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企业工作计划范文

物流企业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物流企业工作计划

第1篇:物流企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供应物流模式;企业物资管理;重要性;措施;对策

一、企业物资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企业物资管理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上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新时期,现代企业物资管理的管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了一些改变。企业物资管理主要是指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各种物品物质材料,包括采购、运输、储存、供应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企业物资管理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物资计划作为管理工作实施的基础保障,同样也需要财务的规划、管理、预算与统计等工作作为管理工作实施的背后支撑。

(二)企业物资管理的内容

在新时期,企业物资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首先是物资规划。由于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材料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有关部门在进行采购之前必须先进行物资规划,通过完善的物资规划,规范日后的采购工作。其次是物资采购。有了完善的物资规划作为采购工作的基础,采购部门应当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采购工作。接下来是物资的储存工作。由于企业在进行采购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采购一大批的产品原料,但不一定在短时间内能够完全消化,因此也要做好相应的储存工作。最后是物资使用。有关部门在进行物资使用管理工作时,应当遵循绿色环保以及节约的原则,尽量减少使用上的浪费。

二、加强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完善企业现阶段的物资管理工作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参与的重要主体,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并及时跟上时展的潮流。市场永远在改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永远在改变。因此,企业也应当及时对自身的发展与目标做出改变,以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加强企业物资管理工作,能够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更有规律化,更加规范化,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有利于完善企业现阶段的物资管理工作。

(二)有利于推动企业其他方面的改革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全面改革”治国理念。全面改革不仅覆盖我国宏观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也涉及到我国各大中小企业,涉及到国有、民有企业。可以说,在当前改革的大潮流中,企业只有充分抓住时展给予他们的机遇,才能够充分利用政策的优惠充分发展自身的企业。

三、创新供应物流模式以加强企业物资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创新当前的供应物流模式

谈及创新供应物流模式的对策,企业有关部门应当首先创新当前的供应物流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予了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更多创新的可能性。在新时代,企业的供应物流模式不应是传统的模式,而应该是新型的供应物流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给予这个时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发展新型的供应物流模式,为加强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提供体系上的支持。

(二)制定合理的物资管理计划

物资管理计划是加强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物资管理计划作为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企业有关管理部门进行物资管理工作时的标准与参考,对于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以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企业在开展物资管理工作之初应当首先制定合理的物资管理计划。通过规划本年度或者本季度企业物资管理的工作目标以及工作推进时间表、细化管理与考核责任于个人身上等各种方式,建立并完善合理的物资管理计划,为企业开展物资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三)提高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企业要加强物资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管理层重视并就企业在之前的物资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善,还需要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各部门的员工提高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对于创新供应物流模式的相关方法的认同感。只有提高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创新供应物流模式对于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在物资管理工作方面的创新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第2篇:物流企业工作计划范文

一、当前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充分,物流整体管控水平低下1.对企业内部物流的作用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具体表现在:(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高层决策者还没有把物流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导致工作重心偏重于为生产提供仓储、配送等服务工作,即由过去的生产单位到仓库领取物料,转变为仓库直接送料到生产工作站或工序的某一点。(2)大部分企业不重视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的准确性,致使物流系统不能合理制定物流计划。频繁增加临时的配送需求,难以经济合理地安排配送车辆与作业人员,导致经常发生车辆、人力等诸多方面出现或大量闲置或供给不足等非正常现象。有时企业为了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甚至不惜以增加物流成本为代价。(3)过多临时变更计划、缺乏计划性,导致物流系统中采购部为应付频繁变更,进行超常规采购物料,造成库存增加,进一步使库存的物资与生产进度不配套,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内部流动资金因库存物资存量过大而减少,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活动。加之,由于物流计划的编制缺乏专业人员,整体物流专业化程度偏低。同时,由于现代企业过分强调“零库存”管理,对物流系统重要性的理解不深刻,致使一些企业不重视自身物料需求计划的合理性。2.企业物流活动中浪费现象普遍。物料计划不合理会产生多余库存、多余的搬运,还有停工待料、送货过早等待上线、残次品的出现等现象,对产品不仅起不到增值作用,甚至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另外,对瓶颈与非瓶颈工序不加以区分,结果是生产出数量上不配套的零部件或产品,增加在制品库存量。3.对内部物流缺乏整体管理。物流部门尚未从企业整体物流效率提升的角度对物流运作进行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条块分割,计划、采购、仓储、生产等物流活动仍分散在不同部门,各自负责一部分物流职能,缺乏有效的相互协同机制。而决策层、管理层、作业层之间存在“横向脱节、纵向管理控制不力”,对外部变化或异常情况的响应能力不强等问题,根本原因是企业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缺乏整体的优化。一个环节的物流管理欠缺,会带来相应的连锁反应,不合理的内部物流管理必然带来浪费的累积。4.物流成本的主次责任不清,财务核算标准欠缺。由于现行会计制度不完善,内部物流成本无法很好地反映到经营报表中,更造成企业内部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比如,内部物流成本核算中缺少统一的核算标准,且物流成本界限模糊,无法分部门进行核算,造成物资、人员、设备设施、空间、时间效率等方面浪费严重。物流成本责任主体不清,财务预算监控性差、约束力弱,导致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偏高,最终表现为企业内部物流成本偏高。

(二)物流布局不合理1.缺乏系统设计思想。生产的特殊性和设施布局的不合理,使仓库物料配送与各生产单位距离不匹配,造成企业物流流量大、流向复杂。2.物流储运布局不合理。物流布局、流程不清晰造成了物流混乱,物料经常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等待和拥挤状态;最初的生产流程设计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动路径长、物料停滞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导致生产周期长。由于仓储区设计不合理,没有规划相应的通道和区域,在仓储的卸货区,有的甚至形成了暂存区、堆料区;在卸货区内,堆积的物料停留时间过长,占用卸货区空间,影响后续卸货操作,致使其无法正常进行;在暂存区,物料的摆放不规范、杂乱无章、标识不清晰,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物流通道都未留出,结果在物料入库时,物料员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和移动,很难实现先入先出,严重影响物料进出的效率。

(三)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低1.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很多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虽然有些公司应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仓库管理系统(WMS,WarehouseManagementSystem)、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等信息管理软件,但往往只是简单地统计、汇总,没有将内部物流各环节的单据实现自动流转。表单、凭证、账册、卡片和文件还要靠各环节的人工输入与核对,这不但影响了企业运营效率,还因人为失误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使企业蒙受损失。2.成熟的物流技术难以及时推广应用。受财力、物力、人力、信息等条件限制,先进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和条码技术等数字化的物流管理方法得不到充分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企业对自己的物流服务也无法进行及时监控、物流追踪亦不完善,无法实现与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信息共享,更无法实现与社会物流兼容对接,使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在信息衔接上脱节。3.物流部门信息管理不完善。物流信息的管理较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如对采购的交期信息、供货质量信息、供货人信息、供应商的生产波动、物资消耗及供应规律、库存中各种物资的历史分布等物流基础数据不利于归纳整理分析,使得库存管理者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及生产波动等情况进行库存量管控,导致库存增加或库存不足。

(四)运输配送体系不完备1.物流标准执行难。国家虽早已制定了一系列物流标准,但目前尚未得到严格遵守与执行。究其原因是实施规范物流标准化的手段和措施尚未成熟,如设备落后、包装容器不标准、辅助料架通用性差、库房利用率低且未能实现立体仓储等。另外,企业中普遍缺乏统一、规范的物流操作标准。由于物流器具标准不匹配,使得各种物流设备之间的作业缺乏有效衔接,最终导致物品在运输、装卸、仓储环节中难以实现一体化、全过程的快速有序流动。对企业内部物流这项非连续性的工作,如果没有规范的操作要求和过程研究,会造成物流过程靠经验管控、随意性强,使企业在物流过程管控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2.社会物流资源利用不充分。当前,企业物流所需的基础设施主要依靠自身的投资,对社会上的第三方运输、仓储等资源的利用较少。这使得企业不能充分共享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占用量和仓库的空置成本,影响了物流效益。

(五)物流专业人才不足1.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物流的重视度,中层管理人员缺乏基础物流理论和实践操作经验。企业没有及时引进和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这些都是制约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2.从事物流的人员缺乏内部物流管理经验,知识结构单一。企业物流领域缺少既懂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物流财务管理,又懂货物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缺乏,影响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程度,大大降低了运转效率。

