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公共体育论文精选(九篇)

公共体育论文

第1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1.1为公共体育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如何能够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是体育改革过程中最难的问题,对于学生的体育评价该以怎样的标准和方式去评价教学是否成功。而“以生为本”的理念,是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方式,为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1.2确定了公共体育评价的改革目标

根据多年体育改革实践过程可知,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已经从传统的“增强体质”升华到目前的“健康第一”,这标志着目前对国内高校公共体育改革更接近体育发展的本质。“健康第一”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坚持“以生为本”,是体育教学过程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由此可知,“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改革的基本目标。

1.3加快了公共体育评价改革的步伐

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是为了推动高校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关键在于“以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同时,在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中坚持“以生为本”,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既能够有效推动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将以人为本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中,从具体实事、小事做起。在渗透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中,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建立全面、合理的全新公共体育评价体育,推动体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2现行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以生为本”缺失的具体表现

2.1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价值取向“以生为本”的缺失

目前,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价值过度重视体育教育评价管理功能,忽略对学生发展功能的评价,使得体育教育评价成为教育管理的工具。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过度重视教育的目标导向,忽略了对学生真正需要的评价,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难以被激发出来,相反让学生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去学习,极大压抑了学生的激情和创造性。

2.2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以生为本”的缺失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国内体育教学内容通常以技术教学为主,通常采用竞技运动的教材体系,竞技内容在评价时所占成分重,比重高。目前高校公共体育对于学生的评价通常包括下述几方面: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技术成绩,三者的分值分布比例分别为20%、20%及60%。由此可知,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定量评价,技术评价比重很大,虽然进行了多次体育教学改革,然而这种评价方式仍然一成不变。由于评价过度重视技术动作的标准性、规范性和质量性,由于不同同学体育素质的差异,部分同学难以有效掌握和完成标准动作,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甚至出现了厌烦的现象。

2.3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以生为本”的缺失

随着“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多的更加这种教学理念,并积极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各项内容进行改革,如体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评价体系等。然而现实中体育教学实践改革与“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仍然存在较大差别。大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等时期的传统体育教育,没有形成对体育课强身健体及人文精神的追求,反而发展出一定程度的厌学及担忧心理。然而在各类大型比赛中,大学生在电视屏幕前狂热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严肃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仍然围绕体育考核进行,学生也是为了成绩合理而被动学习,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的不科学、不合理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对体育的狂热和激情在“应试”模式中消失殆尽。由于目前国内公共体育教育评价仍然是采用应试教育的定量评价方法,表面看十分公平,但是评价方法单一,难以有效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对学生心理、态度、方法及创新能力等都缺乏详实的判定。

2.4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以生为本”的缺失

教学评价的主体通常包括两层意义:第一,体育教学课堂的主体性。传统的体育课堂评价主体过于注重教师课堂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忽略。“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确定对应的主体性的课堂评价标准,要同时重视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摒弃传统教学评价仅注重教师的偏向性。第二,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性。传统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评价通常由体育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也没有参与评价的权利,一直都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2.5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以生为本”的缺失

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评价通常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以标准化要求作为评价学生体育课的唯一手段,采取这种评价标准,限制了公共体育多样化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这种统一标准评价模式注重的多是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公共体育学生过程的基础、特长和努力的过程,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生为本”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策略

3.1公共体育评价价值取向人本化

公共体育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属于集体行为,与体育主管部门和领导者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通常仅是教学目标的执行者。因此,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相关部门和领导者在制定评价体系时,一定要认真组织,深入研究。在新的“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教学评价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

3.2公共体育教育评价内容全面化

在对公共体育教育进行评价时,在坚持“以生为本”评价时,也要重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评价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体育理念、综合素质的变化情况,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公共体育教学“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便能够从学生受教育的各个方面全面a对学生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既要评价教师的体育教学效果,还要评价教师的体育理念和体育素质;对于学校评价,既要评价学校的体育硬件设置,也要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体育氛围等。

3.3公共体育教育评价方法多样化

公共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多样化,要坚持“以生为本”,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及风格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及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内容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成长记录、活动报告等评价方法,同时有效地将这些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统筹运用。具体来说,可采取下述几种评价方法:第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第二,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第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性结合的评价方法。

3.4公共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

目前对于公共体育教育评价都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性主体,这种评价方式相对片面,难以真实、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于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没有主动权,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基于此,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钟来,通过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能促进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形成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既确保了评价的合理性、真实性,也能使学生从心理认同评价结果。

3.5公共体育教育评价标准多元化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由于成长的环境、背景、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公共体育教学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每个学生,因此,采取多元化标准对公共体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具完善、更科学。制定的评价标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公共体育评价标准设计的公平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及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适用性等,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标准,以使公共体育评价结果具有更好的可信度和公平度。

4结语

第2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1.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平台,搜集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方面的论文100余篇,仔细研读,对公共体育场馆资产性质、管理体制以及公益性体育服务等方面有了初步认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

1.2专家访谈法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先后走访了常州市奥体中心、常州市中天钢铁体育馆、苏州体育中心、无锡新体育中心等苏南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体育场馆,并对体育场馆经营者、管理者进行访谈,听取了有关领导、管理者、经营者对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看法和意见。

1.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针对苏南公共体育场馆运作管理模式与公共体育服务等问题设计了“苏南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过程中选取常州市奥体中心、常州武进体育馆、常州市中天钢铁体育馆、苏州体育中心、独墅湖体育馆、三香路体育中心、吴中现代文体中心、无锡新体育中心、锡山区体育馆、锡山东亭体育场等20家公共体育场馆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回收率97.0%,其中有效问卷189份,问卷有效率94.5%。

1.4逻辑分析法

以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为依据,以现有公共体育场馆提供体育服务的现状为起点,通过整理、归纳、演绎和推理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研究的现象和统计数据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

2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在苏南地区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苏、锡、常三市综合性大型公共体育场多达上百个,这些场馆通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体育运动技能培训,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以及各类会展和其他大型活动等方式,为市民提供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2]

