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民间传统工艺精选(九篇)

民间传统工艺

第1篇: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关键词】现代工业;中国传统民艺;实用性;功能;利润

从工业革命开始后,科技极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用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利用科技不断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方式终有尽头。从19 世纪开始,很多学者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试图寻求答案。19 世纪莫里斯试图用工艺美术运动改良工业革命;本文则想通过对工业生产和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比较,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主导现代工业设计生产的原动力

现代工业生产是利用现代科技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生产生活用品。但单纯依靠欲望推动的发展,和人性一样有着两面性。因而主导现代工业设计生产的原动力也有两个方面。

(一)基于使用的生产

在追求美好生活、战胜自然的自我实现、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下,诞生的产品代表着现代工业的本心,有基本的实用性标准。产品能否实现核心使用功能;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成本实现;外观尽可能地符合审美。标准围绕功能、以技术为保障,也尽可能考虑美观。在这样的原则指引下,我们创造、生产了越来越多改善人类生活的产品。

(二)生产行为伴生的利益驱使

依靠欲望推动的进步决定了生产的原动力不是单纯的,包含着对利润的渴望。这就导致大众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情况下,为继续得到生产利润,出现违背实用原则的生产。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第一,有害但持续生产的产品。此类产品数量不多,但对人类有害无益。如烟草制品、一些明令禁止的有毒有害产品,因为丰硕的利润存在,始终没有办法停止生产和销售。第二,附加值远超使用价值的产品。产量不大,但单体利润很高。如基于畸形消费观的奢侈品,说不清明确作用的养生、化妆品等。有一部分奢侈品的功能、外观确实高于普通产品,但从技术和经济指标来看并不成比例。其附加值往往来自于宣传诱导。第三,依靠大量生产创造利润的产品。如大量的一次性使用品、浮夸的包装盒、限定使用次数或时间的产品。表面上危害不如第一类,但其利润的获取建立在大量生产的基础上,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更大。一次性用品为现代快节奏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其中很多原本是可以避免使用的。

二、传统中国民间工艺的概念和特点

(一)中国传统民艺的概念

民艺从字面看,“民”理解为“平民”“民间”“人民”,“艺”引申为“工艺”或“艺术”。合起来解释成“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很难割裂,因“民艺”应该是二者的叠加,甚至包涵更大的范畴。本文重点研究现代工业设计与传统民艺产品之间的关系,侧重点偏向“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指在某一地区或时段,人民群众在未经组织的情况下使用相对统一的生产工艺手段,自发生产制造的、功能和造型相对固定的生产、生活用品。研究范围包括生产工艺手段及其产品的功能、造型,乃至文化内涵等。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不胜枚举,以江苏为例有苏工榉木家具、南通蜡染蓝印花布、宜兴紫砂等。

(二)中国传统民艺的特点

由于依托的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民艺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功能至上,产品出自淳朴的实用本源。民间工艺非常单纯,老百姓需要什么就设计制作什么。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会被自然淘汰。同样,原料选择廉价、易得的,工艺会选择容易的方式。第二,历史长,设计和制作反复改良。民间产品刚刚产生的时候也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但只要这个产品有用,会不断有人改进其设计和工艺。在群体智慧下直到非常成熟合理后,制式会相对固定。科技进步的加快致使现代工业化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倍增,很多创造尚未成熟就已然淘汰,谈不上改良。第三,受众数量大。传统民间工艺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这就决定了其拥有者和使用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特点和当前的工业化生产是一致的。

三、现代工业与中国传统民艺的异同

(一)生产目标的变化

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基于生活必需品展开,较少涉足脱离生活的用品。现代工业时代背景下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已经基本成熟,当代从业者必须创造更高级的产品,或者引导消费从而创造利润。

(二)从业群体的变化

社会进步,工作领域细分。当代从业人员更专业化,其优势是可以完成比传统民间更细致复杂的设计和制作;缺点是群体受到管理者的影响。传统工艺中出自皇家造办处的,一般精工细作、科学合理,但易受统治者喜好影响。同理,现代工业设计者受制于财团利益左右,更容易出现前文所述畸形的产品。

(三)生产条件的变化

现代工业化生产有更多的材料选择,机械化生产的高精度、大规模生产,使得产品数量、质量都远超过去。传统民间工艺产品材料一般取自天然,加工依赖操作者的技巧而精度无法保证,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

四、结语

如果把科技和文化比作人类向前发展的两翼,现代科技已经足够健硕,但刺激科技发展的精神已经不能制约和平衡它。这正是出现问题的原因。利润原本是生产行为的伴生,现在很多情况下却成为主导。反观传统民间产品确实有很多不足,但前人已经尽可能做到最好,尤其是很多传统工艺制作的用品,结构合理、造型优美、耐久性甚至超过现代,这正是得益于传统民艺正确的出发点。将传统民艺与现代工业放在一起,传统民艺在技术上显然落后,我们也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传统民艺很多已经淘汰,这非常正常;但是可以学习的是功能至上、尊重自然资源、尊重劳动本身等方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穆.晚学盲言[M].2004 年6 月第1 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52-59 .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2005 年5 月第1 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年:10-11 .

[3]柳宗悦.工艺文化[M].2006 年1 月第1 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68-79.

[4]林语堂.谈中西文化[M].2011 年6 月第3 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年:268-275.

[5]濮安国.明清苏式家具[M].2009 年10 月第1 版.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年:9-18 .

第2篇: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关键词:美观大方 工艺精制 造型奇特 唯一 料取黄土 保护

一、引言

民间工艺美术随着当今艺术思潮的冲击已被人们慢慢的淡忘,不管是多元化的发展还是百花齐放的各种工艺形式,它们都应该基于传统之上去研究。“甘谷脊兽”为传统民间工艺,它象征着建筑等级。也是西部地区唯一一处以古建筑屋顶装饰传统工艺制作的地方。它的历史悠久,盛名远扬,享誉西北。

二、“脊兽”的概念与“甘谷脊兽”历史的发展

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甘谷脊兽”为明间传统工艺,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尤以新兴镇永安村最为驰名,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称土桥子)是主要的生产基地。县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

三、“甘谷脊兽”工艺特征和名师承传

脊兽造形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工艺,包括陶塑、雕刻,即“捏活”、“刻活”两种,但有别于砖雕工艺。区别在于焙烧的前与后,陶塑雕刻是在未烧制的陶品上刻划造形,此谓脊兽刻活;而砖雕是在烧制成形的砖块上刻划造形,它的做工区别与砖雕,色泽上又美观与砖雕。砖雕福祠,或称“土地祠”。此外,中国的大屋硬山顶山墙与屋面齐平;悬山顶屋面盖过山墙;庑殿顶即四面坡顶、四阿顶,因其有正脊、四角脊共五脊,又称“五脊顶”。

