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精选(九篇)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第1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一.课外语文活动的意义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情操

通过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如组织讨论、采访、辩论、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也可以组织有特长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的比赛,通过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让学生从活动中获益,从而明辨是非,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能力与思维培养的错误观念。通过课外语文活动,比如播音、采访、表演、辩论、演讲、写作、朗诵等给学生提供技能训练的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锻炼学生的管理、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如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与辩论赛,可以锻炼参赛学生临场应变、思维与表达的能力,组织比赛的同学可以提高组织、安排、合作、分工、筹划等方面的能力。

(三)立足课堂同时超越课堂

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广泛地获取生活信息、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阅读、学习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书籍,参加与课文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知识去指导实践,可以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起到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比如,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的课本剧表演,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创新心理需要,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培养学生对角色心理、表演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解能力。

二.多方挖掘语文课外资源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并从中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地,有效地利用教室、校园等场地,建立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同时将这种环境当做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加以利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评比栏”、“图书角”、“学习园地”,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作文书法等。由学校学生会、团委、政教处联合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对人、社会与自然的理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另外,还可随意地举办影视欣赏撰写影评、对对联、猜谜语、知识竞赛、名著点评会、诗歌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环境中多种渠道学习语文、感受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探索语文课程资源

网络资源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资源可以克服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因此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学生感受最深的是亲身体验的事情,但是书籍、网络、电影、电视等媒体对学生生活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而及时的间接生活体验。互联网上瞬息万变的知识资源,是学生用之不尽的素材库。如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搜索相关主题的散文或古典诗歌,让学生自行朗读录音、配以音乐或使用多媒体画面,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同时实行评比,在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学习古典作品的兴趣。

(三)在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广泛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织具有家乡特色、地方文化的语文课外活动,从而培养高中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例如,让学生利用课外实地考察,撰写研究论文,最后再进行班级交流。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

三.结语

第2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关键词:课堂行为 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却常常令人不满意。如何帮助学生去投入、去发现,引导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在的教学空间狭窄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是住校生,基本上高中语文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使训练形式多元化

传统的训练,大多是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紧扣课堂,抓住课文,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作演讲,天天训练“说”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每天只占用两三分钟,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开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小小说、童话、寓言、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精美日记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这样就将常规的课堂教学跟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还使学生树立起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著名导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诵实现对学生的 “启”。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1.创设故事情节,发散思维。我在讲老舍写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先讲一个故事给学生听,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亲情的情感体验中。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2000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造成5死11伤。其中一家三口,在缆车下坠的时候,父亲用手高高托起年仅二岁的儿子,使儿子幸免于难,但小孩的父母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歌手韩红以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作为素材,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最后韩红还毅然把孩子给领养了。故事讲完后,许多学生还沉浸于故事的氛围中,于是我缓缓地说到:“的确,父母的爱是世上最纯洁无私的,在关键时刻他们甚至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来保护他们子女的安全,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看看在作家老舍眼里,母爱又是怎么样的。”我顺势将他们的思绪引入老舍的《我的母亲》,在情感的潮流已经流畅之际,他们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2.适当播放音乐,激活思维。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

3.画面再现情境,启发思维。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比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在课堂中,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画来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贴切,运用图画再现情景时,不仅画面有“形”,还有“境”,配以教师讲述时的“情”,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景,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4.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思维。想象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精心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新颖、有创造力,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才会思维勃发。

参考文献

[1]刘金平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湖北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7。

第3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一、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注重情感味

我们的客家文化校本选修课程中有以爱国爱乡为题材的内容。抗日保台的民族英雄丘逢甲、叱咤风云的远征名将黄琪翔、血洒疆场的抗日烈士谢晋元、运筹帷幄的开国元帅,都是客家人精忠报国的突出典范。情系家乡的曾宪梓、造福桑梓的熊德龙、热心公益的田家炳、捐资办学的刘宇新,都是客家人热爱家乡的杰出代表。还有以亲情为题材的内容,古有寒冬腊月下塘捉鱼孝母的罗孟郊,今有知恩图报、尽孝膝前的彭彩金。又有以友情为题材的内容,有布衣总统孙中山与开国元帅两位客家伟人的传奇故事,有兴宁一中王佛松与汪懋华“一桌两院士”的佳话。另有以爱情为题材的内容,《十望夫》《春风吹开并蒂莲》等客家山歌叙述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二、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注重语言味

