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

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精选(九篇)

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

第1篇: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僵硬化

目前,中职教材对应用文的处理基本是按照文体排版编辑的,内容包括概念、种类、案例、指导、练习等几大模块。表面看似规整有序,实质却是难点颇多。对于文化基础十分薄弱的中职生群体而言,应用文学习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都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转移到了其他文体教学上,应用文教学效果当然与理想中的相距甚远。

2.教学手段偏向形式化

应用文的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根本目标,而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恰恰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了多媒体的展示功能而淡化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大量的教学信息满满罗列,占用了大部分教学时间,缩小了学生的思考的空间,违反了大纲的教学要求,更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手段越是先进,教学片面化的问题越是明显,如课上图文并茂,课下手足无措。这样,采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反而没有传统教学的效果好,最终成了名副其实的形式主义。

3.学生认识趋于无用化

在中专教学的语文教师几乎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师范生,自身未曾进行过专门的应用文写作培训,必定缺少应用文写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大部分教师只会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提供几篇书中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而学生认为内容与己无关,学无所用,练习写作时也是强迫自己按例文鹦鹉学舌,照葫芦画瓢,应付了事。总之,中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基本处于“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无效,学无用”的状态。

(二)有效得当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师授课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这就需要每位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应用文写作水平,做到“三勤”。一是“勤学”。教师要潜心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加强交流和学习和自身实践。二是“勤想”。教师要勤于思考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探索得力的解决之道,思考开发课本教材,将教学实用化。三是“勤练”。教师要与学生同步练习,巧妙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坚持做到“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既然兴趣对学习者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就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思想上,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很有用”的。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指出的“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要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教师应多举与其专业或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其次,教师在教学上要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活泼式语言和形式,将图文声并茂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且又不失最主要的教学内容。

3.多媒手段的具体运用。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投影仪展示作业范例。曾经有人做过试验:一个信息让学生来记忆,如果单纯读过文字能够记住内容的10%,听过语音能够记住20%,看过视频图像能够记住30%,若是又听又看便能够记住50%。针对如今的课堂,有投影仪条件的学校便可利用以上实验的结论,将应用文范例或学生的作业以投影的方式展示出来,最大限度地再现学习原貌。教师应让学生找出同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点评。这样可以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对所学到的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印象。

(2)巧用幻灯片放映教学内容

PowerPoint是大部分教师都会操作和使用的课件。它拥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并且能将图文声有机相结合,全面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节省了教师的写字时间和授课讲解时间,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可以将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实练之中,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掌握理论知识。

(3)活用动画创设教学的情境

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有着许多奇思妙想,却偏偏碍于幻灯片的局限而不能实现,这时Flash就派上用场了。使用Flash技术制作音画,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把抽象呆板变得直观生动。如把一份公文从起草、核稿、送达、签收、登记、分办、批办、承办、催办等一系列过程模拟情境,制作出一个卡通人的具体操作,并配以音乐或旁白,相信学生一定会牢记心中。哪怕时间久了,学生也会记忆犹新。这样的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讲解。

二、借用互联网实现教学互动

第2篇: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

多媒体是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以往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无须课上损失课下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事实表明,许多好课使学生久久不忘,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3篇: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

目前多媒体教学正逐渐进入高校课堂,高校教师对多媒体的认识也逐渐从不熟悉到逐步深入。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能交互处理、存贮、传递文字、图形、影视、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教学在文学理论课程中的运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进,并促进多方面的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促进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创作的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检验。文学理论既是对文学活动现象的一般本质规律的理论概况,又肩负着指导读者阅读、欣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责任。因此,“学好文学理论,不仅需要掌握它本身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及方法,而且还要尽可能地熟悉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多媒体教学利用其丰富的图文资料和作品内容,使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得到很好的结合,既体现了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品质特征,又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在讲到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中的“小说”这一知识点,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现许多的文学作品,甚至节选其中的一些章节来举例、说明问题,阐释理论观点。

