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物流专业特色精选(九篇)

物流专业特色

第1篇: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岗位群;物流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2000年以来,物流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物流人才需求的增加,物流专业也应运而生,目前有近千所高校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类专业,但是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偏低的问题,这与用人单位所希望录用到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形成巨大反差。导致这种缺陷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物流岗位的认识以及物流人才能力认识的不明确,本文从物流岗位群以及物流人才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物流专业建设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

一、目前物流人才主要培养方式及物流专业分析

1.目前物流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

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主要有四种类型:认证培训、学历教育、研讨培训、短期培训。其中学历教育是大中专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输送到各行各业,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2.目前高校物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各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对培养目标大多数局限在宏观概述性质,实际指导意义欠缺,比如在理论素质方面多为:本专业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及各类岗位培养出与国际接轨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的现代物流需要的管理人才,等等。这些对于不同的高校实际指导意义并不大,具体目标不明确。这是造成高校专业缺乏特色,难以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人才的关键所在。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设置的混乱,而且在我国各类高校物流专业中,过于强调专业课程的设置,忽视基础课程和所处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人为地将物流专业孤立出来。

(3)师资力量薄弱。物流专业在我国高校属于新兴专业,物流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教师由管理、经济、运输、财会以及国际贸易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对物流规律的认识,极少能形成系统化的理念。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讲授的往往是自己更为熟悉的原有专业的知识,即使是在分析物流案例和设计物流方案时,也往往缺乏理论根据支持,甚至有时自己都难以说服自己。

(4)教材质量较差。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多雷同、不齐全,缺少规范性的基础教材和理论性强的专业教材,即使是一些翻译过来的教材,由于译者的专业水平不高,其可读性也有待商斟。

(5)教学方式不合理。教学方式大多采用纯粹的理论教学方式,满堂灌输,没有将实际操作同理论相结合,其结果造就一大批眼高手低的“秀才”。在实训方面,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自己的实训室,但是具有较高水平能够对学生起到较好启发作用的并不多,大多数停留在软件运用方面,与实际脱节。

二、物流人才分类及能力需求分析

对于物流专业的规划,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分析,首先要确定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类,然后对各类物流人才的能力进行定位,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

1.物流人才的分类

(1)按工作内容及岗位群划分。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工作内容上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类:即企业物流人才;物流企业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研究人才。

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工程人才,包括企业内部物流和企业外部物流。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物料在生产线上的流转、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

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

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人才。

(2)按物流从业者所处的职业地位划分。按照物流人员在企业物流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及所处的岗位可划分为:高级物流人才:高级物流人才位于企业的高层,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中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主要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在各个部门或岗位群中都需要该类型的人才;初级人才:属于执行层面,对操作人员进行管理,负责物流流程的具体运作;一般操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由于招聘单位对初级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要求不高,很多人都可以胜任这类职位,所以这类人才并不缺乏。

2.物流人才能力现状分析

(1)企业对物流人才能力的认识及偏见。企业对于各个岗位群的物流人才一般具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对于仓储管理员的职位,就是要求能够进行出入库作业、单证的缮制、懂得电脑操作、能够进行盘点作业即可,较少考虑与其他岗位之间的整合关系,这很容易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造成误导,使学校过分强调某一技能的培养。这也体现了企业的现实性,讲求的是直接能用并且带来效益。

(2)高校对物流人才能力的理解及偏见。很多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首先对企业进行调研,根据有限的企业要求制定出教学大纲,由于其调研的局限性和企业要求的现实性,导致只局限于要培养的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对于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于不设置。

3.物流人才应具备能力的分析

(1)理论素质方面。首先明确不同层次物流人才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不同,但是理论是基础,是物流人才是否能够不断进步的基石,不论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应该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工作中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其次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群之间的工作是交叉的,而且是互相支持的,因此理论的学习要有全面性,这也是有的学校在初期不进行专业方向划分的一个原因之一。另外不同的岗位群为不同的需求方服务,对于需求方所在行业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认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

(2)技能方面。对于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要认真分析,不能简单地将技能定位为动手能力或者实践经验,像填制单据、操作软件及各种设施设备属于物流人才技能(这些可能仅仅进行岗前培训就可解决问题),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属于物流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任何岗位都需要撰写报告、工作总结、基本流程的设计等,这也是基本技能之一。

三、物流专业建设对策

1.找准专业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首先应根据本学校的优势确定培养的人才层次及适应的岗位群,然后确定专业定位。这是进行其他跟进措施的基础,包括确定培养的学生属于哪类人才,为什么样的顾客服务,适合什么样的岗位群,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技能,后续发展的潜力如何以及思想素质的定位等,只有这些确定下来才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师资、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训的相关内容。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要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比如作为制造企业物流人才,如果是培养中级生产物流人才,则生产运营管理、生产工艺流程等课程就要作为专业基础课进行学习,同时像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作为基础课学习,然后再设置部分与之相关的物流课程。

3.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解决当前物流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物流师资管理与培训体系。要对新任物流专业教师进行“补课”,开展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使年轻物流专业教师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迅速得到提高,尽快适应高校教学的需要。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常组织开展有关教学创新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新任物流专业教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4.提高教材质量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坚决摈弃不合理教材的使用,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定位,有目的地筛选教材,或者由有经验的教师组织编写适合专业建设的教材。有些知名的院校并不一定使用固定的教材,而是给出参考书目,但是培养的学生却更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

5.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可以考虑特邀讲座、参观实习与理论学习交叉进行,采用案例讨论等各种方式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应对物流管理中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

第2篇: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特色教材;基本思路

近年来,教育部把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标准之一,在继续保留原有的规划教材、精品教材评选,把教材作为国家精品课程重要评选指标的基础上,2010年8月教育部正式立项1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2012年在总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