我们开设了客家山歌专题。客家山歌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例如“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歌中利用“成双”语义双关,构成整首山歌的歇后双关,一方面指哑子食着单只筷,想要一双筷子却又说不出来,一方面则用于抒发相思之情,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我们开设了客家五句板专题。客家五句板是在梅州地区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艺形式,每首歌由五句歌词组成,五句板歌词纯清新、通俗易懂、妙语双关、形象生动。例如“歌子一唱开心花,见到大家笑哈哈,来唱客家五句,好比滚水泡细茶,紧食紧想乐开花”,用“滚水泡细茶”比喻越来越有味道,比喻五句板越唱大家越想听、越开心,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三、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注重知识味

我们开设了客家童谣专题。客家童谣是中国民间童谣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传统乡土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取材于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物事,语言活泼,手法灵活,易于上口,贴近生活。例如“阿鹊子,尾拖拖,一飞飞到树顶高,唔怕枪来唔怕刀。只怕阿妹嘴巴快,拐到树下割一刀,抽肠破肚剥皮毛”,这首童谣用借喻提醒人们,枪刀不可怕,最怕被美女甜言蜜语拐骗上当。我们还开设了客家楹联专题,客家姓氏对联中,一般是以先人典故,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期望后辈能继承祖业,光耀门楣。通过对一副副追宗思源、不忘根本的姓氏对联的鉴赏,帮助学生掌握了对联的平仄、对偶、借代、双关以及遣词用字的知识。

四、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注重地方味

客都梅州,江山如画,人杰地灵,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等美誉。有优美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还有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汉调音乐、提线木偶、五句板、采茶戏。有被誉为汉族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的围龙屋,有千年古刹灵光寺、梅县学宫、人境庐、花萼楼、三河坝烈士纪念碑等名胜古迹。还有宋湘、黄遵宪、丘逢甲、丁日昌、、林风眠、李惠堂、张弼士、姚德胜等名人俊杰。我们开展选修课程时充分利用了这些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游览客都名胜,走进客家民俗,亲近客家文化,倾听客家名人的叮咛和教导,激发了学生“我为梅州骄傲,我为梅州争光”的豪情壮志。

五、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注重生活味

第4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

1.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师和课程开发者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十分有限,或者受制于传统课程资源观念,或者陷入应试教育的深渊不能自拔,或者缺乏相应的识别、开发和利用的意识、能力和相应的策略。一方面面对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许多语文教师都视而不见,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开发与利用,也只是比较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注重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网络资源虽有必要的认识,但缺乏足够的课程资源意识和理论指引,开发与利用的效果不明显。

2.语文课程资源

朱慕菊(2002)指出:“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要素;“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则包括决定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这些因素作用于课程但不是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课程的要素来源,又包含课程的实施条件,例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而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语文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学科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常常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缺乏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动力,结果往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3.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作用

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使母语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性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会触发自己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教学互动、情感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学水平提高了,课程内容丰富了,语文学习变得有趣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自然会高涨,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会大大地得到提高。这体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相促进,教学相长,实现了良性互动。

4.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

4.1挖掘教材资源

长期以来,国家统编的教材被认为是教学的权威,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基本上是教材、教参、练习册等,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其结果是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气氛沉闷、缺少创意。作为母语科目的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要有针对性地扩展语文教材的使用空间,提高使用效果。有了自,教师可以充分开发教材资源,使教材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经验、生活与兴趣。例如,上完海伦・凯勒《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可以布置一些活动如即场表演,让学生模拟海伦・凯勒在接受教育前的状态,演哑剧,让其他同学加旁白;或者让学生写题为“如果我只有三天的生命……” 的作文。这样就可以使语文学习带有趣味性,体现新课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4.2灵活调用教师自身的资源

