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精选(九篇)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

第1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今天的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也是我市第一次乡村旅游专题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全国和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要求,安排部署我市乡村旅游工作。上午,大家考察了易县的乡村旅游点,刚才观看了乡村旅游专题片,4个单位做了典型发言,赵静局长传达了全国和省会议精神,并就我市乡村旅游工作开展进行了简要培训,相信大家对这项工作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受到了新的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各类乡村为背景,以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为吸引物进行的观光、休闲、体验性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就是乡村风情,包括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多个方面。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旅游,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创造了就业机会,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农民。乡村旅游让农民实现了“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增加了农民收入。满城县“乡村游”发展不到10年,目前已拥有农家饭馆70多家,床位200多个,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近百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在2000元以上。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周边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现在我市旅游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当地群众已转变了原来的角色,由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了旅游行业的服务者,农民住房转化成农民旅馆,土特产品、石头、草根、棍棒转化为旅游商品,完成了价值的实现和升值。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拉动了餐饮、娱乐、交通、商业等行业飞速发展,改变了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涞水苟各庄村每年卖出烤羊1万只左右,按每只200元计算,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00万元。在拒马河畔,每年烟花爆竹的销售额也达到了200万元。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许多适合发展旅游的乡村都处于山区,自然风光秀美,但交通、通讯、卫生等状况很差。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涞水县采取政府投入、乡村集体出资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旅游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得到了明显改善。很多偏远、封闭的山村变成了旅游重点村,在拒马河景区和百里峡景区,许多农家盖起了两层小楼,家中空调、电视、电话等一应俱全,有的还购买了家庭轿车。

第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乡村旅游的游客80%以上来自北京、天津等大都市,随着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先进文化和现代信息,从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到生活习惯,使当地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突出表现在“三个增强”:一是市场意识增强。许多农户在原有的经营规模上,不断拓宽经营领域和渠道,和城里人结对子,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过年,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回头客。二是信息意识增强。在野三坡景区,近百户农民家庭配置了电脑,接通了互联网,浏览旅游相关网站,了解最新的旅游致富信息,开展网上促销活动,取得很好成效。三是文明意识增强。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村民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过去不少农民子弟没有条件上学,现在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教学条件好的县城和其他发达地区去读书,过去三坡镇很少有人接受高等教育,现在村村都有了大学生。

总之,乡村旅游将生态与风情结合,旅游与休闲结合,凸现了自然、淳朴、宁静的主题,满足了人们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的心理,同时也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找到了增收致富之路,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发挥优势,正视不足,坚定搞好乡村旅游工作的信心

市场经济的关键是竞争,而竞争的过程就是优胜劣汰,发展乡村旅游同样如此。我市地域广阔,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特色经济发达,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乡村旅游现场会上,将目前的乡村旅游归纳总结十个典型类型,包括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及红色旅游结合型等。纵观我市乡村旅游资源,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乡村旅游类型,涞水度假休闲、安新水乡风情、易县满族风情、顺平农业观光、定兴高科技农业、涿州生态休闲、满城生态环境、安国特色药业、白沟特色产业、定州绿色食品等,都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可说是得天独厚。

二是工作基础扎实。我市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涞水县。1987年,时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的何光暐对野三坡评价为“是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先进试点,是发展农民旅游的先进典型。”近年来,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也逐步走向成熟,并具备了一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到2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点共计61个,带动参与村镇381个,开办农家旅馆3100余个,直接从业人员1.5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7.5万余人,全年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旅游总收入近3亿元。涌现出了易县、涞水、安新、满城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县和顺平万顷桃园旅游区、安新王家寨、涿州润生农家院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点。尤其可贵的是,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积累了宝贵经验,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使全市乡村旅游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三是面临难得机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县(市)以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采取重点扶持、典型引路和规范管理等措施,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持续、稳步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几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更为我市的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机遇。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的乡村旅游多是自发形成,依托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性的瓶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站位低,起步晚,历史短,还没有形成大的态势;二是重视程度不高,政府主导作用不强,宣传推介不够;三是开发水平和投资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慢、规模小的问题在各县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缺乏整体区域和乡村局部规划,缺乏特色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示,整体环境和基础设施、卫生条件起点差、标准低,农民经营者对于法律知识、诚信、文明经营等缺乏认识,接待水平还较低等方面。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年6月份,市政府组织部分县主管领导到成都市进行了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易县也参加了,回来以后工作又有了新的提高。其他县(市)也要重新审示我们的工作,要发挥优势,正视不足,坚定信心,强化举措,使全市乡村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明确思路,突出重点,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工作水平

20*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成为国内旅游的最亮点。按照国家和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目标,乡村旅游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工作的重点,要持之以恒,抓出成效。

总体要求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乡村旅游工作要注重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着力优化旅游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是:以西部太行、东部水乡、南部特色产业、北部休闲度假和中部特色文化五大区域为重点,突出打造乡村度假休闲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民族风情依托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五大类型的乡村旅游景区,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具有观光、休闲、体验、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乡村旅游点,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产品,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设施完备、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产业格局,全市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经验表明,要发展好乡村旅游,政府主导必不可少。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单纯靠市场自然发展、靠农民自发行动,乡村旅游很难有大的作为。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组织、推动和协调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乡村旅游合作等方面,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各县(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要与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谋划好乡村旅游工作。

(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旅游部门的任务,也是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要像支持其他“三农”工作一样支持乡村旅游工作。农工委要像抓农业产业化一样抓乡村旅游工作,加强园区、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推介,形成浓厚氛围;公安部门要加强治安管理,创造良好环境;发改、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谋划,不断增加投入;交通部门要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安排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文化部门要深入发掘和展示文化内涵,策划特色节目。卫生、工商、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工作健康发展。旅游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解决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超前规划,科学开发。科学规划是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精品景区的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范畴,明确要求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庄规划的编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要抓住这一机遇,将乡村旅游规划纳入村庄整体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要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追求农味、野趣、乡韵,避免过度城市化倾向,注重同类和不同类旅游产品的组合包装,策划更多的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

(四)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要克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趋同倾向,推动各种模式个性化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明确自身资源优势,明确市场定位,深入发掘和策划特色旅游产品,体现“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百花齐放,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在同类景区中突出个性。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方面,要参照国家A级景区的标准,做好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步游路、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设施的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安全的旅游环境。同时,要改善乡村旅游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求,加强乡村旅游点及旅游沿线的环境治理工作,实现环境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的建设。

(五)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宣传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宣传促销的大举措,就没有市场开拓的大突破,也就没有乡村旅游的大发展。旅游部门和宣传部门要密切配合,在宣传促销上加大投入,把乡村旅游宣传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在宣传中,要注重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和包装,形成强势吸引力;要与众多的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制造轰动效应,提高宣传效果;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内容,开设特色专栏和节目,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第2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关于XX县XX村实施

乡村振兴规划的调研报告

按照《xx省关于做好选调生到村任职有关工作的通知》和《xx关于做好选调生到村任职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课题,带着XX村建设旅游乡村的实际问题,走访了xx市XX村,进行了专题调研,和XX村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XX村建设旅游乡村面临的挑战

这几年,通过扶贫攻坚,XX村已整体脱贫。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xx旅游景区是全村的重点目标,且开局良好。业已建成了xx、xxx、xx、xxxx、xx等基础设施,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叫做“四个不”。

一是景区规模不大,游客游览时间有限。从xx进入xx村,沿村内干道走,过荷花池、xx、xxx、植物园、观景台,进入xx峪,再走河滨路回返,步行约需2个小时,乘车游览约需1个小时,缺乏吸引力,难以留住游客;

