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

体育竞赛的概念精选(九篇)

体育竞赛的概念

第1篇: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体育理论;逻辑知识;概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71-03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体育理论也水涨船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我们应该承认,尽管体育理论从总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远远落后于体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和重要标志就是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不太讲究逻辑。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的形式结构”或称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思维的规律”则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本文将专门就“概念”这一思维形式在体育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以后我们将陆续研究“判断”、“推理”和“逻辑规律”在体育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所谓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是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事物范围的反映。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主要是定义(包括特征界定);而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则包括划分、限制和概括等。

1如何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是运用概念来界定思维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通常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 所谓“属”,是指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即与它最近的属概念。

比如要对“体育”这个概念下定义,就必须先找到它的邻近属概念――“实践”。要注意的是,种概念上面可以有很多属概念,如“体育”的属概念可以有“文化(广义的)”、“活动”、“客观存在”等等,但它们都不是人的“邻近”属概念。

所谓“种差”,是指必须找出被定义概念与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只有该事物有而它事物没有的本质属性。如“体育”与其他实践的差别就在于“主客体一致”。

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成为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定义项。于是,我们可以把“体育”定义为“人作为主体改造自身身体的实践”。

定义的规则有4条:1) 不能使用比喻。错误为“以比喻代定义”;2) 下定义必须用全同概念。错误为“定义过宽(或过窄)”;3) 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错误为“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4)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式,即给正概念下定义不能用否定句或负概念。

由上述定义的方法和定义的规则出发,我们发现在体育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特有属性例如:“健身操”被定义为:是一项大众健美运动项目。它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形式简洁、易于掌握,对于提高训练者的心肺功能、运动技巧和塑造健美形体有着特殊效果。(引自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145页)

这一定义显然没有指出“健身操”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如果说“健美运动项目”是“健身操”的邻近属概念,那么“健身操”与其他“健美运动项目”的种差是什么?文章没有指出。而后面那段话只不过是讲了健身操的形式与功能,不是它的本质属性。

1.2定义过宽或过窄定义项的外延须同被定义项的外延全同,过宽或过窄都是不恰当的。

例如:将“体育”定义为“…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必然会导致定义过窄,因为有很多体育行为并不属于教育范畴,例如竞技与健身。如果将体育定义为“…的一种人的活动”则必然会导致定义过宽,因为人的活动除了实践外,还有认识。显然,体育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

再比如,将“健身”定义为“为了促进人体健康,达到理想的生活质量的一种行为方式”(同上,18页)就是“定义过宽”。根据我们的常识,生活中能促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种。

1.3同语反复例如:将“娱乐体育”定义为“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将“社会体育”定义为“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会体育活动”(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01页)就是非常明显的“同语反复”。

还是在卢元镇的《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第73页中讲到体育人才的“自然流动”和“非自然流动”时说:“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正常的、顺向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非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不正常的、逆向的流动,这种流动可能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甚至影响体育社会机制内部的紊乱(这句话不通)。”这两个定义实际上都是“同语反复”。

我们不妨用作者的这种定义方式给“及格” 和“不及格”下定义:“及格”就是在考试中成绩正常的、合格的分数,这一分数反映了学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不及格” 就是在考试中成绩不正常的、不合格的分数,这一分数反映了学生不太好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我们知道判定及格还是不及格只有一个标准,即60分:“及格”就是60分以上的分数;“不及格”就是不到60分的分数,其他的说得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

同样,是“自然流动”和“不自然流动”也只有在给出标准或依据后才能判定,不然就只能是作者毫无根据的主观判定。事实上,没有任何理论和事实证明“海外兵团”以及专业运动员进入普通学校等现象就一定是“非自然流动”。

2如何界定事物特征

界定事物的特征,一般要先交代比较对象,有了参照,方可凸显其特异之处。

例如,将运动竞赛的特征界定为“竞赛目的的综合性、竞赛对抗的激烈性、影响因素的庞杂性和随机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李建中《体育基本理论教程》2004年版 141页)就令人费解。书中作者并未指出比较对象。参照对象如果是“其他类型的竞赛”,那么上述四个特点并非运动竞赛所特有;参照对象如果是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目的的综合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庞杂性”也并不突出。

同一本书中将体育娱乐的特征界定为“方法的多样性”、“目的的多向性”和“经营的社会性” (同上,第161-162页),同样很值得商榷,这三条也并非体育娱乐所特有。“体育娱乐”的属概念如果看作是“体育”,同级别的种概念有“体育教育”、“体育竞技”、“体育健身”等。显然,上述三条也不同程度的为其他子项所具有。“体育娱乐”的属概念如果看作是“娱乐”,同级别的子概念有“智力娱乐”、“艺术娱乐”等,而上述三条也不同程度的为其他子项所具有。

同一本书中还将游戏的特点界定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虚构和假想成分,是一种非功利性活动”和“具有多样性和竞争性” (同上,第 168-169页)也不很准确。单单相对于“玩耍”,可以说游戏具有上述第一和第三条,只相对于“竞技体育”可以说具备上述第二条。从作者下文的阐述开看,比较对象是指“传统体育手段”这一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如“体操”、“舞蹈”和“武术”等,如此作比,上述特征界定更不准确。

再举另外一本书中的例子。将中国体育改革的特征界定为“紧迫性”、“渐进性”、“滞后性”和“长期性”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第97页),令人迷惑。从作者下文的阐述来看,作者的比较对象是中国其他领域的改革。我们不解的是,我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何尝不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呢?

同一本书中,将体育群体的特征界定为“以体育为共同目标”、“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活动方式”、“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体育群体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以及“体育群体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同上,第171-172页)。体育群体的属概念是群体,此处的比较对象显然是其他各类群体,而其他各类群体也“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也有许多经常“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再者,前三条特征嗦且不准确,合为一条“以体育为共同的活动平台”似乎更好。

3如何划分概念的外延

划分的作用在于明确概念的外延。划分的规则要求如下:

1) 每次划分须按同一标准进行。错误为“划分标准不一”;

2) 划分后所得的子项不得相容。错误为“子项相容”;

3) 划分必须按属种包含层次进行。错误为“越级划分”;

4) 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母项。错误为“不完全划分”或“多出子项划分”。

目前,我国体育理论工作者在划分方面常犯的逻辑错误有:

3.1划分标准不一多年来,对于“体育”的划分一直存在许多混乱,原因主要在于分类标准不够统一。目前常用的三分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也确实有分类标准不够统一(分别按功能、场所和参与者划分)的逻辑缺陷。当然,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这种划分,而且也一直按照这种划分来开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因此短时期内很难改变这一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一划分格局必将会被打破,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更加理性更加合乎逻辑。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中国体育社会学》中“社会体育”概念的划分为“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也显然是标准不一的(既有职业标准,又有区域标准);同一本书中将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分为三个方面:政治手段的价值、外交手段的价值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分类标准也是模糊和混乱的。从作者的进一步表述来看,似乎是先划分为国内和国际,然后再将国内部分按新的标准划分比较妥当。(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43页)

3.2越级划分如,有人将运动竞赛划分为运动会、单项比赛、友谊赛、表演赛、慈善赛、选拔赛、联赛等,就是存在“越级划分”的问题,而且标准混乱。比较好的做法是做二次或多次划分,几次划分之间的标准是不同的(可按目的、规模、组织方式及运转周期等等的标准),这样层次就比较清晰了。

3.3子项相容比如,将健身指导员的工作划分为“从事教学活动、指导锻炼、传授技能、业务咨询、组织管理等” (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24页),其中前三项是互有交叉的,并非完全排斥的关系,不能并列。

4如何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

限制是通过增加属概念的内涵,缩小其外延,从而推演到它所包含的某一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在对概念进行限制时,一定要注意限制的限度。例如,对于一台“电子计算机”,我们说它是“机器”,表达就不够准确,这是限制不够或失去限制;再如,我们说《水浒传》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那就是言过其实,这是限制过度或多余限制。

所谓概括,则是与限制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通过减少种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从而推演到包含它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在对概念进行概括时,也一定要注意概括的限度。概括超过一定限度,种概念和属概念的距离太远,就会大而失当,以偏概全。比如,把“足球”概括为属于“球类”就可以了,如果概括为“物质”就是过头了。

