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说课教案范文

体育说课教案精选(九篇)

体育说课教案

第1篇:体育说课教案范文

一、 教学目标的规范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规格或状态,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体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想一口气吃成胖子,一节课中设置四五个目标,这些目标对学生来说简直高不可攀。

【案例】 学习内容:轻物投掷(水平一)

运动参与:能积极主动参与投掷学习和游戏活动。

运动技能:使学生掌握投掷的方法,动作协调。

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投掷能力。

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他们体会玩的快乐。

社会适应:培养学生独立、乐于和同伴一起参与游戏活动的良好品质。

上述目标设置的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五个目标分列开来,把它们当作一样粗的线条,这是错误的,其实这五个目标是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它们的三个方面都是溶于其中,整体推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不可能把它们分割开来。二是上述目标叙写的主体不规范,教学目标表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教师在表述目标时转换了主体,如“使学生掌握投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这些表述方式均是以教师作为主体。三是教学目标的表述缺少了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达成程度缺乏有效的检测、指导和调控,这对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四是教学目标过于宽泛,课时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混淆使用,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有所侧重,即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班级都要有所侧重,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简单实用,不能繁杂,切忌随心所欲,过于模糊。

二、 教案编写的规范

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初步设想,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理解的深入,教案的内容、格式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很多新型的,具有个性特点的教案不断涌现,如情景式、过程式和个性式的教案,这些都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而在这些新型的教案中有的越来越复杂,教学目标涉及到很多领域,教案看似完美,但却忽略了预设与课堂实际的衔接,忽视了教案的针对性和可变性。

【案例】 情景式教案片段

在耐久跑的教学中,一位体育教师上课时,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史料,然后将其主要历史事件概括、行程路线及时间地点等用毛笔字放大写在大张白纸上,一共有十几张,规范秀丽的行书写得一丝不苟,可让学生身背行军包(学生书包代替)沿着四百米跑道按路线行进(走跑交替),课上雄壮激昂的音乐不断,红旗飘扬,每跑走上一段距离后,学生席地而坐,听教师讲述历史上这个时刻上发生的长征事件……

这种教案的优点是注重情景的导入和运用,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容易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如果说这是一堂富有“新意”的历史课绝不为过,它即让学生学习到了应知应会的历史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与艰辛,使学生身心都得到了“发展”,然而,这样的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是热烈的,学生也是活跃的,但它却是标准的“四不像”,学生好像学了不少,却都是一些皮毛的东西,无法达到体育教学应有的目标。因此,教师无论运用哪些形式的教案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能力和不同水平的学生,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教案,不要脱离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 教学语言的规范

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别于人们的日常交流语言,是一种融思想性、知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语言。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规范,又要准确,既要简洁明快,又要亲切生动,只有这样的教学语言才会产生吸引学生的魅力,也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体育教学观摩、体育期刊、文字报道中,经常会看到或听到一些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这些语言具体有以下几种:

描述游戏名称不规范,不准确,如把游戏找朋友说成是“贴药膏”,把游戏三人五足说成是“绑腿跑比赛”,把游戏十字接力说成是“跑圈比赛”。

描述技术动作特征不规范的,如把前滚翻说成是“翻跟头”,把掷标枪说成是“扔标枪”,把推铅球说成是“扔铅球”,把跳远说成是“跳沙坑”。

描述身体部位不准确的,如把臀部说成是“屁股”,把腹部说成是“肚子”,把侧平举说成平举……

口令发音不准的,如把向左转说成“向坐转”,一二一喊成“呀二一”。

其他如把计时说成“掐表”,把运动会说成“跑步比赛”。

上述这些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具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体育教师本身的影响。对体育教师来说,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说明自己的专业知识欠缺,有损体育教师的形象。二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对体育课堂教学来说,一节完美的课堂教学,会因为这些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失去光彩,如找朋友的游戏说成是“贴药膏”,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抵抗疾病,而我们怎样在课堂上贴膏药呢?三是对学生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体育教师不规范、不准确语言的使用是一时的,但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带头使用规范的专业语言,准确运用专业语言,避免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出现,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

