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精选(九篇)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第1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压力逐步加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1.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中。据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的比例约占25%。从高中到大学,面对环境的巨变,一些学生会产生内心冲突,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包括对环境的不适应,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都是从一个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因此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高中时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老师、同学的相伴,而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奋斗目标,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因而感到迷茫、困惑。

2.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奋斗的目标暂不明确,对专业的了解不全面,以及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的不习惯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以后,一些学生没有了学习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另外,中学教育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听课、做笔记,再到课后作业都是老师安排,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大学阶段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和复习,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

3.人际交往问题

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是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孤独、孤僻;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备将来立足社会之需,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和交往能力的局限性,不敢交往和不善于交际,导致人际关系不好,心理上孤独,情绪上压抑,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

4.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性发育基本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欠缺,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对性心理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因而陷入困惑之中①。大学生中常见的恋爱问题有单恋、暗恋和失恋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容易给人带来痛苦。

5.就业问题

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以来,使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励,甚至出现一些困难,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在大四毕业生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凸显出来,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成长的道路非常顺利,很少遇到挫折。因此,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上他们正处于心理的相对稚嫩和生理的相对成熟期,对恋爱和情感问题往往躁动不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后”800名新生中,有72.3%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②。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缺少集体锻炼和生活的影响,加之祖辈、父辈的过分呵护,导致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弱,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学校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来就很脆弱的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看法。

(一)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防和干预体系,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高校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一级预警:寝室,充分发挥室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用多种方式积极了解同寝室的同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告诉班主任和辅导员。二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三级预警:院(系),各学院任命专人做兼职心理辅导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问题高危人员预警库。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一旦发现重要情况就立即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四级预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测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从寝室、班级、院系到学校的四级危机预防体系,可以迅速反映心理危机,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及时干预。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必修课程,让学生都学到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外,还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学校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通过讲座、班会、征文、摄影、绘画、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另外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开2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收集本班学生近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班会上讨论,最后由班主任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三)开展心理问题专题教育,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专题教育。

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区别对待,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成几个板块,对这几个板块开展专题教育,比如本文提到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如对大一学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二、三年级学生,重点应该放在目标教育、德才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四毕业生则应该进行择业观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在遇到挫折后能够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大,以上提出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防预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三项措施,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注释:

第2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我的见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黎塘站、凭祥站和南宁南站。当初选择黎塘站作为自己见习的第一个基地,是因为报到后,通过与段部领导、前辈的请教交流,了解到黎塘站是南宁局一个很重要的区段站,其运输组织和作业极其复杂繁忙,为了能更好的熟悉几个主要大站的技术设备、运输组织等情况,充分而全面的学习业务知识,在与黄段长及劳人科卢科长确定见习计划的时候,我主动提出除了南宁南站,还希望能到黎塘和凭祥见习。于是领导们结合各站特点,为我安排了轻重有致的见习计划:黎塘站3个月,凭祥站2个月,南宁南站7个月。

黎塘篇——

黎塘站的见习经历,让我能更加深入地熟悉车站现场的设备、作业标准程序和 在凭祥,有幸结识了当时主管安全的副站长胡彪,因为是同龄人的缘故,他对我非常关照。,每当他去现场检查工作时都会喊上我,让我了解到铁路基层领导干部是如何工作、如何管理的,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发现现场作业的问题和如何更好解决问题的方式。当他处理问题时,我经常会在一旁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效果会怎么样?这个问题需要如何杜绝等……不知不觉中,也让我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胡站长发现调车组在调车机已经出来的情况下不及时出场作业,导致调车机停轮等待两分钟,他当场对调车长及调车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是晚上下班后,他仍然召集该班调车组人员以吃夜宵的形式做思想工作。大家开诚布公,就调车作业中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如何防范出现常见的调车事故、做到组内人员互控、班组如何管理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气氛非常融洽。通过大家的探讨,调车组人员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及在车辆防溜、防止冒进信号、防止挤岔等调车事故的方法,对调车组人员是一次生动的作业培训,也让我对调车作业有了很深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见识了基层干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通过胡站长,我学到了很多有特色的铁路职工管理方法,让我认识到了在对铁路现场职工的作业管理和思想工作上,跟我之前当学生辅导员时大有不同,学生有学生的特点,职工有职工的个性,如何找准切入点,找到适合铁路现场特点的方法尤为重要。

南宁南站篇——

跟完峰尾、驼峰和南场值班员(信号员)之后,进入助调乙、助调甲、站调和值班站长的岗位学习阶段。站调楼是一个车站运输组织的指挥中心,跟着师傅们实作,结合对技规、行规、调规、列车运行图和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等理论学习,深入熟悉了如何编制班计划、阶段计划和调车作业计划,重点学习推算车流,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在站调楼,体会最深的是这里作为一个指挥中心,需要指挥协调各个工种的工作,这就要求作业中要提高业务水平,优化到、解、编、发作业组织,优化调车作业计划,同时需要有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在学习助调时,有一次后半夜就由于犯困而撒错了票,导致出发列车的编组与票据不符,幸好车号员及时发现少了几份票据而提醒我赶紧找票,才没有耽误列车出发。这一经历,让我更加认识到无论做任何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都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争取做到最好。

