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精选(九篇)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1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实践

[作者简介]陈文娟(1983—),女,学士,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思想品德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李昭华(1981—),男,硕士,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 (江西南昌 330100)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2012年度教改课题《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建设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押 JXJG-12-34-6]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历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2004年就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并安排心理学专业教师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9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发了《关于各班设立心理保健委员的通知》,在全院7个分院设立了7个心理干事和156位班级心理保健委员。至此,学院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第一级,辅导员为第二级,班级心理保健委员为第三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一、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

工作网络第一级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前瞻性规划,调研、统筹、协调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协会的作用,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组织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健康普查与建档、专题讲座等;第二级根据学院安排组织所在分院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关注特殊学生并建档,并对第三级网络的建设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第三级在班级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在同学中开展朋辈互助,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营造广泛的学生基础和氛围,加强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信息流通。以上三级心理教育网络分工合作,整合各方面的有效资源,构建了覆盖全程、全方位、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确定了构建布局合理、富有特色、效果显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程体系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主动和学生心理社团沟通等多角度开展工作。2007年,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学院正式成立了以全体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为院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的科研机构。至此,学院层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同时,学院院(系)辅导员也已配备完成。2008年3月,学生工作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纵深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各班班委会增设心理委员,负责在本班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配合心理咨询中心、院(系)辅导员和心理助理开展工作,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档案建设和心理主题班会。

三、开展了心理宣传周实践活动

2007年 5月,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咨询社承办了院第一届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展板宣传、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心理咨询社组织的心理游戏,广大同学热情参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8年5月,随着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的建设,心理咨询中心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本次活动不仅由院系制作了宣传展板,学生工作处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开设了校园心理咨询点,开始团体心理辅导尝试,进行了心理委员培训,还开展了院首届心理运动会。2007级71个班级、426名学生参加了链接加速、背靠背、心连心、合力吹气球、推车送货、编花篮等七个项目比赛,赛场上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这些活动培养和训练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活动使他们懂得了团体协作的重要性,相互配合的关键性。同年10月,组织了“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2009年5月,在保持了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精神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项内容:一是进行“直面压力,放飞理想”为主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征文活动,活动结束后编辑出版了征文集。二是为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开展了优秀心理委员评选活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关注心理、关注健康、挖掘潜力。

四、创办了心理健康教育刊物

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2009年创刊了心理健康教育刊物——《旅商心语》。《旅商心语》是以全院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现象,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为目的。旨在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悦纳自我、善待他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同时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沟通方式和交流平台。《旅商心语》已经成为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五、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现实问题

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注重调研和成果的积累。先后申报了《高职生心理健康的误区和对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建设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高职生不同依恋风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等省级教改和人文社科科研项目,其成果《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与方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在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中的地位探析》、《某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等先后发表于《城市建设》、《老区建设》、《中国成人教育》、《人民论坛》、《湘潮》、《考试周刊》等刊物。

六、注重营造氛围与学术交流

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注重讲座和学术交流。多次参与学工处组织的辅导员培训,心理保健员培训。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员为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先后参加了中国社会心理协会专业培训、高校心理咨询案例研讨会等。部分成员已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

七、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2009年,心理健康教育被列入院教学计划,正式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知识普及与教育。从2009级学生开始,利用两年时间,在全体学生中开设环境适应、生涯规划、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挫折心理、学生恋爱心理、求职择业心理等八个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历时三年,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逐步构建了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常规咨询、特色活动、科学研究五大模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富有特色,符合实际,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希望“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并能在高职院校深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天贵.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赵云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9).

第2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构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幼儿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大,个体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幼儿心理健康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对其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科学的健康观

幼儿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因此,幼儿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统一于科学健康观的儿童观当中,它必然也应该是科学儿童观、科学教育观的基础。

(二)教育的社会价值追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健康人格培养、个体社会化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建构一个规范的、科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对幼儿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教育社会价值的肯定和有力支持,这对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在社会适应条件下的身心协调一致的健康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内容的本质要求和有效体现。

三、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依据

第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按照健康的新理念,幼儿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智力发展正常;2. 情绪反应适中;3. 人际关系正常;4. 心理特点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5. 性格特征良好。

第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幼儿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下,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诸多的差异。只有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和社会生活背景中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第三,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心理健康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如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电视、电脑、网上交流的普及、独居住房造成不与人交往的状况、噪声等等,这些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它的目标与幼儿教育的总目标相一致。

(一)总目标

通过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并逐步掌握初步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引导幼儿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初步的自我概念、独立性和控制能力;乐于与人尤其是同伴交往,并掌握初步的社交技能;对环境具有较强的认识兴趣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年龄阶段目标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不同的年龄班又具有不同的层次目标。

