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精选(九篇)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

第1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政府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32-02

一、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和原因

目前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却越来越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并没有减少反倒增加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其实总结来说,无非就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公共品就是由纳税人税款的花费对象,是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美丽的国家公园、宽阔的国有道路、公共建设等有形产品是公共品;法律、政策和公共秩序等无形服务也是公共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公共事件。单以2014年为例,截止到今天,舆情热度值在10000以上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9起,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5起;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10起;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19起……纵观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可以使用的私人物品的普遍短缺,而是公共品的普遍短缺。司法不公、法律白条,是因为公民的合法法律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土地争端不断,很大程度上是公共资产缺乏公共性和腐败问题的结果;受教育者不能公平分享到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是教育腐败的症结;医患冲突加剧,是患者享受不到现代社会应有的医疗保障的结果;环保事件的出现,是民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总之,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这些矛盾也是我国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

二、目前政府舆情应对的特点

1.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从2012年开始,政府部门开启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联合办公的新时代。例如中国政府网的微博截止到今天一共有粉丝8801021个;甚至还有引起网上热议的微博等。政府开微博的最终目的在于希望借此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政府和公众间的沟通,并且能够使这种沟通持续化、畅通化。通过听取、吸纳粉丝们的建议,寻求政务处理上的一些突破和改变。可以说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有效利用为政府官方在舆论阵地重获话语权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政务微博在2013年保持了此前高速发展的势头,增长率和活跃度都备受网民肯定。截至2014年10月30日,人民微博平台经过认证的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微博数量超过12000个,官方微信也超过8000个。 政府部门使用政务各种自媒体及时与网民沟通、有效回应网友诉求、重大事件权威信息、对虚假消息进行辟谣等等,可以说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突发事件成功应对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今年政府危机公关的主要手段和特点之一。在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中,以@北京为首的北京市政务微博群彻夜运转,不停歇地直播救灾实况,利用政务微博第一时间进行虚假信息的辟谣,防止谣言煽动群众,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可以说7.21事件是政府部门运用政务微博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一次模板和典范,为之后政府利用自媒体处理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政府在努力提升危机处理能力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断裂。发展至2014年,可以说政府部门回应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速度和力度都超过了以往。尤其是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重庆市纪委对网络举报的重视程度,对于此次事件的处理速度可以说成功刷新了自有网络反腐以来的查处记录。从2013年11月20日网上爆出不雅视频20个小时内,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就发表言论称“已关注相关内容,正在了解核实”;23日,雷政富就被宣布免去北碚区区委书记职务并立案调查。这一切仅仅间隔63个小时。有网友称,“63个小时,一个正厅级干部被微博秒杀”。当然,速度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少数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基层单位还是有一些难以根除的传统思维,遇事想堵、想瞒,做事想拖。比如前段时间官员殴打空姐一案中,广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在公众面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对相关官员涉案一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这种行为还引起了一些舆论上的批评。

3.政府有时迫于民意的压力,存在无法保持公平公正的可能性。突发性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极易引发成,尤其是我们现在信息快速膨胀和传播的时代,借助网络的力量,谣言极易滋生,事态会越发无法控制,进而给当地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大范围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可能会迫使政府作出不太完美的决策,因为谁都无法预估舆论的走向,不可控的舆论压力会要求官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必须做出反应或妥协。久而久之,民间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也就是说,只能通过把事情闹大这种非正常的方式才可以迫使事情得到解决。这种心理是极其危险并且需要得到重视的。所以说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既要保证自己能够充分听取民意,做到科学调研,但也要有不让舆论压力影响决策的决心,不能因为少数群众妄图利用舆论煽动群众就想用妥协来证明尊重群众的决心,尤其是在社会矛盾剧加的社会背景下,更不能因为无法承受一些舆论上的压力,就让妥协成为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原则。

三、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舆情应对的策略和建议

1.对网络举报建立制度化的保障体系。自2013年起,网络举报已经进入高密度的爆发期。如何有效应对网络举报,做到从回应到核实信息再到查处链条化和制度化,可以说是未来一段时间舆情处理的主要内容。相对于传统的举报方式来说,网络举报当然更加方便和保密,而且还具有随时性。也就是说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开通网络就可以反应情况。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中央纪委监察部还是组织部以及反腐部门等都开通了专门的举报网站,这样的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群众对各类违纪违法行为的举报热情,也有利于保护举报者因恐吓威胁望而却步。群众举报是案件线索的一大来源,因此,要通过进一步疏通群众举报渠道、强化举报线索办理、完善举报落实制度等途径保护好群众的举报热情,更好地推进反腐败工作。

2012年,以“微笑局长”为代表的网络反腐事件多发,特别是十以后,涉官涉腐事件密集爆发,反腐之风劲吹。从1月2日,网友通过腾讯微博爆料出本年度第一起“官员艳照门”,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干部段一中玩弄女性长达10年之久,并附上宾馆内男女的不雅照。广西检察院在查明之后立即对其进行批捕。到同年8月,杨达才因为微博上一张照片戏剧性地落马,再到“房叔”和“表哥”被查处,皆是因为网络举报。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网络反腐势头不减。纵观十以来的网络举报事件,相关部门已经能够做到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事件的发生,甚至主动邀请实名的爆料人进一步提供详细信息、协助调查,不得不说是政府部门能力上一次大的提升。

2.增强政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提高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对于各级政府来说,经济上的不断增长不等于成功,唯有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称得上是政绩。政府部门既要注重生产,也要注重自身的服务质量和公众的满意度。要端正心态,从过去单纯的对危机事件作出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积极处理和善后全过程的模式化、规范化管理。并且在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中,要清楚认识到公民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而是积极的管理主体。政府必须学会与大众步调一致、有效团结共同应对。面对突发事件,建立全民参与机制,重视社区和其它民间组织合作共同抗御灾害,是提高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3.规避“转型陷阱”,打破矛盾恶性循环的逻辑链条,建立利益冲突协商机制和民意表达机制。“转型陷阱”是社会学家孙立平提出的观点,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既得利益者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会停滞下来,形成有利于部分级既得利益体的状态,从而丧失进一步改革的动力,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当违反法制的事情越积越多,最终就无法用法制的办法来完全解决,因为谁都无法预估事件引的连锁反应。比如这些年发生的环保类,基本上都具备相同的演化模式:项目悄悄上马――部分群众发现后表示反对,相关部门置之不理――更多群众上街――微博闹大――全国关注――政府被迫出面――项目下马。这些事件似乎都在告诉大家:除了把事情闹大等非正常方式,否则无法解决事件。由此可见,唯有建立起科学通畅的民意表达机制和利益冲突协商机制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链条。

四、结 语

日前,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在一次会上表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04亿,其中手机网民有4.64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舆情监测,做好危机公关,展示政府公务处理能力,如何进一步预防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既是对政府部门的考验,也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夏琼,周榕.大众媒介与危机公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王凌.论我国政府危机公关的途径与方法[D].西北大学,2006.

