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信用评价管理体系

第1篇: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保护标准化的意义

标准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意义,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环境保护标准化是指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标准化活动。1973年颁布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 4-1973)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的起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环境保护标准化活动对我国国民经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生活环境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与国外相比在环境保护领域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薄弱,在标准化模式、人才和资金等方面也存在欠缺和不足。

2.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

国外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起步于国际标准化组织1996年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标准化体系分为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等五类。国内最早的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见于上世纪90年代初阜新矿业集团(原阜新矿务局),从企业层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的探索[1]。但企业从自身管理层面出发开展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工作,则需要投入专门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支持,根据国内小型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由企业作为发起点开展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工作并不现实。耿建新等从环保法规方面入手,将内部控制的原理和运行机制运用于企业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定环保方面的内部控制规范及操作指南,企业不断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等措施[2]。郝素利等在对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相应政策建议[3]。

3.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仍处在探索阶段

1996年9月国际规范化组织公布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在环境管理的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对环境产生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中国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国积极制定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等相关标准推广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但是国内对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比较滞后。

然而恰恰是本国标准化进程对企业国际市场渗透能力和内部管理成效更能起到正效应,而且国内标准化对“薄弱型”(标注化覆盖狭窄和标准约束水平甚低的企业)企业的内部标准化管理成效所产生的影响程度更显著[4]。因此探索和发展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2 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专业性强

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需要研究人员对国内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非常熟悉,这些文件资料相当多,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相关标准依然不足,尚需要补充完善,因此这项工作对于研究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国内大型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探索性的研究,然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尚不能自行组织实施。从长远看从企业内部推进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并不容易。

3.3 现有环境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发展

国内环境保护管理往往是以政府文件等形式出现,国家环境主管部门也付诸了多方面的努力,使用各类通知、文件、要求等形式推进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陷入了政府要求,企业才对应实施的循环中,形成了“政府出政策,企业找对策”、“家长式管理”的情形。

企业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因此以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形式,政府通过科技立项、投入一定的资金,以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模式,建立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才是可行的途径,也是政府服务模式转型的一种探索。

4.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探索

4.1 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现有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查阅国内现有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管理文件。以推进某省环保工作自身的“转型升级”出发,以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5],推动企业环境管理方式转变,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执法针对性和监管效率,促进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社会监督体系建立,进行了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探索性研究。见图1。

图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

本文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5方面出发,将现有的环境管理系统归纳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理、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5大方面,27项基本内容建立了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框架。见表1。

表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框架

通过归纳、分析,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技术文件的要求,我们归纳出122项具体指标,每一项具体指标都指向某一项具体工作,企业对标分析后,找出完成哪一项具体的工作到什么程度后,就可以完成相应的环境保护义务,履行了环境保护责任。

最后对于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要有适当的考核评估方法,通过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6,7]等技术方法,将我们提出的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权重赋值(见表2)。

表2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权重值

4.2 实例研究

为了验证和完善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2013年和2014年,按大、中、小(微)规模[8],选择拟定603家企业作为研究试点,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两年对试点企业实例评价,所有参评企业能完成环境保护标准化评定工作,在实例研究过程中,企业均能积极完成评定工作,另外8家企业在我们实例研究过程中主动参与评定工作,共计参评企业611家,实例研究的顺利完成证明了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在实例研究中,参评企业首次自评中均能通过对标发现存在的环保问题,通过制定整改方案和6-10个月左右的整改,在二次评分中均以评分分值的提高,体现了企业内部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说明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各企业复核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从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理、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5个方面的扣分情况看,扣分比例依次从大到小分别是: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环境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见图1)。

图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复核扣分点权重(单位%)

某省611家申报企业复评结果分析:环保标准化建设等级B级的企业共计530家,C级企业81家。环境信用评价“良好”的企业共562家,“警示”的企业共49家。复评结果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统计情况

通过复评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均能投入人员和时间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通过“一考双评”对标分析,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发现了差距,并且通过自我整改,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提高了环境管理水平。说明“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正在发挥积极的效果,对某省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5.结论

5.1 主要结论

本文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5方面出发,建立了适合某省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有力的证明了实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可行性。

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例研究,为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首次建立了初步的研究模式。为进一步持续开展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打下了基础。

通过实例研究证明,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对提高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水平,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促进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社会等各方面环境信息沟通,为下一步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奠定了基础。

5.2 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构想

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单一,工作技术组知识水平有限,实例研究样本的局限性,本文构建的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任存在不足之处。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公众对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在实施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研究工作中得到了省人民政府、省环境保护厅及地州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通过取得的实际效果,希望政府部门能进一步重视,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使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持续发展。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仅仅是该项工作的开始,还需科技、财政、环保各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人力投入,为后续的推进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企业在实现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后,需要和环境标志工作结合,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标志化,以便于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最终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015年是新《环保法》颁布的第一个实施年,实施新常态下的长效管理,必须完善运作机制,启动动态管理,在环保监督层面上有所创新,并初步建立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和信用评价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阜新矿务局环保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管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J].煤矿环境保护.1991,6(4):13-15.