目前,关于探讨好的高职教材标准的研究很多,但是,究竟怎样才能编著出好的高职教材,探讨的并不多。笔者基于物流管理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和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的两轮建设经验,结合《物流营销》课程从与广东省物流协会联合开发到与全国物流营销专家共同建成国家资源库课程的实战,总结出一些教材建设中的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品种、数量和形式不断丰富,一些有院校特点、区域特点、物流行业细分特点的教材开始涌现,但真正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并不多。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不匹配”:

1.教材内容与物流行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不匹配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加上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配套落实,中国物流行业逐渐转型升级,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新案例层出不穷。但目前大部分高职物流教材内容是高职院校教师闭门造车的产物,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及时反映迅速发展中的物流领域的新变化,与物流行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不匹配。

2.教材读者起点定位与高职院校银领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匹配

大部分高职物流教材将学生统统定位于“零起点”,将所有内容都从最基本、最简单的介绍开始,起点低,内容大、空、全,体现不出高职教材的“知识够用为度”。这样的高职教材和中职教材相比,体现不了技能优势;与本科教材相比,体现不了理论深度优势。靠这样的教材培养的学生就陷入了理论不如本科、技能不如中职的“两不如”的尴尬境地,与高职院校银领、灰领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匹配。

3.实践内容严重不足,与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不匹配

大部分高职物流教材编写队伍缺少企业专家或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闭门造车的结果,缺少前期的产业、行业、企业调研,其基本逻辑是“理论教材”或“教材教材”,而非“产业需求教材”。由于缺乏调研,教材就不可能基于行业调研抽象出典型情境、典型问题、典型任务、典型流程、典型策略、典型成果。目前的教材尤其缺乏系统的实训项目设计,学生的技能训练没有载体,更缺乏系统性。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就业岗位对学生的技能要求,难以在就业时与岗位迅速融合,实现无缝对接。

4.缺乏综合素质培养导向,与企业的用人期望不匹配

现在的物流企业,不仅需要高职的物流毕业生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字表达、语言沟通、办公软件与设备运用、组织协调、团队协作、务实创新、守时诚信、自学、遵守纪律、敢作敢为、勇于担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应该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不能把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隔离开来。但现在大部分的物流教材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缺乏综合素质培养导向,与企业的用人期望不匹配。

5.教材内容与劳动部门和物流行业管理部门颁布的职业资格标准缺乏有效衔接,与行业标准不匹配

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是劳动部门或物流行业管理部门在大量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入职员工掌握了这些基本要求,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其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合格者才能被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证明其达到了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高职物流专业的教材,必须主动与物流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把相关内容纳入教材体系。这样的教材培养的学生,才能实现就业导向。但目前大部分高职物流教材,内容选取不能全部涵盖物流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或在要求层次上有所降低,与行业标准不匹配。

二、编好高职物流教材的基本思路

笔者在主持编写的国家资源库课程《物流营销》教材实践中,与来自全国的物流专家、物流教育专家共同研究,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物流营销》教材,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好评,已经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在总结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流管理专业国家资源库系列教材编撰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编写出高职特色教材,应做到以下八个方面:

1.组建开放的作者团队

作者是高职教材开发的主体。高职教育应体现校企合作,教材编写更应突出校企合作。开放的校企“双师”作者团队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同行的开放,既有本校专家,也有非本校的兄弟院校专家;二是对企业行业专家的开放,既有学校专家,也有校外的企业行业专家;三是个人素质的开放,参加教材编写的学校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企业经历,具备一定的高职教育理论水平和一定的文字能力,至少完整讲授同一门课程3轮以上,参加编写的企业人员必须了解高职教育,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或一定的培训经历,至少担任部门主管以上职务。多家企业、多所高职院校专家联动,是克服教材编写低水平重复的重要手段。高职教师了解学生基础、高职教学规律,熟悉编写教材的基本规范,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熟知行业的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掌握大量新鲜实例,把两者结合起来,既反映行业职业的要求,也反映教育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教材编写。生产第一线的专家应全面掌握职业岗位群业务流程,对岗位群所必需的能力结构有充分认知,并能够将其模块化。由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专家和学校多年从事专业教育并卓有成效的教师共同组成“双主体”教材编写组,并明确企业专家担任主编或担任主审,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岗位实际,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

2.开展深入的学习调研

专家团队也可能有自己的局限。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高职教育和行业、产业的最新动态,专家团队应做好三件事:一是共同学习,学习基础的高职教育理论,对高职的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规律有基本的了解,学习行业标准,对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有基本的了解;二是联合行业协会,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与课程对应的岗位有关的学习情境、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岗位的基本任务、正常的工作流程、操作技巧、实施策略,了解岗位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三是应用DACUM方法,针对课程涉及的企业职业岗位,选聘10-12名优秀工作人员组成DACUM委员会,在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物流职业的具体工作、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分析、确定与描述本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并针对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能力目标的要求和课程设置,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确定绩效目标评价方法,组织教学实施。

3.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

高职教材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技能训练、教学组织、学习活动及学生认知过程的集中体现,需要编写团队以高度的责任心、崇高的使命感、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教学技巧、专业的选择智慧、综合的把控能力来协同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编写团队应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就课程的培养目标、总学时、教材主线即章节的确立、内容深浅的把握、案例和知识的引入、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教学环节的设计、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考核的方式方法进行总体、系统的设计,形成教材的基本构架和编写体例。

4.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

在研究职业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典型工作流程,突破传统的学科性知识体系,重组教材章节和内容。如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按照市场营销概述、战略计划与营销管理过程、市场分析、营销信息管理、客户需求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组合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客户服务与关系管理、企业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共十三章,国家资源库课程《物流营销》教材编写团队在调研物流企业营销实操的基础上,按照真实工作过程和操作流程,整合相关营销知识,分为“调研市场需求——选择目标客户——开发服务项目——接近目标客户——制订营销计划——控制服务质量——评估营销绩效”八章,业务上前后联系、成果上紧密衔接。在内容取舍上,《物流营销》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主,知识以够用为度”,大胆取舍,与技能训练有关的才详细展开,其他的知识删繁就简,有的直接删掉,有的一句话带过,有的提示学生查资料自学。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既要有传承与借鉴,又要有所突破与创新,并注意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5.抓住职业技能的主线

