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精选(九篇)

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

第1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了青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青年的发展事业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发展,因此,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提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指青年大学生智力正常、情绪积极、情感可控、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品质健全、意志坚强、行为理性。在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其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是其成才的基石。但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长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信息化、网络化高度普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日益加剧,使青年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学生伤亡事件频频曝光于媒体,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挑战与新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辅导员、学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三级联动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课堂教育为平台,实现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院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设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与“目标”受众学生的沟通,及早干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辅导员也是此项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具体落实者,以授课的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与谈话,总体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的状况,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重点”学生的信息跟踪与交流沟通工作,及时与学生及其家长、同学联通,掌握学生个体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马上开展心理健康鉴别和早期干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辅导员作为学校联系学生、家长的重要纽带,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可与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素质亟待提升

从年龄结构看,高校辅导员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工作经验欠缺,需要边摸索、边总结;从专业结构看,高校辅导员教师专业多元化,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较少,缺少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因此,尽管多数辅导员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抱以共情、尊重、包容的态度,运用情感教育、倾听、说服等方式开展疏导工作,缓解了部分心理问题,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没有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工作中鲜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由于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着大量繁琐的学生事务性工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联系部门较多,挤占、耗用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致使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三)角色冲突的影响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面临着双重角色冲突的困境,即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困境。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受到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要求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遵循不强迫原则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原则。双重角色冲突加大了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导致部分辅导员由于未准确把握两种角色的区别,未能有针对性地选取工作方式,影响了工作效果。

三、提升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个人能力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准入“门槛”,选拔辅导员要坚持“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原则,做到严把进口、畅通出口、进出有序、合理流动;加大培训力度,对新入职的辅导员加强岗前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机制,通过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绩效考核,实现对辅导员队伍的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使绩效考核客观地体现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继而激励辅导员提升个人能力、素质,实现相互促进;鼓励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学位,进行业务进修,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对辅导员进修予以支持。

(二)细化职责、创新工作思路

基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大、内容繁杂的现状,学校与辅导员自身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学校层面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足配备辅导员,进一步“切割”辅导员工作模块,细化工作职责,开展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其次,辅导员应创新工作思路,借助辅助力量,使自身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如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干部的作用,使其成为辅导员的重要助手,既可提升学生干部的个人能力,也便于自身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投入较多精力,对加强班团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维持教学秩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三)利用双重角色,发挥辅导员优势

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身份会引发冲突,但辅导员可通过协调角色冲突,充分利用双重角色,化困境为机遇,以达到“1+1>2”的效果,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学生具有对教师本能的信任与尊敬,高校辅导员可利用这种信任和尊敬,以学生管理者的身份借助班级活动或校园活动开展批评教育、引导教育、劝说教育,学生会出于对教师的信任从心理上接受教育,进而正确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要平等交流,可借助新媒体交流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沟通交流中,以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身份捕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探讨社会或校园中的热点问题,融合学生管理者与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身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管理和教育入脑、入心。同时,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学生心理健康危机。

(四)多渠道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降低心理疾病的危害,使学生在校期间健康成长。因此,辅导员需利用学生活动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身份,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有更强的心理耐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首先,辅导员可利用第一课堂,以心理学教师的身份开设心理健康课,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将知识活学活用,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辅导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心理沙龙,定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关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再次,辅导员可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建立沟通平台,如微信群、班级QQ群,心理健康小贴士,与学生良好互动,也可以开设留言窗口,使学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便于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朝着更有针对性和更具时效性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辅导员肩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时代性、时效性,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途径,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陈光辉,刘世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教育防范[J].思想教育研究,2016,(4):120.

[2]裴鑫,李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78-80.

[3]赵鹏,施永红,于志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55.

[4]贾艳丽.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心得[J].科教文汇,2007,(9):19-25.

