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皮肤医学论文范文

皮肤医学论文精选(九篇)

皮肤医学论文

第1篇:皮肤医学论文范文

1 强调皮肤外科学与整形外科学的区别

皮肤外科学与整形外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叠,如二者均采用手术方式达到治疗目的,但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皮肤外科学强调以外科学手段来达到明确皮肤病诊断,治疗皮肤疾患,而整形外科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强调修复和再造,以改善和恢复生理功能和外貌。皮肤外科学的工作范围一方面是为疾病提供合适的活检取材,以期为疾病达到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另一方面是采用外科学方法切除各种皮肤肿瘤,如色素痣、黑素瘤、鳞状细胞癌等。

2 强调皮肤病学和皮肤病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皮肤外科学的工作范围包括皮肤病活检取材,肿瘤切除,冷冻外科,皮肤填充等。如果不掌握皮肤学和皮肤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外科医师不可能顺利完成从简单的活检到黑素瘤手术切除等一系列外科操作。如在皮肤炎症的活检取材中,皮肤外科医师必须了解皮肤炎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疾病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临床和病理学改变完全不一样,而活检取材则最好在疾病的早期。皮肤炎症所累及的深度可以是表皮、真皮或皮下脂肪层,因此对于不同的疾病活检的深度也完全不一样。在恶性皮肤肿瘤的手术切除中,只有熟练掌握黑素瘤、鳞癌等肿瘤的基本病理学改变和生物学行为后才能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切除范围和深度。在本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位青年医师均长期、系统性的进行皮肤病学和皮肤病理学的培训,从而提高了皮肤活检质量和皮肤肿瘤手术切除的质量。

3 重视外科基本功的训练

大多数低年资医师和进修医师以前未受过皮肤外科或整形美容外科系统、正规训练。基本技能的欠缺是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他们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我们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重点进行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主要方式包括进修和自学,包括选派人员去整形外科轮转、进修学习和组织科室内学习。通过整形外科轮转和进修,学习者能熟练的掌握外科基本功,如手术切除、缝合、皮瓣技术等。通过组织科室内学习,主要是每周一次的授课和讨论,学习者能系统掌握全身各浅表组织的解剖特点,了解国内外皮肤外科学最新进展。

4 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我们非常注重在教学工作中强调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收集整理医疗工作中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等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撰写临床研究论文以及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如目前已经在甲外科、毛发移植、白癜风表皮移植等多个方向上形成治疗特色。

5 注重医学人文知识的培养

人文医学知识的匮乏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需要医务人员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还要具备应有的人文医学素质。 皮肤外科医师因为需要对患者进行有创检查和治疗,因此更需要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培养,以便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1。我们在数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皮肤外科仍然是皮肤科医疗纠纷最多、医患关系最紧张的区域。因此在近两年来我们非常注重和患者的沟通,在术前和患者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并从制度上完善各种医疗文书,从而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6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方法得到了较快发展。我们在每周的教学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使授课内容更直观具体,这样记忆牢固 ,明显的提高了教学效果2。我们也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举一反三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通过实际个案的分析,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某一个具体方面的内容。如通过对一例临床表现为甲黑线的患者的案例分析,可以总结整个甲黑线的临床特点,良恶性鉴别要点,手术方式等。总之多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也使得皮肤外科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皮肤外科学作为皮肤病学的重要分支,在皮肤病患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皮肤外科的教学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其重点在于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两方面打好基本功,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及医学人文知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皮肤外科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白莉.传统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5(1):51-53.

[2]欧阳莹,冉素娟.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 (12):1194-1195.

第2篇:皮肤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医皮肤性病学;多媒体技术;教学体会

中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临床学科。中医皮肤性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绝大多数病种均有外形可鉴,对中医皮肤性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形的把握。因此,观察病人整体和局部病变的神、色、形、态是学习和掌握中医皮肤性病学知识的重要步骤,长期以来,中医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沿用了数十年的口授方法,教师极难发挥应有的教学水平。况且,在临床实习阶段,由于时间有限,学生见到的皮肤性病病种机会很少,所以,根据中医皮肤性病的有形可鉴的特点,为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质量,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作者自行制作一套“中医皮肤性病学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授课效率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多种媒体简单集合形式,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处理,形成多感官刺激,大信息量传输、速度快、应用面广、使用方便、易于操作、交互性强、省时效高[1]。我们利用彩图、胶片、网上图片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电脑、扫描仪及彩色皮肤性病图文系统等先进的辅助设备和良好的技术支持,制作中医皮肤性病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只可想象不能直观的结构过程视觉化,将静止的物质运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并将局部微细结构与器官整体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从感性、局部的认识向理性、整体的认识飞跃。例如在讲总论的皮肤解剖基础时,在多媒体课件当中给出局部解剖结构示意图,适当使用三维动画,就可以将复杂的解剖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再如讲各论中医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时,其主要皮疹为苔藓样变,口头描述只能讲其形象表现。若在多媒体课件中讲授该病的皮疹,除画面显示其文字描述外,同时显示有苔藓样变的临床照片,学生在听老师阐述其皮疹特点的同时,在照片中能看到其形态表现,从理论到临床诊断认知牛皮癣的病名、病因病机、皮疹特点、从而辨证论治。多媒体技术以鲜明逼真的图文效果,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授课效率。

2 提高了教师全面素质,促进教学标准化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要讲的专业知识内容,而且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知识,熟悉软件、网络等现代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另外,它可以案、规范教学,缩小了教学中存在的由于教师教案及教学资历的不同而产生的教学效果及教学内容的差异[2];参加课程教学的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在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准确地划分教学知识点,明确学习水平要求,使每一位教师明确授课目的,从而促进了教学过程科学化、标准化。与此同时,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及教学对象的不同对内容与形式进行添加与修改,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多媒体提供大量的皮肤损害的直观图像,大大增强了感性认识,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中医皮肤性病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病变皮疹的观察辨别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医皮肤性病的临床思维,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技能,很受学生的欢迎与赞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病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搜集到的皮损图片和舌苔图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出初步诊断及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分析学生的答案,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并强调临床思维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医生必须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把握疾病的本质。学生就能体会到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独立辩证施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和培养了他们临床思维的能力。

