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精选(九篇)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

第1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论文摘要:以内容依托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比教学实验,重点关注内容依托教学改革对高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运用语言测试和访谈的方式采集数据并加以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与内容融合式教学日益受到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学者的关注。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内容依托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在国外,CBI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实践和应用,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国外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国内一些学者相继发表了有关CBI的论文。其中,戴庆宁和吕晔曾对CBI理念及其模式作了较详尽的推介。常俊跃则对在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对CBI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开展了实证研究。袁平华和俞理明探讨了内容依托外语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效果,着重考察了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对大学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李健则分析了CBI对专业英语教学形式的启示。尽管有愈来愈多的外语教学人员对CBI颇多关注,但笔者发现,大多数有关CBI的应用研究范围都停留在本科院校,有关CBI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方面的实证研究甚少。这说明CBI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方面的应用比较薄弱,而事实上,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更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是否具备CBI应用的条件?CBI在高职院校是否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行性?传统上通过英语语言技能课培养语言技能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能否系统实施CBI?怎样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2008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课程改革研究》关注的正是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及其产生的影响。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对CBI在英语阅读课程中的应用及CBI对阅读理解能力发展所具有的影响加以探讨。

CBI的基本理论

Brinton和Met等人认为内容依托教学法把教学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具有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学习新信息、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等四个主要特征,围绕学生需要获得的内容或信息组织教学,以达到内容教学与语言教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目前,内容依托教学主要有主题依托模式、保护模式、辅助式语言教学模式等模式或变体。最新研究表明,CBI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交际功能理论、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可实践性和有效性。为了使内容依托教学更直接、有效地运用于实践,Stroller等人提出了“6T”方法,分别代表主题(Theme)、课文(Texts)、话题(Topics)、线索(Threads)、任务(Tasks)、过渡(Transionss),这对指导内容依托教学的教材建设和实际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依照内容依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对所在院校的学生进行了教学实验,旨在探讨CBI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施的可行性,通过真实的教学过程,发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以后调整教学方法、选择教材等提供一定的依据。

实验目的

本次教学实验的目的是探讨CBI在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中是否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的对象是笔者所在院校2009级商务英语专业0921、0922班的学生。笔者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入学前测试,测试方式为笔试,测试时间为120分钟,题型包括判断、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和英汉翻译。测试结果如下:0921班(35人)和0922班(39人)的及格率分别为54%和51%。其中,0921班最高分为70分,最低分为36分;0922班最高分为67分,最低分为40分。以上结果显示,两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当,不存在悬殊差距。实验时间从入学(2009年10月)开始,为期一个学期,共16个教学周。0921班采用CBI教学法,0922班则采用传统教学法,然后采集数据进行对比。

实验内容及实施

教材和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英语阅读是英语专业必修课,但对课程的内容并没有详细规定。通过调研和听取院系教师各方面意见,笔者确定采用刘学民主编的《英语阅读技巧与实践》作为教材。该教材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编写,具有理论上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在200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说明具有突出的特色和相当的权威性。

课时及学生情况按照2009级的教学计划,该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16周,每周2课时,共32课时。实验进行16个教学周。教学对象为2009级商务英语专业0921(35人)和0922(39人)班,共计74人,学生在英语成绩方面如前所述,不存在显著差异。