[2]耿建新、刘长翠、焦若静.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企业环保.2004,6:46-49.

[3]郝素利、李上、丁日佳.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国内外比较及对策研究[J]. 商业时代.2011,6:108-109.

[4]陶忠元.国内外标准化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 产业经济.2013,38-40.

[5]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11]35号).2011-10-17.

[6]Satty T L.Vargas L G.Decision Making in Economic,Political,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Pittsburgh:RWS Publications,1994.

[7]Satty T L.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Pittsburgh:RWS Publications,2001.

第2篇: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

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系统在信用管理标准体系和“1831”标准规范与安全体系支撑下,包括8大建设内容: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系统软硬件基础设施,环保信用系统数据平台,企业环保信用系统基础应用平台,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环保诚信门户,移动信用系统。环保信息信用数据核心库部署在省级节点,各地市环保局在交换前置库上建立环保信用交换前置库。地市环保局的环保信用数据通过biztalk中间件实现地市和省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地市已经建立的信用系统通过服务接口与省级系统进行系统对接。省级企业环保信用信息通过内外网交换服务实现与与省信用办数据交换。使用备份服务器,对数据和应用平台进行实时系统备份。外网应用服务器部署企业环保信用综合应用平台,同时配置隔离网闸,与内网环保信用系统与数据进行信息传输。

2功能模块设计

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结合江苏省对污染源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省省情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包括企信用评价管理标准、信用评价建设标准、信用评价运维标准规范体系;根据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相关的信用评价信息的数据标准、信用等级评定管理标准、信用信息的传输标准、信用系统建设的能力评估标准、信用系统安全标准、信用系统的运维管理标准等;通过相关信用体系标准,建立相关的企业信用评价流程模型、环保信用信用评价模型、信用系统建设能力评价模型、信用评价运维评价模型等标准评估模型,支持信用系统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相关安全保障的要求,本项目不仅需借助于环保专网和“1831”项目现有的安全体系,对于系统的访问需要经过CA认证,在Internet网访问需要配置隔离网闸以保证应用数据的安全性;另外需要从管理角度制定适合本项目的数据交换等安全管理规定,以保证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和保密。系统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省厅“1831”工程建成的网络,以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服务器虚拟化项目为基础,搭建本项目服务器及数据库,以满足本系统运行基础支撑环境;环保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根据相关的信用系统的数据标准,利用信用数据平台对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防治数据、环境监管数据、社会影响数据3大方面中数据的产生,储存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包括信用归集数据、信用评价数据、信用修复数据、信用标准数据、信用管理数据;数据平台充分利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中产生的对监控企业产生的水、气、声、渣、固废等实时监控数据做信用评价的环境数据支撑,将总量控制、环境监察、等工作过程产生的数据作管理数据支撑,共同为环保信用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环保信用平台产生的各类信用数据,通过“1831”的数据共享接口,将环保企业信用评价的结果,回馈到“1831”中心数据库,支持江苏省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企业环保信用系统基础应用平台建设:根据相关的信用标准体系,开发建设企业环保信用基础应用平台,平台包括信用企业管理、环保信用评价系统、信用数据归集系统、环保信用修复系统、信用标准管理系统、信用能力评价系统、移动环保信用系统等子系统构成;通过环保信用评价工作流程的建设,建立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省市县各级环保职能部门根据流程对相关的信用情况对企业的环保信用进行评价,最终到省级部门进行汇总、终审。

基础应用平台需要利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1831”)已经建成的GIS服务组件、资源服务组件、应用服务组件、单点登录组件等相关基础资源服务来支撑信用平台的建设;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是对污染企业的相关环境信息数据进行归集,根据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管理,并将评价结果报送省公共信息平台,实行联动监督监管,放大环保监督效应,提高环保服务效率;环保诚信门户建设:建立外网门户系统,实现污染源企业与环保部门的及时信息沟通,提供门户方式进行企业评价的相关数据收集及信息等;移动信用系统建设:建立移动信用系统,实现领导在外的移动办公功能,实现移动评价、企业信用查询、权力阳光对接、办公自动化对接、企业信用修复的移动审批。

3结语

第3篇: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平台;错误数据

中图分类号:TD611+.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惠州供电局(以下简称:惠州局)通过长期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完善的业务应用系统,高效地支持安全、生产、经营等工作。

2010年,根据广东电网公司推进信息系统深化应用要求,结合惠州局业务应用系统应用现状,为解决现在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的评估和解决方案体系,对业务应用系统各项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采用对比评估、量化考虑等手段来提高应用系统的实用化程度,更好的发挥应用系统的作用,加快核心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深化应用,提高各部门协作关系,最终使惠州供电局的业务应用系统实用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 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根据惠州局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及数据质量状况,在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以下思路进行建设:数据分析、数据任责体系、组织架构、数据治理和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首先进行数据质量状况的分析,了解数据质量的当前状况,以及相应的任责体系,再根据组织架构确定错误数据来源与相应组织机构,设计相应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制度),最终建设完成一个数据质量管理及分析系统,为提升惠州局的整体数据质量服务。

