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精选(九篇)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

第1篇: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养老及老年护理已经成为全社会需要关心的问题,因此不能单靠某一方面(如机构养老)的孤军奋战即能达到理想效果,经过多方学习及社会调查,我们对于失智症的治疗环境提出这样的理念:以失智年长者为中心,辅以整个社会环境(如家族亲友)、养老机构的运行性环境(照顾理念)及物理性环境(也即空间构成)三位一体的整合性环境理念,其图形模式如下图1: 

 

图1 以失智年长者为中心,三位一体的整合性环境形塑理念 

另外,我们对失智症老人各阶段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所需照护情况也做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的了解失智症老人的行为模式、照护需求以及重点: 

1.1 失智症行为与障碍 

1.1.1大脑老化 

⑴50岁:记忆力衰退(钥匙、停车、姓名);⑵60岁:注意力变差(空间、感觉);⑶70岁:思考力障碍(抽象、语言;)⑷85岁:容易失智症。 

1.1.2主要障碍 

⑴记忆障碍——记忆丧失;⑵辨识障碍——时间、空间、人物;⑶认知障碍——失认、失语、失行(理解力、判断力衰退);⑷执行能力障碍、人际关系障碍。 

1.1.3行为障碍 

不安、幻觉、焦躁、徘徊、失禁、异食、长期卧床。 

1.1.4失智程度与照护量需求关系如下 

初期阶段(轻度、主要表现为健忘,持续时间约2-4年),在此阶段,失智老人照护需求量较低,并随着症状进一步加重,照护需求量也逐渐上升;中期阶段(中度,主要表现为行为及思想意识混乱,但仍有相当的日常活动能力,持续时间约2-8年),在此阶段,老人处于高度危险阶段,因此日常照护需求量为最高;末期阶段(重度,失智,会逐渐丧失基本生活能力,出现无法辨识家人、语言沟通障碍、进食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持续时间为1-3年),在此阶段,照护需求量相对中期阶段有所降低,直至老人离世。 

1.1.5失智者危险状况发生率统计如下 

跌倒:28.4%;坠落:21.6%;烫伤:8.1%;碰撞:5.4%;吞食杂物:5.4%;中毒:2.7%;溺水:1.4%;其他:16.2%。 

1.2失智者的感觉与环境适应 

调查研究表明,失智症患者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感觉和适应周边环境:⑴ 阳光;⑵照明;⑶视觉(标识标牌等);⑷色彩;⑸声响;⑹嗅觉。 

通过上述方面的介入,可以有效的引导失智症患者进行自主行为能力的锻炼,以延缓失智症状的加剧速度;上文简要的论述了失智症患者的一些现状及所需治疗环境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如下优质失智症照护专区的新理念。 

2、优质失智症照护专区新理念 

2.1单元照顾的理念 

2.1.1单元照顾的出发点 

针对个别需求提供生活服务,塑造贴身的感觉,即改变以往的集体式照护模式,转为针对个别需求的照护模式,让个体更能得到全面的、体贴的、拥有个体隐私化的照护;力图将以往观念中福利院被认为是“收容所”的场所改变为“生活的场所”。 

2.1.2照顾服务对象:针对失智症患者的不同病症情况进行分别护理; 

⑴CDR2分以上之部分重度、中度失智症高龄者; 

⑵ADL尚可,有语言、沟通残能者; 

⑶注:CDR(ClinicalDementiaRating)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⑷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 

2.1.3友好关系——医生、照顾服务员、失智老人 

改变以往医生-服务员-失智老人之间垂直方向的阶层关系,变为水平向的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家庭、亲人、朋友关系。 

2.1.4照顾单元化 

居家般的生活(照顾服务员生活陪伴者),改变以往集中照顾(大组团)的模式,该种模式将老人与照护人员孤立起来,成为服务员的角色,转为分类别照顾(小组团)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照护人员的角色转换为朋友、生活陪伴者,并通过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以切实改善老人的護理人文环境: 

⑴没有日课表;⑵服务员不穿制服;⑶由老人自己决定生活时间及停留场所;⑷各种活动同时进行;⑸家族探访次数增多;⑹调整之后的照护单元布置如下图2所示。 

2.1.5经上论述,我们提出团体家居的照顾服务理念 

⑴小规模的单元照顾;⑵过家庭般的生活;⑶延续个人的生活方式;⑷尊重个人隐私与潜能;⑸增进公共交流的机会;⑹贴身陪伴的照顾服务;⑺缓和失智症状的恶化;⑻终生最后的住家; 

 

图2 调整之后的照护单元布置图 

2.1.6单元组成的概念 

从前的护理经营模式是从管理、照护观点出发考虑经营规模,现在及未来的护理模式是生活观点出发设定单元规模,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主要空间的改变中: 

⑴个人空间:由以往的多人共室,通过空间布局,力图实现单人个室,以保证老人的隐私;

    ⑵公用空间:考虑老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改变以往的大型公共活动空间,代之以较为分散的分散型小型互动空间,给老人营造更加舒适,温馨的环境; 

⑶走廊空间:将以前的长走道缩短至短走道,甚至无走道,以照顾老人行动不便等问题; 

2.1.7单元规模参考值 

由此我们做了一些数据调查,参考了一些在此方面较为成熟的护理:单元规模:⑴瑞典:团体家屋6-10人;⑵日本:团体家屋5-9人;老人保健设施12人;护理之家6-15人。⑶台湾:试办失智照顾专区6-12人;试办团体家屋6-9人。 

2.1.8团体生活照顾单元的形式构成及优点 

 

图3 团体生活照顾单元的形式构成模式示意图 

上述优点主要有:⑴生活照顾单元规模小,有家的感觉;⑵空间层次分明,监护系统完善;⑶被照护单元小,照护品质提升;⑷自主性、主体性的生活场所;⑸缩短移动距离,减轻照顾人员负担;⑹依身心机能分组,有利于设备及照护计划;⑺依身心状况变化,可建立转介系统。 

2.2照顾专区的空间构成 

2.2.1个室化,具体包括 

团体起居空间、公用卫浴设备、提供个人卧室楼地板面积,每位老人7m2以上。 

2.2.2公共空间组织形式(共分三种) 

⑴中央走廊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⑵大厅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⑶开放空间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飲)、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⑷开放空间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2.2.3照顾专区的生活场所 

⑴从医疗模式到社会生活模式 

⑵单元护理空间设计 

①公共空间:a. 玄关、共用空间(迎宾、便利缓冲空间、形成无形的监护);b. 访客的场所(舒适、亲切、多用途、供社交);c. 闲暇活动的角落(训练自律和自制的能力、窗外的视野);d. 家庭化厨房、餐厅(多用途空间、诱发活动、家的感觉)。 

②自己的居室:a.秘密的场所;b.创造个性的空间;c.个人的收纳空间;d.室友的交流空间。 

③无障碍卫浴:a.临近居室、餐厅、厨房;b.无障碍、安全设计;c.照护人员.可进入的照护空间。 

④照顾人员的休息室:a.放松心情的场所,融洽的意象;b.工作与思考的场所;c.资讯交换中心,多机能空间;d.全设施及各单元休息区。 

⑤户外活动空间a.有意义的散步空间:引发自主活动、无障碍环路,连接室内外、设路标、情境转化、助记忆易定向。b.有效的户外空间:提供活动场所、延伸室内外视野。 

除了上述一些基本设计理念意外,对于护理空间的设计也需要从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角度出发进行细部各个区域的设计。 