任课教师情况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学历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担任该课程之前,教师曾从事过7年左右的大学英语及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深厚的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0921班作为实验班,实施内容依托教学,0922班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英语阅读课程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规定的文章,课堂上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讲解阅读技巧,安排学生做教材提供的各种练习,提高阅读水平。而CBI中的主题模式则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主题模式的教学材料选自目标语原创的各类主题、话题,意在以语言为媒介获取新信息,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水平,围绕话题、主题,结合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开展综合训练。刘学民主编的《英语阅读技巧与实践》正好符合这种模式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保证80%时间用英语授课,对课文中出现的个别生僻词和复杂的语言知识进行汉语解释。教师在课堂上有重点地选择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其主旨大意,并对其写作意图和态度做出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历史、文化、地理等相关知识,并能自觉地进行中西文化比较,以此加深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入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等),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当学生对原文理解存在障碍时,教师应利用部分时间进行有效指导。在教学实验初期,由于学生刚结束中学阶段英语学习,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需要一段时间调整。在课堂上,他们对所接触的阅读材料力不从心,词汇量偏大,造成阅读理解准确性不高,阅读速度偏慢。针对这种现象,任课教师利用一定的时间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语句和词汇进行讲解和课堂提问、讨论,检验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程度。随着CBI的深入,任课教师发现,学生逐渐能对原文阅读材料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能联想到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同时口语表达能力和评判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课后教师给学生列出参考书目,要求写读书报告,教师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并给出修改建议,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及结果CBI的有效考核方式一直是人们关心并不断探索的话题。通过对课程性质及学生不同学习水平状况的分析,在课程结束时笔者决定采用语言测试的考核方式,试卷题型与入学前题型完全一致。两个教学班按各自的教学计划组织一学期教学后,组织了统一的语言测试。统计结果如下:0921班35人参加考试,及格率为80%,最高分为79分,最低分为46分;0922班39人参加考试,及格率为64%,最高分为70分,最低分为36分。从考核的情况来看,0921班作为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0922班。

实验效果评估通过上述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0921班英语成绩大幅度提高,对照班0922班无太大变化。但是影响英语成绩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因此,还不能确定地说0921班成绩高于0922班完全是由于0921班实施了CBI的原因。CBI近十多年来取得诸多成绩,但是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是如何对其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目前,比较理想的评估方式是,设计专门的测试形式对参加实验和不参加实验的学生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根据两次测试的结果对实验进行评估。但是,这其中牵涉很多问题,一是测试的开发和设计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二是测试的信度、效度等难以保证。有学者建议可寻求替代的测试方式,比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和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两项考试作为部级考试,其信度和效度都是可以信赖的。但由于2009级学生不具备参加考试的条件,因此,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跟踪调查,及时获得学生反馈信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有效性。

调查访谈及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CBI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笔者随机与实验班的10名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学生反馈信息得知,被调查的10名学生都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产生了影响。调查发现,在阅读相关材料的时候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学生认为有困难,最大的困难是词汇量过大,生词较多,读不顺,读完后面忘记了前面。有的学生说:“对某句话或者段落的理解可能还是深度不够,需要老师引导。”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太大困难,通过阅读扩充了词汇量,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还提高了阅读速度。有的学生表示以前比较注重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现在认识到单靠字句理解还不够深刻,要联系具体背景猜测单词背后的意思。学生一致认为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大提高,比如能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意思,做出判断和推理,并能快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见解和态度等。整体看来,学生还是认可CBI,几乎没有明显的消极反馈,只有个别人谈到当阅读材料过难时,自己不愿意坚持读下去。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帮助他们扩充了词汇量,拓宽了思路,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这与CBI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可以看出CBI获得的教学效果是积极的、富有成效的。

讨论与展望

通过教学实验不难看出,CBI确实对大部分学生帮助很大。实验班学生不仅习得了词汇,而且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生词会产生焦虑情绪,这也是在具体进行内容依托教学、选取课堂教材、设计练习时不能回避的问题。教师选取的教材及练习资料应注意做到难易适中,过分容易的材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与兴趣,而难度过大的资料又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再如不同特点的学生对CBI的反馈以及CBI对不同特点学生的效果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跟踪观察。另外,在高职院校,CBI研究目前仍处于理论推介和初步探讨实验阶段,能否适用于任何教学背景以及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行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笔者确信,CBI对于教师开拓思路,适应不同学生需求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教学实践能逐步体现CBI的优势,发挥其在培养英语语言技能方面的潜力。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笔者的研究以某地方高职院校作为个案,存在着局限与不足,但毕竟是来自教学实地调查的结论而非个人的主观认识。作为CBI在高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实践的具体形式,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有关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学生适应力和评估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将在后续研究中加以讨论。

参考文献:

[1]Brinton,Snow,Wesche. Conten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M]. New York Newburry House,1989.

[2]Met.Learning Language through Content Learning;Content through Languag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1,(4).