整个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如下图所示:

2.1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主要从错误数据本身出发,针对错误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包括:错误类型、错误数据来源、错误的现象和错误的影响等。

错误类型是分析错误数据产生的原因或类型。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错误数据产生有几种类型:人员操作错误、信息系统内部处理错误、信息系统间数据交互错误。人员操作错误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操作界面产生的,信息系统内部处理错误属系统内部的潜在缺陷,而信息系统间数据交互错误是与不同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相关,特别是网络环境、数据服务器(含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交互服务器等)环境等。在上述三种错误类型中,前两种可以通过加强信息系统自身能力或要求进行改善,如增加界面上的必填字段、设定特定字段的数据格式要求等,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数据质量情况。

2.2 数据任责体系。数据任责体系将主要采用U-C矩阵进行分析。U-C矩阵是数据任责体系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将建立不同信息系统间相同数据(基础数据或通用数据)的使用(Use,U)和创建(Create,C)矩阵来定位业务数据来源,以期在出现错误数据时能够找到来源。

数据任责体系主要用于存在大量信息系统,且信息系统间存在大量交互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创建了数据中心并在数据中心基础上存在大量应用的单位在提高数据质量时可考虑使用U-C矩阵进行分析,以迅速定位数据来源、提高整体的数据质量水平。

2.3 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所有信息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信息,每个信息系统都建立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如果需要明确在组织机构层面的错误数据来源,就必须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但由于各信息系统建设的时间不同、各种基础应用环境不同,故各信息系统内的组织架构的结构与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对于一些早期开发建设的信息系统,在建设时还没有具备通用的组织架构信息,故可能采用自行建立相应架构的机制进行开发建设;而在具备通用的组织架构信息后投入建设的信息系统则可能直接采用统一的组织信息为系统内的组织信息。

2.4 数据治理。数据治理是在出现错误数据后,对已有的错误数据进行治理(修改、重同步等)。数据治理在方法上,主要包括体系治理和系统治理等两方面。

从体系上看,数据治理工作主要包括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系统数据规范,并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人员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技能或水平,从根源上解决系统操作过程中产生错误数据的原因。

从系统上看,数据治理工作将主要根据前面的数据分析结果,在信息系统本身和信息系统运行环境上,以技术的方式进行治理。技术方式主要采用改善系统功能及操作规范性,以及改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如网络环境、服务器环境等)。

3 数据质量管理平台功能简介

在数据任责体系下,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平台,对信息系统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它结合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信息,完成对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的评价、分析、错误处理等一系列工作。

整个数据质量管理平台的操作流程及功能如下图所示:

3.1 评价对象管理。评价对象管理用于管理本系统进行数据质量评价的所有对象,包括信息系统、数据对象和数据字段等信息。

信息系统管理用于建立本系统进行数据质量评价的所有信息系统,实现对这些信息系统基本信息的管理,为后续对信息系统的数据抽取提供基础信息。

数据对象是建立于信息系统基础之上、位于信息系统与数据字段之间的一种分类信息,用于设定数据类型和范围,以便于用户进行理解与归类。

数据字段是评价对象中最小的评价内容,也是评价工作中最重要的信息。它将根据实际要求定义不同的评价规则,包括完备性、合规性和一致性,以及其他可以定义的不同维度的规则,并实现相应的数据质量评价规则。

3.2 评价规则管理。评价规则管理用于管理所有评价维度和评价规则,每个评价维度下可以针对不同的信息系统定义不同的评价规则,以满足不同信息系统的特殊化要求。

评价维度管理用于建立数据质量评价所使用到的所有维度,并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定义新的评价维度,以利于系统在未来的拓展。

评价规则管理是建立在评价维度和数据字段基础之上的,用于定义每个数据字段的每个评价维度下的规则信息,这些规则信息将最终应用于对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的评价工作中。根据数据质量评价规则和对这些规则的分析,评价规则实现了以下业务要 求:(完备性)单个字段非空、多个字段一个非空、根据其他字段的内容判定特定字段是否可为空、(合规性)合法值范围限定、合法性、数据长度范围限定、(一致性)单个信息系统内的数据一致性、多个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一致性等等。规则将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做出不同形式的定义,以确保系统的可拓展性。

评价管理

评价管理功能是整个系统中最核心的功能,专用于对各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数据质量评价

数据质量评价是系统最核心功能,它将利用所有基础数据信息(信息系统、数据对象、数据字段、评价维度和评价规则等),对各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价。

数据质量评价包括自动评价和手工评价两种方式。

手工评价由操作人员手动设置信息系统、时间条件等,并执行数据质量评价;系统将记录下相关的评价结果。

3.3.2 评价结果分析

评价结果分析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各种分析,如按信息系统对各业务部门评价成绩进行比较、按业务部门的评价成绩进行分析/比较、按部门下班组/子部门对特定信息系统/数据对象的评价成绩比较、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各信息系统评价成绩变化情况等。

