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

民间艺术培训全文(5篇)

民间艺术培训

第1篇:民间艺术培训范文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并没有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中去。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现在学前教育的规模、形式、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在民间艺术的教育程度上做得远远不够,有的地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对民间艺术了解甚少;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这使得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不容乐观。加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萌生并在青少年中大肆流行,比如一些网络词汇: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外来文化也不断地涌入国门,孩子们对外来文化有着新奇感,开始过外国的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等,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民间艺术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对民间艺术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艺术教育课程中,加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刻不容缓。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建议

1.加强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

有些经济发展落后、不注重孩子民间艺术教育的地区,大部分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形式都不知道,这充分说明我们在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方面做得不足。因此,笔者建议各地区的教育部门要经常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比如可以定期开展民间艺术品的展览活动,普及民间艺术教育的知识,宣扬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使民间艺术形式深入人心,引起他们对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运用的重视。

2.培训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

有些地区的幼儿园老师对民间艺术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民间艺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做得不够。在幼儿教育中,老师充当着一个桥梁的作用,是孩子在民间艺术学习方面的指路人,没有一个专业的老师,孩子们便无从对民间艺术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因此,培训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在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幼儿园应不定期组织老师进行民间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学习不同地区的艺术,做到对民间艺术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2)幼儿园应该不定期地请专家莅临观摩老师们的民间艺术教学课堂,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见,经常组织民间艺术交流会,使老师对民间艺术得到充分的交流,以明白并改善自己民间艺术教学的不足之处。

3.选取合理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第2篇:民间艺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民间艺术;教育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现代民间教育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快速发展,学生所需要接触的现代社会新生事物越来越丰富,相对而言,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社会上的责任意识也很淡漠,因此,进行民间高校传统文化美术课的知识教学势在必行。通过学习传统民间艺术,有利于广大在校学生充分深入地了解民间艺术创作文化理念和艺术创业精神,从而更好地有利于广大学生通过培养,初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核心思想价值观,在学校教学技术实践工作过程中,不断让学生加强民间艺术创作情感文化教育技能训练,培养广大在校学生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情感。

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美术教学实践中的艺术应用及其特点

(一)艺术延伸性特点在传统民间,一些大型的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如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包括一些民间服装以及配饰等的布置,都已经完全充分利用了这些大型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民间文化绘画艺术虽然已经遍布全国,但由于目前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人文自然地理以及气候生态环境、文化艺术传统习俗等各个方面仍然普遍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就直接决定了目前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极大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其民间艺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当前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文化审美价值认识和实际社会生活实践,还有对学习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综合进行分析及其运用,便于广大学生在自身日常生活中深入进行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审美认识和实践学习,从自身实际生活出发,深刻触及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本质精神文化内涵。

(二)艺术宽泛性特点民间艺术所用的绘画材料大多数都是普通的,但却极为娴熟,细腻而巧妙,在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为了充分表达强烈而不乏夸张的民族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绘画手法与其进行情感交流,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充分表达现代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崇高期望和热切渴望,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使其充满了鲜明的民族情感。民间生产艺术作品具有极为现代艺术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和实用的日常生活艺术用途,还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以及宗教密切联系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民间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课程教学中,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手工绘画、雕塑、玩具、印染、刺绣、服装室内装饰、家具、器皿、戏曲表演器 材、剪纸等。引导广大学生设计制作相关美术产品时,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有效培养广大学生的自主动手创作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广大学生逐步形成对我国民间手工艺术的充分、全面的科学认识。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科学理论创新与精神文化传承目前,传统民间艺术,包括传统绘画以及剪纸、刺绣、泥塑、雕塑等,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技术困难,专门从事研究其民间艺术的专业人员数量已经越来越少,潜在的民间文化利用艺术价值得不到充分合理挖掘,得不到很好的文化历史记录和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因此,许多优秀民间文化绘画艺术及其表现形式正不断面临着可能产生消亡的严重困境。结合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实际现状,如何以充分深入挖掘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传统实用性和价值观作为核心艺术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其传统艺术理念创新与传统文化精神传承,是实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关键。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教育教学形式,在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基于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教育形式,在高校文化、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艺术教育应用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综合运用,从而最大不同限度地推动广大专家学者对我国传统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开展新的研究交流活动,丰富新的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实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系统有效性和永久传承。

