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范文

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精选(九篇)

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

第1篇: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下中职力学基础教法初探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当前社会的一个发展比较成熟完善的传统专业,,同时也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有着无限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学基础已经成为建筑工程、道桥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工科类专业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所以学本专业的每一个学生必须学好专业基础课——《土木工程——力学基础》。但我们都知道中职学校学生是经过参加中考层层选拔后剩下来的学生,再说前期数学和物理没学好,在学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有很大困难,许多学生的基础查、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觉得枯燥无味、以为这门基础课对建筑工程专业没有多少帮助、就忽略了这门课程、甚至不感兴趣,力学基础差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中职《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教师,本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革《建筑力学》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切实研制出合理的教法,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有信心地去学好《土木工程——力学基础》,下面就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新课改下的几点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我的《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游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分组教学法。

一、游戏教学法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无比的兴奋中,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如:在学力平衡公理时,采用了这两个游戏:

游戏1:单腿站立 游戏2:单指顶球

【结论】:让学生通过游戏分组讨论得出二力平衡的公理: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使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游戏的方法,知识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切入知识点,提高对新知识学习的亲切感;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并且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二、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比如:在学习作用与反作用公理时我就采用了讨论教学法。具体如下:

【交流与讨论】女生现场演示单腿站立(配合导学提纲)

师:这位女生受到W和FN力是什么关系?

生:二力平衡。

师:凳面对女生的支持力FN和女生对凳面的压力FN,又有什么关系?

【导出概念】: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再通过活动:比比谁的眼力好?

【学生讨论】【老师补充引导】【得出结论】

师:二力平衡和作用与反作用这两个公理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有本质区别:二力平衡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讨论,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指相对于抽象的说教的教学原则或方法,具体地讲有图文并茂教学法,利用挂图法,实物演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现场参观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等。比如说在学习平衡的概念的时候,我采用直观教学法,给出平衡图片:

师: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状态?(PPT播放图片)

静止桌上的花瓶,静止的岩石,匀速行驶的列车,匀速起吊货物的起重机。

生:平衡状态。

【导出概念】:平衡状态的概念:是指物体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以“疑”激趣,知识来源于生活,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将生活中熟悉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动机。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土木工程——力学基础》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比如在学习《木秤的制作》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4组,每组学生中都有A、B、C、三层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制作

步骤一:尝试制作(成品秤)

步骤二:理解制作(原理)

注意一:找出重心点 注意

二:求出零起点注意三:刻出秤花点(标准砝码)

步骤三:归纳总结(步骤)

挂好吊钩点找出重心点 定下秤纽点  求出零起点 刻出秤花点

我把学生分成A、B、C三层,A层要求会制作一种刻度的木秤;B层要求在理解木秤原理和制作步骤的基础上,会制作二种刻度木秤的制作;C层要求在充分理解木秤原理和制作步骤的基础上,不仅能熟练准确地制作二种刻度以及更大刻度的木秤,还要求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实践证明,在中职《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分组教学法,不仅全面贯彻了国家关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去学好《土木工程——力学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 旅游英语 课程设计 评价体系

一、旅游英语专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2008年奥运会和2010世博会的成功,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这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旅游英语应运而生。从“211工程”到普通的本科专科再到高等职业院校,很多学校都设置了旅游英语专业,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这并没有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怎样提升旅游英语课程的质量,培养充足的符合市场需要旅游英语方面的人才,使该专业的学生既掌握技能又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些问题是从事这一方面教育的人所要思考的。

二、旅游英语课程的目标

从该课程的设置来看,培养既有旅游方面知识又有一定英语能力的人才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固然重要,但是鉴于这个专业的特殊性,该方向的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旅游从业人员接触到的是来自天南地北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他的行为不仅代表个人,而且代表某个地区,某个国家。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应局限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上,更要强调学生充分锻炼职业素养,树立某地区在游客心中的形象。

三、旅游英语的课程设计

我认为,旅游英语课程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1.以练为主,以讲为辅;2.中英文讲解并重,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3.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相互结合;4.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走出课堂;进行实战演练。