二是配套措施不足,缺少人文景观和消费点。xx整体依托xx峪打造自然景观,但与市内的xx峪、xx寺、xx山、x林等相比特色并不突出,缺乏人文景观建设,以“山水、乡村、民情”作为主要吸引点,但民营建筑、民宿、饮食等消费点建设落后;

三是管理不严,景观毁坏现象时有发生。xx管理人员是村民xx,他对山水白羊景区整体的管理和维护有限,目前荷花池已经出现了池水污浊干涸、荷花坏死的现象;

四是景区建设带动力不足,盈利功能未释放出来。目前计划中的10户民宿建设尚未落实到位,也没有开设特产售卖市场。

二、xx市xx村旅游乡村建设经验可资借鉴

为学习调研外地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旅游乡村的先进经验,我来到xx市XX村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与当地干部交流、收集材料等方式,学习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xx村的经验值得借鉴,叫做“打好五张牌”。

(一)打好景区牌。XX村在建设旅游乡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小景区难有吸引力的问题,以XX景区为主体,他们吸纳了周围村庄,囊括xx、xx、xx、xxx和xxxx等景观,打造13.13平方公里的泛XX景区,这样极大丰富了XX旅游村庄的吸引力;

(二)打好文旅牌。一方面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观览车、休息亭、公共厕所等;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樱桃节”、“慢走竞赛”、“写生比赛”等多样的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健身爱好者和艺术家到村,还从省内和国家各类美术院校引进画家、艺术家驻村开展文艺创作,通过各类活动打造XX村绿色旅游文旅品牌。

(三)打好产业牌。XX村从村樱桃产业发展水平出发,推进“绿色天然无公害”樱桃采摘业;XX村有300亩樱桃地,过去也推进过高附加值樱桃加工产业,生产樱桃醋、樱桃酒等产品,但是市场反应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本地樱桃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在村工厂生产的产品在品控上无法和大型樱桃加工厂的产品竞争。XX村及时转变思维,借助旅游产业牌,大力打造“绿色天然无公害”樱桃采摘产业。解决了樱桃种植户的外销问题,为果农带来了每年10000元收入。

(四)打好民俗牌。XX村抓住了城市居民到村旅游观光的心理,大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饭店、民宿、民俗展览馆、豫剧博物馆等等设施,为村民致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村民xx家经营的特色民宿,每年都能带来50W的纯收入,xx家的烩面馆每年也有20W的收入。

(五)打好管理牌。XX是一个综合性大景区,为了保障好景区整体的干净整洁,XX实行了集团管景观、环卫管道路、党员管保障、村民管区域的四级管理制度。整体景区的维护维修由XX文旅开发集团负责;道路交通包含栈道和水面的卫生整洁由xx市环城卫生公司负责;动员景区内6个村的党员组成党员志愿活动队,每日由30人在景区内进行巡查,解决遗留的卫生死角;村民以家为中心,每家负责一片区域的卫生工作。这样四级管理,保障了景区整体的干净卫生。

三、对XX村建设旅游乡村的建议

党的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通过学习xx市XX村主要做法,结合XX村发展生态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实际,我提几点意见和建议,叫做“五为”开路,推进旅游乡村建设。

(一)景观为基,扩大景区规模,推动建立以xx为主的泛xx景区建设,增强xx的旅游吸引力。将周围村庄和景点吸纳进来,组成一个泛xx景区。景观增加了xx、xxx、xx等,这样,可以极大的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延长旅客游览时间,促进旅游消费。

(二)文旅为实,大力推进xx文旅工程和文旅品牌建设。一方面,配强旅游设施,提高xxxx景区的接待能力。目前,在建的1处停车场、4处公厕和一处休憩亭,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景区观览车、公厕、凉亭等基础措施;另一方面,办好特色文化活动,如“xx”、“xx”等,“xx”,XX村的自然美术价值很有开发潜力,可以通过邀请国内、省内的美术院校驻村开展艺术创作,同时借助省市县多级宣传平台和新兴网络媒体宣传平台推广XX村。

(三)民俗为表,做好民俗产业,做强景区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景观带来的旅游收入主要来自于民俗产业和民宿民食夜经济。xx要做好民俗旅游建设工作,建设民俗展览馆等,推进特色民俗产业;同时政府以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村民,建设民宿民食,真正实惠到每一个农户。

第3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bcash”为你整理了这篇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农业的重要路径,是客观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根据2020年区政协工作安排,区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瓦屋乡、桐木坪乡、坝黄镇、川硐街道等地的园(坝)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区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负责人及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工作,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农产业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公司+旅游+农产业扶贫”“旅游+产业+电商”等模式,成功提升了当地旅游吸引力,通过安排就业、带动当地特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农家乐等方式,成功带动周边数万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铜仁文化旅游扶贫样板。先后评定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点2个、星级农家乐12家、旅游村寨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客栈1家,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采摘篱园、休闲垂钓园、水上乐园、自驾营地等旅游业态齐全,每年10余次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大明边城灯会、路腊樱花节、瓦屋油菜花节、桐木坪李子节、路腊荷花节等独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已凸显品牌效应。2017-2019年全区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带动困难群众吃上“旅游饭”7800余人,为助推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助推农旅同步发展。全区各农业园区按功能划分,建成了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个坝区,将坝区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享,以园区旅游带动坝区增效、以坝区产业促进园区提质。同时,用好用足坝区利好政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坝区综合功能。瓦屋探索“园区+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文旅农”一体化特色彰显,瓦屋乡“边贸小镇·黔东花海”被被评为“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

(二)园区景区化全面提升,“农业+旅游”融合推进。从经济、生态、旅游方面着手,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样板达标坝区为目标,万亩油茶基地、白水贡米生产基地、3000亩香菇小镇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全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继组织注册“碧江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等商标,全区农产品市场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同时,通过推行“春赏花、夏体验、秋采果、冬度假”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三)农旅一体化效益凸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以打造城市后花园为目的,云场坪、漾头、瓦屋、六龙山组团式发展,形成了路腊、茶园山、克兰寨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百花渡景区通过产业规划,以景区作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寨经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种植等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百姓增收。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的成功打造,极大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抢抓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机遇,板栗园村被评为贵州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此外,还通过精心组织川硐板栗园村申报中国美丽乡村,滑石白水贡米申报贵州乡村特色产品,成功举办桐木坪桃李采摘节、云场坪樱花节等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旅游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统筹不够,缺乏合力推进机制。目前,全区还缺乏统筹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缺位,战略定位不明晰,缺乏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部门联动不足,有的乡镇还未能很好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旅游项目,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氛围不浓。

(二)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园区农业生产景观化、产业发展旅游化开发不足,园区“农旅+”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农业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在特色彰显不够,乡村旅游“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等方面特色体验没有充分体现。同时,各乡镇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基本都是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园,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化景观等独特性资源的深入开发,农旅一体化发展后劲不足。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

(三)资金投入有限,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大多数农业园区起初都是从农业的单一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以致在园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上不合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有限,园区路网、游览步道建设不符合旅游要求,等级低、标识标牌不规范。多数园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路标、厕所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广平台等现代化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四)主体培育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保障。农旅融合的主体包括农民、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目前我区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渐提高,留守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且留守人口年龄普遍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地方特色、人文风情不够了解,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同时,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欠缺,普遍缺乏领军式的、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