第2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对;沟通

“某司机盲目变道被男司机毒打”事件,经过网上诸多媒体和“正义感”网民的各种乱炒,事情的真相被完全搅乱且复杂化了。

一、网络公共突发舆情事件概念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转化为网络舆情,是指在影响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发生后,网络受众通过互联网途径来表达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在网络环境下,行政执法案件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

二、网络公共突发舆情事件的原因

(一)自由性。准入自由性:互联网开放度几近于完全性,它拓展了我们所有人的公共领域,给了所有人参与影响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的便利性,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者,甚至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所以这就给行政执法部门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难度。

表达自由性:由于互联网的幕后性,多数网民会自然地对重大影响性的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等阐述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直接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网络舆情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事件背后的矛盾,但也为处理带来了不同的思路。

(二)交互性。网民往往彰显在网络上的普遍是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影响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许多网民会参与到讨论之中,网民之间也能够经常形成互动的局面,这种互动的场面往往是促使网络舆情迅速崛起的平台,所以行政执法部门要善于在这种互动场面影响力不大的时候,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广州区伯”在长沙涉嫌被抓的新闻,被诸多的门户网站置顶头条,无疑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长沙市公安局的官微平时很少转发,但是关于“区伯”的新闻周边却有多达数百转发,另一些网站上的相关新闻则有数千跟帖。这不禁让我们心存疑惑,是否执法部门是否存在报复性执法。

(三)多元性。主体的多元性:跨阶层、跨领域、跨国别。舆情来源的多元性:网民可以任意发表言论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随时随地的于网上公布,并且在发表后可以进行任意评论和转载。

(四)偏差性。一些行政执法案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变,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网络言论缺乏最基本理性,表现为特别的感性化和情绪化,有些人甚至于把互联网作为随意发泄私人情绪的场所,通过彼此之间相互诱导,各种情绪化的言论就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迅速壮大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五)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影响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的披露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三、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之演变逻辑

影响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网络舆情的逻辑演变是指在行政执法案件发生后,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段对该案件发表评论的整个过程,包括开始、发展、高潮、平息等阶段。执法机关处理不适当,将发生循环舆情,以微博为例: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

以动车7.23追尾事故为例:

(一)事件之初没有很好的措施应对网络舆情,及时辟谣。在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中,铁道部尚未意识到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可怕性,当时并没有及时召开新闻会,导致错过了直面质疑,回应网民的最好时机。引发各种不安的情绪,因为死亡数字以及求援力度时刻牵动着遇难者家属以及全社会的心。

(二)发言人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技巧。对于媒体的质问,动车追尾的负责人表现出各种的强硬和不懈:“这是一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三)披露信息前后矛盾及信息不对称性。关于事故原因:第一时间解释为雷击导致信号灯失灵导致追尾,而后这一解释被指出有误。关于死亡人数:官方在24日新闻会上没有主动公布死亡人数,导致信息不对称,以至于网上疯传各种死亡数据,“又发现300具遗体”。

(四)处理过程中,再度制造网络舆情点,引发二次危机。媒体的官方报道招致非议,只表扬领导,不提遇难者及家属,没有眼泪,没有政府问责,没有政府道歉。

四、处理突发公共突发事件之网络舆情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尊重公民知情权的意识,披露信息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事后处理过程中仍需坚持以人为本。

(二)预防为主原则。规范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开展行政执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公安应急反应队伍规范化建设。

(三)及时性原则。抢占时间先机,及时了解情况,统计信息,发现原因并及时公布原因及结果,否则将导致舆情的泛滥和各种不对称信息的蔓延。

(四)实事求是原则。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处理事件,导致二次网络舆情危机的可能性很大,甚至会转化为全国性事件,引发国际舆论。

(五)主动性原则。主动搜集网络舆情信息,主动公布事故救援、调查以及伤亡人数,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掌握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以避免虚假信息造成舆论恐慌。

五、突发事件之网络舆情应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注重网络舆情的搜集与调查。网络舆情的搜集与调查是网络危机管理的最基本,网络媒体为大家关注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平台,但其也为流言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就为政府部门就突发公共事件做舆论疏导增加了难度,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与判断,及时化解或疏导民众紧张情绪,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有重要作用。

(二)完善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明确政府网络发言人角色:第一,政府形象的代表者。第二,民意表达的回应者。第三,舆论信息的引导者。只有前两点做到了,才能更好地做好这点,只有政府网络发言人建立起了足够的信誉度,才能更好引导网络舆论信息。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舆情;动态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如何加强网络的生态治理,提升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创新企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最新形式,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1.舆情的特点

掌握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是不断提高同新兴媒体打交道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与传统媒体舆论和口头舆论相比,网络舆情主要有四个特点:主体多元,信息海量。互联网高度开放、互联互动、共享共用等特征,使人人面前都有了“麦克风”,个人的信息和传播能力大大提高,网络舆情生成点显著增多,传播更加自由自主、快速无序,产生的源头越来越难以追溯。真假难辨,易纵。在网络舆情中,有真实的民意反映,也有大量的虚假信息甚至蓄意的造谣诽谤。突发突变,情绪化突出。网络舆情来得快,变化也快。一件看似不大的事情往往很快就会弄得满网风雨。网上热点不仅数量越来越多、涵盖面越来越广,而且燃点越来越低、转换越来越快。往往一个热点尚未平息,另一个甚至几个热点就又形成了。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网民意见表达的非理性特点十分突出。网上网下互动性强,落地化凸显。网络舆论的产生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加的迅速,这也使网络舆情的引导具有挑战性,一个热点事件的发生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很快就能成为舆论的导火索。而且一旦不能及时引导,波及面和影响程度就会迅速的扩大。