(六)缺乏合理的物流管理绩效测评机制目前,多数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在绩效方面存在目标不清晰、难以量化、实际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具体来说:首先,采集信息过程缺乏足够的、准确的数据来源,信息获取的途径缺失,有可能造成数据失真。其次,目前制造企业内部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差,造成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缺乏科学性,评价的精准度很难得到保证,考核标准有待规范等。而缺乏系统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物流管理实施过程很难进行全程监控。

二、提升企业内部物流管控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管理意识,构建管控体系1.普及物流观念,树立全局物流观。企业需要对内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系统了解和学习物流知识,尤其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物流管理意识的提升。在“微利”时代,企业要主动转变观念,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将物流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实现物流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一体化,使企业上下形成“向物流要效益”的氛围。2.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如借鉴日本丰田公司提出的准时化生产(JIT,JustInTime)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总结的精益生产方式,依据“四适原则”,即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适质、适时、适量地送到合适的地点,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以便企业对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等物料实现定制管理。学习采用看板管理方法,推动“零库存”的储存方式,对拉动系统和先进先出的管理思想做深入研究并应用到实践,从而减少生产线两侧物料的堆放,加速物流的流转。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采用JIT的生产方式时,必须实现生产的流程化与平稳化及来料质量的可控化,以达到高效率的物流。3.重构物流系统。通过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支撑下,整合产前、产中、产后的物流管理职能,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实施一体化管理。在精益物流系统中,企业管理者根据“不间断、不倒流、不迂回、不等待、不出废品和不混杂”的“六不”原则,来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建立基于整体物流模式计划控制系统,从销售、生产、采购到财务,实施整体化计划管控,打破横向分散、条块分割、互为壁垒、重叠建设、内耗严重的现状,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实现资源最佳投入产出比。构建大物流体系与一体化协同物流运作模式,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将仓储物流划分为“收、发、退、拨、调、盘、废、借”等环节,实行专业分工,确保实现仓储作业的信息流与物流对接,逐步实现“快速、准确、高效”的物流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柔性化生产。4.编制物料配送计划、细化生产计划、规范作业程序。对内部物流系统制定针对不同物资的申请计划、仓储计划、到料计划。首先是企业各管理部门只需对物流系统的储备资金总额进行控制并加以考核,让最了解物资使用情况的物流人员来控制物资的采购计划和仓储计划,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做到按需采购、按需存储、按需发料。让附近的供应商按指令要求分批次送货,可部分直接送至生产线的工站,减少中间的库存量;其次做到配送“按作业单货同行”,建立小件物料1~2小时节拍定时配送方案,大件物料按现场工位定量配送体系。现场物料异常信息及时反馈,执行不合格品、空器具和作业垃圾定时清退的生产现场管理制度。

(二)优化整体布局,加快规范化建设1.改善企业整体布局与优化流程。对于企业物流系统,其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是产品、制造、运输的流程图,包括合理化的工厂、车间内部的设计与平面布置、设备的布局,通过改变和调整平面布置来优化物流。对企业内部物流流程的整改与优化离不开对企业整体布局的考虑,特别是对企业作业场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优化。从平面布局角度,要考虑车间在制品的流向,原则上要以物流总行程最短为条件来布局车间。在车间链上,要使最先的输入点和最终的输出点接近仓储位置。2.加快物流的标准化、专业化与自动化水平建设。企业内部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从供应链的眼光来认识、定性定量地分析企业内部的物料流向,借助物流技术对物流设施从最基本的物流容器单元化、集装化、标准化、通用化到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逐步进行改造,从物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发料直至在生产线的流动等环节上做到统一的标准化规划,建立各个环节互容的标准体系,使物流活动高效顺畅。产品包装,尽可能地做到接口统一,减少拆包、装盘、等待等反复无效的动作或时间。物流器具标准的配套与包装、托盘和装卸搬运的标准化,不仅有效减少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更是极大地提高物流的周转效率。

(三)完善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1.加大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1)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既可以保证信息流的迅速、准确无误,还可以有效抑制冗余信息传递,减少作业环节,消除操作延迟,实现物流系统“快、准、灵”的特性。物流信息系统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实现供应链中各节点的良好匹配。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是企业制定合理生产计划的前提,内部物流管理平台的制定要从采购到生产领域的标准流程及运行规范出发,让设计数据有源头、采购数据有依据、收货管理有计划、库存管理有标识、出库成本有归集、财务核算有凭证,从而大大改善流程处理效率,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2)充分利用现有发达的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提高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的应用水平。建立集中式信息共享平台,让各相关部门可以瞬时了解物料的数量和位置,从而分析出生产进度,并安排好原料采购和成品发货。同时,企业要在完善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仓储监控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在途信息系统、采购营销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加大对相关物流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力度,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应用和服务水平。2.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企业内部物流运输的发展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提高企业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生产物流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是大量的物流信息,充分利用这些大量的底层数据录入到计算机并经过计算机系统的统筹分析,进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物流管理、生产计划、调度和质量等的监控督和控制,通过减少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浪费,缩短物流时间。现代化企业内部物流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运输、配送、装卸搬运、自动化仓储、智能库存控制和包装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实现企业内部物流的系统化管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四)发挥“第三方”作用,实现优势互补1.降低企业物流活动的自我服务比重。由于客户不断压缩交货周期,加之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不足,为有效控制物流成本,企业可把部分物流环节外包给专业性较强的物流公司,把原料的采购委托给信誉较好的中间商。厂内物流业务完全可以外包,其主要工作是从物料进厂开始到原料送到生产线,以及从生产线下来的产成品到出厂前的所有物流活动。2.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物流的具体操作中,受季节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和内部物流的供给会出现物流资源紧缺抑或闲置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出现物流供应紧缺时,可以暂时借助第三方物流来满足企业内部物流的“缺口”;当企业内部物流出现闲置时,可以暂时作为第三方物流来避免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浪费。目前,在优化供应配置、降低资金占用方面,JIT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和共同预测、计划与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是较为科学、理想的采购模式,有助于减少中间的储存与配送环节,提高原材料和零配件直送工位的比重,进而实现生产精益化。另外,外租仓收货过程中根据生产计划实际需求量,严格按照计划的需求量收货,防止不必要的货物进入仓库或生产车间。

(五)加快物流人才建设,加强专业人员培训1.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组建物流管理队伍。要改变现有物流队伍的人才结构,通过引进具有专业化物流管理知识、具备丰富物流管理从业经验的高级人才。只有不断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建设创新、务实、专业的职业化物流团队,形成完善的高中低多层级物流人才梯队,才能成就企业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进行物流管理创新提供人力保障。同时,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注重人性化管理,既能引得来,更要留得住,使其尽心尽力,有用武之地。此外,物流人才梯队的培养和扩充途径,可以有条件、有目标、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与职业院校物流专业进行联合培养,也可尝试将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嵌入到培训课程教学中去。2.加强现有物流专业人员培训。从企业的物流管理层到操作人员,要分层次进行系统化的培训。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企业内部专业物流人员的培训应以物流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为主,侧重于供应链的战略规划和管理的培训。非物流专业人员培训,可利用案例和数据,用事实向广大员工宣传内部物流降本增效的功能与作用,改变人们对传统物流系统的认识,促进物流系统的工作重心由服务向开发利润源转变。

(六)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实现内部管理突破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的指标考核体系。应用信息技术,引入商业智能(BIBusinessIntelligence),实现物流绩效指标源数据的自动采集、统计、分析和应用,分析展现物流绩效的同时,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在一套完整的流程、标准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量化奖惩考核机制,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以保障优化的方案和科学的计划得以实施,实现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突破。基于对上述关于物流活动的思考,本文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了制造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再好的优化设计方案如果想要取得预期效果,最后的落脚点还在于组织的执行力。合理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是物流优化方案落地的保证,是实现“行必果”的航标。以上活动最终均要以企业管理标准或体系文件的方式确定下来。

三、结束语

第3篇:物流企业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制造业得到发展与壮大,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文章拟从供应链的角度,探讨制造企业内部物料的精细化管理,以减少物料资金占用成本,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制造业巨头纷纷涌入国内市场进行全方位投资,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在制造业领域攻城掠地;随着国内制造企业不断壮大,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资源价格节节攀升,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相对也越来越小。