四、 教学评价的规范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表扬、赏识作为一种激励方法得到重视,赞赏的语言充斥着整个课堂,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有的教师有意无意、有形无形过度“放大”了表扬,课堂内只要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一律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即使有的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不直接下结论否定,甚至还要称赞两句,使学生信口开河、随意应付,这其实是教师过度赏识的结果。

【案例】 前滚翻的教学片段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前滚翻进行展示,有的同学动作做得标准、漂亮,而有的同学在进行滚翻的过程中歪倒在一侧,还有的是身体着地顺序错误,依次是头的后部、颈、背、脚,结果动作完成后,造成身体姿势与预备时身体姿势成90度,面对错误动作,教师还表扬“你真棒!做得不错!”还让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第2篇:体育说课教案范文

一、体育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

在每周备课活动时,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每一单元安排一位主备课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策略。其他教师在听取主备课教师辅导之后,根据自己对本次备课内容的分析理解,提出补充修改意见,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形成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的教案。

二、体育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本模式

1.指定系统的备课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

2.周前备课,即备课组教师根据计划、教材等,提前进行下一周教学内容的备课。

3.主备课教师在备课活动时说课,即主备课教师在每周的备课活动时向全备课组教师叙述自己的课程设计或教学设计。

4.备课组集体议课。根据主备课教师的说课,结合个人备课进行讨论、商议,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

5.在集体议课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学法、学生活动的组织、分层练习的目标、练习强度及负荷量等教学过程和方法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形成统一的教案。

6.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个人教案,进行二次备课,充分体现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共性。

通过这六个环节完成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

三、体育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特点和优点

1.备课的教案形式多样、新颖。备课组集体备课,每位教师的教案都有自己的特色,既有传统的模式,又有更新后的表格式,还有叙述式、递进式、分部式、框架式。这样教案在必备的几个环节写清楚的前提下,备出特色、备出新意,在充分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还能在教案中体现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思想、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

2.实行周前备课,重视备课组集体备课时主备课教师的说课。以形式新颖的学法和行之有效的教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周前备课是为了延伸备课时间,使备课教案在教师深思熟虑后而形成,保证备课的效果,同时实行教案备课组长签字制度,确保每一次备课都责任明确、落到实处。通过说课,进一步明确教与学的总体思路,真正使教师达到脑中有新课改理念,胸中有新课程标准,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3.重课标研究,教材处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达到常说的“来源于书本,不拘泥于书本”的境界。体育新课标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备课活动就围绕这些理念、原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备课组的每位教师在教学上都各有所长,发挥集体智慧,把全备课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群体。

4.重课后反思,以心灵的感悟让教师调整提高。再精心的备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达到节节优质课,相同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不适合就要调整,反思调整是促进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经常反思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这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后反思,选取一些共性的反思,广纳众长,作为总体补充调整。

第3篇:体育说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展示;观摩;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17-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拐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伴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在全国经过三年多的各级培训与实践,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直面体育课程改革的难点、盲点、拐点,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一系列教学新理念、新改革、新举措、新主张和新器材正呈星火燎原之势推向全国,各种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亟待将改革的进程落实到实处、产生实效、彰显实绩。

一、正确的导向

可喜地看到,本届体育教学展示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每节课都要进行10分钟的体能练习,明确提出注重真实性,要尽量消除课堂中的虚假、作秀的成分,体现课的真实与自然,让观摩的老师回到各自的学校后能够运用到、复制到教学实践中,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并要求点评专家要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点评,同时在立德树人、技能和体能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评课将从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新颖性、时效性和安全性六个方面展开。学生的体能、技能的提升才是硬道理,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才能彰显实效。一线的体育教师需要的是真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课例,他们折服的是接地气、近本真的体育课堂,他们需要的是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让学生进行技能体能练习的教学设计,他们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好的示范课,每个人都能够复制的、举一反三的示范课,他们更需要“不需要排练、流程清晰、简单实用、目标具体、重点突出、化难为易、负荷饱满、真实自然”的体育课。

