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课外阅读的形式精选(九篇)

课外阅读的形式

第1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一种学习行为,同样也具备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这几个因素。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自主建构”的观点,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应由过去注重教师的“外部输入”转变为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强调如何使学生想读。

1、关注小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如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其阅读的兴趣、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2、要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构建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场

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氛围,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应有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其次,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组织多种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再次,要有一定的检测方式,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压力。平时,每周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使之有任务感。对课外阅读的检测方式很多,如查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故事演讲等,还可以采用办小报、展示知识卡片、平时交流以及辩论会、读书沙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阅读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需求和认知水平,强调孩子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增知启智,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通过课外的专题研究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外阅读主体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

(一)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第2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 选择 方法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9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讲究阅读方法,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试从如何开展学生个性化阅读谈几点教学实践体会。

一、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进行课前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学生对文本作出独特解读、体验、感悟和表达。个性化阅读教学,重点是读,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就是语感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和个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个性化“读”的训练,课前感知阅读,课堂体验阅读,课后拓展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矫正字音、确定重音、模仿语调、揣摩语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初读课文要抓住课题,从整体感知识课文的内容;默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划重点词句、重点段;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读课文时要领会课文内容,特别是要把精彩文段朗读成诵,积累语感,发展语言……

语文的课前预习主要是阅读感知课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从课前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按预习要求,让学生从理解课题入手尝试性地阅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课前与文本对话,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初步感知,在书上圈点、勾画重点词句,学生勾画、圈点什么,写什么,全凭自己的理解,并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通过课前自读,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写在预习作业本上,为学习课准备。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阅读课文,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对在个性化阅读中出现的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要多一些尊重和鼓励,少一些批评,要多一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要从阅读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理解水平。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统一的阅读形式,教学过程统得过死,阅读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风吹雨打去,导致学生无法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因此,教师要把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选择阅读形式。要多让学生选用默读、或朗读、或诵读、或自由读等自主阅读形式,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读、比赛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多种阅读形式的交替使用,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朗读中展示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选择全篇内容通读,还是选择某一自然段诵读或者某几个自然段朗读,全由学生的喜欢和需要决定。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到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自主选择学习目标。阅读教学普遍有多个学习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也是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有目的地选择一个或多个学习目标进行阅读。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投入地阅读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情感。

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取得的许多见解和经受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很希望和别人交流、分享。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交流方式,与老师交流加深认识;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分享快乐,与家长交流增加沟通。学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三、鼓励多角度思考,促使学生体验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学生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对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包含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的解读。学生的个性是多样化的,而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感情经验是不同的,对同一课文内容的阅读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桥梁远景图》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诵读课文后,我没有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而是让学生发表对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为古代劳动人民的建桥智慧所叹服;有的学生说,未来桥梁的建设和发展太美丽了;有的学生说,课文描绘的未来桥梁是难于实现的;还有很多学生自己描绘了未来桥梁的模样……这种体悟式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有这样的阅读感悟基础,下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就迎忍而解了。

四、拓宽阅读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

很多语文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特别是针对语文科升中考试阅读理解的内容都来自课外的要求,更是把教育部门要求中学生课外必须阅读的作品作为课外阅读的重点。其实,个性化阅读还应包括更广阔的阅读视野,教师要把阅读视野延伸到课外,放飞学生阅读个性,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等因素,指导学生挑选有趣的、有益的课外书刊,并将课内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组织读书汇报会,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和心得,总结推广读书的经验,激发读书兴趣;举办故事会、演讲会和课外阅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如在开展以“走进情感”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阅读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情感故事,在故事会上,有的学生选择了说亲情,有的学生选择了谈友情,有的学生选择了道乡情,他们积极感悟、主动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同时,鼓励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多上网阅读优秀文章,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讲求方法,加强阅读训练;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3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1.通过故事,激发兴趣。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儿童的课外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因此,语文课开始,我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趣事奇闻、动物知识、自然景观介绍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为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组织他们进行交流;班里每周组织一次故事会,让学生人人准备故事,并带有表情、声调、动作讲故事或复述故事等等,千方百计调动儿童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还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在班级树立榜样,激发兴趣。我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3.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兴趣。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种活动,我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4.让学生互动交流评论,引发兴趣。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和综合评论。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一般五六周召开一次,每次发言人数不少于五人。