旅游英语课程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记的陈旧模式。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讲为辅,发挥教师的辅助职能。教师可选择某一景点作为教学内容,在让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对景点做讲解。应尽可能多地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讲解完毕,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全面的评价,也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自评。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参与,在讲解与评价中掌握技能。在上课过程中,中英文讲解应该并重。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是旅游英语课程,就应该突出英语,为何要中英文并重?事实上,该原则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双语技能。要把英文说得好,首先要精通母语。同翻译一样,只有精通两种语言的人才能胜任。对于导游来说,没有良好的中文功底,没有丰富的景点知识,很难在讲解导游词时游刃有余。此外,职业道德的培养还应该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这是因为教育首先应该是教书育人。美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大部分大学生还处在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养成好的道德品质,将使学生一生受益。因此,道德品质的融入应该成为本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鉴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质,开展教室外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将课堂搬到景点进行实地演练,学生能够充分体会现场,对所学知识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很多学校建立了实践基地或者是实践模拟教室,这是非常好的做法,在不具备类似条件的地方,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

下面将以苏州景点天平山为例,设计以此为主题的旅游英语课。

步骤一:教师播放有关天平山的录像或者是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对这一景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步骤二:教师展示有关天平山的文字介绍。苏州天平山为国家太湖名胜区木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海拔221米,山势高峻,因山顶正平故名,是一个人文及自然景观都比较丰富的景区。天平山以怪石、清泉、红枫“三绝”著称,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似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用的附笏一样,人称“万笏朝天”,山腰有钵盂泉,又名白云泉,泉水醇厚甘冽,相传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山东南麓之古枫林,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现存158棵,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大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迄今已举办了四届红枫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步骤三: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以上文字介绍改写成介绍词。由于景点的口语和书面有所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书面介绍改写成生动有趣的口头介绍,并且要注意与游客交流。

步骤四:每个小组派代表演示其工作成果,对于小组代表的表现,教师可以任意抽取学生评判。

步骤五:教师对原介绍文字中相关词汇做讲解。这一过程并非将原词一字不差地翻译,讲解的重点在于原词中的一些难点,例如成语,如“危耸峭峻”,“万笏朝天”,抑或是俗语,如“天平红枫甲天下”。

步骤六:学生再次被分成小组,商讨英文解说词。此时,演说词要注意语法正确,并且要尽量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步骤七:教师安排学生上台表演,同时也可以安排其他学生扮演游客,游客可以对景点的介绍提出疑问,锻炼“导游”的应变能力。

步骤八:教师参与学生表演,或者请个别学生扮演“制造麻烦”的游客,例如有游客身体不适,等等,教师可在一旁观察学生的处理是否积极。

步骤九:教师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作出综合评价。

四、旅游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

第3篇: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 微格教学 师范生 教学技能发展 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应该是一代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从教能力强,适应基础课程改革与发展需要,能创造性地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新型教师。因此,师范生毕业后成为未来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掌握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从教的专业技能。这就意味着在校期间,他们还应该接受严格的、特殊的专业技能训练。作为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微格教学的引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微格教学及其基本特征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或“录像反馈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使其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微格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前进,发展壮大,已渐趋成熟,是我国师资培养教育的有效方式。作为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微格教学强调技能的分析示范、实践反馈、客观评价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范围小,规模小,时间短。微格教学所要求的课堂长度、范围、学生人数和授课时间等都相应简化,同等学时下,每个学生实训的机会都相应增加。

(二)教学内容单一,训练目标明确、具体,有利于发挥受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微格教学中,复杂的教学过程被分解成一项一项的教学技能,每一项技能要求都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根据微格录像,逐项对照检查,自我肯定,相互评价,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反馈及时并进行反复训练,有利于强化有效的教学行为。在微格教学中,运用现代视听设备,将整个教学过程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下来,受训者通过反复观摩自身讲课教学录像,并与指导教师共同探讨,发现优点和缺点,从而调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反馈非常及时。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强化优点,弱化缺点,使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固定,使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二、微格教学实训的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传播信息的过程。师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就需要教师具备教学语言、板书、教态变化、演示、讲解、提问、导入、强化、组织、结束等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这些是微格教学实训的主要内容。

(1)教学语言技能要求达到语言规范、语调自然、语流顺畅、语法正确、修辞得当,逻辑无误。(2)板书技能要求能用规范、秀丽的字体,精心设计的格局来进行板书,能显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审美情趣。(3)讲解技能要求能运用口头教学语言对教学内容做逻辑性叙述,向学生传授知识,讲究语言艺术,注重情感,运用生动的例证,来启发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演示技能是通过展示直观教具和示范试验,使学生获得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5)提问技能是要求学会提问的艺术,能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6)导入技能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课文体裁、题材的不同,采用多样的导入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7)强化技能则要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的方式来促进、增强学生的反应,保持学习的注意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8)组织技能,即是有效管理课堂纪律,指导学生训练,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技能。(9)结束技能则是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所学的知识的技能。