二、展示课亮点

2015年5月23日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体育学院拉开帷幕,有3000多名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观摩。参加现场展示的体育课有38节,据统计,大部分展示课的练习密度超过40%、平均心率超过125次/分钟;有25节课安排了6~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33节课预设练习密度超过40%;有22节课预设平均心率超过125次/分钟;有30节课较好地提炼出课的重难点;有9节课教学设计和教案用学习目标进行目标表述;有18节课的教案中有安全提示;个别课的练习密度达到58%,平均心率达到140次/分钟。较好地体现了本届展示活动评委会在领队、指导教师联席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三、展示课问题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上的应用,一节课中十几次中断学生练习,让学生观看各种视频和图像,脱离了学校体育课的常态。体育学科如何坚守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性质?离开了朴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成了浮躁;一些课中教师还是经常将40个学生分成4组进行接力游戏,对36个学生排队看4个人跑的设计仍然沿用,说明部分教师至今还是没有密度意识;个别展示课教师使用的器材需要一卡车才能装下,把原本简单的练习“变易为难”,变成了“作秀”,让观摩者“叹为观止”;个别展示课教师对课堂出现的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一节课有十几个学生踩到垫子上滑倒,没有采取“应变”措施,好在没有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在38节体育课教案中,大部分目标表述不准确、不具体,就目标的设置而言,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显得不足,出现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述,如有较多的教案上的教学目标用“初步掌握……进一步提高……”等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由于不够具体、准确,难以通过目标来评价体育课堂的优劣;有9节课的教案没有时间分配,有11节课的教案没有练习次数,有13节课的教案没有安排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8节体育课教案没有重难点,在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在有些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未能围绕主教材的重点来确定,学生对重点技术环节或单个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突出。在难点的突破手段上,有部分课考虑的不是十分到位,还有个别课仍然没有摆脱形式化现象;有22节课的教案标题混乱,有29节课的教案中的标点符号出现错误;在个别课中出现了教师讲解、示范错误,教师满场“夸奖”学生,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激励手段幼稚化严重,满脸贴小红花。

四、反思与建议

在教案问题的背后,反映出了参加展示课的教师的浮躁,也反映出了在他们身后的省、地、县级教研员和指导教师的问题,按常理说,全国的优秀体育课是通过省、地、县、学校一级一级的评选上来的,每一个层面的教研员都应该把关,看看教案和看看课,发现的问题在各个层面就应该解决。我曾经参加某个省的教研活动,各级教研员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当时问,“你们当中有谁认真看过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结果是没有一个人举手,如果认真看过(2011年版)课程标准和解读,答案就在里边。

《课程标准解读》第119页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应该安排10分钟的体能练习。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10分钟的体能练习如何设计?练习的内容、设计如何安排?对该问题的解决建议:把10分钟分为4个部分,分别练习上肢、腹肌(前)、下肢、背肌(后)的练习各2分30秒,动作设计应该让学生能在2分30秒内不间断的练习,练习目标是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平衡发展,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进行力量耐力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多种组合,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行、实效性强,对提高学生体能、提高体育课的密度,特别是核心部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4篇:体育说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 案例教学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当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是中职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对中职学生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改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子式教学方法,采用一些能被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切实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或一组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案例分析教学法,在美国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其基本特点是:

自主性。案例教学法以学生参与为基础,让学生参与到课程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中,要求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中,真正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传统接受式学习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案例,激励和挑战学生自己去寻找案例背后所反映的事情本质,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冲突时,不会直接去平复学生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管理情绪;教师犹如一面镜子,不是指挥学生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性的过程,运用发问、区分、回应等技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现状、心智模式,以及限制自己达不成目标的障碍,鼓励学生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发言表达能力、胆量和快速反应能力,修正行为,达成目标。

