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范文

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精选(九篇)

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

第1篇: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范文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在教育领域的涌动,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超越了时空开始向所有人开放,实现了学习的开放化和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传统的印刷资料等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以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和处理支持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其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满足了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是支持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都在探索课程改革,我国政府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培养大量符合信息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课程改革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wwW.133229.cOm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实施,都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要求改变过去资源建设主要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建设思想。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但要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还要支持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倡导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既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资源。需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的做法。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体现教师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

3.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形态上重视动态智慧型资源建设。以往的资源大多以静态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等形式存在,以硬盘或光盘为存贮介质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师生下载使用,资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将各地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的“互联”和人的智慧的“互联”,“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加强着眼于“物”的静态的资源库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发展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建设,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与合作中发展。

4.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从资源系统性和结构性出发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更新快、传播迅速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学习者和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源,要能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采用“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传播更优化和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智能技术,使师生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共享和利用知识,激发师生生产和创造知识,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资源要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资源设计理念,体现新型教学资源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1.选择恰当的原则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资源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多媒体软件、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例如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是:(1)个性化;(2)协作化;(3)多媒体;(4)动态化;(5)交互性;(6)共享性。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包括:(1)交互性原则;(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4)科学性原则;(5)协作性原则;(6)教学设计原则。其中教学设计原则指出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除了这些针对特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原则,国外还提出了一般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应共同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十条原则与方法,具休为:(1)说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非信息化教学资源相比较的优越之处;(2)提供合适的教育刺激和反馈;(3)提供适合学习者的挑战性任务;(4)适当的情景下,鼓励协作学习;(5)让使用者可以发掘、改造、鉴别资源,以满足其特定需求;(6)在适当的情景下,让学习者可以选择和安排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顺序;(7)支持用户定制资源;(g)根据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如图表、动画、图片、视频和音频),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9)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记录工具;(10)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平台能提供的一切功能(例如pda、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既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别与形式遵循特定资源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许多教学资源是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以“学”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比较少,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坚持“学教并重”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开发不仅能促进“教”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主体的多元化。

3.加强以学科知识点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据调查,按学科知识点组织、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受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这类教学资源还不多。在当前从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向以主题资源设计过渡过程中,开发了一些优秀主题资源和主题资源网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在西部信息化教学设施短缺、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应用主体、其资源整合加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主题资源不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在开展主题资源设计的同时,加强以学科知识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既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保持各学科知识点的相对独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5.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第2篇: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范文

一、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健康性原则。健康性原则是指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时应把体育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体育教学的基石和终极目的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方式,通过规范的教学和科学的锻炼过程,完成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所挖掘的体育教学资源必须是健康的,这体现在帮助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其中,必须以身体健康为根本衡量标准,且强调体育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这是教师在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时必须予以注意的问题。

2.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是指利用体育教学资源要根据各级学校的情况,显现出体育资源的传统特色、地域性特色、专业特色和民族特色,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体育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没有特点,也就失去了创造性。目前,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偏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然而,体育教学资源种类繁多,不同地域、学校的体育教师开发与利用的体育教学资源各不相同。因此,不应强调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的同一性,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强化地域特色,发挥学校优势,体现教师的教学风采,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的特点。

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开发与利用过程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要尽可能地用最少的投入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应以学生群体和各阶段体育学习的特点为参考依据,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体育教学资源开发才能够可行。因此,要在教学决策的总框架之内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并且必须掌握好开发与利用的幅度,使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在约束性与灵活性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二、加强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挖掘体育教学中丰富的运动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挖掘适合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成为必须,增添新的运动项目、改革旧有的项目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应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应跨越时间、空间的界域,应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民族的与世界的相交融。首先,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加其学习体育的兴趣,开设价值丰富的新兴运动项目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将欧美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相关内容移植、动作技术简化改造和练习方法的重新整合,实现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本土化,把新兴运动项目有效渗透和融合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来,深度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学内容资源。比如,我们可以引进的欧美流行健美操、韵律操、攀岩、跆拳道、网球等新兴内容,这些通过分化、派生和融合而生的新运动项目在价值判断、遵循一定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成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资源。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需求的满足,更要注重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其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富有特色的民族和民间体育进行多功能挖掘和开发,将会给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新的特色。学校可以根据当地条件和不同民族习惯增加一些新项目。如:武术、导引术、藤圈舞、跳山羊等各具传统民族特色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这些运动项目时,要注意其可行性,不受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限制,选择适合于学校和学生中开展、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且学生喜爱的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与利用。在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有些资源能够直接用于体育教学,而有些资源面临教育的语境,其规则要求是学校现实条件无法达到的,必须有一个可行性的操作平台,才能被加以利用,转化为体育教学资源。因此,为了体育教学资源的引进和适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必须为体育教学资源作出适应的改变。基于学生发展的现有场地、器材、设施以及资源的技术作最大限度的变通、调整。比如,由于学校场馆、设施使用有它明显的时间性特征,我们应灵活机动地设置体育教学的时间。休育教学时间可因学生需要而设置,或因地制宜,或打破常规。还可以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在开阔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活动,既解决了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又接触了大自然,如组织学生登山、越野跑等。其次,应本着实用、高效、经济、合理的宗旨,有效地进行体育器材的创造性开发,充分挖掘和扩大运动场地的利用深度,注重场地的纵深开发等。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对实心球的使用功能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在推抛的基础上,把它等距离放在地上进行蛇形绕球跑、双足跨球跳、双人对抛击掌接球等练习。同时,将场地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使场地功能立体化,设立有可供轮滑、滑板、独轮车等活动的多功能活动区;可进行秋千、跷跷板、吊环等快乐体育园地。