众多的制造企业面对如此状况,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要使企业经营状况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加强企业管理信息(物料流转数据、计划数据、工作中心数据、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终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制造企业一般情况下物料品种多、流量大,各种物料存放期要求严格。由于缺乏对物料控制精细化管理,企业往往原材料存量大;生产过程中,大量半成品积压,极大地增大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同时半成品过多,超期重新生产,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质量隐患。为此,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行物料的精细化管理,优化管理资源,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物料供应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物流体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制造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的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内涵

制造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的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内涵:根据降低企业资金占用,增加现金流,改善企业经营效益的要求,通过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应用,确立流程管理的思路,结合各种专业管理和技术手段,强化物料供应数量、质量、时间,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从原材料到成品过程的各专业、部门、工序一体化的协作模式,确保生产流程顺畅,杜绝一切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生产柔性,提高产品质量,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二、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的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实施

1.转变观念,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单纯依靠大项目拉动发展转变为靠充分挖掘现有项目和资源的最大效率和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效益,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向管理要效益,挖掘内部管理潜力,制定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战略目标,力争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重视细节观念着手,在错综复杂的管理系统里落实细节,精细化管理是细节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是细节观念在管理上的升华,它使细节观念充分、深刻地融入到管理之中,使细节的观念充分、持久、深入地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将“精、细、严、实”作为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髓,对全体员工进行精细化管理理念宣传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微利时代到来了,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而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2.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引入和有效利用。引进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各部门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对物料进行有效控制,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物料管理水平,减少资金占用,加快现金流量,构建一个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有效结合,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

3.确立“一把手”负责制。要让企业领导认识到推行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精、细、严、实”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思想,优化业务流程、细化管理制度、以生产现场为中心、全方位降低成本等环节实施精细化物料管理;以公司“一把手”为精细化管理项目实施第一负责人,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提炼,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在企业全面推行物料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4.用供应链管理的思路梳理流程,规划物料转移路线、时间、手续,确保各环节物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精心策划,准确制定控制目标。首先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物料数据准确性,提高erp信息数据的准确率。其次要控制源头,理顺流程,彻底规范原材料、半成品移转,最后制定科学的生产半成品控制方法,减少生产物资资金占用。

(2)进行有效的“归口管理”,理顺物料移转数据。原材料的移转,半成品存余的控制手段,物料存量,资金占用,一直以来是制造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精心策划、细节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可操作性强方面着手。首先,确保产品、半成品、原材料(主要原材料、辅助原材料、购入零部件)、在制品等物料数据的准确性,梳理流程、理顺接口,规定物料转移路线,规范各种移交手续,确保各环节物料数据的准确性。确保erp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合理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通过严、细、实的管理要求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确保对物料进行精准的控制。其次,从源头加强管理,将原材料控制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梳理和规范现场各个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关注每个细节,精心策划,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再次,加强对生产过程物料存余的盘点工作,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料存余量。通过高标准、严要求,从细节入手,制定一套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对物料存余进行精准、有效的控制,确保计划的准确性。

通过erp库存管理系统,根据销售的预测进行分析,制定安全库存警戒线,适时调整生产计划,保持合理的原材料、半成品的库存,减少盲目的、不准确信息造成的不必要的库存,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通过对需求的预测和供应链管理控制方法,以减少不必要生产物资、库存带来的资金占用,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增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5.强化计划调度的权威性,细化生产计划的分解和控制,实现生产计划精确化,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灵活生产运作模式。

(1)强化生产调度权威性,精确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合理控制物料存余。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增多,部门之间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部门本位主义,处理问题缺乏大局观念,更多地考虑部门或局部利益,反应速度慢,造成计划调节相对较差,大大地制约了生产的准确性和连续性,造成大量半成品的积压和加大下一道工序停工待料的时间,造成企业内部物流不顺畅,无形之中增大生产成本。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计划功能模块,精确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实现产品二级还原体系,将成品计划准确还原成各个半步件计划,实现生产计划精确化。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提高计划权威性。打破部门壁垒,增强组织的柔性,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减少大量物料存余增加的生产成本。

(2)减少非增值作业,消除隐藏浪费。在生产过程中,浪费往往隐藏在流程中,具体的范围大致有检查、移转和返工,这些非增值工序增加周转时间和加工成本;造成瓶颈工序的能力不足,抑制整体发展;各工序衔接不够紧密,加长了等待时间;对供需预测不准,对物流、信息流的传递和分析的不准,导致计划调度协调性下降;反应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所控流程不稳定。具体表现的形式:大量产生的返修、次品、废品;各工序间衔接不紧密致使生产时间等待。必须加强过程控制,发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加强协作,打破部门壁垒,提高对问题处理的反应速度和执行准确程度,保持物流过程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达到优化信息流和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流转时间和加工成本。

(3)强化管理,推行“四为”现场管理体制,实现“一个流”生产方式,适应(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96页)多品种小批量的灵活生产运作模式。精益生产充分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而精益生产必须积极调动相关资源来服务生产,处理、协调生产部门发生的各种问题,确保各工序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一切过程都应该是准确、及时的,不应该有“多余”(如物料存余、等待时间、闲置人员),充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要保持企业内部物流的畅通,必须建立“四为”现场管理体制,以现场为中心,以生产一线为主体,以生产职能部门为首统一调度、指挥的现场管理体制,及时协调生产调度、计划衔接、半成品移转、员工劳动纪律等问题,并通过现场走动式的管理,及时发现各种潜在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一个流”生产方式,通过看板管理、jit等先进管理工具的充分应用,实现上下工序有序的衔接,将各工序紧密联系起来,严格控制半制品的质量、数量,加强工序之间的协作,形成一个流的作业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生产职能部门的调度职能,确保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实时、实地、适度地解决生产衔接问题,确保半成品适时、适量的同步生产,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使物料的移转、存余合理化,减少因生产协调、处理问题不及时造成的浪费。

6.全面开展半成品合格率攻关,减少因返工造成的存余和浪费。通过深入现场,对现场比较突出的质量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打破部门之间存在的壁垒,提高处理问题的反应速度,重视细节,切实落实“精、细、严、实”的管理思想,大胆创新、全面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集中力量,优化资源,组建多部门跨专业联合项目攻关组,提高半成品合格率,降低物料存余控制给生产带来的压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7.建立职能部门和生产一线的协作模式,确保生产流程顺畅,最大限度压缩物料存余。通过建立专业职能部门和生产一线的设备、技术、质量、安全等一体化协作模式,突破传统的设备、技术、质量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管理模式,增强对综合性问题的处理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使设备更好地满足技术、生产的要求,质量保证技术和生产的水平,生产满足技术和质量的标准。

8.开展以理顺现场各种生产要素为目标的5s管理,确保有限存余物料准确移转。组织5s管理宣传策划工作,学习宣传资料,对各级人员进行5s管理知识普及教育。通过培训学习,使员工认识到推行5s管理不是搞运动,不是走形式,不是做额外工作。而是通过对现场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升素养,确保从原材料到产品整个物流过程的盘点、收发、转运的准确性,使企业生产运营达到安全、节约、高效的目标。

企业内部物料管理对公司提升管理水平来说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企业物料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最终代表企业总体管理水平。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构建高效的物料管理是企业经营革新、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法]法约尔著,迟力耕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4篇:物流企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物流管理;价值管理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定义,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应用管理会计从物流成本入手,以价值分析为主线,着眼于竞争优势和价值最大化的获得,及时反映管理所需的事前、事中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物流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吸收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内容,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宜德彰。从企业会计工作分工方面讲,财务会计通过信息系统将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于社会各相关方面;而管理会计则通过信息系统将相关管理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执行者,更集中地体现会计预测经营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考核评价责任业绩等内在功能,在经营管理中发挥直接作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涵盖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等内容,包括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的推行等。

二、管理会计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物流管理应用管理会计是以物流成本为中心,通过对物流成本分析,对物流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习性的研究、费用水平的推测及控制,以及不同物流方案的比较,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服务,以实现物流活动的最优化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物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物流管理服务的,它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体现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

三、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应用

管理会计的意义国内外会计界已经发现,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与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技术冲突: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财务会计制度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在财务预、决算表中,物流费用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管理费用,对于企业内部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设备折旧费用、固定资产税费等包含在其它经营管理费用中,没有进行单独核算,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和分析。这不利于企业发现物流问题和寻找合理的物流方案,进而难以进行有效物流管理。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的会计方法能够为企业决策机构提供详尽的物流信息、明确物流责任、考核物流业绩、控制物流成本,它就是管理会计。