(二)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一个突出的方向是教学授课时数的减少而教学目标不变,文学理论课程一学年64个课时,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受制于主观和客观原因,能够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不多,能讲的知识量也有限。有些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里甚至没有粉笔字写的黑板,只有白板笔写的白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信息量增多,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材料都可以展现在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多媒体创建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扩大知识面,又有利于学生选择重点的知识点和内容来学习,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选择、判断能力,从而提高了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效率。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配角的传授式教学,教师通常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则被动地听讲和记录,这样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文学理论课程偏重于文学理论知识,情况更是典型和突出。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和变换PPT课件的效果,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比如笔者在上“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这一节内容时,列举了一些古典诗词,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无题诗、王维的禅宗诗等,来阐释文学话语意义的丰富性。通过多媒体的文本和图片展示,避免了不少板书的麻烦,将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用来分析文学作品和阐释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形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进行知识性的灌输,加上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学生们反映较多的问题是文学理论课程过于抽象,常常是教师讲得很多而学生理解的少。究其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导致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运用多媒体上课,则能使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产生期待,满足了青年学生的直观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声音和影像资料,打破了教材单一文字和文本之间的界限,让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魅力无限,使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对文学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根据文学理论课程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适当引入课堂教学,既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又增强了学生对学好文学理论课程的信心和勇气。例如,在上“文学作品的理想形态”这一章,不管是“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还是文学的高级审美形态“典型”、“意境”、“意象”等内容,我们都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之相对应的生动画面和视频实例,利用电子文档、PPT、投影仪、录像机、互联网等为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当教师要举例分析一首诗歌的意境时,可以直接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讲解文学作品的语音、形象、意蕴三个文本层次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的变化的动态过程,再加上适当讲解、引申,就可以把枯燥的文学概念、艺术特征、艺术体现等讲得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这种多媒体的课堂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二、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在给文学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自身难以避免的矛盾,毕竟先进的技术只能起到辅的作用,不能代替教学者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文学理论课程课堂多媒体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学理论的抽象性形成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运用到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它又具有把概念、原理、命题等图解化、表浅化的倾向,从而削弱和淡化了理论特色和品质,不能揭示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意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话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多媒体通过图、音、像将文学直观化,却无法呈现出文学由言、象、意所组合而构成的能指与所指、言不尽意的关系,甚至导致学生重图轻文,以直观感受代替对深层意蕴和文学精神的深层把握。因此,如何更准确、更合适地运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如何从理论到图像再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文学理论多媒体教学应解决的难点和问题。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必须处理好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学理论的抽象性之间的关系,并搭建起桥梁以便顺利展开教学。

(二)多媒体的简单化构成难以表现文学理论的系统性

多媒体将理论体系、知识结构、框架模式做图表化的处理,具有整体直观、方便把握的优势,但是这种方式也容易造成图表的简单化倾向,割裂了理论知识的整体感和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淡化了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产生了零散化、片段化的情况,从而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文学理论课程自身知识的系统性特点,结合多媒体图表格式与图像音文的特点,发挥自身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中介作用,合理地利用好多媒体的功能优势,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三)多媒体的间接性造成文学理论实践性的弱化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品格和个案研究的特色,对文学理论的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但是这种实践具有虚拟性、示范性、间接性的特征,和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别。“多媒体教学所呈现的实践并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实践,或将多媒体教学简单视为实践教学和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文学理论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知识性与应用性的统一,教学课件的设计也必须使理论与实践协调统一,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今后的知识运用服务。

三、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改进的措施

要解决文学理论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文学理论的理论型课程性质和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利用好多媒体这个师生交流的工具和平台,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一)多媒体使用要与教学理念同步更新

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思维的改革。只有明确了思路,改变了观念,才能对文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目前部分教师还存在漠视、轻视多媒体手段的现象,这可能是其自身对多媒体知识的欠缺所导致。有的教师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只是把多媒体当作电子黑板、图片展示器来使用;有的教师则是大量堆砌材料,片面追求课堂热闹,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这些都影响了文学理论课程中多媒体的使用效果,这种错误的观念和现象应该加以纠正。教师既要将传统的大纲式板书内容课件化,又要改变将文字内容和文学理论简单图解化、图像化的错误偏向。文学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性、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文学的形象性、感性和个体化的一些特征。文学理论应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理性与感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理论性与形象性的融合。教师要努力寻求多媒体教学与文学理论课程的最佳结合点,注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二)灵活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形式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的意义,而且具有延长教学主体功能的意义,还具有扩展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意义。因此,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形式和教学手段的作用,同时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彻底性、连贯性等,发挥教师个人的传统特长和闪光点,使教学更具有个性和魅力。此外,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适当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授业解惑”和沟通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青年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来授课,而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结果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上的陌生与隔阂,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和引以为戒。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训练效果的手段来进行教学,使多媒体的运用成为整个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四、结语