2.建立舆情动态控制机制的条件作用

舆情控制系统需要综合运用搜索引擎技术、文本处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手机短信平台,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提取、分类、聚类、主题监测、专题聚焦,以满足用户对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事件专题追踪等需求。舆情系统集成了舆情监测、舆情采集、舆情智能分析、舆情处理、舆情预警、舆情搜索、舆情报告辅助生成、舆情短信自动提醒等核心功能。帮助客户全面掌握舆情动态,正确进行舆论引导。为确保我国互联网络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的正确性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实现为政府分忧,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管理。用舆情系统,宣传部门可以有效的规范互联网信息,引导健康有益的舆论导向。系统对于促进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组织力量展开信息整理和深入分析,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全面掌握社情民意起决定性作用。

3.建立舆情动态控制机制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措施

3.1建立企业舆情动态分析制度。为掌握了解有关人员或单位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情况,应建立企业管理工作舆情动态分析制度,将一周内有关人员、单位或媒体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及反应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形成“企业管理工作舆情动态”,以内部资料的形式报送有关领导参阅,每周一期,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完善工作措施,规范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

3.2聘请舆情动态监督员,并完善新闻宣传报道机制。加强从相关单位或新闻媒体聘请形象监督员工作,明确形象监督员的义务和责任,形象监督员负责企业管理工作及企业队伍建设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通过与有关单位及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协商,与有关单位及新闻媒体建立了企业管理新闻宣传报道机制,规定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工作和企业队伍建设的宣传,大力宣传企业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企业经营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宣传群众关心的有关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同时,发现或接到群众举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按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宣传报道:一是与记者联合采访或暗访,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进行边整改边宣传报道。二是来不及联合采访的,记者也可单独采访,采访完成后企业进行调查核实,拿出处理意见或督办措施后再进行报道。三是对有些问题不需要进行采访的,由企业前往调查处理,处理完毕后将处理结果向新闻媒体反馈。

3.3针对企业具体情况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善于沟通,真诚面对。领导干部在对网民进行交流,引导的时候,要把自己和网民摆在同等的高度,用平实的语言和网民交流,以坦率真诚的态度面对网民,随时保持平和的心态,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在聘请形象监督员的同时,为加强合作与交流,企业应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情况,集中听取新闻媒体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联系沟通机制建立以来,经常收到新闻媒体记者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发生新闻媒体曝光事件。

3.4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联动机制,为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创造条件。舆论引导必须与事件处置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推进,相互配合。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没有对事件的实质性处置,仅以口号引导舆论,就会形成符号的“空洞化”,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就舆论引导本身而言,要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行动,有所作为。如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确定新闻发言人,以宣传部门为主,统一信息口径,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发言内容;把握时机,尽快新闻,及时澄清谣言;时刻关注网上动态,一旦有炒作苗头,迅速反应;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快报工作动态、慎报结论意见;发挥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介绍真实情况,接待外地记者,传递真实声音等。在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中,必须在第一时间在网上官方主流消息,抢占舆论制高点。使民众及时了解真相,避免轻信各种流言。然后迅速使用传统媒体对事件做进一步报道,利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使舆论引导更加有力。

3.5提高对舆情的研判能力。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在网络传播极为发达的媒介环境里,一件看似很小的事件,可能引发“蝴蝶效应”,最终演变成全国甚至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苗头和各种舆情,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当前,基层党政干部普遍重视抓经济建设,应对突发事件与舆情的能力较弱,很难做到研判舆情,提前预警。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加强,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做好监测,认真分析。做好对热点话题,敏感话题的追踪,遇到热点事件,认真分析事件背景、起因、事态发展以及的焦点和民众的心态。注意较大规模的过激言论,一旦有造成恶劣影响的趋势,就应该及时引导和处理。抢先报道,充分宣传。

第4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学校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管理策略

近年来,学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学校正常秩序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和破坏,甚至诱发出其他社会矛盾。面对突发事件,学校建立了各种应急预案,以便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置和引导。但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空间,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影响力量。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民众在网络空间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给学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管理网络舆情,对舆情进行正确引导,是学校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学校突发事件引起网络关注的原因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学校突发事件由于其后果的危害性,更是社会和网络空间关注的热点。系统分析和把握网络空间舆情形成的根源,有助于学校及时正确管理舆情。

1.网络舆论的“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Jacob Kounit)提出,亦称为“模仿效应”。网络舆情的“涟漪效应”是指某些事件引起的社会波动。学生是网民中的一个庞大群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缺少社会阅历,对问题思考不周密;他们好奇心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从众心理表现突出。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导致网络舆论的“涟漪效应”,引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使学校的突发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2.公民新闻的兴起

个人传播技术的普及、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以及网络传播促成了公民新闻的兴起,公民新闻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民众能够以“快餐”方式了解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新闻动态。但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初衷,他们并不满足于担当“看客”的角色,而是更倾向于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通过互联网新闻,他们主动寻找新闻信息,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对整个事件的应对过程评头论足,形成各种舆情,影响事件进程。在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主要是由媒体方控制,但网络时代公众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网民可以借助网络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按动键盘个人的“权威”信息,表达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态度和观点。

3.网络舆情负面信息的凸显

网络舆情倾向于出现与主流舆情分歧的局面,由此引起网民的围观甚至是追随。这种分歧多数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网民所存在的不满情绪和心理压抑所致。很多情况下,网民在进行网络意见表达的时候,常常不重视突发事件本身的有关信息,而只是一味地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过度的负面渲染,使得负面消息不断扩散、蔓延并引起公众聚焦,负面信息叠加到某种限度时,可能会演变成危机事件。同时,民众对于学校所寄予的理想期盼与现实的实际差距也增加了他们的负面情绪。负面的网络舆论一旦占据主导地位,便产生了网络舆情危机。