5.展示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采用“课外阅读记录本”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并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学生对课外阅读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想参与到较积极地参与,必将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我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如上完了《丑小鸭》,课后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我在推荐读物时,根据每一阶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樱桃小丸子》等书籍。

3.推荐与作文要求相关的书籍。如学习《新的跨越》,明确了消息的写法,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明确报道的写法,为习作《写板报稿》打下基础。

三、检查阅读成果,深化课外阅读

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1.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因此,家长也应配合学校,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

2.适当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通过课外书籍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3.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能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积累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课外阅读指导.

[2]语文学习.

第4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课外阅读训练体系是指一个以语文活动为激活要素和运用场所,以挖掘阅读文本的“人文亮点”和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为辅助,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主体性训练体系。尝试将新课标中建议的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进行阅读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尽可能科学、系统地归为若干个专题,以课外阅读训练月的形式进行操作。每个专题的阅读训练分为四个阶段:一,激活阶段;二,引导阶段;三,自读阶段;四,评展阶段。每一阶段的训练时间为一周。每一周安排两节阅读课进行示范和阅读检测验收。

一、激活阶段

激活阶段的具体运作就是选择符合训练专题的激活点和激活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处于阅读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状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无兴趣逐步向有兴趣转变的同时,应该将他们的“封闭式”阅读逐步转向“开放式”阅读,既让学生个人的阅读服务于集体的某种意志,强调个体之间的透明性和交互性,促动并帮助学生将在阅读中获得的认知与经验都倾吐出来,得到认同或呼应,与大家共享阅读的快乐。交流的形式除前文提到的口头聊天式的学生私下的交谈,笔者还尝试用以下的形式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

1.读好书――看墙报上的“新书架”

在班级墙报上专辟一个“新书架”栏目、鼓励学生将自己看过的好书(也可以是好文章),推荐给大家,推荐形式不限,可以是文字的、可以是图画式的,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也可以是直观的(将书直接陈列出来),只要能引起同学的阅读兴趣即可,尽可能地在一定时间范围里掀起一个读书小热潮。

2.读书好――听晨会课上的“读书小小报告会”

每天的早晨会课前五分钟定为班级的“读书小小报告会”时间,学生按座位轮流上台汇报,一次1―2位学生。汇报内容为近日的读书收获,可以说说刚了解到的奇闻趣事;可以朗读背诵刚记住的“金玉良言”;也可以谈谈阅读的心得体会。

3.好读书――比比大家的“阅读记载本”

阅读记载本一般记有学生读过的文章篇名或书名及阅读的日期或所用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本子上作摘录、写感想,或记问题、配图案,每隔一定时间(一般为半月),教师检查批阅,将出色(阅读量多、阅读有思考、阅读有收获)的阅读记载本展出(就是在班内展示),供全班学习,展出本子的主人就成为“好读书”小明星。

二、引导阶段

在激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阅读文本进行阅读示范。将具体的课外文本阅读分为全面阅读、重点阅读、研究性阅读、感悟性阅读等类型,再把每一种类型的阅读思维方法教给学生。

例如:全面阅读的思维方法――了解文本全貌,理清文本思路;重点阅读的思维方法――抓重点语句语段,探索其深刻含义和艺术效果;研究性阅读的阅读思维方法――研究创作背景,理解思想内涵,分析社会意义,探寻艺术价值;感悟性阅读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选取最受震动和最能产生共鸣的段句,畅谈对于人生的领会,对自然的感受等。重点探讨阅读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顺利迁移。

三、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行进行阅读的阶段,学生在“激活”和“引导”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阅读专题及内容范围的要求自由选篇(只规定范围和专题,篇目由学生自选),自由阅读,并自行选择参加展示的方式,做好参展准备。