三、微格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

(一)理论研究和组织

微格教学,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融进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思想和方法。实施之前,要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微格教学每一步骤的作用。因为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之后,有利于今后观察学习内容的同化与顺应;学习信息的可感受性及传输效率的提高;学习迁移能力的促进。

(二)技能和训练目标确定

培训教学技能是微格教学的目的。要保证微格教学能顺利实施,就要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步骤、评定标准及各步骤时间等进行策划、合理安排。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及需要,有针对性地着重训练某一项技能。培训的标准应有适当的高度、难度和深度,以便使受训者每经过一次培训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

(三)技能分析示范

教学技能训练实施前,导师要做启发性报告,分析所要训练的教学技能的定义、特点、作用、实施方法及运用要领、注意点,具体说明本次技能训练的目标和要求。导师可通过播放事先编制好的示范录像给学生观看,内容包括一节课的某一片段、全部过程、教学技能的运用等,观摩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提示、指导,对一些强调的内容通过暂停、重放等来进一步说明。观看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及不足,交流教学设想,探讨该教学技能应用的最佳方案,为编写教案做准备。

(四)教案设计

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就可确定某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进行备课。这是学生能顺利完成微格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训练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结合所要训练的教学技能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撰写详细的微格教学教案。教案设计应包括该教学技能应用的构想,教师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及可能出现的学生学习行为及对策。

(五)实习记录

微格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教学实践,此前的准备工作都将在这一环节中得以体现。微格教学的课堂实习也叫“角色扮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般小组人数为5-10人,试讲者可以轮换扮演教师、学生和评价员等角色,以保证每人都有训练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一般为10分钟左右,只训练一项教学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受训者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在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中,技术人员将教师和学生的全部行为都进行了摄录,以便授课完毕后及时地进行反馈。

(六)小组观摩评议、再循环和总结

第4篇: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 《液压与气压传动》 “讲、练、演” 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硬件条件有很大的发展,由传统黑板教学到多媒体教学,从演示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从单一液压与气动平台到机、电、液综合训练平台,均有质的飞跃。但是教学模式未能摆脱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分段进行带来的知识不连贯,教学效率不高。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讲、练、演”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传统教学模式

先课堂理论讲授后实践,实践和理论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如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液压基本回路是单独章节在课堂上讲授,学生通过PPT、动画、视频学习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但对阀的实物缺乏感性认识,对阀的应用很茫然,由于受讲课学时限制,只有在课后看实物或通过开设拆装实验加深印象。另外,后续的液压基本回路的讲授中还需复习有关阀的知识,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2.“讲、练、演”的教学模式

“讲、练、演”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与之相配套的实验项目组合在一起。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1“讲、练、演”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2.1.1改革课程教学方案。将液压元件与液压基本回路的理论与实验学时糅和在一起,以6个不同的“讲、练、演”教学项目开展。

2.1.2采用“讲、练、演”一体化教室。目前大多数院校《液压与气动》教学多采用多媒体室教学与液压实验室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沿袭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在液压实验室操作时,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忘记多媒体理论课的学习内容,不能很好地运用操作知识,容易导致盲目操作。而“讲、练、演”一体化教室是将多媒体教室与液压实验室放在一起,老师用多媒体把细节、技巧、注意事项、要求向学生讲明白,在完成理论讲解后学生马上动手做,期间老师注意观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加快学生学习进程。

2.2“讲、练、演”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本文以教学情景――节流调速回路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场所――“讲、练、演”一体化教室。将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约6人左右。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讲”。节流调速回路中,液压元件有――液压泵、液压缸、溢流阀、换向阀、节流阀。首先用多媒体讲解这些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再结合节流调速回路的原理图分析各液压元件在回路中的作用,告诉学生如何实现液压缸的换向、调速及系统中压力的调节,同时介绍实验操作规范。

步骤二:“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液压实验台上进行实操,安装回路并进行调试

步骤三:“演”。每组演示调试结果。

2.3“讲、练、演”教学模式的反馈及评价。

坚持当堂检测,及时教学反馈。“讲、练、演”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分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的不连贯与不衔接。绝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空洞内容具体化,更容易接受,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都较高。在学习训练当中,亲自动手,受益匪浅。本次考核包括:出勤情况20%+实验完成40%+实验报告40%,学生的实验报告在实验室当堂完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出平行班级中一个班级采用“讲、练、演”教学模式,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个班级进行比较。通过实践检验,“讲、练、演”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3.结语

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讲、练、演”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能力,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芮宏斌,周春国,高峰.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液压与气动2012(6):93-95.