评价结果分析的目标在于定位出数据质量较低的部门或班组,并为后期的数据质量提高提供准确信息。

3.4 错误数据管理

错误数据管理主要用于对评价结果中的错误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管理,包括错误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错误数据处理工单等主要功能。

错误数据处理工单用于对错误数据进行处理的工作安排,将考虑以工作流的形式进行设计。考虑到目前条件尚未成熟,暂时采用导出EXCEL文件并分发的形式进行错误数据处理,未来条件成熟时再考虑在系统内实现错误数据处理工单,以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4 应用效益分析

4.1 基本能够准确定位出错误数据的来源

在大部分的信息系统中,数据内容均有较为明确的信息创建者或创建部门信息,故可以通过信息的关联性找到相应的错误数据来源,如个人、班组、部门等,为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管理制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4.2 完整分析出各信息系统内部存在的数据隐患

在各信息系统中都存在程度不一的数据安全隐患,这为将来从根源上解决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提供了明确的改进方向。

4.3 细化基层班组的管理粒度

由于基本能够定位出错误数据的来源(细化到最底一层组织机构),故能够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为全面提高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提供了方向。

结束语

通过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在惠州供电局中的初步应用,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惠州局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大量的可提升空间。未来我们将根据数据质量体系的总体设计思路,逐步将管理体系的各项工作完成、完善,以达到稳定提升惠州局各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Mehmed Kantardzic,闪四清,陈茵,程雁.数据挖掘――概念、模型、方法和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Harold Kerzner,杨爱华,杨磊.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原著第七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丁海龙,徐宏炳.数据质量分析及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年3月.

第4篇: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5C要素,信用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建筑施工企业是建筑产品的直接制造者,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和信用水平对工程项目所涉及各方的合作要求影响项目是否顺利完成,而项目能否按质按时地完成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一次性、临时性的特征,因此,在招投标市场上,建设方对于施工企业的履约行为、诚信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甚至是盲目的。建设工程交易属于期货交易,建筑产品的交易过程在生产之前开始,这种生产和交易的分离,决定了建筑市场中的交易一开始就是一种信用交易方式[1]。而选择有实力有信用的建筑施工企业是项目安全、质量的有效保障。如何在招投标市场中选择值得信赖的具有诚信的施工企业成为投资方或业主的难题。故在建设工程领域特别是建设工程交易市场,对承包商的诚信进行评价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企业性用评价体系为招标评标提供选择基础,培育建设行业的诚信的氛围。

二、美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1、企业信用评级的含义

所谓信用评级,就是由专门从事信用评级的机构或部门,根据客观公正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类经济组织和金融工具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特定的符号揭示其信用度的一种评价活动。

2、美国信用管理体系

美国信用管理体系非常发达,美国是个信用强国。首先,美国通过出台了《公平信用报告法》等10多项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对各类企业失信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完整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其次,健全有效的不良信用惩罚机制。从而在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管理体系和信用制度,同时也间接确定了其信用交易的成熟程度。信用经营、信用评价等信用服务机构及时完整地收集、整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将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责任人和处罚意见,通过信用信息、信用评价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公告,并载入相应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此外,美国还注重信用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些大学设置了信用管理专业课;一些大型信用管理公司和专业协会还提供信用管理的函授课程。

3、美国的企业信用评价

著名的邓白氏公司(Dun & Bradstreet)是美国从事商业市场信用评估的公司。其作出的信用报告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

(1)公司概览:包括地址、电话号码、业务范围、成立时间、领导人有关资料、公司架构等基本资料;

(2)付款记录和分析:包括公司12—24个月的拖欠账款记录,同行业企业付款情况的比较分析,对公司的付款能力和风险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3)财务状况分析:依据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财务报告的相关财务指标,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对公司的财务表现、财务压力和风险的评估和预测;

(4)经营表现分析:包括诉讼记录、公众记录、新闻机构对公司的评价;

(5)营运状况:包括产品品种、生产能力、产量、交易方式、销售地区、原料来源、顾客类别等资料。

此外,我国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还可以从美国的骆驼评级体系中获得有益的借鉴。骆驼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因其五项评价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其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为“CAMEL”,正好与骆驼的英文名字相同而得名[3]。由于骆驼评级方法的有效性,它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骆驼评级体系采用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

三、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现状

我国的信用评估机构是在1980年代末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先在银行内部形成的,侧重于金融行业的评价。目前,对建筑施工企业评估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在探索的阶段,很多学者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用评价方法、体系和指标做出了初步的研究。很多地方也在探索施工企业信用的评级评价工作,如黑龙江省实施年度的信用评价;天津市执行《天津市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归集标准》;广东江门市执行《江门市建筑业企业市场信用评价手册》等等,并将建筑企业的信用评价和建筑市场的招标投标相结合起来,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着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不科学,评价机构不够专业且受行政因素摆布导致评估的可信度低,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引导、不中立等诸多问题。