高职教材要为学生掌握技能提供清晰的蓝图,让学生按图索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工学结合,并通过设置情境、项目驱动、流程分析、教学做结合来体现。

每章设置情境分析,在什么样的工作情境下,会碰到什么样的典型工作任务,过去的工作人员如何完成这个任务,会应用哪些策略?假如企业给了你的团队这个典型工作任务,团队需要如何分解任务、协同完成?完成的成果应该是怎样的?按照什么样的流程来完成?每个环节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应用哪些策略?为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学习哪些必要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老师教、学生学之后,要立即动手做,开展必要的训练,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6.坚持项目成果的导向

既然以任务(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而文科学生的大部分任务(项目)又是以拿出文本为结果的,文科教材中就应该向学生提供标准的成果文本。过去文科高职教材的最大问题就是只说不练,没有给学生详细展示最后的文本应该是什么样的。《物流营销》在成果导向上采取了实际行动:在每章的项目驱动后,《物流营销》都展示一个来自企业一线的工作成果,明确告诉学生,你们完成的项目成果应该是这样的,并详细分析报告的结构,大致包括哪些部分,每部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然后才分析,完成这样的报告,应该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引出项目流程图,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引出知识结构图。学生的所有文本成果,都要选派两组代表进行当堂演示(包括文本展示和PPT演示),师生共同评议,各个小组再根据评议进行修改完善。

7.形成形式生动的文本

对于编写者而言,编写的过程中应多用图、表,减少文本,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图片可以是照片(组)、漫画(组)、动画(组)、影视截屏(组)等。《物流营销》基本是保证每页至少有一张图或表,使版面不那么呆板。从内容的角度,应体现思想、知识、文化的结合,体现行业的创新和进步,让学生觉得读得有意思,有兴趣去读。对于出版社的印刷而言,应采用双色或多色。如果我们的教材都能编得像连环画,情节、内容吸引学生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印得色彩斑斓,让学生爱不释手,勤读不缀,老师教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学起来效果也好多了。

第3篇: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航空危险品运输;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定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34-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成长和壮大,企业和社会对危险品航空运输需求量大增,空运危险品无论是在类别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尤其以锂电池运输为甚。2012年国内航空公司国内航线危险品运输量为18.3万吨,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45%;港澳台航线危险品运输量为1.2万吨,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3%;而国际航线的危险品运输量最大,为21万吨,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52%。国内航空公司运输各类危险品数量中,非限制性锂电池(包括锂电池设备)的运输量最大,占危险品运输总量的95.8%。2012年全国机场危险品吞吐量为48.3万吨,占全国机场货邮吞吐量的4.0%。其中危险品国内吞吐量为21.5万吨,占危险品总吞吐量的44.4%;国际吞吐量为26.8万吨,占危险品总吞吐量的55.6%。和危险品运输量的井喷式增长相伴随的是因危险品运输不当而发生的财产损失事件也显著增加,如:2012年3月20日,国航CA1742(成都-杭州)航班达到杭州机场后,一件旅客托运行李在行李传送车上冒烟自燃。经查,冒烟自燃的行李中有一块锂电池被刺破,是因锂电池内短路引起自燃,这幸亏是在地上,财产损失小,如果发生的空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民航运输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国内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危险品运输课程。本门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完善民航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毕业生的业务素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有利于为民航货运业培养专门的人才。

一、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情况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为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危险品运输课程或危险品运输的相关课程。在航空运输类方面,有关危险品运输的依据主要是国际民航组织的《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简称:TI、国际航协出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简称DGR、中国民用航空局的《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CCAR276-R1),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的院校较多,如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选修课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运输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危险品运输必修课程。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民航运输专业开设了危险品运输;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民航运输专业开设了民航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同时其他非民航高校有的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课程,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就开设了此课程。

二、课程定位

从上面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情况可知,本课程的定位有的学校是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因为它是一门以物流管理、民航货物运输管理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具有航空专业特色的课程;它以航空危险品运输安全为目的,对空运危险品的收运程序,各种危险品运输文件的填制、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进行规划管理;本课程深入系统讲授危险品的基础知识和航空危险品安全运输管理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熟悉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与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掌握危险品基本专业技术知识、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学生今后从事航空危险品运输奠定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这门课的以上重要地位及作用,并根据课程的设置目的和学科基础,结合民航物流类专业的实际,将本门课程定位为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更合适。

三、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

航空危险品运输涉及航空运输方式的众多内容和环节,具体教学内容在国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满足教学内容要求的教材很少。同时,国际航协出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即DGR每年更新一次,因此航空危险品运输这门课程要想始终站在理论及实践的最前沿,单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永远没有更新那么快和频繁。因此必须是教材和当年有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这门课程教学始终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从设置航空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初衷出发,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分为三个模块:理论、操作和实践。其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操作模块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实践模块是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实践。(见表1)