(二)丰富美术教学思想,提高专业美术教学水平近代以来,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教学活动方式开始向西方现代化和实用主义美术教育研究方向逐渐进行重大转变,经过与西方国家现代主义美术教育的历史文化交流,与教学技术上的碰撞,形成了一种包括立体素描、水粉、色彩、立体影像艺术设计构图、平面立体艺术构图等更加西方化的现代美术设计课程内容,也被当时的人们将其称为“现代艺术热”,虽然这很有可能使得广大高校学生充分熟练掌握一些我国现代传统艺术中的理论基础思想和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创作实用技能,但却失去了对传统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解,造成广大高校学生艺术基础知识系统结构严重存在缺陷。因此,基于传统现代艺术文化教育快速发展中的现状,广大学生今后的文化学习教育工作以及生活学习质量将会产生很大的深远影响。由于我国有特定文化的历史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及其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追求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发展形成了一种长久凝固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民间艺术理念和设计表现手法。

三、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存在问题

(一)高校对民间美术重视程度不足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高校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为高校教育教师提供大量的艺术教学研究课题,并积极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艺术教育内容丰富,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质。目前,高校对民间艺术宣传重视程度和美术教育活动宣传程度不够,高校相关宣传美术教育信息服务提供机构与其他社会民间教育活动机构的业务合作之间联系不够。高校组织开展我国民间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活动指导计划及宣传材料,由高校自行自主组织策划编写,经费有限,无法长期持续有效开展。

(二)家庭对高校民间美术教育重视度不高由于高校学生家长对民间艺术教育重视度不高,民间艺术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没有真正得到发挥,首先,学生家长缺乏直接欣赏我国民间艺术的学习机会,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艺术教育教学往往是不同阶段性的综合学习,忽视了对高校学生民间艺术创作实践能力的注重培养,同时,学生家长对民间艺术不了解,学生民间艺术文化教育水平不足。其次,家长对学生的欣赏角度过于标准化,大多数家长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对民间美术作品有功利主义心理,忽视了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以及家长缺乏对民间艺术审美需求的准确理解,因此,在家庭民间艺术美术教育中,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四、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一)丰富美术教育内容民间艺术与学生艺术教育相结合,将有效丰富广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将为广大学生艺术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展美术课程内容。此外,可以通过刺绣、皮影戏、蜡染等方式,实现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氛围,扩大了学生美术教学的内容。高校教师还可以在传统文化节中组织广大学生,比如举办民间文化活动,渗透民间文化活动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广大学生的民间艺术审美能力,借助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图片和服装,使广大学生在轻松的文化环境中享受艺术带来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民间艺术与现代美术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官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视觉语言表达综合能力,引导广大学生学会运用民间艺术品的形式和具有艺术性的语言表达他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进行以生活趣味和艺术审美相结合的游戏,通过欣赏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产生强烈的艺术视觉感和冲击感受力,加深广大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接受程度。其次,高校美术教学活动与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艺术兴趣和激发艺术创作情感,充分培养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和独立创造思维能力,比如借助我国民间组织绘画、手工艺术、鉴赏等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民间绘画艺术创作主体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的深刻文化认识。

(三)积极开设民间艺术培训课程,实施专业性培训教学根据当前我国部分民族地区开展民间文化活动艺术创作发展的实际现状,开设某种特殊艺术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创作培训课程,既能够有利于使广大学生充分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具体创作表现形式以及主要文化背景、历史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能够熟练和完全掌握系统的文化艺术创作应用技巧,甚至可以通过开展艺术创作实践交流活动,有效率地实现文化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本身具有很多区域性的教学优势,可以方便地及时整理收集我国部分偏远地区的优秀民间艺人美术作品资料,同时将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及时引入高校美术教育课堂,开展美术作品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和教学工作效率。

