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进出口市场调研精选(九篇)

进出口市场调研

第1篇: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中国商品遭遇I$I外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GDP增长创造了连续15年保持7%以上的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21亿美元。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更是迅猛发展,进出口总额于2004与2005连续两年突破10000亿美元,其中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了1018.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机会与风险并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外经贸磨擦日益频繁,我国产品遭受外国的反倾销愈演愈烈。由图1看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从1995年至2005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数量增多的背后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呈现以下特点:

(一)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数字,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仅2005年中国就遭遇1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

(二)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鞋类、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20世纪90年代被调查产品以低附加值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

(三)遭受的反倾销措施与出口贸易量极不相称如图2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被执行反倾销措施数目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同时看到虽然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上升,但前者始终远远高出后者,二者极不相称。中国出口产品已经连续11年遭受到世界最多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且这一不祥趋势还在延伸扩大。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直接受害者就是我国出口企业。如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二、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主要原因

(一)环境原因外部环境方面,许多国家利用反倾销简单易行和不易招致报复的特点,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倾销的确定主观性强。外国政府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观不利因素主要有: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出口结构失衡和外贸体制不顺容易使一些出口产品造成倾销或倾销嫌疑。出口管理和审核权高度集中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仅局限于提供进出口培训等初级服务等功能,不能对违反行业整体利益的出口企业做出惩罚。行业管理主体权力的真空致使行业管理混乱,造成了出口企业以压价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

(二)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认识不足,或错误认为应诉参与与否结果一个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成功应诉的事实表明,企业应诉越积极受益机率越高。

(三)中国出口企业对待国际市场的观念导向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社会中存在着六种竞争的观念,各种组织无一不是在其中某一个观念的指导下从事其营销活动: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顾客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往往是过于注重产品的性能、质量和销量而忽视人性和服务,这些观念在少数落后国家的卖方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开拓市场时一般采用营销观念、顾客观念或社会营销观念指导自己的活动,靠市场导向的战略来赢得市场,以适应正在加速变化的环境。2004年7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获得了不必使用出口中间商而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资格。但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这也正是生产和推销观念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所固有的风险。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在优化我国出口体制、规范我国出口企业经营行为、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既有利于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善,又能有效应对反倾销。

应该看到,我国政府这几年在修改和完善WTO反倾销规则,建立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外贸出口预警机制,构建国外的反倾销协调网络,加强对出口产品监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我国的出口体制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在一些企业成功应对反倾销案例的带动下,在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和奖励下,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有了积极的转变。与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一些企业应诉态度、行为的转变相对比,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的营销观转变相对滞后。一些观念落后的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跟进和竞相压价的行为往往导致整个行业遭受反倾销报复,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国际市场营销水平刻不容缓。

三、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

随着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影响日渐扩大,各国企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最主要差异是国际营销所面临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要通过调研详细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进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这样才可以用可控制的资源有效应对不可控的国际市场环境,才可以避免反倾销、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细致深入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对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是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环境调研和消费者调研主要是为获取国际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通过所收集的信息来测量市场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直接营销环境和间接环境,直接营销环境是指那些直接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通常是指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营销间接环境是指那些间接的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地理、人口等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理解国际社会的人群行为和观念、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营销过程,并可以获取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类型及增长变动趋势、潜在消费量等方面的数据。取得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理解国际市场现实和未来的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调研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国际市场现实的供给情况。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调研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竞争调研。

由于国际市场调研涉及的范围广、变量多、变量之间关系复杂等原因,使得一般出口企业很难独自承担由此带来的高额调研成本。鉴于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较小,可以采取加强文案调研、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调研、几个企业联合聘用国际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国际市场调研。

(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属于目标营销的范畴,即出口企业区分主要的细分国际市场,把一个或几个细分的国际市场作为目标,为每个细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和制定营销方案。通过目标营销,出口企业可以把营销努力集中在具有最大购买兴趣的国际顾客身上。国际市场细分时要注意国际消费品市场和国际工业品市场细分标准的不同,我国出口企业在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后,可考虑从以下五个市场模式中选用适合自身的模式: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

如图3,密集单一市场(1)是以单一产品对单个细分市场密集营销的市场模式;有选择的专门化(2)是以多种产品对多个联系很少的细分市场分散营销的市场模式;产品专门化(3)是以系列同种产品对不同细分市场展开营销的市场模式;市场专门化(4)是以一系列多种产品满足某个顾客群体各种需要的市场模式;完全覆盖市场(5)是用各种产品满足多个顾客群体需要的市场模式。我国出口企业往往不重视对市场覆盖策略的研究,沿用“大规模分销”的传统方式,出口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标准化产品上,因而这些商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就相对较大,同时我国商品的现实优势又在于价格低廉,这样即使不是有意构成倾销行为,也容易引起进口国同类产品厂商的警戒并引发反倾销申诉。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基础不够深厚,密集单一市场(1)和有选择的专门化市场(2)模式较利于我国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避免国外的反倾销。市场定位就是出口企业确定在目标国际市场要传递的顾客价值,也就是企业或品牌的核心观念。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定位要注重价值的差异化,即在设计产品与形象时以目标市场的顾客利益为基础,充分体现自身优势,努力避免与国外竞争者雷同,从而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定位之后,要通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差异化来体现核心观念,从而将出口产品与国外竞争者区分开来。

(三)产品策略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要求对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产品组合、品牌、包装、服务做出协调一致的决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在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和国际品牌建设上面临的问题较多。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近年来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开始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共性需求,这一特性要求采取标准化策略,而前几年占绝对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满足各国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应以采用差异化策略为主。我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尤其应注意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结合运用,如一些标准化产品采用差异化策略,改变包装或品牌名称就可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事实上我国出口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就被运用差异化策略的外国进口商转移。标准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合应用有助于企业避免反倾销,例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所生产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中,我国一企业生产的打火机因为多了充气阀特色而免受调查。

品牌的本质是营销者许诺向顾客持续传递特定的属性、利益和服务,品牌是公司战略运作、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企业国际营销下一阶段的战略是如何真正建立世界性品牌,中国企业建立世界性品牌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品牌价值,而非市场份额或销量。在对出口商品的品牌设计时,要考虑同进口国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品牌的维护。

第2篇: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 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 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 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 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02)[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奥沙利文著苏晓燕等译,2003,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2.毕宝德,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宝德,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01,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02,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00,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l,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2.万曾炜等,2001,透视浦东思索浦东[M],上海人民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巧.施源,2002(ll),规划导向型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J],城市规划;

16.周树志,1999(4),论公共政策范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刘溶沧,1999(l),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J],财贸经济;

18.马风光,2001(2),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lJ],技术经济;

19.吴未,2003(3),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J],中国土地;

20.刘浩葛吉琦,2002(9),城市化中的土地征用问题[J],国土经济;

21.谭术魁彭补拙,2003(l),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J],中国房地产;

22.谭刚,2001(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一一《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特区理论与实践;

23.董坷,1999(3),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下的城市土地利用[J],城市规划汇刊;

24.张文彪,2002(8),美国的土地管理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5.魏景明,2002(11),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J],中国土地;

26.束雷,2002(2),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中国土地;

27.王国强,2002(4),中日土地利用管理比较研究[J1,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8.欧阳安蛟,2001(4),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

