐步下降,从具有完全意志决定权的独立生产者转化为依赖龙头企业的工薪劳动者。

      六、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客观条件

    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可是在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时,如果内部和外部条件还不成熟,龙头企业仍然不可能实现它的预订目标。以下把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必要条件归纳成七点。

(1)    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空间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产品加工部门必须集中在交通便利的、一定距离的范围内。

(2)    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管理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产品加工部门的生产由龙头企业统一计划指挥,协调。

(3)    内部和外部信息收集和管理的统一性。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以及外部市场的信息能够得到准确、迅速地集中、分析和使用。特别是计算机联网。

(4)    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进步,每个劳动者的生产和管理能力必须明显增加,每个契约农户的生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5)    日常工作和临时工作分工。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基本单元(如农户)中把日常工作和10-20天需要一次的临时性工作分离开。从而使从事后一种工作的专业人员能够在一体化经营体内部的各农场,农户之间循环工作。

(6)    技术工作和普通工作分离。在整个一体化经营中只采用极少数的技术人员,指导全部技术工作。

(7)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以及参加的契约农户之间形成共同、长期利益概念,同时也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9)

    在探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以后,本文拟通过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前面对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七、美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第一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给鸡蛋和鸡肉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促进养鸡产业朝集约型的规模化养殖的方向发展。新的养鸡技术的开发和机械化程度的普及,在提高养鸡场生产能力的同时,饲养每一羽鸡的固定资本的投资迅速增加。然而,由于消费概念的改变,美国人均鸡蛋的消费量逐渐减少,给养鸡产业中造成很大的压力,竞争更趋激烈。鸡场的平均饲养羽数从1946年的2,209羽增加到1967年的36,999羽。70十年代后期养鸡经营规模的大型化,寡占化的倾向更趋严重,1982年51家饲养规模在100万羽鸡场的养鸡总数占全美国的57%。80年代初美国排行4位以上鸡场的饲养规模是400万羽,1985年增加到500万羽以上,到90年代它们的规模都超过1,000万羽。养鸡产业中采用一体化经营的比率从60年代的17.4%,增加到70年代的35.4%,80年代的48.0%。进入90年代超过了50%,其中在养鸡规模100万羽以上的60个养鸡场中,采用一体化经营的比率是70%。

   到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养鸡产业采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已经非常广泛了。当时一体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1)内部组织型、(2)契约生产型和(3)共同销售型三种。内部组织型是大规模的养鸡场建立自己的饲料加工厂、鸡蛋和肉鸡加工场,雏鸡的孵化场。契约生产型是以饲料产业为龙头,在掌握加工、孵化部门以后,通过契约生产的形式让农户为其养鸡。共同贩卖型是龙头企业担任加工、包装、流通和销售等生产的下游部门工作,养鸡场仅从事鸡蛋和肉鸡的生产。龙头企业在产业一体化经营内部的统制力量从(1)式到(3)式逐渐减弱。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的养鸡产业进入垄断阶段。在采用契约生产型和共同销售型一体化经营数量减少的同时,契约农户养鸡也大量地破产。大规模的养鸡场为了降低饲料成本,进一步把一体化从饲料加工扩展的种植农场。在零售业方面为了避免零售商(如超级市场)分享利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连锁商店。九十年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为了使用国外的廉价劳动力,向国外投资和争取世界市场,成为跨国的产业一体化。(10)

       八、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日本的养鸡产业直至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才开始采用一体化经营方式。日本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商社和农协两个系列。虽然日本进口粮食的关税非常高,但是饲料通过保税工厂进口是免税的,有丰厚的利润。日本的商社由于其复杂的背景,插手饲料的进口业有很长的历史,如三井物产从三十年代中期就建立保税工厂,进口饲料、生产配合饲料。六十年代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食品消费结构的欧美化的同时,鸡肉和鸡蛋的需求急剧增长,饲料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商社为了促销饲料,建立种鸡场(和美国、英国、法国合资)、孵化场、肉鸡处理加工厂、鸡蛋的分等和包装工厂和超级市场。甚至有的商社还把他们的鸡肉、鸡蛋生产同系统内部饭店、旅馆的需求结合起来。另一种商社型的一体化经营是从零售业发起的。这些商社掌握大规模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厂,为了确保鸡肉和鸡蛋的货源,他们建立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商社一般都有自己的大规模的养鸡场。日本的以商社为代表龙头企业同养鸡农户的结合方式是,农户提固定资本和劳动力,如土地、鸡舍以及管理劳动,龙头企业提供饲料、雏鸡。农户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时,商社资本扣除饲料和雏鸡费。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农户为主要成员,共同出资建立起来的农户自我服务性质的组织。它的组织系统包括地区、县和中央三级。业务包括信贷、购买、销售、生产指导和共济。目的是把分散的农户通过自己的组织团结起来,提高农户的交涉力量,同时通过集中起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来增加农户的收入。50年代中期,为了对抗商社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全国农协的购买协会建立配合饲料工厂。其饲料的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1%。销售联合会还在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福冈等六大城市建立全国鸡蛋的共同贩卖系统。进入60年代,农协开始涉足种鸡和雏鸡的孵化行业。全国农协贩卖协会和各主要养鸡的大县的农协都建立自己系统内的种鸡场。养鸡农户同农协的关系是,农户购买农协的雏鸡和饲料,再把肉鸡和鸡蛋出售给农协。农协除了在当地出售少量产品外,大部分加工后的成品都通过贩卖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出售。在农协采用的养鸡业一体化经营中,农户提供土地、鸡舍和劳动力,农协出雏鸡、饲料,农协回收肉鸡时根据农户育肥的成绩支付费用。(11)

    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同美国相比有如下的特征,(1)美国的龙头企业是巨大的养鸡资本,而日本是农业部门以外的商业资本,商社对养鸡农户的一体化。(2)美国的饲料由国内生产,龙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直接伸手到种植农场。而日本使用饲料中有70%以上依靠进口,采用一体化经营的主要目的是饲料资本为了促销饲料。(3)同美国相比较,日本的养鸡农户受龙头企业的剥削更加严重。美国的龙头企业在向农户贷给雏鸡、饲料和收购的肉鸡和鸡蛋时按预先签订的合同价格,不受以后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日本在同样的情况下,龙头企业按收购时的市场价格收购肉鸡和鸡蛋,除了支付饲料、雏鸡款外,龙头企业还要扣除利息和手续费。

九、韩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韩国的经济自1962年的第一次经济开发计划到80年代末为止,得到高速度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采用向美国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经济结构。80年代中期深受国际贸易赤字烦恼的美国在要求韩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同时,强制要求加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韩国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1993年开放新鲜及冷藏鸡肉、1995年开放冷冻鸡肉,并在1997年全面开放了鸡肉的进口贸易。韩国政府为了提高国内养鸡产业的竞争能力,确保养鸡农户的收入,积极地扶植养鸡产业中的一体化经营。扶植方法是对龙头企业进行倾斜式经济援助,并且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生产和贩卖合同是给予指导。

