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大学音乐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大学音乐毕业论文

第1篇: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严格地来讲,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始自1927年成立的上海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而“专业”这个名词,其内涵是十分现代化的。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在时期上的上限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香港在割让给英国(1941)之后直到抗日战争(英国称之为“太平洋战争”)战胜(1945),不仅没有专业音乐教育,连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可有可无。假如“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从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成后可以在社会里各个音乐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如演奏、指挥、作曲、音乐行政管理、主持广播节目、为电影配乐、灌制音乐录音,等等,那么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算不算“专业音乐”人才?若依照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等专业标准来要求,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是合格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像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师等专业那样,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一两年实习、考牌及格后成为正式、拥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四院系负责。在上文提及的《香港的音乐(1841~1993)》一文里,我已交代了这四个院系从成立到90年代中的教与学以及研究的情况,下面将谈谈他们的近况。

第2篇: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音乐专业 就业现状 就业前景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提高,音乐专业的学生群体不断增加,在毕业时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音乐专业就业不同于普通的专业,具有其艺术行业的特殊性。

一、河北省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河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毕业生当前的就业面临较大的瓶颈,一方面,高校的不断扩招,音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需要的工作岗位较多;另一方面,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因而就业率相对来说不高。具体来说,当前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现状主要有: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就业渠道比较狭窄,就业竞争压力较强。

第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通过在河北省地方高校的横向调研和了解,发现近年来,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学院不断扩招,其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普遍音乐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由于学院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除非具备较高的学历和部级大赛奖项的教师,一般都是合同制的代课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音乐专业的数量急剧增长,但是拔尖的人数相对来说不高,因而难以招聘具有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因而导致学校的学生整体专业素养难以提高。另外,音乐专业作为一门具有独特性的艺术性专业,在授课形式上有其特殊性,声乐、钢琴等课程要取得较好的效率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特殊训练,而在扩招计划的影响下,不仅师资力量成为教学瓶颈,教学设备同样受到限制,在河北省地方高校中,音乐教学演变成为一对小组式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实践和学习时间相对减少,音乐教学由于受到设备的限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团队趋向大众化水平,因而导致高校的毕业生综合能力不高,整体质量下降,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成绩有一定的不满,因而就业率不高。

第二,就业渠道相对比较狭窄。这是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狭窄,虽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普遍是面向文艺团体或者艺术教师等。但是原来的大型的文艺团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民营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文艺团体,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却越来越少,文艺团体由以往的三四十名每年降低到十名左右,而且大部分的文艺团体采用的是合同制,稳定性不高,因而更加降低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而音乐教师需要的专业要求更高,需要具有相当的学历或者奖项,因而就业的压力比较大。

二、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了解,当前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率明显低于普通教育的就业,特别是比经济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很多。而造成当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二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就业压力造成的。因而要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提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就业率的根本途径,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音乐专业的生源不断提高,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才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取向的针对性,在提高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根据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调研,发现当前河北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强,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是直接挂钩的,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音乐教师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实际的技能训练相对较少。当然主要是由于受到教学设备的限制,但是教师的理论也应当发生转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下,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面向市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提高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2.转变教学方式。随着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对高校的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实施动态教学,根据当前的时代需求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加学校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实训机会。第二,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力,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从而从根本上转变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1.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和网络结构

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需要积极的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并建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当前高校的音乐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因而高校需要有计划的进行学生扩招,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构,教育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分析当前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就业观念。并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与用人单位直接对接,了解当前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2.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

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建立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能够有比较稳定的心态,通过强化自身实力,争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资格和机会。根据对当前河北省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就业地区普遍分布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和发达地区,但是这些地方相应的阻碍较多,因而在就业中学生可以适当的分布到其他的地区,工作岗位可以扩展到文化系统、青少年宫、企事业单位和艺术馆等地区,从而拓展就业范围和渠道。

三、结语

综上,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是很乐观,就业面不广,毕业生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而需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音乐人才培养计划,在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培养,从而提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音乐专业 师范生 就业

近两三年以来,随着国内部分知名的综合性高校把开设艺术类专业视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特色,并积极实施起来,艺术类及其相关学科迅速成为热门专业,加之近几年国内外媒体将音乐选秀活动大肆宣传和推广,音乐专业顿时火爆起来,而师范专业一直都是高考考生热衷填报的专业,因此音乐师范专业的招生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而音乐师范生的就业情况却与招生场面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音乐师范毕业生面临就业存在的自身问题

1.缺乏科学的择业观念

什么是科学的择业观念呢?简单概括就是“知己知彼和良好的心态”。所谓“知己知彼”指的是正确分析自己本身的能力,深入了解就业战场的格局。毕业生往往在“知己”这一问题上犯错,绝大部分毕业生高估自己的能力,面试前雄心壮志,面试中窘迫不已,面试后信心不足。正因为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用人单位才会感慨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能力不足。而毕业生在“知彼”这一问题上更是错误连连。首先对与本专业对口或可挂钩的行业、单位、团队的总体状况、战略发展、行业前景、优劣势比较等,缺乏较为宏观、全面的了解,盲目就业;其次,就业前只看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全然不考虑用人单位是否能提供自身发展的平台,仓促就业;再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频繁毁约,引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乃至毕业院校之间的信任危机。

而“良好的心态”指的是就业前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心态平和,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业遇到困难时能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摆正心态。很少能有毕业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面对就业都是急躁的心态,希望尽快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是盲目就业,扎堆就业。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持久战中,失败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很多毕业生缺乏屡败屡战的精神,一两次的面试被拒,就信心全无,甚至一蹶不振,贬低自己的能力,掉进自卑——就业难——更自卑——更难就业的恶性循环中。此外,少部分毕业生逃避就业,拒绝面试,坐等机会,同时也坐失机遇。

