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学奕范文

文言文学奕精选(九篇)

文言文学奕

第1篇:文言文学奕范文

房思琪们的悲剧在于,她们始终将文学当成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拒绝接受文学和现实生活的巨大断裂。而林奕含的悲剧则更为深刻:她已然深切理解到语言和艺术的魅惑本质,然而面对这种断裂,她能够使用的武器却只有语言,最终却发现这场文学幻梦的自救自省,终究只存在于文学世界。

痛苦神童的人生写照

2017年4月27日,台湾作家林奕含在自己的住所上吊轻生,因抢救无效而离世,她的人生永远停留在了26岁。

身为“台南怪医黑杰克”知名皮肤科医生林炳煌的爱女,林奕含被外界称为“台南怪医千金”;作为台南女中同届唯一学测满级分的高材生,曾获台湾数学科展第一名,媒体称之为“漂亮满级分宝贝”。

她的生活有进口文具、钢琴和手冲咖啡,当然还有文学,有柔光灯照耀的美好未来等在前方。高中时,林奕含被父母送进补习班,找到有“北吴岳,南陈星”美名的补习班名师陈星。

自此,林奕含的世界发生了没有过程感的断裂。

2017年2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为林奕含的第一部小说出版,这是一个变态骇栗的故事,读文学的老师了读文学的女孩,发生在文明的大厦、升学主义的补习班。经其父母证实,这部小说是根据林奕含的真实故事改编。

尽管游击文化出版社说,不要把书本内容和作者本人画上等号,但我们也可从中知晓林奕含的伤痛。在文学中滋养自身的人,避免了现实的氧化,真正进入现实,摩擦难免,更何况,林奕含迎头撞上的是一个堵了她十余年的噩梦。书里说,事情发生后,房思琪成了自己的赝品,那个柔光灯照耀的世界,成了永不可回的故乡。

2009年,林奕含考上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但入读两周后就因为抑郁症恶化而休学。2012年,她重新考入国立政治大学就读中文系,读到大三的时候,又因为抑郁症再次休学。身体离开了暴力,但灵魂没有,直视过地狱的人,也将永远被地狱直视。她说:“没有人知道我比任何人都不甘心,这个疾病它剥削了我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切,甚至没有办法念书,而我多么地想要一张大学文凭。”

她活着,但完全没有实感,她甚至觉得,在很久以前的第一次自杀时,她就已经死掉了。照片里,她面庞白皙如月牙,马尾轻盈,但采访过她的记者却说,她叹一口气深邃得像刚从悬崖边回来。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掀起许多议论,骆以军形容像纳博科夫和安吉拉・卡特的混生女儿,蒋方舟说,阅读体验像被冰锥捅了一下,或是如溺水般喘不上来气。张亦绚《永别书》里的一句话就像林奕含人生的写照:我是痛苦的神童。林奕含具有文学的天赋,创作期间,她不曾与谁讨论文字,她只是用村上春湟谎的纪律要求自己,写两千字文章,数月之后检视,不如意就再改,直到满意为止。在写作中,她叩问她曾相信的一切,却也陷入疑惑,误入歧途。她从犯人身上看到文学,她质疑文是否载道,她质疑真善美是否统一,她甚至轻率地说出,文学不过是巧言令色。

如今人们谈论,如同她是无数被害者中的一个分母,人们谈论抑郁症,如同她只是患了一场重感冒。连她的父母也态度温和:“轻轻地诚挚地拜托大家,请记住她的遗愿,是预防,而不是追究任何个人。”而陈星,在这本十万字的小说出版后,他只说了八个字:“人都死了,多说无益。”

对文学梦境破碎的绝望和自省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个残酷绝望的害故事。但在讲述的过程中,林奕含用极其细腻、雕琢的文字刻画了文学在这个故事中的巨大存在感。与其说,这本书是对李国华、对成为帮凶的整个社会的控诉;毋宁说,这本书是林奕含对文学功用的质疑,是她对自己文学梦境破碎的绝望和自省。

小说开篇不久写到:“读波特莱尔而不是波特莱尔大遇险,第一次知道砒霜是因为包法利夫人而不是九品芝麻官,这是她们与其他小孩的不同。”房思琪和她思想上的双胞胎刘怡婷就以这般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她们是十二三岁就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熟少女,敏感而聪慧。她们对于爱人的想象全都源于文学作品,“深目蛾眉,状如愁胡,既文既博,亦玄亦史”是她们对李国华的最初印象。

年幼的她们眼中没有同龄小孩,因为“你要怎么给读《幼狮文艺》的人讲普鲁斯特呢?”她们尽管年幼,就已经形成一种文学上的高低秩序。而这种秩序感,来源于她们对文学的崇敬,也是房思琪悲剧的源头之一。

在房思琪还相信文学美与人格美绝对一致,对胡兰成式舌灿莲花的男性毫无抵抗力的少女岁月,李国华用他的虚伪、粗暴、猥琐、无知彻底摧毁了她。一次之后,思琪问李国华,做的时候你最喜欢我什么?李国华用曹雪芹形容林黛玉初次登场的“微微“作答。思琪追问:红楼梦对老师来说就是这样吗?他毫不迟疑:“红楼梦、楚辞、史记、庄子、一切对我来说都是这四个字。”如此道貌岸然又理所当然,根本无法想象对文学有着巨大信仰的房思琪,面对这种分裂和丑陋,是何等的痛苦。在猝不及防被扔进生命的无边黑洞之后,她不再相信美好、幸福、快乐这些词语存在。

“我的整部小说,到我的书写行为本身,都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诡辩,都是对艺术所谓真善美的质疑。”林奕含原本想通过这本书撕破现实生活中胡兰成们巧言令色的嘴脸,叩问那些悖离五千年“思无邪”传统,用语言建构无坚不摧、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的文人骚客。

可是,最终林奕含却缴械投降。她自己同样无法摆脱语言的魅惑――通过文字和书写,她对抗着由其搭建的罪恶。通过文学,她以极大的悲悯之心,记录又祭奠那些“有文学痴情然而停留在囫囵吞枣阶段的”少女房思琪们。这是属于林奕含的伟大和深情。

房思琪们的悲剧在于,她们始终将文学当成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拒绝接受文学和现实生活的巨大断裂。而林奕含的悲剧则更为深刻:她已然深切理解到语言和艺术的魅惑本质,然而面对这种断裂,她能够使用的武器却只有语言,最终却发现这场文学幻梦的自救自省,终究只存在于文学世界。

“是文学辜负了我们”还是这个精英社会在吃人?