    韩国的龙头企业的种类繁多,既有以孵化场或肉鸡、鸡蛋加工厂为核心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也有饲料加工、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大型龙头企业。如韩一食品公司就拥有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零售商店和旅馆饭店。

    韩国采用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向契约农户提供饲料和雏鸡时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同时,龙头企业为了提高养鸡农户的生产力,还对他们进行技术和经营方面的指导。然而、由于鸡肉和鸡蛋在交付时的市场价格往往偏离预先签订的契约合同价格,特别是在市场价格和契约价格相差过份大的时候会造成混乱,例如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龙头企业有可能毁约,反之,农户也不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因此,政府机构在必要的时候直接对龙头企业和农户合同的执行进行指导、中介和调整。政府直接扶植龙头企业的是韩国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特征之一。(12)

   

    十、泰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集中在肉鸡部门。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泰国的鸡肉已经成为出口日本的主要产品。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华侨资本的一体化、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以及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

    华侨资本的一体化属于国际化的、多角型的综合一体化。它以饲料生产业为核心,把饲料原料生产、肉鸡生产、肉鸡处理、出口结合在一起。华侨资本通过商(一般也是华侨)把玉米的种子、肥料以及生活费用贷给种植农户,到了收割季节,农户用玉米清算这些费用。华侨资本拥有祖代种鸡场和父母代种鸡场,种鸡的饲养在直营的养鸡场中进行。商品鸡由直属孵化场孵化后,一半供契约生产使用,另一半通过市场出售。龙头企业同农户契约生产有四种方式,(1)贷给农户雏鸡和饲料,(2)把所有的流动资本,包括生活费用都贷给农户,(3)农户仅提供土地,其它的包括养鸡设备都由龙头企业提供,(4)龙头企业把鸡舍都建设起来,农户仅仅是住在里面管理。在龙头企业加工厂内处理的肉鸡中契约生产约占50%,其余的则通过市场购买取得。采用这种方式目的是避免由于肉鸡市场价格的起伏所造成的风险。泰国的肉鸡加工业都集中在曼谷市周围的60公里以内,距离曼谷港只有1-2小时的路程。龙头企业在港口拥有巨大的冷库,以便随时出口。龙头企业把肉鸡处理场集中在曼谷市的另一个原因是,肉鸡出口的部位仅仅是带骨鸡腿和胸脯肉,鸡的其余部分和内脏可以在该市内销售。

    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是以肉鸡处理场为起点,前向型的产业一体化,而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却是后向型的。泰国和华侨资本同日本资本结合的目的是,泰国肉鸡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同日本的食品流通、零售业的结合可以密切的掌握日本市场需求的动向、减少风险。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特征是(1)以出口为主要目标,因此,他们的饲养和加工都集中在港口城市的周围,(2)龙头企业都从养鸡业外部,如饲料、加工处理、出口业向养鸡农户进行前向型或后向型的一体化,(3)龙头企业的加工处理部门,除了使用一体化内部的肉鸡外还从市场购入50%的肉鸡,表明一体化经营还没有割断同市场之间的联系,属于松散型的一体化,(4)龙头企业除了生产资料以外,还把生活资料都借贷给农户,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特别严重,(5)国外资本和华侨以及泰国资本的结合,垄断了鸡肉的出口业务。(13)

    十一、结论和几点看法

    本研究是从微观的角度、即从经营的角度讨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龙头企业获取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有两种途径,或者是通过市场购买,或者是在企业内部通过有计划的生产(包括契约生产),分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交易费用必然增加。龙头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节约交易费用。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的利益同契约生产农户的利益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龙头企业为了增加竞争能力必须按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规律行事,因

此农户能够在得到多大的利益回报,根据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经验,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取决于农户的交涉能力,也即是说,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越低,其交涉力量就越大。

    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采用必须以客观的市场规模扩大,生产、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和提高到一定程度为前提。如果不具备这些内部和外部条件,龙头企业是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因此,农业产业一体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取得人们所预想的结果。诚然政府的指导,以及通过制定法规来明确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 期。

(2)王化兴《论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1期。

(3)“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1995年12月11日。

(4)胡定寰《中国养鸡产业一体化构造》,“农业、食品经济研究”,日本中部农业经济学会,第42卷第1号,1995年。

(5)胡定寰《改革开放后中国鸡蛋生产的发展过程》,“农业市场研究”,日本农业市场经济学会,第4卷第1号,1995年(日文)。

(6)F. H. Knight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 Harper &     Row, 1965.

(7) R.H. Coase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ovember 1937, pp. 386-405.

(8)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农村经济观察”,1997年第6期。

(9)杉山道雄《产业一体化的构造特色》,岩片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农业经营发展的理 论”,养贤堂,1973年。

(10)胡定寰《国际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比较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2期。

(11)吉田六顺《日本养鸡的发展阶段》,“日本家禽学会志”第10卷6号,1973年。

第5篇: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日本的农民协会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里介绍日本鸟取县东伯町采取公司法人的模式来运作农民协会的做法和经验供参考。

一、 东伯町农协形成的历史

鸟取县的东伯町位于日本列岛西南部,北部临日本海,总面积82.2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2,100毫米,平均气温16.8度。町内共有耕地面积1,697公顷,人口1.2万人。畜产品和梨是东伯町的主要农产品。1947年11月日本公布了《农业协同组织法》以后,东伯町的农协就同日本众多的其他农协一起建立起来了。当时,日本农协组织规模非常之小,如东伯町的小鸭农协只有41家农户参加。1965年日本公布了《农协合并助成法》,政府鼓励和促进农协的合并。

当时东伯町有八桥、浦安、下乡、上乡和古布庄等五个小规模的农协,受到规模和资金的制约协会在组织销售、购买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很大。在《农协合并助成法》的推动下,通过协商,这五个协会终于在1965年12月合并成为现在的东伯町农业协会。

1995年东伯町农协一共有会员2320户,其中正式会员1805户,非正式会员515户。同年该协会的固定资产达到191.3亿日元(13.4亿人民币)。农产品产值10.2亿日元(7140万人民币),水果产值12.22亿日元(8554万人民币),畜产品产值57.3亿日元(4.01亿人民币)。农产品加工产值121.8亿元日元(8.53亿人民币),其中农产品加工2.1亿日元(1470万人民币),肉鸡加工36.3亿日元(2.54亿人民币),肉食品加工56.9亿日元(3.98亿人民币),其他产品加工26.53亿日元(1.86亿人民币)。

二、东伯町农协的管理组织

东伯町农协的管理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农协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协会的总代会。总代会是由各村民小组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共375个席位。总代会代表任期为3年,具体工作包括:(1)讨论和通过协会的年度报告和年度决算;(2)认可新的年度计划和预算;(3)讨论当年的议案;(4)选举和委任协会的行政管理人员。

理事会是协会是总代会的常设机构,具体工作是决定协会经营的基本方针,并把具体工作与任务交付协会组合长去执行。协会组合长由总代会任命,他的责职是对协会进行具体管理,如同公司的总经理。