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宝贵的资源,教师的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与情感历程都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地插入语文教学中去。一位热爱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经历融入语文课程和课堂实施中,以榜样的力量,自身丰富的阅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机地插入到教学中去,进行德育渗透,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例如,在教授《〈童年〉:在苦难中长大》时,我结合自己童年生活状况(没有玩具,很少肉吃,没有童话书看,没有钱去旅游,等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学生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4.3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可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网络和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有利于课外延伸性学习,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网络提供的丰富的超链接,有助于扩展学习的内容和主题,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互动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在网络中会变得轻而易举,为语文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媒体资源还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逼真的语境。关于英雄事迹的题材,如,把舍身炸碉堡的镜头播放出来;关于战争题材的主题,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代表性的电影片断,这些都能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增强情景的逼真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

4.4开发学生学习与生活资源

语文即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了生活,语言学习尤其是母语的学习就变成了空壳。现在的开放式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能经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从生活挖掘材料,从身边的小事和新闻故事拓展主题。例如讲到与“旅游”相关的文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开展一个旅游图片展,把自己的旅游景点图片展示出来,并分组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组织一个旅游节,看哪个小组赢得最多的“游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旅游经历,如参观文化古迹、历史遗址,浏览风景名胜,等等。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提高观察能力。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语文教学,把学生的丰富的生活经历与语文学习密切联系起来,既可增强学习的趣味,又可增长他们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实践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5.结语

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摒弃“死守教科书”和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思想,有课程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开发课程和课程资源,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语文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在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资利用的有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的或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在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资利用的有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的或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十分必要,可以将教材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有助于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保证,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人实践水平的提高。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有,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从生活中开发;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从教学琐事中开发。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就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功夫。因此,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十分必要。

(一)可以将教材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和正式文本,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呈现学科知识,还应该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的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这就需要教材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材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随着课程资源观念的转变,倡导“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进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二)有助于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保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

(三)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人实践水平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改变了教师课程的从属者身份,使之变成了课程主体,乃至课程本身。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及素质,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和主导方向,进行语文课程开发,教师也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如此,理论与实践反复交错,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参与课程开发,能增进教师责任感,教师能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教学实践。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是占首位的。就语文课程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教学音影音像资料、图片、文学社团、文学社刊、广播室、校园文化环境都应是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二)从生活中开发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学习母语。或者说语文学习就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语文知识就是在生活中生成的,语文能力就是在生活中培养的,生活就是语文学习教育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命题,倡导“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不要膜拜在语文课本之下,将课本与生活隔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隔离,要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要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生活为源,语文为流,源远流长,这是语文老师强化资源意识要确立的第一理念。

(三)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实施新课改后,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了,他们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结果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新的情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把学生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四)从教学琐事中开发

第6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关键词:现实生活;课程资源;提高实效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72-02

1.简述课程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所谓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本文所谈为广义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按功能,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空间的分布,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课内资源、课外资源和信息技术。

2.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2.1.1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1.2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2.2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2.2.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2.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2.3立足课本,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 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3.1科学把握教材, 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语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 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3.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2.4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生动。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唱一支歌、观一幅画、演一场戏、看一个电视片段,来启发引导学生,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造新的作品。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第7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工作实际来谈一下: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就是语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校园内播放名篇名著的录音;经典诗文的朗诵、在课外活动时间还可以播放小说朗诵、诗词赏析、优美小品文等。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可见阅读之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文章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周组织读书会,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交流读书心得,还可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指导学生参加校、县、省、部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地方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地方和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而学习知识。 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写出调查报告。我县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可以参观部级的恐龙博物馆,还可以从学生手中收集到化石碎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就恐龙话题写作,也可以就文物保护展开讨论,还可以就人类进化史作了解等等。