“作为小说的写作者,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的一生……我的书写是非常堕落的书写,是屈辱的书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书写。”在自杀前8天的受访视频中,林奕含穿一件粉色上衣,语气平静,只有说到书中关于房思琪的细节时,才会哽咽,停顿,短暂地闭上眼睛,似在平复自己。彼时,距离她被男老师,已经过去13年了。

林奕含,以及她笔下的房思琪,都是文学青年。就像她在采访中说的,她内心有着一股柔情、一股欲望,她渴望爱与被爱。然而这股子希望在生活中得不到。

细翻她的小说,全篇呓语似的语言中,弥漫着少女早慧的孤独。她看透成年人的虚伪与无聊,想要得到关注与温暖,却根本无处寻觅。

中产阶级的父母,会给孩子请名师、报补习班。孩子成绩下滑,他们能第一时间发现,掘地三尺也能查出原因,想到补救的方法。但孩子被,他们却感觉不到任何异样。每天朝夕相处的女儿,生活已经被撕裂,他们完全看不出。

小说里,房思琪在被后曾故意对妈妈说:“我们什么教育都有,就没有性教育。”但是他妈妈的回复却是,性教育是给需要性的人的,你要做个有自尊心的人。

她在抑郁之后:“生病带给我很大的羞耻感,可能是从小家教的关系,让我觉得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林奕含曾经一度被当做才貌双全的超级小孩,接受采访。但她说,这些漂亮的绰号,让她非常痛苦。那些被媒体夸大的战绩更让她觉得不适。她厌恶做一个符合精英社会期待的超级小孩,因为世人肤浅的夸奖,其实只是在夸奖她作为一个考试机器、在赞扬她身上的商品价值,而成绩之下的她,痛苦的、敏锐的、灵性的她,却无人理睬。

是遇到她的老师,她逼迫自己“爱上他”,她的内心被两种力量拉扯,一方面是对情感的渴望,让她饮鸩止渴,宁愿闭上眼,相信丑恶的老师说出漂亮的话,是真的情感。一方面是精英社会的压抑人性化的教育,让她不能面对这种耻辱。

她的小说里,那个小女孩曾和妈妈说起过这件事:“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但为人母者,却丝毫没有体恤孩子的共情之心,只用道德评价来给小小孩子贴上耻辱的标签:“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第2篇:文言文学奕范文

关键词:诵读法;文言文;教学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运用“六读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借助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反复感知,形成语感,读中会意,加深领悟。实践证明,效果良好,走出了小学文言文教学“迷宫”。现以《学奕》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模仿读

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用响亮的声音朗读课文一次,注意读准字音。此步以音读为主,意读为辅。如《学奕》一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词,在教学时,由我读一遍,然后再带领学生朗诵,并将文章中的生僻字加上注音。像文中的“诲(huì)”“惟(wéi)”“鸿鹄(hónghu)”“缴(zhuó)”“弗(fú)”“曰(yuē)”等字、词;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注上正确的读音,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朗诵课文。

二、会意读

让学生小声朗读课文一次。初步参照注释,口译全文,并把不懂的字词句标上记号。这一次的朗诵需要学生用“情”朗诵,带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参照注释,去尝试着理解文章中的生僻字,然后教师通过进一步的讲解,并把其他的生字词加以标注。如文中的“善奕”“缴”“鸿鹄”“援”“俱”等字、词,借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再把这些生僻字的意思注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领悟读

指名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同步讲解,点拨重点、难点词句,并初步答疑。这一次的诵读比上一次又要更加深刻一些,学生边朗读,教师边讲解,特别是对于一些重、难点词句,要详细讲解,简单的说明一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理解方法。如文中的“为:谓,说。”“然:这样。”“惟奕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为是其智弗若与?:这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四、表情读

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得流利,读出语气。此步以培养语感为主,因此教师要注意强调断句和重音。要求学生对通篇课文有很深刻的理解,否则就读不出文章的那种韵味。

五、探究读

在明确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把握全文思路,探究课文内容。在这一阶段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地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将课文的主旨表达出来。比如,对于《学奕》这篇课文,我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将学生引向深入。“奕秋教两个人下棋,第一个人的表现怎样?”“第二个人在听讲时心中想着什么?两个人学习的效果有什么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六、品味读

引导学生根据“情”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语气去读。此步以情读为主。我告诉学生,语气中的“语”,指有声语言,“气”指朗读时的气息状态,即语言流露出来的气韵。这里的读出语气,不但包含有语意,而且有情思,不但要音随意转,气随情动,而且要因情用气,以情带气。只有这样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情韵。

运用“六读法”教学,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大为提高,理解内容也较准确深刻,课文背得又快又准。

参考文献:

第3篇:文言文学奕范文

如今,有一个人,她的关注度甚至比许多明星更高,她就是如今中国的Top级网络红人张大奕。和美国的“肯豆”肯达尔・詹娜一样,张大奕从事过平面模特的事业,拥有了自己的服装品牌,甚至,如今还有一大群人喜欢着她的生活态度。在最近的“双十一”,她店铺的成绩甚至在前10分钟超越优衣库,她的名字不断地被一些商业媒体提及,她的店铺成为成功案例被分析、推广。但张大奕自己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现状,她更希望把自己的名字做成一个集团,不但分享单品、穿搭,更分享生活的理念和态度。她毫不在意别人在她的名字前加上“网红”两个字,在她眼中,“网红”从来不是贬义词,那么多年她已经练就了“一半钻石心,一半玻璃心”来适应言论不断、评论不断的网络生活。而终有一天她会跳脱出“网红”的标签,因为她要的不单单是销售量,更要让自己的名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不喜欢做模特”

成为“张大奕”之前,她当了7年广告模特,“从大一开始了。”像众多明星试镜故事一样,大学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她,走到镜头前属于无心插柳,“我第一次去试镜,当时以为是兼职工作,没想到一下子面中了两个广告。广告行业分得挺细,我开始拍电视广告,后来又拍平面杂志。”

那时张大奕频繁现身于各类日系杂志,“从来没有想过会做模特,赶鸭子上架,逼自己去做。”少年时代,她的表演专长并没有显山露水,“从小到大,我的成绩不算拔尖,小学、初中都挺内敛的,只是比较讨老师喜欢。后来我当上了班里文艺委员,组织班级文艺活动,比如唱歌。人慢慢放开了,从高中到大学,开始受到关注。”

镜头前,张大奕获得了众多粉丝认可,但她直白地说,这些只是工作,“我的初衷并不是做模特。虽然有不错的收入,可是不喜欢,只是能胜任。”某种程度上,张大奕更像个精通商业游戏规则的职业女性,而不单纯做个镜头前的花瓶。2014年她在淘宝开设“吾欢喜的衣橱”,“那时候我的微博开了两年,我想把我的品位、私服分享给大家,于是和合伙人试一试,没想到成了。”