监事会的作用是对理事会和协会组合长的工作进行监督。监事会由总代会领导,直接对总代会负责。

东伯町的生产部门包括农业振新部,畜产部两大部门。农业振新部主要是为协会成员农户提供种植业的产前和产后服务。如东伯町的水田共有933公顷,协会的育秧中心,为全协会农户提供培育的秧苗和机械化插秧等多项服务。协会大米中心为会员提供包括收割、烘干,脱粒、进库和销售等一体化服务。

设立农产品加工部的目的是提高协会农户产品附加价值。如酱菜加工厂收购协会成员的萝卜,制成酱菜,然后直接销往协会在町外各地区的市场。水果部是农产园艺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梨是东伯町的代表水果产品。70年代初期,东伯町采用公司法人形式促进梨生产的团地化,促使梨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72年以后町内的梨生产完全采用一体化模式经营,即农户分散种植,协会统一技术指导,会员收获的梨由协会统一分档,储存和销售。

畜产部工作包括肉鸡、牛肉和猪肉生产,堆肥加工,畜禽的屠宰、加工、物流和销售等,协会统一的一体化经营。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大批量购买可以节省各种成本。东伯町农协会设立购买部就是为了节约会员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费用。在生产资料购买方面,协会通过对会员提供数据的统计,掌握町内生产资料,包括饲料、化肥、农药等需求数量制定购买计划,并按照会员的需要及时把各种生产资料送到协会成员手中。协会商店提供的生活资料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减少会员去城市购买日常生活品的时间。

信用和保险部。协会有自己的小银行,会员把钱存在协会的信用部门,在必要时也可以通过信用部贷取所需的资金。

指导部。协会的指导部包括技术指导和经营指导两部分。协会除了自己的技术人员以外,还同国立和县立大学、研究所建立密切的联系,使协会成员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常获得各种技术支持。经营指导包括教会协会会员记帐,合理避税以及怎样有效地运作资金。

相关的公司。随着农协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协会利用积累的资金投资经营两个由协会直接控股的公司。“东伯振兴株式会社”就是其中之一。东伯振兴株式会社经营的有(1)兄弟购物中心;(2)鸟取肉鸡加工厂;(3)鸟取车站商店;(4)大阪物流中心;(5)岛根营业所。兄弟购物中心是设立在町内的零售商店,主要销售生活用品。鸟取肉鸡加工厂是肉鸡加工处理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羽鸡,主要满足大阪和京都地区市场需求。鸟取车站连锁商店设立在鸟取县各车站附近,销售东伯町生产和加工的牛肉、鸡肉、猪肉和肉制品。大阪物流中心从事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工作,把鸟取县的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配送到日本关西地区的各大超级市场。岛根营业所为协会成员提供综合服务,包括销售农畜产品的、食品、衣服、日用品、汽车。房产和地产的买卖。此外还经营贷款和保险业务。

三、东伯町农协肉牛产业一体化

为了具体了解东伯町农协的运作情况,我们在这里介绍东伯町肉牛一体化经营的案例。东伯町的肉牛生产的方式是肉牛的饲养由各协会成员分户进行,此外的所有工作由协会通过一体化经营方式来完成。这些工作包括种牛的繁育,小牛的生产、架子牛的育肥,屠宰、加工和销售活动。同这类活动配套的公共设施和设备包括小牛繁殖中心、小牛哺乳中心、育肥牛试验场、草场、奶牛中心,屠宰加工厂、营业所和牛肉专卖店。

1.肉牛的繁殖和育肥

1991年日本开放牛肉进口以后,国内的养牛产业深受影响。原来东伯町农协生产牛肉以小公奶牛的育肥为主。随着进口牛肉迅速增加以后,小公奶牛育肥肉同进口牛肉之间的价格差异很小,受到冲击特别大,销售额显著下降。为了改善这种不利状况,町农协决定开发不受进口牛肉影响的高级黑毛日本和牛牛肉。为此,他们建立了肉牛繁殖中心和哺育中心。繁殖中心任务是繁殖优质黑毛品种小和牛,哺育中心的任务把由哺育和饲养由繁殖中心送过来的黑毛小牛,以及部分从牛奶生产农户家里收购来的小公奶牛,卖给本町养牛农户,通过他们来培养优质黑毛和母牛和肉牛。

2.繁育中心

繁育中心的主要任务快速繁殖优质黑毛和牛。采用的方法是人工受精或者胚胎移植等方式使得母牛怀孕。胚胎移植不仅可以确保胚胎品质,还有可以借助普通母牛借腹生产价格昂贵的黑毛和牛,达到加快优质牛的繁殖速度,降低生产成本。繁育中心内一共有50头供卵牛,平均每头牛在一年中间采卵3到4次。

图2、东伯町农协畜产部一体化组织结构图

资料来源:“东伯町农协的轨迹”。

繁育中心除了把大部分未断奶的小牛送到哺育中心以外,还保留着部分小牛。这些小牛养到9月龄以后,小公牛卖给育肥农户,母牛卖给繁殖牛饲养农户或者是送到鸟取县经营的牧场中放养。这些母牛成熟以后,再在其中挑选品质优良的母牛送回农协繁殖中心,作为繁殖种母牛使用。

3.哺育中心

哺育中心除了哺育繁殖中心转移过来的小黑毛和牛以外,它们还向牛奶生产农户购买奶小公牛或杂交牛。东伯町内有共有87户牛奶生产农户,饲养了1,260头奶牛。哺育中心通过人工哺乳的方式把这些小牛饲养到9个月以后,作为架子牛卖给育肥农户或者是町的育肥试验场。哺育中心有职工4名,通常的饲养规模为600头牛,每年架子牛的出售数量约900头。

4. 牛饲养农户经营

东伯町的养牛农户都分布在各由农协出资建立的养牛团地内。这些团地都建筑在无人居住的山地中间,目的是把町内家畜饲养场所同人居住地分开,减少公害。同时养牛农户的相对集中,也有利于共同管理,减少管理费用和生产成本,如粪尿处理,大型设备的共同利用等。养牛农户采用租赁的方式使用协会投资建立的牛舍。

繁殖牛饲养农户的经营项目是生产小黑毛和牛,他们把小牛养到断奶后,除了少量优质母牛留种以外,其余的卖给同协会的育肥农户,或者通过农协流通部门向外部出售。

A繁殖牛农户已经有70岁的高龄了。他的牛舍是向农协租借的。A农户原先有自家的牛舍,若干年以前搬迁到了养牛团地。原因是他家没有后继接班人,从长远考虑,尽可能减少固定资产投资。

A农户相协会租了3个牛舍,一共养了15头牛黑毛繁殖母牛。牛舍的租金为每头繁殖母牛2万日元。这费用包括牛舍建筑和内部的设备的使用费用。当年A农户生产了19头小牛,出售了800万日元。粗饲料和精饲料都是从外部购买,自己加工后使用。每头繁殖母牛每年的饲料费用是7万日元。

5.肉牛育肥农户经营

东伯町设立了8个育肥牛团地。B农户就是其中之一。该农户租用团地内装备了现代化设备的牛舍,进行大规模的肉牛育肥生产。设备的租用费用为平均每头育肥牛1.7万日元。B育肥农场共有5个劳动力,包括B农户夫妇,他儿子夫妇和长期雇工1名。B农场约饲养600头育肥牛,其中杂交牛200头,黑毛日本肉牛150头,小公奶牛150头。此外,还有生育过一次的黑毛和母牛和40头小牛。

