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第1篇: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第四,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第2篇: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重视;素质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光明日报,2009,08-25。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第3篇: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特殊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66-02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主要是一些接受能力有障碍的学生,其中听力障碍、视觉障碍、智力障碍的学生居多。他们对周边的事物很少感兴趣,他们思维方式很简单,这些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搜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对语文材料的感悟能力、对语文知识点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相对较差,更有甚者几乎没有相关能力,比如有的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为零。

如何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分析理解教材的能力,这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长期以来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把多媒体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教学的难题。它改变了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环节,活跃了课堂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受障学生的认知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学会分析和理解课文大意,激发想象思维,提高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1 应用多媒体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优质高效的特教课堂教学

要改变传统的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革新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展示给学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声音的选择、图片的衬托、视频的有效刺激,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乌鸦喝水》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常规的教学准备之外,还从网上下载乌鸦喝水的动画视频,链接到PPT课件中,课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哪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视频的内容,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看完动画故事之后,叫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在学生熟练之后,让学生在边描述故事边演示乌鸦喝水的大概过程。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再次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视频,学生通过进一步熟悉故事的梗概,再次操作乌鸦喝水的动作过程。这样教学,使学生能够感觉到文章的内容很形象、很生动,简单易懂,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减轻了教师的语言工作量,优化了教学过程,使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形式不再单一,教育的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2 应用多媒体的展示功能,激发有障碍学生的辨音识字能力

口语交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因此辨音识字是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最重要内容,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存的基本技能。有障碍学生的辨音识字能力较低,他们对那些枯燥的文字、句段、读音非常陌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加之这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即使能临时记忆,过一段时间也很容易忘掉。针对特教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展示功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有关的字母、生字或生词时,如称呼、建筑物、花草树木、山水、各种小动物、常见的水果、单位名称时,笔者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字设计成艺术字,并且把这些字幕设计成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在每个字的旁边放上相应的彩图,在每个字的上面加上汉语拼音,当鼠标单击拼音时,课件就能发出准确动听的读音。学生通过反复的视听、泛读和跟读,结合自己的练读,很快就认识这些新字、新词,并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新字、新词的含义。

3 应用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培养有障碍学生的感知能力

有障碍学生的字词、语法等知识的积累极少,语言文字感知速度很慢,语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很差,缺乏必要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语文感知很差,学习没有定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薄弱,但他们对视觉的刺激、对声音的变化较为敏感,接受这方面信息较快。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电子教材进行授课,做到动静交互、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视频信息,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很快接受语文基础知识,理解教材内容,并学会应用。

例如,在进行生字的教学时,用电子教辅书进行动画展示,既能展示生字的读音、笔顺,又能对该生字进行组词、例举辨析字等。学生看着那些会动的生字、听着美妙的发音,感觉很新奇,自觉地跟着读起来,并用手比划着写字的笔顺,学生的语感、集中注意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再如在进行《人类的朋友》的教学时,用电子教辅展示视频动画,配上准确优美的范读,用小瓢虫代替进度条,多方面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尤其是人类的朋友小鸭子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学生能根据内容提示进行跟读并理解大意。这样教学,不仅调动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更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有障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也有其优势的方面,比如视觉有缺陷的,听力可能很好;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模仿能力可能较强。依据“缺陷补偿”理论,在对这些有一定障碍的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真正理解教材的中心思想,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

如在进行《小猫钓鱼》的教学时,课前教师引导学生:“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的话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很有趣、很生动的动画片。”随后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小猫钓鱼》。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自己喜爱的动画片,有的学生还边看边说台词,更有的学生结合动画的画面做出钓鱼的动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看完动画片之后,教师乘机提问:你从这个动画片里发现哪些小动物呀?它们都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表现很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小花猫、猫妈妈、小蝴蝶、小蜻蜓、小鱼、大鱼等图片粘贴在黑板上,并在对应的图片旁写上相应的字,让学生读一读。在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有个大概的了解后,教师借机提问:刚开始小猫钓到鱼了吗?猫妈妈钓到鱼了吗?她们是怎样做的?小猫看到妈妈钓到鱼,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猫和妈妈说了什么?猫妈妈告诉小猫什么了?小猫又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学生组成小组,边看图画书和动画片边讨论,探索问题的答案。通

