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精选(九篇)

大学生心理问题

第1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3.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3.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4.1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4.3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4.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第2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健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心理调适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发现、正确疏导和解决的话,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师长应该将这一学生问题重视起来。

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 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各年级程度不同,对压力的反应也不同。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光短浅,看不到发展。一些大学生只关注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功利化,带有色眼镜。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力求安稳。忽视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对自己的认识不够

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对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这种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有关,也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积累有关,如果从大一就开始对就业有个全面的认识,有所准备的话,就不会害怕突然的竞争环境。另外也需要在毕业前进行实践锻炼。不少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习!”

(五)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有些大学生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从进校起就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了解自我之后,就要在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在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到四年级就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作为老师,在学生遇到就业心理困扰的时候,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很多同学在上了大学之后就安逸了,只会应付考试,对市场情况,就业情况不去关注,变得信息闭塞,比较麻木。如果这样下去,到毕业的时候必然会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就业不理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们应该从入学之初就有所准备,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在招聘会上大展拳脚,在校期间做好正确的职业规划,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在上战场之前,一定要提前擦亮自己的那把“枪”。

(二)脚踏实地,不做飞人

在选择就业,面对用人单位时,一定要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很多同学在面对用人单位时,对工作地点,工资薪酬都有过高的期盼。当然,对工作环境和薪金待遇有一个自我期待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妄自尊大,“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非京、沪、广、浙不去”、“就业不如创业”。

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例如,一味想去外资大企业发展的同学,应当看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与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非东部沿海城市不去的同学也应该认识到,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在选择去那里就业的时候,先确定自己是否准备好去适应紧张的生活的节奏,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看到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的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有明确的目标,自主创业自然值得鼓励,但是创业要建立在对市场行情,对经济规律都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启动资金,不能盲目创业,只为自己当老板。

虽然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任何一个将军都是从士兵做起的。不能好高骛远,只想捡轻松的做,要认识到,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必须经过基层的锻炼才能历练成一块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定要踏踏实实地从最基础的做起。

(三)学会独立,看清自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考大学、报志愿、再到选择职业、找工作,这一步步都靠着家长做主,尤其是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毕业生,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依赖思想完全占上风,认为单凭关系就可以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从而忽略个人努力,完全寄希望于家人。甚至有些同学,自己找到了工作,却认为家长联系的那份工作更好,从而放弃自己努力找到的工作,跟用人单位毁约。

在面对就业、择业时,首先要肯定自我价值,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进行深刻的研讨,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后,在充分调研分析后再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四)谦虚是做人之本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过分重视用人单位所给的薪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目前的待遇不十分理想,岗位不十分称心,但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上级的信任,得到上司的重用。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要学会用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谦逊的态度是就业、从业的制胜法宝。

只有从自身做起,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真正把就业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正确面对就业,要他们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必要的时候要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就业的问题并不是大三大四学生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大一新生就应该抓起来,只有从新入学的时候就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才可以让他们更有目的性,更有计划性的充实的过好大学生活,因此,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通过师长的指导作用和不懈努力才能把握好学生的就业心理,为学生更好地谋福利。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每一个家庭里,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也是孩子进行基本社会化的地方。因此,孩子的性格、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模式和家庭氛围息息相关。

一、家庭经济水平因素

首先主要关注家庭经济水平贫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对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因此,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前就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过大的压力还来源于:他们很难融入大学生活环境,难以接受大学的教育方式,同时还很难负担在城市的生活费用。另外,大部分贫困生都有成为“精英”的自我期待,他们有改变家庭贫困的责任心,把这一切都加注在自己身上。在这一系列压力面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要保持平稳、健康的心态就变得异常困难。在大学校园里,经济弱势往往易造成学业弱势。据宁夏大学近日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结果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幸福感,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1]。这些数据足以显示了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其次,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也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由于他们生活在家庭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只要父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都尽量满足,以至于他们不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不明白在人际交往中应当谦恭有礼,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在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产生一些问题,如我行我素,不遵守学校纪律,人际关系紧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二、家庭模式因素