(五)融合程度不高,助推脱贫的潜力亟待挖掘。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对推动产业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分红增收、农家乐民宿带收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增色、农业增效、生态增优、文化增智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蓄后劲。同时,在旅游推介、宣传营销方面不够,还缺乏有效的宣传信息平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农旅融合保障机制。将农旅一体化发展作为惠民利民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旅融合工作推进机制,写好大农业+旅游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农旅一体化发展领导组织,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抓实农旅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旅强农、产业互助、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联动服务。组建农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行联席决策服务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农旅一体发展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要求,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标准编制《碧江区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地方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政策措施,为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定位,使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步入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二)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明晰好路径。坚持“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促进传统农业提挡升级。二是打造好品牌。着力实施农旅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全面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族文化,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发挥品牌效应。三是实施好试点。立足地方特色,开展试点先行。着力抓香菇小镇、传统村落、农业公园的农旅融合试点,力求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国。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旅融合配套设施。一是加大农业旅游景区(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旅融合专项基金”,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项目,推动社会资金、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发展农旅产业,推动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二是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标准要求的旅游交通道路,使沿线景点连成片、串成线、形成一条“珍珠链”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供排水系统、电力系统、食宿条件、园区景点内部路网步道、公厕、交通标识、停车场等内部配套设施建设。

第4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关键词】桂林;旅游农业;成效;建议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立足桂林实际,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大力配合抓好旅游农业工作,特别是在加快桂阳公路、机场路、桂黄公路沿线观光农业带建设,推进规划实施,落实项目,抓好技术指导、服务、检查和督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桂林旅游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桂林是广西旅游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依托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底止,桂林市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9个,数量均占全区首位。园区总数125个,规模以上3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2个,休闲农庄50个,农业观光采摘园41个,农家乐251个,从业人员19437人,农民工15663人,资产总额9839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7510万元,年营业收入38330万元,实现利润8460万元,农民收入10425万元,上交税金609万元,年旅游收入55071万元,年农产品销售收入3417万元。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更为可喜的是,一批社会其他行业的经营者,也开始跨行业发展,进军旅游农业。

(二)基本模式

桂林旅游农业种类繁多,全市有旅游农业示范点、农业生态示范园和农家乐等共200多家,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八类:

1、新农村+特色农业 如恭城红岩村

2、民俗文化+特色农业 如龙胜龙脊景区

3、农耕文化+特色农业 如临桂刘三姐茶园

4、农家乐+特色农业 如灵川大圩草莓岛

5、农家乐+自然景观 如荔浦荔江湾农业旅游区

6、农家乐 如七星区龙舟休闲山庄

7、民俗文化+自然景观 如临桂义江缘

8、现代农业示范园 如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示范园

二、发展旅游农业主要工作

为了把旅游农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局领导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把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挖掘。一把手、分管领导主动与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新农办的领导进行沟通、协商;2次主持召开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新农办等4个单位的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旅游农业工作座谈会,5次召开局里相关科室负责人会议研究旅游农业问题:派出有关人员参加第四期全国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培训。经过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工作的发展。

(一)与旅游局一起共同研究制定发展农业旅游措施。8月17日,市旅游局和市农业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对引领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抓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把农业项目的安排布置与乡村旅游的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委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分别在兴安县溶江镇、灵川县大圩镇建设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草坪乡等地种植冬油菜、红花草示范1500亩,在桂黄公路全州段建立油菜示范2000亩、建立柑桔、葡萄、食用菌等作物示范3100亩。

(三)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3个,现在正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

(四)8月至10月与市旅游局一道共同开展桂林市十佳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

(五)根据桂林旅游农业资源分布特征,市农业局、旅游局、林业局、市新农办筹划共同向社会推出“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为主题的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四类二十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

三、发展旅游农业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旅游农业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发展旅游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近年来,农民增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自去年11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我国沿海加工出口中小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企业纷纷裁员,农民工就业岗位剧减,大量农民工返乡。为了给农民工再就业创造机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就可以就业,增加收入。

2、旅游农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大大增加了旅游者的消费选择。桂林具有丰富的旅游和特色农业资源,推出了不少旅游农业景区景点,最近市农业局联合市旅游局、林业局正在谋划推出“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六类: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乡村民俗之旅、休闲度假游,二十多条线路,将对桂林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3、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餐饮、休闲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灵川县大圩镇借助周边地区的古东瀑布、毛洲岛、绿洲园、冠岩等景区,发展提子、草莓、无公害蔬菜、水果基地10000多亩,带动周边10多家农家饭庄。2009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0多元。

4、旅游农业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恭城县的红岩村、大岭山村、北洞源村、横山村、社山村等五个乡村旅游点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典范,这些村投入大量资金,整修人户道路,修建高标准厕所、垃圾站、停车场,设立中英文指路牌等,极大推动了当地农家乐示范区发展;临桂县2009年投入3000万元加强景区交通建设,目前,几条通往景区景点的柏油路均已开工建设,部分已经竣工。二是发展旅游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传播。

5、旅游农业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既带动了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能围绕“绿色、安全、生态”这一主题,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金桔避雨栽培基地,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

四、发展旅游农业的主要措施

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与环境,把握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中国一东盟永久落户广西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打造新亮点,增创新优 势。

(一)政府引导,部门扶持,市场运作,农民受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力度,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激励措施,金融部门从资金上给予贷款扶持、工商部门在营业执照办理上大开绿灯,旅游部门从经营上给予指导,在开发的方式上采取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切实保护业主利益,

(二)统一规划,引导开发,强化管理,确保成功。在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区上,在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回归自然、突出山水田园、自然风貌的开发思路,打造“大桂林农家休闲和度假观光的旅游胜地”。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农家乐”景区的规范管理。成立景区旅游管理协会,由素质较高的村民负责协会的各项管理工作。在市场管理、旅游质量管理、投诉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旅游接待工作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及食、宿方面管理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农家乐”规范化运作,保证了旅游农业工作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深挖资源,创新模式开展休闲农业工作

1、特色农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恭城桃花节、月柿节、阳朔金桔节、灵川县大圩镇草莓提子基地、灌阳县米珠山果园、临桂县刘三姐茶园、资源县中峰乡提子基地、兴安县溶江葡萄生产基地等特色农业带动了旅游农业的发展。

如恭城“桃花节”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七届。以“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综合提升”的理念,与广大商家共享平台,共创商机,共度春天最美好的时光。桃花节期间,村民们载歌载舞,以歌舞会友,以花传情,“赏恭城桃花,住生态家园,吃绿色食品,做快活神仙”,是游客踏青观花,领略春天气息的绝佳去处。节问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游客数逾100万人次,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

同时,每年桂林市的主要春夏熟水果如南方优质梨、葡萄等的成熟上市期问,通过举办网上南方优质梨节,并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量宣传,采取现场促销等方式,组织引导广大市民、游客前往果园游览观光,摘果、品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的无限魅力。不仅为广大市民、市外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选择,还扩大了桂林市优势水果的知名度,引来了客商,解决了春夏熟水果成熟上市期集中、量大的销路问题,达到了产品增产增收目的。

2、地方传统文化与特色农业相结合。恭城县举办中国瑶族盘王节暨恭城月柿节。该节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挖掘恭城瑶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主旨,向中外游客展示瑶族的“南岭欢歌”、旅游观光与风味独特的恭城油茶,同时充分展示了瑶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3%的恭城,创造了闻名全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

永福县充分利用福寿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永福国际养生节和福寿节”,让嘉宾和游客体验了该县福寿旅游的乡土风情、农家习俗,为打造福寿文化品牌打下了基础,提升了永福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农业相结合。阳朔县推出以“观万亩桔海,赏百里风光,品山野美味,住农家别墅”为主题休闲游线路13条,如白沙镇凉水井生态旅游村、兴坪镇渔村总统之旅、漓江沿岸杨堤一兴坪、白沙龙潭门一葡萄乌龙景区;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凭借月柿产业的支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万亩无公害生态月柿园,建成了集农家别墅、农业观光、生态民俗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景区,从2003年至今接待中外游客近100万人次,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红岩村荣获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和“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还有恭城县的红岩村、大岭山村、北洞源村、横山村、社山村等五个乡村旅游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典范。

