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精选(九篇)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

第1篇: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2008年以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意识到培养“能操作、善管理、可发展”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重要性,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及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等问题是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五年来,笔者每年都会利用暑假和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调研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和任职要求。调研结果表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多在仓储和运输这两类岗位群上。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次专家论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立足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扎根于物流行业的通用能力,胜任物流经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因此,专业定位在培养综合型物流企业中运营管理岗位、从事仓储和运输管理技能操作的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四种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化

课程体系有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及岗位能力拓展五个模块。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就业后能够立足于社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精神,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科学认知物流行业、能够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物流管理作业,熟练运用物流法律法规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仓储、运输、配送运作、信息处理所必需的优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能够科学管理物流作业的能力。

每一个课程模块不仅仅只培养一种能力,如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专用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物流行业通用等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会动脑、会思考,如何做才更好。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专兼结合

根据学生应具备的四种能力,教学团队应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能够满足高职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选择教师组建各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小组。充分利用校内外物流实践基地,优化实训教学项目,保证学生实践效果。

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执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专业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独立承担一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项目。

兼职教师聘用物流行业企业第一线的专家、能工巧匠、优秀员工、企业经理、社会活动家、教育专家、优秀毕业生,包括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从事物流作业作业管理及物流现场操作的师傅,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且在物流岗位工作年限在6年以上。兼职教师主要担任专题讲座、实践技能、岗位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教学。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

1.毕业资格审定系统化

主要由企业经理、业务骨干、岗位能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往届优秀毕业生、系部领导和教师组成毕业审定委员会,严格按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的毕业标准组织审查学生的毕业资格,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完成所有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并考核合格。

(1)毕业设计答辩。学生在第六学期第一周提交毕业设计方案,通过系部领导和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利用五周的时间,结合顶岗实习经验完成毕业设计。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会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学生汇报毕业内容并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2)技能操作考核。以用人单位岗位标准和考核形式为基准,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会进行技能操作考核,主要考核内容为仓储作业管理技能、运输管理技能、速递实务和单证处理业务。

(3)毕业条件审查。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标准逐项审查学生的毕业条件。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社会化

成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和领导教师每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

(1)调查内容。毕业生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学生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内容和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思想品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需要毕业生的数量、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2)调查方式。为了保证样本数量的充足和有效,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①问卷方式。分别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答填后返回。

②访谈方式。调查人员在组织问卷调查的同时,走访部分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并做好相关记录,作为撰写调查报告的原始材料。

(3)调查成果。《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总结报告》,重点分析毕业生就业去向、工资及福利待遇、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优秀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成效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变化情况,为修订与调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翠娟,李红.构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3\]施新平.分层化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组.职教通讯,2012,(33).

第2篇: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就业调查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部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3]徐俊杰,洪亮,何常青.基于供需契合原则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2(36):84-86.

[4]史晓原.“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流科技,2011,34(9):35-37.

第3篇: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为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调查小组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淮安物流园区的多家物流企业,以了解企业物流岗位设置情况及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的需求。通过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四个方面。

1.职业知识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职业知识极度缺乏,一问三不知。职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以物流专业为例,职业知识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物流管理、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业运作等核心知识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高素质的职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且能在工作中合理运用。

2.职业技能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技能生疏,不会或不能熟练操作物流软件、物流用具。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对职业技能的界定是:职业技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不少高职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双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甚至有的学校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规定。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时最好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技能熟练”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3.职业心理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盲目而频繁地跳槽。职业心理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性特征。学生一毕业甚至还没毕业就面临就业,这就要求学生毕业前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了解,明确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并为之奋斗。

4.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德才兼备”是企业引进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德”在职场上就体现为职业道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

二、物流沙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物流沙盘通过模拟物流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让学员通过竞标获得订单、派车提货、货物入库、货物分拣、车辆调度、线路选择、货物出库、货物到达、运费结算、车辆购置、仓库选址(配送中心建设)、资金筹措、人员招聘等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的决策与实施。

1.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平时的理论课学习中,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认识往往是分散的、零乱的,缺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沙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综合性、系统性地运用的载体。沙盘模拟实训要综合用到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知识。通过沙盘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岗位素质全面培养

物流沙盘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模拟,使学生既能大胆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又不必过分担心失败带来的负担,反而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沙盘模拟实训中,感受物流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全面提升自己的岗位素质。

3.团队协作能力

沙盘实训过程中,全班学生会根据需要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一个物流公司,各个物流公司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分别扮演总裁CEO、营销总监CSO、运营总监COO、财务总监CFO四个角色,各小组内部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各角色扮演者须相互配合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角色扮演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通过揣摩各角色的岗位职责、团队目标,扮演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

4.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物流沙盘实训中,如果有学生迟到或没到,实训活动就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必须重新分组、分配角色。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爱岗敬业,通过岗位角色的认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结语

第4篇: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实物化

一、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多数高校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而在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仅靠课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知识+能力+综合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为广大高校所认可,其中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最主要手段。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研究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特点,决定了毕业设计是培养仪器仪表行业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保证措施,搞好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毕业设计改革的具体举措

1.确保毕业设计的时间

有些学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这期间还穿插毕业实习,使得毕业设计的时间只有十二三周左右。毕业设计期间还要为就业分散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用于做设计的时间少之又少,致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走过场,同学们只是通过查一些资料,写毕业设计论文而已,起不到毕业设计该起的作用。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不去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而是直接将毕业设计作为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有人在宣称要取消毕业设计或将毕业设计时间缩得更短。这是一种十分错误和不负责任的想法。有益的做法是延长毕业设计时间。有的学校已经将毕业设计改为一年,第七、八两个学期全部用来做毕业设计;有的学校则是在第七学期进行选题和前期准备,第七学期的课程安排较少,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毕业设计,完成前期的方案论证、软硬件设计所用工具的学习等,第八学期直接进入作品设计制作。这两种方案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加强毕设过程管理

