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皮肤科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皮肤科医生论文

第1篇: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1皮肤溯源

1.1肤源流:甲骨文、,是的初文,其义有二:义一释为饭器,从皿,读(lú);义二释为之初文,从肉[1]。籀文为、、、、 ,有、两种写法。《说文解字》:“,皮也,从肉,声。[2]”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人曰,兽曰皮。”即动物为皮,人为。《正字通》:“《说文》,从肉,声。孙氏力居切,籀文作,义同音,二文宜存。音,音趺,皮通作皮,必不可言,鸿必不可称鸿,各从其类,音义两无互。”[3]段玉裁《文解字注》:“今字皮从文作,行而废矣。”[4]与分开,人则专用(肤)字。《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骨体理辨寒暑疾养”。[5]《墨子・修身》:“畅之四肢,接之肌,华发隳颠……。[6]”提到、发名词。

目前发现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在帛书上,约公元前500年成书,可见到用“肤”字。“阑者方”第十五治方:“者,靡以,以汁傅,产肤。”第十六治方:“般者,令灰,以,如故肤。”[7]两方缺字太多,两处出现“肤”字,从残存字中可理解为磨擦法治疗瘢,使皮肤生长,磨后用药汁包敷,经治疗后瘢消退,皮肤像原来一样,恢复如正常。

1.2 皮源流:皮可见于金文、和石鼓文 ,表示用手剥皮,系指动物之皮,有毛的为皮,去毛的为革,为后世皮肤病学皮字的起源。《五十二病方・肠》记述:“,先上卵,引下其皮……[7]”是对(腹股沟疝)施治的描述,“引下其皮”是待疝体复原后,将上移皮肤向下牵引。说明不晚于《五十二病方》,“皮”已作为人体的医学名词在使用。“皮”字大规模使用见于《黄帝内经》。

1.3源流:(zhāo,zhan)是古代皮肤专用名词之一。《礼记・内则》:“濯手以摩之,去其。”郑玄注:“,谓皮肉上之魄莫也[8]。”(注:莫,即膜也)为皮肉上的薄膜,位于最外层。聂会东1897年的《皮肤证治》在英译中沿续为西医学名词使用,记述解剖时称:“皮分为及腠,腠又名真皮……”。[9]但据查1897年前中医古籍文献,并未见使用“”字。

1.4腠源流:腠是古代皮肤常用名词之一。《仪理・乡饮酒礼》:“其牲,狗也……肺皆离,皆右体,进腠。”[8]郑玄注:“腠,理也。” 《五十二病方・白处》:“白,白者,白毋奏”,是对白处(白癜风)临床特征的描述。严健民考证:奏,即腠理,指皮肤的纹理[7]。腠为皮肤或肌肉的纹理,腠理为人体肌肤之间及脏腑中的空隙纹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津液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亦是气血津液流通灌注之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王冰注:“腠理谓渗泄之门。”[10]《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11]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为齐桓侯诊病:“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12]扁鹊看到齐桓侯内脏疾病在皮肤上的病理变化。《皮肤证治》:“腠又名真皮”,将真皮译作“腠”。

2皮肤源流及其生理与病理

《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学同时也是奠定中医皮肤病学理论基础的典籍,书中有65篇涉及皮、腠、皮肤、玄府、毛发、眉、毫毛、须、髭、爪甲等皮肤及附属器官生理病理的记述。记述皮肤与脏腑的关系,《灵枢经・本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13]《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10]司外揣内,脏腑的病变会在皮肤上有所显现。《灵枢经・本脏》曰:“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13]指出皮之厚薄与脏腑关系十分密切。

记述皮肤的生理功能,《灵枢经・岁露论》指出皮肤与气候的关系:“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13]即是皮肤有防御外邪和调节体温功能。大凡人身的精气得以外达,主要是靠腠理,人体毫毛和孔窍均属腠理,表现为人身形壳只有皮易死,亦易复生,如汗不透则皮死,故病后则皮退,甚则毛脱,又甚则换爪甲,肉落骨痿,皆是大病所为的缘故。腠主司津液渗泄,即为皮肤吸收和排泄功能。汗孔又称气门,皮肤有辅助呼吸的功能[14]。

记述皮肤的病理变化,有汗、润泽、燥、皱、面焦、发坠、爪枯、毛瘁、不泽、颜黑等。《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10]百病之生最先出现皮肤症状,说明是皮肤病或内脏病的皮肤表现,即便是最轻微的小病也是如此。《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10]说明传染病(如麻风)可以引起鼻柱塌陷、疮疡溃烂。将汗腺及其开口称为“玄府”,《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浮肿是由于体内的水“上下溢于皮肤”所致,又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傅为肿”[10]。《灵枢经・刺节真邪》认为:“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13]记述皮肤与经络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专篇论述了十二皮部,即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指出:“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肉烁破,毛直而败。”又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10]这一理论与临床的结合集中体现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关于皮肤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中。

3皮肤解剖

“表皮”一词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公元682年)卷第十七:“治暴风气在上,表皮作瘾疹疮方:煮槐枝叶以洗之,灸疮,火疮亦愈。”[15]我国第一部西医皮肤病学教材,系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1873年编译的《皮肤新编》,该书仅叙述皮肤分三层,未做具体说明。第二部皮肤病学教材为美国传教医师聂会东1897年编译的《皮肤证治》,是齐鲁医学院校长兼齐鲁大学校长聂会东口译,尚宝臣笔述的[7],该书译自美国《Schamberg's Disases of the Skin》教材,1924年出版7版,是当时中国博医会和中华医学会通用教材,记述皮肤解剖:“皮分为及腠,腠又名真皮,于此论皮之处,宜兼论甲、毛、脂腺、汗腺等(见图1)。”[9]海贝殖和杨传柄1928年编订《皮肤病汇编》全国通用教材,将及腠改为表皮和真皮,表皮成自外胚叶,真皮成自中胚叶,皮肤组织学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16]。后来皮肤细胞当时为月罔,纤维为筋月罔,后分为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记述的皮肤附属器延伸到现在有毛发、毛囊、皮脂腺、外泌汗腺、顶泌汗腺、甲。