“吾欢喜的衣橱”开业一年,成为淘宝五颗皇冠店,百度百科这样记录“张大奕”服装店的飞速发展:“她的私服搭配在社交平台上深受粉丝喜爱,其电商店铺上线新品2秒钟内即被顾客‘秒光’,月销售额达百万级。三天时间内,这个漂亮女孩可以完成普通线下实体店一年的销售量,创造了互联网电商的销售神话。粉丝追求时尚,认可张大奕的穿衣风格,‘复购率几乎是100%’。她的收入令人眼红,甚至超过很多一线明星。”

张大奕自称“只是一个上新时会刷屏的小小私服缔造者”。“吾欢喜的衣橱”成立之初,张大奕的微博粉丝只有20多万,现在粉丝已经突破470万,是个名副其实的大V。“我属于滑着香蕉皮长大,一切工作都是水到渠成。之前做模特,我在我的领域很专业,一开始开店我完全是个服装外行,学着把面子好看与里子扎实结合,深入了解服装、生产供应链。我的合伙人有完整供应链,我们分工,我把我的审美融入到设计,他负责完成我的想法。”

“分享生活观,做粉丝的老师”

张大奕有一双大长腿,又瘦又直,完全不需要PS,身型比例极好。拍摄化妆时,她捧着装满橘子与小西红柿的饭盒、晃着大长腿说:“我在淘宝开店可以淡化之前做模特的经历。刚开始,大家都认为店主是模特,会对冲销量有帮助。模特的专业性的确可以帮助搭配服装,可真正要巩固顾客群,与店主是不是模特没有太大关系。”

私下生活中,张大奕并非社交达人,她直白地剖析自己,“我非常不喜欢跟人沟通。做个网络红人,在微博、直播里不停地说说说,展示服装搭配,对我来说是改变。”她没有把沟通视为压力,“而是责任。你要经营一份成功的事业,离不开与人沟通。”在张大奕眼中,网络红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比商人与顾客更加亲密,比明星与粉丝更加亲近,“我把我的品位和生活分享给受众,精神层面交流也很重要,而不仅仅是售卖衣服。”

“红了”之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张大奕说:“我与粉丝会有很多‘摩擦’。她们在精神上依赖你,会把感情投射在你身上。面对客户,我要把产品过程解释给她们,花时间经营供应链。粉丝低龄化,我要学着像老师一样沟通,比普通客户更花精力。”

粉丝带给张大奕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记忆。她自嘲,“张大奕”说话直接、大大咧咧,涵养算不上特别好,“我从小生活在散养的环境,放纵自己,有什么说什么,特别喜欢和粉丝吵架,现在稍微收敛一点。了解我的粉丝,无论听到什么传言,都会无条件相信我,她们能守护理解我。”迎接张大奕的有正能量,也有以前从未有过的负能量,“网络质疑成本太低,有些人从没有买过我的衣服,只会没有理由地谩骂、抹黑。不喜欢我的人,和他怎么解释,他都不听、不听!”

这些年,耿直的张大奕并没有修炼出金刚钻石心,她笑言自己一半是金刚钻石心,一半还是玻璃心,“网红是个中性词,被说多了,就变成了贬义词。我讨厌一概而论的人,她们喜欢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遇到这样的人我会删评论,眼不见为净。不过我是金鱼脑子,容易忘记。每次上新,顾客的超高回购率就是最好的证明,远胜微博里几句恶评。”

“趁年轻,拼个几年再玩乐”

张大奕为五年后勾勒了一幅图景,“把‘吾欢喜的衣橱’做成集团化事业,有超级大的品牌,还有结婚生孩子。”她的近期目标很简单,“不仅做服装,而且把好品位分享给粉丝。”张大奕筹备了一年多的彩妆、内衣店即将上线。

拍摄现场,我们为她准备了两种风格的发型参考,一种是有些湿发中性的感觉,看起来个性突出还有一些叛逆,另一种则是大波浪,美美的,张大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我粉丝不喜欢我那样(第一种)”,她十分了解喜欢她的粉丝们的喜好,也很理性地跟着顾客需求走,面对拍摄造型选潮还是美的问题,她果决得像个商人,“中国大部分消费者还是喜欢美,像个仙女,不太接受潮。”

第4篇:文言文学奕范文

1994年他就得了金马最佳编剧,他是香港知名的专栏作家、电台DJ、大学讲师、舞台剧导演。他,就是林奕华。他经常语出惊人,他的下世纪预言是:“男人与女人的明天:男人将变回男孩,女人将成为男人,爱情,将从地球上消失。想要男人,得到男孩+想要女人,得到男人=想要爱情,得到战争。”

Grace:你认为当下港台地区与内地的戏剧文化有什么差别?

林奕华:香港戏剧很重视生活的语言,大陆戏剧是要提升语言,台湾则重视肢体语言。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戏剧文化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少,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够用某一种语言反思,但整个文化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不要丧失。

Grace:您的“城市三部曲”分别表达的是什么?

林奕华:我一直在探讨一个主题:我们为什么不快乐?我觉得,那些来看戏的人,他们骨子里、心底里其实对这个问题还是有探究的欲望的。我容许观众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找答案。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展现了职场的残酷。《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让人见识了爱情的竞争。《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让都市人看清自己的幸福感正在被控制和吞噬。

Grace:《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一名的由来?

林奕华:《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来源于狄更斯1860年写成的同名作品《远大前程》,国内观众可能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孤星血泪》。远大前程不一定是等于为了伟大理想而对自己有所期许,却是因为希望满足个人欲望而产生的虚幻妄想”,《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的故事,于是由此展开。

Grace:您自己操刀写剧本的时候多吗?

林奕华:我的戏不是一个人写剧本,比如《包法利夫人》几乎是全体演员一起创作。我和他们一起聊,然后他们扮演角色,用角色身份说话,有录像录音,再有一个人来统筹成剧本。

第5篇:文言文学奕范文

另一部影片《1942》,他饰演身边的宣传官员陈布雷。一个克制自我,不苟言笑却内心波澜纠结,颇富个性与情怀的人。这个角色是段奕宏颇见效果的戏,区区几场镜头,外媒便记住了他并作此评价:整部影片最富气场的人物。

戏如其人,生活中的段奕宏是一个内心柔软,外在刚劲的男人。他介绍自己时语调笃定,“我是段奕宏”!重心词落在那个“我”上,似乎他要从一切物种之中,挑拣出自己,和你强调我的独特性。

从包裹着长大衣,腿使劲儿往下弓着溜进电影院蹭电影看的伊犁少年,到不远千里,“像在水里需要空气那样强烈”连考四次才进入中戏的青年。不断地冲突与克制,纠结与调适,他的内心总需要一步步往外探试,在自我掌握与了解中,他开始松软、自我、自信起来。