4 弥补见习不足,提高临床教学效率

临床上许多病种受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影响,其发病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与相对固定的教学计划对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脱节,往往在进行了理论教学后,由于病例缺乏,不能同步进行临床见习,性病患者因为隐私的问题,更不易见到。因此,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理论描述上,不能更进一步认知到具体的患者。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病例,包含患者的病史资料、症状、体征等,以供学生临床见习时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临床教学效率。

5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不足之处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虽然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件制作易加重教师工作量,尤其临床教师的临床医疗任务重,时间和精力有限。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有时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本身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有些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课件,而忽略了仔细阅读教材的重要性。因此,作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辅教学手段,但不能完全依赖或代替其它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将多媒体课件与其它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晓莉.CAI的优势与前景.医学视听教育,1995,9 (4):213―214

第3篇:皮肤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皮炎湿疹;皮肤病;中医治疗

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发病原因多而复杂,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临床患者主要表现为瘙痒难忍,临床难以根治,其复发率较高。同时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常规给予西药治疗,多采用杀菌止痒治疗,但是只能实现治标不治本的目的。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提供了新的方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28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35.57±5.12)岁;其中皮肤瘙痒6例,日光皮炎2例,3例慢性单纯苔藓,10例慢性湿疹,7例急性湿疹。观察组28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4.11±4.56)岁;其中皮肤瘙痒7例,日光皮炎3例,2例慢性单纯苔藓,9例慢性湿疹,7例急性湿疹。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表现 临床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丘疹、红肿等症状。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0.03% 他克莫司软膏涂抹患处,并患处完全覆盖,2次/d,连续治疗14 d。

1.3.2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中药治疗,方剂组成:黄芩、黄柏、黄连各9 g、白芷15 g、三七18 g、苦参12 g、白鲜皮20 g、苍耳子10 g。脾气虚弱者可加人参、白术各10 g,气滞血瘀可加红花、桃仁各5 g。1剂/d,清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100ml/次,连续治疗14 d。

1.3.3注意事项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禁食刺激性、过敏性食物。

1.4疗效评定标准

1.4.1疗效 治愈:临床患者瘙痒、皮损等症状完全消失,并无性皮疹出现;显效:瘙痒症状基本消失,且皮损面积减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且皮损面积有增加的趋势[2]。

1.4.2症状评分 瘙痒、皮损、红疹4项症状,分别分为无、轻、中、重4个级别,分别计分为0、2、4、6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χ2检验,P

2 结果

2.1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临床不良反应对比 在治疗和观察期间,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粉尘、细菌等严重污染空气,从而使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发生率增加[4]。临床常规对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采用西药药膏涂抹治疗,可在短时间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是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所以,西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不能作为该病的长远治疗方法[5]。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治疗疾病的范围越来越广,并且在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瘙痒难忍,皮肤损伤,其发病机制复杂,难以根治。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病多为禀赋不耐,加之饮食失调,湿热内蕴,或外感风、湿、热邪相搏于皮肤所致,进而损伤肌肤导致皮炎湿疹的发生。因此,中药以黄芪益气固表、补益中气;黄连、黄柏清热燥湿;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排脓;三七活血止痛;白鲜皮、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等功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效果良好。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无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可彻底治愈皮炎湿疹类(湿疹样)皮肤病,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艳梅. 中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8(22):155-156.

[2]孙大庆. 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J]. 中国医疗美容,2015(01):126.

[3]王少英, 曹克平. 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13):118,120.

第4篇:皮肤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老年; 皮肤瘙痒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072-01

老年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无任何原发损害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痒风”,是临床常见而又棘手的疾病。笔者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3.24±4.86)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病程(5.38±1.64)年。均符合《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1]中的诊断标准:(1)只有阵发性皮肤瘙痒,无原发性皮肤损害;(2)瘙痒常于临睡前发作,情绪激动、温度变化、饮酒、食辛辣食物时加重;(3)老年人发病多与季节、某些疾病有关;(4)局限性瘙痒多发生于双侧小腿、、外阴、外耳道、眼、脸等部位。并排除标准虱病、蚧螨病、局限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引起的皮肤损害及”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黄疸性肝炎“等引起的继发性皮肤损害[2]。患者均以皮肤干燥、自觉瘙痒为主症,皮肤可见程度不同的抓痕及血痂,秋冬季好发。

1.2治疗方法

1.2.1中医辨证:根据临床证候特点,采用笔者自拟的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均15天l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

1.2.1.1湿热内盛型:此型表现为搔抓后轻度潮润、肿胀,伴心烦易怒,口苦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方用车前草15 g,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柴胡15 g,泽泻15 g,黄芩9 g,黄柏9 g,苍术9 g,龙胆草9 g,甘草6 g,木通6 g。

1.2.1.2气血不足型:此型皮肤瘙痒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伴四肢乏力,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当益气养血,润肤止痒。方用党参15 g,黄芪15 g,茯苓15 g,熟地黄21 g,当归21 g,白术9 g,白芍9 g,蝉衣9 g,防风9 g,甘草6 g。

1.2.1.3血虚肝旺型:此型表现为皮肤干裂,瘙痒,脱屑,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治当滋补阴养血,平肝止痒。方用当归15 g,生地20 g,枸杞12 g,白芍15 g,15 g,何首乌15 g,天花粉15 g,防风12 g,柴胡9 g,钩藤12 g,丹参15 g,甘草6 g。

1.2.1.寒束表型:此型冬季多发,睡前或遇冷风时瘙痒尤重,皮肤干燥粗糙,鼻流清涕,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当解表散寒,祛风止痒。方用茯苓15 g,柴胡10 g,白芍15 g,蛇床子15 g,前胡10 g,薄荷10 g,蝉蜕12 g,白芨15 g,桂枝15 g,羌活10 g,川芎10 g,麻黄9 g,荆芥9 g,党参15 g,甘草6 g。