在体育理论界,失去限制、多余限制和概括失当的问题均有存在。

4.1失去限制比如,将竞技体育的特征之一界定为“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04年版,133页),就是缺乏限制的例子。非竞技体育比赛甚至是游戏也有规则及仲裁手段,所以如果不对规则和裁判手段加以限制,则是不准确的。可以加上类似“成文的”、“非常严格的”之类的限制词。

4.2多余限制同一本书,同一个标题下,作者将竞技体育的另外一个特征界定为“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 (同上,134页),其中,“既定”和“某种”都是多余的限制,不起任何作用。组织竞技体育当然有目标,目标在赛前都是确定了的,再提“既定”即为多余;竞技体育宣扬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有利于赞助商的消费主义观念以及奥林匹克主义等体育价值理念,这些观念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肯定是“一些”或者是“某种”,所以,没有必要再提“某种”,这儿添加类似“有利于赞助商或组织者或体育自身发展”的限制加以突出似乎是有必要的。

4.3概括失当例如,将体育界定为“人们通过身体动作,增进健康的一种活动”就属此类。再比如,《中国体育社会学》将社会团体的功能概括为下面五条:参政议政、作为政府的助手、经济参与、维护成员权益和成员发展(同上,62页),其中,前三条仅仅是某些社会团体的功能,不能概括为所有社会团体的功能。

5概念举例:功能和目的

“功能”和“目的”虽然不在逻辑学范围内,但我们意在通过对这组概念的举例,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与“概念” 相关的逻辑知识。

功能是指事物的功效和能力,也即事物所具有的作用,它取决于事物的特征,具有客观性;而目的则完全是主观的,是指使用该事物的人借助该事物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不同的使用者使用同一事物的目的可能截然相反。由于能力不够或者操作不当,致使事物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甚至朝着事与愿违的方向发展。可见,功能和目的并非全同。

遗憾的是,我们在从事体育理论研究时,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比如,体育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大致有五个: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扩充功能和虚拟功能,而运用体育现代教学媒体的目的大致有: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和扩大教学规模等。但我们很多的文章常常将此两者混淆。

再比如,体育可以说具有“强筋骨”的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增进健康,有的为了健美,有的为了夺牌等等,而后者如果追求过度也可能会损害健康。所以,不能把增进健康界定为体育的功能之一,然而把此目的当成功能的不在少数。

最后,笔者对那些在文中被提及的专家学者们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无恶意或偏见,纯粹是为了学术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钟天朗.运动竞赛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饶发玖,等.逻辑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3] 扬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英)L.S.斯泰宾(L.Susan Stebbing) 吕叔湘,李广荣,译.有效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 中国健美协会.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服务中心,2007.

[6] 周西宽,等.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2篇: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武术散打 竞技能力 群组因子

武术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武术项目。目前,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种比赛活动日益增多,竞争日趋激烈,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训练和比赛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已经成为武术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更深入探寻研究的重点。

1竞技能力的概念辨析

“竞技能力”概念的出现,诠释了运动员在选材、训练、比赛以及赛后恢复的专项能力的内容。田麦久将“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的参加比赛的能力”。认为竞技能力由具有不同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与竞技能力相似的有多个概念:“运动能力”、“训练水平”、“竞技水平”、“竞技实力”和“竞技表现”对于这几个概念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

“运动能力”是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有当运动是为了竞技时,我们才将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才称为“竞技能力”。由此可见,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二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当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这两个概念所表达的含义相似。

“竞技水平”:是指通过运动竞赛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对格斗对抗性项目,比如武术散打,主要依据是否获得绝对胜利,或依命中得分的情况以及在比赛中技战术的表现评定其竞技水平的高低。

“竞技实力”:是指与夺取比赛胜利直接相关的技战术水平,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水平、心理智力水平、精神状态、意志状态等决定的综合力量。表现在武术散打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与武术散打有关的身体方面的指标、与体能有关的身体和生理方面的指标、与素质有关的速度以及力量方面的指标、与比赛有关的心理智力方面的指标和参赛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等的优劣决定了运动员的竞技实力。

“竞技表现”:则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展示与发挥。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与实际的竞技能力并不一致。比赛时竞技能力的综合表现,由与竞技能力相关的各种子竞技能力所决定,但也有例外,竞技表现并不真正代表竞技能力。

通过这一组概念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竞技能力相对于其它概念,对运动员比赛成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核心概念。其它概念都是基于竞技能力基础之上的受不同因素决定的子概念。以竞技能力为主的训练和比赛依然是运动员取得良好参赛成绩的关键。

2影响武术散打竞技能力的群组因子构成

2.1 形态(选材)因子群组

影响竞技能力的形态(选材)因子群组主要是选材阶段和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形态因子指标,表现在以下指标方面:身高、上肢长、臂展、下肢长、肩宽、骨盆宽、肱骨骨径、股骨骨径、胸围、上臂紧张围、上臂放松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皮褶厚度、肩胛甲皮褶厚度、骸部皮褶厚度等。有研究显示: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体型趋向上下肢比例匀称, 胸围、上臂围和大、小腿围度大, 身体充实度高, 胸廓较发达, 骨骼肌肉发达, 皮脂含量相对较少。

2.2 训练因子群组

涉及训练的因子很多,机能、技术、素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能力提高都是训练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 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机能表现在高强度的对抗过程中对运动员心肺功能和肺通气功能等多项生理指标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其竞技能力素质特征表现在耐力因子, 力量因子, 速度力量, 灵敏因子等方面。训练要解决的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破坏机体旧平衡进而达到新的平衡,以此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和技能水平。

2.3 比赛因子群组

竞技运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参加比赛获取好的成绩,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所有的训练效果要通过比赛来检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训练和比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赛能反映训练的水平,竞技实力和竞技表现所表达的涵义针对竞技能力而言是不同的。训练的水平要在比赛中表现出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包括训练群组的所有因子,也涉及到比赛方面的诸多因子。临场比赛心理、技战术的实际发挥、临场体能状态、对手的强弱以及主客场都会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表现产生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比赛中所产生的问题要在比赛中解决,训练不能完全替代比赛。

2.4 社会因子群组

武术散打的兴起给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传统武术以套路表演为主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竞技的发展,武术散打受到了偏见和冷遇,这直接影响了武术散打在社会上的进一步开展和竞技能力的提高。影响武术散打发展的社会因子群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众对武术散打的认知以及武术散打开展社会意义的确立。二是参与武术散打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武术散打的认知程度。三是武术散打发展的方向。从根本讲,以上内容是武术散打能否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毕竟武术散打的发展要以社会认知为根本前提。只有运用类似营销的手段和方法,从观念、理念、社会认知方面获得社会大众对武术散打的认可,武术散打才可能扎根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与社会共同发展。

2.5 规则裁判因子群组

武术散打比赛是评分比赛项目。规则的变化和临场裁判的判罚是对武术散打的比赛有直接影响的因子,也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因此,研究规则的变化,适应规则的变化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不可忽视的任务。临场裁判的执法水平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提高裁判水平对武术散打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

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都是一个内涵庞大的概念,特别是文化产业。这里指的体育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在体育产业中的一个局部体现而已,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一个复合产业。目前,作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都还未真正形成,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体育产业都包含着体育文化产业的成份,但要进一步明确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还着实比较困难,下面分别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概念分析,以期得出对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一个相对准确的概念界定。

1.1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体育产业的概念在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一切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把体育产业分为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二是将体育产业划分为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等。体育服务业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咨询、体育培训、体育信息、体育金融保险等;三是将体育产业界定为体育服务业,主要分为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咨询培训、体育中介等。普遍意义上来说,一般对体育产业的定义采取的是第二种,即以实体形式将体育产业进行细分。