2.1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状况

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总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体育类经营收入,包括承办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运动队训练场地服务、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培训等。另一部分是非体育类经营收入,主要包括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以及各类会展和其他大型活动等。[3]2012年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收入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20家公共体育场馆在2012年经营总收入平均在600万元左右,其中,经营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有1家,占被调查总数的5%;经营总收入在100万元~300万元的有2家,占被调查总数的10%;经营总收入在300万元~500万元之间的有5家,占被调查总数的25%。多数场馆的收入集中在500万元~800万元,经营总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占被调查总数的15%。说明目前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总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可能与目前多数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现阶段江苏省根据经济和体育发展实际情况,将公共体育场馆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但是一些场馆的管理体制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场馆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外开放利用率低,经济效益较差,影响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与创收。

2.2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开展体育类经营活动的情况

公共体育场馆是指由国家财政部门投资兴建,其目的在于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培养国家体育后备力量,为运动竞赛、运动训练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而设立的专门场所。因此,开展体育类经营活动是公共体育场馆的重要职能。公共体育场馆开展的体育类经营项目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20家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体育类经营项目方面,占第一位的是承办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20家体育馆都提供这一体育服务,其原因可能是承办运动竞赛与体育表演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比赛和表演可以很好地宣传体育馆,有效提高体育馆的声誉。排在第二位的是提供运动队训练场地服务,只有2家体育馆没有涉及该项目。居于第三位的是举办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培训班。总体而言,在提供体育类公共服务方面,苏南地区的公共体育场馆已经走向市场,场馆从原来只向专业队训练、比赛提供场地服务为主,转变成为社会大众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服务和承办运动竞赛、体育表演的场所,表明公共体育场馆的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只注重训练与竞赛,发展到以提供服务为主,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公共体育场馆的目的和宗旨。

2.3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开展非体育类经营活动的情况

开展非体育类经营活动是公共体育场馆创收的一大来源,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在提供体育类经营服务的基础上,正逐步扩大非体育类经营项目收入,通过商标冠名、房屋出租以及开办餐饮等非体育类服务增加收入(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开展最多的非体育类经营项目是主办或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有16家场馆涉及此类经营,其原因在于承办展销会和博览会不仅可以创收,而且可以很好地宣传体育场馆的形象,提高场馆的社会知名度。自办宾馆、招待所和自办餐饮等方面涉及的体育馆最少,这与一些场馆规模较小,没有充足的可利用空间有关。可见,目前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在多种非体育类经营中仍然是以低层次的出租房屋和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为主,而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主动开发市场的并不多。这也反映了目前苏南地区一些公共体育场馆的选址与布局不合理,场馆设计功能单一,存在建设空间与资源浪费的现象,使一些场馆的经营管理存在困难,限制了非体育类经营项目的开展,影响了场馆的后期利用。

2.4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

开发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体育服务是目前发展我国群众体育的大势所趋,公共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性质,该性质决定了其公益性。所以,公共体育场馆应该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标,而不应单纯追求经济利益。通过调查可知,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3%,认为可以象征性收费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1%,认为应该优惠收费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4%,其他为2%。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部分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体育服务,但多数市民并没有一味强调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适当的或优惠的收费方式市民还是能够接受。笔者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是场馆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公益性的实现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实施手段。场馆经营要从实际出发,对于基本不用消耗物质资产和专门服务的场馆设施,可以免费向社会开放;但对于需要消耗水、电、气,或对器材有损耗,并付出人力的体育设施,大众应付出部分场馆维护费用。

2.5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应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体育锻炼不再单纯出于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倾向于在运动中愉悦身心,这使他们对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体育需求越来越高。他们渴望体育场馆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服务,从而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图1是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从图1可以看出,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身咨询、健身辅导和健身培训,而对运动处方、陪练陪打等方面的服务要求较低,这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广大市民对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提供场地服务。随着健身理念的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能够科学健身,这必然会增加对健身咨询、辅导、培训等公益性体育服务的需求。

2.6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体育场馆均尝试从行政管理方式转为企业经营方式。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部分省区大型体育场馆中,盈利的只占1/2,场馆功能不够多元、体育项目单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造成了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低。[5]从表4可以看出,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作模式一般有差额预算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模式。其中采用差额预算管理的场馆最多,有10家,占50%,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场馆最少,只有3家。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已开始走向市场,政府职能在体育场馆管理中进行了重新定位,由直接管理改为宏观调控,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开始从行政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过渡。这种管理体制就是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在走向市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规则发展,实际就是承认公共体育场馆是一个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应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所以场馆只有通过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商品,通过体育市场的交换活动获得的价值补偿,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目前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总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体育类经营项目方面,主要是承办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和提供运动队训练场地服务,公共体育场馆开展最多的非体育类经营项目是主办或承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2对于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方式,多数市民没有一味强调公共体育场馆应无偿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适当的或优惠的收费是多数市民可以接受的方式。3市民认为公共体育场馆应该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身咨询、健身辅导和健身培训,而对运动处方、陪练陪打等方面的服务要求较低。4苏南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作模式一般有差额预算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等模式。其中采用差额预算管理的场馆最多,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场馆最少。

3.2建议

第3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要素是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发展学生身体、心理健康为主要依据,进而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考如何才能让高校公共体育课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符合学生兴趣、更加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1原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日益深人,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的体制与现代培养人才的方式不能相互融合,出现脱轨现象。由此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1教学主体不明确

在过去的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决裁者,学生则在被动学习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痛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1.2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教学形式主要集中在田径运动项目中,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学习安排的内容上显得枯燥无味,毫无趣味可言,完全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观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1.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体育课程评价是学生体育课总结性的评价指标,课程评价分数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在此评价的过程中忽视了过程性的评价,而是单一的达标性评价,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体育课考试只有素质好的同学才能通过,给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阴影。

2.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2.1明确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目标

体育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公共体育的建设与改革,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坚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运动项目结合起来,始终将“兴趣”和“终身体育’,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发展终身锻炼的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身心健水平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