为了应对牛肉价格变动的影响,B农户除了扩大经营规模,饲养不同品种育肥牛以外,还采用各种先进经营策略和饲养方式来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如对育肥牛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和对农场采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

B农户生产的黑毛和牛肉中达到4级以上标准占到了80%,公奶牛育肥肉达到3级以上的为89%。1997年该农场的总销售金额为1.5亿日元。

6.农协育肥农场

东伯町育肥牛试验场是农协自营的育肥牛场。该农场一共有6栋装备了带有电脑控制的自动喂饲机设备的育肥牛舍。农场共饲养约600头育肥牛,其中30%是被采用摘除卵巢手术的母牛,70%是生育过1胎小牛的育肥母牛。该农场有4名管理人员。农场中的育肥牛,除了该町生产的以外,大部分是通过农协的流通部门从别的地方购买的。摘除卵巢手术的母牛的育肥方式是,把出生后8个月的黑毛和母牛引入农场,饲养4个月后去除卵巢,再通过22个月的育肥以后出栏。这种方式育肥不仅牛的日增重量快,而且肉色好,脂肪的雪花状分布均匀。母牛产1胎后育肥方式是在母牛分娩后,不给小牛哺乳,小牛由人工哺乳,避免由于哺乳而影响育肥牛的增重。一般是经过1年的育肥以后出栏。在母牛的育肥期间中除了喂精饲料外,还添加水稻秸秆的粗饲料。

7.牛肉的加工和销售

东伯町农协的牛肉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特征是为该町出栏的肉牛进行屠宰、加工和销售。东伯町农协把出栏的肉牛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活牛出售,另一部分是通过农协所有的屠宰加工厂加工以后出售牛肉或牛肉制品。东伯町出栏的黑毛和牛和杂交牛主要是以活牛的形式运送到大阪市南港肉牛批发市场出售。育肥公奶牛的全部和少量黑毛和牛和杂交育肥牛被送往农协的肉类加工中心进行屠宰和加工。1998年东伯町肉类加工中心一共加工了4700头肉牛,其中2700头是本町出栏的,其余的2000头是从其他地区购买的。东伯町肉类加工中心内有一个火腿肠加工车间,原料来源是该中心生产的牛肉、猪肉或者鸡肉。

东伯町牛肉的流通方式是通过该农协下属的“东伯町食品贩卖株式会社”把牛肉销售到鸟取县和县外的大超级市场,以及该农协在各地的牛肉直销商店。东伯町还在鸟取县内设立三家牛肉直销商店,在大阪建立两座畜产品的储存和转运站,通过这两家转运站,向在京都,大阪和神户设立的牛肉直销商店,以及岛根县、京都府和福冈县的生活协会的食品店转运东伯町生产的牛肉和牛肉制品。

四、小结

到目前为止,对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已经有大量研究成果,而对农协组织一体化经营的研究不多。主要是我国农协组织还未能得到普及。东伯町农协采用企业法人的形式运作农民协会颇是特色,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其一,东伯町农协一体化经营特征主要包括:(1)在自发的农民组织中采用了企业化的管理模式;(2)制定整个町的农业生产计划;(3)农协经营技术含量高,投资力度大的关键部门,如肉牛繁殖、屠宰加工和流通,并把这些部门同农户的一般性生产经营活动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垂直和横向一体化经营。

其二,东伯町农协一体化经营的作用在与:(1)通过农民使用农协的设施,提前产后的服务的方式把农户和农协有机的结合起来;(2)农协对全町制定统一生产计划可以降低农户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3)农协统一投资使得协会成员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公共先进设备,提高生产能力;(4)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减少流通成本;(5)日本政府通过“农业构造改善事业”、“补助事业”和“农业近代化”等形式,通过对农协的多项融资,资助农业,增强农业部门的国际竞争能力。

我国WTO的加入以后,农业部门所受影响最大,与其说束手等待国外农产品进口,毋宁率先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社会安定团结和提高农民收入,我们也可以采用农协组织的管理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作用。然而,不能忽略的是,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农民资金不足,民主意识不强和缺乏现代化管理经验。因此,办好农民协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文化和技术方面的普及教育。

参考文献:

1. 杉山道雄:《养鸡经营的展开和垂直的统合》,明文书房,1989年。

2. 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及其应用”,中国农村观察,1997.6。

3. 胡定寰,陈斌,杉山道雄,小栗克之:“改革开放后中国蛋鸡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农业市场研究,第4卷第1号,1995年9月。

4. 胡定寰:“国际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比较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8,2。

5. 小林正一:“通过产业一体化经营促进肉用牛产地的发展”, 畜产的情报,1997,6。

第6篇: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山东等一些地区率先采用了以公司或集团 企业 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形成“风险共当,利益共享”的经营方式以来,农业产业一体化逐渐在全国各地被采用、推广和普及。同时农业产业一体化 理论 和 应用 研究也引起了众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各方面人士的热心关注。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成果尤如雨后春笋。这些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

目前 为止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三种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生产的现状,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商品化和 社会 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是以农业部门(包括食品加工、流通、机械等相关部门)内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方向是把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宏观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3)

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方向。其实,在市场 经济 中,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与否,是企业自身选择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的问题,优先考虑企业本身能否从中获得利益,即经营理论中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因此把农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同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4)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至今还未出 现代 表性学派和理论学说。

本文拟从经营理论出发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并通过比较 分析 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

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一体化作为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战略手段具有名词的和动词的两种含义,名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用的经营组织形式,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同时从事连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动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取的经营手段,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利用兼并或者增添新的设备介入其他阶段生产或流通活动。如果龙头企业介入生产投入要素,原材料的生产、流通阶段,称为“前向型”(For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反之,参与产品后道加工或流通阶段,称为“后向型”(Back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动词性农业产一体业化属于龙头企业的合并或兼并活动,在 英语 中称为“Integration”,日语中被称为“统合”。这种活动是同社会分工相对立。社会分工是指在生产的连续阶段上,企业仅仅担任单一生产或流通机能;而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把作为分工的结果,由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调整的,属于企业外部活动的生产、流通内部化,由企业的计划生产、分配来取代。可以说农业产一体业化是市场经济 发展 到更高阶段的产物。然而,不可忽视的前提是市场行为规范确立和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提高。采用农业产一体业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节约产品在生产和流通阶段中的交易费用( The cost of transaction)来降低成本,增加一体化内部各方利益。(5)以下我们拟从市场构造的角度说明农业产一体业化通过什么方式降低产品交易费用的。

(1)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 企业 (厂商)不能够获得交易商品的市场价格,品质和特性有关的全部信息。因此必须经过市场调查,质量测试以后才能获得这些信息,由此增加费用。

(2)市场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有可能买不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或卖不出自己的产品。如果企业不能购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就会造成开工不足,使设备搁置和人工费浪费。反之,企业为了确保生产不会受生产投入要素的 影响 ,囤积生产资料,又必须增加库房费用和银行利息。

