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精选(九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

第1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社区文化并非单一的娱乐项目,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更不是单种娱乐项目的累积,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氛围。构建起和谐社区不仅是对社区居委会的严格考验,也是我国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工作准则,只有在社区进行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都时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方针,才能逐渐在社区管理中体现出社区的文化特色,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与格调,进而构建起和谐社会下的和谐社区。

1.建立制度文化。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人们自觉遵守的文化公约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石。人们在生活、工作、娱乐的过程中自觉以这些规章制度为基准,时刻铭记社区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才是保障社区文化长久、健康开展的重要控制力,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区的道德标准、人文背景和价值观。

2.创建环境文化。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能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体现出居民的精神外貌和价值观。幽静、舒心的环境中更能营造起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对构建和谐社区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精神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精神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社区文化观念的体现和象征,更是社区形成独有的形式形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价值观念、社区精神、行为准则和社区道德等多个层面。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在新开发的小区中,由于开发商的大力投入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资助,会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而在一些老城区,文化建设设施配套则不够齐全,甚至落后许多,无法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2.居民没有完全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作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是宣传焦化的重要载体。据调查,许多居民之所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丰富业余活动,或仅停留在锻炼身体的层面上,许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这也直接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畸形。

3.缺乏文化建设经费。虽然街道办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解决不了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从而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和构建,经费不足也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

4.参与群体单一化。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体单一化的问题,久治不愈。许多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向老年群体、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靠拢,这也就导致了社区中绝大多数的群体无法参与其中,从根本上造成了参与人员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直接制约了文化建设重要功能的体现。

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应有计划的对进出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大的精力。例如,建立起具有完善设施的文化广场,对城市中的现有格局进行进一步的微调,从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布局,对现有的文化建设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科学维护与管理,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2.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文化网络。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文化网络有助于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全的弊端,社区文化网络的建立不仅能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各种文化形式间的重要纽带。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社区文化网络找到各自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可以找到各自年龄段的伙伴,经由社区居委会的统一协调与规划,逐步建立起健全的社区文化网络,实现以街道为“经”,以社区为“纬”的完善的网络体系。

第2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以下将以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建设为代表具体介绍和分析我国和谐社区建设过程。

2.1百步亭花园的社区管理

在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初期,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设计了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模式。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模式即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三位一体共同管理的模式。三者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监督,但共同的目标一致。房地产开发公司对物业管理公司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业主委员会以硬件支持:物业管理公司按照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要求以及业主的意愿管理;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利益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监督。基本上形成了居民参与管理和监督、物业管理公司服务延伸到社区管理的模式。

随着社区规模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进行社区管理,在中共江岸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下,2000年成立中共百步亭花园社区委员会,下设若干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小组,党委书记由社区党员代表推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在百步亭花园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委员会,区政府对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全面授权、达标上岗、窗口服务、挂牌承诺”职能管理。同时,全国第一个没有街道办事处领导的社区居委会也诞生了。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代替老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新三位一体指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居委会形成新的管理主体。

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完全按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政府不承担管理经费,完全*物业费来解决。新管理模式本质上是党的领导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对当前日益普及的商品房小区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目前社区管理的有益的探索。

百步亭花园社区是施行的新三位一体管理理论模式,这体现了社区管理模式上发生了一些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更加能够满足建立和谐社区的要求,为实现和谐社区的构建提供了体制结构上的支持。

并且,百步亭花园社区还是一个社区自治的社区。百步亭花园社区的资金不是*国家划拨,完全*物业费来解决,运用在本社区的建设中。除此之外,百步亭花园社区还号召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工作中,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是社区的主人翁。体现社区自治的各种优点。

2.2百步亭花园的管理理念和制度保障

百步亭花园的管理理念是“共建、共住、共识、共管、共创、共享”。管理理念强调社区管理的广泛参与,体现了社区建设和管理主体的权利。该理念使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形成了社区利益共同体认同基础上的广泛参与,通过强化主体意识、制度规范、社会塑造、环境教化及社区文化,使社区管理高效运行。管理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长期社区民主参与管理的实践基础上,代表社区管理的新发展趋势。

管理的有效运行需要规范的制度保障,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百步亭花园社区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社区管理制度。先后制定百步亭花园社区业主公约、精神文明公约以及房屋、水、电等管理规定144条。强调绿色社区概念,强化环保意识。社会秩序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完美结合才能使制度提供有效保障,百步亭花园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魂的口号。使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实现无缝结合。

2.3百步亭花园社区的服务

在百步亭花园,物业管理公司和社区服务中心是社区服务主体,由于功能定位的不同,物业管理公司和社区服务中心所承担的功能不同。

2.3.1物业管理公司

1998年9月16日,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正式成立,为了更好满足百步亭花园社区物业管理的需要,2001年6月29日武汉百步亭花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实现房地产开发功能和物业管理功能的分离,使各自更好致力于主业的发展,更好形成和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国家关于物业管理的条例明确规定,物业管理具有房屋维修、安全、绿化和保洁等四项职能。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和后来成立武汉百步亭花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先履行的是房屋维修、安全、绿化和保洁四项职能。

在很好完成物业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之外,百步亭花园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社区居民利益为最高服务原则和社区居民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不断根据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种类。例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接待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外,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居民需要设立家庭紧急求助装置,定期举办医疗健康讲座和保健咨询,定期对60岁以上老人和10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检。社区物业管理费支付体检费。社区接待中心一切以解决居民的问题为出发点,承诺“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天,笔笔有记录,件件有回音”,实现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上访老户。

2.3.2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由武汉安居下程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立,在社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为社区居民直接提供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百步亭花园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办公,共同构成百步亭花园社区服务网络。为方便社区居民,社区服务中心采取一站式服务。

2.4百步亭花园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

2000年成立中共百步亭花园社区党委,是全国第一个社区党委。社区党委下辖一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48个党小组,通过“党小组门栋组织制”、“24小时党员责任制”和“社区与党员所在单位联系制”,将社区中分属不同单位的党员有机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之家”,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定期举行社区党课,开展“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活动。同时补充党的新鲜血液,在社区中发展新党员。

2001年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没有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基于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原则运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经过考试上岗,来源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学历层次比较高,80%是大专以上学历。社区居委会基于市场经济原则运作,其经费来源于部分社区居民的物业管理费。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社区居民监督下开展工作。

2.5百步亭花园的社区文化娱乐

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社区建设了一批社区活动中心,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具体活动中心如下表:

以社区活动中心为平台,百步亭花园社区先后成立了社区腰鼓队、太极拳队、合唱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足球队、队、门球队、礼仪队等,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强化邻里之间的互动,形成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形成了紧密的基于社区的社会网络。

2.6百步亭花园社区的爱心工程

百步亭花园社区属于安居工程,其部分社区居民属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针对该问题,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基金形式成立了武汉安居教育援助会、武汉安居慈善援助会,其基金有200万元。武汉安居教育援助会主要是帮助社区内家庭生活困难的子女上学,对学习优秀者进行奖励。武汉安居慈善援助会主要是帮助社区内老弱病残及特困家庭,对社区居民的困难进行援助。

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功能非常齐全。根据功能主义理论模式,百步亭花园社区具备全面而完善的功能,能够满足全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百步亭花园社区具有完备的社区组织:物业管理公司、社区服务中心、百步亭花园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百步亭花园的社区文化娱乐等,这些组织发挥各自的功能,把社区构建成一个体制完善和功能全面的“小社会”。

二、和谐社区理论阐述

1、和谐社区的涵义及特征

和谐社区,应该是一个在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居民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讲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居民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良性互动的社区。和谐社区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社区组织结构合理,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社区稳定安全。社区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具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的干部队伍和社区队伍,能够真正尊重、真情交往、真诚服务于广大居民群众。

二是居民对社区事务能够广泛参与,居民民主意识强,社区自治化程度高。参与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命线,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参与社区事务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分享社区内的利益,又能够承担社区内的责任。

三是社区内有轻松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

四是社区的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能得到保障,社区单位和一般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得到基本满足。

五是社区居民与环境和谐相处。提倡“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活观念是和谐社区的第一标准。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确立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应当把创建和谐社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人点,只有社区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成为一种现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在我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理念的重大转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也标志着国家战略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了追求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与社会的和谐、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的真正意义始终在于它是整体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作为局部的社区是一个包含了整体社会基本信息的独立单元,社会的生活需求、利益关系、群体矛盾、阶层结构和运行逻辑,在杜区都有对应的表现。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窗口,把握了社区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社会,把握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原理,对于把握和谐社会就有了基础和借鉴。只有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都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了,整个杜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因此,应当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3、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理论与战略》一书出版,他根据对有关组织系统和谐运行机制的思考,提出了“和谐理论”[①]。

3.1概要

和谐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理论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对和谐性的界定为:“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和谐管理系统观为:组织发展两轨两场的控制机制。两轨即系统的组织手段和社会的法律制度,它是系统成员的行为边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的约束力。这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两场即“协同力场”和“促协力场”。协同力场是由组织机能、人的精神、道德、行为习惯和系统文化等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内部环境;促协力场是对协同力场产生影响的系统外部环境,它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理论构架为:运用系统观,围绕组织演进前后和谐态的对照比较,分析导致组织出现无序及不协调的负效应的构成成份,并针对之提出和谐控制机制,,同时设立和谐预警系统作为保证和监控系统和谐演进的重要手段。

3.2特点

1.和谐理论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体现了古今贯通、中西结合及文理互补。在它不仅关注现代管理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既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科学,也注意反映中国国情和民族文化传统;在体现理论的普适性的同时,又能针对中国自已问题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法;另外,还注意到自然科学规律研究结果对管理研究的启发和借鉴,如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的许多成果和思想的借用,也注意组织管理活动的人文特色,力求二者的有机整合。

2.和谐理论在理论的功能上不仅注重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更注重回答怎么样。和谐管理理论不仅关注和谐管理思想及其具体的理论描述,更关注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它从组织发展目标入手,注重追求最有效地发挥组织系统整体功能的和谐机制的形成及组织向和谐态的演化过程调控。

3.和谐理论在研究哲学上强调“总体论”和不断追求“完善”(即和谐状态)。它打破了传统的管理“适度论”或“理性论”,提倡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完善”,明确了管理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如何互补问题,这有利于发现低层次上构成的不完善,而通过系统自组织在高层结构中得以弥补。

4、和谐社区的创建

在以上理论的的支持下,以及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建设和谐社区还需要做好以下的一些建设工作:

4.1加强社区党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区当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和谐杜会的关键是党,同样,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关系重大。社区的稳定性使党的工作有了具体的对象,社区的动态性使党的工作有了延展的空间,社区的区位特征使党组织在基层社会中的工作犹如扼守要津,可以依托社区机构和组织,在生活情境中与群众发生直接联系,协调利益关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党在基层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方法实现突破和创新的过程。“窥一斑而知全貌”,从建设和谐社区中积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同时能够使社区党组织的社会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4.2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建设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基层干部队伍。街道干部和群众贴得最近,听到群众的呼声也最多。构建和谐社区,干部的素质是关键,必须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在说懂、说通、说服上下功夫。所谓说懂,就是要让群众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真正知情;所谓说通,就是让群众了解我们办事的目的,消除顾虑,心平气顺,乐于接受;所谓说服,就是让群众心悦诚服,认同接受。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设立“民愿接待”窗口来掌握民情,缓解少数群众的不满情绪,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通过举办各类群众论坛,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争取社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广泛派发居民联系卡,使群众遇到困难能想到、找到、见到社区干部,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同时,还要通过向群众报告工作,聘请廉政监督员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帮助。

4.3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良好的参与机制融洽居民关系,推动居民自治,充分发挥他们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关健作用。能不能整合好杜区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居民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其中的关键,是必须尊重和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利益群体所表达、所代表的特定群体的合理愿望和要求,以及通过合适的载体和途径,使他们得到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机会。而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其目的就是要淡化和消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隔膜和疏离、排斥状态,强化社区团结意识,重建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和相互接纳意识,使一切有利于社区发展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达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

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对那些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区事务,要广泛地吸收不同群体的居民群众代表参加,不仅要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要让他们参加研究讨论。要注意提供充分的参与渠道和机会,可以由单位、街道、居委会、群团组织出面组织参与;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还要注意要按照国家的改革要求和相关政策,逐步在居委会中推行“议行分设”工作机制,实现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从而使社区不同群体的居民通过民主的制度安排,在社区的政治舞台上实现和谐的利益表达方式,为社区创造安定、有序的民主政治氛围。

4.4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将其与社区居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凝聚社区人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而且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社区先进文化建设以社区为依托,发源于社区,发展在社区,通过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等形式,吸引社区不同群体的居民积极参与,能够有效发挥先进文化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的良好功能,同时可以使居民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