笔者广泛检索了皮肤病学教材、大型参考书、工具书,总结见表1。

对皮肤有两种学说:其一皮肤由表皮、真皮构成;其二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从胚胎学而论,外胚层发育成表皮,中胚层浅层发育成真皮、深层发育成皮下组织,成就了三层学说。皮肤多数厚度为0.5~4mm,因部位不同有所差别,指表皮和真皮而言,而皮下组织可达十几厘米,从分离人和动物皮肤可看到,不管皮下组织有多厚,分离的只是表皮和真皮,因此笔者认为两层学说较科学,考虑历史及现状和国际分类,可分为狭义皮肤为两层、广义皮肤为三层。

4皮肤生理

1897年的《皮肤证治》开始记述皮肤生理,认为皮肤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呼吸、吸收、分泌功能[9]。其认识不断得到完善,海贝殖认为皮肤体现人的心理功能,苏联皮肤科教材受巴甫洛夫影响,称有精神作用。王光超认为皮肤促使酪氨酸氧化黑色素,合成维生素D3,其他还有认为皮肤有贮蓄、化学物质合成、血液循环等作用。1953年胡传揆记载皮肤与免疫有关,现已得到公认,并应用于皮肤病的诊疗。认知经不断地发现和整合,现公认皮肤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免疫、调节体温作用。1956年前教材普遍认为有呼吸作用。早在1851年已被证实,皮肤与外界环境间存在氧气的交换,通过皮肤发生的呼吸占人体整个呼吸量的比例存在不同评价,氧的吸收低于1%~1.9%,二氧化碳排出为2.7%[16]。现《辞海》[17]、张学军等主编的《现代皮肤病学基础》[18]仍坚持皮肤有呼吸功能。

中医称汗毛孔为汗空、玄府、气门等,如《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10]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0]”。有中医学者认为,皮肤有辅助呼吸的功能[14]。

笔者认为,皮肤呼吸作用经科学验证确实存在,尤其是当皮肤大面积受损或受压时表现尤为突出,可致人异常痛苦,甚至死亡,建议应该继续将皮肤呼吸作用纳入皮肤功能之中。

5皮肤定义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的发展及进步,人们对皮肤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显微到超微的过程,其功能也不断有新发现和整合。试定义与释义如下:皮肤(skin, cutis)简称皮,体表的被覆组织。公元前500年前用,《五十二病方》始用肤,《黄帝内经》始用皮肤。皮肤由表皮及真皮构成,与腔管黏膜互相移行,与皮下组织相连接。广义的皮肤还包括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免疫、调节体温和呼吸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济.甲骨文字形词典[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121.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00:344.

[3]明・张自烈,清・廖文英编,董琨整理.正字通[M].据清康熙九年(庚戌)序弘文书院刊本影印.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889.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67下.

[5]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32.

[6]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

[7]严健民编著.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73-74,115,155-156.

[8]十三经注疏[M].上海:世界书局,1935:990,1468.

[9]聂会东.皮肤证治[M].上海:中国博医会,1906:1-2.

[10]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22,46, 60,62,198,221-222..

[11]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

[12]汉・司马迁撰.史记[M].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2793.

[13]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7-88,131,141.

[14]徐宜厚,王保方,张赛英.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10.

[15]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08.

[16]海贝殖,杨传柄.皮肤病汇编[M].上海:中国博医会,1928:1-10.

[17]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344.

[18]张学军,刘维达,何春涤.现代皮肤病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9-259.

第2篇: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摘 要:探寻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整体观学术思想的渊源,并分析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整体观的学术思想特点。《内经》所论述的整体观思想是赵炳南整体观的根本渊源。明清时期皮外科学名著中均具有丰富的整体观思想,是其最重要源泉所在。整体观这一指导思想贯穿赵炳南诊疗的全过程。

关键词:赵炳南;整体观;中医皮肤科

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854-02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and The Feature of ZHAO Bingnan ’

Holism Concept in TCM Dermatology

GENG Xueying1,SONG Naiguang2,ZHAO Yansong1,CAI Nianning2

(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2.Affiliated Beijing Hospital of TCM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1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nd to research the academic thought characteristic of holism concept of ZHAO Bingnan TCM dermatology. The holism concept discussed in Huangdi Neijing was the fundamental origin of ZHAO Bingnan ’ holism concept.The rich content of holism concept discussed in the classics of TCM dermatolog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the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ZHAO Bingnan applie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holism concept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ZHAO Bingnan;holism concept;TCM dermatology

收稿日期:2009-11-16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项目(JJ-2006-63)

作者简介:耿学英(1968-)男,河北衡水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

已故著名中医皮肤科泰斗赵炳南教授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赵老行医60余载,不但继承了历代皮肤科治疗经验的精华,且有颇多创新。赵老临床诊治皮肤科疾病,非常重视整体的观念,可以说在赵炳南之学术思想体系中,整体观是处于第一位的。本文试对赵炳南整体观学术思想的渊源及特点进行探讨。

1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整体观学术渊源

赵炳南教授通晓中医经典著作及历代外科专著,在学术思想上近承明清皮外科名家,远宗《内经》等。整体观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之一[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中医的辨证,就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四诊得来的临床资料,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加以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所在的过程[2]。中医皮肤科学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从整体出发、重视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辨治观,疗效独特而且自成体系。

《内经》的理论具有突出的整体性和思辨性[3]。根据脏属于内,形见于外的脏象学说,按照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思维过程,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理论,提出了辨证治疗的思想,为皮肤病学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如《素问•皮部论》提出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在体表皮肤的反映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内经》所论述的整体观思想无疑是赵炳南皮肤科整体观的根本渊源所在。

《伤寒杂病论》对肌肤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意义作了深刻论述。指出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可通过肌肤反应出来。若血分热盛,可见“面赤斑斑如锦纹”;若风热过盛,可见肌肤“自痒”等。其丰富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对赵炳南的临床辨治具有指导意义。