四、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中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时所采用的标准、方法、权重和等级等评估项目的总称。要建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首先任务是明确有哪些主要因素决定其信用状况。参照国际上著名的5C要素,即Character(品德),Capacity(偿付能力), Capital(资本),Collateral(抵押),Condition(经济形势), 考虑建筑企业特点,选择如下影响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的要素:管理要素、经营要素、财务要素、保险(抵押)要素、。这些要素反映了企业正常经营运作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五个要素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五、结语

本文根据建筑企业的特点, 建立了较为简单和科学的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将该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可以建立施工企业的信用评价计分模型,进而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可以使业主和社会各界准确、方便地获取施工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为选择合适、守信的承包商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2010年江门市科技计划第三批支助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孟钧. 建筑市场激励机制的博弈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9(8):508-511

[2][EB/OL] /2008-07-15 /2012-10-28

作者简介:

第5篇: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测度体系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第6篇: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特别提出要将物流信息化列为重点建设工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

但是物流信息化是个新生事物,而且投资较大,这样特定物流信息系统的引入在企业的实施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发现必须重视信息化带来的效益的同时,,企业物流信息化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所以,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实用、简单、有效的评价体系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评价。所以企业有必要对于特定物流信息系统的绩效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绩效,第一,可以帮助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即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第二,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帮助企业将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使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良好的收益;第三,可以加强企业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和过程控制,帮助企业了解信息化项目的基本情况,发现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从而降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达到收益最大化。

一、平衡计分卡简介

1.平衡计分卡概述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它是由Robert. Kaplan(美)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组织总裁David. Norton(美)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企业管理业绩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可以把组织的战略与实施的过程相联系,把组织当前的业绩与未来的业绩相联系。平衡记分卡从四个方面构建组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这四个方面的相关指标通过相互的因果关系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考核体系。通过全面的衡量框架,平衡计分卡帮助组织分析哪些是完成组织使命的关键因素,哪些是评价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指标,促使组织员工明确目标和达到目标。

2.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体系

(1)从财务维度来说,平衡计分卡的财务指标能有效衡量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2)从客户维度看,现在市场多是买方市场,只有满足顾客的需求,组织才能生存获利。因此组织应该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进行经营。

(3)从内部流程维度来看,一个组织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

(4)学习与成长维度,企业应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的问题。这四个业务角度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为了提高财务绩效以达到出资人满意,组织必须要有良好的盈利能力,所以组织要关注顾客;为了获取顾客的青睐,组织必须改善内部流程,以获得竞争优势;为了提高内部运营能力,组织的员工必须不断学习与发展。

二、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1)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信息化的战略规划。首先分析组织环境,明确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找出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具有较大影响的现实或潜在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物流信息化的战略。(2)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信息化的实施。平衡计分卡通过物流信息化的战略的实施,把执行的“责任机制”在组织内部逐层地进行了传递,以保障组织所有员工保持高度协同与匹配。(3)平衡计分卡与企业信息化效果评估。通过建立评估标准,平衡计分卡引导出包括财务、客户、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在内的战略目标在各个结点的实施标准,实现短期与长期相结合、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使得标准客观、公正、完全。并通过检查进行监控、分析,评估的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战略实施的状态。(4)平衡计分卡与战略修正。当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执行与计划出现不一致,或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制定的假设的前提发生重大变化后,就需要组织及时地修正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

2.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1)平衡计分卡适应企业物流信息化目标多元化的特点。一般企业活动涉及短期经济效益,而企业物流信息化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并重,传统绩效评价方法对多元化目标管理十分困难,容易出现低效和失衡的情况。平衡计分卡强调物流信息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作用及企业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平衡。

(2)平衡计分卡适应企业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企业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成果具有长期性和抽象性,定量评估困难。传统的绩效评估存在着绩效评估方法定性有余、定量不足的问题。平衡计分卡通过战略分解,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制定,赋予每个指标相应的分值,对各个指标值进行加权得分确定组织和个人的绩效,从其具体技术层面彰显了它在科研机构绩效评估时进行定量分析的优势。

三、通过平衡计分卡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1.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指标。物流企业信息化的财务指标能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本文主要选取了四个财务指标,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资金运转效率、信息化资金投入比重、库存资金占用率。

(2)客户指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业绩和持续发展。客户满意度还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客户忠诚度。本文选取的客户指标主要有客户保持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客户利润率。

(3)内部流程指标。内部流程对于实现企业财务方面和顾客方面的目标起了关键的作用。本文选取的内部流程主要有库存周转率、准时送达率、订单处理准确率、货物差错率。

(4)学习与成长。学习与成长指标主要评价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衡量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长期效益的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和学习,才能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表1 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模型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又称为系统层次发现法,是1970年由著名运筹学家T.L. Sat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半定性分析方法,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可以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2.层次模型的构建