加强社区先进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社区居民,以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为契机,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区整体文明程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促使不同群体的杜区居民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得到共鸣,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亲情感,形成精神上的和谐。要保证经费投入,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大众化、文化设施普遍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社区群众文化发展新格局。

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构建和谐社区的成效。为此,要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具体工作做起,结合社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居民的实际,不断创新道德建设的载体、形式和渠道,深人开展“和睦家庭、文明社区、诚信商家”等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上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努力培育诚信守礼、尊老敬老、邻里和睦、爱护环境、爱护公物、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等良好风气。

4.5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让健全的保障体系惠及社区全体居民特别是社区内的困难群体。群众的生活问题始终是涉及全局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社区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观念,从落实困难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人手,始终把困难群众的“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与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作为大事来抓。建设和谐社区,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利益。由于困难群体无工作单位,社会活动的空间狭小,因此社区常常成为他们生活的最主要依托,他们也成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受惠者。当前的着眼点,是要解决社区内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要面向社区内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人员等群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开发社会服务岗位,可充分利用社区劳动就业中心,收集用工信息,进行职业介绍,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积极采取社区服务与再就业相结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再就业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办法,拓宽就业渠道,重点解决“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刑释解教等人员的就业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险制度,大力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继续落实对困难群众的实物救济、基本医疗、慈善医疗等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法律援助网络。

4.6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居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创建“绿色社区”。构建和谐社区,除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外,引导居民爱护社区环境,创造一个整洁美丽的家园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社区环境治理,贵在人人参与。要在社区内倡导环保从个人、家庭、社区做起,逐步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环境道德素质,使“绿色理念”渐渐扎根居民心里。社区要通过宜传教育,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让社区居民树立“爱护社区就是爱护自己,美化社区就是美化自己”、“社区连着你我他,环境优美*大家”的意识。同时,要加大对社区环境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增加社区绿地面积和植被,处理好社区内的污染源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保护社区环境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家园的大氛围中来。

总之,创建和谐社区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措施之外,还包括如建立社区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加强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总之,和谐社区的创建需要社区内所有单位、所有个人的共同参与。要让社区居民都意识到:只有社区这个“小家”和谐了,我们的社会这个“大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由百步亭花园社区得出的启示:

和谐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社区的功能,提高社区自冶的能力。笔者认为当前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应主要起“引子”和助力的作用,其角色应如下定位:一是引导者。政府既要引导社区实现和谐,又要把构建和谐社区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组织者。政府应为社区培训干部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向社区派出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等帮助社区组织与完善构建和谐社区的活动。三是监督者。对于构建和谐社区的各项活动,政府应强化监督职能防止其超出法律范围行事。四是保护者。政府应对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必要的政策保护,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区中,政府首先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该社会办的事交还给社会去办。同时应明确自身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突出社区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建立政府与社区互动的机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和谐社区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但政府的财力是十分有限的。建设和谐社区的经费大量的还要依*社区自筹。应建立稳定可*的社区经费筹集机制。为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性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大社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应完善社会捐助制度使社区能够较为充分地获得社会财力的支持。

3.构建社区居民参与平台。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社区居民参与的平台。使居民的参与冲动能够有机会释放出来。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队、服务队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加强社区建设与居民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存度,使每一位居民都真正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和谐社区建设有不竭的动力。

4改变行政方式,增强单位与其所在社区共建互动。不同性质的单位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主要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这些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由于缺乏共建的内驱力.绝大部分单位的积极性都不高。因此,应该变行政方式为利益引导提高社区内单位参与社区共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应根据单位性质的不同而分别作出共建要求,不能一刀切。对于经营性的企业单位应该通过社区提供必要的有偿服务等形式进行互动共建;而对于公益性单位,特别是文化、教育卫生等单位,则应无条件地为社区提供服务。但是这种服务应有具体的规定.应该量化,即明确规定这些单位一年应为社区提供不低于多少人次的服务,并将为社区提供的服务作为这些单位年度考核或财政提供支持的主要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序主编.城市发展中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朱毅.城市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论文,2005.

[3]李应龙.构建和谐社会从构建和谐社区入手,求索,2006(03).

[4]赵麟斌.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关系探析,闽江学院学报,2005(12).

[5]陈平.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的基础—谈建设和谐社区,求是,2005(07).

[6]周永学.《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出版社,2005.

[7]冷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03月01日

[8]王伟光.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9]王伟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10]构筑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平台,《中国民政》2006年10期.

[11]王玫.2007-2008年最新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管理百科全书,当代法制出版,2007.3.

第3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发展;旅游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F5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122-0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用旅游业的强大经济和社会功能,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整合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精华,为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理论体系架构奠定的一个历史性的基础。它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深化认识的体现

任何一个政党执政,不仅要有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基础。执政党的职能不仅要管理经济,而且还要管理社会。执政党管理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下,执政党才能更好地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人民才能够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才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新的历史性课题不断地提出,需要理论去指导实践。目前,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遇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动;利益关系愈显复杂;政治经济需要提高;国内收入差距扩大;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就业形势严峻引起社会不稳定;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问题都是中国实现小康必须逾越的障碍,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某些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关键时期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

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它对我们处理大至当代国际、国内事务,小至家庭事务、同事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精神新的时代特征和政治意义,正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必须在互相依赖协作中从事各种活动,这种互相依赖协作的总和就是社会。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劳动方式的变化和人们活动的结果,不仅形成了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还形成了客观的社会结构。因此,和谐社会,实际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社会结构和谐、经济发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四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自我作为具体的存在是这个总和的聚焦点,并由此展示其丰富性。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每个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总和,而个人的活动的目的就是使个人获得某种发展。社会的发展要以个人的自主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社会正是在无数个人有目的的活动中展开的,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展开和实现的。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社会充分实现了对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关怀,个体才能达到自主与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摩擦才会得以消除,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目标才会得以实现,社会才会和谐。因而,和谐社会中,人们应当能够各尽其能地劳动,各得其所地生活。

(二)社会结构和谐

和谐社会还包含着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志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强化了人们的经济意识和利益观念,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更加明朗和更加具体,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同时,不同社会利益主体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地扩大,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也就随之产生。虽然各阶层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容互补的一面,但是,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必须确立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平等地位,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促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经济发展和谐

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当前,我国

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居民收入不协调,贫富差距幅度拉大;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坚持以经济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把握社会矛盾全局,抓好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有效促进各种社会矛盾解决。

(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自然资源的耗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关注生态伦理,推崇可持续发展,日益被人们所认同。我党十六大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们能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人与自然达到和谐与共生是和谐社会最为基本的特征。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说,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一方面,在自然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满足人类在学习、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必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平等的一员,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当人的利益与自然界发展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控制人自身的利益,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