[2]胡少刚,吴小锋.应用型本科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8):128-129.

第5篇: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 探究创新 学习过程 步骤 动作 环节

我校自去年起在全校开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使用学案改革教案,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发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本质意义的革命,它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以师生互相活动为载体、一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策略教育,有效的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性、合理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性、前瞻性与预见性;我是一名从事近三十年教学的教师,一直以英语教学为主,对于初级中学的教育教学还算是具有一定经验的,可是对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提出似乎不太适应;但为了不影响教学、不影响学生,就对高效课堂、学习过程和探究创新作了扎实的学习、思考和研究,现在总结一点浅显的经验,与同行共同交流。

高效课堂“六步骤”

“学案”与“导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它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一是确定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一切为了发展学生”的新型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

二是导航思路:学案设计思路应该具有:(1)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2)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悟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是诊断补偿:首先,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和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让学生掌握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排除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为下一个步骤的实施打好基础。

四是巩固知识:当堂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力避遗忘,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达到巩固。

五是达标测试: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能够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掌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针对反馈情况进行及时补充。

六是评价总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基础,是当前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总结的价值不可低估。

探究创新“五动作”

我们以“学案导学”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自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发、诱导、启迪、导学、导练,把学生由听众席推向表演舞台,让学生在探究创新之前实施五个动作,即: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和动手做;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自我领悟知识的内涵、牢固掌握知识要点、学会学习和探究创新的关键。

学习过程“四环节”

第6篇: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范文

什么是高效课堂?本人的理解可概括为以下六个字:新、实、活、情、特、效。①新:教学理念新、课堂设计新、评价标准新。②实:教学目标实、教学内容实、方法手段实、学习指导实。③活:问题设置活,能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学生参与活,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且积极探究;教学组织活,能使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④情:教学激情,教师教学要有感染力,用真情感染自己的学生;教材感情,教师对教材的体悟要深刻;师生情感,教师要有亲合力,努力培养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信任、合作等情感。⑤特:教学组织和方式特色要鲜明。⑥效:教学效果及效率要高。

根据教改和新课程的实施,结合高中教学实际和教材特点,在五备(备学生、备自己、备教材、备教法、备语言)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练习巩固、学习反馈”的教学思路,尝试高效课堂教学初探模式:即“四步教学法”。

一、课前预习,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是通过自己学习教材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自学时阅读教材,学生要明确勾画出不懂或者难懂的内容,以便在课堂中有针对、有目的学习,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这堂课“学什么”。这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扩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

在这一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课前督察,防止学生敷衍偷懒,使课前预习真正落到实处。二.课堂抽查(时间5分钟左右),抽查形式要多样,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知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层次,为第二步教学奠定基础,提供信息。

二、释疑解难:教师引导(时间15分钟)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扮演“助手”的角色。释疑解难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和共性问题。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抽查反馈信息,由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诊断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经归纳整理后当堂分析解释,此教学过程需分两步完成。一.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二.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或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三、学生展示,选题演练.巩固知识(时间2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展示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也是体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为了达到此步骤的目的,首先,南教师在备课时准备,精选出三至五道题。所选题目要求典型,具有代表性,既能检测知识点和面,又能体现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其次,南教师在此阶段给出题目,要求学生当堂限时演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达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最后,借助黑板、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让部分学生分析解答所做题目。如果该学生不能分析解答,教师可以发动其他同学讨论后解答。当学生演练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的结论。

在“学生展示”步骤中,常采用一种开放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它有利于教学相长,能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人;能充分暴露学生的认识状况,使教师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这种方法信息交换频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老师掌握学生的认知状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有效思考,锻炼其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优良品质。但在此教法中,教师要注意适当地控制学生的情绪,维持好上课的秩序。

四、教学总结和反馈,知识整合,拓展应用(时间5分钟)

每节课的结尾很重要,常常被很多教师忽视,它是课堂知识的结晶,是学生能力的拓展。是教学承上启下的中心。所以教师在教学结尾时,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做最后的归纳总结并补充完善,使知识能系统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然后,教师布置适量的课下作业,真正使学生做到既会做又会说。

