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精选(九篇)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第1篇: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

1、概念:幼儿体育启蒙的教育,即是在人发展处于幼儿期时,运用体育的手段,进行启发、传授的早期教育,人处在幼儿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幼儿对体育活动非常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力记忆相对较高,有利于进行启蒙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

2、意义: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可有效的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孩子进行体育启蒙教育,还可完整教育体系,建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科学飞速发展。

二、幼儿期生理、心理学特点:

1、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因此,而决定幼儿不宜进行过大压力的负重练习,也不能进行大强度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即决定了幼儿期体育活动具有特殊性与选择性的特点,采用科学适当的体育方法进行教育。

2、心理特点: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即决定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另外,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启蒙教育便是适合幼儿心理特征,且能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可行性思考:

1、符合新时代终身教育的思想,为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种流行于国际的教育思想,是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个阶段,而不是只在儿童和青少年时代。它强调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不但加强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可和重视,而且也对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教育指明方向。在幼儿期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式,倡导科学的教育思想,对幼儿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提出,大大提高了幼儿教育的地位。终身体育是人们一生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也称终生体育,包括现在和未来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体育的形式,终身体育就要从小做起,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学会简单的体育知识、技能,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丰富生活,锻炼意志品质,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提高兴趣,形成习惯,持之以恒,永不间断。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实质是知识、能力、品德、身心等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思想品德好,身心健康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方法应因材施教,以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因此,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的具体化,教育人才适应时展需求,而对幼儿进行体育启蒙教育,能较早的树立体育意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并且在其活动过程中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其中在活动中还可学习语言,增加友谊,更有利于德育。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以后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体育活动正是让这些教育目的的完美结合,适合幼儿心理发展需要。在此阶段,提出这种体育启蒙教育思想是势在必行,但其运作过程必须符合以上所谈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促进在教育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2、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科学性:

幼儿体育启蒙教育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他符合学前教育思想,但却有与其不同的特点,学前教育期是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时期,而幼儿体育启蒙教育能更早的促进性格形成,同时还可形成健康的心理,并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愿望,积极情感和态度。另外,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莫里逊教授在总结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不同教育目标时指出“这些基本的目标涉及到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服务、自尊、学习、思考、学习准备、语言和营养等方面”。由这些目标可见,在学前教育阶段,特别是幼儿期,要培养幼儿的认知方法,协助幼儿形成自己的认知观,简单的认别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即在体育活动中是形成以上所强调目标的有效措施,并且在活动中复杂多变的形式,还可提高幼儿简单的应变能力、独立的实践能力,以及判断游戏中胜负的能力,在追其失败原因时,要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发展了幼儿的思维,对智力进行了启蒙式的开发。与此同时,还能使幼儿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沟通、理解、帮助等,为儿童期、少年期的和谐交往及各种活动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3、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对学前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体育启蒙教育不再是传授式的传授教育,也不是控制式的课堂教育,而是一种较灵活的教育方式,它界定在体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的启蒙教育,一方面幼儿期的孩子还不认识社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踏入社会进行简单的活动,如游戏、认字、算题等行动,只有在讲解中学习知识认知世界。另一方面,对自己生活及学习中的需要,只是依赖于父母,而自己活动能力较差,但在进行幼儿启蒙教育过程中,不但兼顾以上两个方面,而且对幼儿的生活能力得到锻炼,现代研究证明,快乐学习法比普通学习法成绩提高较快,而体育活动正是实施快乐学习法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进行调动,使得幼儿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教育者依据活动内容项目,对幼儿的不同需要进行满足和疏导,启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人得到尽早的发展,丰富学前教育内容。另外,为学前教育带来了趣味性与娱乐性,并注重新教育思想,更有效的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

4、幼儿体育启蒙教育扩展了教育思路:

在以前的认识中,把幼儿园教育称之为幼儿教育。现在所称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还包括处于幼儿期却未进幼儿园的其他场所的教育,只要对其进行教育,就可称之为“幼儿教育”,那么,作为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可看作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方式,教育的一种思想,一种教育理念,就其这一思想的提出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及影响来看,首先,幼儿体育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个性与性格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其次,这一教育方式适合幼儿的心理需要起“对症治疗”的效果。再次,这一教育思想符合了现代“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最后,就这一教育思想下对幼儿进行教育,注重体育活动的内容,必然形成幼儿贪玩或忘身于活动之中的不良影响,这要求教育者认真的加以疏导教育,必要时进行限制,在其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方式与语言,以免伤害学生心理。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具备新教育的优点,同时弥补了教育思想的不足,适合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中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思想。

四、幼儿体育启蒙教育须注意问题的思考:

1、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2、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启发、诱导、科学性的教育原则。

3、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①可控性体育训练法:即或在家或老师的指导、控制下进行幼儿活动能力的训练,如指导做幼儿体操、韵律操牵手上下楼梯等, 训练幼儿活动能力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②游戏法:即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在幼儿期,游戏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体育活动,更何况游戏此有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提高孩子参与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游戏则尤为重要,如:数字游戏、抓鱼儿、抱球抢摊等。

③体育比赛法:在体育比赛当中,让幼儿去实践运用合理的方法定成比赛,或教授其比赛的方法,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练习、比赛,此种方法即可丰富体育知识又可开发智力,对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估计作用。

第2篇: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犹太 教育 研究状况

以色列将国民收入分给教育的比例占到了10%多(2011年),仅仅次于军费投资。其效果也是十分显著,从1901年到2001年,世界上共有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犹太人或者犹太裔152位,占23.35%,而犹太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到3%,于是学者也希望从中一探究竟。