首先,单亲家庭模式。由于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发生的一些改变,离婚率的上升,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是在单亲家庭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他们由于缺乏父亲或者母亲的照顾与关爱,往往对离开他们的那一方产生怨恨,不能理解他们。因此,他们觉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随性而为;或者,他们感到深深的自卑,抬不起头,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沉默寡言,不合群,独来独往,虚荣心强,不愿再付出任何感情。由于父母的关系紧张,使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a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问题。

其次,流动人口家庭模式。一种情况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从农村迁居到城市,父母在城里打工,把孩子安排在学校读书,这样的家庭在市里没有自己的房子,一般住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另外一种情况是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守在家,往往很长时间也不能回家看望,由于平时缺乏关爱,致使孩子对家长感情淡漠,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在流动人口家庭模式下生长的孩子,认为生来的不公平造就了自己处于社会的“低起点”,自己社会阶层不高和经济水平低下是制约他们发展的关键,在升入大学后往往会没有归属感,缺乏安全感,或产生自卑感,孤独感[2]。

再次,独生子女家庭模式。生活在这种家庭模式下的大学生,他们的父母及家人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百般呵护,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在家庭中多处于“中心”地位。因此,他们缺乏生活历练,自我中心,抗挫折能力差。遇到不如意的事就焦躁不安,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失望、冷漠等情绪。由于他们习惯了自己是“独生”的角色,遇事不知该如何求助于他人,也不知该如何向他人诉说,往往憋在心里,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3]。

三、家庭氛围因素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产生深远影响:父母对孩子采取放任、溺爱的教养方式,这样的大学生不受约束,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父母对孩子采取苛刻、严格的教养方式,这样的大学生缺乏自信心,自卑,羞怯,唯唯诺诺,敏感,也有可能出现强迫行为,固定仪式等行为问题[4]。

其次,父母受教育程度因素。孩子的心理卫生状况也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关。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相应的,对子女的要求也会提高,希望孩子可以比自己更优秀,他们往往给孩子安排多门业余课程或者安排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使孩子生活在高压环境下,这样的孩子在升入大学后,适应不了大学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接受不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他们可能由于开始的无所适从转变为后来的自卑、焦虑。相反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他们会不自觉地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鲤鱼跳龙门”的成为精英,改变命运。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往往自我期待很高,对自己要求严格,事事追求完美,一旦遇到挫折,他们会感到莫名的失败感,一蹶不振。

再次,父母关系因素。如果父母关系和谐,互相尊重,相亲相爱,那么孩子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可是如果父母关系紧张,互相不信任,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往往极易冲动,不会协调人际关系,没有信任感,情绪不稳定,甚至有时用暴力解决问题[5]。

参考文献:

[1]李云捷,伍永亮,黄海霞.《大学生心理障碍探析》.社会科学论坛.2008.1:129-131.

[2]章文一.《对卑微的出身心存感激》.心理与健康.2007.7:8-9.

[3]陈伟,牟艳娟,阳胜权,许辉.《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45-347.

第4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转变;衍生问题;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76-01

一、大学新生过渡期的心理因素

1.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上大学前,人人都想进入一个理想的学校或学一个理想的专业。然而高校现实的残酷,有的学生往往发挥不好,或者以 1 分或几分之差就与理想失之交臂。为了就学,只好违心地违背自己原来的意愿改学专业,进校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热情和兴趣,学起来一知半解,浑水摸鱼。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便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厌倦学习。

2.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改变。进入大学后的新生,误认为紧张时期过去了,可以放松学习了,整个学习劲头就懈怠了。进入大学阶段后,在开放式教育环境中,要求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强调发挥学生自觉能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全凭自觉,老师在学习上只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授课之余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陪同,这使得许多脱离父母和老师关爱怀抱的新生觉得无所适从。

3.新生活模式的人际交往现象。现代的大学新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父母的溺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与适应能力较差,且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当进入大学后,单独处在陌生环境中,一时不能迅速自立生存,这样便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形成心理障碍,造成心理压力。