张海,人尊其为“张大兽”。早年渭源、陇西、宝鸡等地拜师学艺,取多家之长,生产的脊兽庄重典雅、美观大方,其制作的脊兽广饰于甘肃境内以及邻境的名山寺观及乡绅名宦大户人家屋宇,艺名远扬陇上。

甘谷脊兽制作材料取自本地后山的黄土,土里边要和一些头发,其捏制技艺居甘肃之首,造型奇特,远高于北京官式,唯琉璃工艺尚无法与山西相比。就因为有了当地的天然材料和人们智慧的结合才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屋顶工艺精品。

四、“甘谷脊兽”地方宗教建筑的应用

“甘谷脊兽”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脊兽的造型和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拓展,为西部的宗教建筑装饰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作品广布于陕、甘、宁、青、新等省区的名山寺观及旅游景区的建筑。比如:甘谷大象山、天水麦积山、南郭寺、卦台山、伏羲庙;通渭太白、凤龙山、会宁铁木山、白银何桥山,兰州道教协会,陕西岐山孔庙,宁夏西吉佛法寺,青海格尔木公园、新疆伊犁公园等,皆有甘谷脊兽。

五、“脊兽”与古建筑艺术的关系

我国的古建中,凡在人字坡屋顶及两端,都要砌脊兽。脊是在结构上不可缺少的装饰物。不同位置上的屋脊有不同的名称:有正、垂、戗、博、角脊之分;还有走兽前、后之别。兽在仙人之后的位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古建屋顶所使用的脊兽有琉璃脊兽和素陶两种。黄色琉璃脊兽只能皇室和庙宇使用,皇家园林建筑用黑、蓝、紫、翡翠等色,亲王、世子、郡王用绿色剪边琉璃脊兽,一般建筑只能用素陶脊兽,并有严格限制。

脊兽的设置,除了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增添了建筑物的壮观和神秘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民间的信仰风俗。人们在幻想的世界中,赋予了这些脊兽以不同的职责,但这些脊兽除了自身独特的本领之外,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能力,即指挥和运用水,由此,脊兽的装饰就是现实中的民众期望得到护佑而创造的工艺品。

六、总结

甘谷脊兽同样是在古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只是它塑造甘谷本土地域的工艺品特征,适应了当地百姓的民俗。拓展出了一种精致、光泽、灵巧、神秘的风格。符合陇上宗教建筑的品味。我们除了对甘谷脊兽张兽世家的支持和推广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保护和发扬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这些古建筑民间传统的工艺装饰物,当然首当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来保护我们的非物质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古建筑,其意义不在旅游,而在古建筑原结构和古建筑三雕保存了当时当代人的精神密码,也就保存了大量民主的、历史的、古老的、文明的、民间的、地域的文化信息,为我们的下一代更需要这些古老的文明去做铺垫。

参考文献:

第3篇: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布玩具是伴随着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而产生的。平静、安逸且相对封闭的农耕生活为耗时费力但又精致巧妙的布玩具提供了存在的肥沃土壤。布玩具的基本造型是在布缝的外壳内填人填充物,成为立体或半立体造型。布玩具的外壳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的布料,棉、麻、绸、缎、丝、绢、绒布等;填充物更是五花八门:棉花、荞麦皮、高粱壳、锯末、蚕沙、米粒、艾草、干花等等。事实上,布玩具的主要制作者——孩子的母亲或其他母性亲属常常就是利用做针线活剩下的边角余料甚至旧衣烂衫,就地取材来制作玩具的。裁衣时剩下的布角可以变成动物的身体,旧毛衣上拆下的毛线变成了五彩的绣线,无用的谷壳则可以变成了使玩具可以立起来的填充物,甚至喜糖的糖纸也可以碾成装饰的金丝。这些材料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及的平凡物件,却在妈妈们的巧手下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实在值得赞叹。就地取材除了使布玩具得以保持质朴和廉价外,也使其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如盛产蓝印花布的江浙地区,就有特别的蓝印花布玩具,体现出质朴的乡土风格特征。对于民间玩具的制作者而言,不浪费任何材料、尽可能地物尽其用,不仅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也是因为某种隐约的对“造物”的敬畏。而这种取材观念,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则完全符合“绿色设计”的理念,也与环保的倡导不谋而合。

顺势而为

布玩具是集“雕塑性”与“柔软性”于一体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艺术,在艺术形态学上类似于现代艺术中的“软雕塑”。柔软的布料如何变成立体造型呢?民间布玩普遍采用了最简洁的造型方式:将两片布料缝合起来做成布壳,中间再塞满蓬松的棉花或谷壳、米粒等细碎颗粒。这样布片既能立起来,又能保持柔软的手感,适于幼儿抓玩。这种两片缝合的造型手段,一方面一定程度地决定了布玩具的外部形态:动物的身体常被分为左右两片,荷包也常由正反两片缝合而成;另一方面也成为了针线装饰的基础:人们会在缝合处增加针脚、缝上花边或缀上珠子以进行装饰和强调塑形,这种装饰方法在荷包及挂件上最为明显,甚至一些具象的动物玩具也是如此。当然,布玩具材质不尽相同,制作的工艺的各个有别,但显然遵循着这样的塑形及装饰规则:那就是因材施艺,顺势而为,让技艺尽量符合材料本身的特性,甚至故意夸大其特性,来彰显材料的独特之处。

当然,顺势而为也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布玩具大多由无法制衣的小块碎布拼凑而成,因此常常只能因材造型,这也是为什么布玩具型制一般小巧,而且多拼、贴工艺的原因。绣线的选择也是如此,家里有棉线就用棉线,有毛线就用毛线,没有严格的造型着色规范,随意性很大。材料的短缺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布玩具的型制和造型色彩,另一方面却也激发了制作者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布玩具比其他布制品更加轻松随意而灵动多变。