一、从大众对犹太教育的认识

新在《学习犹太民族的教育之道》中介绍到,犹太人十分崇尚阅读,很鼓励小孩子提问同时也有很严格的家教,他认为这是犹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李爱勇在他的文章《宗教、教育和民族性――三位一体的犹太人》中,通过分析宗教、教育和民族的关系探索了犹太人教育的特点,他认为犹太教育在思想、目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性。作者杨东平在访问特拉维夫附近的公办小学时发现,这所小学的教育有三个原则,分别是革新、创业精神、创造力。文章《学习犹太人的教育智慧》中介绍到,学校以达芬奇的七原则作为教学方式,他们非常鼓励孩子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和发现学生的兴趣。

二、从研究犹太教育提出对我国启示的角度

韩玉群的《成功的犹太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中分三部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到犹太民族的教育有许多特点,由此提出了对我国教育的4点启示。贺雄飞也在《犹太教育的中国现实意义》中分析了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认为人类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和智慧。《犹太民族的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通过对犹太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教育模式进行对比提出了可借鉴的内容,同时分析了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希望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做到开放式教育。李萌的《犹太民族的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认为犹太教育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重视职业教育,而我国应该加大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增加教育的务实性。王奕丽的《犹太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差异,相同点在于都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对于教育事业十分重视;不同点在于宗教对于教育的意义不同,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同。

三、从犹太启蒙运动对犹太教育影响的角度

张礼刚在《德国犹太启蒙运动中的教育问题》中论述到传统的犹太教育对犹太人十分的不利,出现了许多的挑战,分析了在这种条件下犹太人做出的回应。当时的马斯基尔就犹太人面临的教育困境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改革被德国人接受。张礼刚认为马斯基尔改革犹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双重身份的犹太人,从而消除主流社会对犹太人经济生活、和民族身份独特性的偏见和指责。学者胡浩的《犹太启蒙运动与犹太教育的现代转型》]介绍了发生于犹太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教育出现了转型,包括语言教育的革新、世俗知识和教育的兴起以及伦理教育的转型。

四、从早期犹太妇女受教育状况的角度

张淑清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犹太妇女,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淑清在《论古代犹太妇女的教育》中探究了古代社会犹太妇女的受教育状况,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通过分析犹太教育经典对女性受教育情况作了细致而深入的介绍。他认为对于接受最基本的宗教教育来说,犹太妇女和男子之间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别,但是随着公元1世纪学校的建立,妇女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以外的现象日益凸显。

以上就是国内近五年关于犹太教育的相关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犹太教育,希望通过研究犹太教育找到犹太人发财的途径,或者通过研究犹太教育启迪中国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或通过犹太启蒙运动和犹太妇女受教育状况探索犹太教育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新 学习犹太民族的教育之道[J].教育随笔,2003,(3)。

[2]杨东平 学习犹太人的教育智慧[R].当代社科视野,2013,(4)。

[3]李爱勇 宗教、教育和民族性――三位一体的犹太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8卷,(2)。

[4]韩玉群 成功的犹太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8)。

[5]贺雄飞 犹太教育的中国现实意义[J].延河,2011。

[6]焦能 张兴发 犹太民族的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学理论。

[7]李萌 犹太民族的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2卷,(5)。

[8]王奕丽 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比较[J].学术交流,2011,(306)。

[9]张礼刚 德国犹太启蒙运动中的教育问题[J].世界历史,2010,(6)。

第3篇: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第4篇: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

中国的“新启蒙”是相对于中国以前的、历史上未完成的启蒙运动而言的。所谓“启蒙”,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这样说:“启蒙就是人从他自己造成的未成年状态中走出,未成年状态就是没有他人的指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知性。……要有勇气使用自己的知性。”[1]简言之,就是人通过开导而摆脱无知、偏见和迷信。欧洲17—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任务,它以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特权,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教会的世俗权威。它的理想目标是以理性破除蒙昧和迷信,变革社会制度,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它把人的解放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文艺复兴运动到思想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就是从人的自由和解放入手,把在蒙昧主义与专制主义束缚下丧失了生命力的人还原为富有生命力和自由意志的人,然后以理性建立一种社会秩序,以保障自由和人权不被侵害。历史过去了300年,“启蒙”在中国仍是个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已证明了以专制政治、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相适应而构成的中国传统文明的破产,一批有识之士不再仅为中国“国将不国”而忧虑,而是更多地开始为中国“人已非人”而痛心。他们疾呼“扫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收回我天赋之权利,换回我生来之自由”[2]。终于形成了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五四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站在普世价值的立场,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行批判,企求国人都能以理性精神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人们思想的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接受民主与科学等现念,成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现代国民,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改造国民性”。然而,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命运多舛,它一开始就遭遇了民族救亡和阶级翻身的两大历史主题而被束之高阁(亦有学者认为,压倒启蒙的不是救亡,而是选择了错误的救亡道路,民族救亡是呼唤启蒙的)。[3]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陈伯达、张申府、艾思奇等人又发动过一次“新启蒙运动”,这是“新启蒙”这一名词的第一次提出。但它的内容和精神却与大相径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传统专制主义所加于人民之“蒙”;而他们的“新启蒙”则是以无产阶级的新哲学、新思想,不但“启”传统文化之“蒙”,而且“启”五四时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所加于人民之“蒙”,[4]可见它只有“新启蒙”之名,而无新启蒙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启蒙思想更被当成了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横遭批判。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浩劫的一批逐渐觉醒的知识分子,以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元化、王若水等人主持的《新启蒙》丛书为主要园地重新呼吁思想解放,并提出了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口号,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有启蒙潮头再起之势,学界把这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称之为“新启蒙”,但它很快就不幸夭折了。本文所说的“新启蒙”,是指当下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启蒙努力,其旨孰与郭罗基先生的意思相同———“中国21世纪的新启蒙具有双重含义,即重新启蒙和新的启蒙。任务的提出,理由有二:第一,因为以前的启蒙不彻底,故需要进行重新启蒙;第二,因为老的蒙昧未去,新的蒙昧又来,故需要新的启蒙。”[5]虽然中国的启蒙思潮一波三折,步履维艰,但启蒙是中国人从根本上获得自由、尊严与权利的必由之路,虽荜路褴褛,但应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哲人说,有几流的国民就有几流的社会,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要使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平稳、顺利地转型,首先必须进行新的启蒙。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学》的启蒙责任