(四)积极引入美术活动素材根据高校辅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以及美术教育内容的实际发展需要,选择一些适当符合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美术活动素材形式,作为新的美术教材内容引入使用,以便于学校辅助美术教师积极开展传统美术课堂教学以及美术教育活动,如民间书法、剪纸、木雕、玉雕和布雕等艺术工艺等,在开设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课、造型艺术课等传统美术课程中,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深入浅出了解所需要学习的美术知识,从而充分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兴趣以及教师教学工作主动性,提升教师教学活动效率。此外,根据新的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我国民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民间美化艺术处理,以便使其能充分满足高校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实际工作需要。民间文化美术在高校教学课堂上一直都是处于相互之间从属、协作的重要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和突出其良好的高校民间文化宣传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高校教学互动性效果。

(五)参与民间艺术专业培训,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目前,高校除了积极创办开设民间文化艺术培训相关专业课程外,还可以借助高校相关专业培训资源,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还应通过综合形势分析深入考虑专业人才培养市场,了解各类专业人才的实际市场需求、自身的专业开展以及人才培养教育活动综合能力、人才培养教育活动实施目标、培养人才活动实施计划和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活动方法。必须经当地有关省市两级以上教育科学行政主管教育部门统一审查批准,方可自行组织考生开展具体高校自主招生和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活动。因此,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前期系统的专业人才队伍市场调研情况和筹备人员培训工作活动,从而尽快研究并构建系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解决方案,获得各级人民政府和各地方教育部门的领导高度重视认可,积极筹备培养一批符合我国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和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民间文化艺术创作相关专业人才。

五、结语

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充分体现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功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生活具有文化艺术色彩,保留了古代人们共同努力创造民间文化的最初的精神文化形态,是充分保存当今中华民族独特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因此,将高校艺术审美和教育实践活动相有机结合,使高校教育的艺术审美培养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引导高校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民间传统美术,实现对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教育弘扬,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价值意识和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蓉蓉.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01):45+50.

[2]曾永明.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长江丛刊,2019(35):20-21.

[3]陈素绿.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价值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2):160-161.

[4]安彩虹.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价值探索[J].天津教育,2019(21):159-160.

第3篇:民间艺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民间艺术;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基层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类,是人民在社会生活、社会生产中产生的技能,又在审美化的驱动下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艺术性的产品。相对于贵族、文人士大夫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它表现的则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它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植根于民间。作为当地的特色文化,民间艺术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生活与智慧的缩影,衍生出独有的文化价值,是人类发展历程的象征。

一、将民间艺术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类,它具有的特点是不管经历多少年或多少代人,都不会脱离各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民间艺术经历了繁盛又在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中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在城市化大环境下,随着数字文化的娱乐化、趋同化,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该“何去何从”成为一项严峻挑战。全国政协“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题协商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指出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引导,发展先进文化,提供更多体现乡村特点、保留乡土味道、紧贴群众生活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而民间艺术又是乡村文化最具有特色与活力的一部分,是当地人民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灵感,是祖先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对于增强当地群众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当地政府需将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活动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展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以更好地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发展乡村文化、繁荣民间艺术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民间艺术的初步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平台助推,以吸引当地群众的关注,促进群众广泛参与。在此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为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机提供了支持,同时民间艺术因素的发掘与利用也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两者的结合既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又能使民间艺术扎根于当地,获得稳定发展。

二、民间艺术植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一系列民间艺术活动如“戏曲下乡”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地区蓬勃开展。但是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影响,民间艺术发展仍存在活动老套、供给错位、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根据乡村民间艺术发展现状,需要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而充分发挥文化站点的作用,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