1.2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内涵

体育文化概念可大可小,总体来说,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运动本身所涵盖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不同于传统冰雪文化产业,冰雪文化产业是以冰雕雪雕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文化传播与开发,是冰雪艺术与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主要是以冰雪体育运动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与推广,是冰雪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也可称为冬季体育文化产业链,目前尚未有一个准确定义和说法,而且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究竟是体育产业的范畴还是文化产业的范畴事实上也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与比对认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一个融合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链等内容的复合概念,参照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链的定义及内涵后,在这里可以对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下一个定义: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在拥有冰雪项目和冰雪文化区域内,以冰雪文化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它主要指的是冰雪文化制造与传播的整体过程,包括文化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具体包括赛事文化、制造业文化、新闻传播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广告及会展文化、教育行业文化等。根据国外冰雪体育强国发展经验和结合国内冰雪体育文化研究现状分析得出,目前,我国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以冰雪体育休闲旅游业和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文化为主导的产业,特别是精品赛事文化,只有带动体育制造业文化、新闻传播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教育行业文化、广告及会展文化等“产业”文化,拥有较多的国际精品冰雪赛事,才能真正带动冰雪体育文化的整体发展。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提法有一定争议,本文认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围绕冰雪体育运动展开的,由冰雪赛事文化、旅游文化、宣传与传播文化、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组成的产业联合体,而且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作为产业链条的部分企业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其突出表现就是还没有形成优质的主导产业。作为产业链整合的前提就是存在一家具有核心技术或者掌握着下游企业所必需的生产原料和技术的企业,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中还没有该类企业,目前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以冰雪旅游文化和赛事文化为主导产业,而旅游和赛事文化均由各省市旅游局和体育管理部门统一主抓管理,作为产业上游的研发产业,主要是跟赛事和旅游有关的服饰、用品等,中游产业主要是现有的旅游和赛事等,下游主要是配套的各类衍生服务和附加值产品等,支撑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条件都有所欠缺,产业虽有一定关联性,但产业核心价值不足。

2.2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主导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2.1冰雪旅游文化产品影响力欠缺目前,我国的冰雪旅游文化活动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旅游部门主办,既有传统旅游景观文化,也有现代以冰雪为主题的赛事文化等,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北京、河北等地。东北三省是我国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省份,每年东北三省都会定期举办多个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其中国际级6项,部级5项,其中最富盛名的是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瓦萨国际滑雪节等。文化节庆形式上主要以冰雪旅游景点景观观赏和运动参与为主,内容涉及运动参与、经贸洽谈、赛事、节庆商品经营等。但由于节庆的知名度和特色产品不够,该类冰雪文化节庆的影响力还稍显不足。同比加拿大的冰雪节庆,除了拥有更多的精品滑雪体验以外,还有攀冰、冰上垂钓、越野滑雪、极光观赏、彩灯节、圣诞老人大游行等活动,加拿大的冰雪节庆将滑雪、艺术、音乐、文化融于一体,既特色鲜明,又惊险刺激,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

2.2.2缺乏精品赛事和明星球员可以看出,2014-2015赛事中我国共主办或承办国内赛事38项,国际赛事10项,其中冰上赛事25项,雪上项目23项。从赛事组织和参与的程度上来看,我国承办的冰雪体育赛事在数量上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冰球等比赛上,举办赛事的层次与北欧等冰雪强国还有差距,虽然我国也举办过一些冬季世锦赛和大奖赛等赛事,但是举办的频率较低,这与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程度和国家冰雪传统有很大关系,而且目前我国国内的冰雪赛事的门票销售形式主要以赠票和团体购票为主。长期以来,受到我国冬季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率及影响力的制约,冬季体育赛事所能吸引人们关注度有限,直接导致其在门票、转播权等方面不具备盈利的优势条件。赛事组织者、投资者的目光更多的集中于某一项目所能获得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冬季运动项目所蕴含的巨大的潜在商业力量。

2.3冰雪体育赛事宣传与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力欠缺

在我国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中,缺少有竞争能力和开发实力的体育中介公司,这严重制约了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由于没有与其他部门如电视媒体等进行沟通的专业机构,给赛事的宣传与推广造成很大的难度。与国外冰雪赛季期间赛事宣传收取的高达千亿元的转播费用相比,虽然近几年冰雪赛事的转播率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承办的赛事级别和群众接受范围的限制,电视转播收入与其他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相比,收入较低。同时,由于受到我国体育赛事资源长期被计划管理的影响,封闭保守、脱离市场、盲目的计划经济思想还制约着我国的赛事管理。事实上,部分的赛事组织者在赛事的商业开发中,不愿与专业赛事运营团队合作,更不愿由其制定详细的赛事包装推广计划。赛事组织者们常常需要自己找赞助或等赞助,进行销售与推广,而作为赛事组织者本身,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很难对赛事进行全面的营销,这种行为不但使赛事商业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又造成了精品赛事资源浪费。据CSM数据显示,2014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期间,在CCTV-1/5新闻频道直播的33个中心城市收视率为1.25%,收视份额占该时段总量的22.8%;全国网总收视率为0.54%,较前一天增幅80%。体育作为电视转播的类别之一,在中央台的转播比重处于中等位置,但是在省级上星频道及市级频道中,却处于较弱地位,在省级上星频道中,体育的播出比重仅占总转播时段的0.83%,与电视剧占整个转播时段的15.57%、新闻时事占时段比重的12.38%、专栏节目占时段比重的18.44%等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经过电视转播,赞助商品牌影响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但与夏季项目相比,冬季项目电视转播在影响力数字方面还是有较大差异,造成大部分品牌在赞助冬季体育赛事时频率不高。

2.4冬季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基础教育欠缺

第4篇: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体育报道 战争隐喻 修辞 研究

体育报道中运用战争隐喻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体育报道将体育竞赛比喻成人类战争。比如有这样的体育报道标题:《不筑铁桶阵何谈闪电战,热火距离完美究竟差多远?》(《体坛周报》)、《骑士替补席折损大将,穆恩至少将休战三周》(ESPNSTAR中文网)、《中国冬奥军团低调难掩强势》(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直击:阿联鏖战12分钟暂休息,太空易替身上演重扣》(新浪体育)、《霸气十足遇强更强,天津女排主场兵不血刃胜江苏》(北方网)、《火箭溃不成军麦迪偷着乐,惨败却成新三号复出良机》(商都体育)、《费德勒打得哈斯举手投降》(《新京报》)等。

经初步统计,在体育报道新闻语言表达中战争隐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几乎贯穿于体育比赛的全过程,如:某场体育比赛就是某个战役或战斗,被称为世纪决战、德比之战、闪电战、保卫战;教练就是指挥官,被称为名帅、少帅、主帅、掌门人,上任叫挂帅,解职叫罢免兵权、走马换帅;队员就是将和兵,被称为大将、、射手、杀手、狙击手;整个运动队就是部队,被称为军团、战车、战舰、战船;赛前准备叫做“备战”;比赛开始被称为开战、揭开战幕、燃起烽火、交战、交火;比赛过程被称为宣战、挑战、迎战、鏖战、激战、混战、偷袭、复仇、伏击、歼灭、血洗、绝杀、厮杀、短兵相接、一剑封喉、排兵布阵、单刀直入、防守反击等;比赛获胜犹如战争胜利,被称为战胜、击败、力克、轻取、旗开得胜、兵不血刃;比赛失利犹如战争失败,被称为不敌、败北、全军覆没、溃不成军、俯首称臣、举手投降等。

更有甚者如1996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英格兰队与德国队相遇,英国小报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言来报道这场比赛,出现了这样的言辞:“我们决定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些德国鬼子。”又如2004年8月15日,有两家市级报纸在报道奥运会我国女篮与韩国女篮小组赛比赛结果时,使用的标题分别是《外封内堵,整死韩国》、《双截棍困死韩国》。

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生成过程

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又称暗喻。1980年美国的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根据他们的观点,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①

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②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常规的隐喻映合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存储在语义记忆中。③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和文学研究的对象。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里面还包含着一种人们赖以思考、表达甚至行动的思维方式。当读者在体育报道中看到战争隐喻时,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联想,将喻体和本体的特征联系起来并在大脑思维中形成一种映合关系,产生认知欲求和阅读欲望。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建立在对已知事物的经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其精华正是将所熟知与未知的概念作一对照。事物间的相似性(常规性的或创造性的)是建立起这种概念间联系的基础,有助于读者扩展认知范围。理解隐喻之喻体和本体特征相似性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或认知范围的互动过程,源领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的域上,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源领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具有单向性、放射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范畴。④“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思维和推理的过程。其中语言是第二位的,两域间的映射是第一位的。通过映射,我们可以运用源领域的语言和推理的形式结构来构建目标域中的概念。”⑤