四、推行管理会计,完善企业物流管理

1.完善物流预算体系,发挥预算管理作用

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所拥有的物流资源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要使有限的物流资源实现尽可能大的物流效果,必须做好物流计划工作。物流活动过程的正式计划,用数量形式反映出来就叫做物流预算。目前,我国企业预算体系中没有完整的物流预算子系统,而是分散在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原材料预算、人工预算、财务预算中。因此,为了加强物流管理,有必要将上述分散的物流预算部分抽出、汇总,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完整的物流预算体系。合理地组织、管理物流,对影响企业物流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地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合适的物流预算,把企业的人、财、物及各项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使物流活动与其它经济活动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企业总目标。

2.全方位物流控制,发挥成本管理作用

在物流管理活动中,企业必须控制物流计划的执行情况,同原定的目标、计划、预算、标准、定额进行对比,找出偏差,从中发现问题或潜力,采取措施纠正或修订计划,以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成本控制是物流控制的重点。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物流支出按预定的目标发生,从而使人、物、财得到合理利用,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建立物流责任体系,发挥绩效管理作用

应用管理会计建立物流责任体系,通过各个责任层次去监督、控制内部物流活动,并将物流活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个部门和环节为实现企业总目标担负起各自应负的责任,完成各自的任务,同时通过各物流责任中心的信息反馈,使企业物流部门和决策机关随时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4.改变会计职能,发挥价值管理作用

现代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变化引出的。其主要职能已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相应地,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地了解企业各个方面,如制造过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对手以及供应链等,以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为内部顾客提供有关他们应该做什么及将会怎样的服务,而不能只反映是什么或过去怎样。工作精力将更少地用于信息报告,更多地用于计划与分析,并且将更加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管理会计不仅全面提供物流管理信息,为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管理奠定基础;还能动地参与经营决策,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最后通过对内部责任单位的绩效考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发挥好管理会计的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会计科学成功跨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随着社会发展,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将不断发展完善,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第5篇:物流企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ERP; 主生产计划;粗能力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983-02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roduct and Control Module aboutERP System

PENG Jing-bin

(Blood Center of Hengyang City, Hengyang 421008,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enterprise can be diviede into product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and production is the core of the three aspects. Therefore production control module is the most critical module of ERP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flow involved,this paper proposed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roduction control module about ERP system.The method divided product and control module into five substructures, and each main functions and compositio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thus it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 and control module aboutERP.

Key words: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 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 rough-cut capacity planning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简称ERP)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加特纳公司(Garter Group Inc.)提出[1]。作为全面对企业内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统一规划的管理系统,自提出以来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不同的文献对ERP的对其实施的方法以及关键因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2],但是由于ERP系统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迄今为止,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和参考办法[3]。而企业以盈利为根本目的,通过对潜在市场的调查分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组合现有资源,生产即能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的产品。因此,现代企业以市场调查为起点,制定生产计划,以生产产品为核心,辅助必要的营销手段,同时合理的安排不同环节的财务事项和相关人员,完成自身的短期目标,直至长期目标。因此,制造业企业的ERP系统应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生产控制系统、市场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中生产管理系统为核心,其他系统为辅助系统。本文

就是针对ERP系统的生产与控制模块这一关键模块做出理论的分析,并对其主要子模块进行功能分析和结构构造,以便为ERP系统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1 生产控制模块主要构成

生产控制管理是ERP系统的核心,它将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库存,提高效率,实现企业的增值效应。生产控制管理是一个以计划为导向的的生产、管理方法,包括制造标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管理。其中,制造标准是生产控制模块的实现基础,主生产计划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模块是系统的辅助模块,而车间作业管理模块生产控制模块对系统实际运行中的控制模块。

1)制造标准:制造标准是指生产中的基本信息,包括物料代码、物料清单、工艺路线和工作中心。物料代码是对每种物料唯一的代码标识,它是生产系统中最小的数据元素,是构成其他编码的基础。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简写为BOM),是一个企业生产的核心文件,主要用于定义产品结构,指出从原材料到零件、组件、最终产品的层次隶属关系,同时也用来编制各种计划。工艺路线用来说明各项生产的加工顺序和标准工时定额的文件,是一种计划文件,主要说明加工过程的工序顺序和生产资源等信息。工作中心是指用于生产产品的生产资源,包括机器、人和设备,是各种生产或加工单元的总称。其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

多种物料代码与BOM表信息构成物料清单,而一个物流清单本身由定额工时构成的工艺路线来决定,同时不同的工艺路线组成了工作中心,多个工作中心构成了车间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2)主生产计划:主生产计(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简称为MPS),是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主生产计划将生产计划转为产品计划,在平衡了物料和能力的需要后,得到精确的时间和数量,确定最终产品具体的生产时间。主生产计划的可行性主要通过粗能力计划进行校验。所谓粗能力计划,即Rough-cut Capacity Planning,简称RCCP,是以MPS中物料的独立需求为需求来源,计算出工作中心的负载能力。

其主要原理如图2所示。

根据生产销售计划确定主生产计划,然后利用用粗能力计划评价主生产计划方案的可行性,产生各个工作中心的负荷报告,分析结果并进行反馈调整,当生产计划和工作中心的负荷能力达到平衡时,就进行主生产计划的确定。

3)物料需求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的流程如图3所示。

在主生产计划决定生产多少最终产品后,再根据物料清单,把整个企业要生产的产品的数量转变为所需生产的零部件的数量,并对照现有的库存数量,指出何时将发生物料短缺,并给出建议,以最小的库存量来满足生产需求并避免物料缺少,是一种以需求预测与客户订单组合为依据的整个部门真正依照的计划。

4)能力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即Capacity Requirement Planning,简称CRP,是在得出初步的物料需求计划之后,将所有工作中心的总工作负荷在与工作中心的能力平衡后产生的详细工作计划,用以确定生成的物料需求计划是否是在企业生产能力范围内可行的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是一种短期的、当前实际应用的计划。

5)车间作业管理:车间作业管理其目标是按物料需求计划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与低成本地完成加工制造任务[4]。其原理首先根据零部件的工艺路线来编制工序排成,随时间变化进行动态的作业计划,通过车间的生产处理,随时掌握生产的各种信息,然后将生产作业分配到具体的各个车间,再进行作业排序、作业管理和作业监控。

2 生产控制系统的运行流程

整个生产控制管理系统的运行流程如图4所示。综合客户订单和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制定出主生产计划;在此基础上结合库存信息和物料清单的内容,得出物料需求计划;通过对工作中心的负荷能力计算,根据工艺路线,得到生产的能力需求计划;若负荷量能和企业工作中心的能力相协调,则下达到车间,形成车间任务;若能力不平衡,则根据各种采集到的信息对各层生产计划进行调整。

3 总结

ERP系统的实施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5],本文分析了ERP系统中关键模块生产控制模块的主要子结构,并介绍了各自的功能和实施原理。同时分析了生产控制模块的运行流程,为ERP在我国企业的实施提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周玉清,刘伯莹,刘伯钧.MRPⅡ原理与实施[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耿丽丽.我国企业ERP系统应用现状与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86-188.

第6篇:物流企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物流配送;物流运行效率;对策

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获得持续性的优势,必须做到对市场需求做出更快速的反应。现在的竞争不仅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还有服务的竞争,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生产的是产品,要把产品转变为商品,必须经过物流的转变。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体现着我们产品转变为商品的深度和广度。

一、华南分公司物流运行现状

(一)物流产生的背景

2005年,中国石化为了应对石化销售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对化工产品的营销体制进行了战略改革,将原有的分散销售体制统一为集中营销体制,于2005年5月10日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销售分公司,下设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区域分公司,2008年又成立了武汉分公司,分别负责中国石化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四个区域的化工产品销售业务,经营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纤原料、有机化工5大类产品。

中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旨在建立和完善以直销为主、直销和分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并提出了“统一营销策略、统一市场开拓、统一物流运作、统一资源配置、统一销售业务、统一品牌战略”六个统一的运行机制。

化工产品销售体制改革来,基本实现了在保持现有市场不丢、网络和客户不散的情况下实现了平稳过渡,中石化对市场的控制力逐渐增强,销售网络逐渐完善,但是离“六个统一”的战略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物流配送方面)。

从未来化工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化工企业必须以物流配送、占领有效终端和完善营销网络为核心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中石化整体的化工物流应运而生,以谋求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二)华南分公司物流运行现状