简工取意

传统布玩具中动物形象占了绝大多数,最常见的是虎、鱼、驴、蟾蜍、五毒、猴、鸡等,在造型方法上以具象形态仿生为主。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模仿的天性,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和敬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具象的形态更容易让儿童接受、认识,迎合了儿童天真无暇的个性。布玩具的仿生是简化的仿生,或者说抽象化了的具象仿生,这一方面是由于布艺的材料限制了它的模拟程度,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人们的造型观念:对于没有接受过造型训练的普通玩具制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玩具与模仿对象的相似度问题,而是玩具所反射的对象,或者说“能指”所承载的精神内容。人们通过观察事物,将事物的特征及形态抽象地提取出来,再经过联想和想象并与自己的喜怒哀乐联系起来,由此提炼出一个简单的形体。这种简单的形并不是形的弱化,而恰恰是以剔除或减少细微末节,突出形的主要感受部位来达到增加辨识度或者强化感受的目的。在这里,人们更多的关注事物的神韵、本质及创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而非自然形态。事实上,有些制作者甚至从未见过制作的对象。复杂的形体常被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组合,看似随意的造型发挥着制作者极高的审美把握,其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语意学中的隐喻手法,使人产生联想,让人们熟知的一些生物的属性投射到玩具中间,在认知及使用产品过程中感知这些不同属性,从而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情感的满足。如有些老虎形象几乎被转化成方形,显然,这种形态已与自然界的虎相差甚远了,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竖立的虎眼和虎视眈眈的威武姿态中看到我们心目中的老虎。这种简化不仅没有损伤造型的指向性和辨识度,反而增添了无限的趣味,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物以载道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物资相对匮乏,布玩具不是生活必须品,作为“耍货”,为什么它还能绽放出如此绚烂的光彩呢?原因在于布玩具除了供婴孩玩耍外,还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容,对于其造型和装饰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布玩具是民间风俗的一部分。许多地方有给满月的孩子送布老虎以求吉祥的习惯,还有端午互赠艾草香包、立春曰给孩子缝制“春公鸡”的风俗。布玩具融入风俗成为岁时节令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传统节Fd的标志,自然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而色彩艳丽而形态有趣的布玩具,也确实能将节日烘托得更加喜庆欢快。其次,布玩具有着吉祥的寓意。一方面吉祥图案广泛地被应用于布玩具的装饰上,如具有吉祥寓意的花草纹饰和云纹;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纹、鱼纹、蝉纹、藕形纹、如意纹等。另一方面,部分布玩具存在的本身就具有驱邪、纳福的功能。如赠送布老虎意是祝愿孩子像小老虎般茁壮健康,同时还有用老虎镇压邪气、五毒的意思。这些功能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及巫文化,传说老虎是帮助钟馗镇压小鬼的“食鬼神兽”,孩子拿上虎形玩具带上虎形衣帽就可以得到虎的庇佑,后来则演变为人们表达爱子之心及迎福纳详美好愿望的方法。同时,布玩具还有寓教于乐的功能。比如在猫身上缝老鼠,表达猫吃老鼠的观念;在香包上缝制五毒,除了后来发展出来的辟邪寓意外,最初是具有着教导小孩远离毒害的警示作用。除此之外,布玩具还,泛采用谐音、象征、会意、综合、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段,在造型和色彩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及其他的宇宙和时空观,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第4篇: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关键词: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活化;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73-01

在漫长的农业时代,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不同层面对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进行建构。进入工业时代,伴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失效,传统手工艺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失去了身影,其资源日益衰落。湖南拥有丰富的民间手工艺形态,在现阶段强调、推动活化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有助于塑造新的农村文化生态,有助于美丽乡村的塑造。

一、“一村一品”运动的启示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倡导发起,其目的在于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振兴农村经济。经过多年发展,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效,其内容也由最初的农业扩展到整个生活层面,运动的地域也由农村延伸到城市。由于成效突出,不但日本国内许多地区纷纷仿效,还影响到了中国、韩国、泰国等东亚国家甚至欧美国家,被视为许多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中国最早推进“一村一品”运动的是陕西省,2010年农业部推出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截至目前,湖南被列为示范村镇名单的有25个村镇,但均以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后起之秀泰国,均将民间手工艺纳入到“一村一品”中,成功的带来了农业的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日本一些村落通过民间手工艺的活化重新省思乡村传统文化价值,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将原先“一村一品”的经济目标提升至一种传承与创造文化的行为,使人在工艺的制作中寻找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陕西省推行的“一村一品”运动充分考虑了民间手工艺的重要价值,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别予以重视。

二、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活化与塑造湖南美丽乡村的关系

湖南是工艺美术大省,拥有丰富的民间手工艺资源,这些民间手工艺资源广泛的存在于三湘大地尤其是广大农村之中。此外,一些民间手工艺资源在当代经济发展的推进与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已经被深度开发,非常成熟。但是,从实际发展看,除了刺绣、烟花、石几个大的品类的发展对当地经济文化有所推进外,其他的众多民间手工艺资源并未获得足够重视。即使发展初具规模的民间手工艺,也存在参与广泛度低、从业人员素质差、产品单一、精细化程度和附加值低、市场推广力度弱等问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民间手工艺只能依靠政府的支持勉强获得生存的空间,发展成为奢谈。相当多的民间手工艺存在技艺断层的危险,囿于市场激励机制,很多手工艺人的下一代人往往不认同手工艺文化,因此也就不再从事相关的手工艺活动,纷纷选择外出打工,逃离农村,逃离故乡。这造成了农村生产、生活、文化的衰落,美丽乡村建设无从谈起。

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活化可以重塑民间手工艺的形象和活力,并可以其为基点,厘清乡村文化建设的诸多问题,吸引年轻人尤其是手工业者的下一代能重返故乡,传承和创新,从而使乡村获得无限的生机和发展动力,塑造美丽湖南乡村。

三、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活化的方式与手段

(一)挖掘本土特色,培育优势产业

作为一个民间手工艺资源大省,各个地方需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尤其是农民的智慧,挖掘本土特色,培育优势产业。在日益趋同化的市场中,具有独特身份标识的产品才能获得青睐,因此,活化民间手工艺资源,首先要统筹分析湖南省的民间手工艺资源,并依照区域和手工艺关联性细致谋划产业的布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资源,通过做大做强,以此来形成优势,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这个层面看,浏阳烟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通过资源的整合,浏阳烟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了诸多名牌产品,还通过多元产业交叉,例如举办浏阳国际烟花节,以旅游产业来推动手工艺文化资源的转换,提升经济效益。2012年,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更是实现生产总值172.8亿元,浏阳花炮文化品牌价值达到1028亿元,跃居全国第七。

(二)政府、协会、企业、学校、村镇合力,突出协同创新

民间手工艺资源活化的主体应该是乡镇的手工艺者,但是,通过梳理手工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单纯依靠手工艺者是无法将其复兴的。此外,政府、协会、企业、学校、村镇在民间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和相关的意见阐述。民间手工艺资源的活化,需要政府、协会、企业、学校、村镇的协同创新,需要将自己准确定位。