(四)推出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多渠道向外进行宣传推介。我市从2007年开始尝试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纳入现代(生态)农业总体规划,并给予立项和安排项目专项资金。同时,通过开展旅游农业资源发展现状调查,初步推出四类二十多条旅游农业精品旅游线路。这些精品线路以公路交通干道为线,把旅游农业的景点景区连接起来,景点时间季节性强,特色鲜明,分布在以桂林城区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结合开展“农业生态游,体验新农村”主题旅游活动,对旅游农业精品游线路上的重点景点景区进行重点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力。

(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市县两级政府为了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领导,建议建立由政府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同时,由市旅游局和市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明确了旅游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发展措施。

五、发展旅游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旅游农业虽然有了很快的发展,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旅游农业发展不平衡。旅游业原来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农业生态旅游也搞得比较好,新区的发展有待加强。

2、资源整合不到位,各旅游点问的沟通与合作还比较松散。如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经营各行其事,各显神通。

3、旅游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层次较低。如景点的开发包装档次较低,农业生态文化有待深挖提高。

4、旅游环境卫生、环保问题不容忽视,旅游农业经营行为有待规范。如景点周边饮食店的卫生、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问题。

六、加快旅游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旅游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我市“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和“实施一大战略,狠抓两大经济,做强五大产业,推进‘三化’进程”的总体思路以及“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抓点带面、立足服务、打造品牌的发展路子,以国内外旅游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农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农业设施为手段,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建设集农业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景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一批高起点、高品位的农业旅游精品景点。使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全面推动桂林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到2015年,旅游农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建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度假地,建成一批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区(点)。到2020年,在桂林市建成较为完善旅游农业的产业体系,旅游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增长,桂林旅游农业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居全国地市一级前列。旅游农业的发展定位:桂林市城区(含灵川、临桂)成为桂北乡村旅游中心,兴安县成为桂北乡 村旅游北次中心,阳朔县成为桂林乡村旅游的南次中心。

(一)整合部门力量,重点建设好桂林旅游农业精品游线路,强力打造一批如龙脊风光、恭城生态家园、兴安溶江“南方吐鲁番”、阳朔古板金桔世界等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生态循环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和“三5避”技术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二)做好旅游农业区域布局总体规划。桂林是农业大市也是旅游强市,发展旅游农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要编制桂林市旅游农业区域布局总体规划。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为依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可供利用的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确定开发重点和发展项目。

(三)做好旅游农业市场开拓

通过加强旅游农业产品公益性宣传,推动分散的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导休闲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倡导农民成立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的旅游公司,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旅游点)”、“公司+农户(旅游点)”等形式,整合分散的旅游点,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建设旅游农业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农业旅游产业开发。以农业主导产业为支撑,围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建设以新村生态农庄型、休闲农庄型、科普教育型、民俗观光型等模式的观光农业风景区。

(五)做好旅游农业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包装一批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向外进行宣传推介,吸纳社会力量打造旅游农业精品项目,拓宽旅游农业的增收空间。

(六)加强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旅游农业的经营者和县乡村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加强旅游农业专门人才培养工作,有条件的应增设相关的专业。

七、加快旅游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扶持建议

积极推进将旅游农业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旅游农业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和扶持一批有一定发展基础、特色鲜明、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农家乐”、旅游农业园区、旅游观光旅游特色村。

(一)建议各级政府把旅游农业产业发展列入工作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投入范畴;

(二)建议减免所得税、工商管理费等费用;

第5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关键词】闽西老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及农耕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和体验农业文明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区域。其实质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生产和消费基本在农村,其产品和服务主要由农民提供,但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它的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镇和美丽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1.闽西老区概况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东与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邻广东省梅州市,北接三明市,处于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结合部,是闽南沿海联接内地的主要通道,在地理位置上具有较大优势。现辖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五县,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287万,是福建省新兴的旅游区和著名的侨区、台胞祖籍地、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4.6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1.8:57.1:31.2。城镇化水平为49.4%。财政总收入237.32亿元,旅游总收入109.35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1484.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3%。旅游业成为闽西老区第七个“破百亿”的产业;接待游客总人次、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总人数、国内旅游总收入、旅游创汇收入等五项指标增幅全省第一。

闽西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旅游风景名胜有:部级风景区连城冠豸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武平梁野山,部级历史名城长汀,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古田会址,“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新罗龙崆洞,汀江客家母亲河,形成了特色的“楼、山、洞、址、城、区、江”的旅游网络。已初步形成“红色之旅”、“客家之旅”和 “生态之旅”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福建旅游十大品牌中,龙岩占2个,即“神秘的客家土楼”和“光辉的古田会议”。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龙硿洞、九鹏溪、梅花山、梁野山为代表的“绿色之旅”,古田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之旅”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旅游精品。全市共有市级生态示范区7个;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19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2%。也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4%,居全省首位。

2.闽西老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1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特点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绿色文化多姿多彩。闽西老区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品位高、规模大、保存好。现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之永定土楼群);8个国家4A级旅游区(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龙硿洞、九鹏溪、古田会议址、冠豸山、长汀红色旧址群旅游区);1个国家自然遗产(冠豸山)、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2个优秀旅游县(连城县、上杭县)、1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紫金工业旅游区)、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县)、1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云顶茶园)、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梁野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国家森林公园、上杭西普陀山、漳平天台山和永定王寿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2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A级景区增加到12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3A级景区3个。星级旅游饭店增至28家,其中4星级12家。旅行社42家,其中5A级旅行社3家,4A级旅行社8家,全省排名前10名的旅行社已有5家。工业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及旅游购物等快速发展。

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特别明显。“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闽西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多么厚重而壮丽的篇章。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留下许多感人故事,也造就了许多风景名胜。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党、建军思想的重要发源地,留下了、、、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成为客家人成长的摇篮和祖地,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有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生产文化、教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建筑文化以规模宏伟、凝内御外的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

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品味较高。龙岩市在“美丽中国之旅·2013中国旅游品牌推广峰会”上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荣誉称号。建成农家乐型、村镇型、现代科普型、农业产业集聚型、民俗风情型、休闲度假型、回归自然型等一批乡村旅游点。自然生态游除了对世遗永定土楼、连城冠豸山等产品多元开发外,还着力打造富有农家风情的乡村旅游,回归旅游的山水本色。上杭五龙村和漳平永福被国家旅游局、农业部评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新罗区洋畲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第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洋畲村、五龙村被评为全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洋畲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第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永定湖坑镇、上杭古田镇、连城宣和乡培田村由福建省建设厅、省旅游局推荐上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连城县宣和乡、上杭县古田镇、漳平市永福镇等3个乡镇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上杭县长滩生态葡萄园、漳平市南洋乡北寮村、武平县城厢镇云礤农家乐专业村、连城县隔川丰收民心休闲山庄等4个点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新罗乡村旅游“一月一主题”活动、永福“大陆阿里山”茶文化之旅、长汀三洲杨梅节及森林旅游、水上渔村等新业态产品既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又促进了农民就业、农业增收。