(一)改进文化站点内部管理体制,强化宣传功能1.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有效运用科学化的管理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以保障。群众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弹性,需求弹性的变动性较大,而供给刚性的变革则相对固化。因此政府要对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定期调查。设立投诉点,政府根据村民反映村民针对公共文化服务时刻加以改进,开展使人民满意的文化活动,真正意义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避免形式主义、资源浪费。2.培训文化站点管理人员,引进复合型人才。首先政府需要对当地村干部及文化站日常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文化站点的运行管理提供支持,将文化站点的管理进行明确分工,促使文化站点的运行走上正轨。只有文化站点高效运行,其宣传功能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将民间艺术的信息传递给当地群众。其次,政府需设立相关补贴政策以鼓励有技术专长的,热爱农村文化的高校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活动,从而不断吸纳专业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最后,政府可参考嘉兴市基层文化队伍“两员”制度,县文化馆向镇乡文化站下派一名文化员,不仅延伸了县区文化站点的资源、产品、服务、技术和规范,还为乡镇文化站点提供了人才支持,加强乡镇文化站点的长效有序管理。

(二)创建“互联网+”模式,推进协同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来袭,互联网的应用在商业层面乃至国家的战略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与各项目的融合也成为事物发展的重要一步。因此针对当前乡村环境和人口现状,政府需安排青壮年村官或志愿者教授一部分中老年人互联网基础知识,让中老年人能够掌握查询网络知识、获取新鲜资讯等技能,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形成文化、科技“双轮驱动”。1.“互联网+政务管理”。“互联网+”益民服务是国务院推进“互联网+”行动的重点内容。政府需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服务技术,推进政务公开透明,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在政府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设立实地投诉点的基础上建立网上信访,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此项举措能够以最快、最直观的方式使政府工作人员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以及群众对于民间艺术的偏好,方便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安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2.“互联网+文化活动”。在互联网和大机器生产高速发展的时代,民间艺术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必然会陷入困境。首先,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响应中央戏曲振兴工程,选取并拍摄民间艺术的经典片段,并结合网络已有资源做好戏剧、曲艺的音像工作,推进数字化保存。其次,于网络上开展网络文艺创作计划,鼓励通过拍摄网络影视作品、创作网络小说等手段传承发展民间艺术。响应《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号召,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鼓励民间企业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文化活动中去。当地政府整合网络上相关资源,同时也可与出版社合作出版相关文学作品,并在文化站点的图书阅览室引入,以供群众进行阅读。最后,随着手机电脑的普遍化,信息传播的“主力军”也在变化,而乡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宣传方式并未做到与时俱进。现阶段互联网潮流中,短视频在各年龄阶层都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可整合当地优秀的民间艺术,鼓励民间艺术传承者进行视频创作,既能够在网络上收获一定的关注度,又能够将特色的民间艺术传播给大众,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政府与短视频平台合作,通过大数据管理,检测用户喜好和年龄阶段,有选择地对一定人群进行短视频推送,以潜移默化的手段使民间艺术在群众间传播发展。3.“互联网+设施成网”。政府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对各文化站点的图书资源进行编码并进行网络系统输入,以互联网为媒介在县镇乡三级形成联动效应。充分发挥县级文化站点的辐射带动作用,由县级文化馆牵头,推动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的流动和共享,形成网状结构。因此政府需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建设,借助“三网融合”技术大力构造网络剧场、电子阅览室等新兴文化服务平台,探索长效机制,鼓励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长期开展,开启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革故鼎新,以现代化技术和创新思维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民间艺术的发展。