在忙碌而充实的见习中,对如何尽快适应铁路工作,如何扎实学习业务知识,圆满完成见习任务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找准定位,调整心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大学生刚进入社会,首先面临的是思想上的落差和角色的转变,要积极的调整心态,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认清所处的位置,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快速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同时,铁路基层比较辛苦,要有心理准备,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真谛,主动去熟悉摸索各个岗位的职责,认真学习现场具体的作业程序和标准。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见习岗位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见习期间,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多学习规章制度,吃透规章,知道该条规章制定的初衷和其能预防的事故。每学习一个工种,就要及时的去学习该工种的规章制度,一个工种一个工种地去吃透规章,这样学习既有针对性,又能在不懂规章的情况下及时向师傅讨教,更能加深对规章的理解和掌握,比机械地死记硬背规章效果要好得多。

3、虚心向师傅请教,主动多与师傅们交流。

师傅们都具有多年的铁路工作经验,我们要虚心向师傅请教,空闲时间里与他们打成一片,从他们那里可以主动“掏”到很多如何处理突发事故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是师傅们多年工作的结晶,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作为大学生,正常情况下的作业程序学习起来相对很简单,但是非正常情况下如何作业却不容易学到,也没有多少机会(当然也不希望有这样出事故的机会)去学习如何处理突发事故,因此,只有多跟师傅们交流,从他们那里“拿来”的经验才是最快捷也是最现实的学习途径。

4、多学习安全科等业务科室下发的事故通报和文件电报。

事故通报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最好的案例学习教材。业余时间一定要多看看有关的通报和文电,多去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多去研究该如何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针对该起事故,找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学习,这样能迅速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避免今后工作中再犯类似的错误,能少走很多弯路。

5、平时多总结归纳,养成写总结心得的良好习惯。

第3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83

Strategies for College Counselors to Respo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HAN Boao

(Automotive College,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520)

Abstract Mental health is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talent outstanding growth pass, to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high school, but also the time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but also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basic guarantee of university. In this paper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 guide, confus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mainly to explore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生活中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群体主要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心智不成熟、个性较强、接受新事物速度较快等特点。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快乐、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同时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困惑

1.1 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困惑一:作为辅导员怎么去了解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

学生一般都不会直接和辅导员抱怨人际关系的问题,因为学生觉得和同学相处的事情属于小事,属于内部矛盾,没有必要和老师说,他们自己解决就行了。辅导员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一般都不是从当事人口中了解的,除非当事人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向辅导员抱怨,而且抱怨的时候也只会看到他人身上的问题,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困惑二:如何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

学生人际关系问题非常复杂、涉及交往动机、交往技巧、交往心理等问题,即使辅导员了解到问题所在,多次提醒学生,但也见效甚微。

1.2 学习适应问题

困惑一: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学习?

如何发现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是一个难点。一个辅导员一般要带200~300个学生。面对的学生众多,无法做到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加上学生自尊心强,很难主动和辅导员沟通,更加大了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难度。

困惑二: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很多入学新生认为高中太辛苦,到了大学只要好好放松,搞劳搞劳自己,抱着“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六十分万岁”的想法,对所有课程应付了事,经常迟到、逃课。到期木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恶补一通,有的学生甚至不惜通过“作弊”的方式,期望能顺利过关就好。而且对此种方式,学生还振振有词,反正自己的专业毕业后也没有什么用,甚至可能不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平时没有必要花太多的功夫在学习上,还不如多参加社会活动,拓展社会交往范围,以便为以后的工作准备好充分的社会资源。

1.3 就业问题

困惑一:如何与家长沟通,让大学生在就业中扮演积极角色?

父母过多的参与到学生求职过程中,对求职者本人影响是非常不利的。辅导员在遇到达类情况时。只能劝说学其父母,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放手让其白己去做。

困惑二:怎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面试能力?

有些学生由于多次碰壁,丧失信心,遇到这类情况,辅导员更多的是安慰,或者寻找机会帮助学生重树信心,但是学生的信心是建立在求职成功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信心很难求职成功,而求职不成功又何来信心?

2 高校辅导员的应对策略

2.1 人际关系适应

2.1.1 学生不愿意向辅导员倾诉――辅导员主动介入

一般来说,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比较内向和自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会主动找老师陈述问题。因此,这首先要求辅导员老师在学生中树立极具亲和力、容易让人接近的角色形象,让学生获得安全感,愿意主动接近辅导员,向其陈述自己的苦恼。其次,辅导员要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状况,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活动或小事,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再次,辅导员要主动关心可能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当学生自己觉得实在是无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一般会到心理咨询中心去寻求帮助。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非常需要人际关系方面的帮助的,但碍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好意思开口,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恰当的时机主动介入。

2.1.2 学生向辅导员倾诉后,辅导员的处理方法

(1)收集学生信息,了解事情原委。①通过耐心倾听、积极关注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找辅导员倾诉,一般来说是寻求心理支持的。面对学生的求助,辅导员首先要做的是有技巧地倾听,也就是在倾听过程中,不仅要耐心听,还要积极关注,从而与学生建立心理联系。②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及相关信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就要收集资料。具体了解学生当前人际关系的状况,并作中立、客观的判断、分析,与学生一起探索当前学生困惑的问题及其想达到的目标。