4.“眼球经济”的驱动

“眼球经济”是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眼球经济”时代,一些社会媒体,只为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消费欲望,抢占市场份额,而不惜突破公共道德的底线,乃至违背法律。过多地关注和追求高“收视率”“发行量”和“访问量”,使一些媒体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消费者的关注度上,把心思放在如何让“噱头”更吸引人上,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为了吸引眼球不惜自降品格,传播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真相。这种舆情引导的扭曲一旦牵扯到学校,学校突发事件很容易成为某个时期的一个极端舆论“热点”,使学校的声誉遭受贬损。

二、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的制约因素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给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造成了很多困难,导致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顾虑重重、谨慎小心。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方面,很多学校更是缺乏经验,也制约了该项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学校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网络舆情话语权的局限性

“话语权”简言之,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学校仅仅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BBS论坛、微博等宣传阵地,还没有其他媒介话语权,而目前学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却源于校外网络。话语权空间的局限性制约着学校舆情应急处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也削弱了学校化解舆情风险的能力。当前,学校引导和化解网络舆情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过舆情引导的有利时机问题。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建立同地方的联动机制,有效加强对舆情的管理,是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2.责任被“无限扩大”

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聚集的焦点通常都是学校管理存在的漏洞以及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然而,认真梳理分析舆论指责的原因,常常是把学生安全责任被“无限转移”到学校。事实上,学校、老师对学生所负的是教育、管理、保护的关系,而不是监护关系。此外,学校还担负了许多“无限社会责任”,学校突发事件一般被要求由学校单方面负责并予以解决。当然,学校有责任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以及管理好网络舆情,但也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教育和保护学生的重担。

3.身份被不适当界定

网络舆情中,学校的身份常常被民众主观地界定为“强者”。关爱弱者、帮助弱者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都要力所能及地去做的事情。在对待强者和弱者的问题上,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弱者的角度去确定价值判断的标准。学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学生经常被看作是弱势群体,是网民同情和支持的对象,而学校被视作强者,是网民认定的责任方。这种对强者和弱者身份的主观界定,有悖于对制度、道德规范的尊重。社会民众情感、态度的支持映射到网络舆情中,就会导致学校责任的无限扩大以及一面倒地对学校进行质疑和指责,使学校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

三、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网络舆情使学校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置更为棘手,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如何遵循法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是各类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和科学决策

建立常态化的组织机构,加强对网络舆情工作的管理,完善对网络舆情的决策程序,是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同时,在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组织机构要深入调研,查清事实真相,确定事件性质,并充分征集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作出处置决策,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2.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

舆情监测是对网络平台社会公众的言论和观点进行监视和预测。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会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公众热议。特别是一些非理性议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测和应对,往往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结果,进行舆情监测对于学校来说非常重要,完善的信息资源可以准确地把握网民的思想轨迹。要加强日常监测和特殊时期的重点监测,关注网民的主流声音和负面情绪,做好舆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方面的舆情监测工作,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同时,要做好舆情研判,通过来源分析、真伪分析和归类分析,对舆情的趋向作出判断,以便于制定出正确的工作预案,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舆情彻底解决。

3.提高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突发事件发生时,网民既关注突发事件的本身,同时还关注突发事件的原因、事件的进展以及与事件相关的其他一些情况,特别是学校对事件处理的态度和方式。网民形成或扩大舆情的过程,其实是期盼事件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的一种方式。如果期待时间过于漫长,他们对学校的处置工作便会产生怀疑,进而负面情绪就会大量汇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对抗情绪。同时,网络的便捷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学校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要及时通过微博、门户网站、新闻会以及媒体专访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学校对事件处理方式方法、进程以及措施,解答公众的质疑,提高事件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有效控制负面舆情,防止虚假信息肆虐和蔓延,取得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4.注重网络舆情的平衡与引导

加强网络舆论的平衡与引导是网络舆情管理中防止出现舆情危机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网上舆论平衡员”队伍,发挥学校专家学者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作用、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对负面舆情进行疏导和化解,控制负面舆情的发展势头和矛盾激化,防止出现舆情危机。其次,重视对“舆论领袖”的教育以及对舆论领袖的培养。意见领袖是网络空间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网民,时常在网络信息并对他人的观点施加影响,意见领袖的意见表达极易取得学生网民的遵从和认同。学校要重视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对舆情的影响,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抑制网络空间负面舆论的扩散。

5.重视突发事件中学生的心理干预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经历过突发事件时,会不同程度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问题,例如,恐慌、焦虑、压抑、情绪低落等,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调试和干预。如果心理干预不及时、不到位,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持久的心理阴影和心理压力,进而再次引发一些不可预知的危机事件。学校要高度予以重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业机构心理辅导或者通过在线咨询、心理干预辅导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化解内心困惑,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消除该事件对学生的影响

6.对网络舆情处置进行事后评估

对网络舆情处置进行事后评估,可以有效地总结经验,发现漏洞,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对和处置舆情的能力,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平息后,学校要组织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对舆情事件的发生原因、传播特点以及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处理的效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学校在网络时代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荀瑶.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安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6).

[3] 刘志明.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J].系统工程,2011(6).

第5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深刻变革,经济深刻调整,思想深刻变动,利益差异化趋势加剧,多层面多层次的诉求增多。某些愿望和要求得不到实现时,就可能导致催生突发事件。如果突发事件得不到妥善解决,经网络发酵,还可能引发更深、更大、更广的危机事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机制。

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监测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主要是针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危险因素、信号和征兆实施动态监控,通过会商研究判断其发展趋势、危机类型及危害程度做出科学预测,并运用舆情分级评估等手段,向相关部门发出危机警报的运行体系。因此,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舆情监测、分析、研判、预警机制就显得必要。

要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工作,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尤为重要。

一是搭建舆情会商平台。通过日常舆情研判例会、重大舆情应急研讨会及联席会议等方式实时关注舆情热点、焦点及其走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业务部门等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会商研判,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评估其影响,及时发现敏感性、倾向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并深挖信息背后的潜在信息,为下一步危机应对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是实施舆情分级评估。根据网上监测情况,对舆情信息分级评估,按照舆情性质、关注度、严重度、可控度和影响力等将其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预警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制定差异化的处置方案,并及时向涉事地区或部门发生预警提示,并对可能的舆情危机作出准确的响应策略。