互动性。案例教学法与讲课中的举例说明有着本质区别。讲课中的举例说明一般是用来肯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主要是为传授理论服务的;而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求师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学。在上课时,一般由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陈述案件事实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就讨论的方式灵活掌控,不拘一格,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不单纯去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实践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注重教会学生礼仪、道德和法律上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这门课不是为了理论而去教,而是为了实践而去教。本门课的讲课应开始于实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发现规律,提炼理论,然后使理论回到实践,并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二、案例教学法选取案例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典型性与得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传授完教学大纲指定的知识点,又能借助案例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关键在于所选择的案例。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必不可少,而且还决定着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精炼、典型、有说服力,有助于以案说理;同时也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案例不可太深奥也不可太浅显,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例如,上“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一课时,讨论“丁丁现象”,丁丁将一位被别人撞倒在地的老奶奶送去医院,还垫付了住院押金,事后老奶奶及其家属却说是丁丁撞的。举这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丁丁与老奶奶的家属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说明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二)趣味性和适量性相结合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给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又处于生理和心理还不是完全成熟的时期。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内容枯燥乏味。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列举案例时要注意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趣味性的案例不可泛滥,切忌没有时间去讲解理论点。对于学生已弄懂的知识,教师没必要再滔滔不绝地举大量的事例,这既使学生厌烦,也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尽量选取时事热点,同时也尽量避开反面例子的原则

中职德育课程的改革要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做到认知、情感价值观念和运用的有机统一,而要实现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使学生在是非问题上坚定立场。例如,在讲《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一课时,列举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婴幼儿患重病住院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分析三鹿企业破产的原因,使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业之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但是,在举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于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不能很好地辩证分析,容易偏激,草率武断地以偏概全,因此举例时要尽量避开反面例子。

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第5篇:体育说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说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10-02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口头语言向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阐述某一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其原理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教师在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后向听课者讲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然后双方就活动的设计进行讨论、评议,能够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高专学生来说,在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组织与设计课程的学习中进行说课的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扎实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把握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组织的实效性。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说课水平。

一、说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说课是教案的简单重复。在说课练习中,曾出现背诵教案的现象,只是将原来写下来的教案改用口头语言说出来,很显然这不是说课。说课不是备课也不是上课,它是在备课以后、上课之前进行的教学研究,与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课并不等于教案的简单重复,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案只写怎样教,是教师复杂思维的总结和教学具体过程的设计,重点在于预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语言和行为。而说课稿是以钻研教材为基础,以说课的教案为参考对象写成的,重在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思想及所依托的理论。说课一方面要简明扼要地说出教学的内容和过程,更重要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阐述“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教案的扩展、深化和完善。

2.面面俱到,未突出特色和亮点。学生在说课练习中会出现时间过长的情况,主要原因是说课的内容太周到,面面俱到,追求大而全,生怕漏掉某些内容。从选材到设计意图、从学情分析到目标确立和活动准备、从活动过程到活动延伸、从教学法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几乎把方方面面都包含在内。这看似精心设计、考虑周全,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活动设计一知半解,说课时心中无底的表现。由于怕说漏,干脆什么都说。

实际上,说课面对的是有专业基础的同行,不是幼儿。说课时不需要详细说明每个活动环节、平均使用力量,应做到详略得当,有些环节点到为止,其重点应放在说清思路、说清教学过程、说清教学方法上,侧重于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预想的指导策略,理论依据详说,常规的内容简要阐述。只有这样,才能让听者初步了解说课人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3.幼儿教育理论运用不恰当。说课主要是运用教学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说到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都要有理论依据,而这部分恰恰是高专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在说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表现在理论运用与实践脱节。如学生在说活动目标时,这样解释:当代教育理论主张要以幼儿为主体,教育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音乐活动中,幼儿既是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创造者,而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是幼儿音乐表现活动的发现者和欣赏者。教师自然而然地把暗含的期望传递给幼儿,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动机和探索的兴趣,实现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作用。为此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目标:①能大胆模仿小鞋匠的劳动,随音乐合拍地做绕线、拉线、钉鞋钉的动作。②体验小鞋匠在劳动中愉快的心情。

不难看出,学生对于教师和幼儿角色的认识没有错,但这一理论与为什么要这样制定活动目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此外,大话空谈理论的现象频出。如“根据纲要的精神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为……”,这种没有实际内容的空架子说理不能解释制订目标的具体依据,说了等于没说。

4.教法学法笼统,表述不规范。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活动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活动过程中,恰当地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说教学法实际是说明幼儿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因此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学和学法的设计与指导,应浓墨重彩。[1]但在这一环节的说课中,多数学生只概括地说:“我运用……教学方法,幼儿运用……方法”,至于教师具体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却不见下文。亦有对教学使用哪些方法不了解,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不正确的现象。诸如将观察法解释为“观察教师示范”,将体验法理解为“体验歌曲的优美、体验舞蹈的优美”,提示法理解为“教师提问题”等等。更有些学生提及的教法和学法从未听说过,纯属自创名词。