1.小班目标:(1)帮助幼儿尽快了解幼儿园环境和生活,让其逐步喜欢上幼儿园,克服入园焦虑,尽快适应新生活。(2)教幼儿学习简单的生活卫生常识和自我服务方法,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喜欢洗头、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学习刷牙、吃饭时不说笑等等)。(3)满足幼儿独立的需要,教幼儿学习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和扣纽扣,学习洗手洗脸,入睡时不要爸爸妈妈陪伴等,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4)引导幼儿逐渐习惯于集体生活,培养孩子乐群合群的性格。(5)知道抢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理解分享的含义和意义,能与同伴分享,初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6)教给幼儿日常礼貌用语,使其逐步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7)知道爱惜物品的意义,培养幼儿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8)教育幼儿爱父母,爱同伴,爱植物等,对孩子进行初步的爱心教育。(9)引导幼儿从小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性格。(10)保护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事物的兴趣。(1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成功后的喜悦,初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12)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让幼儿能体验大自然的美和周围环境的美,不随地扔垃圾,培养其初步的环保意识。

2.中班目标:(1)能自如的穿脱衣服、鞋袜;能独立洗脸、吃饭、睡觉、玩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等,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能力。(2)能预见行动目的的合理性,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和行为,并能逐步克服任性。(3)学习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懂得并能做到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跟陌生人走;迷路了知道怎么办等。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及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4)懂得合作和谦让的意义,能体验到合作、谦让的快乐,并能自觉与同伴友好合作从事各种活动。(5)理解相互帮助的意义,能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并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6)帮助幼儿认识和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培养其勇敢的性格。(7)逐步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能力。(8)懂得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9)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10)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态度以及喜欢动脑筋的良好习惯。(11)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自制力强,坚持到底的性格。(12)认识到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理解诚实的含义和意义,懂得应该从小事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第3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一、构建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高校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评、心理问题的甄别和转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等,涵盖适应性、发展性和干预性三个版块。但目前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临人员少,任务重,难以完成覆盖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任务,是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临的困难,大约不足10%的高校能达到1:5000的师生比,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高校相比,相差甚远。

一些学者提出尝试在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建立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站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院(系)二级心理教育服务站是指在高校原有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基础上,由院系设立的、致力于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站主要负责适应性、发展性咨询两个部分,适应性咨询目的是帮助大学生适应现实环境,合格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功能,发展性咨询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大其意识范围,悦纳自我,完善人格特质,明智地面对来自生活的挑战。

构建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站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各院系开展的活动和讲授的内容不一,缺少规范性和系统性,难以形成一个覆盖全员、互为补充、形成合力的工作体系;二是承担教育服务工作的辅导员培训时间长短不一、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站工作质量和提供的服务缺乏统一性;三是不利于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对各院(系)教育服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因此构建二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具有前瞻意义,为校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把握和发展进步提供了新思路。

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是指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活动融合为一个资源平台,为院(系)全体学生提供一个集成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具有标准化、规范化、模块化、易操作等特点。

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的构建具有以下意义:

1、标准化、规范化的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是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益补充。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老师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重点和 难点问题。

2、可以提供弹性好、适用度高的共性化及个性化服务,便于各院(系)大学生按需选择教育服务项目,提高针对性和契合度。

3、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具有创新性,界定了院(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的工作内容,更新了“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的原有观念,便于承担此任务的辅导员团队集中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的构建

1、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的构成

2015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学院进行了一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研,发出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96份,其中有效问卷594份。通过调研了解到:认为自己在现在、将来有心理健康需求服务的同学占总人数的71.34%。

在选择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式时,选择各项答案占有效问卷的比例如下: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方式各有其受众群,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块时不但要考虑是否能全员覆盖,还要细化工作,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与需求的吻合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应由共性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两个部分组成的,共性化部分分为:心理委员培训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专题讲座以及通过现代媒体软件开设的微课堂。个性化服务模块包括:个体咨询、主题团体咨询、主题沙龙。具体见图一: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构成。

共性化服务模块主要为院(系)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兴趣话题的专门介绍、心理学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目的系帮助大学生厘清自身的问题、增进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促进其对心理学产生兴趣,降低病耻感,并进一步接受心理咨询是维护和保障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方式。

个性化服务模块主要为有意自我探索、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大学生提供服务。目的是扩大来访学生的意识范围、提高参予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关注其移情焦点,提供稳定的客体。并给予多种选择的主题沙龙为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在活动中成长提高。

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抗压、抗挫折能力和求助能力。只有具备这四种能力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履行社会功能,避免危机事件发生。

2、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实施

(1)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实施机制。

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是覆盖院(系)全体学生、贯穿整个求学过程的有机系统,其中涉及各项内容实施的前后顺序、单元时间、耗时总和、是否定期、是否封闭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机制从中调解,以保证最终目的的一以贯之。