3.利用有价值的体育信息资源。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抽象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其变得形象化、通俗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了全新的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需要开发、运用高效能的体育应用软件,建立体育专题网站、电子公告牌,以不同形式展示体育信息,准确地发现和使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如体育人力资源、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教学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和自然地理的体育资源,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加强锻炼的主动性,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例如,体育教学中,有些项目(如武术、体操、球类)技术动作较复杂化,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语言讲述无法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的方式进行讲解,能够让学生清楚地学习每个动作的细节。同时,加强对体育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培训,培养一批掌握了体育学、计算机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优秀教师,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通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和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为自己以后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三、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1.在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时应注意更新教学内容。在学校的视阈内,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借助于身体锻炼和常规体育器材设施以及其他学科等资源创造和组编体育教学内容。创编体育教学内容是以寻找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点为依据,融合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从而加大体育教学资源的实效性,是以各个学科交叉为视角来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要将体育课程内容的创编落到实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创编方式和方法,避免开发出湮没体育特征的、以其他学科为主导的体育教学资源。如将音乐、舞蹈等与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使乏味、呆板的体育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这样可以放大体育教学的功能性,借助于其他学科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学资源实施的实效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

2.在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时应转变教师观念。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其教学意识和体育教学开发能力是体育教学资源开发活动的关键。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管理的突破,为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开启了新的道路,为体育教师展现才能和智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体育教师要依据体育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学理论进行认真、扎实的研究,才能保证顺利进行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师应从提升专业水平的角度,认识到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参与意义,从执行者转为探索者,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资源开发中去,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强化教学资源开发的意识和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从而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要更新教学理念,围绕着“健康第一”和“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这个中心来确定体育教学的目标,采取积极的态度挖掘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同时,要提倡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教学资源,发挥它们应有的教育优势,以体现出体育教学在地方、民族和学校的特色以及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等各方面的弹性。

参考文献

[1] 段玉复.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再利用.新课程研究,2009(12).

[2] 智翔.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3] 丁广明.探索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

第3篇: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范文

1明确定位,强化区域性职教资源库的顶层设计

明确资源库“辅教辅学”的基本定位,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顶层设计,以云服务理念搭建管理平台.

1.1明确资源库建设的目的与定位区域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探索信息化时代下,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服务学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教学需求为根本任务;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根本目的.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在功能上要满足“辅学、辅教”,辅学”是能为职业院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与辅导学习的互动平台服务;“辅教”是为教师利用优质的资源库内容与网络化共享平台,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手段,辅助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通过共建共享的资源库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拓展学习.

资源库平台要建设成为一个能互动交流的学习中心,具备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与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学习平台,而非仅仅限于教师教学使用的素材库.资源库的内容建设要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系统设计,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充分发挥多媒体表现资源的优势,选择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素材、积件、模块和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并将其作为国家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系统的组成部分,为国家资源库作准备.1.2强化资源库建设顶层设计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参与单位与人员众多,资源内容复杂技术要求高,制订科学严密的建设方案和管理规则,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是提高资源库建设效率与质量,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以云服务理念搭建管理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是资源库建设的基础,必须放在建设首位,资源库管理平台不是结构越复杂、档次越高越好,而重点是好用、适用.