(三)创新已有活动形式,促进“活态化”发展文化活动需要创新性发展。现阶段乡镇政府需改变固有的、因循守旧派的模式,创设新的活动形式,提升群众参与度,让村民能够参与其中。同时提高村民对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我国乡土文化历史悠久,在农村培育发展。它是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真正动因。民间艺术作为其一脉,它的重要性和价值不容忽视。在原有民间艺术传播中,大家多为听、看,鲜有参与其中的乐趣。在听、看之余,需将体验、参与同时设置,帮助群众更好地了解、接触相关文化,同时提升群众的兴趣度。民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向心与群众关注,老旧的、固俗的模式不会让群众提起兴趣,但盲目创新、改革的民间艺术也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求其平衡性,达到“活态化”继承发展是最终目标。按规定乡镇文化站应为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首先,文化站点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文教合作,在假期期间开展各年龄层次都可参与的公益艺术培训活动和民间艺术相关系列讲座,招募基层文化教学者或民间艺术传承者,公益培训的同时也是文化扶贫。在教学过程中群众能够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度和了解度。其次,可与当地艺术团体合作交流,尊故融新,打造适合当代的文化形式和表演形式。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根据当代审美观念进行改编,既保留了昆曲细腻婉转的宝贵特点,又以新颖特别的表演形式在当代大获成功。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表现形式,它强调各个群体需随着其所处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文化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因此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以现代化因素合理创新才能使民间艺术真正融入群众。在此基础上,政府需适度增加国有基层艺术表演团体在当地的表演次数,合理规划表演时间,使艺术团体能够最大化展现其魅力和作用。再次,文化站可定期举办民间艺术作品展览活动,让村民在通过各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后能够实际见到、摸到、感受到。最后,文化站点要将现有设施最大程度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经在全国有效实施,广播站需要发挥其宣传功能,不仅将它用作消息通知,还需将它用在文化传播方面,将广播站与电台功能相结合,播报民间艺术介绍、宣传等内容。此外,农村书屋除了发挥基本功能外,还可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丰富阅读的形式,增加更能让村民接受的方式。

(四)培育文化团队,加强品牌建设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今被人们更多强调的是它的艺术性、文化价值。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民间艺术都是以日常生活为依托生产出的具有实用功能的产品。因此要想推动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深挖其实用价值,民间艺术最好的发展是创造需求,形成“生产性保护”,将民间艺术的发展带入市场经济是其快速发展的契机。借鉴部级非遗项目高密聂家庄泥塑,得益于政府保护宣传,非遗产品远销海内外,不仅增大了文化产品的影响力,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使村民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文化产品的保护、传承、发展中去。针对各类民间艺术,携手民间艺术传承人,保持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迎合21世纪市场加以创新,制作出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形成个性化品牌。以县级文化馆为主体勾连周边乡镇文化站点,通力合作。整合各级场馆文化资源,培育相关文化团队,图书馆、电视台、博物馆等机构各司其职,通过各种媒介如电子屏、海报、网络等将品牌知名度传播出去。

三、结语

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类,是当地人民祖先生活方式的凝结,其复兴在政府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民间艺术所面临的困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真正做到将民间艺术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还需公共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自身功能,创新发展文化活动内容和文化传播方式,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民间艺术的传播发展,助力民间艺术被最大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燕.乡村文化振兴方式初探———谈“互联网+民间艺术”[J].经济研究导刊,2019(33):31-33.

[2]周敏.构建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40(12):38-42+83.

[3]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

第4篇:民间艺术培训范文

(一)民间艺术丰富的视觉表征适于“活态传承”

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视觉表征,例如平面类的年画、剪纸、皮影,立体类的面人、玩偶,综合类的地方戏等,这些样态只有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才能流传下来。比如第一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中共130人,项目名称包括麻纸制作技艺、黄河澄泥砚、汴京灯笼张、北宋官瓷烧制技艺等等,符合受众的生活审美与需求,因而也就使活态视觉表征在此时得到了创新。

(二)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可以有效地扩大传承规模

民间艺术的传承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的视觉表征势必会打上新媒体的烙印,衍生出新的技艺与传播手段,而这时的传承也势必会加入新媒体的元素,使传承的技艺的样式增添了以往所不曾有的新元素,因此丰富、壮大了传承规模,也是传承之后的视觉表征再次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呈现出新元素。