29.万曾炜,1997(2),论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J1,上海经济研究;

30.万曾炜,1997(l),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分析[J],浦东开发;

31,徐永倡等,1997(8),切实加强浦东新区土地的宏观管理[J],浦东开发;

32,芒棘,1997(9),完善新区土地市场体系浦东实施土地租赁办法[J1,浦东开发;

33.陶建强,1998(l),土地开发模式与浦东新区的形成和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34.钱芝平,1998(3),加强浦东新区国有土地资产运营管理的建议[J1,浦东开发;

二、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指出文章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介绍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与手段。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有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手段。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及其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介绍国外经验。其中,市场机制方面主要介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美、日、加等国土地交易的制度和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调控主要从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购储备制度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做法。最后,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做法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启示,即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调控系统。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文章的重点,第四章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特点,第五章在介绍周口地区土地调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周口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存在的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第六章在构建周口地区上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分析其构成要素、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根据周口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探索性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1.3论文的思路结构与创新之处

1.3.1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1.3.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调控系统

2.1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产权理论

2.1.2地租地价理论

2.1.3土地市场理论

2.1.4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1.5公共政策理论

2.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系统及手段

2.2.1市场机制

2.2.2政府调控

2.2.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2.4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国际经验

3.1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国际经验

3.1.1国外实施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实践

3.1.2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立土地市场调控机制的启示

3.2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国际经验.

3.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国际经验

3.2.2土地征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

3.2.3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政府调控土地资源的启示

第四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4.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2.1农业用地迅速减少

4.2.2可预征地空间减小

4.2.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很快

4.2.4土地闲置量较大...

4.2.5土地批租总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4.2.6土地批租方式出现多样化

第五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

5.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5.1.1地区管理系统

5.1.2开发公司管理系统

5.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5.2.2土地调控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与措施

6.1构建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管理模式

6.1.1周口地区土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型的选择

6.1.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目标函数

6.1.3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优化方案

6.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创新..

6.2.1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6.2.2根据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土地功能分区

6.2.3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机制

6.2.4逐步实现全部土地有偿使用

参考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镇建设及其土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从小城镇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城镇化中选择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性,并回顾了伴随我国城镇发展历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历史演进。论文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着重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土地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城镇建设中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概括了其特征,探讨了城镇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与方向,并尝试对其成因作出论证。最后,文章立足土地管理实践,以土地增减挂钩管理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土地管理的学理性对策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由于本文是在课题研究成果上的深化,是基于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的分析,因此提出的土地调控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五)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是一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分配有效的土地资源,使其在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是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效应,实现优地优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调控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符合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公众参与是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公众建议和意见反馈影响政府政策而修正市场失灵,促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但是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调控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一级市场上没有实现垄断,无法有力地调控市场供需,同时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既无法保障政府政策、规划等的贯彻与落实,又无法有效地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并且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参与既没有在法律制度上得到明确和保障,也没有具体实施措施。因此,我国土地资源调控的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完善,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既保障政府的调控,又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创造平台,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的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三种机制的作用程度,使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能概括出来的,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深化。并且,一个成熟的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还是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实现供需平衡,政府的各项政策只是其补充,并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政策的变动只是对市场的微调,不会引起市场较大波动。

目前,周口新区实行的是新区政府和开发公司二级土地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形式土地基础开发和招商引资的职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级市场调控乏力,二级市场存量过大,土地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优化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知识有限,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尚不深入,有的措施还缺乏可操作性,对各种调控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土地市场的变化也缺乏系统的讨论。而且由于数据有限,周口新区还没有建立地价指数等原因,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的分析和提出的管理措施还仅限于定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希望今后随着对实践的了解和知识的深化能够深入研究下去,弥补以上不足。

三、研究基础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基础

本人自1990年开始一直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曾担周口市淮阳县的镇长和党委书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过深入的研究,对农业区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了解透彻,因而有能力完成该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进度安排 论题前期准备30天。

相关文献资料论证查阅、国家和地方政府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借鉴、分析,制订出论题研究方案。

论题调研实施150天。

社会调研展开,调研资料、数据整理、分析、归类卡片制作、确立本论阐述内容构架构思。 论题写作形成150天。

调研报告―――提炼形成论题初稿―――立论观点、内容座谈考证修正、正式文本形成。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是作者三年来一直在持续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总结与深化,形成了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3篇: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调研数据为何脱轨?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根据各种市场调查结论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商品,其失败率高达92%,其成功率只有8%。调研正在受到严肃的考验:数据为何会脱轨?

一、调研价值误区致使脱轨

市场研究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营销管理人员能更好了解市场状况及其变化,从而使企业更清晰定位自我、发现已存问题、寻找市场切入机会。企业是否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恰当的市场切入点,关键在于企业怎么能在变化的市场中有效运作,而不是以调研做为企业的救命草,走入了自认为很有数据依据的误区,从而与现实脱轨。其实可口可乐在口味测试也走过误区,他们在消费者的调研中测试出,消费者对口味的care程度最高,所以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来研发新口味,新口味得到了消费者在数据上的认可,但是该产品投入市场后很快夭折,虽然消费者觉得口味很重要,但不会因此而改变购买因素。这个例子耳熟能详,甚至很多企业会在内训时告诉员工以此为戒,但为什么还是会有企业牺牲在此呢?答案是企业调研的价值认定清楚,走入了误区。

二、市场叛变,誓言掩护潜伏者

1、潜伏在消费者之中;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阶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素,单看调研数据会致使企业的决策方向与市场映照了几米的成名句“向左走,向右走”!

消费者购买产品会经历原始诱因寻找时期、尝试性购买时期、重复购买时期;企业不能将消费者购买某产品的原始诱因与消费需求混为一谈,很多人虽然有需求,但如果没有独特的诱因对其进行刺激,需求就转变不了购买。如某一食品公司欲在烘焙食品方面抢占一席之地,进行消费者研究,研究结果在满足消费者吃后不能增肥的需求后,愿意尝试购买该产品,结果产品上市之后问津寥寥无几;原因是,消费者认为吃后不能增肥是最好,但不是其购买的标准因素,只是附加条件而已。

2、潜伏在市场环境之中;美国有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看到的一切会影响他作为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很多企业了解市场环境对消费者影响,做市场的时候选择广告轰炸,但却很难得到理想效果。市场本身含有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与灵活性,绝不是一种分析模型和一些数据可以解释的,广告测试时的消费者所处的市场环境在变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也会谁之而改变,有调查表明,75%一90%的新产品上市一年后就迅速从货架上消失,因为调研数据的滞后性和不变性使之加深了影响。

3、潜伏在信息之中;调研中常用的方法有焦点访谈、电话访谈、邮寄问卷、入户调查、终端拦截、网络调查、座谈会等等。了解消费者是决策的前提,企业运用的调研方法,其竞争对手也会运用。市场表面信息是透明的,程式化的东西是静态的,而市场是动态的,如何在透明信息下找到“潜伏者”才是企业更应该思考的事情,而不是执着于用哪些方法,要多少数据这么简单。企业根据调研制定的决策,最好的状态也只是围绕市场转,而不能引导市场和创造市场。事实上引导市场和创造市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发现“潜伏”需求并满足需求,但市场调查根本不可能发现这种潜在需求,向爱斯基摩人推销冰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潜伏”因素如何“钓”出?