滁州职教集团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平台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这个平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发和运营支持,集成了国家批准建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优质职教资源丰富,平台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存储、全库内部资源检索与导航、资源开发给与“辅教”“辅学”功能,平台有灵活的课程管理结构、开课申请、规范的课程建设、丰富的教学形式、网络授课、自主建站、课程论坛、学习进度跟踪、元数据共享、动态监测与审核等功能.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云服务理念提升资源平台价值,合理构建区域性或学校私有云应用中心,在资源丰富度、获取方式、在线组织方式、利用方式、在线学习活动、多种类学习应用终端的支持等方面都将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职业教育资源库平台参考模型图。

2建立机制,增强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与运行活力

资源库建设机制规范着从资源库建设意向和规划的产生、资金的筹措、计划的制订、实施和整个过程中各方面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在资源库建设中,机制起着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作用,建设主体、建设资金、建设模式在机制的规划下,有序、有效地结合、运作,从而形成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2.1建立促进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与开发主体协调机制以职教集团为基础的区域性职教资源库投资建设与开发主体有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职与中职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所、专业化公司,参加人员有老师、公司技术员和企业专家员工等.每一类建设主体都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开发特色或缺点,政府主管部门职能是建立或主导协调机制的建立,如采用项目管理方式,让资源库的使用者与建设者形成相互制约关系,促进资源市场化的性质和保障资源质量;中高职院校要制订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或教学团队开发优质资源,教师有丰富教学经验,掌握教学中迫切需求,对教学资源的鉴别和老资源改进有决定性的作用;专业化的企业,拥有掌握从视频、动画到仿真虚拟制作技术和国家教学资源制作标准和要求的技术人员,是开发教学资源的主体,专业化的企业能形成教学资源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提高资源的建设效益,不足之处是对师生的需求了解少;各建设主体不能做到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不仅影响资源建设质量,也影响资源库系统工程的建设进程.所以必须在各建设与开发主体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发挥各自之所长,协同开展资源建设工作.

2.2建立职教资源库可持续化的市场运行机制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在于“用”,而不是“建”,为优化区域性职教资源配置,扩大资源应用面和利用率,保障资源库的维护服务与持续改进,首先必须建立市场化的资源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一方面促进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满足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建设人才;另一方面实现教育增值,提高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教育资源建设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必须建立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资源使用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优质资源共享,经费取之于民,资源用之于民;市场化是对资源的有偿使用,合理收费形成投资建设效益,促进资源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率.建设和使用的良性循环需要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免费是公共投入服务社会,有偿是保证资源建设效益和质量,优胜劣汰,为资源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第三必须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资源库管理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职责是对区域性教育资源库建设投资和监管,具体管理工作应按照市场化要求成立管理中心,其职责是制订资源建设规划、落实规划、平台建设、制度建设、资源遴选与更新、评价与反馈、应用与推广,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

2.3建立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应用评价与反馈机制按照“边开发、边应用、边完善、边推广”的原则,大量的资源必须经过师生的实际应用与评价,逐步完善后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建立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资源应用评价与反馈机制,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预期分析,根据用户评价,判断资源的优劣与应用情况.在以职教集团为基础的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中,通过设计系列调查表,再利用关联规则或支持向量机技术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掌握不同用户对资源的不同需求.如针对资源设计的调查项目:是否原创性开发,能否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资源建设团队强弱,视频动画图像是否充足,是否符合资源建设规范,资源教学设计的好坏,需要准备的时间长短,教师备课负担,资源获取是否方便,知识产权是否明晰,利益能否得到保护等,分析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加强资源的原创性、规范性、多媒体化的设计建议;在资源建设机制上提出对教师的开发成果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制订保障和倾斜政策等.

3特色发展,提高区域职教资源库建设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区域性职教资源库作为国家资源的补充,应围绕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为主,辅以开发满足地方职业教育需求的特色资源,提高资源的针对性与适应性,避免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

3.1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开发职教资源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资源库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开发与生产过程对接,符合专业岗位人才培养要求.主要内容: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企业案例、作业规范;企业生产工具、生产产品、生产过程、生产场景;学生实训项目、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文件、习题库、试题库;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以及虚拟实验实训实习项目;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导学、助学系统.学校、企业与专业化公司需密切配合,科学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并对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多角度评审,开发适用的特色资源.

3.2以重点专业为依托开发职教资源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高职院校围绕重点专业开发和积累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如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大量的具有真实生产实景的实训实习资源,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工艺、仿真实训资源,专业老师开发了大量的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学校专业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成果的积累,特色鲜明,对区域内这些资源遴选、改造,形成优质的区域性职教资源.以课程为单位建设职教资源,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载体,为便于学习与资源利用,具体的教学资源应以课程为单位,共享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发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作用,整合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3.3应用新的技术理念开发职教资源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区域性职教资源库建设中,必须应用新技术重点开发以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解决实训实习危险、实训费用高、环境污染大的问题,缩短传统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要将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资源建设中,开发的职教资源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与教学要求,助力教学改革;要满足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案例化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第4篇: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范文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发展是新课程的根本,其要义包括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学”与“教”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全面提升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正是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学与教的数字化资源广泛运用于教学,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深刻变革。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教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诸多要素共同催生了区域环境下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变革。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以县级为区域单位,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去思考特色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