第2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10-02

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下,因各种因素影响,其身心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我约束力差,性格懦弱,经不起挫折等,时而导致发生一些极端事件,让人扼腕。教育部在2006年7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可见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创新研究工作,拓展工作思路,作好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及模式建构取向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方面。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政府政策层面给以保障,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持续有效进行,但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专题研究,多是引用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二是社会方面。张耀灿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价值作用。纳玲则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指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三是高校方面。樊富珉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高等教育的双重价值,又与高校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它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因素的关系,明确指出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2]5-10。四是个体方面。部分学者从人的认知、情感发展以及自我实现与超越等角度,探讨了心理教育的价值,指出健康的心理是人才的根本素质。[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主要有三种取向:一是医学模式取向,二是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三是教育综合型模式取向。我国早期心理咨询基本属于医学模式取向,20世纪九十年代则属于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对大学生本人和周围同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现在部分学者越来越趋向于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积极面向社会的教育综合型模式。[4]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与辅导员责任担当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高校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其次,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最后,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三、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的优势

1、高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大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心灵,这为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易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从而为辅导员接近并深入了解其心理状况提供了可能。一旦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3、高校辅导员能够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研究的较好施行。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一,高校辅导员有责任、有义务将其做好。其次,高校辅导员是经专门选拔而担任这个工作的,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与理论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对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活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解和把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懂得如何使用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再次,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与同学形成并保持密切的交往,对广大同学的情况较为了解。最后,高校辅导员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关系网,各项工作能够得到传达、反馈和认真落实。这种理论和工作实践基础,使辅导员对学生了如指掌,能够较为充分地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其创新研究有效进行。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的具体要求与方法

1、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及创新研究的先行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群体各种心理方面的特征及表现有所了解。如,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其次,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辅导部门的沟通交流,不断地掌握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与思想观念。再次,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这样,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正确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成功地加以解决。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加大感情投入以增强信赖。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采取“提纲挈领”的班级管理方法,即下大力气培养班干部、树立典型,以此来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这种方式有好的一面,但另一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所以,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当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覆盖面和透射度,增强师生间的沟通,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如利用宿舍访谈、节日慰问等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赖。3、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辅导员要建议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进一步常规化、制度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心里普查、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等,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着重指导大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良好心态,逐步达到人格的成熟与完善。[5]4、加强自我调节,养成科学生活方式,培养良好人格品质。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促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实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利于大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达到情感上的满足、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增强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以求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两类。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帮助其掌握调解情绪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我调节起到应有的作用。[6]5、辅导员应摈弃传统的认识误区,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机制,拓展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优化心理结构,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健康成长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而高校辅导员进行的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研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外在条件。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韩志宏(1982-),男,汉,河南博爱人,信阳师范学院教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纳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9):321-323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申荷永.心理环境与环境心理分析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学思考[J].学术研究,2005(11):5-8

[4]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5):91-94

第3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效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提供专业的个别辅导与咨询、危机预防与干预、开设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大型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这种模式在增进大学生心理求助意识,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明确心理求助途径、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心理求助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数量极其有限,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导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以下困境:重视障碍性心理辅导而忽视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广;危机干预相对滞后;偏重个体咨询而忽视团体辅导。如果现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的话,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朋辈心理辅导是化解目前困境的一个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与特点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生活方式相同的、关注共同问题的个体,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朋辈群体。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nseling)是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个体提供心理教育与辅导,推动朋辈间心理互助的一种模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理解为一种准专业心理辅导(para-conseling)或非专业心理辅导(para-professional conseling)。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同度高,见效快

心理辅导员与朋辈心理求助者同属于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相近的年龄,在心理特点、面临的压力、困扰的问题、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与沟通等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信任关系很容易建立,求助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的建议认同度高,执行效果好。

2、心理辅导队伍充实,受益学生广

各高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学生中选拔、培训足够的学生心理辅导员,他们分布在各个宿舍、班级、专业、学院,这个丰富的助人资源,可以满足众多学生的求助需要。

3、简便易行,介入及时,实效性强

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不受专业心理辅导咨询时间与场所的限制,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干预和危机事件的预防、介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效能

