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精选(九篇)

物流工程专业

第1篇:物流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新工科;物流工程;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创新性思维

2017 年2 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的提出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旨在培养一大批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工程专业教育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工科的内涵具有战略型、综合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特征,使高校在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面临新的挑战[1 -2 ]。因此,“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全面加强物流人才在智能化物流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进而促进智能物流人才的持续输出,推动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再以物流行业的高强度发展趋势,带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前行,使物流行业成为激发我国经济发展活力的催化剂。然而,目前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导致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的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与社会需要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不符。所以,相对于传统的物流人才,在当前新工科的背景下智能物流领域更加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 -4 ]。实验教学是学校培养学生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5 ]。目前,物流工程专业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及高等工程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本项目拟以山东科技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依托交通学院-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从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1 现阶段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1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校物流工程专业,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都涉及实验教学环节,比如《物流设施设备》、《机电传动与控制》、《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但受实验设备的限制,传统实验内容缺乏典型的设计,内容相对零散,连续性和逻辑性不足,没有形成基于问题或实践的整体导向。

1 .2 实验考核制度问题

目前,物流专业实验课程中实验设备较为单一,多为仿真软件和设备模型,因此,实验中无法充分考核到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至于很多课程依然采用实验报告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而单凭一纸报告书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具体的实验过程。1 .3 学生积极性问题此前,由于陈旧的实验设备和零散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实验过程不重要,实验结束后能够完成实验报告即可,因此,每次实验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预习实验流程,对每次实验的目的、原理、过程了解很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对实验过程总是敷衍了事。

2 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简介

为满足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山东科技大学2019 年斥巨资建立了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主要包含四大块,如图1 所示,分别是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块、智慧物流模块、运输与配送模块、工业物联网平台。其中,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块的主要设备有立体货架、高速轻型堆垛机、出入库分拣滚筒输送链、出入货台、动态称重机,三维测体积设备,条码阅读器,电子拣货系统,机器人码垛系统。智慧物流模块的主要设备有RFID阅读器、RFID写卡器、电子标签、手持终端和条形码打印机。运输与配送模块设备主要有激光导引移载式AGV小车、激光导引顶升货架式AGV。工业物联网平台包括了6 个独立的展板,分别是图像识别处理板块、电机及驱动系统板块、安全防护系统板块、光电传感器板块、AGV模拟控制板块、测距传感器板块。不仅如此,实验室还配套其他物流设备,如动液压搬运车、码垛机器人、托盘等等;此外,与该物流设备配套的软件资源主要有智能仓储管理及监控软件、堆垛机控制系统软件、移载式AGV控制系统软件、顶升货架式AGV控制系统软件。图1 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

3 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计

针对目前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托山东科技大学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以培养创新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从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以及实验考核体系构建三方面出发,对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3 .1 基于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依托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开设物流设备、物流信息技术、AGV导航与控制、PLC控制、码垛机控制等多方面的实验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按照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四个层次:认知性实验、专业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如图2 所示。这些实验项目可以有效支撑学校物流类课程《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仓储设备选型与设计》、《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及部分实践课程教学任务。① 认知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针对大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流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依托智能物流技术实验室,针对《物流工程专业导论》、《物流设施设备》课程研究设计相关实验。② 基础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如《电工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目的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相应的电路基础,设计基础和软件基础。因此,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基础性实验,使学生可以掌握物流工程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熟悉物流装备实际操作流程。③ 应用综合性实验。该类型的实验主要是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开设,其涉及较多的专业前沿内容,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主要由综合性和设计性课程实验组成;实验中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完成设施设备的选择、作业单元的设计、物流系统的整体布局。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物流系统运行中对所遇故障的诊断、处理及维护的能力。④ 创新性研究性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主探究并独立完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该类实验主要面向大四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为步入工作岗位或是进一步的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3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实验内容的设计,对原有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实施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所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掌握的实验技能去独立思考、设计并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认知性实验和基础性实验,这两类实验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通过这两类实验,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涉及的前沿物流设施设备,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锻炼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应用综合设计性实验,则由教师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提出相对应的设计要求,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对于创新研究类实验,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可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设备的型号参数,拟定实验题目以及该实验中可研究的内容,其中实验内容注重与最前沿的物流技术相结合,学生需要完成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自主选择实验项目,独立研究实验方案等工作,并最终完成实验。在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研究性实验期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去自主调试研究实验设备,验证分析实验方法。

3 .3 实验考核体系构建

打破传统的以实验报告为主的实验考核模式,构建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多元化、标准化考核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阶段性评价作为课程最终评价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非创新类实验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方法、问题讨论、任务完成、实验报告书写以及期末考查等。而创新研究类的实验则包括开题、中期、结题答辩、实物作品、小论文及总结报告,并注重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和积累,将学生主动与教师面对面研讨、发邮件互动或其他方式的交流讨论等都计入考核内容[6 ]。

第2篇:物流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经营过程;模拟公司;团队合作;职业能力;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98-03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已成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归根结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的根本保障。在物流专业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物流行业职业特点,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1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为指导,按照企业运营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对物流行业来说,就是物流企业运营过程系统。

