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大学园林论文精选(九篇)

大学园林论文

第1篇: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袁枚,作为清代中叶的一代文学大家,集优秀诗人、诗论家、小说家和学者的盛名于一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享年 82 岁,开创了一代性灵宗派,居“乾隆三大家”之首,其在当时文坛中的地位和声望无人能望其项背。所以,历代文人学者对袁枚的研究从未止步。回顾两百多年以来袁枚研究与评论的成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目前,关于袁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袁枚的生平、思想、性情、文学造诣等方面,鲜少涉及袁枚的园林文学创作。因此,针对袁枚的园林文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和价值。 论及园林文学,首先,应明确园林文学的定义。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中国园林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文学情缘深种,相互依存而发展。李浩先生在《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一书中曾感叹:“园林是土木写成的文学,文学则是用语言材料砌成的一座园林。”【1】迄今为止研究园林与文学关系的着述颇丰,论着主要有:《园林与中国文化》,陈植主编的《中国历代造园文选》,耿刘同《中国古代园林》,王铎《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陈从周《园林清议》,陈从周、蒋启霆选编之《园综》等;论文有:陈敏、秦华《论文学与园林的关系》,刘华斌《谈文学艺术与园林艺术的相关性》,岳毅平《论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等。

二、本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国外各种理论观点、学术思潮的影响,对袁枚的审视和研究越来越趋于全面和客观,各项研究成果卓着。石玲老师的《袁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6】一文已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对袁枚生前及后人研究袁枚的情况,作了详尽的回顾、思考与总结,涉及袁枚的文学理论、文学思想、文学创作、生平事迹、作用影响等各方面研究,在此不再赘述。 在袁枚的园林文学研究方面,相关论着为数不多,且大部分将研究重点放在对袁枚园林艺术思想和实践的探讨上,如: 沈玲《从随园看袁枚的园林美学思想》【7】、《袁枚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8】,以随园为例,重点研究袁枚“求善”、“求美”的园林美学思想,结合袁枚的园林设计理念,对随园中各景点的建造进行了艺术地赏析;陈国雄《袁枚园林美学思想研究》【9】,侧重于研究袁枚的人生态度与性灵美学思想对其园林美学思想的影响与表现; 毛正树《袁枚的园林思想》【10】,将袁枚的园林思想进行了经验总结,旨在为现代园林绿化与建造提供借鉴与指导; 王英志《袁枚初归随园考述》【11】、《袁枚“一造三改”随园考述》【12】,则聚焦于随园,详细考证了袁枚归隐、改造随园的全过程,论述翔实,再现了袁枚在随园进行的建设与经营活动。

第一章 袁枚与园林

第一节 袁枚其人

一、家世与生平

幼时的袁枚在家中与祖母、母章氏、早孀姑母及四个妹妹相依为命,很早就体味到了生活的疾苦。“其人与笔两风流,红粉青山伴白头。”“富贵岂如闲有味,聪明也要福能消。”【14】赵翼在《读随园诗题词》中如此评述袁枚其人,可谓凝练,但就是这样一位生性风流洒脱不羁之人,终其一生,却与看似封闭保守的园林有着不解之缘,个中原因,只有走近袁枚,走进他的园林生活,方能领悟。袁枚,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存斋。因辞官后归隐于随园,又自号随园山人。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 年)农历三月二日,袁枚生于浙江杭州钱塘东园大树巷的旧居中,这位阳[!]春之子就此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 袁枚祖籍浙江慈溪,祖父袁錡,有二子三女。二子:袁滨,袁鸿,枚系袁滨之子;三女:姓名不详,但据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自述可知,长女嫁于慈溪姚氏,次女嫁于沈氏,三女早孀,袁枚称为孙秀姑。袁枚祖上虽为书香仕宦门第,但至其祖父时,家道中落,生活困窘,靠其父袁滨与叔父袁鸿常年在外幕游教书,以维持家计。袁枚天赋文秉又勤勉好学,是乾嘉文坛首屈一指的多产作家。《清史稿?袁枚传》中记载:“(袁枚)着《随园集》,凡三十余种。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可见袁枚着作之丰,知名度之高。

第二节 袁枚与随园

一、随园的来历

第2篇: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中医理论是聚集了哲学、佛学、道学等知识的一套整体系统学说[1],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面,通过阴阳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使自然界和人达到平衡状态[2]。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观念用于指导园林景观的设计,是园林景观创新的重大突破点。研究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类型除了中医理论外,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等也是本文的理论依据。中医理论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规律性对园林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同时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园林景观相关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本文在理解中医理论的前提下,以生态学理论、景观美学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类型,分析了常见的应用方式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以中医理论为理论前提,以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的园林景观是应对“亚健康”人群的重要举措。

2.1应用类型

2.1.1药用植物园

药用植物园是以中草药文化为基础,以植物为主要造园要素并以恢复和保护人们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类园林。大多数药用植物园设计都是利用植物的药效特性进行景观功能分区,起到展览、科普教育等作用,少数药用植物园除了药用植物的景观营造外,还融入阴阳五行理论安排整体布局,如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景观规划立意选取“易经八卦”作为结合点[4],以“天人合一”思想贯通中国文化的主题,展现传统医药文化的内涵。如景区中的“中和餐厅”以祖国中医学中的“平衡论、协调论和衡动观”的中和思想命名,奇恒堂以中医学的“奇恒之腑”为理论基础而建,观象台的地面铺装图案分别为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和中央金凤,达到了“在地为形,在人为情,在天为象”的五行境界。此外,园区内的“藏象山庄”运用“藏象”的外在中医内涵(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象征,反之,人体外部的外部象征又客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与其内在寓意(反映隐士贤人顺应社会发展,淡泊名利的处事情怀)更是此园林景观的独到之处。

2.1.2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是通过植物自带的理疗作用和人们参与相关园艺劳动调整人体内分泌系统正常运转的一种治疗方式。将我国中医药文化与园艺疗法结合是我国发展特色园艺疗法的突破口[5],目前我国特色园艺疗法主要是通过植物理疗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如芳香浴、森林浴,声音理疗等,植物颜色、味道、大小、声音、药效等是主要应用方式。此外,部分园艺疗法利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来指导景观空间营造和景观元素的动静结合,如南京锁石生态旅游观光农庄。南京锁石生态旅游观光农庄利用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和五行相生理论进行景观营造[6]。园区景观设计从植物的形态、色彩、姿态、香味、习性等方面出发,利用了五感(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上美的层次[7],结合传统中医学形成“天人合一”、“身心一体”的整体布局形式,使游客不知不觉中得到精神和身体两个层次的疗养,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2.1.3保健型园林

程绪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中提出的运用阴阳五行建设生态保健型园林[8]给保健型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保健型园林景观整体布局以种植大量保健树种为设计要点,局部景观将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自然、景观、人三者的协调统一,强调园林景观元素、特性等与阴阳五行相互对应,并与人体五脏六腑联系起来,旨在利用具有阴阳五行理论的景观调整人的身心健康,如刘滨谊先生在国外营造的五行花园[9]。该花园基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状态(男,肝气郁接),故以“阴”景观设计为主,在植物种类、植物药效、植物色彩、空间大小、树下阴影等方面考虑阴阳平衡搭配,并辅以五行五脏对应去调整人体机制正常运转,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该花园景观设计将人的活动和周围环境结合考虑,主张“人是花园的一部分,花园和人处于阴阳和谐状态”,人体变化与季节的变化,时辰的变化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使其所有都处于同一节律中。