①建立心理委员选拔、培训、考核长效机制是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实施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委员与普通同学的比例应在1:30~60之间,比例过高,心理委员无法完成如此巨大的监控和排查危机事件的工作量,比例过低心理委员又难以开展团体活动。心理委员的选拔应经过个人申请、心理测试、一对一面试的方式选拔出来,选拔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常见病症的特点、朋辈辅导技术、团体活动带领等几部分,心理委员的工作还应在每学年结束时进行考核,考核应包括: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危机事件的及时上报、朋辈辅导的开展和倾听、共情技术的使用等几个方面。

②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每个学期的主题应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新生入学时应以人际关系、情绪调节为主题,毕业前应以释放压力、分离焦虑为主题。专题讲座、心理微课堂等应根据大学生年龄特点、主要需求来开设,可以半月一次,也可每月一次,时长约为60~90分钟,人数在20人左右。讲座和沙龙的主题多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主题,例如杨丽娟追星刘德华事件、或社会上风靡一时的色彩心理学等。

③个体咨询应定时为每周的固定时间,时长约45~50分钟,咨询师固定、咨询场地固定、咨询时间固定。动力学取向的咨询次数不低于30次,认知行为疗法取向的咨询次数不低于8次。

④主题团体咨询也应每周固定时间,时长约60~90分钟,参予人数在8~12人之间,团体咨询时间总长不低于36小时。最好采取封闭式团体方式(即团体形成后不再接受新人),给予成员自我暴露的安全感。其中人际关系主题团体咨询可采用开放式团体模式(即团体形成后可以接受新人),便于成员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改善和调节人际关系,学习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和处事方法及态度。以异性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咨询,成员中需考虑男女比例,便于成员在与异性互动中,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

(2)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实施主体。辅导员是二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的实施主体,承担着全部工作内容。辅导员团队应在学年开始前制定实施方案,分配实施任务,且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培训的方向、程度制定学习计划,努力专业能力。

承担教育服务工作的辅导员应具备以下资质:国家三级或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动力学取向或认知行为理论取向心理咨询培训、团体辅导初级证书或参予团体治疗不低于48小时,另外还可进一步学习沙盘游戏初级或中级课程、释梦技术、催眠技术、焦点解决、正念治疗等心理咨询方法,进一步增强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的个性化服务和吸引力。

(3)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实施重点。根据多年心理咨询实践,大学生最常见的求询问题依次是: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情绪问题、个性发展问题、自我认知问题以及神经症。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研有一项主题是调查“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选择各项答案占有效问卷的比例如下:

可见人际关系、学习问题、情感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因此二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的实施重点应包含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中的具体内容见图二:二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实施重点。

需要强调的是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是一个连续谱系,来访学生并不会永远处于适应性咨询或发展性咨询中的,有时他的问题可能既是适应性的也是发展性的,适应性和发展性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3、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保障

(1)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体系在运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承担模块体系实施任务的辅导员团队需要定期地接受指导和督导,部分学生不愿意在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站进行咨询。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利用好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的辅导员团队力量外,还需请到“外援”。

(2)承担上述工作的辅导员还应组成团体小组,并为组员提供团体督导,有利于辅导员净化来访学生带来负性情绪和情感,保护辅导员的心灵不受戕害。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定期为辅导员提供案例督导和咨询,可以进一步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水平,优化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

第4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情况对高等教育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近些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心理,影响着大学生发展及社会稳定。面对此种形势,我们应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与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主体。传统观念旨在强调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对自我进行合理定位,客观真实地看待现状。实际上,我们应树立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观,且需要将中小学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视作基础,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2.缺乏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当前,不少学校构建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都是照搬形成模式,没有依据形势实际发展进行适当调整,制定合理科学的体系。一般来说,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首先,大部分大学生都将公务员视作自己的理想职业,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公务员不仅工作稳定而且薪资待遇好;其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具有创业心理,他们希望以参与现实竞争的方式获得自由,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盲目自信,缺乏接受失败的良好心态,还有部分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将就业视作娱乐。可见,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丰富多样,我们需构建合理多样的心理教育体系。

3.后续探索工作有待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大学生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进而促使大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即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不知所措,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实践能力都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而那些成绩一般,注重素质培养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却适应较快,游刃有余,这无疑说明大学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各大高校应主动提高认识,完善后续探索工作,构建适宜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构建与大学生实际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创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学校负责人及相关就业工作部门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大对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此项工作纳入就业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中,并将其与思政教育工作区别对待;其次,加深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即就业心理健康既是就业部门与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工作的重要部分,从而不断激发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积极性与专业性,推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最后,在高校,辅导员是最了解大学生的教师,所以,辅导员要主动学习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提升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与能力,从而更好地辅导大学生就业。