[3]Leaver,Stryker.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3).

[4]Richard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Stroller,Grabe.A Six-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M].NY:Longman,1997.

[6]常俊跃.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37-40.

[7]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16-20.

[8]李健.CBI教学理念新探——CBI对ESP教学形式的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5):108-110.

[9]刘学民.英语阅读技巧与实践[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优才教育 阅读课 系列化教案 叙述类阅读 议论类阅读

正文:

中学语文阅读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有利于智力开发。读书越多,脑子越活,观察、判断、推理以及想象能力就不断加强,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感知过程,通过阅读,获得了知识与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是智力的基础。同时,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思维基本过程的训练,是思维方法的训练,这都属于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智力的核心。”①随着信息社会信息的急剧增长与更新速度的加快,我们不但要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尽最大可能的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一教学领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块尽可能广阔的天地。本文所指的阅读课,即指课程化了的课外内容的阅读课,一般在图书馆、阅览室完成。在中学教学实际中,这类阅读课该怎么上、其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该怎么评估测控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优才班的语文教学,作为本校教学特色与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思考如何利用好阅读课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容量与文化视野,开发提升其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尚需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索。

目前各方面形成的共识是,优才班学生课外内容的阅读时间与阅读量应该有充分的保证。因为这些学生的先天条件确实优于普通学生,在等量等强度的正常教学任务下,不应该将他们限制在应试任务中,而应将阅读课作为充分发挥他们才智与能力优胜性的舞台,因为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从教育的功能来看,受教育者应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有知识的人;第二层次,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会思考分析的人;第三层次,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人。”②因此教师势必要将阅读课上成真正拓展个性的课程,而不是简单的累积一些知识就可以了事的。优才班的阅读课理应成为创新教育的重镇,其作用应该是无可替代的,关键就在于怎样操作。

阅读课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开设上极大的随意性,即开设者在没有主导思想的指引下,便仓促上阵、盲目施教,最终以散漫无边、放任自流的“阅读”替代掩盖了作为“课”的严密有序的本质。这种误区如果在优才班的教学中不加以妥善解决的话,那阅读课这块阵地就形同虚设,它至多只是给学生提供了45分钟的休闲时间而已,根本起不到教学教学应有的目的。

阅读课既然是课,就应该有课程实施的指导文本——教案。教案的出现,是施教者教学理念的具体化、措施化,是对一堂完整的课的过程与环节进行组织与引导的“实施手册”,也是阅读课真正有序化、计划化的体现。很难设想,没有教案的阅读课,教师与学生会真正有目的、有序列地参与进去。缺失教案预备的阅读课是无法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的。要在优才班实施有价值、能达成具体目标的阅读课,就必须编制出详细严密而又灵活开放的特殊教案。

确立阅读课必须有教案是第一步,要使优才班的阅读课真正步入正规化,还必须使这种教案系列化,形成独特的教案体系,实际也就是形成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系列。由于阅读课不等于简单的课外阅读与课外作业,而是切切实实的课堂教学,因此它应该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换句话说,它必须有一个既定的依托——课本知识。这不但体现了语文“课”的目的,也是防止阅读课无序化、散漫化的有力保证。当然,“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缺一便无法提高和飞升。”③

但阅读课毕竟和一般的语文课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阅读课上,学生的主体性占据了更为显著的地位,这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学习自主性的天地,它有着其他类型的课所不能相比的轻松愉悦;它更强调自己动手、各取所需。因此,怎样在既强调学生做主的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呢?这就需要预先构思编撰精密的教案系列。我觉得把这种教案系列称为“小专题阅读训练系列”则显得更为明确、直观。

什么是“小专题阅读训练系列”?这应该是在设计优才班阅读课教案时,不把它作为普通的知识传授教案来处理,它与一般教案的不同点可以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 它既需依托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走向,又要大胆向外拓展延伸。

因为课本上的内容、知识量不仅狭窄,而且相当一部分已显陈旧老化,不适宜于优才班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以阅读课形式引入大量新颖丰富的语文资料,充分融入课本知识的体系中去,将对学生的成长起极大的作用。