四、评展阶段

此阶段要求教师课外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结合所选专题或内容确定展示的具体形式。具体形式一般有:“读书笔记展评”、“精彩片段回放”、“阅读知识竞赛”、“读书联谊活动”、“读书体会集锦”。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再创造的氛围和机遇,使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和人生的主人。

第5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是指以外国留学生为授课对象进行的汉语阅读教学,是一门为了提高留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阅读课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多年阅读课教学中发现,制约留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除了词汇量匮乏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阅读方法的缺失导致阅读效率低下。因此,为了获得最佳的阅读理解效果,需要改善阅读理解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一、图式理论

关于阅读模式的研究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近年来,诞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图式(schema)理论。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较为全面地解释阅读过程,是一种关于人的认知的理论。图式理论认为,人总是把已经理解了的知识分门别类地组成不同的单元,储存于大脑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图式。包括在这种单元之中的东西,除了知识本身之外,还有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组成单元,形成图式。这些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其主图式、子图式纵横交错,随着读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图式的大小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读者提供参考,帮助读者理解阅读的篇章。

人的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始于文字的输入和对文字的理解。首先,文字材料通过人的视觉神经传输至大脑,然后,大脑通过感知活动激活已储存的相关图式,运用图式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阅读者能够理解文字。图式理论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在于:读者将文字材料输入大脑之后,能够把大脑中存储的相关知识和输入的文字相联系,按照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去理解新的文字。进一步说,图式理论概括了阅读规则、技巧和策略。利用图式理论进行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认知策略、规则和技巧寻找知识内在相对应的联系,将有利于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思维,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人脑中储存的图式越多,阅读文字越容易被理解,阅读活动就越容易进行。

二、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堂的运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留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不仅要接触篇章中的汉字,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篇章表达的文化内涵。然而在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中,阅读课比较注重篇章中生字词和语法的教学,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解释生词、语法,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和阅读,常常忽视了篇章本身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当学生学习了新的生词和语法以后进行阅读,虽然文章的字句都能看懂,但是学生可能会发现对整个篇章的意思仍不太明白。而运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课教学,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身大脑已经存在的图式,主动与新知识建立起联系,从而实现对篇章的理解,形成新的图式,储存在大脑中。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解析图式理论,控制好整个课堂的进展。对外汉语阅读课一般分为教师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中都可以充分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人的大脑中的图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容图式、结构图式、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指的是与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图式,指的是关于语篇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文字材料各种组织形式的知识;语言图式是指一定量的词汇和句法知识,也就是读者对阅读材料语言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这三种图式,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1.教师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做到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对整个教材的布局有整体把握,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难度、知识点分布及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编写目的和操作方法,了解每个单元中具体运用到哪些图式,这些图式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等。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掌握篇章的中心意思、段落结构,思考学生在学完该篇章之后,在阅读技能上可以得到哪些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根据篇章内容提前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当与篇章内容密切相关,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篇章大意。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篇章阅读的时候利用已有的内容图式积极主动理解课文,思考问题。所以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如果能具备相关的内容图式,对理解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只是汉语能力有所欠缺,但是本身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的图式,如工作的图式、学习的图式、家庭的图式等,利用教师设计的问题激活这些已有图式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以《汉语阅读教程》第二册第二课《北京的四季》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如下问题:

(1)你们国家分为几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

(2)你觉得南京的季节如何?

(3)你最喜欢南京的哪个季节?