其中的实验,学校如果有实验条件可开诸如:易燃液体的闪点测试、易燃粘稠液体的粘度测试这样学生可操作实验。如无此条件,可结合自身特点做成实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6~44,可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本课程作为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有较强理论性和非常强的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宜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的讲授教学法、课后自学完成作业的指导自学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讨论教学法,中间穿插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本课程涉及较多的法规、标准条文,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教师应尽量联系法规产生的背景、目的和作用,采用案例教学形式,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案例会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法规的由来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识。因此案例收集和设计尤为重要,这需要老师平时下大力气才行。二是化理论为实际。本课程涉及较多的化学知识,教师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特别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后工作岗位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品,注重化学反应的理论与现象比较,让学生从案例中总结掌握各类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对其危险特性和事故特征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如何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掌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化学基础不同(文理科)因材施教。三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精心挑选合适内容,提供相应资料及网站资源,采用指导自学法,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过多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应作业,老师课上再进行讲评,这样能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学生是主角。采用讨论教学法时,教师应认真设计、组织好课堂讨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气氛,开拓思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参与度,教师不要马上评判学生的观点或方案,让其充分阐述,同时加以适当引导,使其意识到问题所在,让其自己主动修改方案和纠正不正确观点,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四、结语

航空危险品运输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但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时俱进的学习实践能力,而且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民航危险品运输从业人员的更高要求。本文针对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定位、教材应用及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相应建议。希望能为各位同行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为中国民航运输教育事业做出一丝贡献。

参考文献:

[1]程军,吴燕子.港口运输类专业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1):65-66.

第4篇: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新文科;航空院校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2021年7月30日,在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正式。《行动纲领》从人才新标准、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新布局、课程新体系、思政课程新要求、教学新范式和质量建设新文化等七个方面绘制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图谱”,明确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目标、行动原则和行动要点。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1],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要从新模式、新范式、新标准、新方法探索建设路径[3]。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专业建设。要从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出发,探索文科类专业的融合发展与持续优化[4]。在《新文科建设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导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通过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守并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所包含的四个专业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数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见表1)。截止2021年,全国物流管理专业可招生专业点共计525个,远高于物流工程的141个,采购管理的7个和供应链管理的39个。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为物流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涌现、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专业思政建设不系统。专业思政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从物流管理专业思政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抓一点、不抓全面,抓规划、不抓落实等问题。即便是同类专业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仍未能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规范等体系化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个别专业存在着思政建设没有抓手、思政建设过于空泛等问题。(2)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点的新批和撤销来看,基本保持平衡。但这也反应出来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处于留与不留的两难境地。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5],同类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专业不能与学校所属行业、所属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等有效融合,从而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3)专业边界过于明显。从学科属性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传统理念下,各专业往往独立发展、边界明显,物流管理专业与同一学科内部的其它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能够有一些交叉,然而跨学科专业之间(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交叉往往很少,这导致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平台类课程过少,而专业课过细、过多,达不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同时,管理学科与工科、理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难度更大。由此,如何打破专业边界,实现“管工融合”的跨学科的物流管理专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难点问题。(4)新兴技术融入不足。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BCD)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经济社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兴岗位需求难以在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得以满足,传统专业面临着如何与新兴技术的融合问题。同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新的发展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5)校企协同深度不够。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仍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现象,未能有效实现OBE理念下的按需培养,产教融合仅停留在企业认知实习和一两周的专业实习,没有能够有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校企协同缺乏有效的机制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信息共享和互通的桥梁,远不能实现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

2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

(1)以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立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新文科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新文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避免空泛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德性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充分挖掘“航空报国”精神下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有效融合,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用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OBE理念优化培养方案,将航空元素贯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全过程;其次,注重航空特色课程建设,开发航空物流类系列教材;再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开发航空企业教学案例,讲好中国情景下的好故事;最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拓展典型航空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航空精神的内涵。(2)以“管工”融合打破专业边界。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之一,是协同育人,要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专业边界,实现资源融合共享。首先,要打破学科与专业存在的二元发展问题,实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既可以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也可以归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无论如何归属,学科的建设重点与专业的发展都要互相结合。具体来讲,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首先供应链与运营管理是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下可重点建设航空运营与优化学科团队,通过学科团队建设支撑学科特色发展。与此同时,航空运营与优化团队,又对应物流管理专业,从而将学科对航空物流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促进。其次,要充分结合航空院校工科特色与优势,着力实现“管工”融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机械学科、航空宇航学科的优势资源,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系列课程和“航空+”系列课程,将航空背景下的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并设置工程训练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理科的师资优势,开设经济数学、智能算法等课程,并在学科方面联合开展物流优化研究。(3)以航空物流塑造专业特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结合所在区域、所属行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避免日趋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寻求差异化发展。对于航空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紧密依托航空院校的行业背景优势,探索航空物流特色凝练,形成相较于同类专业的错位优势(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一方面,聚焦航空货运物流,开设“航空物流导论、航空货运管理、机场运营管理、航空运输规划、民航配载”等特色课程,并与机场、航空公司等建立稳固的特色实习基地,从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两个方面将航空货运的知识体系固化下来。另一方面,面向航空制造企业物流,在开设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将航空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作为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航空工业供应链全流程;同时,深化与知名航空企业(如飞机、发动机)的校企协同,联合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4)以新兴技术提升专业能级。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原有专业深入融合。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情况,将物流领域作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专业的基本技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特色课程,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方向,从而实现面向应用场景的专业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场景应用性,应重点围绕大数据获取、商务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开设系列应用、实战类课程。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5)以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转型发展。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新的功能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那就是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准则和导向[4],而贯彻这一准则的重要手段就是深化产教融合。立足产教融合,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转型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桥梁,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机制,解决目前行业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优质实践基地,建立院企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学院与实习单位的对接会,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密跟踪企业对人才、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优化校外实践任务分配。另一方面,优化设计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打通从认识实习到顶岗实习的路径,聘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任务,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准备度。

3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作为典型的“管工”融合专业[6],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坚持“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塑造航空物流特色提升专业比较优势,通过融入航空元素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同时,要主动打破专业边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智慧物流培养方向;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最后,要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通过订单式/定制式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推动专业的应用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1.

[2]龚旗煌.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5-17.

[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4]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3-148.

[5]黎其健,唐臣.职业本科背景下新工科新文科与物流学科发展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21(7):174-176,179.