第4篇: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艺;技术教学;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是指借助一种及以上媒体或者载体的形式来表达和展示信息,这种技术按照特定的次序组织信息,形成一个人机交互能力的系统。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直观、生动、形象,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1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指的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语言、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容量大、非线性网络化的特点。关于多媒体技术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主要归纳为以下3点:(1)图文声像并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传统教学中,授课内容受到学时、教材、设备等影响,教学形式单一,学习被动,效果不明显。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通过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构造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中为学生塑造生动、形象、新颖、直观的视听美感,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在农艺技术教学中,诸多课程中多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变为形象,将深奥的理论变得更直观。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昆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生理功能等形象展示出来。还有一些课程受到季节时间的限制,例如讲昆虫,但实际教学已经到了昆虫越冬的时期,所以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让学生更细致的观察昆虫的活动和习性特点。这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抽象理论变为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易于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按照自己思维特点选择学习内容,针对性强,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运用多媒体超文本结构组织和设计农艺技术信息教学,设置学习能力阶梯的形式,不断巩固学生学习,保持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农艺技术教学内容枯燥,概念抽象,而且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无法实践的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的形式,将抽象概念和枯燥内容更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实现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在《蔬菜生产技术》这门学科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展示如何通过昆虫的习性来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主题,通过设置环环紧扣的教学情节,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平衡环境的理念。(3)节约时间和空间,共享信息资料,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泛、技术手段多样化,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将相关科学知识体系相联系,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获取更多的前沿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远程教学方式,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成本低、辐射性强、学习形式灵活,管理方法开放,能够有效地解决地广人多、学历层次低等传统教育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如何实现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现代农艺技术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当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1)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不过其只是一种学习手段,与传统教学具有互补的作用,由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当与教育理论紧密联系,以理论指导实践,反之,实践活动为理论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帮助。由此,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应当充分考虑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才能确保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应用。(2)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课件的演示时间、速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视听思考速度,两者衔接要确保互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的图文声形,发挥其教学辅助功能,为教学服务,将静态过程灵活展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3结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中具有极大的辅助功能,文章通过论述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指出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理论、传统教育的关系,是提高现代农艺技术教学的关键。

作者:孟祥刚 单位:新乡县职业教育中心

第5篇: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信息技术 辅助教学 语文学科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1多媒体信息技术时代赋予了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特点

(1)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能否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教材,模糊知识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决定他的学习方向。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基本思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对教师素质、技能方面的要求

3.1 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斯大林)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理论等相关知识应该有基本的了解,必须站在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组织实用、高效的课程素材,使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自然而生动,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

3.2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必须懂得灵活理教材,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巧妙的授课艺术修养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促成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完美整合,使多媒体教学课显得更加精彩纷呈,活泼高效。

3.4掌握独立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本领

教师必须能够独立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作品,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

3.5加强教学双方的互动活动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听、练、查结合;同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点拨,力求做到“精讲、善导”,达到“激趣、引思”,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4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应当遵循以下几条的原则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为了追求快速高效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4.1灵活性原则

语文学科语言模糊性的特点为学生解读课文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预示着课堂情形的多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尽可能完善地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便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灵活处理,避免出现“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机器转”的尴尬场面。

4.2 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中精力的投放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使用要适度。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钻研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才有可能选择最佳的教学途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符合教学要求的授课形式。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始终都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千万不可喧宾夺主,主次本末倒置。

4.3一致性原则

语言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围绕着这一核心任务而展开。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使用也不应例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独特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可以利用它声像结合的特点来创设情景,营造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它清晰且更替便捷的字幕来代替费时的板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可以利用它操作方便与容量大的特点,把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使知识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整合,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再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都得到较好地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5实践的效果