2 县域基础教育学与教特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需要特色资源。新课程以学生成长、教师专业为培养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县域教学的资源建设需要不断充实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活动,挖掘和开发符合时代和当地新课程改革特点的资源,满足本地教学的需要。县域教学资源建设是全国、省级、市级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在网络化的学习空间中最能体现出关注学生个体、关注班级、关注互动,聚集学习过程优化等环节,是实现师生资源运用的开发载体和资源最基础平台,最能呈现本地新课程改革特色,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构设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需要特色资源。信息技术与县域课程资源融为一体,一方面可利用区域新课程特色资源优势为师生构设交互式、个性化的网络环境,提高教学效率,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县级教学资源时时服务于当地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是对平时教学工作过程资源的积累,可以针对本区域教学特色和教师教学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和聚合,也是向国家、省级、市级推送优秀资源的源地,是其他任何软件制作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可替代的,具有基础性、普适性和一定的导向性。

提升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需要特色资源。围绕新课程紧紧依托广大教师、学生,搭建满足县域教学需求的网络教研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信息平台,实现与课程改革相协调的共建共享、互动开放的资源,利于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提供自主学习服务平台的同时,也由此形成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区域教育的竞争力。

3 县域特色的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新动向

加强县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是当前迫切的任务,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对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有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资源。

结构化主题单元型资源 以课堂教学需要为主线的传统资源,依托与教材配套的图片、视音频、动画、课件、试题、案例等多媒体素材为主,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以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作为中心,来组织学生活动需要的工具、软件和各类网络资源。它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资源,如各种教育特色主题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等。

“适用、易用”的微课学习资源 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与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备、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是在传统资源基础上的新型教学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型学习资源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优质的“学习型”资源为支持(如专题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网络主题探究资源网、专题学习网站等)。

区域试点的电子课本(书包)资源 在继续做好传统教学资源库如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章资料库等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基于标准化知识点管理的积件式资源。这些标准化知识点和知识块具有积件资源的特性(可积性、共享性和可重复性等),当要构建区具体的教材知识结构时,只需从基本知识结构库中抽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知识点和知识块来组建,从而比较快速构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电子教材资源库,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活动进行一体化支持和资源呈现,并以云架构的方式整体推送;引入电子书包后,班级差异化互动学习、数字化探究学习、小组学习、个性化按需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行。

教师与学生自发贡献的生成性资源 Web工具赋予教师与学生创建资源和传播资源的空间,这种自下而上的资源建模将离散的“学”与“教”资源转换为隐性学习资源,积聚社会力量,逐步丰富社会学习,体现出师生对课程资源生成时所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来源。

以网络教研为纽带的教师专业发展性资源 依托区域教育网,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它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共同体之间互动、交流、研讨的新型平台。网络教研具有快速通畅、经济节约、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受益面大等诸多优点,对学校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教育云资源 “云计算”与教育的融合,通过互联网的应用程序提供大数据、虚拟化、可伸缩的计算环境向 区域内教育机构、学校、师生提供很好的交互平台,基于区域教育云—区域内学校资源运用—区域内师生资源探索应用三级应用系统已落地,教育资源与云平台的融合,有利于资源的聚类、共享、升级、推送,为区域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显示出更快、更可靠。

4 县域特色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思考

“师资”“资源”“学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资源是维系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重要桥梁。根据基础教育“学”与“教”的特点,用教育技术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的深层融合,向新课程要资源、向教育专家要资源、向教师要资源、向学生要资源、向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专业机构要资源是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调动师生、生生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人都能享有教育专家名师优秀资源、人人贡献个人资源,形成资源再生与发展的互动平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强化决策与设计 县域“学”与“教”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组织机构、教育水平、技术规范、应用背景、资源收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强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管理必不可少。在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立足于实际,高标准制订资源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丰富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方法、措施,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教师研发为主体,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参与为辅的新局面,整体推进县域教育资源建设。

建立工作体系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县域教育资源建设的组织机构,采取“县市级培训机构—学科研训组—学校”三级联动研发机制,形成由领导小组、学科教研专家组、技术专家组、学科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共享服务体系。县级培训机构制订新课程教学资源规划、方案,召集资源建设研讨会、交流会、培训班,动员县域内外教师参与;学科研发团队负责教学资源征集评选、审核、上传、、评价;学校负责组织教师围绕新课程学科资源研发,教师通过个人或团队形式参与。

一是注重动力培育。县域教学资源的征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县培训机构等部门要从优惠政策驱动、市场利益挂钩、社会价值实现等几个方面考虑,促进效益最大化,形成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学科研训组、学校、教师多赢的局面,并能在不同的环节中实现共同的价值。

二是注重机制协调。充分发挥部门组织、指挥、审核、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在县域资源建设工作中的指导力与凝聚力,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研发资源的积极性,应用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研发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找准工作路径