(3)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原材料的质量同产品的品质、企业声誉和利润有密切的联系。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在各家企业(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同质的不多,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产品也有质量差异。生产企业往往会由于换用另一家厂商的原材料,而影响产品质量,减少 经济 效益。

(4)技术开发困难。生产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有时需要采用新型的原材料,因此必须要求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也同时从事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和增添新的生产设备。可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在确定新产品有稳定销路之前,有可能拒绝合作。

(5)欺骗性,由于市场道德没有完全确立、法制还没有健全,有些企业或个人从短期目标出发,以次充优,缺斤少量。甚至有些企业内部的经办人员为了贪图私利而在对外交易中损害企业的利益。(6)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取得原材料的交易费用,同样,在企业出售产品的时候也由于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和交易费用,减少收益。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前向性和后向性产业一体化来生产自家使用的原材料,或者对自家的产品进一步深加工,销售(包括契约生产和销售),从而避免由于市场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龙头企业从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和采用产业一体化的主要原因。(7)

三、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类型

从经营的角度来考察农业产业一体化类型就是 研究 它内部的组织结构,即研究龙头企业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之间人事、物资、资金和信息联系方式(质)和紧密程度(量)。具体的是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人事支配力量、生产控制力量、资金占有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们把农业产业一体化分为“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的三种类型。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全所有制形式,即龙头企业通过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或50%以上参股的方式来参与原材料部门(前方)和产品加工部门(后方)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在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拥有全部或大部分的资本,掌握了企业的管理权、技术指导权和内部信息。特征是龙头企业拥有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整个系统。有些内部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掌握了复数农产品的产供销活动。这种经营组织形式的优点是龙头企业采用多角型经营战略,各部门利润的平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但也面临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递减的 问题 。

“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部分所有制形式。龙头企业虽然没有直接地从事其它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但是它也掌握被产业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一部分资金,也在拥有一部分人事权,共享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共同参加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活动。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通过掌握被一体化企业的少量的股份,参与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半内部化性质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可以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包括农户)之间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协作,使得企业或农户能够安心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

“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通过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来确保生产资料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的经营方式。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契约的约束来建立一种半计划性的,有一定控制权力的原材料和产品供求的内部市场。同从外部市场购买和销售原材料和产品相比,龙头企业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商品质量不确定以及欺骗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被一体化企业和农户在卖方市场中可以确保产品的相对稳定的需求。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参加双方共担风险的机制薄弱。

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区别在于龙头 企业 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生产、流通的控制程度不同。应该看到,企业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只有在同外部市场构造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取得 经济 成效。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用高度成熟市场,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中等发达市场,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 发展 的不均衡和不对称的性质,这三种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并存。(8)

四、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局限性

农业产业一体化除了上述的积极作用以外,还具有各种局限性。首先必须注意到“企业规模效率递减” 问题 。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结果是龙头企业的管理范围扩大。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内部同外部的信息传递、处理能力,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相反还有可能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以下试图用模型来说明企业规模和管理效益二者间的关系。设:

s = 管理人员的管辖范围,即管理人数

a = 企业内部效益,即部下对上司命令的执行程度,( 0 < a < 1)

Ni = 第i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数 =

n = 管理阶层数

P = 产品价格

w0 = 从事直接劳动者工资

wi = 第i阶层工作人员工资 =

r = 除工资外的单位产品成本

产量

θ=投入量同产出量的转换系数

R = 企业总收益= PQ

C = 除工资外的产品总成本 =

企业的纯利润是,

由于, t =

因此,

对n微分,并令其为0,从而可以得出n最佳值,

(2)

式(2)成立的条件是,α和 值在0和1之间,β <s,

从式(2)中可以发现:(a)如果企业内部效益,即部下对上司命令的执行程度a增加了,最适合的管理阶层数n就可以增加,从而扩大企业的规模是有利的,

(b)基本工资同产品价格减除工资外的单位产品成本的比,即 同最适合的管理阶层数n成反比例,(c)管理人员的管辖范围,即管理人数s同n成正比例,即是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增加后可以扩大有效的企业规模,(d)各阶层间的工资比例β同n成反比例。

本模型也可以通过生产平均费用提高这一点来说明企业存在规模的不经济性一般倾向。我们把投入量同产出量的转换系数θ作为n的函数。在 时, 企业 存在规模的 经济 性,然而当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没有相应增加,从而使 ,这时平均费用可以表示为

(3)

平均费用 在 时在逐渐减少,而当 时,劳动投入量同收益的比例不变,然而,由于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导致 减小(逐渐趋向于零)时,就开始出现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同企业的规模不匹配的收益递减的副效应。

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必须同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如果不按照 规律 办事,无限制的扩大企业的规模将有可能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采用内部组织,中间组织还是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时,有必要充分论证龙头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否能够同计划中的管理规模相匹配。

五、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同农户的关系

在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为了确保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通常的做法是同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龙头企业采用契约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其中包括管理费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由于某些农产品,特别是养殖业需要没有间断地得到精心管理,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同雇佣三班工人在24小时轮流值班相比,生产承包给农户除了可以节省管理费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费用以外,农户出之于自身利益考虑,在管理上更加细心,减少失败的风险率。然而对于农户来说,采用契约生产方式不仅可以避免由市场需求变化所造成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借贷到流动资本或生产资料,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生产条件。龙头企业 发展 、扩大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生产机会,而农户可以通过契约得到 社会 平均或以上的收益。在这些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即通过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劳动力支出费用和扩大设备的利用效率来达到目标,因此龙头企业必然会尽可能减少对农户的支付。同样农户加入农业产业一体化也是为了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二者的利益是对立的。农户在一体化中获利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同龙头企业的交涉力量,即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后者受到农户同龙头企业结合方式制约。

六、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客观条件

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可是在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时,如果内部和外部条件还不成熟,龙头企业仍然不可能实现它的预订目标。以下把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必要条件归纳成七点。

(1) 相关 企业 和部门在空间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产品加工部门必须集中在 交通 便利的、一定距离的范围内。

(2) 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管理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产品加工部门的生产由龙头企业统一计划指挥,协调。

(3) 内部和外部信息收集和管理的统一性。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以及外部市场的信息能够得到准确、迅速地集中、 分析 和使用。特别是 计算 机联网。

(4) 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进步,每个劳动者的生产和管理能力必须明显增加,每个契约农户的生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6) 技术工作和普通工作分离。在整个一体化经营中只采用极少数的技术人员,指导全部技术工作。

(7)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以及参加的契约农户之间形成共同、长期利益概念,同时也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9)

在探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 应用 前提,作用和局限性以后,本文拟通过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 发展 前面对农业产业一体化的 理论 研究 。