5.1教师观念的转变

多媒体网络氛围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课件创作,资料收集,创作思路与控制等方面。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个人的特点。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课件编制,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等。

5.2 教研组教育科研氛围及校际交流

学校语文教研组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强化教研。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全组所有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学校还有老师应邀参加全国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并做精彩说课演示,获得一致好评。

5.3教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

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经过几年的研究、培训、实践,很多教师已基本上能做到上述要求,并正在逐渐完善。课件使用率在近乎90%以上。

5.4教学效率提高

多媒体的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六年级语文课程的分块复习阶段,在课堂要进行知识总结与巩固训练等活动,若预先在计算机上设置好训练题,既省时、省力、便捷、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又加强了训练密度,提高了效率。

6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由简单的片断演示、发展到课件、积件、乃至群体,在直观性、交互性、智能化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已逐步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多年来,语文学科老师齐心协力,努力探索,从迷茫困惑中渐渐走了出来,将理论为教学实际所用,对理论的研究已经不再是生硬的教条与呆板的分析,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已经不再是刻意的摆设,而是转化为一种自觉与迫切的需求,表现在操作上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心态上从必然渐渐走向自由,渐渐得心应手。但是,毕竟,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也必将是一个永远变化、永无止境,值得我永远边学习边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谢幼如,主编.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J].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3] 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钟华.教师角色转换的现代教育技术学分析[J].教育现代化,2001(2).

第6篇: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信息错位;表现;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28 — 02

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教学虽有多方面的优势,但一直以来不断有调查研究将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负面因素陆续揭示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中需要引起注意并加以克服的问题。下面拟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对多媒体教学中常见而又被忽视的信息错位现象进行简要探析。

一、信息错位现象形成的环境及其影响

在传统二要素教学环境下,通常情况下教师是唯一的教学信息传达者,教学信息一般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传达和接收。即使教师有借助其他辅助工具帮助教学,但其表现形式和信息容量相对而言都是有限的。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多媒体课件都成了教学信息的传达者。虽然二者传达的信息内容通常是基本一致的,因为教师正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的,但是由于认知心理或课件技术设计及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达和接受会出现相对复杂的情形。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学生未能同时接受教师和多媒体课件传达的信息,而只能选择接受其一并作出反应,这就产生了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错位现象,即学生关注的多媒体信息与教师的言语信息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

信息量的扩大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征和优势之一,然而与之相伴而生的也正是因为多媒体教学中信息处理不当而引发系列问题。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材料的设计将影响到学习者在视觉信息和言语信息加工系统中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加工参与程度。当学生对重要的视觉和言语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系统整合时,就发生了有意义的学习。当多媒体教学中出现了信息错位时,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对视觉和言语信息的选择、组织和整合,从而出现无意义学习,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和接受,从而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是多媒体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错位现象的表现及成因

就笔者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体会来看,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错位主要有以下情形:

1.信息超前错位。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不是按顺序逐步呈现而是同时全部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当教师以言语兼用多媒体文字信息向学生阐释某一部分教学内容时,而文字呈现的全部多媒体信息也会同时为学生视觉接受并引起注意,这时信息错位现象就产生了。这种情形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学生对教师即时传达信息的接受和反馈。信息超前错位是因为信息呈现的不适时而产生的。

2.信息超荷错位。在多媒体教学中,学习者反映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过多、忙乱和失去系统性的问题。根据中枢能量有限理论,这是因为同时呈现的多种信息需要多种感官通道加工,而中枢能量有限从而造成干扰或抑制导致的。当学习者面临认知负荷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选择性接受信息,而无法同时接受或关注全部信息,这时信息错位的情况就会产生。

3.信息冗余错位。当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与教学主题无关的信息时,就会产生信息冗余的信息错位。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总是喜欢追求华丽花哨的外表,用无关的图片或动画装饰课件界面,结果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冗余信息会不同程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信息错位并影响教学效果。