这些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回答起来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也不高,让学生能够有回答的积极性,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激活脑中存储的关于自己国家天气特点的已有图式,通过回答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学生也可以获得关于南京天气特点的图式。《北京的四季》这篇课文主要是描述北京四个季节的天气特点,同时也大概介绍了中国南北的气候区别,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式去阅读课文,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课堂教学。(1)生词教学。在阅读行为中,对阅读能力限制最大的就是语言图式。语言图式是基础,读者缺乏相应的语言图式就无法识别文章的字词句所提供的信息和线索,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所以阅读课教学一定要有生词教学,但是与精读课的生词教学不同的是,阅读课的教学重点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生词教学只需要学生理解意思即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阅读课的这种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法,对篇章中存在的生词和语法点进行教学和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则,运用词根联想等方法,让学生快速、清晰地理解生词意思,记忆生词的意思。如学习“记者”这个生词的时候,就可以单独解释“者”作为“……的人”的意思,让学生同时记忆“老者”“学者”等生词,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便于学生将知识归类,方便记忆。或者教师可以根据汉字构成结构以形声字居多的特点,教授学生偏旁部首,如告诉学生“扌”旁的汉字多与人的动作有关,“氵”旁的汉字多与水相联系,“月”字的汉字大多表示人的身体部位……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获得偏旁部首的图式之后快速地理解、识记很多汉字的意思。扫除阅读理解的障碍,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已有图式,去理解篇章意思。(2)课文教学。课文教学是阅读课的核心环节。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原有的关于阅读知识的内容图式。很多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阅读效果差的问题,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文每一段的中心句。在进行汉语阅读时,经常训练学生寻找段落中心句的能力,让学生知道中心句一般可在文章的段首或段尾找到,了解把握中心句即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意思的理解能力。还有些学生阅读速度慢,在阅读的时候一字一词地阅读,过度依赖词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勾画出标志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的词语,并且在阅读的时候画出不懂的字、词、句,在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再看能否明白。

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结构图式,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组织语言的形式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当学生熟悉所读材料的组织形式,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思维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路,迅速调动相关的内容图式,使阅读遵循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也应当教会学生相关阅读技巧,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熟悉每种体裁的语言材料的组织特点,也就是对文章形式图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学生在母语阅读时,已经对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应该运用何种阅读方法积累了不少经验,如能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迁移到第二语言阅读中,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使用第二语言的阅读能力。比如针对记叙文的特点,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文章发生的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叙事的顺序等等,了解文章的形式图式,运用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阅读技巧,学生就能快速、有效地阅读,丰富图式外延,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在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生现有的汉语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图式,积极主动地理解阅读内容,将已有图式转化为新图式,不断促进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孙新爱.论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中的导向作用[M].教学研究,2007,(11).

第6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参与的“我要读”,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积极投入阅读活动,进而得到阅读满足。

1、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向学生推荐恰当的阅读文章,特别是要多向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优秀作品。对古今中外的名著,注意读物的时代性和与学生的认识距离,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喜欢阅读。如播放名著改编的影视片断,引起学生的了解兴趣,进而喜欢阅读文本。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活动前就能自主而积极地进行主题式阅读。同时,通过活动,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享受阅读乐趣,更加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开拓广阔的阅读空间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还要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

1.开设阅读介绍课,定向阅读。怎样使学生学会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呢?可以开设阅读介绍课,一是介绍好的读物,二是是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根据学校实际,还可以印发适合他们阅读的自编阅读教材,读物种类要广泛,科幻小说、童话故事、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英雄人物故事等等均可涉猎。可以每周开设一节阅读介绍课,也可以每日一规定阅读,使学生通过定向阅读,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2.以语文阅读课为源,拓展阅读。除老老师指定读物外,学生还应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特别是要有意识、有系统地引导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课外阅读量。如:联系式,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与有关书籍联系密切,采用联系式,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联的的书籍或文章,加强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对照式,一是把内容或写法有类似之处的文章进行对照,同中求异,二是把内容或写法明显不同的文章进行对照,明确差异,从对比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荐读式,学过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后,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其它有关书籍,可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

3.开展交流活动,深化阅读。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很想倾吐自己心中的积淀,因此可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课外阅读所得,在交流中深化阅读。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读书教育活动,多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切实提高阅读的实效

第7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他们内在的需求,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一种学习行为,同样也具备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这几个因素。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自主建构”的观点,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应由过去注重教师的“外部输入”转变为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强调如何使学生想读。为此,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关注下面两个问题。

(1)关注小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如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其阅读的兴趣、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2)要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