第二、 它不是统一固定的,而是开放变化的,所谓随时而进、随需而立。

课外的语文资料、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固定化、模式化的教案是与之相背离的。应该使阅读课教案建立成一个与外部信息及内部学生需求互动的体系,这是此类型教案的真正生命力所在。

第三、 教案与教案之间应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不必讲求太过严密的逻辑性。

它以相对独立的小专题形式出现,每一小专题均依托教材、融汇课外,完成一个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这个目标的完成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达成,目标与目标之间、专题与专题之间、教案与教案之间应该是相互穿插进行的,形成滚动前进的教学方式。在本校“三注重”(注重学法、注重情感、注重创造)教学模式中,这点是可以得到理论上的有力支撑的。

明确了以上特点,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特征和语文学习的规律,优才班的阅读教案系列应由两个版块构成:

叙述类阅读教学

论述类阅读教学

本校优才班学生入学时年龄处于一般儿童的小学后阶段与初中起始阶段之间,心理因素、能力因素诸方面均体现出典型的儿童机制,这是不因其智商因素而改变的,这在他们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上体现得犹为明显。因此,少年班初始阶段的阅读课应定位于培养学生通过自主的、有选择的阅读,建构起较为健全、活泼的叙述能力,因为这是整个人类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石。在“叙述类” 这个大版块中,应依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依次设立诸如“写景类阅读专项”、“对话类阅读专项”、“叙事类阅读专项”乃至“传记类阅读专项”等近十个小专题,包括传统的“四大名著”等的阅读任务都可以依据这个序列的阅读来完成。当然,如前所述,这些小专题之间是可以参差进行、交叉前进的。这是优才班学生在第一学年应完成的任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能力的构建齐备,在第二学年应引导这些学生超越同龄学生,凭借其理解、记忆、推理等先天优势,迅速向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靠近(请注意,是靠近、趋向而不是完全等同)。因此,在第二学年的阅读专题教案中,应充分体现“论述类”的比重与地位,但同时仍应维持一定水平的“叙事类”阅读指导。所谓的“论述类”阅读不应再停留在简单的对叙说描写的领会与掌握上,而应通过诸如“论述类阅读专项”、“科技类阅读专项”及报章杂志相关资料的精选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严密、精致、高于逻辑力量的语文综合能力。

通过这两个过程的转移,滚动式地进行十余种相对独立的阅读专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心智的健全与提高。而这样形成的阅读教案,又可以成为优才班教学指导、目标达成的依据与措施,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极有价值得组成部分,但同时这也对学校信息与资料的搜集丰富工作、教师的与时俱进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就目前的实施情况看,从理论到操作过程还大有探讨、丰富的地方,这将是一个长期性、开放性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① 王家伦等编《语文教学法新论》(华夏出版社,1996)

第3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策略 现状 对策

一、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现状

根据阅读理解测试以及相关调查问卷,我们可总结出高中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策略的现状特点:在英语阅读理解上,学生对阅读策略的运用率普遍较低。在阅读学习上有盲目性,没有把握科学学习方法;在阅读观念上,有的同学认为阅读的收获就是由文章阅读中获得新词。而有些同学认为阅读主要是增强阅读能力。英语成绩优秀者,可根据具体阅读目的而运用不同方法。而成绩较差的学生,阅读方式主要是慢慢细读;其次,很多学生忽视课外阅读,很少将英语故事、英语杂志报刊等作课外读物;在理解过程中,自我监控有待加强,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遇到阅读困难时会退缩;学生很少运用自我评价策略,也没有自我阅读测试,对其阅读技巧、阅读速率、理解状况缺乏了解。面对生词,成绩好的同学,会有选择性地对生词进行查阅,而成绩差的同学,一遇生词就查词典;在“拓展”、”推测”、“根据上下文情境”等策略上,有学生有时运用。他们一般依据上下文进行词汇猜测,由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优异生,则会利用拓展策略;另外,学生较依赖母语,常用中文归纳大意,逐字逐句将所读课文翻译为汉语。此外,有些学生不喜欢总结与记笔记这一策略。