第7篇: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 知识分类 开发 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受终身学习需求影响及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学习资源应运而生,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查阅文献可知,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可以看出: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区别于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微课程的开发及应用,由于制作方法较简单,很多学者、教师都参与其中,然而,部分一线教师对其认知不足,导致只注重数量的建设,质量却参差不齐,学习者要找到适合自已需求的课程并不容易。

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进行了深刻思考:不拘泥于开发工具,怎样使微课程将知识点体现得更清晰有条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心理特征呢?微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内容,那么是否有可借鉴的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开发的策略呢?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学习理论、知识分类理论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先将知识细化,分为一系列知识点,再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和认知特点研究,进而对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内容根据其认知特点进行开发。

一、基于知识分类的微课程开发策略的提出

“分类开发”策略的提出主要受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奥苏泊尔根据知识类型,将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创造的学习。学与知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研究知识分类必然涉及到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按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的学习。安德森在其基础上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除了陈述性、程序性知识,还有一种策略性知识。

对上述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几种代表性知识分类理论在认知领域的比较如表1所示。

二、微课程的类型及基于知识分类的开发策略

微课程设计流程与传统课程类似,只是教学设计部分是由教学内容的类别、媒体选择和开发策略选择三方面作用的结果,微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笔者通过对前面几个代表性知识分类理论的分析,将微课程按教学内容分为五类:主题讲授型微课程、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实验操作型微课程、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

1.主题讲授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主题讲授型微课程是关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一般需借助适当的认知工具,如概念图、动画、图像等,帮助学习者记忆。较复杂的陈述性知识教学还需运用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类比分析前后学习内容,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解决冲突,以初中生物课学习“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微课程为例:

(1)展示多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哺乳动物,明确学习目标。

(2)详细解释概念,使学生掌握“哺乳”、“胎生”等本质特征。

(3)用猪、狗、兔、老鼠等动物进一步说明。

(4)概括性总结“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步骤(1)引发认知冲突,由于每种动物名称不同,学生质疑为什么它们都是哺乳动物。步骤(2)详细解释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对“哺乳动物”这一概念有抽象的认知。步骤(3)用常见动物对概念作进一步举例说明,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系统,把原来感知为不一致的东西加以同化,从而使平衡得以在某一较高水平上重新确定,认知结构得以发展。步骤(4)概括总结,突出本课重点,加深记忆。综上,其开发策略有:认知冲突策略、概念形成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概念图或视频等表征策略。

2.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解题答疑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对典型例题的讲解、演算和逻辑推理等,属于程序性知识,一般是以电子白板、手写板演示。解题算法是抽象的,是描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关键性解题技巧,很多学生较难掌握,导致学习成绩很难脱颖而出,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一一指导,把难题的解题步骤制作成微课程,学生可随时访问并反复练习、揣摩,直至学懂为止,掌握式教学成为可能。理论上讲,程序性知识表现为产生式规则(即if条件then行为)。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冒泡排序算法的微课程教学为例:

首先是对冒泡排序算法的认知,然后是对条件和步骤设计的展示。首先将Rn和Rn-1比较,若逆序,则交换,逐遍进行,若相邻元素逆序,则交换,直到最后R2和R1进行比较。每个步骤的讲解都要慢且详细,从而让学习者不仅获取知识结论,还可掌握知识产生时的逻辑推理过程。

在实际研究中发现,此类微课程着重于对解题条件的理解和解题步骤的设计,所以在呈现画面方面应尽量简洁,以防增加认知负荷。综上,其开发策略有:手写板产生式演算,关键步骤处着重强调、适当做标记、保证文字和图片等相关元素在空间上的接近性高、界面简洁。

3.实验操作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实验操作型微课程主要是演示实验过程,学生观看微课程中操作一定的设备和材料,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此类微课程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实际课堂中,如物理、化学等都会涉及实验,对此类微课程来说,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是授课难点,尤其是化学,某些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微课程可借助视频、动画等模拟实验,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及相关结果一一模拟出来,且可供学生课下反复观看。综上,其开发策略有:手写板演示、难点步骤处着重强调、实验操作的现场视频、网络虚拟实验动画加教师旁白。

4.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现象反思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呈现当前社会存在的现象或自然现象等,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中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公德建设的微课程开发为例:

在课程开始时放一段新闻“彭宇案”,抛出问题“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就能激发其思考热情,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来,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讲解此现象反映的问题及我们应如何应对,最后引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

此类微课程的开发要注意阐明现象,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同,巧设疑点,引入思考,最后作总结、提期望。通过多媒体方式,可降低上课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将不同处事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可能出现的后果,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综上,其开发策略有:运用动画或视频再现情境,巧设疑点和难点,类比分析,善于提问、引导、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等。

5.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开发策略

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是用能反映人们如何调控自己的学习、思维和记忆的方式来支配学习者的学习、记忆与思维等认知活动。元认知型知识需在陈述性知识和智慧技能的基础上教学,学习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的运用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元认知型知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成分。例如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微课程设计:

首先介绍本课学习目标,展示题目:“1÷11,2÷11,3÷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根据规律可以算出200÷11等于几吗?”留一段时间鼓励学生思考、找规律。然后分析题干,展示找规律的过程,1÷11=0.090909,2÷11=0.181818,3÷11=

0.272727,实际上,每个式子的得数都是循环小数,且结果都是被除数的0.090909(循环小数)倍,很显然,200÷11=200×0.090909=18.1818(循环小数)。经检验,所找到的规律是正确的。最后,总结找规律时需注意观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此类微课程教学需设计应用策略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其开发策略有:借助视频、图片、动画或实物展现情境、巧设疑点、对比分析、善于利用有效信息激发学生情感以产生共鸣。

应当指出的是,任何开发策略都有其适用性,但并非普遍适用,在具体的微课程开发过程中,基于知识分类的开发策略根据具体微课程而具体化,由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特征等因素决定。一线教师往往是微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探究通过对微课程教学内容的剖析及其分类研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高微课程开发质量和教师教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 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13(4).

[4] 皮连生.知识的分类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2(6).

[5]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第8篇: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问题导引式;器件发展史;电路演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04-0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物理、数学、信号系统和电路基础等课程为先导课程,是后续射频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知识跨度大、电路模型抽象、电路分析方法灵活多样等特点。诸多特点导致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类本科教育课程较难以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易降低学习兴趣。

本文首先由分析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入手,总结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困难。随后,在简要介绍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后,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给出了进行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探索的具体内容。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与教学困难

1.课程内容丰富、知识跨度大。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不同层面的知识内容[2-6],从基本的半导体原理、典型的器件特性,到具体应用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知识内容丰富且跨度较大。例如:学习PN结的形成和特性时,需要清楚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规律;分析三极管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时,必须掌握三极管在不同工作区域的工程近似模型;学习频率特性时又需要建立电路在高频、中频和低频区的不同的响应模型;学习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时候,需要采用运放的“黑盒”模型。从微观载流子运动到宏观的电路模型,所面临的知识跨度较大,因而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2.课程的电路模型抽象且电路分析方法灵活多变。模拟电子技术所涉及的器件具有的非线性特性,诸如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三极管的共射输入和输出特性、集成运放的传输特性等,均呈现出非线性特点。分析此类非线性器件构成的电路时,一般采用分段线性化的工程近似思想,因而器件特性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集成运放的线性区和限幅区;二极管的导通、截止和击穿;三级管的放大、截止和饱和等区域。针对器件不同的工作区域需要建立相应的电路等效模型以方便分析。因而,课程学习中,器件状态判断、模型应用和电路计算分析纠缠在一起,增加了学习难度。同时,不同的工程近似精度要求会导致采用的电路等效模型的变化。因此,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导致同一器件的多个工程近似模型,也导致电路分析方法灵活多样,因而概念不易掌握。同时,模拟电子技术以构建电子系统、构成电子应用为目标。如何让学生从系统构建的高度,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应用领域也颇为不易。

鉴于上述特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更易降低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1],此种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既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且关心学生的学习方式。此方法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现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促使学生基于自主、研究,合作等方法去解决具体真实的问题,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内容。

应用基于问题导引的教学方法需要解决“问题设计”和“问题解决”两个关键步骤。“问题设计”中需要明确问题提出,要求面向所需教学的知识内容,明确具体,最好有一定趣味性。“问题解决”步骤中关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强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思维能力和成就感,从而诱发兴趣,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问题导引教学方法探索