2.拓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每个年龄段的大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與学习能力,所以我们要依据大学生实际合理设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首先,对大一新生而言,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要将职业规划指导视作重点内容,指导大学生规划职业,并发挥心理学技术优势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与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依据自己所学专业及兴趣爱好初步设计职业生涯。在此过程中,大一新生不仅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而且可以明确自身需求,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其次,对大二学生而言,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就业观念树立视作重点内容,这一段阶的大学生已经制定了职业规划,并作出了实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多多少少会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我们应抓住此次契机,对他们实施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激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真正了解市场需求与社会竞争。再次,对大三学生而言,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要将择业心理对策选择视作重点内容,每个大学生都渴望找到一份与他们兴趣爱好相近的理想职业,这份职业的实现过程需要一种合理的职业选择对策,所以,大三阶段的学生应掌握实际技能,如面试技巧与人际交往技巧等,从而在掌握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合理选择择业对策,为职业确定铺垫基础。最后,对大四学生而言,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就业政策指导视作重点内容,这一段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就业知识及其心理素质,所以应加强与就业相关的方针政策的指导,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3.健全制度保障。与其他就业工作相比,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具备自身特殊性,是一个长期性、全程化的教育过程,且对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创建一套合理的、标准的、高效的管理保障体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机构,而且需要具备充分的资金与优秀的人才。高校应创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合理划分机构职责,加大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确保资金到位,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合理构建提供条件。

4.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总的来说,构建一套健全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其一,培养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当前,虽然各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高校应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创建一直优质队伍;其二,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就业服务,引导大学生合理面对就业压力,并利用现代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使他们能够看清就业形势,做好就业准备;其三,创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充分展现大学生实际水平、社会人才实际需求,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律相符合,才能促进这套体系的健康长久发展,所以,我们应依据大学生年龄特征创建完善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但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依据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与大学生实际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为大学生就业铺垫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文.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2(11). 

第5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4

[本刊网址]http://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也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能力已纳入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考评的重要标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媒介。构建科学合理、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举足轻重。

一、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性认知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他们在社会认知、角色转换、人际交往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马加爵案、药家鑫案、林森浩案等的接连发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而高校所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和高校频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也不断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警示和深思。党和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给予了诸多的关心关注。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高校“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等。2011年5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又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要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真正受到教育、得到启发。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无疑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为宗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完善健全人格,激发个人内在潜能,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现状诉求

(一)课程定位需进一步明晰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在高校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此项工作的整体推进的时间尚短,仍有部分高校还没有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为上级布置的任务开设即可,而没有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进行细致论证。而在具体操作层面,教师资源短缺,以德育系列或者行政系列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课程课时设置较少,针对性差,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照本宣科,缺乏体验性和互动性,教学效果不明显等情况仍然存在。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职教师比例不高,兼职教师中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学习背景和培训经历;从教师的人格特质角度讲,担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自身必须人格完善且心理状态健康向上,但个别教师存在心理素质较差或者个性存在缺陷等问题;从教师队伍的培训管理分析,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重视不足,以致教师在继续深造、技术培训、交流学习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三)课程考核评价环节尚不完善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是以试卷或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倒逼了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授方法等环节的设置上发生导向性误区,也使学生更加关注考试成绩,而忽略课程原本对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和心理技能应用的掌握。现实情况往往上演这样的一幕,在大学生参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之日,也是告别关注心理健康之时,他们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却无法应用知识进行消化调节,走出阴影;他们出现矛盾困惑,却不能利用技能妥善处理,直面挑战。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框架上由原理课程、健康课程和活动课程相互依附,在细节层面又与校园文化、课程设计、专兼职教师队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因素息息相关。

(一)完善课程设置,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核心建设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一门课程,这就需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注意对共性问题的探索,又要尊重不同年级、不同群体进行个性需求的研究。总体来讲,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随着年级的变化而不同。如大学新生与毕业年级学生表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截然不同。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切忌搞大锅饭,要在设计共性知识脉络的同时,将每学期的课程内容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独特心理特点相结合,有所专攻,有所侧重。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主导者可以针具不同主题,引导和帮助参与者创建相应的环境活动,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使同学们在群体互动中主动感知问题,收获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心理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有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根据对应章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标准测量表的填写,使同学们在自填、自评、自测中,从对量表的感性认知,逐渐转化到对知识的理性掌握。这不但能够满足学生自我探索的愿望和兴趣,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优势,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优雅舒心的环境往往能够使人的情绪得到舒缓,心情感到愉悦。大学生将在一所校园中度过四年宝贵的青春岁月。如果他所处的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完备,校园景观怡人,管理制度有序,校园处处散发着年轻的朝气,处处彰显着古朴的大学书香亦或是现代的科技之美,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宁静与雅致的环境之中,感受着青春向上的气息,可以有效调节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人。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走近学生,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他们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不论是活动的内容设计,还是活动的载体搭建,都要尽可能照顾到参与学生的心理感受,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做到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在活动的氛围营造上,我们要积极创建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有所作为,收获喜悦,也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以积极向上的宣传舆论内容鼓舞人。正面积极的宣传能够起到激励大众、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强大向心力。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中,高校应筑牢宣传舆论阵地,充分利用校园BBS、校报、广播电台以及宣传橱窗等校内宣传资源和途径,如开设心理知识专栏,邀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教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宣传普及,广泛传播青春正能量。