三、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构建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不仅具有经济发展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它能够推动中西部和农村的脱贫致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观念;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和传承文化,融洽社会关系;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可见,旅游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它能促进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社会结构和谐、经济发展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从而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

(一)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继续推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具体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观。科学的旅游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方面,注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举,通过特色化的产品、人性化的服务、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经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推动旅游业从流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化,使旅游业走上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区域特色旅游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并重、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旅游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新道路,真正凸现旅游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旅游业的旅游经济功能,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

由于强大的辐射效应与乘数效应,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和当地经济发展。我们应当在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上,进一步提升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功能。一是通过“农家乐”、“渔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开发,加速农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加速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通过国内旅游,增加旅游收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国际旅游,注入外汇收入;通过提升旅游区域知名度,吸引国内外经贸投资,缩小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加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刺激区域内会展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系统的升级;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和扩展旅游业的社会功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挖掘和扩展旅游业强大的社会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游业的就业功能,增加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和职位,促使人们能够各有所职,各尽其能,缓解个体间以及与社会的利益矛盾,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二是扩展旅游业的社会交流功能,促进当地居民与游客直接和间接交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实现先进理念和知识的区域间流动,促使社会关系能够和谐发展。三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旅游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马尼拉宣言》已经将旅游看作人类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目前,我国旅游主体多为城镇居民,农民旅游者甚少。一个占国家居民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旅游需求缺位的旅游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相比,显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建设和谐社会,还必须启动农民旅游市场,真正实现城乡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

第4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人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而社区又是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单位。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社区也渐入人心,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该文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中,并提出措施,以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最终构建起和谐之社区。

1社区与和谐社区

1.1社区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从其提出到现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主要形成两大类观点:一种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由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关系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另一种是地区性观点,认为社区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的人群。无论何种观点都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围绕着人这个中心进行的讨论与研究,离开了人,社区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因此,有必要重构人本主义社区,强化人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社区人性化改革。

社区的发展经过了多种形态,其扩展出的类型也各具特点,如现在所流行的生态社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以及参与型社区、混合型社区、有归属感的社区等。总结上述社区,无论哪类社区都是在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虽宣传口号和方式各异,但事实上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社区、一个和谐环境、一个和谐社会。应该说和谐社区并不是社区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但对其分析研究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1.2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的提出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的,而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得到较大的满足和改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这也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而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从和谐社区入手。和谐社区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及居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和谐社区建设逐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路和标准,如大连西港区,北京宣武区、朝阳区、石景山区,西安的碑林区,南京的玄武区,安阳的殷都区,这些社区都在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而努力。

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居住区建设,都把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作为一项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一个优秀社区的形成,一个和谐社区的建立,对于社区内人们的安定、交流、娱乐、学习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服务作用,成为人们真正的理想家园。但目前和谐社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发现与讨论,而且和谐社区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本主义,不能违背和谐社会,因此怎样营造一种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最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并揭示其发展的核心,提高其服务能力等,正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和谐社区社会关系的构筑

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实体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人是社会的产物,城市社区正是由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居住形态。与农村以纯粹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而构筑的模式不同,城市社区内部人们则主要是一种地缘关系或业缘关系,甚至是类缘关系和机缘关系:另一点不相同的是,农村生活方式相对单一,人际关系密切,感情色彩浓厚,交流频繁,而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的感情色彩淡化,交流相对简单。这一切都导致了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弱化,人与人交往的缺失,社区社会关系的淡漠。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通过人本主义理念来重塑和谐社区的社会关系。

2.1改善社区设施

农村社区邻里关系密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邻里之间有足够的户外交往空间,人们可以在户外边交流边做其他事情,而且互相之间可以帮忙。城市社区也可以通过此类方式来加强此种邻里关系,如在社区内提供一个场所,下班或周末时,家长可以带着小孩到这里来活动。孩子是一个很好的中间体,父母可以一边照望嬉戏玩耍的孩子,一边互相沟通、交流,讨论孩子的成长、工作的情况、生活的问题:老年人之间可以互相传授养生之道,做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年轻人也可以在此享受阳光、高谈阔论等,生活、工作、学习各类话题无可不谈。

另一方面,现在大城市住区的多层住宅逐渐被高层所取代,这也导致居民不愿意跑到楼下进行休憩娱乐。事实上,目前高层住宅的有效使用面积低是较普遍的问题,而且内部严重缺乏公共空间。设计时可以改变思路,将不能有效使用的部分空间放大,每隔几层设置一处,成为公共交流场所,使大家能够共同享受这种空中的交流、观光平台。

诸如此类社区设施的建设都属于物质空间和环境空间的改善,其实这些场所、空间所需面积并不大,但这正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是以人为本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而且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对改善邻里关系是不可估量的。

2.2设置组织机构

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应该是居民自愿的非盈利性的,而且这些机构必须是要为本社区居民服务的。现在经常见到社区中老年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些活动团体,他们以晨练的形式为主,彼此关系密切,在活动中得到了交流,乐此不疲。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中实施和开展此类团体,如协会、读书协会、运动协会等,人们通过此类娱乐活动,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在交流中彼此逐渐产生了社会层面上的情感关系。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社区内部的老年人将成为社区的主体人群,成立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组织,对于解决老年化问题、促进家庭与社区和谐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和外来人员,使我们的组织机构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让他们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让每个居民都得到人性化的服务,这才是人本主义的要旨所在,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

2.3倡导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居民也存在地缘感、业缘感和类缘感等几种心理情感因素,虽没有农村居民那么强烈,但对本社区也具有共同的地域观点、乡土观念和一定的感情。城市社区里的居民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可能不同,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社区文化观念。因此,在城市社区中,我们要倡导一种积极的社区文化,求同存异,使人们的内心达成一种共识,共同为维护自己的社区而努力。这种社区文化并不是简单就可以发现的,而是要经过深层次的挖掘、提炼,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比如可以宣扬社区助人为乐、与邻为好的社区文化,这样的文化意识一旦深入到社区成员内心之中,将会进发出巨大的能量,整个社区将充满活力,社区内到处可见互帮互助、团结友好的情景。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职业、年龄、学历、认知都不同,但都在学习并实践着本社区文化,共同建造一个大家所共享的具有归属感和亲和感的社区。