学风建设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保障,而规范的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制定科学严谨的“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学生资格认定、选题的确定、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毕业答辨等一系列过程均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选题工作采用三级管理,由教研室主任和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导师和学生互选后经系主任审核,学院审批并并统一组织相关人员对选题进行论证。在毕设过程中,通过统一中期检查督促毕业工作进度,通过论文和论文审核与答辨,保证论文质量。

3.提高考核标准,推行“毕业设计实物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仪器仪表类,大多数毕业设计的选题围绕着测量与控制仪器,其内容涉及到光、机、电、计算机等各个方面,但一般不提倡做大型的设备,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将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分解,做其中的关键部分,总之选题要求其不但符合专业知识要求,更重要的是现实可行。在进行毕业设计质量考核时,将成绩分成三部分,平时成绩、论文质量、答辨过程,其中答辨过程不仅只是介绍方案、回答问题,最重要的是进行样机展示,现场进行实物测试。毕业设计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方法思路和能力,因此“毕业设计实物化”不怕学生抄袭,在制作样机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系列的硬件、软件上的问题,即使参考各类书籍、网络资料,只要能够将实物制作出来,调试成功,就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那些只注重论文内容,空谈创新,不进行实际验证的华丽文章相比,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讲,效果要好得多。

4.加强毕业设计交流,做好总结与传承

由于每个毕业设计题目都只是专业培养的一个缩影,只有加强同学交流,才能培养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除了导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分散指导外,全体专业教师对所有本科生进行集中指导,加强参加毕业设计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既对其它同学的课题有一个相对了解,同时又可以将其它同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引入自己的课题之中。吸引低年级的同学参参与到高年级同学的毕业设计之中,一方面让其了解毕业设计工作的流程,一方面培养其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兴趣和方法,并通过优秀毕业设计的评选和经验交流,进行总结和传承,为下一届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通过毕业设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特别是“毕业设计实物化”的推行,不仅催生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作品,形成了一形列的教学改革成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隋修武,李大鹏,张宏杰,李雅峰.基于“课程群建设”及“浸润式实践”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40-141.

[2]潘洪亮,周杰,曹小燕.国内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横向对比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1).

[3]隋修武,桑宏强,李大鹏,张建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42-43.

第5篇: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物流 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

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物流教育自2002 年以来迅速升温,目前我国能够提供物流教育的高等院校有200 多所,在校接受物流教育的学生达50万多人。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特别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深化物流实践教学改革、提高物流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效果是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笔者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于2011年4-6月对河南省20所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对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一、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基本状况及实践能力

(一)物流教师的专业构成

河南省高校的物流教师大多由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机械专业转行而来,毕业于物流专业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小(见表1)。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为例,目前该教研室共有8名专任教师,其中1人毕业于物资管理专业,3人毕业于管理科学与工程,2人毕业于经济学专业,1人毕业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人毕业于机械专业,没有一人毕业于物流管理专业或物流工程专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校招聘教师一般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而物流专业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每年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很少,因此很多高校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担任物流教师。

表1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专业构成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

(二)物流教师的学历及职称结构

河南省高校的物流教师大部分为硕士学历,博士学历及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见表2)。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8名专任教师中,1人具有博士学历,4人具有硕士学历,3人为本科学历。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教师当中,中老年教师大多为本科学历。

表2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学历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均衡,副高职称教师和中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高(见表3)。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为例,目前8名专任教师中,1人具有教授职称,4人具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2人为讲师职称,1人为助教职称。中、高级职称教师所比例大,反映出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整体教学、科研能力较高。

表3 河南省高校物流教师的职称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调查数据。

(三)物流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从调查情况看,河南省各高校物流教师基本不具备实践教学所要求的实践技能或能力较差,多家院校呼吁要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很少,真正来自于物流行业或岗位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或调入的教师占物流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5%,曾经有过在企业兼职或挂职经历的教师占物流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10%,而且兼职或挂职的大部分不是物流岗位。二是持有物流执业证书的教师很少,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实际经验的教师非常缺乏。目前河南省高校的物流教师大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基本属于纯理论派,几乎没有物流实践经验。只有极少数教师持有物流师或高级物流师证书,经历过物流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锻炼。因此,河南省各高校急需一支职称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教师队伍,以结合企业实际需要进行物流实践教学。

二、河南省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健全,利用率低下

笔者调查发现,虽然各高校都很重视物流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方面也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高校的物流实验室仍处于建设阶段,设施设备不完善,加之难以承受设备运行、维护产生的经常性费用以及缺乏专职实验教师等原因,致使物流实验室及其设备在大部分时间成为摆设,教学利用率很低,难以满足学生掌握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需要。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我省最早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近年来省部共建项目在物流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500多万元,但是由于缺乏专职的实验教师,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又没有固定出处,因此许多实验课开不起来,设施设备大量闲置。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参观式实习”效果不佳