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华南分公司物流业务是随着公司的成立同步开展起来的,多年来,物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从2005年的物流业务到2007年的大买断业务,公司经历了整合生产企业物流、整合社会单位物流、建立并完善物流网络、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转变,到目前为止,基本实现了功能完善、网点布局基本合理、物流方式(主要包括客户自提、企业配送及港口库配送)完整的物流体系。本文着重分析配送方式,华南公司的配送模式是第三方配送。

第三方物流也叫物流服务提供者,第三方配送让企业将其非优势所在的物流配送业务给第三方物流商运作。

(三)企业配送到客户业务现状

此流程涉及到企业、化销公司相关部门和承运商,在流程上有较大的优化空间。配送的业务由物流部委托第三方物流商操作。

在物流信息系统取样,时间从2011年10月1日到2012年3月15日,从下达销售订单到下达委托均需要0.8天。当天内完成下达委托单的有58.7%,第二天完成下达的有32.5%。

从CRM下达企业直发的销售订单到承运商完成发运的另外2925个样本中,当天内完成发运的有103个(4%),第二天内完成发运的有1302个(45%),第三天内完成发运的有688个(24%)。9天以上完成发运的订单中,大部分是因为企业库内没有库存,承运商必须等待到库存数量足够大到可以发运。平均的时间为2.68天。

二、影响物流运行效率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面的数据可知,企业配送只有4%可以在当天内完成发运,前四天内完成发运的也只有83%。因此,要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关键要提高企业配送客户的效率,以下将企业配送客户的流程的4个环节:客户经理、物流部、生产企业、物流服务商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效率的因素,提出优化方案。

(一)客户经理环节分析

产品部客户经理了解市场第一线的需求,根据企业生产的情况进行销售量的计划与分配。以下问题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1.缺失客户信息

化销公司作为一个贸易公司,客户是供应链的下游,客户的需求是企业存在的根本,我们一切的服务都必须围绕客户的需求而开展。在目前的物流业务开展中,物流操作缺失客户信息。

(1)缺乏客户的库存信息

客户的库存,从根本上决定了物流业务的开展。当预见客户库存低下时,我们可以事先将所需产品运输到市场仓库附近,减少客户提货的时间或减少运输时间。

(2)缺乏客户对物流工作的反馈

现阶段,当承运商将货物运输到客户卸货后,客户会签一份客户收货回单,这些回单最后会返回到物流部,物流部对其备案。但这些回单只是确认了货物数量、质量,并没有对物流业务工作的建议或意见。

2.产品部的流向计划不准确,随意性强

物流计划是否准确是物流成本控制的前提,物流计划的编制要求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可调整性。物流计划要做到上述几点,客户沟通是前提。产品部门应充分发挥客户经理制的作用,及早对接客户需求计划。

准确的物流操作计划是物流部统筹安排业务工作的前提。物流部可以及时对接运输资源,及时协调仓库库容;可以根据物流操作计划做好物流资源、线路、运输方式、路径等优化,控制物流成本。物流公司才可以安排运输资源,确保运输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运输资源的配载率。

见下表,某月产品部的计划完成率只有70%,准确率较低。见表-1。(二)物流部环节分析

物流部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它收集产品部下达的订单,并将其分配给对应的承运商,承运商到发货点取货后,物流部对货物进行跟踪,直到货物到达目的地卸货为止。以下问题影响工作的效率。

1.物流订单的下达与确认

ERP与物流信息系统接口程序每20分钟传输一次,加上其他原因,造成物流订单确认不及时,影响后续物流订单下达及发运信息维护的及时性。另外,更改订单须及时通知物流部在物流系统里下达物流业务单,经过审核通过的订单有时会因为订单修改到站、承运商等其他信息而未及时同驻厂办相关业务员联系,容易造成人为错误,错误订单的提货发运的风险无法控制。

2.不了解企业生产及库存情况

企业生产及库存情况决定了企业运输的计划安排。由于物流部并不能实时了解企业的生产,不了解客户经理已下达到多张客户自提订单,不了解库存的具体情况,很多情况下,受物流部委托的承运商到达企业后并没有库存,或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提货。当库存告急时,物流部也要等产品经理下达订单后才能通知承运商提货,待承运商到达企业仓库时,库存可能已经太高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

3.物流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提升

现时,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是用于业务数据的记录或分析,大大减少了工作中单据的传递或人工处理,加快了工作的开展。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与ERP仍然有接口问题,由于两个系统的接口问题,经常会产生一些数据差异。物流订单是通过ERP订单触发生成的(也可手工创建),目前如果ERP订单作废或修改了,物流订单是无法自动作废或修改,只能是人为作废或修改。这样极容易引起两套系统中数据不匹配、工作量大、易出错、信息滞后。

(三)生产企业ERP与化销公司没有连接

生产企业在供应链的上游,化销公司的销售、物流计划都要参照企业的排产、检修计划才能制定。现时,企业的ERP并没有与化销公司连接,即使库存数据或装置运行情况,也只能通过人工录入才可以输入到物流信息系统及化销公司的BW。

(四)承运商环节分析

1.信息录入不及时,缺乏电子回单管理模块

物流信息系统并没有与移动信息系统结合在一起,在装货现场操作的司机并没有能通过移动终端等设备激发物流信息系统中相关信息的输入或确认。在运输工具发运后,办公室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电话询问的方式知道货物发运的情况,并将信息输入到物流信息系统中。

2.专业的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

目前物流配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足。能够对物流配送进行高效、科学管理,并通晓现代物流配送运作和物流配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高层次人才更为少见。

三、结论与建议

(一)整合各个系统,共享信息

连接生产企业ERP,共享生产、库存信息,可以加快信息在各个部门、各个业务人员之间的流通。与客户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了解市场动态。建设GPS、电子订单系统及短片平台,实时监控配送业务。加快信息流通,可以加快商流、物流、资金流的运作。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流程,可以为企业做出如下贡献:

1.提高决策质量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移动信息化系统能够快速、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者所需的信息,这就为提高决策的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2.增强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提升企业整体快速应变能力

现代信息系统能够在瞬间处理并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移动网络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实现了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管理者的决策指令能迅速传达到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而企业内部各环节能迅速根据指令做出反应,并把相关反馈信息收集整理后回传到管理者,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应变速度的提高。

3.有利于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中小企业通过移动网络与重要客户连接在一起,可以直接实现与客户的一对一沟通,随时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化,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效果,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

利用移动信息化,实现企业内外信息在第一时间的反馈与统计,加强远程协作,尤其是可轻松处理常规操作中难以及时反应的紧急事务,从而将公司内部决策机构与在外的营销人员连成一体,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促进内部信息沟通。

(二)促进专业化

物流商要广泛吸收物流精英,通过专业化人才的专业管理实现专业化管理。现代物流企业的要求是具有物流师证书以上的人员占30%。物流部要加大对物流商培训力度和广度,持续开展送培训,送服务活动,增加物流商专业人才的比重。请国内专家开展专业培训。物流部要定期、广范围得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具体操作人员的素质。

(三)优化物流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而改变。优化流程,清除无用的、冗余的、相对价值低的操作,找出流程问题所在,修改业务操作步骤,压缩流程运作时间,可以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物流工作运行效率。

(四)市场中心设置配送中心,鼓励港口/站台配送,方便客户提货

企业配送业务涉及到委托承运商、企业发货作业等多个重要的、复杂的、信息共享不足的环节,由于企业与化销公司间现在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企业配送业务发货慢这种系统性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在市场中心设置配送中心,仓库前移,做好产品流向计划,将货物提前放置到市场,客户可以随时提货。这样,有助于物流业务优化工作,加快客户提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

第7篇:物流企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企业物流;物流规划;规划方法

1 企业物流规划的指导原则

物流系统规划是企业物流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一个围绕企业所涉及的物流活动进行详细设计的过程。所谓物流系统规划,就是把物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整体的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和效率,实现整体物流系统运行合理化和物流系统化的总目标。企业物流规划有以下指导原则:

1.1 客户服务驱动与改进服务目标

一般说来,物流服务与成本的关系有下述四个方面:

(1)在物流服务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即在实现既定服务水平的条件下,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来追求物流系统的改善。

(2)为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不得不增加物流成本。这是许多企业提高物流服务的作法。

(3)积极的物流成本对策,即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水平。在给定成本的条件下提高服务质量。这是一种追求效益的办法,也是一种有效地利用物流成本性能的办法。

(4)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水平。这是增加效益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做法。