3、松江第一福利院原5#楼现况的问题和机遇分析 

3.1总体现状分析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宁静、建筑密度低,容积率小(低容量)绿化率高,绿化景观多样化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筑朝向及间距满足日照要求、院内交通人车分流、机动车停车问题。 

 

图5 为松江第一福利院总平面图,红色半透明区域为失智老人区域 

根据《老年养护员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老年养护员标准设计图样》13J817相关规范中关于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规定: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按床位数量分为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五类。规模在500床以上的宜分点设置。老年养护院的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以每床所占房屋建筑面积确定。不同规模老年养护院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见下表1: 

表1 老年养护院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表(㎡/床) 

[建设规模\&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综合建筑面积指标\&42.5\&43.5\&44.5\&46.5\&50\&] 

注:其中直接用于老年人的入住服务、生活、卫生保健、康复、娱乐、社会工作用房所占比例不应低于总建筑面积的75%。 

 

图6 为5#楼,失智老人护理区平面图 

对比目前松江第一福利院5#楼(是指老年人护理区)的现状如下:失智老人护理单元有2个,共51床;建筑面积:440X2=880m2(共2层);床均面积:约17.25m2;多为三人间及八人间,缺乏私密性;缺乏公共生活空间及室外活动空间,空间不能吸引老人,使用率低,且偏重于物理空间环境,难以达到辅助护理治疗的作用;电梯位置不合理;居室出入口过于隐蔽。针对上述一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造建议: 

3.2改造建议 

失智老人护理单元改为3个,共48床;建筑面积:440×3=1320m2(在原有2层基础上加建一层);床均面积:27.5m2;增设公共活动空间;改变原先的多人间,调整为二人间;另外,针对失智护理的特点,我们做了如下总结归纳,同时也作为我们进行改造设计的切入点: 

3.2.1护理治疗是延缓病情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3.2.2针对失智老人护理空间的设计,提出新的设计要求——循证设计——国内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偏重于物质的空间环境,难以达到辅助护理治疗的作用,甚至会加重其病情的恶化。 

究其根源,是国内建筑从业者在护理环境及失智老人生活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研究方法主观性较强,缺乏实证研究基础。因此国内失智养老设施设计迫切需要一种基于老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与空间结构关系研究的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 

3.2.3以小护理单元为核心,强调居家感受——失智老人异常的精神行为,使其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小规模护理单元一方面能够促进老年人之间、与护理员之间的交流,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护理员工的压力较低,也能促进他们与老人之间更好的互动,提高其工作质量。 

3.2.4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及内容的公共空间 

——短循环游走路径; 

——丰富的小尺度空间; 

——亲近自然的室内外空间; 

——人性化的私密居室空间 

4、结语 

通过本项目的改造实践,旨在达到以下愿景:增加对失智症长者类别的认知;提供优质照顾服务的理念和策划;激励家人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优质生活空间规划;通过引入支持的、陪伴的、引导的、人性化、有尊严、重品质的小单元居家式照理念及模式;从而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用心用情所筑的温馨家园。 

参考文献: 

[1]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第2篇: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39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63-02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在老年人的疾病谱和死亡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认为,老年痴呆症是由于慢性或进行性大脑结构的器质性损害引起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持久的全面的智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1]。老年期痴呆中除少数可由于其他年龄阶段所见的疾病,如外伤、肿瘤、感染、中毒和代谢障碍外,主要系由脑退行性变和血管性病变所致,其中以阿尔采默病(AD)和多发梗塞性痴呆(MID)为最常见。国外资料显示[2],≥65 岁的老人中,有明显痴呆约占4%~5%,≥80 岁者可增至15%~20%。随着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本世纪末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总数将达600万左右,这将对我国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老年性痴呆已成为第4位死亡原因。因此,研究老年性痴呆的防治已是当务之急,它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3]。我科对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20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认为心理治疗和护理对维护老年痴呆症智能、延缓痴呆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会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0 岁~80 岁,平均(69±6.8);职业 工人10例,农民7例,干部3例;文化程度 小学13例,中学5例,大、中专各1例;入院时的主要临床表现 (1)AD[4]表现为记忆力和各种认知能力进行性减退,发展迅速,出现震颤和共济失调等。(2)脑血管痴呆,表现为呈阶梯型的智能衰退,情感淡漠及明显痴呆。(3)癫痫性痴呆,表现为间断的癫痫大发作及频繁的小发作导致低氧血症造成的不可逆脑损害。

2 老年痴呆病因

阿尔茨海默病和脑血管病所致痴呆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后者为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引起,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虽然仍不能肯定病因,但在诸多致病因素中,情志因素是肯定存在的。其中老年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是最重要的心理致病因素,主要是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转换。使其难以适应,郁闷不断加重,发展至精神活动窗口关闭,活动减弱,直至萎废不用而形成痴呆,在生理学、生物化学方面表现为内分泌、神经递质等的改变。

3 老年痴呆症的心理治疗

对老年痴呆症,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全球公认的治疗设想包括4个方面 (1)治疗行为方面的症状;(2)治疗痴呆的基本症状;(3)减低疾病的进展速度;(4)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但药物治疗只是老年痴呆病防治措施中的一个环节,除了服药以外,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调节、智能训练、睡眠、护理等诸多方面其中心理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一般心理治疗

医护人员尽量多地接触患者,有语言交流、眼神交流和肢体交流。语言交流主要是多和老人谈话、聊天。中度以上痴呆患者往往不能理解医生的语言,也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只自顾自的念说,但不会影响我们实施心理治疗。医生或陪护人员要做出耐心倾听状,并不时与之对话,促进其思维的活跃。其方法一是带着患者翻看家庭照片,回忆中、青年时期的快乐时光;学习、工作的成绩;子女甚至孙辈的成长历程,可以保持或巩固其记忆力。二是强化训练,反复告之医生和陪护者的姓名、患者的居室、床位以及卫生间的位置,要求其辨认。或是训练其记数,从简单的1位数到2位数。三是常与患者拉手,为其梳头,搀扶其散步,陪其看电视、听音乐等。

3.2 行为康复治疗

根据患者的痴呆程度、居住环境或病区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行为康复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有 (1)分类照片,把家庭成员中几个人的照片混在一起让其分类;(2)简易康复操。以活动四肢关节、手指为主;(3)择豆,把2~3种豆类混在一起,带着患者把豆子分类择出来;(4)折艺,和患者一起折纸飞机、纸船、千纸鹤、火箭等;(5)整理房间,指导患者叠被子、衣服、摆放床头柜上的物品;(6)参照实物画图等。

3.3 智力游戏(训练)

包括认知、行为的治疗。轻度痴呆患者,在行为康复治疗的同时,须增加一些简单的智力游戏训练。比如看、拼图、看图识字、识物,或将散乱的局部图拼组成为一个大的、完整的图案、搭积木,或自己喜欢的形状。其他还有成语解析、回答歇后语、猜谜语;简单的计算力训练:如“1个苹果2角钱,3个苹果多少钱”等类似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简易计算题。痴呆程度轻者,训练难度逐渐加大;痴呆程度重者,则降低难度,以促进其智能活动为目的。