一是一些高校没有建立稳定的物流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分散、临时性较强,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践教学效果较差。二是“参观式实习”效果不佳。出于减少风险的考虑,大多数企业不愿让学生参与实际物流运作或管理过程,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只能隔着玻璃或围栏远观,基本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状态。即使部分企业同意学生近距离参观,为了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或者防止商业机密泄漏,一般也是在实际流程没有运作的情况下进行的,收效较小。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存在物流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模式不稳定和实践课程设置混乱等现象。实践课往往依附于理论课,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教师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实践课时与内容,其最大弊端是实践项目和实践要求往往由理论教师确定,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费力的实践项目往往得不到落实。实践内容多以演示和理论验证为主,缺乏设计、综合应用和创新型实验。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实践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操作技能较差,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三、改善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走出去”、“引进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物流实践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因此,要着力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在提高教师职称、学历层次的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兼职或挂职,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服务于物流实践教学。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虚拟岗位轮换机制,定期与企业进行专业人员交流,分期分批安排物流教师去企业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并及时轮岗,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保持优良的师资资源。

另一方面,可以招聘一部分有物流从业经验的兼职教师,邀请物流企业的优秀从业人员定期到学校举办座谈会、报告会等,及时传递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认知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物流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各高校应结合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物流实验室建设。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先建设核心部分,再依次建设其它部分。物流实验室要能够模拟和演示物流流程,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要保障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物流实验室要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机会。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可以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双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订单式物流人才,企业可以将高校作为骨干培养、员工培训和科研开发的依托,实现双赢。

(三)深化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参加物流项目

实践教学可以借助教师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实际科研工作中来。可以对物流专业学生实行导师制,让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物流课题和项目,由导师带着学生到企业里共同实践,这样既实现了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又培养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研究能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其教师主持的河南电力物资公司应急仓库项目、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物流园区项目、河南物资集团物流发展战略规划项目中,学生参与了前期调研、数据统计、可研报告编写、规划设计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完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课程

各高校应根据招生规模和学生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系统,包括课程总体结构、课程类型和内容等诸多要素。在制订物流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将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能力层次,合理安排到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创新制作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形成科学、规范、全面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另外,为了保证物流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按预定方式运行,各高校还需要建立一套公正、实效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形成定期由学生自评、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鲍玉鑫,刘家枢.物流管理教师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情况调查――以辽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0(1)

[2]甘红云.关于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

[3]黎冰,武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物流技术,2010(1)

[4]梁子婧.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09(12)

[5]王永刚.面向企业的物流规划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0(7)

1本文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施途径改革方案;项目批准号:ZHJY09-01-25)。

第6篇: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我国的物流产业将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增长,未来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基于这种预期,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几所,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特设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开办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12所,开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20多所,专、本科层次的高校各占一半左右,至于在其他专业下面把物流管理作为专业方向的高校更是数不胜数。也就是说,全国一千多所高校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且有很多高校还在申办物流专业。

从专业发展背景来看,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科教育的高校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交通运输等工科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航运、公路、铁路、民航等专科及高职院校,这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是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具有物资管理、贸易流通类专业背景的高校,比如原物资部、商业部所属的部分高校,这些高校的物流专业基本是在原物资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是具有电子信息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部分邮电类高校,这些高校更偏重于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物流专业教育;四是没有任何与物流主体功能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以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为基础而开办的。

2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生就业分析

2.1行业背景不同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

正如前面分析,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上几个类型,各自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反映在学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的局面,比如,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校,在港口、货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校的毕业生,在铁路及相关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是该类高校与以前的办学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该类学校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行业背景而展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所以毕业生受本行业企业的欢迎。而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的单位较为繁杂,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在专业外就业。

2.2就业数量较高,就业质量偏低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人才缺口较大,因此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较好,基本都可以在本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内找到工作。但与之对应的就业质量则较低,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明显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大学生就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外,和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也密不可分,行业发展的低端,造成低端岗位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

2.3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别

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的地域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别。对不同地域的多所高校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明显随区域变化而变化:沿海港口城市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而内地需求较小;而内地经济总量越大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经济总量小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则少。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显然是由于物流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而造成的。

3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3.1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除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有意识地重点开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以外,现在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就是从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课程里抽出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组成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严重重复,缺乏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或者虽有该类课程,但课程内容空泛,不够深入,无法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2课程内容过于宏观,微观研究不足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基本都是一些空洞的对物流活动的“意义”、“分类”、“原则”、“特点”的简单概括,类似于科普读物,内容过于宏观和常识化、理论化、感性化。为数不多的反映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却需要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而多数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文科为学习背景,识记能力偏强,而定量分析能力偏弱,因此该类课程的讲解也很难深入。另外,涉及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或者运作过程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没有突出企业员工层面必备能力的培养,对微观的物流运作缺乏足够的训练。

3.3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轻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的背景下,专科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基本上是操作层面的岗位,因此对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对其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并无过高要求。在能力培养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操作能力。而目前的专科层次物流专业教育则偏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而对物流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则明显缺失,这与物流行业的需求状况明显错位。反映到现实中,就出现以下现象:企业招不到适用的毕业生,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却充斥市场。虽然多数高校设置有物流实验室作为模拟训练场所,但仅具有认知实习的作用,与物流运作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

4采取的措施

4.1强化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课程的设置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标志。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和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该专业就不能称为“专”业了。那么物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物流专业是一门多重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之上的运作管理能力。没有技术和信息支撑的物流运作管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样,缺乏运作管理能力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活动也不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建议采取“经济管理+信息管理+技术装备”的“三大模块”结构。“技术装备”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物流技术与准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见的物流技术装备;“信息管理”是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经济管理”是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优化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模块目前已经十分重视,而“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模块是需要加强的部分。

4.2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确定专业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科层次的办学主要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专业课程的课程不能想当然地设置,而是一定要找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定位,一定要结合行业或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定位来设置专业课程。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一般都依托于当地港口和航运业,因此当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侧重国际物流,以此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细化国际物流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港口、航运方面的人才;内地商贸业发达的城市,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展开专业教育,细化与配送、采购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理货员、采购员等职业人才。

4.3突出岗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官方明确把专科教育定位“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执行层次的人才,更不是决策层的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除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力度,而不能依旧偏重于理论知识。

5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下,专科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一定要以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为依托,以就业市场的现实为导向,围绕物流产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能力,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恒勤,安立华.物流专业设置于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的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5):113-115.

