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皮肤超声诊断学范文

皮肤超声诊断学精选(九篇)

皮肤超声诊断学

第1篇:皮肤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健词】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8-2739-02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脐带绕颈可影响胎儿血液循环,是造成胎儿急性缺氧的主要原因,也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是围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产前能准确地诊断脐带绕颈,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分娩方式。现将我院超声诊断脐带绕颈的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7~12月我院对孕周37~42周孕妇2 250例,产前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831例。

1.2 方法及使用仪器:LOGIQ 200探头频率为3.5 MHz,B超常规检查胎儿、羊水、胎盘后,探头沿胎儿脊柱与胎头交接处至胎儿后颈部,胎儿颈部皮肤呈粗线状强回声,颈椎为弧形强回声后方明显声影,观察此处皮肤有无“U”形或“w”形压迹,其内是否可见细线状脐血管壁回声,并以此为中心向胎儿颈部进行横断扫查,必要时加压探头,或变换探查,观察暗区内压迹是否消失,以明确诊断[1]。

2 结果

2.1 2 250例孕妇中,超声诊断脐带绕颈与临床符合率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831例,产后证实脐带绕颈782例,误诊49例,占5.9%。脐带绕颈发生率34.76%,诊断符合率为94.10%。

2.2 声像图表现胎儿颈后脐带缠绕处的表皮有明照压迹,压迹深浅与脐带绕颈松紧成正比关系,脐带绕颈1周者呈“U”形压迹,脐带绕颈2周者皮肤压迹为“w”形,脐带绕颈3周或3周以上(较少见),皮肤压迹为钳齿状。

3 讨论

脐带是维系胎儿生命的重要通道,一旦血运受阻,将对胎儿造成危害。脐带异常是新生儿窒息的首位原因,脐带因素中最常见的是脐带绕颈,占脐带异常的29.25%。而脐带绕颈中以头位妊娠脐带绕颈最常见,约占97.28%,脐带绕颈与脐带长度、胎动过频、羊水过多等有关,脐带越长,绕颈周数越多,脐带越短绕颈越少。脐带绕颈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分娩期对产程的影响,因脐带绕颈造成脐带相对过短,影响胎先露的衔接和下降,使产程进展延缓,加上临产前出现规律宫缩,胎先露随宫缩下降,使缠绕的脐带过度牵拉,引起脐血流受阻而导致胎儿宫内缺血缺氧、颅内出血、窒息甚至死亡,故产前诊断脐带绕颈十分重要。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具有迅速、简便、无创、准确性高等特点,巳广泛应用于临床。但B超为声像学检查,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仍有些误差。分析原因主要有:扫查时探头重压孕妇腹壁,胎儿颈部周围的羊水被挤压而减少;胎儿处于枕后位,脐带压迹显示较困难,故造成假阴性。避免误诊、漏诊的主要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1)应规范细致的扫查,多变换扫查角度及切面;(2)颈部U形压迹要与稍胖胎儿颈肩交界处皮肤皱褶形成的V形相鉴别,并注意近场聚焦和防止伪像的干扰;(3)检查时争取清楚地显示胎儿颈部长轴切面颈部横断扫查范围应尽量包括颈部两侧及腹侧,寻找有无脐带交叉;(4)超声诊断脐带绕颈,加上当胎头处于仰伸状态时,胎儿颈后方的软组织皮肤皱褶回声易被误诊为脐带等。

参考文献:

第2篇:皮肤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X线检查表现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05-02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乳腺非炎症性肉芽肿性病变,因其发病率低,缺乏典型的临床征象及特异性影像学基础,所以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者较少。现收集我院2012至201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8例,对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一年半间经病理确诊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共8例,左乳5例,右乳3例,年龄28-45岁,中位年龄36.5岁,均已婚,有哺乳史,无乳腺外伤史及特殊病史。

1.2临床表现主诉:无诱因胀痛或触痛伴肿块4例,自检无意中发现肿块伴不适3例,体检时发现肿块1例,肿块质地硬,边界欠清,活动度欠佳,均无明显皮肤红肿,1例似有皮肤粘连;2例腋下淋巴结肿大;3例行抗炎好转,5例行抗炎治疗效果欠佳。2X线检查

2.1方法采用北京海恩康HAWK-2M钼靶摄影机、KONICA MINOLTA170型号CR机8例均行常规双尾位及内外侧斜位投照,3例加摄侧位和加深曝光的切线位。全组进行乳腺区段切除,3例在术前穿刺经细胞学初步检查证实,所有病例在术中行冰冻切片和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2.2结果表现3例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5例局灶不对称影,皮肤增厚伴脂肪层浑浊2例,腋下淋巴结增大2例:BI-RADS评价:肿块影中1例为4B类,2例为4A类,局灶不对称影1例为4B类,2例为4A类,余2例为3类提示乳腺炎症。3超声表现

其中5例行超声检查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欠均匀,3例见少量血流信号,其中2例X线检查提示4B类,彩超提示炎症可能。4病理

慢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6例伴小脓肿形成。5讨论

5.1病因本病自1972年Kessler最先报道以来,关于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率的临床报道明显增多。本病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与自身免疫性病变有关,系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Murthyr认为本病与口服避孕药有关;Brow认为其发生可能为乳汁对局部刺激所诱发的免疫现象和局部超敏反应;Flether认为该病与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的小叶肉芽肿炎症有关,Inoto认为可能与激素紊乱有关,其确切病因尚不明了,有待进一步探讨。也有学者认为病变中可有微脓肿或异物反应,推测可能与外伤、感染或化学性炎症有关。

5.2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生育期经产妇女,以乳腺不适伴肿块就诊,无痛或轻度疼痛[1],本组病例符合,8例中有4例伴有轻度胀痛;皮肤多无红肿;肿块质硬,边界欠清,发生在除乳晕区以外的任何象限[2],与本组病例符合;腋下淋巴结肿大2例。

5.3超声表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肿块影、低回声结节及混合型;在彩色血流方面,血流相对丰富,大部分可探及血流信号[3]。