(2)判断属于日常纠纷还是心理问题。辅导员在倾听及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要仔细判断学生的问题是日常纠纷还是心理问题,两种问题有不同的解决相处理方式。

如属于日常纠纷,那么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弄明白是沟通、误会导致了矛盾,还是由于学生人际关系技巧缺乏导致了矛盾。如果是前者,辅导员可以做一个沟通的桥梁。

如果是后者,辅导员可以鼓励该学生倾听一些关于人际关系技巧方面的讲座,推荐其参加人际关系方面的团体辅导活动,培养其人际交往技能;也可以根据自身经验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让其逐步掌握人际关系技巧方法,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

如属于心理问题,那么推荐学生前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

(3)密切关注相关学生,加强学生交往活动场所的组织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密切关注相关学生,了解其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经常与家长和其周围的同学沟通,协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其活动安全感。这一过程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交往的主要场所的管理,特别是班集体和宿舍。

(4)教会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在班会或与学生平常的联系中,可以教会学生一些人际交往技能,如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等;组织学生参加“人际沟通”方面相关讲座,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2.2 学习适应

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且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变化最大的就是来自学习方面的变化,也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1)做好预防工作。辅导员需要在新生刚入校时做好预防学习适应问题,可以通过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前给学生展示大学学习的特点以及与高中学习的区别,让学生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变化,这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

(2)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活动。对开展预防工作后,还是出现学习适应问题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等,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发掘学习动力,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3)对突出典型进行重点关注。在进行小组活动中,辅导员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相对比较严重,仅仅参加小组活动无法对其产生明显的作用,那么对这部分学生就需要重点关注,进行个别辅导。

①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适应问题。通过耐心的倾听与积极的无条件关注.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获得学生信任;然后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高中时期的学习状态、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期望达到的目标。

②判断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严重程度。搜集到学生的相关信息之后,辅导员要判断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是属于一般性的、通过简单谈话、引导、鼓励就能解决的学习适应问题,还是属于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介入才能解决的相对较严重的学习适应问题。

如学生面临的是一般性的学习适应问题,那么辅导员本身就可以对其进行处理。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其次,与学生一起来讨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澄清问题的性质。最后,定期对学生进行追踪关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同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支持与鼓励。如学生面临的是相对较严重的学习适应问题,那就需要转送或建议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

(4)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不论是何种情况,辅导员都需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目前的状况(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并理解其所面临的困境,给予孩子相应的支持。很多家长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其心理状态,一旦得知孩子成绩下滑时,第一反应是责备,这将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其实,学生在面临适应困难时,来自老师、家长等的鼓励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辅导员帮助学生获得家长的理解与关注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适应困难非常重要。

2.3 就业问题

2.3.1 做好预防工作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就业前会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在就业中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有的同学平常参与社会事务多、兼职多,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加之专业成绩不错,在面试时表现不俗,很容易就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但有的同学,平时锻炼机会少或因专业成绩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自己拿主意的习惯,在就业面试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辅导员老师从大一开始,就要在就业方面对学生做一些训练、指导工作,以防患于未然。

(1)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期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就业方向都会很明确。

(2)教会学生面试技巧。在大三、大四的时候,辅导员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程,多听一些关于就业方面的讲座,多听“过来人”讲述面试经验。辅导员老师也可以自己向学生传授一些面试技巧,如着装、面试前的准备、面试中的礼仪、做模拟面试等等。

(3)培养学生自信。由于外貌、专业成绩、能力等原因,很多同学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得不自信,对这部分人群,既需要老师在心态上对其鼓励,让其学习正确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同时要从行为上对其进行一些训练,如礼仪、言语表达等等。

2.3.2 对重点学生给予关注

就业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问题。找工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辅导员老师在平时、在生活中对学生多给予关注,尤其是问题表现突出的学生。如果学生问题严重,则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2.3.3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学生就业不仅是学生的事、同时也是家长的事,但有的家长对学生关注太多,“越俎代庖”,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对这部分家长,辅导员老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意见和建议可以给学生提,但面试还是要学生独立面对。同时,如果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挫折,如面试失败,家长要给予学生理解和支持,不要打压学生,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须多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利走出心理困境。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职业中学学生 课堂问题行为 管理策略

职业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该引起重视。职业中学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处于相同年龄段,我国有研究表明,有课堂问题行为的高中学生约占半数。2006年,广州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共有319所,中等教育机构和技工学生共185所,占其中57.99%。2006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3.2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无论从机构数量上还是从学生人数看,比例是不少的。与职业中学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职业中学生学生的素质尚不令人满意。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报考普通高中未能录取后转录到职业中学的,即使是直接报考职业中学的,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总之,在职业中学学生身上出现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不少。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就会使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展开,影响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职业中学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研究职业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职业中学教师的来源看,有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中学转来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了解中学生的一般特点及掌握了一般性的管理技巧,但对职业中学学生的特殊性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也不甚清楚。所以,针对职业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1.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

课堂问题行为是由课堂和问题行为两部分组成的。因此要把握好这个概念,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问题行为,以更好地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涵义。

课堂问题行为,强调这些行为的发生的场所是在课堂上的。我国学者邵瑞珍等人将课堂问题行为界定为“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李志等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目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马彦宏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有时还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行为”。陈时见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戚业国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学生在课堂中,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的各种破坏课堂秩序和纪委不遵守课堂规则的现象和行为。”