第4篇: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数学语言不同于自然语言,是数学特有的形象化文字体系,它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形式. 数学语言的高度精确性和抽象性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是主动式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普遍,不断地作出预测、猜想、估计,得出与上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相符合的结论. 许多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都是因为数学语言发展水平较低,表现在对数学语言信息敏感性差、语言表达紊乱及语言转换困难——即数学阅读能力差,从而造成知识接收质差量少.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又必须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符合数学教育发展的规律 ,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数学阅读进入课堂

1. 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自觉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有效地诱发阅读动机,自觉阅读,也只有在感兴趣的事物或材料的刺激下,才会特别兴奋和投入,产生愉快情绪体验,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的火花,阅读效率会成正比例地增长. 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首先要使他们感到通过阅读而成功地学会了一些东西,获得成就感,尝到数学阅读的乐趣. 其次,可在教室里陈列或张贴一些新颖、乐趣性、神秘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最后,在讲解新课时,应当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但又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问题有意留下来不讲,让学生产生疑问,又看到了越出教材以外到浩瀚的知识海洋去遨游的前景,激发强烈的阅读动机.

2. 用好教材,指导阅读策略

数学教科书是专家们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可是,目前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仅仅把它当成了一本习题集,缺少了阅读环节,结果是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懂而不会做. 所以,广大师生应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通过指导学生先学,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初中生不习惯预习,即使预习也只是把教材浏览一遍,抓住几个公式、法则而已,效果甚微. 因此要指导学生预习、阅读的方法. 开始时,教师可按照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编好不同层次的导读材料,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不同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比如:导读材料可按A,B,C三级的要求编写. A级:能初步认识数学概念、定理、公理、公式、法则、图形的含义,能大致说出例题的解决方法、步骤. B级: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或定理、公理、法则、图形等内容,找出关键词或符号,能指出知识结构中的疑难重点以及解题关键步骤. C级:对数学概念或定理、法则、图形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找出例题的其他解法,能将零星知识逐步形成新的知识板块,建立新的知识网络,甚至能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让学生试着编写切合自己的导读材料进行阅读,在课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及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

3. 读写结合,优化阅读过程

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数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决定数学阅读是读写结合的过程. 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 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内容通过画线、做提要、列提纲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 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常省略一些推理、运算证明过程等,阅读时,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需要纸笔补出演算、推理,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可将阅读中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结合,概括归纳出一些比字面更深的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方法、知识结构框图、例题的其他解法,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 这些都要求学生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4. 语言转化,提高阅读水平

教科书中的语言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 要让学生理解领会这些语言,必须实现三种语言的灵活转化. 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剖析、总结、交流,要求学生熟练地把阅读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 即化抽象为具体,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与文字语言形式相互转化;把一些用文字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通俗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 通过阅读交流,有目的地实施语言转换能力的提高.

5. 鼓励评判,拓展阅读能力

第5篇: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句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平环境像花朵一样美好,也像花朵一样娇嫩,容易受到破坏。”

笔者认为,《用书》中“表示特定的称谓”的解释欠妥。《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称谓”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称呼②,当面招呼时用来体现彼此身份、关系的名称。如老师、同学、师傅、厂长、同志、小姐等。两种权威词典都说明“称谓”是对人而言,而“和平之花”是针对“战争的硝烟”而言的。这个词语虽然出自一个特定的环境,但不宜视为特定的称谓。《手册》中引号的用法第2种说对“特定的词语”要用引号。笔者认同这种解释,这里加引号是“表示特定的词语”。教科书中可找出类似的例句,如“湖边的森林里,有列宁的‘绿色的办公室”’。“绿色的办公室”加引号,也用来表示特定的词语,即列宁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才有这样的办公室。

“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的例句教科书中也有,如《小萝卜头的故事》,“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并不是监狱难友送他的高雅的名号,而是对一个八个月大时就被赶进监狱、长期受监狱生活折磨的孩子的特殊称谓,可见狱中难友的疼爱之心。

【句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鱼游到了纸上》)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聋哑青年与其他观鱼人不同,爱鱼画鱼到了痴迷的地步。”