(三)民间美术涉及的多学科特色为“活态传承”提供了条件

民间美术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在时展过程中,民艺学界已将研究重点从固态文本研究转向活态语境研究,注重民间美术与历史传统、传承主体、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在民间美术的传承中不断积攒实践智慧,从活态多维的角度考虑问题。活态性理论研究最典型的是民族志,将对象放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中观察其视觉表征的合理性,如靳之林的《生命之树》,乔晓光的《沿着河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等等,这些研究著作摒弃了以往艰涩的研究理论,通篇充满了生活质感。这种民族志式的观照形式应成为以后理论研究的重心,对活态视觉表征的实践提供了人文视野及智慧参照。

二、民间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不同的“活态传承”方式

(一)“活态传承”下的原生态保守理念

民间艺术的活态视觉表征是建立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之上的。由于传承的手段与目的不同,不同主体对于民间艺术所秉承的传承理念也各异。目前最为广泛的“活态传承”还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的身心相授,通过口口传承的方式将自家的制作方法与技术传给后人,且认为进行技术创新是破坏民间艺术的行为,坚守原生态的保守观,这样的传承虽然保证原生态的本真,但在新媒体时代却容易将民间艺术至于崩溃的边缘境地。

(二)文化意蕴与技术创新的多元融合

部分民间艺术的传承者意识到了现代化进程下工艺的挑战,于是部分摒弃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技术制作,改用更加方便快捷的技术创新来迎合受众群体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比较理性化的传承。改变技术,却保留其中的文化意蕴,将民间艺术的图像与新媒体结合,或者是改变民间艺术的图像,来适应当今时代的审美口味,这些都是现代元素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形式。

(三)消费文化下的受众情感需求

当今社会商品的市场性与消费性决定了民间艺术的境地,迎合大众情感需求和审美口味已经成为了不少人追求的目标。许多传承人冒着摒弃民间艺术的文化精髓的危险,根据大众的情感需求来对民间艺术的具体表征加以设计,使之在盲目的消费文化下畅销,而不是坚守理念,将传统文明持久性保存更久。这种盲目的改变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是一种摧毁,但却为企业或个体经营挣得了大量的资金,因此成为不少人选择的“活态传承”方式。

三、结束语

第5篇:民间艺术培训范文

一、现阶段民间艺术的发展形式

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现代文化的逐渐改观,工业化的发展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动劳动,在工业化背景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民间的工艺艺术形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而当代的艺术家大多数都是将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作为珍藏品进行保护和研究,他们的过分喜爱让一些民间工艺品逐渐成为人们观赏的艺术品,而且大多数的人喜欢它们只是因为对那个时代的缅怀,并不是真正的喜欢这种艺术。民间工艺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从而与社会的发展相差的越来越远,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虽然一些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对于这种文化的保护重要性,也在逐渐的重视的它的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工艺艺术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与自己的生活及工作毫无关联,对于这种工艺品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一种漠不关心的状态。

二、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

1.在创新中找到民间工艺的发展方向

对于我国的民间艺术的发展形式而言,如果要想在时代的进步过程中找到发展的方向,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一个行业中的灵魂,只有不断的创新,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才可以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之中。因此,在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还要不断的总结时展的需要,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维持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从而吸引大众的眼球。对于民间艺术的一些专家而言,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吸取一些先进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更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让民间艺术的发展在适应时代新的改革进程中保留传统的艺术价值。我们不仅应该注重民间艺术工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更注重民间工艺的社会效益,通过不断的创新让我国民间工艺艺术适应新的发展形式,让更多的人熟悉民间工艺艺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让民间艺术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我国工业化的改革进程逐渐深化,我国的传统工艺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工业化的发展给传统的手工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价格普遍偏高,而在工业化的制作技术可以大大的节省工艺品制作的时间,降低了制作的成本。因此,这种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严重的制约着民间工艺的市场需求。而在一些工艺制品厂中,更是大量的仿制工艺品,其质量、艺术气息与手工制品大相径庭,人们对于这些缺乏艺术气息的产品根本不感兴趣。这种发展形式根本不利于民间工艺的发展。因此,应该让民间工艺的发展逐渐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形成产业链,促进我国民间工艺的发展步伐,可以让民间工艺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让传统的民间工艺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正确化的发展方向。我们既不能改变传统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应该适应整个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在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到民间工艺的发展方向,从而,为我国工业化的改革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与此同时,让工业化的改革与传统的民间艺术相互结合,两者相互补充,从而将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的文化,从而让我国的文化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下去。