(三)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途径

随着现代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应用的最积极参与者。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资源优势,做好新媒体平台上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对潮流发展的应有作为。我们应着力从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软件的设计、大学生心理咨询网络工作室的建设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机APP的开发等多纬度人手,使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功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3)。

[3]李晓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2(1)。

第6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3-0093-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教育内容。然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注重潜能开发、着眼建设性和未来希望感塑造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的健康幸福、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等良好心理状态和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强调“标本兼治”,即解决心理问题与培养健全心理素质相结合。因此,以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指导,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根据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包括表1所示的几个部分: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之目的。(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3)自我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1)音乐心理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第7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Relationships of Engineering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y Training

YANG Tianyang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stage is the bigges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volatility psychological, mental heal this essential for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is article will mainly focus on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and nurtur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o build relationships start on.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relations

1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般注重身体的健康教育,却忽视了心理的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人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能够合理地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实处,充分地发挥体育中修身养性的特殊功能,并且加以拓展,帮助开发心理潜能,始终坚持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以及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思想,帮助和指导学生排除自己的心理困扰,不断克服心理障碍,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预防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以及过程,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2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改善情绪

通过人们的情绪状态,能够判定体育活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情绪状态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体验。健康、稳定的情绪,有助于促使人们对现实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喜悦,并且能够减轻人们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调节人的心理情绪,消除人们的情绪障碍,减缓或是治疗某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根据有关的研究表明,有规律从事中等强度的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改善情绪。

2.2 提高智力

智力水平是掌握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的重要保证,体育的学习与认知活动一样,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观察等综合认知能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促使大脑获取充分的氧气,快速恢复大脑意识。开展良好的体育教育以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可靠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般人而言,其智力因素的差异较小,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比较大,并且潜力无限,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知识技能、情感以及意志融合在一起,通过进行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格活泼、降低疲劳等。

2.3 协调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这些人活得比较开心;而对于人际关系不好的人而言,经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失去了生活乐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因为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的,并且需要与人群发生联系和交流,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克服孤僻的性格,忘记烦恼和痛苦,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与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的社会需要更加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开展体育活动,有助于加强人们的交流和协作,克服寂寞和孤独感,从而培养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3 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措施

3.1 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确立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的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和了解体育活动,加强在学生中的体育教育的宣传,促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锻炼是每个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教学模式,高校体育需要设置专门管理人员,面对全体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组织教学以及各项体育工作。将大学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的终身受益有机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健康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受益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构建大学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3.2 教学内容和教材向多元化调整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虽然确立了“强身育人”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将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目前还没有形成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所以,在创建体育健康教学体系时,应该着重突“以强身、健康、育人”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训练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积极探索增强体质与改善健康水平的新途径和新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体育能力。

3.3 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进行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比如,提问法、暗示法、议论法以及设疑法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价,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疲劳。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学习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趣味性以及实践性等显著特征。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进行课外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喜欢的健身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以及形式的限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总结语

第8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大课程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61-02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开展二十几年了,从无到有,从少部分高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到绝大多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规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人担忧的现实是: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15%有各种心理疾患。[1]2005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范围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大学生心理卫生不良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怎么了?

根据笔者近五年的工作经历和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访谈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在于:(1)个别咨询工作的重点在“救火”而不在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上。绝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有问题的学生身上,如因失恋产生的情感问题,学习不良导致的自卑以及人际关系障碍等(这从高校咨询机构的咨询登记表中可以看出,此外从高校网站讨论区学生留言也可得知)。由于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真正帮助求助者实现长期目标——完善人格,较为困难,学校心理咨询常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无奈现象。另外,由于个别咨询往往是一对一进行的,受到人员、场所、时间的限制较多,不能帮助大多数没有问题或问题较轻的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2)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课程性质不明、课时不足(一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20~30学时)和选修学生较多、班级规模过大等因素使得该课程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传递-接受”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像一些讨论、参观、见习等教学方式,由于费时过多而被省略。这种学生“教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的被动学习模式忽略甚至抹杀了教育创新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在个体心理健康这个充满主观体验的领域,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但违背了学生心理成长规律,而且已经构成了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效实施的瓶颈。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3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其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3]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等。[4]从教育部连发的两个文件可见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想使心理健康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既达到学生对心理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目标,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构建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大课程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引喻为“一段教育进程”。[5]迄今为止,课程有四种价值取向:课程即教学内容、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学习活动。随着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看待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课程观。大课程观突破了传统上“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也突破了“教学(论)与课程(论)二元独立模式”,形成“课程(论)包含教学(论)”这一新型大课程观模式。[6]大课程观强调: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是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既然是“教育活动”,就必然现实地而不是抽象地包含着和关涉着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种成分。[7]大课程观认为:课程的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的成功和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经验和体会,并把学到的心理调节技巧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学科课程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门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要求我们在课程构建时以学生为本,突出其活动性、实践性。一是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如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就业压力等。二是课程组织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如案例分析、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三是课程评价的活动性和实践性,观察活动中的参与度、测评人际交往能力、制定与实施学习计划等。