3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和谐社区发展的核心与目标

人在社区各种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社区设施的建设和制度的设置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满足人的各种不同需求。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等级”学说,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同样也需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实现自我的需要。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需求过程,前两者是基本需求,后三者是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文明支撑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才有可能实现和谐社区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吴良镛院士在其《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指出:各种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必须关心人和他们的活动,这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因此和谐社区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其管理体系的形成也应该本着服务于人、满足人的需求的目的进行组织。

3.1社区管理

(1)管理体制

社区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科学的、有机的、人性化的组织。系统的建立就是要维持社区的稳定,促进社区的发展,从而使人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国城市管理工作正向着多元化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转变,以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让社区(管委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管理单元,社区管理必须进行改革。这就要逐步淡化政府作用,倡导市场作用,同时要引入社会管理因素,不断推进和谐社区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从全国优秀社区建设经验来看,此类社区的管理能够实现社区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区居民自治,通过管理体制的引导作用,提高居民的素质与生活福利,基本消除社区内犯罪及违反公共;隹则的消极现象,保证了社区的安全与稳定,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大的收获,社区在稳定、和谐中得到了发展。

(2)管理模式

许多地方的居民对社区的发展抱着旁观和冷漠的态度,社区居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认同感低,对社区的情感和责任感就低,社区就很难形成凝聚力,究其原因,就是居民的参与性不够,管理的模式不恰当。而人本主义和谐社区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工作当中。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平等、有序进行,对社区自治和公众参与很不利,而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就是居民的参与程度。和谐社区的管理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表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等对话,共同为社区的发展作贡献。因此要让社区的每个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决策与管理中去,改变那种虚假的、象征性的参与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实权式参与。而且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共同管理社区的理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注重成本分析、讲究工作效率、提升服务精神以及强化质量意识,这也是符合和谐社区市场机制的内涵与特征的。

3.2社区服务

如果说社区管理是和谐社区发展的核心,那么社区服务就是和谐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组织职能不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社区服务。对社区进行管理,制定各种制度、倡导社区自治、设置组织机构、发展社区文化等等措施,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社区服务类型众多,主要包括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医疗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社区绿化美化、社区环境卫生等。这些服务的服务者应该是社区居民,被服务者应该也是社区居民,两者是同一群体中的人,都是社区主人,因此搞好这些社区服务,既是促进社区的发展,满足他人的需要,又是为本社区服务,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也证实了社区管理者应该来自社区居民,以社区的管理未指导社区的服务,以社区的服务来促进社区的管理。

第5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建词:人本主义和谐社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

1社区与和谐社区

1.1社区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从其提出到现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主要形成两大类观点:一种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由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关系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另一种是地区性观点,认为社区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的人群。无论何种观点都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围绕着人这个中心进行的讨论与研究,离开了人,社区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因此,有必要重构人本主义社区,强化人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社区人性化改革。

社区的发展经过了多种形态,其扩展出的类型也各具特点,如现在所流行的生态社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以及参与型社区、混合型社区、有归属感的社区等。总结上述社区,无论哪类社区都是在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虽宣传口号和方式各异,但事实上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社区、一个和谐环境、一个和谐社会。应该说和谐社区并不是社区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但对其分析研究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1.2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的提出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的,而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得到较大的满足和改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这也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而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从和谐社区入手。和谐社区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及居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和谐社区建设逐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路和标准,如大连西港区,北京宣武区、朝阳区、石景山区,西安的碑林区,南京的玄武区,安阳的殷都区,这些社区都在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而努力。

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居住区建设,都把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作为一项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一个优秀社区的形成,一个和谐社区的建立,对于社区内人们的安定、交流、娱乐、学习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服务作用,成为人们真正的理想家园。但目前和谐社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发现与讨论,而且和谐社区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本主义,不能违背和谐社会,因此怎样营造一种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最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并揭示其发展的核心,提高其服务能力等,正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和谐社区社会关系的构筑

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实体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人是社会的产物,城市社区正是由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居住形态。与农村以纯粹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而构筑的模式不同,城市社区内部人们则主要是一种地缘关系或业缘关系,甚至是类缘关系和机缘关系:另一点不相同的是,农村生活方式相对单一,人际关系密切,感彩浓厚,交流频繁,而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的感彩淡化,交流相对简单。这一切都导致了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弱化,人与人交往的缺失,社区社会关系的淡漠。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通过人本主义理念来重塑和谐社区的社会关系。

2.1改善社区设施

农村社区邻里关系密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邻里之间有足够的户外交往空间,人们可以在户外边交流边做其他事情,而且互相之间可以帮忙。城市社区也可以通过此类方式来加强此种邻里关系,如在社区内提供一个场所,下班或周末时,家长可以带着小孩到这里来活动。孩子是一个很好的中间体,父母可以一边照望嬉戏玩耍的孩子,一边互相沟通、交流,讨论孩子的成长、工作的情况、生活的问题:老年人之间可以互相传授养生之道,做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年轻人也可以在此享受阳光、高谈阔论等,生活、工作、学习各类话题无可不谈。

另一方面,现在大城市住区的多层住宅逐渐被高层所取代,这也导致居民不愿意跑到楼下进行休憩娱乐。事实上,目前高层住宅的有效使用面积低是较普遍的问题,而且内部严重缺乏公共空间。设计时可以改变思路,将不能有效使用的部分空间放大,每隔几层设置一处,成为公共交流场所,使大家能够共同享受这种空中的交流、观光平台。

诸如此类社区设施的建设都属于物质空间和环境空间的改善,其实这些场所、空间所需面积并不大,但这正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是以人为本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而且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对改善邻里关系是不可估量的。

2.2设置组织机构

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应该是居民自愿的非盈利性的,而且这些机构必须是要为本社区居民服务的。现在经常见到社区中老年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些活动团体,他们以晨练的形式为主,彼此关系密切,在活动中得到了交流,乐此不疲。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中实施和开展此类团体,如协会、读书协会、运动协会等,人们通过此类娱乐活动,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在交流中彼此逐渐产生了社会层面上的情感关系。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社区内部的老年人将成为社区的主体人群,成立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组织,对于解决老年化问题、促进家庭与社区和谐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和外来人员,使我们的组织机构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让他们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让每个居民都得到人性化的服务,这才是人本主义的要旨所在,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