三是研发舆情监测系统。从操作层面看,靠人工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应根据网络传播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研发团队攻关舆情监测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覆盖相关部门的信息规范化处理、存储和报送功能,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全天候监测和无缝隙监控。

二、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统筹协调机制,就是在地方党委和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以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总体协调、实际工作部门主动应对、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渠道作用、商业网站积极配合,宣传、引导、管理相统一的网上舆论应对工作机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是系统性的工作:从应对主体看,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从应对客体而言,需监测、预警、应急、应对等系统协调一体,以推动舆情应对工作有序进行;从应对方式而言,需新闻会、网络发言人、第三方调查等鼎力配合。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统筹协调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牵头协调。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强化提升互联网管理和机构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加强信息主管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重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保持经常性联系沟通,便于各方在应对突发事件及时沟通、紧密协作、共同应对,形成整体合力;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牵头,公安、国安、通信管理等部门和涉事地区或部门参与的网络管理联动机制,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使内容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做到一体化协同配合,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提出引导和管理意见。

二是网络舆情涉事部门勇于担责。适应微博时代要求,明确涉事部门是网络舆论引导第一责任人。涉事部门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担责,并尽快开展网下处置,消除炒作舆源,并在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及时做出网上回应,这样的积极作为,可以很好地缓和冲突,进而改变网络舆论指向,有效实现化危为机。事实证明,突发事件能否从网民普遍关注的焦点中逐渐淡化乃至平息,及时落实舆论应对责任主体是整个应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三是建立健全沟通联系制度。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与各级的网络应急指挥平台,既实现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与涉事部门的顺畅沟通,又便于组织协调涉事部门进行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应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快速反应机制

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迈入“秒”时代。现时代,网民个个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编辑,观点实时迸发,看法瞬间演绎,信息即刻纷飞。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网民的关注及媒体的报道会将一起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重大舆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任何人、任何机构想要瞒住任何信息都是徒劳的,靠封锁消息来遏制社会舆论的时代已经远去。事实证明,封锁消息往往适得其反,结果只会越捂越乱、越描越黑,就像韩愈所言“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基于多年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以及对当下媒体环境的判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将以传统平面媒体报道事件处置的“黄金24小时”的第一时间,缩短至新媒体环境下的4小时。这要求党委政府应对网络事件要大步提速,构建网上舆论快速反应机制,遵循第一时间开展网上舆论应对工作。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统筹协调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制定科学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跟据实践需要,不断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集国家总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城乡社区等各级各类的预案于一体的体系;适时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减轻和规避风险,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的普查与整合,以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二是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引导预案,立即拟制信息方案,确定信息总负责人及相关团队,安排训练有素的人员与媒体进行沟通协调,统一口径,迅速表态,第一时间表明党委政府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速发事实,慎报原因,持续跟进,用事实挤压不实,让真相跑过谣言,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并保持好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和沟通,以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健全信息通报核实制度。主要通过信息通报核实责任人的确定、信息通报核实流程的完善,最终形成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机制和工作流程,以确保信息的时效实效性、真实可信性和科学合理性。

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良性引导机制

互动是网络舆论最大特点,也是形成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风暴的强大引擎。当下的网民,已经不满足事件真相的获取。他们更热衷于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观点,自由平等地交流的看法。这些网民的观点和看法或正确,或部分正确,传递正能量;或错误,或谬误,甚至反动,只是泄愤,甚而引发不良社会影响。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在于网上舆情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而网络舆论危机的有效化解及其预防,与政府构建网络舆论的良性互动引导密不可分。因此,分析和研究围绕网上互动的特点和规律,及时组织和调动网评力量,善于主动设置话题,利用网上跟帖、网上评论、在线访谈等互动引导手段,积极开展网上面对面的引导,形成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现在不少党政部门建立了网评力量,但各自为阵,独挑单干,组织松散,没有形成引导合力,构建大网评的格局势在必行。因此,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网络舆论应对引导机制,增进网络舆论引导的规范化、科学化,更好地让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化“危”为“机”。

一是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在把握信息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分析研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节点,厘清核心话题、次生话题、衍生话题,梳理质疑点和炒作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议题设置,拟定引导方向。

二是多方组织网评引导。突发事件发生后,引导网络舆论向理性发展,避免舆论危机。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联系组织符合网络语言特点、表达理性的网评文章、博文或引导跟帖;并精选打包向国家和省市重点新闻网站推荐转载推荐一批观点正确、质量较高、逻辑清晰、文字鲜活、传播性强的网评文章,放大影响,将网民情绪向理性、客观、平和的方向引导,促进事态朝有利于妥善处置方向转化。

三是重视话语体系的实际效果。网络舆论话语体系更加重视生命尊严,更加提倡以人文本,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关注民生民本,更加体现草根文明,更加体恤弱势群体,这就要求网络用语切莫打官腔说官话,真正实现由体制内语言表达方式向人性化表述方式转变,给予普通民众以尊严、温暖和关爱,才能使网络舆论由出离愤怒回到平实平和,由激情万丈归于理性客观,并最终化危为机。

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责任追究机制

随着责任政府理念的逐步深入,建立问责制度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应急管理中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不但可以实现由传统的以人管人到以制度管人,从无序监督到有序监督,从内部监督到社会监督,而且可以实现从“权力主体”到“责任主体”。200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问责制”。 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责成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2009年7月12日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等七种情形,将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这些法律和规定为实施网上舆论应对问责制提供了依据和要求,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舆论引导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对应对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实施责任追究。

国内网络舆论引导问责制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如何界定问责内容、强化问责刚性、实现问责标准法定化,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一是科学规范问责内容。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细致、完备的问责标准,规范表达,并以法令的形式予以公布,实现问责内容和标准的法定化。除新闻外,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应对还包括事件本身的及时处置、网上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媒体记者应对等多个方面。待有关地方探索取得成熟经验后,再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要求和规范。

二是科学规范问责程序。问责程序的公正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是实行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问责制的保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问责程序,使责任追究的启动、运行、落实、补救和监督都做到有规可依,让问责活动在阳光下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是科学规范配套制度。问责制的真正实行,需要完善配套制度。既需要推行党务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又要制定科学完备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为问责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需有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警觉及文化氛围,使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负责任”成为党政干部的一种道德习惯,并自觉选择向公共利益负责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鹤.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N].人民日报,2010-2-2.