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的生成过程。战争的概念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认知之中,人们对战争、冲突、争斗的特征已经形成了一种有形的熟知的认知模式。体育报道语言把战争作为体育竞赛的喻体正是抓住了体育竞赛与战争有很多相似的特征:都有矛盾对立的双方, 且有强烈的时空争夺概念并以获得胜利为最终目的;都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过程,且都充满激烈的情感并具有强烈的竞争性;结果都存在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且具有功利性和排他性;背后都有斗争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在战争隐喻生成过程中,战争概念系统组成输入空间a,体育竞赛概念系统组成输入空间b,两个空间共有的元素形成了一个类属空间c。以类属空间c为制约,a、b内的共有元素通过跨空间映射建立起对应关系。这些对应元素连同一些战争概念特有的元素和体育竞赛概念有的元素被投射进合成空间d。合成空间d里的所有元素并非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通过层结构合成体育竞赛和战争都不具有的新结构――隐喻概念e,最后隐喻得以实现。

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运用的功能

语言学功能。报道语言中使用战争的词语可以使文字更简洁生动,更有吸引力,增强形象性。读者对于战争专用词汇较为熟悉,而对体育竞赛的专业术语比较陌生,用战争专用词汇来形象地描述体育竞赛可以加深人们对赛事的理解和领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体育比赛具有休闲娱乐的性质。

美学功能。报道语言中使用战争的词语可以增加体育报道的可读性,使行文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上文“《费德勒打得哈斯举手投降》(《新京报》)”的例子,语言生动形象,如果去掉标题中的隐喻词语改成一般的词语,那么体育报道就丧失了可读性,显得枯燥乏味。

社会学功能。关于隐喻运用的社会学功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关于战争的概念能够引发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关注,但是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在我们的一些体育报道中,《德意志血洗英格兰》、《高丽战车碾过巴林》⑥等标题,给人一种血腥和仇恨的感觉,如果我们是失败的一方,看了这些标题恐怕也不会无动于衷,而会产生厌恶感和仇恨感。体育比赛不仅是各国力量的对抗,更是一种文化和友谊的交流,如果过度使用战争的词语,这种隐喻就会慢慢控制人们的思维,极易造成“体育就是暴力”的错觉,或至少给这种错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直接导致大众理性思考机能的退化,从而不同程度地诱发人性本能中的攻击性。

结语

战争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体育报道之中,报道者和阅读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地借用战争的概念来思考、谈论体育赛事。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手法运用的实质是将战争中的参与实体、各实体之间的关系、战争的特征以及关于战争的知识映射到体育报道的语言中。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手法的运用具有语言学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注 释:

①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②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Gibbs,Jr.,R.W.Taking metaphor out of our heads and putting it intothe cultural world In R.W.Gibbs Jr.&G.J.Steen eds.Metaphor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④MacCormac,E.R.(e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Cam-bridge,MA/London:MITPress,1985.

⑤Lakoff, 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⑥肖鸿波:《体育新闻中的语言暴力》,《新闻知识》,2006(3)。

第5篇: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斯泡特(Sport);概念;语义演变;定义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4-0024-04

4.4.12 美国,竞技管理学

体育(sport)是:①有竞争性的,②要求有技术和力量的人类身体活动,③由制度化的规则所控制。很明显,根据这个定义某些活动在某些条件下能被划为体育运动,而在另外一些条件下就不能。

(美国,伯尼・帕克豪斯主编,竞技管理学,中译“体育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4.13 艾・格特曼(Allen Guttmann)

主流sport的七个特征:①世俗化,今天的主流运动形式不再同和仪式直接相关,它是娱乐的方式,而不是崇拜的方式。②平等,今天的主流运动形式基于这样的思想:参与不能由出生和社会背景来管束,运动项目的比赛者应给予相同的竞赛条件。③专业化,今天的主流运动由专家和观看运动的观众参与所支配,运动员经常只参加一项比赛或在一个项目中占一个位置,地位通常按照技能和责任来决定和区分,有适合其特定需要的设备如鞋和衣服。④理性化,由复杂的规则和策略组成,规则规定目标和运动员如何实现目标,规则也规定设备、运动技术、参加的条件。策略鼓励理性控制的训练方法,这影响运动参与经验和对运动员的评价。⑤科层化,竞赛活动由国际的、国内的和地方的层次复杂的机构所控制,这些组织有权批准运动队、运动员和运动项目,并制定执行规则、组织比赛、确认纪录。⑥量化,充满了测量和统计数字,所有成绩都能被化成时间、距离或分数而加以测量和纪录。⑦纪录,强调创造和打破纪录,各项纪录公开发表,互相比较。19世纪以来,所有七个特征才一起出现,标明竞技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引自美国《体育社会学》,杰・科克利)

4.4.14 美国,杰・科克利

sports是制度化的竞技活动,它包括个体体能活力的发挥或者相对复杂的技巧的运用;个体参与受自身愉悦和外部回报两方面因素的激励。

另:竞技是有制度规定的,有其内力推动和外部奖金刺激,用强大体力与复杂身体技能的竞赛活动。(林笑峰译文,体育与科学,2001,1)

另:运动竞技(sports)是制度化的竞赛活动。它需要精确地发挥身体能力和比较复杂的身体技能,参与活动是由于内在欲求或外部报酬的刺激。(我的意思,应作如上翻译)。

这个定义强调:第一sports是身体的活动,第二sports是竞技性活动,第三是制度化的活动,制度化包括:活动规则标准化,规则由正式的管理机构执行,活动组织和技术变得重要起来,活动越来越理性化,运动技巧学习变得正规化,人们为得到个人欢乐和外部的回报而进行的活动。

(美国,杰・科克利,Jay.J.Coakley,社会中的运动竞技(sports in society),中译“体育社会学”,管兵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4.4.15 原苏联,体育理论概论

竞技运动(CnopT):在狭义的方面来说,竞技运动指的是竞赛活动本身,这种活动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在体育领域中以竞赛形式出现的活动,目的是达到很高的运动成绩,同时能客观地比较和评价人们的各种能力(力量,耐力和合理运用它们的技能)。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它只指出了运动的某些方面,主要是不同于其它现象的外表上的特征。竞技运动的实质,从整个来说,从来就没有只单纯追求比赛成绩为目的。作为多方面影响人的一种活动,作为有社会关系的人和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大范围的一种活动,竞技运动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从广义来说,竞技运动包括比赛活动本身和它的专门训练,及其在整个活动中的独特关系、标准和成就。

4.4.16 美国,社会问题经济学

sport的本质在于竞争,但是,最让职业俱乐部感兴趣是竞技场上的竞争而非市场上的竞争。

所有sport的精神是竞争,想吸引球迷买票观看比赛,运动俱乐部(运动队)必须在竞技场和比赛中与对手拼搏。因此,运动俱乐部不可能完全独立运作,必须与其他俱乐部合作,从而为公众提供娱乐服务。

(美国,夏普等著:社会问题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4.4.17 美,威斯(P.Weiss)

竞技运动是被那些通过身体活动追求完美的人们所证明了的并被传统化了的一系列规则。(引自周爱光,1996)

4.4.18 卢申(Luschen)

位于工作和玩耍这个统一连续体之间的制度化的竞争性身体活动。(出自张军献:竞技本质游戏论)

4.4.19 德国,洪堡大学泰德曼教授

sport是一个文化活动领域,在其中人们自愿地并且有意识地进入到与他人的真实或想象的关系中,来发展他们的特别是在运动艺术领域的技巧和能力,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下根据自己制定的或者继承的规则与他人进行比较。(引自刘波,2007)

4.4.20 凯亭(Keating)

高水平竞技与竞技从根本上说,是不同类型的活动,它们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结果。在高水平竞技中获胜是最重要的,在竞技中并非如此。(引自张军献:竞技本质游戏论)

第6篇: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

摘要:以商业主义的视角,从奥运会历史传统、经济体系、品牌营销、信任危机、道德功能等方面质疑纯洁的奥运会形象。奥运会致力于发展两个赛事概念体系,一是奥运会的神秘感,即赛事概念的创造,意在建构赛事核心竞争力,维护世界首要赛事的地位;二是奥运会的纯粹性,即奥林匹克教育的广泛开展,意在培养未来的忠实消费者,实现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青奥会是奥林匹克教育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奥运会商业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奥运会拳头产品增值业务的拓展项目,并与奥运会概念体系保持战略式的同步发展状态。这便是奥林匹克的商业逻辑,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历史拐点的新商业主义路线图计划,一个定位于未来消费者市场的品牌赛事,通过出售奥林匹克思想牟取利益。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教育;青奥会;营销战略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6-0033-05