表2 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层次模型的构建

3.层次模型指标的权重分析

全部数据来自于对高校专家的问卷调查。笔者将指标体系按层次结构编制成9阶度问卷(表2),对高校企业信息化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就各指标对其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打分。

表3 9阶标度的含义

共发放问卷12张,回收11张,其中11张有效。经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矩阵。使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各指标相对于其上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即权重);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主因素层

X=(0.15,0.20,0.35,0.30)

子因素层

X1=(0.1,0.2,0.2,0.2,0.1,0.1,0.1)

X2=(0.4,0.3,0.2,0.1),

X3=(0.3,0.3,0.3,01),

X4=(0.30,0.25,0.2,0.25)

4.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评价

建立评语集V={很好,较好,一般,差,很差},对应分数分别为(9,7,5,3,1)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征询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相关方的意见,比如员工、客户等等,对子因素层进行打分,取调查对象打分的平均值,与之前所得权重值相乘并进行加和。这样得到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总的综合评价值,以及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各个方面的绩效评价。

五、研究总结

本文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四维的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四个方面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平衡的思想出发采用财务与非财务分析相结合、短期与长期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弥补了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单一主体评价、偏重财务方面评价的不足。

本文通过使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的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了有关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指标的权重确定问题。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能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量化处理不确定的数据,并通过实体化的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不足和展望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而建立的,具体指标的提取上可能不够全面、准确。评价指标体系应在企业中反复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更加深入的分析、论证,不断调整和完善。

文章中所采用的AHP层次分析法虽然其脉络清晰,计算方法简单,但其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存在客观性不足的缺陷,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这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彭禄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治理机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01)

[2]员巧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企业逆向物流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2009(04)

[3]阮珂.物流中心绩效管理中信息系统的作用[J]. 现代商业,2008(29)

[4]吴义生.一种新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信息系统集成方法[J]. 物流技术,2007(10)

[5]龚凤美.物流信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02)

[6]赵文箫.物流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方法[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24)

第7篇: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

1影响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

1.1绩效评价的目的因素想要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做到确定其建立依据,而这个依据就是绩效评价的自身目的。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由绩效评价的目的来决定的,不同地区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价的根本指标不同。政府想要改进公共事业的绩效,那么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比单纯的绩效评价更加着重注意分析潜在影响绩效评价的因素,并对如何改进进行深入讨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用于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种类繁多,数量不可忽视,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做到全面具体,以此只能根据评价目的来进行政府管理绩效的评价。不然,不只绩效评价没有意义,而且操作性也不强,失去了评价应有的价值。

1.2地方政府的职能因素绩效的本质就是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履行质量和程度,在政府管理职能之上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内容根据管理职能不同进行细致标注,全面准确了解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能。宏观角度来说,地方政府主要职能包括:教育领域、科技发展、文化传播、卫生监督、体育培养、建设基础设施、保护环境等。评价这些职能的指标就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教育领域绩效评价体系、科技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文化传播绩效评价体系、卫生监督绩效评价体系、体育培养绩效评价体系、设备建设绩效评价体系、保障社会绩效评价体系、保护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等。根据不同的职能来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不同的地区,历史影响因素和自然条件都不相同。因此,建立指标时,要充分考虑职能的不同影响着指标的制定。既要制定特殊的指标体系,也要制定通用的指标体系,利用数量进行分析制定,尽可能地减小不同地区的职能差异,完善差异带来的误差和负面影响。

1.3地方政府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因素因地域的差异,主观条件、客观条件都会影响到绩效评价体系。这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上级领导的要求,根据上级领导提出的总目标,传达完成任务分配、指示、计划相关规定、法规、条例等;二是地方领域的人员素质、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目标完成的质量及实现程度、政府管理制度等;三是外界环境直接影响,即相关企业、区域特点、部门的发展质量、发展速度等方面。以其作为建立制度的基础,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只有真实全面地深入、掌握、研究分析、利用这些条件,才能合理地制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4评价所需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因素利用信息管理可以直接预测地方政府对事业的管理,但是不能直接深入了解管理内容。因此,可以用来间接探究政府管理绩效。政府管理绩效就是搜索、处理信息的过程,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明确有效性、全面概况性影响着绩效评价指标能否实现预测的可能性。针对信息的质量和数量的充分考虑,保证有效建立政府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可以分析政府管理绩效信息评价的来源、政府管理绩效信息源与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相互联系,评价的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所得到的信息就不同。通常信息主要表现于群众的评价、领导的评价、政府自我评价、同等岗位相互评价、社会评价等相关数据资源。二是,合理利用采取到的信息科学绩效评价,将生活实际和采取到的信息互相对比,选择符合标准的评价。三是,依照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对建立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调整。