1、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充实心理辅导队伍,满足学生的心理求助需要

目前高校心理辅导队伍主要由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院系书记及辅导员构成。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除了参与心理普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外,主要在学校设置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与咨询。由于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服务时间通常安排在学生集中上课时间,咨询时间与上课时间的冲突,导致学生排队预约、多次预约才能成功的现象非常普遍,浪费了本来就有限的辅导资源,加剧了“供需”不平衡。书记与辅导员,兼有管理者与辅导者的双重角色,学生求助有顾虑,极大地消减了辅导效能。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养了大批准专业心理辅导员,他们可以从事专业辅导老师及院系书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丰富的辅导资源极大地化解了“供需”不平衡,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心理帮助的机会。

2、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高校普及团体辅导,使发展性心理咨询得以推广

研究表明,求助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学习、职业规划及情感问题等方面,在心理辅导教师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团体辅导本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通常是兼职的,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障碍性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中,无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另外,团体辅导还需依靠组织的运作,包括策划、宣传、招募组员、筛选组员、材料购买、场所布置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需要人力支持。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完全可以开展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缓解个体辅导的压力。

3、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及时实施危机干预,避免重大心理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虽然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学生自杀等心理事件常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危机干预不及时。在高校,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隔离的,只有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时候,老师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他们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进行诊断和干预,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效地遏制悲剧的发生。

4、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能够丰富心理咨询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求助需要

个体辅导中比较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形式主要有面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受制于心理辅导队伍人数紧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的是面询,这种咨询方式具有效率低、时间地点固定、灵活性差的特点。一是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求助需要,二是无法满足学生即时的求助需要,三是无法满足学生不想与专业辅导老师见面的需要。电话与网络咨询,特别是网络咨询是对面询的一种有效补充,可以满足上述群体的心理需要。少有高校开展电话与网络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人力资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恰好能化解这一困境。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在高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基础上,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构建出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

1、组织管理机构整合

当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与“院系心理辅导站”两级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纳入“朋辈心理辅导员”,整合成“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朋辈心理辅导平台”三级管理机制。同时,各院系成立“朋辈心理辅导自助团体”,内设组长、副组长、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并依托“院系朋辈心理工作室”展开各项心理辅导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2、工作职责整合

在“二级”管理机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普查、个人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的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举办、个别辅导的提供、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院系心理辅导中心”除配合学校的活动外,其主要任务是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纳入后,心理普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开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实施,危机干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筛选、培训等主要由学校层面负责。个人心理档案、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由“院系心理辅导站”借助朋辈心理辅导员来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习生活当中,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危机事件,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发展性问题的电话与网络咨询,参与心理普查与团体辅导等。

3、制度完善

首先,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可以通过“自愿报名、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询、培训筛选”的方式产生,合格的大学生可以进入培训阶段,最后根据培训的表现双方进行第二次选择。其次,建立督导制度。经过短期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只是一名“准专业咨询师”,他们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另外他们在助人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诊断和处理的问题,因此,督导是帮助他们迅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第三,建立朋辈心理辅导运行机制,包括朋辈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职业操守等相关制度。如例会制度、危机事件预警制度、研讨制度、继续培训制度等。第四,建立培训制度,涉及培训原则、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效果评估及考核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海燕,张勇.高校心理辅导实效性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11.8.

[2]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8.9.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第4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个人价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的个人价值

1.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大学生身心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重大责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拥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依据大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所以,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非常重要[1]。

2.健全大学生人格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论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还是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与判断,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也会提高大学生控制情绪、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不会作出极端行为。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临种种压力与困难,而这些困难与压力会让他们经常陷入纠结与矛盾中,导致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心理问题与“三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即心理问题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对待事物的观念,而对待事物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心理问题[2]。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想要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具备识别技能,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其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对象身心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为基础,通过利用心理学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3]。从表面上来看,两种教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实则不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能够具有正确的观念与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两种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多采用灌输式方法,当发现学生有问题时,对其进行说教。比如:当发现学生不喜欢与其他同学相处时,辅导员会语言告知多与他人交流的好处等等。但是,现代大学生在成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生长环境均与过去有显著差异,传统灌输式教育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动向,辅导员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并确保方案的针对性[4]。比如: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大学生通过问题填写,了解其心理出现的异常情况,在了解问题之后,及时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不仅如此,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比如: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学习更多排解压力的方式和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以此避免不良情绪对其生活、学习的不利影响。