政府在民间手工艺资源活化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作为一个部级计划来全面支持,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地区水、电、通信、公路交通等基础条件、加强对民间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各类税费、创设合理的融资制度、提供低息贷款等手段,为经营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泰国很多政府机构在各个层面给予农民在手工艺发展上必要支持:工业部帮助规划产品发展、技术培训和质量监控;内政部直接与每个村镇合作,帮助对产品进行适合市场的微调;商务部专门聘用了设计团队参与产品的包装和设计,其下设的出口促进部又专门负责挑选商品参加本土和海外的贸易展,为商品提供出口协助。日本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塑造了良好的乡村投资形象。

专业协会需要做好服务和组织、协调工作,积极协助企业和村镇开拓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积极推动民间手工艺的创新实践;学校要广泛的设置中小学本土手工艺课程,提升对本土手工艺的认同感,要充分介入手工艺者的教育以及产学研合作,通过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手工艺者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发掘生活在本地的年轻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实践能力而又能扎根于本地区的人才。这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案例是自2000年开始的香港理工大学与云南大学结合现代化设计理念以及社会服务精神,合作保育及活化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进而推展成具有价值的经济生活活动,藉此支援当地少数民族长远提高生活水平。

(三)尊重传统手工艺文化,推进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民间传统手工艺蕴藏了种种先民的智慧,值得我们尊重、传承。中国民间手工艺具有“量才为用,就材加工”的特征,以有限的资源、人力、时间,激发人的无限创造力,这传达出一种朴素的“惜材”观念,与当代农村发展所追求的“生态化”不谋而合。此外,民间手工艺传承方式中的师徒制是一种个体性的传承方式,强调技艺的传授,更强调一种“人的价值”的观念塑造,也就是一种伦理价值的传承。由此可见,尊重传统手工艺文化,也就是对日渐衰落的农村文化价值的守护和重塑。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去,通过民间手工艺资源活化,塑造新的手工业者,复兴悠远的工艺生活,能够推动美丽乡村文化的建设。这一方面,日本三岛町的“生活工艺运动”值得我们学习。三岛町1983年成立生活工艺研究所,同年开始发行《造村运动生活工艺讯息》,广送各地,并在东京举办“三岛町生活工艺品展”。1985年成立“木友会”,组织凝聚生活工艺者。1986年建设完成了三岛町生活工艺馆,作为生活工艺传承与推广的基地,重塑一个富有凝聚力和勃勃生机的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民间手工艺资源活化可以通过形成优势产业、推动社会各种资源的协同创新、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为其提供动力。作为民间手工艺资源大省,湖南在这一途径上可以做出突出的成绩,形成可资推广的经验,塑造美丽乡村,惠及更多大地上辛苦劳作的普通人。

参考文献:

[1]曲文俏.日本造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年第7期.

[2]潘鲁生、赵屹.手艺创造财富:2009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国际论坛[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第5篇: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摘要】云南民间工艺自旧石器时代起到现在已有数万年的历史,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大多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是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一个铺垫,同时也对保护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推进作用。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保护;发展

中国现已认定了55个少数民族,其中,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就有25个少数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种类最多的省份,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推进,这些少数民族在此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其中,民族民间工艺可算是这些文化艺术中的佼佼者。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产品的激增与覆盖,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对于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迫在眉睫。

一、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概述

民族民间工艺是一个比较综合广义的概念,笔者认为民族民间工艺主要指的是一种艺术,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艺术文化内容及形式,即运用自然界中不同的材料、图案、色彩等元素创作的能够凸显地域民族文化、反映人们生活习俗及精神生活的物品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这些元素以及文化;二是艺术品本身,即创造出来的具体的产物(器物)。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是指云南25个少数民族在生活生产中所形成的具有他们各自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艺术形式的工艺体现,这些工艺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文化的结晶,更是云南各个少数民族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条件。

作为一种艺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是基于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方式以及生活水平不尽相同,各个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信仰,这些都导致了民间工艺艺术种类的繁多及其艺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我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很多工艺品出现最初可能都是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它是人们为生活而设计的一些必需品。并且就云南的少数民族来说,他们大多生活在山区,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可能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艺术,只是单纯的制作一些生活用具,在满足实用功能以及特殊信仰的条件下,以他们的眼光来确定这些生活用具的外形以及简单的装饰,然而,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却奠定了现在的艺术设计的基础。如云南楚雄彝族的漆器设计,漆器的图案多为大自然中元素的抽象化,把自然中的植物以及动物等抽象为几何形态用于漆器上,同时,造型及色彩的运用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彝族漆器的创作方法就与现代艺术设计极为相似,这也就是一些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手工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具有非常高的工艺价值。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多为生活用品,并且是各家自给自足的一些器物,以自己使用为目的进行创作的,所以,基本以纯手工创作,这些手工艺的价值是现代技术无法取代的。首先,手工艺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并且具有原创性以及不可复制性的特征。每一项工艺、每一件工艺品都是独特的,它们蕴含了制作者的真情实感,需要创作者匠心独具方能实现。与现代技术做成的产品不同,手工艺品不能大量原模原样批量生产,而必须经过人们的双手进行,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创作者的灵魂。其次,一些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也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并不是一定要运用现代化的机械化生产加工才具科技含量,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既是一种工艺品制作方式,同时又是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一定的时期内地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比如云南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的银器饰品的镶嵌工艺就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在银器的加工以及今天银器饰品制作中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是各个民族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也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不论从造型、图案,还是色彩方面分析,它都是各个民族审美意识的一个再现。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由于居住环境、信仰以及民族人员本身特质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以及文化特征。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个少数民族所创造的工艺品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体现了所在民族的文化。比如,楚雄彝族漆器中色彩的运用——楚雄彝族漆器色彩主要是黑、红、黄三种颜色,这是彝族所有工艺品中常用的三个颜色,“黑”贵“白”贱是彝族等级制度的再现,红色则是彝族火把节火焰的象征,黄色是彝族人民心中光明的象征,这些都体现了彝族的传统文化。再如傣族筒裙会根据年龄与婚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穿戴方式,这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所以,民族民间工艺也可以被称为一种特殊的具象的民族文化,它是整个民族历史、民族发展的体现。

综上所述,透过民族民间工艺,我们可以悉知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智慧、精湛的技艺以及丰富的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不论以艺术、手工艺,还是文化的形式存在,都是我们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依据。

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民间工艺亟待保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传统的民间工艺来说,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工艺品损毁严重甚至消失

许多古老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如有一些传统工艺品由于材料不能保存太久因而损坏或是消失;还有很多民间工艺多为家庭生活所需,最初制作时就没有工艺品这个概念,所以在家族一代又一代搬家等过程中丢失;还有一种是云南逐渐开放成为旅游大省后,许多当地人将一些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卖给了游客,从而导致传统工艺品的破坏与流失,比如傣族的贝叶经就曾被撕毁卖给游客。