二、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教学对策

2.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阅读教学中,就算教师对语言知识点分析透彻,这不意味着学生学好了阅读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时间,而不是代替阅读。如教师讲解过多,亦或孤立地分析词汇及其结构,那么学生则误以为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关键途径,因而对任一文章的阅读运用同一模式: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由阅读本质看,可归属为实践课,这需要教师重视阅读实践,指导学生进行思索、分析、判断与理解,并联系已有背景知识实现阅读任务。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选练习材料,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而并非文章解释者。

2.2引导自我阅读与评价,关注阅读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学习中,学生自我阅读与评价都是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调整与改进阅读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阅读体验,并指导其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形成正确学习习惯与策略。其次,关注学生阅读过程和方法,精设阅读活动。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准备语言材料,也需设计辅助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阅读策略。如课前讲解相关背景知识;课文阅读时,示范与指导阅读方法与技巧;通过多项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阅读后对材料内容进行写作、讨论等。例如:教学Unit 1 School life时,在阅读环节,教师可提问:Find out the key sentence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nd answer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content of each paragraph.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掌握scanning and skimming阅读策略。此外,教师还可穿插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如西方生活方式、教育模式等。

2.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策略

为丰富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应重视课外阅读,以补充与延伸课内知识。通过阅读,学生可得到知识,丰富经验,这又有助于阅读学习,如此循环往复,则可逐步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在课文阅读中,学生可自由选材,或者教师推荐,以英美文化为主。这样,让学生可以自我体验与提高。同时,课外阅读指导,需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并适当进行听读、读写、读说结合,以促进多样化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让学生明白阅读方法应根据体裁进行相应变化。其次,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培养。如培养学生词义猜测与推断能力。例如:If you are capable of working twelve hours a day without a rest, and if you can engage in physical exercise for hours without seeming to get tired, then you are indefatigable.其中,“indefatigable”这生词,我们可根据上下文,依据逻辑推断,猜测其意思:如果一个人连续工作12个小时,可进行数小时的体育锻炼却不知疲倦,依据逻辑可判断这人是“不知疲倦的”人。

参考文献:

第4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我作此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也就是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边学习理论,边指导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具体作了一下的研究:

1.首先我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通过对国内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的阅读,我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依据。

2.依据课题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

(1)现代阅读理念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没有尝试到;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读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这是源头活水。很多孩子,家长甚至包括我们老师也不太清楚到底让孩子读些什么;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实验中确定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也需要探索一些指导策略,至今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策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评价,课外阅读的评价就更难以把握,这无疑就影响到阅读效果。

(2)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分析其实就是寻找问题。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探索研究。主要发现了如下问题即研究对象:第一,解决孩子读什么的问题。课外阅读必须解决量的问题,量变才能达到质变。首先建立班级小图书角但是要与以往做法不同。我们现在只是简单得让孩子捐书,我一直在试着探索一种新捐书模式。我觉得应该通过网上查询,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指标,给学生列出相关的书目,发动学生的力量,去购买书籍,这样,我们班每个学生图书的拥有量就不是3本、5本,而是上百本,而且是高质量的。第二,引导孩子树立课外阅读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是确立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本着这样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所以应“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图书,自己确定在多长时间内读完一本书,自己选择读书的时间,自己选择阅读后成果的展示形式(目前我们的展示形式有阅读笔记积累、美文背诵比赛、讲故事、预备铃前十分钟的时间向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等形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出来了,教师必须督促和调动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计划,学会确定目标。虽然仅仅半年时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关于课外阅读的评价,我拟想从阅读习惯、阅读态度、阅读能力、阅读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目前评价机制还没有落实。

第5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迁移  翻译  英语阅读

一、引言

自中世纪语法翻译教学法出现以来,各种教学法陆续出现并被褒扬,相应的前一教学法就会被打人冷宫。最早出现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也没逃过这一命运。由于人们对语言学习认识的转变,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等教学方法相继出现,致使语法翻译教学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通过自身的语言学习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翻译教学在二语习得中仍有着其它教学法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英语在日常交流罕见的西部地区,翻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英语阅读课的目的与任务