4 护理体会

4.1 饮食管理

老年人的饮食应细软,防止因吞咽困难而造成噎食。在本组观察过程中有1例因进食过急,没有完全咀嚼就吞咽而造成噎食,经及时抢救,使患者起死回生。对此类患者在进食过程应始终保持在护理人员的视野之内,有专人看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抢救。对部分不知道进食的患者,我们将饭菜端至患者的桌上帮助其进食,甚至将饭菜放到患者的手中,盛一勺饭菜至其口中引导进食。由于此类患者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耐心,对个别痴呆严重的患者拣食秽物,首先要保证患者正常的进食及进餐数量,让患者吃饱;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将每位患者的活动范围均调控在护理人员的视野内,及时制止拣食秽物,防止胃肠疾病的发生,定时定量喂水,保证入量,确保患者的饮食营养状况。

4.2 大小便观察及护理

对于慢性尿、便失禁的患者,白天定时督促患者排泄,夜晚定时提醒,培养患者养成定时入厕的习惯,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有效的生活训练。本组病例中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便秘现象,发现患者2 天无大便者,应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给予缓泻剂调理。

4.3 防止感染

老年患者体质较差,故应注意防止呼吸道及肺部感染。秋冬季应及时为患者添加衣服,带患者外出做各项检查,应穿好棉大衣,防止感冒。对患者因缺乏主动性而躺到不起者,以及大小便失禁者应严密防护褥疮的发生,对尿失禁而留置导尿管时,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尿路感染。

5 结论

本组病例通过上述心理治疗和护理,使老年患者在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他们在住院期间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精心护理,为出院后适应社会及家庭环境,安度晚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组20例患者中,4例能自理生活而出院,10例症状有显著改善,2例症状有改善,4例无变化。表明住院期间心理治疗和护理使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训练,不良行为得以矫正和改善,确实能有效地促进老年痴呆患者的智能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李求兵,梅嵘.老年痴呆症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

[2]莫淦明,陆泳.实用老年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30~231.

第3篇: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老年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

[中图分类号] R749.1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a)-0152-04

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病的发生率也逐年攀升,其中以心脑血管事件最为多见,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患者生命安全的常见病之一[1]。而老年患者在长期反复发作的脑卒中事件的基础上,会出现获得性、渐进性智力功能障碍,最终引发血管性痴呆(脑卒中后痴呆,ascular dementia,VD)。在国外,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是第二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在我国,老年人的痴呆发生率为3.9%,而VD则以68.5%的比例占据首位[2-3]。VD的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无疑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还会增加社会的经济负担。目前,VD的治疗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极大关注,针对此类人群,给予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意义重大[4]。据有关文献报道,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引进了该护理方案,分析了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取得可观的临床疗效,现给予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于2010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56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56.7±1.3)岁。所有患者均经MRI、CT及脑血管造影,确诊患者曾存在脑血管病变,其诊断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本次筛选标准为:患者脑血管病变时间确定,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其存在脑出血或脑梗死情况,在脑卒中发生的3个月内出现痴呆,且痴呆持续时间达3个月;符合由美国精神病协会所制订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中关于血管性痴呆的标准,且患者的痴呆程度为轻、中度;在接受本次治疗前1周,未服用任何促智力药物;排除其他原因所导致的痴呆,比如老年性痴呆、谵妄状态和假性痴呆等;不存在其他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完全型失语、偏瘫等影响认知功能检测的因素;患者能够配合本次调研的全部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CDR评分及合并基础疾病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和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给予降低血压、吸氧、降低颅内压、改善脑部微循环、脑细胞营养治疗等措施;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功能、心理及认知障碍,制定功能康复训练、心理及认知康复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VD患者存在情绪不稳,表现出冷漠不语、强哭、强笑、多疑等复杂情感,而伴随着自身状况的下降,会逐渐形成抑郁、焦虑及恐惧等负性情绪。所以,针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士不应该对患者存在歧视心理,注意沟通的方式与技巧,通常可以采取诱导式发问,鼓励患者进行自身情感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交谈中,护士进行劝导及安慰,必要时可通过柔和的肢体语言比如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拥抱来表达自己对患者的认同感与支持。在进行健康宣教时,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由于患者的记忆力不佳,护士需多次向患者做好解释,并通过患者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知晓情况,通过反复多次的交谈,以深化患者的记忆力。

1.2.2 智能认知训练

智能认知训练包括对患者的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一定强度的智能训练,可以使患者保持联想状态,促进思维的活跃性,以防止智力的减退,尽可能地维持在原先智力水平,并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根据不同智能认知障碍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

1.2.2.1 记忆力障碍患者 ①视觉成像术:将多张图片呈现给患者,并讲述其中所蕴含的内容,让患者进行复述;②数字记忆:将较长的数字首先采取分段记忆的方式,通过多次反复的强化训练,最后让患者进行全程回顾;③日记辅助记忆:可指导患者将每日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进行事件回顾的方式进行记忆;④标签记忆:在室内各个物品上贴上标签,让患者通过每日的阅读记忆来熟悉日常物品。

1.2.2.2 失认失用患者 ①对失用侧肢体采取理疗的方式包括冷热刺激、敲打及按摩的方式进行局部刺激;②将颜色特别鲜艳的物体在患者的失认侧移动,以刺激患者的视觉;③训练患者忽视侧的物品位置的感知能力,健手越过中线,反复拿取忽视侧的物品;④对结构失用患者可采取搭积木、绘图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1.2.3 功能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的生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由专门训练的护士进行床旁指导,每日持续30 min,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①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主要根据患者的语言障碍类型进行训练,若患者为运动性失语,护士应面对面地教患者说话的口形,反复地进行训练以强化患者的记忆,若患者为命名性失语,护士应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有意识地反复说出事物的命名,通过听、说、读、写并重的方式让患者做到记忆的深化。在整个语言的训练过程中,应当让患者多说,以避免发声器官因长期失用导致萎缩。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个体化的训练,其中包括步态的训练、活动精细协调训练,帮助患者树立“我能行,我可以”的信心。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护士手把手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督察,主要是刷牙、拿筷、握勺、洗脸及穿脱衣服等活动,让患者反复多次进行练习,深化记忆,提高活动灵敏度,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渐帮助患者获得日常活动基本能力。

1.3 观察项目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4周末给予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临床痴呆量表(CDR)、韦氏记忆量表(WMS-R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进行评分,并做好记录对比。其中MMSE适用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筛查工具,MMSE共19项,MMSE总分和患者CT的脑萎缩程度呈正相关,其评分标准为:分值≤22分且>15分为痴呆,≤15分为严重痴呆;HDS用于检测患者的抑郁状况,总计11项,其中包括定向力(2题)、记忆功能(4题)、常识(2题)、计算(1题)、物体铭记命名回忆(2题),其评分标准为:HDS总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 20.0软件进行统一处理,数据的表达形式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取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取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干预后的各量表评分与干预前相比,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在干预后,仅MMSE、CDR 、HDS和 FAQ评分相较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评分项目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在干预后的各项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患者的脑卒中事件近年来的报道层出不穷,而在此基础上所引发的VD逐渐成为医务人员所关注的焦点话题。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根治VD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这也为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性基础。鉴于这个理论,患者可通过一定强度的运动、记忆与学习使患者的脑区出现明显的结构可塑性变化,即可以促进突触的形成,又可以选择适合其行为需要的突触链途径,最终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记忆力、思维力与行为[5]。

