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第1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阅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6岁时儿童是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通过早期阅读提升口语能力并且引导儿童书面语言意识和行为形成,也是儿童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的阶段,为之后接受义务教育的奠定基础。但是学前儿童受限于其文字水平,其阅读主要集中在图画书籍阅读和经他人讲述的图文书籍阅读。

一、学前儿童面临的阅读问题

早期阅读是发展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水平的掣肘,需要教育者指导学前儿童进行阅读的培育。尽管学前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画感知能力和基础语言理解能力,但是对于连贯的语言以及相关的逻辑缺乏认知的能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培养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受限于语言文字能力

虽然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口语交流能力,对于书面语言文字还不能够认知。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因为汉语语法结构呈隐形而注重意思表达的特点,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只能掌握基本的口头汉语语法结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模仿性特点,具备了一定的画面感知能力,幼儿园的教学也基于此展开。因而,儿童早前阅读能力培养受限于语言文字能力。

2.思维逻辑尚未形成

除语言能力的限制外,该阶段儿童的口语能力也属于日常交流的水平,相比于大段文字构成的阅读故事,以简单短句为主,缺乏语法逻辑。儿童的口语学习过程也是依赖于其模仿性的特点,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尚处于思维逻辑未形成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前教育者选择采用叙事的方式培养儿童的思维逻辑。

3.思索能力初步建立

对于2~6岁的儿童而言,是处于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的时期,但是也仅停留在“是什么”的猎奇阶段,没有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支撑,在阅读某个故事时难以独立理解整个故事甚至某些单独情节。在儿童的脑海里还无法独自建立一副故事画面,还需要教育者为其提供其进行思索的故事画面。所以,儿童学前阅x能力的培养缺乏思维能力的支持。

二、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而言意义重大,笔者也在上文中列述了阻碍儿童发展早前阅读能力的自身原因,并且基于这些原因在下文中叙述了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1.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培养其早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幼儿园环境的设计上,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兴趣,选择儿童喜欢的、蕴含着故事内容的画面作为背景,这样既能达到美化环境,又能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效果。[1]再结合儿童模仿性的阶段特点以及对鲜艳颜色高认知敏感的特点,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对阅读环境进行布置,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对书籍产生兴趣。比如在班里设置有趣的图书角,放置合适的书籍,并在周围用鲜艳的色彩涂画故事内容画面和故事人物。此外,还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向儿童展示阅读书籍,供其进行阅读模仿。教师还可以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在家中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家长利用闲暇时间购买儿童故事书籍为儿童诵读。

2.为学前儿童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受限于2~6岁儿童的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必须基于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开展。教师为儿童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首先是帮助儿童逐步形成关于语言文字的初步知识,图画故事、图文故事是这个阶段的应当采用的阅读材料,基于这样的特点,儿童图画书是学前阅读活动开展的首选读物。儿童图画书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的书籍,有浓厚的游戏色彩,兼有玩具和图书的双重性质。[2]其次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帮助儿童建立初步的思维探索能力,有趣的图文并茂并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文字的故事阅读材料是符合儿童需求的读物,短篇儿童寓言故事书具有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浅显易懂的特点,适合这个阶段的儿童阅读。最后,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帮助儿童发展初步建立的思维能力,具有简单逻辑关系、和儿童生活经验贴近的故事书籍是适合的读物,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满足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要求。

3.全方位锻炼学前儿童的阅读能力

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儿童产生阅读兴趣并且逐步学习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的过程,其中既包括了教师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培养过程,也包括了让儿童参与到正确科学的阅读活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改变“师传生受”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前儿童以互动的方式参与到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儿童在阅读中不断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诉他故事是什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儿童一起参与到故事当中,与儿童一起思考故事的思路结构,甚至可以与儿童一起演绎故事内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厘清故事的逻辑脉络,有助于儿童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逻辑能力。无论是哪种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都是要将“平面”的故事立体化,让故事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儿童的识图能力。

