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启蒙教学范文

儿童启蒙教学全文(5篇)

儿童启蒙教学

第1篇:儿童启蒙教学范文

先入为主是人的天性,因而儿童英语的启蒙教育就尤为重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讲,这种英语启蒙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他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如何去理性思考,所以学习起来主观性极强,换句话说就是学习随性。往往他们喜欢学英语是因为喜欢英语老师或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并不是意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才来学。因此,启蒙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大部分升入初中的男同学不喜欢学英语,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这种无兴趣,甚至是厌恶的学习情绪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这些同学在上初中时就被甩掉了。这种现实值得我们深思。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英语本身是一种语言,它对中国的孩子们来说是一门外语,且与我们的母语有很大差别,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分管语言的半球是左半球。它对语言的控制很特殊,仅有一种语言通道是打开的,也就是说孩子们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这条开着的通道是英语、法语、汉语或是其它语言。总之,只有一种语言形成通道,其他的无法开通。这就是说任何人学习外语所达到的程度都不会超过本身以这门外语为母语的人。所以启蒙英语教师不要一味地定下一个目标,从小教授英语就能使学生可以像说母语一样说外语。这是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一种误区。英语启蒙教师应设立的目标是,尽可能的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多学、多用;会学、会用;爱学、爱用。尽力使他们的英语越来越像母语,即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达到这种状态的关键因素就是成功的英语启蒙教育。

既然儿童英语启蒙教育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启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成功之门呢?首先,我们要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记忆规律及学习取向,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心理特征:儿童对新事物都有强烈的新鲜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儿童有好动的特点,这样,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地好动便成了课堂游戏。而游戏中便会产生竞争,儿童就会产生好胜的心理。胜利后希望得到认同,受到表扬,产生成功感。这样一来,教师便很自然地诱发了儿童学习的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自发地去学习的动机)。(二)生理特征:理论上说,人脑的发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儿童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在其某个区域内细胞活动太多就会引起大脑局部缺氧而产生大脑疲劳,于是大脑就会形成保护性抑制,这时儿童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所以,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暂,大约在15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动静结合,规划课堂活动的时间,安排好授课程序。(三)记忆规律。儿童的记忆方式以机械记忆为主,然后逐步递加理解记忆的比重,发展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利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只有当儿童把获取的有效信息意义化了,才能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因此儿童对语言有较强的记忆力。(四)学习取向:基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及记忆规律,儿童对于形象性强的学习内容更感兴趣,易于学习、掌握。目标教育对儿童来说很难奏效。教师要不断培养、巩固并发展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说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儿童兴趣淡化做斗争的过程。

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素质才能成功地完成启蒙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儿童无疑是教学围绕的中心,但教师是引导这个中心的关键所在。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极强的创造性、良好的示范性、出色的专业性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性。在启蒙教育中,要激发并巩固儿童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不断地在教育方法上有创新,而这里指的示范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学术方面的示范性。儿童学英语方言的干扰很小,母语的保护系统也不成熟,这样,儿童学英语时极易受启蒙教师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英语启蒙教师一定要有准确的示范性及用英语思维的方式。其二是文化习惯方面的示范性,教师要通过教授语言本身来传递西方国家优秀的文化、特有的习俗和个人品质。如处世方式、各种体态语、守时观念等。出色的专业性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无论在语音、语法、口语、听力、写作等哪一方面,启蒙教师都应做到时时强、样样强。这就是说启蒙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刻苦钻研,并具备教学预见能力、指导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此外,对教育工作的忠诚与热爱也极为重要。试想一位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怎能全情投入教育工作?尤其是从事儿童英语启蒙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要时刻牢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让一位孩子从你这里掉队。面对孩子要充满爱心和童心,影响他们走进英语的世界,主动探询英语知识。