明清两代是中医皮外科全盛和争鸣时期,此时期皮外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是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的最重要的源泉。《外科正宗》从整体观出发,倡导内、外治并重,“使毒外泄为第一要务”,为纠正当时医界时弊起了积极作用。他内治外症,主张辨证寒热虚实,确定提纲挈领的消、托、补三法,尤善托、补,并重视脾胃之调理;外治外症,融会历代医家外治法且多有创新,形成了中医外科史上第一大学派――正宗派。其特点有:重视脾胃,补益气血;审证求因,内外合治;内治按八纲,外治遵三法。陈氏运用整体观治疗皮外科病达到了新的高度。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审视辨别疾病的致病因素(内外因),判明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探明疾病的发病机理,是《医宗金鉴》诊治皮肤病的一大特色。《医宗金鉴》认为有些皮肤病是由外邪入侵所致,而有些皮肤病与脏腑气血失调密切相关,充分强调局部外治与整体内治相结合。其整体观治疗思路深受后世医家推崇。

《疡科心得集》创疡科三部病机论,指出病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湿下趋故也。又创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高氏将温病学说吸收进书中,进一步促进了中医皮外科学的发展,其中处处贯穿着整体观思想。

2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整体观思想特点

中医整体观这一指导思想贯穿赵炳南诊疗的全过程。赵老在论述皮肤病病因中六淫致病时即明确指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夏季多暑(火)病,居住潮湿易感受湿邪等。这体现了“天人相应”,人体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的整体观念。赵老还指出,因为思想情绪的过激或过度抑郁而引起的七情变化,这个因素在皮肤病的病因学上也应给予重视[4]。

在四诊当中赵炳南最重视的是望诊。他认为皮肤病可用“一目了然”来概括,应当做到看到一种皮肤病后很快就知道如何诊断和处理。赵老重视舌诊,指出舌象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病情,并且能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病情的变化,而及时地显现出来。对于辨别疾病的性质,推断病情的深浅轻重,以及判断疾病转归与预后等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赵老临证中常常是望一望、问一问、把把脉,基本上就把方子思路定下来了,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赵老就是采取望而知之。

赵炳南指出“皮肤暗疮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5]。他将皮肤病内治法分为十大法则:疏风解表止痒法,养血润肤止痒法,清热凉血泻火法,活血破瘀软坚内消法,温经散寒养血通络法,健脾除湿利水法,清热解毒杀虫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法,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扶正法,和解舒肝理气法。赵老认为应从整体观出发研究皮肤病的发病规律,从整体角度分析皮肤科病证及其变化。对任何一个皮肤局部的病变,不但要考虑到局部与相应内脏的直接联系,还要注意到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从而明确皮肤局部病变的实质。

如赵老治疗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时,十分重视对心与肝胆的辨证,喜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他认为心肝火盛是导致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的重要原因,而“龙胆泻肝汤”正是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的代表方剂。赵老临床擅治湿疹,认为本病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前两期在临床上均有较明显的湿象,其发病机理为湿热内蕴,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在治疗上赵老惯用除湿胃苓汤,并根据热与湿的轻重不同进行加减。而在湿疹的慢性期,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肥厚、角化等一系列燥象而无水泡、渗出、糜烂等情况下,赵老仍运用治湿之法。对此赵老曾论:“正是因为湿邪有重浊、粘腻的特点,因此,病理过程迁延日久,湿邪停滞,日久化燥,肌肤失养,是导致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的关键,故仍以治湿为本”。常用薏苡仁、茯苓皮、扁豆、苍术、白术等健脾祛湿;以及车前子、猪苓、防己、泽泻、萆等利湿之品。赵老重视标本兼治、内外兼治的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则。既重视湿热的表现,又重视脾失健运的根本原因。指出理脾化湿可以说是治疗湿疹的根本,使机体内部的运化机能发生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治疗湿疹[6]。总之,赵炳南在治疗皮肤病中,强调对脏腑的辨证,强调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对中医学整体观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雁峰,赵建明.中医学整体观刍议[J].光明中医,1999,14(5):12-14.

[2] 邱咏薇,杨怀瑾. 中医药的特色――整体观[J].河北中医,2004,26(12):945-946.

[3] 赵新乡.整体观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3):262-263.

[4] 赵炳南,张志礼.简明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71-79.

第3篇: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南京市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963

国内刊号:32-1202/R

邮发代号:28-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4篇: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皮肤病;治疗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169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444-01

谈到皮肤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皮肤,它是人体最大保护器官之一,它坚韧、柔软,具有感觉、调节体温以及分泌排泄等功能,当它受到一些因素的损伤时,其拥有的功能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是影响,因而导致皮肤病的发生。下面谈谈我在医疗工作中,根据一些常见的皮肤病进行辨证治疗所获得的体会,供同胞们参考:

1.分析症状

1.1关于皮肤病的自觉症状分析。瘙痒及疼痛、或是局部皮肤的麻木等症状,都属于皮肤病的共同拥有的一些特征,可是它的病因可以分为属风、湿、热、虫或血虚、血热等等。属风者的:痒遍布全身且流窜不定。属湿的:脂水浸淫并缠绵难愈,会阴及下肢较多,舌苔白腻、脉濡。属热的:皮肤热作痒,经常遇热便会加重,舌红苔黄,脉数。属虫的:局部痒似虫爬,奇痒很难受,部位较固定,尤其夜间为甚。属血虚的:皮肤干燥且脱屑,舌淡,脉沉细或者缓。

1.2关于皮肤形态色泽异常的他觉症状分析。皮肤局部皮疹形态及色泽改变,都属他觉症状。红斑者为血热所致,红斑稀疏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为热重;紫斑者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白斑者多为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色素沉着斑者多为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斑疹者:有红斑、紫斑、白斑、色素沉着斑等区别。水疱者: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或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虚湿蕴。丘疹者:色红细密伴瘙痒属风热,色红较大属血热。脓疱症状,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

