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中西方礼仪的异同精选(九篇)

中西方礼仪的异同

第1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起源,交际,餐桌,服饰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改革步伐加快。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礼仪之间的不同给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起源的差异

中国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最早为宗教祭祀活动。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如:雷电,山蹦,地震等),便对自然产生敬畏。于是运用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来祈求风调雨顺、降福消灾。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其他礼仪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在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西方礼仪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纪希腊。礼仪发展最初为宫廷规矩,后在美国得以迅速传播,并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在人们生活中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并迅速形成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西方国家共同遵循的礼仪规范。

二、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1.称谓礼仪的差异

在中国,同辈之间可以直接以姓名称呼对方,而对长辈,若直呼其名则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然而在西方,这方面则比较随意,他们习惯对等的称呼,习惯直接以名字称呼对方,不过则一般限于两者以前见过面。若是第一次见面并不知道姓名的人,一般会以Sir,Madam称呼对方,这种称呼方式要单独使用,如果是Mr,Miss,Mrs.等则要与姓氏一起使用。

在中国,人们还喜欢使用直接以某人的职位来称呼别人,如张处长,李院长等等,而在美国,人们很少直接用职务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医生,法官等。

2.交谈礼仪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崇尚个性,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日常交谈不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问价钱。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而中国人则比较热情好客,喜欢嘘寒问暖,饱含热情。

另外,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两人谈话时,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为宜。不得以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3.告别礼仪的差异

西方朋友告别时会说:“我会保持联系”。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没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联系。此外,西方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别,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我还有事情,得回去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国家是被认为是失礼的举止。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见面打招呼,介绍别人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差异,只要平常多注意观察这些差异,就能发现并注意,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

1.座位安排的差异

中西双方都讲究宴请宾客时的座次安排。中国传统上常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坐。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坐,以左为尊。西方宴请宾客一般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客人的一般次序安排座位,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坐,夫妇也分开坐。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稍高,男士要为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方便就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2.餐桌上取食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酒劝菜为礼貌,以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绝不会勉强别人,客人一般随女主人动作。主人若询问想吃点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中国人则会主动拿茶或饮料,并不断添茶。西方客人面对这一情况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习惯,中国人不得习惯是不能呢让杯子空着,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喜欢穿保守式样的服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带耳环的习俗。而在平时,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裤。在穿戴上,英国人是最讲究的,在交际应酬中,非常重视绅士,淑女之风,在参加宴会时,要穿燕尾服,头戴高帽,手持文明棍或雨伞,这是他们的标准行头。女士穿深色套裙或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是首选颜色。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人的服装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式样、外形、结构、风貌特征、色彩、图案、审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并无二异。

五、中西方礼仪差异的原因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外国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五形,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

另外,中西方文化环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当今世界的礼仪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有礼仪的基础上去适应和接受西方礼仪,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礼仪传统的同时,注意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礼仪,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抱残守缺。只有认清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 (美)艾米丽勃朗特.《礼仪》[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曹明义.《体验西方礼仪》[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 魏南.《中西方礼仪差异》[J]科技信息,2011.

[6] 孙爱珍.《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N]山西:山西教育学院报,2002.

第2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中西礼仪文化导入渗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25-02

礼仪、礼节是良好社会关系、公共关系的基础,是良好人际交往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能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予公众一种亲和力以及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感,而且会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充满和谐与成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形象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的竞争力,在人才求职招聘会上,常常是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任用。在招聘者面前展示文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也是一个好员工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共识。可见,良好的个人形象是第一竞争力,讲究礼仪能和机遇结缘,礼仪决定了职业生涯,决定了人生的命运;礼仪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院形象的主要附着点。本文探讨如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导入和渗透中西礼仪文化,以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塑造学院形象,落实素质教育。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礼仪文化

(一)礼仪文化意识的激发

高职院校的师生是学校的形象大使,时时处处都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现学院的风采。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的影响,礼仪修养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还比较严重。例如,在公共场合缺少自我约束,出现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失礼行为;在校园、教室内情侣过分亲密,旁若无人,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上课老师点名时学生请人代答,或者主动帮好朋友代答;在图书馆没有把手机铃声调到静音或者关机状态;人际交往中表现莽撞、冷漠、自私,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此类行为,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孟子说人有四心:恻隐(同情)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对部分学生的礼仪缺失,善意的提醒能在某种程度上唤起礼仪缺失学生的“羞耻感”,同时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校园的礼仪文化建设。