最后我们来谈谈具体的教学方法。儿童英语启蒙教育应选活泼有趣的内容为教材,例如童话故事、生活故事等,引起儿童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四个为主”。(1)以语言练习为主;(2)以使用英语授课为主;(3)以学生之间练习为主;(4)以口头练习为主。这样教师就要精心研究适合儿童学习的一套教学方法。现在很多儿童英语学校都在试行课堂游戏教学。儿童学习英语时心理障碍小,害羞意识淡薄,进行游戏教学既可以学到知识,又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如果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必定会取得突出的成绩。那么,如何把课堂教学游戏化呢?这就涉及到游戏设计的原则问题。其实原则就是在满足儿童好模仿、自制力差,自我表现欲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所投计的游戏应具备:(1)猜测性。如:在教了几个单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猜,老师心里想的是这几个单词中的哪一个。这样就巩固了他们所学的内容,教师还可进行纠音。(2)对抗性。儿童的好胜心极强,关注游戏结果,希望自己获胜。如:可以把学生分组,看哪组同学能快速补充老师所说的句子。(3)趣味性。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孩子们就能重复很多遍。因此把教学内容动作化,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4)可控性。教师要随时掌握课堂的教学进程和课堂纪律,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5)授课时要注意每个游戏均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为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服务,为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知识服务,并且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版书要活泼多变,多用简笔画来吸引孩子们的视线。在游戏教学前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上的(卡片、头饰等)、知识上的(所应掌握的知识)、还有心理上的(对游戏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对)。教育还应注意游戏教学中应遵循顺序性、公平性、把握让学生多说,多练的原则。

儿童英语启蒙教学是英语教学基础的基础,理应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幼儿学外语的有关杂志就有二千多种。而在日本,高中学生就可以流利地掌握一门外语。这就是日本能够从二战的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重视启蒙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关键环节”。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加强,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英语已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一条纽带,学好英语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迫在眉睫。英语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也在于此。尽管目前我们的教学研究,教学条件、对启蒙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们仍然看到这种状况在迅速发生着改变。相信不久之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参与研究启蒙教学,更多的孩子可以自由快乐地在这个地球村中生活、成长。(本文作者:马莉 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儿童启蒙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提琴;教学;认知心理学;儿童心理

笔者结合小提琴教学实践经验,以实践为基础,兼顾理论指导,对小提琴启蒙教学中儿童心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概述。在小提琴启蒙教学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不同性格的孩子,所以在教学方式与内容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如何抓住这些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于事物的两面性原则进行分析,以客观事实为前提,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与分析。下文是笔者通过学习与查阅资料而整理出来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够对儿童小提琴启蒙教学的老师带来帮助。

一、社会科学及认知心理学概述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得明白社会科学的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和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现象的科学,通过研究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管是在研究对象上、对主体的认识上还是在科学理论的形成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社会科学是一门复杂多样的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必须以参与者的身份来进行社会现象研究。而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性格、情感等都会对研究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科学方法论属于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有了社会科学研究,才会有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不同分支都会有不同的理论,但是最终都离不开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中心。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要研究社会科学的某种现象,一定要从一般方法出发,必须阐明研究的客观问题、本质规律和典型特点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上的研究和认识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要求必须从实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还必须坚持矛盾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如矛盾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等,都必须坚持五个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具体的方法论有:1.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获得真理和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为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的,要秉承辩证的、发展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物质世界是具有整体性的,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联系是具有普遍性的,通过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可以知道在研究社会系统的过程中,要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通过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可以知道,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待事物,不能片面。3.社会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分析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因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这些发展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对待事物时不仅要认识到主要矛盾,也要分析次要矛盾。凡事都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透彻地认识和了解具体的方法论才能将其作为学习与研究的主要方法。我们身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中,正确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我们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认知心理学原理认知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受西方传统哲学和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给各个研究领域都带来了新的方向,其也是心理学自身不断发展的产物。简单来说,认知心理学是以人类的心理活动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从广义上来理解认知心理学,主要观点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构建主义认知心理学,而从狭义上来理解认知心理学,则就是对人类心理过程的研究。人类的各个心理过程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从概念上来看,认知过程是指人脑通过感觉功能、记忆功能、思维功能、想象功能等来完成对事物的了解与认识的过程。赫伯特•西蒙认为,人类认知包括问题解决、模式识别、学习三个过程。注意通常是一种选择性注意,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功能对某种事物进行专注与集中的处理。它受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的注意过程是不一样的。知觉是指一般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类大脑的感官系统,通过感官系统的信息加工来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知觉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四个特性。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浮现的形象,有着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记忆是指人经历过的事物通过大脑的想象功能、思维功能等在大脑中进行再现,记忆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按照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①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二、了解儿童学习小提琴时的心理状态