1)整体建构。县域性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做好教学资源聚合。一方面是以素材类课程资源为主的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试卷、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另一方面是结构型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网络课件,如操作与练习型、教育游戏类、电子期刊类、教学模拟类、教育专题网站、研究性学习专题、问题解答型、信息检索型、练习测试型、认知工具类和探究性学习专题等,这些资教学源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招投标集中采购或引入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产生。应当说,区域教育特色资源的提升离不开基础性教学资源在量上的扩张,它是基础也是前提。

2)开发应用。笔者曾参与所在区域教学资源建设,对已引入和采购的教学资源进行过调查分析,认为通过第三方提供的教学资源,其学习者关注资源内容、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实现媒介的交互功能和信息化工具深度应用有相当部分还是比较好的,资源体系也比较完整。但在现实中这些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仍不被大多数师生接受(特别是教师),其原因主要是资源内容与新课程要求还存在一定离散性与时差性、资源呈现方式不足、资源分散不便检索、资源可移植性差等。因此,教学资源常被师生忽视,闲置现象严重。解决策略:资源应用应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只有将资源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合,才有可能使资源真正“融”于教师教学,使资源与课程整合变成一件“平常事”,而不仅是为了“展示课”“公开课”之类的整合。

一是要强调资源应用的恰当性而不是复杂性或先进性。分析教学实际,把握学科特点,强调“简单实用”原则,不刻意追求技术难度,评价资源的实用性、有效性,不刻意追求精品化。

二是考核监督使习惯成自然。通过一定的考评奖励及管理评价机制,利用行政手段督促教师经常使用,让教师逐渐养成应用的习惯,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是展示优势内化意识。通过定期开展优秀案例、课例展示活动,让教师领略到资源有效应用后的课堂优势。要帮助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电子教案与教学设计”,通过师生不断的动态整合优化,不断生长、相互利用、互为发展,就能形成与新课程紧密结合的区域系列化课堂特色资源。

3)项目支撑。教师是实现资源有效性应用的关键,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学实践。基于学业培训的远程教育,基于教育技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研修,基于“问题与案例”为载体的新课程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基于自主选择的教师个性化网络培训,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在区域教师培训中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终身学习网络体系。从学习资源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在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资源应用同教师的培训、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要让教师由“资源消费”变成“资源创造”,教师要主动地建构适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再生资源,通过多路径、多形式积聚培训学习中感悟、体验和亲身实践的、能与学习者共同分享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通过专业技术的萃取、提炼、积累,为县域教学资源充实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教师在参与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课堂资源开发能力,增强有效应用的意识与能力 。一线教师按照共享共建的原则共同参与开放应用,不仅建立起一批直接可用的教学资源,更培养了一批能自主开发资源、合理应用资源、参加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型教师。

精品提升 注重培育区域基础教育特色教与学资源是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精品、优质的地方特色资源彰显区域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一流的教学管理水平,优秀资源的共享共建旨在促进教与学的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新课程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享共建,提高课堂效益。笔者认为,在建设精品资源体系时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理念,关注新课程的“学”与“教”资源价值取向,建构符合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感知需求,符合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教与学交感互动真实情境的特色资源。因此,在教学资源征集、开发上既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分析,知识内容符合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符合学生认知心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思想;又注重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讲授学习的多种教学与学习资源,突出教学资源的服务性。形成一批具有前瞻影响力的,支持多样、支持交互、体现网络、资源本身丰富、操作便捷和技术先进的有地方代表性的新课程生成资源,如:支持知识点学习的微课、翻转课堂;支持教师工作、学习的网络研修、视频公开课;支持师生深度学习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围绕新课程开发的学习资源——电子书包;教师、学生个人学习主页等等。如此,构建起县域基础教育立体化的学习与教学资源。

5 结束语

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学科为主导,以课程为切入,以知识为要点,建立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中。笔者相信通过创新资源建设工作思路,探寻建设的方法,寻找适合的运行机制,用课堂促进师生,用师生催生新型资源,用新型资源服务于课堂,县域基础教育特色资源建设之路就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第5篇: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范文

【论文摘要】在当前高职人文社科课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查找问题与不足,以便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以期达到人文社科课程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职业人才。

进人新世纪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本文就目前我院高职人文社科教学资源的共享、开发与利用,总结成功经验与教训,查找问题与不足,以便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职业人才的教学目标。

一、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要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而与职业教育教学相配套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媒介,也是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承担起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的最终目标。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是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体现和标志。其中,人文社科课程资源的充分共享与开发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全面、综合职业人才的前提和保证。

二、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内容与分类

1.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内容。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科门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充分共享与开发利用人文社科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整合中,努力构建一个立体的、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

共享与开发利用人文社科课程资源,必须做到:把握新时期教学趋势,更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调整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传统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比例进行改革;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设置多元化的人文社科课程结构,充分开发利用人文社科课程资源,拓展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充分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资源,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报告会、朗诵赛、演讲赛、表演等专题活动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场所资源。