2.2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现有的景区分布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各县都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和景点。新罗区主要有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东肖森林公园、江山睡美人风景区、天宫山风景区、龙硿洞风景区、富溪风景区等,还有万安梅花湖部级水利风景区、白沙水库景区、小池云顶茶园、龙门洋畲村、适中闽台大自然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永定县主要有湖坑土楼民俗文化村、初溪土楼、下洋温泉度假区、棉花滩龙湖景区、招宝生态农庄、王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溪森林人家等。上杭县主要有红色旅游为主的古田会议纪念馆旧址群、才溪纪念馆,以梅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华南虎园、五龙农家乐、西普陀国家森林公园等。连城县主要有4A风景区冠豸山、四堡雕板印刷、培田古民居、新泉温泉度假区和以梅花山自然保护生态游为主的莒溪冯地村和姑田镇。长汀县主要有以红色文化为主的长汀革命旧址群、瞿秋白烈士公园、杨成武将军广场、卧龙公园、三洲杨梅休闲游、策武南山村等。武平县主要有部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风景区、岩前狮岩、下坝狮子山、中山百家姓纪念馆、武东仙岩生态茶园休闲区等。漳平市主要有国家4A级风景区九鹏溪、永福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3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发展主要类型

田园观光型。以追求农业效益为主,旅游效益为辅,生产与观光结合,为游客提供农业知识和农田风光欣赏的田园农业。常见的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观光养殖场等。如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小池云顶茶园。

农事体验型。以农业为依托,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具,农业效益与旅游效益并重的园区性农业,既提供短期劳动操作、观赏、游览,又提供中长期学习、度假、保健等服务。常见的有休闲农庄、休闲庭院、休闲山庄、休闲农牧场。如洋畲村、新罗区开展的水果采摘节等。

农业科普型。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旅游业于一体的技术集约型农业,既可提供农业科技示范、考察、研究,发挥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又可提供参观、游览、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常见有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示范农业。如永定招宝生态农庄、长汀策武南山村、武平仙岩休闲小区等。

民俗风情型。集农民、农业、农村于一体,融农业、民俗、旅游业于一身,以地方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为载体,为人们提供传统文化感受和地方特色农业风光欣赏的休闲农业。常见有民俗村寨、古民居、特色村镇、古街。如连城培田古民居、永定下洋古村落、初溪土楼、湖坑土楼等。

自然生态型。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主要载体,以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以富有生机的生态系统和一定的人文景为背景,可供人们感受“返朴归真”乐趣的自然生态农业或园林农业。主要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如东肖森林公园、江山睡美人风景区、武平梁野山等。

休闲度假型。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满足人们放松心态、调节心情,以达到休闲目的。如漳平九鹏溪、连城新泉温泉度假区等。

农家乐型。以品尝农家饭菜、体验农家生活为主。如古田五龙农家乐等。

3.闽西老区休闲农业存在问题

3.1 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项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农园规模过小。有的地方甚至是插一块牌子放一盘秤就搞采摘经营,有的地方果园的种植品种单一。有的在路旁的小饭店直接挂上“农家乐”牌子。不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特色,盲目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只注重饮食服务,轻休闲服务,把都市休闲农业办成酒店食堂。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大部分局限在“农家乐”、“自然风景观光”的形式,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导致回头客较少。特别是以客家文化为主题,对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整合开发严重不足。

3.2 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不完善

闽西老区不少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服务能力差。具体表现在缺乏规划设计,停车场、洗手间、休息室及其它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园区杂乱无章,绿化美化明显不足。有些旅游景点交通不便,道路建设滞后、交通不便、公共服务配套跟不上。部分休闲区由于设施不完善、不达标而存在安全隐患。

3.3 管理水平较低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开发、建设多数处于较低层次。旅游区的经营者和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当地农民,专业经营管理人员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经营者素质不高,当地农民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服务人员,处于粗放经营中,存在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现象。

3.4 开发资金缺乏

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配套实施完善、品牌广告宣传等都需要投资,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一些文化旅游资源需要维修和保护,也需要资金投入。如洪坑村土楼群资源正承受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损害,一些已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客家乡村居民建筑,虽免于被拆,但由于资金匮乏,年久失修、白蚁侵袭,加上破坏性使用,面临倒塌。有的人为破坏村落原有的建筑与环境,使村落的原始性与完整性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3.5 品牌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多数局限地单纯宣传某个项目,没有把当地的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紧密结合。主动宣传和参加统一促销的意识不强,举行大型宣传促销活动少,宣传促销手段较为原始,仍以发传单、名片和宣传册等为主要方式,有的甚至局限在本人较为熟悉的人际范围内。许多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未能很好利用。

4.闽西老区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对策

4.1 发挥特色,科学规划

旅游要持续发展,规划要先行。规划先行抓项目。强化规划对项目的指导作用,《龙岩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十二五”旅游产业规划编制,争取红色旅游系列景点列入新一轮“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抓好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完善永定县土楼景区规划、连城培田古民居创4A级旅游区规划、上杭步云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武平梁野山旅游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严格按规划办事,提高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执行力。围绕“三大主题景区”、“九条精品旅游线”、“十六个特色景点”的旅游新格局,全市上下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以规划指导开发的原则,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

4.2 打造精品,创建品牌

着力打造以“客家、红色、生态”三大主题为核心的特色景区、精品旅游线,提升旅游产品规模和质量。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县(市、区)有一个国家4A级以上旅游区,一家以上四星级旅游饭店、一个以上部级或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一个以上部级或省级旅游名镇名村、一批休闲度假特色旅游区。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通过整合做大、提升做强、创新做优,提高品牌效应。凸显古田会议品牌。做大做强“古田会议”品牌。做大客家土楼品牌。提升海峡客家品牌。深入打造“大陆阿里山”品牌。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发挥上杭五龙村、漳平永福等全国和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辐射作用;争取永定湖坑镇、上杭古田镇和连城宣和乡培田村通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验收;争取连城培田古民居景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区。

4.3 加强建设,完善配套

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大力实施《旅游交通专项规划》,建设旅游快速通道,支持冠豸山机场培育航线、增辟航班;鼓励更多航空公司进驻机场,开辟点对点的周末和节日旅游包机,大力支持旅游车队发展。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实施。尽快落实重点项目建设。主要有云顶国际休闲度假村、连城冠豸山温泉度假村、海峡客家论坛中心、永定田河客家土楼大酒店等11家星级旅游饭店。加快各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旅游服务标识系统和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旅游集散中心、龙岩美食城、东肖生态新城等项目建设。做好龙湖景区开发、江山风景区开发,武平白水寨生态休闲度假村、永定客家土楼主题度假村等项目建设。多元开发抓项目。注重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点,促进旅游项目多元开发,加快建成不同类、不同质的新生态旅游产品,满足多元的市场需求。同时,鼓励发展旅游商品研发项目,加快茶、酒、竹制品、野生山珍等系列旅游商品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生产。

4.4 政策扶持,服务到位

2012年龙岩市出台《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以拓展农业文化、生态、观光功能,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旅游项目建设财政贴息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创建红色旅游品牌。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加快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新的兴奋点、旅游产业发展新的亮丽点。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创建10个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或部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0家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00家“海峡客家乡村旅游示范户”。明确十项政策措施,扶持特色农产品开发与购物商场建设,鼓励特色农产品开发,对加工特色旅游农产品企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4.5 加强合作,内引外联

资源整合携手共赢。积极参与成立由龙岩、漳州两市及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组成的福建土楼旅游联盟,整合打造福建旅游精品品牌,促进土楼的协调发展。在第七届海峡客家旅游节期间,举办“闽粤赣千里客家旅游文化长廓”活动,同时积极参与闽西南5市、海峡西岸23市旅游协作活动,协作成效显著。引入全省综合实力前五名的省中旅、厦门建发、厦门旅游集团等国际旅行社,整合天马、新中、春秋、好风光、假日等旅行社,进行股份制改造,注入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整合古田会址红色旅游与五龙农家乐乡村旅游、梅花山生态旅游资源,实施红绿结合、以红带绿、共同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做大做强古田旅游板块。