4.信息滞留错位。人类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发明了电影,而同样视频信息也会在人脑中产生相对较长的信息滞留。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如果在视频信息之后立即传达全新的信息,则可能产生信息错位。在新旧信息之间需要教师做出过渡性安排来延缓和消除视觉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滞留。

5.信息优先错位。研究表明,人脑虽然能够同时接受和处理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但是相较而言,一般情况下视觉却具有更强的接受信息的优先性和有效性。在借助人体器官获得的信息中,视觉信息是主要的。对于人类而言,视觉信息最容易了解,也最能够信赖。在信息获取的能力上,视觉远胜于听觉。在同时呈现非同一指向的多媒体图像、文字和教师言语信息时,学生会自动优先接收图像和文字信息。因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图形来辅助教学的时候,不宜配搭较多的文字说明。因为在图形配有长篇说明文字的同时,教师又辅以大段的言语解释的情况下,因为学生自动优先选择图形和文字信息,而会忽视教师的言语解释,从而形成信息错位。

6.信息搜索错位。在多媒体教学中,当呈现大段的文字或者复杂的图片时,如没有使用必要的符号或提示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重点关注,学生就会进行视觉搜索,从而阻碍对教师言语信息的注意,形成信息错位。

由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信息超荷、信息优先是导致信息错位的主要表现。

三、信息错位现象的消解对策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多信息应是一个和谐同步的系统。从大的方面来讲多媒体教学要求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之间,多媒体信息与教师言语信息之间的和谐同步;从小的方面来讲要求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及言语信息等和谐同步。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信息和谐是全面的综合的同步,一旦这种同步被破坏,就会不同程度的产生信息错位,影响教学效果。Bad-deley工作记忆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可以分为语音环路、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这个系统是资源有限的,听觉和视觉是两个最主要的信息获得系统,因此,如何通过两个系统协同工作促进信息的获取成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3]

要消除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错位,首先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错位现象虽表现各异,但从根本来讲,还是源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基本原则的贯彻与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件为媒介”为原则指导课件设计和教学是消解多媒体教学信息错位的根本。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学中,教师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自己作为了主体和核心,而事实上教师始终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媒体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果,有机的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多媒体的媒介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为一体。“处理好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媒体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以学生为知识的建构者,以多媒体为创设学习情境、完成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在整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凸显学生‘学’的地位,把提高学生的索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多媒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4]

其次,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指导多媒体教学。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能反映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而对当今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而都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上的启发。?5?教师们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时,应以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道效应”的运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认知负荷理论将用语言来替代书面文字解释图示所带来的学习效果的提升称为“通道效应”。根据心理学的解释,视觉、图像加工和听觉、言语加工是人类两条相互独立的信息加工通道。如果用书面或屏幕文本来呈现文字内容时,图示和文字都从视觉输入,视觉图像通道既要处理语词信息又要加工画面信息,很可能视觉图像通道超载,而同时言语通道却被闲置不用。当呈现视觉(图像)信息时最佳选择是辅以言语解释而无需文字说明,除非简单的文字说明可以胜任。“在适当的时候组织有创意的图形语言代替冗长的口头表达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6?这样因认知负荷而产生的信息阻碍就不会存在了。当然,上述情形需要满足的前提是言语信息与视觉(图像)信息的指向是同一的,否则二者就会产生排斥。人脑能够同时处理视觉与听觉信息的条件是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的一致性和同步性。美国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很难同时处理非同一指向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信息。同理,当学生关注屏幕时,负责听觉的大脑部分的活动就开始减弱,除非二者的信息是同一指向的。

第三,要注重多媒体信息设计和呈现的原则和技巧。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呈现的合理性、科学性将会对信息认知形成重要影响。掌握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和呈现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1.同步渐呈。同步渐呈是多媒体信息设计和呈现的基本要求。同步渐呈比较接近传统二要素教学环境下信息的传达和接受模式,可以避免因信息超荷或信息优先而产生的信息错位现象。

2.信息强调。在多媒体教学中,有时需要呈现较多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解学生因信息选择或信息搜索而可能产生的信息错位,可以采用信息强调的方法帮助学生对信息作出提示性接受。

3.信息过渡。在呈现视频信息之后,教师应有必要的总结作为过渡,然后转入新内容,这样才能克服可能存在的信息滞留,学生对新信息的接收才会顺畅和自然。

4.信息阻断。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讨论,或者教师需要谈论其他的话题,为了避免屏幕上的信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产生信息错位,可以利用黑屏暂时阻断信息。

总之,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错位现象是大量存在的且表现各异,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以科学的认知规律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消除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错位现象,对于改善多媒体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苏爱玲,侯继仓.多媒体学习——视觉信息与言语信息的系统整合〔J〕.现代教育装备,2007,(02):114.