1.2.2西医对症:予抗组胺、镇静、改善皮肤营养及补充维生素治疗。扑尔敏4~8 mg,酮替酚0.5~1 mg,维生素C200 mg,维生素B11O mg,维生素B62O mg,维生素E100 mg,谷维素2O mg,每日l~3次,与中药同服,15天l疗程,共治疗1~4个疗程。

1.2.3局部用药:内治同时,配合局部外用药,予醋酸曲安奈德尿素或哈西奈德溶液,每日2次,局部涂擦,涂擦仅在发病1周内使用。

1.3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应标准。治愈:瘙痒及继发性皮损消失。显效:瘙痒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和睡眠,皮损大部分消退,停药半年内不复发。有效:瘙痒减轻,时影响睡眠,皮损部分消退,停药后半年内复发。无效:瘙痒程度基本同前,皮损无变化[3]。

2结果

本组3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86.84%,无效3例,在治愈患者中,疗程最短10 d,最长6周。

3讨论

皮肤瘙痒症归属于皮肤病学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是由于激素水平生理性下降、皮肤老化萎缩、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的减退使表皮角质层中水分减少,皮肤干燥 ,缺乏皮脂滋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刺激而致病[4],通常采取抗组胺药配合维生素治疗,起抗变态反应作用,但很难达到理想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属“痒症”、“阴痒”、“痒”范畴,病因多由风寒湿热蕴于肌肤,或血虚肝旺、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或胆肝湿热下注,或感染滴虫毒邪,或病久脾虚、肝肾不足,或冲任不调、兼因湿热内蕴所致[5]。根据临床证候特点,区分为湿热内盛型、气血不足型、血虚肝旺型、风寒束表型辨证论治,方中桂枝、白芍、麻黄祛风散寒、调和营卫;柴胡、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湿热,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泽泻、车前草清热利湿;当归、生地、白芍、何首乌滋阴养血,钩藤平肝止痒;党参、黄芪、白术健睥益气,熟地黄、当归养血润肤。本文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中医分型论治、内外兼施能显著提高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光德,王坤山.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l996:280-284.

[2] 朱学骏.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22.

[3] 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4.

第5篇:皮肤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肺;皮肤

【中图分类号】R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39-1

《素问・痿论篇》说:“肺主身之皮毛”。《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咳论篇》说:“皮毛者,肺之合也。”这些都强调肺与皮毛的密切关系。现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和论述肺与皮肤的内在联系:

1肺在体温调节中与皮肤的协同关系

现代生理学告诉我们,肺与皮肤是调节体温的重要器官。肺在呼吸过程中,―方面呼出的气体中带走一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吸入的比体温低的空气又可吸收体内一部分热量。当体温较正常高时,或外界气温较高影响体温散发时,常常以加快加深呼吸活动来促进体温散失。相反,当体内热量产生不足或外界气温较低时,肺的呼吸运动则慢而弱,以减少体温的丢失。关于皮肤在调节体温方面的作用就更加明显而重要了。皮肤是一身之表,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动静脉吻合结构。以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等方式散发体温。当体内产热多时(发烧),皮肤内毛细血管中血流量增多,血管扩张,动静吻合关闭,经皮肤的散热增多。反之,当体内热量产生不足,体温较低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动静吻合开放,经皮肤血流减少,皮肤呈现苍黄、干燥而凉,体温散发减少。另外,皮肤的汗腺活动也对体温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2肺在气体代谢中肺与皮肤的协同关系

现代生理学告诉我们,无论外呼吸还是内呼吸都与肺有着密切关系,肺既是具体进行外呼吸的器官,又是保证内呼吸正常进行的结构,因此,中医所说:“肺者,气之本也”,“诸气皆属于肺”是完全正确的。都说明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了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是通过呼吸活动的气体交换来实现的。但皮肤也有呼吸作用,特别在低等动物更为明显,如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人皮肤的呼吸功能虽然显著退化,但在一定情况下仍具有一定意义:试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人皮肤吸O2量为肺吸O2量的1/120~l/180,排出的CO2为肺排出量的1/85~1/90,但当人处高温环境和重体力劳动时,或空气中含O2量稀少时,皮肤呼吸作用明显增强,有时可达肺呼吸量的15~20%。在临床上,常采用热浴,红外线照射等疗法来增强皮肤的气体代谢。

现在已知道,皮肤是参与多种物质代谢及代谢非常旺盛的器官,它摄取血液中各种营养物质作为合成多种物质(角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原料,以及维持皮肤正常生长和代谢。因此,皮肤的多样而旺盛的活动中必须依赖由血液运来的丰富氧才能维持,否则皮肤内的合成和分解代谢都不能顺利完成。我们已知道,血液中氧是来源于肺的呼吸作用,如果肺发生病变,吸氧量减少,必然使到皮肤血液的含氧量减少,皮肤的合成物质过程减弱,而使毛发和表皮的生长代谢不足。这样,当皮肤中热量产生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障碍时,导致皮肤苍白而冷、毛发枯燥无华,正如《难经・二十四难》所说:“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

3肺在血液循环调节中与皮肤的协同作用

在呼吸过程中,肺有节律地扩张和回缩,不仅有利用肺内的气体交换(呼吸作用),而且也对血液循环起着“泵”的功能。当肺扩张时,大量血液进入肺内,经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含O2少,含CO2多)变为动脉血(含O2多,含CO2少),当肺回缩时,将血液推入左心,此即生理学上称为肺循环。另一方面,肺呼吸运动时,胸部的张缩和膈肌的升降调节着胸、腹腔内压力,影响着心脏进出血量的多少和快慢以及腹腔、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如当吸气时,胸廓张大,膈肌下降,使回心血量增大,促进盆腔脏器(肠、胃、肾、膀胱等)中血液的排出;当呼气时,变化正与上述过程相反。此外,肺对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5-羟色胺、儿茶酚胺、激肽等)的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皮肤的血液供给量。而皮肤也含有反应灵敏且数量多的血管,是人体内最大的血库之一,同时皮肤血管中也含有直接受神经调节的动静脉吻合装置,在调节血液循环中也起重要作用。在临床上,贫血患者或大失血患者,皮肤血管收缩,贮血量减少。因此,中医在临证时,常用观察皮肤的荣枯、润燥和冷热来判断“气血”的盛衰。