“将焦躁从心态里剔除,这样一来,找到的突破口反而越来越多。我一直在等待一个人,希望他给我更多的突破。”段奕宏说。

“韩信是个有梦想的人”

时势好像专为段奕宏量身锻造,2012年,他炖了锅火候正好的汤,2013伊始,这锅汤的余味不仅未见余尽,倒有再添把柴的劲道,继续供人品尝。

2013年度开年大戏《楚汉传奇》,由导演高希希执导的史诗剧集,段奕宏饰演古有“兵仙”之誉的韩信一角。

韩信其人,先后辅佐两位帝王,有将才之风。前几十集他安分律已,低调行事。剧情进展后半部分,他慢慢崭露头角。段奕宏演绎的韩信,是一个睿智孤傲的将才,霸气十足。

谈到自己所扮演的韩信,段奕宏语调明显高了几度,“我是一个演员,还不能对他做一个评价。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对于他整个人的认识,还得根据一定的历史题材”。

但,段奕宏有野心。

接演韩信,不仅仅因为他是帝王身边的“兵仙”。

“创造是要看一个演员智慧的东西。对我来说,我还是不甘愿,不甘心只是依照大家对韩信原有的印象(去演)。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这才是我关心的。”段奕宏说。

段奕宏决心要为这个角色赋予一些新的注解。“(要让)韩信身上呈现一种向上的,有力量的东西,这也是当下需要的东西”。 段奕宏说,“他想给大家认识一个通过自己奋斗拼搏,胸怀梦想的男人,他是有努力方向的”。

果然,“段版”的韩信为了保守梦想,忍辱负重,不仅抓住机会向萧何毛遂自荐,还直率地面向萧何说:“你们的冷漠怠慢了我的热忱”,即使是大叹自己生不逢时亦傲气凛然。

评论认为,在段奕宏的演绎下,韩信自由的精神,孤傲的风骨,流露出了独特的霸气,霸气之中又带几分深情,使得韩信其人更立体,更多维。

接受采访,段奕宏谈韩信这个角色也比谈自己要来得兴奋,他说,“每选择一个角色,一定需要感受到一个人物的可爱之处,赋予人物性格。虽然他最后被人称为兵圣兵仙,但是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得过日子”。

赋予人物个性的同时,你似乎又看到,努力刻画的人物身上,隐约能见到演员自己的影子。

“韩信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始终想着没有人能料到他自己五年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他性格和他身上的特质,就是等大家对他更多的关注。他内心最深处,最理想的状态,远大的向往是没变的。于是最后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韩信,压抑隐忍又不失可爱。”

段奕宏在建构这个人物时,希望观众在接受的时候会为他的性格和处境悲哀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同步理解。

在剧中,与陈道明的合作并非第一次。陈道明是老牌演员里学识丰富的人物,问到是否和他演戏会有逼迫感,段奕宏又一次抬高了声音,称并不喜欢以势利的心态去看待演戏。合作是相互尊重。“无论是陈老师也好,或者刚跨行的新人也好,做这一行,更需要一个很平静的心态。我和别人合作从没有障碍。”

“我从不高看或低看别人,因为尊重别人的想法才是合作。可能陈老师也是看我有这种心态比较欣赏,私底下也比较关照我。”段奕宏说,正是这样的心态让他从陈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是后话。

一副集体覆灭的长相

很难想象,段奕宏,来自中国巨大版图上的一个非常遥远的西北城市——新疆伊犁。

段奕宏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在家中排行最小。因为家庭这个“最低”的位置,从小身边就充斥着哥哥姐姐和父母的指责声,并养成逆反心理。

他儿时的把戏,便是常常跑到危险的伊犁河里游泳,等着哥哥姐姐赶来,一路撕扯着回家。年幼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专门等到家人快到了再下水。

从小段奕宏的身边,关于爸爸的记忆并不清晰,反而妈妈是家里最能干的人,更多地支撑着家庭。一到冬天,妈妈就会提早一小时起来,把他的鞋垫放在热炉旁边烤着。一个男童最初的温暖与安全感,来自每日踩在脚底热乎的一双脚垫。

段奕宏从小爱看电影,每次进电影院时都穿长大衣,腿往下弓着,让自己千万别超过儿童线……“我总被管理员从电影院里拽出来。所以看电影的过程总是不安的”,段奕宏说他直到现在都还有心理阴影。“有朋友请我看一场话剧,我都要问一句‘有票吗?’”

段奕宏有种超越同龄人所没有的细腻感知,生就一种忧郁的心态。看电影至动情处,会为角色潸然泪下,也认真地以为人可以在电影中为所欲为,甚至模仿他们。

那时年龄尚小的段奕宏,怎么也不会想到,从小惹人嫌的调皮刺头,有朝一日,被作为新疆名人,放在政府网站上以示荣耀。

改变命运的,是他18岁时中戏老师来伊犁招学生。在此以前,整个18岁前的青少年时期,段奕宏在伊犁这个安静的小城度过。中戏的老师没将他带走,却把这个孩子的魂勾跑了。发了疯地要去北京。

为了成为一个演员,他坐着20多个小时的班车到乌鲁木齐,再乘78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

中央戏剧学院,他考了四年。最后对考入中戏的愿望就像“在水里需要空气一样强烈”时,第四年,他以西北片区考生的名额成功考进中央戏剧学院。

段奕宏曾讲过这样一个段子:那一年班上所有的人都到齐了,女生们说没一个长得帅的。她们盼星星似的等到最后一个男生到来,段奕宏一站在大家面前,女生们瞬间集体覆灭。

虽然是玩笑,却有几分真实。用段奕宏的话讲,他不是靠脸走到现在的人。进中戏之后,段奕宏顿然失语,性情大变。身边围绕太多才识渊博,光鲜靓丽的同学。遇事他常控制、压抑自己。班上常常没女生愿与他搭戏。

回想起那时的窘境,他说:“少年老成是境遇给逼的,现实生活境况逼得我这样做,我就拼命排话剧。我前两年挺浮躁,大家都说我戏演得好,但是却没有人找我拍戏。在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坚持住了,只能多看书,没人找我拍戏,我就多排戏,久而久之,反而让我找到些踏实感。”

时隔15年,谈起求学经历,段奕宏说,他其实不愿意多说过去苦、日子难,他觉得男孩子应该经历这些,“要么站直了,要么被打趴下,人得活一口气”。

表演,也要学会控制

大学期间,段奕宏一直未曾外出拍戏。用他的话说,“不是我不愿意,是没人找我拍”。没戏拍,段奕宏就拼命演话剧,那时他自认在舞台上的感觉特别好,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价值。“被舞台包裹我还能安全一点。”

“我曾看过一本心理学的书,专门谈脸面的,其实永远是这张脸和你的心理在作怪。”段奕宏说。跟田沁鑫导演合作话剧《断腕》,那么多演员,导演很少批评他,却常骂别的演员:不行,不行,你是演员吗?你是中戏毕业的吗?“当时我还挺得意,(导演)从来不说我。直到后来我的一些作品逐渐被大家认可,她终于跟我说了实话:‘奕宏,你知道吗?那时我跟你说每一句话,都得措词半天,生怕无意中哪句话挫到你的自尊心’”。

说到这里,段奕宏笑了,“我那时真的是神经绷得很紧。别人总觉得这么认真的好孩子,怎么忍心再说我!”