5.4X线表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X线的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边界不清肿块影、致密影及局灶性不对称影,统计以局灶不对称影最多见,与周围腺体分界欠清,其中可夹杂等密度的腺体或低密度的脂肪影;致密影指只在一个上看到可疑肿块影,边缘模糊;本组中以肿块影多见,肿块影边界不清,边缘模糊,部分呈分叶状及不规则状,在致密性乳腺中较难发现病灶;间接表现为相邻皮肤稍增厚,皮下脂肪层稍浑浊,局部血管影增粗。本组8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X线表现为3例肿块,5例局灶性不对称影,部位大多非乳晕区,除1例病变范围较大延伸至,密度多为接近或稍高于腺体密度,均与周围腺体分界欠清,4例病灶其中可夹杂囊状低密度影,2例可见腋窝肿大淋巴结。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X线表现较为复杂,本组病例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区别:①乳腺增生症:乳腺增生症的密度通常接近或稍高于腺体密度,较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不对称影密度低,且多为双侧发病,病史长,无明显的胀痛或触痛。②乳腺癌:3例肿块与肿块型乳腺癌相鉴别,2例密度不均夹杂囊状低密度影[4](见图3),另1例肿块为等密度,虽边缘模糊但无明显毛刺,可结合超声、穿刺细胞学检查进一步鉴别,乳腺癌临床多为无痛性肿块,质硬,X线影像可见致密肿块,边缘毛刺,可伴细小多形性钙化影;5例局限不对称影与非肿块型乳腺癌鉴别,2例夹杂囊状密度减低影,随投照位置形态改变(见图2),3例局限团片影边缘模糊(见图1),范围局限,相邻皮肤稍增厚,临床有轻微触压痛,乳腺癌表现局限致密浸润,局部结构扭曲,伴或不伴多形钙化,另少见的炎性乳腺癌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浑浊及血供增加均较肉芽肿性乳腺炎明显,病变密度更为致密;③浆细胞性乳腺炎:病变部位在扩张的导管,病灶位于乳晕区,溢液多见,多为双侧性,扁平或凹陷,X线检查见乳晕下区致密肿块阴影,边缘不规则,可见线样排列粗杆状钙化,本组8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部位非乳晕区,无凹陷;④急性乳腺炎:多发生哺乳期,病变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明显,X线表现为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模糊,抗炎效果明显。

5.5病理表现特点肉芽肿形小叶性乳腺炎又名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较为少见,是一种非干酪化、非血管炎的、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反应,小叶内见多种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另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呈多灶性散在分布,大小不等,小叶内末梢导管扩张,内衬上皮萎缩,腔内空虚或含坏死物,病变可融合,小叶结构萎缩或消失,通常有脂肪坏死、脓肿形成及纤维化末期病理特征,它们会破坏乳腺正常解剖[5],本组有6例病理见小脓肿。

综上所述,育龄期经产妇,有哺乳史,非哺乳期无诱因胀痛或不适伴肿块,无皮肤红肿,X线检查肿块边缘模糊,内见囊状低密度改变,肿块形态随投照位置发生变化者,应考虑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可能。最后的诊断尚依赖病理检查,放射科医师、超声医生在做出结论前应密切结合临床,在考虑多发病、常见病的同时,不应忽略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这种少见病的存在,全面思考,可以提高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正确率。参考文献

[1]刘复生,刘丹华,主编.肿瘤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莲荷出版社,1997:1662.

[2]黄斌,韩莉,赵玉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J].现代肿瘤医学,2007(3):334-335.

[3]曹亚,黎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对乳腺炎的诊断分析[J].云南医药,2009,3(6):75-76.

第3篇:皮肤超声诊断学范文

超声检查因无创方便可重复性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高频超声主要用于探测浅表器官,自1979年以来,Alexander和Miller应用脉冲超声检测人类皮肤厚度以来,引起了医学广泛的关注[1],我科与我院皮肤科合作对43例银屑病皮损的超声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以探讨高频超声检测能否作为银屑病变化的客观指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龄20~45岁,病程1~15年,病变部位包括头面部、胸背部、腰腹部、臀部及四肢,所有患者均用我院皮肤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在初次就诊及治疗2个月后,皮损改善后进行超声检查。

仪器与方法:使用CEHEALTHCARE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陈变频探头,频率8~13MHZ,选择图像放大功能,探测深度1~1.5cm,分别留取靶皮肤及皮损范围3cm范围内正常皮肤图像进行检测,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并标定,储存于硬盘,由专人调出图像并测量表皮与真皮厚度,并计算皮肤增厚率。皮肤增厚率=(靶皮肤厚度值-未累及皮损厚度值)/未累及皮肤厚度×100%。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采用配对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43例患者经检测,皮损区表皮及真皮均较周围组织增厚,真皮增厚尤为明显,治疗前后表皮、真皮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正常皮肤表皮真皮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讨 论

应用超声检测人类皮肤厚度起自1979年,国内外开展的较多,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大多数学者观察皮肤结构,对银屑病患者皮损进行了观察,发现所有银屑病患者表皮真皮均较正常皮肤增厚,真皮增厚尤为明显。表皮增厚与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角质细胞增殖有关,真皮增厚可能与银屑病患者真皮层新生血管形成,扩张充血,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肿胀、断裂有关[2],现通过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表皮及真皮厚度均有明显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与临床观察一致,而真皮变化尤为明显[3]。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超声可对寻常型银屑病治疗前后皮损厚度有一定疗效,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的客观指标。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H,Miller DL.Determining skin thichness With.Pulsed ucltra sound[J].J Invest Dermatol,1979,72:17.

第4篇:皮肤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二维超声; 彩色多普勒血像; 脐带绕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of cord around neck. methods: inspected 86 pregnant women by color doppler examination under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observed the blood circulation of cord and compared with delivery results. results: out of 86 cases with cord around neck diagnosed by ultrasonic examination, 82 cases were confirmed, and 4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with accuracy rate 95.3%. conclusion: combined examination of two?dimension ultrasound and color doppler can increas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

[key words] two?dimension ultrasound; color doppler; cord around neck

脐带绕颈是引起胎儿宫内缺氧、胎儿宫内窘迫的常见原因,严文芹[1]研究324例产妇中胎儿脐带绕颈发生率为20.37%。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超声诊断86例脐带绕颈,经临床分娩确诊82例,误诊4例,准确率为95.3%,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孕妇,年龄22~34岁,孕38~41周。