笔者认为,“特别”没有特殊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特别”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特别①,与众不同:不普通……“与众不同”在哪里?后半句已说明,“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用书》的解释有点哕唆,也没有必要,“爱鱼画鱼到了痴迷的地步”还比不上课文原句好。《用书》编者说的“特别”的特殊含义是指“聋哑青年与其他观鱼人不同”,这里的解释还是“与众不同”的意思,没有超越“特别”的义项①。“特别”在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作者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一个事例),都是为了凸显聋哑青年的“特别”——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对这里的引号,有的教师说是“表示着重论述的内容”。《手册》中引号的用法第2种说对“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词语”要用引号。笔者参考这些说法,认为这样解释更好些:这里的引号表示意义重要(或突出)的词语。“特别”是全句论述的重要词语,也是全文表达的重点,加上引号,是为了突出它。

【句3】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具有特殊含义,伽利略并不是真正的‘辩论家’,但勤于思考,能言善辩,这是同学们送给他的雅号。”

笔者认为,《用书》编者因为伽利略不是真正的“辩论家”,就把“勤于思考,能言善辩”视为特殊含义是不妥当的。应反过来说,因为伽利略“勤于思考,能言善辩”,所以同学们送他“辩论家”的雅号。这里标引号不表示否定的词语,“辩论家”也没有“特殊含义”。教师不可能去思考在校读书的伽利略是不是真正的“辩论家”,因为给学生送“小诗人、小画家、小歌星”等雅号,是教师常做的事,就是小学生也知道是老师夸奖他。“小诗人”,是夸他诗歌写得好;“小画家”,是夸他画画好;“小歌星”,是夸他歌唱得好。“辩论家”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是同学们夸伽利略善辩论。《手册》中引号的用法第8种是:“文章中的绰号要标引号。”“辩论家”是雅号,有的雅号也是绰号,标引号是行文必需的,因为也是引用别人的话(雅号没有自封的,绰号也没有自起的),有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

【句4】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有特殊的含义。意思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不是指‘摇篮’的一般意义,即养育婴儿之处。”

笔者认为,这里的引号没有特殊的含义。有教师说:“这里引号表示强调。课文第一句‘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加引号,但仍然应取词典的第2种解释,‘比喻人才成长的处所或重要事物的发源地’。可见,这一句加引号,并没有产生特殊的含义。之所以加,是为了强调‘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这一疑问。”笔者赞同这位教师的见解。为了让学生正确记忆引号的用法,建议这样表述:这里的引号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

第6篇: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关 键 词 :宋元文人画 教育思想 审美倾向

文人画又称士人画,简言之,即指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创作的画。士人画的概念提出于宋代。苏轼在《东坡题跋》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若乃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①先秦以来统治者把民众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东坡根据画家不同的社会身份,把画分为士人画和画工画,肯定士人画,贬低画工画,因为画工画只取行状物,侧重物表,而士人画取其意气,别有一番气韵意境。由此可知,士人画是文人士大夫在政事诗书文之余而从事的一种雅好。文人画在元宋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文人画教育思想也具有了其特有的审美倾向。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教学内容,以文字为载体的诗文成为主要的教学载体,因文字书写而形成的书法艺术也随之视为上等之艺,而画与阴阳、卜、噬、工巧、造食、音声、天文同属伎术者之地位,也被文人所轻视。如唐阎立本诫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缘情染翰,颇及侪流,唯以丹青见识,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诫,勿习此末伎。”②韩 传云:“尤工书,兼善丹青,以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③五代荆浩云:“画者,画也。”④宋代绘画艺术的自律性逐渐成熟,文人抵挡不住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但又见于传统观念对绘画的歧视,故特把文人画与画工画区分开来。文人画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绘画教育呈官方绘画教育、民间绘画教育、文人画教育三重分野,三个层面各具独特的教育特色,又相互影响。特别是文人画教育思想中有着明显的独特的审美倾向,下文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形似之外求其画