第6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77-02

引言: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高校也随之产生了变化,突发事件的发生更是层出不穷,逐渐增多。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互联网会被迅速传播,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这就导致其容易被一些不良内容和信息所迷惑。这就要求高校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保障教学有序进行,稳定高校的和谐发展,对此,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已经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在进行网络舆情工作中,辅导员扮演着作为重要的角色,是引领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正确使用网络的主导者,所以辅导员在其中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述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含义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关于师生的,规模较大,且迅速发展,不易控制,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影响的事件,甚至有的会危害到教师和学生的安全,对高校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受到事件的刺激,利用网络表达出来的个人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会被以网络的形式传播、评论,从而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形成的网络舆情,能够充分体现出部分大学生受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影响,表现出来的个人态度和观点,大学生经过网络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其实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突发事件经过一些诟病和歪曲,形成了所谓的网络舆情。

(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突发性、随意性、隐秘性、多元性特点的形态,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这些特点有明显体现。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具体特点,首先是环境的特殊性,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自然是发生在高校内部。其次是主体的同质性,大学生作为主体,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充满好奇心,不断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再次是传播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大,互联网无处不在,大学生时时刻刻便可以获取最新信息,同时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所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一旦形成,网络会迅速将信息传播,对大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甚至引发学生的群体反抗,造成校园稳定局面失控的不良后果。最后是网络舆情的控制难度过大,网络舆情会诱导大学生发生一些冲动的行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自由,个性明显,辨别能力差,这就增加了控制难度。

二、辅导员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进行网络舆情工作的一大阻碍就是网络的自由化,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早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现在高校辅导员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已有所成效,但是其在具体进行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以待解决。

(一)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辅导员很少积极主动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也很少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对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很多辅导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做的更多的是隐瞒学生,这就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猜测,从而导致网络舆情走向歪曲的方向。辅导员如果加强对自身的建设,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利用网络了解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倾向,则会给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益处。

(二)网络技术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一些辅导员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网络技术能力和分析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想要成为网络舆情的领导者自然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辅导员势必要提升对自身的培养,尤其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变能力和敏感性,以及分析能力,这些都有待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存在很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所以网络舆情的内容也更加的繁杂,没有明确的走向,再加上辅导员缺乏专业的网络技术能力,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指导能力又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会严重阻碍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及时处理。

(三)辅导员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不完善

现在只有一部分高校专门设立了网络管理部门,还未引起大部分高校的重视。虽然建立了专业部门,但是其中的管理者即辅导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对具体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并不十分熟练,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导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效率下降,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从而对高校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辅导员的工作

注重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是稳固高校内部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作用。

(一)加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网络交流沟通

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象既已普遍存在,那么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加强自身对网络的技术使用能力,有效利用网络的自由和开放的特性,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处于和学生同等的位置上,与学生沟通交流,主动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关注一些群体性、攻击性的舆论,以便于准确掌握网络舆情的倾向,提高自身对网络舆情的预见性。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辅导员及时地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此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工作,从而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走向歪曲和恶性发展的方向。

(二)提高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的领袖作用

舆论的传播速度是十分快速的,在其传播过程中,通常都是把汇集好的信息传达给一些舆论领导者,然后再扩散给所有群众。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可以具体的加强对辅导员的领袖能力的训练,使得辅导员能够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担任领导者,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积极有效地引导舆情,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摒除那些歪曲的虚假信息和恶意评判。辅导员以网络为载体,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做到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逐渐提高,加强品格修养,这样才能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正确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地言论。

(三)辅导员对网络舆情信息做到准确把握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存在着复杂性和多变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反应快,敏感,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掌握准确的舆论信息。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辅导员要与学校的管理部门配合,将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整理,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倾向,为高校进行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同时辅导员自身也要具有分辨网络舆情的能力,做到合理公正地评价,不要将个人情绪情感带到舆论信息中去,以免造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不真实。在进行信息收集和整合时,对于那些言论过激,不良反应较明显的热点事件,一定要积极关注,早做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那些难以遏制的后果的产生。

(四)辅导员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公开透明

许多高校在发生突发事件后,习惯采用隐藏压制的方式进行处理,对舆论不做及时处理,逃避责任,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引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关注,导致最终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改变这种应对方式,逐渐向透明化、公正化地布告信息的方向发展。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辅导员是信息的传达者,他们也会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所以辅导员有责任将具体的信息正确地传达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不会对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损害,反而会增加学校的社会诚信,这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有效化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带来的危害性。

结语:高校是大学生的聚合地,发生的突发事件自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势必会对高校、学生、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是有效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途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工作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适当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增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的作用,以此保证高校稳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有序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治,王集令.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德育),2010,(10).

[2]许建平,曹瑛.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

第7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论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成熟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策略研究 浅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现状分析 医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应对现状分析 乡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现状及策略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调查方法的研究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探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刍议 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网络新闻专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优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舆论表达及引导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6(10)140-143

[3]张自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策略[J].中国记者,2005(10)19-19

[4]杨兴荣.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D].甘肃省,兰州大学,2011

[5]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6]李勇.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及作用[J].新闻前哨,2012(05)99-101

[7][8][15]徐夏娟.公共卫生舆情监测与风险研究综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5)72-77

[9]宋铁,叶永隆,刘国恒,郭汝宁,李灵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建立与应用[J].华南预防医学,2013(3).

[10]李伟,李燕,江其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监测与恐慌度分析系统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0(1)53-58

[11]邹声听,谢盛元,冷朝阳.野战条件下实施跨区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与体会[J].海军医学杂志, 2006,27(4)379-379

[12]谈国新,方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3)66-70

第8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治理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问责制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与博弈策略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频发的背景探析 浅谈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实证研究 突发性公共事件行政程序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介监督框架实证分析 公共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的“火山口” 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探析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沟通与引导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探究 浅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 浅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基于信息交换均衡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分期研究 政务微博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6-01-08.

[3]宋涛.公众参与行政问责活动的实证研究――对2003-2013年403个行政问责案例的分析[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2):49-52.

[4]周亚越.被问责官员:无原则复出和复出的原则[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4.

[5]李纲,陈Z浩.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3):118.

[6]童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2009,(8):40-42.