而具体到音乐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最显著的表现是就业观念陈旧:首先认为师范专业就只能是或者说只适合从事教师行业,而传统的教师行业又仅仅是中小学正式编制的教师。在素质教育没有普遍被彻底执行的现在,各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其他专业教师,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处于饱和状态,这又形成千军万马的毕业生去挤公招教师这一独木桥现象。其次是地域思想禁锢就业观念:沿海地区新兴的多所民办学校,对音乐教师需求迫切,但是毕业生缺乏走出去的勇气,总是禁锢在家门口就业,既增加了本地就业压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再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投入上花费较大,这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排斥与之相差较大的工作岗位,比如乡村学校教师等收入不高的工作。

2.在就业竞争场上能力不足

音乐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能力普遍较弱,这里的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就业能力。专业能力方面,因为用人单位普遍是中小学校,他们要求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特质,音乐师范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上比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优秀,但是在钢琴、声乐、小器乐等表演以及组建学校管乐团、合唱团等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都要逊色许多。就业能力方面,毕业生就业手段较为雷同,缺乏个性化的自我推销技巧,大部分毕业生仅依靠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与用人单位接触,缺乏足够的勇气自己去用人学校毛遂自荐。

二、高校扩招直接影响音乐毕业生就业

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随着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很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学习音乐,再加上近几年媒体广泛宣传各种音乐选秀活动,使得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各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现场门庭若市。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又比专业音乐院校稍低,且毕业后能够从事教师工作,社会地位和薪资高,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选择音乐教育专业,该专业的招生从一届十几人到近百人,近十倍的增长速度使原本没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院校兴办音乐教育专业,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报考其他专业无望,也将目光转移到该专业上来。招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因此每年音乐教育毕业生人数都创新高,并且其他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也将就业目光投向教师这一行业,再加上未能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这就使得每年好似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拥挤在音乐教师这一狭窄的就业小路上。

三、高师院校的音乐师范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失衡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音乐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模式,开设的专业课程有钢琴、声乐、舞蹈、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合唱指挥、和声、音乐史、曲式分析等,其中钢琴和声乐占了绝对比重,贯穿大学四年,而其他课程教学时间较短,这就使得学生是“一专”即专长钢琴或者声乐,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由于在高师院校的专业学习太专一,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音乐师范专业开设的文化课程主要集中在德育和教师技能方面,美育和人文课程相对很少,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要求老师讲授的知识和范围要跳出课本的内容,旁征博引,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积累中,提高音乐修养。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应当根据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血缘关系,增开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

四、高师院校的就业教育未见成效

1.缺乏完整有效的就业教育体系

随着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高师院校也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但是目前的就业教育方式单一、教条化。普遍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理解为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认为是短期培训,毋需进行系统化学习和培养,没有纳入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实施。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也是学生临近毕业了才开设,通常就业指导课就是就业讲座而已。

2.缺乏对自主创业毕业生的支持

高师院校对毕业生进行的各种就业培训或指导,都把重心放在学生就业能力上,而毕业生的创业能力被忽视。部分音乐专业学生把自主创业的起始点放在经营琴行或开办音乐培训班上,学校不能及时给学生传递创业信息,也缺乏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对学生进行培训等等。

参考文献

[1]李俊生.艺术类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

[2]潘莎莎.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6.

第4篇: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1现行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1录取制度存在的缺陷

音乐招生由文化课与专业课两部分组成,结合第一志愿所报学校,再以文化课总分排序,录取招生计划名额.过去不仅数学不计入总分,而且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要比一般文科的录取分数低几十分,这种方式只注重专业能力,忽视了综合素质.其次高校不断扩招,扩大招生是社会的需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同时,扩招也给高师生源上带来负面影响,考生质量整体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决定着音乐教育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毕业生在应聘市场中的激烈竞争,对生源的基本起点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以技艺特长或声音天分来审视选拔音乐人才实在不够全面.学生的音乐素质,体现在各个方面,除了与一般青少年基本相同的文化素质,还必须采取某种方式对其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给予必要补充.每年所面对的各种考生,除了在基础文化知识上做出大体一致的要求外,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常常只根据考生所报类别有针对性考察,这种考察不可能非常准确.从招生情况看,大部分被录取的学生知识面窄,音乐素质较差,很多考生为了考入学校,盲目随一些老师“突击学习”专业技能,这种急功近利的“突击学习”往往只限于几首考试曲目.音乐人才的选拔,采用测试考生一项主要特长为主考项目的方式一直沿用.音乐作为教化人的手段,要求教育者首先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然后才是经过音乐学习的音乐人,其人才选拔要从全面素质出发,而不是单项技艺.

1.2授课方式缺乏创新

高师音乐教育缺乏师范性,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合格的师资意味着能上讲台、能做示范、能搞活动,培养的师资能讲授科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好的教学方法;科学示范;能自弹自唱;能组织辅导音乐节目等等.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常常只是学生演唱﹙奏﹚作品,老师提出意见调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演奏个性;学习曲目量少面窄,往往只学几首考试曲目,没有大量浏览与精加工的结合;缺少伴奏、重奏、指挥训练,不利于全面发展;缺少基本教学法的知识与实践.教学形式方面:缺乏艺术实践,除考试外观摩演出较少,许多曲目因没有上台机会或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使水平发挥不出来,对曲目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声乐教学中不能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没有一个对正确声音敏感的耳朵谈何声乐教学?钢琴教学中盲目地过分强调基本功和技巧,精炼几首作品的方式不适宜师范生,照谱死弹,学习范围狭窄,无法适应日后教学和工作需要.理论知识相对孤立零散,课程设置各门类间缺少联系与交叉,缺乏必要的整合,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发挥更好的作用.