1.3关于皮肤病发生部位分析。病发于人体上部者,与鼻部患病、肺经有关系;在面唇部,与脾胃经有关系。病发生在人体中部,为肝胆经受病,多由气郁、火郁或肝胆湿热所引起。病发于下部,因湿性趋下;发于者,与肝肾二经有关系。

2.对症下药

皮肤病有了医学理论,对于其治法就比较清淅了。临床上,我根据皮肤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皮疹形态色泽以及发生部位差异的他觉症状,确立理法方药,分内、外用方药治疗,均收到非常的好的效果。

2.1 内服的治疗方法:

2.1.1清热解毒法。较适用于热毒证。临床见皮疹热发红、全身热、有口渴、便秘、尿黄、舌等等,便可选用《外科秘要》中的黄连解毒汤或是《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介绍的五味消毒饮加减去治疗。

2.1.2皮肤养润法。较适用于血虚风燥症。症见皮疹干燥且脱屑、增厚粗糙或者是皲裂、发毛枯稿并脱落、面色枯黄等,即可选当归饮子或是《医宗正传》中说到的养血润肤饮加减。

2.2外用的治疗方法:

2.2.1洗剂。中药粉和水的混悬物,拥有收湿、散风、清凉等作用,适应证和散剂基本上是相同。选用《中医外科临床手册》中提到的的颠倒散冶疗。

2.2.2药膏。以中药粉与固体油类基质混合调均匀制成,拥有有促进慢性炎消退、润泽皮肤以及软化痂皮等作用,适用银屑病、慢性湿疹以及痂皮显著之皮肤病。选择润肌膏,外搽或是封包都可。

3.临床之治疗体会

在工作中为有效减少或消灭某些的皮肤病,来保障全人民的健康,必须努力去贯彻“预防为主”之方针,积极做好防治的工作。

3.1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让人们懂得,经常去保持皮肤上的清洁卫生,对于预防皮肤病之发生具有不菲的意义;平时参加的体育运动,适度的日光照射都可增强体质或增强皮肤的抗病能力。

3.2医务人员对于某些传染性的皮肤病,比如:麻风、疥疮、脓皮病、头癣或是其他皮肤真菌病,应当做好卫生宣传及教育工作,发现传染源应该及时隔离并治疗,切断其传染途径,防止其传染。

3.3对于某些非感染性的皮肤病,如:变态反应性的皮肤病,应当深入细致得寻找变应源,避免再次接触或是再次摄入,禁用有关致敏之药物;某些职业性的皮肤病,可针对于不同的生产环节的致病因素去进行防护;对瘙痒性的皮肤病,应当尽量寻找其怯除病因,以避免刺激性饮食或热水过度洗烫,保持好皮肤表面的相对干燥以及弱酸性的pH环境!

3.4通过临床工作可以轻松的看到,在现代拥有的条件下,无论哪一门学科都不可能脱离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去发展,必须要有相关学科领域与技术部门的协同并且配合,才能让本学科能得到相应的、跟得上时代的发展的快速步伐,这就是人们口中的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便是医学临床工作也必须服从这些规律、并且要运用这些规律才可以求得自身的相应发展。

所以说,医学工作者要从多学科对人类生命的活动进行认知,才可以使自己认识和掌握生命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及医学理论所拥有的广阔范围与其丰富的内容。

第5篇: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第二军医大学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军队护理事业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护理学人才,要求具有坚实而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够对个体和群体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评估;为急、重症病人、慢性病人及临终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和支持;掌握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伤护理的基本技能。上述两所大学是国内开展护理专业教学较好的两所大学,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其他高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真分析上述培养目标,其具有如下特点:①对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要求远高于对临床医学知识的要求,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仅是为学员掌握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要求服务;②与专科护理的培养目标不同,四年制护理专业学员具有高层次的特点,对护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对于军队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要适应现代军事卫勤准备需要。

我校《皮肤科护理学》

目前的教学内容我校《皮肤科护理学》课程由两所附属医院的皮肤病与性病学教研室完成,师资力量以临床医师为主,所用教材选用的是第七版《皮肤病与性病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结合护理专业的教学特点,我校于2007年修订了《皮肤科护理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在总论部分增加皮肤病与性病护理内容,并在每个疾病后增加了相应疾病的护理内容。尽管有关教学内容的改革较好地体现出四年制护理专业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皮肤科护理学的授课效果,但从总体上来看,皮肤科护理学教学内容仍存在不足,表现在:①上述改革仅仅是疾病内容+护理内容的简单组合,缺少对皮肤科护理思维的培养,与学员进入科室后的临床实践存在脱节;②教学内容仍存在偏多、偏深的现象,与临床专业的区分仍不够;③教学内容过多以皮肤科专科常见病为主体,缺少对皮肤科护理在整个护理知识、能力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国内临床护理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近10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教育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本科层次的护理高等教育。国内医学院校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对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2-4]。遗憾的是,在具体到某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和成果上报道较少;有关《皮肤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护理带教的实践教学方面,缺少有关教学内容改革的尝试。国内其他临床护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见于《护理解剖学》和《妇产科护理学》。有关《护理解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文章认为,《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出与临床专业的区别和主次,很多内容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调整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应请解剖学教师与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带教教师一起进行座谈讨论,整合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有关《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可采用目标教学,以护理程序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要、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案护理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以完整病例为教学单元,以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为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整体护理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特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与护理实践的影响,培养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

第6篇: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外科;湿疹;临床观察

湿疹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痰瘴性皮肤病,其发病多为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急性或慢性过敏性皮肤炎性反应。湿疹其特点表现为多形性、倾湿润、对称分布,以水疱、红斑、丘疹、渗出、瘙痒、糜烂及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对人体皮肤损害严重[1]。中医认为湿疹发病与风、湿、热之邪关系密切,湿为本、热为表,急性发作时必挟风邪,慢性发作时缠绵乃顽湿逗留,致使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为此,文章根据常见湿疹其皮损形态,以中医辨证治疗,对2010年8月~2011年9月就诊的88例湿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8例湿疹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9例;年龄21~74岁,平均(35.7±1.5)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3.8±3.2)年。88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内蕴型36例,脾虚湿盛型28例,血虚风燥型24例。