七、美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八、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日本的养鸡产业直至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才开始采用一体化经营方式。日本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商社和农协两个系列。虽然日本进口粮食的关税非常高,但是饲料通过保税工厂进口是免税的,有丰厚的利润。日本的商社由于其复杂的背景,插手饲料的进口业有很长的 历史 ,如三井物产从三十年代中期就建立保税工厂,进口饲料、生产配合饲料。六十年代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食品消费结构的欧美化的同时,鸡肉和鸡蛋的需求急剧增长,饲料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商社为了促销饲料,建立种鸡场(和美国、英国、法国合资)、孵化场、肉鸡处理加工厂、鸡蛋的分等和包装工厂和超级市场。甚至有的商社还把他们的鸡肉、鸡蛋生产同系统内部饭店、旅馆的需求结合起来。另一种商社型的一体化经营是从零售业发起的。这些商社掌握大规模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厂,为了确保鸡肉和鸡蛋的货源,他们建立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商社一般都有自己的大规模的养鸡场。日本的以商社为代表龙头 企业 同养鸡农户的结合方式是,农户提固定资本和劳动力,如土地、鸡舍以及管理劳动,龙头企业提供饲料、雏鸡。农户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时,商社资本扣除饲料和雏鸡费。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农户为主要成员,共同出资建立起来的农户自我服务性质的组织。它的组织系统包括地区、县和中央三级。业务包括信贷、购买、销售、生产指导和共济。目的是把分散的农户通过自己的组织团结起来,提高农户的交涉力量,同时通过集中起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来增加农户的收入。50年代中期,为了对抗商社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全国农协的购买协会建立配合饲料工厂。其饲料的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1%。销售联合会还在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福冈等六大城市建立全国鸡蛋的共同贩卖系统。进入60年代,农协开始涉足种鸡和雏鸡的孵化行业。全国农协贩卖协会和各主要养鸡的大县的农协都建立自己系统内的种鸡场。养鸡农户同农协的关系是,农户购买农协的雏鸡和饲料,再把肉鸡和鸡蛋出售给农协。农协除了在当地出售少量产品外,大部分加工后的成品都通过贩卖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出售。在农协采用的养鸡业一体化经营中,农户提供土地、鸡舍和劳动力,农协出雏鸡、饲料,农协回收肉鸡时根据农户育肥的成绩支付费用。(11)

九、韩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韩国的龙头 企业 的种类繁多,既有以孵化场或肉鸡、鸡蛋加工厂为核心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也有饲料加工、超级市场和食品加 工业 为核心的大型龙头企业。如韩一食品公司就拥有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零售商店和旅馆饭店。

韩国采用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向契约农户提供饲料和雏鸡时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同时,龙头企业为了提高养鸡农户的生产力,还对他们进行技术和经营方面的指导。然而、由于鸡肉和鸡蛋在交付时的市场价格往往偏离预先签订的契约合同价格,特别是在市场价格和契约价格相差过份大的时候会造成混乱,例如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龙头企业有可能毁约,反之,农户也不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因此,政府机构在必要的时候直接对龙头企业和农户合同的执行进行指导、中介和调整。政府直接扶植龙头企业的是韩国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特征之一。(12)

十、泰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集中在肉鸡部门。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泰国的鸡肉已经成为出口日本的主要产品。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华侨资本的一体化、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以及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

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是以肉鸡处理场为起点,前向型的产业一体化,而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却是后向型的。泰国和华侨资本同日本资本结合的目的是,泰国肉鸡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同日本的食品流通、零售业的结合可以密切的掌握日本市场需求的动向、减少风险。

十一、结论和几点看法

本 研究 是从微观的角度、即从经营的角度讨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 应用 前提,作用和局限性。龙头企业获取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有两种途径,或者是通过市场购买,或者是在企业内部通过有计划的生产(包括契约生产),分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交易费用必然增加。龙头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节约交易费用。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 企业 的利益同契约生产农户的利益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龙头企业为了增加竞争能力必须按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 规律 行事,因

此农户能够在得到多大的利益回报,根据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经验,在市场 经济 体系下,取决于农户的交涉能力,也即是说,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越低,其交涉力量就越大。

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市场经济 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采用必须以客观的市场规模扩大,生产、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和提高到一定程度为前提。如果不具备这些内部和外部条件,龙头企业是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因此,农业产业一体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取得人们所预想的结果。诚然政府的指导,以及通过制定法规来明确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 文献 :

(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 中国 农村 经济”1996年第8 期。

(2)王化兴《论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农业经济 问题 ”1997年第1期。

(4)胡定寰《中国养鸡产业一体化构造》,“农业、食品经济 研究 ”,日本中部农业经济学会,第42卷第1号,1995年。

(5)胡定寰《改革开放后中国鸡蛋生产的发展过程》,“农业市场研究”,日本农业市场经济学会,第4卷第1号,1995年(日文)。

(6)F. H. Knight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 Harper & Row, 1965.

(7) R.H. Coase ,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ovember 1937, pp. 386-405.

(8)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化的 理论 及其 应用 》“农村经济观察”,1997年第6期。

(9)杉山道雄《产业一体化的构造特色》,岩片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农业经营发展的理 论”,养贤堂,1973年。

(11)吉田六顺《日本养鸡的发展阶段》,“日本家禽学会志”第10卷6号,1973年。

第7篇: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陈守平 CHEN Shou-ping

(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泉州 362000)

(Quanzhou Entry-Exit Inspection & Quarantine Bureau of P.R.C,Quanzhou 362000,China)

摘要: 本文对HACCP对观赏鱼配合饲料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质量管控措施,仅供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HACCP in ornamental fish formula feed,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risk and quality, only for reference.

关键词 :HACCP;应用;风险;管控措施

Key words: HACCP;application;risk;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sure

中图分类号:S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307-02

作者简介:佘紫文(1979-),男,福建晋江人,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研究方向为出入境检验检疫。

1 HACCP管理体系的概念

HACCP管理体系是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等过程进行安全风险识别、评级和控制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是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通过对关键控制点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手段,将食品污染、食品危害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风险评估及预防为主,通过安全风险评价和危害分析,找出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风险或问题的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组织自身的作用,而不是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来确定安全和质量。[1]HACCP体系在不同国家、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有不同的模式,即使是同一国家,不同的管理部门对不同的食品生产推行的HACCP体系也不尽相同,同一食品生产企业针对不同的食品生产所建立实施的HACCP体系也有差异。[2]

2 HACCP对观赏鱼配合饲料的应用分析

观赏鱼配合饲料不仅需要具备一般水生动物饲料的各项营养功能理化指标要求,且需要具备增色、异形、易消化、亲水和上浮性等特殊功能要求。产品涉及动、植物源性原辅料及添加剂品种繁多,有红鱼粉、白鱼粉、虾皮粉、鱿鱼粉、鱼浆粉、鱼油、鱿鱼膏、鱼膏等动物源性原辅料,有黄豆粕、次粉、麦皮、面粉、木薯淀粉、海带粉等植物源性原辅料,还有多维、多矿、维生素C、酵母粉、氯化胆碱、蓝藻粉等添加剂共计20多种。加工过程中,流水线机械化加工方式,工艺流程需经高温处理成型。现根据原辅料可能存在的危害及生产加工过程、包装过程、贮存过程、运输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分析如下:

2.1 动物疫病、有害生物风险

2.1.1 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来源于患病畜禽类动物本身加工成的饲料原料,或是被污染的饲料原料。