(一)回顾器件技术问题背景,引入器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为了构建特定功能应用电路,完成特定的信号处理的任务。各种电子器件的产生与应用,均是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具体技术应用问题。当前应用多种电子器件均是在最初器件原型基础上升级、改进而得到的。因此,可以从技术历史材料中取材,让学生们了解器件的产生历史,最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现具体器件所产生、改进的历史技术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了解器件的应用需求驱动原因、学生更易形成器件的应用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材料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各个教学材料包括“引导问题”、“问题相应的知识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概要”。下面具体给出两个例子:

1.晶体管的教学。

引导问题:早期调幅无线电通信要求检波和信号放大设备,而电子管功耗、体积以及寿命限制其应用,要求新型的单向化和放大器件产生。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内容:PN结的特性,二极管、三极管器件特性和应用电路。

实施步骤概要:①简要回顾从二极管、三极管的产生历史,包括主要的遭遇的技术问题,而导出二极管、三极管。②指出二极管、三极管其特性的分析实际可以归结为PN结的特性,介绍PN结和器件的具体特性(伏安特性,输入输出特性等)。③从应用器件的角度,导致器件产生的技术问题也正是器件应用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二极管的整流、限幅、检波均为单向化操作,给出相应电路。三极管构成的放大电路目的是完成信号放大,给出三种放大电路并分析比较其特性。

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教学。

引导问题:早期贝尔实验室所遭遇的电话网络中语音放大问题:变化的供电电压和环境因素引发的语音放大器工作增益漂移,导致语音音量时大时小的变化,电话服务质量下降。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运算放大器特性,运放线性应用电路,负反馈原理的提出和理论。[2]

实施步骤:①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回顾,让学生了解运算放大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应用需求驱动问题,导出运算放大器。②给出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和应用电路;③生成器件的技术问题也正是器件应用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负反馈原理和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

(二)强调典型电路改进的驱动问题和改进过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典型电路,其提出和应用均有其技术需求驱动。通过从技术需求的演进角度,讲述电路的改进的驱动问题和改进方法,强调电路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电路学习过程转变为面向解决技术需求问题的增量式、创新设计性学习。通过具体电路的改进与演化,提高学生对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的掌握,从而达到巩固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如下简要地给出几个教学例子,应用时候在具体电路导出时候先指出问题,然后导出具体电路。

1.电压跟随器。

引导问题:电路分级隔离的需求。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电压跟随器。

实施步骤:从同相比例放大器出发,通过将反馈电阻趋于零、接地电阻趋于无穷演化成为电压跟随电路,并讨论电压跟随器的应用。

2.加法器。

引导问题:信号进行加法运算需求。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基于运放的加法器。

实施步骤:从同相、反相比例放大电路出发,通过添加多个输入信号演化为同相和反相加法器,并分析和比较两种加法器的电路特性,如输入电阻等。

3.加法器。

引导问题:信号减法实现问题。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基于运放的减法器电路。

实施步骤:从同反相放大电路改进生成减法运算电路,并分析对比各种系数值的减法电路的构成实现。

4.差动电路。

引导问题:单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温漂问题,提高射极耦合差动电路抑制共模干扰问题。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差动电路构成、特性分析,应用。

实施步骤:从普通的单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出发,为了克服温漂、抑制共模干扰演化为差动放大电路,进而改进成为采用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最后,分析比较两种差动电路的特点。

四、结论

本文探索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引式教学框架,通过回顾器件发展技术问题、强调电路改进演化过程的技术问题,导出相应器件和电路知识。旨在以应用问题导向,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并形成系统应用的观点。在实施过程中回顾器件历史应简明扼要,以避免听者因时间过长产生厌烦情绪;在强调电路演化过程时候,需由需求问题或原电路存在缺陷出发,自然引出新的改进的电路。

参考文献:

[1]李洁,周速.课堂教学中“问题引导学习”认识误区辨析[J].教育技术导刊,2007,(7).

[2][美]科特尔,[美]曼西尼.运算放大器权威指南(第3版)[M].姚剑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孙肖子,谢松云,李会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美]佛朗哥(Franco S.).基于运算放大器和模拟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第3版)[M].刘树棠,朱茂林,荣玫,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Anant Agarwal,Jeffrey H.Lang.模拟和数字电子电路基础[M].于歆杰,朱桂萍,刘秀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体育演课的基本步骤范文

电视教学节目既具有一般电视节目声画统一、时空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等特点,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电视教学节目较其它电视节目具有更高的科学普及、知识传递价值。其次:较一般教学形式,电视教学节目具有普及面广、传递迅速、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等优势。