2.2药用植物园、园艺疗法花园和保健型园林的差异

药用植物园、园艺疗法和保健型园林都是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表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各自特点。

2.3应用方式

2.3.1植物的应用

植物色彩:暖色属阳,暗色属阴,根据植物色彩选择合理的五行方位、季节表现;光照与阴影:有光照的地方是阳,有阴影的地方是阴;方位:东、西、中、南、北分别对应不同的色彩、季节,达到五行相生;药用性状:根据使用人群问题症状来选择具有某类药效的植物;群落的搭配:落叶树、阔叶树、阳性树、乔木等属阳;反之属阴;生态习性:耐热、喜光、耐干旱瘠薄等树种属阳,反之属阴;雌雄性质:雄性树种属阳,雌性树种属阴。

2.3.2水体的应用

动静状态:动态水体属阳,静态水体属阴;水池形状:圆形、椭圆形属阳,方形、规则形属阴;上升、下降:上升的水体(如喷泉、涌泉等)属阳,下降的水体(如瀑布、叠泉等)属阴;有无人类活动:可供娱乐的水体属阳,仅供欣赏的水体属阴。

2.3.3建筑小品的应用

颜色:暖色属阳,暗色属阴;体量:体积大的属阳,相对体积小的属阴;方位:安放的位置有东、西、中、南、北之分,对应五行木、金、土、火、水。

2.3.4场所(空间)的应用

开敞、封闭:开敞空间为阳,封闭空间为阴;人类活动:有人类参与的空间为阳,无人类活动的空间为阴;明暗:有光照的空间为阳,无光照的空间为阴;园路铺装: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与铺装材质、色彩等的对应。

3中医理论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中医理论应用领域窄

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多是附属绿地,如医院、疗养院、生态农庄等,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应用范围小。

3.2植物选择匮乏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最主要的元素,其选择和配置时举足轻重的。现阶段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匮乏,我国园林常见植物不少于300种,而目前结合中医理论应用的药用植物、保健型植物却仅有几十种。

3.3相关人才匮乏

由于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特殊性,一般园林景观设计者不能通透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缺少中医药学家、植物学家、心理学家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合作,这对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4景观元素营造比例不平衡

我国目前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侧重于阴阳五行理论与植物景观结合,忽视了中医理论在其他景观元素的表现和应用,如水体设计、空间营造、建筑小品布局等。

4结语

第3篇: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文化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园林一出现,就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植物是园林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有生命的要素。园林植物除了能营造优美的景观外,往往还具有承载文化信息和托物言志的作用,因此,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深远与丰富的植物文化是分不开的[1~2]。近年来,有关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次第出现,这些论文解读了植物在中国文化多个领域(中国文学、美学艺术、、医药文化、农耕文化和历史民俗等)中的文化内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能检索到的有关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的论文仅有200余篇(截止2013年1月20日),这一数据表明此类研究数量较少,且缺乏广度和深度,总体仍较薄弱。这与中国厚重的园林植物文化不符,也难以满足传承和保护植物文化内涵的需求。除论文外,研究园林植物的部分专著在前言或正文中用较少的篇幅提到植物景观文化的内涵,如邢福武[3]在其主编的《中国景观植物》上册中对我国古今有关园林植物的历史与文化作了简要的论述。然而,目前真正围绕园林植物文化内涵展开论述的专著仅有刘世彪[4]的《红楼梦植物文化赏析》一部。刘世彪[4]从文化的角度独辟蹊径地分析了大观园园林植物造景及其特点,指出虽然大观园只是临摹的园林,但文中的一草一木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范,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深厚意蕴,是中国园林的集大成之作。本文是国内首次对现有园林植物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文章。在综合研究分析这些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我国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的研究进展,力图为园林植物文化的开发、继承和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1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研究

1.1 园林植物与中国文学

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始现于文学之中,因此文献中有近14%的篇幅是解读植物与中国文学和文人的关系。张雷[5]认为我国有关植物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中成就非常高的一个部分。布莉华等[6]、李建伟等[7]和王成[8]总结出植物的荣枯与晨暮变化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景,对古典园林植物的布局和四季种类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诗中名句“虎丘山后玉兰树,岁岁春风花盛开”“悟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使玉兰Magnolia denudata 成为了南北园林和私家园林堂前的必栽之树;又如历代文人对“芭蕉夜雨”的青睐,有了拙政园中听雨轩的植物布局。张秋丽[9]的硕士论文《屈赋植物文化研究》指出“屈赋”是以植物为载体来言怀叙志的表现形式的先导,屈原以荆楚风韵为创作背景,以形态各异的植物为情感载体,尽情吟哦花草、点染幽芳多达54种。刘可雕[10]、余江玲等[11]、徐德嘉[12]、傅凡等[13]和唐湘晖等[14]则认为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是文人表达内心情境的物象,担负着寄寓情感及托物言志的作用,如象征顽强的性格和斗争精神的松、竹、梅,象征超凡脱俗的莲藕、荷花,比喻依恋之情的萱草、杨树、柳树等,都在园林中百用不厌。高明乾等[15]则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了植物古汉名的命名渊源,他指出古代给植物命名主要有四个由来:一源于植物习性;二源于植物的某些特征;三源于植物的功能效用;四源于外域植物。王琪[16]则从观叶植物的色、形、声角度分析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观叶植物的文学象征意义,如李清照描写雨打梧桐叶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分别借用观叶植物的色、形、声,表达了词人被迫南逃的思乡之苦和忧郁惆怅的心境。雷晨[17]通过讨论《诗经》中植物的选取特点,提出《诗经》中植物所形成的意境仍然能够和现代人产生共鸣,因而可以充实和丰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内涵。譬如《秦风・蒹葭》中写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今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譬如相思,因此古今园林中经常可见到芦苇优雅的身影。

1.2园林植物与历史文化

有不到7%的文献是解读园林植物与历史文化的关联的。如周维权[18]和潘剑彬等[19]分别分析总结了历朝历代古典园林中的骨干植物和中国各朝代的经典园林植物景观,提出园林植物就是时代的缩影,是中国历史非文字形式的展现和传承这一观点。例如只要提到中国历史上用两类植物打造行道树的城市(一类为高大的乔木如槐Sophora japonica L、柳Salix babylonica、榆Ulmus pumila L等,一类为较矮的果树),就必然会让人联想到唐朝的长安城。郝培尧等[20]则探究了秦汉肇始期和魏晋六朝园林发展跨越期的江南文化意识形态、心理的变化与园林建设事件、园林认知方式、审美倾向和设计观念之间的关系,如先秦时期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倚重“搜奇致巧”,有植物崇拜现象,并习惯以“三槐九棘” 等植物景观来体现社会礼教制度和内在纲常。丁超等[21]有针对性地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陵寝遗址的植物配植方式和种类,认为陵寝植物除了与风水和象征意义密切相关外,还体现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如“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此外,个案研究能更有针对性地反映出某时期植物和历史的关系,如陈晓娟等[22]、施奠东[23]、周肖红[24]分别对乾陵、西湖和香山公园的植物景观展开研究,分析其历史文化特征并探讨如何保护。邵静[25]特别研究了扬州“瘦西湖”植物景观古典文化意象,进而分析得出当时扬州社会的士人阶层、盐商阶层和青楼阶层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不同需求均在其对园林植物文化的不同理解中有所体现。