第5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感受到工作乐趣。为此,思政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唤。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出现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辅导员如何积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和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在目前心理支持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专业辅导很难解决众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借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理性的选择,也确的一定的成效。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应从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最后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团体训练虽然也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但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却没有那么的高,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心理预警网络。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的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抑郁症引起的自杀,精神病引起的伤害事件等。

三、思政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思政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思政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要求高、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一般来说,影响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思政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部分思政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高校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思政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思政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使思政辅导员在理论提高和学术研究方面投入不足,从而带来职称晋升方面的心理压力;思政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

第6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1 问题提出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有知识、未成熟的青年群体,他们虽然更能接受较为复杂的情感和事件,却常因大学时代各种充满冲突的成长任务困惑和挣扎。2009年在对200位学生作的随机调查表明,有35%对人际关系敏感,20%人有敌对情绪,忧虑占18%,焦虑占12%,心理压抑沮丧占15%;就全国大学生而言,有20.3%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同时伴有自卑和懦弱的特点,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意志消沉低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灰心丧气,没有进取心,受到批评就会萌发报复心理,甚至有人因微不足道的小事铤而走险而发生意外。如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时刻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2 常见心理问题

2010年2月23日教育部印发了《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其要点是依据当前历史时期大学心理养成特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素质、心理适应能力等领域出现的问题,结合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及咨询活动实践,通过探索缓解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规律,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这些举措,减少不良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最终降低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过激行为,从而净化校园环境,最终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我们的工作任务除了要做好日常管理,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心灵的导师,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在校生都是90后,本身就有自己的一些时代点特。比如:90后大学生效益观念盛行,功利增多。具体体现在对就业、评优、入党等关系个人发展方面的功利意图;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热衷追求新鲜潮流,看重新鲜感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外部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管自己的事情,但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甚至很少自己洗衣服、做家务。他们的思维与情感是最直接的,他们敢想敢做敢犯错。他们不会去顾忌什么,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都没有圈圈框框。这些特点都给我们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环境适应

案例1: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

小张的情况在大一新生中并不少见,因此辅导员要帮助刚入学的大学生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逐渐建立信心,适应新的环境。.

2.2 学习压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经过高考洗礼后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或多或少对自己所读的学校不很满意,感觉自己应该念一所更好的学校,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在集体中,他们对目前的学习内容也怎么感兴趣。后来发现自己竟然就目前的课程成绩也不理想,不及格就成了家常便饭,这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因此他们感到学业上有压力。对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个阶段,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所以入校后学生在经历了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2.3 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案例2:我系某专业学生小张由于来自农村,小姑娘长的很漂亮,但总觉得自己不漂亮,什么也不如别人,不愿与同学一起活动,甚至上课也是自己一个人去。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2.4 焦虑问题

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无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考试焦虑与自我焦虑。①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这类学生要学会接纳自己,无论自己的先天条件如何都要学会坦然接受,真实面对。②考试焦虑。尽管所有的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七月的严峻考验,但是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压力更为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解决考试焦虑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知识,锻炼学习的能力。学生要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2.5 情绪问题

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应,是学生成才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有:①抑郁。指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没精打彩,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来,逃避参与。这些情绪问题一般与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亲和感差、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有关系。②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如某大学十年的违纪处分的71个例中,打架的占到45%,起因多数因为生活中小的摩擦。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常,常是为“朋友而战”,为“义气而战”,一但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及。

2.6 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学,但是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专业恋爱、业余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择优而谈”,是部分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面对爱情,学生更多的想到的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甚至“预约失恋”。由于他们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实际上,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3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已经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绝对不是靠几个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可以完全解决和得以保证的,辅导员必须加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去,目前对于辅导员来说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得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3.1 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

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台湾有专门用团体动力学的观点建设班集体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事实也证明了凝聚力强的集体的学生往往获益成长最多。

最后,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3.2 开展丰富的心理训练

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开展时,一个班级被分成若干个团队,团队有队长,队名,口号,队标和队歌。辅导员给团队下达游戏任务,全体成员要同心协力按规则尽力完成,游戏结束后是分享阶段,每一位成员谈自己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东西供所有成员分享。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譬如“拍拍手”的游戏,让每个人验证一分钟最多拍手的次数,让同学们体验到,自己的潜力很大,而往往我们总是低估自己,所以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敢于尝试。