1.2 方法

超声检查距分娩时间5 h~6 d,以分娩前最后一次检查结果为标准,并与分娩结果进行对照。采用惠普10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孕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先以二维超声对胎儿作一般检查,全面了解胎儿脐带、羊水等情况,然后重点沿胎儿脊柱纵向探查,观察胎儿颈部皮肤光带有无压迹,并测量压迹深浅[2],压迹深浅可判断脐带缠绕程度,压迹在1.4 cm以上时剖宫产率可达90%,压迹为“u”形表明脐带绕颈1周,“w”形表明绕颈2周,锯齿形则表明脐带绕颈2周以上。以压迹为中心对胎儿颈后方进行横断扫查,“u”形压迹扫查显示圆形小衰减包块(脐带横断面),内有短带状等号回声(为血管壁回声);“w”形压迹显示带壳花生样衰减包块;锯齿形压迹显示串珠状衰减包块[3]。再以彩色多普勒检查,当脐带绕颈1周时于胎儿颈后方“u”形压迹内可见“品”字形两蓝一红或两红一蓝的血流信号,胎颈横断面四周可显示连续环形红蓝相间的螺旋状彩色血流,形似彩色花环,称为“花环征”。脐带绕颈2周以上时,横断面可见胎颈周围多处多股环状彩色血流,花环在同一解剖平面中综合显示弧度>240°[4],该环中声速与血流夹角过大以至相互垂直的部分血流显示变暗甚至无彩色显示,加之颈椎遮挡干扰,因此在一个切面中难以显示完整的彩“环”,故应围绕该环多位置、多点探测。如综合显示弧度<180°,则可能为脐带自胎儿颈部走行,需追踪探测两端去向。在发现脐带绕颈时[5]应行多普勒脐血流速度比值(s/d)检测,如s/d升高,提示脐带绕颈较紧,应密切注意胎儿情况,以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

2 结果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脐带绕颈86例(绕颈1周54例,≥2周32例),经临床分娩确诊82例(绕颈1周50例,≥2周32例),误诊4例,均为绕颈1周者,超声检查准确率为95.3%。

3 讨论

脐带绕颈导致脐带过短,临产时胎头下降使脐带拉紧,脐血管受压,造成胎儿急性宫内窘迫,胎头迟迟不能入盆,第二产程延长,胎心明显减慢,个别孕妇在临产时出现胎盘早剥,故脐带绕颈对胎儿及孕妇危害较大,因此产前确诊胎儿是否有脐带绕颈非常必要。

超声诊断结果假阳性原因可能为:(1)由于胎位转动,使绕颈脐带自行解脱,尤其孕30~34周时,羊水量多,胎动频繁,脐带容易解脱,故脐带绕颈应以分娩前最后一次诊断为准。(2)胎儿娩出时,绕颈脐带滑脱。(3)脐带过长,飘浮于颈周围易造成假阳性。(4)由于重力原因脐带可下降至颈前部,但不超过颈部者为非脐带绕颈。二维超声检查难以确定脐带绕颈方位[6],尤其在羊水量少的情况下,需进一步作彩色多普勒检查以观察脐带远端走向,若两端内收则诊断为脐带绕颈。(5)探查技术:应在超声清楚显示颈椎纵切图像的同时,使其清楚显示颈部皮肤线以观察皮肤压迹。如果切面偏离,可能会将颈肩之间空隙误认为皮肤压迹,此时应进一步作彩色多普勒检查。(6)胎位不正,如臀位,使胎儿颈部有时呈弯曲型,易致误诊,需从不同角度进行鉴别,确定是否脐带绕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脐带绕颈的准确率高,较二维超声有明显的优越性,二者相结合诊断脐带绕颈,符合率达95.3%。在二维超声显示脐带形态下进一步作彩色多普勒检查脐带血流,可提高脐带绕颈诊断的阳性率[7]。

【参考文献】

1 严文芹. 胎儿脐带绕颈的超声诊断[j].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3(10):239.

2 王强. 脐带绕颈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11(6):484.

3 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 第1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92?793.

4 吴乃森.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脐带绕颈位置异常和预测胎儿窘迫的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11(9):670?671.

5 陆凤翔,胡淑芳. 超声读片指南[m]. 第2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53.

第5篇:皮肤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超声;乳腺;定位导丝;触诊阴性;肿瘤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Guided Localization of Breast Wire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with Negative Palpation

XIANG Chuan-nan1,SONG Chao-fang2,FENG Min2,AN Hong-yuan1,YAO Jian1

(Department of Breast Surgery1,Department of Ultrasound2,Luzhou People's Hospital,Luzhou 646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method of ultrasound guided wire insertion technique in breast tumor negative palpation and the clinical value.Methods 58 cases by ultrasound and but nonpalpable breast cancer.Breast positioning guide wire insertion in internal mammary tumor les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ultrasound, intraoperative basis of guide wire localization the position of tumor resection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Results In 58 cases,55 cases of benign lesions,3 cases of malignant breast tumors.Conclusion Ultrasound guided wire implantation is an accurate,simple method,good safety,is of great valu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palpable breast tumor.

Key words:Ultrasound;Breast;Positioning guide wire;Palpation negative;Tumor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决定了患者的预后[1-2]。早期乳腺癌多无自主症状 多数不能扪及肿块而导致漏诊[3]。但随着乳腺普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和影像技术的进步,经超声或钼靶检查发现的临床不能触及乳腺病灶(non palpable breast lesions, NPBL)逐渐增多,如何能准确定位病灶是切除NPBL的关键。

术前影像技术引导下,导丝定位引导手术因其能引导外科手术准确切除可疑病灶,明确诊断,减少切除范围、避免对乳腺不必要的损害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4]。我院2014~2016年的58例NPBL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术前采用乳腺定位导丝准确定位病灶施行手术,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4年1 月~2016年6 月在我院超声检查提示有低回声团,但临床不可触及的58 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乳腺导丝定位包块切除术,患者年龄21~56岁,平均34.8岁,包块最大直径0.7~1.5 cm平均1.1 cm。全部手术切除成功并获得病理结果。

1.2仪器设备 采用PHILIP公司生产的Clear Vue 58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使用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11~12MHz,以一次性无菌腔镜保护套包裹;采用德国索美特规格20G 0.95mm×100mm Q型乳腺定位导丝。