1.3园林植物与信仰文化

目前,信仰研究主要集中在园林植物与儒、释、道三家的关系上,此类研究在文献总数中约占20%。郦文俊等[26]和杨新红[27]指出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中,文人常将儒家“君子比德”思想赋予每一株植物,将其“拟人化”和“人格化”,如孔子在《家语》中就曾说过: “芝兰之入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使得兰花Cymbidium spp在园林中的地位千年屹立不倒。张兆林[28]则从儒家提倡的“隐逸”情怀的角度阐述了园林植物竹的气节与品行,他认为,竹子历来被当做中国文人雅士在各种纷扰中坚持自己操守的一个标尺,种植竹子与其说是一种装饰,不如说是士人因不能到深山中隐逸而只能在闹世的“壶中天地”求得自我隐逸的一个寄托。鲁冰[29]的文章则专门以宋代“隐逸”审美精神为例,讨论了儒家隐逸文化与园林植物景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宋代隐逸士人造园以山林野趣为特征,通过成片地种植花草树木来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并且表现出不同的主题景观特色,如梅林、竹林、松柏林、菊圃等。徐欣欣[30]指出中国园林植物设计思想源于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擅长通过人工模拟自然种植花草树木,不露斧凿之累。孙宗美[31]则更深入地探讨,提出自魏晋时期起,道家思想(主要是庄子哲学)就以玄学的面目实现了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主要包括“唯道集虚”的宇宙时空观与园林“意境”的追求、创造,以及道家“虚静”论、观照法对包括士人园林在内的中国山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与道家思想相比,关于佛学思想与园林植物的关系的研究更多一些。如管欣[32]和贺赞[33]的硕士论文都通过研究佛寺园林,分析寺观植物是如何实现佛教的“教”与“禅”,达到佛学意境在园林中的塑造。另外,贺赞等[34]还另辟蹊径地总结了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文化特征,他认为佛教的慈悲、平等、依正不二、无情有性等生态文化特征所产生的“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的认识,一方面使得寺院中单株巨型树木甚至成为树神被祭祀,成为独特的植物景观;另一方面,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古树名木的作用,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此外,陈柏萍[35]以独特的视角解析了藏族的和园林植物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藏族的植物崇拜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宗教而崇拜(如对莲花、菩提树的崇拜), 一是对生活必需品的崇拜(如对茶叶、青稞等的崇拜)。姜鹏等[36]分析了云南独特的宗教文化,生活在云南的各个民族在其原始宗教中有众多的植物图腾,如彝族就将马樱花作为族花;竹则是摩梭族、布依族的图腾;尼族自古就有祭祀“神山”“神树”的传统。刘宏茂等[37]还特别研究了傣族的传统信仰对园林植物的保护作用,例如傣族的先民信奉原始多神教,现在西双版纳还保留着原始多神教的遗迹――约400个“龙山”林;现在全民信奉小乘佛教,每个村寨的缅寺周围都有一个寺庙园林,它们在西双版纳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区性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邢福武[38]则通过对岭南园林中运用的植物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岭南的寺观园中常用莲Nelumbo nucifer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和鸡蛋花Plumeria rubra Acutifolia等种。

1.4园林植物与区域民族文化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各民族在园林植物的应用上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表现形式。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约占文献总数的11%。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是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园林植物景观形成的影响。如林萍等[39]有针对性地对云南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在园林中应用的植物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调查与研究,认为主要少数民族植物文化形成的思想渊源是“万物有灵”,主要园林植物类型有神性植物、宗教植物和民俗礼仪植物。许再富等[40, 41]、刘冬梅等[42]、何瑞华[43]、崔明昆[44]和李德飞等[45]都对云南傣族的园林植物文化展开研究,他们认为傣族的传统文化包含着认识、利用与保护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的丰富知识与实践,这成为了傣族与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技术保障。刘爱忠等[46]和杨桂芳等[47]则将研究目光分别投向了云南彝族和纳西族,研究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在园林植物景观中的表现。与云南相比,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研究则比较零散。如廖明君[48]用独特的视角指出植物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质的文化内蕴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在此基础上,肖万娟等[49]系统研究了广西壮族植物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以花为主的植物崇拜,如茉莉花Jasminum sambac、山茶花Camellia japomica、桃花Prunus persica、绣球花Hydrangea macrophylla等。陈山[50]和满良等[51]专门研究了蒙古族植物崇拜文化,包括崇拜使用祭祀活动的植物,崇拜形状奇异、苍劲挺拔的乔木和崇拜寺庙附近的树木等3个内容。涂晓川等[52]饶有趣味地指出德宏多民族聚居区的饮食文化绝不能脱离当地芳香园林植物这片沃土。此外,还有个别地区如潮汕、五台山、湘西、徽州和湖南地区也开展了区域文化与植物景观的研究。

1.5园林植物与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风水学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进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而这又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而植物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的造园要素,其营造的景观与风水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如此,但由于曾被误解为“迷信”,因此研究的并不多,目前能查阅到的相关文献仅有26篇。姜丽丽等[53]“从阴阳论”和“五行说”两方面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植物景观,认为其处处彰显着和谐之美。桐嘎拉嘎等[54]、王韧[55]、张剑[56]和李涛等[57]均指出,风水学说中重视植物景观的配置手法和品种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谢祝宇等[58]别出心裁地提出根据风水园林打造的植物气场具有健身疗养的作用。王芳等[59]专门探讨了寺观园林中宗教文化和风水文化的关系,风水文化指导着寺观园林的选址、布局和植物的选择与应用,譬如在植物运用中寺观园林往往按照植物的阴阳属性进行挑选,还讲究用吉祥的植物挡风聚气。此外,有部分学者则将笔墨转向风水林研究,如韩孟孟[60]和易绮斐等[61]通过实地调研现存村落的风水林,发现现存风水林内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层次分明,结构趋于稳定,其中的乡土植物树种及其稳定的层次结构可为当地公益林的营造提供有益借鉴。

1.6园林植物与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其实就是广义的生态文明,属于新文化中的一类。近些年,有关园林植物与生态文化的研究发展迅速,文献数量约占总数的10%。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现有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展开的研究。如傅徽楠等[62]率先研究了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结构,认为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虽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但在结构组成与林相上仍表现出地带性植被的特征;群落下层植物的分布受上层植物所营造的小生境的影响,种类较丰富,且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随后,韩俊永[63]、王蕾等[64]、张卫军等[65]和衣官平等[66]依次研究了城市园林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蒸腾吸热、吸污滞尘、减菌减噪、涵养水源、土壤活化和养分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景观功能、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另外,还有覃勇荣等[67]用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对园林植物进行分析,提出佛寺中无论种植何种植物,其目的都是为了体现佛主的至高无上及其生命力的存在。

此外,园林植物涉及到的中国文化还包括了传统文化和中药文化等,但都只是开展了零星研究,未成气候。李学真等[68]和陈琦等[69]研究的是园林植物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关系,如松在园林中广泛应用,并被视为吉祥树种,这是由于松能耐寒耐旱,阴处枯石缝中可生,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杭悦宇[70]分析了园林植物中蕴含的传统民俗节日内涵,例如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古时风俗当进椒柏酒、桃汤和五辛盘,“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反映了椒柏酒赐予人们健康、吉祥的美好寓意。郑希龙等[71]和李勇等[72]以独特的视角讨论了药用植物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他们提出可以用与人体属性相对应的药用植物来打造植物景观,例如灌木和地被层可选用具有清肝明目功能的药用植物,如Flos chrysanthemi、龙胆草Gentiana triflorapall、大狗尾草Setaira faberii Herrm、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车前子Plantago asiatica L等进行搭配,。