1.2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皮疹消退,停药3个月后无复发迹象;有效:皮疹瘙痒明显减轻,停药3个月后无新皮疹出现;无效:瘙痒轻微减轻,皮疹少量减少。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①湿热内蕴型:皮损易发且范广,现皮肤肿胀,具强瘙痒;患者机体呈小便短赤,口干舌燥,苔白且黄,心烦气躁,脉弦滑或滑数;②脾脾虚湿盛型:皮损淡红色,现皮脂结痂,多发四肢;患者机体呈现大便不干,口渴不思饮,舌淡且苔腻,脉沉缓或滑;③血虚风燥型:皮损反复不愈,瘙痒烈且皮损脱屑,伴血痂或抓痕。患者机体呈现舌淡且苔薄,脉沉细或沉缓。

1.4 治疗方法:88例患者中,特别多以发热、皮肤灼热、红斑、丘疹,以红斑丘疹为主。舌苔黄,舌尖红,脉数沉缓或滑数。配以:赤芍、防风、生甘草、知母、丹皮、泽泻、黄芩各10 g,茵陈15 g、生石膏2O g,生地30 g。1付/d行水煎。

2 结果

4个疗程后,88例湿疹患者治愈7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到94.3%。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大小便常规、血液、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湿疹主要由内外多种因素激发引起的过敏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其瘙痒剧烈,呈多形性、对称性的皮损特点。《医宗金鉴》认为该病机“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故湿疹病机不离“风、湿、热、邪”。传统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为风湿邪郁于肌肤而成;或因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且逗留,血虚风燥郁结,致皮肤失养。

湿疹发病原因不外风、湿、热三者,缠绵难愈,且易复发,治疗应以清热祛风、利湿止痒、内外兼顾、表里分消为主。既要重视皮损表现,又要注意内在病机。湿因水液代谢障碍而变生。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必耗液伤阴,阴伤血燥,肌肤失养则致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皲裂。具体为:①湿热内蕴型(相当于急性渗出性或合并感染性湿疹);②脾虚湿盛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③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分别配合祛风清热利湿、清热利湿,凉血祛风、健脾燥湿、滋阴润燥之原则。我们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方中生地养阴清热凉血,赤芍凉血活血,丹皮凉血肖斑,三药配合清热利湿,兼以凉血而不伤阴;白鲜皮味苦性燥,是除湿止痒的要药;配地肤子、苦参治全身瘙痒等。并多年应用中药治疗湿疹,中药内外合治是消除渗出、糜烂和水肿的有效方法。

4 参考文献

第7篇: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7-0087-03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Corticosteroid addictive dermatitis)是指由于长期外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停药后导致原有皮肤病复发、加重,迫使患者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一类疾病,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1]。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使得美容护肤行业快速发展,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含激素的化妆品,加之外用激素类药物的滥用,使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已成为皮肤科的常见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局部长期外用中强效激素,可诱导皮肤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使皮肤出现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多毛、出现萎缩纹、痤疮样丘疹、酒渣鼻样丘疹等不良反应。西医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递减、替代治疗及抗过敏、抗炎治疗为主短期内可改善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尚不理想,易反复发作,且在戒断过程中部分患者易出现反跳现象。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中药毒”范畴,将凉血祛风、解毒除湿、滋阴润燥、活血化瘀等理念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下面就将从中医学角度对该病做阐述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对激素依赖性皮炎无明确记载,通过整理近5年的文献发现,现代医家大多认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可归为中医“中药毒”的范畴。激素类药物属辛燥甘温之品,为外感毒热,使用日久邪毒壅于肌肤,易助阳化热,积久灼盛,迫血妄行,发于肌肤则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热灼阴液,营血耗散,肌肤失于濡养则皮肤干燥、脱屑,并有紧绷感。其病因病机多可归纳为:外感药毒与血热内蕴相合,风、热、湿、毒壅滞于肌肤,肌肤气血失和。故以凉血解毒、清热除湿为其基本治疗法则,可佐以养阴退虚热,祛风止痒等法。也有部分医家在基本治疗法则基础上有着不同的看法。艾儒棣认为本病最为贴切的名称应为“再生性皮炎”,“红脸疫",因药毒为患、脾虚禀赋不耐,不能达邪外出所发,同时伴有心火血热识盛,阴液耗伤。治疗时以扶正、祛邪为大法,多从健脾除湿、清热解毒、祛风止痒论治[2]。黄蜀根据中医“壮火食气”的理论,认为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易损伤人体阳气,或过用苦寒伤阳之品或素体阳气虚弱,加之外感湿毒,阳虚失运化则气血瘀滞、湿邪蕴于腠理。病本为阳虚,标为湿浊、血瘀、表郁等。治疗上黄蜀注重顾护人体阳气,以温阳扶正为基本治疗原则[3]。杨新伟等认为本病缠绵难愈、愈后复发的根本原因是气血瘀滞、毒邪不能透泄,不应过度使用寒凉药物,治宜使气血流通、汗孔开阖,驱邪外出,采用一凉一热、一开一阖的方法[4]。张小青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热毒夹瘀,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法[5]。

2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属“药毒”范畴,总因风、湿、热、毒蕴结肌肤,蓄久化热,藩灼营阴、肌肤失于濡养而致。笔者总结近5年有关中医药治疗激素皮炎的临床报道,多以凉血祛风、解毒除湿、滋阴润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同时强调了停用激素、心理疏导及预防的重要性。

2.1辨证论治

2.1.1凉血祛风艾儒棣教授认为HDD的主要辨治在于中药内服、心理治疗及“裸脸”,以凉血化斑、补养气血、滋阴润肤为主,常用方如凉血消风散等[6]。王玉玺认为此病治宜凉血解毒,自拟解毒靓颜汤(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黄芩等)配合中药药液湿敷,效果明显优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7]。刘彦平认为疏风清热解毒为本病治疗大法,方选消风散口服,联合运用离子冷喷15 min,40例患者经2个疗程共治愈35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100%[8]。郑爱平将HDD分为两期3型[9],进展期丘疹明显者为风热郁肺型;灼热、痛痒明显者为热毒炽盛型;恢复期以皮肤干燥脱屑为主,分别治以疏风清热、清热凉血解毒、养血润燥,疗效可观。