1.3方法 ①根据包块所在位置选择,通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②在超声引导下避开包块周围大血管,在体表标记穿刺点后,沿包块最大径线方向做为进针点[5];③超声探头涂抹一次性抑菌耦合剂,无菌腔镜保护套包裹探头;④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满意后将定位导丝沿术前标记好的穿刺点刺入。入皮后,以碘伏作为接触皮肤的耦合剂,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针进入包块内但不突破包块对侧包膜(见图1)。包块内见到清晰的穿刺针强回声影像后退出穿刺针外鞘;最后将导丝固定在皮肤表面并覆盖无菌敷料(见图2)。⑤术中沿皮肤朗格氏线做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沿导丝完整切除包块,并检查导丝的完整性;术毕可吸收缝线缝合手术切口;⑥患者术后第1 d复查患侧乳腺钼靶确保患者体内无导丝残留。

2 结果

本组58 例NPBL患者,术前超声检查示导丝置入于病灶内,病灶区无明显出血及血肿发生:术中探查导丝均位于病灶内,导丝未脱落、折断,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钼靶摄片示患者导丝置入侧乳腺内导丝无残留。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为乳腺纤维腺瘤41 例 纤维腺病10例,周围型导管内状瘤4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导管内癌2例,。

3 讨论

临床上大量不能触及的乳腺可疑微小病灶良恶性病变的早期判断,影像学并不十分可靠[6]。正常人群2%~4%有临床不可接触及的乳腺微小病灶,其中20%~30%为恶性[7-9]。虽然超声能够检查出大量病灶,然而进行定性诊断需要病理学依据[10]。以往对于此类可疑的小微病灶只能定期随访,待病灶较大时择机手术,结果可能导致病情延误,丧失最佳治疗时机[11]。超声引导下自动穿刺活检术是快速准确获得病理结果的重要手段 但其结果的准确性仍受操作者的经验、技术、穿刺针数、样本制备、病灶大小、样本含量等多因素的影响[10]。本研究针对临床上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术前在超声引导下避开病灶周围的血管,置入乳腺定位导丝能提高病灶切除的嗜沸裕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尤其在病灶尚不能扪及时行影像引导下导丝定位活检,对早期发现和治疗乳腺癌有重要意义,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4]。但是乳腺组织有较大的活动度,乳腺肿块及皮肤随的活动对导丝定位针的固定影响较大[12]。通过本组患者的研究,双钩导丝易往体表移位影响定位的准确性,所以建议该操作应选在术晨或手术室内做术前定位为宜。因乳腺定位导丝能在钼靶上显影,为确保患者身体内无导丝残留,术后建议行钼靶摄片,但钼靶技师应轻压患者乳腺,以免损伤手术切口。

总之, 针对NPBL.我们要放弃那种认为“病灶微小即良性”的错误观念和一概采用定期随访复查的错误做法[12]。但由于NPBL医生无法扪及,所以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扰。而超声引导定位导丝定位切除乳腺肿块,可以准确切除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肿块,手术中能迅速找到肿瘤,缩短了手术时间,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13]。

参考文献:

[1]王红燕,马希,吴志娟,等.数字钼靶与超声联合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588-2589.

[2]Desantis C,Siegel R,Bandi P,et al.Breast cancer statistic[J].CA Cancer J clin,2011,61:409-418.

[3]李明华.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社区医:医学专业,2011,1:188.

[4]刘琳,周庆华,王忠敏,等.临床不能触及乳腺病变影像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切检的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12:1088-1091.

[5]董娇楼,赵亚丽,马志新,等.超声引导下穿刺导丝定位切除乳腺未触及小包块的临床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3:279-280.

[6]靳中民,苏虹,李楠.彩色高频超声引导下徒手粗针自动活检术对乳腺可疑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606-609.

[7]Esserman LE,Cura MA,Dacosta D.Recognizing pitfalls in early and late nligration of clip markers after imaging-guided directional vacuum-assisted biopsy[J].Radiographics,2004,24:147-156.

[8]钱民,李红芳,李黎.x线定位对乳腺隐匿性病灶活检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847-849.

[9]周冬仙,马捷,彭东红,等.乳腺X线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315-316.

[10]王伟,唐波.超声引导下亚甲蓝染色定位在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14(9):145-146.

[11]魏炜,艾红,阮郦韬.超声引导下乳腺小微病灶导丝定位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6):581-583.

第6篇:皮肤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Mammotome; 深度; 乳腺肿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using Mammotome Minimally invasive resection of the rotation in different depth of benign breast tumor. Method: 215 nipple areola benign breast tumors in 140 cases were conducted by Mammotome Minimally invasive resection of the ro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ultrasound, and it ca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the lumps, glands tumors after clearance, nearly glands on the surface of lumps, subcutaneous tumo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pth of lumps in the breast. We clear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y following-up 6 months of the postoperative. Result: The number of total resection of tumors in 140 patients was 215 which included 51 in the back clearance, 109 in the breast glands, 45 near the surface of glands, 10 under the skin. The diameter of the tumors were 5-25 mm, and all of them were confirmed benign by pathology, but 3 cases of postoperative occurrence skin ecchymosis and 1 case apparent hematoma. There was no relapse in all the postoperative after 6 months following-up. Conclusion: Mammotome Minimally invasive resection of the ro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ultrasound applies to different depth of nipple areola area benign breast tumor. We can avoid unnecessary damage and reduce the residual lesions by the proper use of techniques.

【Key words】 Mammotome; Depth; Breast lumps/tumor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2.018

女性良性肿块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传统的开放手术切除方法,切口留有瘢痕,影响美观,已不能满足广大女性的审美要求。美国强生公司于1994年推出Mammotome乳腺旋切系统[1],使乳腺手术达到完全、快速、切口小、并发症少、术后美观的效果[2],尤其是对于临床触诊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更具有优势[3]。目前的资料显示,Mammotome旋切手术可以彻底切除绝大部分乳腺良性肿物[4-5],被认为是应用于乳腺病微小病灶活检诊断和治疗的标准方法[6-7]。尽管Mammotome旋切术有其许多优势,但若操作不当,仍可发生皮肤损伤、皮肤瘀血、局部血肿,甚至发生气胸等[8]。笔者对本院140例患者的215个不同深度的乳腺良性肿块进行了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不同深度的乳腺良性肿块的Mammotome旋切术采取不同的技巧,且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临床与超声诊断为乳腺良性肿块的140例女性患者,共切除肿块215个,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0岁,肿块直径5~25 mm,单发81例,多发59例,均为非乳晕区肿块。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Mammotome旋切系统,型号SCM23。本院使用8G旋切探针。局部麻醉采用2%利多卡因稀释为1%的溶液,加2滴肾上腺素,在局麻药中加入少量的肾上腺素[9],有助于减少出血的发生。配备高频探头的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定位引导。