2.2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遏制。首先,必须改变体育教师自身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做徒手操的方式,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这种因定的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达不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其次,必须转变过分地强调课堂结构的旧作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采用“三部分”的结构模式:准备部分一基本部分一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构成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再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强调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首要目的,尊重学生的权利,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的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使学生身体和心理得到全方位的促进,体会实践体育教学带来的愉悦心情,消除传统体育教学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2.3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不光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还需培养其对体育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参与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以及体育欣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激发其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建立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这对体育课的内容、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容丰富、新颖,课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把兴趣放在学生学习的首要位置。

2.4与社会接轨,开设新型时尚体育运动项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与外界体育运动项目也呈现出交汇的现象。公共体育由过去的行政班授课转化为选项班授课,选项课的开设也越来越丰富。学校体育强调对学生身体、个性、心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增多了对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接触和了解。新型时尚项目的渗人无疑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为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5推行体育教师再教育,提高业务水平

搞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是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科学化的主力军。21世纪世界高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决定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未来高校体育的成败,对人才的培养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改革和发展高校体育的前提。:

第4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根据体育教学理论是以“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主线,将学校体育教学划分为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阶段和普通高校教学阶段两大阶段。每个阶段由于最终教育目标是相同的,而在两个不同阶段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制约会产生不同的方式。

1.1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理论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既要体现国家体育发展规模,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国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校体育作为多数成员所必须经历的一种体育形式,必将影响一个人的终生体育观;对于整个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义不容辞。传统的基础阶段体育课程并没有对运动技能以外的教学内容予以足够重视,从未考虑过将其他学习目标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理念要求体育课程既要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健康、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更要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的学校体育本着“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提高对个人健康和全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学活动走向启发学生更有意义的学习,培养体育的热情与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健康教育重要途径。

1.2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理论

对于终身体育、健康体育能否长期有效实施,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整个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实施中具有关键的位置。当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理论主要围绕两个观点来展开。一是从功能结构的角度讲,即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的体育课程、以课余活动训练为核心的体育过程、以健身娱乐为核心的体育过程。二是从围绕体育课的课程性质展开的,即基础体育课、专项体育课、俱乐部体育课3中不同类型的体育课。而我国常规体育教学理论的形成同样围绕热点问题进行,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出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常规模式为5种,分别是:“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选项型”、“一体化型”、“俱乐部型”。而每种教学理论都有各自的长处,也有残缺的阻碍,在个别部分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都是为了“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最高目标服务的,并且沿着这根主线不断地探索、创新。,每种教学模式背后都有其指导思想理论为依托,不同的教学理念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绝大部分学校都弃用了“三基型”和“三段型”模式,是由于它们不能适应教学思想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没有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们相对于其他模式的优势。“三基型”能够使学生更为扎实的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也使得教学规范化。“三段型”的理论体系中也着重强调加强学生的体育基础。“并列型”和“一体化型”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已经建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然而,实践中操作难度非常大。“俱乐部型”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适应当今教学指导思想的发展,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选的体育科目与所选人数不能相匹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多种形式并存,以自主选项课制体育教学模式占主要地位。如果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把握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应用,会使“选项型”课变成活动课,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理论创新

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方法论及体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教学原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改进的体育教学方法越来越适合学生多方面的需要,而教学模式的研究需依托不同思想理念、观点来建立其模式,研究的方向从老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过度,生理和心理在体育观上的作用使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发生了新的转变,实践中的体育教学模式也要建立在新的课程目标,遵守现行教学策略。我国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早期模式的束缚依然影响着现行的思想。经过学者长期的努力即使更科学、更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固化的坚冰出头露面,也会由于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难以在实践中的课堂运用,从而形成一纸空文。当今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灌输创新的理念,却还是未能脱离片面强调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体育达标的硬指标增强学生的体质。不免使得学生的身体锻炼加上了一些强制性的色彩,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也就磨灭了学生体育锻炼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当代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学生多少知识和结果,而是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创造、创新的能力。现代的知识论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作用表现在:要求体育教学的内容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基本的体育、健康、卫生、保健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质的提高。所以,论到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更多的会是对原有传统的一种挑战。体育教学也一定要更新观念,拓展定向思维方式,无论是内容、方法还是策略都要注入新的思想理念,有所革新。使学生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从体育中学,从体育中长。

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策略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其教育效果对广大学生能够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每天1小时的锻炼习惯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意义重大。

3.1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

体育是复合的教学体系,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都是具有针对性,作用不是万能的。一种模式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改善教学局面,提高体育课质量,构建匹配的、科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是顺应教育时代潮流的结果。新课标中指出教育目标分层化,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教材多样化,教育评价理性化,目的都是为了体现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未来的体育教学目标必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更要因情况变通,通常需要教师将多种教学模式有序衔接、随机利用。未来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形成合作的伙伴关系,不但要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思维、满足学生的意愿,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广大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动中学,学中练”的体育习惯。

3.2常规体育教学模式中加入激励措施

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教学模式与激励措施相结合的形式,争取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最高层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症状,也就更容易达到健康体育的目标。进而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观念,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康所必须从事的一项活动,要做到享受体育也就是享受人生,是一种人本能的精神追求,使得终身体育的目标实现。只有自身意识到体育的必要性,终身体育才能更好的实施。“激励”从心理方面解释为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导向和强度的心理过程,运用到体育课堂中就是教师通过利用各种刺激作为促进学生体育行为的手段,调动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建立自我激励。途径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鼓励学生自我构思并表现自我。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充分表现出来,使学生增强自身的表现欲,从侧面对学生的自身提高也有帮助。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大学生多给予肯定的评价,尽量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听过沟通信息反馈,使学生增加自我肯定感。课堂中争取营造大家共同进步的氛围,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激励手段,采取有效地激励措施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学生自我挖掘各种素质和潜力,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3.3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尽管随着课改的深入,新形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有所调整,实践中,仍旧有诸多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原因有两点:第一,实施难度大,学校配套设施跟不上要求;第二,效果不明显,两种模式并没有显著性的区别。当前的体育教学需要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体育锻炼中,从体育活动中可以找到满足感。或许需要我们抛弃更多传统的固念,创造更新教学模式。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几种新型模式,主要是合作教学模式,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互惠分组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SE模式等。目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相关学者针对常规教学模式中的缺陷进行的补充或者是有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中提取经验运用到我国现有情况中。合作教育模式从理论到实践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讲学生练的单调形态,促使师生共同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全方位感受团队合作带来的喜悦感,增强体育交流,提升体育兴趣。合作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若要使其得到发展,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与阶段性实践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个系统的培养能力与实践的过程。尽管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针对体育教育专业,也可运用到任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课程当中,理论宗旨是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学生在体育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了了现行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不足,培养方式呆板等缺陷。互惠分组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和SE模式均由国外著名或潮流的教育模式引进,共同的特点都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团队合作,在团队内部的相互协作中逐渐掌握专业专项技能,发展多发面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运动技能、运动热情和运动文化素养的人。