5.重难点分析不符合活动内容。重点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是幼儿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难点是幼儿掌握核心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重点针对教材而言,难点则针对幼儿而言。说课中,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须考虑教学内容的主题,考虑幼儿的认知程度。但学生在分析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根据活动的内容正确地分析重难点,比如将一首节奏普通的大班新授歌曲的活动难点定为“让孩子把握这首歌的节奏”,或者只是简单指出重难点所在,不能从知识结构和教学要素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方面去说明突出重点的方法、步骤和形式。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教育活动设计的水平不高,不能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

6.会写不会说。说课最终必须落实到“说”上。有部分学生能够把说课稿写得很出色,然而一旦说时,却说得不尽如人意,不是机械地背稿子就是念稿子,或者是像演讲、朗诵等,往往是会动笔不会动嘴,会讲不会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课。说课比讲课复杂,以至于有些学生会写、会讲不一定会说。之所以说得不好,是因为怕说错或普通话水平差不好意思说或者不敢说。

二、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说课水平

1.知其然——坚实基础,提高活动设计水平。说课简单来说就是说说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在这里,“说”主要指的是形式,“课”主要指的是内容,只有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最终达到预期目的。要提高说课水平,前提是提高活动设计的水平,只有把“课”这个说的对象设计合理了,才可能说得有道理、说得生动。理论说得天花乱坠,活动设计得乱七八糟,最后也只能是摆个空架子。因此,要把说课当成教学设计的展示,突出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和指导类课程应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切实把握幼儿的特点和各领域教学活动设计的技能,紧密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活动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借此来加深学生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教学设计的独特认识。坚实这一基础后,说课的起点高了,再运用相关理论来解释实际教学问题,便会显得流畅自然、水到渠成。

2.知其所以然——加强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说课之所以不同于讲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说“理”,即理论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的高专生只有掌握和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说课时才不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肤浅层面,才能说得深刻、说得透彻。所以,将说课设计与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强化相关教育理论基本知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对提高说课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般会在一年级开设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应在把握基本知识、掌握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总目标的前提下,在教学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及实施计划,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指导他们在说课活动中加以应用,逐步强化这些理论,从而保证在说课时,能够有理有据、思路清晰。

3.精选案例,加强练习,综合运用所学。学生的说课能力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得到提升。方法有很多,可以观摩学习优秀案例,请幼儿园一线教师亲临课堂对学生进行现场说课,或是研习教师优秀案例制作的实况录像。这些榜样示范能有目的地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说课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利用微格教学,分组演练,把每位同学的说课情况录下来,反复回放,先让说课者自己反馈,然后教师点评。教师的点评要注意树立学生说好课的信心,应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同时通过反复演练进一步优化整体教学设计。除教师点评外,学生间的互评或自评也很重要。学生间的自评或互评是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幼稚的,但对指导教师而言,要做到肯定正确的评价,对那些不正确、不是很客观的评价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并知晓如何改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意识和对教学效果的观察鉴别能力,也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2]

应特别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在其未来的真实教学活动中,他们能够有充足的理由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因此,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说课训练既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又要避免忽略说课内容和学生特点的片面做法,过分追求一致、一个样式的说课,要避免一个腔调或一个模式评价教学效果和讨论成败得失。

参考文献:

第6篇:体育说课教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论文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尝试。本文阐述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并对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转贴于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体育说课教案范文

    ——浅议案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要正确使用案例必须做到:(1)选用类型要精当。(2)运用时机要适当。(3)使用方法要恰当。