3.3 建立有效的心理预警

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有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联络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4 关注特殊的学生群体

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性格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首先,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次,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最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才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第7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朋辈 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236-01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1、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从朋辈辅导衍生出来的概念,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由同龄人担任心理辅导员,不但可以帮助心理辅导老师接待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且可以使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的朋辈心理辅导处理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谈心聊天,也赶不上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但是它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所想象不到的效果,一般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及面宽,受益者多

在传统的专业心理咨询中,无论是个体咨询还是团体咨询,都采取预约的模式,受时间、地点、环境、咨询人员等外界因素影响很大,达不到咨询的普及率。而朋辈心理辅导则没有这些限制,可以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各个领域。

(2)发现及时,防患未然

我们知道,现在高校大多都是辅导员模式,辅导员带的学生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大学生朋辈则不一样,生活、学习在一起,每天每个同学有变化都一清二楚,信息掌握准确,能及时发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3)反应灵活,实效性强。

朋辈心理辅导不用事先预约,只要双方同意,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朋辈心理辅导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更能体现比专业心理辅导的优势。

(4)简便易行,参与广泛

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都是同龄人,很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只要经过准专业化的培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好朋辈辅导员。

(5)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灵净化,健康快乐成长。朋辈心理辅导和专业心理辅导工作理念一样,都是助人自助,以达到共同成长为目的的。

二、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系

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各高校也都各出高招,基本都形成校、院、班级三级工作体系。但由于从事心理健康人员相对少,学生多,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朋辈心理辅导诞生了,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心理咨询和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筛查、心理测试、心理沙龙、心理讲座等,形式有些单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出现,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使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

3、补充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

据资料统计,我国高校的咨询人员能够提供咨询的服务能力相比较低,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咨询辅导覆盖面低。朋辈心理辅导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提高了学校心理咨询的整体效果。

4、实现了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大家相互间在年龄、学习内容、生活环境等方面相近,对一些问题能感同身受,可以快速建立信任关系。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发挥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5、提高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简便易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组织起来容易,提高了学生们的咨询率,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 在大学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1、建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样,朋辈心理辅导同样建立四级网络,即:学校-学院-班级-宿舍朋辈心理辅导网络。这样一个多级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层面,促进了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2、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

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心理辅导工作有兴趣,责任心强;具有稳定健全人格,为人真诚亲和力高;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等。

选拔时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和朋辈心理辅导有兴趣为主,自愿参与。选拔后进行严格的心理学培训,同时多组织参加心理辅导活动,在实践中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相关工作经验。

3、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网络宣传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沙龙、演讲征文等,营造“关爱心理、关爱自我”的校园氛围。

4、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的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等可以通过朋辈团体辅导来实现。个体辅导主要针对特殊问题的心理咨询,可以采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和面谈等方式。个体辅导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辅导形式多种多样,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方便快捷。

5、发现心理危机及时干预

通过心理委员的了解和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神经症、应激失常等心理异常情况。当发现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或面临心理危机状态时,心理委员会及时反映上报情况并将其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向专业教师寻求心理帮助。

四、 对朋辈心理辅导的几点思考

1、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辅导相结合

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监督,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效的开展。而朋辈的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辅导,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要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二者要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2、高校重视与学生自发自愿相结合

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起步晚,开展时间较短,规范性和专业性不够强,服务范围和对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高校一直沿用专业的咨询辅导,对朋辈心理辅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用专业的心理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这给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纷纷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朋辈心理辅导应运而生,备受关注。积极组织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学习、培训等。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应该积极参与,特别是优秀的学生干部,自发自愿的参与进来,在帮助他人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快乐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应该得到高校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与有效利用。高校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心理与就业辅导,2003(9)。

[2] 胡远超,朱建征。朋辈咨询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08(8):153-155

[3] 蔡小军。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70-71.

[4] 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117-118.