三、大课程观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大课程观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一套复杂的系统,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共性问题而进行的相应心理素质培养与干预的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体系。

(一)体系特征

1.课程目标:将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生年龄特征相结合,贯穿“适应”与“发展”的原则与线索,并充分考虑各年级的实际需要。

2.课程特征:发展性和训练性相结合。“发展性”体现在,对于各年级面对的共性心理问题设计辅导方案,在克服问题和困难的集体活动中使每个人的心智都得以成长;“训练性”体现在,团体中成员可以自由地进行试验,去观察、分析经由团体所表现的资料,去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当成员尝试改变时,可以从团体中得到反馈,就地练习改变,进而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

3.作用机制:把团体辅导、专家讲座、心理健康课程、个别咨询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其关键在于通过团体动力作用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鼓励学生把心得转化为行动,由行动-小变化-大变化-突破、成长,使学生由内而外产生积极变化。

(二)课程结构

第一,该课程体系由两个静态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和三个动态的作用系统、活动系统和评价反馈系统构成。其中,静态系统既是动态系统的基础,对其具有指导性,也是动态系统的作用依据和对象;而动态系统的运行又反过来影响静态系统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静态系统中,目标与内容两个系统是依次递进、逐步具化的,同时目标又对内容具有决定意义。动态系统中,评价反馈不仅要影响静态系统的完善,而且对活动系统的运行也具有监控调节作用;另外,动态系统中的“活动系统”也是为静态系统中的“内容系统”而服务的,以其为依据和对象。其具体说明如下图。

1.目标系统:由心理素质培养中“适应”(生活、学习、人际)目标与“发展”目标(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两条主线构成。大学生在其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上的适应,不仅反映了其个体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2.内容系统:根据常年学生工作的经验,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目标和年龄特征为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入学适应、人际交往、学习风格、情绪控制、自我意识、恋爱、挫折应对、就业择业等。

3.活动系统:整个操作模式是层层递进的。首先以班级基层单位的团体辅导为基础,力图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进而通过心理健康课和专家讲座进一步改善学生思维模式。对部分问题严重的同学进行深层次的团体咨询,如果在心理咨询师指导的团体中不能化解,则进入个别咨询。这样不仅使得团体辅导惠及了大多数同学,而且缓解了高校咨询师不足的难题。

4.作用过程:本操作模式作用机制分为表层的活动过程和深层的心理过程。通过策略训练、反思体验等教育环节,在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学生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从活动中重组认知,改变行为,最终得以巩固、形成心理品质的自我发展过程。

5.评价反馈:在本模型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评价反馈体系,无论是目标的协调、内容的整合,还是辅导活动的设计与阶段发展,都会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团体活动的客观评价相结合,以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为重要依据,反馈、调整、完善以达到最佳的实用效果。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前提。为保障以全人教育为目的的大课程观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应当给该课程明确的定性与定位,高校要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需要一套严格而完整的管理与激励制度,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各专业辅导员、校团委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各尽其责、有机协调。

参考文献:

[1]夏玉荣,余吉生.论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暴力类型、特征及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22.

[2]刘翠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1-5”模式探究[J].网络财富,2009,(08):56.

[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11.

[4]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11.

[5][6]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

崔景贵,1968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现任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5年在浙江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6年破格晋升教授,2009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他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重点(培育)学科教育学和重点建设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带头人,其2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省高校精品课程奖、省高校精品教材奖、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厅级以上表彰奖励;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承担国家教师教育立项建设精品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开发,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等10多项;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多项。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心理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做出的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其上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推实践操作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新探索,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新尝试,更是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跨越。本文拟对现有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初步梳理,分析模式建构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探讨可资借鉴的建构策略。

一、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的现状

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有助于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从而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做出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正因为如此,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职业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类型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可以用来分析问题、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是一种有着其内在结构的有机系统,包括目标、内容、过程、形式、评价等要素。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视角的不同,研究者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设计也不尽相同。根据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较为明确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有研究基于人本化的价值取向、心理辅导的价值理念以及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从目标、内容、原则以及实施途径四个层面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职校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为主,预防性、矫治性为辅,建构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全过程进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有学者从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针对职校生的心理需要,提出通过互助式心理探究、互助式心理暗示、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训练以及互助式心理辅导等形式,建构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3.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有学者针对某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认为要提高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力量构建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提出的具体策略为:社会应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观念,为职校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应在管理、机构、制度、师资、学生自助等方面加强建设,积极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将家长纳入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来,发挥家校协同教育的作用。

4.六环节操作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4]为探索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研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的六环节操作模式,主要通过引导职校生对自我、职教、职校和现有人际关系的角色认同,确立适当的职校生角色目标,积累成功的角色体验,进行角色调整,认清自身人格特点,以及开展就业指导进行角色转换六个环节,实现职校生心理的和谐发展。