1.1 精选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物流职业课程体系

在物流职业活动中,人们都是按照某项活动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工作、完成任务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从“经营过程”精选出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起适合物流职业特点的学习领域。我国企业具有三大类物流运营方式:流通型、生产型和物流服务型企业物流运营。开发课程时,应结合它们各自的特点,从中分别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小型超市、电脑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运作,以这三条线为主线来构建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包括的知识涵盖了传统的课程的所有内容,而增加的技能是我国物流企业通用的和急需的,这种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课程的逻辑关系,而是以企业运营过程为逻辑关系,增加了物流技能的培养。工作任务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专家的工作过程。见表1。

1.2 安排典型的子任务和小任务具有诸多学科综合性

一般来说,典型工作任务比较复杂,可以分解为典型子任务,继续分解为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小任务,然后才能对小任务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运营过程为导向,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比如把小型超市促销这门课按照经营过程分解成:“制定实施‘五一’促销方案、制定实施‘十一’黄金周促销方案、制定实施元旦促销方案和制定实施春节促销方案”四个典型工作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再进一步分解成许多小任务,如把“制定实施春节促销方案”分解成“说服供应商参与促销、优惠券的使用技巧、竞赛与抽奖的技巧、制定春节产品促销组合、用POP广告美化柜台、对春节促销活动进行总结评估”等小任务,这些小任务同样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也能形成显性的工作成果。

要完成每一个子任务和小任务单靠一两门学科知识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供应商管理》、《超市经营》、《会计学》、《客户关系管理》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共同完成,因此以经营过程为导向制定的学习任务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点,这也符合物流管理从业者具有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要求。

1.3 把典型子任务转化成教学内容

将典型子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依托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性工作任务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设计的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的用于教学的工作任务。例如“电脑生产企业采购”课程,对应于“电脑硬盘招标采购”典型工作任务,按“经营过程”对其进行教学分析后,设计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见表2。

这样按照招标采购过程设置了6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具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工作过程。

对于物流专业15门专业课来说,以经营过程为导向,依托学习情境,设计出学习单元,提出教学具体内容和具体教学要求,分配学习时间,制定评价方法,建立起完整的课程标准。

2 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教学内容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因此,情境学习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模拟公司和角色扮演两种情境学习方法,使学习情境尽可能地与以后的应用情境相接近,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1 以公司部门会议形式展开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组成的,因此,把学生置于模拟公司的环境中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比较适合使用模拟公司开展教学活动。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依托模拟公司载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建了不同的模拟公司会议,比如在《电脑生产企业投筹资》课程教学中,依托模拟股份制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展开教学;在《电脑生产企业采购业务处理》课程教学中,依托采购部门会议和评标委员会评标会议展开教学;《电脑生产企业生产业务处理》课程教学中,依托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召开生产早会和销售会议等形式展开教学,把学生置于不同的模拟公司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

模拟公司运行时,教师首先给出公司会议议题,各公司总经理组织本公司员工到讨论区召开会议,公司员工紧紧围绕议题进行热烈讨论,最后形成方案和成果。每个方案和成果的形成,都是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的。在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设置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工作与学习任务,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不断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强化团队合作精神。

2.2 营造仿真工作情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工作场景,营造出各种仿真工作情境,在仿真工作情境中,安排学生扮演工作角色。教学中,教师营造了“股东大会、董事会、评标委员会会议、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会议”等工作情境,在这些工作情境中,安排学生扮演董事长、总经理、职工董事、专家学者、采购员、销售员等各种工作中的角色,通过公司的经营过程,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主要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同时又可以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工作岗位中各种角色的“行为”和“地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3 采用发展性教学评价

作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应该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这种发展性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总经理评价员工的依据之一是积极为公司解决问题出谋划策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作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采取两种方式:书面考试和技能综合应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技能的巩固,在终结性评价中应既有量化评价,又有质性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模拟公司的正常运作,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公开、公正、透明评价每一位学生,给出的成绩科学合理。学生在不断完成教学任务中学习新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锻炼社会能力。

总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它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着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第3篇:物流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 教学支撑体系 物流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4-01

1.引言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式学习(PBL,Problem?鄄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阐述、展示、讨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全新教学模式[1]。PBL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实践,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运行体系来运作,PBL的教学理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现;而教学运行体系的运作也同时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支撑体系来保障。

2.物流工程专业“问题式学习”教学支撑体系的构建思路

物流工程专业PBL教学支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支撑教学运行体系的正常运作。构建物流工程专业PBL教学支撑体系的四大组成部分:培养方案的优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PBL教学实施策略和评价以及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四部分相辅相承,互相作用,是物流工程专业PBL教学支撑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物流工程专业PBL教学支撑体系的构建,应该从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实际出发,结合PBL教学运行体系,紧密围绕PBL教学核心思想,分别从培养方案的优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PBL教学实施策略和评价以及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四方面进行[2]。

3.物流工程专业“问题式学习”教学支撑体系的构建内容

3.1培养方案优化

专业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执行方案,包括专业学生详细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具体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与活动环节等[3]。