前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其逻辑能力的建立。后期确立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要逐步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在故事阅读的互动当中,逐渐加入阅读技能知识,通过向儿童展示理解故事内容的手段等不断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儿童在阅读故事内容后进行简单复述的尝试,或向幼儿提问,与幼儿共同讨论,加深对所看所讲内容的印象,培养他们的反思、假设等认知能力,在引导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3]当然教师也可以与儿童家长一同参与到阅读活动的开展,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采取“家园共育”的模式,通过利用儿童模仿性特点,教师和家长向其不断展示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经过一定时间的示范,儿童会逐渐模仿教师和家长的阅读习惯,当然发现儿童有不良阅读习惯及时予以纠正,然后进行悉心的正确示范,这就是需要我们采取教育和培养方式。

让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精心培育下,有浓厚阅读的兴趣,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奏效的阅读方法,有扎实的阅读能力,最终能够让学前儿童在获得早期阅读能力的同时感受到读书的丰富乐趣。

参考文献:

[1]陈有青.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J].甘肃教育,2009(1).

[2]唐敬双.如何培养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能力[J].课外阅读:中下,2012(2):291-291.

[3]李桂芹.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2):70-72

第2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智力

幼儿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接受到的第一次教育,之前在家里的教育,多是孩子在自己的好奇心驱使下,去探索学习,通过反复练习直至最后成功掌握某种技能。幼儿园是一个人真正意义上接受系统教育,对于以后义务教育和以前家庭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同其它的学科相比,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这样,幼儿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既来自现实世界的直接抽象,也来自人类思维的能动创造。数学对于幼儿智力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1数学对于幼儿智力发展影响

1.1培养孩子抽象性思维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比如语文,幼儿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只要有一个语言环境,就能学习好。幼儿园时期,孩子由于年龄小,思维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的动作和形象的束缚,但已经开始了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某些具体的问题或情境,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特点,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早期的数学学习能促进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帮助其思维方式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1.2 培养孩子逻辑性思维

幼儿园的处于三到六岁,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数量估算能力,只不过合理估算的水平较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幼儿园小朋友会逐渐懂得用数学的逻辑来解决问题,数感发展和数量估算能力都会在学习中提高。比如教儿童理解“7可以分成几和几”,一般都会引导他们将7个苹果分给爸爸和妈妈,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在学习数学之前,很多儿童都感到为难,因为7只苹果无法平均分配,于是就分给爸爸和妈妈各3个,还剩1个则放在一边。这个时候儿童的大脑里面没有任何逻辑性思维,他们考虑的仅仅是自己分得是否公平,这是一件现实的问题。 在学习了数学之后,儿童思维的抽象性也会逐渐发展起来,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后来儿童学习之后会明白,不论是分7个苹果、7个桃子、7个玩具还是其他7,他们不会单独将这些看成是不想关的操作,而会看到它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即遇到是分7个东西,儿童都知道怎样分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理解了数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1.3培养孩子空间想象能力

幼儿的数学学习中,主要是识图能力、画图能力、识符和画符能力的培养。这些学习都会不自觉的扩大孩子感知力,观察力,培养他们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让孩子画一个桌子,孩子会在脑子里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桌子,通过“实物比较”,然后自然的灰构建一个桌子的形象,在笔下画出他所想象到的这个桌子。

2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上的运用

2.1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幼儿时期形成的习惯,会在潜意识中伴随着孩子的一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多次的重复是形成习惯最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思维习惯,一个孩子做对了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引导他知道下次也应该这样做,多次重复之后,孩子就会养成这样的数学习惯,这种越早养成的习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对于早期开发智力也是很有用处的。

2.2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能寻找到数学的影子,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孩子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情,对于数学一开始就不擅长的孩子,应该予以做正面、积极的思考,始终让他们对数学充满兴趣。在幼儿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要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孩子,这是针对幼儿年龄小,认知特点,加上数学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决定的。教师应该采用引导发现发,立足实际的生活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学习,让他们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反应。