1.2.2 术前准备 非月经期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良好,取仰卧位,肩背部适当垫高,先由超声科医生术前确定肿块的部位、大小、数量,并用标记笔在肿块皮肤表面标记定位,再由手术医生确定切口及行针方向,一般取肿块旁1.5~3.0 cm作切口;常规消毒、铺巾,超声探头用无菌橡胶手套包裹,表面涂无菌耦合剂,整个过程均由手术者自行超声定位,方法为左手握超声探头,右手持旋切刀头。

1.2.3 方法 将140例患者215个肿块根据距离皮肤的不同深度分为4种:后间隙肿块51个,腺体内肿块109个,近腺体表面肿块45个,皮下肿块10个,每种使用的方法技巧有所不同。所有切割标本均送病理检查。术后均于6个月进行随访。具体操作如下。

1.2.3.1 后间隙肿块 该部位的肿块靠近胸大肌,如处理不当,可能出现胸肌损伤,甚至气胸等并发症。先用超声预测局麻注射角度,用5 mL注射器在穿刺点部位皮下浸润少许,打出一小皮丘,再一手握超声探头,在超声引导下,一手改持长针头注射器倾斜成一角度,使针头紧贴肿块直达后间隙,边推药边进针,进针过程中,超声下可见针尖部位推出少量液体,形成无回声团块,直至超声下见针尖到达乳腺后间隙,此时针尖恰好在肿块底部,再推出适量麻药,使乳腺组织远离胸大肌,增加操作空间,这一方法可大大避免因进针过深导致的胸肌损伤、气胸等,接着继续超声引导下将Mammotome旋切针沿针道进针,并可明显感觉到进针轻松,无明显阻力,到达后间隙时,将针尖部适当上翘,调整进针深度,确保旋切针凹槽位于肿块正下方,超声引导下将肿块逐条切割取出,手术过程中根据肿块切割的情况随时调整针槽位置,采用扇形旋转,多方位、多角度、多次旋转的方法调整切割方向,并将超声探头从平行及垂直旋切刀的方向反复监视肿块的切除情况,直至超声提示肿块已完整切除。术中应同时观察切割组织条是否包含肿瘤的包膜,或者切除靠近病灶边缘的组织时,应注意观察其是否是“正常组织-病灶组织-正常组织”的结构[10],以确定病灶是否完全切除。吸尽残腔内积血,退刀,再次超声下多角度检查确认肿块是否完全清除。术毕局部压迫5~10 min,切口贴上免缝胶布,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至少48 h。

1.2.3.2 腺体内肿块 该部位的肿块最常见,操作起来最简单、最安全。同1.2.3.1方法皮下浸润麻醉后,一手握超声探头,在超声引导下,一手持长针头注射器倾斜成一角度,使针头紧贴肿块直达肿块深部,使肿块底部与腺体组织形成一间隙,超声引导下将Mammotome旋切针沿针道进针,轻松进针直达肿块底部,同1.2.3.1方法切除整个肿块,并超声下确保完整切除。

1.2.3.3 近腺体表面肿块 该部位肿块位于腺体与脂肪之间,切除过度,容易引起皮肤凹陷明显,甚至损伤皮肤,同1.2.3.2麻醉方法,但特别于皮下注射适量,使皮肤远离肿块,这样可在皮肤与肿块间形成一个超声下的较大的无回声腔隙,增加操作空间,这一方法可大大避免因旋切针切割至近脂肪层时因切割过度或负压吸引所导致的的皮肤损伤,接着同1.2.3.1步骤切除整个肿块,并将超声探头从平行及垂直旋切刀的方向反复监视肿块的切除情况,直至超声提示肿块已完整切除。

1.2.3.4 皮下肿块 该部位肿块紧贴皮下,主要包括脂肪瘤,及皮下组织较薄,甚至几乎无脂肪组织的皮下肿块,操作时可因负压吸引后损伤皮肤,为避免损伤皮肤,首先可增加切口与肿块的距离,3~5 cm为宜,使刀头有充分的活动空间,距离过近,易使刀头在切割过程中抽吸到附近皮肤而损伤皮肤,其次在皮下注射麻药时可将大部分麻药注射于皮下层,使皮肤远离肿块,这时皮肤与肿块间会形成超声下的无回声间隙,增加操作空间,大致同1.2.3.3步骤麻醉及切割肿块,在切割过程中,可不断往皮肤与肿块间的皮下组织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在接近皮肤层时,将刀头旋转调整至凹槽侧对准肿块或侧下对准肿块,同时放下左手的超声探头,用左手食指与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持旋切刀小心切割,观察切割出的组织条是否到达肿块边缘,反复用超声探头从平行及垂直旋切刀的方向监视肿块的切除情况,直至超声提示肿块已完整切除。以上方法可有效避免皮肤被负压吸进刀槽的情形,免于皮肤损伤。

2 结果

140例Mammotome微创旋切手术共切除肿块215个。术后皮肤瘀斑3例,局部血肿1例,皮肤损伤0例,气胸0例。术后病理诊断:乳腺纤维瘤94个,增生性结节81个,脂肪瘤3个,囊肿37个。术后1个月第1次随访,皮肤瘀斑、局部血肿完全吸收,切口瘢痕小,外形正常。术后6个月进行彩色超声复查,所有患者均无影像学病灶残留。

3 讨论

麦默通于1994年推出后,1997年在美国被FDA批准用于乳腺可疑病灶的定位活检[11-13],2004年美国FDA正式批准可以用于影像学发现病灶的完全切除。Mammotome旋切术应以选取良性肿块切除为原则,避免选择乳晕区肿块,目前国内认为MMT旋切术(使用8G旋切刀),肿物的最大切除径线应当

参考文献

[1] Parker S H, Klaus A J, Mcwey P J, et al. Sonnographically guided directional vacuum-assisted breast biopsy using a hand-held device[J]. AJR Am J Roentgenol,201l,177(2):405-408.