(一)儿童练习小提琴时的心理状态儿童在练习小提琴时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孩子受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能力等的影响,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也不一样。作为一名小提琴启蒙教学老师,了解和关注孩子在练习小提琴时的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儿童在练习小提琴时会出现认知、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年龄的限制,儿童的认知能力并不是特别的好。如果儿童对小提琴的练习不感兴趣,那么在注意力方面也会变得不集中,从而导致学生在节奏记忆、音准记忆等方面受到影响,思维也会因此受限。

(二)儿童上课时的心理状态因为加入了老师这一角色,因而儿童在上课时的心理状态与练琴时是不一样的。很多小提琴知识都是抽象的,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不足等原因,可能会在老师讲述某一动作或某一知识点时因为听不懂而注意力不集中,慢慢对小提琴失去兴趣。针对儿童这一心理状态,老师必须要把握儿童每个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就笔者多年来的小提琴启蒙教学经验来看,儿童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会不集中,其实从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就能够明白。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在认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儿童在理解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去理解一个他觉得很难,并且长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产生厌烦感。一旦产生了厌烦感,其就会对这一过程失去兴趣,失去兴趣后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如何将心理学原理与小提琴教学相结合

(一)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融在当今这个时代,社会和科技都在不断地进步,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在信息化时代,各种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给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融提供了很多便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基础,而科技的进步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方法、技术以及先进的教育方式。显然,要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离不开心理学的发展。

第3篇:儿童启蒙教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设计思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随着创新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全球创新版图不断改变,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话题。学前教育阶段是终身教育的起始和奠基阶段,培养儿童的创意思维能力是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和促进儿童终身发展的保障。二维设计课程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设计基础课程,其围绕二维形态中构成图形的点、线、面以及色彩等图形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掌握形态创造基本的形式法则、构成规律。二维设计课程属于实践教学,契合当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为高师学前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实困境创新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性艺术是发展儿童创新思维的抓手。学前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学前教育中获到了充分肯定和应有的地位。然而,审视我国当下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可以发现,教育生态不容乐观。首先,师范院校开设的学前教育美术基础课程,强调高强度的艺术技能训练,弱化了心智层面的提升,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目标的定位和艺术对人发展的作用背道而驰。其次,为了达到教师要求的技艺水平,让儿童临摹成人范画和单纯灌输技能技巧成为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尽管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下,大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儿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创新,但注重知识识记与模仿再现仍然是一些教师关注的重点,而非儿童的自主表现。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固化的美术学科本位导向误导了儿童,他们以成人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创造性,教师要从思想观念到具体操作对教学实施全面审视和革新,重点引导学生完成关于学习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在教学观念上将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改变为以设计思维引导融入为主,并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创新能力的桥梁,建立一套创造力发展指标,构建具有创造性的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二、构建适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1.创设以儿童为教育主体的深度学习的生态环境