1、纯洁的奥运会?――来自批评者的声音

从古希腊奥运会到古罗马帝国的角斗盛宴,再到现代奥运会,乃至当下形形色色的赛事类型,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主义实践形式。毕达哥拉斯代表哲学与理性首先发难,奥林匹克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为荣誉而拼命,赛场外的小贩为金钱而叫卖,唯有坐在赛场上的观众,体现宙斯的意志和哲学的精神,理智地、公正地评审各位裁判和运动会,欣赏竞赛的乐趣。虽说赛会本质同一,目标却不尽相同。古希腊奥运会是泛希腊自由民的娱乐盛会,利益相关者各取所需,为贵族阶层、竞技参与者、观众、商品流通间搭起了沟通桥梁;古罗马角斗盛宴是帝国统治的主要方式(面包和马戏),为维护古罗马政权的合法性和社会等级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杯足球赛标榜赤裸裸的商业主义,按赛事贡献大小进行利润分配;现代奥运会是一种柔性的、隐性的、变异的商业主义,以销售奥林匹克精神来牟取各方利益。回顾现代奥运会的坎坷历程(见图1),奉行业余主义原则的奥运会受到世博会、战争与政治的裹挟,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全面转向商业主义,皈依奥运会的赛事本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迈向历史巅峰,升级为一种新商业主义实践形式。

从奥运会历史传统的视角,希腊百年奥运梦想显得苍白乏力。“希腊曾执着于1996年奥运会的申办,憧憬着庆祝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100周年。然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奥林匹克的故乡――雅典被绕过了,美国的亚特兰大是那样的难以逾越。那一刻,在痛苦中,我第一次发现,其他民族对于奥运会的第一反应是有别于希腊人的。原因很简单。在希腊,我们始终将游戏和体育运动加以清楚区分。现代奥运会来源于两大体育传统,其一,出于当代意识形态动机,现代奥运会借用了古奥运会比赛形式,打造了一个完全现代化的节日。其二,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和与之对应的古代奥运会之间,人们制造了很多象征性的联系。事实上。所有的证据都表示,现代奥运会在各个方面都与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以及19世纪英国盛行的体育运动有着更具体的联系,比如英格兰的体育比赛。从现代奥运会项目构成亦能说明,一方面是针对田径、摔跤、拳击等古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现代改进,一方面是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英格兰人不承认现代奥运会的古希腊情结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希腊的观点并不能决定“他者”的立场。

从奥运会经济体系的视角,TOP计划和转播权这两大收益系统已日臻成熟。以TOP计划为例,企业为获得奥运赞助商冠名权不惜重金,冠名企业越来越多,赞助费用水涨船高,悉尼奥运会企业平均赞助费为4000万美元,雅典奥运会则升至5500万美元。相比较实际可见的赞助费,冠名企业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公益事业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在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时,往往冠以“肯德基叔叔”这类名义,实质上是将产品与活动对象进行捆绑,乃典型的产品或品牌营销行为。以北京奥运会转播权为例,最大东家NBC从中至少获利1亿美元,这明确表明,奥运会已建立成熟的转播权分销体系,处于各分销环节的机构或企业,各得其所、分工合作,实现奥运转播利益最大化。

从奥运会品牌营销的视角,大到奥运会整体形象,仅仅是国际奥委会销售奥运标志一事似乎就已经违背了顾拜旦男爵有关体育非职业化和弘扬骑士精神的倡导。小到奥运会赛场广告,虽然国际奥委会坚决反对赛场广告。但是运动员服装商标问题却真实存在。从产品调研、设计与生产,到品牌推广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调整,到具体营销活动的开展,再到客户身上的产品标志,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品销售链。运动员服装商标问题是产品销售的最后环节与高级阶段,是典型的产品符号化、品牌化与商业化行为。

从奥运会信任危机的视角,奥运史上诸多负面事件似乎与奥运会本身没有干系。盐湖城冬奥运丑闻仅被定义为一个独立发生的不光彩事件,但我们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大事件的背后,一股长期提供支撑的幕后力量,及难以彻底清除的残留势力影响。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黑九月事件”,一些真诚的民众会认为,“我们正在进行激动人心的比赛,是恐怖分子自己找上门来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而奥林匹克知识体系对此的辩解无非两个样版,一是寻求心灵慰藉,二是战争、政治与商业成为替罪羊,这是典型的信任危机转嫁方式。用聊以自慰的话来说。“奥运会是纯洁无瑕的,只是鸟屎自己掉到我脑门上,我有什么办法”。

从奥运会道德功能的视角,奥运会在建构全球道德体系中发挥了特殊效果,这种新殖民主义式(Neo-colonialism)的全球道德景观,对于后发工业化国家而言是沉重的道德枷锁,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则是一张废纸,他们需要做的是在五环旗名义下实行商业法则。以奥林匹克教育为例,有关奥运会的教育超过了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奥运会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形神合一似乎是件艰难的事情,在商业利益的感召下,奥运会的魂魄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现代奥运会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商业气息,种种例证,不多罗列。

2、创造奥运赛事概念――神秘感和纯粹性

惟有回顾消费主义的发展历程,才能更好理解奥运会的商业主义特性。20世纪50年代,资本家普遍认识到出售商品等同于出售观念,商品的象征价值和商品的特性突显出来,增加广告投入成为一种营销共识,例如Erickson集团在130个国家建立了200多个分公司,企业形象已深入人心,企业理念认同逐渐取代商品销售的核心战略地位。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和立法改善促使产品外包成为可能,资本家纷纷转向品牌创建而不是产品制造,注重在产品设计与创造概念方面,例如耐克、可口可乐、麦当劳、迪斯尼、苹果等跨国商业集团非常清楚,他们销售的真正产品是他们的品牌。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全球扩张成为无可阻挡的趋势,诸多商业集团尝试解放生产力,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生产关系,因为任何企业都可以生产出订单上的产品,生产任务可以转包给劳动力 廉价、法律宽松、税收较少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为了生计问题会赴汤蹈火且高质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

奥林匹克运动紧随消费主义的步伐,惟有创建赛事品牌与概念,才能实现产品增值与可持续发展。二战后竞技体育的政治经济功能成为价值认识主流,各类赛事迅猛发展,赛事过剩导致产品廉价,挤占赛事产品的利润空间,加之赛事间的组织与技术性因素差异不大,如果奥运会不能有效创建独一无二的赛事概念,将不可能赢得世界首要赛事的地位。尤其是当前各项赛事竞争白炽化,诸如足球世界杯、橄榄球世界杯等国际重大赛事,美国四大职业联赛、世界足球五大联赛等国家职业联赛,高尔夫、网球等单项体育巡回赛,泛美运动会、南美洲运动会等区域综合性赛事,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体操锦标赛等国际单项赛事,极限运动、街舞等新兴体育赛事,等等。奥运会殚精竭虑、穷则思变,致力发展两个赛事概念体系。

其一是奥运会的神秘感,即赛事概念的创造。这是二战后奥运会确立的战略方针,始终坚持并延续下来。旨在建构赛事核心竞争力,维护世界首要赛事的地位。奥运会利益相关者(国际奥委会、政府、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将赛事与古希腊历史中的神秘色彩联系起来,标记为“Prolympism”的理想,在整个20世纪主导了奥林匹克主义和职业精神内容。“神秘的”这一概念正力图描绘那些难以解释的东西,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安逸、平和、宁静和轻松,能解放人的灵魂,能以一种压倒一切的方式使人从负面的紧张和敌意中解脱出来的东西。神秘感让人们在日趋功利化和钢筋混泥土般的现代生活中寻求一方净土,一个英雄主义情结的回潮,把人们从水深火热或精于算计的现实生活中解救出来,这种精神救赎旅程的尾声,是让自己的心灵乃至行动跟着这种神秘感觉走,最终沦为奥运会的忠实客户,建构奥运会的全球影响。从赛事核心竞争力的视角,其他体育赛事并没有像《奥林匹克宪章》那样的申明,或倡导宗教、个人崇拜和政治活动中独特的“思维”或“生活方式”。虽然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试图仿效奥运会华丽的场面以及盛大的仪式等各个方面的特色,但是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达到奥运会的高度。