2.3倡导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居民也存在地缘感、业缘感和类缘感等几种心理情感因素,虽没有农村居民那么强烈,但对本社区也具有共同的地域观点、乡土观念和一定的感情。城市社区里的居民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可能不同,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社区文化观念。因此,在城市社区中,我们要倡导一种积极的社区文化,求同存异,使人们的内心达成一种共识,共同为维护自己的社区而努力。这种社区文化并不是简单就可以发现的,而是要经过深层次的挖掘、提炼,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比如可以宣扬社区助人为乐、与邻为好的社区文化,这样的文化意识一旦深入到社区成员内心之中,将会进发出巨大的能量,整个社区将充满活力,社区内到处可见互帮互助、团结友好的情景。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职业、年龄、学历、认知都不同,但都在学习并实践着本社区文化,共同建造一个大家所共享的具有归属感和亲和感的社区。

3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和谐社区发展的核心与目标

人在社区各种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社区设施的建设和制度的设置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满足人的各种不同需求。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等级”学说,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同样也需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实现自我的需要。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需求过程,前两者是基本需求,后三者是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文明支撑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才有可能实现和谐社区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吴良镛院士在其《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指出:各种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必须关心人和他们的活动,这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因此和谐社区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其管理体系的形成也应该本着服务于人、满足人的需求的目的进行组织。

3.1社区管理

(1)管理体制

社区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科学的、有机的、人性化的组织。系统的建立就是要维持社区的稳定,促进社区的发展,从而使人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国城市管理工作正向着多元化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转变,以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让社区(管委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管理单元,社区管理必须进行改革。这就要逐步淡化政府作用,倡导市场作用,同时要引入社会管理因素,不断推进和谐社区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从全国优秀社区建设经验来看,此类社区的管理能够实现社区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区居民自治,通过管理体制的引导作用,提高居民的素质与生活福利,基本消除社区内犯罪及违反公共;隹则的消极现象,保证了社区的安全与稳定,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大的收获,社区在稳定、和谐中得到了发展。

(2)管理模式

许多地方的居民对社区的发展抱着旁观和冷漠的态度,社区居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认同感低,对社区的情感和责任感就低,社区就很难形成凝聚力,究其原因,就是居民的参与性不够,管理的模式不恰当。而人本主义和谐社区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工作当中。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平等、有序进行,对社区自治和公众参与很不利,而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就是居民的参与程度。和谐社区的管理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表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等对话,共同为社区的发展作贡献。因此要让社区的每个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决策与管理中去,改变那种虚假的、象征性的参与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实权式参与。而且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共同管理社区的理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注重成本分析、讲究工作效率、提升服务精神以及强化质量意识,这也是符合和谐社区市场机制的内涵与特征的。

3.2社区服务

如果说社区管理是和谐社区发展的核心,那么社区服务就是和谐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组织职能不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社区服务。对社区进行管理,制定各种制度、倡导社区自治、设置组织机构、发展社区文化等等措施,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社区服务类型众多,主要包括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医疗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社区绿化美化、社区环境卫生等。这些服务的服务者应该是社区居民,被服务者应该也是社区居民,两者是同一群体中的人,都是社区主人,因此搞好这些社区服务,既是促进社区的发展,满足他人的需要,又是为本社区服务,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也证实了社区管理者应该来自社区居民,以社区的管理未指导社区的服务,以社区的服务来促进社区的管理。

第6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一)找准定位,明确思路。找准定位、明确思路是推动街道发展和促进区域繁荣的前提。

一是定位准确。各街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研究区情、街情,及时分析群众需求,深入贯彻落实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明确职能职责,逐步探索建立了政府管理、社会管理、自治管理有机统一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公共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思路清晰。各街道紧密结合具体街情,研究确立工作主线文秘杂烩网和工作思路。.广内街道确立了“三大工作主题”,即解决好与区域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问题、解决好社会控制与管理问题、解决好区域人民群众的共同情感维系问题。陶然亭街道提出了打造“四个陶然”的工作思路,即人文陶然、文化陶然、现代陶然、和谐陶然,以此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牛街街道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工作的主线,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使千年老街永葆“和谐之美”。

(二)健全制度,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制度、夯实工作基础是推进街道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是制度健全。各街道注重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各街道均制定了学习培训、议事规则、办公会、处级干部联系社区等制度,编印了《工作手册》或《制度汇编》,促进了各项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各街道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认真履行工作程序,普遍建立了决策前调查论证、了解民意、征求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机制。各街道根据职责分工,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普遍建立了全程办事制,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履行职责的相关制度,并通过制度上墙等方式,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基础扎实。各街道准确掌握各项工作情况,做到情况明、底数清,为服务群众奠定了坚实基础。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区专职工作者数据库、社区党员数据库、社区人才数据库、社区志愿者数据库、弱势群体数据库等,注重加强流动人口、流动党员情况的掌握,加强管理,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一些街道还绘制了居民院落平面图,图中标出住户情况、房屋状况等,为做好治安、防汛、社会救助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各街道注重加强与驻区单位的联系,了解驻区单位需求,及时协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做好共驻共建工作。为了更好地掌握“活情况”,各街道畅通信息渠道,广泛发动社区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了解社情民意,努力把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三)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完善机制、创新载体是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

一是机制完善。在领导机制建设方面,加强了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社区党组织通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在社区建设中积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服务机制建设方面,社区党组织根据群众需求,增强了服务功能,拓宽了服务领域,构建了服务体系,搭建了服务平台,深化了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加强了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在联动机制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了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和分会,积极调动驻区单位、在职党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社区建设,陶然亭街道黑窑厂社区党委紧密结合社情民意,建立了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在队伍建设机制方面,各街道坚持从完善选用、培训、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入手本文来源:文秘站 ,积极创新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方式方法,有效提高了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化水平。二是载体丰富。构建了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示范>:请记住我站域名/教育活动成果,积极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大栅栏街道探索实行了党员分类管理,根据实际合理划分党支部,针对不同类别的党员提出具体要求、提供优质服务,得到了党员群众的认可。广外街道开展了“五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建立了和谐社区的指标评估体系,形成了党心凝聚民心、共建和谐广外的良好氛围。白纸坊街道开展的“高雅艺术进社区”等文体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构建和谐社区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形成特色,突出亮点。抓特色、创品牌是推动街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特色明显。各街道坚持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了诸多成功的经验。20__年京津沪渝沈汉穗连八省市的十五城区在我区召开了城市社区党建研讨会,我区总结的社区党建工作经验得到了市委和与会各方的一致好评。两年来,我区的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区的能力不断提升。牛街街道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天桥街道、广外街道被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二是亮点纷呈。各街道坚持以特色创品牌,分别在民政、劳动、科教、卫生、群众体育、计生、 综治、侨务、普法、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的前列。大栅栏街道的普法工作、天桥街道的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工作、牛街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陶然亭街道的未成年人“六德”教育、广内街道的再就业工作等,形成了各自的亮点。三年来,全区八个街道获得部级荣誉称号共24个。