3.2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主要为教学运行体系中的课程实验、课外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物流实验教学平台支持课程的教学实验,使学生能直观地学习物流环节的作业流程,快速掌握现代物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可激发教师专业课程PBL教学设计、课程实验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促进PBL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物流实验平台能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先进、新颖、有竞争性、趣味性的物流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如物流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可充分利用实验平台提供的物流建模与仿真软件,进行运作模拟与建模仿真。

笔者所在学校物流工程实验平台目前主要构建的是物流技术装备与应用实验平台和智能物流实验平台,主要依托教育部、学校和学院的资金来进行建设。物流技术装备与应用实验平台为学生搭建物流基本设施、设备运作实验环境,构建包括分拣机、立体自动化仓库、自动导向运送设备等教学用物流中心,该中心能模拟物流作业环节,能够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物流设备与应用技术、物流中心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货物运输组织等课程的物流中心核心流程、危险货物特性、物流设施分布与定位、仓储设备操作等23个实验。

智能物流实验平台构建包括RFID系统、物联网系统、物流仿真实验系统等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实验环境,能够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生产运作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物流系统仿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等课程的生产设备与布置、离散生产系统作业计划仿真、RFID电子标签性能测试、物流基础信息的采集及输出设计等26个实验。

3.3 PBL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

要保证PBL教学运行体系的正常运作,必须要有相应的PBL教学实施具体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1)PBL教学实施首先要提高教学管理层面的认识,创新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部门要严格标准,简化程序、明确责任、完善服务。

(2)使所有参与教学环节的人员包括授课教师、学生对PBL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增加对教师的投入和培训,提高师资力量,促进PBL教学的顺利实施。

PBL教学的评价是PBL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者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知识成长状况、学习态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查。PBL教学需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与评价体系。PBL教学评价是多主体、多层次参与的[4]。在评价过程中,除了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还包括学习者本人及其他同伴的评价。鉴于对学生能力、策略、情感态度的评价很难以定量的形式进行评价,PBL教学的评价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可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信息、研究报告、集体邮箱、师生留言和标准化考试中判断学生的参与程度、知识建构过程、自主学习及合作沟通技能和策略等。

3.4教学管理激励机制

物流工程专业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能为引导实施PBL教学提供动力和保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从物质和精神,内部和外部进行奖励和激励,使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上形成合力,使PBL教学取得最佳效益。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可通过以下多种方式实施激励机制。

(1)对PBL课程教学设计进行工作量的考核。(2)对进行教学实验的自主设计给予资金资助。(3)提供考察和调研的机会。(4)优秀成果评选及表彰。

4.结束语

在物流工程专业引进PBL教学模式是现代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必要举措,在培养物流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在目前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施PBL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PBL 模式的全面实施需要更新的观念、足够的经费投入、教学场地和硬件设备的充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丰富的网络信息支持、教学质量评估的完善体系等等各方面的条件。PBL教学支撑体系能从不同的实施角度保障PBL教学的顺利运行,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应该逐步、分阶段地实施PBL模式,根据阶段性要求来逐步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全方位逐步构建PBL教学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黄金丹. 基于PBL的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3-5.

[2]毛敏等. 物流工程专业PBL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R]. 全国高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研究报告.2011.

第4篇:物流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物流工程;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部对“物流”和“物流工程”一直非常重视,至今全国已有17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3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物流的系统性特点日趋明显,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针对物流工程专业设置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状况的物流工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一、 我国高校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类专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放在管理学科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则是工科类的物流工程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偏重对流程体系的管理整合,物流工程则注重具体的系统规划及技术应用。

从我国高校的情况看,部分院校通过引进国外物流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如物流装备、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企业物流、物流信息系统、系统仿真技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这些改革对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 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高校,从人才培养的层次来看,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如何找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使教学研究型大学形成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培育复合型、开放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关于物流工程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专业以学科为基础,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二是专业的特色化发展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大学的专业设置,从根本上说,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作为大学的学科体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种连接体而存在的。就教学研究型大学来看,教学是第一位的,教学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销对路性,是第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专业往往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专业建设必须符合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 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1.国内外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物流人才的专业背景以管理为主,高层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收知识。他们必须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以至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密芝根州立大学等几所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他们的课程不但着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

为解决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开办了物流工程专业,但是由于现代物流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概念,办学也是处于摸索阶段,有的学校只是在相关专业上增加几门物流课程,并没有系统化的物流工程教育理念,不能培养真正高素质的物流工程人才。发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建立完善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的关键。

2.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它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停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规划软件等过程。因此,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应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3.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1) 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加强课程结构、内容与体系内在联系的改革,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以及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多维度上的整合,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进行系列课程的重组与整合,使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优化。

(2)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互协调的原则

强化理论与实践相互协调,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加课外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通过更新内容、优化体系、调整结构、精简学时等具体措施,构建与跨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有机结合的原则

注重系统化,重点搞好课程内容的取舍及其编排顺序、教材建设和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发;每门课程按照模块化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形成若干统一的模块,构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等组成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前沿性、交叉性,努力打造现代高素质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平台。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32-34.

[2]袁洪志.工程教育改革:构建面向 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江苏高教.2004,(5):66-68.

[3]樊耘,王颖.中外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14-17.

[4]鞠颂东,徐杰.从学科重组的角度探析物流学科的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52-54.