作者:应琦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临夏民间工艺美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民众生活的需求,是临夏民间工艺美术产生的根本动因,工艺美术品是手工业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些手工艺品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取向,渐渐地淡出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成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失去了生活的源泉,日益走向衰竭。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虽带给人们感官上一定刺激,但作品蕴涵的文化价值和原创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与发展。如临夏砖雕是传统民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传统建筑也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砖雕不再是普通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建筑构件或装饰品,反而成了极少数人收藏的工艺品。

其次,机械化电动设备、恶性的市场竞争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影响明显,使得临夏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品质大打折扣。如保安腰刀工艺精巧,款式美观,制作一把上等的腰刀工序繁多,最多达八十多道,最少也需要四十多道,完全手工打制完成,可谓“千锤百炼”。传统磨刀刃的砂轮是手动的,匠人自己摇砂轮、磨刀刃,心中有数,手里有底。而现在多使用电动砂轮打磨,刃口就会变软,难以保证质量。临夏雕葫芦以“繁”、“微”、“细”见长,艺人们注重一刀刀精雕细琢,一次次巧妙布局,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今天兰州市面上所见的雕葫芦大多来自临夏。传统临夏刻葫芦成本较高,好的葫芦胚子一个也要六七十元,大些的葫芦胚子过千元,手工刻葫芦墨色使用的是砚墨;而现在市面出现了刻葫芦的专门机器,出活快,墨色用的却是油墨,甚至是鞋油。再如,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的周边开起了二十多家砖雕厂,恶性的市场竞争也就随之产生,一些砖雕厂仿制神韵砖雕图案做成模具,机器加工、水泥制作,成本低廉,手工砖雕一平方四千五百元,而水泥翻模砖雕一平米仅九百元,但后者质量要差得多。甚至有人将神韵砖雕有限公司每件砖雕作品购买一件,直接翻模销售,打的却是“神韵”砖雕的牌子。恶性竞争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厂家间为“挖”熟练技工,有意抬高工资,造成员工的不断流失。

再次,当前临夏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包括工艺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技艺两部分,制作技艺是民间工艺美术保护的基础,然而,传统民间艺术制作技艺的传承都采取家庭作坊式子承父业,缺乏合理、广泛的传承体系,必然导致手工艺人才的缺乏和制作工艺的失传。临夏地区从业雕刻葫芦的艺人过千,但能够出精尖作品的手工艺人不过五十多位,据我省首批工艺美术大师康建林老师介绍,他最早师从兰州雕葫芦艺术第二代传人王德善老先生学习技艺,成为一名职业的葫芦雕刻艺人。而在临夏地区雕葫芦艺人中像康老师这样拜师学成的并不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工艺美术大师也未对外招收学生,目前葫芦雕刻基本处于个体生产、自产自销的“零散”状态。由于经济利润的吸引,一些民间刻葫芦作坊迅速涌现,许多艺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仅凭自学一些技艺就开始出售作品,将工艺美术品当做旅游商品,认为一把刀、一个雕葫芦就算挣一块钱,一个月也能争五、六百块,完全忽略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且不断加大生产量,导致了劣质工艺品大量出现,市场信誉度自然也不断下跌。砖雕是临夏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近年市场需求旺盛,但仍面临着专业人员数量紧缺、技艺传承困难的现实困境。最后,近年来当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正逐步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逐步确立民间艺术的保护机制,但由于保护方式单一,大多还停留在照相、采访、记录等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工艺品本身的收藏上,不能完全直观地呈现和保存制作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保存信息各自独立,无法形成系统化、多元化、立体化的保护体系。