绘画基本的功能是存形状物和教化。民间画工重粉本师授,宫廷画工重状貌写生。宋代文人不甘于画单纯存形状物的匠技之工,而追求“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审美倾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雅正是文人所标举的风格。张彦远此话正投合了宋文人的审美心理,故取之作为文人画的理论依据。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⑤道出了画更重要的是在形似之外的意。东坡观王维吴道子画壁云:“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象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欧阳修《题盘车图诗》:“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明确了轻画形重画意的主张。沈括亦曾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器求也。”⑦倪云林云:“仆之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题自画墨竹又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子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⑧他以自己的亲身创作体会,揭示出文人画重意气不重形似的审美倾向。由此可看出,无论文人画创作还是画理鉴赏,皆追求形外形上的意境和逸气,这种审美倾向成为文人画教育的重要的思想。

二、气韵非师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有“论气韵非师”一节,曰:“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人品即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已,生动不得不至。”此言气韵非能师授,而在乎人品才情,这就要求画家人品胸襟的蒙养、诗书画的才情、广游河山的阅历,及追求风神超迈、志趣高雅的气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文人画家重要的修养方式。文人画家有了这种品格和胸襟才能创作出文人画特有的气韵格调。宋元文人画家莫不饱学博识。如苏轼文名盖世,自不待言。文同以学名世,操蕴高洁,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其墨竹开一代风气。李公麟,好古博学,雅善画,尤写人物为精。米芾博记洽闻,诗文甚丰,任书画学博士。赵孟 坚修雅博识,善水墨白描梅兰水仙。王庭筠当时已有三绝诗书画之誉,这些文人画家都有深厚的文识修养,高远的胸襟境界,盘横山川,游心艺林,其画自有神韵妙境。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曰:“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在天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结为山水传神矣。”这正指出了气韵非师思想的内涵,也是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经典概括。明人姜绍书《无言诗史》评倪瓒云:“善画枯木竹石及山水小幅,气韵萧远,识者谓云林胸次冰雪云烟,相为出没,笔端固自胜绝,良不虚也。”文人画品格萧散闲远,笔韵高简,此正是气韵非师,乃个人修养所至的结果。

三、诗书入画

南宋邓椿《画继》云:“画者,文之极也。”此言诗画二事,其理一也。王维《蓝田烟雨图》东坡题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董其昌《画旨》谓:“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尊王维为文人画之祖,在于其以诗境入画,致使画境高远。诗画有异形同工之妙,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成为文人画立意造境的文化依托。宋徽宗立国子监画学,以古人诗句命题考试学生作画,又自徽宗开画上题诗句先河后,文人画家凡画必题诗,这逐渐成为文人画形式的独特之处。宋文人画家以书法入画,精研绘画用笔与书法用法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不同于描画的写法,建立文人画写意的概念,援书入画,才真正越过以状造形的阶段,进入了笔墨语言。

书法的修习成为人物画家的必修课。明人李日华《紫桃轩杂辍》云:“余尝泛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文人画把书法的用笔融入绘画中,丰富了绘画的语言。诗书入画从立意取境,从意象两端构筑文人画特殊的气质。东坡语:“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书入画成为文人画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诗的意境,书的劲势,画的形制统一于画面,诗书画互补互衬,此成为文人画教育思想的审美倾向之一。

宋元文人画教育思想的审美倾向,不仅通过创作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从文人画家的诗文评论和画谱画诀等理论中体现出来,这些审美倾向直接促进了文人画寄情写意和品格形态的建立。此后,文人画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趣味和风格的主导方向。

 

注释 :

①宋人评画.湖南美术出版社,第223页.

②旧唐书卷七七

③旧唐书卷一二九

④荆浩.笔法记.

⑤东坡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⑥东坡集卷二凤翔八观.