〔2〕李梅.国外多媒体教学中学习者认知表征方式的理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8,(02):64.

〔3〕王静琼.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的认知心理学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170.

〔4〕姜元章.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9):71.

第7篇: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数学教学 应用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出现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正确使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如果使用不当,多媒体技术则会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这个情境既是教材内容的反映,又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将数学枯燥无味的知识转换成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同时因为创设与数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春晚主持人数数的情境,引导学生跟随主持人喊“10、9、8、…3、2、1”,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时钟的图片,将无形的时间变成可观、可感的图像,让学生兴致高昂地融入到时间的学习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2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多媒体既可以展示文字,又可以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巧妙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剪拼,通过测量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成为一条直线,这样也可以通过平角等于180度的理论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这样,整个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的直观,而且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跳跃出来,形成抽象的思维。

2.3利用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数学知识的理论是抽象的,小学生还处在思维不发达的阶段,对抽象的数学理论往往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理论转换成丰富多彩的图像、文字、视频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达到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的目的。学生通过多媒体对抽象的数学理论有所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去掉多媒体上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视频等,进而展现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理论,这样就能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比如,在上到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里出现的四边形,如书本、课桌、门、人民币等,在同学们对四边形有所理解之后再展示相应的四边形的图片,最后去掉所有的图片和文字,强调“四边形是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图像”,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4利用多媒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最直接的表现之一。传统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一味地进行讲解,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实行个别辅导,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小组辅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无论是哪一种辅导,教师所起的都只是辅助作用,真正的教学主体是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已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多媒体在教学中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

3.1过分依赖多媒体。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以为多媒体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碰到数学问题,一味地叫学生观看多媒体,没有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导致学生机械地抄写多媒体上呈现的答案,而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会使学生对多媒体产生厌倦感,减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一些教师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

3.2多媒体受干扰因素太多。

由于多媒体反映的信息比较全面,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时受到的干扰因素也相应有所增加。比如,当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边形的图片时,多媒体上出现的是一张书桌,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四边形的特点。可是有些学生可能偏离四边形的思考,而去讨论书桌里到底有什么,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甚至扰乱课堂教学秩序。

3.3多媒体缺乏人格教育。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多媒体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都应起到主导作用。但在一些教学活动中,由于依赖多媒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被削弱,教师沦为播放多媒体的奴隶,教师与学生的接触相对减少,弱化了师生间的交流,造成师生间感情的冷漠,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4.结语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扬长避短,将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结合起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第8篇: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认知理论 商务英语 项目式教学

一、引言

如今,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各高校中已经普及开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利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通过把文字、图像、视频和声音等功能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在不断通过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就是把一个项目作为学习的引导,通过完成项目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中的应用体现在:通过项目的开展,学生在练习中将英语的应用和商务工作结合起来,锻炼了在商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自学、协调和合作等能力。在开展项目教学时,要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才能够很好地开展。分析多媒体认知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项目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认知理论是国外一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查理德.E.迈耶在其著作《多媒体学习》中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在教学中,教学设计者可以利用语音和画面两种方式来向学习者提供教学信息。该理论有三个假设: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并由这三个假设提出了多媒体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模型。这个理论主要说明,多媒体教学信息以词语和画面两种方式呈现,通过视觉和听觉传递到学习者的感觉记忆中,学习者选择性地将词语和画面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并与原有的知识加工整合。视觉和听觉通道的加工材料容量是有限的,因此教学设计者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该合理安排每个信息通道的容量。多媒体认知理论为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更需要这个理论的指导才能合理地进行。