因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的缺乏,启蒙思想只能从西方拿来,这就使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这些精神的全面的异质性而赋予了《外国文学》课程比别的高校专业课更多的启蒙责任。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建构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其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陈寅恪所说的“三纲六纪”(“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6])。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全民的思想纳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和等级制度之中,从而彻底消灭了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将国人驯化成统治阶级的顺民和奴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专制制度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表法里”———表面上讲儒家的仁政、王道以欺骗民众,实际上是实行法家的、霸道[7])。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8]131所以当人们请鲁迅先生给青年推荐必读书的时候,他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9]其原因是专制主义、奴隶主义的气息几乎弥漫在各色各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只要一接触就会受感染而不自觉。因此“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所以,“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历史就是“先儒”所谓的“一治一乱”两个时代的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难道中国就跳不出这个历史怪圈了吗?鲁迅先生说:“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8]126-129。鲁迅先生说这番话至今,快一个世纪过去了,而当时的青年和现在的青年完成了创造“第三样的时代”的历史使命了吗?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五四”先辈未能完成的启蒙历史责任,进行“新”的启蒙。《外国文学》作为一门大学专业课程,它蕴含了极其丰厚的世界文明和历史文化遗产,它几乎见证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每一个足迹。

这就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宣传普世价值为宗旨的的思想启蒙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思想资源。以古希腊神话“人神同形同性”为切入点,介绍西方人本主义观念萌生与发展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随着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的形成,即已形成了最初的古希腊人本主义观念,它亦成为了整个古希腊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灵魂。在揭露中世纪基督教会宣扬神本主义,挤压人性生存空间的同时,充分肯定基督教经典《圣经》作为西方文明“二希源头”之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罪感意识”的认识,并以此反思中国的“精神胜利法”。从骑士文学的“骑士精神”,联系1215年英国《大》的诞生,介绍英、法等国议会的起源与政治制度的演变,使大学生了解对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但丁《神曲•地狱篇》中对自杀者的惩戒,论及古今中外各种自杀现象以及斯多葛派、叔本华、康德、别尔嘉耶夫、庄子、萧乾等中外哲人的相关思考,指导大学生如何面对人生逆境,善待生命,树立生存勇气。从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个人主义和人性论出发,重新认识国家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以人为本”和“以国为本”的关系,厘清国家、政府、政党三者的概念,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从文艺复兴运动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思想解放之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作用,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国文明衰落的缘由,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从莎士比亚戏剧中对金钱罪恶的批判,联系中国西晋鲁褒的《钱神论》,唐代张说的《钱本草》等,教育大学生在经济大潮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通过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结合马克思以及T•杰弗逊、富兰克林•罗斯福等人的论述,阐明言论自由的重要性。通过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社会契约论》等作品,以及18世纪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巨大历史功绩的评析,使大学生理解民主、等重要理念。

通过对西方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特征,来进一步阐明革命与改良的关系。通过左拉等作家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的表现,来辨析中西方对“知识分子”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文化差异。通过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作家对苦难的升华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以澄清大学生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呼唤中国当代文学应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外国文学》课程中普世价值的文明因子俯拾即是,它在给课任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自己先接受了普世价值和有了启蒙的自觉,才能在外国文学的文明长河中披沙拣金,献给学生以真知。

三、张扬普世价值培育世界公民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而国雄于地球”。陈独秀亦在1915年《青年杂志》发刊词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不及时地加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对他们个人的精神成长和国家未来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就证明了当青春激情一旦被暴力和愚昧所控制将会酿成多么可怕的恶果。长期以来的片面教育,已在一些大学生中造成了基本价值观的严重偏移,“无边消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夏中义语)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新启蒙的“精神成人”教育刻不容缓。冀通过启蒙,希望大学生能达到“人与自我”、“人与国家”和“人与世界”三个维度的正确认知,将自己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之中,以普世价值而非狭隘族国的眼光来看待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民主、人权……等世界问题,而成为无愧于时代的“世界公民”。

第5篇: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古代;蒙学教育;历展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41-03

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中国文化早就意识到启迪儿童心灵和智慧的重要性。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文王所著的《易经》,其意思为若在蒙昧无知的时候,认真学习,修养正道,便可成就圣人之伟业。从字面上看,蒙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启蒙文学。后来人们才渐渐将其与儿童的启蒙学习相联系,故蒙学之教导儿童学习是后人才赋予的意义。因此,蒙学又有“蒙馆”之意,是儿童学习的地方。在古代,蒙学教育贯穿始终,古人尊崇圣人之道,儒家之思想。儿童年龄尚小,不能明辨是非,对于社会交际礼仪多为苍白的理解。古人开设“蒙馆”进行正确的启蒙教育,教导儿童,使其摆脱幼稚蒙昧。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儿童明辨是非,学习圣人之道,明白圣人之为圣,以圣人之礼仪言行要求自己。对于蒙学一词,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蒙学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例如:有些学者认为蒙学来自于《易经・序卦》中的“蒙者,蒙也,物之维也。”针对此问题,文章将在下文进行较为简洁的论述。