(二)工艺技艺失传

目前,很多少数民族民间工艺都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危机,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已经灭绝。首先是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如大理鹤庆新华村的银器制作工艺,目前的情况是一些掌握着特殊工艺制作技巧的老艺人在艰难度日,具有高超银器制作者却是后继乏人。主要原因是掌握银器技术的老匠人不愿意倾囊教授,只负责传授学徒一些简单的手工技术,一般是不会将自家的工艺精髓传出去;更严重的问题是新华村本村的一些年轻人却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他们认为做手工艺不如做生意那样赚钱.如果新华村的年轻人都跑去做生意而不愿意做手工艺,一旦手艺强的中年人退下来,就没有人能撑得起新华村手工艺品的牌子,就会有技艺失传的可能性。另外,丽江纳西族的东巴造纸术、西双版纳傣族造纸术现在已经濒临灭绝。

(三)民间工艺的艺术形式消失

云南少数民族一般都是与汉族一起大杂居,他们的很多传统工艺的艺术形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逐步消失。如云南玉溪市通海县的蒙古族,他们的服饰基本已经汉化,服饰上完全找不到蒙古族服饰的特征;丽江纳西族的许多传统工艺品上的东巴文字虽然还传承完好,可是已经基本符号化了,知道文字意思的人寥寥可数,就连当地的纳西族人也都不知道那些文字具体的意思,原有民族艺术色彩逐渐消亡。

(四)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现代工业科技的矛盾

随着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品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取代了传统的工艺品。机器与手工成为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保护的一对主要矛盾——先进技术的应用冲淡了传统手工艺的特色。机械的产生,使得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越来越被忽视,想要从事传统工艺的学徒,也往往因为传统工艺技艺对于工艺环节的把握难度以及制作时间的漫长而避走他路,大多时候都采用机器进行制作,但是这又使得原有的工艺技术水平降低。

从某个角度来说,传统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是用心来打制的,它不仅具有艺术性,也是有生命力的,是心灵之作。手工艺品的特色应该体现在每一件作品上,哪怕是做同样款式和花色图案的作品,会因为艺人錾刻时的不同心情、不同感悟、不同角度而各具特色,而非绝对划一。然而,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很多制作过程繁琐,生产缓慢,无法与现代科技的大批量生产匹敌。并且,很多少数民族工艺品都是生活所用器具,制作的目的就是自己使用,但工业化的产品使用更为方便,并且成本会比自己制作的更为低廉,因此,人们也会开始进行选择,从而抛弃自己的工艺。

三、发展与保护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几点建议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是云南的一张名片,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背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而在构建和谐社会已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的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而是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不仅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还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当然,其中就包括了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而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又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基本涵盖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各个方面,保护好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留住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的工艺特质,并且创造性的利用这些传统工艺所含文化,使之与现代工业技术结合,从而实现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现展。

(一)积极宣传,进行动态保护与发展

对于任何保护和发展而言,前提都是宣传,而宣传的基础又是思想意识的提升。思想意识是人们一切行为的主导。因而要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就必须先从人们的思想出发,大力宣传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从而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而言,宣传可以结合少数民族其他文化同时进行,途径上主要依靠政府、高校专业的老师、社会上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一些学术的交流从而进行宣传,同时,对于工艺品本身,还可以建立专有博物馆进行宣传保护,如云南楚雄州博物馆中的彝族文化厅就收藏了很多彝族的民间工艺。

而对于保护及发展而言,不能只限定于一个禁区——不论是地理上还是内容上。既然现在处于现代化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也导致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制作工艺的变化,在此暂且不论进步与否,但毕竟使得很多工艺流程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想要对原有的工艺进行原封不动的保护几乎不可能,所以,保护和发展必须结合现在,不能只停留在过去。

(二)整体保护,与其他传统文化共发展

这儿说的整体保护,是指将整个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进行整体保护,主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同民族不分地域的整体,由于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与汉族进行大杂居,并且很多少数民族也分布在云南的各个地方,比如彝族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楚雄以及大理南涧。因此,对于云南彝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就不能单一的看一个地方。其次是工艺品以及工艺流程的整体,保护不能只单纯的保护工艺品,工艺流程、技艺等也应该进行保护,要将两者统一进行保护,才能得以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三)政府参与,为保护和发展提供保障

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健全的政策、法律制度是保护的前提。对于刻意破坏民族民间工艺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罚,并对积极保护、发展民间工艺文化的行为给予奖励。同时,发展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还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传统的一些工艺品加工厂不如现代的机械化那么高效率,所以,单靠原始工艺很难创造高的经济效益,人们也会对此失去动力,所以,政府应该针对保护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的工厂或者组织进行一些经济上的政策保护。

(四)与现代工业结合,进行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

在确保原有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能够完整传承的前提下,科学有效的利用这些原有的民族民间工艺,结合现在的工业技术,在保留原有工艺艺术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技术进行加工生产,既能减少人力成本,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济价值,同时又能寻求一种传统工艺艺术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而不至于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永远滞留在深山中,而是为其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现在,很多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现代化生产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如大理剑川白族的木雕已经从纯手工走向了使用木雕机的道路,许多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也与现代商品结合了起来,在未来的发展中,技术已经不是问题,深入挖掘并且严格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传承下来才是关键,把民族民间工艺中的文化精髓提取出来运用到现代的艺术品当中,既继承了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又是对文化的一个新发展。

四、结论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所彰显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特质,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进行保护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物质见证与精神文化的完整延续,以后云南少数民族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民间工艺中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同时,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探索,也为今天整个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继承与突破”等矛盾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纶,张瑞,刘茜,吴雨亭,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与保护田.民族文化研究.

[2]李纶,施文丽,张瑞,胡鹏.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与工业设计的关系[J]包装工程,2004,25(2):156-159.

[3]陈为智,顶明媚.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2):57-59.

[4]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和振兴[J].中国文化遗产,2004,3(1):47-50.

[5]施文丽,李纶,胡鹏.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谈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99-103.

[6]李纶,杨维平,徐人平.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美学特征[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78-83.

[7]李涤尘魏蜻,民族民间工艺品传承与开发的思考卟教学心得,2006(3):153.