和他一起演话剧的演员也曾经评价他:较劲、有强迫症、太直接。

在段奕宏看来,大学期间虽然没有外出拍戏,反倒多出了练功的时间,专业课表演课样样成绩优异。毕业时他正是凭着这份门门专业第一的成绩单,争取到一个实验话剧院(即现在的国家话剧院)的名额,留在了北京。

毕业后,段奕宏接拍过一部与王志文、李幼斌合作的荧屏作品《刑警本色》,剧里他演一个被迫走上“歪路”的少年。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段奕宏还保留着大学期间“沉默寡言”的习惯:每场戏拍完,他就在一边,从不和人说话。

“当时王志文就跟制片人说,你赶紧找这小孩谈谈,我看他好像随时要爆发什么事儿似的。”段奕宏笑着说。

“我记得当时拍戏,是快过年了吧,王志文老师拿出他的手机递给我,说,‘给家里打个电话’,其实我内心感受到这种温暖的东西,我全部感受到了,但就是不擅于表现出来。”

“后来有一天,制片人非常和蔼地到我房间问我,‘拍戏感觉怎么样啊?’还说‘大家挺担心你的’。结果他跟我一谈,觉得我挺正常、挺有善根的。”

《士兵突击》走红之前,段奕宏已经默默无闻拍了八年的戏,他常常把那八年的时间归结为厚积薄发,或者就如一块烈火上的烙铁,在享受并等待着火候,硬得要命,吱吱冒着热气。

段奕宏也曾说过,给予他人生启发的,是一位50多岁的朋友。有一次在这位老朋友家喝咖啡,在煮的过程中,咖啡突然从容器里喷涨着四溅了出来,洒了两人满脸都是。段奕宏顿时尴尬无措,正想说句什么解解围,没想到朋友大笑出来,觉得这突然的插曲太有意思了。那一刻,段奕宏意识到自己太“紧”了,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了。那一年,段奕宏30岁,带着新的、开阔的生活态度,他放下一切重返戏剧舞台。

“我开始有意识地找到一些方式来解压,听音乐,慢慢地学会放松自己。”段奕宏说。“好的演员,不全然是情绪的饱满倾泻与冲撞,学会控制拿捏火候,力量的爆发才更精确内涵。”

这些年,他和角色互相给予、互相汲取。从《士兵突击》以及《我的团长我的团》,随着演绎事业的每一步进阶,又从《大时代》到《我愿意》,他的内心也一步步往外探试,开始松软、自信。

在他看来,自己实际上一直在内心里冒险,试图挖掘出自己未曾发现的新大陆。虽说这脚步没有停过,但却逐渐放慢了下来,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

快乐,不一定在最喜欢的事情当中

跟普通城市的青年比起来,段奕宏拍戏一直带着自我、执拗、憨直的西北男人个性。

“我喜欢直接,别藏着掖着,大家精力有限。一个人撑不起来一个大戏,一定是大家一起拾柴。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好东西的面世,你有智慧就提供智慧,我也不是靠一张脸走到今天。”

有时也因为这样的直白与认真,曾经在某部戏的片场,一位老演员看不过去,便提出来:“你这是想当导演呐,哪是排戏。”

段奕宏也意识到,这是在拍电视剧,不是在学校的话剧舞台,做事不能只有自己。“排练话剧,大家都会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电视剧不是这样,那我就要做调整,这不是妥协。”

“我觉得听话要听音,不在于声音大小,要听道理,见解。这样对于一个年轻演员才有进步空间。有一次陈道明老师就直接跟我说,‘这句台词处理你再斟酌一下,我觉得不太合适’。我特别开心,因为没有人有责任提醒你。而且他是本着他在旁边,可能还有别的办法可以尝试。”

拍《1942》时,段奕宏一开始也有些拘谨,“第一是语言带来的,要求说英文。虽然头一天让我背了,但是我也顾虑是否准确流利,第二是我比较担心给冯导的印象会不会不好”。

“我发现这是个问题,后来我及时调整过来。”段奕宏说。

不断探索发现自己,规整自己的心态,段奕宏的事业和生活,变得越来越顺畅。

何东在先后两次采访段奕宏之后,这么评价:“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至柔的东西出来了,但是就怕有的人至柔,最后那个刚就没有了。他依然把身上刚的东西保持着。”

曾经他并不乐于拍杂志封面,“觉得自己好像模特一样,有什么意思”段奕宏说,突然有一天,当他进入到一个规定情景中时,发现拍照也能进入到一个创作状态。而他之前有一种固守自己想法,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

第6篇:文言文学奕范文

媒体人出身的方奕有着天然的公关才能,快溢出面庞的笑容饱满而热忱,有力的握手和一瞬的对视中,你都能感受到这种特质。循着方奕的脚步找地落座时,方奕的面庞在脑海模糊地闪现,年轻人?那为何早生华发。年长?依稀的面庞不似苍老。

落座后,得以看清方奕,颇为时尚地上着粉色T恤下穿休闲板裤,年轻前卫的发式使得一撮撮的白发看上去更为不和谐。尚未进入正题,手机铃声打断了对话,“说真的,你们学校有没有什么美女?”不长的通话里“美女寻”成为了仅且只有的主题。

“有没有美女”或许是作为湖北小姐大赛总策划、搜美国际董事长的方奕生活的圆心,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围绕着这个圆心跑圈,不合规格歪歪扭扭地延长着半径,圆圈越跑越大最终跑出一片他的世界。

战卧电视圈

职场上有个奇怪的法则,总有一部分领域外的介入者,而且他们往往能撑得更久,大学主修电气技术的方奕就是这么闯进了他喜爱的文艺界,从此一进不返。

和着改革节拍仓促登场的中国综艺节目在方奕大学兼职期间尚在摸索,方奕历经武汉电视台文艺部、湖北经视文娱部摸爬滚打一番,又朝圣般地自费到北广进修完电视节目制作。湖北卫视的一通电话叩开了他人生的第一道门,他摇身成为该台大型综艺节目《幸运千万家》的导演,负责三大版块中的第一版块,所涉内容是最为原始的选秀,时而以搜寻美少年时而以模仿秀的形态出现。