在西方国家中,对于老年VD患者的护理病房体系建立得相当完善,而我国对这方面的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护理措施的引进和改良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综合康复护理逐渐成为神经内科的护理新宠,故在我院中神经内科中也引进该方案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VD患者由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减退,加上周围人群对其疾病的不理解性,难免会使患者感受到孤独感,在无形之中导致其负性情绪的出现。伴随着不良情绪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其自身心理健康,更是会影响治疗依从性,对病情的好转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所以,针对这类患者,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大,通过心理护理,在拉近护士与患者之间距离的同时,借助多次交谈的方式可使患者对事物的记忆起到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由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在定向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计算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所以采取智能认知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护理措施,通过对记忆力障碍患者和失用、失认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案加以反复训练,促进有利于其生活习惯的突触形成,最终提高其记忆力并训练认知能力。同样的,在患者的功能训练方面,通过具有一定强度的方法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使患者的行为功能从简到繁,循序渐进,进一步深化其突触链的行为,并有效地改善行为功能。

在本次调研中,研究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待第4周末,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其预后效果更优,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结果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大致相符[6]。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VD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方案,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改善其认知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临床效益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秋敏,吴海珍,汤红,等.强化护理干预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243-3246.

[2] 杨丽红.综合康复护理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49-151.

[3] 于红静,陆新容,钟玉群.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6):12-14.

[4] 刘孟花.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录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69-71.

[5] 胡荣东,雷畅,胡泊.老年脑卒中患者后遗症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9):88-89.

[6] 钟玉群,陆新容,于红静.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在老年痴呆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1,32(20):2754-2755.

[7] 江皋轩,崔梅,柴振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血管性痴呆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105-106.

[8] 聂莎,伍洁云,谭焕君.3R强化护理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5):54-55.

[9] 钟瑾.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32-33.

[10] 潘敏,陈杏红.乙酰谷酰胺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119.

[11] 吴曙智,叶华,郑翔.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22-23.

[12] 范琳娜,赵雅军.血管性痴呆107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147.

第4篇: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呆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11-01

中医学对该病早有认识,相当于心神失常、善忘、呆病、痴证、类中、郁证等[1]。《景岳全书・杂证谟》:“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多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2]中医学对老年呆病的病因病机已有较全面的认识,认为该病多因年老体衰,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或情志失调,肝气郁滞,克伤脾土;或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蒙蔽清窍;或肝肾阴虚,虚阳上扰神明;或气滞或气虚致瘀血或痰瘀互结阻于脑络等成为痴呆。本病包括西医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脑叶萎缩症(Pick氏病)、正压性脑积水、脑淀粉样血管病等,但不包括老年抑郁症,老年性精神病等[3]。

1老年呆病患者的护理难点

老年呆病以认知、记忆、计算、空间及时间定位能力障碍为主要表现,其在护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1.1沟通困难。患者记忆力减退,谈话思路中断,尤以近期记忆力减退明显;计算、理解、判断、逻辑能力差;情感脆弱、无故发脾气、易激怒;性格固执违拗、行为退缩、睡眠障碍等,导致患者沟通能力下降,难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

1.2生活自理缺陷。自理能力上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行走、如厕、沐浴、个人卫生等需要他人帮助;重度患者行为能力丧失,长期卧床,不语,二便失禁,生活完全需他人照顾。

1.3服药依从性差。由于患者记忆力、智力、情绪均有不同程度上的障碍,经常发生拒服、错服、漏服或重服药物事件,具有一定的医疗隐患,需要医护人员和家人耐心指导和督促。

2护理措施

2.1提供安全环境,防止跌倒、坠床。首先在入院时要做好安全宣教工作,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专门设计防跌倒坠床告知书。对轻度痴呆病人,护士反复向病人逐项宣教,床头悬挂醒目的防跌倒标志以便时刻提醒病人自我督促。对中重度病人,除适当宣教外重点向家属或陪护说明。病区地面平稳,卫生间有防滑垫,浴室、走廊有扶手,病房布局合理尽量简单,鼓励病人活动时寻求帮助,防止跌倒,对卧床病人予以24小时架设床档,有躁动者予保护性约束,约束期间应定时观察病人的血液循环情况,做好交接。

2.2心理护理。情志改变是老年呆病的重要的疾病特点之一,常出现多疑、自卑、孤独感、幻觉、妄想及攻击性强等情志改变,此时应该告知家属这些症状是由疾病所致,家人及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理解。鼓励患者多与医护人员、亲朋好友交往,从思想和情感上尽可能的沟通,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掌握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目的和计划与患者个别交谈,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顾虑,让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4]。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爱好和兴趣,投其所好,让患者多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静心少思,避免过分、不正当的思虑,进入恬淡虚无的境界,淡泊名利,以此来调节患者的情绪而起到治疗作用。

2.3饮食调护。首先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足够食量和营养,饮食清淡,饥饱适宜。予易消化、低脂肪、低盐、充分蛋白质、维生素饮食、忌烟酒,少食肥甘厚味。其次可适当增加具有健脑益智滋补肝肾、填髓健脑作用的食疗之品,如核桃、黑芝麻、山药、花生,鱼肉,鸡蛋,香蕉等,有益于缓解痴呆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4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病人在使用锋利的物品,如剪刀、指甲钳、剃须刀时应给予指导并协助。输液结束后及时收回止血带和针头,放入专门的容器内处理。病区内的药物、器械、锋利物品等要放置固定地点并加强保管。每班认真交接,清点实物,加强安全检查,严防危险物品带入病房,护理人员每日扫床时要检查病人有无收藏药品、绳带、锐器等危险品,防止病人自伤或伤人。

2.5康复功能训练。

2.5.1生活能力训练。大多数老年呆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轻度呆病患者,鼓励其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如清理个人卫生、进餐等使之逐渐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鼓励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练习气功、太极拳等,避免过逸恶劳,使其与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接触,减轻精神衰退。对中度、重度痴呆患者,帮助和训练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如进食、穿衣、如厕等。经过反复强化锻炼,使其尽可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2.5.2智能训练。不断反复强化脑力活动,有助于延缓大脑功能衰退。协助患者一起回忆并叙述有趣的往事,以强化语言和记忆功能,让患者记住家人的名字、地址、电话等内容,分成多个小部分逐个重复训练,再逐步汇合。根据患者病情和文化程度,训练他们进行数字排列和简单数字运算,由简单到复杂反复训练,帮助患者提高智能[5]。

2.5.3非药物疗法方面。采用关元、气海穴、双足三里、双肾俞穴益智散贴敷以补肾填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调节胃肠功能、防病健身、抗衰延年,提高临床疗效。

2.6院外健康指导。老年呆病的防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院内及院外的共同努力。院外健康指导非常重要,医护人员要与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反馈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家属照顾患者日常生活的方法及遇到特殊问题的应对措施。使家属尽快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法和技巧,给患者营造一个安全、温馨、愉悦的家庭环境。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以防走失,对行动自如的轻度痴呆患者,口袋内放入写有姓名、病情、地址、联系电话的安全卡片。嘱家属对老年呆病患者要密切注意其情绪、饮食、起居、二便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注意药物使用与保管,及时提醒和耐心劝导患者按时服药,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目前,老年呆病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及家庭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庞大的老年呆病患者群体,在目前诊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老年呆病的护理已经成为延缓痴呆的进程,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人性化的关怀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民.老年痴呆肾虚痰瘀病机浅析.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07-1808