[2]卜蕾,边锐杰,杨霞芳.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1(5):122-123.

[3]马建,李晓霞,胡大伟,等.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2):111-113.

[4]张一峰.中日两国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N].现代物流报,2006-12-18(6).

[5]李莉.论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J].物流技术,2009,28(2):58-61.

第7篇: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1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及专科层次的办学情况

我国的物流产业将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增长,未来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基于这种预期,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几所,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特设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开办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12所,开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20多所,专、本科层次的高校各占一半左右,至于在其他专业下面把物流管理作为专业方向的高校更是数不胜数。也就是说,全国一千多所高校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且有很多高校还在申办物流专业。

从专业发展背景来看,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科教育的高校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交通运输等工科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航运、公路、铁路、民航等专科及高职院校,这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是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具有物资管理、贸易流通类专业背景的高校,比如原物资部、商业部所属的部分高校,这些高校的物流专业基本是在原物资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是具有电子信息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部分邮电类高校,这些高校更偏重于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物流专业教育;四是没有任何与物流主体功能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以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为基础而开办的。

2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生就业分析

2.1 行业背景不同的高校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就业差异较大

正如前面分析,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上几个类型,各自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反映在学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的局面,比如,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校,在港口、货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校的毕业生,在铁路及相关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是该类高校与以前的办学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该类学校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行业背景而展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所以毕业生受本行业企业的欢迎。而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的单位较为繁杂,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在专业外就业。

2.2 就业数量较高,就业质量偏低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人才缺口较大,因此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较好,基本都可以在本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内找到工作。但与之对应的就业质量则较低,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明显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大学生就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外,和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也密不可分,行业发展的低端,造成低端岗位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

2.3 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别

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的地域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别。对不同地域的多所高校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明显随区域变化而变化:沿海港口城市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而内地需求较小;而内地经济总量越大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经济总量小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则少。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显然是由于物流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而造成的。

3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除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有意识地重点开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以外,现在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就是从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课程里抽出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组成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严重重复,缺乏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或者虽有该类课程,但课程内容空泛,不够深入,无法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2 课程内容过于宏观,微观研究不足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基本都是一些空洞的对物流活动的“意义”、“分类”、“原则”、“特点”的简单概括,类似于科普读物,内容过于宏观和常识化、理论化、感性化。为数不多的反映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却需要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而多数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文科为学习背景,识记能力偏强,而定量分析能力偏弱,因此该类课程的讲解也很难深入。另外,涉及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或者运作过程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没有突出企业员工层面必备能力的培养,对微观的物流运作缺乏足够的训练。

3.3 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轻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的背景下,专科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基本上是操作层面的岗位,因此对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对其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并无过高要求。在能力培养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操作能力。而目前的专科层次物流专业教育则偏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而对物流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则明显缺失,这与物流行业的需求状况明显错位。反映到现实中,就出现以下现象:企业招不到适用的毕业生,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却充斥市场。虽然多数高校设置有物流实验室作为模拟训练场所,但仅具有认知实习的作用,与物流运作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

4 采取的措施

4.1 强化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课程的设置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标志。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和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该专业就不能称为“专”业了。那么物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物流专业是一门多重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之上的运作管理能力。没有技术和信息支撑的物流运作管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样,缺乏运作管理能力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活动也不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建议采取“经济管理+信息管理+技术装备”的“三大模块”结构。“技术装备”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物流技术与准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见的物流技术装备;“信息管理”是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经济管理”是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优化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模块目前已经十分重视,而“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模块是需要加强的部分。

4.2 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确定专业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科层次的办学主要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专业课程的课程不能想当然地设置,而是一定要找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定位,一定要结合行业或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定位来设置专业课程。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一般都依托于当地港口和航运业,因此当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侧重国际物流,以此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细化国际物流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港口、航运方面的人才;内地商贸业发达的城市,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展开专业教育,细化与配送、采购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理货员、采购员等职业人才。

4.3 突出岗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官方明确把专科教育定位“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执行层次的人才,更不是决策层的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除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力度,而不能依旧偏重于理论知识。

第8篇: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 物流 高校毕业生 竞争力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10 文献标识码:A

一、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2013年是新中国成立至今64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达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近10年来,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年递增10%,而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却下降15%。

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高职高专‘有与专业相关’实习的毕业生签约率为43%,本科为47%,有工作经历的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35%。北京市4月中旬公布了当时北京地区高校总体毕业生的签约率为28.24%,4月初,广东方面的数据则显示,当地2013届毕业生签约率为30%。不足半数的签约率意味着2013年毕业生至4月份还有半数在找工作,或不满意已找到的工作。与此同时,今年的起薪水也较往年有所不同,例如行政管理,文秘等专业从原来的2200元降低到1800元。统计预计2010-2020年,全国新增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400人中,只有4600万人可以进入白领岗位,还有4800万人面临不能进入白领岗位,而只能去和蓝领竞争岗位。

由此可见,今年的毕业形势的确很严峻。

二、探其原因,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什么如此困难

(一)文凭“去泡沫“才是关健。

“主要问题不是人数多,而是培养学生的质量”,教育专家徐家仪认为,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教育专家熊丙奇指出,与其说我国今年有699万大学毕业生毕业,不如说今年颁发了699万张大学文凭,没有培养质量做保障的大学文凭,只是“文凭泡沫”。