2.1.2 植物有害生物:来源于农作物本身,或是贮存不当。主要原料黄豆粕、次粉、麦皮、面粉等植物源性原辅料,通过做好原辅料采购验收和仓库的卫生管控,发生此类风险的可能性极低,且加工工艺经高温处理,加工呈流水线管道一次成型,可有效消灭植物病虫害,自动化灌装使得二次感染的机会也极小。

2.1.3 致病性微生物:动物源性原辅料鱼粉、虾皮粉、鱿鱼粉等受污染,或是生产加工过程、包装、贮存、运输过程人员、设施、环境条件卫生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污染。

2.2 有毒有害物质风险

2.2.1 饲料源性有毒有害物质:因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矿物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可能存在有害物,包括饲料原料本身存在的抗营养因子,以及饲料原料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过程发生理化变化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重点考虑对饲料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因子:硫氰酸脂、异硫氰酸脂、噁唑烷硫酮、过氧化物、组胺。

2.2.2 非饲料源性有毒有害物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过程中,会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产生污染的外界有毒有害物质。

①霉菌毒素:农作物在田间生长到收获贮藏各个时期均可能感染霉菌,霉菌在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一些有毒代谢物质,主要考虑与饲料卫生关系密切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呕吐毒素、麦角毒素等。从使用黄豆粕、次粉、麦皮、面粉等植物源性原辅料分析,可重点关注黄曲霉毒素(B1)。

②农药残留:来源于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后的残留。如有机氯:六六六、DDT、敌敌畏,有机磷类:对硫磷、甲胺磷、毒死蜱,菊酯类: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等。因农药残留经过高温工艺易分解,从使用黄豆粕、次粉、麦皮、面粉等植物源性原辅料分析,可适度关注有机氯:六六六、DDT。

③兽药残留:可能来源于动物源性饲料在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兽药后的残留;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药物性饲料添加剂。如氯霉素、硝基呋喃类及其代谢物、磺胺类、四环素类等等。鱼粉等动物源性原辅料一般都来自海捕鱼,兽药残留经过高温工艺易分解,因此氯霉素、硝基呋喃类及其代谢物、磺胺类、四环素类等风险极小,可适度关注。

④有毒金属:主要考虑土壤或岩石中有毒金属含量较高,通过植物根系进入饲用植物(原料);饲料加工机械、管道、容器等污染了某些有毒金属而进入饲料。如:铅、砷、镉、汞、铬等。

⑤环境污染物:主要考虑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毒物质等大量排放到环境中污染水、土壤和大气,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造成农作物和鱼类等动植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含量升高,进而造成饲料原辅料中有毒物质超标,如二噁英、多氯联苯类持续性有机污染物。

⑥氟化物:来源于高氟地区生长的饲用植物;工业污染如炼钢以及含氟农药生产等过程中,排出的大量氟化物对环境与饲料造成污染;矿物质饲料中含氟杂质,如骨粉和用含氟量多的磷灰石为原料制成的饲用磷酸盐中,常含有多量的氟。

⑦非法添加物: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苏丹红、β-类兴奋剂(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安、地西泮、己烯雌酚、孔雀石绿等)等。

⑧牛羊源性成分:主动来源于偶蹄动物,如含有牛羊成分的骨粉等为原料。考虑到多矿和酵母粉等部份原辅料配料成分复杂,对牛羊源性成分还是应重点关注。

2.2.3 转基因: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广泛运用于玉米、大豆、水稻等,因此,豆粕、次粉和玉米粉也将普遍存在转基因成份,可适度关注。

2.3 物理性危害风险 饲料中的外源性锐利物质主要有混杂在原料中的玻璃、石块、金属片、骨类、塑料等物品。物理性危害的来源主要有:原辅料中混入的异物;饲料加工过程中混入的异物。

2.4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风险 主要包括工厂日常生产中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润滑剂、试验室用的药品等,因操作不当而污染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此类风险可通过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管理进行管控。

3 对风险分析的质量管控

3.1 企业采取的自检自控措施 为确保配合饲料安全卫生,结合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开展自检自控。为降低检测成本,通过检测半成品倒推验证原辅料安全卫生状况,结合原辅料对产品可能造成潜在安全卫生问题,制定周期性抽检措施。

3.2 加强原辅料进厂把关验收 原辅料进行验收和把关是控制动物疫情、有害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是关键控制点。

①建立合格供应商评价制度,对采购过程及供应商进行控制,确保采购的原辅料符合相关要求;

②建立原料进厂验收制度,所有原材料入厂前必须进行检验验收,不合格的原辅料不得入库;

③建立原辅料自检计划,要求供应商定期提供原辅料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并加大对半成品的监测,送经CNAS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验证检测。

④原辅料投入使用前经过过筛、磁选、金属探测等手段,消除物理性危害,确保使用原辅料的安全。

3.3 加强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管理 生产加工环节是消除动物疫情、有害生物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消除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关键环节,同时通过合理的工艺处理可以减少微生物等项目超标风险,为此,监督企业落实以下措施:

①与杀灭有害生物、微生物有关的高温处理成型工艺,温度维持80℃到130℃达25分钟以上,通过建立HACCP,确保相关技术指标能有效杀灭有害生物及微生物;

②严格按照产品工艺进行加工;

③严格控制添加剂的种类、用量,保证色素等添加剂符合要求;

④制定设备设施的年度检修计划,定时检修,保持设施设备的完好;加强职工的培训和管理,保证生产场所的卫生和洁净,避免金属物或其他物体进入产品形成危害。

⑤加强对工厂所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燃油、润滑剂、试验室用的药品等的管理,专人保管使用、单独的区域存放。

3.4 加强包装环节的监督管理 包装环节是容易引入微生物超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加以控制。

①产品使用的包装应是全新、洁净的;

②散装运输、集装箱或其他运输工具使用前必须经过彻底的清洁并使用合格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③操作员工严格SSOP要求,做好个人卫生防护,避免因个人卫生控制不当而引起产品微生物超标,或引入不洁异物。

3.5 加强贮存运输环节的安全控制 产品的贮存和运输是产品出口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在仓储过程中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有害生物的二次污染,因此,需落实以下措施:

①成品仓库的位置应合理布局,要远离原料存放区;

②仓库保持干净整洁,配备纱门纱窗等必要的防疫设施,防止有害生物侵入,并做好防疫工作;

③不同批次的产品应分区堆放,并保证离地、离墙;

④尽量避免夜间装柜,防止装柜过程中,被趋光性昆虫污染。

4 总结

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可简单地概述为:原料接收与清理粉碎配料混合成形计量与包装等主要工序,看似相当简单,但实际生产中却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比较复杂。[3]通过采用HACCP系统,分析观赏鱼配合饲料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找出关键控制点,优化生产工艺,节约检测成本,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产品污染,及时消除危害因素,确保观赏鱼配合饲料生产卫生安全,提高其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健,吕杨.运用HACCP理念完善检验检疫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要素[J].质量与认证,2014(03):50-55.