第7篇: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笔者研究了一百多位名人的读书方法,其中有90余种是属于真正以“读”为本位的读书法。笔者发现,这90余种读书法,几乎没有例外地指向了“思考”和“积累”。韩愈主张吃透文章的精神实质,陆九渊看重领悟和体会,郑板桥强调独立思考,牟世金注重多思善疑,杨乐强调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美国作家和文艺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看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积累呢?明代文学家张溥喜欢边抄书边默诵;顾炎武年过半百还在马背上背书;梁启超喜欢围绕某一题目读书,擅长定向记忆;毛泽东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吟,加强记忆;丰子恺乐于复读已读过的书,做到烂熟于心;林帆认为读书是为了积累雄厚的知识“底子”;张广厚主张把重要的书籍“吃”下去,吸取其全部营养。卢梭读书的第一个步骤便是把书中的内容、观点全部装进大脑这一信息库中,爱因斯坦读完书后,能把书中的精华部分条分缕析地讲述出来。茅盾能背《左传》全书和《史记》中的许多篇章,林肯能背苏格兰诗人彭斯的诗集,马克思能整段整节地背诵歌德、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等名家的作品。蔡元培先生几乎没有一日不读书,他把自己未能抄录书中精华,因而不能时时阅览乃至记熟视为终生的憾事;陈从周先生认为背诵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学者何满子先生在《中学生阅读》上撰文,不仅以“这事您务须相信我”为题,结尾又强调“这事您务须相信我,务须!”告诫中学生“倘有所追求,想积累不论哪方面的知识,读书必须及早,抓住记忆力旺盛的年龄段汲取知识信息”,“不论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必须以人脑中储有的一定知识为基础,才能去寻求探索;否则,你没脑中的‘钓钩’,如何钓来未知的信息?”“无论如何,脑子里拥有的知识最受用,最能运用自如。”

    再看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相关图书收集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不下于150种。约有30余种被公认为阅读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多为阅读教学过程的步骤安排,有的注重质疑 ,有的注重点拨,有的注重练习,有的注重总结,有的注重交流,有的注重反馈,但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理解、分析、鉴赏、评价,而指向记忆、背诵、积累的却很少,只有初中语文“教读法”的基本模式提到了听写字词和背诵课文,阅读教学五步法提到要求学生按自制的“分析示意图”复述课文,阅读程序五步精读四步粗读法提到占有字词识、记和诵读会复述,“五步自读”教学法分别有“记读”和“诵读”这两个步骤,重视“摘录或听写好词好句”,朗读、复述、背诵。可见,思考与记忆这一对翅膀,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思考这一只还比较强劲有力,记忆这一只已经严重萎缩,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在效率不高的低空扑腾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先生在他主编的《阅读学新论》这部专著中,考察了阅读能力结构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阅读能力结构研究的缺憾,对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解和组合,把阅读能力分解为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贯串结构。纵向层级结构由低到高分别是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关于阅读迁移力,曾先生指出,以往的阅读能力结构观出现严重残缺,主要是阅读应用阶段的阅读迁移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阅读迁移力的基本因素之一,便是阅读借鉴能力。至于阅读创造力,曾先生认为是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超越作者进行再生产的创新能力,需要综合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各种技能,运用创造思维产生超越读物原有内容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或思路。阅读能力的横向贯串结构,包括阅读选择力、阅读思考力、阅读想象力、阅读记忆力和阅读时效力。阅读选择并非通常所说的选择读物,它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的始终,阅读思考、阅读想象也是如此,全都渗透在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等各个阅读层级之中。阅读记忆力指的是读者对读物信息的识记、存储和再现的能力。没有记忆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这一显而易见的道理,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阅读时效力是融速度、理解、记忆于一体的阅读概念,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取得阅读效率的能力。

    必须指出,纵横两向的十种阅读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忽视了某种能力的培养,必然影响甚至妨碍相关能力的养成。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侧重于熟读和记诵,精讲和启发,复习和练习,注重读、背、抄、写札记、作评点,这样做的结果,正如鲁迅所说,弄得好,是终于有些懂,但读不通的也多得很,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现当代的阅读教学,总体趋势是分析之风渐盛而诵读之风式微,偏向理解,漠视记忆,这样做的结果,是赢得了一顶“少慢差费”的帽子,至今无法脱去。

    三、构建“四个一点”阅读教学模式

    1.记住一点东西。没有记忆便没有学习。记住一点东西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工作。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这就是言语系列,内容系列,知识系列。言语系列包括生字、生词,成语之类的四字雅词,精彩的语句或语段,乃至整篇文章;内容系列包括典型人物、故事情节、精彩的细节、著名观点、独特的体验、有意义的经历等;知识系列包括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体知识、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以及各种表现手法等。

    2.思考一点东西。学而不思则罔。阅读若不以思考随之,好比走进陌生的城市,不辨东西南北。思考有微观、中观、宏观之分。微观指语句而言,如传神的动词的选用,或生动形象,或意味深长;不同句式、语气的选用,或句意悬殊,或情感有别……中观指语段而言,如一段话的要旨是什么,思路是怎样的,结构有何特点……宏观指全篇而言,如全文的立意布局、作者的感情倾向、文章的风格特色等等。思考有层次高低的区别。感知是一种思考,理解是一种思考,鉴赏是一种思考,评价也是一种思考。思考是以自己的全部阅读积累为基础的。思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3.借鉴一点东西。