二、我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不适应

构建和谐××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拓展内涵、扩大影响,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强化功能”的历史性机遇,也为我们科学认识、全面把握、系统谋划、深入推进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趋势、新目标,我区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与构建和谐××的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不适应:

一是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有的干部习惯于单纯地就党建抓党建,还不能站在构建和谐××的大背景下和战略高度来审视党建工作,还没有形成“大党建观”,对党建工作的新趋势、新目标、新特点、新要求认识得还不够清晰,对党建工作的新职责、新思路、新功能、新途径把握得还不够准确。

二是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有的干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系统理性思考、统筹谋划推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措施还不多,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区域发展环境的本领还需要不断提高,党的基础理论功底还欠扎实,文化知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党务工作经验仍需不断完善和丰富。

三是党建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中,党组织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作用的有效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党组织的领导功能、联动(文秘站:)功能、服务功能仍需进一步拓展;整合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构和谐××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发挥社会经济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及构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街区文化等新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三、对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要按照“顺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的客观要求,紧紧围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来谋划、统筹和推进;要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舞台,努力构建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要突出和谐主题,按照“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思路来开展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创新理念,引领和谐。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只有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了,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有效组织、科学实施、扎实推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精神上来,注重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广泛开展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和研究;要自觉站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健全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进一步明确领导职责,准确把握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具体来讲:一是强化树立“三观”,即共驻共建、互利多赢的“大和谐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人才观”,以人为本、讲求服务的“大群众观”。二是着力构建“三系”,即引领驻区单位、居民共同奋斗的核心价值体系,服务驻区单位和居民的“社会经济”体系,执行落实上级精神与自身意图的组织推进体系。三是努力提高“三力”,即融合协调驻区单位的凝聚力、服务居民群众的实力、创意兴街的潜力。四是强化提升“三度”,即区域氛围的和谐度、区域环境的净化度、服务对象的幸福度。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领导班子要通过贯彻《区委关于加强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加强自身建设来增强班子的和谐,广大干部要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素养来增强心力的和谐,以党群和谐引领干群和谐、社会和谐。

(二)扩大成果,巩固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系统、理性的观点推进工作。一是系统总结,理性思考。各街道需要深入系统总结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正视成绩和不足,坚持以往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用长效机制将其固化下来。同时,还要拓宽思路,广泛汲取国内外、跨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理性思考,在实践中将好的经验做法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二是挖掘潜能,激发活力。各街道需要理性分析本区域的优势和制约发展的瓶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措施。要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地区发展潜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在深入调研、群众参与、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和举措,实施系统开发,实现科学发展。

(三)增强本领,推进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本领是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一是建立机制,选好配强街道党政领导班子。要选配一批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到街道领导班子中,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二是加强培训,提高街道干部能力。以处级干部进修班、“领导干部论坛”、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等为载体,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办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三是创造条件,加大街道干部交流力度。采取社区干部在本街道不同社区、街道干部在本街道不同科室、街道与社区干部“上挂”、“下挂”、“外挂”等方式进行交流锻炼,同时探索制定不同街道之间中层干部的交流办法,搭建街道和社区干部成长成才舞台。

第7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张宿堂孙承斌邹声文)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回答的新的时代课题。

2006年10月11日下午3时05分。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决定》起草工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

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环顾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在这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能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以先进的思想上下求索,为远大的理想矢志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深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两年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谐社会建设问题。

2005年的早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召开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后,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各地调研,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

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既在实践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破题”,又在理论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积累新鲜经验。

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作出全面部署,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200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这一决定,顺应了时代潮流,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负责《决定》的起草工作。

半个多月后,来自有关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工作人员齐聚北京,《决定》起草组正式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任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任副组长。

系统的理论学习,是起草工作的基础。起草组首先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起草工作进行理论准备。

从新年伊始到春暖花开,从炎炎夏日到9月金秋,起草组成员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投入紧张的起草工作,起草组驻地常常灯火彻夜长明。

讨论、研究、起草、修改……近8个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11次全体会议、36次工作班子会议,连同小组会议在内,各类会议总计100多场,对《决定》稿反复修改,先后正式改稿50多次。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决定》稿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完善。

贯彻群众路线,凝聚各方智慧。党中央对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决定》的起草过程,是一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决定》的起草工作始终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的。《决定》形成的每一稿,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历时近8个月的起草过程中,先后主持4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3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和进行研究,并作出重要指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

——在建党85周年之际强调,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为着力点,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体现党的先进性;

——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从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5个方面,深刻阐述统一战线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优势、作用和任务;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今年以来,多次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决定》起草提供了重要指导。

福建、云南、上海、青海、河北、新疆……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带着对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带着对发展大计的深刻思索,他们深入城市社区、企业车间、民族村寨、田间地头,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总书记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起草组组长,吴邦国多次主持召开起草组会议,讨论研究《决定》稿,并对起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也高度重视《决定》的起草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我们党领导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动实践和丰富经验,是文件起草工作坚持的实践基础。

在文件起草工作中,起草组根据中央要求,重视打开历史视野,努力总结党长期以来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重视打开实践视野,努力从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实际和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重视打开未来视野,努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来勾画蓝图和前景。

为了起草好《决定》,今年3月,起草组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12个省区,就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进行调研,共召开各类座谈会33个,与440多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进行交流,并到农村、企业、社区实地调研。在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感,极大地丰富了起草组成员的思想认识。

起草组还邀请20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组织了28个专题研究。针对一些重要问题,起草组还进行了集体研究、联合攻关。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是文件起草工作的智慧源泉。

2月22日,中央专门下发通知,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研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意见。中央还委托中央统战部征求了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要求,认真组织讨论,向中央报送了124份书面报告,结合各自实际,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7月31日,中央将《决定》稿下发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党内老同志和部分党外人士对《决定》稿深入研究,共返回了156份书面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2594条。

8月14日,中南海怀仁堂高朋满座。在这里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决定》稿当面听取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起草组对每一份报告、每一条意见都进行了反复研究,共吸收687条意见和建议,作了559处修改,吸收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46条。

一稿、两稿、三稿……《决定》稿在一次次的修改中逐步完善、成熟。

9月25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决定》稿起草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决定》稿提请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随后,文件起草组根据会议精神,对《决定》稿进行了修改、完善。