4肺在机体防御系统中与皮肤的协同作用

肺和皮肤都具有同外界直接接触的广阔表面积,经常遭受外环境各种因素(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因子)的侵袭,故有人把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称为人体第一道防线。现代组织生理学指出,肺与皮肤具有较强的防御免疫作用。如肺和皮肤中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浆细胞。有人指出:血液循环中的20~50%单核细胞在肺内集积。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前身,因此肺组织有强大的抗菌和免疫能力。淋巴细胞是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细胞。肥大细胞对抗体―抗原复合物的作用很敏感,释放组织胺、肝素等引起变态反应,对机体起着及时的报警作用,引起机体一系列反应。常见的肺支气管哮喘和皮肤荨麻疹就是典型的变态反应。另外,呼吸道粘膜层产生一种分泌免疫蛋白A(SIgA),具有抗菌作用。皮肤的皮脂分解产生的脂肪酸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总之,无论是从现代生理、生化以及病理生理方面,还是从中医理论方面,均认为肺与皮毛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颖晓,李其忠.肺主皮毛理论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

(01).

[2] 陈明,张传兰,李树林.试探肺鱼皮毛相关―兼论肺司呼吸[J].国医论坛,1991,(03).

[3] 欧阳兵.肺主皮毛小议[J].北京中医,1993,(03).

第6篇:皮肤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字】

辩证施治 中医 皮肤病治疗

【正文】

辩证施治是中医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观念,也可以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特点,辩证施治自古以来就有而且被历代中医名家所重视,中医在治疗顽固慢性疾病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效果,在治疗皮肤病上中医治疗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而且现在中医辨证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影响下已经有了新的方式,可以说中医辨证治疗配合现代医学已经成为了中医皮肤病治疗的一个方向。现代医学的发达为疾病的确诊有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弥补了中医诊病上的不足,皮肤有病在中医来讲属于肺腑功能的失调,也就是内脏出现了疾病,如果仅仅重点在治疗皮肤的破损上不重视身体内部疾病的治疗是不能够根治皮肤病的。只有抓住疾病的关键才能够根治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讲究的是内外同治,治疗皮肤病必须是从局部看整体,既要治疗表面现象,又要调理身体内部,内治主要是采用服药的方式来调理身体中脏腑功能的寒热,表里,虚实以纠正阴阳的偏胜偏衰。而外治主要采用的是根据皮肤的表征用药,采用敷药的方式让药物能够直接和皮肤进行接触,让药性直接作用于皮肤上通过肌肤,孔窍到脏腑直到全身从而达到取出并写得目的。 西医皮肤瘙痒病因

皮肤瘙痒是很多皮肤病的普遍特征,西医来讲皮肤瘙痒的病因并不清楚,可能与几种介质参与有关[1-3],组胺在表皮基膜中引起瘙痒感释放到真皮中引起水肿和肿痛,从而产生了瘙痒感。 中医皮肤瘙痒病因

中医对皮肤瘙痒的病因通过辨证分型有很多种,常见的辨证分型分为以下七个方面[4-6] 风寒型:这种情况遇冷皮肤会瘙痒,舌淡苔白脉浮紧,常见于神经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症患者。

治疗:祛风散寒活血止痒 风热型:当身体预热的时候瘙痒加剧,皮损红肿,舌苔薄白黄脉浮数,常见于荨麻疹或风热血管神经性水肿。

治疗: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风湿型:瘙痒是阵发性发作,尤其是到了晚上更加严重,舌苔薄,比较常见于慢性顽固瘙痒性皮肤疾病。

治疗:息风止痒,除湿解毒。 湿热型:受到情绪影响严重,皮损后可见水泡,常见于药物性皮炎,带状疱疹

治疗:泻肝火利,湿热止痒。 顽湿型:瘙痒持续,时轻时重,皮损粗糙肥厚,苔藓化,常见慢性湿疹斑块状银屑病。

治法:健脾除湿,润肤止痒。 血虚风燥型:瘙痒轻微伴面色微黄,常见老年人或者大病之后的病人

治疗:养血散风止痒。 虫毒致痒:奇痒难忍遇热加重,一般为蚊虫叮咬之后出现红斑丘疹风团。

治疗:杀虫止痒 预防感染。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需要注意

皮肤瘙痒作为一种自觉症状,根据病人的瘙痒情况不同,病人个体的耐受力也不同导致病人接受瘙痒的能力不同,有的人瘙痒之后比较焦虑严重的时候会影响睡眠甚至心理健康,所以在皮肤瘙痒之后应该尽快进行治疗止痒,皮肤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神经末梢,通过神经末梢进行中枢神经的联系产生各种感觉。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是根据病人的症候以及辩证方法进行药理研究。针对不同的介质产生的原因以及病理过程,根据病人的症候,辩证分型以及现代药理研究的资料有效的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用药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分析疾病查明病因,最好是对因用药,很多皮肤瘙痒是因为过敏导致的,因此应该积极的查过敏原,过敏介质等。 “风为百病之长”瘙痒和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中医讲内风外风,外风又有夹寒夹热夹湿的区别,内风则与肝阴不足,阴血不足,或者化燥生风等。中医治疗皮肤疾病也要讲究先分析病因病机,准确用药才能药到病除。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为瘙痒的介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之中,造成神经末梢兴奋引起血管壁改变,中医认为邪伏血分所致,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瘙痒,都应该先使用养血活血凉血的药物,是血气运行通常,就可以让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病人有的是两种或者是多种症状一同出现,而且病人疾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很长,因此中医辨证治疗应该也有所变化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治疗疾病的方式和药方。 中医中全蝎,白僵蚕蝉蜕等药物对于止痒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要考虑到病人如果有蛋白质过敏的话就应该考虑慎用。 中医辨证阴血不足或者是老年皮肤瘙痒症等要慎用外用药。 中药方剂使用的时候不应该机械的记住治疗的效果,配合病人的个体差异应该要有所改变。 瘙痒的发生和身体中的免疫系统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环境,饮食,精神因素等有变化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身体变化从而引起免疫功能降低引起瘙痒导致皮肤疾病。中药中含有调节免疫力的药物可以长期作用于人体重改变机体内环境,对瘙痒有缓解减轻的作用。 中医外用药绝大部分都有杀虫止痒的作用,外用药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皮肤创面修复以免皮肤病的面积进一步的扩大。修复皮肤表面损伤的作用。