4.新的精神生活与情感因素的困惑。大学新生初入象牙塔内,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没有成形的价值判断观,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会因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会因一点小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对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自制,往往造成了情绪低落,自卑感上升,甚至产生厌学轻生念头。

5. 经济状况带来的心理压力。

贫穷确实给许多学生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后,学生进校学习费用大幅度增加,高昂的学费及日常费用,给许多家庭经济带来了压力。尤其是来自农村家庭与下岗职工的子女,还有一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是靠父母借钱,贷款来供上学的,他们时时都存在失学的危险。然而一些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都处处表现出优越感,花钱大手大脚,完全摒弃艰苦奋斗的精神,相比之下,这种贫富的差异使得一部分学生难免产生心理压力和心里的不平衡,认为没面子,比别人矮一等,缺乏自信,因而自暴自弃,自毁前程。

二.大学新生心理因素的应对

1、对理想与现实的心理应对。

①在对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以两分法看问题,学校与专业已成事实是客观存在,无论哪所学校或哪一个专业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劣事一面,没有绝对的“热”和绝对的“冷”。要擅于发现利用学校专业的优势资源,并开发主观能动性,以期望带动现实。以自身的努力来弥补硬件的不足。

②在对环境与教学模式影响的心理因素时,要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宽松开放的环境与大学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留给学生更大空间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为以后的独立研究打下基础。因此,新生入校后应该迅速转变高中时期的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增强独立自主性,最重要是开阔视野,探索、明确自己的学习理想,并为之努力组织自己的学习。

③树立信心,不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只通过考试手段检验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暗示,积极体验充实的大学生活,以提高全面素质为追求。

2、对新生活模式与人际交往的心理应对

①在学生对新的生活模式中,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的经验所带来的心理困扰时,作为一名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多组织一些校园活动,如,团组织活动,班级主题活动等,来增加学生的合作交流机会,从中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多样性,承认不同性格,不同习惯的人的存在,变压力为动力,适应集体生活。

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锻炼生活自理能力,懂得作为一个成年人迟早要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大学阶段就是学习这种能力的开端和最好时期,因为这既与社会有了较丰富的联系,又以学校为单位强有力的保护和扶助着学生的成长。

3、对精神生活与情感因素的心理应对

①要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年级,班级的主题会,让学生敞开心扉,开阔思想,认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使学生理性把握自己的情绪,目光长远的看待问题,保持平和的心态。在遇到矛盾与困难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开导与帮助,从而避免因封闭自己造成的心理严重扭曲现象。

②认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内容,网络游戏等虚拟娱乐项目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大学生始终要面对真实的生活内容。避免盲目性的恋爱,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会建设心理保护机制,学会将爱情升华为学习与奋斗的目标。

4、对经济状况引起的心理应对

①积极推行助学贷款,助学基金及奖学金等助学项目。教师、辅导员要关心体贴学生生活,号召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树立健康的竞争观念,不以物质为攀比的对象。

②坚持教师、学生、辅导员“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把课堂教育与课堂外管理相结合,引导学生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和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这几年在我带的班级里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一度心里压力很大,想休学或退学,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和各级部门的协调关爱,使学生放下了包袱重新回到了学习队伍中。

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抗社会不良风气。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要努力致力于建设一个良好、宽松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广泛了解社会,以正直健康的大学生形象与社会上错误的现象和习气做斗争。

在现实的大学校园里,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变化,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因素也会随之而变化。因此做好对大学新生的心理转变工作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作为任何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专职的学生工作辅导员,要针对学生随时衍生的心理问题,不失时机及时地加以了解分析总结,并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确保校园的稳定,确保学生建立起健康,健全的人格,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学习的目的。才能培养出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永全.《关于青年问题与成人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3)P9.

[2] 牛端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J],教育导刊,2009(1)P45.

[3] 丁澍等.《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P52.

[4] 郭仙梅.《网络文化下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 P160.