大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适当的学习策略,基本功和语法知识不够扎实,英语学习兴趣较低。教学如果片面强调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很难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会使学生更加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果从唤醒学生礼仪文化意识入手,通过观看原版英文电影、着重对比一些“表面可见”的中西礼仪文化、分组讨论并作报告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奇特和富有异国情调”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将获得极大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得到激发,为礼仪文化的渗透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二)中西礼仪文化知识的汲取

中华礼仪与西方礼仪都是文明时代的产物,彼此的礼仪原则必定会有某些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强调尊敬对方,都提倡衣着得体、言谈文雅、举止有节、礼让为先,等等。当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体会到“表面可见”的中西礼仪文化后,再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英语词、句、篇等语言层面的文化渗透,汲取更加细化的中西礼仪文化知识,满足他们在礼仪文化意识觉醒后的内在需求,能为他们形成更深层次的礼仪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华礼仪与西方礼仪由不同的民族所创造,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各自的礼仪必然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强调礼要发自内心,人们要不断增强内心道德修养,只有道德高尚,才能彬彬有礼。在人与人交往中,提倡真诚、质朴、自然,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反对华而不实,虚假做作,对于礼节,只有原则的规定,不死扣细节。

西方礼节则注重于外在形式和细节,如西式的“入座”礼仪:落座时,右腿应后撤半步,轻稳地坐下,起立时,右腿向前回收半步,用小腿的力量将身体支起,并保持上身的直立状态;西式的“握手”礼仪:行握手礼时,距对方约一步,上身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齐,拇指张开,并上下微动,礼毕即松开;西式的“微笑”礼仪:露出六颗牙齿。可见西式礼仪非常重视形式,只要在形式上做得一丝不苟、中规中矩,礼的要求就完美地达到了。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礼仪文化

(一)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发掘探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网络、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影、视频等为文化渗透提供了有效途径,充分利用这些载体鼓励学生拓展国际视野,自主发掘探究中西礼仪文化,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不容易忘记,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英国,学生上课迟到后,为尊重老师而不打断老师的讲课,不敲门也不喊报告而是静静走进教室落座。但是在我国,教师通常要求迟到的学生先敲门喊报告,在得到允许后,方可入座以此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中国学生打断老师讲课的举动会被西方学生视为不懂礼貌,而西方学生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又会被中国学生认为是不尊重老师。在了解到文化差异后,学生会明白,实际上两者都是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尊重和礼貌,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虽然西方礼仪文化占据国际礼仪的主导,但不能因此说西方礼仪最好、最优越。实际上,中西方礼仪各有长短,不能说谁好谁劣,应正视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相互借鉴。

(二)创设情境,进行礼仪实践体验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模拟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各项礼仪实践的体验,通过反复训练,自然而然地接受异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模拟“打招呼”这一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通过这司空见惯的小事亲身体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在我国,熟人碰了面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不用上班呀?”这本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是最平常的打招呼的方式,但如果拿这些“套话”与西方人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you going?”“You don't have to work today,right?”他们一定会感到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因为这些“套话”对于西方人来说全部是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西方人常用“Howdo you do?”“Nice to see you.”等来打招呼。可见,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运用语言,而应兼顾文化差异,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如,模拟“迎接远方来客”,我们常以“你一路上辛苦啦!”表示慰问,可是,如果用“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journey,”这一语法上正确的英语来迎接英语国家的客人,他们听起来会觉得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下他们使用的寒暄语往往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或“Did youenjoy your trip?”等这样令人愉快的语句。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如果无视文化差异,把中文礼貌用语套用到英文中,就会造成语言选择上的失误,出现中文式的英语。

第3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 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 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 and 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 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 leave 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 pick the flowers(不要摘花),Don't throw things at 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第4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1.在比较中英礼仪文化异同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比如:在人际交往中,中西文化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而这些不同的文化习惯从头至尾都贯穿在英语日常行为中。众所周知,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其次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所有的种种这些是文化风俗不同也好、还是行为习惯不同也好,当教师们充当传播者使者的时候,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接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还有外国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知识,启迪了智慧!