5.“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谓“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将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纳入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来,通过三方面的合力,共同致力于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有研究提出了针对职校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位一体模式,[5]有研究提出了针对职校生心理全面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6]

6.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7]有研究提出采用建立“监测―保健―教育”三个系统、运用“课堂教学―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三种方式、达到“矫治―预防―发展”三个目的的针对职校护士生的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通过SCL-90量表对这一模式的实效性进行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教育模式的干预下具有明显的改善。

7.整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8]有学者基于实践中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元分化的现实倾向以及职校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提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理念、目标、课程、内容、学法、学段、资源以及视野等八个方面的整合,做到整体协调、彰显重心、突出特色,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8.心理道德教育一体化模式。[9]有研究者认为,可以将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加以整合,发挥二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通过思想观念的整合、工作机制的整合、目标内容的整合以及工作队伍的整合,形成相得益彰、相互借鉴、相互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格局,更好地服务于职校生的人格成长。

另外,一些文献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名称或类型,但这些研究也应该属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这一大的范畴,暂且将这些模式称之为“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如“五线四环”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0]、“三全”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1]等。还有一些文献基于课程建设、咨询技术、心理辅导、校园文化等视角,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某一组成部分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这些研究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难形成标准统一的答案,但在基本问题上已经达成一些宝贵的共识,比如要重视和加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定位上心理健康教育是职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够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要灵活多样,注重活动与体验,应当摒弃单一的课堂说教和机械灌输;在教育目标上要关注职校生心理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当促进职校生的成人成才;在教育主体上要增强所有教师的“心理育人,人人有责”的意识,应当形成有效教育合力,等等。这些理性认识,为进一步科学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存在的不足

总体来看,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水平参差不齐,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出现一些不足和误区。

1.模式建构取向问题化。有的研究按照“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问题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步骤来建构模式,重视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关注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职校生,重点是预防和诊治心理障碍,或干预职校生的心理危机。实施系统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可或缺,但是全部的工作仅仅围绕着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又回到“消极型”“矫治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路,站在积极型、发展性的现代心理教育理念的对立面。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越是急切地想成为拯救现实的“灵丹妙药”,实际上就可能离本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远。

2.模式建构路径经验化。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过程来看,既有的模式多来自职业教育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侧重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和程序,是对过去和现在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属于自发形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实践基础较好,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随机性较大,可能导致实践操作偏离应然的轨道。目前,对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一般性、经验性的文字描述上,进行的是逻辑的、思辨的研究。有的研究虽然冠之以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对模式方法理解不透彻,或没有采用明确的模式方法,从经验的角度按照社会、家庭、学校、个人来分析,似乎有“泛模式化”之嫌。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研究没能扮演好理论追随者的角色,更不用说成为自觉的理论先行者。可以说,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欠缺的不是对现实的描述和现状的说明,而是对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理论的思考和贯彻。

3.模式建构过程形式化。当前,有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照搬普通学校的做法或模式,职教“校本”特色意识明显不足。有的研究对“模式”本身的结构属性并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所建构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素孤立庞杂,彼此之间联系衔接不畅等,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操作运用的实效性不足。如有的研究提出要“全员参与”“全面渗透”,而对教师在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却鲜有论及;有的研究提出要“开发职校生的潜能,促进职校生的发展”,然而怎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现又显得办法不多,空喊心理健康教育的口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究其原因并非是由于理论过于抽象,而是实践研究缺乏足够的行动力,没有为理论的执行创造足够的环境与条件。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序走向有序、由经验走向理性、从消极走向积极,离不开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科学建构。如何进一步提高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层次、质量与效益,更好地为职校生心理和谐与人格成长服务,成为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认真审视和积极回答的问题。

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的基本策略

不难理解,建构是对结构和建造逻辑的表现形式。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强调建造的过程,注重技术、结构、材料和表现形式等。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内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反映。理想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能够代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又充分体现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的理性实践,应当理念科学现代,理论充分准备,目标切合实际,自主行动积极,操作策略明晰,经验特色显现。

(一)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念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促进和引领职校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和“幸福工程”。模式不仅要指导当下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应该着眼于未来,在理念和操作上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而这离不开心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现代职教理念的支撑。

一是内涵发展的理念。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发展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动事物朝着健康、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研究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整体上对什么是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即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功能、属性等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对模式的组成要素审视、选择、整合,以形成完整的体系。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要强化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问题意识”,即建构模式的重心是什么?建构模式究竟为什么?建构模式应该做什么?建构模式怎么做得好?建构模式需要注意些什么?加强模式内涵建设,职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科学认识、深刻理解并积极实践,从思想认识、教育观念、目标设计、课程建设、队伍优化、行动研究和特色创新等方面全面推进。