1.3毕业门槛过于宽松

影响和体现教学质量的因素,除了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外,还有毕业生质量.由于崇尚并且大力培养尖端型人才而不注意培养普及型人才,一方面,很多毕业生不愿意而且很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从事基层性工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容量有限,人满为患,而大量基层岗位无人问津,影响音乐毕业生出路及音乐事业发展.毕业生好比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是对学校的一种检验.我国各高等艺术学院在教学体制上恰恰采取的是“宽出”方针.总是事先定出招生总数,由此确定录取的控制数,在此基础上预测毕业的就业人数,是按计划办事.其实任何招生考试实际上只是一个学生是否有某方面培养前途进行一下预测而已,至于学生将来能否成才,要在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以及学业结束时的全面考核来判知.音乐教育应更新观念、开阔视野,通过大学四年的综合熏陶,使他们不仅有相应的音乐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而且具备普及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责任.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

2.1改革现行加试录取办法

我认为高师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理念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测试,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主项与素质相加.主项测试重点考察什么?我认为非专业艺术院校不应该注重声音条件,方法技术等,更应该注重对歌曲韵味风格的理解表达,不能把技术当音乐,只有有了音乐感觉才能发展技术.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不能为表层技术程度、难度所遮盖.建立曲库,作为考生考试范围,增加可比性.为了公正客观和简化考试过程,考生录制好演唱(奏)磁带,报名上交统一编号,由评委听带打分,减少人情因素,同时为避免磁带作假,复试时对照磁带复核的同时,全程录像,留下考试轨迹.一旦有假立即取消考试资格且一年内不准报考,音乐笔试统一测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包括练耳、乐理、音乐知识,题型多样化,但技术和难度上不大,听力记谱反映考生音乐素质,线谱应适当加分.磁带打分成绩+笔试成绩=专业基础成绩,此为初试.复试注重其音乐素质和可塑性,曲库指定曲目和自选曲目相结合,视唱测评放在此轮(可增加模唱内容),进一步审视考生音乐素质,此轮为避免不正之风,也要相应制定评分细则和标准.专业、文化双向考虑 ,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注重文化课分数,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忽略微差的专业分数.专业分数上的微差不能反映学生专业实力差距,文化分数差距大,却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可塑性差距.同时,两项成绩划档加分,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其包含面很广,人文、地理、政史、逻辑思维、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为日后从师打下伏笔,虽然涉猎面广,却非常基础简单化,均是点到为止,但几乎面面俱到,所以要获得高分也不容易,由此提高生源全面素质,使他们负载起时代的使命,这样沙里淘金层层筛选出来的好苗子,对音乐教育发展将受益无穷.

2.2创新课程授课方式

坚持师范教育理念,坚持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需要,由专业艺术院校中追求“高精尖”的做法转为培养“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人才.以院系、年级、班级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演唱(奏)会、音乐欣赏会、歌手赛等,使人人有登台机会,相互学习,在演出准备过程中,让学生担任化妆、服装、灯光、音响等工作,教师指导其实践和熟练舞台演出的具体环节.学生成绩注重平时,淡化期末.平时成绩包含演唱,问题解答、创作、论文写作等,期末考试分笔试和口试,口试采用当场抽条当场讲解的方式.大一、大二侧重相关知识讲解、解答;大三重论文写作,督促其思考,大四重实践,实习讲课式.对专业老师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给学生一定的自,允许学生广泛听课,寻找适合自己的老师,同时为避免学生道听途说盲目选择,老师也通过考试发现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并将这种方式公开化、制度化.根据高师声乐教学目标,注意对学生师范性和多项技能的培养,不必刻意追求学生的演唱功底,培养“站讲台”不是“上舞台”的人才,所以可以取消“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或变“一对一”为“一对多”方式.这一对多也有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一师对多生”,一来可以节约师资,二来使学生观摩老师上课,经常得到见习,提高对正确声乐和方法的鉴别能力.第二层含义是“一生对多师”,这是指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生在广泛听课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择师,集众师之精华讲授于一身,全方位提高自己.理论课中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表达的“组织者”,不仅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而且掌握科学的教法,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开设特定教室长期播放音乐类节目或音乐课件,开拓视野,鼓励支持自创课件.开设诸如《中国文化史》、《音乐美学》等大课或讲座,深化学生人文素质,把学生的思维视角引向艺术的其它种类,扩大学生认知领域.此外,流行音乐也不应被排除在音乐院校的关注外.开辟各种门类的选修课,并施行跨学科听讲,使学生增加音乐与其它门类的横向联系,拓宽知识面.