    关 键 词:教学法   案例教学

    案例以其具有的典型性、直观性、时效性和趣味性而被广大政治课教师喜爱。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案例呢?我认为要正确使用好教学案例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精当。即选用案例类型要精当。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政治课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如果选用的案例不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和时代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选用案例是否精当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选用案例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新。就是选用的案例要新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比如,教师要阐述“青少年要有开拓进取精神”这一观点时,如果选用“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个案例来说明虽然也能说明清楚,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有些陈旧和遥远。相反如果选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是怎样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这个案例,则不但可以给学生讲清“开拓进取”的深刻内含,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2)近。就是选用的案例要切近学生的生活。“隔山打抢,难辨虚实”这是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一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的案例的确切评价。这样的案例不仅不具有说服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怀疑其真实性,削弱案例教学的实效性。相反,在教学中如果多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3)真。就是选用的案例要有事实依据。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案例,经不起推敲的案例,如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但不能说明思想政治有关的概念和原理,而且还会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4)精。这里所说的“精”就是选用的案例必须是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最有教育意义。如果在教学中对所选用的案例不加筛选,仅仅是为举例而举例,是泛泛举例,那就失去了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真正意义,有百弊而无一利。

    二、适当。即运用案例的时机要适当。能否抓住有利的教学时机运用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抓住适当的教学时机,开展案例教学。(1)欲“引人入胜”之时。即烘托课堂气氛时使用。思想政治以其理论性、抽象性、思想性而让学生难以理解以至产生厌学心理。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穿插一些典型案例,给学生以新鲜感,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强烈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比如,我在讲授“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刑罚处罚”这一内容时,一开课我就播放了《焦点访谈》播出的“法轮功痴迷者傅怡彬杀亲灭妻”这一典型案例。这个案例的运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通过案例弄清了我国刑罚的目的。同时,通过这个案例,还让学生认清了法轮功“反人类、反社会、反人民”的罪恶本质。(2)需“画龙点睛”之时。即突出教学重点时使用。突出教学重点是一节思想政治课的中心任务。政治课教师为突出教学重点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方法来加以实现。因此,如果运用典型案例来突出教学重点,则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比如,我在讲授“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重点内容时,选用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贪污受贿被依法判处死刑”这一典型案例来加以说明。这个案例不仅充分证明了“公民在法律在前一律平等”这一重要法律原则,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教育了广大学生,增强了他们学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同时又表明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决心,起到了舆论宣传、监督的作用。(3)应“围魏救赵”之时。即突破教学难点时使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或观点。政治课教师如果还采用过去的那种单纯说理、“填鸭式”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正确运用典型案例来“围魏救赵”,就可实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比如,我在讲授“诉讼与审判的基本程序”这一内容时,为了突破“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的区别”这一难点,我采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维护自己丈夫的合法权益所进行的多种诉讼”这一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秋菊所打的“官司”中分别包括哪些诉讼程序?这些诉讼又是如何进行的?结果,学生不仅在浓厚的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弄清了各种诉讼之间的区别,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4)望“醍醐灌顶”之时。即发出警醒、明示时使用。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以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全体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以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高度统一。运用典型案例来说明深奥道理,给学生树立榜样、做出示范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有效方法之一,能给学生以深刻的警示与激励,能起到醍醐灌顶的功效。比如,我在讲授“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理想”这一内容时,我选取了“革命烈士周文雍、陈铁军在刑场上举行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绝世婚礼”这个典型事例,充分地说明了正是因为有了崇高而伟大的理想,无数革命志士才表现出如此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这个案例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更加坚定了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努力的崇高信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恰当。即使用案例方法要恰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能否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要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力求全面具体,切忌顾比失彼。教师在进行政治课教学中,要始终牢记教书育人这一宗旨。如果只重视知识性和趣味性而忽视思想性和教育性,就会丧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比如教师在讲授“犯罪的本质特征”这一内容时,举例说:“一名只差一天就满14周岁的少年,为打游戏机与祖母发生争执,用极残忍的方法杀害了祖母,这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但他却没有被判刑,原因是他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人。”教师举此案例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但运用这样的案例则可能会诱导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学会钻法律的空子,甚至以年少不会被判刑为由,铤而走险去实施违法犯罪活动。(2)坚持正面教育,切忌追奇猎艳。正面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强有力杠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有“趣味”,一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而过分地讲述一些离奇古怪的案例,或过多地描述一些奸淫烧杀的犯罪情节,就会在学生中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不仅有悖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而且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容许的。(3)确保有的放矢,切忌随意评议。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要有针对性,要力争达到案例内容与学习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案”“理”合一。如果教师对所采用的案例随意评价,妄加断言,就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有害的结果。比如,教师在讲授“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内容时,如果举例说:“人称‘中国烟王’、原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因大肆鲸吞国家和集体财产而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从客观上讲他多少有些冤枉。因为他为国家和集体创造了巨大财富,每年创利税就达200个亿。”显然,该教师所举的这个案例不仅会极大削弱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正确理解,增大思想教育上的困惑与障碍,而且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形成“即使犯罪也情有可原”的错误心理。其实,教师举此案例的落脚点应是“不论是谁,不论功劳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只要侵害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决不能让情感上的差异取代法律上公正。(4)注重典型引导,切忌涉案过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举例一个接一个,甚至搞案中案,把政治课上成案例堆砌会,让知识服务于案例,让学生沉迷于案例讲述中,就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冲淡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教师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以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听课中思考,从案例中汲取,以达到预期学习目的。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就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精当、适当和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政治课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而且还必将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力与觉悟得到较大提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学全书——政治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中学课堂教学全书——政治课堂教学(上、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思想政治课教学》(98——2002)