2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2.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指出政府实际管理的有效成绩是绩效评价的标准。绩效评价指标必须按照事业具体部门和管理职能建立体系。所以,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科技发展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文化传播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卫生监督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育培养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备建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保障社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保护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等,这类别构成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指标。(1)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育领域费用所占GDP的比重、在校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大学生的实际入学率。地方政府在教育事业中的资金投入越多,GDP的比重就越大,充分体现此地方政府教育领域管理绩效不断增加。教育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严格的序级。根据各个序级和教育业绩发展的总体反映,做出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目前来看,我国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支持、人力资源、物力材料,改善不同级别的教育设备和资源。大学生的实际入学率这一指标可以对平衡层次不同的教育领域水平进行评价,增加绩效评价的整体性;此外,该指标具有国际通用性。(2)科技发展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科技发展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R&D政府公共事业支出所占GDP的比重;专利申请的数量或件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可以根据一个地区或国家科技发展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来衡量,当R&D政府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1.0%以下时,该地区或国家处于开发应用技术时期;当R&D政府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1.0%到2.0%时,该地区或国家处于应用创新技术时期;当R&D政府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2.0%以下时,该地区或国家处于完全创新技术时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比重普遍大于2.2%。申请专利可以具体反映出地方政府科技发展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提高科技创新推广、奖励、鉴定等科技成果的水平。(3)文化传播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文化传播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电视人口的覆盖率、广播人口的覆盖率、平均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电视人口的覆盖率和广播人口的覆盖率是衡量人民娱乐生活和文化设备的绩效标准,平均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能够推进图书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利用。(4)卫生监督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卫生监督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的支出所占GDP的比重;以万人为计量单位对比病床数量;以万人为计量单位对比医生数量。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发展长久,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的支出所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医疗设备越来越高科技。以万人为计量单位对比病床数量和医生数量衡量卫生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不断增长。(5)体育培养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育培养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县级以上级别举办的运动会次数。根据政府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动会的举办,综合获取体育培养管理绩效的提升指标,以运动会举办的次数来评价体育培养管理绩效。(6)设备建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备建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园林的绿化面积、人均路面的面积、人均下水道的管道长度。这里的设备建设指的是狭义上的地方政府公用事业,衡量设备建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有很多,但是指标值是具有通用性的。因此,我们以人均园林的绿化面积、人均路面的面积和人均下水道的管道长度这三项作为代表指标。(7)保障社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保障社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保障社会管理的支出所占GDP的比重、收容性质的社会福利单位数量、社会福利救济的人数。保障社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贯彻执行保障服务,建立完善的福利体系。(8)保护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保护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保护环境管理维护费用所占GDP的比重、工业废水的排放达标率、固体废物的利用率。保护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衡量地方政府环境质量维护能力,是改善社会环境工作的绩效指标。

2.2管理的成本指标体系的构成管理的成本指的是:地方政府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管理公共事业中所消耗的费用,它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成本。内部成本指标是指:工作在机关单位人员的工资总额占该地财政支出的比率、机关单位人员年工资总额用于工作人员的劳保、工资和补贴;外部成本指标指:对公共工程的投资、支付公共事业的管理费用。

2.3内部的管理指标体系的构成公共事业管理绩效十分关注内部的学习和经营过程,内部评价事业管理和外部评价事业管理相结合,主要包括人力的资源状况、行政办事的效率、政府是否廉洁政务。

3地方政府对绩效评价指标的总体框架

第8篇: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绩效 评价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社会对知识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企业若想高效的发展就必须有效的利用知识资源,结合信息化管理方法综合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对此,本文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相关论述,并研究提出了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信息化绩效体系的建立措施,旨在充分发挥二者的管理价值,为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知识管理的概述

所谓知识管理,是指在一个组织中建立的一种知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质化性和量化性。系统建立之后可以实现知识的获取、整合、分享、创造、记录、和更新,属于一种知识系统的构建过程,可以不断累积知识,然后再反馈回系统,形成智慧循环[2]。这种知识累积过程目的在于管理并应用知识,以其为基础,科学制定企业决策,并高效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和发展变化。知识管理方法相对较为科学,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优势。作为一种主动性较强的管理措施,该管理方法需要结合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等技术才能发挥最大化的应用价值。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影响机制和应用意义

1、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影响机制

1.1运作环境的影响机制。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人员培训、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技术支撑。这些运行环境的运转首先能够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获取知识和分享知识,这种获取方式以技术为支撑,对企业综合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意义重大。其次,构建立体格局的组织结构,使其网路化、扁平化,在人本思想的管理理念之下更好的发挥企业领导阶层的职责和能力。接下来,培养企业员工,综合提升企业的人才综合素质,员工培养需要企业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教育,还应该建立培训制度。最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凝聚员工的思想,加强企业的内部团结,引导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1.2处理过程的影响机制。首先,知识管理可以在固有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创造对知识的理性分析过程,这种过程可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创新和分享。其次,建立知识累积途径,包括企业组织间交流、国内外客户合作等,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知识,综合提升企业的能力。接下来,分享知识。在企业内部分享知识,或者同外部建立分享联系,这种方式可以累积知识,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最后转化知识为企业产品。最后,有效利用知识。将获取的知识利用起来,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管理能力,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2、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意义