2.3激励情感教育

良好的情感能够让人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促进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数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建构的问题,平时在带领幼儿娱乐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创设应用机会 ,鼓励他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描述客观事物和现象,并予以全班表扬等奖励。这种激励情感教育能推动幼儿的智力发展,他们在激励作用下,会自主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带动智力发展。

3结论

国内外很多心理与教育的实验和实践都证实,早期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幼儿园时期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初步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都是构成一个孩子智力的一部分,而且占了重要的一部分。重视幼儿园数学教学,有利于智力发展,对孩子一生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牟晓峰;幼儿园数学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2]蒙杰新,谢昌慧;新世纪面向农村数学教育策略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第3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一、有目的地观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观察是智力的窗口,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着的。(没有思维的观察不能称其为观察。)又因为低年级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尚差,空间知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还不高,注意力还很不稳定,不会对字形主动进行集中深入的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都是由问题而起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以使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使识字教学在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氛围中进行。不仅能提高识字效果,还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充分发展。

笔者教学生识字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观察该字是什么结构?什么部首?

2、是由几笔写成的?

3、某一笔(重、难点)是什么名称?

4、哪个地方最容易写错?

例如学生字“贯”。采用上述方法步骤会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感知、了解和掌握字形、笔顺,在此认知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抓住字的难点,这要比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能敏锐地发现字体的重点难点,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识记效果。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思维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其眼、脑、手多种感官并用,无论观察、思考还是写画,学生的大脑均处于思维状态,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敏捷性将被培养起来。

二、变换角度、扩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果说认真观察是学生掌握字形的有效手段的话,那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以加深对生字(词)意思的理解,则是学生掌握字义的必要延伸。尤其是可以抓住此环节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学习“桌”字。如果仅让学生记住字形和了解其义,那么局限性就太强,也势必降低了识字教学的效果,学生的知识得不到丰富,其思维也就相应地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为“思维是凭借一定的知识而进行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思维的领域就愈广阔。”因此,要想在生字教学中启发儿童的思维,首先要考虑开阔儿童的思路。

如上例学习“桌”,就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组词,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用途上:课桌、餐桌、办公桌……

从色彩上:红桌、黄桌、黑桌、白桌……

从形状上:长桌、短桌、方桌、圆桌……

从体积上:大桌、小桌、高桌、低桌……

从质地上:木桌、石桌、铁桌、水泥桌……

还可从劳做方式上:买桌、卖桌、拉桌、擦桌、搬桌……

这样学生充分调用大脑中积累的关于桌的直观知识表象,来参与生字“桌”这个新知的学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还通过互相启发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尤其是通过学习该字,学生知道了思考问题时如果变换一下角度将会得到更丰富更完美的答案,这样其思维方向的灵活性就会被逐渐培养起来。

三、系统表达,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常用的“生字教学与词句教学相结合”的两种方式都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1、表述形近字的区别

在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形近字的区别口头上表述不清,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学生的思维是不条理不流畅的,为此我们常这样引导。

例如学习“骏”字,学生首先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形近字“浚、峻、梭、唆、俊”等,然后引导学生说话:“骏马的骏字是以前学过的崇山峻岭的峻字去掉山字旁换上马字旁变来的。”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准确的,同时对生字的感知记忆也是清晰的,识记效果是好的。学生一旦再遇到两个形近字,随之而来的就是与视觉同步的思维,继之则是流畅地语言表达,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流畅性会得到提高。

2、为形近字编小故事

一般地,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通过对其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的训练来培养的。

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认读、识记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项就是会用——将学过的生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为此我们教学时常常在引导学生找出形近字(音近字),并口述其区别后,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这些形近字编小故事。还拿学“骏”为例,学生找到形近字“浚、梭、峻、唆”后,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编。