另外,还有丰富的开放性的可供共享与开发利用的资源,尤其是自然、社会、人文甚至日常生活方面,都蕴藏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文体活动,拓展人文学科学习的多维空间,实现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学习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的目的,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2.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类型。(1)丰富的人文社科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如人文社科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0(2)学院、教务处、职教处和本系有关领导对人文社科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3)本课题组拥有较为科学的专业研究人员组合。本课题负责人,具有硕士学位,副高级职称,获得过省、市、院级研究成果奖,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视野和从事科研的经验、能力。参加本项目研究的人员均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经验、研究水平及相应的科研能力。(4)本课题组的主要参与者均主要从事人文社科教学、管理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教研实践经验及丰富的教学研究材料资源0(5)具备相应配套的现代化教学和研究设施,相关研究人员都能够熟练运用现有的多媒体、互联网、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教学研究设施和资源,具有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优势。

3.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法和途径。针对当前我院高职人文教育,希望通过人文社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围绕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系列工程,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尝试和探索,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试图通过实践(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综合研究法与对比分析法,对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中人文社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效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经验,以此找到适合本课程和我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活动。

首先是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立体”的课程教学理念。对传统人文社科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比例进行调整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设置多元化可供选择的人文社科课程结构,开发利用研究。

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进行共享开发利用研究(教科书、工具书及其他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资源;影视、网络及其他现代媒体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共享开发利用研究等)

第三对报告会、朗诵赛、演讲赛、戏剧(相声、小品)表演等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场所资源的共享开发利用研究。

第四开发利用丰富的开放性的可利用资源,尤其是自然、社会、人文甚至日常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拓展多维度学习空间。充分开发利用教学实习、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等。

实地考察、问题问卷调查、综合研究与对比分析等实践、调查、研究、分析活动,对我院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实际情况及现有高职学生—主要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农学系、畜牧兽医系、食品工程系、经贸系、计算机系、基础系六个系)进行教学实践、实际考察和问卷调查等(问卷大体按1:10左右的比例进行)。

第6篇: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利用

进人新世纪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本文就目前我院高职人文社科教学资源的共享、开发与利用,总结成功经验与教训,查找问题与不足,以便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职业人才的教学目标。

一、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要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而与职业教育教学相配套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媒介,也是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承担起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的最终目标。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是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体现和标志。其中,人文社科课程资源的充分共享与开发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全面、综合职业人才的前提和保证。

二、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内容与分类

1.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内容。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科门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充分共享与开发利用人文社科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整合中,努力构建一个立体的、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

共享与开发利用人文社科课程资源,必须做到:把握新时期教学趋势,更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调整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传统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比例进行改革;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设置多元化的人文社科课程结构,充分开发利用人文社科课程资源,拓展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充分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资源,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报告会、朗诵赛、演讲赛、表演等专题活动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场所资源。

另外,还有丰富的开放性的可供共享与开发利用的资源,尤其是自然、社会、人文甚至日常生活方面,都蕴藏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文体活动,拓展人文学科学习的多维空间,实现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学习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的目的,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2.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类型。(1)丰富的人文社科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如人文社科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0(2)学院、教务处、职教处和本系有关领导对人文社科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3)本课题组拥有较为科学的专业研究人员组合。本课题负责人,具有硕士学位,副高级职称,获得过省、市、院级研究成果奖,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视野和从事科研的经验、能力。参加本项目研究的人员均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经验、研究水平及相应的科研能力。(4)本课题组的主要参与者均主要从事人文社科教学、管理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教研实践经验及丰富的教学研究材料资源0(5)具备相应配套的现代化教学和研究设施,相关研究人员都能够熟练运用现有的多媒体、互联网、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教学研究设施和资源,具有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优势。

3.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法和途径。针对当前我院高职人文教育,希望通过人文社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围绕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系列工程,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尝试和探索,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试图通过实践(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综合研究法与对比分析法,对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中人文社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效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经验,以此找到适合本课程和我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活动。

首先是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立体”的课程教学理念。对传统人文社科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比例进行调整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设置多元化可供选择的人文社科课程结构,开发利用研究。

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进行共享开发利用研究(教科书、工具书及其他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资源;影视、网络及其他现代媒体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共享开发利用研究等)

第三对报告会、朗诵赛、演讲赛、戏剧(相声、小品)表演等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场所资源的共享开发利用研究。

第四开发利用丰富的开放性的可利用资源,尤其是自然、社会、人文甚至日常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拓展多维度学习空间。充分开发利用教学实习、实践,社会实践、调查等。