当前电视教学节目的传播渠道主要有各级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各级教育电视台、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各级电教馆。其传播形式主要包括电视播出、网络播出、光盘发行。

电视教学节目的制作,不同于一般电视节目的制作,其是电视节目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其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一、 课程选择

课程的选择是电视教学节目制作的基础环节。不同的课程适合不同形式的电视教学节目。实践动手类的课程在一般课堂教学中很难具体表现其操作过程,特别适合于电视表现。如农业课程、土木工程课程、医学课程、机械加工课程等,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而直接进入实践环节既难以保证学生在操作前便做好操作准备,也使教学成本大大增加。而电视教学节目则可以通过实景演示,把教学内容清晰简明地传递给学生,为其后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人文、社会学科来说,电视教学节目则可以通过实景演示、场景模拟等手段,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应用环境和具体步骤,大大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吸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使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对电视教学节目来说,实践操作类的课程具有更大的教学优势,具有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说课内容准备

教师对说课内容准备充分,资料充实有利于拍摄制作的顺利进行。教师的教案在电视教学节目制作中的作用类似于剧本在电视剧创作中的作用。所有的拍摄制作都要围绕教案进行,突出电视教学节目的教育特色,集中反映教学中心内容。教案一旦确定便不宜进行改动,否则将影响整个节目的顺利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及时与拍摄人员进行沟通,哪些内容适合电视表现,哪些内容无法通过电视表现出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那些不适合在电视上表现的内容若与教学中心关系不大可以适当删减,如果其对于教学中心意义重大则要考虑通过其它形式予以表现。

三、 设计脚本

在教师授课教案确定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应与电视教学片摄制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共同完成脚本设计。电视教学片的脚本应包括以下内容:根据教学步骤设置分镜头、段落;机位、角度、景别设置;灯光设置;对外景拍摄、室内拍摄、课堂拍摄进行区分;配音解说及音乐音效。

四、 外拍内容

此处所涉及的外拍内容是指除课堂教学过程拍摄以外的一切拍摄内容。电视教学片的拍摄应该遵循先外后内的原则,不可颠倒。这是由于拍摄课堂教学时往往使用投影或电视播放等辅助教学手段作为拍摄背景或者辅教学工具,这就需要在拍摄课堂教学环节前完成其它拍摄任务,并且制作成可以在课堂教学时使用的短片。

电视教学节目的外拍内容不仅应该紧紧围绕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心任务来表现,而且要充分考虑电视的传播特性进行拍摄。摄制角度应以正面为主,侧面为辅,背面的反打镜头必须慎用。拍摄景别应以中近景为主,在反映具体操作步骤、演示性环节时可以适当加入特写镜头,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具体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现场音效和拍摄时老师的讲解,使其具有真实感,能够使学生在观看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增强传播效果。

五、 课堂拍摄

在完成外拍基础上,电视教学节目的制作就进入了课堂拍摄环节。电视教学节目的拍摄既可以在真实的教室中进行,也可以在由演播室搭建的教学背景前进行。考虑到灯光,音响等因素的作用,演播室中的录制效果一般优于教室实景拍摄,当前电视教学节目的拍摄一般都选用演播室进行。在拍摄课堂教学过程时,一般安排教师面对学生授课。电视教学节目的机位设置类似于有观众参与的综艺节目的机位设置。一般包括以下机位:主机位正对授课教师,摄制的是教师的半身像或胸像;左右反打机位面向学生,可以拍摄教师授课时学生的反应镜头,也可在有师生互动交流环节时将镜头推至学生的中近景;学生身后可以设置一个机位,这一机位角度与主机位相同,也正对授课教师拍摄,但视野大于主机位,授课教师此时仅占镜头上部中间较小的空间,其余部分为演播室搭建的场景和学生的背面像,使这一机位成为学生的主观视点镜头;若条件允许,可以在教师两侧各增加一个机位,与主机位形成三角形机位的形式,侧面两个机位既可以拍摄教师的侧面像也可以在有投影演示教师讲稿或视频演示时将投影内容收入画面。

六、 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中心,将课堂教学环节做为基础性的素材。配合课堂教学环节的进行,适时地插入学生听课的反应镜头、外拍的实践操作内容,教师的教学讲稿图像。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和较抽象的内容可以利用解说、字幕等形式进行深入讲解。电视教学片的编辑应以传播知识内容为首要考虑因素,特技制作、画面处理、音响音效都应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不应喧宾夺主。

七、 播出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