其二是奥运会的纯粹性,即奥林匹克教育的广泛开展。这是近几届奥运会确立的战略方针,依托奥林匹克教育资源,培养未来的忠实消费者,实现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奥运会利益相关者先验的将奥林匹克运动定义为纯洁无瑕的天使,奥运会则理直气壮的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形象人,一个超国家边界和理想主义的人类至善化身,所有的问题与危机被排斥出去,一堆专家学者围绕奥运会制造高深知识的氛围,在安德森看来,社会中的学者与专业人士是为创造神话、诗歌、报纸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奥运会的纯粹性必须经过意义拔高和意识形态改造过程才能建构起来,积极意义的提炼与拔高属于专家学者的效力范围,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改造属于政治精英的职责范畴,并与奥运会真实性之间保持一段距离,登高远眺辽阔的大草原,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奥运会致力于捕捉人类崇高、伟大、高尚、无私的成分,将人性美好的瞬间铭刻在奥林匹克丰碑上,筑造奥运会纯粹性的形象根基。纯粹性为奥运会扫清意识形态障碍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美丽的谎言得到各国政府的肯定与支持,是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实践方式;二是奥运会拥有的公平正义、社会改良、教育青年功能,是各国政府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利器。奥运会维持纯粹性形象的外部表现,是在商业性与公益性之间寻求平衡且保持一定的张力。换言之,奥运会采用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营销策略,不能做一锤子买卖,不能做得太露骨,不能做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劣势反倒成为一种优势,所以奥运会不是应该,而是必须走公益性的道路,用纯粹性去赢取全球影响力的最大化,而赛事影响力是造就商业价值的基础条件。

3、奥运会与青奥会的战略营销关系――新路线图计

划的未来

如果将夏奥会和冬奥会视为奥运会商业系统中的拳头产品,那么特奥会和青奥会则是奥运会商业系统中的辅助增值业务(见图2)。由于特奥会和青奥会的赛事产品定位的局限性,一直处于奥运会拳头产品的附属地位,但在推进奥运会整体营销战略中却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与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店里设置的儿童娱乐专区有异曲同工之处。快餐店挪出寸金空间建立儿童娱乐专区,以及干净明亮的厕所和赠送给儿童的小礼物,为吸引更多儿童参与进来,以儿童消费带动成人消费,是快餐店增值义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奥会和青奥会的商业贡献不明显,但对促进奥运会品牌增值业务的贡献却着实了得,对奥运会品牌发展的潜力无可估量。

长久以来,奥运会仅仅是特奥会这一条腿在行走,在极力维护奥运会神秘感和纯粹性的概念体系,已无法适应奥运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有两条腿才能飞驰奔跑,增设青奥会成为夯实奥运会品牌基础的迫切事件。是奥运会整体营销战略的结构性调整方向,动机要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奥运会产品创新的需要,如增加青奥会赛事产品,增设高尔夫、橄榄球为夏季奥运会比赛项目等。二是为奥林匹克教育提供真实可见的、仪式化、景观化的载体,使奥林匹克教育形神合一。三是对盐湖城冬奥会贿赂丑闻危机公关的有力回应,正如联合国主导实施的“2005年国际体育运动年”(IYSPE 2005)活动,对于机构发展而言,更多的是以发展公益事业的名义,推进联合国机构的合法化进程。国际奥委会在合理运用奥林匹克教育及其载体――青奥会转移公众视线,重建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性权威地位。稳定奥运会神秘感和纯粹性概念体系。如奥运会概念体系中纯粹主义者的历史贡献,青奥会亦在历史溯源、价值目标、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与文化计划、等维面创造新的神话历史与纯粹性,与奥运会概念体系保持战略式的同步发展状态,从新加坡申办首届青奥会的文件概览中得以证明,“我们的概念(行动)将全面拥护奥林匹克价值观,完全结合体育、教育和文化计划进行,以激励年轻一代。可以直言不讳的指出,青奥会是奥林匹克教育发展成熟的标志,揭示奥林匹克教育的政治经济本质,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奥运会与青奥会的战略营销关系。

体育教育这个概念一直处于争论与模糊的状况,它至少可分化为两个概念体系,即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和运动教育(Sport Education)。如果将身体教育理解为更广泛意义上有关身体的教育活动,那么运动教育当属身体教育概念体系的分支,是身体教育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偏向于职业教育范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奥林匹克教育是运动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便这样简单的做出区分,在体育教育概念的认识上尚需投入更多的努力,但绝不会妨碍体育教育实践问题的讨论。

后顾拜旦时代,奥林匹克教育战略日益成为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轴心,究其原因,实有政治经济动机。现代奥运会历来重视营造神话魅力,奥运神话体系涵盖国际主义、宗教信仰、自尊自信、和平友谊等纯粹性的概念。这让奥运会区别于 同际商业化赛事,是发展维持其世界首要赛事地位的法宝。青少年是同家未来的社会根基,培养青少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趣与忠诚,以促进未来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浩大的国际教育工程,仅凭借国际奥委会的力量和国家政府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这为奥林匹克教育开展融资、赞助和商业合作活动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青少年群体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目标消费市场,商家采用各种公关途径寻求青少年市场契机,因为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更多的家庭开支,孩子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消费行为,亦称为“被培训的消费者”,一个明智的企业必须向青少年灌输商标,训练青少年在不久的将来购买公司产品,成为某商业品牌的忠实客户,广告进校园甚至进课堂是最直接干脆的营销途径。一是商家利益最大化的现实需要,二是国家政府捉襟见肘的教育资源投入,i是奥林匹克教育战略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实现一个美好世界的名义下,这三个要素紧紧地黏合在一起(体育、政治与经济),一种实现多方利益诉求的双赢战略选择。

第7篇: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原创体育赛事;概念;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和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不管是从国家体育投入侧重点的转移、经济条件的允许,还是人民有更充裕的时间和财力来看,发展群众体育已是水到渠成、势在必行的趋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

近年来,原创体育赛事在我国逐渐兴起,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补充,在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当前原创性体育赛事在我国部分地区陆续开展起来,但这一赛事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仍属于新鲜事物,理论研究非常匮乏,甚至于什么是“原创性体育赛事”都没有统一的概念。本文从原创性体育赛事概念的界定入手,对我国原创体育赛事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帮助大众更加清楚的认识原创体育赛事。

1、原创体育赛事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谈及的“原创体育赛事”,是指区别于国际、国内现有的竞技体育运动赛事,它是根据当地文化、地理以及体育项目相结合,以体育赛事为形式,以教育、娱乐、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之所以要在“体育赛事”之前加入“原创”二字,是为了与国内外现有的竞技体育赛事相区别,强调体育赛事的原创性。在这一定义中,将排除那些以传统方式举办的体育赛事:因为这些赛事经过多年的积累无论是模式、特征等都已经定型,不能称之为原创。

2、原创体育赛事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2.1 萌芽与初步阶段(2000年-2005年)

原创体育赛事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赛事形式,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复苏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在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复苏和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结合地区特色开展了一些新颖的体育赛事,这种赛事实际上就已经具备了原创体育赛事的特点,只不过当时这种赛事形式并没有引起重视。我国原创体育赛事的真正萌芽与孕育要追溯到新世纪以后。

2000年8月,在北京市团委、中国泳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张健横渡渤海海峡”活动中,我国游泳健将、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张健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老铁山镇陈岬角下海至山东省蓬莱市蓬莱阁东海滩上岸,在不借助任何漂浮物的情况下,历时50小时22分钟完成了横渡渤海海峡的壮举,此次横渡的海域直线距离为109公里,实际游程123.58公里,创造了男子横渡海峡最长距离的世界记录。这次活动获得了包括北京市政府,以及活动上、下水点的大连市旅顺口区、山东省蓬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吸引了上百家媒体的关注。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及在国内所引发的轰动效应,引起了部分体育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开始关注横渡背后的市场及原创体育赛事的巨大效应,敏锐的意识到了原创体育赛事深厚的群众基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及广阔的市场前景。2002年,张健的随队教练苏文强在北京正式成立“北京横渡张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以“中国横渡第一人”张健这张牌开始探索开发横渡市场,并在此后数年内举办了多次横渡活动,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北京横渡张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提出了“特色景观赛事”,将体育赛事与以往的竞技性体育赛事区分开来,后期逐步发展成为本研究所指的原创体育赛事。随着“特色景观赛事”理念的逐步深入,我国上海、广州等地区地都陆续开展了此类赛事,特别是我国上海地区,一系列原创的特色景观赛事陆续开展起来,如金茂大厦举办的国际高楼跳伞表演赛、梅龙镇商场的世界花剑系列赛、“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的沙滩排球比赛等。