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学生不仅需要了解这一内涵,更重要的还要知道取舍,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现在学习、了解国外文化知识就是为了能与国际接轨,及时把握信息,促进自身的提高。

讲文明守礼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和做人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晚辈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要用准确的称呼。而在西方,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姓名,这样可以表示亲近。在中国,使用亲属化的称谓非常温馨亲切,可以有效缩短交际者心灵之间的距离。但假如套用到英语中,就会适得其反。

如,在中国常常用"老爷爷、老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使其有一种被尊敬的感觉。但在英国,人们忌讳"老"字,因为"老"在他们看来就意味着"年老体衰,失去活力",喊他们姓名,恰恰会使他们感到亲切。中国人以"老"为尊,西方人不崇尚老,而崇尚年轻活力。可见,中西文明礼仪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语教学也要在比较中西文化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又如,中西饮食礼仪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国人就餐时,男士为女士挪开椅子,等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让长辈先入座,体现了对老者的尊敬。可见,可以通过比较,教育学生在吃饭时注意餐桌礼仪:吃饭要请长辈先入座,要主动为老人添饭夹菜,离席要说"大家慢慢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礼仪的异同,还使学生懂得该如何讲究餐桌礼仪。

2.在交际用语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第5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摘 要】中国和俄罗斯一直是友好的邻国,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全球化趋势下,两国的跨文化交流的趋势尤为明显。然而,餐桌礼仪文化恰恰是这种跨文化交流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从主宾礼仪、就餐礼仪、餐具使用等几个方面对中俄两国餐桌礼仪基本常识进行介绍,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中俄餐桌礼仪知识。

关键词 中国;俄罗斯;餐桌;礼仪;差异

作者简介:王岩(1983—),女,呼伦贝尔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1 中国餐桌基本礼仪

1.1 主宾礼仪

在中国请客吃饭办事是常事,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提前预定的地点,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这反映出饮食文化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中国人不但热衷饮食,而且还很讲究饮食礼仪虽然他们有时说话声音较大,给人以吵闹的印象但在他们的餐桌背后隐藏着多种礼仪。

1.2 就餐礼仪

就餐时姿势要端正,脚自然放在自己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手肘不要靠桌子,或放在临坐椅壁上。进餐时要温文尔雅,从容安静不要急躁,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1.3 餐具使用礼仪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的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2 俄罗斯餐桌基本礼仪

2.1 主宾礼仪

俄罗斯人到别人家做客或者邀请人到自己家做客一定要提前邀请,可以口头邀请,电话邀请,比较正式的也用书面邀请。这样以确保被邀人在确定时间到达,以便主人做好迎接客人的准备。俄国人对朋友十分热情实在,不论家境贫富,烹饪技艺高低,都要像俄谚所说,“炉子里有啥,往桌上端啥”。

2.2 就餐礼仪

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刀叉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用餐者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服务员会把它们收走。如果下一道菜还要使用刀叉,盘子左右没有备用的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

2.3 餐具使用礼仪

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匙。其基本用法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汤匙的持法与握笔的方法基本相同,即匙柄置于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用中指在柄下拖住。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使用刀叉进餐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持刀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一般是切一块吃一块,不要一下子切完,每块大小要掌握在一口量为宜。

3 中俄餐桌礼仪异同之处

3.1 从餐具使用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叉和筷子,不仅他们的发源地出现的环境不同,而且使用也不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餐具时中俄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

3.2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中俄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俄罗斯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3.3 从就餐氛围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俄罗斯餐桌上的静是中俄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俄罗斯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俄罗斯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3.4 从餐桌话语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俄罗斯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

总之,各国不同的文化才构成世界的丰富多彩,本文通过对中俄两国的餐桌基本礼仪进行介绍和说明,使我们对中俄两国的基本礼仪有所了解。通过对比了解到中俄之间的餐桌礼仪文化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归因于两国不同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地理物产和气候。但是,虽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热情、好客的,都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中俄礼仪文化进行详细的对比,通过各个方面来看中俄文化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对于中国人,我们一出生便开始了品味中式饮食了,因而或多或少对厌倦中式饮食。同时我们现在又正处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中,西方饮食的进入使得我们有了新鲜感,开始习惯出入西式各种快餐店,这中间就包括俄罗斯式餐厅,品味与中式饮食不同的俄罗斯快餐。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密切,礼仪文化不断的渗透两国的礼仪文化会不断的被传承下去。虽然礼仪文化都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我们民族已根深蒂固的礼仪文化传统是不会变的。

参考文献

[1]朱一飞.俄语学习[J].2009(3,4.6).

[2]孙飞燕.俄罗斯餐桌礼仪漫谈[J].俄语学习.2009(03).

[3]丁昕.丁昕集[M]黑龙江大学出版,2007.

[4]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02).

[5]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6]张月明.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之俄罗斯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吴克礼.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9]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Z].文汇报:笔会.