以上概念均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含义,对学生的行为指向、影响范围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描述。本文把课堂问题行为理解为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即攻击型;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即退缩型。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故意顶撞教师、破坏班规校纪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等注意分散行为;害怕提问、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退缩行为;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神经过敏行为;胡乱涂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等。

我国也有学者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行为过度(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和行为不适(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况下发生)三种类型。

二、职业中学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的管理方法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职中课堂上有部分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视而不见,采用不理会的方式。原因之一是他们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缺乏认识,认为某些隐蔽性的问题行为,如听MP3、看课外书籍、走神等等这些行为,既不影响教师授课,也不影响同学的听课,他们只不过是做自己的事情,反正这些学生也不想学习,就不去管他们了。其次,部分教师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放任自流,只要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其余一概不管。另外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并非不赞同课后处理,而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还有部分教师在对课堂问题行为采取了一些处理方式后感到没有效果,于是心灰意冷,无奈选择视而不见。

这种对学生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行为,长期下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管理失范的教师在课堂上缺乏适当的管理,也是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放任自流,放弃管教的责任,学生因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动辄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怨恨或对立,诱发学生攻击性问题行为或退缩性行为。其中教师的管理不当也会造成学生产生课堂问题原因之一。

三、职业中学教师课堂管理有效策略

1.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职中教师应当从两个方面给予注意,一是预防,即防患于未然;二是干预,即当课堂上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对它的处置。

有效的管理,应该预防在先。教师通常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法,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其次,有效的课堂行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基础的,课堂环境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课堂问题行为。具体做法可以保持课堂的整洁、要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的座位等等;最后,要做好教学设计。职中学校的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果继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技能的培训,学生必定坐不住,那么他们就很可能把多余的精力用在制造课堂问题行为上。教学定要根据将来就业的实际需求去确定,注重讲授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知识。

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学生一旦发生问题行为,就需要采取干预策略,以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实施。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这些手段。通常使用的方法包括: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提问学生,转移注意,正面批评,利用惩罚。

2.采用低姿态的课堂控制策略

低姿态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能够在不破坏课堂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制止违规行为。这种策略对制止很多课堂问题行为非常有效。例如学生起哄,走神,不听从教师指示、吃东西等等。具体可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教师要提前预期到这些行为的出现,并在情况发生时及时把握,另外教师要尽量做到在多数学生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制止这些行为。第二步,当学生准备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通过走近学生从而提早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升级,教师可从非言语技术转换到言语技术。第三步,当前两步骤不能起效时,教师对这些行为应该发出警告,尽可能迅速结束问题行为。根据问题行为的严惩程度可逐渐增强处理手段,包括:严厉地望着该学生;向学生走去;同该学生讨论其问题行为;把学生安排地其他座位;给予惩罚;要求学生课后留下来;与学生家长联系。

3.教会学生自我控制的策略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源于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短期的结果的控制,也就是说,人的行为的及时强化较之延迟的强化的效果要好,特别是针对问题行为更是如此。这是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落脚点。教会学生自我控制,可以使教师用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而用更少的时间用于管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的成功体验。

学生要形成自我控制能力,需要教师具体地给予指导。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对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实际上也是课堂管理策略要达到的基本的目标。通过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可以使教师的课堂管理效果更佳。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归宿。

4.沟通管理策略

沟通管理策略强调人际沟通。在课堂管理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而管理学生,反而让学生感到不愉快或厌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师生两者在信息交流中出现的对彼此行为的不一致理解。这种师生沟通的障碍属于人际交流中产生的障碍,只有在人际沟通中消除。作为一种课堂管理策略,人际沟通旨在实现师生真诚地理解彼此行为的真实理由,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并达成对彼此行为的谅解与共识。

当课堂问题行为发生后,教师应当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课堂管理措施。其次,让学生对其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清楚自述,充分说明。这样可以了解其行为发生的主要途径。第三,教师在倾听学生诉说的过程中要做到专心倾听。要注意当学生没有说完时不要急于给予建议。最后,教师要做到理解、信任和责任。理解,就是教师将心比心地站在学生立场上去体会学生的感受。但不等于接纳他们的错误,而是让学生知道你关心他,尊重他,这样学生会很乐意向你倾诉。如果缺乏这种信任,师生之间会产生心理隔膜,妨碍人际沟通。在信任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自愿和主动地做出改进课堂问题行为的口头或书面承诺。

5.加强职中学生的就业教育

学习没有目标,就如同失去了方向的航船。在个别访谈中发现,许多职中学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上学是来交朋友,解闷的手段。因此学校应该对职中学生加强就业教育,要创造条件为职中学生培训扎实的技术本领,使职中生有一技之长。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就业意识与愿望,树立有技术才能有工作岗位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他们才会觉得有希望。那些因文化基础较差不能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恰好是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明确了自己的位置,又学到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职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才会相应减少。

参考文献

[1]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2]2006年广州市教育事业成就显著[EB/OL].广州统计信息网.

[3]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17.

[4] 李志.课堂问题行为及控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7.

[5] 孙煜明.试谈儿童问题行[J].南京师院学报,1982,(4).

[6]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3.