4.6 大力推介,开拓市场

深入挖掘旅游产品和市场优势,按照“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连大京九,东打对台牌”的宣传促销格局和“全力主攻一级市场,大力开拓二级市场,积极影响三级市场”的市场开发方针,在巩固和深度开发老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旅游市场;以海西号为连接,持续开发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广州、深圳为重点的珠三角市场;打好客家牌和土楼牌,促进港澳台旅游市场的升温;以动车开通为契机,努力开拓江浙沪市场。整合营销模式,进行多类型、多形式、多角度的深层次营销,提升龙岩旅游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4.7 培育人才,提升管理

加大旅游培训规模,建立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创建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更多的旅游高层管理人员到本市服务。加强导游日常培训和“红色导游”培训,发展中级英语导游,办好闲农业发展经营培训等,规范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导游员队伍素质。坚持以游客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推进旅游行业人性化服务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执法和监管,提升旅游业行业素质和服务质量。严厉打击非法旅游经营活动,整治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维护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全面落实旅游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旅游安全生产“双基”建设,完善旅游安全管理体系,经常性开展旅游安全检查督查活动,确保旅游安全。

参考文献:

[1]2009、2012年龙岩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龙岩旅游频道,旅游概况[EB/OL].龙岩旅游网.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布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建村[2010]36号).

[4]我市现有乡村旅游类型[N].闽西日报,2010-1-31.第3版.

[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发展的通知,2008年4月.

[6]福建省人民政府.加快海峡两岸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5(8).

[7]龙岩市《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

[8]《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9]龙岩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第6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一、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

1.城郊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规模大、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济南市城郊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并且有些资源体量比较大;资源种类也非常丰富,既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也有古建筑、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其中,有些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金象山滑雪场等。

2.济南市民平均出游率高,城郊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市场

根据客源市场分析可知,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济南市民,因此,济南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市民的“富裕程度”等将直接影响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层次与规模。济南市拥有近300万常住人口,市民人均收入较高,其中,2004年济南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005元,并以年均9.1%的速度增长,这在全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为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基本的市场保障。

3.济南市区位条件优越,内外交通发达

济南市位于京沪铁路、胶济铁路交叉点上,又是京福高速、济青高速、济聊高速、104国道等重要交通要道的交汇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并且济南市已经建成以高速公路为主框架的城市交通环线,内外交通非常发达。济南市公交体系逐渐完善,交通网络已经延伸到至城郊各主要乡村旅游点,并在市区主要路段开辟了旅游巴士,从而使市区游客能更容易地进入城郊进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劣势

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特色仍显不足

目前,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乡村观光、“吃农家饭”等为主,对参与性活动的安排较少,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实际上也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

由于济南市处于我国北方地区,四季明显,乡村旅游景观四季差异很大,使得城郊乡村旅游淡旺季突出,其中,春夏两季是乡村旅游最好的季节,许多旅游点经常会出现产品、设施“季节性短缺”现象;而秋冬季节由于景观效果较差,温度较低,使得游客很少进入。乡村旅游经营户经常是忙半年、闲半年,使得很多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闲置,难以长期保持供需平衡。

3.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除了几个主要的乡村旅游景区是由旅游开发公司科学经营外,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仍为当地的乡村业户,他们长期与土地打交道,还未摆脱小农意识,缺乏现代服务观念,服务意识低下,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这也是制约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综合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机遇

1.山东省建设500个“旅游强村”的政策推动

在2006年5月召开的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上,省旅游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在全省推广旅游兴县、旅游兴农经验,强化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继续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大力开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设30个旅游强县、100个旅游强乡(镇)、500个旅游强村,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这一针对性政策的出台,使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开发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2.回归自然的社会趋势,使乡村旅游日趋时尚

城市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给人们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城市病”等,这就使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更多城市旅游者的青睐。济南市城郊乡村景观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能够很好地满足济南市民日常休闲、回归乡村田园的愿望。

(四)威胁

1.重复性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点较多,虽然类型丰富,但仍存在同质竞争、重复开发等问题,比如,卧虎山国际滑雪场、金象山滑雪场就存在这种竞争。对于各种形式的“垂钓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区(点),其竞争程度更加激烈。这种现象必须通过规划、管理和引导,并进行协调与平衡,才能避免过度竞争。

2.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地主要处于南部山区和东部丘陵地带,尤其以南部山区为主,这里的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水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因为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而遭到破坏;当地的乡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消失、变异的威胁。因此,这里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注意对传统乡村和乡村环境的保护,必须把环境保护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策略

通过分析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提出具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积极发展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

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以产业化农业园、特色蔬菜园、林木花卉种植基地、渔牧养殖基地、乡村农舍、溪流湖泊等为旅游对象,开发以亲近自然、走近自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使游客通过观赏游览和参加简单的乡间劳作,感受浪漫、宁静、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氛,满足在奇山秀水间得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以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刘家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省道327线穿村而过,村南八里峪广泛种植杏树、桃树、苹果树等,形成了大面积的果园。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该村成为历城区历届春季赏花会的重要赏花区,赏花会期间游客可以参与桃花观赏游览活动,从而吸引了大批济南市内游客。

而对于历城区仲宫镇支家岭村来说,过去该村旅游资源基础差,经济基础薄弱。后来该村投资了500多万元建成奶牛小区,现已养奶牛1000多头;村里还拿出30多亩地扶持群众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养殖业,鼓励村民进行奶牛、蛋鸡、生猪等规模化饲养,这就为该村开展观光型牧业提供了优质条件。

(二)不断探索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

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是在田园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通过修建住宿、餐饮、娱乐等一体化设施,吸引市内商务游客和会议人士前来观光度假、娱乐休闲,为他们进行商务洽谈、会议培训等提供理想之地。

以济南市城郊柳埠镇涌泉山庄为例,该山庄环境优雅清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其便利。它东邻风景名胜四门塔,背靠青山绿水,四季阳光沐浴。山庄因为有一天然地下泉水长年不枯而得名。涌泉山庄功能完善、设备齐全,是集餐饮、娱乐、学术交流、商务洽谈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地,其内部装修极为考究,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能体现出民族典雅之风。山庄设有客房30余套,其中,包括商务套房、标准客房、单人间;餐饮部设有零点大厅一个,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还设有大中小会议室3个,可供举办大型会议、学术交流、婚宴等。

(三)全面开展体验参与型乡村旅游

1.体验农园

体验农园是通过建设一些亲情农园、度假农场等场所,让游客与家人一起度过一段乡村生活,从中体会休闲和放松,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喜悦,之后还可以回来收获自己和家人们一起劳动的果实。体验农园提供了游客与村民交流的机会,使游客充分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乡村居民的热情,因此,这种旅游产品非常适合家庭旅游、都市白领和青少年以及中远程文化旅游者。体验农园可以开发的活动项目有:农田耕作、花草栽植、农田灌溉、牛羊放牧、农产品收摘与加工等,这样就可以让游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深入乡村生活,感受劳动之美,丰富旅游经历。以历城区西营镇为例,该镇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群山环抱,山青水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该镇还与济南市三大旅游热点相邻,并且交通方便,省道327线、港西公路贯穿境内。当地以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杏、柿子等各类干鲜果品著称,全镇果园面积达到7.2万亩,年产量2000万斤,形成了济南南部山区大型果品生产基地。该镇今后就可以利用现有的水果种植资源,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培育几个体验型水果采摘园,开发果品采摘、果树认养等项目。