(二)高校的实践设备及实践专职教师配置滞后于生源的拓展。

如一些高校盲目拓展物流专业,招聘物流专业学生,却没有配备相应的物流实训设备与设施,也未聘请相应的有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也未切实在学校开展实践教学。这样扩大招生规模成本小,更容易,但这种功利的办学思维一方面使学校只注重办学规模,而忽视办学特色和质量,另一方面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由于此类学生的培养规模迅猛增长,而学生能力未有增长,就业难也就无法避免。

(三)物流学生动手能力差是关键。

调查表明,一些公司新进大学生培训三天后,希望他们能上岗,但现实是,现在有时将培训周期拉到14天,大学生都未必能胜任,企业希望招到的大学生能立即上手,而不是再花费精力去培训。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四)学生不愿放低姿态去低层或中小企业就业。

在海外,你跑到海外任何一所大学,问任何一个学生毕业后想做什么,很少有人会回答“坐办公室”。而在中国的大学,这是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因此,中国的大学生“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当骨干”。调查报告显示,将近30%的毕业生把外资企业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可是市场的反映是,吸纳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近26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 中小企业在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的平台、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以及产生成就感等方面都大于外企。

(五)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在下降。

市场反馈,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集中体现在高校学生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太强,抗压能力很弱,缺乏工作经验,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再学生能力不强。

许多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心态不稳定。很多刚被录用的应届生并不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不愿意从工作底层做起,不满现有工作待遇,不能吃苦,不专心工作,很多时候想着跳槽。其次应届大学毕业生明显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甚至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和风格。在企业里,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事实上,不少毕业生眼高手低,看不起同事,缺乏合作精神,难以融入整个团队中。再次应届毕业生学习能力不强,跟不上时代步伐。大学毕业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企业普遍表示不满。按理说,大学毕业生经过大学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比较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相对老员工,大学毕业生再学习的危机感和动力严重不足。

三、其次我们应了解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应聘人的工作能力,很多企业用人的标准需求是德才兼备,而在‘德’的解释中,诚信是最重要的一点,所以企业对于这些‘天子骄子’诚信的要求必然会排在第一位,然后才是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才’。”其实一个人能力的大小,知识只占20%,技能占了40%,态度也占到40%。具体说如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忠诚。

忠诚建立信任,忠诚建立亲密。只有忠诚的人,周围的人才会接近你。企业绝对不会去招聘一个不忠诚的人,客户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时候,绝对不会把钱交给一个不忠诚的人,与人共事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不忠诚的人合作……

(二)敬业精神。

一个人的工作是他生存的基本权利,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敬业,竭尽全力,积极进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追求进步。这不仅是工作原则,也是人生原则。

(三)要有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能是公司对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每个行业招人时都注重应聘者的技术能力。在招聘时应聘者如果是同等能力,也许会优先录取研究生。但是,进入公司后学历高低就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了,会更看重实际操作技术,谁能做出来,谁就是有本事,谁就拿高工资。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家告诉记者:“专业技能是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很看重的用人标准,对专业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是精挑细选。”

(四)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一个人成才非常重要,没有扎实基础知识,即使机遇来临也无法把握。因此我们认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把基础知识学好,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

(五)要有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

要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你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新事物。

四、如何打造物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

(一)减少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

物流高职院校可以深入企业调查,多和企业物流负责人沟通有关课程的设置,减少那些不给学生带来收益或很少收益的课程,调整讲台文化(高校自行按老观念选课程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有没有接受,也不管将来学生能不能用得上),将学生未来收益作为管理目标,对物流企业将来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要讲到,要讲透。如我到株洲某物流高职院校调研发现他们还在给学生讲授计算机二进制的知识,试想物流员工用到计算机二进制吗?相反用的很普遍的Word, Excel等企业需要使用的知识没有讲得很深,而它在企业报告,统计库存分析方面用得非常广泛。物流企业常用的管理软件也没讲,成都某物流高职院校在开连一些工作中很少需要用到的课程学校如经济数学,英语,经济学,运筹学,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等.应该讲物流学生学这些课程将来也许用得上,但三年时间有限,怎样将有限的时间调整到学生将来收益最大化与工作有关联的工作上来,或者将通用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增加专业理论课的时间和实践操作知识的讲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加强实践操作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应该说这是绝大多数物流高校认识到的一个问题,不少物流高职院校积极但倡导实践操作教育,如成都某物流高职院校,将‘校中企,企中校’作为办校立足点,如南京某高校长期和企业合作,请企业负责人到该校讲课,应该说这是非常值得赞许的,但赞许之其,我们再来看看效果,就以‘校中企,企中校’为办学立足点的物流高职院校举例,该校有标准的实训室,有货架,拣货流水线,ERP电脑等。就这样的学校我对其二年级的学生出了25道和企业每日工作相关的物流试题,结果大出所料,25道题每题4分的考卷,考满60分的仅有18位同学,有34位同学不及格,平均分仅47.6分。这次测试的题目整体上讲应该是非常简单的,如第9题:发料根据什么单证进行?只需答领料单即可得满分;又如第17题:叉车在厂区内限速多少?只需答5公里每小时即可,而且本测试是开卷,允许到网上找答案,允许相互讨论,因此以上成绩不是很好。该测试主要针对于物流班学员的物流实践知识,即与将来应聘工作息息相关的操作实践的知识,许多学员由于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实习或锻炼,在校期间也没有接受到相关物流实践方面的培训教育,因此整体测试结果不是很理想,有的学员甚至不知如何回答问题,这样的水平当然还有哪个企业敢要呢?