2 结论与展望

由以上归纳分析可知,近年来我国园林工作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园林植物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且开始积极投入到此类研究中,有关植物文化内涵的研究正向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然而,目前的研究重点仍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历史和信仰文化方面,文化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农耕、饮食和药用等还亟待深入开展。

而今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中国的各行各业,近几年,我国虽然也营造出了一些兼取中西造园手法之长的优秀园林植物景观,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众多园林人为了迎合国际审美的需求,单纯考虑视觉效果,抛弃传统中国植物,一味选用花大色艳的外来植物品种打造植物景观。这一做法无疑会切断中国文化和传统园林植物之间的联系,如此以往中国园林植物将会逐渐丢失文化性格。其次,由于缺乏对地方园林植物文化的挖掘和发扬,以致全国各地新建植物景观呈现“千园一面”的景象,毫无特色可言。因此,若要打造有中国特色、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必须重视民族植物文化和地方植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此外,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让普通公众都能参与到植物文化性格的传承中来。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文化也在不断涌现,这也需要我们这些园林工作者能及时提炼出新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将其和园林植物联系起来,打造出与时俱进、去芜存菁的新园林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吕文博.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空间初探[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2]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 邢福武. 中国景观植物[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4] 刘世彪. 红楼梦植物文化赏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5] 张雷. 中国植物文化初探[A]. 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166-167.

[6] 布莉华,刘传. 《诗经》中的植物文化[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 25(1): 28-30, 50.

[7] 李建伟,刘雅莉. 诗词文化与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和布局[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6): 149-154.

[8] 王成. 略论中朝古典诗歌中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6): 18-19.

[9] 张秋丽. 屈赋植物文化研究[D]. 延边大学, 2008.

[10] 刘可雕.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J]. 科学咨询, 2006(11): 62.

[11] 余江玲,陈月华. 中国植物文化形成背景[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0(01): 33-36.

[12] 徐德嘉.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植物材料的文化意趣―吟诵雅趣型[J]. 园林, 2011(4): 70-74.

[13] 傅凡,李红. 中国园林植物的文化性格与多样性保护[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0(2): 26-29.

[14] 唐湘晖. 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中的“意境美”[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 1): 36-37.

[15] 高明乾,杨萍,陈宓. 植物古汉名渊源及蕴含的古文化[J]. 生物学杂志, 2001, 18(1): 15-17.

[16] 王琪,于晓南. 我国古代观叶植物文化探究[A].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C], 2011.

[17] 雷晨.《诗经》植物意境对园林植物造景的启示[J]. 山西建筑, 2012, 38(16): 225-226.

[18]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 1999.

[19] 潘剑彬,李利,郭晶. 造化风景承古意 自在园林有大观―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历史沿革[J]. 广东园林, 2009, 31(1): 8-13.

[20] 郝培尧,董丽. 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1.

[21] 丁超,王璐艳,邹志荣. 论陕西关中陵寝遗址植物的文化内涵[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6): 2340-2341.

[22] 陈晓娟,权东计,雍明波,等. 乾陵风景区园林绿化研究──司马道文化环境型植物景观设计[J]. 陕西林业科技, 1996(1): 33-35.

[23] 施奠东. 西湖钩沉――西湖植物景观的历史特征及历史延续性[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 2009.

[24] 周肖红. 历史名园植物景观的传承―以香山公园历史文化植物景观的保护和恢复为例[A]. 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 2010.

[25] 邵静. 扬州“瘦西湖”植物景观古典文化意象与扬州社会各个阶层关系研究[J]. 绿色科技, 2012(4): 82-84.

[26] 郦文俊. 中国文人思想与文人园林植物造景[J]. 广东园林, 2009, 31(1): 14-16.

[27] 杨新红. 中国植物的象征意义及文化[J]. 传承, 2011(25): 68-69.

[28] 张兆林,王玮. 士人园林中的植物与士人的隐逸情怀:以竹为例[J]. 学理论, 2009(19): 90-91.

[29] 鲁冰. 宋代隐逸审美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0] 徐欣欣. 道家思想对景观设计的影响[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1] 孙宗美.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精神[D]. 暨南大学, 2010.

[32] 管欣.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5(2): 116-119.

[33] 贺赞. 南岳衡山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34] 贺赞,彭重华,吴毅.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生态文化特征及现实意义[J]. 广东园林, 2007, 29(6): 8-15.

[35] 陈柏萍. 论植物与藏族[J].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6(5): 27-31.

[36] 姜鹏,徐坚. 云南宗教环境中的植物[J]. 华中建筑, 2008, 26(3): 129-130, 147.

[37] 刘宏茂,许再富,段其武,等. 运用傣族的传统信仰保护西双版纳植物多样性的探讨[J]. 广西植物, 2001, 21 ( 2 ) : 173 176.

[38] 邢福武,周劲松,陈红锋,等. 岭南园林植物的特点[J]. 广东园林,2009, 31(增刊): 26-28.

[39] 林萍,马建武,陈坚,等. 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2, 22(2): 35-38.

[40] 许再富,刘宏茂. 西双版纳傣族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J]. 生物多样性, 1995, 3(3): 174-179.

[41] 许再富,刘宏茂,陈贵清,等. 西双版纳榕树的民族植物文化[J]. 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6, 5(4): 48-52.

[42] 刘冬梅,刘宏茂,赵惠勋. 西双版纳傣族森林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30(5):83-85.

[43] 何瑞华. 论傣族园林植物文化[J]. 中国园林, 2004(4): 8-11.

[44] 崔明昆. 植物民间分类、利用与文化象征――云南新平傣族植物传统知识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25(4): 53-57.

[45] 李德飞,马俊娜. 云南傣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 (2) : 159-163.

[46] 刘爱忠,裴盛基,陈三阳. 云南楚雄彝族的植物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A].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47] 杨桂芳,和春. 论丽江纳西族园林植物文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 27-29.

[48] 廖明君. 植物崇拜与生殖崇拜──壮族生殖崇拜文化研究(中)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2): 25-31.

[49] 肖万娟,黎良财. 广西壮族植物文化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20): 4867-4870, 4875.

[50] 陈山. 植物命名与蒙古文化[J].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1992(3): 52-63.

[51] 满良,张新时,日古嘎. 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J]. 云南植物研究, 2008, 30 (3): 360-370.

[52] 涂晓川. 德宏民间常食的辛香植物及其饮食文化[J]. 今日民族, 2010(2): 26-28.

[53] 姜丽丽,蔡平,刘振,等.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水分析[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 2011(5): 24-26.

[54] 桐嘎拉嘎,白巴特尔. 浅谈风水与园林植物造景[J]. 山东林业科技, 2008(2): 89-90.

[55] 王韧. 用风水学理论来探讨园林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 16(4): 132-133.

[56] 张剑. 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植物造景中的应用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1.

[57] 李涛,杨柳青,孙健.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风水理论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1): 181-182.

[58] 谢祝宇,胡希军. 基于风水理念的园林景观植物气场营造[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4(6): 76-78.

[59] 王芳, 吉鑫淼, 李卫忠,等. 风水文化在寺观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吉县锦屏山公园佛阁寺和黄天后土庙为例[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27(1): 215-219.

[60] 韩孟孟. 东山岛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61] 易绮斐,王发国,刘东明,等. 广州市萝岗区风水林植物组成及群落结构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2, 21(1): 104-110.

[62] 傅徽楠,严玲璋,张连全,等. 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J]. 中国园林, 2000, 16(2): 22-25.