[5]何旭明.物流学科教育是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4):58-59.

第5篇:物流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33-02

新疆沿边有十七个一类口岸、十一个二类口岸,同时又是新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阿拉山口口岸过货量持续增长,稳居我国陆路口岸过货量第二位,铁路过货量位居全国第一。西部大开发和全国19个省市的对口援疆也快速助力新疆经济的发展,夯实长治久安的基础。加快新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新疆“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100家物流企业和重点支持100个物流发展项目,以改变新疆物流业现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物流体系。首府乌鲁木齐作为国际商贸中心、进出口贸易桥头堡、通往内地和南北疆的交通枢纽、西部商品加工中转、集散基地,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飞速增长。

物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着的物流现代化的发展,对所需物流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新要求,物流专业只有不断地改革、调整,实现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才能与新疆经济建设、物流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通过对新疆物流企业调研,邀请物流企业专家和物流教师共同参与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

一、物流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物流专业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专业建设背靠新疆物流企业群,实施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物流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围绕物流职业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对准物流岗位设课程,对准物流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构建适应物流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物流专业应用型的课程体系。根据物流生产与经营特点,结合行业实际,归纳形成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管理情景,促进学生工作经验的形成。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更新,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征集行业、企业意见,及时对专业计划进行调整。如此,既相对稳定也与时俱进,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物流工程的课程结构,使之符合物流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在物流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由物流行业、企业专家与物流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来分析确定本科目课程面向职业岗位应完成的知识、技能、关键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形成科目课程标准。

以物流工程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标准,设立物流核心课程,形成物流专业教学模块与实际物流工作环境无缝链接的课程体系;以具体物流工作流程、工作环节为课程质量标准,设立物流实训课程模块,形成贴近物流实际操作过程的核心课程的设计思路。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选修课)部分。具体运行机制为:第一学年以素质教育课程学习为主,在校内培养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对集中的生产性实训。第四学年上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进一步强化、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选修专业拓展能力课程,使专业知识更加宽厚;第四学年下学期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先学习,后实训、实践,然后再进行专业学习补充的培训过程,完善自身专业综合知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实施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研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实践教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互动教学。在教学手段上,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选用恰当、贴近的物流案例,开展案例教学;结合物流企业的参观教学,增强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开展物流的实务调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和岗位的实际情况,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物流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时间和操作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考核上也采用了笔试与实务考核相结合,效果较好。

四、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

物流专业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多年,鼓励物流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物流员、采购员、助理物流经理、营销员、仓库保管员等),同时在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要求与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大纲相关联,将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五、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

在物流实践教学中,采用校内物流实训室与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相结合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顶岗训练,增强物流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岗位意识,弥补校内教学环境的不足。

专业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式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达30%以上。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结合新疆工程学院立项,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一方面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共建物流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立多个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由乌鲁木齐市知名物流企业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训练,以学生能够真正达到掌握物流技能为目的,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物流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为此要实现“四合一”,即课堂、现场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突出体现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物流实训基地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载体和依托。它具备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功能,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构建知识、学习技能、获得能力。

六、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和小组考核相结合、平时和考核相结合、企业师傅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除笔试外,通过物流实践技能测试,如物流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汇报、参观某企业物流中心后的感想等方式;在物流企业实行时,考核学生物流设备的基本操作,利用仓储信息管理系统对货物进行入库、库位分配、拆包/合包、出库的信息处理;结合小组课内外作业,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核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除教师评分外,对于课堂成绩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嘉宾教师参与评分等多种方式。除此之外,还通过课内外小组作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技巧、使用多媒体的技能以及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综合验收。

七、教研活动定期化、常态化,提升物流教学质量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层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搞好专业和课程建设等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化、常态化的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物流教研室各位教师的思想、文化、教学等各方面素质。物流教研活动能更好地推进新疆工程学院教学质量建设,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物流教研室应该发挥团队作用,交流物流教学经验,开展物流教学研究,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物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根据人才市场导向需求教授物流专业学生真正有用的物流系统知识、专业技能。

八、抓好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有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将提升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作为物流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来主抓。我们聘请乌鲁木齐市知名物流企业的专家,并由物流实训室建设商的培训师对我院物流专业教师进行了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等知识的培训。采取了以下几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津贴、送专业教师培训、读博深造、下企业调研、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讲课、与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等。

第6篇:物流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111-02

1 引 言

根据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这种办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各大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其中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确保专业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从实际工作任务出发,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并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方式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但是,目前国内物流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仍带着浓重的传统课程体系的色彩,从原有课程内涵中找出对应的职业岗位的错位思路,使其难以做到真正与职业岗位的对应,在本质上仍表现为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为此立足于职业岗位分析,针对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突出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显得十分必要。