【总结】

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现在医疗科技的发展,中医辨证治疗有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现在中医治疗有很多会结合现在医疗科学技术让病人能够有更加快速的治疗效果,中医应该继续在治疗皮肤病上面发展,更好的为患有皮肤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服务。在治疗方法上面可以针对疾病的特点不断改进,皮肤疾病很多时候并不是单一疾病的表现,中医辩证施治所要做的就是找出疾病的发生机理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治疗皮肤病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来对待疾病,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这种顽固慢性疾病上一直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隆庆,赵春霞,瘙痒的发生机制、分型和治疗[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11):687-689.

[2]沈柱,刘玉峰,瘙痒发生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7):415-417

[3]尹冀渊,秦晓娟,柴立,等。瘙痒症患者血浆中阿片样肽的监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6:340-341.

[4]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

第7篇:皮肤医学论文范文

李元文,男,43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性病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男科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委员,北京医疗美容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及质量认证和改进中心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医保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英国伦敦中医学院及注册中医师协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性科学》、《中华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国医论坛》等杂志编委。1962年生于山西大同。198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1984~1999年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性病科, 1990~1991年在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皮肤科进修;1995年8月~1996年12月在英国伦敦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教学。1999年7月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现将李元文医师的主要事迹介绍如下。

1 良好的医德医风,全院门诊量名列前茅的中青年专家

李元文医师在20余年的医疗实践中,以“踏踏实实看病,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做人”为座右铭,特别注重医德医风建设,不断完善自我修养。他以白求恩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良的医德风范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尊重和好评,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李元文医师在诊疗中,不辞劳苦,耐心细致,一视同仁,一声“您好,请坐”,一个亲切的微笑,拉近了医患的距离。对皮肤病做到“一看,再看,仔细看;轻触,轻摸,勤洗手”,让病人感到放心,同时避免交叉感染。对一些严重感染甚至散发恶臭气味的皮肤病,李元文医师总是满怀信心地告诉患者,不要担心,病情完全可以控制。李元文医师常常亲自换药,以便掌握最全面的医疗信息,拉近医患的距离。去年5月份科室收治了一位严重药物性皮炎患者,周身出现蚕豆到鸡蛋大小的水疱,体无完肤,夜间出现剧烈瘙痒和疼痛。李元文医师半夜2点钟从望京家中赶到医院,一晚上陪着患者,为患者一个一个清理水疱,不断安慰患者,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正是由于李元文医师的良好医德医风,得到了患者的尊敬和喜爱,在李医生的患者中有专程从新疆、内蒙古、甘肃等边远地区前来求诊者,他们有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找李元文医师看病放心。在李元文接诊的患者中有大量的性病患者,李元文医师从来没有对他们歧视和不敬,李元文医师总是耐心细致地告诉他们性病的危害和性病的预防知识,对患者的来信总是亲自回复。2005年5月李元文医师联合其他艾滋病防治专家深入到河南艾滋病村看望艾滋病人,给患者带来希望,受到患者的欢迎。正是由于这种敬业和勤劳,他获得了全国控制性病艾滋病先进个人的荣誉,受到了教育部、卫生部、公安部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联合表彰。李元文医师是医院皮肤性病的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先后获得医院的“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民主人士”等称号。李元文医师是全院门诊量最高的中青年医生(2004年1月~2005年9月门诊量为11322人次,另每周查房1次,皮肤组织病理诊断阅片1次),良好的医德医风是最基本的原因。

2 精湛的医疗技术,解决疑难皮肤性病的高手

李元文医师具有扎实的中医药基本功,在皮肤病的治疗上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合参。他强调皮肤病有诸于外必诸于内,从脏腑、卫气营血、三焦、经络辨治皮肤病。李元文医师是医院中药汤剂处方量最大的医生之一,他治疗慢性、难治性皮肤性病有独到之处。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李元文医师提出了“从肝脾辨证治疗法”,总结了治疗人工性荨麻疹的“加味过敏煎”方药,发表于《中医杂志》。李元文医师还首次提出对“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规律,用于临床屡有效验,相关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在性病的治疗上更是独辟蹊径,总结了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性病后综合症、尖锐湿疣等的中医辨证施治和内外方药规律,“毒淋汤治疗慢性淋病47例”、“中医辨证治疗性病后综合征”、“益气除湿解毒汤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70例疗效观察”等。李元文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善于从临床上学习,从古籍中汲取营养,他热爱中医事业,遵循“勤学苦练”的古训,为成千上万患者减除了皮肤性病之苦,慕名求诊者不乏有海外者,也有乡间农民。李元文医师不但具有深厚的中医基本功底,而且掌握西医学的皮肤病诊疗技能,他可以独立操作皮肤的组织病理诊断,皮肤的各种激光治疗等。