改进服务战略认为,企业收入取决于企业所提供的客户服务水平。尽管改进客户服务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成本,但由于顾客满意度的极大提高所带来的企业收入的增加可能会超过成本的上涨幅度。在当今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去降低成本,可以说物流系统成本压缩的空间在不断减少;而改进服务目标战略另辟蹊径,从提高对于客户的服务水平着手,既符合“顾客至上”的企业理念,又避免出现与竞争对手的正面价格战而带来的两败俱伤局面。

1.2 减少固定投资与降低营运成本

减少投资是指改进服务战略的实施目标是使系统的总投资最小化,其出发点是投资回报最大化。例如,为避免进行仓储而直接将产品送达客户,放弃自有仓库选择公共仓库,选择适时供给而不采用储备库存的办法,或者利用第三方物流管理等等。与高额投资的战略相比,这些战略虽然可能导致可变成本的增加,但投资回报率得以提高。

降低成本是指在保持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尽量将系统总成本降到最低。通常需要评价各备选的行动方案,例如,在不同的仓库选址、库存决策方案中进行选择或在不同的运输方式中进行选择,以形成最佳战略。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物流领域,物流的重要目标是消灭库存,把从起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所有运行工具和技术都充分利用起来,实现最短送达方案,包括路途最短、时间最短和费用最低的综合目标。在企业内部的物流体系中,则要帮助企业实现即时生产,减少企业的库存成本和费用。

2 企业物流规划的有关内容

企业物流系统是一个包括众多子系统的复杂机体,其中主要有订单处理、运输、仓储、预测、采购与供应以及选址问题等。确定客户服务目标、库存规划、运输规划、物流设施选址、信息系统规划、多样化分拨是物流规划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些决策都会影响到供应链各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和投资回报率。

2.1 确定客户服务水平

确定客户服务水平是企业物流系统规划的首要任务,企业提供的客户服务水平比任何其他因素对系统设计的影响都大。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到物流各阶段的服务方式以及服务质量的高低。显然,服务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系统的总体效率发挥。过低的服务水平满足不了用户要求,过高的服务水平则会带来较高的物流成本。

2.2 物流设施选址

物流设施选址中,必须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考虑选址的环境。如既要考虑运输费用,又要考虑自然环境、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等。二是要把握选址方法,目前主要有数学模型、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物流设施选址主要确定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规模,并分配各设施所服务的市场范围。良好的物流设施选址规划还应考虑所有产品的移动过程及相关成本,包括从工厂、供货商经中途库存点后到达客户所在地的产品移动过程及成本。如果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满足客户要求,如直接由工厂供货、供货商供货、经选定的库存点供货等,则会影响总的分拨成本。寻求成本最低的需求分配方案或利润最高的需求分配方案是选址规划战略的核心所在。

2.3 库存与运输规划

库存规划是指库存管理方式。即将库存分配到存储点与通过补货自动拉动库存,代表两种不同的战略。其他方面的决策内容还包括:产品系列中的不同品种分别选在工厂、地区性仓库和基层仓库存放,以及运用各种方法来管理永久性存货的库存水平。

2.4 物流标准化及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

物流、供应链渠道中的标准化可以通过可替换的零备件、模块化的产品设计和生产以及给同样产品贴上不同品牌的标签等而实现,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供应渠道中必须处理的零备件、供给品和原材料的种类。通过延迟也可以控制分拨渠道中产品多样化的弊端。例如在彩电产品的新品设计中,如尽量作到零备件标准化,则可大大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

2.5 多样化分拨战略实施的规划

(1)在同一产品系列中实施多种分拨。

(2)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柔性。

(3)实施分拨整合。

3 企业物流规划的设计程序

企业物流规划在设计程序上,规划设计必须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即对原有系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问题,为制定目标和工作程序做准备;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系统要求和功能的各种具体方案;对设计出来的各种具体方案,用技术经济的观点来评价其是否可行等。

3.1 企业物流规划的调查研究

对规划对象现实的物流和非物流情况进行调查,找出问题,为制订改进目标或提出新的目标做准备,调查内容包括以下若干主要方面:①物流情况的调查。②贮运方法的调查。③贮运情况的调查。④贮运工艺和生产工艺的调查。⑤外部衔接的调查。⑥非物流情况的调查。是指除物流之外的一切关系,如生产管理、后勤服务,对外联系,规划区域的气象资料、建筑、朝向、总体布置、地质条件等情况,各作业单位之间的人事、组织、计划和业务方面联系的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全部情况调查完毕后,绘制出整个系统的物流图和相互关系图,为规划设计分析做准备工作。

3.2 实施调查情况分析

对所调查到的物流和非物流的情况,从整个规划系统的角度进行逐个分析,其分析的主要标准如下:①专业化组织生产。②合理批量。③环保绿化。④节约土地。⑤节约能源。⑥安全。⑦提高物料搬运“活性”。⑧集装单元化。⑨标准化。⑩工艺直线布置。B11利用空间。B12贮运过程中进行作业。B13均衡贮运。B14减少重复搬运。B15机械化、自动化。B16减轻体力劳动和过分疲劳。B17其他建筑朝向、建筑结构、区域道路、管线、建筑造型、通讯、联络、公路服务、后勤设施等应符合规模要求。总之,必须从规划单元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达到投资少、上马快、改善劳动强度,少占土地,好管理,收益大,使用方便,维修容易,便于发展和技术经济最佳的目的。

3.3 物流规划的初步设计

根据对规划单元的现状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首先着手对规划内部各区域之间物流路线、方法、设备、设施和各种工位器具的类型进行综合比较。然后,进行物流工艺的设计,制订数个工艺方案,绘制方案流程框图。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绘制物流规划工艺初步设计图,完成设想到制订方案的过程,一般需提出2―3个方案供比较选择,最多不宜超过6个方案,并同时绘出相互关系图。

3.4 技术经济比较

对所提出的方案逐个从投资、建设、经济效益比较,然后要求使用单位、建设单位、使用者同进行评议,并提出改进意见,即多方案比较。在初评的基础上对整个规划进行修改,绘制出相对最佳方案,列出整个系统的概预算,经大家认可后请上级审批。

3.5 施工设计

对最终方案经过上级审批之后进行施工设计,施工设计包括整个系统,各区域内,直到各工段、工位之间,贮存点之间等的设备、设施、建筑、仓库和场所,以及工位器具等进行详细布置,选择各种标准设备、设施和工位器具,设计各种非标准设备、设施和工位器具,以及整个系统的道路、管线、绿化等后勤服务设施、设备的选择和设计图纸,为整个系统的实施做好全部施工要求的一切设计文件、图纸等和详细的工作预算。

3.6 规划的实施

根据施工图纸和批准的文件要求,组织采购、订货、土建施工、加工制作、安装、调整、人员培训、后勤服务、企业管理等,同步进行检验,检查全部工作进度和要求,确认无误后即进入试运转阶段。如系统太大,可以分几期进行实施,同时在改造、扩建时,还要考虑到不影响目前的生产和原有设备、设施的利用和重新布置等。

第8篇:物流企业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 企业资源计划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所接受。文章主要阐述了企业资源计划的理论、项目实施方法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企业软件选型、项目实施、管理方式改进、管理制度完善、业务及操作规范固化等各个方面 总结 了企业资源计划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过程和最终所达到的效果。

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 指导 ,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现代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现已形成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跨国、跨企业的运行体系。它基于供需链管理的思想,采用协同商务管理模式,应用组件和工作流开发技术,面向业务流程设计,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资源配置。真正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必然能够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

从广义上讲,供应链上的物料、资金、价值都是通过信息的方式对人们作出的反映。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正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进行获取、分析和处理,达到有效控制和利用企业资源,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 成本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企业在为客户提品和服务的同时,为自己创造利润和价值。

一、企业资源计划的核心及特征

企业资源计划是以供应链思想为基础,应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管理方法。它是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两种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gartner公司提出企业资源计划的概念以来,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风靡全球,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基于企业资源计划及信息集成原理的管理系统普及率已经达到85%以上。

信息集成是企业资源计划的最主要的特征。企业资源计划对供应链上的所有单元,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其他合作伙伴,都按照客户和 市场 的要求,步调一致地开展业务工作,保证产品和服务能够保质、保量、按时交付到客户手中;同时,企业资源计划将传统管理条件下条块分割的资源按照流程管理的思想重新整合,支持工作流(业务流程)动态模型与信息处理程序的集成或组织,运用面向对象和组件(或构件)开发技术,提供装配型的软件产品来解决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支持各种行业和生产类型制造企业的管理要求,达到整个企业(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企业资源计划的核心是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