在开展美术教学时,以往的图形创意构形方法和表现技法在学前美术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深入调整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儿童的创造性精神和创造力,充分发展儿童的主体意识,重视儿童的主体成长,加入更多具有新意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改变以往写实再现的方法,从多角度重新审视,尽量引导学生提炼对象的设计元素,从中得到创意启发,在意识上让创造性思维融入基础绘画。一方面,教师要设置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内容,承认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真实的教学场域中支持学生进行创造性美术活动。对此,教师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建立宽松而自由的心理环境。创造力需要以自由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创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建立“获得意义的发现”的文化环境。多元的文化背景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源泉。基于个性化需求,在接纳不同兴趣、观点、思想之时,学生要融入创造的内驱力和批判精神,从而体现创造的本质特征。三是建立多样化的课程环境。教师要保障学生在获得成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以及各种工具、材料。四是善于从儿童出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是由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共同建构而成的。在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中,教师有备而来,对学科的核心概念开展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建立知识网络并形成初步的领悟。在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中,除了创设支持性环境,教师还要传授学生各种社会性和情感性的技能与知识。这两种学习经验都要根据计划自行调整,从而达到优化学习环境的目的。

2.采取探索造型游戏为综合主题的项目教学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具有创造力,才能引导儿童开展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师应有效激活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世界的沟通。造型游戏以视觉感知为基础,通过点、线、面的平面实验,将二维设计基础中的二维形态认知、二维形态构成语言与学生的日常经历和经验关联,从日常生活开始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验训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多选一些可以激发学生联想的主题,每个主题活动的实践内容都要包括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为重点的造型游戏。教师通过素材收集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训练并予以呈现,利用分解、重构等手段展现全新的画面和表现形式,使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试错、探索、发现,给予他们深度探索艺术材料和工具的时间,利用不同的材料和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使学生在呈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学习,使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有效联结,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转变。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随着思维视野的不断拓宽而逐渐增强。

3.选择多媒介美术语言造型实验的课程内容

选择多媒介美术语言造型实验的课程内容,必须创设多样化的课程环境,打破传统架上绘画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一,绘画表现形式的转变。以往的美术基础课程往往以图形的写实性表现为主,强调利用绘画语言符号展开创作。展现创意的手段不受限制,任何造型手法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对于物体的观察能力与描绘能力,各种装置、综合材料都能融入美术创作。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点、线、面、几何图形等进行展示,可以丰富绘画材料和绘画语言,同时也可以保障学生在获得成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因此,将设计思维的关键环节融入基础绘画教学,不仅能体现美术课程的实用价值,而且能从实用性上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二,表现工具的认识与体验。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的常规绘画工具主要为铅笔、毛笔、油画棒、马克笔、橡皮等。将二维设计融入基础课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努力挖掘不同工具具备的表现潜力。有时树枝、棉签、图钉、纽扣等不起眼的物品都可以成为特殊的表现工具。学生通过尝试不同的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性能与特点,研究不同工具的表现潜力,能够体验每个工具在不同地方使用的可能性。其三,材质与肌理表现形式的创新。肌理是指由美术作品制作时使用的特定的物质材料与相应的处理手法综合表现形成的画面组织纹理,画面形态正是有了特殊材质与肌理效果才显得更加完美。肌理的平面表现形式和立体表现形式可以成为学生绘画创作过程中用以表现情感的手段。材质与肌理和工具与手段密切相关,学生不仅要选择尝试不同的工具,而且在表现手段上,也要打破传统肌理主要通过笔触进行表现的方式,尝试使用喷洒、剪贴、刮刻、拓印、堆涂、自流、烫染、抖落、实物拼贴等各种工艺技法作为新的表现途径,创造突破传统笔法的新的材质与肌理的表现形式。

4.采用动态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评价创新,是学前教育专业创新的重要检验标准。当前,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以作业评价为中心,过分强调对艺术符号的模仿、再现,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美术教学评价作为创造性思维影响下的评价标准,不应是单一的内容,而应是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多元、动态评价。首先,应完善考核内容,课程考核内容可分为美术基础、实践、综合设计三大模块。其中,美术基础模块一般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参考,主要考核其造型能力;综合设计模块则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的创造力、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综合层次上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其次,应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模式。除课程考核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专业成长,教师可以不定期展示学生的作品。展示分为两种:一是课程展,模块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将学生的成果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二是毕业汇报展,以展促教,以展促改,带动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践改革,呈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创作思维和创新视野,体现出学前教育独有的专业特色。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多层次评价标准考核不同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教师要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探究、发现的学习倾向,使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创新精神与创造力。