2.3严把“出口”,确保人才质量

第5篇: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次较高规格的学术活动,13位博士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包爱军《中国藏传佛教音乐的流布与地域化变异》、陈荃有《学术活动中的编辑意识与音乐编辑学》、杜亚雄《总自以为非,不自以为是――田野工作原则之一》、傅利民《音乐之泛化――音乐与仪式》、韩钟恩《音乐经验的先验表述》、李秀军《关于〈大地之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宋瑾《谁站在哪里说什么音乐?》、孙晓晖《论正史乐志律志的结构特征与编纂体例》、王军《关注古代音乐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项阳《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徐元勇《东传日本的中国古代乐谱研究》、姚艺君《数字化时代的传统音乐分类思考――以戏曲声腔为例》、张振涛《民间花会与国家在场――以一件乐器为例》。发言人大多为当前较有影响的中青年博士(或博士后),其选题颇具学科前沿意识,涉及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编辑学等多个领域,发言现场气氛热烈,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

中国院目前正计划每年交替举行“音乐学博士论坛”与“民族音乐学论坛”。乐界以“论坛”为名的音乐学术活动有很多,如中国院“民族音乐学论坛”、“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南艺“当代音乐学研究专家论坛”、“中国当代音乐学研究论坛”,上海院“音乐学学术论坛”(不定期讲座)等。

以博士的名义举办音乐学论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据2006年几家音乐博士授予点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央院招收17名博士生,上海院招收17名博士生(中国院2007年正式独立招收博士生,第一年人数可能略少),仅这三家单位一年就录取四五十名博士生。这还没有包括音乐研究的重镇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偶尔培养音乐博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多所兄弟艺术院校(如曾遂今、曾田力等所在的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艺术学院(如居其宏、伍国栋、刘承华等所在的南京艺术学院),师范大学(如姚艺君、马达、张君仁等毕业的福建师大),各综合大学(如赵塔里木、李方元、孙晓晖等毕业的扬州大学);以及香港学校(如张振涛、薛艺兵、杨民康等毕业的香港中大),海外大学(吴文光、洛秦等毕业自美国,杜亚雄毕业自加拿大,张伯瑜毕业自芬兰),联合招收学生(中国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已经联合招收了三届博士生)等等。如此算来,中国的音乐博士队伍可谓壮观矣!

举办“中国音乐学博士论坛”的目的,则在于为这些博士们提供一个交流、对话、发表言论的平台。宣读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学科前沿问题,加强沟通与相互理解,展示中青年音乐学家学术研究的群体力量。自本届活动开始,论坛正式定名为“中国音乐学博士论坛”,更加强调中国音乐学者的主体性。主办方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音乐学研究的一块品牌,对当前国内音乐学博士教育与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两届博士论坛的举办,在音乐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期待,其发展前景可谓良好。但仍有几点困惑尚存:

1、论坛是否应该确定主题?代表们若各自选题,其题目就必然专业,这样相互间的对话和辩论就不多。若统一主题,则不能充分代表各自的研究水平,发言不易深入。

第6篇: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一、对音乐本质理解不够

笔者观摩过这样一节音乐欣赏课,内容是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上课的教师在台上一边放音乐,一边用文学化极浓的语言在给乐曲作解释:“啊,你听绿草茵茵……啊,你听蝴蝶翩翩……”(绿草茵茵、蝴蝶翩翩都是“听”出来的)相信类似的欣赏课大家都见到或听到过,而且这样的课往往还受到表彰――只要教师语言流畅动听,表演生动传神。但是,这样的音乐课与音乐何干呢?干脆上语文课或美术课得了。类似的情况用非音乐的方式来解释音乐的还有很多。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如果教师对音乐的本质不够了解的话,就很难从音乐自身展开教学(音乐作为一门最抽象的艺术,其如何展开确有一定的困难),于是便运用很多非音乐的方式去弥补不足。运用其他的方法和手段来教授音乐课,或使用姊妹艺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笔者认为这是可以的,但最好能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否则就会“锦”之不存,“花”将焉附!所以,教师应该自己能真正弄明白音乐的本质,理解音乐的内涵所在,才能将来在工作之时教授好音乐这门课程。

二、对音乐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够

我们都知道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更加美丽,所以大多数人会觉得学习音乐会使自己变得更有气质,显得更高雅,对自己心智的净化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我们仅仅是这样理解音乐作用的话,那么,音乐教育肯定就会被放在不重要的地位了。其实,音乐教育具有它自身独特的功能,音乐课也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清楚。然而,我们的很多音乐教师却往往弄不明白,所以在希望大家能重视音乐教育时,也更多是从音乐能如何益智等方面去说,而没有从根本上说出音乐的独特功能。所以这些论调越强调就越显得底气不足,因为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对音乐本质这一方面都还没理解透彻,那么对音乐教育的作为就不可能说得清道得明了,说不到正确的地方也是在所难免的。难怪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要占用音乐课时,总觉得理所应当。学校对音乐教学硬件设施缺乏的事实也总是不以为然,甚至连音乐教师也会觉得可以理解。

虽然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内并不占主导地位,更多时候要给予其他教育一定的帮助,但这并不是说音乐教育就没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我们作为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定要真正知道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功能,明白它在人的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只有确信音乐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无可替代的价值,以及音乐课程的重要性,并真正为音乐教育争得合法的地位,这才是我们很好地开展音乐教学的思想基础。

三、音乐教师文化修养不足

由于高校在招生时,对音乐类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比普通类考生要求低很多,这就造成音乐系毕业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进而直接影响到他们毕业后走上教育岗位,教学能力和从事科研的能力低下,所以音乐教师很少有被评为“科研能手”、“教学名师”的,偶尔有也“百年不遇”,远远少于其他专业的教师。又由于个别音乐教师在言语行为上的不注意,给别人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印象,这也就是很多人对学音乐的人没有好感的原因。