[2]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0-186

第5篇: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 老年痴呆症;社区护理干预

我国是世界老龄人口数量最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老年人大多生活在社区,家庭中,他们是比较脆弱的人群,容易因衰老而多病,这些老年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 老年痴呆症

1.1 发病特点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由于脑功能出现障碍而导致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会使患者的智能出现缺失现象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显著降低[1]。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病性症状,有失语、失用、失认或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

1.2 分期 早期出现近事记忆力明显减退,固执自私,孤独淡漠,情绪急躁易怒,语言罗嗦,睡眠节律改变;发展期病情进一步发展,远事和近事记忆均受到损害,智力活动全面减退,很容易迷路,自理能力明显障碍,呈现明显痴呆;后期患者进入全面衰退状态,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严重痴呆后,外貌苍老,肌肉萎缩。病情进行性发展,最后卧床不起,常因褥疮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引起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1.3 转归 老年痴呆症病程长,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患者多选择社区家庭病床治疗,做好痴呆老人的社区护理干预,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家属和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2 社区护理干预

2.1 基础护理干预 反复训练患者料理衣着、梳洗、刷牙、大小便、饮食等,卧床及大小便失禁要保持整洁、干燥,多翻身防止发生褥疮,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让蒙头睡觉。

2.2 安全护理干预 老年痴呆患者易出现痉挛、震颤麻痹、共济失调、行走站立困难等症状,很容易跌伤,特别是对中、重度痴呆症患者要处处留意其安全。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以免迷路、走失;行走时应有人扶持,以防跌倒摔伤;家里的危险品如药品、化学品、热水瓶、电源、刀剪等危险品应放在安全、不容易碰撞的地方,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3 饮食护理干预 合理搭配营养,应给予均衡、多元化膳食。多吃鱼、豆制品、牛奶、新鲜蔬菜、水果;吞咽功能不良的患者避免进食坚硬、粘滑的食物,避免噎食;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避免食物残渣存留,诱发感染。

2.4 心理护理干预 对老年痴呆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较药物治疗更为重要[2],应充分尊重关心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耐心倾听,顺从老人的意愿,要亲切、礼貌地接待患者,使病人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护理人员应像护理婴幼儿一样,给他们以百般关爱,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服药护理干预 加强药物保管,药物必须有护理人员来管理,病人在护理人员的监护下服药,按顿送服,必须确定其吞服后方能离开。吞咽困难及拒绝服药者必要时进行灌服。

2.6 健康教育 老年痴呆症患者住院治疗是短暂的,患者后期的恢复多以居家治疗为主。家属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家属同时也是患者最亲密的人,因此,家属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的发展,对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干预有重要意义。

3 小 结

目前,老年痴呆症尚无根治办法,且病程漫长。特别是中重度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对社会和家庭形成沉重负担。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8811万老年人中有200万-740万老年痴呆患者[3]。针对这些特殊患者群体,只有通过社区护理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高危行为发生。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护理人员存着专业技术低,知识老化,护理发展缓慢且社区护理人员少等现象。因此,首要问题是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老年痴呆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护理技能培训,加强学习心理学、老年护理学、健康教育、人际沟通等知识的培训。

由于我国的老年福利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大部分病人是在家中由家人照顾,老年痴呆患者迫切需要家庭护理指导。通过以上护理干预,使社区护理人员与家庭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沟通更为有效,使家属也掌握了一些关于老年痴呆症的知识及护理技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葛勤.老年痴呆症患者护理体会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9(5):68.

第6篇: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痴呆;老年人;土家医;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070-02

土家医认为老年痴呆多由涎阻、血瘀、肝火、脑髓空虚等引起“脑衰”征象,出现“老小型”性情和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言语不对,算数不准等表现[1]。由于老年痴呆病位在脑,病程为渐进性发展,表现在神志,出现的症状呈慢性持续性的各种各样的精神功能减退或消失,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现代医学把老年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继发性痴呆四个类型,认为“痴呆”是后天获得的,是慢性持续性的,是在病人意识清楚情况下出现的,是在器质性疾病基础上脑功能弥漫性紊乱引起的,是一个综合征,是可以治愈或改善的。根据近期有关统计,全球每7秒钟就新增1名老年痴呆患者,他们在承受不幸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在21世纪,人类必须应对老年痴呆带来的巨大挑战。因此,在护理方面需进行系统性、持续性的干预,寻求有效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1 老年性痴呆传统土家医护理模式和服侍技术

在传统土家医学中,医、药、护为一家,其服侍技术为医生所掌握,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也进行了护理。在医嘱中开了方药,也给患者或家属传授了服侍方法,实现了生活护理、特殊护理和社会护理,使老年痴呆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干预,阻断了病程的进展,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之重新走入社会,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1.1 老年痴呆土家医传统的护理模式

老年痴呆土家医护理模式可归纳总结为家庭护理、社会护理和医疗护理的模式:家庭护理,古称“家里服侍”。服侍的内容包括基本护理、生活护理、精神护理等;社会护理,古称“关怀服侍”。服侍的内容包括心理护理,情志护理等;医疗护理,古称“治病护理”。服侍的内容包括服药护理、推摸护理、针灸护理、功能护理等。

以上三种模式构成了土家医对老年痴呆服侍的基本模式,体现了人性化服侍主要特色。

1.2 老年痴呆土家医传统服侍技术和方法

老年痴呆土家医传统服侍技术有常规服侍技术、心神服侍技术、肢体语言康复技术、治疗服侍技术,共同构建了老年痴呆土家医护理技术体系。

1.2.1 常规服侍技术老年痴呆是一种心神类疾病,主要表现为人格、智力、学习记忆、推理判断、心理等方面的异常,所以,常规服侍主要包括注意清洁卫生,帮助患者清洗头发,清洗口腔,清洗全身皮肤,搞好日常生活照料,测简易智能、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活动等。

1.2.2 心神服侍技术老年痴呆的核心症状是记忆障碍、认知障碍和人格障碍。常见有躁狂、妄想、偏执、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计算学习降低、情感不稳、易激惹、冲动、激怒、情绪低落、悲伤、无情、多疑、嫉妒、固执、幼稚、自私、行为无目的、古怪等表现。针对记忆、认知、人格障碍出现心神方面症状,主要做好心理服侍和情志服侍,尊重患者,用轻柔、温和的语气,切莫与患者抬杆、计较。尽量满足病人的生活需要,态度和蔼,认真听取病人的陈述,认真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对病人耐心,多体贴、多关心,积极配合医师治疗,消除患者忧郁、低落的情绪。