[5] 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 张泉,贾楠. 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31 (2)

第8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 高专女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15-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就业市场供需诸多不平衡的情况下显得越来越突出,我国近几年也一直不断修订相应政策,加大对学生职业教育的投入。然而,大学生对生涯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对生涯的探讨,这一现象仍非常普遍。调查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近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日益引起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有其适用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较难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与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动态的连续过程,仅有经验的介绍总结和缺乏针对性的策略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把大学学业与未来的职业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成有效的职业指导。鉴于此,有研究者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加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应用中。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辅导方式。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使成员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点:

1、团体辅导感染力与互动性强。个别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单向或双向沟通的过程,而团体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此外,在团体情境下,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团体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了对指导者的依赖。

2、团体辅导效率高。个别咨询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一对一进行帮助指导,每次咨询面谈需要花50分钟到一小时的时间,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一个指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来访者。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个别咨询的方式,不存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激发“体验”,缺乏真实生活的情境。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拉近了咨询与生活的距离,使得咨询较易出现成果而成果也较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体验”与“认知”并用,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灵活运用。如果只采用课程的形式不利于体验的深度与强度,知识的连续与贯穿。在团体生涯辅导中,引导成员不只停留在对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定位技术和理念的掌握上,而是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一步外投为行为的力量。

2、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职业探索期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能够促进他们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掌握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有效提升生涯责任意识。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自我探索,全面认识自我。绝大多数成员比辅导前对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生活型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为后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实现职业理想。团体心理辅导促进成员在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帮助成员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制定职业目标;通过团体辅导形成监督机制,实现职业理想。

四、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

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9、10级的40名学生为辅导对象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首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存在较消极的自我认知,较低的生涯规划意识,在职业选择上具有很大盲目性。同时,我校是一所以女生为主要群体的高专,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上较男生晚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在生涯发展上往往面对更多阻碍(如传统观念中女性要以家庭为重),造成其对生涯发展状况抱持较害怕迟疑的想法;而男孩子要肩负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事业心。因此,在本次团体生涯辅导方案中要特别关注提高本校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女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方案设计详见表1。

1、名称:我的未来不是梦

2、团体目标:经过团体辅导,希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我、增强自信、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实现的策略,并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职业目标。

3、基本构架:结合本校学生自信不足,女生职业意识不强的特点,在唤醒成员生涯意识和生涯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三部曲”即“知己、知彼、抉择”来确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基本构架。

表1 广西幼专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我的未来不是梦》

4、其他辅导技术的结合运用

(1)团体心理辅导介入个体咨询:我们在团辅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会发现个别成员具有其个性化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介入个体咨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面谈以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

(2)音乐、绘画等技术的渗入:一方面,积极运用心理绘画技术,通过纸笔绘画自画像、家庭职业树、生涯彩虹图,把抽象的问题用更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到了更深刻的体验。另一方面音乐心理技术的运用,在生涯幻游这一活动中,运用冥想音乐让成员进入冥想状态,进而激发成员潜意识,体验未来职业中的自我。在最后一个单元,全体成员同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主题曲,让全体成员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为检验团体生涯辅导的效果,让学生填写反馈问卷。调查显示经过团体生涯辅导,学生在辅导后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自信心增强,生涯目标更为明确。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干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和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寻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团体的监督机制下,使其得以贯彻实施,最终引导他们迈向理想的职业殿堂。因此,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必将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秦海燕,韩爱平,李晓东.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J].大众科技,2010(04):146-148.

[2] 曾璇.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职业规划,2008(02):110-113.

[3] 刘泽文等.青少年早期职业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6.

[4]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张文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02):34.

[6]聂永欣.班级团体辅导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1):196-198.

[7]黄熠容.生涯探索团体方案对高职二年级女学生生涯发展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影响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0.

第9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优势 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得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社会急速发展使得竞争压力也急速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恐惧。另外,由于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家庭贫困等方面面临冲突和压力,使得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由此而引发了危害自身健康与校园安全的事件,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1.沟通优势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倾听艺术。倾听艺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情感复杂动荡,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将其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辅导员在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说,认真地倾听学生诉说也很重要。如果辅导员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并启发学生陈述,让其在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