第8篇:皮肤医学论文范文

王为农,1950年生,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二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西安市眼科分会常委。20余篇,参编《全军医学丛书》和《现代眼科治疗学》共2部,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摘 要] 目的:探索矫正内眦赘皮手术简便有效的方法。 方法:对12例(24眼)单睑伴内眦赘皮的患者施行了在赘皮皱褶上做切口,切除赘皮下的肌肉组织,然后将切口缘缝接于深层组织的手术。 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2个月,医患双方对手术效果很满意者8例,基本满意2例,1例有1侧赘皮矫正不完全,另1例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左眼内眦赘皮复发。 结论:本术式方法简单,适于矫正睑型或睑板型内眦赘皮。

[关键词] 内眦赘皮 矫正术

[中图分类号]R7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0)05-0375-02

RESECTION OF DEEP TISSUE IN CORRECTION OF EPICANTHUS

WANG WEI-nong LI Bin

(Depart Ophthalmology,Tangdu Hospital,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8)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a new surgical technique for correction of epicanthus Methods:12 cases(24 eyes)with epicanthus and no upper lid furrow had undertaken operation.The operative procedure involves an incision on the epicanthal fold and removement of muscle beneath the fold while attaching the skin edges to deep tissues in an attampt to create a crease,which may extend into normal creases.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postoperatively for at least 3 months;six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more than 1 year. Results:On close follow-up,prognosis was judged by both the patient and surgon to be excellent in eight cases and fair in two.One case was corrected incompletely on one side.A recurrence of the epicanthal fold was seen on the left side of another patient on a follow up visit at l month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ay to correct the epicanthus palpebralis or epicanthus tarsalis.

[Key words] Epicanthus Correction

内眦赘皮(epicanthus)是遮盖内眦部的垂直半月皱褶[1],各种族儿童均可发生,但在东方人中则尤为常见。大部分人随着颅面部的发育成长,内眦赘皮趋于自然消失,而部分人则终生存在。有内眦赘皮者行重睑术中如不予以处理,术后内眦赘皮愈加明显达不到美学效果。内眦赘皮的治疗术式较多,但效果和后遗症一直令人困扰。笔者采用Jordans 方法[2],对睑型和睑板型内眦赘皮者12例进行了治疗,方法简便,效果确切,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0年~1998年共治疗要求行重睑术而伴内眦赘皮者12例24眼,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18岁~40岁。4例为睑型8例为睑板型。睑板型中有3例为先天性上睑下垂同时行提上睑肌缩短术。

2 手术方法

2.1 画出眼睑重睑皱褶线,并继续向内侧行进于内眦赘皮之嵴上。从而形成一条延伸至内眦部的重睑线。

2.2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将直接注射于内眦切口皮下。

2.3 沿所画皱褶线做皮肤切口,将眼睑皱褶以上多余皮肤切除一条,并将附于其下的轮匝肌切除。赘皮下的眼轮匝肌常常表现为肥大增生,因此分离切除较多的眼轮匝肌是最重要步骤。切口缝合时,必需将两切口缘皮肤缝合固定于其下深层组织鼻骨骨膜或内眦韧带上,上睑重睑缝合与常规手术相同。可用6-0可吸收缝线缝合。

3 结果7例随访3个月以上,5例随访在1年以上,患者本人和医生均对手术效果很满意者8例,基本满意2例,1例为一侧内眦部小切口皮肤去除偏少,赘皮矫正不完全,但未要求再手术,另1例随访1个月后见左眼内眦赘皮复发,可能由于患者术后过早揉眼致使深部缝线豁脱造成。切口所形成的皮肤瘢痕均于术后3个月~6个月消失。

4 讨论

4.1 儿童期内眦赘皮较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大多数会自然消失或变得不明显。因此手术矫正应在面部发育完成后再予施行。如果合并有其它异常,如小睑裂的儿童,应对两者同时进行手术矫正。

4.2 一般的内眦赘皮分四种类型:①眉型赘皮:赘皮起自眉部延伸至泪囊;②睑型赘皮:赘皮起于睑板向下延伸至眶下缘;③睑板型,赘皮起于睑板皱褶,止于内眦部皮肤;④逆行型:赘皮起自上眼睑向下延伸至内眦上部。

4.3 起初人们认为内眦赘皮是所谓皮肤过多故称赘皮,因此采用手术切除赘皮或切除鼻梁上方皮肤。但这一术式几乎无一不引起继发性赘皮,不但无效反而会导致不美观的瘢痕形成[2]。尔后Mustarde[3]认为消除赘皮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皮瓣移位来解决赘皮垂直方向皮肤过于紧张,用一系列小Z形皮瓣以矫正组织缺陷及由赘皮引起的张力线,使赘皮处皮肤皱褶重新分布而展平。但内眦部皮肤解剖结构特殊,Z形皮瓣移位术后多遗留瘢痕,甚至这些瘢痕和赘皮同样显眼反而更不美观。有人认为[2],睑板型、睑型和眉型内眦赘皮,是由于局部皮肤与深层组织结构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内眦赘皮下轮匝肌及纤维组织过多,轮匝肌对皮肤产生异常的张力。切开赘皮皮肤,切除该区域的轮匝肌并将皮肤附着于深层组织(骨膜),这样避免复杂的皮瓣移位术,既可以消除赘皮的皱褶,又不影响美观。我们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以上理论,内眦赘皮的形成至少部分因多余的肌肉组织对皮肤产生的张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皮肤与深部组织缺乏联系,而不是由于皮肤的过多或缺少。内眦赘皮可以通过切除其下的组织和对皮肤进行深固定来获得矫治,这无疑是对内眦赘皮传统的治疗理论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95~996

2 Jordan DR,Anderson RL.Epicanthal folds:A deep tissue approach[J].Arch Ophthalmol,1989;107:1532

3 Mustarde JC.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orbital region:A practical guide[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 Ine,1980:322~365

第9篇:皮肤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经方;皮肤病

[中图分类号] R27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0-0078-02

Six cases by Chines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in treating skin diseases

GONG Jinhui HUANG Ning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CM Hospital of Jiuquan City in Gansu Province,Jiuquan 73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Chines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in treating skin diseases. Methods Examples of actual medical recorded analysis. Results Expand by the side of good treatment of skin effect, all cured. Conclusion "Zhu within, will form and spirit on the outside." Although skin diseases are now on the body surface is actually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human body organs of blood disorders. The external skin problem can be solved as long as the internal disease treatment.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Skin diseases