“潜伏”因素既是非固有的因素,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市场的动态方向、快速有效地信息等等都是潜在其中,而用数据很难表明。潜伏因素是不是真的无迹可寻,无口可挖呢?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如何钓出“潜伏”因素,并把握时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避免企业“中暑”——为调研穿上夏装

为了对市场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市场调查仍有一定的价值,必要时也要进行市场调查。但可以让调研穿上暂时的、迅速的,投入较少的夏装。即使如此,企业在决策时也不要过热地依赖市场调查结果,端正调研的价值观,不要把调研数据做为市场的全部,要与现实脱轨。所谓高楼不是一日而建成的,企业随时要把收集消费者意见作为必做的工作,要和消费者靠近,观察或倾听他们心里的疑虑和想法。这样积累下来,与数据相结合,才会把企业的路越走越宽。

二、剥开市场,让潜伏者无处可避

1、剥开市场——在不同的时期,对消费者利益分析开采,用以深度理解某个产品类中影响顾客购买决策的因素;在消费者诱因寻找时期、尝试性购买时期、重复购买时期分别对于购买产品看重的利益点和对其他的同类的产品视而不见的原因等这样的因素和数据进行交织 ,千万不要让消费者牵着鼻子走,而要通过利益分析开采,来带领他们、引导他们。

2、剥开市场——在模拟的环境中调研;调研数据脱节或者调不出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是因为企业在调研过程中,并没有布置出相关的环境,而是让消费者自己去想象应该有的环境,而当其身在环境中时,需求就会差异很大,当人们饭前到超市购物时,由于没有吃饭,则会对于有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有购买的冲动;但当人们饭后到超市购物时,则会对其他方面的货物较感兴趣,前者会买刚出炉的烤鸡;而后者会选择冰柜里的冻鸡,回家自己烤制。模拟环境,减少消费者的想象,而是让其身在环境中,发出最真实的感觉。如果企业不能模拟出调研中的环境,那么奉劝不要以调研的数据为基准;在walkman上市之前,消费者调研的结果是大家认为把收音机随身带着是一件神经的事情,可是walkman还是上市了,并一度创造了奇迹。故数据在没有模拟环境的前提下,仅供参考!

三、跟着感觉走

记得达娃事件之后,宗庆后的一次采访,记者问宗庆后娃哈哈的决策程序是什么,宗庆后回答说从不做那种程式化的市场调查,而凭自己的双脚去走访市场,凭感觉进行决策。千万不要误会,这里的感觉不是凭空而出的,是由经验积累而出的。并不是说数据无用,关键的问题是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数字分析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数据只是决策的参考,最终使人们做出特殊发明的因素是敏锐的洞察力,是“企业的感觉”。当然,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进行生产和销售,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安全,但实际上它却可能使企业走向深渊。

第4篇: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一)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家禽特指鸡、水禽(鸭、鹅)、火鸡、珍珠鸡四大类。按照国际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1992年版的分类标准(简称HS1992),本文中家禽产品的具体范围包括:活家禽(HS0105)、家禽肉(HS0207)及制品(HS160231、HS160239)、家禽蛋(HS0407、HS0408)、羽毛(HS0505)四种产品形态、7个品目下的全部商品。中国家禽出口和世界家禽进口数据均来自联合国统计署商品贸易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说明

要判断一个国家出口市场结构是否合理,至少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要从出口方面分析它的集中程度、多样性和均匀性。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结构很可能会导致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性,一旦主要出口市场出现波动,很难通过其他出口市场的反方向波动来加以抵消。另外,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结构必然意味着对某些国家的出口过多,而对另外一些国家的出口较少;农产品贸易作为贸易摩擦多发领域,较高的贸易强度和市场占有率,很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贸易摩擦。因此,合理的出口市场结构应该尽量具有多样性和均匀性。第二,要看该国出口市场结构是否对世界进口需求具有较强的调整能力,即随着世界进口需求的变化,出口市场结构表现出与世界进口需求方向具有一致性的变动特征。判断标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看,该国出口市场份额较大国家是否是世界进口市场份额较大的国家,即该国出口是否集中在世界主要产品进口国上,以此判断其对世界进口需求的调整能力[15];二是要看,该国出口市场份额增长较快的国家是否是世界进口份额增长较快的国家,也就是要看该国的出口增长是否集中在世界进口增长较快的市场,以此判断其对世界进口需求调整潜力。因此,本文运用出口市场集中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测算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分布特性的基础上,运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和收益性结构变化指数对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对世界进口需求的调整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测定,具体测定指标及涵义如下:1.出口市场集中度指数(HH指数)出口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国家出口商品集中于某些国家或者地区的程度。是借用产业经济学中的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HH指数)来表示,公式为:HH=S12+S22+S33+…+Sn2=∑ni=1Si2(1)该指数的值代表各出口市场在中国家禽出口市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平方和。其中,Si表示i国或地区占中国家禽出口总额的比重,i的值由1-n,n表示中国家禽出口市场总数。HH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指数越趋于1,表示集中度越高;指数越趋于0,表示集中度越低。如果HH指数变小,说明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趋于优化;相反,市场结构恶化。2.出口多样性指数(H指数)多样性指数(Diversityindex),通常称之为H指数,是基于信息论基础之上,借用信息论中不定性的研究方法,用来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指数。多样性指数具体公式为:H=-∑ni=1log2pi(2)其中pi是指i国在中国家禽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N是中国家禽出口市场总数。H的取值范围是H≥O,没有上限。当中国家禽出口市场总数增加或各出口市场所占份额趋于相似时,H的值也相应地增加。因此,该指数可精确地分析各出口市场占中国家禽总出口份额的变化情况。H值越大,说明所有出口市场的份额趋于平均、差距缩小,出口市场结构趋于优化;H值变小,说明出口向更少的几个国家或地区集中,出口市场结构趋于恶化。3.出口均匀度指数(E指数)均匀度指数用来描述市场结构中市场分布的均匀程度,通常用多样性指数和其最大值的比值来表示。具体公式为:E=H/Hmax(3)其中H是实际多样性指数,Hmax是最大均匀性条件下的多样性指数值;其含义是:如果市场由n个国家或地区组成,那么最大均匀性条件就是: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份额都是1/n,即pi=1/n。因此,多样性指数Hmax=log2n。以实际多样性指数H对Hmax的比例,即为均匀度指数。可见,E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E越趋于0时,分布越不均匀;E越趋于1时,分布越均匀。如果E值变大,出口市场结构日益优化;反之,出口市场结构恶化。4.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R指数)由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以及资源禀赋、消费偏好等原因,世界各国家禽产品进口份额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出口主要集中在那些进口份额较大的国家上,则有利于中国家禽产品的出口,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否则,不利于中国家禽产品出口的长期扩张。合理的出口市场结构应该是世界进口份额较大的国家在中国家禽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也较大。为了衡量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是否与世界家禽进口市场结构相匹配,本文使用斯皮尔曼(Spearman)秩相关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现状