对于蒙学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则认为蒙学是一种教育机构。第二种观点是将蒙学看作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第三种观点大致将蒙学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一般对于八至十五岁的孩子进行的启蒙教育活动或者是对于这些小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塾就是狭义的蒙学。除此以外的并含有教育所需教材的,私塾规定的礼仪言行以及古代学者关于此类现象的理论著作,便是广义的蒙学。对于蒙学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将其囊括总结起来,其本质是一致的。本文认为:蒙学是指我国古代家庭、社会、学校对儿童进行的早期启蒙教育,又称童蒙教育、蒙养教育或启蒙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进行基础的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的道德养成教育来启迪儿童智慧、培养儿童品德,使之健康成长。教育对象是蒙养阶段的儿童即蒙童,其年龄段大致为七八岁左右或更早。从入学时间和教育程度上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教育者被称为蒙师,为蒙童所编写的蒙学读物或教材被称为蒙书、小儿书、蒙学书。

一、古代蒙学教育的萌芽期

我国的蒙学教育在殷、周时期已有记载。原始社会末期主要特征尚没有系统的教材、成熟的教法,在官方的教育机构中一般情况下是不包含蒙学教育的,所以它大多数情况下是以私学的形式出现,蒙学只能是一种私有的教育教导方式,只有少数上层社会阶层才能享受。夏商两代,蒙学读物无史料可考,唯西周有相关文章记载,相传出自于周宣王时期的《史籀篇》,东汉班固书中有相关记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此书现已亡佚。据班固所云可知该书为“史官教学童书”,属于识字教学读本一类。我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学校性质的机构成均和庠。《礼记・文子世子》郑玄引注董仲舒的说法曰:“五帝名大学日成均。”根据记载和考证,可以推论出学校在夏代时就已经建立了。到了商代,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而国学又分为右学和左学。右学在西郊,为大学;“左学,为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乡学则指的是“序”,礼乐教育成为其基本内容。“左学”和“序”属于小学性质的教育。西周时期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贵族子弟从小在家庭中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比较夏商两代,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已有较大的进步,能够按照儿童年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有自身明确的教育方向和目标。

根据《周礼》和《礼记》等相关文献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官府教育机构就分有“国学”和“乡学”国学的主要设置点是在王城和诸侯国都,乡学的设立是按政府机构的大小分别设立的,如州设序,党设痒,而闾里则设为塾或者是校。国学里是按照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根据家庭政治地位的不同,学生进入小学的年龄有早有晚,越贵者入学越早,反之则晚。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痒、东序、瞽宗。西周王朝衰落之际,上层建筑统治开始受到动摇,到了春秋时期,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奴隶主制度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遭受封建地主的反抗,周朝开始没落,贵族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想封建地主转化,贵族官学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私人的自由讲授“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春秋战国期间,各国虽然无学校,但未尝无教育,国家有保傅之官,教育王太子,而“士农工商四民”之子,则就“父兄之教”。由此可以判断,逐渐失去政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和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后裔其启蒙教育主要依靠保傅之官,而小民后裔主要接受家庭的启蒙教育。

二、古代蒙学教育的转折与发展期

1.秦汉魏晋开始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期,以识字为主要功能

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局面。秦国统一六国后,为巩固自身阶级统治,焚书坑儒,用暴力控制言论和学术研讨,废除了官学,也禁止私学。为使语言文字统一,秦国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新制定了学书内容,又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合力编写的三本书,这三本书分别为《仓颉》,《爱历》、《博学》,这些书并没有使用很久。到了汉代,出现了书馆,其教师称之为“书师”。书馆规模较大,学子也是数量众多,由此可见汉代对于蒙学的重视程度,因而汉代对秦的字书进行了修正改编。这三本书在汉初又被“阆里书师”合为《仓颉篇》。此后史游撰《急就篇》,周兴嗣编《千字文》,均流传于后世。

2.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和私学是蒙学的主要教授方式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但同时又给文化学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蒙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类是集中识字教育即以“书馆”为主要教育形式,一类为初步经书教育即以“乡塾”为主要教育形式。从蒙馆教育用书中,可以将其分类:一是识字读书,二是读文读物。在基础教学中的识字教育大部分都是使用西汉时期的教材,到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大同年间,出现了新的读物,即是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该书和西汉字书《急就篇》成为蒙学的主要读本。读文读本内容大多是简单的经书,现已无法考证其具体内容,儒家经典的《论语》以及《孝经》等书籍,其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综上所述,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化大融合时期,国家注重教学,其中最为侧重的是经学教育,因此使得蒙学的初级读物内容多为经书。此期间,读经教育的出现,使得蒙学语文教育与口语型书面相分离向着文言型书面语言教育的方向发展。