    借鉴是与思考密不可分的。阅读之后的借鉴,更多的是属于模仿层面的实践活动。字词的仿用是一种借鉴:或名词动用,或贬词褒用,或大词小用……语句的仿写是一种借鉴:或整句仿写,或特殊句式仿写,或有关修辞格的仿写……语段仿写是一种借鉴:或总分,或分总;或纵向铺陈,或横向列举;或情景交融,或叙议结合……整篇仿写也是一种借鉴:或一线贯穿,或双线并进;或先抑后扬,或托物言志;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忽视乃至轻视模仿的作用是不明智的,试图跳过模仿阶段是对学习规律的践踏和戏弄。

    

    4.创造一点东西。对学生而言,模仿已经包含一定的创造因素,因为语文学习的仿写决不等同于工匠的仿制。不过,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更多的是一种联想或想象,一种置换或转换,一种质疑或补充……既可以通过具体的细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透过作品的空白研究人物的命运;既可以抽出文中的论据填进自己的论据,也可以根据表面的文字读出文字背面的东西……在接受美学看来,阅读并不仅仅是一种解读,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不过,无意识的阅读创造只是一种“本能”,有意识的阅读创造才是一种境界。“四个一点”当中,“记住一点”是基础,“思考一点”是关键,“借鉴一点”和“创造一点”,则是一种有机的延伸。

    人们的阅读是有惰性的。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坚持“四个一点”,教师必须在阅读上进行严格的训练,把“四个一点”落到实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使之习惯成自然。在起始阶段,教师要起示范作用,和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和学生一起查字典,和学生一起圈点勾画作批注,和学生一起分析,和学生一起鉴赏,和学生一起质疑,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确定重点

    记住哪些内容,重点思考哪些问题,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哪些地方是创造之点。在学生对“四个一点”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就要他们按照“四个一点”的要求自学课文,在语文学习簿上写下自己识记的内容,思考的问题,借鉴的对象,创造的成果。识记的内容必须详尽。思考必须有重点,必须在自己思考的诸多问题中择其一二写出答案。借鉴须看具体情况,若是语句、片断仿写,则须写出具体内容;若是全篇仿写,则可以只写提纲。创造应视具体文本而定,重点应是文学作品,学生可在诸多创造点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一点,写出自己的创见。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自学笔记,可以用听写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识记情况,可以重点讨论几个问题,可以在理解、分析、鉴赏的基础上做模仿练习,可以选取一两个创造点进行说写竞赛,可以重点比较几位同学的自学笔记,也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有关建议。需要指出的是,课时有限,我们不能每篇课文、每节课一概进行“四个一点”的训练,对于具体的课文来说,必须也应该有所侧重。

    学习课文要做到“四个一点”,课外阅读同样要遵循“四个一点”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构建自己的阅读宝库,摘抄“一点”应该成为自觉的行动。要时常以欣赏的心情翻阅自己的阅读宝库,尽可能把摘抄的内容融入自己的记忆,丰富自己的知识链条,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思考应与整个阅读过程相始终。借鉴与创造,也应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思考的形式完成。阅读之后,最好能写一点读书笔记,可以是心得体会,也可以是模拟之作,虚飘的思绪只有经过物化,才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四、建模的几点理由

    1. 四个一点”不是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它不以课堂教学结构的面目出现;“四个一点”也不是四种课型的拼接,尽管每个“一点”都可以是一种课型;“四个一点”是关于阅读过程、阅读要求和阅读目的的一种描述,表现在教学上,它完全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可以为我所用。四个一点”可以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既是教学法,也是自学法,学生无论预习、上课、复习还是课外阅读,都会有章可循。长期坚持,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自己的语文个性。,; 