2010年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到10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前10位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中国香港、美国、马来西亚、韩国、德国、英国、中国澳门、越南、比利时,对上述市场的家禽出口额合计为17.22亿美元,占中国家禽出口总额的93.18%,可见,中国家禽出口市场集中率较高(见表2)。由表2可知,日本是中国家禽出口第一大市场,出口额和出口比重分别为7.79亿美元和42.15%,出口产品以禽肉制品为主;香港位居第2位,出口额和出口比重分别是5.01亿美元和27.09%,出口产品以禽肉及食用杂碎和带壳禽蛋等初级产品为主;美国位居第3位,出口额和出口比重分别为1.27亿美元和6.85%,出口产品以羽毛羽绒类产品为主。马来西亚、韩国、澳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累计出口比重为10%左右,是中国家禽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欧盟国家在中国家禽出口中份额较低,德国和英国累计出口份额不足5%。由此可见,中国家禽出口80%以上出口到亚洲市场。

(二)入世后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演变特征

上述分析表明了中国家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分布状况,但还不能对入世以来,在外部市场准入机会增加以及市场环境改善的背景下,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的演变规律作出明确的解释。因此,本文依据上述研究思路,运用2001-2010年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分布相关数据,分别代入公式(1)、(2)、(3),测算出中国家禽出口市场集中度(HH)指数、多样性(H)指数和均匀度(E)指数,测算结果见表3和图1。由表3和图1可以看出,入世以来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具有如下演变特征:1.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出口市场集中度指数(HH指数)除了在2006年突然上升到0.353.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下降趋势,总体上由2001年的0.364下降到2010年的0.261。表明中国家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得到逐步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入世后市场准入机会的增加和贸易环境的改善以及传统出口市场进口标准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家禽出口企业对新兴市场开拓的力度不断加大,出口市场总数由2001年的96个增长到2010的105个,市场多元化趋势增强的结果。2.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多样化水平和均匀程度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1-2006年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多样性指数(H指数)、出口市场均匀度指数(E指数)均逐步下降,H指数由1.791下降到1.556,E指数由0.392下降到0.346。这表明该时期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的多样化水平和均匀程度逐步下降,市场结构恶化。2001-2006年中国正处于入世后5年内遵照WTO协定与承诺,深化自由贸易改革的阶段,国内外政策环境变化对家禽出口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国内2003非典以及2004年、2006年禽流感等突发事件接连发生,不仅影响出口企业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同时也造成了对日本、韩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受阻,致使市场多样性水平和均匀程度不断下降。2006-2010年H指数和E指数均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H指数由1.556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0.413,E指数由1.556上升到1.923。这表明:入世5年调整期结束后,中国家禽出口贸易发展进入了正常的发展时期,市场分布多样化水平和均匀程度逐步提高,市场结构优化趋势增强。3.从年度间的变化趋势看,各指数测算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E指数和H指数值最低的年份和HH指数最高年份均出现在2006年,并以该年份为转折点,E指数和H指数先下降后上升,表现出一致性的变化特征。2006年的非趋势性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内受到了大面积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的影响。世界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当年禁止从中国进口禽肉产品,致使中国出口市场总数由2005年的103下降到2006年的90个,造成2006年E指数和H指数突然下降,相应HH指数值突然上升。综上分析表明:入世后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集中程度不断下降,多样化水平和均匀程度以2006年为转折点,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出口市场结构逐步优化的趋势明显。

(三)入世后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对世界进口需求的调整能力

1.对世界进口需求份额较大的市场的调整能力运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对中国出口规模较大的市场与世界进口需求规模较大的市场之间的匹配性进行测算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根据家禽出口额的大小,选取中国家禽前10大出口市场作为样本国家。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2001年以来前10大市场出口额占中国家禽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90%以上,因此样本选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对世界进口需求增长较快市场的调整能力运用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测算中国家禽对世界进口增长率较高国家的出口增长情况。根据家禽出口额的大小,选择1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市场,具体包括:日本、香港、美国、韩国、澳门、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荷兰、加拿大,其余所有国家整体作为第11大市场。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2001-2010年,上述10个国家作为中国家禽出口的重要市场,合计出口份额在85%以上,同时其家禽进口额占世界家禽进口总额的比重也达到了60%,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2001-2010年样本国家数据代入公式(5),计算出BSCI值,见图3。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5篇: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我原来所在的单位,领导很民主,每当逢年过节发福利时,总要征求群众意见,每次意见都惊人地一致:发钱。

中国人喜爱攀比,逢年过节爱打听其它单位发的是啥福利。我所在单位的职工的回答再次惊人地一致:啥也没发。

难道只有实物才是福利,钱不是福利吗?钱是钱,钱不是福利,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按照群众意见发放的福利,群众不一定最满意,效果不一定最好。 笔者吸取了教训,在企业做老总时,凡是逢年过节,主要以发放实物为主,而且实物的体积越大,使用周期越长,使用频率越高越好。因此,卷纸、洗衣粉、香皂等成为每年必发的福利。员工每次使用这些东西时,总是感叹单位的福利真好。

按照群众意见发放的福利,群众不一定满意;按照消费者意见开发的新产品,消费者就满意吗?某食品企业为了打击低端竞争对手,同时又不影响企业形象,决定把原来畅销的某产品降价不降品质推向市场,无论是做消费者调查还是做市场测试,都受消费者欢迎。“降价不降品质”,消费者能不欢迎吗?但这个产品最终结局却是失败的。对消费者而言,只要产品以低价入市,他们就想当然地把产品当作低档货了,根本不可能得出“降价不降品质”的结论。

消费者言行不一,这已经是个普遍现象。一个对市场调研持反对意见的统计表明,企业根据各种调研结论进行生产和销售,92%都失败了,成功率只有8%。

根据消费者调研做营销决策,比拍脑袋决策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对调研结论的盲信,可能犯比拍脑袋决策更大的错误。一些决策者虽然习惯于拍脑袋决策,但大多数人还是知道拍脑袋决策的风险,至少对拍脑袋决策心存疑虑。而对消费者调研这类带着光环并进而给决策者提供的错误信息,即使错了,可能也不会怀疑到消费者调研协会可靠性上。

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决定开发新型可乐,于是对顾客口味作了随机测试,发现顾客喜欢百事可乐的甜味,而不是可口可乐的干爽味。其实,这个结论最早是由百事可乐做的,可口可乐后来的测试证实了这个结论。此后,可口可乐找到一种含甜味的新配方,从1982-1985年,历时三年,对近20万消费者进行的测试表明,55%的消费者倾向于新可乐的口味,53%的消费者倾向于新可乐的商品名称。1985年4月,新可口可乐正式面市,公司决定停止生产老可口可乐。

消息传开,可口可乐总部每天都收到消费者上千个抗议电话及雪片般的抗议信,甚至成立“美国老可口可乐饮用者”组织来威胁可口可乐公司,如果不按老配方生产,就要提出控告,并组织召开抑制新可乐的集会。

在三个月的抗议风潮中,可口可乐公司又重新做了公众调查,6月份还有49%的人喜欢新可乐,到了7月初,只有30%的人喜欢。于是,7月11日,公司决定重新生产老可乐。 言行不一:消费者说做两码事

可口可乐风波的根源是什么?可口可乐在做消费者调查时,消费者是理性的,市场调研的环境和气氛容易使被调查者“本能”地回去归理性。但是,消费者消费时,则是理性中掺杂着感性,老可口可乐忠诚消费者的抗议就是感性的行为。也许在抗议中不乏这样的消费者:他们在新产品测试时,投票支持新可乐;但在可口可乐公司调整配方时,他们是积极的抗议者。因为老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可口可乐风波中,消费者的言行不一,源于“言”(调研)与“行”(购买)环境的差异,以及环境差异带来的购买决策标准(理性与感性)的变化。

消费者调研通常隐含着一个重要前提:消费者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其实,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消费者也许能够清晰地表达显在的需求,却基本无法表达潜在的需求。正象每个人在恋爱时都有自己的标准,但这种标准总也说不出来,或者不能完整地说出来,就象一句诗说道:“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错。”直到有一天,遇到自己的意中人,会情不自禁地说:就是他(她)!