1.2.3 治疗服侍技术老年痴呆属土家医“脑衰”病范畴,要治好此病相当困难,但选择一些补脑、益智、调神、定志等的药物和方法,能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土家医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把老年痴呆分为脑髓空虚、痰涎阻窍、瘀血阻络、肝火上犯四个常见类型。脑髓空虚型,症见头昏耳鸣,记忆减退,遗忘、幼稚、精神萎靡、腰酸腿软,四肢无力,舌淡,脉细弱,治以补脑益智为主,常见药物有:地杉、灵芝、白三七、孩儿参、八月瓜、牡丹七等;痰涎阻窍型,症见头昏头闷、情绪低落、悲伤无情、多疑嫉妒、耳闭,舌苔滑腻或黄腻,治以豁痰开窍为主,常用药物有:水菖蒲、胆星、法夏、陈皮、白果等;瘀血阻络型,症见错构、行动无目的、妄想偏执、自私、头痛头胀、四肢麻木或偏瘫,舌紫暗,脉细涩,治以活血通络为主,常用药物有:血三七、三百棒、血当归、蚂蝗、土虫等;肝火上犯型,症见躁狂,易激惹愤怒、冲动、口干口苦、头晕目眩、面红耳赤、舌红苔黄干、脉弦数,治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药物有:紫花龙胆、黄珠子、水竹、水黄连等。

另外,可斟情选用药浴、头熨外治法,促进智力康复,增强记忆力。做好药疗护理,特别是在家煎药者,一定要仔细交待家属煎药及服药的方法,并随时跟踪,交待清楚,有什么反应及时与医师、护师联系,及时解决。

1.2.4 肢体、语言康复技术老年痴呆除记忆、认知、人格障碍症状外,常伴有失语、失用,如语言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对语言、身体康复至关重要,土家医对语言、肢体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康复方法。

语言障碍,为脑窍不通所致,表现首先是找词困难,随后命名不能、错语,继而出现失语,进而出现重语,最后发出不可理解的声音,终至缄默不语。采用“药包”热熨头部、咽喉部,药物多选用芳香开窍的水黄蒲、隔山香、水菖蒲、麝香等,同时也可用银针刺百会、耳尖、角孙、廉泉、哑门等穴,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平时帮助发语,服侍者领读,嘱患者跟学,加强发音功能训练。

失用,为肢体经络不通所致,临床表现为已熟练掌握的技能丧失。轻度有不能用筷子、扣衣、系鞋带、穿衣裤、洗澡、剪手指脚趾甲等日常生活动作;重度不能上下床和站起,失去生活能力。对失用患者,常用银针刺四肢有关穴位,上肢多选用曲池、外关、内关等穴位;下肢多选用风市、委中、膝眼、足三理、三阴交等穴位。一般多用药浴四肢,常选通经活络祛风的伸筋草、七架风、血通、钻山风、活筋草等药,水煎取汁浸足或温药液外洗下肢上部,上肢上部。平时服侍者可推、捏、抹四肢肌肉,达到理筋的目的。对重度患者帮助活动四肢关节,多做曲伸运动,防止关节僵直,对轻度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锻炼、陪走锻炼等。

2 老年痴呆土家医护理干预模式和技术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土家医护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出现了新的内容,传统的服侍技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在继承传统的有特色的方法外,还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老年痴呆土家医护理模式和方法。本项研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1月22日颁发的《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以下新的护理模式和方法。

2.1 新型老年痴呆土家医护理模式

构建居家护理、老年公寓护理、医疗机构专业护理三位一体的老年痴呆护理模式。构建居家护理为基础,老年公寓护理为依托,医疗机构专业护理为补充的新型护理体系。

2.2 新型老年痴呆土家医护理方法和措施

对老年痴呆护理采用分级护理,根据不同阶段实施不同居住地和相应的方法。

初期,即第一阶段病人以早发现、早干预为主,居住在家,采用居家护理模式,要鼓励患者尽量参加社会和日常活动,包括脑力和体力活动,这样有助于维护和保留病人的社会和日常生活能力,延缓智能衰退的速度。对伴有抑郁、焦虑、妄想等症状的病人,家庭或社区医生给予心理护理。

中期,即第二阶段病人,多有空间定向障碍,生活部分不能自理,主要是防走失、防意外,对于白天家中没有人照料的,要住老年公寓,需陪护人员进行照料(农村住老养所、社区住老休所),进行老年公寓护理,由通过专业训练的陪护人员进行护理,社区医院护理人员定期指导,社区医生定期检查和指导用药。此阶段病人在家居住或老年公寓居住,应在病人身上携带必要的身份证明和联系方式,以防意外。在药物治疗护理上,要提醒病人按时服药,进行早期干预,对数学模糊患者,照料人员要把每次服用药物送到患者口中,服下后离开。此外,按医嘱给予相应的食疗,如:多吃水果、蔬菜、豆类等,以延缓脑功能衰退。

晚期,即第三阶段病人,大多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专人照料,应定时翻身、拍背,预防睡疮和预防受凉及下身疾病。原发病不重者需住社区医院;对原发病重,需住专业医院,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语言功能障碍和肢体失用患者要进行语言、肢体康复训练和锻炼,配合药物、针灸、药熨、药浴,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促进语言、肢体功能的康复。

3 小结

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1.3%。老年痴呆65岁以上患病率为3%~8%,80岁以上为30%以上,我国现有约7 000 000~8 000 000患者,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长。针对中国老年性痴呆患病率高、致残率更高,公众对痴呆的知晓度低、就医比例低、治疗率低、科学护理更低的特点,政府部门予以了高度关注,卫生部部长高强、副部长将作君先后就此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对老年痴呆患者提供入户护理,陪同看病和日间照料等社区护理服务,政府还将加强对老年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技能培训。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1月22日作出《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积极探索和实施‘爱心护理’等工程。从老年预防保健入手,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出行安全和起居方便的环境。”对老年痴呆患者目前尚难治愈,但早发现、早干预能够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属和服侍者的护理对痴呆患者尤其重要,有时甚至比药物更有效。

我们通过对老年痴呆土家医服侍模式和传统技术方法发掘和整理研究,结合现代社会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提出新的模式,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发扬土家医特色的服侍方法,提出分阶段分期护理措施和方法,为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开辟了一条有益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7篇: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家庭;护理

老年性痴呆是一组病因未明确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缓慢不可逆的进展(2 年或更长)以智能损害为主[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显著延长,高龄老人的增加,使老年性痴呆症的患者也在不断的增加,至今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愈此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老年性痴呆患者700 万人之多,并且每年平均还有30 万人加入这个行列。由于我国老年人中基数过大,而社会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保障力量不足,社会护理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机构尚不健全,因此绝大部分老年性痴呆患者由家庭照顾。据《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的调查显示;在城市有98.1%的老人是由家庭养老,仅1.9%的老年人由社区组织照料,因此积极开展探讨家庭护理对策,对提高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 年1 月~12 月,共收治老年性痴呆患者54 例,均符合CCMD—3老年痴呆诊断标准。男34 例,女20 例,最低年龄64 岁,最高年龄95 岁,平均年龄76 岁,临床表现为早期18 例,中期30 例,晚期6 例,中重度患者均合并4 种以上其他躯体疾病。病情稳定出院后即给予随访并进行家庭护理指导,开始每2 周1 次,3 个月后每月1 次,以后每3 个月1 次。结果:除2 例重度患者外,其他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显著性提高。