皮肤病虽然主要发生在皮肤肌表,但其发生与发展均与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治疗皮肤病时首先应着眼整体、调和阴阳、调整脏腑气血等各方面的机体功能,很多皮肤病因整体功能的恢复而痊愈或减轻,这也是我们对很多全身性或泛发性皮肤病着重于内服中药的治疗原则。我们在十余年临床实践中重视《内经》、《伤寒论》理论,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取得很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当归四逆汤治疗手掌湿疮案

魏某,男,53岁。患者于两年前自述无明显诱因渐出现双手掌心脱皮、皴裂,尤以双手大鱼际部皮肤为重,在多处医院、诊所进行诊断和治疗,诊断为皮炎、湿疹、手癣、维生素缺乏等疾病,给予皮康王、湿疹膏、皮炎平、酮康唑、尿素软膏、黑豆油、红霉素软膏等药物,口服维生素B、21金维他、抗真菌等多种药物,无明显效果。患者来我院门诊就诊,见双手手掌心皮肤脱皮,尤以两侧大鱼际处皮肤为重,皮肤色红、瘙痒、轻微疼痛,其人形体肥胖,舌质暗红,舌苔白而水滑、六脉沉细、睡眠差、多梦(十几岁至今),有时心烦、常觉四肢发凉、大便不干、小便可。当归四逆汤加味。处方:当归15 g、桂枝20 g、白芍10 g、大枣10枚、细辛10 g、炙甘草18 g、通草10 g、荆芥10 g、防风10 g、 苡仁30 g、苍术10 g、生龙牡各30 g、琥珀末5 g(研末冲服),常规水煎服,4剂。四日后来诊,病症大减,局部皮肤颜色接近正常,己不瘙痒及疼痛,睡眠好转,仍多梦,舌淡暗,舌苔白而水滑,脉沉细,上方桂枝至30 g,加茯苓30 g以祛湿,再服4剂。后痊愈。

按:手部湿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疹具有亚急性多形性或慢性湿疹表现,皮疹往往呈对称分布,剧烈瘙痒、病程慢性,反复发作及难于治疗等特点。中医称为“浸淫疮”“湿疮”等,诊断容易而治疗难。《伤寒悬解》曰:肝司营血,流经络而注肢节。厥阴之温气亏败,营血寒涩,不能暖肢节而充经络。患者阳气素虚,致手部肌肤失养而成此疾。当以温通阳气为要,当归四逆汤为温经散寒专剂[1],甘草大枣补脾精以荣肝,当归芍药养营血而复脉,桂辛通草温行经络之寒涩也,佐以健脾化湿祛风之品,见效较快。

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荨麻疹案

葛某,男,17岁高中生,一日体育课后饮冷饮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色风团,剧烈瘙痒,急来求诊。查舌淡苔白脉沉细。患者自述皮热但不出汗。《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予麻黄8 g、附子10 g、细辛6 g两剂而愈。

按: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诸痹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每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肺主气,气行皮毛则为卫,肝主血,血行经络则为营。然肺藏卫气,肝藏营血,而实则皆出于中焦[2],此证运动后阳气欲宣,寒凉饮冷伤胃,胃乃化气之源,卫气化源不足致卫气闭郁而外有表寒。脉症和参,麻黄散太阳之外寒,附子温少阴之内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临证时切不可一见急性症状而用祛风止痒抗过敏之剂,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转为慢性[3]。

3 四逆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案

裴某,女,31岁玉门市学校教师。2008年7月11日初诊:患银屑病多年,曾多家医院诊治服用西药中药无效。现面色青黑、无光泽、两颧及颊部褐色斑,自觉乏力倦怠欲睡但睡眠很差、烦躁易发脾气、周身发痒夜间为重、怕冷、双足发凉,无汗尤其夏天很少出汗,口干不渴,纳食可,大便多日一行,无腹胀。查:全身散在淡红色斑片,上覆鳞屑,正常皮肤也干燥。舌淡胖齿痕明显,脉浮中取无沉取细无力。嘱其他药均停。予四逆汤。附子20 g、干姜30 g、炙甘草40 g,四副。7月14日复诊诉服药无明显不适,大便稀溏,日一行,色黑味臭,睡眠略有好转。加量继服。后每十日复诊至9月13日历时三月,自述皮损基本平滑,略干燥面色红润有光泽,色斑变淡,精神好,睡眠佳,大便一日一次略稀不臭。嘱可停药,饮食调养,患者要求为了消除面部色斑继服一月。10月10日复诊,痊愈停药。

按:银屑病俗称“白疕”,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病程长、易复发。因营血亏损,化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黄帝内经》曰:阳气者温肌肤而肥腠理。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伤寒论》少阴症脉微细但欲寐。脉症和参,辨证此为阳气不足,予四逆汤,附子温肾阳而通经脉,姜、草补脾精而荣肝,血得温而升,荣养腠理肌肤,阳气温升,肌肤得养而症状自消。

4 附子理中汤治疗过敏性唇炎案

黄某,女,12岁,食芒果后出现口唇及唇周皮肤发红,轻微肿胀,有细小皮疹、瘙痒,有些部位皴裂,在本地多家医院中西医诊治,无明显疗效,又去上海某医院就诊,症状仍不能缓解,如此已经两个月余。来时见其舌苔厚白腻,脉滑,食纳可,大便干,平时喜食寒凉食品。辨证思路:脾肾阳虚,寒湿内盛,夹有虚火,附子理中汤加减,党参8 g、炙甘草8 g、白术8 g、干姜8 g、制附片4 g、砂仁8 g、薏苡仁10 g、泽泻8 g、地肤子10 g、白鲜皮8 g、黄柏6 g、茯苓8 g,五副,嘱其勿食寒凉食品,饮食清淡;二诊,见口唇肿胀消散,皮疹大部消散,色泽转好,舌苔白,余可,上方去黄柏,继续服五副,再诊,所有症状消失,告愈。以后又食芒果后发作,同样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愈。