    2.“四个一点”符合高中语文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两部分明确规定: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善于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积累语言;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标准也有相应的要求。“四个一点”把积累作为重要的阅读目标,综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扩展了阅读借鉴的外延,把“创造”作为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较好地体现了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3.“四个一点”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人有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而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会使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获得后天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因而素质教育的教学把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主要目的。落实到语文教育上,就是要根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形成创造的品格、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四个一点”当中,“记住一点”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思考一点”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证,“借鉴一点”是走向创造的桥梁,“创造一点”,则既是阅读本身不可成缺的要素,也是积累、思考、借鉴的目的。“四个一点”阅读教学模式,既是教学法,也是读书法,既是提优法,也是补差法,既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合于创新教育的需要,可以说是为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找到了一条不算狭窄的跑道。

    4. 传统的阅读是述而不作,是顶礼膜拜,是跪着的阅读,与这种“阅读”相联系的教学,只能是微言大义、捕风捉影、为尊者讳,这是社会现实的不平等、不民主、不自由在阅读和阅读教学上的反映。现代阅读是坐着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生产者的平等的对话。“四个一点”以现代社会的民主进程为背景,以阅读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指导,努力追求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效应,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对话中产生自己的理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在两种经验的交流、碰撞和渗透中,实现自我的超越。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主编《中学教师新概念教学百科·中学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应用手册》(上)中国致公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刘堂江《读书百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

    3.邓九平主编《谈读书》(上、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4.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章熊、张彬福、王本华《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3 B

    6.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7.权曙明《阅读: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4期

第8篇: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互动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有利于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让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开展互动教学。对此,笔者提出了如下策略。

一、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奠定课堂互动基础

在互动教学中,若想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则需引导学生课前自学,为课堂教学做好知识与思想准备,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奠定课堂互动基础。

首先,做好阅读指导。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书本编写特征、阅读方法、阅读要求。第一,先浏览课堂上将学习的内容,譬如章节课题、黑体字、小标题,以大致了解学习内容。第二,课文细读,弄清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与结论。同时,认真想想是否理解了基本观点,结论又是如何得出的。第三,学会做阅读笔记。比如基本概念,则在边上或者下面作记号;基本观点,则标记于内容下方;结论,则需作层次记号“①……②……”,不懂之处则标上问号。第四,观察书本插图,发掘其隐含意义。第五,写出阅读感触以及想到的问题。

其次,制定导读提纲。这一提纲需围绕内容与课标来确定。主要包括: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学习要求;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实际,也可激发思维的问题;建立疑问栏,让学生写出自读中的疑难问题,亦或知识阅读中自己想到的但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导读提纲需提前发给学生,以发挥其在学生自学中的导向、导读作用。如学习《筑起“防火墙”》时,学习目的为:学习自我保护的技巧与方法,认识到我国法律对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特殊意义。重点与难点: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问题思考:在书本案例中,丁某有哪些行为错误?这一案例给你们怎样的启发?怎样理解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丁某被绑架后,会发生什么结果?若你是丁某,碰到类似情况,该怎样自救,以免发生悲剧?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预习。

另外,还需督促检查。其方法主要有:小组成员互检。组长督检成员,组员督检组长。组长将检查结果汇报教师;课前或课堂小组讨论时,教师对学生展开检查;课堂上,各组轮流“讲课”,提供反馈信息。

二、创设情境,问题讨论,增强教学互动效果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法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师生处于一定的情境中,沟通情感,交流互动。在情境设置之前,教师应了解教学要求与目标,把握学生学习特点,然后精设学习情境,熏染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学习情感,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理解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方式上,情境教学是多种多样的,如图象资料、视频音乐、故事游戏等,以熏染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还需注意,情境创设是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因此每一情境下都要有明确的学习主体,并注意切入时机与创设时间。当然,情境也需具有真实性,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发挥情境的真正作用。其次,巧妙设问,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设问,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讲读法分析具较强逻辑性、较为抽象的问题,并层层递进,附以板书与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增强知识直观性;然后是强化课堂讨论,以增强互动效果。教师可设计辨证性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辩论,从现象中把握事物本质,体验知识吸取过程。

第9篇:特殊教育概论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数学学习;良好习惯;培养途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之巨大,习惯一经养成,便成自然,难以改变。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故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其受益终生。