实地考察、问题问卷调查、综合研究与对比分析等实践、调查、研究、分析活动,对我院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实际情况及现有高职学生—主要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农学系、畜牧兽医系、食品工程系、经贸系、计算机系、基础系六个系)进行教学实践、实际考察和问卷调查等(问卷大体按1:10左右的比例进行)。

第7篇: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范文

有学者认为, “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 。徐继存等认为, “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 。范兆雄认为, “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 。

从外延上看,课程资源的范围又是广泛的。比如: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目前的可利用程度,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将课程资源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将课程资源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将课程资源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等等。

从以上人们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一定是能够为课程和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课程资源在课程存在及其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广阔而开放的课程资源根基,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课程。为此,我们应当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空间。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综上,我们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活动的,又有信息化的,等等。多种多样的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陈述一下课程资源的特点。

1 .多样性

新课改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绝不仅仅是教材,也决不仅仅限于学校内。可以说,它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践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2 .间接性

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具有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需要进行选择、改造和组织,以便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课程目标保持统一。

3 .具体性

课程资源又具有具体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4 .多质性

由于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的特点。比如,学校附近的山,既可用于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课程资源的多质性,要求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三、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开发的关键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组织与管理的变化,即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改变了教师只能使用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了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新者,乃至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给地方特别是学校以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新等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从而为教育管理者与学校、教师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提供了一种平台,为改变单一呆板的课程管理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而且也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再者,面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试图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学科而忽视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这种改变必然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开放的,必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所以,在新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首先,要深刻认识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发展首先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指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通过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相反,如果不理解这一价值取向,盲目地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会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其次,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地引导广大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理解课程资源,进而逐步形成新型的课程资源观,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最后,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日志、同事指导、研究小组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逐步形成自己特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教师应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能钻研教学,又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这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新要求,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四、突出特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策略

1 .从地域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我国疆土辽阔,地域间各种资源在种类、多寡、存在状态和结构上差异很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因地制宜,体现其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同时,不同的民族在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不同,这样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尊重民族差异,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和独特性,处理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持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转化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有效实现课程资源的特色开发。

2 .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正如教育部、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 “ 绿色证书 ” 教育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 “ 绿色证书 ” 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从而,对于有的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紧密接触,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对于有些学校具有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很深,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3 .从学科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仍然主要是按学科的方式来呈现的,可以说,不同的学科都有实现其目标的 “ 特效 ” 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特色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既然不同的学科具有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各自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与具体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资源的多质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树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

4 .从教师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所以,对每个教师来说,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要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要注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5 .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为此,就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 “ 儿童化 ” 、 “ 学生化 ” 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

五、完善的管理制度: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切实保障

1 .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为了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率。

首先,要整体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也即是要整体考虑课程资源的四个层面和三种空间分布。认识到在课程资源的四个层面中,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基础,同时,要 “ 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 ,在校内课程资源中,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依然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慎选教材,合理地调整和有效地开发教材。

其次,要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妥善的配置,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教师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为了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向深入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从基层学校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的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

第8篇: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教育实现远程开放性教育资源的扩展,为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全面的教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方案。教育资源是开放性教学的重点内容,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开放性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发挥开放教育资源的作用,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

一、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理解

要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首先要对开放教育资源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更有目的性的使用教育资源发挥教学作用。开放教育资源指的是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共同提供的一系列用于教学和相关研究的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存储了大量的教学信息,比如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案例,个人学习经验等等。同时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包括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媒体信息等。一般来说我们把开放教学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种,硬件资源主要包括为开放教学资源提供存储和传输的硬件设备,比如多媒体教室和教育网等。软件资源则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比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文献,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音视频教学素材,多媒体教室广播教材,电视网络直播课堂等等。

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内容基础,开放教学资源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开放教学资源不仅是远程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展远程教育的根本手段。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教学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开放式教学的开展。开放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高效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开放教育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推动开放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最终目的是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开放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远程教育发展至今,开放教育资源逐渐积累,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质量课程资源,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比较显著的。但是我们也应当反思开放资源的整合共享,在经验和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优化开放和共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放教育的发展。

(一)数量大但是不够精

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整体上看来过于繁琐,也缺少明确化的建设目的,总是认为有比没有好,所以也没有过多的考虑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质量,教学资源的总量是上去了,但是真正能够起到教学作用并不多,尤其是精品课程。缺乏对开放教学资源的考核和管理,使得开发教学资源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大量的教学资源让教育者在使用过程中难分优劣。

(二)适用性不强

教学资源的积累为共享提供了资源基础,但同时更新速度慢,没有专业性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使得很多情况下使用开放资源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课堂教学。整体开放教学资源中,数量多种类也多,但是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源却不理想,内容性的教学资源比较多,缺少指导性和辅的教学资源,这使得开放资源的应用完全是生搬硬套。而开放资源的整合共享是为了让使用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更加恰当的方法,缺少针对性的教学反而影响了教育者对教学资源的利用。