消费者只能表达用他能理解的(或者用调研者引导的)语言和概念表述自己的需求。但是,但是,由于消费者的营销语言和概念极其有限,他们的营销语言和概念不足于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真实需求。比如,消费者说想“买便宜商品”,其实是要“买占便宜的商品”,前一个概念是消费者能够表述的,后一个概念是消费者不能够表述的。

可是,消费者调研的理论基础恰恰是“消费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消费者调查不可信的核心问题之一。

消费者在表述自己的需求时,经常隐含着很多前提条件。比如消费者说要购买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这仅仅是已经表述出来的需求,还有很多没有表述出来的前提,比如,必须是“三箱车”、“时尚车”、“蓝色车”……,只有当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时,消费者才会产生购买行为。

我发现很多消费者购买轿车时,通常比他们计划的支出多花10-30%的钱。反正十几万都花了,还怕多花二三万吗?只要朋友或导购员不断推波促澜,消费者很容易改变主意。而这种行为是无法通过对消费者的调研发现的,只有销售现场的氛围能够改变消费者。但是,只要洞察国内消费者购买大件商品的心理路程,就可以发现这是国内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一贯行为。

我认为,消费者经常“言行不一”,口里说的经常与消费行为不一致。人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动物,自己并不能清楚的解释自己的行为,更不用说用语言表达了。对一些下意识的行为,消费者几乎没有思考。也就是说,贯穿在消费者行为中的逻辑与消费者的思维逻辑存在巨大的不一致。 洞察天机:过程跟踪见微知著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并实践着,不是通过问卷的方式而是通过不经意聊天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对消费者的跟踪观察(前提是不损害消费者的隐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终端的现场导购(消费者不知情)了解消费者的真正购物意向。

我曾经在卖场中反复观察、询问消费者购买的品牌是什么,发现相当多的人并不清楚自己购买的品牌,我因此得出结论:在大卖场,品牌并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如果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大多数消费者早已被暗示:品牌非常重要。

创维集团曾经通过对卖场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得出决定消费者购买的真正要素,并且发现与大多数人的传统认识不一致。创维正是凭着这套研究结论,制定了全新的卖场销售策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宗庆后是中国本土企业家中很另类的人物,他不相信专家,不相信传统市场调研。正是凭着每年200多天在市场的摸爬滚打,凭着自己的市场体验,跟着感觉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宗庆后的感觉,实际上就是无言用语言描述的市场感受。连宗庆后都无法表达,普通消费者可以吗?

消费者行为研究,目的就是洞悉隐藏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影响消费者购物的要素,这些要素隐藏如此之深,以至消费者自己都无法察觉,但却会在消费者购买行为中表露无遗。如果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回放,可能消费者自己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他们更无法用市场调查语言完整地叙述。但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营销专家和行为学家能够从消费者行为中洞察影响这些行为的要素,解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

消费者调研是必要的,但它通常是表象的、初浅的,甚至是在推敲调研者意图后的答案。只有消费者行为一览无遗地反映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内心世界。这给市场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有深刻的洞察力,从消费者的行为中观察并描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据此开展营销活动。

链接案例一:某食品研究所计划开“安全肉”专卖店,所谓“安全肉”是针对目前市场上注水肉、垃圾猪、病死猪肉、私屠乱宰而言。该研究所根据市场调研,人们对菜市场小摊贩销售的猪肉很不放心。如果有这样的“安全肉”专卖店,人们愿意购买。当创意人员带着方案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坚决反对,我反对的不是不应该设立专卖店,而是不应该由研究所设立专卖店。该研究所的人员坚信自己的调研结果,结果专卖店开业之日,就是亏损之日。那些曾经在调研中声称愿意购买“安全肉”的消费者都没有成为真正的消费者。

案例分析:市场调研也许可以表明消费者有需求,但有需求并不一定有购买行为。比如,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对环保有需求,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好环境之下,但如果要求个人或企业花钱购买环保产品时,人们可能会有其它托词。因此,环保必须是政府的强制行为,很难成为个人或企业的自觉行为。消费者虽然有购买“安全肉”的需求,但这种需求转化为购买行为,仍然需要很多前提条件:第一,并为因为该研究所自己声称销售的是“安全肉”消费者就盲信,消费者会首先审视专卖店的经营者是否真的诚实可信。菜市场的摊贩满口声称自己是“无公害蔬菜”,哪个消费者会相信?双汇经营放心肉专卖店就不一样,因为双汇有大企业的信用做担保,该研究所没有;第二,如果该研究所的“安全肉”专卖店开在菜市场附近,价格与菜市场一样或相当接近,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到该专卖店购买。可惜该研究所的专卖店开在大街上。这对于习惯买肉买菜一次完成的消费者而言,不仅不习惯,而且要考虑专程购买的代价。一般的市场调研只了解消费者是否有需求,很少调查消费者对代价的随力。比如,双汇放心肉专卖店就发现,当专卖店价格高于菜市场0.50-1.00元/kg时,相当多的消费者转向菜市场购买“不放心”的肉。

该研究所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是可信的,即消费者肯定有对“安全肉”的需求,但调查结论是没用的。

链接案例二:北京某机构根据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现象,计划开一家名叫“保真商店”的商店,即保证所有商品都是正宗货。然后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研,证明消费者确实有强烈的需求。然而,商店开业后门可罗雀,不到三个月就关门大吉。

案例二分析:消费者有“保真”的需求没错,但除非具备下列条件,需求并不会自己产生购买行为:第一,消费者真正相信“保真”承诺;第二,消费者并不会因为产品“保真”而额外多支出,或多支出的金额在自己的承受心理极限之内;第三,销售场所符合人们的习惯,比如,路途并不太远。

第6篇: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摘要:自中国成为WTO的一员,中国的奢侈品发展以及消费的速度不断加快,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奢侈品发展市场。本文针对我国奢侈品进出口贸易所存在的问题,从进口方面、出口方面、国民总收入、政策因素(主要指关税方面)、本土品牌竞争力等方面对奢侈品进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出口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严格规范进口市场,大力打击奢侈品走私,为国内奢侈品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我国本土奢侈品产业打造中国属于中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鼓励我国商人投资外国奢侈品品牌。以期我国奢侈品进出口贸易更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奢侈品 奢侈品贸易 进出口 本土奢侈品 结构调整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中国成为WTO的一员至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中外经济的逐渐融合中,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在近几年迅速崛起。

贝恩咨询在最新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在2014年奢侈品消费总量将再创新高,总额估达到380 0亿元人民币。三年持续保持全球销售量增长率第一。2015-2020年,中国将有可能一跃成为国际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因此分析研究奢侈品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奢侈品市场的影响因素都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中国奢侈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及问题