2.民俗生活体验游

济南市城郊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诸如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独具特色,这为济南市民体验乡村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实现精神交流提供了机会。可以结合民俗手工艺品开发制作、民俗节庆活动、民俗主题游乐园建设等,深入开发济南市城郊民俗生活体验旅游。

以济南市城郊九顶塔民族风情园为例,该园集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居建筑、民间艺术于一体,每天还举行苗族“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甩发舞”等大型少数民族歌舞演出。游客可以身着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演员一起载歌载舞,欢庆“火把节”、“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也可以参加少数民族婚俗表演,亲自感受吊桥、溜索、攀岩、秋千等饶有兴趣的娱乐项目,并可以在民族村品尝各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购买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工艺品。

3.森林徒步探险游

济南市城郊南部山区隶属于泰山余脉,区内植被茂密、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泉水众多,药乡国家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腊山森林公园等亦在区内。可以在这些森林公园内,设计开发森林徒步探险旅游。游客深入神秘的自然空间进行探险猎奇,可以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这也是游客实现自我价值的很好的旅游方式。当然在开发此种旅游产品时,要做好旅游线路的策划、乡村大本营的建设等,以便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四)大力发展教育型乡村旅游

1.乡村生态科考游

发展乡村生态科考旅游,能够增加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基本认识,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旅游,而是通过更为积极的游览学习,来进一步了解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济南市城郊原有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地质科考游、森林科普游、观鸟旅游等旅游活动。

2.农业科技展示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已经建立起许多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诸如章丘市垛庄镇林果科技示范园、章丘市水寨镇生态科技示范园、平阴县玫瑰科技示范园、济阳县太平镇设施瓜果科技示范园等。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应逐渐增加其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科普教育功能。可以将传统手工劳作与高科技的农业科技展示结合起来,在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的同时,营造自然纯朴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旅游者在两者的对比中对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产生自豪感。

(五)引导发展乡村古镇文化旅游

济南市城郊地区仍遗留有历史久远的乡村古镇,其中以历城区仲宫老街为代表。仲宫老街位于仲宫镇政府以西500多米处,老街古称终军寨,呈封闭状态,南北两端有城楼式建筑。街上有多条通向东西方的窄短胡同,整条老街蜿蜒崎岖,南北两端阁楼旁挖有十多米见方的大水塘,形似巨龙戏水,为理想的风水宝地。古代曾在此设驿站,南北驿道贯穿其间,既为官府传递公文,又为商贾提供贩运货物之便利,因此,早在唐代便逐渐形成街道,开展集市贸易。老街有多处名胜古迹,如南北阁楼、清真寺、汉白玉终军像、古代民居、老街石板路等,有的尚保存完好。可以在充分保护老街古迹的同时,利用古老而传统的民舍,开展住宿农家、领略古镇风貌、理解古镇文化内涵的古镇文化体验旅游。可以组织游客进行农家访问,到农家做客,与纯朴热情的村民交流,体验古镇居民质朴的生活方式。

(六)广泛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蕴涵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很多地方特产经过加工、包装后,就可以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这为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研究旅游者的兴趣、爱好,进而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土特产品、特色食品等,供游客参与购买活动,可以丰富游客的乡村旅游经历。

济南市城郊在发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发乡村旅游商品:(1)土特产品系列,包括各地盛产的特色水果、海鲜、农作物等,如历城红玉杏、平阴玫瑰、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稻、明水白莲藕、福牌阿胶、灵岩绿茶等;(2)旅游纪念品系列,包括特色工艺品、印刷与出版物、乡村景点纪念品、民族风情纪念品、生产工具纪念品等种类,如鲁绣、长清木鱼石、黑陶、鲁绣、绢花、面塑等;(3)特色食品系列。由于不同乡村地区自然环境各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系列,这些地方特色食品对外来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开发设计成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如济南的糖酥煎饼、盘丝饼、酥锅、馓子、油旋等。这些乡村旅游商品可以摆设在水果采摘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等地方,这样可以方便游客随时购买,并争取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某些旅游工艺品等。开展乡村旅游购物活动,既做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又突出了乡村体验旅游的参与性;既能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又为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七)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重点开发综合型乡村旅游

综合型乡村旅游就是将各类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使其具有观光游览、商务会议、体验参与、科普教育、旅游购物等功能,从而全方位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以济南市城郊历城区柳埠镇龙门山庄为例,该山庄已初步建立起集农家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垂钓、餐饮娱乐、避暑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山庄内有一片杏林,色泽鲜亮的杏子可供游客随手采摘品尝;树下菜园中有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游人可以任意采摘,也可以在田间劳动,尝试劳动的乐趣。游客还能在路边的吊床上休息,在竹林中纳凉,可以喝山泉水浸泡的香茶,可以吃农家的媳妇宴等。游客返回时,还可以购买当地无污染、无公害的山鸡蛋、山河鱼、薄荷芽、灰灰菜、花椒芽等土特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卫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4,(10):85-86.

[2]杨军.福建休闲体验农业的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2)26-27.

[3]杨建翠.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4,(5):33-34.

[4]傅大平.石家庄农业科技园建设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10702-10703.

第7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关键词:鲅鱼圈区;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调研目的:掌握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找出遇到的新问题,为我区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鲅鱼圈区旅游业现状

鲅鱼圈区地处辽宁渤海湾畔,是辽宁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度假胜地。区内山、海、林、泉等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展现母爱文化的望儿山风景人文旅游资源;“亚洲袖珍标本园”之称的熊岳植物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牛山、上帝庙等资源。鲅鱼圈区物产丰富,有熊岳的苹果、李子、葡萄等名牌产品,还有“渔果之乡”―盛产海蜇、对虾、螃蟹等海洋产品,。鲅鱼圈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区位条件较好,各镇、处的旅游资源数量不等,以熊岳镇最为集中。其中以海滨、温泉旅游产品和城市风光、生态走廊为主;同时辅以母爱、滑雪旅游产品乡村风光为辅。

二、鲅鱼圈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组合效应。目前,鲅鱼圈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同区内海滨温泉资源、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规划等组合效益不明显。乡村、沟域、温泉三项旅游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发展,缺少大企业集团投资建设,招商引资企业进入带动的难度比较大。

(二)旅游开发规模还需进一步提高集聚效应。表现为以个体经营户为主,且规模偏小偏分散,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接待能力、接待层次都很大提高空间,旅游资源与文化的互补性、共生性差,深度不够。

(三)旅游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个体经营户自身投入小,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够,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卫生设施、环境等档次偏低,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有很大差距。

三、鲅鱼圈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围绕海滨观光、温泉度假、海鲜美食,延伸乡村旅游链

围绕区内已有的三条旅游带深入开发。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西部海上观光旅游带、中部休闲观光旅游带、东部特色文化旅游带。要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农民主体为原则。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动,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海滨旅游深度融合。要加大对农户的扶持投入力度,激发他们创新、创乡村旅游热情。要健全和完善乡村旅游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从政策上推动区内三镇―熊岳镇、红旗镇、芦屯镇乡村旅游发展,从机制上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二)拓展思路、科学规划,做大做强特色沟域经济