3.唐宋时期的蒙学教育,官学、私学与家学都有所承担

唐宋时期,是史上难见的盛世之时。特别是唐朝,农业方面,手工业以及商业都很发达,政治开明,人们生活稳定社会和谐。在这一时期,精神上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朝代更为重要。盛世大唐,注重教育事业,完善传统教育机制,积极发展官学,同时扶持私学,共同发展。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唐朝的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教育基础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例如:京师州县办了官方的小学,地方民间则有乡学、小学、乡塾等。另外一些士大夫还在家中设学亲自教授或者观看子孙受教。有史可鉴唐朝的政治以及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为宋元时期蒙学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宋时期的蒙学教材也有一定的发展。唐代有诸多新编蒙学读物,例如:《初学记》、《俗务要名林》》、《杂字》、《杂抄》、《太公家教》、《蒙求》、《兔园策》、《女论语》等,影响最大的蒙学读物主要有《太公家教》、《蒙求》、《兔园策》内容独具特色,富有张力的语言,对后来的蒙学读物编写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在《蒙求》的基础上编撰出来的《史学提要》和《名物蒙求》等。另外,唐代蒙学读物的重要内容包括古代儒家经史,宋初成书的《百家姓》、宋末所编的《三字经》与前代的《千字文》构成的识字教材。唐代新编《太公家教》,适用于小孩子的道德教育。宋学家们亲自编写蒙学教材,订立道德行为规范,强化封建伦理道德,如吕本中的《童蒙训》,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等。还有为适应科举直接或间接要求而编写的《兔园册》、《蒙求》、《书言故事》、《神童诗》、《小学绀珠》等。这一时期的蒙学教育方法依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其蒙童要跟着教师学习读书认字,通过熟读背诵蒙童读物来强化认字能力。运用“六书法”进行字形教学。写字教学与读书教学没有捆绑在一起,而是进行分开学习。唐代的书法家字迹在写字教学书里用来让蒙童临摹学习。

三、蒙学教育的延续发展与兴盛期

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逐渐鼎盛的时期,以教授三纲五常道德规范以及知识为主要功能。

元朝的蒙学教育,纵观元朝历史来看,终不过是个过渡期。从宋代蒙学的教育机制的完善和制度化向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转换,元代的蒙学教育即尊崇经书,同时也有较深的宋性思维掺杂其中。元代的教育内容较为混杂,例如:元代教材多沿用前代的教科书,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纳入教育范围。在蒙学教育中,朱熹也是被纳入其中的,只是要求不深入理解,而是稍稍地作为了解并且知道其内容罢了。元代的蒙学多实行“分斋教学法”,即按照学生所读的书分“班”教学。元代蒙学的主要形式是“社学”,它得到中央政府的法律认可,普遍设立,在明清时期更是风行,成为乡村民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机构发展到明代达到鼎盛。明代蒙学在办学体制上官学、私学并举,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官学,主要是社学,另有义学,也叫义塾。私学,有蒙馆、家塾等。蒙学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识字、写字、阅读、属对、作诗、作文。分为识字阶段和读经阶段两个部分。识字阶段的蒙童使用《童蒙训》、《小儿语》、《小四书》、《幼仪杂箴》、《日记故事》、“杂字”等教材;读经阶段的蒙学教育主要包括写字、背书、理书、属对和简单的阅读写作训练,选用教材为“四书”、“五经”、《龙文鞭影》、《幼学故事琼林》、《声律发蒙》等。

宋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有所改变,学术著作以及文化的传承相对比较自由化,蒙学教学在此期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唐朝一样,宋朝政府更为重视教育,而蒙学教育是重中之重。政府多次颁布时令在各地方设立小学,加强蒙学教育。宋代的蒙学根据设立的性质可以分为民间办的私学,和政府办的官学。宋代由政府办的蒙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京城宫廷内的贵胄小学。还有一类蒙学是由民间设立的私学。它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的称为小学。宋代的蒙学教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并且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课本,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综合性的,以识字和常识教育为主。《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综合性蒙学教材。第二类是道德教育类的蒙学教材,这类教材是专门为培养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社会里修身处世的态度而编写的教材。主要包括: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陈淳的《小学诗礼》等。第三类是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书。第四类是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以及《神童诗》、《千家诗》等。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

回顾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我国的蒙学教育最早出现在殷、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汉以后由于经济政治的原因,蒙学的地位逐渐抬高,蒙学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官办教育机构中一般不含蒙学教育,所以它大多以私学的形式出现。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随着历朝历代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蒙学教育体系逐渐趋于成熟,然而,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历时数千年,笔者凭个人之力无法在短期内对历代蒙学的情况逐一翔实记录。但同时笔者根据客观事物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蒙学发展情况作为突破口,见微知著,找寻出一些规律性因素。既充分肯定前人探索规律的意义,利用前人的经验,也正视其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今日学前教育的教材、教法等研究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构想与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2.

第6篇: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幼儿性启蒙教育;性教育内容;性教育重要性

一、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性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性教育包括传授关于性别意识、性别平等、性别社会化、伴侣选择、婚前准备、婚姻调适、家庭生活等性知识的活动;狭义的性教育指的是关于性生理的教育,性心理学、社会文化内涵、性健康维护、预防性疾病等性知识的活动。幼儿性启蒙教育是指针对幼儿的与性有关的教育活动,包括幼儿的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育、性别角色以及针对幼儿的性保护教育,了解性传播疾病等,培养幼儿的性自我保护意识,训练幼儿一定的性自我保护能力。

二、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内容

1.性生理知识。在不同国家,幼儿性生理知识的教育在内容选择上有所不同,是基于幼儿在不同年龄认知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来选择特定的内容。瑞典幼儿早期性教育的生理知识包括教育幼儿认识男女外在差异和性器官。日本幼儿早期的性教育的生理知识包括让幼儿了解身体的形成和主要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持性和排泄器官清洁的重要性。美国幼儿性教育是告诉幼儿一切生物都要繁殖,生命来自生命,教育幼儿要爱护身体的各个部分,了解和学会正确地称谓这些部分,并告诉幼儿男女不同。如果中国的家长在孩子幼儿阶段就像认识眼睛、鼻子那么自然地教他们认识性器官,破除幼儿的性神秘感,使他们今后更加自然、大方地学习性知识。2.幼儿性别角色认识与自认性别。人类的性别只有男性和女性,每个人肯定属于其中之一。性别有两种类型: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一个人出生时,他或她的生物性别就确定了,但社会性别完全依赖后天教育。虽然男女天生有区别,但性别角色的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解自己的性别,从成人的行为中“获得”性别角色和相应的性别概念。进入幼儿园,这种学习行为继续存在。自我决定的性别,人可能一生都不会改变。由此可见,孩子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和自我认同,对他的生活发展至关重要。3.幼儿自我护理与自我保护。教会幼儿认识身体的结构,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最基础的医学常识,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对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及保护幼儿的人身安全有重要作用。它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幼儿可以主动配合常见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并学会自我保护。4.幼儿爱的教育。爱的教育使幼儿把爱情看作一种严肃、深刻的情感,能够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在家庭里予以实现。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包括:幼儿热爱生命的教育,学会爱自己,培养对他人的爱护和关心之情,与同伴融洽相处。