[2] Luo H J, Chen X, Tu G, et 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guided 8-gauge Mammotome system in presumed benign breast lesions[J]. Breast J,2011,17(5):490-497.

[3]马双慰,周灵飞,鲜渝斌,等.麦默通旋切系统在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中应用[J/CD].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3,7(1):58-59.

[4]廖宁,李学瑞,傅月珍,等.B超引导下Mammotome旋切系统在乳腺微创外科中的应用研究(附320例报告)[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5,5(1):117-119.

[5]蒋国勤,邢春根,方军初,等.多发性肿块麦默通微创切除术35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5,7(2):8-10.

[6] Yom C K, Moon B I, Choe K J, et al. Long term results after excision of breast rllass using a vacuum-assisted biopsydevice[J]. ANZ J Surg,2009,79(11):794.

[7] Ohsumi S. Breast biopsy for mammographicaiiy detected nonpaipable lesions using a vacuum-assisted biopsy device (Mammotome) and up right-type stereotactic mammography unit without a digital imaging system, experience of 500 biopsies[J]. Breast Cancer,2012,12(1):101.

[8] Kibil W, Hodorowicz-Zaniewska D, Kulig J. Mammotome biopsy under ultrasound control in the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 of nodular breast lesions-own experience[J]. Pol Przegl Chir,2012,84(5):242-246.

[9]康骅,海涛,冷振鹏.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系统在乳腺病变中应用的体会[J].中国医刊,2006,41(9):21.

[10]晓辉,田文志,王勤勇,等.Mammotome乳腺旋切系统治疗乳腺多发良性肿瘤124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2):142-144.

[11] Becette V, Chérel P, Menet E, et al. Biopsy of breast microcaleifiea-tions using an 11・Gauge vacuum-assisted device: rol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pathologist[J]. Ann Pathol,2003,23(6):496-507.

[12] Sittek H, Kessler M, Untch M,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biopsy and preoperative marking of suspect mammary lesions[J]. Gynakol Geburtshilfliche Rundsch,2004,44(2):69-83.

[13] Helbich T H, Matzek W, Fuchsjager M H. Stereolactic and ultrasound-guided breasl biopsy[J]. Eur Radiol,2004,14(3):383-393.

[14]涂巍,曲文志,赵曼,等.麦默通旋切系统在治疗乳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体会[J].中华乳腺病杂志,2008,3(2):48-49.

第7篇:皮肤超声诊断学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结核的诊断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乳腺结核临床资料。结果167例包块性质待定患者中27例病检确诊为结核(14.4%),主要表现单侧乳腺包块伴隐痛、乳头脓性溢液。结论在结核病高发地区要重视乳腺结核的发生。

【关键词】 乳腺;结核;诊断

结核性乳腺炎是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播散侵入乳腺组织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一般病史较长,病情隐蔽,不易引起重视,占所有乳腺病变的1%-4.7%[1]。现将诊治的27例乳腺结核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1999年2月-2009年8月收治乳腺包块性质待定行手术切除患者167例,经病理检查27例术后被确诊为乳腺结核,男1例,女26例,年龄17-43岁,平均27.3岁。病史主要为发现乳腺包块0.5月-1年,单侧受累26例,双侧受累1例,左侧受累17例,右侧受累11例。术前考虑诊断为乳腺结核的7例,其余均按疑似乳腺腺病,浆细胞性乳腺炎及乳腺癌行活检术,误诊率为74%。

1.2临床表现:

27例伴有间歇性乳房肿痛及隐痛、临床无发热,11例出现乳头脓性溢液,2例脓块软化后形成冷脓疡、向皮肤穿出形成瘘管或窦道,7例腋窝淋巴结肿大,4例病人的肿块经纤维化而变成硬块,乳房外形改变和乳头内陷,27例乳房内均有一个或数个结节,均有触痛,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部分有皮肤粘连。其中12例有肺结核病史,1例有骨结核病史。

1.3诊断标准[2]:

(1)乳腺结核大多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应仔细询问病史。其病史一般较长,易反复发作,特别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2)瘘管分泌物或乳头溢液抗酸染色发现结核杆菌,可明确诊断。(3)X线和B超检查有辅助作用,但均无特异性。超声发现液性暗区者,应常规行诊断性穿刺,穿刺液常规革兰氏染色及抗酸染色,如发现结核杆菌即可肯定诊断。(4)针吸细胞学检查多为慢性炎症改变。(5)肿块切除作病理检查是诊断乳腺结核最确切的方法。

1.4诊断及治疗结果:

27例均行活检术,应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大体可见多窦道及干洛样坏死区,7例可见典型的结核肉芽肿。本组167例手术切除病变,术前考虑诊断为乳腺结核的7例(其中4例乳头有脓性溢液且2例行B超检查有钙化回声型,2例皮肤出现溃破,1例曾经行同侧腋窝淋巴结核切除术)。其余均按疑似乳腺腺病,浆细胞性乳腺炎及乳腺癌行活检术,术后27例病检证实为乳腺结核,比例为14.4%。术后经正规疗程(6-9个月)的抗结核治疗,预后良好,罕见复发。

2讨论

乳腺结核是结核杆菌血行播散传播感染所致乳腺组织的慢性特异性炎性疾病,原发病多位于肺胸膜及腹膜结核,或是由于邻近的结核病灶(颈、锁骨上淋巴结、肋骨、胸骨、胸膜或腋淋巴结结核)经淋巴管逆行播散或直接蔓延而引起。结核原发于乳腺的国内罕见报道[3],国内报道误诊为乳腺癌的高达 57%-80 %[4]。乳腺结核肿块早期一般无明显疼痛,其大小、质地不一,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部分可与皮肤粘连,甚至出现溃疡和瘘管,包块内常有脓液蓄积,破溃则易形成瘘道,部分与乳管相通,则出现乳头脓性溢液。分泌物稀薄伴豆渣样物,溃疡皮肤边缘呈潜行性,分泌物涂片染色偶可找到抗酸菌。