三、多媒体认知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项目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多媒体原则。在进行多媒体设计时,多种媒体的运用比单一地运用某一种媒体进行教学更有效。一般来说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比较清楚、直观,但图片的利用能够提供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深层含义,所以在教学中把文字和相关联的图片结合起来,使学习者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项目式教学时,对设定的一个项目实施步骤的讲解,需要通过几种多媒体的利用,才能更具体地展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音频、视频的收听、观看,会不自觉地模仿多媒体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发音、动作,也就是建构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矫正发音,了解外国的礼仪、习惯、习俗和生活方式等。

2.空间临近原则。这个原则指的是文字和相对应的图像在屏幕上临近呈现出来时,比分开来的学习效果要好。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把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图像与之相邻近,如在项目教学时介绍某一个场景时,要把与这个场景相关的背景图像放在介绍语句的同一个平面上,这样在滚动屏幕时,文字和图片就不会分离。学生通过图片传递的信息,能够更快地联想到该环境下交流所需要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等。此外教师在讲解单词时,把对单词的解释应该放在同一页面的下方,而不是把单词和释义相分离开来。

3.一致性原则。这个原则是指排除无关的文字、音频和图像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并不是利用的多媒体越多越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而是应该选取一种最有利的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如在听力训练时,无关的背景音乐会扰乱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误导学生而不能提取相关的有用信息。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理解能力也只能针对一定的内容,太多无关信息的干扰只会使学生的记忆产生认知负荷,影响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提取,从而不利于学习。

4.个体差异原则。该原则是指多媒体教学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学习风格、智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研究发现,通过图片的放映来学习更适合视觉敏感的人,因为这种人会在图片提供的信息中快速提取出有用的学习信息。多媒体信息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有效,因为音频、视频和图片等提供的听觉、视觉信息有利于学习者的形象记忆,唤起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整合。因此在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在模拟接待外国进口公司人员来访的场景时,就要根据学生的会话能力、反应能力和个性特点等来分配学生的角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多媒体认知原理的介绍,用多媒体原则分析了其在高职商务英语项目式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只有合理利用多媒体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怎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来提升教学效果,仍然是教育者需要反思的问题。

第9篇:多媒体教学作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媒介素养是人们获取、分析、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基于媒介与语言的必然联系,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外语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及其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有关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在20世纪30年代始于英美国家,而以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正式纳人公共教育当中,则是80年代后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进行的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尝试,进入90年代在欧美国家得到进一步推广,使这项新兴的教育活动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加拿大是开展此项活动最先进的国家。从过去的教育实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开设专门的课程,如新闻传播学课程,相关的研究侧重于课程体系的建立;二是把它纳人到其他的学科领域教学当中,如语言课程的国语课以及外语课,研究则侧重于媒介素养教育对于该学科的教学体系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媒介,学会理性地辨别媒介信息,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第二,使学生掌握与媒介接触的常识,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更好地完善自我、服务自我,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在邻国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纳人国语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与此同时,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日本语(第二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教育者尝试性融人了媒介素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这说明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引起外语界的足够的重视。然而,从外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来看,它与媒介素养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因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意图的,媒介素养是媒体社会语言教学不该回避的一个领域。无论从教学的内容、方法还是效果来看,媒介素养教育都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一种有益的刺激。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媒介素养教育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电视和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体的出现,外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了,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领域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式。另外,以这些新兴媒体为依托,媒介素养教育得以广泛地传播开来。正因如此,媒介素养教育常常被误认为就是多媒体技术或多媒体教学。的确,媒介素养教育本身包含活用媒体、制作媒体等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是,对既成媒体的批判性、建设性的解读始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它不单纯是掌握一定的技术以便灵活操作信息承载机器或软件。此外,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媒体,如新闻报道、报纸专栏、电视剧、网页等等,都是作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利用的,其目的是利用一些图文并茂的素材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双重刺激,使其在精神兴奋的状态下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从效果来看,多媒体教学只停留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学习的表层,没有从培养批判式思维的更深层次挖掘,而媒介素养则是对媒体本身制作方法的评价、分析与鉴赏以及对媒体制作意图的解读。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学生会了解到以下内容:(1)媒介信息是对现实的再构架;(2)媒介能够决定人们对现实的认识;<3)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纳是有条件的;<4)媒介信息拥有商业内涵;<5)媒介信息包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6)媒介信息拥有社会和政治意义;(7)媒介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关;(8)不同媒介各自拥有独特的审美形式或偏好。这八项内容也是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其中第一个概念是最重要的,它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原点。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既包括多媒体技术,也包括多媒体的文本解读以及批判式思维,它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内涵,是多媒体教学的扩展和延伸。