三、幼儿性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处于性器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早期环境和早期经验对成年期人格形成起重要作用。这个时期是孩子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也为未来生活奠定基础。这一时期身心发展的异常,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科学性教育,很容易受错误信息的影响,出现扭曲的性观念。不健康的人格心理会影响人一生的幸福。2.有利于对幼儿普及性知识。在科技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以不同方式传播有关性的信息。例如,电影、电视和各种出版物中的性内容,不知不觉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让幼儿看见、听见,不乏男女爱情、服装暴露和其他“不适当”的性内容。孩子在接受过程中,不断建立自己的认知,甚至出现模仿的现象,如果没有进行性信息的过滤,没有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性启蒙教育,把孩子的好奇心放在一边,让他们自由发展。那么,对于分辨不了是非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受扭曲的性观念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性知识进行启蒙教育,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系统的性知识。3.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每个幼儿都享有性权利,性权利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近年来,有关幼儿被性侵的事件频繁出现。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各地投诉“强奸”幼女的个案,1997年下半年为135件,2000年上升到3081件。在2000—2004年,仅媒体公开报道过的,全国就有48名幼女遭受性侵害,2009年上升至175人。仅仅几年,幼儿性侵案件便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这还只是被媒体曝光的性侵案,有很多受害者选择了息事宁人。这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多数受性侵的幼儿没有告诉家人或老师,甚至自愿接受性侵?事实告诉我们,由于幼儿缺乏性启蒙教育,不了解性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可见,开展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的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教育者的耐心和陪伴。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与责任意识。一个人在幼儿期知道了生命的来源,了解了人类的生殖和繁衍,了解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学会体验各种感觉,会让幼儿更加热爱生命,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可以给幼儿的心灵从小就播种一颗爱与责任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尊重自己和每一个生命,并为生命负责。

第7篇: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化倾向 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2-01

我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山区县城公立幼儿园,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幼儿园有很多专门从农村来求学的孩子。这是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就产生了。

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年迈的爷爷或奶奶在这里租一间房子照顾孩子上学。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对孩子也更多了一份希望,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好的收获。他们对孩子有没有学到东西的唯一评价就是会不会识字、写字、做算术。而幼儿园注重的是孩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很多优良的品质都是隐形的。这样一来幼儿园就不同程度的收到家长的责怪。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转学到那些为了迎合家长口味小学化倾向很严重的私立幼儿园去。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非常清楚地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同小学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倘若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不考虑幼儿的可接受原则,抹杀或否认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一些主要区别,对学前儿童进行小学化教育就会有很多危害。

除了上述危害,还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幼儿园“小学化”教育阻碍了幼儿智力的发展,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根据对近千名幼儿多年的观察研究,认为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7岁前,如果把17岁时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则4岁时已达到50%,4―8岁又获得30%,其余20%是在8―17岁期间获得的。 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大脑是在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早期教育可促进智力的发展。相反,缺乏早期教育,就会使幼儿智力发展受到阻碍。由此可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学前教育对人智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的合理、正规且科学就会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面对这样的情况,幼儿教师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从以下途径应对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学校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学习观念,树立科学育儿观

在幼儿园孩子大多都由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的父母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做买卖;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思想。把《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国十条》的宣传落到实处。幼儿园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举办讲座等方式对《3―6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国十条》进行精确的解读,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上来阐释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科学育儿观。学校组织家长到家长学校观看和倾听幼儿专家讲座、集中讨论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同时邀请一些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对经过小学化学习幼儿在学校的表现进行讲述;也可以请保健院的专家从孩子身心发育上来说明过早进行小学化学习给孩子会造成哪些危害,从而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及早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并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不要被眼前的短期的利益所蒙蔽。同时也要引导家长了解学前教育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会背多少儿歌,会进行多少的计算,这些在以后的教育中每天都在进行,而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受益终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在幼儿阶段完成,一旦错过最佳的时机,一切将不再来。当家长对这一切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教育理念就会自然转变,不会再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式的小学化教育了。这个观念不只是用于幼儿园的家长,同样适用于每一个人。

二、重视规律,辩证思维,把握性质,协调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关系

1.科学把握启蒙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发展性又是幼儿园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教育的宗旨是要促进发展,没有发展的教育是凝固的死的教育。启蒙性是发展性的基础,不着眼启蒙的发展是危险的发展,它会毁灭孩子的一生;发展性是启蒙性的目标,没有发展的启蒙是徒劳的启蒙,它会耽误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知识和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兴趣的同时,不能迁就幼儿身心发展的现状,不能停留于幼儿的自发活动和原生兴趣上,而要把幼儿现有的水平、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拓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一定的挑战性”,也只有这样,“尊重”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才有鲜活希望。

2.准确理解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幼儿处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幼儿园教育是人的开端教育,它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与小学教育有着质的不同,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它又具有连续性,因为“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比赛”,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所有时空。这种阶段性与连续性是客观存在,有机统一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幼儿园教育之后紧接着是小学教育这一事实,就忽视幼儿园教育的特殊任务,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三、政府要强化管理,加强办学方向的引导,切实转变教师观念