[63] 韩俊永. 深圳市主要园林植物生理生态特性与生态效益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64] 王蕾,王志,刘连友,等. 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功能及其评价与优化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28(1): 51-54.

[65] 张卫军,秦俊,胡永红,等. 上海园林植物生态功能评价――以上海绿色建筑环境绿化植物为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 35(1):73-75.

[66] 衣官平,卓丽环,汪成忠,等. 园林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9, 27(3): 248-252.

[67] 覃勇荣,刘旭辉,卢立仁. 佛教寺庙植物的生态文化探讨[J]. 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6(1): 11-17.

[68] 李学真. 植物和吉祥文化[J]. 植物杂志, 2003(5): 15-17.

[69] 陈琦. 植物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D]. 浙江农林大学, 2010.

[70] 杭悦宇. 植物文化――中国民俗节日的灵魂[J]. 生命世界, 2008(09): 10-13.

第4篇: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 课程教学 学习方法 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风景”是在一定条件下,以山水景物或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观念中的风景”则是设计者头脑中的风景[1]。因此,设计是设计者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憧憬“投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一种营造行为,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将客观因素和基本素材进行融合,激发人,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以及心理等方面对于设计成果的感悟。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这样一门传授设计初学者运用生活素材进行景观设计以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课程,对于刚接触风景园林设计的初学者来说,它开启了设计者对于各类风景的理性认识,为之后创造另一番风景埋下伏笔,对其今后的设计生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是“设计之匙”。

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容

《风景园林设计》是园林、风景园林相关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城市规划、风景资源的评价、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风景园林绿地、景园景点、城市景观环境、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工程等,是较为系统的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之一。

(二)课程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紧紧围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方面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化等方面,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例探讨、项目训练、外业考察等方式,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使得设计初学者在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设计的美妙,激发其设计兴趣,学会紧密合作与学习并从中积累经验,对今后设计之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课程目的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其他学科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系统理解,巩固专业知识,初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景园林等行业对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技能构成要求,拓宽视野,找出不足,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亲身参与设计,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行业的认识,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课程学习经验

(一)课堂学有所得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课堂学习内容相对于其他的一些设计课程而言似乎更丰富、有趣,具有启发意义。总结课程课堂学习所得如下:

1)课程涉及的设计知识在所有设计课程中相对较为基础及全面,使笔者全方面系统习了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知识:《风景园林设计》课堂学习涉及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风景园林设计布局、程序、各种类型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技巧;

2)除了《园林设计》教材使用外,老师常讲解其他权威、经典设计书籍和实例来扩展视野,激发笔者对于设计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常介绍较为新颖的国内外设计观点和理念,保证了与时俱进;

3)课堂学习注重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让笔者在实际设计中感受理论知识的重要:课堂上老师经常进行手绘快题设计训练,这对于平面构图、色彩搭配、景观景点设计等方面的提升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大家讨论分享的方式进行优秀作品解析,可以学会如何分析作品的优劣,从而取得进步。

(二)自我提升

1.作业巩固

为了保证理论知识的吸收,设计课程设计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这些绘图设计作业中,常常可以收获很多:

1)在根据命题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一方面学会找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硬性规定,再者则是通过几个方案的比较,找到最优解决途径和方案,学会比对和分析。此外,资料收集过程,也能通过观摩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感悟;

2)在作业绘制过程对耐心、审美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可以通过作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成就个人风格;

3)此外,作业可以让理论知识融进设计,产生潜意识作用,这样在面对实际场地的时候,会养成合理尺度、遵照规范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

2.关于课下知识扩展

为了满足课程需要,比如作业绘制、考试、设计素养的培养,笔者常在课下自我提升:

1)图书馆是设计初学者必须挖掘的宝藏,其内有大量园林设计相关实例、论文、图集、设计师手册等,对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扩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2)针对自己喜欢的方面,如手绘、计算机作图等进行自我发展,一方面能增强设计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专长,对于今后的工作、学习很有意义。

(三)建议

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课堂学习及课下实践应用,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关于一些规范方面的知识,课堂学习确实相对较少,以至于很多时候感觉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有些不切实际,课堂上可以考虑适当介绍一些较为常用的设计规范,让学生在课堂、课下作业中应用自如;

2)关于一些国内外优秀设计流派及其发展历史介绍过少,可以适当结合课堂进行一些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设计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诞生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3)为学生多提供些实际设计参与平台。课程中的一些课堂内外作业可以考虑用老师实际参与的项目来进行,不要只是单纯的空白场地,应让学生学会如何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场地情况、文化背景来综合考虑,有利于与今后与社会的接轨。

相信有指导老师的渊博知识和悉心培养,以及学生的努力,《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相关心得和经验的总结,笔者对园林景观设计学习和实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文中提出的相关感受和见解,不仅增加了笔者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喜爱,也为今后相关设计学习和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指导,收获颇多。同时,希望通过笔者的一些课程建议和心得,为《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优化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0〕43号)和广西大学2011年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2〕1号)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昀.从风景到风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唐世斌: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徐 婧(1989―),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200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唐世斌(1963―),男,重庆梁平人,研究生,广西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与规划设计

郭 松(1979―),男,重庆双桥人,硕士,广西大学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应用

第5篇: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关键词:转型发展;风景园林;模块化教学体系;专业能力;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83-02

一、前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的动力转为创新驱动。如何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无缝链接,关系到新常态驱动能力的强弱。这也对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格局、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资本质量的要求,研究整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安排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把关注点从高等教育规律本身转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即加快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大学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努力实现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

在转型发展工作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环节,做好应用型专业,尤其是与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直接影响高校服务能力。

许昌市是中国花木之都、腊梅之乡、国家园林城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60余万亩,近年来形成了园林植物销售、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企业完整的产业链条,园林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正是具有明显产业背景的本科专业,做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立地顶天”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从事风景园林领域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风景区、城乡园林绿地、国土与区域、城市景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遗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规划,以及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三、基于二级学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务实高效的教学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生命线,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实现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好好思考。模块化教学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模块化教学体系中“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成为基本教学构成单位,实际上是将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传统的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根据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专业能力。

为实现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基于风景园林二级学科,将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划分为一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园林植物应用模块、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和创新训练模块。每个一级模块由若干二级模块构成,而二级模块由若干具体知识点构成,通过模块中安排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哲学与法学、科学与技术、语言与应用和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是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二级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Ⅰ、思想政治理论Ⅱ、思想政治理论Ⅲ、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素质教育Ⅰ、素质教育Ⅱ、公共选修课模块和体育俱乐部模块。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关于园林史、规划与设计基本原理、风景园林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理论知识,以及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和管理知识。主要二级模块有中国园林史模块、外国园林史模块、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和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中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中国名山风景区发展史。外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欧洲园林史、东亚园林史、伊斯兰园林史和外国近现代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规划原理、风景园林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工程技术理论。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景观生态理论、群落生态理论、景观水文理论和景观地学理论。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环境行为学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

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美学基础模块、空间构成模块、美术模块、表现技法模块和专业制图基础模块。美学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艺术概论、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空间构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美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和钢笔画。表现技法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表现技法和数字表现技法。专业制图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建筑及园林制图。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地景规划模块和生态修复模块。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旅游区规划和休闲游憩规划。地景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乡土景观规划和3S技术应用。生态修复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工矿废弃地、垃圾填埋场、湿地和河流等修复。

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的主要二级模块有庭园模块、公园模块、开放空间模块、专用绿地模块、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和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庭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园和庭院。公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开放空间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广场、街道、滨水区和校园等。专用绿地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共设施绿地。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建筑、建筑小品、建造技术。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园林建筑测绘、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与营造。

园林植物应用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园林植物资源模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和花艺与盆景模块。园林植物资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植物认知、栽培与养护。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植物多样性规划、植物景观规划、植物景观设计。花艺与盆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艺和盆景。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风景园林工程模块和风景园林管理模块。风景园林工程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土方、种植、给排水、水景、雨洪管理、园路、照明、假山、园林建筑工程等。风景园林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风景区与园林管理。

创新训练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主要二级模块包括社会实践Ⅰ、社会实践Ⅱ、社会实践Ⅲ、设计竞赛Ⅰ、设计竞赛Ⅱ、设计竞赛Ⅲ、创新创业Ⅰ、创新创业Ⅱ。

参考文献:

[1]王新庆,张健,洪波,陈玉叶,金红晓.依托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学科及专业发展[J].大学教育,2012,(12):53-55.