做选秀节目很多时候在扮演星探的角色,报名者中鲜有出众的人选,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大部分参与者需要制作方自行搜寻。1999年的彼时,人们对整个综艺娱乐环境尚不了解的大背景下,寻觅与劝说的过程甚为辛苦,事必躬亲的方奕一并承担了副导演的工作,总是带着一组外景队到各学校“搜星”。

“那时候参加我们节目的很多美女后来进入北广、中戏,有些已经是明星了,我们到现在都保持着联系。”身为湖北卫视王牌节目的一份子,又参与到整个造星过程中,成为明星操手给方奕带来莫大的成就感。

方奕创造力的闸口一经打开便一泻而下,然而电视台内的决策者,却抱着稳步前进的心态希望维持现状。在领导们忙着为节目凯歌高奏开香槟畅饮时,方奕提出利用节目积累下来的“星脉”办一个本台的艺术团,这样兼顾了宣传节目,给年轻人展示机会及获得企业赞助。考虑到财务上不透明可能存在的风险,领导肯定了点子否定了执行。

2003年,“台湾帮”全线北上,综艺节目的幕后操手大部分被台湾人接手。在如此的行业大幕下,受腹背夹击的方奕从体制内撤出。

事实上,在提案被领导否决的同时,台内默许了方奕的自立门户,方奕将所设公司作为试验田,耕织娱乐产业链上的全套流线。离开电视台的他,并不是一无所有的。

导演永远不会对自己的作品满意,那是因为他知道背后有多少的人为裁剪与构想不得施,方奕的节目就历经了从策划到执行的扭曲缩水,既便如此,他的运作能力还是为人所共识。武汉百事可乐公司在伊始找到了方奕,希望他能承接公司在武汉演艺事业的工作。方奕拓宽了百事可乐的展示平台,将搭台文艺演出提升为电视栏目的制作。

与百事可乐合作的两年里,方奕创办了《美丽星世界》,成为独立出品人,实现了“制播分离”,节目也罕有的同时在湖北电视台与武汉电视台播出。节目的固定栏目包括唱歌比赛和偶像短片。为了规避偶像剧操作生疏的缺憾,方奕还特意请来了湖南卫视的偶像剧制作团队。

打造湖北电视圈的“光线传媒”是方奕默念的想往,那时的方奕希望通过制作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再出让节目播出权的方式完成跨越。

但湖北现实的企业环境,又让他的梦想变得遥远:本地企业无力为电视制作提供更充足的资金,预算有限又直接影响策划的有效执行,加上审片压力所致的理念克扣,在湖北本地塑就体制外电视媒体已然不可行。

审慎考虑之后,方奕放弃了继续的攻城掠地,他转战了行业的更上游,在他看来,这“不是转战,而是横向开拓”。

掘金“女色”

在选秀业潜伏多年的方奕注意到随着经济发展与观念转变,美女经济从“地下产业”逐渐浮上地面,以美女经济为轴形成一条产业链正当其时。

2004年底,方奕开通了“美女频道”网站。在他看来,男色经济的培植需要前期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在形成了粉丝群之后才能逐渐获益;相形之下,女色经济在男权社会的今天仍有着无限的市场,企业赞助商对美女的需求从未减退,在媒体的铺天渲染后就更为扎眼。

方奕以网站为平台干起了经纪人的活。寻找美女,为美女圆梦。他的网站包含两项功能:秀美与交友。它同时满足三项需求:圆星梦、提供入职岗位、姻缘配。方奕觉得,一个女人的愿望无往而不在此三项之中。

如今,“美女频道”的注册会员有五千多位。为了解会员质量,公司有专员与会员见面并为他们的美貌评级,其中不无绝色也不无庸容。真正为公司所用的“星”级美女不过一千来人,其他资质相对不足的则根据他们的需求安排相应的活动。

初衷不过是向企业展示选手的美女频道,无意间成了方奕借以施力的平台。

然而,大部分的美女并不存在于网络上,他们默默潜藏在拥挤的人潮、平凡的公寓、喧哗的一角。以湖北小姐为例,报名参赛的选手仅有五百人来自于“美女频道”。从见微知著的角度,美女们生活得很低调,他们需要被搜寻。方奕的产业链第一且最重要的环节凝聚在了“搜”上。

方奕的“搜美”团队里连同兼职共十来人。“搜美”分淡旺季,旺季根据湖北小姐这样的赛事和大型活动需求临时全城寻美,以闹市区时尚场所、大学、大型活动现场为主攻地点网罗美女。淡季则抓住动漫节之类的关键时间点有的放矢。“那些不愿参赛的人,我们就要把他们搜出来,我们作为复合型星探,总能满足他们的至少两项需求。”

不做“皮条客”

谈到武汉市内的同业竞争者,方奕豪言:“在武汉没有竞争者,在这里我就是老大。经纪只是一块,我们是做娱乐传媒。如果说做经纪我们有很多竞争对手,但是做娱乐传媒的只有我们一家。经纪容易做偏,说个不好听的,做多了就是拉皮条的。我是要做天娱的人。”

方奕多年摸爬的痕迹几乎涉及了武汉市内大大小小的文艺主题策划:2004年中澳人造美女曹丹丹广告制作、2005年美的电器“同心赢未来”文艺晚会、2005年香格里拉大饭店中秋文艺晚会、平安夜俄罗斯狂欢晚会、2006年第四界“武汉小姐”大赛协办方、06年-2007年《楚天都市报》搜美周刊“封面女郎”合作方,不一而足。

出品自己的选秀赛事,建立培训学校,签约自己的艺人,融资拍摄影视剧,像北京上海的时尚圈那样成立名流俱乐部承办派对,提供猎头服务。一条完备的产业链方奕多少年勾勒了无数次,组织湖北小姐级别的选秀赛事却是多少年来迈出的第一步。

“治历杯”首届湖北小姐大赛是方奕多年策划经验的总集结,他也邀请到了治历集团、湖北电视台、楚天都市报等大企业参与赞助。

方奕把湖北小姐赛事作为开启下一局赌大门的钥匙。“赛事结果出来后,我们会像天娱那样跟优胜选手签订经纪约。”为此,方奕于去年分别在北京和香港注册了搜美猎头公司和搜美国际这两家公司,便于日后旗下艺人的事业发展。

广告界有一句名言:“哪里有电视,哪里就有广告。”曾经的电视人方奕深谙电视的商机,他对公司的定位就是集公关与电视制作于一身。借助已有的人脉,他为湖北小姐搭上电影《你是哪里人》的班车铺路,他步步逼近心中的王国。

第7篇:文言文学奕范文

另一位著名话剧导演林奕华也调侃自己:“悲观在我的脂肪里。”而拨开文人天生敏感造就生活意象的坎坷之外,回到创作上,林奕华自然的把自己排除在大众之外。在他的创作世界里,没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看似不争的态度背后,是一个对人对事认真到几近苛刻的严格导演。他擅长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在创作上绝对拒绝“差不多”的态度。