所谓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通过信息化特征的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信息化成果。在知识管理的理念之下构建该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系统,应用这种系统来对企业的信息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分享、创新以及存取。最终对所有的过程以及反馈结果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高效的总结信息化建设成果,总结存在的问题,利于企业相关决策的制定。由于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必须有效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准确的信息技术定位,这样才能够在企业绩效的最终目标下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时,绩效评价策略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绩效评价可以评价和改进信息化绩效。

三、构建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措施研究

1、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原则之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体系制定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3]:①建立财务评价指标。目前,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日渐重视,一个企业若想建立信息化,就必须大量的投入资金,只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才能确保资金的合理应用。此外,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定位企业的投入资金,便于跟踪和指导。具体的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以及净利润等。②建立内部流程评价指标。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该科学、有序的规划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优化该流程,降低反复操作造成的损失,,此外,应用知识管理理念缩短业务流程的时间,积极为企业产品的创新和更新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以此来综合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实力。具体的内部流程指标包括市场的敏感度、业务流程的优化程度、新产品的研发水平、市场的相应度以及新技术的创新能力。③建立客户评价指标。在上述两种评价指标建立完成之后,企业还需要建立客户评价指标。这种指标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指标之一,在资金投入合理、业务流程完善的基础之上如果客户的满意度较高就说明企业的信息化建立效果更好。所以必须建立满意度评价指标。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对企业文化的满意度等。④建立学习成长维度。所谓学习成长维度是指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对员工进行培训目的在于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建设团队,这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更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2、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环境

第9篇: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范文

财务管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习能力,是指企业财务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策划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与各职能部门、客户以及供应商的沟通交流能力,不断学习财务管理领域以外的知识和技能,拓展财务分析范围,为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基础。二是金融关系能力,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形成的合作关系,并利用良好关系使企业摆脱资金周转困难或寻找最佳投资渠道的能力。三是财务控制能力,是指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内部进行综合管理,对企业战略实施进行控制的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评价可细分为对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制度、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企业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的评价。四是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企业将获取的数据转化为信息、知识以及领导决策依据的工作能力,信息处理既包括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又包括对非财务信息的处理,力求通过信息处理以获取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信息。五是财务预警能力,是指企业实时监控本企业财务状况,并对异常情况立即做出分析报告,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财务预警能力能够使企业延缓财务危机的发生,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清楚了解财务管理能力现状与不足,明确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目标。而通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能力评价的作用,利用评价结果揭示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能够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供可靠依据。

(二)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管控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是帮助企业应对突发状况,强化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在财务能力评价的指导下,企业可从源头处加强风险防范,在内部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重视对运营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财务管理漏洞,从而预防风险的发生。

(三)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财务管理能力评价,可以使企业发现自身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差距,为企业强化标准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指明方向,从而帮助企业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有利于提升社会认可度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往往会选择财务管理能力好的企业进行投资,以实现投资效益目标。而通过客观、全面的财务管理能力评价,能够使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增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信心,塑造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三、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指标选取的指导和依据,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点:

1、可操作性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除了应当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之外,还应当确保指标的个数适宜,同时指标尽量不要太繁琐,以免对评价结果造成不利影响。换言之,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具备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对评价结果起到指导作用。

2、适用性

由于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所针对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所以,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具备广泛的适用性,即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要保证指标能够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一般和共同特征,并适用于评价范围内的所有对象。同时,指标在时间以及形式等方面上还应具备可比性。

3、整体性

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考虑全局,不能只局限在对财务数据的考察与控制这个单一的方面,而是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财务管理能力的效率进行科学、客观评价。所以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以整体性为基础。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由于指标体系本身较为复杂,加之其中部分因素无法量化,所以必须利用定性指标予以反映。为了使指标体系更加完善,在体系设计时,既要包括定量评价要素,同时还要有定性评价要素。

(二)评价指标分析

由于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息息相关,并且需要通过这两方面对财务管理能力进行综合反映,所以应将这两方面也纳入到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如下:

1、财务管理效果

该评价模块可设置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三个评价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其中,营运能力可通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获取,用以反映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盈利能力可通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指标获取,用以客观反映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成长能力可通过净资产、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以及净利润增长率等财务指标获取,用以反映企业长远发展能力。

2、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该评价模块可设置财务评价体系、财务预警系统、内部控制实施三个二级指标。其中,财务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理财能力、经济效益以及财务状况三个方面评价;财务预警系统评价主要包括该系统预知财务危机的能力,以及找到财务危机产生根源的能力两个方面;内部控制实施评价主要包括内控制度健全情况与实施情况两个方面。

3、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该评价模块可设置预算科学性、预算执行、预算考核评价三个二级指标,用以反映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能力。

4、产融结合能力

该评价模块可设置资金管控水平和企业与金融机构关系两个二级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资金管理情况,以及企业融资能力。

5、财务人员能力及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前者可分别设置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财务人员在公司决策地位两个二级指标,用以反映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以及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程度;后者可分别设置信息化覆盖率和信息化实现效果两个二级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评价体系框架

通过以上分析,构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