预防和纠正小学化倾向需要政府的干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逐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机构考核办法,定期对幼儿园进行考核,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光“行”不“动”。对各类幼儿园一律禁止小学化教学,坚决取缔学前班。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对幼儿园要明确:一切的活动都要以幼儿为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一切都要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要想遏制小学化倾向,还必须转变办学者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各级部门要抓住好契机,加强监管力度,督促老师上网参加学习。对幼儿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素养,安全教育等进行来系统而全面梳理培训。在全国优秀的幼教专家的引领下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和老师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从而在理论和思想上提升自己,自觉主动抵制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

只要我们心里想的是孩子,教育想的是孩子,孩子的明天就会更加辉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幼儿园全体老师的努力,幼儿教育事业会蒸蒸日上。 最后,我要说的是: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重视幼儿教育的国家,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为了自己,请还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地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纲要》;《3―6岁儿童发展纲要》和《幼儿教育指导手册》

[2]幼教全刊 编辑部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谜团》2012

第8篇: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可以用音乐去打动、去促进。”事实正是如此,音乐智能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而产生,调节着人类的节奏和韵律活动,对于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提升艺术品位有着莫大的作用。

虽然幼儿的活动天生具有音乐性,但如何创造相对丰富的音乐环境、保护和开发其音乐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乐趣,才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并非一定要把孩子早早送进音乐兴趣班进行视唱和乐器学习,根据其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音乐启蒙和熏陶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乐器学习不必太早,但音乐启蒙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经常处于音乐氛围中能训练孩子默唱(内心听觉)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饭、阅读或绘画时播放音乐,营造温馨静谧或活泼生动的家庭音乐环境。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跟唱,对此家长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在一旁打拍子或带唱,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家长的喜好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或只给孩子听儿歌童谣,这样反而限制了他接触各种音乐类型的机会,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演奏乐器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

把音乐结合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乐感培养还是日后的技能训练,热爱音乐的前提永远是培养兴趣。许多孩子之所以将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都是因为无法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家长最好能从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参与:如在学唱儿歌时用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其节奏感;利用音乐曲目编成童话故事;用环境、身体或乐器的声源来尝试音乐的组合搭配;用歌唱为未完成的旋律创编“答句”等等。

感知音乐的音画性和情感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的音画性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营造氛围,使孩子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也可以通过联想,组合成新的意象,家长只需略加描述提示,就能帮助孩子身临其境地张开想像的翅膀,进入美妙的艺术境地。而情感性的音乐插入了感情色彩和情节因素,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再配合家长的讲解和引导,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氛围,逐步感受乐曲的风格,如活泼欢快或抒情柔和,并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成为真正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的“艺术家”。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音乐家,让孩子尽早接受音乐的陶冶,不但能培养其艺术品位,还能发展右脑形象思维,在发挥孩子与生俱来的潜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架构孩子健康自信、和谐安全的环境十分有益。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从家庭教育中做起,尽早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将音乐知识化繁为简,引导他们去观察、欣赏五彩缤纷的世界吧,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音乐启蒙老师!

在家庭教育中巧妙融入音乐启蒙

文/刘大坚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可以用音乐去打动、去促进。”事实正是如此,音乐智能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而产生,调节着人类的节奏和韵律活动,对于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提升艺术品位有着莫大的作用。

虽然幼儿的活动天生具有音乐性,但如何创造相对丰富的音乐环境、保护和开发其音乐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乐趣,才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并非一定要把孩子早早送进音乐兴趣班进行视唱和乐器学习,根据其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音乐启蒙和熏陶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乐器学习不必太早,但音乐启蒙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经常处于音乐氛围中能训练孩子默唱(内心听觉)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饭、阅读或绘画时播放音乐,营造温馨静谧或活泼生动的家庭音乐环境。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跟唱,对此家长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在一旁打拍子或带唱,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家长的喜好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或只给孩子听儿歌童谣,这样反而限制了他接触各种音乐类型的机会,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演奏乐器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

把音乐结合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乐感培养还是日后的技能训练,热爱音乐的前提永远是培养兴趣。许多孩子之所以将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都是因为无法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家长最好能从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参与:如在学唱儿歌时用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其节奏感;利用音乐曲目编成童话故事;用环境、身体或乐器的声源来尝试音乐的组合搭配;用歌唱为未完成的旋律创编“答句”等等。

感知音乐的音画性和情感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第9篇: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 学前儿童 钢琴启蒙教学 教学实践

音乐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在欣赏音乐或创作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进行联想,对作品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可以说,音乐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幼儿3岁时,学习音乐能提高他们今后的学习成绩。科学家证明,那些每天练习钢琴10分钟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得分高于其他同龄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接受音乐教育,将对孩子大脑发育产生长期影响,定期的音乐训练改造了大脑部分“零件”,也提高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认知能力。学习艺术是有一定特殊性的。万事开头难,开始学习一项技能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前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从而引导他们喜爱钢琴和音乐是最重要的。

一、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思想意识的不断强化,钢琴因具有极宽的音域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乐器之王”。钢琴教育在各种音乐教育中凸显出其重要性,使钢琴这件西方舶来的乐器,在中国仅短短百年发展历史,便形成了目前巨大的市场和繁荣的发展势头,的确令人振奋和欣慰。

钢琴的日益普及化,让社会和家长意识到了“童子功”的重要。钢琴也成了“早教课”中的一员,4、5岁的琴童比比皆是,3岁上钢琴课也屡见不鲜。那么,孩子几岁可以学习钢琴呢?是不是年龄越小越好呢?