本组乳腺结核几乎都发生于20-40岁生育期、哺乳期的妇女(未婚1人),病程缓慢。可能的原因有:①乳腺受卵巢激素的调节。雌激素是乳腺发育的基本刺激素,亦是乳腺结核发病的先决条件之一。雌酮和雌二醇的异常增加与雌三醇的缺乏是乳腺结核的发病原因之一。② 与生育期的淋巴循环较活跃,乳房大小受垂体促性腺激素与性激素的影响,易引起经常性或周期性淋巴扩张和乳管瘀积[4],这就有利于结核杆菌沿淋巴管逆流传播,结核杆菌在扩张淤积的乳房淋巴管中生长繁殖而形成乳房结核。以及由于乳房体积明显增大,血液循环增多,结核杆菌沿血液致乳腺。③ 与孕期及哺乳期人体免疫力低下,营养失衡,原本体内肺及浆膜结核杆菌重新活跃,结核杆菌复然,结核复发。④哺乳期哺乳的方式错误造成乳头及乳房皮肤有破口,结核杆菌经乳头或乳房皮肤创口直接感染。⑤确诊的结核病人没有按照早期、规律、全程、联用、适量的五原则规范治疗,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可能成为结核病传播扩散的感染源。⑥本组患者处于部级贫困地区,卫生状况较差,结核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 [5](宁夏是全国以及西部地区结核病疫情高发区,结核病发病率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位),在局部地区特别是宁夏南部山区仍有蔓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杨素琼,樊安银,等.乳腺结核误诊为肿瘤的教训[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4,4(4):294.

[2]刘长春,公丽彤.乳腺结核的诊治探讨:附89例报告[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1)1096-1098.

[3]粱志强,周琳,冼烨,等.乳腺结核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3s:229.

第8篇:皮肤超声诊断学范文

1 资 料

患者,男,58岁,长途货运司机,因“腰痛1月余”入院。2010年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乏力,当地医院行腰椎CT检查,考虑“骨质增生”,经活血止痛等治疗,症状逐渐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症见:腰部持续性胀痛,无放射,可缓慢独自行走、自行翻身,极度疲倦乏力,无胸闷、憋气、胸痛,二便正常。既往:否认慢性疾病史,否认外伤、滥用药物、冶游、输血史。查体:体温36.0 ℃,呼吸18次/min,脉搏92次/min,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倦怠,皮肤黏膜未见黄染、皮疹,浅表淋巴结未及,双肺正常,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律齐,心音低顿,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外形如常,肝大,右锁骨中线肋下8 cm可及,剑突下5 cm,表面光滑,无触痛;脾脏左肋下2 cm可及,轻触痛,表面光滑;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击痛;腰椎活动不受限,双侧直腿抬高90°,双下肢轻度浮肿,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双膝腱反射正常,脑膜刺激征(-),双巴宾斯基征(-)。

诊疗经过:患者以腰痛为首要表现,伴有疲倦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查体发现肝、脾肿大及下肢浮肿,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46×109/L,红细胞计数3.36×1012/L,血红蛋白91 g/L,血小板计数(PLT)5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7%,C反应蛋白(CRP) 99 mg/L;肝肾功能正常。考虑血量减少并伴有肝脾肿大,首先应除外肝脏疾患,腹部B超示:脂肪肝,肝大,脾大;脾内低回声区,性质待定。急查腹部CT示:脾脏明显增大,脾内可见条带状及三角形低密度区,最大层面39 mm×27 mm,考虑脾梗死,另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右肾中部条状相对低密度影,考虑缺血性病变。据CT提示脾、肾动脉栓塞,考虑栓子来源于心脏可能性大,故急查心脏超声示:二尖瓣前叶环形赘生物与后叶对合不佳,二尖瓣中量反流,主动脉瓣中至大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各房室内径正常,射血分数57%。

另外,自入院当晚发现发热,弛张热,体温高达40 ℃,但患者除腰痛、乏力外无特殊不适,追问家属入院前亦有类似症状,从未监测体温,予血培养检查。3 d后检验报告显示,血培养阳性,阳性球菌可能性大(后确定为解没食子酸链球菌)。结合患者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赘生物、脾肾栓塞及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给予万古霉素400 mg,每6 h静脉输注, 3 d后体温降至正常,腰痛等症状减轻。用药2周后,复查心脏超声示赘生物缩小,但再次发热达38.8 ℃,据前次药敏结果加用青霉素G480×104 U,每8 h静脉输注。用药第3周时,心脏超声示二尖瓣赘生物较前明显缩小,显示不清。用药第5周时,患者全身弥漫性粟粒状皮疹,渐至全身水肿,皮肤出现大量水疱、破溃,皮科会诊考虑药物迟发性过敏反应可能性大,停用所有药物,经抗组胺、激素、静脉输注钙剂及中药汤剂内服、外敷治疗后皮疹好转。用药第7周时,患者全身皮肤基本恢复正常,但体温再次上升达38.5 ℃,心脏超声示赘生物较前增大,根据药敏结果,予以甲磺酸左氧氟沙星0.4 g,每日1次静脉输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应用该药2周,未再发热,无腰痛等不适,门诊随访心脏超声未见赘生物。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曾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经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症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恢复正常。治疗中后期曾3次复查血培养(包括双侧上肢需氧、厌氧培养),均为阴性。电话随访1年,患者未再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当地医院复查心脏超声未见赘生物。

2 讨 论

2.1 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及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循血液循环途径引起的心脏内膜、瓣膜或临近的大动脉内膜感染并伴赘生物形成,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心脏杂音、贫血、栓塞、皮肤损害、脾大和血培养阳性等,但均不具有特征性。根据病情和病程,IE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2]。

本例患者根据杜克(DUCK)临床诊断标准,具有血培养阳性、超声证实瓣膜赘生物2条主要指标和发热、血管栓塞病变、拔牙史3条次要指标,加之病程1月余,虽未经治疗,但中毒症状相对不重,临床诊断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疾病初期阻碍诊断的原因如下:患者以腰痛为主诉,虽有疲倦、乏力等非特异袭性症状,未曾引起骨科以外疾患的思考;IE患者多有基础瓣膜病史、输血史、滥用药物史等,但该患者无上述背景,且无心脏杂音等体征。通过本病例,提示临床应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的综合思考,而不能局限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另外,全面细致查体不能忽略,患者虽无典型的心脏体征,但腹部查体中发现肝脾肿大,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思路。不为患者的病史及症状所干扰和迷惑,全面正确查体及针对性的理化检查对于正确诊断疾病非常重要。