2 临床表现

2.1 记忆障碍

表现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特别是数字、人名、地名和常用的术语[2]。特征:是近期记忆障碍,计算速度变慢或计算出错,到后期对最简单的计算也不能进行,甚至连自己的年龄及孩子的名字都说不上来。如:做菜时已放过盐却不知放过没有;买菜是挺简单的账算起来很费力,甚至根本不会算了。

2.2 思维和判断力障碍

患者智能活动下降,空间定向障碍,伸手取物抓空或伸手过远碰倒物品,饮食不知饥饱,出门不知回家、迷路。如:不知家住哪里;不知道时间、地点、季节,分不清家庭成员,丧失时间概念。

2.3 性格改变

多数患者出现性格特征的变化[3]。如:坐立不安、烦躁多疑,易激动、淡漠或欣快,出现错觉、幻觉、固执、孤僻,时间概念模糊,不修边幅,个人兴趣与社会活动范围缩小,有些患者对收集破烂有兴趣,也有患者有性行为异常、暴力行为及破坏物品的行为等。

2.4 语言障碍

交谈困难,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由于记不起要表达自己意愿的所有词汇,使之不能讲完整的话,严重者表现为失语。

2.5 情感障碍

患者常表现为呆滞,正常人有的高级情感活动,如:责任感、荣誉感、道德感、羞耻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行为怪异、偏执、情绪不稳,无目的漫游,发作性暴怒,甚至有攻击、破坏倾向。

3 护理

3.1 做好心理护理,控制痴呆的发展

患者保持愉悦的情绪,对维持和促进其精神健康和预防老化有积极作用,由于老年性痴呆患者智能处于衰退状态,并有不同程度的性格改变和心理障碍,做好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帮助。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要有意识地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要选择精神、情绪稳定的时候来进行沟通,注意态度亲切、语调平稳,说话简短。当患者做出错误决定时,应转换话题,不要立即去指责、禁止;因为指责、禁止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适当“放纵”的效果,往往要比简单的限制效果更好;注意尊重患者,对于患者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害患者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以免患者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行为,更不能因为患者固执、摔打东西而进行人格侮辱或采用关、锁的方法来处理,应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因为压抑、消极情绪和精神刺激是痴呆进一步的催化剂,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欣赏的态度去发现和挖掘患者现存的能力,协助和鼓励患者去做每一件事情。

3.2 生活护理

3.2.1 痴呆患者在卫生、饮食、大小便、起居等日常生活方面,自理能力差,需要家属督促或协助,对轻度痴呆的患者要安排合理而有规律的生活,在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的前提下,要求他们按时就寝、按时起床。

3.2.2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感染的机会。

要求勤剪指甲,定期洗头、洗澡,勤换内衣、被褥等,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患者增添衣物,衣物要选择易穿脱的,被褥常晒太阳,居室常开窗换气,但不宜时间在太长,避免着凉。

3.3 口腔及皮肤护理

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尤其是晚期卧床不起的患者,更应保持口腔清洁,不能自己刷牙的患者,协助其饭前饭后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床褥保持干燥、柔软、清洁、无皱,对皮肤受压迫部位和骨隆突处进行按摩,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褥疮及感染的发生,必要时给予气垫、气圈等,要根据病情,做好肢体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防止关节挛缩,肢体强直畸形。

3.4 睡眠护理

痴呆患者往往有睡眠障碍,对睡眠倒错的患者,白天尽量减少睡眠时间,让患者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晚间入睡时,周围环境保持安静,睡前用温水洗脚,避免进行刺激性谈话或观看刺激性、恐怖性电视等,禁止给患者饮酒、吸烟、喝浓茶,以免影响入睡。对严重失眠者,可咨询医嘱给予药物辅助入睡,夜间不要让患者单独居住,以免发生意外。

3.5 环境护理

对老年性痴呆患者,不能用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去强行限制,而应去创造适应患者的舒适环境,因为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交流能力和处理外部刺激的能力都存在缺陷,为患者准备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使之安全、安静,用物相对固定,患者经常去的地方有明显的标志物,利于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3.6 安全的护理

3.6.1 对中重度痴呆患者应更加关心,帮助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要事事留意其安全,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以免迷路走失,最好随身携带一张写有患者姓名、年龄、地址、联系电话的安全卡,以便患者意外走失,知情人与家属取得联系

3.6.2 痴呆患者行走时,应有人扶持、照顾,卫生间安装扶手,以防患者跌倒摔伤、骨折,让患者穿轻便、舒适、合脚的软底鞋,对居住在高层楼房的痴呆患者,更要注意防止患者不慎坠楼的事情发生。

3.6.3 尽量不要让患者单独承担家务,如:做饭,以免发生煤气中毒、火灾等意外,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放在其看的见、容易找得到的地方。

3.6.4 家里的药品、化学日用品、剪刀、灭鼠药等,都应收藏好,放在安全,患者不容易拿到的地方,防止患者自杀或意外事故的发生,最好时时处处不离人;对有严重特殊行为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尽量避免外出活动。家属及陪伴要了解用药目的、服药方法、识别有效期,注意防止药品吸潮变质。家属和陪伴需及时的提醒和耐心劝导其按时服药,服药时体位应以坐位为好,避免发生呛咳现象。

3.7 饮食护理

患者除特殊情况均应与家属共同进餐,当患者出现拒食或暴饮暴食应观察进食情况,进食速度要慢,不宜催促,以防噎食。鼓励病人多饮水,定时进食,保证足够水份和营养,提供无骨无刺易吞咽、易消化含丰富蛋白质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豆浆等。脂肪含量要低,为防便秘可常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粗纤维食物,另要戒烟限酒。

3.8 注意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痴呆患者反应迟钝,不知冷暖和危险,容易发生躯体疾病,患病后又不能诉说身体不适情况,所以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要注意观察其神志、意识、饮食起居、二便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患者常因合并严重的躯体疾病而死亡。

3.9 延缓衰退

3.9.1 由于病人智能缺失、记忆、理解、定向、情感、以及行为、动作等都发生障碍,故应加强生活自理能力。如:吃、喝、洗、漱、穿衣都需要不断的训练且要反复的加以指导,以延缓精神衰退的进程和提高智能。

3.9.2 组织患者参加简单、易行的体力锻炼。由简至繁,开始做些简单的劳动操作[4]。如:打扫卫生、浇花种菜。如果病情较轻,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参加一些手工活动或者画画、书写,练太极拳等。通过文体活动,培养病人与现实接触,加强记忆力锻炼,尽可能多活动以维持和保留原有的能力,延缓衰退的速度。

总之,老年性痴呆患者住院治疗,的确能得到比较系统到位的护理,但是这类患者的病程一般较长,长期住院会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并且这类患者长期住院也不适合有限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出院后因得不到有效护理,而使病程进展加快、并发症增多的情况常常发生。患者家属也因为对老年性痴呆病的知识及护理信息获取不足,当患者出现行为异常、人格改变时,家属不能理解,无法对应而感到困惑。

通过进行老年性痴呆症的家庭护理方法的指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老年性痴呆症的预防知识及发病过程,掌握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方法,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这样不仅能提高家庭护理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也能缓解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3版,2001:32.