2.构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环境

要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环境,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应有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同时,还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组织多种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认知水平,强调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1.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增知启智,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要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应该注意:①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他们喜好的读物;②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他们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2.注重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外阅读主体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第8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强化全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创建书香校园,书香,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内容,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工作的实施意见》,请各学校认真学习贯彻。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加强课外阅读工作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教育形式。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全国政协常委、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但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外阅读一直处在被动的状态中,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加强课外阅读是中小学生获取信息、占有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就是从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反映当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民族人们的生存发展、竞争抗衡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占有知识。阅读的过程就是开发信息知识的过程,阅读的材料越多,获得的信息知识就越丰富越有价值。通过阅读,既可以吸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也可以看到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如果中小学生只局限于学习课本知识,不扩大阅读面,那么视野就不会开阔,势必会影响将来的发展。

2.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需要。课外阅读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文学素养,能够形成自学能力;中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广泛的课外阅读能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心智、拓宽学生胸襟、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够培养创造能力。

3.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通过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内心生存状态,让阅读和学习渗入孩子精神,让阅读最终成为他们的自主需求,终身需求,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书香型校园的需要。

各学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大力宣传,使教师、学生、社区、家长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支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标准,明确课外阅读的任务、内容和形式

课外阅读要坚持教育性、趣味性、全面性,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推荐,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明确课外阅读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中学七至九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小学生每学期要阅读10本以上儿童读物,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一、二年级学生以阅读浅显的短文和画册类儿童读物为主,阅读量要达到5万字以上;三、四年级学生每年阅读量要达到20万字以上;五、六年级学生每年阅读量要达到50万字以上。

2.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各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有益读物。一是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和比较能力。二是选择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革命领袖、名人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选择反映祖国历史面貌以及具有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读物,进行国情教育,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四是选择中外名著,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五是选择科学普及读物,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和报刊类型主要包括:中外现当代童话、中外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传统道德和古代经典名篇等。

3.创新课外阅读的载体。各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一是要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这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二是利用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每班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程表。三是要加强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学校要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改造、维修阅览室,更新图书资料,及时采购新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图书和杂志,定时为学生开放。四是动员社区、家长、学生,争取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藏书和社区、家庭的资源,在学校建立走廊书架或读书屋,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在社区建立社区书屋,在家庭建立家庭书柜,丰富学生的图书阵地。五是开展交换图书阅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与外班交换图书阅读的活动。六是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学校图书室的藏书漂入家庭,流进社区,在扩展学生读书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带动和促进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三、强化组织,重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1.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系列活动。除全区性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外,各学校要创造性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通过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优秀读物报告会、主题读书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心得演讲比赛和读书征文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课外阅读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中及时组织学生建设、借阅、更新班级图书,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组织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与讨论,通过个人阅读、小组阅读、彼此交流读物和阅读心得等形式,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喜欢读书。

2.做好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校要引导各科任课教师成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主要指导者。全校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树立学生身边勤于读书的榜样,介绍名家勤奋求知的故事,激发其阅读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让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博采众长并消化吸收,做到读有所得,学以致用。

3.大力提倡家长参与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关注和主动配合。要大力提倡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共同交流心得,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机会,召开动员大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时邀请支持课外阅读活动的家长代表现身说法。

4.科学评价课外阅读活动。

建立三级考核制。

班级考核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建立课外阅读档案,由教师统一管理,每个月末,由教师抽查一次,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量等方面的情况,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等级制评价。课外阅读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以及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大多数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鉴赏能力,扩大知识范围。

校级考核主要面向班级和教师。学校要建立课外阅读评价机制,每学期末,学校专门考核班级的阅读情况。主要通过抽查档案并对抽查到的学生本人进行具体了解。同时,各校要将指导和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整体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年终评优、各种竞赛活动奖励的奖品以图书为主。

全区每学年分两种形式检查评估:一是由各相关科室根据具体分工联合检查,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凡抽到的学校随机抽查课外阅读指导课任课教师及班级,检查学校课程设置、阅读指导课教师备课、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情况并听课。考察学生时从档案目录中抽查,并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二是全区举办读书报告会。各学校自荐读书艺术节目与优秀读书笔记(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展示相结合,评委统一打分,评出奖次,排出名次。