(二)媒介素养教育符合全球化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

大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具有广泛的、一定深度的关于对象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即文化理解能力,而语言实践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的综合构成了时下外语教学所强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是全球化时代外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它要求交际者不仅要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语言意识以及多元文化认同意识。从这一角度看,媒介素养教育与外语教学有着近乎一致的结合点。

1.对媒体文本的解读既是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语言意识的过程。语言是交流的媒介,而媒介又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意图的,语言与媒介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媒介素养可以在语言教学领域得到培养,反过来媒介素养又促进了语言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意识。以加拿大为例,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步阶段,课堂上使用的媒体教材主要是报纸,学生同时阅读几种报纸,从标题词语的运用到版面设计再到文本的配图,对不同媒体的制作形式进行评价、分析和鉴赏。通过这个过程不难发现,这是集审美意识、思维意识及语言意识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而这里所谓语言意识,是指对于媒体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是对媒体文本的深层次理解,需要调动学习者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能力、自主意识和批判式思维,而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称为语言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增强语言意识,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取向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语言信息的内容和意义,而以往的外语教学却很少触及到这种深度。

2.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多元文化认同意识的有效途径。多元文化认同,可以理解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宽容,是对多元价值观的承认。多元文化认同是对“他者文化”持有的客观态度,不会因该文化处于弱势而固执地排斥,也不会因为其处于强势而盲目地崇拜。在跨文化交流中,多元文化认同是消除交际摩擦、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前提。由于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引起外语教学领域对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外语教师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将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然而,如果将目光转向媒介素养教育,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正是文化传播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任何一个媒体文本的背后都隐含着一种文化,不同的文本展示了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学生通过阅读媒体文本可了解到多元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分析与比较,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异同,进而反思“自我文化”,消除对“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并逐步建立起多元文化认同的意识。

3.媒介素养教育是外语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无论是外语教育还是国语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在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性格、气质与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高境界。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使媒体信息无时无刻不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辨水平与鉴赏能力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欧美一些国家,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那里,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通识教育。通常情况下,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应当具备文字阅读和表达能力,还应在视、听音像方面有较高的欣赏水平。毋庸置疑,在当今媒体社会中,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在外语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是外语教学改革永恒的话题。近年来的外语教学改革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互动教学。那么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理念?首先了解一下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茶的日本语言界。为避免实践活动零散不成体系,他们将媒介素养所涵盖的宽泛的内容精缩为四个主题,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媒介素养。具体内容如下:(1)我与媒介素养,我们与媒介,意在认识自己与媒介的联系。(2)电视的商业广告为何物?意在对媒介进行批判式解读。(3)电视剧与我们的社会,意在了解媒介的构成、表演的技巧。(4)解读新闻报道,意在理解媒介所表达的各种意义,利用媒介展现自我。以上四个主题分别设有四个内容不同的话题,在具体实践中,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针对一个主题展开讨论。以主题(1)为例,它所包含的四个话题分别为:(1)——①何谓媒介?运用媒介学习的乐趣有哪些?(1)——②我与媒介接触的历史、我们与媒介接触的历史;(1)——③本周电视节目欣赏日记;(1)——④调查媒体与流行的关系。具体实践活动大致有以下几个流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媒介对象;发现该媒介存在的问题,展开批判式调查;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媒介的基本常识,制作相同形式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以上教育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讨论式教学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并作为学生的支援者参与活动过程,例如,向学生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以及教育目标和基本理念,以电视和报纸的新闻报道为例,向学生说明媒介构筑现实的方法。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鉴赏能力,培养了批判式思维。这与外语教学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解决问题的教学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也正因如此,媒介素养教育才得以在传播学以外的语言教育领域广泛地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