实践理论知识这还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即物流员工每天作业的能力,如物流客服,物流采购,物流收货,物流备货,物流发货,物流库管,物流装卸,物流叉车,物流搬运,物流包装,物流运输等,从测试结果看,本批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差,如第22条:ERP操作中收货根据什么录入,出入库根据什么录入,发货根据什么出货,各需要录入哪些信息?几乎没有一个学员答对,在ERP操作中,收货都是根据订单(PO)来入库的,在系统中找到正确的订单,然后核对收货的料号,名称规格,输入正确的收货数量即可,就是这一条,没有一个学员答对,说明该校学员根本没有ERP方面的培训实践。

(三)加强实习管理,提高物流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

提到实习,首先要澄清目前许多高校一些不良做法,目前许多院校采用的模式是学生在最后一年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实习完成后交一份实习报告,至于中间实习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以及学生学到了什么,报告内容写了什么,是不是真的,很少有人关注。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实习管理。另外也有些院校的实习就是联系例如富士康之类的大厂让学生进去打一年工,挣一年工资,学校以为这样可以缓解一下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完成了实习计划。个人认为,这同样是不负责任的形为。学生首先是来学习知识的,学习本专业相关的技能,学生还在交学费,学生还处于学习培养阶段,因此实习实训的主导责任应由学校承担。当然这就是问题的难点,许多学校不敢承担如此责任,因为这里的风险很大,会导致很大的损失赔偿,学校不愿承担风险,学校也缺乏承担风险的经验,同时也缺少相关实践指导能力强的老师,因此很少有学校敢于承担而又应当承担的风险,在这里我想强调首先这里是学佼应当承担的责任,其次学校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如购买实习保险,如聘请能力强的老师指导,还有就是协议中将学校不能承担的安全责任明确由企业承担等,通过双方的协议和合同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当然实习包括多个方面,学前实习和学中实习及未期实习,学前实习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先到工厂实习一两周,对物流操作有个初步的认识,物流是什么,物流包括什么,物流在做什么,物流给社会带来什么,物流必须掌握哪些技能,具备什么技能将来才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次是学中实习,是指学习中途安排一两月到企业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前能够有一些需求认识,以便在专业学习时更有针对性;最后是末期实习,这是一般院校都会安排的实习,末期实习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让学生具备工作经验。

谈到实习,许多院校觉得很难,因为动则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投资购置实习设备设施,同时又要聘请专业的实习老师,这样的成本会比讲台教学大大提高,一般的院校无力承担。其实,物流高校实习没有这么复杂,也不一定非得投资几百万或上千万去建实训基地。物流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物流,中到学校后勤物流,再到公司内外部物流,最后是大型购物中心配送中心,专业物流公司等等。因些问题的关键不是物流设施的问题,也不是投资的问题,而是具有物流工作经验的老师去谋划,应该培训学生什么,如何培训,需要达到什么效果,然后根据此目的配合相应的实训设施,最简单的可以将学校后勤物流交给学校作培训实习使用,这样或许不需投资还可以降低后勤成本,增加贫困学生勤工俭学的机会。

那么如何安排实习呢?

1、要制定实习的计划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实习的计划则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安排哪些学生参与哪些内容方面的实习,由哪些资深的实习老师带队指导,实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考核 及考核结果如何使用等,在制定实习计划时应包括整个物流链,如物流客服,物流计划,物流采购,物流仓储,物流运输,物流装卸,物流包装等等,以使让学生对物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派专业的实习老师负责指导监控整个实习过程

首先要有效安排好每天的实习内容,每日总结收获,更正错误,这里建议实习的学生每日要组织班会(类似于企业的早晚班会,提前十分钟上班,晚十分钟下班),并将班会内容记录整理并签字存档作为实习的一部分,班会内容可以包括:

(1)昨天完成的实习,工作小结,表扬做得好的,批评做的不好的,哪些还未完成的如何继续;

(2)实习计划的整休进度情况,今天实习的任务,如何分工,达至什么目标,负责人;

(3)安全注意事项,劳动组织纪律,团队管理状况,学生服从安排情况;

(4)学生的提问解决;

(5)学习创新,建议,意见;

(6)协助企业作安排的情况,如何帮助企业改进;

(7)其它内容。

其次每道工序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很好的记录,总结,应要求学生记录下所参与的过程及学习到的知识以及看到的不明白的事项,内容包括实习工序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工作流程有什么规定,使用什么工具,使用哪些单证,用到哪些软件,必须会什么技能,工作业绩考核目标,相应报告。每道工序的实结报告不结应不少于1000字,并有实习老师评阅合格,作为实习成绩存档。同时实习时实习老师应有实习异常记录,记录下那些较好的和较差的关键事例,用于学生实习的考评工作。

再次,实习结束后,要很好的总结

这是很多实习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这是实习升华之笔,总结内容可以包括总结一下物流链的流程,画出流程图,标出每道工序的要求,业绩目标,相应的工具,单证技能要求,目前做到的业绩状况,如何改进以达成更好的业绩。通过实结,让学生对实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3、实习结果的运用。

一直以来,学生能否毕业就是看各门功课是否及格,合格,但在市场经济主体中的客户主体企业看来,及格合格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和需要的,他们需要的是能动手工作的人,因此学生好环,从市场和客户角度来看关键是看他是否能胜任工作,这样实习环节尤其重要,我们评判学生的好坏也应以客户主体企业的眼光来判定,对于那些在实习阶段就被企业看好并录用的学生当然应评为优秀,就可以合格毕业,对于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应视为不合格不能毕业应继续重修直至合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实习的意义,理论基础学习的确只是基础,真正的合格学生,有竞争力的学生是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是那些能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并能独挡一面工作的学生,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学校才能被市场所接受,学校的品牌才得以延续。