[5] 张俊涛等.《管窥大学德育工作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3)P35.

[6] 俞世伟.《论大学课程道德教育的科学机理与实践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9(2)P104.

第5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 问题 思考 对策

本学期初,从农村考入某学院的一男大学生因电话骚扰本班女生而在本班甚至在本班学生家长中引起波动。学院要求该生由家长领回在家休息一段时间。经过一个时段的休息、心理调整和做思想工作,该生进入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班级中的波动随之正常。心理学家认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现在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逐渐增多,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更为严重。

1 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1.1 恐学症:艺术类学生表现最为突出。这类学生看上去开朗、乐观、活跃,但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迟到,甚至旷课。此类学生一般家庭情况好,中学阶段学习不努力,基础差,高考成绩一般。

1.2 厌学症:学习打不起精神来。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总觉得学习无意义,甚至常常想弃学。这类学生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对自己的前程比较渺茫。这类学生的心理现象与家庭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1.3 爱情综合症:这类学生独钟于找异性朋友,善于在异性面前表现其突出才能,以引起异性注意。若无异性,表现一般,甚至不积极参加活动。假如在有异性朋友面前受挫,从此又怕异性,不敢与异性接近,易产生心理问题。

1.4 心理自闭症:这类学生一般家境贫寒,从边远农村考入大学,学习成绩一般不错。入校后,发觉同学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有的同学家庭条件非常好,在食堂吃最好的菜,有手机电脑等。而他只能吃食堂里最便宜的饭菜。容易产生“我处处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1.5 特殊心理问题。比如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还有些学生对社会态度不良,甚至怀有敌意等表现,容易走向极端行为。

1.6 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比如,以往的恋爱问题以失恋或单相思居多,而今出现了网恋、同居以及引发的其他心理问题相当普遍。同时,还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自我意识模糊、价值取向迷茫等问题。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特点。

2 心理问题应高度重视

一项针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当今休学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休学的几乎占一半。根据有关权威统计:有16所高校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37%,因精神疾病退学的占64%。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业的滞后和长期以来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多数人以为只有强烈的精神病表现才算是心理问题和疾病,而对一些心理问题和现象不予承认和重视,导致许多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道,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却很少有人愿去看心理医生和进行心理咨询。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并非完全是大学生自身造成的,很多问题是个体在所处的家庭环境、小学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积累潜伏下来的。

为什么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你有心理疾病的困惑吗”等问题含糊或者不作答?为什么不敢正视这一现实,不愿意去心理咨询?这一问题,不是某一位大学生能够勇敢迅速回答的问题。

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笔者在某学院大学生中了解到,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认为到心理咨询中心去没面子。即使咨询,绝大多数也是通过电话进行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对这一问题的偏见所致,大学生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认识上存在偏见。其次是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存在不科学的认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往往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归结于心情不好、一时的不快和冲动等等。

3 面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

3.1 尽快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3.2 明确教育对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所谓的“调试”、“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3 多途径教育和落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而是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用多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3.4 防患于未然。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只是对个别问题的抉择困难。应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先告知学生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

3.5 运用心理学技巧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3.6 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课。建立健全各级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并经常请学者专家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的学术报告。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改变人们对心理咨询认识上的误区。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等课程,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花大力气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队伍,尽快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师资缺乏的现状。

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制度、培训、教学特别是心理学教学及辅导、平时关注等各方面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前言

进入到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急需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当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14年2月,我国共有大学生2468.1万人。如此庞大的群体毕竟滋生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随着市场化转型的推进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自杀、、杀人等犯罪问题不断增加,马家爵、药家鑫、林森浩等这样的大学生犯罪案更是震惊全国,值得我们深思。[1]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突出问题

1.就业心理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多增加,使得许多大学生对未来之路充满迷茫。仔细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过高的工作期许使很多大学生的理想和现实严重脱节,一旦他们面对到残酷的社会竞争,心理问题便会产生。第二,严重的金饭碗思想阻碍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旦不能被录用,便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第三,自卑的心理的作祟严重影响了许多大学生工作选择,一旦面临竞争和挑战书,便选择了逃避和退缩。