第6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礼仪;行为差异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文化冲突与文化障碍也随之增多。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来说,熟悉不同国家的礼仪,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商务礼仪的行为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务语言,商务非语言以及价值观几个方面

一、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商务语言的差异

首先,词汇的意义不同。在语言的诸因素中词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在词语的内涵方面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很大。因此,对于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来说,掌握英语词汇的含义,有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我国,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幸运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然而,在美国,龙(dragon)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在英语中,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

第二,见面语不同。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中少见的,因此常常引起西方人的误解。在汉语中可以直呼一个人的名字作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例如,商务人员可以这样相互问候:“李总经理!”对方回答:“王总经理”;但是在英语中不能以称呼代替问候,如果在英语中有人这样打招呼:“Professor Wilson!”。Wilson教授会以为你有事找他。

第三,敬谦语使用的频率不同。英语中虽然也有谦词,但只是零零星星一些,不像汉语词汇那么丰富。在中国,对别人的表扬总是自谦。如“哪里”、“不好”、“还不够”等;而在美国,他们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他们在得到别人赞扬时回说“Thank you!”。例如:中国的王琳遇见了一位美国朋友杰克,杰克夸王琳的衣服漂亮,王琳却说自己的衣服不是很漂亮,也不值多少钱(其实还挺昂贵的)。当杰克听说衣服便宜,想买一件送给自己的妻子,询问王琳在哪买的时候,王琳支支吾吾说不出来,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人们习惯了贬低和自己有关的东西,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美国,人们都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商务非语言的差异

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商务非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中国商务人员的礼节动作是两人先握一下手,然后相互靠近,两人的手仍不松开,或者干脆变成相互拉住不放啦;而在美国,商务人员握手是两人以手相握,然后马上松开,两人身体距离也随即拉开。第二,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耸肩常常表示“有什么办法呢?”、“我不知道”、“无能为力”;而在中国商务人员表示上述意思时只能是摇头或摆手。第三,在商务活动中,在听别人谈话时,中国的商务人员习惯于默默地听着,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是非常不礼貌的;而美国商务人员则认为这样是没在好好听或是厌倦生气了,他们会一再重复。因为在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联想收购IBM之前,联想实行的是“家文化”,每次会议上,都是高管发言,员工默默的听着,几乎不发表言论。在收购IBM之后,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公司规定会议上,中国员工的发言时间比美国员工的发言时间长5分钟。这样,大家群策群力,畅所欲言,促进了联想的发展。

三、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比西方人要强。馈赠礼物是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中国,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而在美国,对于礼品的价值不像我们那么看重,一般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于此同时,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怎么说,这就导致了中国人重面子,做了不合身份的事是有失脸面的。而在美国,他们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第二,中国人着重关系(Relationship Focus),美国人着重交易(Deal Focus)。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乐于感情投资,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为了是建立友好关系,以便建立长远的相互信任;而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喜欢开门见山,他们愿意在第一次会见的时候就能得到口头承诺。在会谈中,中国人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而美国人习惯了集中精力,速战速决。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碰撞摩擦也日益增多。要想成功的进行商务交流,就必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跨文化视角下各国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文化障碍,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7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禁忌;餐桌 ;礼仪;中西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受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影响较深。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大家对有些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我们将从上菜顺序这一方面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探究其根源,加深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了解。

一、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分析数据,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只有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但除此之外,大家对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径较多:有从课堂、书籍、社交等途径获得的,但是大家从网络和娱乐生活获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访者多数认为我们的课题对平时的影响比较大,在某些场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这一方面使得大家对其了解能够加深,另一方面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上菜顺序这个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研究。

二、正 文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上菜程序作为餐桌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西饮食习惯差异的体现,也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重要体现。

1.西餐点菜及上菜顺序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菜单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

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

1)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

2)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

3)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和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还有一些蔬菜是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熟食的蔬菜通常和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为配菜。

6)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7)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喝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2.中餐的出菜顺序

1)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

2)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3)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4)“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3]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5)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

6)最后则是水果。上菜的顺序不仅体现了中西饮食习惯的差异,更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结语

餐桌文化文化作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自然不容小觑。通过上菜顺序这方面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到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及其渊源,并将其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课题的探究,便于中西学者的日常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3]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第8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

1礼仪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英语教学与礼仪文化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3在英语教学中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3.1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学生学习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称谓礼仪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汉语中,出于礼貌,常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称谓能使被称呼者觉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着“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们会感到亲切,自然,若被称为“oldgrandrn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恼火。他们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利和能力。可见,一种文化礼仪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适用。