10月8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吴邦国就《决定》稿的内容向全会作了说明。为期4天的全会,安排了5个半天讨论、审议《决定》稿。与会同志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就修改、完善《决定》稿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第8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居民;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305-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表述,和谐社会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无论农村的微观社会还是城市的微观社会,都是由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组成的,它们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们是我们建设社会说来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说明中央领导对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关心和重视的,点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指明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前进方向。

和谐社区的定义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

社区建设往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社区建设作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内把社区发展作为其行政当局的六大政策之一。他把社区作为美国政治运作模式,旨在通过发展社区来消除种族、宗教、性别以及政治上的分歧。2005年初,新加坡政府推出总金额达十亿元的社区关怀基金,主要资助社区援助计划。

我国虽然对社区概念的提出比较晚,可成果显著。武汉市常青街常二社区举办了居民自己的节日“邻居节”,增进了居民间的了解,融洽了感情,加强了团结,形成了有难大家帮,邻里共享大家庭的局面。武汉市万松街办事处调动社区成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创造了万松平安街工作模式。

一、和谐社区的创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的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二、建立和谐的社区需要有和谐的举措,要建立和谐的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民主,居民自治。居民自治是指居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自,依法解决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居民自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政权一直致力的政治目标。构建和谐社区是居民自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居民自治的推进又要以和谐社区为基础,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能主动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及时受理居民的意见和要求,以《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章程》为依据,建立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坚持在居民事务公开栏上进行告示。

(二)文化交流,促进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扎实坚固的水泥楼房也给邻里之间带来了心灵距离的疏远,使“社会人”变成了“个体人”。社会的和谐首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集合体,就起到了促进人与人和谐的关键作用。文化活动就是促进人们交流的最好载体,健康向上,休闲娱乐的活动不光让居民在工作之余得到了放松,也使居民通过参与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而且通过文化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向居民传导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理念,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人心,避免了开会总结传达精神的呆板僵化,也有利于社区以后工作的开展。

(三)治安良好,社区稳定。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治安不稳定,严密的防盗门致使许多邻里缺少交流了解。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好坏,要创建和谐的社会,良好的治安状况必不可少。社区是犯罪多发地之一,社区治安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也关系到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的社区。只有让居民安心地居住,居民才能去快乐地工作。社区有警务室,治保组织健全,社区内无未成年违法犯罪,有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

(四)生态和谐,安家乐业。现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现在看重的不再是一味的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寻求一个舒适的生态环境。随着房地产的逐步发展,人们对居住的关注已经从社区的规划、建筑和配套等物质层面转向社区文化塑造等精神层面上来。社区除了要有优美的环境,舒适的配套设施外,它还应该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亲和力的和谐社区。人们渴望的是能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生态社区,能够有完善的社区公共设施,有公共的活动、健身、休闲、交往的空间,提供一个交朋会友的良好场所,供业主之间交流、沟通。

(五)志愿服务,构建和谐。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融合,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发挥志愿服务的动力作用,可以大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立。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制定有社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

(六)党的领导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时这也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一种责任。同时,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的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形成意义重大。社区党的领导班子健全,建立健全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好,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作表率。

和谐社区的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地。

作者单位:湖北省地矿局职工技术业务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第9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一、明确构建和谐社区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意义。

1、和谐社区的基本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通过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社区与环境、社区与居民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热爱、人人享有的安全、团结、幸福、和谐的大家园。

2、构建和谐社区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因此,我们的和谐社区建设也不是三年两载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出“和谐社区建设是今后社区建设的中心和主题”的论断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总体上来讲,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民主自治为方向,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和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资金投入和法制建设为保障,以创建示范活动为抓手,统筹城乡,全面推进,努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即:

居民自治——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发挥,社区各项民主制度健全、规范,居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切实能够当家作主,形成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

管理有序——社区各种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体制合理,民主协商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共建机制健全,各种家庭、不同人群和谐相处。

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服务手段齐全,能够为社区居民高度个性化的需要提供满意的服务。

治安良好——群防群治网络健全,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社区秩序井然,居民安居乐业。

环境优美——社区内建筑、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居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人人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

文明祥和——居民群众崇尚学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遍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居民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和睦,文明礼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和推行。

总之,和谐社区体现了社区建设民主自治的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服务居民的宗旨,体现了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的素质、鼓舞居民的精神、规范居民的行为、促进居民的交往、融洽居民之间的关系、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增进居民的参与、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3、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社区共同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居民群众物质需求、精神文化、政治参与、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根本利益。

二是共同责任原则。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人人有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居民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区委区政府、区直有关部门、街道、社区、社区居民、驻社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职责定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实现共建共享。

三是持续改进原则。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大胆创新,加快推进,又要实事求是,精心培育;既要着眼未来,又要立足当前,从注重目标管理转向注重过程管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持续不断地改进。要根据社区居民共同需求的变化发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向新的台阶迈进。

四是协调发展原则。和谐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社会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协调,与社区整体功能发展相衔接,整体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4、构建和谐社区的意义:

(1)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大量市场解决不了、政府又解决不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都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新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过去由单位行使的社会职能,以实现社会的协调、和谐。社区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人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社会人的许多需求,或者通过社区的社会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和谐社区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

(2)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管理体制运转有序。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城市社区这一层面,社区作用发挥是否充分,对于城市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时期,城市的改革、发展、稳定都依托于社区。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社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功能,离不开社区;我们岳塘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离不开社区;规划“经济强区、文明新区、中心城区”的战略,同样也离不开社区。政府各个部门只有依托社区这个基础平台,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触角伸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说,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健康运行和秩序良好的社会,社区是一条有效途径。

(3)和谐社区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人心向背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活而不乱、稳定有序的社会,“稳定”既不是“万马齐喑”,更不是一潭死水。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增强党和政府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在城市中,社区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地,社会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在社区完成,社区处在党和政府了解民意的最前沿,是党和政府与市民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就能够充分尊重群众在法律范围内的表达自由,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合理解决利益诉求,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以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明确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社区党组织、社区组织和党总支(支部)书记、主任的职责任务

1、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国家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2)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完成本社区所担负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建设方面的各项任务。(3)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搞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在街道、社区居委会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4)支持和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5)按照街道党委的要求,做好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养选拔、教育管理、考核监督工作。(6)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搞好各项服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居民遵纪守法,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2、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职责: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2)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解民间纠纷;(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5)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低保优抚、综合治理等项工作;(6)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3、社区党组织书记的主要职责:(1)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社区各项任务;(2)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中的重要问题;(3)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4)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5)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