钢琴学习因为手脚并用,且左右手需要弹奏不一样的内容,在训练身体平衡的同时,又能促进儿童大脑右半球的活动,也就是专家们所称的开发右脑,而格外受家长们的青睐。但是,钢琴作为一件乐器,并不是越早学习效果越好。很多专家称幼儿手能握笔即可进行钢琴学习,这只是基本的外在条件。钢琴学习与训练能够促进儿童听觉、视觉和思维发展,能促进和调动孩子多个器官及协调手脚的运动,但与此同时,需要孩子持之以恒地不断练习,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而年龄小的孩子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毅力。所以,对于学前儿童的钢琴启蒙教育,家长和教师要遵从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引导。学前儿童、教师、家长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二、针对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1.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概括地讲,学前儿童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学前儿童包括幼儿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儿童时期的整个认知过程。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识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形象而改变,无论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钢琴这件乐器时,会问孩子喜不喜欢,孩子们很容易把钢琴作为一件“大玩具”而接受,漫无目的弹奏、根据自己的意愿摇头晃脑,纯粹是听个动静,玩得不亦乐乎;一旦正式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孩子就出现不听老师讲解,精力不集中等现象。如何让孩子一直维持热忱、持之以恒地学习和练琴,似乎是琴童家长和老师最头疼的问题。

2.教师在钢琴启蒙教学中的理念

(1)教学中要把握好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钢琴启蒙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教师还要尽量用儿童语言进行教学,不高高在上,尝试和孩子成为朋友,善待每一个孩子。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等待老师去发现。传统钢琴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为其制定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习道路。

教学中要注意孩子注意力和情绪的变化。钢琴不像舞蹈或者武术,都是集体课的形式,有很多同龄孩子在一起学习、一起上课,钢琴这件乐器的特殊性注定了钢琴课只能是单独授课的形式。尽管现在出现了电钢琴的集体课启蒙教学形式,但是传统一对一授课方式仍然是钢琴启蒙课的主流。课堂上,只有一位教师和一个学生,学琴过程较为枯燥,学前儿童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比如,弹奏孩子熟悉的乐曲,或休息、或游戏保持孩子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不要让孩子觉得难而产生畏惧心理。

(2)教学中要遵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学龄前孩子在性格发展方面有很多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时不妨让孩子多接触一些自己喜欢弹奏和演唱的乐曲,通过长时间学习和摸索确定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孩子的兴趣不只要培养还要尊重。有些孩子并不是自愿学习钢琴,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或跟风学习,或夸大学习难度,或强迫孩子练习,都会让孩子觉得学习钢琴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因此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很紧张,破坏对音乐该有的兴趣。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共存的。

首先,在钢琴启蒙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儿童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上课时,老师可以弹奏节奏鲜明、简单熟悉的乐曲,让孩子们在听音乐的同时把自己联想到的事物描绘一遍;还可以鼓励孩子敲击琴键,让他们用手指让钢琴发出声音,由此让他们体验学习和弹奏钢琴的乐趣。

其次,集体课的方式提高学习钢琴的兴趣和乐趣。学琴儿童在练琴过程中比较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老师可以通过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再次,登台表演,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现力。艺术在于表现,比赛和演出给予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从准备到登台的过程中,不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本身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在老师的鼓励和不断练习过程中,孩子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在儿童学习钢琴的启蒙教育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尤为重要。因材施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话题,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事,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学习钢琴的乐趣。

三、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适宜的练琴氛围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了钢琴学习道路之后,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心态,思想上还要有明确的目标,避免过强的功利性。学习钢琴不仅是为了考级和掌握一技之长,而是把学习钢琴作为一个了解音乐、培养音乐感的目标和手段。过早地给孩子确定发展方向,逼迫孩子学习;或者放任不管,任由孩子自生自灭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在孩子学习钢琴的初期,给予合理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强迫,这样在孩子的练琴过程中有家长的陪伴,孩子就能够在亲切、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钢琴学习。

2.选择合适的钢琴启蒙教材

现在市面上的钢琴启蒙教材很多,大多是引进和沿用西方传统的钢琴启蒙教材,如《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小宇宙》等,国内出版的教材有李斐岚编写的《幼儿钢琴教程》等。

这些教材的共同点都是钢琴启蒙的经典教材,且经过了多次修订,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学前儿童识谱能力的培养和手指训练有很大的帮助。但毕竟是沿用多年的教材,不但时代性上略差,大部分曲目对于现在的孩子们而言很陌生。建议作曲家们和音乐教育家们,特别是从事钢琴启蒙教育的一线教师们,能够多从孩子们熟悉的曲目中选择和改编成为浅显易学的钢琴曲,鼓励创作四手联弹和双钢琴的作品,增强钢琴学习趣味性和新鲜感。当然,传统曲目也是必不可少的和不可或缺的。

3.注重学前儿童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

钢琴启蒙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孩子弹会一首乐曲,学会多少技巧,而是注重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融入唱歌、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甚至舞蹈等音乐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孩子知识面的同时,使儿童音乐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上课时,规范严谨的教学是必需的,但是,教师的爱心和丰富的知识涵养等人格魅力,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吸引他们的,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和局限性,容易改变的同时,也已经成了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这时的启蒙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既然家长帮助和引导孩子选择了钢琴学习,就要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强迫孩子学习,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钢琴启蒙教师不仅要教授孩子学会弹奏,而且要以钢琴这件乐器为媒介,给孩子们打开一扇门,铺就一条学习音乐的道路。通过兴趣培养,增强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美的感受力。

愿孩子们都能在快乐中学习钢琴,感受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司徒璧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