1.总体状况

1998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额仅占全世界的1%,而到2014年,中国人贡献了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30%。这些数值的改变主要归功于入世以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越来越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与国际接轨得更紧密。

我国入世以来,奢侈品贸易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我国奢侈品市场的出口量远远小于进口量,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缺少属于自己的本土奢侈品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已经长期以往形成了强大的国外品牌依赖性,特别是对一些知名度大、底蕴深厚的经典品牌,因而更不会对别的品牌轻易做出尝试和改变。

据调查,在中国消费市场较为常见的化妆品、腕表、箱包、服装、鞋履、珠宝配饰等类中,销售量排名前五的品牌全部都是国外品牌,它们在市场份额达到了一半。

2.进口方面

进口方式呈多样化,网络购买比传统方式更加活跃。目前我国奢侈品进口方式主要包括传统零售、网络购买、海外代购。境外旅游消费人气高涨,压制中国进口市场规模发展。进口的种类多样化、档次多样化、品牌多样化

3.出口方面

中国奢侈品出口品牌数量少,种类单一,以低档奢侈品为主。我国奢侈品出口仅包括酒、服装、茶叶三个种类,这与中国奢侈品进口市场种类多样化形成强大的对比。

三、我国奢侈品进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1.国民总收入(GNI)

经济增长促进商品的进出口。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人们对“奢侈品”需求量大大增加。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研究发现,奢侈品消费与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有很大关系。

2.政策方面

(1)关税方面。从奢侈品的进口量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我国大陆奢侈品市场的规模。由于海外购物兴起,原本保持增长趋势的我国奢侈品市场规模却在近年来受到抑制,甚至在2014年出现了负增长。近年来,中国人在海外的奢侈品购物消费占比不断攀升,目前达到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之多,而另一边中国大陆的奢侈品市场增速降低,这说明奢侈品海外购物的兴起影响了中国大陆市场的奢侈品消费,消费额大量向海外流失,对我国的奢侈品贸易自然是有不利影响,导致经济损失。

(2)非关税方面。政府政策的介入,会影响奢侈品贸易的发展。前几年国家提出的促进城镇一体化等政策,也促使我国消费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使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大幅度提升。

(3)本土品牌竞争力。我国缺少具有竞争力的本土奢侈品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无法立足,甚至国内消费者都很少青睐我国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直接影响到奢侈品的出口量。

四、我国奢侈品进出口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规范奢侈品进口市场,拉动境内消费;调整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关税免征额度降低中、低档奢侈品进口关税;严厉打击奢侈品走私;增加免税限额,扩大免税地区试点;鼓励我国商人打造本土奢侈品品牌,加强中国奢侈品的出口能力;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品牌;扩大自主奢侈品牌产品范围,突破传统产业限制;对本土奢侈品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我国市场调研结果,制定合理的品牌营销策略;鼓励中国商人投资国际奢侈品牌;鼓励中国商人收购国际奢侈品品牌;鼓励中国商人入股国际奢侈品品牌。

五、结论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富的日益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与国际接轨越来越紧密,奢侈品贸易已然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第7篇: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字]云南农产品 出口定价 定价策略

云南省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由于所处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区,使得它拥有相当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这种农产品的多样性使云南的出口资源很丰富。云南农产品出口定价成为影响云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影响云南农产品出口定价的因素

(1)产品成本。商品的价值是构成价格的基础,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成本就成为其定价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产品定价以成本为最低界限,产品价格只有高于成本,企业才有可能补偿生产上的耗费,从而获得一定的盈利,但有时也会遇到产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就面临着亏损。在定价时不应将成本孤立地对待,而应同产量,销量,资金周转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2)市场需求。当商品的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时,价格应高一些;当商品的市场需求小于市场供给时,价格应低一些。反过来,价格变动影响市场需求总量从而影响销售量,进而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价格的制定就必须了解价格变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反映这种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就是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系数,就是由于价格的相对变动,而引起的需求相对变动的程度。(3)市场竞争。与云南竞争的一个最大出口商就是广西,广西作为一个与东盟国家接壤的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是最有潜力与云南省形成市场竞争的一个省份,对云南进入东盟市场有一定的制约性。因此,广西在出口农产品给东盟国家的同时,云南也在出口自己的农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价格时,一定要同广西做一个参照,在保证自己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怎么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击倒竞争者,并取得盈利。

二、云南农产品出口定价策略

(一)折扣定策略

对于折扣定价策略的实施,要依据东盟市场的需求分析,对一些农产品进行降低价格或打折的策略。东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生产和出口热带亚热带产品为主,而云南省由于所处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区,生产和出口的农产品与东盟国家有类似之处,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可以在东盟国家占住地位,久要实行折扣定价策略,以相对低于其他国家的价格出口与东盟国家类似的农产品,才能将云南的农产品出口到的东盟国家,同时打败竞争者,获得东盟市场的认可。

(二)地区定价策略

根据农产品市场定价的特点,结合云南省农产品本质特点优势及东盟市场实际特点,农产品在销售时可采用以下定价策略:

1.实行“价格调研先行”策略

一般来说,价格调研可从三方面进行:(1)品牌影响调研:调查产品的生产企业或使用的品牌是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影响的品牌推出的产品,价格就可以定得稍高点。否则,就要考虑将价格定得低一点。(2)竞争对手价格调研:研究竞争产品的定价状况,并找出价格空白点与制高点,在价格缝隙中寻找出路。(3)消费者心理价位调研:研究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最佳心理价位及最高心理价位。

2.推行“个性化定价策略”

在现当代的农产品市场,消费者往往对产品外观、颜色、样式等方面有具体的内在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定价策略就是利用东盟市场的互动性和消费者的需求特征,来确定商品价格的一种策略。东盟市场互动性能获得消费者的即时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需求产品,采用个性化价格。我省地区农产品可利用这种方式,对外推出多种不同个性产品,针对不同需求,推行不同价格。

3.执行“自动调价、议价策略”

通过建立价格调节信息系统,根据季节变动、市场供求状况、竞争状况及其他因素,在计算收益的基础上,自动进行价格调整。同时,建立与消费者直接在网上协商价格的集体议价系统,使价格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创新的价格。

4.增强东盟市场农产品的积极主动定价的能力

受传统市场经营方式的影响,许多在价格制定方面固守传统的思想,对东盟市场地区定价持保守态度,“铁板”思路使他们给出的价格在东盟市场中处于“上流社会”,结果是产品销售不出去。我省地区农产品企业应该利用东盟市场进行各种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的测试。通过这种测试,发现价格调整的因素和调整的频率,为自己地区的定价策略

(三)差别定价策略

应用这种策略时,市场最好可以细分,这就为云南将农产品出口到不同的东盟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定价策略。依据不同东盟国家的农产品生产特点,对于云南省的农产品在某一东盟国家的生产优势,就可以把价格相对抬高一些,因为此东盟国家对于这种产品的需求是很大的,他也会不惜价格的昂贵而购买进口来的产品。而对于那些具有相同产品的两地,就要适当地降低产品的价格,因为云南出口的产品在其他有些国家也是有的。对于东盟国家来说,会很少进口与本国相同的农产品,即便是进口了,他们所能接受的价格也要低一些。因此,根据两地农产品差别的不同,采用这种差别定价。