2.网络成瘾问题

当前,网络已经成了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由网瘾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在逐年的增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网络心理依赖症,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长时间的使用使他们忽略了时间概念,形成了网络依赖。第二,网络焦虑、自闭心理。许多大学生由于过度上网长生心理负面影响,时常毫无征兆的心情低落、抑郁,严重时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躲避人群。第三,网络人格障碍。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大学生犯罪问题频频发生。如传播网络病毒,窥探他人隐私,办黄色网站等等。

3.人际关系问题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同学以及整个校园大环境。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出现认知的、情感的、性格等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嫉妒心。嫉妒心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正常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班级荣誉证书发放和奖学金、助学金分配等方面。第二,自卑心理。由于大学生各自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有时候在相处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会因自卑孤立离群,对其今后的发展非常的不利。第三,自负问题。在大学中,有一些学生会自负甚高,不愿意与同学主动交流,长期下去,非常容易被大家所孤立。

4.学习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的压力,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主动性。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即使有压力也会千方百计地逃避,甚至最后产生病态心理。第二,学习时容易死疲劳、焦虑。这部分学生由于经常会出现急迫感,会在学习中出现疲劳、烦躁、焦虑等状况,当遇到困难时,班会自信心受挫,进而表现厌学,最后甚至放弃学业。第三,考试恐惧症。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试成为了前途与命运的关键。许多大学生会因此过度紧张焦虑,出现严重的身体问题和心理疾病。

5.恋爱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但由于很多大学生的心智不够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热恋期问题。在热恋当中,双方会表现的如胶似漆,整日沉溺在相思中无法自拔,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第二,失恋期问题。在失恋之后,许多大学生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严重时会出现自残现象,最终甚至会自杀。近几年,大学生失恋跳楼事件屡见不鲜,值得我们深思。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途径

1.开展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方式方法的选择,真正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切实有效地开展。首先,要设置朋辈心理咨询员。高校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作为心理咨询员,能够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既能增加说服力,也能增加同学情谊。其次,要用聊天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员要因势利导,耐心倾听,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学校要多开设心理讲座课程和邀请国内外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学校讲课。要建立咨询机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等方面。要形成全员育人意识,建立学校心理保健的三级保健网,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保障。具体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第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层级化。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发展特点;第二,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化。要从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等多方途径展开,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为今后的发展铺垫保障之路。

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高等院校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的加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治疗等方面的质量,不断壮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创新培训方式,改变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在其中加入更多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培训效果。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在培训中的功能,坚持科研、培训、教学相互促进,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2]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开放,大学生将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因此,各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提高适应学校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心理障碍的免疫力,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压力逐步加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1.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中。据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的比例约占25%。从高中到大学,面对环境的巨变,一些学生会产生内心冲突,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包括对环境的不适应,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都是从一个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因此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高中时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老师、同学的相伴,而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奋斗目标,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因而感到迷茫、困惑。

2.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奋斗的目标暂不明确,对专业的了解不全面,以及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的不习惯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以后,一些学生没有了学习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另外,中学教育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听课、做笔记,再到课后作业都是老师安排,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大学阶段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和复习,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

3.人际交往问题

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是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孤独、孤僻;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备将来立足社会之需,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和交往能力的局限性,不敢交往和不善于交际,导致人际关系不好,心理上孤独,情绪上压抑,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

4.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性发育基本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欠缺,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对性心理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因而陷入困惑之中①。大学生中常见的恋爱问题有单恋、暗恋和失恋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容易给人带来痛苦。

5.就业问题

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以来,使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励,甚至出现一些困难,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在大四毕业生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凸显出来,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成长的道路非常顺利,很少遇到挫折。因此,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上他们正处于心理的相对稚嫩和生理的相对成熟期,对恋爱和情感问题往往躁动不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后”800名新生中,有72.3%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②。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缺少集体锻炼和生活的影响,加之祖辈、父辈的过分呵护,导致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弱,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学校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来就很脆弱的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看法。