[8]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云南少数民族概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第6篇: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关键词:工艺美术 传统文化 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85-01

1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简述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为了生活和审美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为主创作的工艺美术品,它们既朴实无华、又特点鲜明,涵含着当地特有的民族情感和乡土气质,是反映我国各地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生动教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在今天,这些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民间工艺美术仍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和艺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来源于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并且大多来自于民间工艺美术艺人独特的生活艺术视角和审美理解,是民间工艺美术艺人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后,根据自身艺术经验而创作出来的,因此其作品内容独特,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方法多为家族式传承,传播范围小,保护难度大,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因此继代失传。所以尽快做好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广阔。各地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因为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观点的不同,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特点各异的工艺美术作品。如织染、陶瓷、木器、剪纸、竹编、蜡染等等。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和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中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因此,传承和发扬好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当地的社会和文化需要,积极开展和设置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对于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可以更好的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文化

在中职教学中,开置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可以更好的传承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使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得到系统性的保护和挖掘。通过工艺美术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美术实践体验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艺术文化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实的感受到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工艺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意境,学会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方法,掌握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技巧,使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后继有人,从而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2 加强对工艺美术的了解,激发工艺美术的学习热情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通过工艺美术知识的学习,并组织学生参观和欣赏当地乡土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可以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了解,更加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到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从而使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热情。

2.3 增强学生工艺美术的保护意识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已经被现代工业产品所取代。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以及过去社会对民间工艺美术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性保护,使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正处在消失的边缘。例如:竹编这种以前很普及的民间工艺美术,现在就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在从事这个古老行当,如果老艺人相继离去,这种民间工艺美术就有可能面临失传。通过民间工艺美术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民间工艺美术保护意识,增加他们参与民间工艺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4 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生活比较紧张,管理也比较严格。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厌学、溜号、逃课等现象。而工艺美术教学内容新颖、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学生动手参与性强,因此,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工艺美术学习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而年青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捷,创作思维没有局限性。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非常有帮助。

2.5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艺术的主要作用是使人身心愉悦、陶冶情操,并对人的性格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工艺美术教学能让学生在感受到艺术之美,置身于艺术世界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进而塑造了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

3 中职民间工艺美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3.1 做好民间工艺美术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

在中职学校工艺美术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实际情况来精心编写教材和设置课程。多选择当地一些具有悠久传统历史,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工艺美术和需求进行抢救性继承的工艺美术来组织进行教学。并注意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既可以熟练掌握工艺美术技能,又能够快速就业。

3.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工艺美术教学

在中职工艺美术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内容不要过深,少讲理论知识,多进行实践教学。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课堂氛围生活活泼。比如,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工艺美术作品创造比赛,还可以邀请民间工艺艺人来传授经验,建立民间工艺兴趣班等实施教学。

3.3 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建立工艺美术实习基地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真实了解到工艺美术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后续就业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和做好准备。另外,中职学校还可以根据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建立自身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基地中通过模拟实践的学习,掌握和具备工艺美术创作能力和技能,使中职学校工艺美术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4 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继承好、保护好、发扬好我国民间的工艺美术是当代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勇于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积极开设工艺美术课程,培养工艺美术人才,为做好工艺美术的继承,促进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7篇: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工艺品种和技艺。”由此可见,成为传统工艺美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传统性。传统工艺美术并非单指实物形态存在的某件传统工艺品,而是指某工艺品品种和技艺。该工艺品种应是百年以前即已存在,且完成该种工艺品的基本技艺在百年以前就已形成。悠久的历史是传统工艺美术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的体现,它的卓越品质被不同时代的人们认可,而得以世代相传。

2.艺术性。手工艺本指具有高度艺术性、技巧性的手工。(注: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  第7页。)虽然传统工艺美术(除珍品外)在关税法上并不作为艺术品对待,但《条例》要求其“技艺精湛”,并“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就决定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手工艺品种中的精品,理应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非同一般工艺品所体现的美感。

3.民族性。鲜明的民族风格,即指传统工艺美术是对淳朴的民俗风情和多彩的民族生活的艺术概括和升华,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特有的艺术观念。而地方特色则是指,由作者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当地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意识所决定的,深蕴于传统工艺美术之中独特的风韵。

4.自然性。传统工艺美术应“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天然原材料是人工合成材料的对称。如,取之自然界的制作艺术陶瓷的陶土,用于玉石雕刻的玉石,刺绣制品所需丝、线等。原材料的天然性与手工制作相配,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特色。

5.程序性。“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殊要求。工艺流程是工业品生产中,从原料到制成品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注: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是完成传统工艺美术必经的特定的手工操作程序。许多工艺美术如根雕、盆景等便不符合这一要求。

从美术学的角度讲,传统工艺美术仅指利用某种珍贵或特殊的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精巧的技艺加工而成的一种工艺品。如象牙、玉石制品、雕漆、景泰蓝等。(注:周之骐:《美术百科大辞典》[M],  农材读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由此我们可知,  不论是法律还是美术理论,均将传统工艺美术限定在极为狭小的范围内,为传统工艺美术先于一般实用美术而受到法律特别保护提供了可能。

二、传统工艺美术与美术作品

美术的表现形式是极为丰富的。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即实用美术),在东方还涉及书法艺术等。(注:沈柔坚:《中国美术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而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没有把它们完全包括在“美术作品”中。《实施条例》第四条第七款对美术作品解释时,列举了“绘画、书法、雕塑、建筑”之后用了“等”字予以概括,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空间。于是,较权威著作认为“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暗示实用艺术品享有版权”。(注: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107、131、132页。)也有学者认为“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美术作品,应当包括实用美术作品”。  (注:刘春田:《知识产权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总之,较一致的观点是:我国著作权法并未明确将实用美术作品归入“美术作品”中,但根据我国是《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事实,以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美术作品”概括性陈述,可推知或已“暗示”实用美术作品是现行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1992年我国的《实施国际著作权条例的规定》之前尚能成立,而在该规定生效后,不仅不能成立,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为该规定第六条明确指出:“对外国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为自该作品完成起二十五年”。依《伯尔尼公约》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国内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期只能是二十五年,而在《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并没有保护期为二十五年的规定。试图在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死后五十年的“美术作品”中,寻找实用美术作品的影子,岂不是徒劳?