2 物流专业的专业特色

2.1 以需求为导向,及时收集用人信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飞速发展。相对世界发达国家物流业而言,中国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要应对“入世”后的国际竞争。近年来,国内兴起了物流热,纷纷成立企业物流部门、专业物流公司,乃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因此,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掌握商品流通和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物流管理的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熟悉我国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2.2 根据市场调查,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对人才的定位。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包括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以及少量外企。物流企业包括由铁路、公路、航空、河海运输、港口、仓储、邮政等传统行业嬗变过来的物流行业,还包括新兴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他们需要大量的初级物流人才和少量中高级人才。而物流业涉及面较广,既有生产性任务,也有服务性业务,因而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务、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制造企业会更多地关注如何整合供应链或进行物流战略的重组,如何外包企业的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如何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从底层到高层,不同档次有不同素质的要求。宏观物流人才、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他们对于物流知识的要求各不相同。而即使都是一线操作人员,不同的岗位也有不同的要求。从底层操作来说,最普遍的现象是缺少懂外语和国际贸易的仓库管理员。现在大量的进出口贸易和国际国内分销业务,大部分都使用国际订单,这就需要懂得国际通行的票据、规则、含义和法律条款。具体业务尽管操作起来可能比较简单,但需要国际贸易、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立体交叉应用,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问题,而是一个责任和纠纷的问题。

由于不同行业对物流知识的需求不同,不同层次对物流知识的要求也不同,使得高校教育要根据这些不同特点进行课程细分,培养适合各种行业的物流人才。然而,高校教育对于物流课程的设置又不可能达到如此的细分化程度,许多实际操作中的细化教育还要依赖于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既具备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知识和能力,又适应企业物流管理,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来看,物流专业教育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来决定物流人才的生产,即市场导向下的物流人才的供给模式——订单式生产模式应运而生,这种物流教育模式注重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在选择专业、决定培养规模时能根据物流人才市场形势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具备强烈的市场化意识,并根据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培养数量和内容,培养具有通用性的物流人才。

3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为了实现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把专业体系建设与整合作为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教学时间结构上的“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阶段——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通过4个学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与管理知识和应用技能,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较高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第二阶段——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系统地结合物流实例中各种案例项目的完成。

第三阶段——顶岗能力培养阶段,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物流企业岗位,培养学生顶岗能力的顶岗实习,以使学生毕业后做到“零距离”上岗。

第一阶段以在校内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以参观实习、认识实习、岗位工作实习为主,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操作与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岗位技能,真正达到高技能水平。

3.2 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达到“零距离”就业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顶岗实习能力,而顶岗实习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两者相辅相成。这不但要求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而且也要求校企合作,更需要政府制定对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任务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校企双赢。

3.3 建立“能力本位”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在学生成绩评价中,应建立与企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一致的学生能力评价标准。设计可操作的各项职业能力的考核内容和方法,从而形成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为了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多方面的培训,取得上岗证。结合物流专业的职业岗位,毕业生取得相应上岗证后更有利于“零距离”就业。

3.4 注重教师队伍“双师型”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机制,就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证。“工学结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所以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同时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兼职,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 结论与思考

物流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整合,既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切实做到了与岗位“零距离”接轨,为社会及时输送高素质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4.1 过去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科教育、理论教学的烙印较深实践教学内容很薄弱、粗放,实践教学应体现在实训课程上。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过剩,能力培养方面欠缺。在成绩评定中,只有学科成绩没有能力评定。这些都亟待有一个完善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4.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尚待形成

为了适应改革和发展,各校都在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靠一己之力,这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制订“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任务”的机制,学校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也有责任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实训基地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从而使校企互利互惠,达到共赢。

第7篇:物流工程专业范文

1.我国物流工程硕士模块化教学体系及内容探讨

2.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定位及其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3.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机制初探

4.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探讨

5.物流工程硕士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6.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作培养研究

7.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

8.上海大学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9.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为例

10.基于自锁理论的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建设的分析研究

11.培养全日制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总结与建议——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12.基于“三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3.基于行业导向优化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14.物流工程专业硕士项目化培养模式研究

1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策略分析  

16.一种基于仿真的物流工程实验教学改进

17.完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18.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19.应用Flexsim软件辅助《物流工程》教学 

20.论信息技术与物流工程 

21.应用于物流工程中的信息技术  

22.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与“产学研”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 

23.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24.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初探 

2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机制初探 

26.地方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7.LINGO软件在物流工程运筹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8.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9.我国物流工程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30.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1.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

32.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探讨

33.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4.基于快乐教学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5.《物流工程》课程“3+5+1”教考模式改革探索——基于台湾大学的经验借鉴

36.物流工程专业物流设备方向人才培养研究 

37.物流工程与林业工程学科研究生交叉培养方向探讨

38.《物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39.试论物流工程人才的教育  

40.煤矿物流工程合理化对策研究 

41.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 

42.物流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43.探讨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

44.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工程》课程架构体系设计 

45.面向产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46.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47.浅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48.我国物流工程硕士模块化教学体系及内容探讨 

49.线性规划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 

50.物流工程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  

51.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52.Flexsim在高校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3.物流工程硕士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54.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 

55.物流工程实验室MES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56.基于行业导向优化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57.探讨分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58.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9.浅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60.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原则——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61.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 

62.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  

63.物流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64.物流工程项目调度的最小贴现成本方法

65.物流工程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分析 

66.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67.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68.面向产学研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69.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思路浅述  

70.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71.物流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与培养体系探索 

72.物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方案的优化设计

73.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74.基于CDIO的应用型物流工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75.高校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研究 

76.基于TOPCARES-CDIO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探究

77.物流工程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78.普通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研