2.1.2解毒除湿曾倩玉采用由龙胆草、车前草、白茅根、大青叶、生地、黄芩、滑石粉组成的清热除湿汤配合1%硼酸溶液湿敷,治疗皮损灼热、糜烂、渗出的湿热型激素皮炎患者疗效较好[10]。韩氏[11]自拟清热利湿汤方,以清热解毒之、金银花、槐花配伍健脾利湿之茯苓、薏苡仁,疗效满意。李会申等[12]方选茵陈蒿汤配伍止痒解毒之药,发汗导泻,治疗兼有大便秘结的湿热型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

2.1.3滋阴润燥苏晓明自拟养阴清热方治疗阴虚内热型激素皮炎患者,治疗8周后皮损潮红、瘙痒明显减轻,脱屑减少,其主要方药为北沙参、玄参、生地、地骨皮、牡丹皮、赤芍、夏枯草、蛇舌草等[13]。丁晓华等在口服汤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何首乌、当归等中草药煎汤湿敷,具有养血润肤的功效[14]。陈彩飞认为邪热日久可耗气伤血[15],方中重用制首乌、鸡血藤、川芎、熟地等大量滋阴润燥之药,配伍丹参、刺蒺藜、浮萍等走散之品,润而不燥、补而不滞,并可透表止痒,治疗30例患者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

2.1.4活血化瘀杨新伟等[4]认为本病缠绵难愈、易复发的根本原因乃面部气血凝滞,毒邪难以透泄所致,故常配合艾灸使毒邪从汗解。朱世华[16]对于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者多运用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景慧玲[17]以紫草、牡丹皮为主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意在取其凉血、活血之功。

2.2经方运用陈晓燕在2005年―2010年期间采用赵炳南凉血五花汤(玫瑰花、野、鸡冠花、红花、凌霄花)配伍理气活血之药,治疗1800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痊愈1026例,有效率为97%[18]。彭红华[19]将六味地黄丸和逍遥丸化裁成六味地黄汤,治疗120例HDD患者总有效率为83%;周治平等[20]运用清胃散加蝉蜕治疗85例患者,有效率为97.6%;张氏[21]应用辛凉平剂银翘汤加减治疗风热侵淫肌表之证,方中银花、连翘清解卫分表邪,辛夷、桔梗性善上行,全方共奏疏风清热、透邪止痒之功。李春生认为面部潮红、灼热感乃热付营分之症,当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青蒿鳖甲汤以滋阴清热透邪,所治疗的42例患者中,痊愈30例,显效8例,有效率为95.2%[22]。庞氏[23]从阴盛戴阳证的角度探讨激素皮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虚阳外越亦可导致面红如妆,状若发热。白通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可交通心肾,破阴回阳,使虚阳得以归位,则症状自消。

2.3脏腑论治庞艳阳[24]从五脏论治激素皮炎,认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久化热为本病基本病机,治宜疏泄,常用逍遥散配伍疏风泄热、理气活血、滋肾益肝之药,对各型HDD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徐氏从心论治该病[25],采用消风散加减口服结合心理支持疗法,能有效缓解患者失望、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信心,缩短病程,并减少疾病复发。杨岚等多篇临床报道均以“肺主皮毛”为论治依据,以清肺解毒,凉血止痒为基本治法,分别采用清肺解毒饮,清肺康肤合剂及枇杷清肺饮为基础方治疗,3方均配伍桑白皮、银花、连翘、地丁以清泄肺胃之热,临床疗效满意[26-28]。

2.4其他疗法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内服加外治的方法,因外治药物可直达病所,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缓解不适症状,且方便易行,易于被患者接受,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中占有重要地位。韩星温等[29]将不灰木与含有蛇床子、地肤子、苦参、冰片的中药药液共同煨炙,采用石疗法治疗激素皮炎、湿疹等90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均取得较满意疗效。刘星远应用由防风、艾叶、透骨草、羌活、独活、马齿觅、地榆等配伍组成的复方中药煎汤冷却湿敷的方法,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功效,可迅速缓解面部潮红、灼热感[30]。张晶将黄柏、苦参、板蓝根、防风、公英配伍组成治疗小儿激素皮炎的外洗方,使患儿易于接受,且吸收迅速,安全便捷[31]。王栋以“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为立论依据,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心神密切相关[32],临床上采用调神针,针刺风池、四神聪、印堂、太阳、神门、肝俞、血海以祛风清热,安心养神,并可减轻患者精神压力,标本兼顾。杨新伟等[4]治疗HDD时多运用柏黛膏配合艾灸,其中柏黛膏可清热燥湿,艾灸温经通络,使汗孔开,以凡士林为基质可润肤止痒,所治疗的42例患者主观及客观症状均有所缓解,有效率为92.5%。杨晓丽等除运用自拟清热方口服外,通过对耳尖、大椎刺络放血及肺俞、肾俞闪火留罐,治疗60例血热型激素皮炎患者,仅5例无效[33]。

3激素皮炎之我见

叶师认为血热乃本病发病的关键,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临床常用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枇杷清肺饮加减,方中枇杷叶、桑白皮可清泻肺热,黄连、黄柏解毒除湿,丹参凉血活血,野、金银花药性轻清透表,共奏清肺、凉血、解毒之功。此外,多篇临床观察表明,名老中医刘复兴老先生经验方荆芩汤用治HDD疗效甚好。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牡丹皮、生地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能明显提高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免疫[34]。黄芩所含黄芩苷可阻止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35]。赤芍、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草含有多种萘醌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与调节免疫的作用[36]。

此外,由于长期使用激素类软膏、化妆品,易耗血伤津,方中宜加首乌、鸡血藤养血润燥;瘙痒剧烈者可加白鲜皮、刺蒺藜、蝉蜕以疏风止痒;兼面部灼热感宜加地榆、石膏清热凉血;兼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者加玫瑰花、槐花以活血凉血。

激素依赖性皮炎历代古书中并无相关记载,如何准确辨证,提高疗效,是每个临床医师应当深思的问题。中医内服、外治的方法不仅临床疗效满意,且副作用少,依从性高,值得推广。此外,医师应向患者强调“脱毒”治疗的长期性,帮助其树立信心,缓解焦虑、低落等负面情绪。激素皮炎防重于治,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重患者的心理辅导,强化患者对激素危害的认识,避免滥用,加强皮肤保湿,避免日晒,配合饮食调护,规范化治疗。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美容专业组.激素依赖性皮炎诊治指南[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8):549-550.