按:本案患者平素喜食寒凉,致使脾胃受损,阳气虚于内,寒湿内盛,运化失调,口唇为脾胃经络所过之处,受外界饮食影响而发病,寒湿阻滞经络,郁热生成,肌肤失养,故见局部红肿皴裂,治疗时要仔细辨证,认清疾病的本质是脾肾阳虚,寒湿内盛,虽有虚火,但为数很少,所以治疗时以温阳去寒除湿为要,稍佐少量寒药去虚火,所以疾病得去,症状消失。切不可一见局部红肿热痛,而不加仔细辨证,便认为是脾胃火盛,而大加寒凉去火之品,南辕北辙,徒添其害。

5 柴胡桂枝加龙骨牡蛎治疗慢性湿疹案

赛某,男 10岁,患儿两年来皮肤瘙痒,夜寐不安,西医诊断为慢性湿疹,曾用多种外用药物,只可起效一时,又服中西药物,均难见效。皮肤可见局限皮疹,对称分布,其上可见抓痕,舌苔白,饮食二便正常,汗出较多,脉滑、体胖。此为木郁土湿。处方予柴胡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6 g、黄芩6 g、半夏6 g、生姜6 g、大枣5枚、党参8 g、炙甘草8 g、桂枝6 g、白芍6 g、茯苓10 g、生龙牡各10 g、砂仁6 g、薏苡仁10 g、地肤子10 g、白鲜皮6 g、酸枣仁10 g,5副,二诊,自述服药后当晚皮肤瘙痒大为减轻,睡眠好,其父母述孩子精神好,夜间睡觉安稳,观其皮肤皮疹明显减退,余症状可,上方加减继服,如此一月左右即完全治愈。

按:湿疹中医称为“湿疮”。医者多从湿热论治,喜用凉药,究其原因湿疹常有红斑,潮红丘疹水泡结痂等,瘙痒剧烈,痒甚则心烦,所用凉药巨多,或清热或利湿,但并非所有湿疹均属湿热证,寒湿证也很多见,切不可一见湿疹就因循而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更伤脾土,若不详查寒热虚实,滥用凉药,即使加上抗过敏药甚或激素,只能取效一时,反而加重病情。本案患儿体胖,苔白脉滑,阳虚寒湿之象明显,土湿木郁,经邪未解,表里皆病,予柴胡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茯苓祛湿,参、枣补中,柴胡、桂枝泻火而疏木,生姜、半夏降浊,龙牡敛魂而镇逆。加枣仁安神,药证相附而取效快捷。

6 附子理中汤治疗面部痤疮案。

王某,男,20岁大学生,面部脓疱性痤疮四年余,时好时坏,曾服西药维安脂、红霉素、维生素、中药排毒养颜胶囊、暗疮片以及清热解毒汤药无效。见面部脓疱密集,红肿但仔细观察鼻根青紫,皮肤黄暗,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仔细询问患者平时喜欢喝冷饮,尤其是夏天饮多食少,便秘(大便不是很干但解便很费劲,总感觉解不干净),但是稍吃不合适就拉肚子,手足爱出汗,喜欢熬夜白天睡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究其本源,辨证思路:脾胃虚寒,寒湿太重,土湿木郁。予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30 g、白术15 g、干姜15 g、附子10 g、炙甘草15 g、桂枝10 g、茯苓20 g、白蒺藜20 g、白寇8 g、鸡血藤20 g。嘱其勿食寒凉之品,改熬夜恶习,如食欲恢复好好吃饭,坚持服药近三个月,脓疱消退而遗留红紫印痕,吃饭恢复,大便每日一次,因开学汤药停服而改服附子理中丸三月,暑假回来皮肤基本恢复,偶有一两个粉刺出现但无脓疱。

按:痤疮首见于《内经》,汗出见湿郁乃痤。医者多从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论治,喜用凉药,究其原因痤疮常有红色丘疹,脓包等,甚则破溃,多发于青春期,所用凉药据多,或清热或利湿,但并非所有痤疮均属湿热证,寒湿证也很多见,切不可一见痤疮就因循而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更伤脾土,若不详查寒热虚实,滥用凉药,即使加上抗生素,维甲酸类药也很难取效。本案患者平素贪凉饮冷,加之熬夜损伤脾阳,脾失运化,寒湿內停,处方附子理中汤温补而取效。

7 讨论

皮肤包围整个机体不仅有卫外的功能,其营养与功能与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有关,通过经络通道,脏腑的营养与气血物质维持着皮肤的形态与功能。同样皮肤通过自己的“卫外”的功能,直接保卫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顺利运行,使机体外有皮,脉,肉,筋,骨,内有五脏六腑,内外相应形成一个整体,使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条件下,皮肤功能失调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内部气血脏腑功能而发病,反之气血脏腑有病也可以通过皮肤的症状反映出来。所以皮肤的病理变化,不仅仅是皮肤功能失调所致,往往是脏腑气血功能或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所谓“有诸内,形诸于外”就是这个道理[4]。中医讲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切不可把皮肤上的问题孤立的看待一种疾病。通过十几年皮肤病临床实践和对《伤寒论》经方的深入学习和认识,运用经方治病,只要着眼细微,方证对应,辩证准确,立法得当,有是证则用是方,常可出奇制胜。仲景《伤寒》诸法,非第为外感之金书,而并为内伤之玉诀,内伤之人未必尽由外感,而外感之家,无不悉本于内伤,解此则内外同归,主客一致,十病九合而不止也[5]。

[参考文献]

[1] 俞有根. 经方和时方治皮肤病拾零[J]. 四川中医,1998,16(4):46-47.

[2] 李玉宾. 黄元御读伤寒[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85.

[3] 欧阳卫权. 经方皮肤科应用举隅[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24.

[4] 边天羽.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M]. 第2版.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