阅读是读者利用字、词、句、篇章以及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目的地预测、思考、获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公外六级考试要求学生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Times或Newy0 Times的社论和政论文章;能读懂难度相当于TheGreatGatsby的文学原著,难度相当于hTeRiseandFalofthehTirdReich的历史传记。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结构和文体风格。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40—180个单词,理解准确率不低于75%。对英语专业八级的要求是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能在5分钟内速读1,600词左右的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事实和细节。不难看出,大纲对阅读速度以及理解程度做了明确要求。ChristineNuttall也指出“阅读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以适当的速度默读并充分理解原文的独立阅读的能力”。(Nuttall,2002)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理解选择题以及翻译题是必须的题型。姑且不说翻译,阅读理解中涉及对词汇的测试题、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某项知识点的题、以及对句子结构的理解的题,都要求考生全面理解全文或相关的句子。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这里的理解,我们不能否定是母语思维的理解,说白了,就是翻译成中文式的理解。

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按说对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既有目标性,同时也有兴趣的。但笔者教学专业英语阅读课程多年,通过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虽然知道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大量阅读对听、说、写等是很好的辅助途径。但学生们对阅读课的兴趣并不高,主要是学生不够重视该门课程;同时,由于受精读课程以及母语习惯的影响,学生总希望把课文的每句话都完全理解,更希望老师能翻译某些句子,而事实并非如此,久而久之,对阅读课就没多大兴趣了。

三、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语言虽不是与生俱来,但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名十八岁的大学生,他的体型、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成型。他从出生那天起,天天耳濡目染的都是母语,虽然中学英语课堂上也会听说英语,但受到英语的熏陶,和母语听说的量相比,英语的简直是微乎其微。心理学认为语言与人类大脑活动和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依赖于思维,它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沃尔则认为思维依赖于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无论语言和思维谁先谁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母语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第一语言反应系统,是在没有任何其他语言系统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而二语习得是在母语思维已经形成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时母语思维模式已经内化,固定化。所以,我们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母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并利用母语学习时的技巧和经验来指导英语阅读和学习。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课堂上听说的都是英语,或者说每天大部分时间接触的都是英语,但由于母语环境以及母语优先原则,总体上说,学生的母语思维非常活跃。恰到好处地运用母语思维,对他的外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完全有可能掌握用外语思维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言语和写作能力,这也是外语专业明确且可行的目标。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可能独立于学生既定的心理文化结构之外。相反,能否有效掌握外语是与中国学生既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密切相关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母语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他的外语学习也轻松,表达能力也强。英语较差的学生,相对来说,他的汉语知识也薄弱,理解力不强,母语的言语表达能力也较差。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年,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非常刻苦,但学习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汉语较差,从论文指导等了解到他们的父母根本就不会汉语,回到家乡,交流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语言,所以,英语对他们来说是第三门语言了。

第6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论文摘 要: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地位。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理应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民主、多元、开放是新世纪的重大主题,不同思想、价值观并存,彼此交锋、碰撞和融合,人们需要学会在多元的社会中相互理解、分享和合作。

自主阅读教学崇尚个性自由、自主发展,追求批判、创新,关注民主、多元、开放,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一、自主阅读内涵和理论依据

1、自主阅读的内涵。

自主阅读指学生以自主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特征而进行的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于两个层面: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的自主强调学生对阅读过程和环节的充分占有;认知层面的自主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阅读时支持和调控行为自主的认知背景(包括阅读思维、方法、策略等),二是指向文本内容的认知自主,即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包括个性化解读、批判性解读和创造性解读)。在将自主阅读的涵义界定于两个层面的同时,我们更为关注认知层面的自主,因为只有认知层面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的自主;否则,行为上的自主将由自觉退化为低层次的自由。

2、自主阅读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小学语文自主式阅读有效性保证策略

自主式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遵循“读中悟、疑后想、探后练、练中创”的教学原则,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那么,如何有效保证阅读过程不出现偏差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阅读及问题探讨之中呢?我们认为至少必须采取四项措施:

1、任务驱动。自主式阅读不是漫无目的地翻书,更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是小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忙忙碌碌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事可干作旁观者。教师要确保全班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阅读、质疑、探讨活动之中,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阅读及探究任务,利用任务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分层次的,包括预先设计的和课堂生成的;任务必须能满足不同个体阅读需求的多样性,能切合不同个体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任务驱动是实施自主式阅读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2、小组讨论。新课程标准下,小组讨论是课堂活动最常见的形式。小组讨论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及不同见解。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辩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也可以使思维深化。但是,小组讨论也不可滥用,使用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必须具体、有可讨论性,其结果应该是多向性的,能充分引发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

3、有效调控。有效调控课堂活动走向也是教师主导地位的表现之一。课堂活动中,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时刻关注班级的整体情况。尤其是学生自主式阅读课堂,老师要注意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后半部的“死角”,发现有学生没有进入状态,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集中精力,进入阅读和思考状态。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性格内向、羞于主动发言的学生,要利用调控手段鼓励引导这些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

4、培养习惯。好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益。而好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学生养成了乐于阅读、勤于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那么组织自主式阅读教学就轻而易举了。

第8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 成立课题组。

2、20xx.11——20xx.1 开题、评审、修改。

3、20xx.2——20xx.2 实验、明确要求。

4、20xx.2——20xx.4 初步总结。

5、20xx.5——20xx.12 归纳模式。

6、20xx.1——20xx.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第9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 重庆高考英语阅读 课程改革 测试材料 阅读可读性

1.引言

根据国务院部署,1999年教育部组织专家起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此为开端,全面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服务这次课程改革,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多个省市先后开始了英语课程改革。重庆市作为最后一个试点于2010年开始了改革,从秋季开始使用重大出版社出版的新英语教材。教材变动不仅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且教师也是摸石过河,对高考走向难以确认。为了把握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教法下的高考命题方向,有必要对重庆市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进行研究。

2.可读性解析

可读性,也称易读性,是文本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程度和性质,是阅读材料的选择及阅读测试评估的重要方面。影响可读性的因素主要是语言的形式,如句长、生词量、语法复杂度等。可读性虽然“只考虑语言材料的形式要素,而且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设计的。但它为我们阅读测试和阅读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自20世纪20年代Vogel & Washburne提出第一个测定可读性的公式以来,语言学家们研究出上百个测定可读性的公式,常用的有Automated Readability Index(AIR),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Gunning Fog Index,SMOG Index,Fry Readability Formula,and Coleman-Liau Index。这些公式广泛应用于教育、保险、医疗、军事等领域。可读性检测,可以采用Microsoft Word软件,在“工具”中的“拼写和语法”下的对阅读材料的可读性(Readability)检测。也可以使用ReadMe 2.0软件对文本的性质进行统计。

3.重庆市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可读性分析

3.1研究对象和工具

本文选取了近三年重庆市高考阅读材料作为分析资料,采用ReadMe 2.0软件对文本的可读性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横向和纵向来考察高考英语阅读命题选材的信度。

3.2数据收集

高考真题通过网络下载收集后,为保证被处理的数据的信度,手动对相关的数据作了一下修改或删除,如删掉阅读中的中文注释(ReadMe软件对中文无法识别,加中文相反会增加文本的难度),对文本中的标点进行校对等。

3.3结果与讨论

如上图所示,根据表1的Flesh Reading参考量表,五篇的难度依次为简单、很简单、简单、偏难、很难。每篇单词量相差不大,基本集中在240―300之间。

4.结论

本文对重庆市近三年高考英语阅读测试材料可读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重庆高考阅读选材信度较高,难度略有增加趋势,基本遵循篇章从易到难的原则,但从易到难的难度系数跨度较大,不易区分中下水平的学生,相对来讲区分度偏低。另外,材料的参考量表也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而设计的,对我们只能作为一个相对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Heaton,J.B. Writing Language Test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辜向东,关晓仙.CET阅读测试与大学英语阅读教材易读度抽样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3]汪臻,夏谷鸣.2009年浙江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