[2]韦巧燕,刘昭明.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9):12-14.

[3]袁瞀,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扳(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第6篇: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林;施工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管理理念相对落后,难以符合时展的要求

我国园林工程行业起步较晚,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缺乏相应的管理理念研究与探讨。目前,国内园林施工管理中所通用的管理理念多是借鉴发达国家所总结出来的,虽然施工单位进行了客观的改动和修复,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与国内施工管理实际 工作不相适应的部分,如果强制性的加以应用,必然起到“事倍功半”的相反效果。先进的管理理念是进行有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必要保证,而纵观国内现行的园林施工管理理念,普遍存在相对落后,缺乏科学性、客观性的现象,难以符合时展的要求,对于园林工程中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是极其不利的,必须及时进行改进与完善。

2 施工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在管理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都需要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作为支持和保障,否则都将面临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现象。园林工程的技术应用多集中于工程的前期设计、资金预算、施工工艺、安全防护、竣工验收等阶段,而相对忽略了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这必将严重制约园林施工管理的改进和完善。在一项园林工程建设工程项目中,无论拥有多么具体、多么完美的设计方案,都只是一堆毫无实际意义 的文字和若干预想图片的材料,只有通过施工人员的具体操作,才能建设出实实在在的园林景观,所以,施工管理过程与必要的技术支持这是分不开的。

3 改善方案

3.1加强园林施工技术要求

园林绿化工作的技术性要求很高,从花草树木的选种育苗、栽培管理、修剪整形,直到合理配置,成为具有多种效益的产品,这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更要求有掌握这种专门技艺的人来实现。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即园艺师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操作工艺以及引、选、种、栽等科学实验活动,解决园林绿化中的设计施工和技术操作中的难点,搞好各项技术管理和科研工作。园林工人应掌握一定的园林技术,既要能应用传统的栽培方法、又要掌握先进的手段,还要有剪、扎、接、曲、绑等技巧,进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通过园林绿化工作者创作的艺术作品,大到游览区、公园,小到插花、盆景,含意深邃,充满生命活力,是其他各种艺术作品所不能代替的。在园林绿化专业技术人员中,设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等不同职级的专业职务。

3.2提高质量意识

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园林质量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又将形成更大的园林市场我国的绿化、园林事业从绿化到美化,直到如今的生态园林,追求越来越高。以往主要是严格的规则设计,以平面绿化为主,绿量足够而色彩不足,总体效果单一又不够灵活。生态园林在设计上强调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造景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在植物布置上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绿化模式,在功能上则增加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多种功能。对原有绿化场所的改造、管护也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园林施工企业忽视经营管理,更不重视施工现场管理,因而企业管理较为落后,在一些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技术不求进步等问题。

3.3加强园林施工人员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林施工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园林施工管理,而园林施工管理的主要对象则是施工人员。园林施工项目是通过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刻苦的工作,而最终达到建设目标的。园林施工单位只有拥有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纪律严明、乐于学习、善于探索的工程施工管理队伍,才能确保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园林施工项目。目前,国内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普遍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化工程施工管理作业的高标准、严要求。由于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领悟和执行工 作任务的能力也普遍较差,工程施工管理单位必须注重对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与教育,以提高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项目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4 我国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全新时代,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注重科学发展的理念,否则都必将面临被时代所淘汰的境遇。我国园林工程是伴随着城市建设而逐渐兴起的一个行业,其发展时间较短,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总结了一些施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但是难以满足园林工程行业发展需求的。我国园林施工管理要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和迈进,既要符合时展的需求,又要满足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我国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要注意从以下几点做起:

4.1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各行业专业管理人才、技术人员的教育与培养,而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则相对较少,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这是高校教育在今后发展中所必须加强和引起重视的一个学科内容。在高校逐步加强对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同时,园林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也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岗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的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及时解决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4.2强化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

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历程中,必要的理论研究是绝不可少的,而且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的 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要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 园林工程技术人员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高校园林专业教师和外国园林工程师等人员共同组成,并且要结合世界上先进的园林工程管理理论,以及国内园林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出适合国内园林行业施工管理的管理理论,这是园林施工管理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同时,强化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也是园林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现代园林景观;本土化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意识受到越来越多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国内的一些景观设计师开始大肆地宣扬、追捧、模仿西方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式,使得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本土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严重工业化、同质化的园林景观开始普遍出现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导致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进入瓶颈阶段,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本土化是世界各地园林景观设计通行且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现代化与本土化同步发展,在延续传统园林景观观赏性的同时,全面考虑其“景境”特质,重新进行合理的定位,在符合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保持、延续和凸显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做到二者的统筹兼顾,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的园林景观。

1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困境

1.1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

中国园林几千年来一直在延续传统,不断地自我更新与发展,取得了许许多多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风景园林引入了很多欧美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技术,这无疑对中国风景园林的思想解放、拓展创新产生了重要、积极和广泛的影响[1]。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公园建设都起步较晚,在面对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由于缺乏自身特点而发展缓慢,且方向不明,逐渐消失殆尽。为了迎合国家、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树立国家、城市的现代化形象,改变国家、城市的景观面貌,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一度把适用于某些发达国家、地区的理念或技术当作普适的、先进前沿的创新理论,膜拜式地把国际化当作未来方向,逐渐形成了崇西抑中的趋势,导致西方各种主义思想在中国逐渐泛滥。他们热衷于追求西方稀奇的形式,大力效仿西方景观设计案例,很少有设计师真正关注中国园林的本土性以及园林景观中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园林景观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与符号阶段,并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辨析,所以经常盲目地将西方国家的设计思想及方法技术照搬到中国,如大树移植、大广场、大草坪、大花海、大景观等大尺度造景比比皆是,这些设计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复制品,毫无中国特色可言。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导致传统园林大国失去了学术自信,本土化园林景观被全面冲击、改造和替代,园林景观作品缺乏“原创性”。