第4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5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19-02

从思维的本质来说,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我注重通过数学教学,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根据我的观察,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例如,对于儿童熟悉的学科、难度小的任务,儿童思维中抽象的成分较多,抽象的水平较高;而对于儿童不熟悉的学科、难度大的任务,儿童思维中的具体成分就较多。

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中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这表明他们思维的自觉性有了发展。

4.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逻辑思维、理论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研究表明: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措施

我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紧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以下措施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针对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开发智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教学进位加法时,我对其内容进行了重组,通过“小百灵评比”这一活动,由学生亲自数出自己一共得了多少个小贴贴为出发点,引出进位加法的两种题型,大数加小数和小数加大数的进位加法。于是,学生带着这个具体任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计算,共说出了4种算法,分别是:(1)数数的方法。(2)凑十法。(包括把小数凑成十和把大数凑成十)(3)想减算加。(4)用小棒摆出来然后再数或者用实物在进位加法板上摆出来。由于学生是带着具体任务学习进位加法的,所以学生的身心很放松,思维上没有任何的限制,较为容易的进行创造性思维,想出了多种计算方法。

二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是在口算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学生口算基本训练别注意防止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意义识记、熟记口诀。例如,有一个一年级学生很快就熟记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他并没有去熟读全部加法表,而是先记住“对子数”(如6+6=12、7+7=14、8+8=16、9+9=18)然后根据推理方法推出其他加法表,如7+8=?先想7+7=14,因为7+8比7+7多1,所以7+8=15,又如6+8=?先想6+6=12,因为6+8比6+6多2,所以6+8=14,这样就在熟记加法表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因为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大大缩短熟记口诀的时间,提高了练习效率。

四是在新授知识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授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一环,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新授知识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注意边讲边练。这些做法都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应该继续运用。例如“发现法教学”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发现法教学又称问题教学法。这种发现教学法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法的一般过程是:(1)提出问题。(2)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学习和体验。(3)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自己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这里举个课堂实例说明一下。

第6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 操作活动;数学思维

数学是模式化的科学,是从模式化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它源于现实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形式抽象,具有现实性和抽象逻辑性。学前儿童(指0~6岁的儿童)学习数学,不是要学会计算,而是让幼儿能够“数学的思维”,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或注意到蕴含在具体事物背后抽象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养成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

0~6岁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行动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敏感期。儿童学习数学虽然在其心理上已经具备学习数学的准备,但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对抽象数字或数学式子等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多样化的操作经验和操作活动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凭借对具体事物直接的触摸、摆弄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以及对这种操作动作协调的抽象,即“反省抽象”。因此,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具有操作性的特点,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始于“动作”,操作方法是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形成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建立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养成儿童数学思维的习惯

学前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其学习内在的动力。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做的只是与他兴趣相符的事情,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在学前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儿童提供具有丰富多彩、典型意义的操作材料,将物体的数量、形状特征、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鲜明的凸显出来,引发儿童好奇和探索的兴趣。在满足儿童反复摆弄练习的基础上,建立多样化的操作经验和体验,在操作中,敏捷、灵活地思考、解决问题,使儿童注意到物体的共同特征,感知和体验物体的数、形特征和数量关系,主动地建构数学概念,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认识数字3时,可以让幼儿说出各种各样的可以用3来表示的物体,并让他们感知,凡是数量是3的物体,无论怎样的不同,怎样的排列放置,都是3。这样儿童对数字3的抽象意义就有了理解。

又如,在学前儿童学习“5的组成”时,可以为儿童提供多种具有数字“5”的特征的操作材料,比如5个苹果、5个梨、5个橘子、5个玩具、5根小棒棒……。起初在分5个苹果、5个梨、5个橘子、5个玩具、5根小棒棒……,他们把这些具体的操作都看成孤立的、不同的事情,而没有看到它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操作练习之后,幼儿突然发现,分5个苹果和分5个梨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在分5”。再以后,只要遇到分5个东西,他们都知道怎么分了。在这个反复操作过程中,儿童不仅注意到苹果、梨、橘子等物体在数量上的共同特征,敏捷的思考和感知这些物体的数量关系,更理解了数的组成的抽象含义。