(四)强化忠诚,敬业,团队素质的教育。

对企业中的员工来说,敬业和勤奋像金子一样珍贵,忠诚就如同宝石一样耀眼。忠诚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忠诚作为一种能力,他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和核心,因为如果一个人缺乏忠诚,他的其他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愿意使用一个缺乏忠诚的人,忠诚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事实上,公司的事,就是你自己的事,无论你是以老板的身份出现在公司,还是以打工仔的身份出现在公司,对公司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不管你在公司里担任哪一个角色,不要在事情面前绕道而行,更不要对问题视而不见,因为你是在为自己工作!

敬业就是履行职责,需要具备履行职责的能力,应该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让自己成为一擅长于履行职责的人。履行职责,就是要出色地做好每一件事,包括每一件事都主动去做,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出色。

团队是一种集体意识,是团队所有成员都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团队精神是高绩效团队中的灵魂。简单来说,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调意识“三识”的综合体。团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信念,是一个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精神灵魂。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合作协同,目的是最大发挥团队的潜在能量。

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忠诚,敬业,团队方面的认识,以期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文化。

(五)物流专业教育的外延能力拓展。

大家都知道,现在找工作已越来越难,你靠什么让面试者录用你,你靠什么在从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除了要善于表现出你真正的专业实力外,你还需要有些与众不同的亮点,这就是接着要谈及的专业之外的外延能力。

可能当初报物流专业时,大家都会认为该学校几年后会将学生包装成物流高材生,自已会在人才市场上成了抢手货,现实是这已成过去,现在学生的文凭再怎么样,充其量只是一外表,再怎么包装,也不能改变你自身的能力,而这正是面试者需要知道的。能力的学习培养主要还是看学生自已,学生除培养专业能力外,外延能力也是竞争的又一大法宝。下图简单分析了一般公司的各部门人员的组成分布状况。从下图1 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的择业一定是物能干部的话,那在企业的物流部门只占18%,但如果是物流普通作业人员,那择业的范围会培加五倍。下图2说明,如果毕业生有懂包装原理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话并愿意向包装方向发展的话,那在企业中的择业范围可以增加2%,同样的道理如果意愿向客服方向发展,那择业范围可增加3%,向检验检测的方向发展,那择业范围又可增加4%,向计划统计的方向发展,那择业范围要增加2%,向仓储设备维护保养方向发展可增加1%的择业机会。也就是说,虽说我们学的是物流专业,如果我们一定要当干部坐办公室那在一般企业中的就业比例不到2%,但如果我们肯放低自身姿态从物流低层做起,那自已在企业中的择业比例上升为8%。同时如果通过增加自身外延能力的培养,使自身在企业中的择业范围又大大拓展了12%。这就是竞争取胜的奥秘。

图1 图2

1、包装方向

首先产品为什么需要包装?

包装有两个基本的功能:营销和物流,在营销方面,包装可以向顾客提品的有关信息,并通过颜色,尺寸等宣传产品。包装是一位无言的销售人员,顾客通常会根据他们对产品的印象来选择购买产品,这些印象会受到产品包装的强烈影响,如品牌颜色和外观等。从物流的角度来说,包装的功能是组织保护识别产品和物料。与此同时,包装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增加重量,因此包装的行业使用者尽力发挥包装的优势,同时将增加空间和重量这样的缺点减少到最小。同时包装还具有封装保护便利和交流的功能。

其次如何选择和设计包装

设计包装时需要考虑标准化,价格,安全程度,搬运能力及产品的可包装性,良好的包装应选用更轻的包装材料以节约运输成本,包装尺寸应仔细规划以使仓库和运输空间得到更好地利用,更多的考虑保护性包装能减少搬运损失,同时具有环保意识的包装能节约处理废弃物的成本,并能提升公司的形象,可回收的包装可以节约成本,同时减少了废物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最后如何学习包装

学习包装需要熟悉基本的包装概念,需要掌握一般产品的包装方式,还要有通用产品包装的实际的工作经验。

2、客户服务方向

客户服务是指发生在购买方,销售方和第三方之间的一个过程,该过程导致交易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客户服务水平不仅决定了现有的客户是否会继续保持成为客户,而且也决定了有多少潜在的客户会变为客户。客户服务对于公司的市场份额的大小,物流总成本以及最终的赢利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

客户服务内容包括交易前公司政策的沟通解读,交易过程中的订货信息,交货信息的维护跟踪,以及交易后的售后服务等。

从事客户服务前应先了解公司的政策方针,产品,生产制造以及物流运作状况,还要学习沟通的技巧,需要掌握ERP的知识。

3、产品检验和检测方向。

产品质量标准是产品生产、检验和评定质量的技术依据。产品质量特性一般以定量表示,例如强度、硬度、化学成分等;对于难以直接定量表示的,如舒适、灵敏、操作方便等,则通过产品和零部件的试验研究,确定若干技术参数,以间接定量反映产品质量特性。对企业来说,为了使生产经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则从原材料进厂,一直到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有相应标准作保证。它不但包括各种技术标准,而且还包括管理标准以确保各项活动的协调进行。

产品检验检测包括进货检验,过程检测,最终检验,质量控制。

学习产品检验检测需要不仅需要懂得检验检测的一般标准和规范,熟练使用常规检验检测工具的使用如卡尺,分度计,而且应有常规产品检验检测的方法,常规碰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记录分析数据,如何报告所获得的数据。