在学习Foodanddrink话题中,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饮料(ddnks)等几道菜式。中餐则没有那么复杂,但有丰富的酒文化。英国人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而英国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这样是不礼貌的。同时教育学生在就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如在家里要请长辈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是要小口吞咽,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在学校就餐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坐在指定座位,安静文明进餐,不偏食,不挑食等。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学习Clothes话题时,学生学到了各种颜色,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服装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和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影剧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4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导入礼仪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4.1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赞扬和应答,邀请或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往往是学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学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礼仪文化知识,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因而还会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导入的礼仪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超出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范围,因而不适于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牵涉到教材编写,内容选择,传授方法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

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礼仪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礼仪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骅.《中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陈申Ⅸ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第9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中西文化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而电影作为一种大家喜欢的文化传播形式,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电影《喜宴》是一部经典的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各个方面。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不但能体会西方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一、电影《喜宴》简介

高伟同年近30岁,与一位名叫赛蒙的同性恋朋友共同住在曼哈顿。为了传宗接代,有着中国传统的思想的父母急切地盼着高伟同结婚生子。在赛蒙的坚持之下,高伟同决定和他的一位房客结婚,她叫威威。威威来自中国大陆,是一位艺术家,她身无分文,急需一张绿卡,而与高伟同结婚后她可以顺利地拿到绿卡。除了帮助威威之外,高伟同和赛蒙还希望这样做能够安慰高伟同的父母。

高伟同的父母打算去美国准备为儿子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高伟同不敢告诉父母事实真相,只得和赛蒙以及威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父母的到来。在婚宴上高伟同喝了很多酒,以至于在新婚之夜,他和威威假戏真做,成了真正的夫妻。没多久,威威发现自己怀孕了。后来,高伟同的父亲因中风被送进医院,此时高伟同不得不向母亲坦白了真相。但是高伟同和威威还是打算把孩子留下来,并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赛蒙,请求他做孩子的另一位“爸爸”。影片最后的一幕是,在美国机场,高伟同携着妻子和赛蒙,目送二位老人登上飞机。

二、电影《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中的人物既有中国人也有美国人,因此故事中有很多中西文化碰撞的情节,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最直接的表现。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此影片中表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在孝顺和家庭观念方面的差异

《喜宴》中的主人公高伟同的父亲和母亲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他们都盼望着能抱孙子,因此他们每隔两三天就给高伟同打电话,催促他尽快结婚。在中国,有句俗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子女是否孝顺,最关键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生子。这就反映出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和道德标准。我们中国人认为,礼仪代表尊敬,尊敬是礼仪的精神内涵,礼仪和尊敬对于维持和改善关系能起到积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的圣人们尤其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人们应该遵守礼仪,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在修身和与人交往的技能方面,我们强调五个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三种美德――智慧、仁慈和勇敢。在家庭美德中,孝顺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句著名的古话是“百善孝为先”。事实上,孝顺反映出中西在道德标准上的差异。中国的家庭都很大,有很多的亲戚,所以就需要通过礼仪和道德的约束来维持社会秩序。相反,西方国家的家庭很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表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关爱。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孝顺和家庭观念方面中西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中西在面子问题方面的差异

电影《喜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高伟同决定和威威结婚,于是他让父母参加了一个结婚的公证仪式,并且认为这就是结婚仪式。参加完仪式,出来之后,他的母亲禁不住哭了起来,他的父亲也是满脸的不愉快。为了缓解这样尴尬的局面,赛蒙邀请他们去一家中国餐馆吃饭。在餐馆里,他们偶遇了老陈――为高伟同父亲开过20年车的司机,老陈知道高伟同的父亲极爱面子,所以他主动提出要为高伟同办一场盛大而隆重的结婚喜宴,高伟同的父母听了之后马上喜笑颜开。我们中国人对于这样的情景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事实上,这反映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即“要面子”的问题。高伟同的父母虽然住在台湾,但是他们仍然有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思考逻辑。在他们看来,他们一定要为儿子举行仪式来庆祝结婚,而且这个结婚典礼还必须得十分隆重。只有这样,他们的儿子才会非常高兴,而且他们才会很有面子,才能自豪地对别人说他们的儿子结婚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面子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中国有一句俗语说“人要面子,树要皮”,还有“要面子”“顾面子”“丢面子”“没面子”等,中国人的面子内涵十分丰富,绝不是“体面”二字所能涵盖的。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归根结底是人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个人身份及个人行为的一种认可。