4结语

第5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误区新思路文化内涵

2002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性质,即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面对这些误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内容停留于形式,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a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b要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c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此原则为蓝本。太极拳之所以成为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正是以其具有健身性与深邃的文化性于一体的体现。然而,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太极拳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少以及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把握肤浅,导致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仅局限在技术内容传播,而忽视了太极拳文化内涵传播。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内容相比其技术内容来说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其文化内涵却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鲜有体现,造成教学内容单调而枯躁,学生对太极拳的掌握只注重于技术动作表层和形式,形成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应有计划的、灵活的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确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来,结果致使教学方法僵化,总以“填鸭式”方法教授太极拳。虽然体育教师费力地满堂灌,学生却是被动的接受,挫伤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收效甚微,对授课教师也不以为然。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是基于体育教学对象的构成及师生的交往方式,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制约。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按自然班或男女分班授课的方法,由于学生彼此熟悉,便于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但在这样的教学班里,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体育技能的基础、体能的强弱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这就影响了太极拳正常的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身心的正常发展。

4.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标准不统一,造成学生对太极拳的标准把握不准确。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对学习太极拳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交往与合作精神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统一方式进行。如今,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同一高校不同体育教师对教授同样太极拳课的考核评价标准千差万别,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整体动作的全面、准确的掌握,哪怕是同一高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完成全套太极拳动作考核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现象,这样一来,很不利于太极拳在高校学生中普及传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之探讨

1教学内容应将技术动作与文化内涵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1)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深受太极阴阳学说的影响,进而形成太极拳动作基本结构。何谓“太极”?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作中即动为阳、为开,阴为静、为合;阴变阳为开,阳变阴为合;重心虚实阴阳变化,身形呼吸开合协调配合,使全套动作在刚柔、开合、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转化中连绵不断。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必须注重动作阴阳变化之特点,如:转身左登脚,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左脚为实为阳,双手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同时呼气,此式为开为阳;身体重心再次移至右腿,右脚为实为阳,两手由外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同时吸气,此式为合为阴;最后两手外伸外展同时呼气,左脚向左侧登出完成左登脚,此式为开为阳,整体动作充分体现开合阴阳动静变化,最终达到身体和动作的和谐一致。

(2)“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文化精髓与修练的最高境界。太极拳运动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太极拳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内三合即神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力相合。同时强调外三合,譬如:太极拳运动力求身体动作上下相随、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从而使身体内外平衡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注重体内的意、气、神与身体所处的大自然环境的统一,使动作在主体情感与意念的导引下相互交融一体。而且,太极拳的许多动作名称来自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如像双峰贯耳、白鹤亮翅等。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一定要解释其动作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形似的含义,比如:双峰贯耳比喻拳头力量之大,就像双峰贯击对方双耳一样。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反映。

2.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1)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以突出太极拳之特点与攻防含义。向学生教授太极拳的全套动作,应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将太极拳总结为: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其次,太极拳动作讲究圆活中正,动作成弧形状,山下肢非直线运动,运动以腰为轴变化重心,同时保持腰正直中正。这样,学生便能够对太极拳动作特点作整体把握,而且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有利于对太极拳风格及动作的理解。以简短语言将其竞技性传授给学生,特别要突出动作的攻防含义,如左搂膝拗步,对方用右脚踢击我左侧下路时,我用左手搂开对方攻来的脚,同时右掌向前推打反击对方胸部,使之向后跌倒。这样使太极拳的实用性与健身性合理化结合,彰显太极拳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全新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

(2)多角度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相结合。动作示范法是太极拳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示范:对简单的动作采用背面示范为主,对复杂动作正面示范结合背面示范,如云手动作,背面示范展示脚步及重心变化,正面示范演示手的变化规律。此外,动作示范一定要正确优美,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在太极拳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动作往往会出现认知错误。有针对性的纠正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是太极拳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譬如:学习左野马分鬃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完成左弓步时,两脚站在一条直线上,接右野马分鬃时身体重心左右摇晃不稳。所以,教师须正确示范完成左弓步动作,强调左脚脚尖与右脚脚跟应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避免身体重心转动时出现左右摇晃。教师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与错误动作的比较并纠正后者,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太极拳的复杂动作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得以巩固。

(3)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紧密结合。太极拳套路由若干单个动作组合而成,每个单独动作又成一个独立体。为有效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在教学中,一般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然后再把完整动作分成单独动作进行教学;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动作,如果仅采用完整教学,学生一股会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可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分解教学,如:云手动作,先进行上肢动作练习,再配合以腰为轴带动身体转动练习,强调重心不可勿高忽低,然后再进行步法练习。分解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学生学习复杂动作的难度,最终达到完整掌握太极拳动作的目的,所以,分解动作的练习时间一般不能太长,只要分解动作基本掌握即可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实践证明,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使太极拳教学效果明显有效。:

3.打破单一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采用选修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以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兴趣和所具有的基本技能为前提,因而学生的积极性高,运动技能的差距较小,这样教师的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较强;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有系统性和深度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有竞争意识,能给予学生施展其太极拳才能的平台。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对保持学生对太极拳的热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通过合理的引导,还有利于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建康并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统一考评标准。太极拳学习评价应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不仅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教学评价按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评价实行考教分离。在对太极拳技术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锻炼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内容。具体而言,考评内容应该包括:24式太极拳全套动作期末考核、学习态度、上课考勤、平时成绩(含课堂表现、课外锻炼、学习效果等)。

第6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改革;选项分班教学

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选项分班教学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对于实现学校体育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在拟定的一些体育项目范围内,由学生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喜欢的项目,如此更易于达到师生“教”与“学”的预期目的,显然这一改传统行政班体育教学模式的作法是符合因材施教的育人规律的。广州私立华联大学自2003年起公共体育课施行选项分班教学,效果显著,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代表队参加省内外比赛连连获得好成绩,已拿到了几十个奖项,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中竟然荣获丙组团体第三名,是唯一拿到这个名次的民办高校,这完全得益于该校公共体育课选项分班教学的开展。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有待于克服、改进和完善。在此仅就选项分班这一教学模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公共体育课选项分班教学的优势

(1)公体澡选项分班教学是时展的必然。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个激烈的竞争上岗问题,在校期间除了让他们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健康的体魄十分重要。可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拼升学,往往忽视锻炼,造成体质下降,进入高校体质测试明显不太理想,广州私立华联大学的办学者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提高华联学子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决心以公体课改革为突破口,克服师资力量不足、场地设备有限等一切困难,实施选项分班教学。在通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体育作为一门促进学生体质建康、生长发育及培养良好行为爿惯、塑造完美品质与个性的重要学科,就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必须加以研究,因为它影响着中国高校的人才质量,进而影响到现代化建设事业,这就要求公共体育课和体育教师为学生提供发展其特长的运动条件。选项分班教学则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运动水平,使他们能熟练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和自我锻炼的方法,这也为其以后走向社会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基础,使之受益终身。显然,公体课选项分班教学也就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

(2)选项分班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开没多种类型的体育项目,可打破原来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澡程内容、自主选择授课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讲究个性化、多样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陛,提高自学能力。也能使他们在轻松、愉陕的心境中进行锻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某项运动项目进行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地去学习每—个动作,体会动作要领,体育价值观也逐步形成,对健身的兴趣也就能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而且教师的教学工作较之先前行政班上课顺利得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选项分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公体课选项分班教学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由于学生选择了自己喜爱和较为擅长的项目,他们一般就会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并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该项目的学习中去。因而,就能更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该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一些集体性项目,通过较长时间地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田径项目则有助于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自我超越的品格等。例如,在篮球选项分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功训练,如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简单裁判等训练,接着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进行分班比赛,并依次循环。每一轮循环结束,教师针对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指导。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期末也能依据教学比赛的积分来评定每一名学生的体育成绩。广州私立华联大学从2003级新生开始实施选项分班教学,从校内外每年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来看,运动成绩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令人欣慰。

(4)选项分班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意识并养成主动锻炼的好习惯。通过选项分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是因为学生在选项分班课上的感受不同与以往的行政班体育课,他们所选的项目都带有目的性,所以每个人都会认真思考、观察体会、快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实践证明,在篮球、排球、足球等课程的选项分班教学中,课堂教学时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缝身愿望,学生为了增强对抗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磨合,才能提高自己的对抗能力。长时间的磨合,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主动锻炼的习惯。由于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而广州私立华联大学出现了定向越野等各种体育协会,舞龙舞狮等体育社团也纷纷建立,利用课外活动时,能自主地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再经过与教师的交流,使学生提高了体育意识、欣赏品位、体育能力,并使体育成为学生课余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样,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选项分班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并促使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广州私立华联大学聘请的体育教师中有三分之一是高校退休的专家教授,青年教师也多是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和能力,实施选项分班教学,其体育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能学用一致,用其所长,而且能在自己的优势项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纠正错误等方面,具有准确优美的直观性和对症下药的作用。这样就容易让学生信服,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增强了师生摩隋,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们也充分意识到,要使自己从事的选项分班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教师本人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充实自己,自觉地锻炼身体,成为学生的楷模,了解和掌握有关项目的最新技术、动态,以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专项教学的质量。

二、选项分班教学尚存在的一些弊端

(1)设项有限,选择受到影响。体育课选项本身就是兴趣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一种体现。可要知道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爱好是多方面的,很难全豁茼足。目前,广州私立华联大学设项仅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腱美操、太极拳、田径、定向越野、瑜伽等项目,但在单位时间内,由于班级人数、师资力量、场地等限制,只能选择其中部分项目,就必然出现扎堆的现象,有的项目学生选的较多,有的项目选的人很少。另外,从提供给学生这些项目也不难看出身体类的竞技项目较多,而益智类竞技项目和娱乐类竞技项目比较少。为了项目之间的大体均衡,只好做出调整,如把选篮球的学生调到足球项目中去,把选羽毛球的学生调到健美操项目中去……这样以来,部分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必然影响选项分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基础水平差距较大,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目标。广州私立华联大学自2003年实施公体课选项分班,发现学生的基础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学生选择从来没有接触的项目,目的在于掌握所选项目的基本技能;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选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所选项目的相关知识……诸如此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和科学性,也就难以把握得准确到位。

(3)选项分班提高了对场地器材的需求,使运动场地及器材不足。同2003年刚实施选项分班教学时的情况相比,广州私立华联大学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每年的新生数量一再增加,由原来每年招几百人,到现在每年招生人数达三千以上,也就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练习的要求。尤其赶上下雨天,仅仅两个篮球场面积大小的风雨操场只能让学生避雨,不可能再进行训练,可要知道南方的广州一年中下雨天数之多,没有风雨操场是难以完成选项分班教学任务的。本来有很多的学生选择游泳、网球等项,可作为民办高校,能修游泳馆和网球场又谈何容易。所以该校引进的这方面的体育教师只好去改教健美操和乒乓球等项目。故此,因场地、器材不足影响选项分班教学这也不足为奇。:

(4)在组织教学方面有着一定困难。公体课实行选项分班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细致工作,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显示出来。广州私立华联大学每年都有三千多名新生要重新组合教学班,原有的行政班被打乱,导师(该校对辅导员的称谓)、班干部的作用大大降低。在安排教学时,既要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又要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制度,否则就会出现“放羊式”教学的混乱局面。再者实行分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授课方式,把来自不同班级的几十个学生重新组成—个班来授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认识、信任,班级的纪律习惯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问,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增加。学期初,因选项不均衡,对选择热门项目多的学生要动员他们去冷门人少的项目。这要做大量细致的耐心动员说服工作。学期末,因选项教学,原有班级的学生分别由几位教师授课,统计学生的体育成绩无疑给各班导师也带来一定难度。

三、对选项分班教学的几点建议

(1)高校普及公体课选项分班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所设选项不仅要根据高校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场地设施以及气候状况来确定,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尽量满足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从而真正体珊陕乐体育的宗旨。另外,依据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可设立素质专项提高班,把体质标准测试不合格或者身体素质较弱者编入该班增强体质;体质标准测试合格者按其分数段进入不同的选项班。使学生在选项中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特长,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须知,无论怎样改革、选项如何设,都必须以提高教学和育人的质量与效率作为前提条件。

(2)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进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能搞好体育教育改革,也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应抓好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每—个教师能够明确开设体育选项分班教学的目标,统一认识,并能承担相应的专项教学任务。因为学生选项目自主越开放,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自己的特长,还要不断地钻研专项的理论和技术。同时,在选项分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技术水平的不同,做到区别对待,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在教学方法上宜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尤其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鼓励、发展功能。学习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应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以做到更加客观公正。

第7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中师、高中与专科体育大纲的精神,因地制宜对小教五年制大专班公共体育课大纲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根据本省的地理特点,时理论与术科进行动态排列,目的在于统一全省五年制大专班的体育课程标准。

全国最后一次中师体育大纲研究会是1993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时至今日已近十年。而中师结构逐步走向消亡,随之产生的是小教五年制大专班。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等理论性文件滞后,大部分的学校还在沿用中师高等专科、高中或随意确立教学大纲。为此本文根据有关体育大纲的精神对小教五年制大专班体育课的必修与选修的教学内容、课时比例、内容比重、理论与术科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设计。

一、体育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

设计中必修课有50学时的理论课,而必选课中有匆学时的理论课,也就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80学时的理论课。在对全省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得不到保证,如课时的问题、教师问题、学校的随意性和5天的工作日等问题,使必修课的50节理论课得不到保障,而本来就安排较满的课表就更无法排上选修课了。另外50节选修课分布在5个学年中,每学期只有5节课时,无法安排到课表上。大家都知道必选课实际上就是必修课的内容,为了强化意识,本文制表一,其中将必选课和必修课统筹安排,这样“必修”的理论课就增加到80学时。必修课的内容就由340课时增加370课时,必修课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理论课的内容是各部分运动技术原理、体育知识、场地器材、裁判法等。必选内容对象是部分有志在未来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

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有利于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师的教学。因为班级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般都由一名教师担任,此种排法就更加合理,可使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随机调换。根据全国部分省城的气候变化规律,哈市全年连续有5天以上雨、雪日,平均每年是4.9次(教学时间内)05日以上降雨会使一般学校的场地3—4天不能正常使用。而体育馆内上课弊端较多,特别是面对未来从事小学教学者,条件反差较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有利于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师的教学。因为班级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般都由一名教师担任,此种排法就更加合理,可使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随机调换。根据全国部分省城的气候变化规律,哈市全年连续有5天以上雨、雪日,平均每年是4.9次(教学时间内)05日以上降雨会使一般学校的场地3—4天不能正常使用。而体育馆内上课弊端较多,特别是面对未来从事小学教学者,条件反差较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乡土教材的选定

必修课的30%是乡土体育活动,黑龙江省的乡土教学内容不外乎是冰雪运动。滑雪、溜冰需要场地与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开展这两项运动。但据调查全省五年制大专学校有条件的不多,很难将冰、雪运动作为乡土教学内容。哈市11月份气温降到摄氏一5度以下,此时如果进行田径、体操的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在此温度下,学生如果不跑动,肌肉的产热量只占全身产生热量的5%左右,这些热量满足不了体表蒸发的热量。为此学生必须积极的跑动,使肌肉的产热量达到50%以上。而足球运动既有竞争性又有运动量,场地简单、器材少,一般学校都具备开展足球运动的条件。特别是小学生比较喜欢足球运动。但是有些个别人对足球教学总有一些偏见,认为一个球两自由,好象上足球课,教学就不正规。所以有的教师宁可上自习(天冷时)或学生枯燥的跑几圈也不要这个“自由”。实际上是一个球两不“自由”,学生不停地奔跑,稍有缓慢球就跑到对方的脚下或破门而人。教者必须认真裁判指挥或亲自参战等,对教师的技术、战术水平要求都较高,一节课下来,各有收获。特别是学生体能、战术、智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能代替的。本人认为在没有条件开展冰雪课运动的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特别是进行一些超规则的比赛,如:不设守门员、大足球门、可以用手拍击球等方式更加新颖和有创意。

三、选修课的确定

选修课项目共计146学时,设计中将不同的实践课安排在2-3年,集中在几个学期内完成,这样从知识的连贯性到教学管理都比较科学。:

设计中选修课的内容有四大项,其中民族体育一般可以确定为一个小选修。排球动作难度大,学生不易选修,如)L童在学习下手垫球时,习惯用单臂葬球,触球位置不对,方向不准,经常将球垫“跑”,学生捡邪次就不耐烦了;上手传球动作难度大,因手指无力,无法将球“弹”出。学生对足球较有兴趣,但乡土教材已占了一定的比例。体操项目除对儿童身体的发育及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外,还能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空间判断、时间概念能力等“弱”素质,但必修课中已有一定的比例,多数学生不愿选这个项目,最好利用课外活动去提高他们对体操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田径、篮球。另外田径项目多、内容复杂、技术难度大,特别是跳高和跨栏,用几学时难以掌握。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和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是篮球,小学开展比较普及。一般都有简单的篮球场和篮球架。农村、企业、机关都要搞不同级别的篮球比赛,对体育教师的期望值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技术、战术水平。