另外,高校音乐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技轻艺、轻文的问题,也就是音乐作为文化和美育的手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大多数学生在高校学习时都非常重视主修专业的技能学习(声乐、钢琴、舞蹈等),而对音乐教育学、教学论、教学法等课程却一点都不用心,甚至有的高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些课程。殊不知这些课程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音乐美育的原理,比如音乐的文化基础、审美本质、特征、原则等,而且具体教授怎样来上好一节中小学音乐课,如何把一个高校音乐毕业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四、音乐教师从教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不会讲课,这些情况是这些年来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能从表面上直接认为都是这些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太差的原因造成的,其实他们分两类,第一类毕业生不会讲课是由于专业水平较低造成的,而另一类专业水平较好的毕业生不会讲课却是其他很多原因造成的。

对于第一种情况,是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当初选择报考音乐系,并不是因为有音乐天赋,也不是因为热爱音乐,希望自己将来能从事音乐教育事业,而是因为文化课较差,升学无望,而作为音乐类考生,文化课分数要求比较低,为了能够跨进高校的大门,就只好学习音乐了。用一位学生的话说,就是“曲线救国”,相信这种情况在全国还是很普遍的。湖南岳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课题组曾有一组统计数据,充分说明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改变高师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等,但这些讨论大都是围绕课程本身在讨论,如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而很少去考虑学生自身的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差异。比如,有些人总是强调学生不能只重视钢琴技艺的磨练,应该更重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如即兴伴奏能力,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却忽略了即兴伴奏也需要很好的钢琴演奏能力作为基础。对于那些在上大学前没有受过扎实系统的钢琴训练,甚至很少接触钢琴的学生,仅靠大学的几年时间很难达到需要的钢琴演奏水平,又何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呢?这个问题在近年来扩招的影响下,变得更为严重。

对于第二种情况,这类毕业生专业水平不错,教学水平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混淆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现在高校音乐系在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没有考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学校的成绩、专业水平的考核等都是以学生的知识技能、表演能力等来评定,所以很多学生都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教学能力的培养。另外,有很多学生当年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其理想和目标是专业的音乐学院,无奈自身条件又不十分突出,最后只考取了师范类大学的音乐系。对于这类学生,更会忽略对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上原因最终导致产生高专业水平、低教学能力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毕业后来到工作单位,唱起来让人觉得顶呱呱,弹起来让人觉得响当当(其实不一定是真正的顶呱呱和响当当),但是一上讲台,就显露出教学能力的不足,没有方式方法,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知所云,错误百出。针对这些学生一定要使其明白,自己将来奋斗的方向和领域是中小学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定既要注意提高技艺,又要注意把提高技艺与将来的执教能力结合起来,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现在很多人在大谈特谈音乐教育改革的时候,却都忽略了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农村音乐教育问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最缺的就是音乐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希望国家在招生政策、毕业生就业政策等方面制定中有针对性的办法,号召、鼓励音乐系毕业生投身到农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去,进而改善农村的音乐教育。只有农村的音乐教育得到了有效改善,我们的音乐教育水平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大致来说,艺术类高考专业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需要长期扎实的“童子功”的,譬如美术、音乐;另一类是半路出家,“华丽转型”型。这类考生备考时间相对较短。如广播电视、影视、戏剧类,管理类,公共关系学类,理论类等专业。

“童子功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顾名思义,这类专业没有个“十年功”你是混不进去的。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通常从很小的时候就尝尽了“人间疾苦”――再冷的冬天也要练琴,再枯燥的时候也得对着鸡蛋画画,哪怕脚上有伤也得坚持练舞……好在,熬出头之后的风光,也是相当令人艳羡的。

音乐类:含音乐表演(如声乐、器乐等)、作曲与作曲理论、音乐学、音乐教育、乐器修造(如提琴制作、钢琴调律)等。

美术类:含绘画(如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书法、艺术设计(如环境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动画等。

舞蹈类:含舞蹈表演(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国际舞等)、舞蹈编导、舞蹈学(如舞蹈教育)等。

不难看出,这类“童子功”型专业的对扣性相对较强,譬如音乐表演、绘画、雕塑、舞蹈表演等专业的性质让人一目了然。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设计类几个相关专业。

艺术设计可以说是应用性最强的美术类专业,也是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力量。它与时展紧密相关,具有多元性,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多方面。由于艺术设计的涉及范围太广了,所以它的专业分类还包含很多细化的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各有侧重。

平面设计专业即视觉传达,主要学习广告战略、广告表现、书籍设计、插图设计、摄影艺术与技术、新媒体创作与应用等课程。毕业生就职于各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形象策划设计、逆向设计、展示设计等工作。当然,如果你有一颗渴望创造的心,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是最佳选择。

广告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广告经营、媒体研究、摄像与摄影、广告设计、市场调查等课程。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部门、企事业单位广告部门、中外广告公司、市场调查与咨询行业等。

室内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室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多成为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主要学习素描、水粉静物、室内设计原理、现代设计史、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AutoCAD、Photoshop图像处理、Corel图形设计等课程。学生多从事专业相关行业,如橱柜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表现师、预算员、工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施工监理等行业。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学习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室内外装饰设计、装饰材料构造与工程预决算、展示设计、家具设计、景观ms211、CorelDraw、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课程。其毕业生多从事室内外设计、装饰绘画、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小区规划等设计工作。

服装设计专业主要学习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排料与推板、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该专业对口就业率极高,多从事服装设计与开发、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打板、服装推板、服装生产工艺单编写、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主要学习设计素描、产品速写、设计图学、快速表现技法、视觉传达设计、形态设计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多就职于工业设计公司、IT产品设计与制造、家具、玩具、影视动画公司、游戏后期产品设计等企业,从事产品三维造型设计、新产品开发、视觉传达设计等工作。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学习素描、色彩、构成学、数字特技原理、MAYA、After Effects、Premiere、影视广告创意设计等课程。在电视台、影视公司、大众传媒、音乐与唱片发行公司、广告等领域都可以看见该专业毕业生的身影。