    4.《政治课教学》(97——2002)

    5.《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2002)

    6.《政治教育》(98——2002)

    7.《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2002)

第8篇:体育说课教案范文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传统的传习教学方式方法被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代替,学习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必将引起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对教案的编写做出新的思索: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组织好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去编写教案、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编写体育与健康课教案依据

1.适合学生生理机能变化特征

中小学生在7-18岁十二年的成长过程中,处于人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心理变化非常大。针对这一特点,在设计课程计划时,学生的生理机能现状就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即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生理机能相适应。

2.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变化

体育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培养,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来呈现的。事实上,7-8岁的学生和9-10岁的学生在同一活动中心理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体育新课程中,教师课时计划的设计与制订撰写与实施,都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水平。否则,教案再丰富再华丽都是不能实施的。

3.重视主体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围绕这一主体的要求来进行的,因此,在制订课时计划时,主体的认知基础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制定课时计划内容的难度若超越了主体的认知基础,学生学起来就会产生一定畏惧感,于是“学生喜爱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在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亲切感,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认知。

②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过程,现代教学提倡进行情感式的交流,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必须建立在学习对象的情感基础上,如关注差异、师生平等、尊重人格、尊重选择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情感,唤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的目标

编写教案(制定课时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的教案计划往往罗列了许多“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等,但基本上是写来看的,很少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倡导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健康为本的学习方式,对于格式并不强求一致。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师的课时计划应该有一些必要的构成要素,其余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取舍。

1.明确的显性学习目标

这种目标,不是“通过……使学生……”或“培养学生……”等,而是让学生上课第一时间了解到本节课将会“学习……”,通过学习能“懂得……”或“体验……”等,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直接面对学习目的并明确目标,从而主动地获得有效的学习。

2.提供可选择的内容

确定学习目标后,教师对整节课就会有一个全盘的计划。传统的计划强调的是统一,规范有序,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差异。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恰恰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因此,在一堂课上可以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只要对达成的目标有利,是合理的,都应该提倡。

3.教学应是“为了全体学生”

我国传统的体育课源自前苏联,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教学模式,但经我们几代人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已具备了我国自己的特色:阶段分明,构思严谨,程序不变,设计细致,因“材”施教,紧扣时间,独立性强。但这里的“材”是教材,而不是人才。这种程序化的设计,就像工厂生产一样,只考虑生产效率和质量。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只考虑动作技能学习的成功和达标率,并不考虑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转变,也不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不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因此,往往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参加活动,这难道不是违背了我们“教学应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吗?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提倡制定计划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思维的变化,强调整体教育效果。也就是说,课程的设计应该从学习目标引入,围绕目标的达成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所做的一切努力应该对实现学习目标起积极作用。同时,还应学用结合,关注个体差异,关注不同能力的养成,在各种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未来人才必备的条件。

4.课后小记

传统体育课很少有人注意课后的小记工作,只重视本课“完成某项技术学生有75%”等,还预先设计运动负荷图和是否达到设计等。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不仅重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明确了学生学习效果是否促进了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后小记,它不仅是一些琐碎小事的一般记录,还可以把教师对本课的感受,学生的突出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统统记载下来,为今后制定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三、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的表现形式