79.基于“三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80.新形势下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1.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构建协同教学平台

82.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83.物流工程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84.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85.VR技术在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86.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

87.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

88.案例教学法及其在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军事交通学院为例

89.物流工程专业PBL教学模式的构建 

90.发展建材企业物流工程的对策

91.浅谈物流工程监理 

92.面向社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93.物流工程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94.基于“Kemp模式”《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的设计

9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作培养研究 

96.基于分形知识结构的物流工程人才能力生长模型研究 

97.创新技术在物流工程方面应用的研究 

98.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99.中国物流工程发展 

100.试论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 

101.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社会需求和工程实践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102.物流工程本科教育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实践与探索 

103.谈谈数学在物流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104.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105.现代物流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106.案例教学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07.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108.IE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09.农林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10.物流工程投资中的净现值方法 

111.应用型本科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2.着眼综合大学建设目标,加强“物流工程”学科领域建设

113.浅谈开放实验室对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 

114.基于滨海新区需求的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15.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116.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17.物流工程实验室优化建设研究

118.物流工程专业PCS-CDIO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19.浅析信息技术与物流工程

120.依托交通的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121.新疆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22.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8篇:物流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程物流、供应链管理、产异化

我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贡献巨大。物流业发展快速,物流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以工程物流为代表的专业物流逐步成为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我国物流市场潜力巨大,物流业前景广阔,随着物流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推进,工程物流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重点和焦点。

一、工程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物流涉及到采购、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管理等多个环节,工程物流则是结合大型工程项目的物流需要,在整合和集成物流配送网络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及时、快捷地开展物品运输以及相关业务的专业化综合性物流服务。

工程物流具有专业性、复杂性、集成性、综合性等特点。工程物流的首要特点是专业性,主要是因为工程物流作为大型工程项目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大型工程项目的专业性就决定了工程物流的专业性。工程物流要求的专业深度因工程项目而不同,在工程物流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工程项目的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

工程物流的复杂性除去专业要求之外,还在于工程的时间进度服从整体的统筹规划,由于工程项目时间和空间跨度大,物流的种类繁多,要求各异,工程物流的复杂性对物流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和严标准。

工程物流的集成性则表现为工程物流不仅有第三方物流的特点,更多的表现为第四方物流的特点。工程物流是在整合物流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的物流解决方案和物流实施过程,是由物流企业主导的,多方参与的集成和协作。

工程物流的综合性是工程项目的性质决定的,工程项目物流服务的专业性、复杂性需要对物流进程统筹安排,既科学可行,又成本较低。从工程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来考虑,全面衡量,工程物流是专业化的综合。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流本身发展的需要,工程物流和市场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严格的技术要求。专业技术设备、专业人员和工作团队,是开展工程物流的基础。大型工程项目对物流的专业技术要求在工程进度中各不相同。有些设备需要整体搬运,有的设备体积大、重量重、不规则,有的设备不能倾斜、振动,有的物品有放射性,很多需要特殊处理,具有特种物流的特点。不仅如此,物流的进度必须要与工程进度衔接好,需要协同和专业的工作团队。

2.妥善的成本安排。工程物流可以采用多种方案来进行,需要在成本和时间等方面做权衡。如何降低成本,同时缩短物流时间,是工程物流的关键。妥善的成本安排应做到在配合工程要求和进度的基础上成本最小化,为工程项目整体建设减低开支。

3.多变的市场需求。虽然我国物流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但工程物流市场呈现出多变的特点,在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繁荣时期,工程物流大幅增加,相反,则大幅减少。因而工程物流一方面受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另一方面受大型工程项目投资周期的影响。物流企业必须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和工程投资两个周期的变化,立足于工程物流,同时兼顾一般物流的运营,把握多变的市场。

4.激烈的市场竞争。进入我国物流市场的企业众多,尤其是国外大型物流企业也逐步重视中国物流市场。物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一般物流市场利润不断摊薄,众多企业转向利润丰厚的专业物流市场和工程物流市场。随着这些物流企业的发展和进入,工程物流市场的竞争将全面展开。专业化的物流管理将推动工程物流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复杂系统的工程物流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将通过物流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物流业的专业化和物流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我国工程物流面临的新机遇

1.我国物流和工程物流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加快。单位GDP物流需求系数由1991年的1.4增加到2007年的3.2,社会物流费用从2001年的20618.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5406亿元,年均增长12%。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年下降,由1991年的24.0%下降到2007年的18.4%。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6981亿元,同比增长20.3%,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表明物流业发展对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

全社会物流总额从2001年的194513亿元增加到75228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其中工业品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额85%以上,增长速度也超出全社会物流总额。工业品物流多以工程物流的形式出现,因而工程物流占物流比重将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也高于物流增长的平均速度。

2.国家重点项目大规模建设和运行促进工程物流的快速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展,以及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京奥运会场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高速公路与重点大城市轻轨、地铁建设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大规模建设和运行,沿海地区和内地的进一步招商引资和工厂建设,我国工程物流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3.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政策逐步完善。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物流业属于生产业,确立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与物流相关的专项规划相继出台,部门规划、区域规划和地方规划对部门、区域和地方物流业发展提出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