结语

教学场域是人类文化的交流空间,只有通过创造性学习,才能站在整体角度发挥创新智慧的影响力。基于儿童设计思维启蒙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通过教育内化突破边界、建立关联,将二维设计基础知识贯穿专业学习全程,使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开放的设计思维模式,从而更深入地进行创新能力研究,助推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基金项目:井冈山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XJJG-10-230);吉安市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内隐学习的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芭巴拉•荷伯豪斯,(美)李•汉森.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邓琪颖,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美)安•S.爱泼斯坦.创造性艺术: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霍力岩,何淼,刘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王灿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与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李文馥.以自主性绘画为载体的学前儿童自主创新教育研究.创新人才教育,2019(1).

第4篇:儿童启蒙教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顺序性;音乐能力发展

聚焦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在社会钢琴教育改革历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以演奏技能培训为中心,忽视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学强调机械性的技能训练,缺乏对儿童音乐感知、欣赏、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二,钢琴音乐文献繁多且复杂,对教材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教学过程设计单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第三,以考级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导致儿童审美教育的缺失;忽视审美育人,与培养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音乐教育根本目的有所背离。第四,教师知识结构偏重对音乐学科的纵向深入,缺少对儿童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了解。从事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教师大多来自专业的音乐院校或综合大学的音乐专业,对儿童教育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综上所述,基于儿童音乐能力发展,探讨儿童钢琴启蒙的顺序性教学,以期改善社会钢琴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1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

音乐能力是学习音乐与进行音乐审美构建的基础,它包括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感知与理解以及对音乐作品整体的审美水平。舒特•戴森于1981年提出儿童音乐能力发展顺序,指出3~10岁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依次为:感知旋律轮廓→区别音域与音量→重复节奏并感知节奏型的异同→稳定音准,理解调性→和声感建立;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其音乐欣赏能力、认知能力及情感体验不断提升。皮亚杰指出个体发展不同,认知发展有快慢之分。认知发展的感觉动作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及形式运算期(11岁以后),四个阶段的儿童音乐能力发展可依次概括为:本能性的音乐反射与模仿→辨别音高音色、掌握简单节奏型、感受旋律方向→逐渐掌握节拍曲调、感受调性转换、理解运用音乐符号→理解抽象的概念、具备全面的识谱能力与音乐概念认知。布鲁纳认知发展论将儿童个体认知的发展分为动作表征期、形象表征期、符号表征期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儿童音乐能力表现可依次概括为:能运用动态肢体来表现音乐、借由模仿表演音乐→能运用形象符号或语言描述所听到的音乐→能借由乐器演奏把抽象符号转为声音表达出来,能运用音乐记号来组织、记录音乐意念。吴世玲(2002)指出儿童音乐概念认知发展顺序依次为音色→力度→节奏→曲式和声。节奏概念的发展表现为:4~8岁能分辨快、慢、长、短,能唱出较快或较慢的歌曲,能唱、读、写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8~10岁能唱、读、写附点音符及切分音节奏,能分辨并指挥单、复拍子的音乐。10~12岁能分辨并指挥不对称拍子;曲调概念的发展表现为:4~8岁具备音高的高、低音概念及曲调的上、下行概念,能感受音程的不同。9~12岁能区别音程的方向,建立音阶及调式概念。和声概念的发展表现为:4~7岁能感受曲调与和声之间的关系,少数的儿童将开始注意到纵向的发展,能将两个同时发出的音高结合在一起。8~10岁能同时注意多个纵向发展,能感受密集、开放和弦配置与终止式。10~12岁能确认同时发生的纵向音乐发展,能感受终止与不完全终止,能依靠听觉为旋律编配和声。综上可知,聆听音乐是发展儿童音乐能力的基础,身体律动是儿童感知音乐的最初表现,儿童音乐感知与音乐形象的表达先于对音乐符号、音乐元素、音乐概念的理解。音乐创造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此作为依据来探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顺序性的基本思路与实施路径。