第5篇: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错位。其中,主要的问题是供给错位,即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特殊领域物人才培养不足和高层次人才奇缺。据此,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走差异化之路、紧跟行业需求和尽快步入高端三方面建议。

【关键词】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供需结构

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促生了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不过,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好。这主要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所致。换句话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错位。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给错位

由于需求无法改变,所以只能从供给中找问题。从人才培养角度看,物流管理人才供给错位主要体现在同质化严重、特殊领域和高层次人才奇缺。

1.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

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很多,主要分为本科类高校和专科类高校。专科类高校重技能培养,所以他们的人才培养更专,很多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与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由此,专科类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很好。但是,本科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程度很高。尽管有一些本科高校开设采购物流、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等物流管理专业方向,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将采购、港口和国际等专业特色突显出来。这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一方面加剧了高校同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对差异性人才的需求。例如,在天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十余所高校中,除个别高校外,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没有本质区别。其实,所有高校都能基于自己的特色及区域需求来设定物流管理专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2特殊领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足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并没有从特殊领域物流人才的需求角度去考虑问题。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相应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很少。类似地的,还有物流成本管理人才、物流金融人才、国际物流人才等。尽管有某些高校开设了国际物流、采购物流等专业方向,但是他们并没有从企业需求角度对这些专业方向进行及时调整,也没有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不能还是延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不变,必须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角度寻找合适的专业小方向,并据此设计对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师资等。为此,我们必须基于企业需求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方向分解以满足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1.3高层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欠缺

高层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主要指的是战略型物流人才。他们具有前瞻性思维,能够从全局把控物流活动,从战略高度分析和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在招聘中发现物流配送总监、市场拓展总监、仓储经理、采购经理、国际货代销售主管等高端人才十分紧缺。这些高端人才很显然都必须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例如,物流配送总监通常需要有8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实战经验必须由社会大学来去培养,这种客观问题很难由高校解决,但是高端人才也不能缺少相关的理论素养。不过,我国对于物流管理高端人才的培养体系缺失。大家都很清楚,高校中有EMBA、MBA、MPA等提供的高端人才继续深造机会,但是很少有专属于物流管理相关领域的课程。这无形中阻碍了物流管理专业高端人才的发展。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针对上述提及的供给错位,必须从走差异化之路、紧跟行业需求和尽快步入高端三个方面来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走差异化之路

为避免同质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差异化,具体的差异化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高校特色与优势找准物流管理专业小方向。例如,天津市民航学院的特色显然在航运方面,为此可以从航运物流角度进行重点建设。而天津财经大学的特色在于会计与金融,为此可以开设物流金融与物流成本等专业小方向以进行差异化人才培养。绝大多数高校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为此可以考虑是否能基于这些特色与优势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小方向。二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设定物流管理专业小方向。例如,江浙地区的电商很多,那么电子商务物流人才需求会有强劲,为此隶属这些地域的高校可以设立电子商务物流方向。而对于天津、上海等港口城市,港口物流人才需求量较大,类似地可以设立港口物流方向。

2.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紧跟行业需求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并不能固守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行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计等。现在,绝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基本一致,并没有本质区别,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有些高校提出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他们并没有相应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等。为此,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并根据行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根据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师资队伍等进行科学调整;三是,找到针对性强的物流企业与其洽谈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尽快步入高端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高端需求旺盛已成既定事实,但是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不健全。这就要求高校在现有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下融合物流管理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部分从政策上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高端人才培养办学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需要高校整合各方资源开发物流管理专业高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难度较大,我们很难左右。但是,在利益驱动下,高校完全可以借助当前高端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进行物流管理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例如,EMBA和MBA可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将培养重心聚焦于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其实,唯一的难点是缺少高质量的师资、课程体系与内容。这有待高校通过整合资源以尽快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初兵, 刘玉斌. 基于校企合作《 物流金融》 课程的教学设计[J]. 中国市场, 2014 (18).

[2]哈里森・范赫克,李严锋, 李婷. 物流管理[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3]张余华, 现代物流管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第6篇: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双一流实施方案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调研的几所知名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高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有较高的学历要求,要求教师必备的技能在增多,有部分高校从企业或者国外知名企业中聘请教师,给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授课,同时,也有高校设有专职实验教师,负责学生的实践课程,以及实习实训的指导。在调研高校师资队伍构成情况中,通过对比,可知,物流专业教师数量参差不齐,主要是副教授居多,原因在于,高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数量不一样以及高校对物流专业的重视程度,对于有些高校来说,物流专业并不是其特色专业。

(二)课程体系情况

调研的高校中,只有上海海事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课不强调多学科渗透,主攻物流领域,突出自身的特色。其他高校强调多学科渗透,存在着大而全的情况,而物流专业更多地强调专业化,强调小而精。调研高校都开设有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类、专业基础课、实习实训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

(三)实践教学情况

我国对于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也有更多的政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流业就业环境与机遇。调研高校中,根据调研访谈得知的信息数据和各高校官网公布信息数据,总结了调研高校的实践教学情况与实践教学占所有教学活动中的比重,知: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不合理,高校物流专业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占比较低,只有上海海事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实践教学占比较大。

二、基于国家“双一流”建设环境的物流管理建设要求分析

(一)“双一流”建设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课堂讲授、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物流创新创业大赛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三种基本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师主导,向学生输出知识;毕业论文和竞赛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课堂教学多涉及到理论知识讲授以及实训环节指导两个部分。课堂讲授,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自主思考,对于知识的理解片面化。调研的高校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已经失衡,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法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实践教学设施单一、操作性较差,无法与企业操作对接;师资培育针对性较弱。

2.应用型物流高校专业改革技术碎片化

部分高校由于思想观念、路径选择和资源配置问题,往往容易陷入专业改革技术碎片化的困境,即仅仅对接某个专业、某个企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方式,难以把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活动,参与育人过程,也无法对产教融合质量进行科学而完善的监控和评估。