实用美术作品在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中将明确被加入美术作品行列,估计要成为现实。(注: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107、131、132页。)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著作权法》修改前,作为一个单行行政法规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在第二十条规定:“制作、出售假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署名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是为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吗?显然不是。因为,凡是在自己的商品上假冒他人的名称或姓名都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何必限定为冒美术大师之名呢?对照著作权法也许有些启示。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制作、出售假冒著作权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属于侵权行为。此处也肯定了不是竞争性质的行为。多数版权法学者认为:版权法中所管辖的冒名不是一般商品的假冒,假冒名作家之名发表低劣作品,多会模仿被冒者的作品,“至少把侵害的矛头指向被冒者作品的全部。”(注:参见郑成思:前引书,第145页。)两个“署名权”的保护目的是否相同呢?  笔者持肯定观点。因为《条例》要求美术大师的作品必须“自成流派”,(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12条。)冒名者只有剽窃、摹仿大师的作品(表现为造型和美术图案的抄袭),方能“鱼目混珠”。故此处署名权的保护,也是为保护美术大师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已经涉及到作品的保护。

《条例》对“署名权”的保护,也说明了传统工艺美术脱离了一般实用美术的范畴,而成为“纯美术”形式了。但传统工艺美术所受到的保护,又远远超过版权法对作品给予的保护。

首先,著作权法只保护美术作品中有独创性的造型或美术图案,而不保护实现这种造型和图案的技术与工艺手段。(注:参见刘春田:前引书,第45页。)而《条例》要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工艺美术技艺是在审美创造过程中,创作主体为达到艺术最佳表现目的所采用的合乎美的规律的操作技能,是创造艺术产品的诸多方式、手段的总和。(注: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第7页。)工艺美术作品中所包蕴的心态情感、思想意向等内容,  以及具有生命意味的艺术形成,都靠技艺物化凝降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中。因此,《条例》将技艺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对窃取或者泄露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秘密的行为,给以法律制裁。

其次,《条例》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工艺美术品种既非单纯的生产设备与产品,也非单纯的技艺,而必须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注:参见梁太鹤:《贵州传统工艺与旅游开发》[  J]  ,  《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第129页。)品种的延续靠技艺、原材料和艺人三个要素的支持。为此《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发掘和抢救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征集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对制作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特需的宝石、玉石等珍稀矿种,国家依法加强保护,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人才。

再次,传统工艺美术的文物价值保护。《条例》第十、十一条规定,对传统工艺美术珍品进行征集、收购并由国家或地方的美术馆博物馆珍藏;珍品禁止出口。说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也涉及部分实物保护。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民间文学艺术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虽保护办法尚未出台,但在著作权法立法讨论中,就中国民间文学艺术领域只保护业已完成的“作品”形成了共识。(注: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107、131、132页。)根据《伯尔尼公约》第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学者们认为:(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身份不明确,但可确信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社会群体创造;(2)“作品”已形成但未曾出版;(注:郑成思:前引书1990  年版,第126页。)(3)著作权法主体为国家或某群体;(注:江建名:《著作权法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523页。张广生:《试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  《中国法学》1992年第1期第45页。)(4)范围上包括民间的故事、诗歌、民歌、舞蹈、戏剧、服饰、建筑及立体造型艺术等文学艺术形式。(注:参见刘剑文、张里安:《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75页。)

传统工艺美术与民间文学艺术、实用美术之间界限的划定,是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办法及修订著作权法不可回避的问题。

传统工艺美术与一般实用美术的区分,可着眼于考察用途上的区别,以及是否符合《条例》规定的前述构成条件。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实用美术作品的划分就比较复杂。服饰和其他民间立体造型艺术,都是实用美术,以主体是否具有群体性为标准划分两类作品,在理论上也行得通。不过,要认定一件作品是利用创作的民间素材完成的,还是利用了未出版但已形成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比较困难的。相比之下,区分传统工艺美术与民间文学艺术则容易得多,只要将传统工艺美术与民间工艺相区别即可。在工艺美术学上,民间工艺是指劳动人民为适应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付诸手工生产的一种工艺美术。包括服装、服装之附件、食餐用具(如:陶、瓷、金银制品等)、织染绣品、各种家具、竹藤类编织物等。(注:吴山:前引书,  第2页。)其强调的就是实用性,艺术性还谈不上,只能说具有观赏性,与传统工艺美术在范围上、用途上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

两者在法上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从权利主体来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没有明确的作者。有人认为依照《伯尔尼公约》和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所规定的原则,可以推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原始著作权,只能由国家享有,并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注:江建名:《著作权法导论》[  M]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523页。)也有人认为,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必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出来的,因此,这个民族享有著作权的主体资格,国家可以规定由县以上文化主管部门代表该民族行使著作权。(注:张广生:《试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中国法学》1992年第1期第45页。)两种观点都说明了作品的作者不明确,否则权利主体就不会是国家或某个民族了。而传统工艺美术,从技艺归属的角度讲,家庭祖传绝艺应由家庭或某家庭成员享有,由某社会组织发掘研究并持有的,归该社会组织享有,而进入公有领域的应归国家。从版权角度讲,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只要作品造型和美术图案具独创性,应由具体作者享有版权。

其次,权利行使方式不同。依《伯尔尼公约》有关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可以指定主管当局代表该作者并有权维护和行使作者在本同盟成员国内之权利。传统工艺美术的技艺,须经国家有关机关认定,才被实施法定的保密措施,但权利人行使权利无需他人代表或。

再次,权利内容不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主体,应享有复制权、翻译权、传播权和报酬请求权。(注: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107、131、132页。  )另外还有改编权,至少改编者应当注明原作出处。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人、发掘者而言,有表明身份的权利,技艺的专有权以及作品中所包含的与“美术作品”作者相同的各项权利。

四、传统工艺美术与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对象。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其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对其中的技术信息,有人解释为:技术秘诀、工艺流程、设计图纸、技术数据、化学配方、制造方法、技术资料、技术情报等技术科学方面的专有知识。(注:黄勤南:《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讲座》[M],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笔者认为,技术信息作为商业秘密的核心内容,应具备两个显著的特征即秘密性和营利性。秘密性,是指该技术信息只能为某主体掌握、并被其采取保密措施,没有公开。营利性,指技术信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持有人凭借它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工艺美术也具有以上特征,技艺也包含有技术秘密。技艺的持有者可利用其特殊的技能完成工艺品种在一定程度上的“复制”,占领市场并获得竞争优势。当然,传统工艺品属文化产品,营利性并不能作为它的主要特征,艺术价值高才是政府予以特别保护的原因。

传统工艺美术与商业秘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所处的领域不同。传统工艺美术属文化艺术领域的智力成果。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技艺性很强,是机器无法代替手工完成制作的。加之其所需原材料(如玉石、宝石等)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使传统工艺品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复制”。运用技艺的过程,就是一个创作过程。而商业秘密中的技术信息,作为一种技术科学方面的专有知识,它用于指导工业产品的开发、生产,这种专有知识的运用,一般依赖于机械设备或仪器传递到产品上。故商业秘密属于经济领域的智力成果。