四、加强领导,健全完善课外阅读的保障机制

1.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领导。区教体局成立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科室分工负责。组建“区教体局课外阅读及阅读指导课研究中心组”,聘请年度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潍坊广文中学的赵磊老师作为中心组的专家顾问。通过研究小组的成立,在名师和专家的引领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课外阅读教师研究队伍,并以这个团队为基础,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区课外阅读活动广泛、深入、有效地开展,最终实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各学校要建立学校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要亲自抓,并指定管理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专门负责学生课外阅读工作。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活动方案、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各种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放假前,要精心设计假期阅读作业,从选择阅读书目、安排阅读进度、运用阅读方法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各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和放假前要向区教体局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报送课外阅读活动计划,学期末和假期结束后上报总结,学期中间要报送至少一次课外阅读活动简报。学校要组织各班级和有关教职人员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学校、班级、教师、社区、家长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分工负责的机制,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工作深入开展。

第9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东光三中   陈玉芬    邮编061600   电话13930712793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它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正是基于这一点, 阅读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任务的主体之一。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语文教学中,重课堂阅读教学,轻课外阅读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辛勤的园丁领着弟子们在课堂这方小园苦心经营,忽视了院外无限风光。一部分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行为,也多只是把这当作是一种偶然的消遣调剂,随意性强,无目的性计划性;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即使对孩子有课外阅读的要求,也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赋予课外阅读行为很高的功利性认识。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课外阅读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无限之风光,不仅仅在于课堂这个小园,更在于园外广阔的天地中。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首先,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味要求数量,不从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出发,会让学生觉得是一种负担, 甚至是厌烦,必然收不到好的效果。做为人师,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立足课文诱发兴趣 .在课内,用在课外。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在关注教材的同时关注有关的课外知识。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课堂的精彩品尝,诱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扩展阅读法,使学生的阅读触角自然向课外延伸,例如在教学苏询的《六国论》时,介绍、推荐其他有关六国灭亡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就会有很大的阅读兴趣。2、抓住心理引导兴趣.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需求不同,阅读兴趣也会不同。初中生与高中生在阅读兴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生比较喜欢一些童话故事,科学普及通俗读物和侦探推理小说,如《格林童话》《自然之迷》等书。而高中生多喜欢读中外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基于上述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这就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从而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又培养了其浓厚的阅读兴趣。 3、造氛围烘托兴趣.师可以设计在阅览室进行阅读活动的阅读课,老师带学生到阅览室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书,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教室里展览出来,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各抒己见,这样他们动手、动口又动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原来想读书的学生阅读兴趣更浓,原来被迫读书的学生在这样氛围的感染下也变得积极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其次, 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中学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编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泛读是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不同文体的作品有不同的阅读角度,如读报刊旨在获取国内外最新信息或学术动态,读史传旨在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读应用文旨在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文学阅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如读诗歌在于品位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读小说在于感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读剧本在于探求角色对话和性格冲突,激起情思的共鸣,使精神得以愉悦,人格得以升华。成功的阅读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它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随着语言文字流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

        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注重读写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诗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这样用练笔促进阅读,不但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再者,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

对课外阅读的效果,应该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以检测、指导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可以以常规化的书面检查形式进行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记、阅读卡等书面材料,以量化的形式定时、定量甚至定主题地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评价——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进行评价,即让学生讲讲今天看到的最引你注意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开展“课前演讲”学生不仅在说话的胆量和兴趣上得到了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的审美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家庭、社区与学校共建的形式——通过学生帮助社区刊出读书板报、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如猜灯谜、写春联等活动),给家长布置“让学生动起来”的作业,如督促学生给家里写一副对联、给家人推荐一部电影、给社区出一期宣传板报等。最后由家长和社区共同证明,写上“回执”当作寒假作业上交。积极动用这种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较早地得到社会的认可,感受到知识的巨大魅力,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