三、基于差距度模型的国内外高校一流物管专业对标分析

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排名顶尖院校:本次调研的国外物流管理专业高校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调研了主要发达国家物流管理专业排名顶尖的院校及针对本科生设置的专业名称。发现调研国外高校中,专业名称的设置聚焦在供应链管理、生产物流与运营以及信息化方面。国外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的分类更加细致;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其中包括很多经济、财政、商业和管理等课程,让学生通过不同维度了解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选择方面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更大。在专业大纲和特色上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学校会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场所、资源、设施以及指导人员,解决实际应用型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物流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路及举措分析

(一)优化课程体系

在新时代电商物流背景下,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跨学科专业融合的特点,并且以对接产业链为前提,积极推进产学研相融合,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协调发展。高校应拓宽眼界,借鉴国外高校课程体系设置,通过国际化视角的养成教育和应用、实践型能力的实战培养,打造能够适应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复合型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二)打造自身的专业特色

高校应找到自身特色定位,例如通过校企合作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共同打造成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品牌,同时开展的相关专业课程在实践学习方面也更有保障。此外,还可以根据高校自身特点打造专业特色,例如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有两个方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个是偏经济的经营专业,另一个是偏重信息的流通信息专业,因为侧重不同,学习的课程也区分的更加细致、更系统。

第7篇: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 绿色物流;现代物流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138-01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中心,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是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通道与核心交通枢纽。“十二五”期间,随着甘肃省物流发展规模的快速壮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不断完善、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省现代物流业进入了整合、推进和提升的新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开展绿色物流服务,绿色物流不仅能够使得物流企业获取高额利润、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满足客户物流需求等经济目标,其还能够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是甘肃省现代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甘肃省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分析

甘肃省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甘肃省生态环境的保护。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森林少,植被覆盖率低,其具有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脆弱是甘肃省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发展绿色物流在有效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效益,其采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绿色物流发展模式,该模式符合甘肃省生态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利于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改善。

2)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甘肃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主要是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应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抑制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最终形成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物流体系,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存。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甘肃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甘肃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甘肃省物流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同时,应在绿色物流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并增强其品牌价值与生命周期,从而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 甘肃省发展绿色物流的抑制因素分析

甘肃省发展绿色物流的抑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随着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绿色物流的概念近些年才进入我们的视野,目前,多数社会公众并没有对流通过程中的绿色化——“绿色物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绿色物流观念的模糊对甘肃省发展绿色物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政府部门缺乏绿色物流理念将会只关注物流业为甘肃省带来的经济利益却忽略了物流业为甘肃省带来的环境破坏,并且政府部门难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甘肃绿色物流发展战略;第二,物流企业缺乏物流理念将会只关注物流成本与经济效益,当企业利益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他们则会不惜牺牲环境效益而保全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眼光。

2)政策体制不完善。绿色物流是一个全新的复合型产业,其运作流程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联运、配送、信息等不同的行业,甘肃省政府部门虽然重视绿色物流业的发展,但其尚未构建出一套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绿色物流标准,更没有组建起一个责权明晰、职责专门的行政监管部门,因此,政策体制不完善将对甘肃省绿色物流发展带来障碍。

3)物流技术水平低。发展绿色物流不仅要依赖于科学的绿色物流理念与合理的政策支持,更应该依赖于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的支撑。目前,甘肃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与物流技术应用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物流技术绿色化水平却未达到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物流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已成为甘肃省能否顺利实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

4)绿色物流人才匮乏。随着甘肃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甘肃省物流专业教育与培养力量相对较弱,而且现有的物流人才流失严重,因此,物流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当前制约甘肃省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3 甘肃省发展绿色物流的实施对策分析

甘肃省发展绿色物流的实施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促使全民形成正确的绿色物流观念。首先,甘肃省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利用舆论宣传、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全社会的绿色物流意识,向社会公民传输绿色物流的理念,使得全民对绿色物流的理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在转变传统物流观念的基础上树立绿色物流理念,形成政绩、经济效益、保护环境、资节约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体系。

2)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物流发展政策。发展绿色物流离不开政府强有力地政策支持,甘肃省在绿色物流的推进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统一监管与调控。政府部门应该根据甘肃省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地理条件构建符合甘肃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标准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省内物流企业形成科学的绿色物流理念。此外,政府部门应制定完善的绿色物流法规与政策,对企业的物流行为进行监督和激励,维持良好的绿色物流发展秩序,促进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

3)提高绿色物流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绿色物流观念的形成与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物流企业应利用先进的物流装备、物流技术与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绿色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实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共享自然资源的目的。

4)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新生事物的绿色物流,其对绿色物流运营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培养与造就一批掌握绿色物流理论的物流人才是有必要的。在培养物流专业人才过程中,应构建具有多样性、多面性特点的绿色物流教育体系,首先,政府部门应鼓励省内各高校积极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为甘肃省绿色物流高级管理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政府部门应鼓励省内各物流企业有计划的参加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为甘肃省物流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保障;再次,可以通过构建产学研平台,使得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相关物流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物流企业进行物流实践的基础,从而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更军.浅析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市场,2013(14).