一个男人的两扇门

和林奕华理念中的舞台一样,他本身的个人经历充满可能性与互动性,在不停地换位思考之中。

――14岁开始写作,高中毕业与友人组建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在伦敦居住的六七年时间里,组成“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这个团队演出的足迹遍布伦敦、布鲁塞尔、巴黎,最后回到他又爱又恨的家乡――香港。

1994年,他凭关锦鹏执导的《红玫瑰白玫瑰》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从1995年开始,林奕华回到香港致力于舞台创作。近十年来,《东宫西宫(系列)》《半生缘》《恋人絮语》《包法利夫人们――名媛的美丽与哀愁》《水浒传》《西游记》《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等作品几乎部部打响。他获得香港艺术家年奖、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嘉许奖”之外,更在多所大学任教,出版著作,甚至担任节目主持人……

而就导演本身而言,他的出发点并没有那么复杂,甚至只是简单、感性的。“我的信念就是浪漫”,乃至“痴情的人总是有福的”。就林奕华的经验之谈,他有两扇门,一扇非常幸福,所做的事情得到大家认可;另外一扇门里,有些人不相信你所相信的事情,从来不会像你爱他(她)那样爱你,你一直在被拒绝。他将此也看作一种训练,一种造化,它让一些问题暴露出来,让自己去思考。

这两种机遇成就了今天的林奕华:“我们不能因为没有一个有保障的未来就不愿随便付出,所有的被动的姿态让本来可以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吃苦头、被拒绝应该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就像《三国》中,谁会记得司马懿?他动了那么多脑筋,费了那么多心计,最后得到了所谓的成功,可是大家还是只记得曹操、孙权、刘备。因为他们是有故事的人,是浪漫的人。”

用话剧跟时代对话

香港人在80、90年代就开始经历炒房炒车,从中赚取利益,然后却迷失在其中。房和车成了一种幸福的代号,带来的是不稳定感。家和安定都成了像股票一样,被定义了价值,这样就增大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带来财富和焦虑。香港的年轻人在读完大学之后,应该在壮年或者盛年的时候找到人生目标,但是大部分人的第一件事成了买房,成了“为地产做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这样就没有机会去了解自己。而在西方社会往往是不会这样的。而林奕华便针对不同时代下“幸福”的不同含义,屡屡在舞台上进行讨论,比如《远大前程》。

有人抱怨林奕华的话剧每次都在三个半小时以上,提出加以删减精炼。而林奕华却认为,话剧表现的是与时代对话的能力:有人觉得它们太长,有些观众却觉得很短,所以多一个选择给社会。现在很多人看戏只希望看那种很短的戏,希望有被“轰炸”的感觉,而不是去真正地体会和感受其中的意义,没有耐心和细节,人生会变得很单一。其实交流中隐藏了很多密码,如果这样我们就会失去获取这些密码的能力,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就像白纸在埋怨别人是一本书。而实际上,现在的社会是欢迎大家成为一张白纸的,这样就会很单一化,就更容易满足。林恰好是对抗型的导演,在3个半小时甚至是4个小时里,作品有充分的内容、趣味、思想和娱乐性,像一餐而不是快餐。在席间可以边吃边聊,可以回味,可以一起进步。

“人生从来没有答案,今天结束了,明天会继续活。世界在变,所有事情都不断往前走。读书时考卷上的答案在人生中其实没有任何作用,以致于到了大学毕业时,要写论文而不是回答问题,论文要阐述和解释,却不见得有纯粹对错的答案。所以看戏要答案,其实是把自己当小孩,不愿意长大,因为长大要承担责任。我的戏剧是在让大众成熟起来,而不是一颗赤子之心去观察生活。”

人人都是“贾宝玉”

1982年,他成立了当年震撼港岛,至今仍不可小觑的先锋剧团“进念.二十面体”,英称Zuni Icosahedron。在颜色表中Zuni是一种介乎蓝与绿之间的颜色,另一种解释意为北美洲新墨西哥的一个印第安少数民族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以创作手工艺着名。Icosahedron中文意译为二十面体,另一层意译为传播力强的细菌。

这个东西一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抱着一个很怀疑的眼光。文艺圈跟文人有时候并不因为他们见多识广,心胸就会更加宽广乐观,反而很多时候,当他们感觉到有一种新的力量要出来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将其魔化。当黄耀明被邀约出演《石头记》的时候,就第一次被人家攻击就是说搞噱头,找一个流行歌手来演这么一部戏,但是很少人到最后真的关心那部戏讲的是什么。

林奕华自称是一个很害怕感情麻烦的人:“与其要去解释一大堆问题,不如收拾两件衣服、一条牛仔裤,背起背包就走了。我是这么去英国的,我也是这么去挪威的,说走我就走,某一方面我是这样子的,所以,很多人有些时候也会觉得说我好像很无情,但是,我觉得你要知道,在不对的时候,你尽的某一些努力其实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在1989年,羽翼渐丰的他又选择离开当时已成为影响香港一代人思想的“进念”,继而迷恋上了德国舞蹈大师皮娜・鲍什,而1995年返港的他成立了自己的“非常林奕华”,在延续实验风格的同时,也开始形成自己娱乐大家的风范。

最近在北京刚刚落幕的话剧作品《贾宝玉》,是纪念“非常林奕华”剧场成立20周年、林奕华的第50部话剧作品,林奕华说:“希望这部戏能演到100场。”继赖声川之后,他重新构筑了内地观众印象中,除了林兆华的传统现实主义风格或者孟京辉的前卫现代风格之外的戏剧概念,令得舞台、演员、观念、表达可以如此多元,抛出大量观看的思考点与创作的可能性。让传统与现代看似矛盾的文化理念,看似随意其实暗藏玄机的穿梭往来。

其实在《贾宝玉》之前,他早已把在二十面体剧团吸收的前卫戏剧思想和舞蹈结合,回归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创作出一系列古典名著题材的戏剧。先后已有《水浒传》、《西游记》,因为与女演员何韵诗的一次意外合作,发现她身上具有贾宝玉的许多特质,于是创作出了《贾宝玉》。而从客观上来讲,何韵诗的知名度与话题性本身就跟这部作品的角色有某些吻合,于是所到之处,掀起观看热潮,甚至很多从没看过《红楼梦》的年轻人看了剧以后,开始找原著来看。

第8篇:文言文学奕范文

三年的学习生活,我和班里的同学走过了陌生到熟习,又从相处中产生友谊的过程。今天我就说说我和李梓奕同学之间相处的一些事情。

我和李梓奕从一年级到现在一直是同班同学。他在班里各方面都很优秀,很值得我学习。他为人诚实善良,乐于助人,常常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我在学习上就得过他的多次帮助。

我记得有一次,正在课间里作数学卷子,有些地方我就是绞尽脑汁也不会做,急得直挠头。他过来说:“我帮你看看吧”,他接过卷子思考了一下说:“你可以把这道题分解开来做,然后再这样做”,当时我并没有理解他的方法。他就不厌其烦的耐心教我,直到我明白为止。像李梓奕这样乐于助人的例子还有很多呢!