第二,保护措施和保护范围不同。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受到双重保护,持有者和国家都应采取保密措施,而且国家有关机关要在确定密级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措施。但条件是传统工艺美术必须经国家有关机关的登记认定。而作为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只要为权利人掌握,无需经任何机关认定,便享有专有权,但权利人必须自己采取保密措施予以保护,一旦公开便失去独占价值。另外,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还包括部分实物保护,即珍品本身不允许私运出境。而商业秘密的保护不涉及利用它完成的产品。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条例》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有交叉的领域,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智力成果,凝聚了所有人的智力和财力,他人窃取或泄露,是明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五、对传统工艺美术法律属性的认识

第8篇: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关键词] 民间工艺 县域经济

民间工艺是以经济和文化为双重载体的大众生活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更需要民族化,更需要本土化。民间工艺,虽然是农耕文明的一种产物,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基因、文化基因,它同样可以渗透到我们现代社会、信息当中去,因为它是一种资源。 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作为县域经济中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工艺将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民间工艺在县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发展民间工艺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民间工艺具有大众性、艺术性、审美性,或兼具一定使用功能的作品。民间工艺在制作上造型细腻、材质简单、手法夸张,传达普通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浚县泥塑以胶泥为原料,手工捏制狮子、小鸟、小人、十二生肖等工艺品。其特点继承并发展了古代雕塑的传统工艺,显得古朴、活泼、夸张、豪放。颜色是用原色直接绘画,很具有民俗乡村韵味。民间工艺映射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理解与追求。

2.发展民间工艺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间工艺反映了人们改造社会的光辉业绩,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细腻的怀念之情,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这笔宝贵的财富传之于社会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3.发展民间工艺有利于传承中国文化。泥塑艺术蕴含着民间文化特有的价值,包括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艺术想像力,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撞击,民间传统工艺濒临消亡,民间工艺的发展对县域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更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工艺。

二、民间工艺的发展现状

民间工艺作为劳动人民文明和智慧的体现,是精神层面和文化艺术层面的双重载体,是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之所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种类多样,造型奇特,民族特色浓郁,备受游客青睐,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是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具体原因如下:

1.传承人断层。民间工艺因其手工作坊的制作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承方式多是家传或师徒传习。但在当代社会,民间工艺因其产量和销路问题,已不能再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所以现在不但很少有人拜师学艺,连传承人子女也不愿继承父辈的民间工艺,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

2.市场接受度低。目前的民间工艺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一批有规模的私营企业和个体。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市场没有细化,主要还是艺人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规模相对较小,所制作的工艺品种类庞杂,质量很不稳定,后期包装不到位,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如西安的“兵马俑”不管是做工还是包装相对来说都很粗糙,英吉沙小刀也遭遇到了仿冒的围剿,和田地区的克里雅小帽,虽然入了吉尼斯记录,但价格低廉,质地较差。这样的状况,总会遇到自己的发展瓶颈。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很难再有大的发展。

3.缺乏整合资源的平台。许多民间工艺品开发不够,缺乏辐射与聚合的平台,比如河南浚县的泥塑,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产品丰富多样,但缺乏一个展示工艺品的平台。再如西安的农民画、河北尉县的剪纸、潍坊风筝等很难买到真品。黑龙江移民后代的仿河北河南的作品,这些都比较原汁原味,但又很难辨别正宗与否,无法对当地民俗产品完全了解和充分消费,而这正是一种市场需求与呼唤建立一个平台。

三、推动民间工艺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民间工艺是县域经济中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虽然民间工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从整体上看,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要进一步推动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路。

1.壮大传承人的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工艺专门人才匮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如不及时改变这种局面,传统工艺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所以,对于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抓好高层次专业艺术人才和实用型文化管理人才,尤其是加强农村文化管理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泥塑工艺传人,吸纳一批有现代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充实到队伍中来。这样才有利于民间工艺的市场化运作,同时泥塑的保护与开发也得到了保障。

第9篇: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中职教学;传统文化

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主要以手工方式为主,其中蕴含着乡土气息、地方风俗和民族情感。那种朴实无华中所散发的艺术魅力,更具有独特性且更具有实用性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现实意义在于其并没有因为提升了艺术价值而被束之高阁,而是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分为宫廷工艺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两个方向。宫廷工艺美术讲究以贵为美,追求奢侈华丽,其价值在于以收藏为主;民间工艺美术则建立在实用主体的基础上,追求天然之美。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发展时期,人们的审美层次逐渐提高,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提出了质量上的要求,审美情趣也不断地提升。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源自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创造,是以工艺美术艺人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出艺术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而创造出来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建立在生活艺术的视角上所发展起来的审美层次。因此,其所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给人以亲近感。但是,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多为家族集藏,其传播局限在小范围内,一些民间美术工艺作品虽被保留至今,但工艺技术已失传了。鉴于民间工艺美术所存在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对民间工艺美术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 民间工艺美术的课程内容

在中职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课程主要包括剪纸、漆画、蜡染、陶艺等。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从美学的角度将材料和技术融入其中,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特点。

按照中职教育的特点,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因此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具有感性色彩,可以有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以视频的方式将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认识民间工艺美术,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内涵、价值和社会意义。

以陶艺为例,其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之一,要开展现代教学,就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合理安排课程。基于陶艺中渗透出的浓厚文化韵味,在教学中要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工艺美术材料和表现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播放多样的陶艺工艺美术作品,将陶艺的传统制作过程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对学生开展教学,从现代美术工艺的角度出发,做到真实陶艺技术与模仿相结合,并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评判。经过陶艺的比较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陶艺价值进行审美判断,并根据陶艺工艺美术的不断演进,对其价值变化加以认识。

三 中职教学中民间工艺美术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于民间工艺美术,张道一先生认为,与宫廷工艺美术相比,民间工艺美术从表象上来看是粗俗的,但粗俗并非拙劣,更不是平庸,而是散发着土性,但是不孤陋,散发着野性,但并非不驯,也许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源自于民间的生产生活,因而充满了生命力。民间工艺美术所散发的这种生命活力,正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所在。

中职学校作为实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上,更注重审美定位及工艺技法的培养,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忽视,导致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虽然课时较多,教学内容也丰富,但却没有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学生疏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必然难以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工艺美术创作上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在中职美术工艺教学中,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综合实践性。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艺美术保护意识

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的价值也习惯于从经济角度进行评价。观念的变化,必然使具有文化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被现代化科技产品所取代。中国幅员辽阔,且为多民族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民间工艺美术主要为家族式传承,致使多种工艺美术技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现代的社会,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就要注重教育这一有效途径,使一些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民间工艺美术保留下来。以“五毒”图案为例,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地区流传着儿童肚兜上要绣上“五毒”图案,可以对儿童起到预防疾病、防御灾难的作用。这种工艺美术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失传,就难以对“五毒”图案真实地理解。通过民间美术教学,不仅使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从而提升其民间工艺保护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