[7]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4.

[8] Kenneth Shore著(美),曹绍炼编译.如何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J].教育科学研究,2005,(5): 59.

第5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摘要】 目的:剖析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对某重点综合大学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未来就业、学业及毕业后方向等方面,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7.1%、30.3%及207%;学习状态中对所学课程没兴趣、学习效率低所占比例分别为31.1%、25.3%;77.9%的人感觉自己偶尔或经常有心理问题。结论: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其主要原因与就业压力过大及学习动力不足有关,应通过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等有效对策,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将直接影响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家庭幸福及培养合格接班人等现实问题。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动向,研究有效的应对策略,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点课题之一。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某重点综合大学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76份,回收率94.0%。使用自行设计的心理健康问卷,采用随机、现场匿名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2 调查结果

2.1 人际交往相关问题见表1。

表1 人际交往相关问题(略)

2.2 学习状态相关问题见表2。

表2 学习状态相关问题(略)

2.3 心理压力相关问题

2.3.1 心理压力源排序 在经济、恋爱、人际关系、家庭、学业、个人前途及就业、国家发展前途7项心理压力源中,排序在第1、2位的是个人前途及就业和学业,分别为177人(471%)和114人(303%),排在最末位的是国家发展前途,为195人(519%)。

2.3.2 对个人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的频率 经常担心101人(269%),偶尔担心210人(559%),很少和不担心65人(173%)。

2.3.3 学业及毕业后选择 对自己所学专业一般及非常满意273人(726%),未能看好自己专业就业前景88人(234%),毕业后不知道何去何从78人(207%)、考研198人(527%)、就业107人(285%)。

2.4 对自我心理状况、问题应对及心理咨询的认识经常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的35人(93%),偶尔258人(686%),不知道31人(82%)。遇到心理问题不会去咨询的96人(255%),向朋友倾诉187人(497%)。对付压力选择自己“顺其自然,自然调整”242人(644%),选择自己“转移”182人(484%)。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认为“心理健康者也可以接受咨询” 的243人(646%),认为高校心理咨询针对的是“在恋爱、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实际困难的人”的190人(505%),认为针对的是“情绪调节有困难的人”的187人(497%)。对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要求,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保密(245人,占652%)、同理心(221人,占588%)及热情(205人,占545%)。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认为与陌生人见面时会感觉不自然”、“自己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及“时常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大学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02%、449%及500%。这些数据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时不自信、人际敏感性较强等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较高的人际敏感性往往易引起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1]。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往往与大学生不自信、缺乏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有关。在学习心理方面,“给自己定下学习目标,由于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者占被调查者的410%,而“迫切希望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学习成绩”者占503%。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较高,但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不能持之以恒,从而在学习方面很难达到自我期望值,增加了自己的挫折感和自卑感,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和目标缺失,由此所致的空虚、无聊以及其引发的消极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2]。在压力源方面,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压力源,不明确、不知道毕业后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的占207%。多数大学生把个人前途、就业和学业放在压力源首位,与5年前的调查相比,就业压力上升成为导致大学生易出现负面情绪的首要因素[3]。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心理状况方面,“感觉自己偶尔或经常有心理问题”以及“遇到心理问题不会求助心理咨询”的分别占779%和255%,这提示心理健康工作者,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完善和普及心理咨询工作任重而道远。综上所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如就业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个人价值缺失、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主观倾向过重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动向,就业压力与学习动力不足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 对策

4.1 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的课堂教育,开设诸如生涯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与保健、心理咨询、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地接受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把握自我心理保健方法;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的客观性,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和改变能够改变的现状,不断地学习、完善和充实自己,悦纳自己;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其心理问题[4]。

4.2 努力提供有效的环境支持良好的集体氛围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积极向上的群体气氛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让学生尽情地施展才华、奋发进取,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群落效应表明,大学生的能力和心态受班级和宿舍小气候的影响,他们互为参照、同化,在某一个方面趋于一致[5]。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开辟供学生聊天和发表意见的场所,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另外,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学习与人交往的经验,接受生活磨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4.3 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讲究心理艺术,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减少学生心理疾病、解决学生心理困扰、提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实施以教学干预为主的综合措施,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意把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进行生涯规划,让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如何学,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4.4 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所反映出的部分学生的目标缺失问题,大多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旧理想实现而新目标不明确有关。新生阶段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事半功倍的效应。高校贫困生在经济和物质上的状况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况,难以摆脱“心理贫困”所致的内心自卑[6]。及时了解因贫困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以一种平常的心态面对自己暂时的困难。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问题家庭、人际紧张、自身条件没优势等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常见因素,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日臻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红,邢文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3):1620.

[2]黄中岩.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2006,(2):3639.

[3]高常发.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3):78.

[4]邓旭阳,郭晋林,王晓玲.团体心理疗法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1718.