在鼓励物流业体制改革、开放和发展上,鼓励民营企业的广泛进入,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开放和准入范围;实行有利于物流企业的税收政策,对新型物流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开展物流给予税收减免,通过政府外交努力,拓展物流领域国际合作等等。

三、工程物流企业发展对策

工程物流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物流需要专业化、个性化的综合敏捷物流服务和精益物流服务。不仅超大型或形状不规则大型货物的搬运则需要特殊的运载和装卸工具,随着工程系统的复杂性和独特的专业性要求,需要对货运线路和程序的设计和管理进行一体化构思。这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战略、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全面挑战。

1.吃透工程物流的要求,加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业务流程再造活动在价值链上的横向扩展,包括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企业间协作。在工程物流方面则体现在工程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既要根据工程本身的科学规划要求,也需要挖掘物流企业内部的资源管理,以及物流系统价值链上所有相关企业及时快捷的联动协作。

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设计和一体化管理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可靠的服务来满足瞬息万变的工程系统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敏捷物流服务和精益物流服务是工程物流的业务特色,只有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才可能在物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物流要对工程系统和客户日趋个性化的要求做出快速而有效的反应,传统物流企业要通过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组织形态的变革最终实现工程物流的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2.制定和实施物流差异化战略

虽然我国物流市场大、增速快,但同时随着国内物流企业不断长大,以及国际大型物流企业的进入,我国物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一般物流的利润越来越薄,而工程物流的进入门槛高,且工程物流门类繁多,竞争也将不断加剧,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制定进军工程物流领域的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作为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已逐步成为当今企业的制胜法宝。在立足于工程物流领域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加快拓展在工程物流市场份额和实现工程物流的规模经济,是差异化战略重点。

3.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普及物流信息化。

现代化物流和工程物流都离不开物流信息化,必须实现电子化物流。因此,实施物流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工程物流要求以系统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只有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才能顺利开展工程物流。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物流从业人员信息化技能水平,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4.建立和加强工程物流战略合作联盟。

竞争与合作是市场的主题曲,对于物流和工程物流市场也不例外。工程物流合作战略联盟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资源等多个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各自发展的目的。毫无疑问,目前物流企业进军工程物流市场,需要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相互渗透,获得发展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并在更高起点上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工程物流战略联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发展初期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联盟(租用、合资)的方式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解决部分物流设备投资过大的问题;在部分新业务开发、新客户发展过程中寻求合作,缩短新业务拓展和新客户发展的周期、节约费用、降低风险;以联盟战略迅速发展营销网络,扩大市场规模,为新业务推广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以联盟形式限制合作者,防止竞争者争夺企业在营销、物流等方面的资源,保持企业自身的优势。

工程物流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市场、管理和资本等多个角度的进行深层次创新,才能满足工程物流的需要,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诺,崔英会.现代物流的新领域―工程物流理论的创建及其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8:156-157.

[2]辛春安,崔英会,赵京军.工程物流探索中的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水运,2007,7(5):206-208.

[3]Davenport H T. Process Innovation: Reengineering Work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3:103.

[4]Bumstead Jon, Cannons Kempton. From 4PL to Managed Supply-Chain Operations. Logistics & Transport Focus.2002, 4(4):18-24.

第9篇:物流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模块化;国际物流;化工品物流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training mode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for our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abroad and at home. It conclud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Terrace & module established by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at our university.

Key words: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terrace; modularization;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hemical products logistics

1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物流业正如火如荼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红红火火的物流实践相比之下,物流理论研究十分滞后,零星散乱,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直至目前,“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还没有真正弄清楚,物流的本质特征也还没有被全面地揭示出来,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找不到理论答案,中国乃至世界上都缺少物流理论。作为物流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物流学”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因此,建立和发展物流学科体系是致力于物流业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从1978年引入“物流”这一概念以来,物流业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在管理和工程门类下新设立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这一方面说明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已经为企业效益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标志着物流学科的重要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重视。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物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人力资源支持。但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其所涉及的物流活动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专业本科教育多属各校自行筹划,缺乏统一的指导,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往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从而使得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素养不高,物流管理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国外设置物流专业的也不多,国外同类教育也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层次,可供借鉴的成熟人才培养模式也很少。因此,探索和实践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我国物流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尤其是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物流人才培养为己任的物流学者,我们更有义务、有责任为我国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物流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面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初创、中外运的鼎力相助、上海国际物流中心的环境、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的有利时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在建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严格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建构并实践了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

2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制订“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得以推广应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于2000年开设,属于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该校物流专业坚持以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校企合作为手段,以服务于上海物流市场为目标,紧密结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定位力求贴近社会、产学合作、错位发展、特色求新,培养方案的制订依据专业基本属性,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尊重中外运意见,提出了以物流中“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2.1.1以物流中“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在对物流市场和物流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专业的专业特性,首先考虑物流中共性的东西,提出物流应该以“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该流程包括:“采购、运输、仓储、配送、回收”,同时包含了作为综合性流程建构的“供应链管理”。