第8篇: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培训等, 负责改善猪场现场生产指标为主要工作目标。 3、乙方提供甲方技术场长以及技术员食宿。 二、生产指标考核 1、按每头基础母鼠年出栏 17 头合格育肥猪考核,达到 17 头(含)到 18 头(不含) ,超出部分乙方向甲方支付报酬每头 10 元,达到 18 头(含)以上, 超出部分乙方向甲方支付报酬 20 元。未达到考核标准,达到 16 头(含)以上, 17 头以下(不含) ,少于部分甲方赔偿乙方每头 10 元,低于 16 头(不含) ,少 于部分甲方赔偿乙方每头 20 元。以饲料形式进行补偿。 2、如遇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猪场严重受损,上述考核指 标不予考核。 三、管理层设置与管理方式 1、猪场生产实行场长负责制,各生产阶段(配种妊娠舍、产仔哺乳舍、保 育舍、 育肥舍) 实行技术主管负责制。 猪场设生产场长一人, 由甲方派人员担任, 负责全场的生产管理和日常工作的协调;技术员由甲方或乙方派人员担任,技术 员负责所管辖单元的全面生产管理工作, 负责日常的免疫和协助场长完成日常工 作,所有技术员服从场长的统一管理。 2、会计、统计、保管等人员由乙方派人担任,由甲方场长管理,在猪场管 理制度和本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完成工作。 四、工资发放办法 1、乙方技术员、饲养员和后勤人员工资根据猪场管理办法由甲方场长制作

工资表,由乙方负责发放。 2、 技术托管 2 个月后乙方猪场用甲方饲料超过 60 吨时, 不需支付猪场服务 费用,若猪场用料在 30-60 吨时乙方需向甲方支付驻场服务费用 3000 元/月。 3、员工激励办法,根据《现场管理办法》规定,每月各单元评选出生产成 绩优秀的饲养员实行物质奖励, 召开猪场全体员工会议进行表彰,奖金由乙方发 放。 五、统计办法 1、甲方场长每周要按甲方公司规定的报表格式如实填写生产报表,交由猪 场统计核查无误后上报给甲乙双方主要负责人各一份 (纸质报表和电子报表各一 份) 。 2、 甲乙双方每月 24 日共同派人对猪群进行核查, 清点猪群存栏汇总后做月 报,按第一条款规定上报。 3、场长、技术员每周、每月要写出生产总结对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查 找不足,提高生产水平。每周必须开周会,每月开月会。 六、采购与销售办法 1、乙方猪场必须全部用甲方饲料厂提供的饲料,价格根据市场原料的行情 按甲方市场优惠价格执行,现场结算,甲方必须保证饲料质量。 2、 兽药、 疫苗、 低值易耗品、 燃料等由甲方场长定期上报计划和监督质量, 由乙方采购送到猪场,不合质量要求的产品甲方可以拒收。 3、甲方负责及时向乙方上报销售计划,由乙方负责销售。 4、销售猪磅码单及销售统计表由双方共同签字确认。 七、财务管理 由乙方负责,甲方参与监督。 八、设备改造,维修及管理 1、猪场的改造由甲乙双方协商确定方案后,由乙方负责改造和维修,甲方 驻场人员协助完成。 2、服务到期双方只清点和移交猪群,不作房舍及其它建筑物的清点移交。 九、母鼠年出栏猪头数的核算

1、年出栏肥猪头数=年出栏肥猪数+(期末-期初)存栏+自留后备 基础母猪平均饲养头数 2、期末存栏=期末存栏仔猪+期末存栏保育猪+期末存栏育肥猪 3、期初存栏=期初存栏仔猪+期初存栏保育猪+期初存栏育肥猪 4、基础母猪平均饲养=52 周饲养基础母猪头数之和 52 周 5、基础母猪以配种分娩一次后为准,没有分娩的后备母猪不能计入基础母 猪,用于制备高免血清和准备淘汰母猪不作为基础母猪计算。 十、委托技术服务年限 1、乙方委托甲方技术服务的时间为 1 年,甲方提供的饲料必须保证质量、 价格按甲方市场优惠价格结算。 2、委托技术服务时间从 20xx 年*月*日起,指标考核时间从 20xx 年*月*日 -20xx 年*月*日委托技术服务终止,20xx 年*月*日清点后结算当年奖励。 3、委托技术服务期间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甲方在征得乙方同意的 情况下可以安排科学试验和人员实习。 十一、猪场管理文件 1、甲方有为乙方猪场建立一套可行的管理文件,并且有逐渐完善并报乙方 同意后执行的义务。 2、 猪场文件包括: 《猪场操作规程》 、 《猪场疫病防控制度》 、 《猪场管理办法》 、 《猪场报表》 、 《猪场生产技术服务合同》为准,猪场文件文件未尽事宜由双方协 商解决。 以上协议条款从 20xx 年*月*日起实行,20xx 年*月*日终止,此协议经双方 法人代表签字后生效。

甲方(盖章) :

乙方(盖章) :

第9篇:饲料厂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在非洲,随着政治形势的安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非洲城市中产阶级的数量大为增长。加之非洲各国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较深,也促进了非洲消费者对乳制品更多的需求。目前,非洲与亚太地区一样,是世界上乳品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预计增速达7%以上。许多世界乳品业巨头,如新西兰的恒天然公司等,都视非洲为下一个亟待开拓的大市场,正积极与非洲本地乳品企业合作,寻求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非洲的人口和经济正在呈现“双井喷”式的增长,对乳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如在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其乳制品生产受气候限制很大,每年进口的牛奶和奶粉就达110016吨,该国的人口将近1.74亿,预计到2018年人口还会增长2000万。同时,许多非洲政府非常重视乳品业的发展,视其为发展农业、改善居民特别是儿童营养水平的一大捷径。东非国家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等国,都从本国国情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校园营养奶”计划。如在马达加斯加,计划通过“学生饮用奶计划”等措施,改善国民饮食习惯,在5年内将人均年牛奶消费量从4.5公斤提高到10公斤。这些项目也得到了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对于非洲的乳业发展来说,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该行业的发展。

首先是鲜奶产量较少。在非洲,由于饲料短缺,牲畜价格昂贵,传统的畜牧业从业者多喜欢养殖成本较低,饲养技术较为简单的肉牛或者羊,导致奶牛饲养量不足。加之饲养技术落后,牧草供应有限,天气炎热等原因,造成奶牛的产奶量大大低于欧洲水平。如一头法国奶牛的产奶量平均每天为40-50升,而一头非洲奶牛的产奶量每天只有2-4升。这就导致很多非洲国家经常出现“奶荒”,如最近肯尼亚就从邻国乌干达进口了大量牛奶,以缓解本国供应不足的缺口。

其次是保存和物流问题。非洲的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市集中了大量人口,而农村人口较少,且居住较为分散,星罗棋布。主要的乳品消费者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奶牛养殖户都较为分散,加之道路状况差,运输工具有限,使得供应商集中、大量、及时收购鲜奶存在一定困难。一般来说,鲜奶必须在采集后两个小时内低温保存,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延长牛奶的抗菌时间。冷却过的奶,需要及时送到工厂加工处理,经过滤、净化、冷却、均质、杀菌和包装等工艺,成为人们日常饮用的消毒牛奶。但是非洲很多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足,冰箱尚未普及,这就使鲜奶的保存和物流成为乳业公司最为头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