2构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顺序性的基本思路

2.1以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为前提

顺序性音乐教学,强调对序、结构、规律的尊重,对原本、培元、传道的遵循[1]。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论,钢琴启蒙阶段的儿童大多处于前运算期。儿童钢琴启蒙的学习表现为直观操作性和指导模仿性的思维特点。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音乐能力发展方面表现为:喜欢聆听音乐,对音高与音色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喜爱模仿并能随着音乐旋律走向进行身体律动。对音乐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能辨别快、慢、长、短。音乐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形成。对音乐概念的认知表现为三个阶段,且呈阶梯式、有层次的发展。第一阶段是辨别强弱与音色的能力;第二阶段是音高旋律的认知与节拍节奏的感知;第三阶段是辨识和声的能力。以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为前提,更能体现钢琴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更注重引导钢琴教学回归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经验的价值导向。

2.2以培养音乐综合能力为目标

儿童钢琴启蒙课程应强调对音乐的全面认知与体验,以培养儿童音乐综合能力为目标,不着眼于机械枯燥的手指技术技能训练。强调从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热情和想象力入手,使儿童逐渐深入学习,培养其音乐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钢琴作为键盘乐器,具有宽广的音域、多变的音色与丰富的和声色彩,钢琴的学习包含了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基本表现手段及基本特征。相比弦乐、管乐、打击乐等乐器,钢琴对培养儿童音乐的综合能力有着天然的优势。钢琴教育教学应把握、运用好这一优势,打破传统以演奏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通过钢琴音乐作品的学习,将聆听与感知、知识与技能、想象与创作、情感与文化等内容综合起来,促进儿童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3以审美育人为核心

“音乐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音乐艺术内容,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音乐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2]。”钢琴、钢琴音乐、钢琴课程三者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征与美育价值,有助于儿童夯实审美基础、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表现。但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儿童钢琴启蒙课程存在重技轻文的偏向,枯燥的手指训练磨灭了儿童对美好音乐的热爱与期待。探讨启蒙教学以审美育人为核心,加强审美认知教育、审美情感教育、审美实践教育,是儿童形成良好审美情趣、审美观念以及个性培养的现实需求。