2.1.2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由于物流的实际运作与实际的物的特性必须紧密联系,针对不同的物,其运作流程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在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以更好的适应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鉴于对上海物流人才市场、学校师资、专业设施设备、实训基地等各方面的考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目前已“开设了国际物流”和“危险品物流”摸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对于上海的物流市场而言,洋山深水港、外高桥码头、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等决定了上海是全国乃至世界的货运中心,其对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因此该校在2000年就开设了国际物流方向,构建了“国际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于危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危险品的物流有其特性和要求,在2006年又开设了危险品物流方向,构建了“危险品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对于本科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第二、第三学年,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目的在于打好物流专业的基础;第四学年学习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物流专业方向相关实务与技能的培养,形成学生的专业个性和特长;对于专科学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第二学年,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第三学年学习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

2004年底至2005年初,在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处的领导下,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主组织编制订成了以“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线索的《高等职业学院物流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

2005年被批准建设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006年、2007年,该校以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为契机,连续组织召开了两届全国物流专业建设会议,该套“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获得兄弟院校的认同和借鉴。

2007年4月~2007年10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承接了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物流技师认证项目,该项目以物流的“流程”为基点进行构建,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顺利结题并得以在上海市其他高校的物流专业推广应用。

2.2组建了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实验和实训基地

2.2.1校内实验创新基地的建立。本专业坚持实验室建设和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集教学服务、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物流实验室。该实验室注重实验的仿真性,实验项目、实验软件和数据直接来源于先进企业的实践领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战性。同时注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训基地。学校投入本专业建设启动资金10万元;中外运投入180万元资助建设发展,其中,100万元建成“国际物流实务仿真实验室”(另赠送15万元数据库管理软件),80万元设中外运奖教学金;教育高地建设经费共350万元。同时在建“全球物流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2.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为了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物流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的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积极开展校际、校企和国际之间交流与合作,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开拓物流学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实践证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等整体能力和素质上大大提高。以 “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为契机,以与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联合创办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为基本框架,注重实习基地建设。其中“国际物流”实训基地为上海远洋国际集装箱储运有限公司、上海港集装箱有限公司、上海环众物流公司、上海海通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危险品物流”实训基地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有限公司。

转贴于

2.3培养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培养师资队伍采取多种有效办法: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职称高、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挂帅,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组织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建立面向“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国际物流”、“危险品物流”的三支物流学科的专业师资队伍,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教学和教改论文;同时成立面对具体企业的项目咨询小组,主导和参与企业的物流项目建设和评审。

(2)坚持聘请企业、科研单位有名望的物流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担任兼职教授,充分发挥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3)坚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和参加相关专业培训,获取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关的国际和国内的物流资格证书。

(4)为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他们早日成才,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访问工程师4位,专业资质 14人次 ,出国(境)访问 8人次 ,国内学术交流 20余人次。

2.4构建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践体系

2.4.1优化课程设置,建构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在本项目“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强调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跟踪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物流行业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调整了原有的课程系统,构建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基础平台课程,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平台课、国际物流和化工品物流两个专业模块课,同时加大实验课的学分比重,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保证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加强实践教学和市场营销能力训练。争取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上有质和量的突破。

2.4.2建设配套的“系列化”教学教材体系。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物流教育高地的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物流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物流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物流教材作为基本保证。大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重视物流教材建设,编写和出版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建设一流物流管理学科,尽快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框架、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专业人才,从物流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在对物流管理类专业进行“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将科研成果、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组织提炼了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主编并出版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3套共20多部教材,分别适应高职高专和本科教学需要,从而形成了自己颇有特色的“模块系列化”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体系。如:《物流管理学》、《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英语》、《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其中,《现代物流管理学》、《国际物流与货运》、《第三方物流》、《现代物流管理》四本教材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供应链管理》被列为甘肃省物流专业自考指定教材;黄中鼎老师主编的《现代物流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年内重印13次,总印数达75 000册,为全国50多所高校所采用。该“模块系列化”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具有学科体系结构安排新颖科学;适应物流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编写内容的知识性、应用性并重,着眼于物流应用能力培养;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等特色

2.4.3加强实践体系建设,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顺应适应21世纪人才市场要求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高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全院上下,形成共识,狠抓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一进校就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学习,三年或四年实践不断线,环环相扣有规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路完整、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暨执行方案,并创建了“实验室实验—企业见习—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该实践体系紧紧围绕“平台+模块式”方向,创立模块实验内容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该实践体系注重更新观念—以“平台知识”为基础,以“模块专业能力”为重点,注重引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紧跟物流实践和物流技术不断发展,及时修订和完善实验和实习指导手册,注重实践教学中的教师责任和教学辅导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师考核和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拥有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中外运华东有限公司,2004年至2008年共接收250余名学生实习。2006年、2007年接纳3名教师挂职锻炼。专业实验基本编制出实验指导书,计划的5门专业课实验全部开出,3学年共有18周的专门实践教学。

3取得的成效和应用情况

(1)编制的《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训指导方案》得到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部门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并将此方案定为全国的指导性方案。

(2)三套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采用,大部分书已经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印。该三套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于2004年上学期开始投入该校物流专业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承接完成的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物流技师认证项目在上海市建桥学院、上海市邦德学院、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推广应用。

(4)接受了北京化工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兄弟院校关于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