[2]王娟."内外同治、扶正祛邪"法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3]乔元娇,韩琼,王梦,等.黄蜀主任毫火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1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6):48.

[4]杨新伟,陈华,吴菊生,等.黛柏膏外敷加艾灸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4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6):555-556.

[5]张小青.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55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92-93.

[6]张晓华,童丹丹.艾儒棣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辨治思路[J].内蒙古中医药,2012,08:124-125.

[7]安立辉.解毒靓颜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8]刘彦平,李应东,沈敏娟.消风散结合冷喷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40 例[J].甘肃中医,2010,22(3):32-33.

[9]郑爱平.激素依赖性皮炎中辨治心得[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4):12-13.

[10]曾倩玉.清热除湿汤治疗颜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湿热证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1]韩焕莉,贾洁.清热利湿汤联合吡美莫司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2,4(3):213-214.

[12]李会申,苑淑尊.茵陈蒿汤加味内服、外用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96例[J].河北中医,2012,34(10):1498-1499.

[13]苏晓明.自拟养阴清热方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14]丁晓华,倪红,侯小东.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虚风燥型激素依赖性皮炎39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18-19.

[15]陈彩飞.养血润肤方治疗血虚风燥型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16]朱世华.中医药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71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3):253-254.

[17]景慧玲,吴卫平.以中药紫草为主辨证治疗皮肤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美容,2013,8,22(16):1720-1721.

[18]陈晓燕.1800例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1)41-42.

[19]彭红华.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60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317-318.

[20]周治平,欧阳树,孙跃民.清胃散加减治疗面部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J].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1,3(11):44-45.

[21]张宝华,张亚红.银翘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3):125.

[22]李春生.青蒿鳖甲汤为主治疗面部激素性皮炎42例[J].江苏中医药,2010,42(3):45-46.

[23]庞艳阳,高如宏,蒲兴华.白通汤加减治疗阴盛戴阳型激素依赖性皮炎[J].河南中医,2014,2,34(2):208-209.

[24]庞艳阳,高如宏.从肝论治激素依赖性皮炎[J].山东中医杂志,2014,4,33,(4):282-283.

[25]徐圆杰.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从心论治[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5):143-144.

[26]杨岚.清肺解毒饮加减治疗面部激素依核性皮炎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11(4):66-69.

[27]侯明.清肺康肤合剂对激素依赖性皮炎模型豚鼠治疗作用的试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28]莫惠芳,汤勇军.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光子治疗面部激素皮炎41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6,7,38(7):49-50.

[29]韩星温,李晓云.中药石疗法外治顽固瘙痒性皮肤疾病9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9,18(9):18-19.

[30]刘星远,张军.中药冷敷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7):168-169.

[31]张晶.中药湿敷治疗小儿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2):156-157.

[32]王栋.调神针刺法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33]杨晓丽.拔罐放血疗法联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18(3):77-78.

[34]王朴.生地黄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48):986.

第8篇: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皮肤病学是一门新型的、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应用科学,其病种繁多,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对初学者而言,感性认识尤为重要。因此,皮肤科见习过程中,学生所学知识最直观、最实用,印象最深刻。作者结合近3年的皮肤科见习带教实践,谈谈带好皮肤科临床见习带教的一些体会。

1 针对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目的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其最大特点是直观性强,指皮肤病大多以皮损表现为直接诊断。因此,皮疹的部位、形态、特点及其鉴别要点,对初学者来说极为重要;此外,该学科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各种皮肤病在不同发病阶段,同一阶段的不同发病部位都各具特点,因此动态地掌握各种疾病的变化特点,区别疾病原发皮疹和继发皮疹是学好皮肤病诊断的基础与关键[1]。但这些往往是临床见习医学生很难掌握的地方,因此,临床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抓住皮肤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视觉上早期接触病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观的问题引向深入,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进入临床打好基础。由于见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习专业,在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其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2]。例如,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培养则更为重要;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在了解疾病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实验室检查的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读方面的内容,并使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有机结合起来。

2 教师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自己首先应当顺应时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开始,也是医学生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见习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见习教师应当具备的品质。

3 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3.1 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在皮肤科见习带教中,讲授简明、准确、生动的教师往往是最受欢迎的。首先应当将内容条理化,从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几个方面加以讲解,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认识;其次,将临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如描述结节大小时,可用黄豆、花生米、鸽蛋大小等来描述,避免直接说多少立方厘米,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另外,在看过实际病例后,要求学生主动加以总结汇报所搜集了解的信息,并自己分析疾病的特点等。

3.2 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目前已成为临床教学工作中的主导性教学手段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将临床中同种疾病不同的皮肤表现以及不同部位的同种皮肤表现采用图片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形象、感性地认识疾病,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目前我科大部分教师均使用自己的数码相机等积累临床资料,并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临床带教中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3.3 典型病例讨论:临床见习是沟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见习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和临床真正结合起来,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因此,临床教师尤其应重视门诊以及病房床边教学,选择典型病例,带学生查看病人,针对性提出问题,结合病人特点,简明扼要对病例进行讲解,使书本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皮肤科门诊病人多,病种多,这样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紧张,而且具有新鲜感,这样精神集中了,思维更活跃了,记忆也深刻了。另外,我们还采用讲小课、放幻灯等形式,选择典型病例,扩大补充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进行小组间讨论,自由发表个人意见以加深记忆。