在西方人看来,这种思想和行为是很愚蠢的,因为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他们对面子有自己的定义,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努力在公众心目中为自己树立一个个人形象,通过社会交往,这个形象会被破坏、保留或者加强。西方人追求的是个性和独立,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成就和个人的满足,而不关心其他人的评价。

(三)中西在婚姻方面的差异

在婚姻方面中西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择偶方式和婚姻模式上。《喜宴》中,展示了高伟同婚姻的整个过程,包括高伟同和微微相遇、高伟同决定和她结婚以及婚礼的举行。

众所周知,在择偶方面,中西有很大的差别。根据中国的传统,孩子在结婚之前一切皆依赖父母,当父母都年事已高时,要由孩子们来赡养。中国人的择偶方式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整体心理,即两个意识观念――关心和相互依靠。父母为孩子选择配偶,一方面反映出孩子在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所以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护和关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不再需要担心孩子,但是,在孩子正式地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之前,父母要完成最后一个爱护和关心孩子的任务,那就是为孩子选择一个父母称心的配偶。但是,很多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行为。随着中西交流的发展,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中国人选择自由恋爱并结婚。但是,中国人忽视了自由爱情的先决条件――从小养成的独立能力。因为缺乏这样的能力,自由的爱情常常导致悲剧。但在西方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西方人从小就锻炼独立能力,一岁起他们就要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他们的父母从来不陪伴他们睡觉。在美国的家庭中,没有佣人,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包括打扫卫生、清扫院子、修理草坪、浇水、施肥等。在社交和择偶方面,美国人会脱离家庭的束缚,当需要男朋友或女朋友时,美国的年轻人不需要其他人的介绍。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异性朋友越多,他们就越有机会找到合适的人选。西方人与别人约会时,他们不会炫耀自己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个人的能力和习惯,他们所关注的是两个人是否能合得来。

电影还反映出中西婚姻观念的不同。在中国,婚姻不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结合,而且也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结合。父母要帮助自己的儿子娶媳妇,新婚的夫妇要向祖先磕头行礼。而西方人是为自己而结婚。例如,美国男人想要结婚,是因为他们希望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得到满足。但是,中国人结婚,是为了延续香火。所以,在电影《喜宴》中,高伟同的父母想要他尽快结婚,这样他们就能很快抱上孙子了。换言之,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的权利,而中国人的婚姻则是家庭责任。

(四)中西在颜色的象征意义方面的差异

婚姻的习俗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姻常常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下在结婚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在颜色象征意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中国的婚礼上, 红色非常重要,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好运和大福大贵,我们可以看到新娘子常常身穿传统的红色礼服,并且如果新娘子能穿上自己的母亲亲手做的棉袄的话,母亲的祝福将一辈子伴随着她。除此之外,还有红蜡烛、红鸡蛋、花生等,新房的装饰物也全部是红色,这些都是为了祝福新婚夫妇幸福、好运。如今,尽管结婚的仪式被简化了许多,但是红色这个主色调却流传了下来。而在西方的结婚仪式上,新娘穿白色的婚纱,新郎穿黑色的西装,他们这样才显示出这件事情的庄重严肃。婚礼上的主色调是白色,白色象征和平、和谐。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婚礼上的红色是对新人死亡的诅咒。

衣服颜色的选择体现了中西在颜色方面的差异。在中国传统的着装上,相对于浅色来说,中国人更喜欢选择深色,因此,在举行一些仪式的时候,深色是主色调,中国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和家中会比较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古代的中国人选用不同颜色的衣服来区分彼此的身份。中国人认为黑色象征着掌控一切的上天,红色象征着大吉大利。在中国,如果有喜事,人们都会把红色当作是主色调。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红色太过艳丽,给人的感觉是性感,白色和紫色象征着高贵,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婚纱礼服,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纯洁和高贵。

三、结 语

中西在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文化起源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得中西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两种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碰撞。但是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剥茧抽丝式的分析就会发现,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是事物的表象,而相互的交流、融合才是其本质,文化的重整是其结局。在崭新的2l世纪,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日常生活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两种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尊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但是这个进程才刚刚开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它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迅速推进,将整个人类的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董广杰,李露亮.魅力与魔力――中西方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2] Maryannf Kearny,Datesman,Joann Crandall,etal.美国文化背景[M].Beijing: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2.

[3] 潘一禾.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 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