再如,儿童学习按帽子某一特征进行分类,首先他们仔细观察搜集来的各种帽子(共7顶),比较、区分这些帽子的不同特点(颜色、式样、材质不同)。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如果按照颜色分,红色有3顶,黄色有2顶,白色有2顶;按帽子的式样分,鸭舌帽有3顶,有帽檐的有2顶,带绒球的有2顶,装饰帽有1顶,同时他们还发现这些帽子还可以按制作的材料、功能来分。

多层次的操作材料,帮助学前儿童建立了多样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并学会了按其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计数,培养了幼儿数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 创设操作与语言有机结合的情境,促进儿童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儿童之间,儿童相互之间以及儿童与操作材料之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语言的交流、对话。操作与语言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引导儿童在反复的操作、探索中,感受和发现材料数量、形状的特征,而且能让儿童感受和体验蕴含在操作材料中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同时儿童还会根据新的发现,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操作活动与语言的有效结合,能促进儿童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例如,在学前儿童学习数数时,儿童总是一边数数,一边点物点。起初,儿童的这两个动作往往是不一致的,但随着儿童的反复操作,逐渐发展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最后发展到说出总数。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语言不仅帮助儿童在数词和实物之间建立了联系,更帮助他们理解数的序列、类包含的逻辑关系。

再如,儿童在学习2的组成时,他们每人都将两个物体分成了1个和1个,也会将1个和1个合起来成为两个。在儿童操作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用符号、数字将大家进行的分合过程记录下来,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分合式,分别记着刚才几个儿童数的分合过程;接着教师指着其中一个分合式问大家,我们用这个分合式能不能表示××分蚕豆的事,能不能表示×××分果核的事,还能不能表示×××……?此时,儿童一边开始肯定着,一边又露出十分惊讶的神情:怎么用一个分合式子就能表示大家分合的物品的事呢?虽然此时的儿童还无法感受到数字、符号这种数学语言所具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这一切却引起了儿童原有认知的冲突,打破了其原有的认识平衡,激起了儿童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在以后的操作活动中,儿童通过自主探索,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他们逐渐建构起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对数字、符号所表达的实际意义逐渐有所理解。同时,儿童的逻辑智能,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同步发展。

三 创设多彩的生活情境,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一般还会经常地、反复地出现。它们既能对儿童的数学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作用和影响,使儿童在不知觉地情况下自然感受到“数学”,获得有关数学经验,又能使儿童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观察数学的现象和问题,并独立、自主地探索和解决这些现象和问题。因此,在学前数学教育中,创设儿童熟悉的多彩生活情境,既不仅能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同时也能培养他们自主“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比如,学前儿童稳定、前后一贯的一天生活活动顺序,如起床时间、上幼儿园时间、做操时间、学习时间、吃午饭时间和做游戏时间等等。都能使儿童体验到时间的长短和间隔,主动感受“时间”和“时间长短”这个量。在“整理、收放玩具、图书、衣物活动”时,儿童既可以学习和掌握各种物品进行归类的方法

和技能,同时主动建构了“分类”的概念。

在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知识后,儿童进行 “参观校园”的主体活动中,在活动中,儿童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形状,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几何形体的知识。比如有的房顶像三角形,门和窗大多像长方形;树干有的粗、树枝细等等。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期儿童既进一步巩固了学过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了解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在“分糖果”的游戏活动中,要将10颗糖果,均匀的分给两个小朋友,儿童既可以的自然分,也可以“一人两颗两颗”的分,……,还可以先将10分成两个相等的数,5和5,然后再点数糖果,完成“一个数的等分”问题。六一 儿童节前夕,教师和幼儿一起拉彩带、挂饰品装扮教室。在活动中,为了让挂饰之间的疏密一致,有点幼儿想出了用长积木量一下,再挂饰品的好主意。