(三)资源反复严重

开放资源的反复造成了大量的空间浪费,开放资源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建设,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开放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教育单位各行其是,没有将资源整合统一起来,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重复和类似的教学资源。

(四)共享整合程度弱

开放资源建设需要一个统一化的共享平台,但是目前开放教学资源还是处在自己建设自己的状态,平台难以形成,无法将这些开放资源流动起来,没有共同和交换,开放教学资源缺少了共享性。资源整合方面,开放教学资源缺少一个核心化的门户管理者,资源和资源之间的联系比较差,阻碍了开放资源的取用。

三、开放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机制分析

远程教育的实现就是依靠开放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开放教育机构提供的教学资源能否被其他教育机构有效的利用起来,是远程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远程教育体系中,开放教学资源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分散的状态,缺少统一化管理和整合,共享交互性差,势必会影响远程教育的质量。

(一)建立开放教学资源整合协调中心

开放教学资源整合包括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两个环节。首先我国在开放教学资源的开发上,缺少一个关键的协调机构,而建设开放教学资源整合中心的作用在于打破资源开发和共享的“小圈子”,一改传统开放资源独立开发应用的工作方式,对开放教学资源进行专门的审查和监督,形成一个整体化的资源中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对资源进行开发,避免资源的重复,形成一个良好的精品教学资源环境。2.对开放教学资源进行分科分项,力求保证教学资源的针对性。3.落实教学资源的开放程度,对版权等问题进行集体监管,避免教学资源的集中垄断,使教学资源的共享更加便捷。

(二)完善开放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制度

制度是工作的指导,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指标才能真正发挥开放教学资源的作用。对开放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减少“劣质充数”的教学资源,增加精品资源的总量。然后完善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评价体系,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作为教学经验总结,另一方面也作为共享资源的参考,确保资源共享过程中有明确的科学指标。

(三)构建开放教学资源信息库

信息库模式尽可能的将开放资源整合起来,把更多的共享资源库集中在一起,检索拥有更大的资源基础,同时通过信息库模式也能实现教育资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外,开放教育信息库模式对资源进行分类,更具适用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学科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取用,极大的提升了开放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教育机构应当积极的参与到信息库的建设中,早日通过信息资源库搭建起一个共享平台,发挥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贾义敏.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一个研究计划[J]. 现代教育技术. 2011(01)

第9篇: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范文

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徐继存等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范兆雄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从外延上看,课程资源的范围又是广泛的。比如: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目前的可利用程度,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将课程资源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将课程资源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将课程资源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等等。

从以上人们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一定是能够为课程和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课程资源在课程存在及其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广阔而开放的课程资源根基,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课程。为此,我们应当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空间。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综上,我们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活动的,又有信息化的,等等。多种多样的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陈述一下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新课改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绝不仅仅是教材,也决不仅仅限于学校内。可以说,它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践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2.间接性

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具有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需要进行选择、改造和组织,以便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课程目标保持统一。

3.具体性

课程资源又具有具体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4.多质性

由于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的特点。比如,学校附近的山,既可用于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课程资源的多质性,要求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三、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开发的关键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组织与管理的变化,即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改变了教师只能使用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了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新者,乃至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给地方特别是学校以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新等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和自,从而为教育管理者与学校、教师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提供了一种平台,为改变单一呆板的课程管理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而且也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再者,面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试图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学科而忽视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这种改变必然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开放的,必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所以,在新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首先,要深刻认识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发展首先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指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通过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相反,如果不理解这一价值取向,盲目地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会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其次,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地引导广大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理解课程资源,进而逐步形成新型的课程资源观,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最后,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日志、同事指导、研究小组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逐步形成自己特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教师应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能钻研教学,又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这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新要求,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四、突出特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策略

1.从地域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我国疆土辽阔,地域间各种资源在种类、多寡、存在状态和结构上差异很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因地制宜,体现其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同时,不同的民族在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不同,这样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尊重民族差异,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和独特性,处理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持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转化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有效实现课程资源的特色开发。

2.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正如教育部、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从而,对于有的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紧密接触,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对于有些学校具有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很深,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3.从学科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仍然主要是按学科的方式来呈现的,可以说,不同的学科都有实现其目标的“特效”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特色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既然不同的学科具有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各自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与具体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资源的多质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树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

4.从教师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所以,对每个教师来说,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要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要注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5.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为此,就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

五、完善的管理制度: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切实保障

1.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为了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率。

首先,要整体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也即是要整体考虑课程资源的四个层面和三种空间分布。认识到在课程资源的四个层面中,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基础,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在校内课程资源中,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依然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慎选教材,合理地调整和有效地开发教材。

其次,要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妥善的配置,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教师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为了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向深入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从基层学校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的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