在药物方面,抗生素是IE的主要治疗手段,宜早期、足量、长疗程,尽量选用杀菌剂。本例患者在抗生素使用5周时因过敏反应而停用抗生素致病情反复,再次用药后病情得以控制,总抗生素疗程约8周。提示IE的疗程一定要足够长。

2.2 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泛发栓塞 栓塞为IE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15%~35%。IE的赘生物主要由病原微生物、纤维蛋白、血小板和血细胞附着于心瓣膜表面而成,大小不一,为单发或多发,质脆、易脱落,可形成大小不等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身体各器官,引起相应的脏器梗死或脓肿,最常见的栓塞部位为脑动脉及脾动脉,其次为肺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视网膜动脉等,其中,心肌、肾及脾脏栓塞常不易察觉,多在尸检中发现[1,2]。本例患者以腰痛起病,临床检查中发现肾脏缺血,典型的脾梗死图像,头CT显示,左颞叶脑梗死,右枕叶高密度影,就现有临床表现,头颅CT结果难以区分是微小栓子脱落引起的脑栓塞,还是与患者年龄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后的结果。在本患者的诊断过程中,首先发现了脾梗死、肾缺血等动脉栓塞表现,加之患者高热,推断有IE的可能,行心脏超声检查,验证了我们的临床推理。提示对于动脉栓塞的患者,应注意积极查找原发病,注意除外本病的可能。

2.3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皮肤损害及药物过敏 IE的皮肤黏膜损害表现有瘀点、瘀斑、甲下出血、杵状指、Osler 结节、Janeway 斑点等,主要病理学基础是由于病原体致菌血症或败血症,赘生物或细菌(真菌)栓子、内毒素引起皮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炎症,化脓性栓塞或血栓形成坏死及灶性出血[1]。有些患者以皮肤损害为首要表现,就诊皮肤科,易漏诊[35]。但本例患者入院后周身未发现皮肤黏膜的改变,没有IE的皮损表现。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周身粟粒状皮疹,伴有瘙痒,考虑药物迟发性过敏反应,患者主要应用万古霉素、青霉素两种药物,万古霉素的过敏反应临床甚少发现,多数青霉素过敏患者多于皮试或用药初期发现,本例患者皮疹是在应用青霉素3周左右时出现较为少见。因青霉素IE治疗过程中,特别是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仍是首选用药[1],应时刻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总之,IE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均无特异性,应综合考虑,全面细致查体,针对性进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栓塞是IE的常见并发症,对于已发生栓塞的脏器应积极治疗,同时应警惕其他重要脏器栓塞的发生;尽早、足疗程进行抗感染治疗有助于控制原发病,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21560.

[2] Eric JT,Robert MC,Eric NP,et al.Topol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27445.

[3] 王爱霞,范洪伟.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J].中华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8(5):395396.

第9篇:皮肤超声诊断学范文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病变为主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好发于

川崎病的诊断

川崎病自1967年被首次报道以来,有关其临床诊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根据川崎病患儿临床特征的不同,分为完全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型川崎病。完全型川崎病已经有了明确规范的诊断标准,而不完全型川崎病的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在临床诊断条件不足时要借助辅助检查,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等。

完全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①发热≥5天(包括对治疗有反应而发热不足5天的病例);②双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③唇和口腔改变: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④多形皮疹;⑤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掌跖发红、指(趾)端硬肿,恢复期指(趾)端甲床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⑥颈部急性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常为单侧,直径>1.5 cm。满足上述6项中5项以上即可诊断。具备4项者,若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也可诊断。

不完全型川崎病(IKD) 具有发热≥5天,仅有上述其他2项或3项临床特征,但心脏彩超(UCG)或冠状动脉造影(ANGIO)证明有冠状动脉瘤(多见于8岁儿童);或仅有上述其他4项临床特征,但可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此种冠状动脉扩张少见),同时除外其他发热性疾病。

完全型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球结膜充血,而IKD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其他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如肛周黏膜潮红、脱屑、恢复期指端膜状脱屑以及卡介苗接种处红肿等也有助于IKD的诊断。持续发热患儿出现诊断标准中的2项或者3项,血小板异常升高,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时,应该及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诊断上可以适当放宽标准,争取早期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有报道显示,川崎热程与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频度和冠状动脉扩张的直径呈正相关,因此,及时治疗以控制热程对患儿是有益的。有些IKD的患儿不仅有冠状动脉受累,还呈现出独立于冠状动脉瘤(CAA)的症状,如心包炎、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亚临床性心室功能障碍、轻度的心室扩大等。

患儿如有以下症状强烈提示存在川崎病

突起发热为最早出现的症

状,体温38~40.5℃之间,服用退热药暂时降温后又复升。

皮肤出疹于发热2~3天后可见向心性皮疹,呈现红色或深红色斑丘疹,按之可褪色,无水疱或结痂。

手足末端变化为本病特点,高热后数天内,患儿手足广泛硬性水肿,指、趾关节呈梭形肿胀,并有疼痛或强直,继之手掌、脚底弥漫性红斑,同时出现指、趾端脱皮。

双侧眼球充血,咽喉部红肿,口唇红、干燥、皲裂,亦可见杨梅舌。

浅表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单侧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不化脓、质硬、不发热。

疑诊川崎病者尽早做超声心动图

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明显有助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发热明显而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如果超声心动图发现血管周围辉度增强、膨胀、冠状动脉未见逐渐变细则提示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瘤前表现)、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心包积液等要考虑不完全川崎病的可能。

婴幼儿不完全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最早于发病3天可见冠状动脉扩张。7天,有全身炎性反应表现但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应该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

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近段病变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而且安全、有效,是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首选方法。而远段损害需要借助CT、MRI,以及冠脉造影等方法检测。

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200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包括:对于发热>5天,仅有其他2项或3项临床特征时,需要评价其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明显>3.0 mg/L伴有或者不伴有血沉显著>40 mg/L,同时伴有以下指标:①白蛋白≤3.0g/dl;②贫血;③转氨酶升高;④发病7天后血小板显著增多,高于450×109/L;⑤川崎病急性期白细胞计数≥15×109/L,以成熟及未成熟粒细胞为主;⑥尿中白细胞≥10个/高倍镜视野。当≥3项时,可以诊断为不完全型川崎病,并可以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之前开始进行免疫球蛋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