[7]丁长琴.我国行政异体问责的现状及制度重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1):47-49.

第9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范文

网络舆情是极具现阶段中国政治与社会特色的研究领域。作为新兴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领域,网络舆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舆情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涵盖了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情报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兰月新老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CXW015)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系统研究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问题,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了参考。本专题共八篇文章,分两组刊发,其中第一组所刊发的四篇文章主要围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展风险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模式、网络舆情首发信息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主体交互机理研究等;第二组主要围绕网络谣言风险治理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谣言风险发生机理与治理、网络谣言综合分类方法、面向网络谣言的网民心理评估、网络演化博弈分析等。

本刊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对大数据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风险问题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作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是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异常波动,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政府公信力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的风险。在这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就是指具有价值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根据发送者的意愿,按照一定的渠道途径和方向,从信息源到达信息接收端的整个活动过程。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构,是准确及时评价其风险,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健康舆论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

1 相关研究评述

风险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具体指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一项基础工程。就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如张一文等[1]学者根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作用机理,建立了总计44个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李玉海、李友巍[2]则从社会环境、网络舆论主体、主体行为以及网络舆论本体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网络舆论风险评价体系。喻国明[3]从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显著维度、集中维度、意见维度来构建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兰月新[4]所建立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则包括3个层面,即网民反应、突发事件信息特性及其事态扩散状况。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第三方学术机构的中立视角提出了一套社会舆情指数,内含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5]。此外,戴媛、郝晓伟等[6]也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设计的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就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Welty C、Murdockj W.等[7]提出要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朴素贝叶斯等方法技术实现网络舆情风险的评价与安全监控。Gil-Garcia[8]则认为网络舆情风险采集、评价和预警主要是运用文本聚类等方法来实现的。Tsou等[9]认为通过对网络舆情的主题分类和倾向性分析,可以很好实现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价与监管的目标。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整理,可以发现,以上学者在探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特别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注意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以便于指标体系能够切实反映其实际面貌、发展状态以及风险情况;二是注意结合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阶段。演化阶段不同,其风险也就不同,着力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过程和演化阶段,对于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很有启迪;三是注意学术整合和研究成果的彼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积淀,为当前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积极吸取其宝贵成果,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深远;四是注重技术方法的应用。应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带来便利。本文将在借鉴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基于UML建模方法实际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的遵循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时,还需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2.1 以政府发展规划为指导

政府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重点的描绘,它阐明了政府的战略意图,明晰了政府的活动纲领,对于防范、化解突发事件,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也做了重要部署。因此,我们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政府发展规划的相关指示精神,做到基本精神不背离。在这里,政府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关于互联网发展与舆情应对方面的规划。当然,如果风险评价涉及到具体的地方政府,还应结合当地政府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

2.2 正确定位评价的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是“目的价值导向与工具价值导向的辩证统一”[10]。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价值导向决定着评价指标体系的规模、结构、功能、性质以及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1]。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确立服务大局、系统评价与效益评价的价值取向。服务大局就是要求我们所做的风险评价要有利于揭示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真相,摆正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维护当前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系统评价就是要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定性评价指标设计与定量评价指标设计、局部性评价指标设计与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效益评价就是指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实质作用,同时又要兼顾风险评价成本,提高风险评价的效益。

2.3 处理好评价指标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关系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涵盖一定数量规模的指标,不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但是也不能事无巨细,滥设指标,使整个指标体系背离集约化原则。

2.4 科学选择评价指标设计工具

评价指标设计工具是一种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式和手段。在此,本文选取了一种科学并且简便的风险评价指标设计工作,即UML方法。UML是目前比较标准的建模语言[12],是第三代用来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可视化产品说明和编辑文档的方法[13]。该种方法坚持用户导向,包括需求分析、词法分析、用例、类图构建及分析几个环节。其主要应用是计算机相关系统的研发,如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视频点播系统、计算机销售系统等。将之应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文献。就国内看,也是较少的,其中有魏庆平、张秋文[14]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 ,刘渝妍、赵卿、陈媛[15]构建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UML指标体系框,其研究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总之,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属较新的尝试。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法,更显直观和有效。它有利于充分吸收专家调研和既有研究成果的智慧成果,同时又能够把复杂的指标以较为直观的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加以描述和解释,提高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易操作性、便利性和科学性,是十分难得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这也是本文选用UML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的重要理由。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UML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应用UML语言,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我们前面所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然后按照UML方法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实施,即首先进行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内容,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奠定基础,然后依次进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筛选、修饰、模型构架,最后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实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1 资料收集与专家访谈

UML建模是一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14]。整个指标体系设计、建立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相关的具体资料的收集,并对一些专家开展访谈。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大型数据库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如中国知网多个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查找汇聚有关风险评价的资料;二是学术会议专家咨询。如作者参加“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2013)”(上海,2013年5月)、中国特色防灾减灾高层论坛(北京,2013年6月),就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向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这些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初步的认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尽管内容驳杂,涉及范围广,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3个方面。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就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网上酝酿、产生网络舆情信息流进而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延伸。即在传导扩散过程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入,使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所包含的意义更多;二是范围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波及人群更广泛,使得更多的人受到突发事件的牵连和波及,也使得更多的人把关注精力投入到该信息流传导扩散中;另一方面是信息流的传导扩散地区扩大,使得一些范围较小的区域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上升成为全国性问题;三是危害增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快速传导扩散,使得导控成本快速增加,导控困难加大,给突发事件的现实处置和应对带来诸多不便,其现实危害和不利影响呈现上升趋势。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波及范围增大,影响加重,使政府倍感压力,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必会采取措施,应对舆情信息流的风险与危机,使之逐渐衰退平复。但是这种衰退平复背后往往也不是绝对性的,在某种情况之下,也存在着死灰复燃、话题重启的可能性,也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

3.2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包括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指标初选。对现实实践中的概念进行认真研读、分析、选择,得到初始指标:地区、网民、网民知识、生活保障、地区GDP数值、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和谐、地区和谐程度、收入、网民浏览次数、上网群众、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类型、信息流、网站、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主要网站议题回复、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政府舆情响应速度、指标、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教育水平、网民职业、个人收入情况、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政府回应情况、跟帖情况、监测人员情况、温饱、监测平善程度、和谐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刊登突发事件议题数量、地区网民、突发事件解决情况。