4、计划统计方向。

生产计划是制造企业平衡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供应商供货能力的支点。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竞争变得更激烈,产品和产品的选项变得更复杂,要求更高的质量、更快的交货期、更低的价格。于是,平衡机制在企业运作的各个层次上都成为至关重要的。销售与运营规划过程对企业的综合生产率做出决策,按月、按产品族表示。生产计划员要把销售与运营规划分解为每项产品按周或天表示的明细生产计划,同时销售预测和客户订单来运行物料需求计划,人员需求计划,设备需求计划等等。

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完成生产计划的编制和监督执行任务,负责生产计划的制定、产能的调整、生产进度的控制、生产计划及生产进度的适当调整,确保所有订单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对生产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负责。

此岗位的外语水平会有一定要求。熟悉ERP、MRP系统相关模块作业流程,具SAP系统操作能力,同时了解生产工艺。

5、物流设备设施规划维护保养方向。

物流设备使用的前提和基础是设备日常的维护和保养。物流设备在长期的,高强度的使用过程中,机械的部件磨损,间隙增大,配合改变,直接影响到设备原有的平衡。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使用效益均会相当程度的降低,甚至会导致物流设备丧失其固有的基本性能,无法正常运行,轻者需要停工维修,重者会影响生产线的正常运作甚至影响客户交付,人员伤亡,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物流设备设施规划维护保养包括日常保养,二级保养和三级保养。

作为物流设备设施规划维护保养需要懂得物流设备设施工作的基本原理,设备构造,能熟练拆卸和组装,有物流设备设施规划维护保养经验,并懂得如何记录并跟踪维护保养。

当然,物流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延续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中间不仅要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广泛调研企业需求,将企业需求和学校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寻求一条适合于高校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为物流人才的培养带来坦途,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的人才不足之忧。

(作者单位:肖特玻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美]James R. Stock. Strategic Logistic Management[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

[2][美]Lambert,D. Fundamental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10

[3]吴清一. 物流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11

[4]孙永正. 管理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5]魏文斌. 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

第9篇: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作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起点的选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过大或空乏

部分学生在选题时非常盲目,不能判断题目是否过大,应怎样去缩小选题。如每年都有学生选择我国货代企业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等题目,这类论文题目过大,最终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

2、选题陈旧无新意

从专业题目汇总来看,学生热衷选择讨论了很久的题目,因为学生自己能力有限,又不愿意花过多精力在毕业论文上,所以文献资料丰富的题目成为首选。

3、理论性选题偏多

由于经管类学生论文固有的特点以文字表述为主,而理论性文章相关资料无需实际调研容易取得,结果就是过于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堆砌成文,容易造成论文内容雷同,质量不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共性方面,从参与毕业论文的主体进行分析。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1)思想上重视不够

有的毕业生缺乏对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与就业关系不大能通过即可,论文质量高低无所谓,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导致选题比较随意。

(2)时间分配上存在矛盾

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启动时间是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上报毕业论文计划即题目大致在12月中旬,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准备考研、求职或实习过程中,由于远郊办学学生基本已退宿离校,因此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选题方面更多体现了学生的主观意识。

(3)能力不足的制约

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分析处理问题,也缺乏创新能力,对于专业热点问题把握不住或驾驭不了,只能选择资料收集容易、内容大而空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受限

(1)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考核以数量为主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对论文质量的考核比数量的考核更为复杂也难以操作,因此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只偏重数量的考核,按指导学生数量来计算工作量,后果就是部分指导教师只关注指导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当然更不关心学生的选题。

(2)师生比制约导致指导作用限制

近年来,随着经管类专业连续扩招,导致生师比过高,通常一个教师每批要指导8- 10名学生,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平均时间减少,而教师自身教学工作量大,还要兼顾科研工作或自我充实等,致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明显偏少,对学生论文选题放任或者把关不言的情况增加。

三、本科毕业论文中对选题的指导实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必须是在教师和学生充分配合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指导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加深了解,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分类指导。结合专业热点、兴趣专长和实践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帮助学生进行选题。

(1) 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实际指导论文选题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方面专业热点问题有兴趣,其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能满足要求,这样的选题就容易写出比较好的论文。如有学生在选题之前跟笔者的沟通中提到对供应链金融问题感兴趣,通常此类问题对物流专业学生来说研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当了解到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比较熟悉,同时在拍拍贷有过比较成功的实践经历,因此建议可适当缩小范围对电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最终该学生论文通过对电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的研究,参考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进行了融资业务设计和电商金融系统设计,并构思了未来电商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合作模式和业务形态,答辩时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优秀论文。

(2)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选题指导

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已经有过暑期实践或者正进行的实习工作,通常笔者鼓励学生把毕业论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当然直接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与论文结合相对较容易,如有学生在制造企业的采购部门实习,在选择时就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某新资企业JIT采购的分析和优化》作为论文题目,以具体企业实际操作出发,从物料管理、JIT采购具体的实施、采购流程等方面作为分析切入点,着眼于当前的运营流程的改善和未来的组织系统架构,制定了一套OEM公司JIT采购方面可以选择和借鉴的系统方法。有时候学生实习岗位与物流没有直接关系,笔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启发学生发现工作与物流的切入点,如有学生实习岗位是质量管理,经过多次沟通,最终确定的题目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企业物流改进研究》,论文从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物流两者的关系入手,剖析制造型企业在物流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某某电机制造企业为例,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该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这些贴近实践的选题再加之学生后期的努力,最终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赫连志巍.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点选取与对策.教学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