选这两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利于学校对选修课的安排、教学和评估,学校的检查,对教师来说跨度小,能集中精力通过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与技术能力。

各学校如能根据本校的传统,确定一、二项校级的选修课内容,并使之坚持下去,定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特别是提高全省小教五年制体育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制定出理论知识考核标准。

第8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听喊予的特殊任务,即师范性和育人”性,提土了其教学改革应遵循的模式。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的学校改革己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了。学校体育要为培养21世纪人才服务。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己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如何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的职能,又要完成师范教育夙予的特殊任务,是值得广大师范院校体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初步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普修课与专修课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和学校体育所必须的。

一、建立普修课与专修课相结合的依据

根据师范院校学校体育的双重任务,师范院校的体育课教学应突出师范性和“育人”性。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人民老师。他(她)们毕业后大多数要担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这就是不仅要求他(她)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又要求他(她)们必须具有一定的班级体育组织管理工作能力,而要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仅仅依靠单一的体育教学形式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单一普修课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广而不精,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不利于终身体育的形成。而单一的专修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单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少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但学生体育知识面不宽,不利于提高学生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据国内外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运动能力是影响其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紊之一。专修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这对学生终身体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使自己能坚持体育锻炼,而且还应具备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厂所以,他(她)们还必须掌握较丰富的体育知识,特别是组织中学体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体育工作能力、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又要求他(她)们必须认真上好普修课。所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普修课与专修课柑结合.完成师范院校学校体育双重任务,是切实可行的。

二、联系实际做好普修课与专修课相结合

师范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时间一般为二年,要以在一年级开设普修课.二年级开设专修课。开设普修课的一年,可按行政班级划分而进行体育教学。普修课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工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根据国家教委体卫司和学校体卫工作的安排.对稼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孕进行全面推行和实施,所以普修课教学内容应以《标准》中的主要项为主进行教学。也可将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重点选择中学开展较普通和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为学生今后能更好适应中学教育服务。这样普修课的教学方案不但为《标准》的全面推行和实施打了荃础,也为专修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身体索质荃础,二年级开设专修课,时间为一年。按照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重新编班教学。专修课以发展学生的一技之长,使学生较系统掌握某项运动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培养体育骨干和兼职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专修课的开展有利于学校进行课余训练、丰富课外体育活动.把教学与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如将以专修田径的同学为主。组成学校的篮球训练队等。这种将教学与课余训练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提高学校的各项运动训练水平为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服务。又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选项目的技术、战术及组织、指导等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需要服务.为其能独立组织该项目的比赛和裁判工作打下基础。这种将普修课与专修课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既能完成使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迈进、又能符合师范院校性的师范这个特殊要求。从而完成师范院校学校体育的双重任务。

三、开展普修课与专修课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一)在普修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长,有分工地每人选择一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或几个班级的教学。在完成教学计划后,再以循环方式与其他同年级教师进行班级交换。然后再重复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教师备课、写教案和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比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收益。

(二)专修课的开展要将学校的师资情况(教师、场地、器材等)与学生的体育兴趣相结合。在选项上防止学生产生群体效应.拈轻怕重,就易去难等情况。如学生所专修的项目不一定是自己所喜欢的,这祥一来.就违背了开设专修课的总目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可根据教师的专业情况,尽可能多开设专修课,以便学生专修气。

(三)关于专修课的考试,各教研组要制定相对公正的统一标准,努力避免专修某一项目较容易获高分的。专修某一项目难度较大且不易获高分的。或者各院校在专修项目上不进行有具体分数的考试,对专修成绩只评等级或达标,从而使学生正确的去对待专修。

(四)学校要注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等,使教师要在一专的基础上多能环境。

第二步:提出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步步深人,导人对话。

第三步:朗读对话,轴人信息。听和读是信息的抬入,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而说和写则是信息的轴出。所以在自然而然地导入对话后,再利用齐读、跟读、按角色朗读等方式加深“对话”信息的印象。

第四步:寻找恰当的切人点,讲解对话的疑点和难点,但不要过于深人。总之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第五步:轴人信息。在学生能顺利表达对话的前提下,再让学生改写对话,或自编对话,做Pairwark,然后选出数对学生上台表演,反复演练对话,并不时地给予表扬及鼓励,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便他们乐于发起向下一个目标进攻的愿望。

(二)整体阅读课文的模式

阅读课文,话两宽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阅读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获得能力的主集道。所以在上阅读课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以下阅读程序:

1、导读

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即:讲解课文背景知识,导学生找出阅读文章中的生词、词组及疑难句型,让学生带着间两去读。

2、审读及跳读

规定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捕捉所需的特定信息。

3、略读或扫读

快速浏览全文,理解掌握拿章大意,然后做出正误封断。

4、细读

在以上阅读过程中,学生已对文章大意、所需的特定信息有了理解、接下来教师便可逐段播放录音、让学生一段段跟读,然后教师提出与主题句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的意义,作者的目的、然后再让学生对主题进行归纳。

5、细化对词句的理解

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大意后,教师还要对疑难句进行分析、对比,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英汉互译的练习来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及应用。让学生用英语对课文进行讨论或复述。使得学生在使用语言的同时,便达到了记忆、分析、综合判断、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的目的。这样学生提取信息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三)练习写作并对习作进行批改的模式

写作是表达语言及应用语言能力的体现。写作要立足于说。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提高,而练是写作的关键。