在班里的同学中,我很敬重李梓奕为人,他不工于心计,善良纯朴。他不花言巧语,诚实可靠。李梓奕平时尊师重友,很善待自已的同学和帮助同学。能在他的帮助下,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在各方面前进一大步的。

上海市普陀区真如文英中心小学三年级:胡振涛

第9篇:文言文学奕范文

1945),原来是个小剃头匠,在南洋码头为华工剃头,经过一番拼搏,成为民国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家,他是怎样发财致富的?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剃头匠·走鬼·店主

黄奕住,小名阿住,又名黄住,1868年12月7日,生于福建南安金淘楼下乡石笋一个世代贫困的农家。当时,农民很穷,生活条件很差,加上天灾、人祸相连,婴儿死亡率极高。父母渴望留住这刚出世的、可以传宗接代的孩子,给他取了个单名“住”,乳名阿住。

黄奕住的父亲靠租种5亩公田养妻育儿,勉度生活,一家人生计窘迫。母亲为人纺纱织布,起早摸黑,挣些微薄工钱,弥补家庭的艰难生活。阿住长到五六岁时,家里虽穷,还是送他上私塾读书。但是,随着3个弟弟和2个妹妹的相继出世,一贫如洗的家境使他无法继续上学,只能辍学回家务农。他年少就辍学帮父亲耕田种地,一家辛劳挥汗,粮食收成缴纳田租所余无几,青黄不接,告贷无门。

幸运的是,黄奕住的伯父会剃头,黄奕住12岁时开始跟着伯父学理发,3年后,成为一个独立行业的青年理发匠,每天挑着担子,沿村串乡,上门为人服务。

在闽南,不同姓氏的人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黄姓本为大姓,但黄奕住所属的一房人,却是黄姓中的弱房,他所从事的剃头业又属于贱业,这些,使得黄奕住一家受尽欺凌。黄奕住在理发时从人们的言谈中得知,在南洋,就业和发财的机会很多,于是决定去南洋谋生。

1885年,黄奕住身藏父母变卖祖产得来的36个银圆,带着理发工具来到新加坡,成为当地人熟知的“剃头住”。而在随后的4年间,他从新加坡辗转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最后移居中爪哇的三宝垄市。他到三宝垄之初,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暂在乡亲店中“弄帮”。不久,幸得同乡资助,在街头巷尾设一个小摊点替码头华工理发,夜间则借宿在一间妈祖寺庙里,过着半饥半饱的艰苦生活。

三宝垄市是爪哇岛之中爪哇省的首府,地处该岛中心。它不仅是首都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地处西爪哇)和东爪哇首府、主要商港泗水市(今苏腊巴亚)之间的贸易联络中心,而且本身也是良好的港口,成为该岛内外贸易,特别是中爪哇各种土特产如沉香、咖啡、燕窝、鱼翅、海参、豆蔻油、银器、木雕、印花沙笼、西谷米、木薯粉、蔗糖、丁香烟的主要集散地。

黄奕住给人剃头,使他有机会与当地三教九流的底层百姓和华侨进行广泛的接触与交往,他逐渐学会了当地语言,熟悉了不少民情风俗,与各行各业人员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觉得剃头发不了财,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并得到老华侨魏嘉寿的同情和帮助,借了5盾(约值10个中国银圆)给他做本钱,他随即把理发工具丢进大海,发誓告别过去,重新奋斗。23岁那年,他开始做“走鬼”(肩挑小贩)。

每天清晨,黄奕住肩挑各种日用小杂货及食品走街串巷,或到附近村镇沿途叫卖。当时广大乡民和华侨普遍贫穷,消费水平低下,因此,他采取了薄利多销、以货易物(土特产)或替他们代购代卖等便民措施,从而逐步取得了乡民和华侨的好感、信任,买卖有所发展。不久,他在三宝垄花旗银行附近租下一个固定摊点,卖咖啡等日用杂货,起早摸黑,从不厌倦,人面渐熟,当地百姓争与买卖,生意日渐发达。

两年后,三宝垄市政府将佐哈尔广场开辟为市场,并在市场内建起摊棚,设有240个摊位。修建摊棚的费用为1800盾,每个租赁摊位的商人出资65盾。黄奕住抓住这个机遇,在该市场租了一个固定摊位,继续经营日用食杂及土特产。由于该市场是三宝垄市两个主要市场之一(另一个是贝达马兰市场),地点适中,加上黄奕住当时又娶了土著姑娘蔡缰,有了帮手,夫妻俩起早摸黑,精心经营,生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1890年,他又将该摊位扩展为一家正式商店。随着生意的发展,黄奕住买了一辆马车,亲自驾车到附近村镇地区收购廉价的土特产运回店内销售。

做糖生意取得大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爪哇的甘蔗种植业及制糖业继续发展。周边地区所出产的蔗糖都运往三宝垄销售,尔后,有的转售输出到欧美各国。爪哇地区成了世界主要销售糖业的中心。

黄奕住意识到经营糖业生意有钱赚,因此,1895年前后,他专门做糖生意。从1895年到1914年“一战”爆发时,爪哇糖价维持在每100公斤10—12盾左右,比较平稳。黄奕住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向各中小榨糖者收购后,批发转售到爪哇各地及输出到新加坡、欧美各国,获得可观利润。

1910年,随着生意的发展,原有的店面已经不敷使用,因此,黄奕住在三宝垄繁华的商业街——中街,买了一座较大的店面,并正式成立日兴行,雇佣了中、英文簿记员及店员,进行大宗批发业务。他的糖生意取得了进一步的扩展,先后在雅加达、泗水、棉兰、巨港、八加浪岸及新加坡等地设立了分行,并在纽约、伦敦等地成立了特约通讯机构,远及主要产糖国古巴等地,每日都有糖市行情报价专电。由于信息灵通,黄奕住运筹自如,经营得法,获利丰厚。这期间,他的生意取得了第一次重大发展,到1914年,他的总资产已达300万盾以上,其名字被编入《世界商业名人录》中。

“一战”是个好机遇

1914年夏,“一战”爆发,尽管爪哇离战区比较远,干扰不是很大,但不少糖商仍担心欧战影响出口。黄奕住以过人的胆识、雄厚的本钱,乘势收购了大量的蔗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