在上述的“分糖果”和“装扮教室”的两个生活情境中,儿童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自觉地将学过的数学知识,主动地运用到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主动的在生活中运用了数学。

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前儿童学会计算,而是让幼儿能够“数学地思维”,能够发现生活中数学。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数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让儿童感受初步的数学知识,更能让儿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可以让儿童学习数学,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让儿童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金浩,黄瑾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林嘉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3]黄瑾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4]张慧和,张俊 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5]何筱莉,浅析建构式课程下有二数学思维的培养,[J].中学数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1年第1期 第5卷

第7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蒙氏教育;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就目前的学习状况来

说,数学已成为一门令多数幼儿头疼的学科之一,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幼儿在今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会越来越吃力,所以,如何在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显得很关键,以下就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关于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供大家借鉴。

一、营造轻松健康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重要,因此,幼儿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所处的环境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蒙氏教育中也强调,主张幼儿的学习环境不仅要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还需教师们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有趣的课堂游戏等等。将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实物拿到课堂,例如将颜色相同和形状相近的水果归集到一起,然后数数有多少相同,有多少不同,或者找出与幼儿兴趣有关的游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比如“小木棒”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行将小木棒组拼成不同形状,然后让其他幼儿猜,拼小木棒的时候,幼儿就已经用到了数学概念,增强了思维的灵

敏性。

二、给幼儿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自由

这里所说的自由,并非放纵,而是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为前提。当代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每天沉浸在各种题海中,为了应试,他们不得不逼迫自己在各种题库中煎熬,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日渐减弱。所以,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数学能力,并非以题为主,而是更多地让幼儿自己主动探索知识,例如,一张长方形的纸,你会将其变为哪些形状,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幼儿自己操作实现,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面对思维缜密的数学学科,怎样减轻幼儿和教育工作者的压

力,需要我们共同研讨和总结,通过蒙氏教育理论,我们不难发现,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幼儿抓起,教师要多以儿童为中心,摒弃不良的教育模式,给幼儿自主发挥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爆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美丽的火花。

第8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儿童思维发展分为三阶段

“为什么不提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我们先从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说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刘盈讲解道,儿童思维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形象思维阶段和逻辑思维阶段。二岁以前,孩子的思维是通过感受实物,伴随着动作来实现的,称之为动作思维阶段;二到六岁之间,孩子是依靠具体形象来思维。例如,在做计算时,家长用苹果来举例子,孩子就容易理解;到了六、七岁,孩子逻辑思维刚刚开始萌芽,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之间,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过渡时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孩子的逻辑思维得到丰富的发展。

培养孩子身体统合能力更重要

“欲速则不达。幼儿过早接受小学课程获得的只是即时效应,并不是真正的认知。”刘主任认为,学龄前教育应该是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鼓励孩子与同伴儿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独立性。如果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无疑是违背了孩子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

“现在很多一年级的小学生跳绳不能连续跳到20下,还有的孩子知道3加4等于7,动手写却总是写成6,就是因为幼儿时期缺乏手脚训练,导致脑和手的协调能力不强。”因此,幼儿教育应该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幼儿园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身体的统合能力,给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拔苗助长”危害不可忽视

[危害1] 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有研究显示,孩子年龄越小,专注力时间越短:3岁约为9分钟,4岁约为12分钟,5岁约为14分钟。如果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危害2] 导致近视、驼背

虽然幼儿时期其骨骼比婴儿的要硬些,但仍需保护,防止变形。幼儿的手指、手腕的小肌肉群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够灵活、协调。过早写字,孩子只知道要拿住笔,却不管是否拿对笔。这样会导致幼儿握笔姿势不正确、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的产生。