第6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强。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两方面健康,现代社会节奏过快,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过大,心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心理健康上的发展仍比较滞后,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梳理、辅导意识仍比较薄弱。近些年来不断有各种大学生因为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被媒体曝光,不得不引起社会与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我们应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步入职场、步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人类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受我国应试体质教育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高职学生虽属于大学生群体,但是与重点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大学的学生相比,承受更多方面来自人际、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各方面的压力长期得不到舒缓、将对其健康生长产生不利,甚至导致心理障、人格缺陷等方面问题。总之,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和同学间互助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内涵

对于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心理学家马麦特曼和斯洛认为的标准有10条:(1)拥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生活理想切合实际;(3)对自我有充分了解,并且能对自我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不脱离社会现实环境;(5)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6)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7)具备从过往经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8)能适度地进行自我情绪控制和发泄;(9)在符合社会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张显自我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法规道德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需求。

精神病学家麦灵格(Karl Menninger)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相互间及对于环境具有较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稳的情绪,适应外部世界,在各种心理品质中具有愉快的性情。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于1947年对此作出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情感以及智能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情绪与智力间的协调性;能够适应环境,有谦让和谐人际关系;有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在学业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学者林崇德认为:“心理素质健康的判断标准指标有两个:发展性指标和适应性指标。适应性指标表现更为简单,所有不能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发展性较为复杂,因为大学生处于生长发展阶段,大多数心理问题属于尚未得到发展或尚未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各种叛逆表现,只要在家长老师等正确的辅导、引导下,通过发展,能够解决,就不成为问题。所以,分析学生健康的根本性指标是发展性指标。”

综合国内外学者、专家以及国际心理大会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或者是重要表现之一。

三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与一般大专、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文化程度较低,很多学生都是由于成绩较低,无法进入其他专、本院校,才被迫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高考的失利让他们面对学业信心不足,面对工作又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高职学生的自我要求与社会对他们的需求不能达成一致,导致学生面临就业、择业问题上有很大压力和困惑,种种压力得不到舒缓,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不仅会妨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会引起轻生或者是不良社会后果。日前,一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谋杀室友,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试想,如果在遇到同学间的摩擦,人际关系上的纠纷时,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或者正常途径的宣泄,悲剧就不会出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消失,而投毒的学生也将面临死刑或者是被禁锢的牢狱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25%乃至30%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堪忧。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高职教育与之前的文化课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转变,要求学生必须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很多高职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学习压力大,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引发心理疾病,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因时有效的解决,将一直困扰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造成不良影响。

恋爱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高职学生正处在性成熟的敏感时期,处在恋爱的年龄阶段,但是他们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感情上易冲动,思考问题比较简单,不能协调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的面对失恋,不懂得正确处理感情中的矛盾,致使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或者是不能正确的理解和对待,不能正确面对被异性吸引、性梦、性幻想等正常生理反应,带来心理压力,严重时,形成心理疾病。

适应性心理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增强,自我生存能力差,升入高职以后,面对突入起来的环境变化以及自我独立生活,难以适应,一方面处于青春期向成年人过度时期,急需外界的肯定和认可,遇到问题不愿主动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从而引发心理压力,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

除了上述三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还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个性方面的问题,择业求职方面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进行赘述。

(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内部因素方面来说:第一,高职学生的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高职学生一方面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急于渴求来自外界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自我认同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引发心理矛盾。第二,依赖与独立的自我矛盾,高职生在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在自我认定上也将自己视为成年人,但是在父母身边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又让他们不具备自立能力,一方面渴望摆脱约束,一方面又不能自我独立,这种自我矛盾也会引发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封闭与交往的矛盾,高职学生一方面渴求友情的温暖,需要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渴求心理,但是他们往往过于自我,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能理解和关心他人,还认为别人不懂得自己,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也会成为困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

外部因素:第一,家庭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教养方式及态度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谐、平等、民主的家庭观念有助于学生在早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因素:高职学校与普通大专、本科院校相比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上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高职学生就业前景尴尬,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第一,掌握有效调节方法,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应学会正确应对负面情绪,掌握适合的宣泄方法和手段,既不能过分压抑自我,也不能过度自我放纵,找到合理表达自己情绪的途径。高职生活的校园环境与以往的初高中不同,接触新鲜事物更多,接触社会面更宽更广,接受的信息大,经常会遇到新的问题,高职学生如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就会出现心理冲突,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一旦负面情绪超出高职生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威胁心理健康,高职生要掌握几种自我疏导、排解的方式,如:向他人倾诉、进行体育运动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哭泣来宣泄不良情绪,从而进行自我心理减压。

第二,增强高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懂得人生不能处处顺境,面对挫折和挑战时能够冷静客观的对问题进行分析,而不是自暴自弃,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多种方式,挫折只是一时的,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自我实现。

第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能够较为适当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与冲突,恋爱作为学生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学会正确处理恋爱中男女双方的问题,也是高职生走向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

第四,完善高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高职学校的心理课程应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适应性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性心理教育、健全的人格建设、人际关系指导、意志品质培养等等,课程应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总之,本文所涉及方面较多,但对于问题的分析尚不够透彻,今后将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完善理论学识水平,通过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际相结合,能够更加进一步透彻的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l]王立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6.

[2]高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院校学报,2004(4).