二是育人为本的理念。人是职业教育的主题和主体,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谈及模式建构,我们必须直面、无法回避的有三个重要问题:职校生为什么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职校生接受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职校生如何接受适合的、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和谐和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护短”“揭短”和“补短”,而是要“加长”“扬长”和“拉长”,引导职校生有特长、个性化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诊疗般矫正、干预和预防,而应当更加注重心理建设、心理成长和心理资本发展。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与人为善的教育人性观、助人自助的教育过程观和育人至上的教育目标观,理清思路、心态积极、引导成长、促进发展,扎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的各项工作。

三是追求幸福的理念。幸福就是健康快乐而有意义地活着。幸福是一种心态,也取决于心态。引导职校生追求幸福,其本质就是追求更利健康的生态、更高质量的生活和更加充实的生命。当前部分90后职校生存在的消极心理状态,即无聊感、无用感、无望感、无责感和无助感,值得关注和引导。当代职校生缺少真正的幸福感,职校教师要用心读懂职校学生心理、心智和心灵这本书,真正了解、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状态、需求和症结。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要按照班华教授提出的“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这一宗旨,树立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理念,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和重心前移,追求让每一个职校生拥有幸福人生的教育理想,坚决守护、努力增强职校生的幸福感,促进90后职校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四是多元共生的理念。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要全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向,优化选择,探索创新,彰显特色。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正从“传统单一式”向“现代多样式”转变,从“消极矫正式”向“积极发展式”转型,从“求助救助式”向“助人自助式”转轨,从“单向灌输式”向“互动体验式”转向,从“零散平面式”向“整合立体式”转换,从“封闭自主式”向“开放渗透式”转化。当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各具特色、多元共生的工作模式,如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类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层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整合型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性实践

建构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但起点不能低,更需要精心设计、悉心规划和用心实践。

第一,坚持积极范式。阳光心灵是职校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策略,积极和谐是职校生幸福生活的心理之道,即要培育积极阳光心态,把握积极认知方式,保持积极情绪状态,建构积极人际关系。走向积极实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优化心态的幸福教育,助人自助、阳光心灵的和谐教育,是育人至上、提升心力的素质教育。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要探索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变革消极教育管理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人格教育为主线,引导职校生树立积极、均衡、适度、变通的人生态度。职校教师要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携手探索,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与职校90后学生一起成长!

第二,实施系统工程。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把握整合、全面、务实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学科融合、行动统合、技术综合和目标整合”,坚持“心理教育全方位、心理管理全过程、心理服务全天候和心理引导全人化”,坚持“理论探索顶天、校本实践立地、专业研究求真和开拓创新务实”,坚持“学校和谐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要全面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把手”负责,“一盘棋”思路,“一揽子”计划,“一体化”格局,“一条龙”服务和“一系列”行动。要杜绝心理健康教育可能的“异化”现象,即防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研究“两张皮”现象,防止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人自扫门前雪”现象,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表面化、形式化的“海市蜃楼”现象,防止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医学化、学科化”现象。

第三,培育卓越师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信心、一种信任、一种信念和一种信仰。高品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决于爱岗敬业乐业的心理教师。职校心理教师要敬畏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变革心理健康教育和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科学认识、理智把握专业角色与成长目标,做有尊严感、责任感和幸福感的“心理人”,做健康快乐、和谐成熟、专业卓越的心理教师;要积极应对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角色冲突、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消极评价,努力扮演个性模特儿、人格示范者、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等角色,从专门的心理教师走向专业的心理教师,成长为专家型心理教师。职校心理教师要全面完善自我,注重心理管理,积淀心理资本,积极有效沟通,和谐人际关系,培育团队精神,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注重校本行动。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要立足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注重校本课程建设、开展校本培训、探索校本管理和推动校本研究,对职校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法、学法的专业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活动质量,建构工作品牌。校本行动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有待成熟没有失败,而校本行动的最大收获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艺术与管理智慧的增长。职校心理教师既要仰望星空坚定追求职教理想,更要树立信念脚踏实地扬帆起航,秉承“科教融合,教学相长,心理育人,校本行动”的信念,自主反思、创新专业实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主的实践,从自主的实践提炼自我的经验,让自我的经验体现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我们走在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路上,路在我们脚下延伸。自觉走近90后职校生心理世界,走起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行动研究,走入职校人本心本和谐管理,走向积极职教专业实践范式。这是新时期做好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法宝”和“奥秘”,也是科学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旨趣和本真追求。

【注释】

[1]周琢虹.职校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5(12):50~52

[2]张桂春,康婷.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50~52

[3]邹玉玲等.全员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校园心理,2010(4):253~255

[4]徐光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想及构建原则[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3~44

[5]杨淑芳,蒋伟凤.构建“三位一体”的职校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职教通讯,2006(10):56~57

[6]刘昱.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8):72~76

[7]戴肖松等.护生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7):588~590

[8]崔景贵.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6(4):20~22

[9]贾仕林.分化·趋向·整合——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