2.2 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迄今)

该阶段原创体育赛事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虽然“北京横渡张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顺应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打造“特色景观赛事”的理念,但由于赛事运作经验、群众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探索直到张健横渡队成立之后才开始逐渐开展起来。2006年,“北京横渡张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国清江举办第一届“清江画廊横渡接力挑战赛”,被认为是早期最为成熟的原创体育赛事,之后又陆续开展了中国莒南红色运动会、张健横渡队兴凯湖挑战赛等赛事,推动了原创体育赛事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实际上,原创体育赛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常见,这与这些国家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体育产业发展程度、赛事运作成熟情况等有关。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举国体制下对群众体育的忽视,导致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赛事一直落后与竞技体育的发展脚步,这一现象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才有所改观。有研究指出,我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903年-1949年为自由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战争、经济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体育运动特别是群众性体育运动处于无管理的混乱秩序下;第二阶段是1949-2008年,这一阶段是蓬勃辉煌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起步与飞速发展,这种发展给我们带来了金牌大国的地位,但与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仍有较大差距;第三阶段是2008年以后,为全民健身阶段。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国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国内体育赛事运作的市场化趋向日益凸显,这些都为原创体育赛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各地的原创体育赛事不断涌现,我国原创体育赛事在经历了该阶段的发展期之后正逐步走向规范、成熟。

3、结语

随着原创体育赛事社会地位及知名度的提高,在体育赛事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深受群众的欢迎。但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目前我国原创体育赛事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与较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李南筑.体育赛事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9.

[2] 王守恒,叶庆晖.体育赛事的界定及分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21.

第8篇: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拳打、脚踢、快摔,进攻的立体性,技击性,实用性,观赏性更强。

【关键词】

散打;运动;发展

1 散打的概念及名称由来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是相对于武术套路的固定动作而言,表示将武术套路中固定的攻防招术拆散运用于攻防实践。散打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古称“相搏、卞、弃、白打”等,现代也称为“散手”,另外散打比赛是在擂台上进行,也俗称为“打擂台”。

对于中国武术徒手格斗形式的名称叫“散手”还是称为“散打”,从1979年开始试点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众所周知,名称是表示某一种事物的语言文字符号,它作为一种专用的概念术语应该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一种观点认为“散手”这个名称,尊重了历史的变革,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散”字,就表示散手、散着(招)、拆手、拆招的意思,在习练传统武术套路中,经常把套路招式拆开来进行徒手对练,武术徒手格斗形式称为散手,比较符合历史。另外“唐手道”、“空手道”等徒手对抗项目在国际上有这类带“手”的名字,称为“散手”能够得到国际上的认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散手”这个名称不准确,不好理解,称为“散手”,老百姓搞不懂。“散”与“打”字相结合,表示运用武术的散招技法进行格斗、打斗,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比较通俗易懂,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

在武术界到底用“散手”还是用“散打”争论了很久。1999年以后中国武术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在正式的比赛和交往中,逐渐推广使用“散打”一词,但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还是没有做到统一,比如在国内比赛称为“武术散打”,国际比赛称作“武术散手”,在向外推广传播中造成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武术散打在新时期的发展与推广。因此,为了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属性,统一概念名称,2009年中国武术协会专门举行了“关于统一散打与散手名称研讨会”的专题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散手”这个名称已经完成了武术对抗项目试验阶段的历史使命;武术散手是武术套路运动形式的专有名称,应该回归到武术套路形式的范畴;武术散打是武术对抗形式运动项目的专有名称,应该属于武术对抗形式的范畴。从此,武术徒手格斗类项目统称为“武术散打”,简称“散打”。

2 散打运动发展的历史回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国家体委提出了“积极、稳妥”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方针,在1979年按照竞技体育的模式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浙江省体委三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首次进行了汇报表演;9月,又调这三个单位和河北省散打队在在第四届全运会期间进行了公开表演。

1980年10月,原国家体委开始拟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2年1月制定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按此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散手邀请赛和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同年12月,在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规定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性项目表演赛,并不断试验,逐步发展;1988年9月,在甘肃・兰州第一次采用设擂台的方式举行了散手表演赛,至此,武术散手以擂台形式进行比赛被确定下来,散手作为武术竞赛项目已基本成形。

1989年,散手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在江西宜春举行了第一次正式的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并设“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赛制,这是中国武术散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90年经国家体委审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正式出版,并实行了裁判员、运动员等级制度,并批准了首批14名散手武英级运动员和第一批部级武术散手裁判员,同时出版了第一本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的武术散手教材――《中国散手》,为武术散手的教学与训练提供了教材。

1991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武术锦标赛,散手被列为表演项目。但在此后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武术锦标赛和亚洲武术锦标赛上,散手均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武术散手正式进入国际体育竞赛殿堂。

1993年,散手进入第七届全运会。1998年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散手正式更名为“散打”,同时在比赛中除保留拳套、护齿和护档外,脱掉其他所有护具,使武术散打以一个更靓的形象出现在竞技体育大舞台上。同年又举行了三次“搏击职业试点赛”和两次“搏击水上擂台赛”。为了促进散打更好的发展,树立散打的国际形象,突出中国功夫的国际地位,1999年又同时推出了“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使中国散打的知名度大幅度得到提高。这些比赛都为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满足观众需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000年3月,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暨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散打馆开战,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散打王”称号,随后又连续举办三届后因某种原因“散打王”争霸赛停办。2002年7月,经国际武联批准,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武术散打世界杯比赛,现已成功举办5届。2008年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首次出现与奥运结缘的武术比赛,命名为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其中散打比赛设置了五枚金牌,这次比赛既不是正式的奥运比赛项目,也不是表演赛,而是特设项目的比赛。2009年首次举办了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简称CKA。

散打运动经过近30年的普及推广,在国内的竞赛已经初步成型,国内的常规赛事主要有全运会散打比赛,全国(男子、女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馆校散打比赛、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打精英赛等。另外在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与运作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中美、中泰、中法、中韩、中日等对抗赛,极大地提高了散打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更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散打,喜爱散打。

参考文献:

[1]王培锟.对中国散打运动融入世界体坛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0,14(1):28-31

[2]于万岭.散打发展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02-105

第9篇:体育竞赛的概念范文

摘要:从历史学、体育学和艺术学的角度对社会中大量的体育表演艺术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体育表演艺术的本质、内涵及外延,并首次对体育表演艺术概念进行界定与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表演艺术可分为健身性体育表演艺术、竞技性体育表演艺术和娱乐性体育表演艺术等三类,每类又包括不同的体育表演项目,对体育院校开设体育表演专业及课程设置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艺术;体育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65一03

本课题试图从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学科角度.揭示体育与表演艺术的关系以及体育表演艺术的内涵,挖掘体育中的艺术因素,并探讨其分类,以期为我国体育表演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1 体育表演艺术概念提出

1.1体育表演艺术提出的渊源早在我国的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就分为表演性蹴鞠与竞赛性蹴鞠两种形式。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的踢控球技能表演。古代奥运会的竞技场上,不仅可以看到运动员激烈的角逐,还可以看到各种以体育为题材的文艺表演。近代奥运会复兴之时,人们就提出艺术是奥林匹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体育表演络绎不绝。特别是近些年来,体育表演成为一种时尚产业,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不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术、舞龙、赛龙舟、抖空竹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表1),走出国门、名扬国外,令人惊叹!