二、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

临夏是一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均极为丰富的地区。在这块土地上,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遗存,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民族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区域历史形成的独特性,是当前临夏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临夏与外界的交流往来不断扩大,民间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彩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成为当地人民骄傲的亮点。在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探索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推动我省文化大省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做好宣传工作,正确认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临夏民间工艺美术的长远发展,来自临夏州委州政府相关文化保护部门的支持。当地政府和相关的文化保护部门应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宣传和弘扬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发挥其文化保护的作用,加大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宣传力度,以及民间工艺美术扶持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如采取对相关单位、民营企业和民间艺人给予相应补助、举办多种工艺美术文化节等形式,让人们广泛认识到工艺美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民间工艺美术在其产业发展方面,技艺的传承和文化内涵的展现是其持续发展的灵魂,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商业价值,将其视为一种商品或旅游纪念品,更重要的是研究蕴含在其中的文化特质和内涵,不要让这些蕴含着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工艺品在规模化生产中变味。

其次,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应加强民间艺人培训、管理工作,鼓励民间企业构建研发、培训中心,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如,2000年尹集镇民间刺绣艺人马秀兰与丈夫马兆义在镇政府支持下,承包了镇文化站,创办全州唯一一家以传承、挖掘、弘扬传统民间手工刺绣文化为宗旨的河州民间刺绣培训中心,组织县内外画家、民间刺绣能人及爱好者挖掘刺绣资源,开辟刺绣培训基地。在州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心聘请各类专兼职教师在全州内开展农民工和“两后生”(大中专毕业生、高初中毕业生)刺绣技术培训。2011年,马兆义夫妇组建临夏兆美民族刺绣文化有限公司,以展会销售为主,积极将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已培训九个乡,培训从事家庭刺绣加工的妇女五千三百余人,从事订单式作业加工人员一千八百八十人。今天尹集镇有一百个家庭发展成为手工刺绣示范户,每五名农村妇女中就有一人从事刺绣。中心占地两亩,拥有建筑面积一千平方米的培训场地和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的实习基地,配备各类设备四十台(件),收藏各类民间刺绣珍品三千多件,已开发出刺绣工艺品四大类一百多个花色品种,推荐民间刺绣艺人四十多名。2011年尹集镇荣获“甘肃省民间刺绣艺术之乡”称号,被州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心组织生产、销售刺绣工艺品三万多件,收入五百二十多万元,净收入一百多万。此外,中心组织学员作品参加省内外各类展评活动,多次获奖或被有关部门收藏,初步形成了一个集样品翻新、创意设计、刺绣培训、刺绣加工和作品展示展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机构。该中心原为镇上停业的电影院,是一栋陈旧的三层小楼,虽设有产品展销厅、藏品厅、培训部、图书室等,由于年久失修,楼内阴凉潮湿,许多珍贵的刺绣收藏品、图样集、样品难以妥善保存。同时,培训资金短缺、销售途径有限等问题都制约着中心的发展。

再次,做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还需依靠我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推动。鼓励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参与地方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建立民间艺术研发中心、实习基地,从本土特色民间资源入手,构建地方文化品牌,体现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民间工艺除了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关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旺盛的创新和适应能力。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主要的制作方式是手工,在当前先进的技术条件之下,民间工艺美术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挖掘新技术、新工艺,以传承独特的工艺水平、文化品质,使其避免市场经济冲击所出现的式样的重复、品质的低劣、品种的单一,做到不仅“原汁原味”,还应精益求精、精雕细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融入本土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有助于实现双向促进效果,一方面,依托高校的教学资源和高素质人才,通过现代设计理念的规划,使临夏多样化的民间工艺资源得以充分推广与开发;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临夏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单一的问题,为民间工艺的人才培养、产品创意以及市场开发提供支持,加强临夏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