(一)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防和干预体系,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高校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一级预警:寝室,充分发挥室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用多种方式积极了解同寝室的同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告诉班主任和辅导员。二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三级预警:院(系),各学院任命专人做兼职心理辅导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问题高危人员预警库。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一旦发现重要情况就立即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四级预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测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从寝室、班级、院系到学校的四级危机预防体系,可以迅速反映心理危机,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及时干预。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必修课程,让学生都学到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外,还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学校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通过讲座、班会、征文、摄影、绘画、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另外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开2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收集本班学生近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班会上讨论,最后由班主任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三)开展心理问题专题教育,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专题教育。

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区别对待,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成几个板块,对这几个板块开展专题教育,比如本文提到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如对大一学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二、三年级学生,重点应该放在目标教育、德才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四毕业生则应该进行择业观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在遇到挫折后能够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大,以上提出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防预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三项措施,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注释:

第8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环境、角色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二)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三)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四)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五)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 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各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社会竞争和未来合格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重视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缓解焦虑不安的心情,避免心理问题加重。另一方面,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热线”,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的调适能力,并利用学校内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

心理问题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问题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下转第94页)(上接第87页)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的一种系统和机制。

(三)加强具有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和管理实践经验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使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所任用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让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患,这样在心理问题干预中辅导员可以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四)发挥学生骨干队伍作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尤其是危机预防、发现及信息报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可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对全校所有心理委员进行系列培训和团体辅导,以增强学生骨干自身与人沟通的能力,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别、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是多元的,又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教育方法也是多渠道的和变化的。高校只有清晰地分析出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积极寻找到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对策,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07,(5).

[2]张本钰,林丽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1).

第9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1)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按照国内外一些专家的观点,我国大学生应有几个这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5.人格统一。6.良好的环境适应力。7.正确的自我意识。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

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进入大学后,同学们的交际需求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交往范围的狭小、交际技巧的匮乏等却给正常交往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使得他们经常陷入交往的误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之间的巨大落差,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苦闷。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2、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无所事事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日深月广,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误导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

3、自我意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把目光更多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深深的关心自我发展,自觉地从各个方面了解和体察自己,塑造自我形象,设计自我模式,更强调独立、有自己的见解,自尊心和自信心,优越感较强,志向远大。然而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产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自视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当他们一旦发现现实生活的我并不是理想中的我时,便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这可能带来自卑、抑郁、偏执等心理症状。有的学生在大学中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处境与环境不满,导致内心压力过大,心理失去平衡。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强。但是由于他们阅历、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观察、分析问题,特别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经常会表现出主观片面、固执己见、过于自信等方面的不足。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导致自信心下降,继而带来的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强迫、对考试的恐惧等。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中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5、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情感十分丰富和深刻;接近成熟,但未完全成熟,情感上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其内心情感体验十分细腻微妙,是外表敏感的群体。比如,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状和波动性,特别是大学生己有了爱情的强烈体验,这种情感是一生中最难把握的高级复合性情感。性意识的发展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善于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给大学生带来种种烦恼和不安。

6、就业压力。近几年来,国内众多大学纷纷扩招,每年的大学新生和毕业生的数量都快速爬升,社会的竞争更是日益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社会现实的影响。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

1、重视家庭教育力度,准确了解状况。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

3、改善社会环境,聚焦三类学生,建立预警系统

(1)营造安全环境。首先,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

(2)聚焦三类学生。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危群体。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也是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面对这一类学生防范很重要,对于有倾向的学生要及时引导做好辅导工作。如果问题出现了,作为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

(3)建立预警网络。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的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抑郁症引起的自杀,精神病引起的伤害事件等。

五、总结

大学生是未来的国之栋梁、社会建设的生力大军,大学教育直接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好坏和快慢。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有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巧这两个必备要素。人在生活道路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随时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失败和挫折。正确认知心理问题,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生态,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长远要求,也是社会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丹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02):136-141.

[2]张大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