3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顺序性实施路径

综上所述,以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为前提,以培养音乐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倡导音乐生活化,立足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注重阶段性发展,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可打破“上琴就弹、识谱就弹”的传统模式,采用“聆听→律动→念唱→弹奏→认知→创造”的教学顺序。聆听,是学习音乐的第一步。音乐是声音与听觉的艺术,单纯的钢琴手指技巧训练并不能有效促进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唯有多倾听多感受音乐才能帮助儿童开阔音乐视野,加深音乐理解。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坚持“听觉先于符号,感知先于表达”的顺序。这不仅是顺应儿童能力发展规律,也是遵循音乐学习基本规律的体现。具体来说,儿童在学习弹奏钢琴乐曲之前,第一步是先聆听。聆听的内容可以是教师的示范弹奏,也可以选择教材自带的伴奏音乐(如菲伯尔系列教程配备的伴奏音乐)。在聆听中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感知音乐的风格、旋律、节奏、音响等。律动,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或之后,借助身体运动感受和表现音乐。这不仅有助于儿童更加熟悉将要学习的钢琴乐曲的旋律与节奏,还能发展儿童的肢体动作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活动能力,更能在律动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想象、联想、思维、情感的创造性。皮亚杰和布鲁纳也分别强调了感觉运动模式和动作运动表征,如果儿童在早期音乐学习中能够通过身体运动来体验节奏、旋律和曲式,他们到了使用较复杂的符号的音乐学习阶段,学习就会更加顺利。身体节奏帮助儿童对音乐由粗浅的反应进入体会音乐的内涵[3]。律动的基本动作可以是儿童最自然的表现日常生活的动作,如走路、跳跃、抬头、点头、拍手、举臂、弯腰等。也可以是模仿动作,如根据所学钢琴乐曲不同的风格特点产生联想,对生活场景、大自然现象进行模仿,如刷牙、梳头、踢球、小鸟飞、鱼儿游等。教改教法念唱,是识谱、读谱、音高、节奏、念白、歌唱相结合的一种综合形式。如图1所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可跟随音乐节奏对歌词、指法进行念诵,加深对钢琴乐曲的内在理解。也可伴着音高,念唱音名,潜移默化地提升音准和学习音乐知识。也可跟随琴声,熟识五线谱,加强旋律感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在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培养儿童的综合音乐能力,为钢琴的弹奏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儿童音乐的创造能力积累宝贵的前期经验。弹奏,儿童钢琴启蒙阶段须重视钢琴基本弹奏方法的科学训练与科学顺序。基本弹奏方法的教学遵循“非连奏→连奏→跳奏”的顺序。非连奏的弹奏方法是各类触键技巧的基础,是训练指尖、指关节支撑力和感受手臂落、手腕松、肢体协调自如的重要练习。根据发力部位的不同,可先后训练学生上臂、前臂、手腕不同部位发力的弹奏方法。非连音的学习从每一个单音落指开始,应根据儿童五指不同的特点,按照“3指→2指→1指→4指→5指”的顺序训练;连奏是钢琴中歌唱性的弹奏方法,在非连奏的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手指手掌支撑力与控制力后,可开始连奏的学习。为使儿童更好地体会手指的力量转移,可采取二音连奏→三音连奏→四音连奏等逐个递增的顺序学习;跳奏因与非连奏有相似之处,学习时可采取“手臂跳奏→手指跳奏→手腕跳奏”的教学顺序。认知,指对音乐概念、音乐元素的认知和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儿童音乐概念发展的顺序为:音强→音色→速度→节奏→音高→和声。音乐是各个要素相结合的完整现象。在如前所述聆听、律动、念唱、弹奏的音乐经验积累之上,再具体学习音高关系、音区关系、时间关系、强弱关系、音色和演奏法关系。在儿童音乐发展能力较高的情况下,可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方法讲授和声关系、声部关系、层次关系等。总之,儿童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并不依赖于单纯的钢琴手指技术技巧的训练。应通过聆听与欣赏、知识概念的理解、音乐与文化的渗透来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从而提高音乐的综合能力。创造,儿童钢琴启蒙阶段的创造力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音乐创作,也不等同于传统认知上的钢琴即兴创编能力或音乐创作能力。儿童钢琴启蒙阶段创造力的启发与教学,可以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运用钢琴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对一小段节奏的改编或创编,运用线条、图形等记录钢琴音乐,根据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对音乐标题、曲名进行改编和创造,对简单旋律片段进行移调,对旋律片段做音区的移动并感知高低,依据儿童现有经验改编乐曲的伴奏音型等,其目标是让儿童有意识地表达他们听到的、感受到的、理解了的音乐元素与材料,自由地发挥属于儿童的音乐创造力。

4结语

强调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顺序性梳理与设计,是为了让儿童真正地“学音乐”,而不仅仅是“学钢琴”;真正地“理解音乐”,而不仅仅是“掌握技能”;是巧妙地用儿童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将音乐中抽象的音乐符号、音乐概念,用形象化的肢体动作和具象化的手指弹奏表现出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在钢琴学习中促进儿童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做到钢琴教学的游戏化、综合化、多元化,让儿童通过学习钢琴来感知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并提高音乐基础能力、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洪帅.顺序性音乐教学的理论缘起与实践反思[J].人民音乐,2021(4):34-38.

[2]郭峥,周奕含.高效美育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113.