第8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课程资源的内涵会不断扩展,其内容和形式会更加丰富。而规避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误区则会大大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语文课程就是学校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安排的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①。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语文课程资源即形成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现实中的许多语文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含着语文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课程资源就是如此。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在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中最为常见的几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利用录音机、录放像机、投影仪、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等电气化设备,来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这些现代化教育技术媒体和手段比传统的语文教育媒体和手段更加形象和直观,更容易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综合刺激人脑。它极大地延伸了人体器官的功能,使知识信息的储存和传播更加迅速、更加久远。”②这些手段与方法中,录音机与录放像机正逐渐为多媒体设备所取代,而投影仪也成为依托计算机的一种成像设备。

在这几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最主要的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用它来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手段。

一、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

1.前提和必备条件

必须在硬件上具备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设备,且这一设备得具备必要的相关配置和软件系统甚至可以上网;同时,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者必须得具备运用新技术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并且,一个教育场所如学校,至少得具备一个多媒体教室,这样,现代教育技术下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资源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

2.要读懂教材

显然,要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绝不是“抓到篮中就是菜”,必须考虑到它的优先性、适应性、科学性等几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要注意到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要充分考虑到,课程资源不仅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还要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首先,教师在备课时,第一要做到的是读懂教材。

3.要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分析哪些课程资源在整个课程资源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对于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意义。为学生们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研究,这些活动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学生学习环境确保学习环境的灵活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安全性。教师必须能掌握课程资源,也必须被赋予权力,使自己不但能够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也能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们去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在作选择的同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资源的适当用途和可获得性,也要让学生们能够保持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们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的机会。

因此,教师也需与时俱进,在科学与技术爆炸的年代,在现代教育技术高歌猛进的今天,教师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而恰恰要成为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排头兵,不仅要学好,会用,而且要用得纯熟,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榜样,同时能将之更好地用于教育教学,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前;同时,在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教师本身也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4.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参与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者,在接受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一点儿不比为人师者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将他们的智慧开发出来,让他们为我所用,为自己所用,融入语文课程中去,利用已有的、在学的甚至自我探索的现代教育知识,开发并利用一些语文课程资源,则一方面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探索新知识的喜悦后则必然带来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同时可能还会有一些附带的好处,比如中学的计算机课程也会使学生学有所用,而趋之若鹜,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反之,如果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受教状态,学生被动越久,能动性就散失越多,久而久之,则会变成学习的傀儡,而散失了学习的兴趣,这就是现在有些原本应该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变得面目可憎的原因。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学生的参与,把语文课由要学生上变成学生要上,乃至把学生由参与者变成设计者,是一场革命。

5.需要制度的约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制度的约束。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使用并将之运用于课堂,除了需要通过使用知其利与弊之外,也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制约。制约的主要内容为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教育工作者要能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下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适度性,同时也不可忽视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只有这样准确定位,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趋于良性发展。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1.学校硬件不足带来的问题

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从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一般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状况要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重点中小学比一般中小学优越。

2.先进教育教学设备下的隐患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他任何痕迹;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练,造成课上到中途而无法进行,只好在旁边配个“助教”;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导致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

3.教师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缺失

由于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足,或者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在利用课程资源时带来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上也层出不穷。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渐渐有了消失的趋势。

4.学生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根据调查,我们发觉,广大学生对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我们调查了两所城市中学,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一般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共175名学生。调查显示:在回答“你是否喜欢语文课上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时,175名学生中64人选择“喜欢”,占37.14%;选择“一般”的有88人,占50.29%。一般来说,初中生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这类科技的新鲜事物运用于课堂应该持欢迎态度的,可是喜欢的人只占了三分之一强,有一半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注释:

①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63.

②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342.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孟昭兰,著.普通教育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版.

[2]阎立钦,倪文锦,著.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版.

[3]威廉·维尔斯曼,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高长梅,白昆荣,著.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5]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1998年版.

[6]李晓文,王莹,著.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配套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说明(人教版).