“华丽转型型”:半路出家 亦可艳惊四座

这种艺考类专业的情形与“童子功”型不一样。很多同学是进入高中后才考虑改走艺考之路进行的“华丽转型”。这样一样可能在艺考中胜出。比如一些同学从上高中起就参加一些像美术、古筝、播音主持这样的培训班,如果天赋尚可,所学专业突出,再加上文化课成绩不错,不仅可以上个本科,甚至有机会考上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这样的名校。

对于这一类考生来说,可选择的专业更多偏向于应用实践类。譬如广播电视艺术类、戏剧影视艺术类等专业,它们区别于美术、声乐、舞蹈需要长期积累,与你平日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关系紧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华丽转型”专业考生的要求,各大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录取政策,主要是专业技能的加试,例如:画面组合、影视作品评析、命题演讲、综合素质及其方案策划等。其专业课考试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现阶段学习某专业的能力,还有未来从事这一专业的潜力。

广电、影视、戏剧类

电视上俊男靓女主播们的无限风光显然给广播电视艺术类专业的大红大紫点燃了一把火。近几年来,包括广播电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播音主持在内的专业,已经成为艺考最大的热门。

广电、影视、戏剧类:含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如录音工程等)、摄影摄像、影视照明、电视节目制作、表演(如影视表演、戏曲表演、戏剧表演等)、导演(如影视导演、戏剧导演等)、影视戏剧文学等。

播音与主持专业

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你就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电视节目播音员了吗?如果你这样认为,显然是大错特错的。虽然标准的普通话和流畅自如的语言表达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硬件”,但是,更为重要的“软件”――临场应变能力才是这个行当里最无敌的杀手锏。这种能力需要从业人员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结构。

大学期间,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整个新闻采集、编辑的流程,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技术,优秀的毕业生除了需要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知识和语言文学的相关能力,还要掌握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心理、艺术和美学等多学科知识。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非常广,除去我们熟知的电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广告配音、电视电影配音等职位,还可以系统学习采编播课程,毕业后从事音频编辑、灯光师、影响师等工作。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

想知道我们每天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问。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可以分为数字媒体艺术、数字电视制作等方面,旨在培养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同时又能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电视节目制作、网页设计、课件制作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毕业生分布于电视台、电台、广告公司、网络传播公司等各种传媒机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如果说电视节目制作的岗位是起房子的建筑工人,那么节目编导可以说是房子的“建筑设计师”,他们是台前幕后的灵魂人物,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是优秀编导的培养基地。编导编导,既要能做编辑、编剧,又要能做导演,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编导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当丰富,从新闻传播的相关原理,到影视作品分析,再到戏曲类的专业学问,甚至还有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等等,与影视相关的内容它都尽收囊中。时下,随着毕业生逐渐增多,所有学生都面临着一样的就业压力,而编导专业学生因为一人可以同时承担多种工作,成为传媒行业的新宠。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

在校园里有一群很酷的学生,你常常会看到他们扛着摄像机在校园里东走西窜地拍片,他们八成就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用镜头将艺术梦想延续,影像画面就是他们诠释眼中世界的方式,斯皮尔伯格、张艺谋、奥利弗・斯通都是出身摄影类的专业,难怪他们的电影画面总是极具美感。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美术基础和摄影技术,该专业的毕业生几乎不会被外行“抢饭碗”,因为他们今后走的是技术型路线,他们的岗位可没这么容易被替代。影楼、影视公司、新闻媒体行业都是该专业的对口单位。

导演专业

也许你从小就是班干部,具有掌控全局的协调能力,又恰好对影视抱有热情,那么导演专业恰好符合你的特点。导演是一个剧组的总指挥,因而全面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是优秀导演的两个支撑点。

导演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导演基础、电视节目制作、戏剧、戏曲及电影表演学、导演艺术、电影电视画面、视听语言、中外戏剧史、艺术概论等课程。这个专业,毕业作品可是重头戏。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有自己的毕业作品,可以是集体创作的毕业大戏,也可以是影视作品。这部毕业作品直接就能成为你的求职简历,因为每个毕业作品都是学子综合能力的体现。

导演专业学生就业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理论型,供职于文化系统公务员岗位,或继续深造,搞教学科研;也有人选择做自由剧评人、撰稿人等。其二是实战型,在剧院、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部门从事戏剧、戏曲艺术、电影、电视剧制作等工作。

戏剧影视文学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话剧,只有演员和导演远远不够,一个出色的剧本才是关键,近年来小成本电影常有“丝的逆袭”之作,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一系列黑色幽默更将剧本为王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着实证明好电影不一定要大制作,好剧本也会让电影魅力无限。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就是培养编剧的基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创作好剧本的基础。该专业几乎涵盖中文系的所有课程,如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应用写作等,又有艺术类课程,如编剧法、DV实践、经典作品赏析、表演理论等。除去文学和艺术学的主干课程外,学生还要了解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艺术品味,又有现实情怀的作品。可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剧,在影视行业是大有可为的。目前这个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人数并不多,就业前景看好,毕业生主要供职于剧场、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传媒机构。

管理、学术类

近年来,艺术类管理专业也成为报考热点,尤其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个新鲜名词,吸引了大量考生。不同的开设院校该专业的特色各异,如戏剧学院的制片管理侧重于影视方面,美术学院的管理学院侧重于艺术品鉴赏与管理等,在报考前需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意向。