第5篇:儿童启蒙教学范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重要性

在年龄、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下,学龄前儿童对各种教育具有高度的热情,幼儿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对学龄期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在教授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使学龄前儿童成为具有美好情操的个体,从小热爱生活及美好事物。为了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启蒙作用,需要结合儿童特征创新教学模式,使美术启蒙教育更生动有吸引力。

一、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分析

我们主要从三个阶段对学龄前儿童思维能力进行分析:第一,0~3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以感知、动作进行思维完成,换言之,儿童不会主动进行思维,而是需要通过聆听、玩耍进行思维,思维会随着动作的停止而停止;第二,3~4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形象思维,3岁后儿童能够通过具体事物展开联想,形成思维,并掌握着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即运用现有知识进行问题思考,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并存;第三,5~6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趋于抽象逻辑思维,在思考事物个体发展的同时理解事物各方面关系,可以依靠语言理解事物、而非局限于具体形象,对事物的评价也逐渐复杂化。

二、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的重要性

(1)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素质修养。作为教育教学领域重要部分的学龄前教育自然也需紧随时代的潮流,积极培养儿童素质修养,而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素质修养的有效渠道,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有利于激发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是表达情感的形式,美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充溢着趣味性,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活动中儿童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开发想象力。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设计趣味化的美术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认知;应与儿童保持一定的交流,通过交流与日常表现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激发。(3)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人脑是由左半球与右半球组成,其中左半球对应的是抽象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形象思维,复杂化的精神活动往往需要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共同协作,科学研究表明,美术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情况,文化课学习与左脑思维关系密切,即文化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而美术课学习需要右脑思维的支持,有利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里所提及的形象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其中观察能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观察与感知具有密切的关系,而感知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息息相关,所以正确的观察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形象思维形成的基础与动力,进而对抽象化事物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形成逻辑思维,使学龄前儿童人脑潜力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应给予学龄前儿童更多的观察时间与空间。(4)是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重要需求。学龄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存在独特的特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首先就初级阶段来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步入幼儿园后,他们走进新的环境,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学习方式,对这种不同于之前的学习方式充满兴趣。其次就中级阶段来说,该阶段的美术启蒙教育对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也就是说该阶段是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该阶段,学龄前儿童的绘画能力与水平相对不稳定,究其缘由就是他们虽然掌握着一定的作品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了解作品不足,但缺乏问题解决能力,对物体颜色、结构缺乏充分的理解,无法有效弥补作品不足,进而会丧失绘画兴趣与信心。结合心理学理论来看,这是学龄前儿童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后就高级阶段来说,处于高级阶段的儿童具有相对稳定的绘画水平,绘画心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5)有利于推动幼儿园健康发展。从客观角度来说,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且形式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极易吸引儿童的注意与兴趣,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满足当下儿童学习需求的同时还对儿童日后学习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即扎实的审美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素质修养对他们来说大有裨益,从而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促进学龄前教育发展。

三、提高学龄前儿童美术启蒙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龄前儿童美术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儿童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美术教师应利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儿童感受美、体验美,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引导儿童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有利于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平。其次,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评价是教师了解儿童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儿童学习信心的有效方式,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及时给予儿童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龄前儿童想象力。最后,培养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学龄前儿童天生好动,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集中注意力,针对这一特征,幼儿教师应加大学龄前儿童学习注意力培养,使他们在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集中注意力学习,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教学具,避免发生突发状况影响儿童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施游戏教学,进一步展现美术启蒙教育的魅力,使儿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通过与儿童的交流沟通及课堂表现观察,掌握儿童学习规律与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吸引儿童注意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龄前儿童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即需要加强儿童艺术教育,进一步培养儿童创造意识与素质修养,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素质修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启蒙具有切实可行性与现实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儿童善于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不断探索与儿童年龄、性格特征相符合的教学策略,提升美术教育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强.幼儿美术启蒙教育问题初探[J].戏剧之家,2014(10).

[2]陈天琪.关于儿童美术启蒙教育的研究——儿童美术个性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6(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