1.2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的错位

中国传统园林地理位置独特、功能较为单一,且多为观赏性景观,其服务对象大多为宫廷贵族、文人志士或者社会中极少数的人,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现代园林景观却是普遍存在于城市之中,全面开放,服务于群体大众的,二者有许多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了本土化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进行本土化设计。但由于行业和市场繁荣与乱象并存,许多设计师往往不加思考直接照搬传统园林或成功案例的模式,以期降低项目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他们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考虑场地所处的位置,不考虑场地周边环境,不考虑场地服务对象,统统把它们做成传统园林的形式,直接模仿传统园林中元素、材料、色彩、结构、布局等具象的表层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堆砌,使得园林景观有形无神。一时间,全国各地到处都是仿古亭廊、小桥流水,传统园林中的置石被到处滥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过于无原则地仿古和拼贴,不仅影响了城市景观,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一种浪费。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只是对传统园林的模仿与复制,缺乏鲜明特色和深远意境,无法完全融入到现代生活与社会环境之中,不能称之为现代园林景观。传统与现代的错位,使现代园林景观缺乏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导致景观审美杂乱。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在地化属性的、自然与人文兼容的,不存在可以普适于全球的设计理念、方法与技术,任何新理念、新方法都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融合以后,才能接地气、可操作,只有传承和创新,才是生存之道。上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忽视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忽略了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其结果必然是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设计出来的作品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可以满足心理需求的园林景观,无法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文化。

2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出路

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性和现代园林景观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的设计元素和手法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园林景观的需求,简单地使用现代材料技术去模仿照搬传统园林的形式,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开始高度重视地方民俗特色、历史文脉等,并且力图实现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强化现代园林景观的意义。部分学者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已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冯纪忠先生在《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一文中,通过梳理将园林发展分为形、情、理、神、意5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孟兆祯先生在《园衍》一书中强调,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科学创新,并对此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澍等通过设计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并借助现代化手法进行表达。随着时间的发展,“景境”一词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发展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丰富了现代化设计的文化内涵。“景”与“境”合成为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刘熙的《释名》中,常被用于文学、美学、影视学等领域。近年来,在风景园林学中也开始频繁出现。如张亚文先生在《景观欣赏》中写道:点景主要是用一语一词来刻画出景观的特征和景境。张家骥先生的《中国造园艺术史》和王其钧先生的《图说中国古典园林史》中,都有关于“艮岳景境”的描述。较早提出中国园林“景境美”的,有王玉晶等编著《园林美学》,以及曹林娣教授的《东方园林审美论》[2]。郭明友先生在《论“景境”———关于中国园林审美理论元概念的思考》一文中,定义了“景境”一词的概念。所谓“景境”,就是园林实景与情感理想交融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境界,其中“景”是园林审美的物质基础,具有真实可视性,“境”是情感理想融渗于实景后形成情景交融的整体审美效果[2]。纵观古今中外园林的发展历程,不断变化的元素、材料、结构、色彩、形式等表层特征都是难以传承和发展的,原封不动地传承那些具象的表层特征,只能称为仿古,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园林景观,我们应该抛开传统园林的表面,深入挖掘其文化精髓。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其成功之处是在于它创造了什么样的景境,要想找到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合适的出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学会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景境特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首先应确定场地定位。站在时间轴的延长线之上,尊重并挖掘设计场地的历史文脉,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提炼出该场地的主要特征,同时融于地理、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全要素系统之中,尊重场域环境的内在肌理与规律,从而直接通过构建园林实景的物质形态来表达主题思想,使园林景观具有“故事性”,能够传递易于游人理解的意境。其次,注重人文精神,因地制宜地营造特有的人文景观。这并不是指要采用历史典故、名人传记或者文物古迹等方式方法来营造各种人工化场景或设施,而是以场地自然空间为基础,以人文情怀审视人地关系,既爱护这片土地,也关切其中人的需求。结合当地人文景观的形成过程,利用合适的材料、技术等,营造与自然空间相协调的人文空间,以及满足游人观赏和游憩等各种需求的人工设施,将情感理想融入园林实景中,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第三,体现现代化的景境。中国传统造园中景境的体现更多的是在于花木寄情、状物比兴所产生的象征寓意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超脱隐逸、淡泊名利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现代园林景观所承载的主流情感,不再是古代文人孤高独乐的清居思想,而是现代社会积极向上的的公德和价值观等时代精神,因此造景形式不必依样拟古,材料和工艺也必须遵时合宜[2]。设计者应该全面认知中国园林历史,重树民族文化自信,继承传统智慧,直面现实的需求和问题,在进行现代园林的景境设计时,应该走出传统园林的束缚,更精确地表现现代的审美情趣,深刻揭示现代社会、人对生活环境的本质要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应该再盲目照搬西方园林景观,更不应该再局限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固有观念之中,而应该从中走出来,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需求等,以现代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完美融合。只要园林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脉,不同分区的景境之间有内在呼应、过渡自然,工程实现上符合视觉、生态、功能、可持续等相关要求,风景园林就可以成为意蕴丰富的经典之作[2]。

3结语

从古至今,园林景观与人类的生活一直都是息息相关的,它产生于人类的需求,也服务于人类的需求。每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世界园林之母,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意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对它进行重新诠释。“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的错位,盲目地“崇洋”与一味地“固步自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的是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艺术精华,提升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杨锐.论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与中国性[J].中国园林,2018,34(01):63-64.

第8篇: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关键词:根本原因;园林;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TU9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6-0072-02

1 西方美学研究和园林发展

1.1 西方美学研究

西方对美学的研究,大体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分别出现过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形态,这就是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和文化论美学。其中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就是本质。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年)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区分开来,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1]。正因为这种哲学美学思想,造就了西方的规则式园林的童话。在西方人看来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大自然是杂乱无章的,根本谈不上美。克罗齐认为自然的美是发现出来的;如果没有想象的帮助,就没有哪一部分自然是美的。这种审美意识贯穿始终,和中国人的截然不同。

1.2 西方园林发展形式

在园林发展上,从历史来看,从古希腊庭院式园林、古罗马的台地式园林到法国的规则式园林都是几何式的,有着非常严谨的几何秩序,均衡和谐。17、18世纪,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热衷自然的倾向影响英国的造园,加之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英国出现了自然风景园。19世纪上半叶,不少设计师重新提出在建筑与自然之间最好有几何式的花园作为过渡,后来园林受新思潮的影响,走向了净化的道路,逐步转向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设计[2]。

在20世纪20、30年代,很少有人从理论上探讨在现代环境下设计园林的方法。英国的唐纳德于1938年完成的《现代景观中的园林》(Garden in the Modern Landscape)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在书中提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3方面,即功能的、移情的和艺术的。唐纳德认为,功能是现代主义景观最基本的考虑,是3方面中最首要的。后来,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这个行业,景观规划设计师们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2]。

2 中国美学研究和园林发展

2.1 中国美学研究

中国美学思想源于先秦。西周末期,周太史伯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作为美学智慧的灵光闪现,早于西方300多年[3]。而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出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的论点[4]。儒家重善轻美的哲学伦理逐渐被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重蹈中世纪欧洲美学思想受神学束缚而影响发展的覆辙。此时美不再被看作善的附庸,而是转变为重美轻善,美学思想疏远了政治伦理,与玄学、佛学的探讨相联系。至隋唐中叶,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即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追求超脱人世烦恼,达到绝对自由,但不否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不完全脱离世俗生活,幻想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去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使近代中国美学具有独立形态的是辛亥革命后的蔡元培,他对于美学的重视和美育的提倡,使得中国美学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之路。因而,人们研究中国美学发展历程时形容中国的研究有“起了100年的早,赶晚了100年的集[5~12]。”

2.2 中国园林发展形式

中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从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苑囿,殷商时期、秦汉时期的御苑,到两宋期间,文人雅士庭园都为自然山水园,园林也成为表现人格、志向,抒发胸怀的场所,体现了个人独特的逸趣。明朝继承了唐宋的余风,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园林分布,园林规模不大,且具有风格上的模式化。到了清朝,造园已相当普遍。江南造园手法也因清朝皇帝的几次南巡而带到京城,用于宫廷园林的建造[13]。