我们讨论研究了课时计划必须包含的要素,就可以运用这些要素来设计编写教案了。我们提倡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形式,倡导一种人性化的学习方法。因此,教案撰写也应有个性色彩,并不强调统一格式,但必须有明确的、可操作的、灵活的、针对全体学生健康的目标,课时计划才能得以完整有效地实施。

第9篇:体育说课教案范文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此举标志着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遵循贴近学生的原则,主要体现新时期新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特性、强调教学方法创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特点。修订后使德育课教学内容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更相适应,推动了德育课教学从传统的讲授型向案例性、互动式、探究性教学转变,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与手段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新课改中提倡运用的一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现代教学手段。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具体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设计者和鼓励者的角色,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积极参与讨论,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不再简单粗暴灌输与传授,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改变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通病。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中职学校课堂,特别是德育课堂。在德育课授课中很多知识点可以与当前发生热点实时相结合、相举证。其次案例教学法用具体的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极大激发中职学生参与的热情。再则,“有图有真相,一图胜千言”,案例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教师凸出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构建高效课堂。

三、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准备与实施

1.案例的准备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教育理念,而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置则是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所以案例的准备一定要围绕“人”来开展,关注人可以让德育案例教学法走的更高更远。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学生实际,既要具备教育意义又要新颖趣味,既要针对性又要梯度性,力求“例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德育课教师平时要关注时政,关注素材积累,建立自己的案例资源库。

如《职业指导?生涯规划》就业篇第五单元“学做职业人”一课中,我针对电子技术与财会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围绕“职业人”这一核心,准备了不同的教学案例,电子班用电子行业职业人案例,财会班选择财会行业职业人案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被自己的行业角色带入我预先设置的案例情景中,对问题的探讨就水到渠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人定位就更加入木三分。

2.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中职新课改背景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围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开展。基本的环节有:案例导入―案例初探―理论学习―案例再探―评价总结―案例延伸,六个环节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情、生情,不可墨守成规。通过近四年的德育案例教学实践,我觉得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对德育学科缺乏兴趣、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获取外部资讯便捷等特点,案例教学法固有环节在德育课运用过程中可以适当简化。重点抓住讨论案例这一中心环节,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法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如《哲学?生活?职业》模块一第二单元“物质的世界”一课中,我根据哲学理论枯燥难懂不受学生喜欢的共性,又针对不同层次的两个班生情,同样的案例在不同的班级实施过程、探究程度都不相同。对素质较弱的机电综合班采取缩短案例教学

时间,降低案例探究难度,引导学生关注解决“教学重点”上。对素质较好的会计班则采取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一探再探,把重心放在解决“教学难点”上。

四、德育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缺乏典型性

好的案例应该具备务实管用的特点,故事再好学生不来电也是白搭,案例选择与问题设置一定要围绕所要阐释的理论。所以德育教师既要关注案例的教育性,更要关注案例的趣味性,做到喜闻乐见典型管用。

比如,《?业道德?法律》第一单元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一课中关于餐桌礼仪的案例教学,我校某位新教师用了电影《安娜与国王》中西餐的场景。电影片段欣赏时学生倒是很关注,但讨论探究环节根本开展不了,明显达不到她预设的效果。究其原因,无非是案例不接地气,缺乏典型性。

2.案例缺乏操作性

在德育案例教学听评课过程中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场景,上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案例探究,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讨论和互动,从而出现讨论时间过长、小组意见相左、学生反驳教师、课堂嘈杂无序等情况,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当今社会正处于思想多元的时代,而德育问题往往不存在绝对的对或错,德育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案例的可驾驭性和可操作性。

如《职业道德?法律》第六单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课,某位参加优质课评比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准备了“变手机烦恼为手机文化”的案例。这个案例可谓一下击中了学生的痛点,群情激愤,场面完全失控。该案例明显不适合在一所手机禁用的学校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手机使用问题的讨论,教师对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案例过分自信,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3.案例“案理脱节”

案例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是案例教学法精髓,“以案析理,用理释例”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选择的案例“好像能说明问题,又好像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现象,有的案例甚至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所以切忌出现“案理脱节”现象。

4.案例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