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初中生正处在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从七年级学生抓起,在各种数学学习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从七年级开始就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树立起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思想。但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课本没什么可读的,也不太会读,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的指导和循序渐进的培养。有效地阅读课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做起: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学贵自悟”,有目的的预习读书是学好数学的良好开端。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使预习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书,看不出问题和疑点,也没什么收获。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有效率的预习。比如,精心设计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应尽可能浅显易懂,使大多数学生细读之后就能理解,也可根据本节内容设置一些典型问题,围绕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大胆地质疑,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先粗略地浏览数学课本的有关内容,对基本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对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认真地去听讲,在预习中不断养成边读、边想、边划、边算的习惯。

2.课堂精读,加深理解

有些人认为,数学课堂主要以知识的理解、应用为主,会做题就行了,不需要看书,特别是现在信息化的课堂,课件代替了一切,一节课下来,学生甚至不需要翻书,也没有机会看书。我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了课本这个根本,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精读,准确把握每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精读重点内容,在读书中悟出知识要点,做到读有所获。

3.课后复读,归纳总结

我平时要求学生课后结合课堂教学,重温教材的主要内容,在做作业之前看一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研究一下例题的解题过程和分析方法,然后再去做作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良好的复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听讲是学校学习的根本。由于一个班学生人数较多且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应组织学生积极地、专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分神、不做小动作、不做一切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该练则练,该讨论则讨论,该动手实验,则动手实验,该回答则回答。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学会听课对初中生学习尤为重要,在听课的习惯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思、记的习惯。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2)听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发生及形成过程;(3)听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学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的思路和数学方法的渗透;(5)听课堂小结。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防止“填鸭式”“满堂灌”,掌握最佳的讲授时机,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应该紧跟随老师的思路而进行思维活动。如果在课堂上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课,而不思考老师讲授的内容,不理解这些内容,那么老师的声音就会变成催眠曲,使学生慢慢进入瞌睡状态。所以学生不积极思维,就发挥不了其主体作用。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本质和核心,会思考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地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以记代替听和思,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要注意:(1)记笔记应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

1.做作业前看书的习惯

做作业前重温一遍课文,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性质、法则等,然后认真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科书,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和解题的思维方法,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格式,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字迹要清晰。

2.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有些学生急于完成作业,往往不认真读题、审题就匆匆作答,结果导致做错或者根本做不出来,回头再读题,才发现丢了关键性的条件,既浪费时间又徒劳无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这种示范:比如在提问时,先让学生大声地读一遍题目再回答,以示读题的重要性,在讲例题时,经常有意识地先问学生题目是什么题型,它有哪些条件,有哪些特点等,作为审题的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3.独立作业的习惯

要经常对学生阐明做作业的意义,教育学生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完成或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宁可以后抽时间补做,切不可为了应付而去抄袭。

4.规范作业的习惯

规范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仅要求按时完成,还应要求像例题那样规范书写。通过订正、指导,逐步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

5.解题后回顾与检查的习惯

解题后的回顾与检查,一是检验结果,主要是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理有据,条理是否清晰,解答是否全面详尽。二是对解题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方法进行反思,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培养学生准确说理的习惯

数学语言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数学质量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练习、强调,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1.准确表述数学概念的习惯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而准确表述数学概念,既是正确理解数学的体现,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数学概念,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防止并纠正概念表述中的一些常见错误:诸如混淆不同概念、减少内涵、偷换条件、以偏概全等。

2.正确使用数学符号的习惯

数学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符号就是数学的语言。正确使用数学符号,不仅可以正确表示数学概念,也可正确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初中起始教学中就应注重数学的符号应用,并有意培养学生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习惯。

3.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言必有据的习惯

培养学生语言准确的习惯,贵在坚持,难在不懈。教师既要严于律己,更要严于待生。课堂上要仔细听清学生答问,并从中发现不严密之处,及时说服并予以纠正,做到有错必纠,有洞必堵,还要有所预见,防患于未然。备课时、讲课中要尽量预见学生思维的“易混点”,有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辨析,避免应用时出错,或者故意设置思维障碍,引导学生“上当受骗”,吃堑长智,从反面告诫学生、提醒学生,往往比教师单纯的正面强调更有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五、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习惯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释疑、解惑。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1)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2)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成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伴随、影响着每一个人,并在人生道路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自主学习习惯的要求。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沈龙明,奚根荣.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