第8篇: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 特色专业 区域经济 创建 服务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g0151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特色发展和差异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大学办学特色中最主要的特色构成单元之一,正在为各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实践和探索。200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下简称“指导意见”),为高校培育和创建特色专业指明了方向。安康学院地处秦巴腹地,植物资源极其丰富,1983年开办林学专业,1999年开办园林专科专业,2007年开办园林本科专业。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办学宗旨,专业特色逐步显现和形成:

2009年1月,“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被学校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点(安院发〔2009〕43号)。

2009年8月,“陕西省农林与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陕西省教育厅批准(陕教字〔2009〕25号)。

2010年2月,07级园林班被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奖牌证书)。

2010年5月,07级园林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中青联发〔2010〕17号)。

2010年5月,园林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陕教高〔2010〕13号)。

2010年7月,园林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高函〔2010〕15号)。

培育专业特色,重在理念、贵在践行、本在质量

1.培育专业特色,重在理念转变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老牌大学相比,无论在所处区位、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硬件、学校知名度等诸多方面,都是处于绝对劣势。因此,在创建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如何发挥“长板”、弥补“短板”,凝练特色、脱颖而出,就成为我们首先面对的困局。学校组织的教育观念大讨论为我们破解困局提供了契机。通过认真学习、热烈讨论、外出考察,统一了思想和认识。2008年12月,我院召开了分管校领导、教务处长、科研处长应邀参加的“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工作研讨会”,制订了《教学科研项目储备及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培育和创建特色专业的理念和思路逐步明晰:

(1)专业特色内涵的理解问题:专业特色是指其固有的特征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相比与众不同。专业特色得以形成至少应具备如下几个特性。一是独特性,指专业特色是有鲜明个性的,具有明显有别于同类专业的办学风格,即“人无我有”。二是优质性,指专业特色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明显,具有杰出性,即“人有我优”。三是创新性,指专业特色是不断提升,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开拓性,即“人优我新” [1]。

(2)“能不能”的问题:首先,特色不是一流大学的专利,凡是一流大学,由于其具有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设施、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平等优势,因此,必然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但是,专业特色具有多元性特征,也就是说,非一流大学也可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其次,特色与水平相互关联,可以借助特色来提高水平,也可以通过水平来彰显特色。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建特色专业,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3)怎样培育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围绕人才定位、依托区域资源、服务地方经济、锤炼园林专业特色”的工作思路:

顺应时代潮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园林式城市、园林式厂区、园林式社区、园林式校园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园林工程建设项目和工程投入日渐增加,使园林产业得到极大发展,园林专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我们应该顺应这个大潮流,抓住这个大机遇。

围绕人才定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既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技能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同仁的共识。现代园林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灰领人才”,也就是指既具备专业知识,有一定理论水平,同时又具有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

依托区域资源――安康学院地处秦巴腹地,秦巴山区属我国南北过渡气候带,山川水系纵横,地势高差悬殊,南依巴山、北靠秦岭、东接湖北、西连甘肃,是我国最大的植物基因库之一,也是很多园林观赏植物的原产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

服务地方经济――安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目标,这为我们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机遇。大学被赋予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任务,人所共识。但是从逻辑上讲,在这三大任务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元”任务,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大学“元”任务的有效延伸,它本质上服务于人才培养。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确立了“彰显地方特色、创新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打造区域行业中坚”的园林专业办学理念。

2.培育专业特色,贵在探索实践

(1)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管理中夯实专业基础

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我们集中财力和精力,努力搞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一是加快实验室建设力度,从2007年至2010年共投入近200万元,新建了园林观赏植物实验室、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补充升级了土壤肥料学实验室、园林病虫害实验室、测量学实验室、工程制图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二是加快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在建设好校内盆景园的同时,先后共建了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西安植物园、化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安康市龙舟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安康市园林管理处等五家校外实习基地。三是搞好实验室资源整合,针对原实验室功能交叉、定位不清等问题,将实验室整合为1个基础生物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共16个实验分室和一个生物标本室的格局。四是强化实验室管理。制定并实施了《农生院教学规范指南》、《农生院学生实验信息簿》和《农生院本科专业实验开设项目总汇》。所有实验教学的组织按照《规范指南》进行;所有实验项目开出按照《项目总汇》实施并认真填写《实验信息簿》。

(2)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引领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专业特色的重要保障。因此,从2007年至今,在园林专业进行了探索实践,一是把第4-5学期的专业实习和科研训练,集中在第4 学期5-6月份开展并与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实行对接;二是把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形成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毕业设计)―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07级、08级的试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3)在专业实习中凝练专业特色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沟通和联系,努力使专业实习工作与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相对接。例如:2007年通过专业实习承接并完成了安康市兴盛畜禽养殖有限公司800亩林下养鸡山地的测量制图和规划设计工作等;2008年,通过专业实习承接并完成了安康市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场区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石泉县银龙乡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设计工作等;2009年,通过专业实习承接并完成了平利县烟草公司烟草示范区测量与制图工作、安康市河源生态园区的测量及规划设计工作、岚皋县城关镇28万亩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紫阳县毛坝镇32万亩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等。通过实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锻炼了青年教师,凝练了专业特色,而且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4)在社会实践中彰显专业特色

2008年,国家颁布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这项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惠民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关健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集体林权的勘界确权。这为园林专业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测量学和制图学知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彰显专业特色提供了机遇。2009年6-8月,07级园林专业两个班学生通过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了石泉县180万亩集体林地勘界外业工作,使全县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1164个村民小组36000户宗地勘界确权到户。完成了镇坪县97万亩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使全县9个乡镇11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049户宗地勘界确权到户。2009年10月29日《安康日报》以《青春的旋律,在大山深处唱响》为题进行了报道。2010年6-8月,08级园林专业两个班学生通过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承担了汉滨区12个乡镇的集体林地外业勘界工作,目前工作已近尾声。

(5)在科学研究中提升专业特色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将科学研究根植于区域经济建设并与资源优势和培养人才相结合,才能产生无穷的生命力。为此,我们首先将科研工作主要定位为应用性研究,结合秦巴山区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和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从2007年至今,陆续申报成功《秦巴山区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安康市城区绿地景观建设规划设计研究》等11项省级和厅市级科研项目;其次,明确规定,每个科研项目必须吸收不少于2名园林专业学生参加课题组,从事科学研究,提高综合素养、充分接触社会、服务地方经济,从而使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最大化。目前,一大批学生正活跃在实验室、科研基地和推广一线。2007年至今,园林专业师生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项目验收结题正在报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48篇,其中SCI收录2篇,核心期刊26篇,极大地提升了专业特色。