(2)参与者提炼。基于UML建模语言规范,同时结合我们现实询问访谈中所涉及的实际人群,可以将参与者提炼划分为三大类: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和研究人员,一般而言,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是系统信息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则是系统信息的分析者。

(3)指标的复选。就是对初始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挑选出更加适合需求的指标。其一,删除语义清晰度不明的词汇。如地区、温饱、生活保障、网民知识、教育水平、类型、指标、信息流;其二,保留语义近似的词中表达更为准确恰当的一个词汇,如地区和谐程度(和谐、地区和谐程度、和谐情况)、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收入、个人收入情况)、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网民浏览次数、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跟帖情况)、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政府舆情回应的民众满意度、政府回应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地区网民(网民、上网群众、地区网民)、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网民职业、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见表1)。

3.3 评价指标的用例修饰

根据表的顺序,依次对每一个候选指标按反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不同方进行文本描述(见表2、3、4)。

3.4 评价指标的构架模型

一是分组。分析“shall”语句中的内容并提取名词对象: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对这些名词进行分组,以获得抽象的实体类。(1)含有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这些词汇的用例,均从不同角度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2)含有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这些词汇的用例,反映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方面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3)含有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这些词汇的用例,展现了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

二是包图和初始构架模型确定。在上述分组的基础上,用包图表示各子系统(类)的边界(见图1、2、3)。

d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将矩形作为系统的边界,将上面已经构建的四个包图做整体合并,这样得到了初始构架模型(见图4)。

三是关系引入。建立用例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用例进行泛化处理,同时加入参与者,分析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步骤,得到图5、6、7。

四是完善初始构架模型。初始构架模型建立后,并不是意味着全部工作的结束,下一步工作就是得到各用例图作进一步的规范和抽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用例做更深层次的规范、抽象和替代,使指标更加科学有效。(1)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包图。由于地区网民用例只是一个客观情况的说明,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评价,因此用地区网民数量用例来代替,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上访人员的具体情况;(2)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包图。用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数量用例代替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的分布省份数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数量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用例;(3)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包图。用突发事件解决民众认可度用例代替突发事件解决情况用例。用监测人员素质水平用例代替监测人员情况用例。经过处理,每个包图内没有出现超越包图界定范围的用例。

笔者将引入新的参与者,即研究人员,同时将五个包图合并为完整的用例图,从而得到比较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模型(见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抽象用例的具体表现,在三个包图之下是各个具体的二级指标用例。

2.5 评价指标体系的体系结构类图分析

“UML中的包图是从专家抑或研究人员的观察角度收集系统的需求,而其中的类图则能为分析人员提供模仿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让分析人员使用研究人员所采用的术语与研究人员交流”。[16]我们通过一系列步骤,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各级指标进行优化处理,从而获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随后我们又应用UML的辅助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见图9)。显然,从结构上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根类、大类和实现类三个层次组成。最高层面的属于根类,根类往下是大类,这两者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大类是根类的深入拓广,体现的是根类的要求和特征,而根类又不能脱离大类而存在,离开了大类,根类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再往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又是由各自的实现类组成。各个实现类通过属性的详细描述,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诸多特征,进而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创造了条件。可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是由较低层次的对象构建并支撑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结构类图,我们就能够明晰地确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的指标项。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UML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后,为检验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我们对之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测。

3.1 效度的检测

衡量我们所构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评价指标的内容效度比(CVR)来实现的,计算公式为:

CVR=■

其中,ne为评定人员中认为指标很好地表示了评价对象范畴的人数;N为参加评定评价效度的总人数。若半数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即为负值;所有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为-1;评定者认同与不认同的意见出现相等时,CVR值为0;所有评定者都认同评价指标体系时,CVR值为1。就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征询了21位评定专家的意见,并通过统计得出了内容效度比CVR(见表5)。

我们发现,约有80%以上的指标效度比值在0.71以上。因此,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大部分能够较好反映评价对象的特性要求,具有较高的效度,达到了指标构建的要求。

3.2 信度检测

对指标体系的效度检测合格后,我们采用计算克朗巴赫(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的方法来检测我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其中克朗巴赫?琢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4 结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设计既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在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注意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即UML方法,来探讨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种新方法的应用。同时,基于该方法,可以实现评价指标构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即能够充分发挥专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在风险评价指标遴选中的作用,进而有助于增强评价指标遴选的科学化和包容性,同时这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工作,提升政府和公众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效果。当然,除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要成功实施还需要很多支持性的举措,简单来说,包括:一是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透明化及回收、处理机制,保证风险评价数据能够有效、及时和准确的获取;二是尝试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系统。即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科技,建立联网、快速、高效的风险评价系统平台,实现风险评价迅捷化;三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价人力支持体系。即为我们要开展的风险评价工作配备良好的操作人员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特定行业专家组成;四是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真正使风险评价成为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政府风险沟通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将这些工作进行系统落实,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才可能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71-75.

[2] 李玉海,李友巍.网络舆论风险评估体系探讨[J].情报杂志,2010(01):128-131.

[3]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1-13.

[4] 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1(07):73-76.

[5] 谢耕耘,刘锐,徐颖,等.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6] 戴媛,郝晓伟,郭岩,等.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04):12-15.

[7] WELTY C,MURDOCKJ W.Towards knowledge acquisitionfrom information extra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6),Athens:GA,2006:709-722.

[8] Gil-Garcia R,Pons-Porrata A.Dynamic hierarchical algorithms for document clustering[J].PATTERN,RECOGNITI ON LETTERS,2010(31):469-477.

[9] Benjamin K Y,Raymond W M Yuen,Qi Yee Kwong,et al.Polarity Classification of Celebrity Coverage in the Chinese Pres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telligence Analysis.Mc Lean,USA:2005.

[10]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0-351.

[11]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13-114.

[12] [美]施穆勒.李虎等译.UML基础、案例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5.

[13] OMG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Specification[EB/OL].[2016-03-20]http://.

[14] 魏庆平,张秋文. 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的UML模型[J].水力发电,2006(9):13-17.

[15] 刘渝妍,赵卿,陈媛.基于UML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