所以教师可结合每单元的不同题材:①布里有趣又可写的作文命题,让学生练习命题作文写作。②对课文进行缩写或改写的方式练习写作。写作的实践可以在课后,也可以在课上,还可以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罗列句子的竞赛方法。这种方法能激励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满足他们的表现歌。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在修改课上把有代表性的错误多的学生习作抄在黑板上,和学生一道对其进行修改、润色。比如:哪里要加上连接词、过渡句,哪里要用什么时态等。每次批改都要给学生的习作进行正确的评价,帮助他们提高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四)课堂上练习听力的模式

听力模式分为听前阶段、听时阶段和听后阶段。

1听前阶段

听前布里任务,交待目标,并给出听力材料的关键词、让学生看图、思考间题。

2听时阶段

在听的过程中要静听。同时还要边听边记故事的时间线索及重要短语、词句等要点。

3、听后阶段

第9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上好高职公共体育课的关键是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尤其是要控制和利用学生的内在动因,从兴趣、审美、情绪、情感等心理方面因素入手,加以阐述。

0前言

现在高职学生对上体育课存在认识误区,缺乏积极性,认为体育课学不到什么内容,不如专业课重要,对体育课没有兴趣。要上好高职公共体育课应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包括教师、场地、器材等,尤其重要的是学生本人的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挖掘和利用内在动因的积极因素,对上好体育课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需要感和直接兴趣

对客观事物学习与了解的愿望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正如儿童生来就具有某种兴趣一样。教学中假如教材内容所选择的知识贫乏,只是简单、单调地重复动作,往往会由于缺乏技术的吸引而使学生无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并难以达到增强体质所必需的运动负荷,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伴随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技术性和增强体质的实效性,以利于发挥技术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知之深,爱之切。对体育的需要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需要则是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自觉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内部动力。因此,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之在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强烈的社会性需要,进而对体育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增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自觉性,并注意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进而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因为体育课具有边讲边做同时进行的特点,因此,教学中应以体育直观、形象、生动特点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之产生兴趣,讲解时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语气肯定,生动形象;示范动作准确协调、从容自然、干净利落,并具有美的表现力,使同学听后、看后跃跃欲试,想做、愿意做、喜欢做。

另外,要注意在教学中突出某一技术对增强体质的作用,增强体质对技术动作的依赖关系,各个技术环节在完整技术中的地位,技术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等,这样更有助于增加技术的吸引作用,对技术产生强烈的需要感和浓厚的直接兴趣。使学生认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并使体育教学由向他们提出客观要求变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因此应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的实施使学生明确: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及其作用;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体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通过掌握技能,增强体质以及审美的情感体验来调动内因

情感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感能够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直接兴趣,并能提高有机体的工作能力,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可以收到提高教学技术和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

首先,利用形成技能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技术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身体练习得以实现,在教学中利用这一点,要求学生带着技术要求去完成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体验技术,这样做既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加大负荷。教师应把练习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取得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学好的愿望;不足也可以激起他们的上进心,进一步努力学习,进而使他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伴随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教法应具有启发诱导作用,不宜讽刺、挖苦、丑化动作等方法解决技术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避免学生产生畏难、不好意思的消极情感。

其次,利用机体工作能力提高、运动成绩上升产生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学过程应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通过体检、考核、素质测验、机能检查等学生了解自己在体格、体能等方面的变化,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确立更高水平的奋斗目标。因此教师在上每一堂课时,都应考虑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性,从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去挖掘增强学生体质的潜力,使学生的体质增强并清楚自己体质的变化,避免学生产生“体育课上不上都一样,体质变化不大”的消极情感。

第三,利用动作过程产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技能和增强体质的效果,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美感既决定于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也决定于人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强壮的体格,强健的体魄,准确协调、娴熟、优美的技术动作的审美能力,并培养他们具有美的表现力和动作过程的自我欣赏能力,享受正确清晰的动作表现以及对动作节奏感、美感等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并伴随愉快与满意的情感,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体育课充满兴趣、主动愉快地进行身体运动,保证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3避免消极情绪和情感所产生的自弃和危险

情感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随着运动条件与学习的差异,情感也在不断变化,一方面由于客体的吸引作用和意义认识而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挫折而产生失望、自弃的消极情感,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也可能同时兼有两种对立性质的情感,在对某一技术具有向往、跃跃欲试的情感的同时又担心在动作过程中发生危险。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避免消极的情感。

首先,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符合学生的体质基础、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既要避免简单、单调的重复动作使学生不感兴趣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注意避免难度过大、技术过于复杂的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可望不可及,经过努力也达不到要求的自弃心理。从竞技中迁移过来的教材内容,是该项运动中有价值的、经过长期的演化和提炼而成的,它和运动员的身体水平和技术水平相适应。学生不同于运动员,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其长、避其短,降低难度简化技术,使之符合学生的特点,可有针对性地采取缩短距离、减慢速度、降低高度、减轻重量等手段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能够达到,由不可接受转化为可接受。这样既利于加大课的负荷,也利于学生不断地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形成新技能

其次,对与那些技术简单、动作单调,但又属发展和锻炼身体所必须的教材内容,可利用创设情绪体验情景和兴趣迁移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是同一动作的出现,措施和方法新颖则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实践证明,比赛法、游戏法、对抗性练习、确定具体的目标、达到一定要求的练习将给学生的心理活动以积极的影响。运用兴趣迁移,教师应抓住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成分,并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使学生明确一种项目或一种具体的练习在素质、技能等方面对另一项目的积极影响,把对其他项目的兴趣迁移过来,以防产生厌倦情绪,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去完成练习。

对于技术动作的诸要素应注意做到: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明确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程序、层次分明地进行技术传授,以收到逐步深化、不断提高的效果。

第三,增加学生安全感,保证学生安全,消除畏惧的消极情感,预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保证技术教学顺利进行,实现增强体质的任务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判断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要遵循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在剧烈运动前认真作好准备活动,其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注意作好准备活动,如适当做一些力量性和伸展性练习。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4min为宜。另外还要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向学生宣传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让他们了解如何科学地锻炼身体。做器械练习时尤其是在学习新动作时要安排人员保护帮助。防止盲目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