“沟域经济”是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即发挥山区优势,走出一条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道路,为农民找到新的收入来源,为地区经济发展助力。鲅鱼圈区的山、海、林、泉自然资源,为发展乡村和沟域旅游奠定了丰厚的资源基础。比如营口何家沟旅游区位于红旗镇何家沟村,是区东部特色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目前,已形成以滑雪、户外运动为主的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十万人次,该景区总体规划为三大版块,总投资30亿元,除了已建成的滑雪场,户外运动外,域内兴建国防教育基地,包括国防教育展馆、兵器展馆、军事训练营等。鲅鱼圈区立足何家沟沟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加快营口双凤山旅游休闲度假区、沙河文化旅游长廊、营口石家沟画家村等沟域旅游项目开发建设[1]。同时注重挖掘沟内何家沟商周文化遗址的文化基点,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度假村;以红旗镇深厚的满族文化为依托,融合清代建筑元素、特色满族餐饮,打造集建筑、景观、祭祀、风土人情等要素的满族风情小镇。开发芦屯市井式小镇,辽南戏(辽剧)发源地,辽南皮影戏创作、舞台、服装、道具制作,塑料园区包装业、印刷业。

(三)因地制宜,绿色发展,推进庭院经济,壮大观光农业

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尽快形成龙头村寨,筑牢农家乐产业群,提升知名度。像熊岳镇、红旗镇素有“辽南水果之乡”的美誉,借营口市乡村旅游采摘节之势,在熊岳镇、红旗镇、卢屯镇等村寨中大力发展温室大棚和裸地桃、李子、草莓、葡萄、苹果、梨等种植和采摘。通过几个节庆活动,把鲅鱼圈乡村旅游资源点串成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发展乡村旅游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出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大乡村旅游,通过山庄度假村、山海农家院把我们鲅鱼圈区整个乡村旅游工作带动起来。

(四)突出文化产业园的引领作用

以文化产业重点园区为抓手,延续鲅鱼圈区已有的“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母爱的内涵,构建以“母爱?感恩”为主题的大型体验园区,打造东北亚母爱胜地与感恩文化名城,以此宣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拓展乡村旅游。望儿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具有代表性的区内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以母爱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纽带,串起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引导、开发、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品牌、产品路线,进一步丰富鲅鱼圈区的乡村旅游。

(五)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发挥乡村旅游协会作用

要推进鲅鱼圈区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必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下大力抓好旅游专业从业人员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从业和管理人员培训。政府应从财力上给予支持,拔出专款来扶持从业人员的培训与实习。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学习导游讲解知识、服务礼仪、烹饪技术、民族风情表演、工艺品制作开发以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通过培训提升管理理念,让农民变老板,农区变景点,村民变导游。要做好乡村旅游的管理,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协会“策划师、领路人、联络员”的作用,为乡村旅游抱团发展提供了平台。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运作水平。

第8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摬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第9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议范文

【关键词】景观规划;乡村旅游;问题分析

1、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随着我国聚居环境的扩展以及旅游业的加速腾飞,在大量的环境建设与旅游开发实践中,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正在走向融合。大量理论与实践表明,旅游与景观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旅游规划需要分析时空布局、生态环保、景点建设;景观规划同样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游客使用、运营管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需要景观规划和旅游规划设计的有机融合,是景观学和旅游学两大基础学科在应用领域的交叉研究。

1.1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指在景观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系统特征和规律为指导,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对区域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风景名胜区景观等类型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基于景观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景观规划设计着力于环境空间的创造,擅长于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主要包括设计对象的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景观规划设计要素。

1.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往往是区域景观结构中的一种主体景观类型,具有特定的景观特征、景观内涵和景观意象。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和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构成[2]。乡村旅游规划实际是对乡村景观所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是以游赏环境空间的创造为核心,以景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为重点,对乡村旅游区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

1.3 乡村旅游景观的特点

乡村旅游景观主要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几个部分组成。同度假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设施景观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①景观的开阔性。可以给人广袤之感;②风景的层次性。自然的山水给人天然的层次之感,再加上四季变化的美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③心理的安定性。人本身就有亲近自然的欲望,乡村的景观令人有回归之感;④人文历史性。目前很多庙宇、古建筑等都在乡村,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历史也是使人前来的原因之一。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以乡村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乡村旅游景观特色。

2、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也丰富多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看,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缺乏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导,景观功能欠完善、形象品质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非常严峻。

2.1 景观功能缺失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景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景点游憩功能比较单一;交通组织缺乏系统性;③动态、体验性的参与项目缺乏;④对游客食、宿、购等方面的需求考虑不足。此外,由于乡村旅游地处市郊或乡村,各项旅游服务商品及市政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2 景观形象模糊

感受乡村独有的闲趣、野趣。然而由于受到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影响,存在着对乡村特色形象不够重视甚至无意识状态。其一是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常常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大众化的东西。比如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追求急功近利。“你们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样样不缺”常常成为他们骄傲的口头禅,这是一种“围城现象”。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这与经营者的理解刚好错位,劳神费力却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其二是设计人员盲目将城市景观形象移植到乡村旅游区,用城市景观设计的手法处理乡村旅游区景观资源,乡村出现了宽阔笔直的大道,规整的布局,空旷的广场,过多人工修饰的园林,不合时宜的欧化建筑等。

2.3 景观生态破坏严重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山体受损、树木被砍、古屋被拆、湖塘被填、村道被堵、到处涂鸦的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乡村旅游地失去了宝贵的自然生态魅力。诸多不良因素及行为,如过度地宣传与开发建设造成景观的不和谐,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造成视觉的污染,随意地采石修路使得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均会影响和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失调等,使得乡村旅游地景观质量下降,乡村旅游地的市场吸引力也随之减弱,其生态环境危机不容忽视。

3、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应是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结果,且因有利于乡村自身综合发展才更具生命力。在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遗迹,发展当地适宜又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建立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才具有吸引力。

3.1 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科学设计本土景观

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科学有序的规划能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和景观保护开发等的矛盾。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着人与景观共生发展的原理展开的,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各种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从尊重自然、人和地方精神角度出发,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应积极做好景观规划工作。同时,“乡土情结”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只有为游客提供本土的、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才能长久地吸引游客。

3.2 完善庄旅游接待服务场所

①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定规模、等级的乡村旅游区应该具有的服务性建筑,它除了向初来乍到的游客展示旅游区概貌,还为游客提供休息、观景、娱乐的场所,多位于景区入口。

②游客食宿服务场所。乡村旅游区发展初期,很少设置独立的游客食宿服务建筑和设施,游客的食宿大多在农家宅院中进行,是为玩农家乐的游客提供的附加服务。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增加独立的食宿服务,提升食宿服务的档次和品味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止外,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也正在出餐饮一条街、茶馆、酒肆、乡村酒店这类建筑。从运作的情况看,设置这样的服务场所和设施必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开发的各方面条件,避免盲目开发。

③游客购物服务场所。旅游购物是旅游活活动的必然现象,大多数乡村旅游区都存在不小游客购物需求。乡村农产品、手工艺品以通读乡村的农副土特产品等,往往能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这样的买卖对游客与村民双方都是有益的,是双赢的。

3.3 乡村景观意象规划

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的信仰、思想和感受等方面开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华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乡村景观意象具有以下牲上:①乡村景观意象的个性化;②乡村景观意象的地方性;③乡村景观意象的社会性。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所渗透的景观意象思想,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过程的积累、硬环境以及文化软环境的建设。

3.4 建立完善交通系统

乡村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主要包括线状的车行道路、步行道路、马道、自行车道等和点状的停车场地。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一方面能今功能场地空间合理组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能为游客带来交通体验的乐趣和舒适性。

4 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乡村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人口众多。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13亿之多。其中乡村人口9亿多。即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仍是重要的人类集结地。广大乡村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特别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景观规划,促进乡村旅游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