3.4 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由于见习时间相对较短,且多为分小组进行,所接触到的病人具有随机性,因此对于见习的考核应采用多样形式的考核方式,可以实践形式进行,选择病人让学生对疾病进行从病因、机制、临床到治疗进行总结分析,也可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对学生对教学重点内容的把握情况进行考核,也可以进行传统的问卷形式进行考核。宋雪英等[3]对见习中的考试建议采用“等级制”,认为“答辩式”考试加“等级制”评分的制度值得推崇,这样体现了现代教学对于素质教学的要求。

4 正确处理好医患双方和临床教学的关系

随着目前医疗市场的变化,病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临床治疗的活动和临床教学的影响明显增加,正确处理好医患双方和临床教学的关系极为重要。病人到医院就诊,特别需要医生的理解和关怀,医生应耐心听病人叙说并周到地解释,学会和病人及家属的交谈技巧,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在见习带教过程中,要在充分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确保正常医疗行为和临床教学的进行。要求学生要学会和病人进行沟通,注意使用接近性谈话,必要时对病人要有适当的称谓,对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及病情好转要予以鼓励和肯定,以增强病人的信心,获得病人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余春艳.皮肤组织解剖特点与皮肤病教学[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2,11(4):372.

[2] 雷 霞,伍津津,鲁元刚,等.皮肤科见习带教的几点体会[J].重庆医学,2006,35(17):1619.

第9篇: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治疗对策

为了降低医院感染在皮肤性病门诊的发生率,保障患者以及医疗工作人员的健康,为其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工作患者。必须要对皮肤性病门诊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了解和分析并且给予相应的管理改善措施,加强对皮肤性病患者的治疗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皮肤性病门诊科收治的皮肤性病患者共250例。患者年龄在23~58岁之间。总结归纳皮肤性比门诊科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并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皮肤性病门诊科共有2名主治医生,主管护士有1名。对比科室在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没有采取严格的医院管理措施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2 方法

1.2.1 高危因素分析 将2011年本院皮肤性病门诊收治的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统计其年龄构成情况、营养状况、侵袭性操作情况等,分析其不同情况发生感染的几率,判断皮肤性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1.2.2 院内感染治疗方法 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的治疗,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查,严格根据药敏结果开展治疗,合理选择抗生素。其中皮肤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好化脓性链球菌,棒状杆菌属,假单胞菌等[3]。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致病菌类型开展治疗。另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如局部的红肿,痛,硬等进行局部的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常用的局部治疗外用药物包括有莫匹罗星,环丙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若患者的感染严重时,则需要采取全身用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一线的全身药物有青霉素,头孢霉素和大环内酯类等药物。若患者出现耐药情况,除了根据培养结果调整药物外,还可以选择氟奎洛酮。

1.2.3 预防措施 根据高危因素的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3.1 加强人员培训,加强防范意识

通过加强医疗工作人员的防治意识,特别是护工工作人员,其对于医院感染的了解程度不深,当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较时,常常不按照规定开展工作。增加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相关的安全知识,并且作为常规的考核内容与绩效等进行挂钩。

1.3.2 环境管理 保持皮肤性病门诊的患者洁净是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的重要手段。每天需要进行湿式的清扫,门诊室中的各种物品需要采用过氯酸消毒液进行彻底搽拭。每天门诊结束后需要进行紫外射线的空气和环境消毒。皮肤性病门诊需要保持通风状况,使得门诊室内的空气能够得到角化。及时处理医疗废物,由于皮肤性病门诊的医疗废物具有较大的传染性,因此需要及时处理医疗废物,避免医疗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等传播,使得门诊的就诊环境大大下降,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

1.3.3 器械消毒和无菌操作 对于皮肤性病门诊的器械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特别是直接接触到患者的皮肤和分泌物的器械,在每次使用前均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避免发生器械之间的交叉感染。需要重复使用得分医疗器械必须要经过统一的清洗,消毒以及高压灭菌,严格遵守一人一用一灭菌的原则,在有效期内使用[2]。另外,医护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是保证医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重要预防措施。

2 结果

2011年皮肤性病门诊的感染高危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具体的情况见表1。对比两个时间皮肤性病门诊科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其中2011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6%%,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4.40%,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皮肤性病门诊是皮肤疾病和性病患者的就诊部门,由于两种疾病的传染性均较高,因此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临床上,大多数的皮肤疾病和性病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难根治性等的特点[4],因此特别容易在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工作人员之间进行传播。皮肤性病门诊患者由于其自身受到疾病的影响,免疫力较低,使得医院感染更容易发生。

病情隐蔽是皮肤科疾病以及性病的主要特点。一方面是由于该类疾病出现的临床症状不会很明显,甚至没有明显的外观性的表现;另一方面,皮肤性病患者,特别是性病患者,多会出现于羞愧等的心理,导致该类疾病的病情隐瞒度增加,对于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由于皮肤病和性病的发病相对于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的发病率要低,因此普遍人群对皮肤性病的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使得普通正常人感染皮肤性病的几率大大提高。皮肤性病门诊主要包括有医护工作人员和皮肤性病患者。其中皮肤性病患者,由于病情长且病情反复,患者均处于一种慢性带菌状态,患者的免疫能力会出现下降。加上多次往返门诊部进行治疗就诊, 使得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大大提高。另外,医院工作人员由于长期需要接触大量的皮肤患者和性病患者,这两种疾病的传染率相对较高,因此也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根据本文的结果显示,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是入侵性操作,门诊环境,医务人员的手部感染以及患者的年龄情况。诊断以上的高危因素,门诊科室需要注意规范相关医务人员的正确操作,保持科室环境的整洁,做好消毒处理工作等,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付玲利,门诊内科诊室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87.

[2] 王桂先. 基层医院门诊皮肤性病科医院感染防控对策. 中国医药指南,2010.8,8(24):3132