[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9]余文森,著.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余文森,吴刚平,著.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2]顾培玉,王建国,著.创新教育简明教程.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13]朱慕菊,著.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14]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15]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6]陈云恺,著.教育转型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

[17]奥苏贝尔,著.余南星,等译.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8]秦训刚,晏渝生,著.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胡礼和,著.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20]厉以贤,著.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论文类:

[1]面对新课改,我们该怎么办——来自课改前沿的报道.无锡市江南中学编写,2002.

[2]孙华,周玉亭,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2).

[3]张青民,王乃森,著.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4).

[4]王少元,著.语文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宁夏教育,2004(5).

[5]崔美华,著.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山西教育,2004(8).

[6]程小春,著.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东教育,2004(9).

[7]张诚,陈凯兵,著.加快学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实验教学与仪器,2004(12).

[8]奚梅萍,著.追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价值意义.江苏教育,2004(14).

[9]赵国庆,著.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教资料·初中版,2004(15).

[10]田梦萍,著.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学刊,2004(12).

[11]李举辉,著.开放的课程资源,生动的语文课堂.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

[12]杨传凯,著.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3]李冲锋,著.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3).

[14]印文霞,孙瑞梅著.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

[15]李海达,著.坚守与突围——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基础教育,2005(4).

[16]刘丹,著.增强资源意识,多角度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辽宁教育,2005(5).

[17]佘水平,著.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摭谈.湖南教育,2005(9).

[18]金淑丹,著.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教育技术的常见应用策略.中小学电教,2005(9).

[19]顾本华,著.不识庐山真面目——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误区浅谈.教学月刊,2005(11).

[20]王万军,著.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和思考.甘肃教育,2005(12).

[21]田梦萍,著.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利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3).

[22]姚冬梅,著.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4).

[23]岳增学,王中山,著.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河北教育,2005(20).

[24]胡云信,王道祥,著.例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5).

第9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质上就是探索一切能够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充分发挥这些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倡导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学习,语文学习内容自然不能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考试大纲。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和范围,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奠定广泛的基础。

一、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与改革实践表明: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有多向思维,实施全方位探索。首先,要立足教材,重视课程文本资源的开发。教材是学生和教师共享的学习材料,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通过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的联系,深入开发文本资源。把教科书的内容变成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适宜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比如教学《过秦论》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识记文章中的文言语法现象,学习古人写文章的严密逻辑,更要深化拓展,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知识,以辩证的思想分析作者的情感趋向,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鉴能力。第二,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资源。要从学生的现状中捕捉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体现其应有的价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捕捉课程资源,明确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把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第三,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面对信息时代给中学语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延伸到广阔的网络空间。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们布置学生课前上网搜集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料,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课文变得直观生动起来,既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问题意识,开辟了一片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第四,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丰富课程资源。在课堂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知识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多元多维的呈现,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能够拓展丰富课程资源,提供较学科课程更宽松、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举办读书节、开展课外写作、举办书法比赛等,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对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课程资源相对于人来讲是外在的,具有价值潜隐性,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课程资源隐藏的价值就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利用。对中学课程资源的利用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指导的作用,对于业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融合自身智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落实遴选、组合、改编等加工处理,将动态的课程资源演化为新的教育增长点。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师生多向互动中的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率落实,让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②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发现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方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并通过具体的训练形成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例如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们规定查阅的资料必须和课文内容相关,最多用五句话讲完。这就促使学生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从零散的课程资源中提炼出知识的关键和精华。③恰当处理教材文本与其他资源的关系。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看,教材文本与其他资源的关系是本与末的关系,其他课程资源提供的各种信息包括图像、画面、声音等应该是源于文本、高于文本和服务于文本。教师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按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对资源合理利用,以课堂为桥梁,立足教材,以生活为基点,重视应用,将语文知识与相关资源结合起来,真正体现语文知识与社会应用之间主与从、服务与被服务、学科与工具的关系。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赋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构建新的开放型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回避的要素。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潜心研究学生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经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动静态资源的生成与合理应用。引领学生在浩瀚的资源大海中乘风破浪,奋勇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王卓然.试论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