[3]陈竞秀.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第7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1 毕业队学员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

1.1 情绪、情感不稳

毕业队学员在面临人生重大转变时期,其情绪、情感都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有些学员由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当遇到非自己所愿的情况时就悲观失望、自怨自艾,比如在立功受奖问题上,自己没有立功受奖就觉得三年的军校生活没有得到上级的认可,一味地自我否定。另外他们深知毕业后就要到基层担负着防火、灭火、抢险救援的特殊使命,长期战斗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前线,面对即将到来的巨大的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他们无法确认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项特殊而艰苦的工作,因此开始受到消极情绪的支配,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做任何工作都没心情。

而另一种则是心情浮躁、情绪狂躁。不少毕业队学员过分地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设计得十分完美,觉得自己即将成为梦寐以求的部队军官了,事业上大展宏图的时机已经到来,自己已经不再是一名普通士兵,三年艰苦的军校生活马上就会有丰厚的回报了,开始不断地放大自己的作用、能力和地位,逐步把学员队的管理干部不放在眼里,听不进干部的劝解,条令条例意识淡化。

前者在情绪上表现出悲喜无常、情绪低落,在行为上表现出手足无措、自我封闭;后者则在情绪上表现出持续性的异常兴奋,甚至在一段时间表现出亢奋状态,行为上表现出自我管理松懈,多种违规违纪行为,开始“小错误不断,大错误不犯”,认为只要不犯很大的错误就可以随性而为。

1.2 焦虑

由于时值毕业前夕,毕业队学员需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往往比较多、比较繁杂,这就很容易引起一些学员的精神焦虑。他们要处理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毕业后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学校的事务处理。毕业后的问题,主要是分配问题,学员大都急于想知道今后会分配到哪个单位,担心未来工作单位环境的好坏、在新单位发展前途如何,回到离开了三年的基层部队能否适应当前的需要,能否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完成好从士兵到干部的角色转变等等问题。在学校的事务处理往往是应对期末的考试和离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临近考试时害怕挂科而感到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这些问题都是事关学员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当如此多的事务综合在一起之后极有可能引发学员的烦躁、焦虑情绪。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惶惶不安、焦躁心烦、坐卧不宁、眉头紧锁,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未来,对前途感到茫然。在生理上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紧迫、胸闷、多汗等,在行为上往往是表现为大量吸烟,偷偷喝酒,易怒。

1.3 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是当前形势下毕业队学员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临近毕业之时,一些人一方面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各项安排被自己不经意间透露出去,开始不愿意再对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喜欢自我沉思。另一方面,他们又深知三年朝夕相处的战友立刻就会各奔东西,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心里怀着深深的不舍,这二者往往产生激烈的冲突,导致他们不知如何应对,开始与他人难以和谐相处,不易被人理解,受到冷遇。这在性格内向的毕业队学员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1.4 对抗、敌对情绪

当毕业队学员遇到自己分配不理想、评选优秀毕业生的目标没达到等问题时,就会感觉受挫,由此产生强烈的反抗行为或者攻击。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由于受挫以后,往往会产生“委屈感”,引起愤怒的情绪,从而对构成挫折的人进行直接攻击和对抗。比如有的学员没有被评选上优秀毕业生,便怀疑战友在背后说自己、诋毁自己或联合起来整自己,怀疑某某领导为难了自己,由此失去了大展宏图的机会,于是对战友、干部充满敌意,时不时地找战友麻烦,找机会在学员队管理干部面前发泄不满,甚至还以“泡病号”、“压床板”等行为对管理干部施加压力。其突出症状主要表现为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或损害他人利益,或有破坏东西的冲动,经常与人争论,容易出现烦恼和激动,顶撞领导,严重者会出现伤害他人的冲动行为。

2 毕业队学员常见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2.1 建立预防、监测机制,增强对毕业队学员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

对于毕业队学员的心理问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建立各种预防、监测机制,利用家庭、学校方面的力量,及时消除对毕业队学员心理造成影响的不利因素,改善他们的心理环境。

学校要重视研究新形势下毕业队学员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一是要努力为毕业队学员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军营环境,坚决抵制各种社会不良思潮对部队的影响;二是加强对毕业队学员的调查了解,积极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心理情况,加强与学员家庭的联系和交流。

作为家庭,一是注意幸福家庭氛围的营造,使学员不易分心;二是与学校搞好配合,主动向学校反映子女当前的各种情况,包括入伍前学员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等,使学校对学员的引导和教育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由于亲情的原因,学员更容易接受家人、亲友的劝告,反而对学校的管理干部有逆反心理。

学员队的管理干部应掌握好学员在校的人际关系情况,如关系较好的战友、同学,通过这些人可以使管理干部及时地了解、掌握学员的近期情况,把握学员的思想动态,从侧面对学员施加影响,有效地防止学员因受到刺激后做出的过激行为。

通过学校、家庭、战友朋友这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根源,把握学员的思想走向和心理动态。

2.2 强化思想开导拓阔活动指引,双管齐下培育学员健康心理

第8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自己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本文列举了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

作为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逐年激烈,人口基数大,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职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1.高职生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自卑。在激烈竞争的求职场上,因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黯淡,或自身感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过程中经历过很多次的碰壁,部分高职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自卑感,慢慢就演变成自卑心理。一旦有了这种心理,高职生往往就没有力量和信心去面对心仪的用人单位,甚至不能够恰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更有甚者把自身的长处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针对这种心理,首先应正确评价自己。要多找找自己的优势,修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即使非常细微也不要忽视,这些对于恢复个人信心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做法,不仅对求职有积极的作用,对一步步走好人生路,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一定要客服惧怕心理。在就业路上遇到挫折是非常正常的,要认真分析暂时的失败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