第8篇: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等,都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国内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学校办学目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前几年艺术高考的持续升温,除了原有的九所音乐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所设的音乐专业教育外,众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纷纷兴办音乐专业教育。但是与以培养高精尖音乐专业人才为目的专业音乐学院和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相比,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办学目的、培养目标仍没有明确定位,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只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短期行为,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

2、学生选拔和淘汰机制不合理

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高等学校的艺术招生过程是在入学前完成的,而近年的高校扩招,除了一部分热爱音乐专业、立志从事音乐事业的学生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音乐专业是因为上不了其它更好院校的无奈选择,这些学生缺少学习热情,没有上进动力,加上目前专业教学的“一锅煮、一勺烩”方式,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而且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生不务实、急功近利现象不乏其人,如此以来,毕业生质量必然出现一个整体性的滑坡。

3、师资队伍薄弱,配套教学设施紧缺

由于综合性大学争相新办音乐专业,师资队伍薄弱和配套教学设施紧缺成了影响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专业教学中需要教师与学生1对1的教学方式,而目前许多教师不得不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导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总结和回顾。同时配套教学设施紧缺,生均教学音像设备、音响、图书资料、乐器等的拥有量明显减少,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4、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音乐人才需求

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设置结构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应该承认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音乐教育中单一的精英音乐表演专才的教育,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有所改善,这直接体现为综合大学艺术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人们对专一表演技能固有的崇尚情怀以及至今仍旧无法舍弃的对表演技艺的盲目追求仍然没有完全转变。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也大多没有注重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提高教育质量简单的理解为聘请名师、增加硬件投入、上热门专业等。因此,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既缺乏师范类学生音乐教育才能,又缺少专业艺术团体所需要的音乐专业表演技能,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音乐人才需求。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

1、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类高等学校都要不断调整和明确办学思想,真正做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当前,特别要妥善处理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发展学校规模,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领导,都要把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形成制度,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2、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从整体上讲,符合时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核心是面向21世纪,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紧迫性,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要强化质量意识,并且摒弃旧的人才质量观,建立起现代的人才质量观。在基础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基本设施建设

针对目前基础课教师普遍短缺,青年教师队伍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科研团队不成熟等突出问题,高等学校要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在政治思想上,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教师工作,牢固树立起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在科研上,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水平和素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本学科科研领域迅速成长。在教学上,制订教学工作规范,通过理论和实践培训以及教学工作压担子、严要求等措施,使这些中青年教师在树立优良的师德、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4、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可通过调减、合并与职业对口的狭窄专业,扩大专业口径,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进行培养,进一步利用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发挥综合性大学、多科性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各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

三、“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证

为了切实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自2007年度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以来,全国各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了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且形成了较完善的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校“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于2009年被正式确立为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1、积极探索双专业培养模式。我校在“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设立之初,从综合性大学培养音乐人才的实际出发,采取扬长避短,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专才”、师范院校培养“教师”错位培养的模式,突出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学科优势,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满足社会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城乡社区及群众文化馆、站所需要的既能从事组织、辅导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又具备一定文字处理能力的文秘人才的培养需求上。精心打造音乐学、汉语言文学有机结合的本科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造就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复合型、应用型“艺文”人才。

2、科学制定双专业教学课程方案。实验区紧紧围绕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不断的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突出音乐学和汉语言文学双专业课程特色,结合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加强“复合型”双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逐步实现从设立之初的“4+1”(学制)双专业单纯课程叠加教学体系向“3+2”(学制)双专业主干课程有机结合平行课程教学体系的过度和完善。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把音乐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的课程分为两大体系,从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突出以音乐学为主专业,汉语言文学为背景专业的办学特色。系统开设了《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电脑音乐制作》等音乐理论、音乐技能课程;还开设了包括《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等多门文秘方向所需的专业课程;新创《综合艺术》实践教学课程,融音乐理论、音乐技能、文员素养于一体,有效地推动了双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实践的创新。

3、合理构建双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区根据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十分重视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针对双专业教学特点,寻求传授理论知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的最佳组合,强化包括专业实践教学、实习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以及毕业实习在内的实践环节。具体做法是:(1)新创《综合艺术》实践教学课程,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在创新实验区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要求同学们在不断地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环节中,提高策划、组织、编排各类文艺演出的实际操作能力。(2)建立固定与不固定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实验区现有4个固定的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在校内、校外不定期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有专门的经费资助。(3)开设实验区精英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强化提高学习,为他们量身设置个性化课程,以最大效率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4)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这两个渠道增加专业实践教学教师数量,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规定每位教师在完成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必须完成每学年一次的师生专业实践展示。

4、改革双专业招生录取方式,选拔优秀生源。为保证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验区从生源选拔源头抓起,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实施符合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成绩与文化成绩各占50%比例的综合排名录取方式,取得较好实际效果,积累了有益经验。所招生源的高考文化成绩每年都在各省艺术类考生中名列前茅,大大提高了音乐类学生学习中文专业所需的人文实力和毕业考研的竞争力。

5、积极开展理论研究。针对综合性大学如何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新课题,结合实践需要不断展开理论研究。目前已有《理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音乐剧中声乐表演艺术多元化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助教学与科研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13项省级社科研究项目、省教改课题立项与结题。发表《音乐与诗的结合》《加强大学语文教育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全面学习》《高等学校人文教育及其融合途径》《江西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等有关论文40余篇。主编《艺术导论》或参编《大学音乐与艺术语言教程》《音乐鉴赏》等多部高校教材。