3 结语

中西方在园林、美学两方面存在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在认识世界的方法上不同,最终导致对美本质的认识上走了截然相反的道路。西方关照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同对马的理解,他们喜欢研究什么是马的本质,从而区别马和非马,他们更喜欢下定义,即符合这种定义的就被称为马,而中国人关照具体的事物,很少下定义,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个体上。太注重个体使他们在个体事物上徘徊无法形而上学。这种不同的哲学思维反映在园林上形成了不同的造园形式,即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和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对于西方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抽象出来的东西是美的,即规则的三角形、圆形等等。这就像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你相信绝对的美吗?”他的学生回答:“我相信”[14]。这说明美是可以抽象出来的。对新事物的认识有细微、精致的观察开始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沉迷于其中。所以在很多领域,中国总是要早些的真正原因。

对美的认识,儒家重善轻美的哲学理论虽然在魏晋是有所消弱但还存在,譬如对梅、兰、竹、菊的园林植物的欣赏是将其人格化,而不是从植物的本身形态考虑。隋唐时,美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幻想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去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如禅宗大师惠能提出“不立文字”,因为他认为文字不能完全表达他的思想[15]。表现在园林上,中国造景时提出的“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讲究意境,这种意境是学不来的,只能通过顿悟和体会。而西方恰好相反,美是可以被表现的,克罗齐提出“成功的表现就是美”[16]。西方园林将形式美与功能相结合,甚至提出了学习表现形式美的途径,即3大构成。

参考文献:

[1] 王一用.美学教程[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向荣,林 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王玉德.神秘的风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0.

[7] 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8] 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

[9] 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10] 伍蠡甫.山水与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1] 刘泽民.应用美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2] 李泽厚.华夏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3] 吴建刚.环境艺术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5.

[14]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9篇:大学园林论文范文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近年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之一。翻转课堂起源于可汗学院及其创始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2004年,可汗录制数学方面的教学视频,并把它放到YouTube网站上,供其亲戚家的孩子远程学习,同时也供其他有需要的人士免费观看。为了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可汗特意把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可汗的视频和做法迅速得到了网络的热捧。可汗认为这种让学生在课下自定进度观看视频学习、来到课堂再与教师互动接受指导的学与教方式,使课堂更具人性化。这种将课堂内外事务“翻转”的做法是翻转课堂的雏形。其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与老师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则利用大量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等等[1,2]。

1园林史课程设计

园林史是园林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研究中外园林起源、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分析阐述世界不同园林体系的分异和趋同以及历代名园布局及其设计手法。课程内容涉及历史、美术、建筑、文学、生态及植物学等多方面知识,综合性较强。目前,园林史课程在各大高校均为理论课程,授课方式全部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截止2012年,全国设有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点184个,生源为理科,由于多数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加上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密集,“教师主导型”的传统授课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5]。因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园林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园林史课程改革方案

2.1课前知识传授

园林史既是园林发展史,更是人类社会进程、文明和审美发展史。世界园林体系风格多变,时间跨度大,地理分布广,各个时期名园胜景浩如烟海。因而,学习园林史,就应当要在历史、文化史和艺术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园林的演变形式和时代特点。从东西方园林体系发展脉络和前期历史知识的储备方面,需要学生了解世界园林发展的4个阶段以及从公元前2700年到19世纪之前园林形成、生长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大背景。从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东西方历代古典名园的布局情况、设计手法,以便汲取中外古典园林的艺术养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灵活应用造园技法,进而实现综合而全面的发展。从提高文化修养,开阔设计思路方面,需要学生在了解各国园林特点和差异基础上,破除国界和时代进行比较分析,从建筑、水体、植物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理解东西方园林体系发展的分异与趋同,以期吸收众家之长,为其今后的园林设计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创造设计出现代新园林。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下,依据园林史课程教材[6,7],再结合前期园林艺术原理等基础课程的教学,笔者的课程讲授内容包括2大模块:中国古典园林史和西方园林史。其中,中国古典园林史又分为商周园林、秦汉园林、三国、两晋、南北朝园林、隋唐园林、两宋园林、明清园林;西方园林史又分为古代园林、中世纪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几个部分。由于园林史课程内容丰富,有大量知识点需要学生了解记忆,而课时数相对少。因此,根据教学目标遴选重点内容制作成教学PPT或视频,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课前上传至学院网站或学生QQ群,并要求带着预留问题观看学习(表1)。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充分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还搜集、整理了相关的视频资料并推荐参考书目供学生学习(表2)。其次,根据课程内容进展情况,提前布置研讨内容或者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题目,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课程任务,促进对教学视频中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交流解疑。

2.2课堂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的基本要素是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8]。课堂应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探索研讨,将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内化的过程。全过程通过以下4个环节实施。

2.2.1启发思考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倡导者[11]。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启发思考环节,教师根据预设思考题目和交流互动启发学生思考。题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难度适中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授课环节,在课前预设思考题目:意识形态领域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的原因,要求学生在预习课程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论点。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交流平台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论点并及时

给予指导。除教师预设思考题目外,学生还可以将课前学习中所存在的疑惑点及探索性问题带入课堂,与师生交流学习。

2.2.2自主探究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9]。”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该是本阶段培养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学生知识结构的内化需要经过独立的思考,教师只能作为引导而不是代替。翻转课堂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环境,学生将小组讨论的探索性论点带入课堂,教师则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启发、讨论的方式,帮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如隋唐园林学习环节,预设“履道坊宅园”假象复原图创作环节,每个小组成员首先都应该通过资料查找,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思路和理念,才会在后期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小组成员通过资料查找、沟通交流、思考辩论和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本组汇报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构建学生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2.2.3协作交流

协作交流是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通过之前自主探究的学习阶段,学生需要在协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深度内化。在师生、生生的交互性教学活动中,课堂互动共同认知、探索和反思。学生之间则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头脑风暴方式充分论证相应知识点和综合命题,以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在“履道坊宅园”假象复原图创作环节,学生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分工协作以及最后的PPT答辩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师生共同聆听、探讨、点评。通过师生和谐顺畅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总结分析、协作创新以及展示交流的能力。

2.2.4总结提高

翻转课堂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必然有其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教学能力和广博扎实的专业素养。教师应适时对学科前沿知识、课程体系、授课技巧以及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深入学习和总结与反思,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3课后知识的评价

学习评价与考核是衡量教学活动优劣的指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表现的定量评判。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测试考核,在基于FC模式的园林史教学改革中,对课程教学考核采取了点面结合,综合考察的方式。根据园林史的知识特点和要求,实行结构分制,综合成绩由课堂答辩展示成绩、课堂问题辩论成绩、小型比赛成绩、期末开放性论文成绩和期末纸质测试成绩共同构成。

2.4课外能力的培养

风景园林学科知识体系复杂,涉及到包括生态、建筑、植物、艺术、人文、工程和技术等在内的广阔领域。随着风景园林学的范畴不断扩大,学生需要掌握比以往更加全面的知识。因此,园林史课程在完成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按照IFLA―UNESCO风景园林教育宪章,拓展学生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文化形态史和对风景园林是一种社会艺术的理解;(2)文化和自然系统;(3)植物材料及其应用;(4)工程材料、方法、技术、建设规范和工程管理;(5)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6)各种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管理和调查、研究、实践;(7)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8)公共政策与法规;(9)沟通与交流能力;(10)职业道德规范与价值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