[2] 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M].1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

第8篇: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精神障碍 女性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45-0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9月,我院共收治女性老年精神障碍患者43例,年龄60-92岁,平均年龄65.5岁。病程最短两个月,最长二十年。临床症状中以幻觉、妄想较为突出,其次是行为、记忆、智能障碍。43例病例中,有34例伴有躯体疾病,占79%,躯体疾病以心血管,呼吸,脑血管等系统为主。

1.2 护理问题 有冲动伤人行为可能的有13例;行走步态不稳21例;治疗不合作有19例,主要表现为不愿服药,拒绝输液,拒绝测量生命体征; 43例病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有12例,多为头晕、性低血压、便秘、流涎,行走不稳,吞咽困难等。

2 护理

2.1 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

病房内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地面铺木地板或防滑地砖,病床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着地为合适,病房内物品应简洁,不能有危险物品。洗漱间和厕所有明显的标识,光线较亮,有扶手等一切方便老人的设施。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期患者,睡眠障碍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利于入睡的环境尤重要。

2.2 加强心理护理

一般来说,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特点,是由于大脑皮层萎缩,功能衰退,引起认知障碍和性格变化,各种感官反应迟钝,表现为孤僻、多疑、固执、说话嗦、生活懒散、行为幼稚、智能和记忆力减退等。护士应针对病人这些情况,运用恰当的护理技巧和措施去解除病人精神上的痛苦。尽量使患者感到有人关心和照料,使患者心情舒畅,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减少患者恐惧感和不安全等因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还必须熟悉每个患者的病情,注意观察她们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兴趣和爱好,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护理过程中,要多与患者接触,并主动介绍自己,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态度和蔼诚恳,工作耐心细致,并要爱护和尊重她们,尽量满足合理要求,不要伤害其自尊心,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宽慰。

2.3 注意安全护理

老年期精神病人体质差,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步态不稳,老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差及在情绪激惹、抑郁或意识模糊状态下,可能发生各种各样如跌伤、自杀、伤人、噎食等意外。因此应密切巡视、细致观察病人的动态,尤其夜间病人睡眠时,夜间由于病人免疫功能相对下降,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血液流动减慢等原因,若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时,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及各种并发症加重的情况。为防止这种意外发生,应密切加强巡视,细心观察。病房内严禁放置危险物品,每天要检查清除,有严重抑郁情绪者不应独处一室,应置于大房或易于监护的病房。一些步态不稳者,到室外活动及上厕所、洗澡要有专人陪同。对一些抢食、药物反应而吞咽困难者,饮食要个别护理,防止发生噎食。在执行各种治疗时应仔细核对,对特殊和重点病人要床头交接班。

2.4 认真做好生活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一些精神衰退和痴呆患者,更丧失自理生活的能力,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不会洗漱、进食。因此,生活护理是老年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重点,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皮肤和口腔的清洁。(2)注意患者的排泄,保持大小便通畅。(3)要细心照料患者的饮食营养和水分的供给。

2.5 做好药物治疗的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常合并一些躯体疾病,往往要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对老年人用药要特别注意。在执行医嘱时要认真查对,发药过程中,要认真核对,确保患者将药服下。其次要细心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药物副反应。

2.6 积极组织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

工娱疗活动是精神病患者症状稳定后或康复期的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尤其对老年期的精神病患者,通过适当的文体活动,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转移注意力,缓解症状,对预防和延缓思维、智能、记忆的衰退起一定的作用。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病情和兴趣爱好,积极组织患者进行工娱疗活动。

3 讨论

总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躯体合并症较多,由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减退,对躯体疾病反应迟钝,不能正确描述临床症状,出现躯体并发症时症状不典型,使病情变得隐匿,给诊断带来了困难。因此,护士必须具备全科专业知识,以提高护理质量,对疾病要有预见性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范文

Liao Xuemei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 442000)

(Affil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Hubei Medical College,Shiyan 442000,China)

摘要: 针对医院老年人才心理变化的特点,依据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挖掘老年人才潜力,创造应有的价值,继续发挥余热减缓智力衰退,从而有效地维护老年人才的身心健康水平,使之愉快的渡过晚年。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ntal changing of old talent in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cor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the hospital should rational use human resources, tap the potential of older talent, create their value, continue to bring extra power of older talent into play and to slow mental decline, thus effectively safeguar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older talent to spend their remaining years in comfort.

关键词: 医院 老年人才 心理 健康维护

Key words: hospital;old talent;psychology;health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B8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300-01

0引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同时许多大型三级甲等医院老年人才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医院老年人才(尤其是坐门诊的老专家)是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的一块招牌,同时也是提高医院就诊率、住院率的关键。如何让这些医疗界的老年人们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使他们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并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业绩,维护老年人才们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1医院老年人才的心理特点

进入老年期,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为明显。这一时期随着生活能力的下降,身体状态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医院老专家们也不例外。这些变化使老年人才心理呈现出一些特征。

1.1 消极情绪增多医院绝大部分老年人才从前都是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有的甚至担任过分管医疗业务工作的院级领导,由于不在担任行政职务而突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圈子和生存目标定位,内心的空虚和失落感增强,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愉缺乏、焦躁易冲动、疑心重、精神运动迟缓等情绪性症状和食欲下降、失眠等躯体性表现。

1.2 智力的部分能力减退智力是人的认识与行动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操作能力五大要素所构成。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最重要心理条件。到了晚年,智力还能保持相当高的水平,但开始有所缓慢的衰退。老年智力衰退的速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且智力的不同要素衰退的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医院老年人才的智力水平往往衰退的比较缓慢。

1.3 统觉发达,判断准确多数老年人统觉发达,运用一生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导后来的实践,可以周密思考,更深切地认识当前事物,准确判断,避免失误。

2医院老年人才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

2.1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和组织获得帮助与支持。社会支持可分为客观的实际支持和主观的体验到的情绪支持。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冲突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也是老年人才发挥作用的基本平台。依据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针对医院特殊环境可以重新返聘一些医疗技术过硬、知名度高的退休专家坐诊或在临床担任技术主任,让他们继续在工作岗位发挥余热。因为医院老年人才阅历广、临床经验丰富,思考比较周密,对疾病的诊断善于比较与鉴别,判断较准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另外医院老干科工作人员要多注意和他们聊天,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要乐意听他们说,要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被忽视,不是因为生理和机能减退而被社会遗忘。

2.2 合理应对生活事件应激源为了保持身心健康,医院老年人才可采用下列方法应对各种生活事件。首先要远离应激源:如丧偶、自己患病、生活习惯的改变、亲人患病、家庭生活问题(包括经济困难、家庭关系不和等)。同时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与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接触,可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好的适应环境,避免不满和愤怒等应激状态。其次是合理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当面临不良情境时,若能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可有效降低心理紧张度和不良情绪。另外,如果遇到一些不良的生活事件不宜冥思苦想、发愁、哀叹,而应通过散步、打球等有一定强度的活动宣泄不良情绪。

2.3 多方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保障”是当今全球老龄事业的行动纲领,更关注大多数健康老年人(老年人才的主体)的心理状态及其维护。并且应该进一步完善关于老年人的心理的法律法规和多建立一些机构,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生活保障和为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机构。其次,应充分调动好老年人才的积极性,能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创造出最大的工作业绩,甚至还会产生“奇迹”。

3小结

老年期已经不再是人生短暂的一瞬间,它占到人生的1/4-1/3的时间,如何走好人生最后的历程,保持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医院老年人才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更应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健康地生活。这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