3.培育专业特色,本在人才质量

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培育专业特色,创建特色专业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人才质量。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园林专业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都有了明显提升。2010年2月,07级园林两个班被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0年5月,07级园林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2010年4月和6月,07级园林班薛丹同学分别荣获“全国首届艺术插花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和“全国首届艺术插花大赛三等奖”;07级班全班同学90%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并参加了党课学习,有 10 名同学光荣加入党组织;有园林班学生参加的体育代表队2006-2010年连续五年荣获安康学院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1名;2007年以来,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超过90%,一大批园林专业学生分别在西安、北京、上海、深圳、汉中等城市园林规划工程企业就业并成为工程技术骨干。

建设特色专业,应着力强化五个“体系”

部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仅仅有3年的建设期,时不我待。我们深深地感到:要建设好特色专业,必须正视自己的“短板”,弥补自身的“短板”,按照《建设任务书》要求,着力抓好五个“体系”建设:

1.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的核心,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构建骨干教师培养体系。

(1)积极引进人才

制订优惠条件,积极引进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外聘教师制度,借助“外脑”,迅速提升本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

(2)注重培养人才

加大现有教师培训力度,采取“送出去”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或“派下去”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认真做实“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在科研中培养教师成长,通过科研充实和提升教学内容。

(3)大胆使用人才

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社会服务开展、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提供工作条件和机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切身利益,给他们压“担子”,为他们牵线,让他们冒尖,努力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2.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优势,构建以野生园林植物训化与保护、园林植物生产、园林绿地养护与管理为方向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群;二是紧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潮流,构建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为方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群。

3.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努力建成和改造一批技术含量高、亮点突出、能代表园林专业发展方向的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增强示范辐射功能;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不断提高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管理水平;注重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效率和使用范围;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努力争取产学研合作实现突破。

4.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 是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认真落实好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和内涵,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促进人才质量稳步提高。

5.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日渐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趋势。因此,要继续做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培育工作,积极努力争创省级重点学科。一手抓专业建设,一手抓学科建设,不断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和途径,努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双突破。

参考文献:

[1]许迈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2]刘戈.中国急需灰领教育[N].环球时报,2010-6-2(14).

第9篇:物流专业特色范文

湖南省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2年底,在湖南省68所高职学院中,有36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比例高达52%,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招生12222人,占全省360个招生专业招生人数的2.92%。但仅仅只有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物流工程技术(冷链物流方向)、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方向)和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其他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港口业务、国际货代、公路运输、连锁经营、铁路运输等专业方向。通过分析,湖南省高职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如下:

1.1起步晚,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湖南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都非常晚,省内本科院校中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为数不多的专业培养本科层次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人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近三年来物流管理专业中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的学生却不足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1%。如此小规模的人才培养,远远满足不了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的需求。

1.2意识薄弱,理念滞后,培养定位不清晰

冷链物流,不仅需要建设冷库,还需要资金和制冷技术,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出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以致于政府、企业、市场和教育机构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都没有很强的意识,更没能主动去学习国际上和国内其他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做得较好的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导致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理念严重滞后。当前,在为数不多的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高职院校中,几乎都存在着循规蹈矩,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重试卷考试、轻专业技能培养。由此不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必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

1.3师资力量不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大部分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相近或相关专业改行过来,没有较强的制冷技术和冷链物流知识,更严重的是缺乏对冷链物流理论和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专职教师缺乏在冷链物流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操作和顶岗的经验,缺乏对实际工作要求的认识,而知识从书本到讲台,纯理论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场地,而且还需要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而这些投入非常大。就目前而言,只能是浅尝辄止,严重不足的教学资源成为当前的实际困难。

2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1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构成

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建立在冷库的基础之上,一般情况下在流通领域可以将农产品冷链物流分为由冷藏/冷冻库用于储存和冷藏/冷冻运输车用于运输、配送两大部分组成。根据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岗位需求分析,一般农产品流通企业需要大量的冷链采购主管、冷藏/冻库主管、冷链配送主管、冷链运输主管以及冷链包装和质量监控主管,等等。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由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主办的以“坚持为供销行业和湖南区域经济服务”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学院按照“对接产业、融入行业、提升质量”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促进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农”的专门流通类人才。为此,学院开设了一系列流通类、财经类涉农专业,其中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特色人才来培养。基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殊性和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学院在深入企业、市场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请“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和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企业一线从事农产品冷链物流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战专家一道分析建言,制定学院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计划,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专业技能要求和知识体系。根据学者、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要求从业者需要具备普通物流管理、物流技术和物流工程等领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需要具备食品科学、质量检验和安全、制冷技术、农产品运销保鲜技术、包装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等专业技能。因此,学院相应地开设了相关理论课程和实际操作实验实训课程。

2.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岗位见习等培养模式

由于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同时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型教师严重匮乏是当前的一个现实,这也是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的软肋。因此我们与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专业教学需求,逐步探索和构建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岗位见习、顶岗实训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开展合作,把两者的需求交集扩展到最大化。一是把专业教师安排到企业为期一个学期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企业顶岗培训,以此将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企业的专业技能需求有机融合,培养专业教师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较全方位地掌握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的要求;二是聘请企业实战专家来校讲学或直接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可让学生接受零距离上岗的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同时也可以带动专业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三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用人计划及要求,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计划,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文化理论课等按照企业经营性质、特点和要求量身打造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计划;四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将部分专业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当中的某一模块内容教学直接把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冷藏/冻仓库现场讲学,还可以采取“2+1”的模式,即前两学年主要在学校培养学生,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各岗位上轮岗顶岗实训、实习等。

2.3产学研结合,以职教集团牵头,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教育资源共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