1.2“体育表演艺术”的现存形式 虽然体育表演艺术从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但在近代奥运会复兴之前,这些体育表演艺术都还是自发的、不自觉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组织。是非专业的。因此,在奥运会复兴之时,不少人就注意到艺术问题。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顾拜旦提出:艺术、科学、运动,这是构成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思想的三个要素。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迅速发展,奥运会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的趋势已露端倪,奥运会与经济相结合的势头强劲。体育表演已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来的经济效益被看作不少投资商看好。体育表演开始走向了职业化的道路,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体育表演组织和体育表演人才。各种形式的体育表演呈现在人们面前,主要有以下几个形式:

1.2.1 民间流行的传统体育表演 民族传统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表现出了多种社会功能。如我国汉代时期的罐鞠运动,是为了锻炼士兵腿部力量的一种军事训练活动,后来演变为一种游戏方法,进而又成为表演性质的体育运动。进入民国以后,武术、舞龙、舞狮、划龙舟、踩高跷、跑旱船和养生健身性活动以及各种民间游戏等经常出现在传统节日、纪念日、庙会及婚丧典礼等民俗活动中。

1.2.2舞台职业体育表演艺术 舞台职业体育表演艺术是指为庆祝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扩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及体育活动的宣传效果,专门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这种表演往往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不但有专门的艺术演职人员组成体育表演队伍,而且还有专业的舞台设计、音响设备等等。表演内容的题材有音乐、舞蹈、体育动作、小品、话剧和戏剧等许多方面,如十运会闭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不但体现了南京的古城风韵,而且表现了“更强、更高、更快”的人文奥运精神,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2.3 以体育为素材的影视剧、纪录片 电影、电视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们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光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电视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电影、电视既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又具有艺术功能和娱乐功能。其中有大量以体育为素材的影视剧和大型纪录片。

1.3.4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竞技性体育表演 近年来。体育与舞蹈之间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活动,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冰上芭蕾、雪上芭蕾、韵律体操、健美操、迪斯科、霹雳舞、太空舞、国标舞、包括中国的大秧歌,都反映了这种融合的趋势。这些体育项目包含大量的艺术因素和审美因素,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竞技性。丰富了体育的内涵和外延,完善了体育的宗旨。

2 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2.1体育表演艺术的本质 人人都能思考。任何思考,都有思考的主体,也有思考的客体。对象是一切被思考的客体。本文将以当今出现形形色色的体育表演艺术现象为思考客体,把体育表演现象作为思考对象,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属性是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统称。本质属性则是一类对象中共同具有,且仅为该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概念是把对象作为类来反映的。那么,作为体育表演艺术思考对象的体育表演艺术现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

首先,所有的体育表演艺术均以体育为素材或以体育为内容,并遵循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进行能动创作,表达对体育的情感、精神或直接表现体育的内容。如:1936年,由德国导演雷妮・瑞芬舒丹(Leni Riefenstahl)以当年柏林奥运为主题的所拍摄的纪录片,它将奥林匹克表达成古代文化的化身,她把运动员表现成为艺术家――运动艺术的实践者,影片强烈的征服意识和壮阔美感把场景和人体表现的富有造型美学意义。许多体育项目(如: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的所有体育项目)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为它们不但在动作的创编上涉及大量的审美因素,而且还要表现一定的体育情感和民族文化等。

其次,所有的体育表演都要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和演艺人员表演二度创作的过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自由体操、体育舞蹈和韵律操等项目中动作的创编,它们都是经过教练员和导演的音乐创编、动作创编和运动员的表演比赛表现出来。音乐通过作曲家的谱曲和演技人员表演表现出来。再好的曲谱如果不通过乐队的表演,也没有人能够体会它的精彩。教练员创编再好的健美操套路,如果没有运动员的比赛或表演,它也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电影《沙鸥》就是以排球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为题材经过作者创编剧本,再通过演员表演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

第三,在体育表演艺术的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节奏性、表情性、表演性和动态美是体育表演最鲜美的特征。目前,体育表演大多是体育舞蹈表演、体育音乐、体育影视和体育比赛等。节奏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如体育舞蹈首先是音乐语言性的艺术,其次才是肢体语言性的艺术。音乐的节奏只有与肢体动作节奏完美结合起来,才能表达舞者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同样,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适宜的表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舞者表演的是一个喜剧,但他却没有任何面部表情或漏出悲苦的表情,那么表演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表情性是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舞蹈和诗歌一样,都不擅长描绘外界客观的景物、叙述事件的发展变化,却擅长传达人的细微复杂的内心活动。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员的表演 来完成形象塑造的艺术。它要求演员根据乐谱、舞谱、或编导者的总体设计,在对原作进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将乐谱、舞谱或编导者提供的间接形象转化成为直接的可听、可视的形象。倘若没有表演,再好的曲谱、舞谱和导演也只能束之高阁,失去意义。倘若说造型艺术侧重表现静止、凝固的静态美,那么表演艺术主要表演活泼、流动的动态美。动态美是一种流动变化的美,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固定的、静态的美通过演员的表演转化为动态的美。

由此可见,体育表演是艺术,它是以体育为表演艺术的素材,专门表现体育文化现象,反映体育生活的艺术,它具备表演艺术的各种特点。同时又与表演艺术略有区别,那就是有些体育项目本身就是一种表演。

2.2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

2.2.1表演艺术的概念表演艺术以演员自身为创作工具,演员既作为人物形象存在,创作者、创作工具和创作成果都统一演员于一身。在表演艺术中,演员要解决自身与演员之间的矛盾,不仅要掌握和磨练自己的外部表现工具,如形体、五官、声音、语言等各种技能,还要掌握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内部表演技巧。同时,表演艺术一般是多次性的艺术生产,他不但需要进行一度创作的艺术家如作曲、作词、编舞、编剧之外,还需要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如歌唱演员、器乐演员、指挥家、舞蹈演员等等。

2.2.2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 由上述对体育表演本质的分析.以及表演艺术概念的透视,运用演艺归纳等逻辑方法,我们把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界定为:体育表演艺术是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体育、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于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文化艺术形式。

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1)体育表演是体育与表演相结合的活动。也就是说体育表演是运用表演的各种手段来表现体育。2)体育表演是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肢体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肢体语言是体育表演的动作语言,是体育项目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表演所有的作品都必须通过演员或运动员的身体姿、表情、造型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3)体育表演均以体育为题材。体育、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是体育表演的主要方式。4)体育表演的主要目的是体现人们对体育的情感,展示体育道德风尚和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反映体育生活,更好地促进体育的良性发展。

3 体育表演艺术的分类

3.1健身性体育表演健身性体育表演性项目一般动作比较轻缓,强度不大,如健身走、健身跑、太极拳、气功、武术以及各种徒手或持器械的体操表演(保健操、广播操、工间操)等。如:2006黄山市“平安”迎新春健身跑活动在世纪广场举行,2000多人参加了长跑活动。2006年元旦,以“海峡两岸同心,奔向2008奥运”为主题的四川省暨成都市全民健身跑、成都市第三十七届元旦越野赛在成都天府广场举行。2005“十一”黄金周的节庆活动之一“合肥市第六届龙舟赛”。各种传统体育项目或体育游戏表演曾出不穷,如:抛绣球、放风筝、摔跤、射弩、溜冰、二贵摔跤等,都是表演性很强的健身性群众体育活动。

3.2竞赛性体育表演体育的竞赛项目很多,很多人都认为当前存在所有体育竞赛都是表演。但本课题主要是从审美和表演艺术的角度出发,把审美因素、艺术因素和运动员的技战术等三个方面作为决定比赛胜负关键因素体育运动项目称为竞赛性体育表演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是评分类项目,比赛的成绩不但取决于运动员的技战术、还要取决于审美因素和艺术编排方面的因素。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自由体操等不但要求运动员完成情况,还要考虑到成套动作的艺术编排、运动员表现力和动作美观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表演时,基本上是按国际比赛和国内竞赛规则要求,反映项目特点和个人技术水平,起到宣传体育和提高群众欣赏体育的水平(表2)。

3.3娱乐性体育表演 娱乐性体育表演是指以体育作为表演的素材,以演员自身为创作工具,经过创作者一定的创意构思,使表演能够反映体育某一主题思想,表现某些体育情节,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当代人们对体育的情感和认识,提高人们的体育欣赏水平和参与体育的兴趣,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事业。更好地促进体育的发展。娱乐性体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它不受国际比赛规则和健身规律的限制,而是以娱乐为目的,允许人们自行创新,随意地夸大和缩小故事情节、改变服装道具和表演队形,达到所要表演的效果。例如大型文体表演或一些体育影视剧中,他们往往以体育中某些动作,如田径的跨栏动作、篮球的扣篮动作、体操中的优美动作等等,再加上各种文艺表演内容,经过精心创意,使表演的主题思想、内容形式更加统一。它包括电影、电视剧、体育舞蹈、话剧、音乐剧、纪录片和动画片等等。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