第8篇: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人口问题 人口战略目标 人口调节机制

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使13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在20世纪实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但在人口转变的同时,中国人口问题由过去的以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结构相互交织转变,使得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人口问题及其给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压力,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围绕着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近年来涌现了众多不同观点,通过对这些基本观点的述评,对加深人口理论研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调查,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开始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30,达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针对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国21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导向,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于未来人口战略目标的不同观点

就未来人口战略目标而言,目前的主要争论集中在:是否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以下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们认为在新的百年里继续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依然是我国人口政策必须考虑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识与人均资源劣势要求减少人口总量;其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潜能,要求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缩减人口总量。最后的结论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在100年后将中国人口降到8-10亿并力争更低,200年后降到3-5亿。与第一种观点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结构问题已经一跃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宋健(2002)认为人口数量问题成为“笼中之虎”,尽管威猛,却尽在掌握之中,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的独特性,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口战略目标应该由数量问题转移到结构问题上。持此观点的学者虽然不是很多,但这至少警示人们人口结构问题的严重性。第三种观点认为,统一人口数量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才应成为长期追求的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多方位的寻求平衡发展。李建新(2001)驳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数量减少的观点”,认为在追求减少人口数量过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龄结构老化则必然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他引用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事实,论证了“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题。蒋正华等人(2000)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追求最优人口数量是不现实的,当前所做的是将总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内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结构、人口地区分布的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在人口战略目标上的激烈辩论,说明中国人口未来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异常复杂、困难的任务,需要慎之又慎。

关于有无必要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观点

在人口总量压力与人口结构压力并存的情形下,能否进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热点问题。对未来人口目标的不同观点,体现在对于生育政策的走向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三种意向:1)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将总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以下,并长期保持下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过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上追赶发达国家;2)稳定目前低生育率,这是人口总量未来能否停止增长并转向负增长,最终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关键;3)提高生育率,稳定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最优的稳定状态。这些意向最终体现在对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张上:1)主张继续推行一孩化,从而进一步扩大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维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稳定总和生育率于1.5~1.8左右(马瀛通,林富德,2000);3)调整现行的胎次政策,扩大二胎比例或逐渐向二胎政策过度(李建新,2000,2001;于学军2000),一方面,对生育率水平特别低的地区(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以下),应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较高地区,通过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这样既达到控制人口增长,又达到调控人口数量的目标。以上学者们对未来生育与政策调整问题基本上属于理论探讨,目前尚无严密的计算和论证,对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无系统的论述。

关于人口调控的不同观点

从上述的讨论中可看到,无论从我国目前人口数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上看,我国的人口是需要进行调控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机制应如何确定,现行的管理体制有无存在的必要或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已倍受关注。在人口调控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观点:第一,只能由政府计划调控,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市场经济对人口调节的时滞性,即使对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对人口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对两种生产的调节机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人口生产并不受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调节,因此人口控制不应该也不可能由市场调节,只能计划生育。第二种观点认为,今后的人口调控应主要通过竞争、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家庭的生育行为、控制人口数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方面,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边际效应必然出现递减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20世纪最后20年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的研究,认为近20年来人口发展主要由经济等客观因素所决定,当人口政策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时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把婚姻、生育之类的私权归还于民。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述评

我国学术界在上述三方面的人口问题研究中既存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也存在差异显著的推断和论证逻辑。总体来看,各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性及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决定。

一方面,历史上长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基数庞大、增加速度快,对中国资源环境能源形成严重的压力。再加上人口运动的惯性和人口再生产自身规律的作用,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尖锐化,因此人口数量问题是理论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近几年中国人口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如果按照自然趋势发展,中国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像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持续处于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但是由于70年代开始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发生了快速转变,致使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这就导致了我国人口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双重压力。

第三,中国人口转变的经济基础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转型是在经济追求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的,与工业化几乎同时发生,而欧洲是在工业化完成后的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才出现的。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仅为1000美元,显然,中国的人口的转变缺乏经济基础。

总体而言,对前面提到的人口问题虽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各种观点的争论使人口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具体而言:

在未来人口战略目标上,学术界把人口目标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并深刻认识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找到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研究的视角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在确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及适度人口方面将人口学、经济学、资源环境学等结合起来,跨学科的特点突出;在分析人口结构问题时,选取了改进之后递进式生育预测方法,这种预测方法更适合于中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导向及人口控制的调节机制上,对人口政策的探讨不再仅限于关注人口数量,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审视人口政策实施的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对于这些方面的探讨,可使未来的人口政策更符合实际,从而能尽可能的缩小负面效应,这是其合理的一面。其不足之处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地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技术条件与经济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因此全国的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未来人口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的启示

上述针对人口问题的观点,是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人口问题而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国未来制定人口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在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下,生育政策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原有的生育政策在过去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但人口政策总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也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完善,无论生育政策的导向如何,对生育的调节手段应该发生转变。

第二,生育政策应分地区区别对待。虽然改革和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生育政策的选择与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在上海、广州等地综合生育率低于1.0的地区,特别是佛山(0.55)等超低生育率、经济基础好、思想观念超前的城市,稳定低生育率水平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应将低生育率稳定机制从政策控制机制向群众自我约束机制转变。在经济基础落后的西部高生育率地区,应深入群众实地调查,确定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宜的生育调节方式。

第三,促进人口流动,改变生育观念。在城市总和生育率已经较低且基本稳定的的条件下,控制农村人口成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而促进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是人口向城市的简单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人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的转变。发达地区经济条件的引力,与落后地区人口过剩的推力,使得落后地区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流动中改变生育观念,转换生育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小平.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D].战略与管理,2004

2.叶文振.数量控制:21世纪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导向[D].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

3.宋健.结构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D].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

4.蒋正华.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人口科学,2000

第9篇: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日用陶瓷产业

1 北流市陶瓷产业发展现状

北流市是广西玉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北流县撤县设市发展而来,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区包括23个镇,总人口117.2万,城市人口20万。由于有蕴藏量丰富的石灰岩、高岭土,北流市自南宋以来就开始发展日用陶瓷生产,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北流也具有“陶瓷之乡”的美誉。

目前,北流市有日用陶瓷企业54家,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北流市区的陶瓷城、蟠龙、民安十字铺和民乐工业区,在隆盛、新荣、西垠也有零星企业分布。年生产陶瓷能力从1999年的2.8亿件,发展到2001年的4.73亿件,2002年达到5亿件,现在已突破6亿件。95%以上的产品供出口,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北流市日用陶瓷年产量和出口量分别约占广西的73%、80%和全国的7.3%、8%。三环集团是北流日用陶瓷的龙头企业,下辖12家企业,有自营出口权企业7家,输美陶瓷认证企业4家,员工9000多人,拥有固定资产3.2亿元,年出口日用陶瓷1.6亿件。除三环外,北流仲礼瓷业、铭超瓷业都是北流陶瓷业发展的佼佼者。据中国轻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07年1-6月全国出口日用陶瓷前50名的企业中北流市有4家,其中北流三环集团出口名列首位。

2 当前北流日用陶瓷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1)企业家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