6、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1)社会认可:实验区培养音乐学双专业人才的创新举措,得到了武汉大学、河南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一些知名教授的充分肯定。2008年12月12日《经济晚报》刊登的《华东交通大学打造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率》文章以及2009年5月19日《江西日报》刊登的《高校专业与就业市场怎样找到平衡支点》文章均登载介绍我校音乐学双专业办学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2)参赛获奖率高:实验区创建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获得教育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厅、省文联、省社联等多部门颁发的集体和师生个人各级、各类奖项。(3)双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双专业的本科学习背景为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渠道,2008年10月,2009届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达到34%,位居全省高校音乐学专业首位,毕业生代表参加了省委书记、省长出席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并作了经验汇报。2009年和2010年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仍在全省同类专业中排名前列。这既是对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教学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音乐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艺文”人才效果的直接检验。

结论:目前高等教育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不同专业的思维理念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如何更好地交叉融合,互相取长补短,还有待深入研究提高。现代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专业只有在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教育模式中积极创新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办出自身特色,不断积累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高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抓住社会变革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孙灿成主编.学校管理学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9篇: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一、何为音乐教育

一把小提琴,在没有受过小提琴演奏训练的人手中,它可能会变成严重的噪声制造器,但在训练有素的小提琴家手上就可以演奏出优美的旋律。同样道理,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人没办法演奏出动人的旋律。传统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表演、教学基本技能及艺术实践知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笔者认为,上述“目标”只是音乐教育应该做到的事情,即音乐教育之责任。而音乐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传播及发展音乐文化,使之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服务于社会

需要。

二、国内音乐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教授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器乐、和声、音乐史等课程培养能够在高等或中等学校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教师。随着音乐学生的大量增加,实际上更多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卖保险或者街头和酒吧驻唱歌手和乐手。这种音乐教育方向使中国的音乐与西方音乐文化脱节,内地音乐变得廉价甚至无价,音乐毕业生不再是专业的高技术人才,虽然他们支付了高昂的学费。

国内的音乐学院毕业生去做销售或者文员并不罕见。笔者认识一些在广东名气还算不错的本科院校音乐毕业生,他们反映许多前辈们毕业后被学校安排教语数英,从此与音乐工作无缘。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学生的心态问题,不能接受现实,也可能是学生音乐素养不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不需要太多音乐老师。公立学校有编制的教师都是非常稳定的,每年的需求量不高;各艺术培训中心的音乐教师通常是以兼职的形式按课时费授课,市场上业余教师供给充足,甚至未毕业的学生也能市场上兼职教授工作,从而降低了授课价格。所以现在的音乐毕业生已经不能算“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许多本科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教育,或者在校时成绩优异,眼光和姿态很高,所以在就业时往往容易碰壁。这是普遍问题,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也在所难免,更何况,学音乐是很贵的!所以有条件的学生会考虑出国留学,然后回国任教于高校或者进入乐团职业演奏。朗朗就是为数不多的成功例子。音乐生花费了比普通文理科学生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学习音乐,其结果是获得相同的甚至更低待遇的工作机会,因此许多音乐毕业生提起未来的就业问题时,有的只是迷惘和叹息。音乐人才没有价值,音乐教育也将会变得毫无价值,音乐毕业生不想成为音乐教师就不足为奇了。

三、重视创造力,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原则

音乐教育原本是最具创造力的专业,因为它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工作者,而音乐的生命力又在于不断地创造和改变。国外的音乐教育非常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比如英皇考级5级(相当于10多岁小朋友水平)的曲子创造题目会让国内本科音乐毕业生感到头痛。其中的区别自然不言而喻。国内的音乐教育和训练理科生相似:多练习,背曲子,然后考级,考级后曲子会很快被忘掉,这是与许多学音乐的小朋友交流后得到的说法。

先不看德国法国,就拿与大陆联系最紧密的香港台湾来看就可以发现音乐教育的巨大差别了。香港、台湾两地的文化教育与内地同一根源,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但因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演变出了鲜明的特色差异了。

以教学目标为例进行比较。内地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小学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了解我国各族优秀的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1986年公布的《音乐科课程纲要》要求: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对所听音乐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创作”活动表达自我,提高学生的歌唱及演奏的技巧,增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读、写能力。

台湾教育部1983年颁布的《国民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增进学生爱好音乐,欣赏音乐之兴趣,并提高其欣赏能力;培养学生演唱歌曲与演奏乐器之技能,创作音乐之兴趣;增进学生基本知识,发展读谱能力;辅导学生体验传统及创新的民族音乐;涵养审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养成快乐活泼奋发进取之精神,及乐群合作、忠勇爱国之情操。”

三者差异可谓非常明显,内地在初中时期就开始扼杀音乐创造力,而港台却是积极发展学生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培养老师,或者单纯的音乐复制者。音乐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在于:开发人的右脑。右脑是人类掌管创造和情绪的部位,许多历史上优秀的科学家如达芬奇、爱恩斯坦和富兰克林等在音乐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学习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在本身专业上更具创造力,这也是音乐教育具有的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巨大价值,而不仅仅是唱“社会主义好”。

由于对创造力缺乏关注,造成了内地流行音乐长期被港台音乐主导。现在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造成的冲击。一方面,互联网上免费歌曲下载破坏了中国音乐创作者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互联网加强了国内文化的传播交流,提高了内地网友的创造力,但内容格调并不够高雅。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在其根本目标上作出改革,否则中国“世界最大的山寨文化垃圾场”的地位将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