企业资源计划是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有效途径,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是众多企业家和管理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如管理信息的完整、准确、及时和唯一,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产、供、销的平衡协调,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等都是企业领导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只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无法做到的。

二、企业资源计划软件选型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一套软件,是一个业务运作平台,更是一套先进的管理思想。企业资源计划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功能都大同小异,但企业需求和企业自身特点却各不相同,所以在选型时应立足企业需求,选择符合企业特点的模块,并能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和持续支持的软件供应商。

(一)选型必须遵循从需求出发,选择功能模块完整的产品

企业需求,要放在企业整个战略范围内进行系统分析。即从 企业战略 目标出发,分析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基础支持,系统地提出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企业资源计划工具。需求分析要从现象到本质,提炼基本需求。表面现象往往发现不了问题实质,必须系统地从技术、生产、质量、采购、销售、库存、 财务 管理 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系统解决问题。因此,企业必须选择一个功能模块比较完整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管理工具,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二)选型要起点高、范围广,尽可能选择成熟、稳定的产品

从国内外软件调研测试的情况看,产品各有优劣。企业资源计划选型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必须深入学习软件性能和充分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软件。要站得高,从技术、功能和性能上要高起点、高要求,才能在日后的实施中减少问题的出现量。

(三)锁定目标,重点考察

从众多软件供应商中综合企业需求、软件功能、性能价格比、公司势力、软件成长性、产品线、实施经验及成功的典型客户等因素考虑,筛选出不少于六家公司,按以上几个方面对软件供应商和其典型客户进行调研,实地考察软件的实施、应用情况,并邀请他们来企业讲解、演示针对企业需求的解决方案,提出方案建议书。这期间,不但是软件商了解企业的过程,也是企业相关人员了解软件供应商、学习企业资源计划理论和实施方法的过程。据调研情况和方案建议书,选择不少于三家公司进行公开招标,确定合作伙伴。

三、企业资源计划的实施

(一)方案设计

被确定的软件公司派出最强的 管理 和技术专家深入公司各作业环节,依据前期的需求分析,研究各部门及相关部门业务流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实施方案,根据实施 逻辑 确定分步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技术标准和数据编码规范,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展开,并与企业相关经理人充分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后双方签字确认,以此作为项目实施和验收的依据。

(二)组织机构建立

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各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企业资源计划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总体策划;资源调配、部门协调和决策;项目效果评估和项目管理考核;把以信息化主管部门领导为主任的企业资源计划推进办公室,由 计算机 专业人员、各单位业务骨干和软件公司项目经理及实施工程师组成的小组,负责项目的整体推进;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并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负责人、完成时间;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进度安排;负责组织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录入,同时组织项目的管理咨询、业务流程定义、系统测试、最终用户培训、系统验收,并按阶段向项目领导小组提交进度报告。对于重大问题提交决策建议以及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建议解决方案,使项目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项目组织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纳入公司级管理创新项目进行管理,确定阶段目标、实施计划、奖惩措施,制定有效的考核标准。

以企业为主体确定流程规范,制定操作规程,并对员工进行反复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企业资源计划操作资格考试,以此作为上岗依据。

实行企业资源计划周工作例会和月度工作简报制度。在例会上各小组通报实施情况、提出问题,由领导小组现场解决,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将一个月的制度实施情况以企业资源计划简报的形式在公司内部网络上,并配有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内容,以鞭策后进。事实证明,这个措施是有效的,而且是成功的。

(四)企业资源计划项目实施计划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分阶段确定目标,按目标制定计划。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应用,注重实效。始终坚持按策划组织、培训、数据准备、测试、完善、模拟运行、正式上线的步骤进行。

公司确定先实施业务比较规范、难度较小的进、销、存和 财务 系统,待系统稳定后实施生产模块及与之有关的设备、计量、质量等模块,最后再实施人事、决策等模块。

根据公司实际,确定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主要实施系统控制、销售管理、应收管理、采购管理、应付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产品数据管理(含产品结构管理、工艺管理)、费用预算管理(含费用管理)、财务核算、pdm数据整理及需求分析、硬件网络 环境 搭建、企业资源计划。周期为8个月。主要完成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规范、透明基础管理。第二个阶段,是集成生产主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平衡、车间作业管理、质量管理、设备计量管理、 人力 资源 管理、解决分析、企业资源计划。周期为12个月。主要实现以 市场 为需求、以主计划为核心、以日排产和齐套投料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生产组织模式,有效地控制在制品,最大限度地压缩存货,提高交货期,快速地满足市场需要。

(五)总体目标

1.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项目为契机,促进企业由传统的封闭、低效率、粗放式管理模式向透明、协同、规范、精益的管理模式的转变,支撑 企业战略 目标的实现。

2.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规范的企业数据标准及编码体系,促进企业基础整顿;加强产品设计、工艺文件标准化管理;细化原 材料 消耗、工时、资金占用、设备台时定额管理;规范企业生产期量标准;加强客户资源信息管理;细化 成本 费用及价格管理;加强业务流程及角色规范管理。

3.改进管理、决策方法。实现信息资源规划、各子系统的数据集成和数据库全局共享;建立企业基础信息结构,包括集成的信息网络和全面统一的数据交互格式;齐套库存管理及分析;过程消耗成本核算;赊销风险控制及客户资源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订单管理的集成应用;分产品的实时成本核算;快速报价;利润预算及盈亏平衡分析;在线多维数据分析,支持决策应用。

4.以企业资源计划为规范,系统提升企业管理,支撑企业进行系统进化,形成透明、开放、协同、规范、精益的企业 文化 。

(六)实施内容

1.采购 管理 。依托信息系统支持,及时传递生产系统的需求,并通过与物流系统的信息集成,迅速对生产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生产物料的齐套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根据生产计划,提出生产的需求计划;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物料计划查询原 材料 和零部件的齐套情况,提出采购计划;依托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将供应商的交货期、物品质量等信息作为供应商评价的依据;把供应商评价结果同采购份额分配、付款政策结合起来;建立采购周期、 经济 批量、安全库存等基础管理的信息库,为及时保障材料供应提供依据。

2.销售、库存和生产系统。生产计划是 指导 企业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为了保障生产计划的实施,同时会产生物料采购计划、外协件计划、车间作业计划、设备使用计划、工装模具计划等一系列配套的计划。生产计划与这些计划是纲和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

3. 成本 管理。对生产成本进行计划、核算、控制和管理,建立科学成本预算方法,并与事中成本分析相对比,使预算逐步科学、准确,为公司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

4.应付管理。应付款子系统主要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的各种往来款项,有效地帮助企业管理者掌握资金的流向,通过监控付款情况来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出,形成流动资金的良好循环。应付款子系统基于采购活动的发生填写发票、税金和采购费用,也可以直接调用采购子系统生成的订单。发票金额与入库物料的分摊,可以确定入库物料付款情况。发票过账后生成应付款台账,付款单与应付款台账进行结算,确定已付款金额和未付款金额,同时可处理预付款。为了实时掌握企业未来的资金流出情况,系统还提供丰富的查询 统计 功能,并与采购子系统、账务子系统集成使用。

5.应收管理。企业通过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实现 财务 部门与销售部门间数据的共享,在网络上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财务部的应收账款将以销售部门的销售发票为依据进行登记;应收账款按往来户进行归集。收款、销售发票有据可依,明确业务来源。回款结算时可以指定到每一笔应收款,使应收账龄、预收账龄反映及时、准确,不但可以进行应收账龄、预收账龄分析,还可以进行回款账龄分析。

四、结论

第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实施不但是一种管理方法的引进,更是一个全员参与的意识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要量力而行,与企业的需求和管理水平直接相关,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第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实施是企业一把手工程,必须要决策者直接参与,才能持续推动下去;要严格遵循“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做好规划,有层次、有步骤、有目标、按阶段循序推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明确具体目标,责任到人,确保项目成功。第三,企业资源计划项目技术上的风险小,主要的风险集中在管理层面。所有软件都是基于角色的定义和流程的规范。因此,不仅是技术变革,而且是管理创新、思想创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 人力 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 管理体制 、工作方法和管理基础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力资源及产、供、销环节在信息处理、工作方式、管理机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习惯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大的创新和变革。第四,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施,数据是关键。三分软件,七分数据,要做到“三个到位”:数据到位、培训到位、考核到位;“一个确保”:确保新旧系统平稳衔接。