北流陶瓷业主多数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敢为人先,精明强干,但文化层次相对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后劲不足,这些制约了企业向大规模、高层次、集团化发展。此外,企业缺乏正规的培训渠道和相应的组织措施,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北流市大多数陶瓷企业缺乏创新的本领,不少企业的设备、技术都比较落后,前瞻性的技术不多,企业生产和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没有技术研发和专门产品设计机构和人员,产品更新速度缓慢。目前,北流市50多家陶瓷企业中,只有广西三环集团拥有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员。许多企业的产品单一,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个性风格特色,对自己的消费市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尤其是细微到认识市场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倾向等。习惯于模仿和跟风,老是跟在人家后面跑,甚至有些不良的抄袭之风,很多所谓创新的产品都是从外面引进的。产品开发管理没有走出经验型、引入型、模仿型之路,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多为传统手工艺上的粗加工,跟不上现代需求形势,没有形成对市场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产品竞争力一直得不到提升。

(3)以贴牌生产为主,品牌意识淡薄。

虽然北流陶瓷产品饮誉全球,畅销海内外,但除三环、仲礼、铭超等几家大企业外,陶瓷企业多数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时代,规模小,营销手段落后,企业的产品缺乏知名度,甚至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另外,北流市许多陶瓷企业只做贴牌生产,因此信息来源狭窄,无法掌握国内陶瓷企业动态,产品落后于市场需求,从而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

(4)产品出口量大价低。

虽然我国陶瓷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质量不断提高,但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我们的日用陶瓷产品大多还属于中低档产品,虽然我们出口的数量连年增加,但由于产品价格低廉,出口换汇率很低,仅为国外产品的1/5-1/7。虽然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进一步下调等影响,日用陶瓷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大幅挤压,全行业收益不理想,但我们的日用陶瓷出口价格却没有能够提升,据海关2007年1-7月份统计资料显示日用陶瓷出口9.85亿美元,同比增长0.51%;但出口价格却下降了1.7%。

(5)国家政策调控,产业面临生存危机。

2006年8月,陶瓷出口退税率先从13%降低8%,今年7月1日起,出口退税政策再次做出调整,陶瓷从8%降至5%,对以外向经济为依托的陶瓷工业影响是比较大的,主要表现为:

①企业出口总量进一步减少。2006年,北流市日用陶瓷出口增幅为9.9%,2007年1-6月增幅仅为4.9%,7月份调整退税政策后,预计全年增幅约为4-5%。②企业面临亏损甚至生存的严峻考验。去年陶瓷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在广交会之前且有相当的缓冲期,至2007年5月基本消化和适应,但相当部分小企业已面临亏损境地,以三环集团为例,1-5月份因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利润减少1190万元,人民币升值(汇率从今年广交会7.82到6月底7.61元)减少利润1710万元,两项相加减少利润约2800万元,7月1日以后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调整,陶瓷行业影响尤特出,一是四月份广交会的订单大部分企业生产任务已安排到8-9月;二是利润逐步减少,出口退税调3%,人民币升值影响2%,原材料及人工价格上涨影响1%,很多企业无法按时按价交货、直接影响到北流陶瓷的声誉;三是企业需求的流动资金占有量越来越大。

3 做大做强北流日用陶瓷产业的建议

(1)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弘扬北流陶瓷文化。

陶瓷企业加速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继续保持北流市日用陶瓷产品在已有国际市场上的应有份额。通过上市筹措等措施,鼓励重点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鼓励少做贴牌,专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重点主攻国际高中档陶瓷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中高档陶瓷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市场份额。积极调整产品机构,大力研发釉、骨质瓷、硬质瓷、象牙瓷、环保高档酒店瓷等高档瓷,实施标准化原材料基地,积极开发自洁陶瓷、保健陶瓷等新品种,从而占领更多高中档市场。

促进产业文化升华。充分发掘北流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整合北流陶瓷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的出入口、主干道、标志性建筑、重要景点建设陶瓷的标志、雕塑,营造陶瓷文化,并规划建设陶瓷一条街、陶瓷专业市场、陶瓷技术培训基地等,在三环陶瓷展厅的基础上,建立北流陶瓷博物馆,通过对北流陶瓷发展历程的展示,进一步弘扬北流陶瓷文化,丰富北流陶瓷文化内涵,使城市建设与中国日用陶瓷城建设相结合,提升北流陶瓷城的形象和知名度。

(2)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产品质量档次。

①把传统技艺和现代化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用高科技加快改造传统陶瓷行业,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克服目前日用陶瓷规整度不好、变形大、落渣、斑点、色差等缺陷,以及铅镉溶出量超标的问题,外观质量要逐步达到国际市场中高档产品的质量水平,促进产品上档次、上品种、上质量、上效益。 要优化产品结构,在保证中低档产品的同时, 大力开发中高档产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功能性产品的研究,增强日用陶瓷在国际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②要加强市场研究,促进配套、器型、花面设计的观念更新,配套、器型、花面设计要突破传统的框框,适应国际市场的潮流,出口部门与客商洽谈时,要加强与生产设计人员的沟通,这样既可开发出新品种,又可增长生产设计人员的见识,启发灵感,使设计水平得到提高。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设计人员要更新观念,突破保守思想,敢于并善于吸收国外设计的先进经验和新意念,推陈出新。还要深入研究国际市场,研究各国文化、风土人情、意趣爱好和消费时尚,随时把握潮流信息。③要加快销售包装的改革,加强对出口产品包装的研究。日用陶瓷出口产品包装要顺应国际潮流,包装材料要符合消费国的环保要求,包装方式上要适应现代购物方式的需要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美术设计要适合所在市场消费人群的审美取向。中高档陶瓷要采用系列包装,要有名贵感和突出主色调。 在包装工艺方面,要开发引用新的包装技术,设法降低包装成本。

(3)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不断增强企业整体素质。

①强化质量管理。引导企业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大力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②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建立正规有效的培训机构,引导企业经营者学习现代市场经济、法律、外经、外贸、金融、wto等知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营造“诚实守信”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发展。

(4)扩大国外市场份额,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由于中国与世界其他产瓷区在陶瓷产业存在很大的互补性,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将潜在商机变为现实商机,共同推动陶瓷产业发展。要着力开拓国外市场,加大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继续拓展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积极开辟俄罗斯、东欧、非洲、拉美等有潜力的市场,寻找新的商机,同时鼓励企业到国外(境外)举办或参加各种展销(洽)会,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境外)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建立新的营销网络,巩固和扩大国外市场份额。

目前北流陶瓷企业均为出口依存型企业,产品出口量占到90%以上。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产品出口利润大幅下降,而国内目前尚无一领先陶瓷品牌,因此大力培育国内市场,拓展国内销售渠道,是北流陶瓷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

(5)积极应对国家政策调整、化解行业危机。

①陶瓷商会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一是对企业调整退税政策前的订单尽可能与客户沟通,能否改变合同价格;二是严禁相互压价,并逐步提高产品价格,消化政策对行业的风险影响。②适度增加国内市场供应需求,由外向型逐步走向内外混合型的供销平衡渠道。③密切关注行业出口税率的再调整。可以预见,由于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如陶瓷、皮件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能面临向东南亚、南亚转移的潜在趋势,同时,两大行业出口退税率仍将有被取消的可能,需进一步把握政策,适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