2.浮躁焦虑。就业是高职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做出正确的时代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的高职生最为困惑的难题,尤其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此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此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此多样的工作环境。要客服焦虑心理,主要是必须更新个人求职观念,打破事事求稳的传统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个人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盲目等待。等待心理是高职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的一种心理。许多高职生会认为,简历交给用人单位就等着用人单位通知了。因而在双向选择会后,许多学生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即使是面对自己心仪而且自己各方面有优势的用人单位,部分学生也是被动等待对方打电话通知很多也就没有下文。

二、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职学生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毕竟踏进社会在所有事情的处理上不够细致思想也过于单纯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业一旦失利,这些片面的自我实现价值的标签被现实无情粉碎。

2.固执地追求公平。目前高职生就业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行业限制还没有打破。不少学生感到市场原则并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发展的观点。

3挫折承受能力不佳。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难以避免。有的高职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对于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不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一蹶不振,陷入失望和苦闷中。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就业过程就是主体的条件与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个人能否适应客观的社会要求,与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评价等有关。每个高职生都应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个客观的认识。就业的自我评估包括自我知识结构、自我综合素质、自我社会角色地位及对自我个性特征的认识与评价。高职生在就业时,应当如实地介绍和评价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特长、个性特点等。既不要做广告宣传式的评价,也不要做单纯罗列式的评价。

2.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社会需求信息是高职生确立就业目标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现行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增强对社会及市场的适应性。高职生应尽可能早地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多参加招聘活动。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求职材料,包括简历,求职信及各种证书证明材料等。

3.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高职生具有一定的推销意识,积极地推销自我,对于顺利完成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生应选择恰当的方式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自己。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⑴各种招聘现场

⑵通过书面材料

⑶通过网络求职

⑷利用校友推荐就业。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面试工作。在面试环节,高职生能否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巧妙展示自己的优势,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维护和保护就业心理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每一个高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掌握一定的方法,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高职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出现负面情绪,进而产生情绪障碍。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高职生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能因为暂时接触困难或处于不利境地就悲观失望,而要在遇到挫折时,通过自我鼓舞和自我激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外,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进行职业心理咨询,是高职生释放心理压力,调适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吕宝云,牛丽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10.

第9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经被广大师生们所接受。在各高校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起德育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管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早已蕴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算是真正对该系统进行了多方研究。当今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经受不住考验,承受力不强,因此,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始终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以此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和性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睡眠心理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适应问题、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大多属于青年时期成长的心理问题,具体的心理行为表现也是因人而异的。

学习心理问题。学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有的学生能经受住高校的各种综合测验,顺利的完成学业,但是也有的同学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效率偏低,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给学生带来了困扰,对学习也丧失自信,从而会产生焦虑情绪及其他不良反应。

人际交往问题。每个大学生都想与同学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大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挫折,有的缺乏交往技能,有的在与人交往中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对他人产生了错误认识,从而导致知心朋友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因自身的性格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明显冲突,进而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自卑、多疑等心理症状就随之出现。

恋爱和性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入学时基本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接触,交朋友,得到友谊和爱情,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因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欠缺一定生活经验,随之就会有一系列心理问题出现,主要表现为:失恋的痛苦,单相思的苦恼,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等,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问题。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多种压力,如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等方面的重压,就会造成很大的情绪波动,遇到事情不能冷静思考,出现了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极易冲动,还有的学生甚至有自杀念头。

5、经济问题

大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境困难,需要靠助学金和打工来完成大学学业。与其他条件好的同学相比,就会产生严重的落差,从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生就会有强烈的自卑感。

6、择业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渐激烈,大学生们也意识到择业就业的压力,他们担心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引发了严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对面试缺乏自信,对找工作不积极,不知道怎样做简历,还没有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对于自己的能力及性格没有正确分析,不知道自己适合在哪个领域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议性。目前,我们可以将时下流行的观点概括为四种: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活动论”;二是传授心理保健技能,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过程论”;三是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辅导,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还有一种是“功夫论”,即注重完善、培养学生的人格,以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以上的四种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界定,但是没有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正确的认识,误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为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不便。新形势下,有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认为学生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属思想品德范畴。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总是采取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却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导致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此外,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产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实质上就是心理问题,用心理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认为思想品德问题发生的根源就是心理问题。所以,心理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思想品德问题也就能得到彻底解决,这种观念是盲目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单纯当作是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因此,缺少活动性、实践性,更谈不上互动性。此外,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流于形式。实践中也是轻科学分析,重心理测试,只做重心理问题的调查,却不开展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及时更新观念,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我们研究已久,始终是以问题为导向,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里提到的问题,它不能简单的指个别学生可能会危及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行为问题及心理问题。要先将此类问题确认为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这一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要坚持面向学生,尤其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和社会,不断调整心态,挖掘自己身上的潜能,完善人格。此外,学校及教师也要发挥出教育职能,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等主动性教育。

重视起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学生很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产生都是师源性的,因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执,同时教学开展与教学管理方式都出现了脱节现象,由此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所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从我国高校整体形势分析,在校内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一般多是兼职,缺乏专业知识,经验不足,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以“少量”、“精干”为原则,组成一支专业的教师和医务人员队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