第9篇:物流企业工作计划范文

这次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启达乔泰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杰先生撰写系列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程序、牛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准备、系统化设计、细部规划设计、工程图纸与工程项目划分等。

李彦杰先生具有丰富的低温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经验,在祖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参与的大型物流中心项目已近30个。

本讲座中涉及的生鲜食品是广义的,包括冷冻食品、冷藏食品。

冷冻食品的中心温度应保持在-18℃以下,并且将食品中所含93%以上的水分冻结成冰,以防止食品因存放时间过长而产生劣化情形,因此冷冻食品的保存期限大多可长达半年至一年之久。所以,凡经过处理后,将包装食品急速冷冻至-18℃以下的冻结状态的食品,称为冷冻食品。

冷藏食品应保持在7℃以下至冻结点以上,生鲜农畜水产品、调理食品、水果蔬菜、豆制品、面包快餐食品等,为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及品质,在制造、储运、销售过程中均需保持此温度,故称为冷藏食品。

由于生鲜食品在制造、储运、销售过程中均需要处于低温环境中,低温物流应运而生。低温物流包括原材料供应物流、食品工厂内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无论产品所有权转移多少次,均需依赖一系列能放置低温食品且符合低温标准的冷冻冷藏设备,以使食品在每一环节都能保证存放于最适合的低温环境中,确保食品品质安全及稳定。从生鲜食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直至消费者手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缺陷都将前功尽弃。

在本讲座中,我们将集生鲜食品加工与生鲜食品物流功能于一体的低温物流中心称之为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此类低温物流中心的职能包括生鲜食品加工、生鲜食品低温物流。

笔者经过参考文献,并根据多年的项目实施经验,将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产品分切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如猪肉分切加工中心);

2.禽类产品屠宰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如鸡鸭屠宰加工中心);

3.水产品加工及物流中心(如水产品鱼类加工中心);

4.蔬果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如蔬果加工配送中心);

5.速冻食品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如速冻水饺加工及配送中心);

6.中央厨房(连锁餐饮业或快餐业共同产成品及半成品加工配送的场所):

7.面包厂(连锁面包店共同生产面包及面包坯的加工配送场所);

8.其他涉及生鲜食品加工与物流的物流中心。

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的主要特点是:

1.集生鲜食品加工与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为一体,能有效缩短冷链环节,更容易控制生鲜食品的品质,降低生鲜食品质量出现问题的概率;

2.销售渠道一般为连锁店或相对较稳定的客源,更接近市场及消费者,以减少盲目生产的可能性;

3.产品较为单一,特色较为鲜明,且规模化生产;

4.一般为冷链企业产业链中各环节前向一体化(如屠宰厂、畜禽养殖厂、蔬果生产基地、食品厂)或是后向一体化(如连锁超市、连锁畜禽肉店、连锁餐馆、连锁面包店、快餐配送)的产物;

5.较多地表现为企业内的具有加工功能的低温物流中心,是企业竞争的结果。

本文以猪肉分切加工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低温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的探讨。

一、规划设计准备阶段

1.确定规划设计目标

(1)确认未来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功能,明确加工中心的功能属性,以便在后期细部设计时能围绕其功能目标进行设计。

(2)确定未来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营运方式。

(3)确认未来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营运目标需求,具体包括:

①预估总投资预算;

②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目标使用年限;

③生鲜食品加工中心最大产量及目标销售量;

④生鲜食品加工中心人力资源安排;

⑤目标投资回收期;

⑥其他。

2.基本资料收集

收集基本资料的目的是“把握现状”。通过对企业现状的把握,进一步明确企业对生鲜食品加工工作的需要量和企业对生鲜食品物流的需要量。

了解企业现有的加工及物流能力,同时综合考虑企业未来的经营目标,设计出更符合企业真正需要的、又不会造成投资不足或是投资浪费的生鲜食品加工中心,以降低企业在生鲜食品加工中心投资过程中因对未来需求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投资风险。

在基本资料收集过程中需要调查及掌握的资料包括:

(1)产品类别。包括产品的类别、目标产品方向等,例如,生鲜分切肉制品、生鲜蔬果、熟食肉制品、水产品、豆制品、面包蛋糕、速冻水饺、速冻面食等。明确产品类别,就可以在细部设计时,针对不同类别生鲜产品的加工工艺需求,进行不同的细部设计,以求尽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证产品的品质、作业的便利性及高效率的加工作业能力。在产品类别的定位时,同一个生鲜食品加工中心不宜设置类别过多,也不宜类别差异性较大。因为差异性较大时,设施资源就很难达到统筹使用的状态,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2)具体产品。在已确认产品类别的基础上。对具体的目标产品要明确化。例如,生鲜分切肉制品一猪肉分切,原料为已屠宰好的白条猪(去头、去脚、去内脏之后),加工成最小至肉馅的一系列产品。只有产品明确化,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在进行工艺设计时,更能接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细部环节,使设计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3)目标深入群及配送半径。根据企业内部销售渠道情况,明确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下游客户,以便了解采购进货环节及加工物流配送出货环节的订单情况、产品批次情况、客户规模、配送范围,以便在规划设计时,对产品的物流属性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体现,在场地、区域布局规划时能更多考虑此方面的因素,使物流在生鲜食品加工中心顺畅进行。

(4)产品最大及均衡产量目标。产量目标应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要制定得切合实际,不宜过大。目标产量过大的规划设计会使资源闲置,是一种浪费;也不能目标产量不足,会使产品供不应求,造成重复建设。

(5)人力资源与组织架构配置。明确人员结构在各作业环节中的配置。

(6)营运成本。包括:土地取得成本、建筑物建设成本、设备设施购建成本、人员成本、其他成本等。

(7)国家资产投资使用效率。明确土地、建筑物、设备的利用率。

(8)各作业环节及作业前置时间。采购、验收、

入库上架、领料、加工前置作业、加工、加工入库、拣货、分拨、装车、配送等作业环节,以及各环节的作业前置时间均需了解清楚。

(9)各作业环节的物流量情况。各作业环节的物流量,决定了该作业区域的配置及区域面积。

(10)预估总投资预算。在规划设计前应明确企业对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总投资预算情况,在设计及确立各项目标时,应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权衡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及投资回收期。

3.基本资料分析

通过对基本资料的分析,明确:

(1)企业对加工能力的设计需求;

(2)企业生鲜产品原物料及成品的物流存量需求;

(3)企业生鲜产品原物料及成品的物流流量需求。

通过对基本资料的分析,确认企业的产品水平及物流服务水平,还可了解企业目前生鲜产品加工及物流服务存在的问题点,为进一步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二、系统化设计与评估阶段

1.系统化设计

(1)企业建设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的出发点

(2)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选址

物流中心的选址应充分考虑该中心的食品加工与物流的双重属性。在选址时,除价格因素外,还存在如下限制条件:

①土地所在地交通运输条件;

②地基基础条件;

③土地面积及容积率要求;

④自然环境;

⑤经济环境;

⑥相关政策法规条件;

⑦其他。

(3)建筑物及加工、物流设备规划

①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朝向选择;

②物流中心建筑结构选择;

③物流中心地面处理方式选择;

④物流中心屋顶、侧壁规划;

⑤物流中心各区域面积、高度以及保温库板规划;

⑥物流中心码头区域规划;

⑦物流中心环场道路规划;

⑧物流中心主设备、设施规划;

⑨物流中心制冷系统规划与选择;

⑩物流中心其他辅助区域及房屋的规划。如电脑室、卫生间、更衣室、消毒室、工具室、制冷机、废弃物处理区、停车场等。

(4)生鲜食品加工物流中心整体布局

要明确物流中心各作业区域需求,比如:进货暂存区、原料冷藏及冷冻库、急冻库、解冻库、材料冷藏及冷冻库、一次加工作业区、二次加工作业区、缓冲区域、内包装作业区、外包装作业区、成品冷藏及冷冻库、分拣区、出货暂存区以及装载容器清洗区及暂存区等。在布局时要注意统筹规划原则、区域共用原则、多温层区分及控制原则、可扩展性原则。

另外,还要明确各区域的面积需求、温层需求、加工设备需求。

2.评估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1)方案投资预估与目标投资预算的比较。如果差异较大时,企业可能会放弃该方案。

(2)方案产量及物流量与目标产销量与物流服务水平的比较。评价方案对需求的满足程度。

(3)方案投资回报率与投资回收期是否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

(4)多方案进行比较与选择。

三、细部规划与执行前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