[危害3] 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

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不仅会使孩子的兴趣被压抑,还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不少孩子由于学习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不愿与别人交流。有的孩子则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批评,将来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改变一生。

[危害4] 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在幼儿阶段如果过多地学习了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获得好成绩,会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再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情况。

另外,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授知识上没有达到小学教师水平,知识传授的不准确,幼儿一旦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到了小学后,教师往往下大力气也难以纠正。

【专家呼吁】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起跑线”意识

不少家长挖空心思地选择幼儿园,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的学习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错过了一些受教育的“关键期”,如3岁前是训练口语的关键期,结果被英语、算术过多地挤占,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孩子学龄前的教育方式,家长起着决定作用。“大家都知道大器晚成这句话。这说明了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各不相同。”刘主任说,18岁以前,都是孩子智力的发育阶段。所以,家长朋友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切莫心急,不要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只要孩子身体健康,遗传基因没有问题,遵循大脑的自然发育规律,孩子就会健康、聪明、快乐的成长起来。

【小链接】

国外幼儿园都学啥

美国孩子练动手能力

美国幼儿园的教师通常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丰富的儿童教育实践经验,幼儿园给孩子设置的学习课程不多,而以动手制作手工和户外活动居多。

日本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

在日本的幼儿园里,除了会教授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生活常识之外,其一大特点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通过玩乐来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第9篇: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学的能力。

儿童的表现是喜欢听故事、说故事和语文课程,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等活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人都显示了较高的语言智能。

对于此类特点突出的儿童,可通过孩子对童话故事的喜爱,培养他们自己听故事、说故事的能力。

人际交往智能

指能觉察他人情绪意向,有效地理解他人和善于与他人交际的能力。

儿童则表现为善于体察家长的喜怒及心情,懂得察言观色,能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善于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交往智能强的人如成功的领导者、政治家、外交家、心理咨询人员、公关人员、成功的推销员和行政工作人员等。

对于此类特点突出的儿童,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孩子在陌生环境中有效地认识他人、理解他人,能够在人际活动中学会察言观色,能和不同的人进行交往。例如过家家,开医院等游戏。

逻辑数学智能

指人能有效地运用数字、计算、推理、假设和思考的能力。

儿童的表现是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常常自己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对新的学科发展感兴趣,喜欢发现别人言谈行为的逻辑性缺陷,喜欢下棋或玩思考性的玩具。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电脑软件设计师等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

对于此类特点突出的儿童,通过开商场、开医院的游戏,来认识货币,并学会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空间智能

指人善于利用三维空间方式进行思维和表现的能力。

空间智能强的儿童倾向于运用图像思考,喜欢画画、手工制作、乐高积木、想象游戏、视觉游戏、阅读图画书等。飞行员、航海家、雕塑家、画家、建筑师等人都较强地表现了这一智能优势。

对于此类特点突出的儿童,带宝宝外出参加画画写生活动,通过对描画对象的观察体验感觉空间概念。

身体运动智能

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运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

运动智能强的儿童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喜爱户外活动、体育活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工艺人等都具有较强的运动智能的优势。

对于此类特点突出的儿童,可通过日常生活和形体活动来发展孩子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

音乐智能

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

儿童的表现为爱听音乐,能正确演唱、弹奏,能创作简单的儿歌抒发感情。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师、乐器制作者、音乐评论家等都表现了出色的音乐智能。

对于此类特点突出的儿童,多让宝宝唱歌、弹唱弹奏以及简单的填歌词等。

内省智能

指认识自我和善于自我反省的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取他人的长处,喜欢独立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儿童时期人的自我意识正在生成,因此内省智能尚不十分显露。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心理学家、教师等都具有出色的内省智能。

对于此类特点突出的儿童,在数学活动中或者相识礼仪活动中认识自我,以及了解自我和别人的区别。

自然观察者智能

指人表现出的对自然现象、科学和动物世界等特别的兴趣和爱好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